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核心价值教育观精选(九篇)

核心价值教育观

第1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在当下中国,创业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再掀高潮。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选择了自主创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的话,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1]。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迅猛发展,在全球创业教育中有后者居上之势。但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创业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还相对较少。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创业价值观的引导,让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能够把追求物质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发展有效地统一起来,为提高当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价值追求发挥作用。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创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而国内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通过对创业价值观的研究能够了解当下大学生创业中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创业精神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采取的手段方法,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数据资料,从而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早提出创业价值观定义的张进辅(2006)认为,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它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2]。在一个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创业价值观对他的创业行为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他的创业目标、创业手段、创业的过程都受到了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创业价值观的定义是创业者以自己需要为基础,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者进行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创业者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进行指导。

(二)创业价值观的特征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既有一般价值观的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内涵。笔者认为创业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就体现出了自主性的特点。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是指创业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创业者的特点相联系,创业价值观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创业者主体的内容。因此,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

二是社会历史性。作为创业主体的人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作为人的意识形态层次的创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的满足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创业也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创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创业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用社会和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创业现象,在研究创业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能孤立地去看。

三是可塑性。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创业价值观不是一层不变,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人作为创业价值观的直接承担者,在个人或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他的创业价值观也必然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创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创业者本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创业价值观教育不仅满足了个体接受创业思想理念、创业道德规范和创业知识的需要,而且还能使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不断地发展更新。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对他们的创业价值取向、创业精神和创业手段都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创业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创业者能否成功创业,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活力和未来。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278名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同时又对8名成功创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目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现实状况。

(一)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创业价值目标是人们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创业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它涉及“为什么”创业的问题,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动因,是创业价值观的核心。从创业价值目标的定位看,青年??业者的创业价值目标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一是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二是积累财富;三是挑战现状;四是谋求个人发展;在对社会、国家贡献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并想要建功立业。在对于“希望积累财富”的回答中,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比例很高占87%,不好说的占13%,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无人填答。此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希望积累财富,说明创造财富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再对“是否乐于挑战现状”的答题中,2/3的大学生乐于挑战自我,反映了我国在转型期的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人期待改变自身现状,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51%的学生认同创业是“谋求个人发展的一个途径”。在对创业打算的主要动机方面,选择解决就业的学生只占填答者的19%,追求自我实现占43%,多一种人生体验的占34%。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并非如有些媒体所评论的缺乏责任感,以自我观念为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创业是希望积累财富,但绝大多数也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创造财富。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的全面发展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谋而合的。

(二)创业精神分析

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在调查中显示有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乐于面对并努力克服实践中的困难”,不符合的比例小于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能乐于面对困难并迎难而上,并没有所谓的“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吃苦精神”。但是通过对已创业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现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当下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书本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很难立马胜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每个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要经历一个较为痛苦的时期,其中的挫折和失败犹如家常便饭,而新创业的大学生一旦遇到预期与现实造成强烈的反差,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往往容易选择放弃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积极的创业精神和生活态度。

(三)创业手段分析

创业价值手段是人们为了达到创业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涉及“怎样进行创业”的问题,它是创业价值目标的实现[3]。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如资金、财务管理、组织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创业者的某种价值取向。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在对“自己了解公司注册流程”的回答中,完全符合的仅占4%,较符合的占17%,不好说的占25%,较不符合的占33%,完全不符合的占21%。可见创业教育还需要加强学生创业手段方面的培训,使其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此外,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着自我观念为主,市场意识淡薄的倾向。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很乐于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大谈自己技术的领先和独特,但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和产品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谈到市场,也多半只是计划如何做广告,对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等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甚至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进行推广。同时,有少数大学生创业手段合法性低,是法制观念薄弱的表现。

三、以核心价值观推进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在高校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同时,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精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这与当下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融入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中去,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以社会主义法律道德规范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以直白的政治性语言或口号进行教育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借鉴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宣传形式

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一般采取主流文化的方式。“主流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一种主流价值观,旨在凝聚国民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精神动力。而大众文化以其活泼的表现方式、工业化的制作手段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很快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流行音乐、电视电影、广告等大众传媒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当下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M程。如果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时代气息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生创业教育中,通过《创业合伙人》《首席执行官》等创业励志电影教育、创设情景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角色和情景中,让学生在欢笑和泪水中增强核心价值感的认同。

(二)淡化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采取隐性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采取的都是显性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用直白的政治性语言,口号式的表达方式,主流媒体的权威以及学校的课程设计为主要渠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受众所边缘化。学生对这种宣传方式始终存在着越来越强烈的反感情绪。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时也应采取隐性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这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镶嵌在项目活动中、案例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2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 论学生社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探究 论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价值体现 论公路行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以校训精神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职院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缺环及对策研究 论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 重庆开展以校训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 管窥大学校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 论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体系构建 论析核心价值观在民企文化中的确立和运行 论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公民身份建构中的作用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让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扎根 基于价值认同的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职护理教育中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理教育中渗透的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李伟.北方民族大学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4]郭传杰,思贤哲.学校训创一流[N].中国科大报,2003-09-15.

第3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切实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逻辑起点,提出了“三个倡导”,为我国当今时代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指明了方向。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系统工程中,不断地深入宣传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已经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问题,为此一些学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本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被人们接受的基础上才能起到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意义,如何确定其教育原则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首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张丁杰,曾贤贵从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论述了其内涵。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人,这样的人不仅有才而且要有德。而井阳军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阐述了其内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理论依据和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其次就其教育意义的研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意识很强,但欠缺辨别是非的能力,外界的各种因素会影响到他们。从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紧迫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当前学界主要从大学生、国家和学校三个角度说明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对于国家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使国家拥有有才有德的高素质人才,可以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资源。井阳军就指出,“只有大学生构建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保证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最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可以促进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且通过教育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原则的研究。关于这一内容学界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方面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认为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另一方面从教育本身来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张志祥等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确立要具备方向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二、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困境研究

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学界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第一是当前大学生信仰不坚定,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不够。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够坚定等。第二是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对很多問题看法不同、理解不同,没有固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受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潮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价值观多元化倾向。第三是高校教育存在弊端,没有将教育和实践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只重知识技能培育、忽略心理心智培育在高校盛行。第四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更加紧密。而作为80、90后这一代的大学生,他们是从小看着美国大片和日本漫画、吃着肯德基和麦当劳的薯片、玩的是美国的网络游戏,这些都滋长了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成了困难。经济全球化使爱国主义精神弱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紊乱。对于上述提到的困境,需要有具体的途径进行解决。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路径研究

能否运用合适的途径开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效果。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第一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普及,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第二是制度建设,只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体系化,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法可依、有制可依。第三是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是一个载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好坏。陈必华和王鹏还特别指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色和支撑杠杆,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

作者:蔚吉

参考文献: 

[1]汤燕妮.传播学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中国报业,2012,(12). 

第4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教师教育理念中不仅会促使教师在思想上对教书育人产生深刻体悟,指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塑造乐观心态。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下,促使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的理念调整旧有的教学行为,为打造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本领过硬的人才提供理论雏形,同时对教师本身而言也是教学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进步的一种表现,这一切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和引领。

2“.三层理论”建设与教师教育理念的联系。“三层理论”中的第一层理论民主与和谐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相连。教师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呈现民主之风与营造和谐的氛围。第二层理论中的自由平等与尊重学生息息相关,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学生自身也要按照合理意愿去充分发展自己。第三层理论为敬业与友善,重点侧重于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的敬业态度会感染学生。学生便以教师为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会激励学生学习,此时,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双方和谐共生,三层理论环环相扣,若每层都做好,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加之在每个过程中适当的运用新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在不断创新下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理念的举措

1.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一种氛围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需配合其引导,双方共同创建宽松的民主的交谈氛围。英国导师制倡导师生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发表见解,十八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里,校园、草地、咖啡厅、茶馆随处可见师生就某一个问题畅谈的身影,师生间相互交流学术氛围浓厚,可见教师教育理念的塑造在源头上离不开民主与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发展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道:“人生来自由而平等”。第一,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人生来平等,无所谓权势,无所谓地位,无所谓高低,也就是人人大抵差不多无显著区别。教师是园丁,并非高高在上,要深入学习园地,辛勤的采摘花粉,学习知识,酿造香甜的蜂蜜供世人分享,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发挥更大的价值。第二,倡导实行“尊重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熟谙教育规律的基础下,于成熟的教学条件下发挥出来,去深入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学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尊重的教育”理念来更新现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出推动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合格的教师。

3.持敬业友善的态度。现阶段的教师教育注重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运行,忽视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殊不知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态度利于职业的长远和有效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负责传递社会“态度”,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感”。因此,将敬业友善的态度和这种情感要素植入到教师教育理念中很有必要。第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不为名利牵绊。第二要持有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要一丝不苟,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坚持友善待人的原则,无论何种学生,教师要心存大爱以博大的胸怀去对待,一视同仁,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思潮,自然学校、教师、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理念也都毫不例外的践行这些价值观,对于它们本身长远发展的有效性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整个培育人才的过程是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时时离不开创新、处处离不开创新,我们要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整个过程,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在过程中的协同创新。首先,进行体制上的创新。有的高校对新事物的出现比较敏感,及时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能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刻意的制造形成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舆论氛围和压力,催生新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教师育人过程中体现着创新,包括寻找创新的民主和谐氛围,形成新型的自由平等观,更新敬业友善的态度与方式,将他们看做一个整体,在这三层理论中实现每个过程、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创新,有机的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内部的协同创新。

三、结语

第5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实践能力强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储备力量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即是未来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党的十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概括了全社会的价值取向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巩固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以其技术精湛、实践能力强跻身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行列,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这一特殊群体能否积极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的需要

中国梦不只是理想、目标,更是责任,她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和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都明确了具体标准,为当代高校大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规范了思想言行,统一了意识形态,树立了为人处事的标杆,诠释了爱国奉献的概念,为实现中国梦强国梦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坚实的保障。

(三)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需要

党的十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个倡导”24个字凝练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个人的价值准则。并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体现出思想政治建设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高职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并组织大学生认真自觉践行是完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一)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思潮纷繁涌现,民族主义、等多种文化思潮并存。各类思潮热点事件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被无限放大并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冲击了主流价值观念,极其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走入误区,价值取向偏激。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

自我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末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通过歪曲宣传中国历史、不良文化渗透、支持宗教自由、强调军队国家化等手段,灌输极端思想意识,动摇主流价值观念,打击民族自信,分裂国家。当代大学生,受其影响容易出现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头脑发热出现严重的政治错误。

(三)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的干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很大干扰。诚信缺失、等不良社会现象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传播,极其容易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波动,严重干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以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为出发点,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学生报考分数相对较低,存在学习动力不足,文化理论基础较差,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相对欠缺等现象。另外,高职院校大学生相对比较重视实践动手能力,易忽视理论知识的提升;重视单位的实际效益,忽视长远的政治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在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就要因材施教,做好分类疏导,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好符合实际情况的教育计划,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从校园周围的环境、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甚至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可以融入并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增强教育效果。在课余文化方面,以着重体现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指导课余科技文化艺术生活。另外,强化核心价值观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社会、学校和家庭纽带,整合多方资源,形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

要善于统筹和协调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和家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纽带作用,环h相扣,形成教育合力,注重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感,确保积极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6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坚持“四治四强” 做好“一化一稳”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1月30至2月1日参加了遵义市委政法委举办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培训班,聆听了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崔亚东同志,重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袁荣华,市政府王秉清市长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小星同志等领导的报告后,倍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在具体的政法工作中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体现好“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个人认为我们政法机关和干警要坚持“四治四强”,做好“一化一稳”。

“四治”即讲政治,讲法治,抓综治,抓专治。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三个至上”“四个忠于”,履行使命,践行宗旨。要以法治的精神、结合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的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统筹兼顾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把握好情、理、法的独立性和交叉性,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调处结合,调判结合,公正执法,依法办案。要围绕发展中心,服务改革大局,不断加强和创新以民生、服务为核心,以管理、化解、控制为重点,以刹歪风、打犯罪为拳头的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阶段经常查找政法工作上的薄弱环节,针对重点热点突出问题,切实开展专项整治,筑牢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政法防线。

第7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心理认知是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情感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手段。只有正确引导受教育者的心理认知,培养他们强烈的情感意识,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认同过程中的实效性和积极性。本文浅析了心理认知情感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认知情感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认知;情感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认知和情感教育对于加强人文关怀,进行心理疏导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心理认知和情感教育,才能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使“应然”和“实然”达到统一。

1心理认知和情感教育

心理认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研究人的认识过程,它是人类行为中最基础的心理机制,其基本准则是强调知识的作用,心理认知的基本准则包括,要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态,用平和的心去看待事物,学会理智处事。具有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就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怎样的行为。心理认同是个体心理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规范和情感认同上达成一致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主要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了解和掌握,在心理认知过程中逐渐达成与社会规范一致的思想,使得自己的行为更多地倾向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人们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感受到高兴和欢快、气愤和憎恶、喜爱和崇拜等,这些都是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人的高级情感主要体现在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要想达到这三者的情感程度,则离不开教育。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概念相对应的,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灵魂则是“情感”。情感教育的过程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教育内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式,通过进行某些教育活动,引导和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新的积极变化,使其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并形成高尚的情感品质。学校教育是培养和形成人格的重要领地,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习时有什么样的体验与感受。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2.1认知上的浅薄性和功利性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接受知识、思考问题并转换思维的群体,具有很强的变动性和可塑性,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接受能力,但判断事物和辨别是非,尤其是遇事冷静思考的能力差。如今的大学生,是在时代转型和多元文化交织的大时代背景下长大的一代新人,他们由于对党和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缺乏全面的理解,再加上学校到学校的过渡,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对具体事物的理性认知和思考,从而导致一些青年群体对国家出现意识上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基础日益丰厚的今天,很多人向利益看齐,忽视了身边的善与美,丢掉了自己的道德和尊严,去换取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利益和权力。如为了得到奖学金和自己出国的机会,做表面的东西去得到自己想要的,这种功利性则会很明显,对自己直接有利的知识突击训练,对威胁不到自己的考试则抱着糊弄过去的心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种浓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与其要求的价值观方向发生了严重的偏差。

2.2过程中的渲染性和多变性

理性的心理认知和感性的情感体验在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这一体系在认知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和理解,稳定性不够,大学生情感丰富,对一些事物容易动情,思想上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易产生冲动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是高尚的人格标准,大学生应该具有浓厚的情感,但是在实际的认知上由于环境和自身心理活动特征的各异,表现出了多变性和不稳定性。这一系列的变动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过程中的难度。

2.3体验机制知和行的矛盾性

人作为一个独特社会人,经常表现出知和行的不一致性。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这种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经常暴露出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掌握的理论知识经常与实际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脱节,在成长中,学校教育占主导,而家庭教育却跟不上,有的甚至忽略这一教育,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多地倾向于课本和课堂,实践的感悟就相对欠缺,这些联系的错位,使得青年大学生在价值认知和价值实践中出现知和行的不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有很高的要求,但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现象,小月月事件,老人跌倒事件,不让座挨打事件……这就是学生两面人格形成的一个导火线。有些学生有极强的爱国志向但缺乏行动,对于治国之道侃侃而谈,但却在网吧消磨应该奋斗的光阴;有些学生看到好人做好事被讹,就对平等公正的社会秩序产生怀疑,这种知和行的矛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及时调和,对其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3心理认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3.1开展学术性的理论研究,加强心理认知教育

首先,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高校这一学术性研究的平台,充分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性的研究,对于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措施,扩展其外延。大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群体,还是思考问题的群体,重视其认知和认同这一主体地位,聘请在这一方面有很大成就的著名学者做学术上的报告,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对于自己接受的知识多研究多思考,使其自觉的抵制错误观念。注重思想政治的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要求严格,制订理论化、系统化、现实化的内容来回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通俗化的讲解,生活化的理解,则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承担的任务,以理服人,才能加强认知的教育性和深刻性。其次,关注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将心理元认知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将德与智完美地结合起来,逐渐构成其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思维框架,形成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强化情感认同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威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是否接受这种教育,愿不愿意将这种思想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完善,努力学习和深入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使学生在心中由衷地佩服这位老师,,从而使得学生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情感上的交流选择到理性上的接受,这不仅达到情感上的认同,还深入到理性的认知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不仅是德高望重的老师,还有社会这一大导师的感染与教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榜样例子很多,而且这些榜样伴随着我们的学习历程,从孝道到治理国家,这些在理论上,给予我们更多的心理认知,但是他们的不足则表现在太理想化,使人望而止步。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想对其进行榜样的教育,可以从身边的学长学姐为榜样做起,这样可以使得榜样接地气化、生活化和大众化。通过在校报上刊登先进人物和优秀干部,这样可以在大学生中产生较强的感召力,激励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让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加以强化和发扬。

3.3结合实际,提升大学生需要驱动力

大学生的心理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人在追求不合理需要的过程中容易形成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就业、人际交往、感情等具体问题引发的心理不平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这种心理问题则不容忽视,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自觉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身心愉悦。在高校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教程,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心理疏导,积极面对生活,正确对待感情,勇敢的挑战困难,将心理的认知转化为一种行为。现在的大学生自身的压力很大,毕业面对的是毕业论文和工作两大困难,连续的挫折就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如何去提升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呢,其一,引导,引导是对大学生心理进行引导,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寻找希望。其二,培训。比如研究生的课程比较少,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书籍,但从这几年的就业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偏向于经验性,所以,应该给他们相应的时间去讲课,锻炼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这样学生也就对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

3.4进行情景设计和情感体验,加强实效性

情景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校的宣传部和电视台可以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某一主题,进行采访和调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通过镜头的设计使其表现出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将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及公共生活设计成一个场景,通过表演来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情感体验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对于情感体验则有很多的方式,首先是开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理性的实践和体验,通过三下乡活动,深入基层去了解党的政策,了解社区民意,了解基层社会的文化,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使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鼓励大学生创业和勤工俭学等,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能力,勤俭节约的美德。情感体验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论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杨麦燕 单位: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红梅.情感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方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4).

第8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道德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学校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高等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大学生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注重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道德品质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应当正确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髓,正确的引导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结果,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二)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德智体美劳是高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德育教育伴随着国家发展、教育发展显得愈来愈重要,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显要的位置。当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思想政治修养、马克思理论、思想为主要的理论内容,以课外活动为理论内容的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给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内容。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引导学生的思想,塑造高尚的品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高等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影响下学生的信仰缺失

由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的快速融入,各国势力对下一代的期望越来越高,争斗也更加激烈,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渐渐增多给社会的安定和谐和国家的安全发展带来了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渗透进了我们的思想,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们饱受大量的文化冲击,各个院校的学生中发现了很多不良的倾向,具体的表现为:信仰上的缺失,道德上的淡化,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的精神没有足够的认知,责任淡漠,过于最求物质上的享乐,淡化了对生命意义的追求等等。怎样才能高效的抵制西方核心价值观念和西方文化糟粕的渗透,指导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明确树立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这一战略任务意义重大。

(二)网络文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新挑战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新媒体、新技术为代表的教育形式出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网络文化在高校迅速发展起来,影响、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方式。这样的新平台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大学生交流真实思想情感的重要场所,也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不确定性使得网络环境的信息良莠不齐,这些都加大了对高等院校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淡漠人际交往,严重影响着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一)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完善高校全员育人系统。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干部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到表率的作用,尽职完成自身职责;党团组织及思想政治教育等部门应相互监督,规范自身职能,创建优秀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生活的示范,党政工团协同管理的同时、完成各自任务,形成校园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加强对其理论研究。各级各类的学校也要对学生逐步开展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考评,每学期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相应的评价。三是完善高校评价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各级各类的学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

(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

1.举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术研讨会

为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师范大学于近日在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堂联合举办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重庆市社科联党组书记杨清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康维铎教授分别作题为“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几点认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媒体功效”的学术报告;第二阶段,来自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西南大学、开县社科联、大足石刻研究院等高校、区县社科联、社科团队的代表分别就“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了大会交流发言。

2.弘扬校训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园,在大学的正门口左侧,一块巨石赫然刻着“木直中绳、博学载医”几个隶书体大字,这就是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校训。在哈医大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挥校训精神的文化育人传播的功能,坚持把校训精神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激励广大师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哈医大精神,传递时代正能量。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决定学生的学习、生活氛围,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各高校带领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文化演出和活动,带动高雅文化进社区;其次要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文化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要注重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创作正能量的校园网络文化作品,鼓励教师、学生使用微信、微博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综述[J].政工研究动态,2008(17)

[2]唐旺英,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及其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袁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职业技术,2011(11)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5]丁昌滔.关于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4).

第9篇:核心价值教育观范文

具有历史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获得广泛关切。这条道路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具体道路,指引着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又要迫切地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这一道路已经走到了关键的历史节点,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一个符合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精神、结合中国传统价值习俗的优秀遗产、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价值观念,具有迫切的历史必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对青少年的教育更是关乎国家兴衰命脉的重要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塑造价值观和人格的重要途径和媒介。高中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价值观形成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时期。假如对其不加引导,或者不能正确引导,而随其“自由”生长,那么很容易使得青年人迷失在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中,甚至被别有用心的舆论所误导,尤其是难辨是非的网络舆论,其影响不容小觑。这种“自由”的价值形成,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将话语领导权主动退让给了其他势力;这不仅是对青年人成长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不负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诫我们,真正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遵循。只有把握住时代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追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节拍,才可能实现青年真正自由的价值选择。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恰当的方式融入高中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迫切的时代任务。

以恰当的方式融入教学之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融入青少年的教育事业?如何在中学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与精神?正是当今中学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这不仅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教育体系的综合性课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应该渗透进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还应该致力于引导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素质养成;不仅要出现在思想教育的课堂上,而且要引导各门课程的建设,引导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推进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教育教学实践。比如,美术、音乐、体育等专项特长的培养,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类校本课程的开展,以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每周升旗仪式、高一新生入学教育、高二学生18岁成人仪式、高三学生文明离校活动和毕业典礼等,都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更全面的平台,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以认知知识的形象出现,而且能全面、立体地影响学生的人格养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教学时应采用有效方法

如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的教学方式值得反思。当代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人格和思维方式尚未定型,特别容易受到不良价值导向的影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积极占领这一思想阵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在与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博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必须通过更为接地气、更贴合学生思想生活的崭新形式出现,才能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首先,用感性直观的体验方法取代传统的理论教育,通过文学作品、文艺作品、事迹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先获得情绪和心灵上的感染,再推进理论的深化和认知。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可以通过社会现象、其他学生的具体案例、调查问卷等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和反思,帮助学生辨明是非对错,反思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再次,要对这些具体朴素的价值情感进行理论升华,帮助他们稳固对这一价值观念的思想认同。向学生开展人类的基本价值文明、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神教育,在思想史的长河中,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与历史意义。最后,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小品等形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从而起到示范教育的作用。更进一步,要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长效机制,推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