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价值观范文

核心价值观精选(九篇)

核心价值观

第1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风雪漫步

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在这个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骄傲。正如主席在中国梦中所说:“要求和希望,要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每当我读起《周总理的睡衣》一文,我不经鼻子一酸。“邓奶奶70多岁了……给周总理不睡衣。邓奶奶熟练的打着结”,“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均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她为新中国的的诞生、为新中国的建设、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贡献啊!他穿什么样的睡衣穿不起?穿什么样的睡衣不应该?可他偏穿补了又补的破睡衣。这是为了什么呢?我想,他是要告诉人们,先苦后甜,但甜的要适量,不能忘乎所以。所以中学生的第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节约,不能和别人攀比名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就说解放军叔叔雷锋吧!他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虽然很年轻就因事故献出了生命但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雷锋叔叔有许多助人为乐的好事,就像让座,那可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有一次,雷锋叔叔去坐火车,在火车上他发现一位老太太焦急万分,坐立不安,雷锋叔叔慢慢走过去,问:“老太太,请问您有什么事吗?”老太太依然焦急的说:“我的车票不见了,”说完又埋头寻找起来。雷锋叔叔二话不说,快步走到售票处又买了一张车票递给老太太老太太十分感激他。有的乘客都说他是“傻瓜”,而雷锋叔叔却笑笑说:“我宁愿当这样的傻瓜。”雷锋叔叔他经常做好事,而且常常做了好事不留名。有一回,雷锋叔叔帮助一位老奶奶推车,他推好车以后,已是累得大汗淋漓了,老奶奶刚要感谢他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雷锋叔叔笑着说:“我是人民子弟兵,老奶奶再见!”说完急勿勿地“跑”了。所以中学生的第二个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乐于助人。

对于我们中学学生来讲,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是慢慢养成的,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文明,多说文明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风筝之所以飞得高,还得有地上那条紧连着的绳索;火车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有了铁轨的约束,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身为其中的一员,都必须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没有纪律就谈不上效率。因此我想严格的校规校纪才能让我们同学飞得更高更远。所以中学生的第三个核心价值观就是文明守纪。

所以广大青少年,要胸怀中国梦,就要准确把我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奋学习,锤炼品格,开拓进取,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绚丽的光彩,争做一名有担当的人。

第2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十 价值观 核心 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项战略任务最开始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明确形成了以核心价值为基本内容的科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怎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合理的提炼和概括,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界讨论关注的热点方向。党的十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立国之本,它决定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1](P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基于当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提出的伟大理论创新,这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最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现阶段,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复杂的结构,人们在思想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巨大差异,党的十顺应时展的新需求、人民的新期待,明确回答了我们党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堪称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政治宣言、思想指南、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人民性。

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产生背景以及培育其的意义

1、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产生背景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所谓价值就是指某一事物对于主体的意义,也就是说该事物具有的功能和属性能够满足特定主体的需要。而价值观则体现在人们对某类事物有其信仰与理想以及相对稳定的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类事物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因而社会的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社会价值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它反映了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表现在社会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人们评价事物价值大小及有无的原则和尺度。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能够体现社会主体成员的价值诉求和根本利益,它是一种能够推动和维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一定社会的性质、本质和发展趋向的集中体现。党的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根本利益。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塑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具体来说,体现在三个层面目标上:一是在国家层面上,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它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价值观多样化的社会中能够占统帅地位,能够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本质特征并对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以及生态建设发展方向起到引导和规范意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便构成了国家价值观。二是在社会层面上,要达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信奉的核心价值理念,即引领现代社会文明走向的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目标,这便构成了社会价值观。三是在个人层面上,要做到诚信、爱国、友善、敬业;能够规范公民的价值取向,为是人们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供基本标准,这样便构成了公民价值观。 [2](P6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理论上内在统一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是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发展中形成的“和而不同”、“仁义礼智信”、 “爱国主义”、“和为贵”等优秀传统道德价值规范的概括和升华。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吸收了全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理论,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内容,具有鲜明开放的包容性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做出的价值选择,在价值观念形态上反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符合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以及社会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所阐述价值观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要求相符合。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的社会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长期的、稳定的、基本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表现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的特质和基本精神,它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和具体运用。马恩等伟大思想家在其理论体系和思想中虽未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给出系统、直接的阐述,然而却从诸多方面,间接阐述了消灭剥削、实现社会公正、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3](P126)

马克思曾提出,人的“类特性”、“类本质”就是“自觉的自由的活动”。[4](P217)谈及自由,笔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自由应该是人人都有的本质。从哲学认识论视角看,自由是一种必然的认识;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自由是指在脱离了外在束缚后的随性而为; 从政治学的观点看,自由就是基本人权,使人人在法律面前生而平等。应而,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自由,是政治学意义和人性论意义的二者有机结合。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实际上就是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角度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可以说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的具体化。[5](P93)

三、现阶段,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5](17)中共的十会议中强调,要积极有效的开展学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活动,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提高社会各界的凝聚力、引领社会思潮。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全党、去教育人民,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贯穿其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当代社会新风尚,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励党和人民的斗志。

在现阶段,我们所提倡的价值观是以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为主题。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其实质上关乎到我们怎样处理好事业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他人的关系等的问题。爱国是我们对于国家的情感体现以及精神的升华,敬业是我们对事业的立场和要求以及观念态度,诚信是我们对社会的价值要求和道德体现,友善则是我们与他人相处准则以及心灵的沟通。因此,爱国、敬业、友善、诚信所指向的对象分别是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它概括总结出了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学会为人处世,因而如何正确树立个人价值观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深入思考以及努力学习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2012-11-08.4

[2] 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6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2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9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217

第3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

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名职工的“三观“结合起来,把做思想政治工作与大唐精神等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纳入目标,建立制度,融入管理,养成习惯。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全体职工的认知认同

企业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领导干部要做到身先士卒,要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使“三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经常用及时查找不足进行修复。所以,对组织和领导,要讲真话,对职工要讲政策、摆道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重视企业思想道德建设,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先进人物,将核心价值观深深植根于每个员工的头脑。可采取集中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企业日常形势宣传、主题和典型演讲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通过公司网站建立专栏,进行理论评论,运用报刊、微信群、QQ群等多种载体,通过生动的语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先进性讲清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落地生根。

(二)建立目标,坚持有效融入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唐精神和理念,引导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将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文明创建活动和职工行为准则位做为落脚点,做到全方位渗透和践行。

一是有效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得到践行和落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精神,增强职工的向心力。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内部管理和职工思想道德素质,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

二是有效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融入“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价值观、“务实、奉献、创新、奋进”的企业精神及理念体系,把培养人的集体意识,规范人的行为准则,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

三是有效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要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纪律性,保证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注重对广大干部职工的人文关怀,促进企业人性化管理,帮助职工解决困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约束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职工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四是有效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从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交通、文明家庭等日常行为的养成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在职工中开展全员阅读活动,加强对优秀国学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不断提升职工文明素质和企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发动职工群众推选、民主评议“最美职工”、“五好家庭”,评选系列“感动公司年度十大事迹”等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先进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升职工的道德素质。

(三)针对不同群体,创新宣传载体

一是创新宣传内容。要注重以新颖、鲜活、生动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探索运用新的传播方式,特别是运用QQ群、微信群、微博、微影等新媒体技术手段,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增强网上宣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深度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大力推进企业局域网建设,正确引导网上舆情,开展网上评论,引领社会思潮,凝聚职工共识,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全面推进“中国梦”、“大唐梦”宣传教育活动。在企业大力开展“我爱国、爱大唐”、“我敬业、我圆梦”、“我诚信、我圆梦”、“我友善、我圆梦”系列活动和“梦成于道”、“梦成于能”、“梦成于干”、“梦成于德”系列宣传,组织职工故事汇、演讲会、主题文艺创作等活动,推动中国梦、大唐梦,入脑、入心、入行动。利用企业道德论坛和讲堂,开展“天天讲道德故事”、“善美青春”等活动,加强职工的道德修养。

(四)弘扬国学文化,滋养美好心灵

在企业广泛开展国学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运用好文化载体,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和“三八”、“五一”等国际性节日,通过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开展“中华好家风”、“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等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企业生产经营范管理建设之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源头活水”。

(五)增强主人责任,奉献智慧力量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在职工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大唐梦”“我的梦”等主题教育,开展贴近企业实际和职工群众的主题实践活动,让职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坚持选树职工身边典型,坚持为职工办实事,下大气力解决职工在生产、生活、养老、就医、子女求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大家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六)建立制度,融入管理,养成习惯

广大职工是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要在广大职工中灌输和实施普遍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行为准则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具体做好以下四点:一要爱国爱企。修改完善职工手册。要进一步增强心中的祖国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崇高理想,把做好本职工作、报效祖国作为实际行动。二要敬业奉献。要树立职业信仰。把自己的工作事业与人生意义联系起来,既服务社会,又成就自我。把事情做得更好,精益求精,勤业精业,在创造性劳动中不断展示自己的才华。三要诚实守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坚持真诚做人的原则,始终信守承诺,把诚信贯穿于自己的言行之中,体现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坚守诚信美德,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取信于民。四要团结友善。在社会生活、工作岗位和与人相处中,要多增强个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增加对矛盾分歧之下的理解宽容,多加强团结协作之中的和谐共赢。多一些友善、谦让、宽容、理解,向道德模范学习,用平常之心对待生活和困难,用感激之情对待工作,用真诚之心对待他人,为创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第4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军人政治导向的时代内涵,坚贞不移地忠诚于党。任何军队都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所以任何军队的军人价值观,都是为了军队有效执行历史赋予它的政治任务而确立的。因此,从古至今各个民族、各个阶级的军队,无论是否明确规定军人价值观及其政治内涵,其军人价值观的政治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从先秦时期的“尊主安国”、“保人利主”,至封建社会的“忠君报国”,再到孙中山的“捍族卫民”、“忠爱民国”等,其政治内涵无不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变迁而改变。与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不同的是,当代西方军人核心价值观在话语表述上往往竭力回避和模糊它的政治内涵,这种表面上所谓的“远离政治”、“非党化”,实际上本身就是政治,是作为整个阶级的资产阶级政党“党化”的使然。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鲜明地把忠诚于党放在首位,赋予了中华传统武德新的时代内涵,这就是要自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党指挥;尤其在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进行价值观渗透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努力锤炼坚定不移忠诚于党的品格,这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真心实意地热爱人民。以人为本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核心内涵,是历代兵家所崇尚的最高价值理想。《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说,“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孙膑兵法·月战》开篇即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武德文化的以人为本有其丰富的内涵,既包含对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也包含对军人“励气”、“贵德”、“尚和”、“精武”等军人素质方面的要求。爱民是以人为本的精髓。中华传统武德文化不仅重视“民”的价值,而且更重视将爱民的价值追求付诸于军人价值实现的武德实践之中。但是,古代武德文化更多的是把爱民作为一种价值实现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满足治军安民、攻取战胜的需要,因而还不能把“爱民”彻底灌注于武德行为之中。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在继承中华传统武德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确立了以热爱人民为核心的军人价值观,开辟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服务人民”为优良传统的先进武德文化的新境界。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矢志不渝地报效国家。“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忠于自己的国家、民族,是任何阶级的军队都共同信守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朝代、不同性质的国家形态,但是就普遍意义而言,为捍卫祖国、民族利益而捐躯献身的军人,总是被历史所讴歌,为人民所怀念,为后人所垂范。我军是在“救中国”的民族呐喊中诞生和发展的。无数革命军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拯救中华民族的人生征程,前赴后继,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鲜血和生命,谱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把报效国家规定为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和我军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对于当代革命军人来说,就是要在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基点上,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坚决捍卫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坚决维护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军人价值实现的途径,义无反顾地献身使命。价值目标和价值实现的途径,是价值观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实现军人的价值。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揭示,“精忠报国”、“捍族卫民”主要解决的是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问题,是价值目标;“和军制胜”、“矢忠必勇”等,主要解决的是怎样当兵、当什么样的兵,怎样打仗、打什么样的仗的问题,是价值实现的途径。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要牢牢把握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的价值目标,而且要明确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付诸实践。献身使命就是当代革命军人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军人使命是厚重的历史责任,是一定历史时期、历史阶段军人价值目标的具体化和集中体现,是军人伟大而神圣的价值担当。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传统武德文化就是一部传承使命文化、激发强烈使命感的教科书。“马革裹尸还”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烈气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价值担当,“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的忧患意识,以及无数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中国军魂,无不是一部部献身使命的武德篇章。:

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把握军人价值评价的标准,科学自觉地崇尚荣誉。荣誉是道德的最高奖赏,也是价值的最好证书。对于荣誉的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动力。高尚的人们往往视荣誉为生命。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武德文化传统的国度里,荣誉在军旅人生中有其特殊的价值魅力。“师出之日,有死之荣,无生之辱”、“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等,都告诉世人,军人的荣誉重于生命。荣誉对军人有强烈的召唤力和吸引力。中国古代武德教育之所以十分重视“明耻教战”,就在于激发军人崇尚荣誉,扬荣抑耻,奋发进取,创建功勋,已成军旅人生之不朽,价值之升华。武德荣辱千古事,军中将士应先知。我们是新时代的革命军人,既要牢牢地把握好军人价值评价的标准,更要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历代军人珍视荣誉的优秀传统,树立科学的荣辱观,崇尚荣誉、珍惜荣誉、创造荣誉,争创一流、建功立业。

第5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价值体系是由众多价值观念构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价值体系的影响最大。任何价值体系都有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一个是劳动观念,另一个是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否则对整个价值体系造成不利的影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最大的弊端是劳动观念的缺失,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关 键 词】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地位观念

【 正 文 】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由涉及生活各个领域的多种价值观念所构成,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在价值方向和价值精神上是一致的,可以相互说明、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但是,各个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并不一样,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边缘,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只给价值体系带来一些微小的震动,而有些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价值体系的崩溃。在价值体系中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特别重要,它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为价值体系的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在众多的价值观念中,只有两个价值观念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这两个价值观念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 一 价值体系不是由价值物构成的,而是由价值观念构成的。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既有观念层次上的,也有心理层次上的;既可以表现在文化典籍中,也可以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人们通常认为价值观念都是观念层次上的,都是人能明确意识到的,其实不然,除了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之外,还有许多潜藏于心理深层的价值观念,它们也像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一样可以作为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而且在许多时候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发挥的作用更为强大和持久。例如,民族精神通常就是由观念层次价值观念积淀而成的心理层次价值观念,它比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流传得更为久远,渗透到社会成员的思想感情和日常行为中,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追求。我们在考察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时,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观念层次的价值观念上,还应更深入一些,去考察心理层次的价值观念对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影响。 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主导的地位,有些价值观念处于从属的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帅着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对一个价值体系而言,最重要的是主导价值观念,只要主导价值观念没有变化,整个价值体系仍然是稳固的,而当主导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时,整个价值体系也就随之倾斜了。把握一个价值体系最关键的是把握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观念,从主导价值观念的沉浮中可以掌握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动向。 在结构上价值体系与科学体系有一些类似的地方。根据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的说法,科学体系是由“硬核”和“保护带”两部分构成的,硬核是一个科学体系得以确立的核心理论,如经典力学中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而保护带是建立在核心理论基础上的其他理论。价值体系也是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和处于保护地带的价值观念所构成。每一时代或每一民族的价值观念都是一个整体,内在的价值精神和基本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这样的整体构成一个相对封闭、价值自足的价值体系。其中总有一个或几个价值观念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代表着整个价值体系的总方向和总特征。核心价值观念约束着价值观念,为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和根据,从而维护价值体系保持稳定和统一。 价值体系的核心之外是“保护带”,保护带由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所构成。保护带中的价值观念越靠近内核,受核心价值观念的影响越大,越靠近则灵活性越大。社会生活中总是不断有新情况出现,这些新情况都会冲击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念遭受冲击之后,尽量在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上调整自己,使生活的变化不至于影响核心价值观念,起到保护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当现实生活不断冲击价值体系时,保护带会一层一层地剥落,直至核心价值观念在外,此时核心价值观念没有价值观念的保护,经不起时代变化的撞击,整个价值体系的坍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才有资格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呢?在价值体系中获取核心地位至少要具备如下三个条件:第一,价值观念必须稳定,否则无法保持价值体系的稳定;第二,价值观念必须隐蔽,否则很容易在外来冲击中丧失自己的地位;第三,价值观念必须深刻,否则无法给价值观念提供标准和尺度。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价值观念才能成为核心价值观念。在一个价值体系中这样的价值观念并不是很多,否则价值体系定然会因价值多元化而瓦解。 人们通常以为人生观是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但是人生观不能符合核心价值观念的条件和要求。人生观并不稳定,有时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全部人生观;人生观也不隐蔽,轻而易举就可以发现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也不能给其他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的根据,其本身的合理性还要依赖于其他价值观念的支持。除了人生观之外,政治观念、经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观念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核心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要比这些价值观念更稳定、更隐蔽、更深刻,是深藏于人们内心深处并表现于外在行动的价值观念。 二 每一个价值体系的基础都是现实的社会生活,构成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都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核心价值观念应该与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表达社会生活的根本状况和根本要求。社会生活最广泛、最深刻的方面当属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劳动,社会生活的最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由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可以断定,关于生产劳动的价值观念和关于社会关系的价值观念在价值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人们的劳动热情和对地位的看法中包含着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它们有些时候表现在观念层次上,但更多的时候存在于心理层次上,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整个价值体系。 沉淀在心理层次上的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非常稳定,在通常情况下很少发生变化;这两个价值观念非常隐蔽,以致于人们经常忽略它们的存在;这两个价值观念也非常深刻,其他价值观念如人生观念、政治观念等都以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为根据。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统帅着其他各种价值观念,这些被统帅的价值观念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的保护层。由于核心价值观念隐藏在各种价值观念的背后,发现核心价值观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虽然如此,核心价值观念并非完全不可认识,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发现它们的。下面援引马克斯·韦伯和托克维尔的研究成果,分析一下资本主义初期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 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分析至今仍然很有影响,他发现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一个核心,从而把握了资本主义精神中最深刻、最稳定的因素。在他看来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最有力的力量不是赚钱牟利的欲望,而是与新教禁欲主义有某种契合之处的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解,即“以劳动为自身目的和视劳动为天职的观念”〔1〕。 新教伦理主张在工作上勤奋,在生活上节俭,并且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些都非常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其观念的来源都集中在关于劳动价值的深刻理解中。这种劳动价值观“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2 〕新教伦理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并不是表面的,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劳动的意义,把劳动与基督教徒的“得救”联系起来,使劳动有了更高远的价值。以这样劳动观念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具有不断进取的内在冲力。 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的民主时发现了关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念,即平等观念。托克维尔承认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地位,他说:“我们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任何时代都有一个占有支配地位的制约其他事实的独特事实。那个时代的基本思潮,或由此引起并将人人的感情和思想汇集起来的主要激情,几乎都是由这个事实造成的。这就像一条大河把两岸的小溪汇纳起来一样。”他认为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民主社会里,“显示民主时代的特点的占有支配地位的独特事实,是身分平等。在民主时代鼓励人们前进的主要激情,是对这种平等的热爱。”〔2〕平等观念在资本主义初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把人们的观念从封建等级思想中解放出来,并建立起资本主义的民主秩序,给其他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人生观念等等赋予了民主的精神。

马克斯·韦伯和托克维尔分别发现了资本主义初期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在短短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其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作用不可低估,正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为资本主义的活动提供了全面的价值根据,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推动力。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以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为核心,其他各种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样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的差别对整个价值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区别各种价值体系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为什么不同于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民主时代的价值体系为什么不同于专制时代的价值体系,其根据即在于这两个核心价值观念的区别上。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人的问题,价值观念也与人的本质相关,从人的本质出发也可以说明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何以能够成为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人具有类本质和现实本质。人的类本质就是劳动,人类正是通过劳动把自己从动物界提升出来,并以劳动同动物区别开。劳动本质是人的一般本质和普遍本质,这是人相对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人的现实本质就是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现实本质上人与人是有区别的,农民与地主、 工人与资本家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现实本质。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一切方面,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自然也会产生特别深刻的影响,围绕着劳动本质产生了劳动观念,围绕着社会关系产生了地位观念。人的本质浓缩了人的基本生存状况,这样两个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联系的价值观念,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 生产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劳动的价值理解是其他价值观念的基础。劳动观念包括对劳动目的的看法、对职业的热爱、对创造的态度等等。有些时候劳动观念以更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就是一种隐蔽的表现方式,理性主义表面看来肯定的是理性的地位,科学主义表面看来肯定的是科学的价值,其实肯定的都是劳动创造的价值,表现的是人们对待劳动的积极态度。各种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观念、生活观念、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等等,无一例外都受劳动观念的引导,当劳动观念积极向上时,这些价值观念也积极向上,当劳动观念消沉低落时,这些价值观念也消沉低落。 人们在劳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对社会地位的价值理解成为价值体系的另一个核心。地位观念包括对等级的看法、对平等的理解、对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等等。由于与地位相关的问题经常被讨论,所以这个核心价值观念比较容易把握,它与其他价值观念的联系也是比较容易发现的。这个核心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本位或整体本位,也可以表现为权力本位或金钱本位,还可以表现为政治本位或经济本位等等。各种经济观念、政治观念、文化观念以及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等等,都鲜明地打着地位观念的印记。在平等观念中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人生观念等等,而在专制观念中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观念、政治观念、人生观念等等。 三 价值体系并非只有一个核心,而是有两个相互并列的核心。这种状况带来了两种不同的后果,一个后果是价值体系由于有两个支点而变得更加稳固,当一个核心价值观念削弱或蜕变时,另一个核心价值观念仍然可以维持价值体系的延续。另一个后果是由于价值体系的核心有两个而使价值体系内部容易产生冲突,从而使价值体系内部的价值观念很难保持完全的统一。劳动观念是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和追求,地位观念是对地位价值的理解和追求,二者所关注的对象和目标不尽相同,所以二者之间出现价值方向的差异在所难免。当积极的劳动不能带来相应的社会地位时,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就会产生冲突,价值体系内部就会出现难以愈合的裂痕。一个价值体系的稳定程度与两个核心价值观念的一致程度相关,当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所肯定的价值比较一致的时候,这个价值体系就比较稳定,能够经受住外来的各种冲击;当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所追求的价值相互矛盾的时候,这个价值体系就不稳定,在社会变迁的冲击下难以避免解体的厄运。 价值体系就像一个椭圆,椭圆与圆的根本区别是有两个焦点,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就是价值体系这个椭圆的两个焦点。当椭圆两个焦点的距离很远时,这个椭圆的形状就很扁;当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很近时,这个椭圆的形状就接近圆形;当椭圆的两个焦点完全重合时就是一个完美的圆形。理想价值体系的两个核心价值观念应该是非常一致的,对劳动价值的尊重并不妨碍对地位的追求,对地位的重视也可以促进劳动的热情。然而事实上并不存在没有冲突的价值体系,劳动观念和地位观念之间总是存在着分离的倾向。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应该符合这样两个要求:第一,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应该是统一的;第二,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之间包含着冲突,那么无法为人的活动提供一致的价值方向,这样的价值体系注定不是完美的价值体系。如果劳动观念与地位观念的位置不平衡,其中的一个过分张扬而另一个过分衰微时,往往容易带来片面的追求,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这样的价值体系也算不上是完善的价值体系。 两个核心价值观念之间应该保持必要的张力,当劳动观念过分突出时,需要用平等、自由等地位观念引导它,而当地位观念过分张扬时,需要用创造、进取等劳动观念推动它。两个核心价值观念的不平衡会给价值体系带来许多问题,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只强调伦理道德,所以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注意力都集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而忽视了劳动创造的价值。从这一点上说,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是不完善的,缺少一个核心价值观念,这是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的最大缺陷。这样的价值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它在维护社会关系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在推动创造方面基本上是失败的。 在当前价值观念建设中,最紧要的任务是树立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以弥补传统价值体系忽视劳动创造的弱点。那么,如何建设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呢? 首先要把劳动与利益结合起来,让劳动者能够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只有把劳动和利益结合起来,劳动者才能对劳动本身有兴趣,才能发现劳动所蕴含的价值。社会中不劳而获现象的存在会影响劳动者的劳动热情,阻碍人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当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带来相应利益的时候,劳动者便能发现劳动对个人的意义,认识到劳动是有价值的。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劳动与利益的结合,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这种结合更加紧密,这些现实的成果为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培养劳动者的敬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职业,维护自己的职业形象,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这也是积极的劳动观念所应有的内容。每一种职业都是神圣的,都是无可替代的,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不论是医生、教师、清洁工或其他职业,都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和途径。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遵守职业道德,对培养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是十分重要的。 最后还要引导人们在劳动中发现更高的价值。把劳动的价值仅仅局限在个人利益上,把劳动看作是谋取金钱、地位的手段,尽管这种理解也可以带来高昂的劳动热情,却不足以让人保持长久的积极向上精神。当个人利益得到满足时,劳动的热情便也消失了,还会滋生出不劳而获的观念。所以应该把劳动与更高的目标联系起来,让劳动的价值超越个人的利益,指向社会共同的长远利益,只有达到这种境界的劳动观念才是真正合理的,才能够带来持续不断的前进动力。 在价值观念建设中也不能忽视地位观念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道德观念的培养。中国传统价值体系特别重视伦理道德,其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地方。积极的劳动观念可以激发出人们的劳动热情,能给社会生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合理的地位观念和道德观念可以增进人与人的联系,建立起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既要有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又要有合理向善的地位观念,这是我们价值观念建设的一个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三联书店,1987.45,38.

第6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文章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探讨了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背景下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从高校和学生这两大视角提出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领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价值观

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客观世界有无价值、价值大小和价值选择的观点和看法,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非常重要〔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指引人们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是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宝典”和价值指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下,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探析和塑造,具有更加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

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内核、是非标准行为取向,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群体内的成员所广泛认同、积极拥护和自觉遵守的价值行为取向。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持续过程,凝聚着两代中央领导人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早在10年前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目标。其后的2007年,时任总书记的的“6.25讲话”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强调。十进一步提出了覆盖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凝练于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地位和高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各种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属性特征。随着实践的不断积累、沉淀以及理论的不断升华完善,这一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性和结构性更加突出,逐步形成了由“灵魂”(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精髓”(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题(指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基础(指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四个方面构成的指引社会行为、独具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顺应时展潮流和人民群众精神期待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思想政治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事件,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凝聚共识、团结力量、共同奋斗的重要思想基础。

2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与以往不同,这一代大学生,大多为“90后”或者“95后”,而且很大一部分是独身子女,是在新世纪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我个性比较鲜明、接触各类信息比较多、学习能力比较强,头脑比较敏捷,思维比较活跃,具有较好的整体素质,可塑性强、充满生机与活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尚有较大潜力有待挖掘。当然,他们也存在着经历较少、阅历较浅、对社会了解不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集体意识较弱、对党和群众感情不深等问题,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和社会现象的影响〔3〕。此外,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专业结构、地区差异、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等原因影响,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使得这一群体在思想上表现出多变和复杂的情况。如一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度不高,在面临就业时出现迷惘情绪;一些大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的理想和目标,价值取向受到多元化的影响比较深刻;一些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沉迷于游戏、恋爱等而不能认真学习,却盲目地对就业形势和岗位期望过高;一些大学生由于经受不住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和各种价值观念的侵蚀和物欲的诱惑,逐步失去自我,过早地成人化、功利化和社会化,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价值观关系着当代大学生的“总开关”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价值的多样化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最显著特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价值观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积极用主流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

1)高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堡垒作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是经过层层筛选和录用的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青年人。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是积极上进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是正确进步的,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积极拥护的,在爱国爱校、认真学习、遵纪守法、传承美德、见义勇为、服务奉献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但在肯定大学生主流是好的基础上,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由于大学不是绝对的“净土”,随着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在当代大学生中的普及,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使得他们很容易受到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而且其中一些影响是消极的、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如在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下,有一些大学生看待社会问题较片面,喜欢当“愤青”;一些大学生虚荣心和浮躁情绪滋长,难以安心学习;一些大学生对未来缺乏规划和信心,整天沉溺于歌舞厅、网络游戏等消极享乐中。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将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动态引领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4〕。二是要积极关心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把当代大学生最广泛地凝聚起来,不断增强服务和奉献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加大服务力度,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深入当代大学生、贴近当代大学生、服务当代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代表和维护好当代大学生利益,真正把服务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做好做实;要充分发挥培养举荐人才优势,围绕中心大局,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来挖掘典型、造就人才,完善服务、培育人才,搭建舞台、造就人才;要信任当代大学生、关心当代大学生,切实把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积极鼓励当代大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自觉担负起时代重任,积极投身到国家改革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社会实践中唱响青春之歌。三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要坚持把共青团、学生会、青联等大学生组织作为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力量,从巩固和扩大当代大学生群众基础的高度,加强党对当代大学生工作的领导,使大学生组织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秉持“团结、创新、奉献、合作”的青春主旋律,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组织中的核心作用,带动大学生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健康的活动,积极带领当代大学生真抓实干,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使大学生组织真正成为一个优秀当代大学生代表和优秀当代大学生人物汇聚的社会精英组织。同时要积极发展同社会各界的交流联系,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当代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学习互鉴。

2)强化当代大学生学习践行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动意识和时代担当一是当代大学生要坚持正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正气是一种信念,一种骨气,一种原则。当前,社会公众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呼声越来越强烈,而社会腐败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作为当代大学生,就要做正直人、正派人、诚信人、老实人,勇做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就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德修养,遵守制度法纪,保持一身正气;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经得住各种诱惑,在捍卫真理、守护良知、坚守底线中保持一身正气,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认认真真学习。二是当代大学生要保持锐气,做时代改革发展使命的担当者。锐气是一种胆量,一种担当,一种闯劲。敢想敢干、勇于担当是当代大学生人的最大特质。不管身处何种岗位,都要用心、上心、尽心地去思考学习和工作中的关键和重点问题,对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要在探索和解决具体困难、问题中学会换角度思考、换途径、换思路。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的敏锐智慧,大胆尝试、大胆实践,真正做到把小事办实,把急事办妥,把难事办好,把大事办成。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尤其需要当代大学生以昂扬锐气和创新精神破除发展的障碍,努力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当代大学生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深入思考,科学定位,精心谋划,在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中体现价值、丰富人生。三是当代大学生要富有朝气,做激情满怀的实干者。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开拓未来、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首先要保持一种为理想、为未来奋斗的精气神。反映在学习上,就是要踏实刻苦,虚心好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反映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就是要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就是要敢想敢干,实干巧干。其次要保持阳光心态。当代大学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必然会承担一些风险和压力,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还难免会遭受工作的阻力、领导的批评、群众的刁难等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学会自我调整,看得开、想得通、悟得透,正确对待进步得失,努力培养心理的承受能力。再次就是要保持身体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代大学生在搞好学习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多锻炼,并要有意识地培养阳光健康的生活习惯。最后是要长期保持学习和生活的激情。有激情,才有干劲;有激情,才有动力。当代大学生要对学习永葆激情、对生活持充满热情,并将激情和热情付诸学习进取和干事创业的青春实践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朝气蓬勃、激情满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活力派”和“实干家”。

4结语

在社会经济深刻调整变化的新常态下,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价值观动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学好、用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精神,并主动将核心价值体系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学习、生活和实践中,用当代主流核心价值观来磨砺、丰富和完善自身的价值观,让大学生真正能够朝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而不断前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兴国,江滨,张浏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探索与实践〔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8):98-102.

〔2〕陈思.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3〕王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4.

第7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各位尊敬的领导,同事们,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践行核心价值 观做优秀人民警察》 。

众所周知,公安机关是人民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行政 机关,同时它又担负着刑事案件的侦查任务,因而它又是国家的司法 机关之一。作为具有特殊性质和地位的职能部门,作为在这一部门工 作的一分子,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践行“忠诚,为民, 公正,廉洁,奉献” 的核心价值观, 争做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忠诚卫士。

所谓忠诚,即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 于法律的政治本色。这是对人民警察的根本政治要求,也是人民警察 的灵魂之所在。忠于党,视党的事业高于一切;忠于祖国,筑就安全 稳定的社会基石,保证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长治久安;忠于人 民,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忠于法律,与各种违 法犯罪做斗争。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科学 发展观武装头脑,始终保持民警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经受 住各种复杂斗争环境的考验。

第8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了人民法官应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在新形势新任务下,这既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司法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司法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内容明确具体,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它总结了成功经验,又有新的提升概括;反映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和形成全体人民法官的共识。笔者作为基层法院的一名审判员,下文将从“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对司法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自觉树立司法核心价值观。

一、公正是司法价值观的灵魂

正义是法律的基础价值,公正则是司法的灵魂所在,“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无公正,则无司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以来,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民法官只有公正司法,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矫正功能,从而定纷止争,化解矛盾,纠正失范,制裁不法,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公正司法是树立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公信力的根本出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司法》中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是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审判则是把水源破坏了。”

要做到司法公正,需要司法机关找出矛盾焦点并公正对待。司法机关必须在审判中找准矛盾冲突点,找准利益共同点,找准解决问题法理、情理的结合点,运用好调解的手段、依法裁判的手段,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以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为目标,严格公正、精益求精地办好每一起案件,使公正贯彻在每个诉讼活动和每个诉讼环节之内,也体现在所做出的裁判结果和社会效果上。

要做到公正司法,需要司法人员将公正司法作为最基本的职责进行遵守。司法公正需要司法人员在运用特定职权处理各类案件的过程中,以公道正直的态度对待案件参与各方,严格遵循和依照法定程序,公平正确地确认和分配具体的权利义务,且具有良好的社会正义效果,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作为法官,需要从政治觉悟、道德情操、职业崇仰、专业技能、行为规范、为民情怀、守廉毅志等方面对自己进行严格要求。

要做到公正司法,需要司法人员以对人民司法事业的赤诚之心,规范司法行为。要做到阳光司法,守好守住司法公正的底线,不违法审判,不徇私枉法,让法治天空下闪烁司法公正的阳光,唯此,人民群众才会认可“法官是正义的化身”,才会相信“法官的声音就是法律正义的声音”。

要做到公正司法,需要人民法院将当事人的诉求实现充分表达,正义能够得到伸张。人民法院只有不断加强审判执行工作,才能以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只有努力实现个案公正,才能依法保护好当事人的具体权益,实现普遍正义与个别正义的有机统一;只有切实加强审判管理,才能确保审判质量和效率;只有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才能让群众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

二、廉洁是司法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廉洁是人民法官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重要评断标准,也是实现公正的基本保障。没有队伍的清正廉洁,就不可能实现司法公正,一切司法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人民法官是法律的使者,承载着断是非、化纠纷的重任,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要求每名法官必须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确立忠于法律、刚正不阿、廉洁自律、司法为民的道德信念,维护法官职业的尊严,进而维护司法的尊严。人民法官是否司法廉洁,关系到公平正义能否实现,关系到人民司法事业兴衰成败。没有廉洁这个基石,公平正义的大厦无从建立,人民司法事业无法稳固。

司法工作只有清正廉洁,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反腐倡廉是人民法院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中国历史上广受百姓传颂和敬仰的“青天”—— 包拯、海瑞、狄仁杰等都是清正廉洁的楷模。新世纪的今天,人民法官更应当博古纳今,不为私欲遮望眼,始终保持职业良知,保持清廉如水、执法如山的本色,严格遵守“五个严禁”等审判纪律和廉政规定,不为金钱所诱,不为人情所惑,不为关系所扰,不为权势所迫,堂堂正正办案,干干净净做人,以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廉洁?

要廉洁就要自律。一直以来,廉洁自律是为一体,只有自律才能廉洁。第一要自重。即注意自己的言行。法官应纳言敏行、深居简出、清心寡欲,切忌因言行不慎而让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不要认为拿点小烟小酒无伤大碍,要防微杜渐,要坚决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同时,法官还要时刻注重自身修养,并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良好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一个“强”字,良好的业务素质主要表现在一个“精”字,良好的品行主要表现在一个“严”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法官要不断清除自身思想上的政治杂念,忠实地执行宪法和法律,身体力行共产主义美德和社会公德,正确对待和行使人民给予的权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公众的表率,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永保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靠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典范赢得当事人和社会公众的信赖和尊敬。第二要自省。即加强党性和职业道德修养。能够按照党中央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要求,经常反思自己,检查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因为清廉自守,对一般人来说是修养和道德问题,而对法官来说,则事关遵纪守法和严肃执法的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所以,法官要“常怀律己之心,深畏法度之威”,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否在忠实地执行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是否在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也就是说,在廉洁自律中,法官要养成“日三省吾身”的习惯,不仅能按照中央和最高人民法关于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认真反思自己在审判和执行工作等方面有没有违纪违规行为;而且还能够按照党章党规和国法的有关规定,对照检查,反思自己的言行有没有越轨行为。第三要自警。即严格约束自己。就是要建立廉洁自律的防线,善于从那些违法违纪的反面典型中吸取教训,增强抵抗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免疫力。作为法官,就是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反面典型警示自己,教育自己。一是按照党纪国法的规定约束自己。在审理和执行案件时,不仅能严格按法律规定的程序办案,而且还能按党中央和中纪委的廉洁规定要求,约束自己。二是按照法官职业道德要求约束自己。见了好处不伸手,见了美色不动心,见了利益不忘义,以高尚的人格去赢得公众的尊重、支持和帮助。比如做到不接受当事人及其人、辩护人的款物、财物和其他利益,不接受当事人以及人的贿赂,不谋取不应该得到的好处,不超越规定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等。三是按照社会公德要求约束自己。法官不仅在审判和执行活动中要清身正行,并且在社会公德的诸方面也能率先垂范,在八小时以外更能严于律己。

三、为民是司法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在我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司法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司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是执政为民在司法的具体表现,也是“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自然延伸。

为民是人民法官践行根本宗旨的思想和情感基础,也是司法权的本质属性。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时指出:“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满意是人民法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检验法院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人民法官只有把人民性作为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撑,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干扰与侵蚀,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司法事业向前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民法官要以对待自己亲人一样的感情、一样的方式、一样的态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司法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树立平民意识,甘当平民法官。为民,是司法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

要做到司法为民,应常怀爱民之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有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只有常怀爱民之心,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一切工作为人民。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其他利益。政法机关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工具,其自身性质和宗旨必然符合党以及国家政权的性质和宗旨,并始终与之保持一致。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法院必须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有爱民之心。爱民之心就是要心中始终想着人民,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用自己的司法行为让当事人体会到社会主义司法的人文关怀。常怀爱民之心,就要像宋鱼水同志那样牢记党的宗旨,恪守为民之责,力行为民之举,永葆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理想的起点、信念的支点和事业的轴心,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做到司法为民,应常想为民之策。常想为民之策就是要求法官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一是要常想便民利民诉讼的办法。就是要当事人感受到诉讼的方便与快捷。当事人打官司可能有各种各样的不便,法院和法官就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多为民着想,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研究怎样方便群众诉讼,如有的法庭针对有的被告故意躲避诉讼、拖延诉讼,与法官藏猫猫,实行了诉讼110制度,只要是发现被告行踪,随时告知,随时送达;有的法庭针对有的当事人工作时间不容易请假或有特殊情况在正常工作时间到庭困难的实际,研究确定了预约诉讼制度,实行与当事人协商确定开庭时间,可以在休息时间或休息日进行诉讼活动;有的法庭针对当事人在外地打工的特殊情况,运用QQ视频、电话等现代通讯手段对当事人进行空中调解,既能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又免除了当事人的舟车劳顿之苦,最大程度的减轻当事人的诉累。二是要常想提高审判效率的办法。“迟来的正义非正义”。法官必须恪守公正与效率的基本要求,在公正的基础上,提高办案效率,缩短办案周期,尽快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将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

第9篇:核心价值观范文

一、遵循“三个至上”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使干警自觉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工作指导思想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指导方针,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多年来,法院系统一直重视思想政治、审判管理、纪律作风,坚持队伍素质与文化建设相融共进。

(一)以五种精神树立五种形象

抓好法院队伍建设,要以班子建设为龙头,以廉政建设为重点,以思想建设为依托,以能力建设为根本,以形象建设为要务,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要狠抓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健全制度,改进学风,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增强干警的集体荣誉感意识,使干警队伍始终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以“公正、高效、专研、和谐、超越”和“公正高效的敬业精神、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的五种精神树立“高举旗帜顾全大局的政治形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能力形象、能动司法勤政为民的公仆形象、雷厉风行求真务实的作风形象、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格形象”五种形象,激励干警奋发向上。要狠抓作风,努力增强人民性。要进一步增强法官的群众观念,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靠谁司法”的问题,要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使亲民、爱民、为民成为法官的自觉行为。

(二)开展主题实践教育

要以“三个至上”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意识。通过学习培训、专题调研、民主生活会等形式,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工作重点,深化教育成果。紧密结合审判、执行工作中的实践,针对司法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指导性报告,着力破解难题。

(三)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探索重点审判岗位可能诱发腐败风险的项目化管理,在审判、执行部门设立兼职廉政监督员。认真执行最高法院“五个严禁”,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大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富有法院特点的文化创建活动,引导干警按照“处事严谨、讲话亲和、办案公正、为人清廉”的法官职业要求,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大力培植身边的新亮点(先进典型),营造争先创优氛围;结合反面警示教育,抓好队伍廉洁自律。加强定期巡查、定期通报、定期讲评等措施,进一步规范着装、庭审和公务礼仪。如红兴隆农垦法院曙光人民法庭的“三声、四少、五一”,即:“三声” 让当事人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四少”使当事人少跑一次路、少等一分钟、少误一份工;“五一”对当事人一张笑脸、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句问候、一个客观公正的答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法院的干警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

(四)健全审判监督管理

以案件质效评估体系为载体,推进司法政务管理,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机制,建立审判执行运行态势分析制度,施行对办案进度、质量和服判息诉等情况的实时分析,进一步加强案件质量管理和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规制。

二、坚持司法为民,牢固树立司法公正

(一)坚持能动司法,进一步增强服务大局意识

通过不断践行能动司法理念,在坚持司法为民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司法被动性与主动性的关系,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充分发挥法官在个案处理中化解矛盾、定纷止争的主观能动作用,兼顾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相统一。

(二)坚持和谐司法,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1.继续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突出人民司法教育,切实把握人们司法的正确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司法。把“以人为本”贯彻到审判、执行工作的全过程中,坚持文明办案,全面落实便民、利民举措,加大司法援助力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法院各项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2.继续落实宽严相济的政策,把握好宽严的重点和幅度,把打击与预防、惩治与教育相结合起来。对具有法定减轻从轻情节的,适用轻缓原则,加强轻微刑事案件与解和附带民事案件调解工作,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切实关注民生,妥善审理婚姻家庭、损害赔偿、住房医疗、劳动争议、社会保障等案件,依法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坚持“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并在案结事了上下工夫,把调解工作贯穿于民商事审判全过程,努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3.继续强化审执兼顾理念,注重裁判主旨的可执行性,着力提高案件自动履行率、执行到位率,为执行工作打好基础。狠抓规范执行,坚持穷尽措施,充分发挥强制申报财产、处罚逃避和妨碍执行行为、债务人名录等作用,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在提高实际执行率和标的清偿率上下工夫。适时组织开展集中执行活动,大力清理执行积案,有效解决涉执问题;积极寻求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强化联动执行机制,进一步构建综合治理机制,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格局,继续推行执行救助金制度,保障经济确有困难的申请人的基本生活。如:红兴隆农垦法院曙光人民法庭制定的《执行信息反馈制定》和《执行告知书制度》,为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开辟了一条“阳光通道”,有效的解决申请执行人、法院执行局、被执行人三者间的矛盾,有力地缓解了涉执问题。

(三)坚持阳光司法,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信力

加强审判、执行管理。继续以及时、准确、完整为要求,狠抓案件信息录入,不断完善审判、执行质量效率评估体系。依托这一平台,加强对执行案件的全流程跟踪和审判、执行工作整体运行的动态分析,及时查找薄弱环节,把握工作重点;进一步推行公开审判原则,依法公开立案、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的内容,切实做到除法律有特别规定以外的案件一律公开审判;自觉主动接受各方监督,完善人大、政协、民主监督的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司法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构建良性互动关系,理性对待舆论监督,诚恳听取批评、意见和建议,通过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载体,在坚持公正文明办案的基础上,加大司法宣传力度;大力提高保障水平,在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办案信息化、办公自动化、交通通讯现代化、警务装备标准化建设,增强保障能力,改善工作条件,为规范司法、阳光司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四)坚持廉洁司法,进一步夯实法院工作基础

1.深入加强党组织建设,努力以党组织建设带动队伍建设,以队伍建设促进法院系统的各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严格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由集体研究决定,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求真务实,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推动法院系统的科学发展。强化党员干警的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深入加强政治学习工作。大力建设“学习型法院”,深入组织学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全体干警增强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提高“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自觉性。扎实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改进司法作风。以“人民法官的品格与追求”为主题内容,大力培育法院文化。

3.深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法官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创新方法、拓展渠道,深化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健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全面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一岗双责”,发挥廉政监察员作用,注重“早发现,早治疗”。如:红兴隆农垦法院曙光人民法庭在立案时即向当事人发放征询意见书,让人民群众实施监督,积极预防和遏制违反违纪的发生,使得红兴隆农垦法院曙光人民法庭连续十年全年无干警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

4.深入加强司法能力建设。以学习《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为契机,及时组织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积极为干警进修培训创造条件。继续开展规范化庭审考核、裁判文书评比、速录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岗位练兵增强实务能力。加强调查和理论研究工作,创办论文竞赛活动,以提升法院文化的学术氛围。

5.深入加强夯实法庭基础。因案制宜开展巡回审判,发挥贴近基层、联系群众、方便诉讼的优势。强化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指导,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王胜俊表示最高人民法院要努力提高队伍素质,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培养法官良好的职业道德。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加扎实的工作,重点抓好教育、监督、预防、查处等制度建设,严格落实“五个严禁”,进一步加大查办惩处力度,完善惩防体系,确保司法廉洁。进一步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和实践锻炼,着力提高法官的实际工作能力。继续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完善法官培训、晋级和遴选制度。深化司法作风和法院文化建设,树立人民法官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

三、增强大局观、强化能动司法意识,体现核心价值

社会问题与法律问题相互交织,当事人的个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互交织,人民群众诉求明显增多,司法解决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服务、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对此,法院系统应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善于把握经济形势的变化,重视司法政策的指导作用,高度重视能动司法的作用,切实转变不适应新形势的司法理念、工作方法和办案习惯,平衡各方利益关系,保障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努力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提供司法保障。

(一)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

法院审判将继续加强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工作;加强与政法等其他相关各部门的配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要切实加强与行政机关的沟通交流,妥善化解官民矛盾,促进依法行政;加大执行力度,破解“执行难”,不断改进执行方法、转变执行作风、讲究执行艺术,积极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执行途径和措施,最大限度的、及时有效的实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切实提高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对执行“老赖”的打击力度,依法用足用好强制执行手段,寻找解决“执行难”问题新的突破口,扭转执行工作被动局面。要在立案、审理、执行、涉诉、申诉再审等各个工作环节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工作措施,最大限度地方便人民群众诉讼。如:红兴隆农垦法院开展的“文明窗口服务”活动,在法院大厅和立案庭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将要求、立案程序、收费规定等全部公开;在立案庭为当事人配备了诉讼座椅,由以往的站着填写诉讼材料转变为坐着填写,同时配备了急救箱、老花镜、纯净水等物品方便当事人的诉讼,这一系列的便民、利民措施,受到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二)增强教育培训,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

法官队伍建设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从严教育、从严要求,深刻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法官职业道德素养,牢固树立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地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健全完善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对审判权、执行权实施直接实时监督,努力实现制度建设与反腐倡廉同步推进。要重视干警的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强对年轻干警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工作。要完善审判管理和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和健全以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效率评估、法学理论水平、审判作风和司法廉洁情况等为主要内容的业绩评价考核制度,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最大限度调动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要强化各项制度的落实,把审判权、执行权的运行作为监督重点,建立跨部门的案件督查、评查小组,加强对案件的督查和评查工作,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

(三)增强司法政务,进一步强化司法为民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