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精选(九篇)

星星变奏曲课后题

第1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音乐课对我们来说就是审美教育的课堂,我们应该从不同形式的音乐课上体会到不同魅力的美,而我所教的又正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对“美”也逐步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该如何才能让他们发现音乐的美呢?针对他们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我给学生创造了一切可“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自己发现音乐的美。

在学习歌曲《青春舞曲》时,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学生回答问题后,让他们聆听音乐《青春舞曲》。因为全曲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并且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因此,显得十分欢快、流畅。在学生唱会歌曲后,让一部分学生用竖笛演奏音乐主题,一部分同学用摇铃、手鼓、三角铁伴奏,少数几名学生随着音乐的速度,情绪和节奏特点即兴舞蹈,一时间大家情绪高涨,教室一片欢腾,个个面带笑容,吹打的同学在演奏时也都律动起来,他们尽情尽兴的表演,如同演绎了一场维吾尔族的节日盛会,课堂变成了学生欢乐的海洋。课后,学生们都说他们真的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美妙。

在上音乐欣赏课《春节序曲》时,欣赏完全曲后,我把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就第二主题进行创编。结果,他们很快就完成了。歌唱组的学生自己编写了歌词:爸爸妈妈辛苦了,春节回家歇歇吧,全家团圆幸福时,张灯结彩迎新春。随着歌唱组同学的深情演唱,舞蹈组的同学也用手绢和扇子一起翩然起舞,而伴奏组的同学们也在用小鼓和小镲轻轻地和着他们的节奏。在谈感受时,他们把自己的感受理解,捕捉到的音乐形象全讲了出来。有的说:“第一主题速度较快,情绪热烈,节奏密集,主要表现了锣鼓喧天的场面”。有人说:“第二主题速度舒缓,好像人们在载歌载舞,表现了祥和、温馨、幸福的美好景象”。还有学生谈了一些个性化见解,可见学生对作品理解的形象,具体而深刻。正是在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中,学生再一次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

在学习欣赏京剧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国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一上课,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大家看过《星光大道》吗?”“看过”。“你想成为明星吗?”“想,非常想。”“好,这节课我们就按照星光大道的程序走一走,最后看哪些同学能成为明星!”首先走进第一关:猜一猜。(这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打击乐器奏乐,并说明每一关开始奏一次乐。)利用课件亮给学生生、旦、净、丑的四大行当的剧照及声像,让学生猜四大角色,把答案写在纸上亮出来(答对最少的一组学生被淘汰)。之后,再利用课件分别对京剧知识和四大行当进行讲解。接下来进入第二关:画一画。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画一下京剧脸谱(画的最像,最快的几个小组可以进入下一关)。第三关:秀一秀。各小组推荐一人参加模仿秀比赛。项目有:生、旦角走路和乐句学唱。最后进入颁奖时刻,同学们选出演的最棒的学生成为“明星”。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的走出教室,他们说:“原来一提起京剧就感觉离我们很遥远,根本就不想听,这节课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想不到京剧也是这么美妙!”

数年的音乐课上过来,由于课堂上真的让学生动了起来,学生越来越喜欢上音乐课,我们的音乐课堂也真的成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乐园”。

第2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一、培养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气息运用,追求优美的音色

在竖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吹奏姿势和呼吸方法。学生在初学竖笛时,容易出现以下不良的姿势:如低头、双肘架在桌子上,按孔不严、按孔部分不对、口含吹嘴(笛头)过深等,吹奏时往往会产生“漏气”现象,造成“怪音”、“尖音”或音色暗淡无力等。因此,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演奏姿势的正确,用手指前端的指肚平按笛孔,吹奏时把音孔按严,否则容易造成音孔漏气,以至吹不响或发音不准。口含笛头要浅一些,使笛口不要顶住牙齿为好,以免影响吐音。按孔时的手指要自然放松,抬指调度要适当,打开音孔时手指不要抬得太高,以免影响演奏速度和准确性。

气息是吹奏竖笛的关键。学生初拿到竖笛时,往往喜欢用力往吹口上吹,因而产生噪音。因此,可着重抓好气息训练,强调正确呼吸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用“闻花”、“吹蜡烛”、“吹纸条”训练气息,使学生从中体验气息的深度和气息的控制,如:吸气象闻花、吹气象吹蜡烛,把火苗吹动但不能吹灭,强调轻轻吹气,使气息平衡、均匀。气息直接关系到吹奏的音准问题,气息运用得好,音色就会优美,否则音准就会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噪音。因此,要解决音准问题,避免噪音,就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气息,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同时要培养音乐的耳朵,听辨音高是否准确、音色是否优美。当然,也可借助键盘乐器来纠正音准,让学生倾听-吹奏-再倾听。在竖笛学习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追求优美的音色,要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演奏,用情奏出优美的音色,动听的音乐,力求使竖笛教学的每一步,每个环节都充满美感,让学生在器乐演奏中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二、循序渐进,享受演奏的乐趣

竖笛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为面向全体,初学阶段进度要慢,不要急于求成。按一般的做法,学习乐器是从音阶、练习曲开始的,但这种方法很枯燥、乏味,且难度较大,不适合在中小学课堂学习中运用,尤其是小学生手指一般较细、较短,如果一开始就教学生同时按闭几个音孔吹奏,会增加学习难度,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中小学竖笛教学应从指法简单较容易吹奏的音开始学习,使学生在初学的短时间内就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树立学习乐器的信心。如六孔竖笛最上面的笛孔是指法简单较容易吹奏的音,在教学时,可让学生从这个音开始学习吹奏,由于指法简单,学生能较容易地学会吹奏。当学生学会吹一个音时,即可用这个音进行简单的节奏伴奏,以引起学生对竖笛演奏的兴趣。待学生较熟练掌握这个音的吹奏时,再教学生按闭二个音孔、三个音孔的指法……当学生学会吹奏do re mi三个音时,教师及时引导他们练习吹奏简单的乐曲,如《小宝宝要睡觉》、《玛丽的小羔羊》等。由于这些歌曲比较简单,节奏不复杂,因此,学生在演奏时,能在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下,不断注意演奏姿势,纠正吹奏方法,使气息更为通畅,发音更为优美。这样,表现音乐与技巧同步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就会使学生在演奏中获得音乐的美感,增添学习器乐的兴趣。

另外,吹奏练习时可采取以下方法:单纯指法练习、默唱与指法练习、边唱边按指法练习、听琴练指法等,最后再进行吹奏练习。吹奏练习时,可先学习用缓吹法吹奏,当缓吹法运用自如后,再学习急吹法。待学生基本掌握演奏方法后,再逐步加大演奏的难度。在试奏与练习时,教师可指定个别同学进行表演,通过比较与讨论,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同时,可把难点挑出来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较准确、流畅地吹奏。

中小学器乐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乐器演奏来学习音乐,表达音乐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学习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因此,教学中要及早与演奏乐曲、表现音乐结合起来,以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器乐演奏的积极性。在学生熟练演奏《小宝宝要睡觉》、《玛丽的小羔羊》之后,可学习演奏《小星星》、《划小船》、《欢乐颂》、《多年以前》等短小易学的曲目,使学生在学习演奏方法的同时,通过努力能够演奏简易优美的乐曲,从而获得表现音乐的乐趣。

通过以上“浅易的”、“渐进的”技术教学,不仅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器乐入门学习时消除畏难的情绪,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习竖笛的兴趣,还能为学生学习竖笛演奏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合奏,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

中小学器乐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素质教育,而不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学习乐器为目的的专业音乐教育。因此,在器乐教学中,应加强合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演奏当中,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接受和声美的陶冶。在教学中,当学生能吹奏简短乐曲时,就应尽早地进行简单的合奏练习,培养多声部意识,提高学生对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听辩能力与合奏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及合作能力。在合奏教学中,有时虽然降低了演奏曲目的难度,但还是有一些演奏能力较低的学生难以完成演奏,针对这一现象,可以让这些学生演奏只有356i四个音构成的第三声部,或者让他们用打击乐器伴奏,使他们能参与到演奏中来。合奏的形式可丰富多样:节奏乐器与竖笛合奏、竖笛与口琴合奏、竖笛多声部合奏、或是电子琴、手风琴、钢琴等乐器与竖笛合奏等等。合奏乐曲的编配应尽量简单,降低演奏难度,易于演奏同时追求丰富的合奏效果。合奏曲的选择应以课本教材为主,可以从歌唱或欣赏教学内容中选择少数(每学期三、四首左右)适合学生吹奏的歌(乐)曲加以改编,使之成为器乐曲或歌唱的伴奏曲。合奏时应提醒学生在演奏自己声部的旋律或节奏时,兼顾到其他声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合奏的整体效果,感受和声的协和美、配器的音色美。学会的合奏曲要经常复习。学生对演奏熟悉的乐曲更感兴趣,练得好比练得多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体会到器乐合奏的美感,增强学习兴趣。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器乐教学既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又要注意承认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在乐器学习中,这种差异同样存在。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这种差异会更加明显。教师要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根据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对接受慢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仅在吹奏技巧上加以辅导,而且在思想上进行帮助和启发,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让他们演奏简单的旋律声部或作和声性伴奏等,使他们体验演奏的乐趣,从而树立信心。对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可加大学习难度,或引导他们课外学习第二种乐器,并给他们创造独奏、领奏的机会,或者请他们作示范演奏,与同学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带动全班,在班上起“小先生”的作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习。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因材施教能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学、互学,让学生在课余自己提高。

五、综合性竖笛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竖笛教学的综合性表现为竖笛演奏与识谱、歌唱、欣赏、即兴音乐创作等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这样的综合性竖笛教学是学生参与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受到全面充分的音乐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竖笛演奏与识谱知识的融合

学生通常对识谱知识教学感到比较乏味,不感兴趣。如果将识谱知识融入竖笛演奏中,让他们从自己奏出的乐声中感受各种枯燥的识谱知识,利用吹奏竖笛进行视谱训练,学生兴趣更浓,掌握得更快。如:在一些简单的歌谱教学中,让部分同学视奏,部分同学视唱,然后对换进行,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平常可以让学生拿一些比自己的技能技巧程度低的短小歌曲、乐曲视唱视奏,以提高视谱的兴趣和能力。

(二)竖笛演奏与歌唱教学的融合

在学会一首新歌后,让学生用竖笛吹奏歌曲旋律为歌曲伴(较难的歌曲可用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形式可多样,如:全班同学有吹有唱,唱奏结合,学生情绪会更高涨;在合唱教学过程中, 常会出现声部相互干扰,造成音准、节奏唱不准确的现象。如果让学生先用乐器分别奏出各声部的曲谱,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与和声感受转移到合唱中去,这将大大缩短学习各声部旋律的时间,对合唱教学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另外,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还可以指定几个学生伴奏,轮流交替。例如:在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时,借助竖笛先分部吹奏各声部旋律,然后第一声部吹奏,第二声部轻唱,再交换进行练习,最后进行二声部合唱。在合唱时还可找部分同学进行二声部伴奏,熟练后互相交换唱奏的同学,既训练了他们的节奏感、和声感、协调感,又培养了他们对合唱、合奏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音乐素质。

(三)竖笛演奏与欣赏教学的融合

在欣赏教学中,器乐作品的欣赏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在器乐作品的欣赏中,可以播放音乐作品的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演奏者娴熟精湛的表演和丰富情感,体验音乐作品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器乐演奏的兴趣,产生学习器乐演奏的欲望。引导学生借助乐器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如:欣赏教学中的一些歌曲片断或乐曲中的主题,可以让学生吹奏,使学生增加欣赏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在演奏中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自身对音乐情绪、情感的体验表达出来,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四)竖笛演奏与即兴音乐创作活动的融合

第3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关 键 词:新课程 音乐创作 教学方法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 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个体成长发育角度看,音乐创造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咿呀之声不仅仅是说话的前奏,也是歌唱和无拘无束作曲的开始。我国学者许卓娅研究发现:婴儿在3个月左右时就会开始进行嗓音游戏,2岁前后许多儿童开始进入近似歌唱的阶段,3岁的儿童能够为短小、重复的歌曲填写新的歌词,4岁的儿童已经初步意识到创作应该与别人不同,4—6岁的儿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能独立地即兴哼唱出相对完整的新曲调……

中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在口琴、竖笛等器乐教学中,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乏味,可以将即兴创作的手法引进来。如: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力度模仿吹奏这一旋律;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吹奏这一片断的逆行;教师吹奏旋律片断,要求学生用接龙的方式发展旋律;教师指定一个形象(小鸟、闹钟、汽车等),要求学生用器乐表现这一形象,等等。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小学生的音乐创作不是自由创作,而是一种指导性的作曲,具有体验和尝试的性质。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 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 节奏填空练习。3. 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 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 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 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 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第4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一、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首先,在音乐教学中,教学之外的东西绝不能太多,像音乐之外的文学知识、地理知识、自然现象等,它只是一个辅助知识点,教师仍要以音乐的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次,音乐课堂上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明确,要清楚本节课在干什么,尽量少添加教学设计内容以外的新知识,一定要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记得09年去大丰市参加市优质课评比观摩活动,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题为《颠倒歌》的低年级音乐课,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创编歌词环节。低年级学生本身词汇量就不多,结果一堂课就这样绕来绕去,学生们摸不着头脑,教师看着也着急,整堂课变成了语言课。那教学中如何体现音乐的学科特点呢?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分辨哪些是本节课的重点,往往认为只要一切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点就是教学点,导致了课堂教学重、难点不明确,层次不清晰。这就是我们上课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教师只要掌握好课程标准,就能很好地明确教学内容,实施教学。

二、要关注学生演唱的表情与状态,培养学习兴趣

教唱环节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只要学生学会了唱歌就是实现了教学目标,那么如果学生演唱时的表情、发声的状态都是机械似的,而且也不知道发声的方法,只是一味地“喊歌”,这怎能算实现教学目标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提起笑肌,抬抬小眉毛,声音位置就会不一样了。这样,教师在关注学生演唱的表情与状态的同时,也增添了学生的歌唱兴趣。新课程教学理念就要求音乐教学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学生音乐的感知力,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美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演唱表情与状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对提高音乐课堂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与形式应以兴趣为主,贴近生活

教师要把贴近学生音乐生活的一面及时并灵活地引进课堂,这样学生才会喜欢音乐课。上半年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县一日公开课上,我上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法国号》,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三拍子的“强弱弱”。如何引导学生探讨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呢?我首先播放了法国号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金黄色,圆圆的形状。”学生还形象地说:“像蜗牛。”于是我接着问:“想不想听听它的声音。”学生说:“想。”我继续问:“它的声音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嘹亮、优美。”我问:“你们想看看演奏家们是怎么演奏的吗?”学生睁大了眼睛好奇地说:“想。”我接着说:“演奏家们是怎么演奏的呢?”边说边示范:“左手在上面,右手抓下面。”这时,学生们都端起了小手模仿着。我问:“你们想不想也来演奏一曲呢?”学生兴高采烈地回答:“想。”于是我播放了《法国号》的音乐,学生看着图片、听着音乐模仿演奏,仿佛自己就是一个个演奏家。这时,我趁机提问学生:“刚刚我们欣赏的歌曲是几拍子的?”学生立即回答:“三拍子。”接着,我再让学生探讨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就轻而易举了。所以说,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教学内容与形式都要做到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探讨的兴趣。

四、要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不要过于依赖多媒体,应该更多的关注音乐知识,多媒体使用过多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有时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一位教师为了导入课题《小星星》播放了一幅事物图片,提问:“图片里面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云朵、小动物、小朋友。”教师播放图片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星星”,从而导入课题。但结果学生理解为看图找事物。其实,无需播放这幅貌似丰富实则杂乱的图片也可以直接导入课题:“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哦,原来星星是一闪一闪的,亮晶晶的。”教师在总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也传授了歌词的内容: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可见,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实际适当使用,但不应滥用。

五、创编、拓展应以音乐为本,以课题为主

音乐课上,教师总会设计一个拓展环节,但要牢记拓展之后还应回归本课主题,因为拓展的目的是为了理解与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次听课,一位教师上的是《忆江南》这节课,我们都知道《忆江南》是一首具有民歌小调风格的歌曲,在拓展环节,教师准备了两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沂蒙山小调》和《劳动号子》,让学生欣赏选择与《忆江南》风格相似的歌曲。号子粗犷、有力、节奏感强;小调旋律优美、悦耳。学生很容易就辨别出来了。在拓展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民歌的种类,还对歌曲《忆江南》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5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关键词:钢琴伴奏 即兴伴奏 教学方法

一、目的明确法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

二、吸引注意法

怎么样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浓厚的兴趣

三、聆听归纳法

对著名作品欣赏的同时进行归纳与总结

四、互联法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和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发散思维与创新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集体力量最大化并进行创新

六、实践法

将理论学习投入到实践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中教学与学习法》

一、目的明确法

为什么要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为学习音乐的学生在大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综合的学科,使我们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并锻炼了我们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现实中,也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学习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不仅可以提高你的钢琴与声乐的水平,也可以锻炼综合运用曲式分析、和声、中西音乐史等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为声乐的同学伴奏,可以即兴的表演,或者可以自弹自唱,也为自己的原创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很多同学对于为什么学习不了解,以至于对这门课程不重视。所以,正确的目标对我们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

二、吸引注意法

怎么样使学生对这门课程形成浓厚的兴趣?

案例:记得我在教大约7.8岁的小朋友的时候,小朋友问我:“老师老师,你弹个厉害的曲子给我们听!!”我心里觉得这简单啊,于是就弹了一首中国作品《春舞》,天真的小朋友的话触动了我的心,使我产生了思考:“老师老师,这个不好听,你可不可以给我们弹《喜洋洋与灰太狼》啊?”于是我就弹给他们听,他们幸福的笑着,“老师真厉害!”所以,因材施教与吸引注意力法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曲子亲自弹给他们听,或者准备一些视频资料,不同类型的,无论是现代派,古典或是浪漫时期、让他们对这些作品,甚至与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都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对于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对于喜欢的事情我们都会自觉的、竭尽全力的去努力。

三、聆听归纳法

对著名作品欣赏的同时进行归纳与总结

要想独立完成一首即兴伴奏要在一定的积累中才可以实现。所以对于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需要让同学们有所了解,不仅仅只是欣赏,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他们归纳,把速度慢的与速度快的分类,把织体相同的分类,把和声以及终止式的运用进行分析分类,把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不同风格的作品的钢琴伴奏进行分类等等。接下来我们需要带领同学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这对他们的学习或者对他们课下的自学都是一种很大的帮助。一位著名的老师曾经说过:能力的培养要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正是如此,当你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正是为他们更好的学习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武器。例如一些艺术歌曲的左手伴奏织体经常运用分解和弦,和声简练,清晰,与旋律声部协调进行,使歌曲更为优美、动人:而一些进行曲风格的作品则以柱式和弦凸显作品的气势与力量。在浪漫后期的一些著名中外作曲家之所以把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不只是把钢琴伴奏作为次要的位置,而是把它作为一首作品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觉有划时代意义的。

四、互联法

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和相关其他学科的学习

当你对许多作品进行归纳总结之后,你会发现,钢琴伴奏与钢琴即兴伴奏这门课程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首先,你需要运用声乐的知识把作品演唱出来,对于呼吸,气口,情绪的变化,强弱的对比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次,对于作品的时期风格把握也是尤为重要的,你需要运用中西音乐史,和声曲式对作品有更深一步的感知与认识。再次,对于即兴伴奏,你的乐理知识一定要过关,你要熟悉首调唱名法,并运用和声以及织体进行即兴的编配。最后,与歌唱者的配合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一位好的伴奏者可以帮助演唱者调动歌唱的情绪,弥补歌唱中的失误,并与歌唱者完美的结合为一体,共同演绎优秀的作品。所以综合能

[1] [2] 

力的锻炼与其他学科的共同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又一法宝。

五、发散思维与创新法

通过小组合作使集体力量最大化并进行创新在政治中或者生活中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理论:的答案不仅仅只有这一个答案,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个逻辑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在团队合作中,>,团队中的每个人互相帮助集思广益,可以使集体的力量最大化,也可以培养大家动脑,协作创新的精神。我们可以拿一首简单的曲子《小星星》为例,使个同学为一组,布置下去的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个同学写出不同的伴奏,并演奏出来。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同的个答案,在班级中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不同的答案。现在的同学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愿意去思考,不愿意去创新。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他们的这种创新精神,培养综合性人才,事物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当我们听到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无不为之感动,那么又有多少人会写出更富有想象力的《小星星》呢?

六、实践法

将理论学习投入到实践中去,并不断积累经验

第6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一、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产生的背景和依据

1、背景

纵观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科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有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依据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尚的人。马克思曾经关于人类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品质和各种才能和谐的进步与完美,包括思想品质、身体素质、道德修养、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美感、艺术修养等。

多面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对于学生在兴趣爱好、艺术特长和艺术感受、表现、创造等方面不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考评。从而使学生得不到公正、全面的评价,约束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创作性。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Dr.Gardner)博士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结构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智能是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是很有价值的。”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的形势下,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构建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二、小学生音乐多元素养发展性评价的内容

音乐教学要评价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光靠一首歌曲,一个舞蹈是不够的。有的学生唱歌跑调,可是竖笛吹奏的特别棒,所以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情况时多元化的,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手段也应该是多元的。根据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了过程性、主体性、展示性评价方式,主要由平时积累评价法、特长展示评价法和星级评价法。平时积累评价法:是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态度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特长展示评价法:是学生个性化的吹拉弹唱等各项特长,都可以在“小小音乐会”上展示,作为考核内容之一。星级评价法:是学生自我鞭策的一种评价方法。最后将这三部分综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

因此,鉴于小学生音乐学习发展的多元化,我把小学生音乐评价的内容分为课堂评价、音乐活动评价和期末总结性评价三个模块。

(一)课堂评价——平时积累评价——互评

1、内容

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学生的演唱技能、学生的表演技能和学生的创作(编舞、编词、编曲等)歌剧这几项要求,我制定了“课堂评价手册”。

2、方法

一个单元一张成绩册,贴在课本每一单元的后面,分别由同桌根据本节课你的表现来评价:如果你做到了其中的一项,同桌就在哪一个项目栏里贴一个小太阳,反之,就贴一个小月亮。同桌如果对你这节课的表现还有另外的建议,就可以在“同桌留言”一栏中畅所欲言。一个单元一总结,我认为更有利于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音乐活动评价——特长展示评价法——师评

1、内容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等量的,现代教育观念要求学生在平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特长,于是就出现了校内二课堂活动和校外音乐活动的教育评价。在这一评价模块中,我建议学生个人式自评:特长申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强项,在同学中脱颖而出,增强自信心。同时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表演活动,培养与社会交际能力。我把这一模块的评价形式融入到期末考试当中,而且把以往单纯的只考一首歌曲或吹奏书笛改成音乐会的形式。

2、方法

班级音乐会(四年级)

(1)梦想剧场——个性展示

在音乐会上每个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可以从吹拉弹唱、舞说演诵中任意选择一项,或二项参加活动,以演代考,发挥特长。

要求:自然,大方,得体,有实力。

(2)音乐家园——乐理知识

a:分析黑板上的一段旋律的拍号,并通过试唱,判断是哪首歌?(可用竖笛吹奏)

b:任意创编几小节节奏,或为旋律补充完整。(可用竖笛演奏)。

(3)音乐剧场——乐曲欣赏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身体语言、线条、颜色等各种方式。)

考试结果由教师评价,我制定了“班级音乐会评价表”。

这张“班级音乐会评价表”贴在课本的最后一页,教师在学生应得的相应的等级栏目中贴一个小笑脸,让学生理解:无论你这学期取得怎样的成绩,老师都会一视同仁。但在“教师赠言”一栏中,教师会对不同成绩的学生用激励或是委婉的语气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总结性评价——星光灿烂——自评

1、内容

前进要有目标!前两项内容是学生在感性上对自己的评价,一学期结束了,你对自己的音乐学习生活是怎样评价的呢?我根据新课表的要求,制定了“音乐教学评价指标表”。

2、方法

第7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这么小就弹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1994年9月,当陈萨登上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决赛舞台时,台下一片惊异和欣羡的目光。“这个四川的小姑娘是谁的学生?但昭义老师有人听说过吗?”观众的议论和疑问不绝于耳。演奏结束,人们争相涌到后台请选手签名。陈萨靠在一台立式钢琴边上认真地写着,不时用微笑回应观众的祝贺。

“郎朗,再跑快一点。”1996年冬的一天,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前不大的场地上,体育老师正在给附小的学生上体育课。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喘着粗气从身边跑过去,累得满脸通红。不到半月,郎朗就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肖邦练习曲专场音乐会。娴熟的技艺和牛犊初现的“精、气、神”令观众喜出望外。他的导师赵屏国先生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舞台上站着一位小天才,让人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1999年12月,李云迪右手紧紧握着一块手帕站在北京音乐厅的后台准备上场。他将演奏勃拉姆斯的《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以这首漫长、艰深的作品冲击第二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桂冠。一曲结束,台下反响炽烈异常。“第一名!第一名!”观众不断呼喊着,仿佛忘记仍在继续的比赛。两天之后,比赛的结果公布出来,李云迪获得了第三名。记得当时很多人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也有人从中解释,“他刚17岁,还太小。不会给他更高的奖项了。”谁曾想,仅仅一年之后,李云迪已经站在了“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上。

“沈文裕是莫扎特第二!” 1996年,年仅10岁的沈文裕在南非演奏莫扎特的作品,被媒体当场誉为新时代的钢琴神童。人们将这个自小就和钢琴为伴的小男孩看作一个奇迹,并且对他近乎天才的演技充满期待。7年之后,沈文裕一举获得了伊丽莎白王后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名。优异的成绩为沈文裕个人的艺术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专业人士对这位钢琴新秀的关注。

“王羽佳就是喜欢弹钢琴!她爸妈把她拉下琴凳,她又爬上去了。她太喜欢钢琴了!”2001年春,凌远教授兴高采烈地谈起自己的爱徒。人们不由得想起那个一脸稚气的钢琴娃娃,以超常的技术弹奏莫扎特和肖邦。2009年1月,年仅22岁的王羽佳与德国留声机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Gesellschaft)正式签约,成为目前该公司旗下年龄最小,且最具发展潜力的演奏家。

陈萨、郎朗、李云迪、沈文裕、王羽佳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涌现出的新生代钢琴家的杰出代表。曾经稚嫩的身影、依稀的记忆,如今已然功成名就、享誉琴坛。看着他们精湛的琴艺和令人欣羡的履历,我们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也不由得对中国钢琴事业在世纪之交的发展转型产生更为深刻的思考。一方面,我们为青年一代业已取得的成就倍感振奋,看到他们逐渐步入西方钢琴表演界的核心。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面对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给中国钢琴艺术带来的各种影响,清醒地意识到新的问题。20年来,中国的钢琴艺术经历了一系列潜移默化的发展变化,而这些变化的起因和结果正同时反映在新生代钢琴家的成长历程中。对于“新生代”钢琴家及其成长环境的剖析和解读,将有助于人们厘清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90年代以来,中国钢琴家的涌现数量在成倍增长。首先,这得益于我国钢琴教育的普及,以及专业钢琴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对于手指技术的强调,加之艰苦、集中的训练模式,使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超乎常人的技术能力,为日后深造打下“好底子”。其二,中国新生代钢琴家的培养更得益于我国日益开放的内外环境。许多年来,钢琴专业界已经默认了一套先国内、后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因为,中国的钢琴发展与西方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多元、独立的培养观念,以及优良、完善的人文环境凸显出西方钢琴教育的优势。于是,大量拥有才华的青少年在国内完成了基础学习后,纷纷出国深造。他们良好的艺术感悟力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很快赢得导师及专业人士的认可,从而为个人的演艺道路率先铺路。其三,钢琴家年轻化的趋势也变相地推动了青年人才的涌现。这一趋势反映出当代商演市场对钢琴人才的苛刻要求。对于钢琴新秀,大众更加偏爱年轻的面孔。“神童”、“王子”、“公主”成了评价青年钢琴家的常用语。而市场的经营者亦把“年轻”作为演艺推广与宣传的一大卖点,有意为“神童”效应推波助澜。其四,国际钢琴比赛的增加为青年人成名提供了更多机会。90年代以前,我国对钢琴家的评定往往以是否在国际大赛上获奖为标准。而从国际乐坛的角度观察,青年人参加钢琴比赛也是出人头地的一种捷径。在人才选拔和商业利益的双重推动下,各种名目的钢琴比赛层出不穷,吸引青年学子前往参赛。从此时起,几乎每位青年钢琴家的履历中都盛满奖项,一些并不知名的赛事、头衔甚至让人怀疑其中的含金量。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幸运儿没有经历赛场搏杀,就一跃成为钢琴家。他们往往受到权威人士的专门提携而一举成名,在个人发展的旅途上抄了近道。然而,这种特例大多基于运气和巧合,并非成名成家的有效途径。

由于新生代钢琴家逐渐占据市场主流,“钢琴家”在国人心中的传统概念也随之改变。以往,中国钢琴家一般承担着演奏与教学的双重角色。人们经常把钢琴家等同于受人尊敬的教师,把他们视为高雅音乐的教育者和传播者。事实上,中国老一辈钢琴家到80年代以后基本是以教育家的身份面对公众的,而国际知名钢琴家的访华演出也没有对人们的总体印象产生太大影响。我们把钢琴家当作受人尊敬与爱戴的对象,并且把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教育职责提升到相当的高度,树立为德艺双馨的文化楷模。然而,新生代钢琴家们的出现使得人们对“钢琴家”的认识为之一变。他们大多年龄较小,且与一般青年人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人们在对他们琴艺大加赞赏的同时,却很少带有以往的崇敬心态。可是,另一种崇拜却在全社会迅速生长,那就是对钢琴家丰厚的经济收益,以及靓丽潇洒的外表形象的追随和推崇。当代钢琴家如果在大赛取得成功后就偃旗息鼓,无疑等同于职业自杀。于是,钢琴家的公众生活迅速与娱乐明星合流。为了增加个人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新生代钢琴家的生活在经纪公司的精心设计和运作下变得丰富而忙碌。音像签售、品牌代言、娱乐活动、专题访谈、大师讲座成为时时必做的“功课”,他们的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钢琴家迅速成为高雅文化与时尚潮流的代言人。汽车、地产、基金、投资与钢琴家的结合宣传,更使后者变为财富与新贵的象征。与此同时,少数钢琴家甚至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繁荣的标志和典型,成了公共媒体竞相追捧的“龙的传人”。20年来,中国钢琴家从一个特殊的职业角色迅速提升为全社会关注的对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新生代的钢琴家,已经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钢琴明星”。

新生代钢琴明星的迅速崛起使国人看到了钢琴教育在中国普及发展的更大希望,对于广大琴童和家长亦有着强劲的煽动效应。但是,一个严肃的命题是,“钢琴明星”真的能和钢琴家的内在含义等同吗?当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使得钢琴演奏成为娱乐文化的一个亮点时,它所带来的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一,传统钢琴家既有的学者风范在钢琴明星身上几乎没有体现。若知今日的钢琴家往往是凭借个人禀赋和多年的强化训练脱颖而出的,他们对艺术文化的综合认知和理解大多没有受到过专门的培养,对于钢琴音乐及其历史风格的认识自然留于肤浅。其二,商业化的竞争环境使得青年一代更加关注经济收益和公众形象,对于钢琴音乐和个人风格的研究、反思则明显不足。音乐家的艺术天赋如果在缺乏维护和自我调节的状况中任意释放和宣泄,很可能成为个人未来发展的羁绊。部分钢琴明星近年来的演奏状态已经使专业人士极为忧虑,如果得不到及时点悟和自我调整,艺术生命将难于长久。其三,钢琴演奏的过度商业化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钢琴艺术的品位和水准。钢琴明星在相对保守和肤浅的演艺环境内,容易成为拥有高超技术的“万金油”。一方面,仿佛任何风格的作品都不在话下,信手拈来。而另一方面,却也不可避免地缺少对音乐风格意蕴的深度把握。其四,钢琴明星们在面对荣誉和追捧时表现出来的浮躁状态显而易见。这一方面和年轻人率性不羁,少不更事的共同气质有关,同时却也深刻地反映出文化修养的欠缺。人们经常对演奏家舞台上下的行为落差困惑不解,觉得一位久经高雅艺术熏染的钢琴家竟还如此庸俗不堪。其实,这和钢琴明星们的家庭教育、学习背景,以及生活环境都有着直接关系。由于缺少及时有益的指导和参照,过早开始的演奏生涯对于青年人提升修养和塑造品格的帮助极为有限,而后者往往决定着天才未来的命运,究竟是成为 “艺匠”,还是一位艺术家。

如果说,钢琴明星自身的种种问题只会对个人的艺术生涯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当今演艺市场和文化环境中催生出的功利心态,却影响着更多渴望成为明星的钢琴学子。从今日钢琴专业教育的总体状况来看,我国尚不具备培养世界级钢琴演奏家的教学实力,更未建立起独立的专业教育体系。然而,新生代钢琴家的不断涌现却让很多人盲目认为中国的钢琴教学已经跻身世界前列,甚至觉得“中国钢琴学派”的确立指日可待。这种论断无视中国钢琴事业短暂而曲折的发展历史,更没有对我国钢琴教育的现状做过认真的考量。仅就钢琴教学中技术与乐感培养的长期分歧而言,中国钢琴教育在演奏技术培养上的优势已为国际琴坛充分认可,但是针对乐感的启发和训练却总未成为我国教师普遍重视的焦点。很多教育工作者时常把单纯的演奏技术与乐感割裂看待,致使教学方法和目标产生严重偏差。久而久之,它在一般学生中形成了“重技轻乐”的学习心态,更不会理解乐感乃是技术表现的目标这一基本常识。钢琴表演必备的乐感实际上是演奏者对西方音乐语言和思想文化深刻感悟的音乐映现。从表层来看,乐感仿佛是音乐家具有的某种潜质和能力,而落实到实际演奏则内化为颇具创造精神和个性色彩的艺术表现。对于乐感的启发和诱导,教师的责任格外重大。它要求钢琴教师具备丰富的演奏经验和学识积累,对于音乐文化更有着独立、深刻的见解。学生会在老师的感召下钻研音乐、拓展曲目,并根据具体的表现目的找到相应的技术手段。目前,我国钢琴教师对学识积累和修养提升的要求仍然相当荒疏,更难于惠及学生。许多教师只能用有限的经验和乏味的语言指导演奏,甚至在具体的谱面分析上亦不得要领。另一方面,对于演奏技术的过分强调还使钢琴演奏的评价标准发生异化。很多教师不顾学生实际的生理、心理状态,硬将高难度的作品布置下去作为考试、比赛的曲目。这种揠苗助长的功利心态只能导致学生演奏的生吞活剥,由此严重挫伤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这种围绕单纯的演奏技术展开的恶性竞争中,我国的钢琴教学质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一路走低。待到大学、研究生阶段,演奏人才的深度培养几乎成为空谈。难怪专业圈内不无调侃地流传着“大学不如附中,附中不如附小”的评价,只要看看不同阶段人才涌现的数量和学生基数,一切都会不言自明。

中国钢琴艺术的未来向何处去?面对这个宏观而严肃的问题,笔者难于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国的钢琴事业若想迎来美好的明天,就首先要在人才选拔和教育培养上下工夫。站在2009年岁末,我们不妨对中国钢琴教学在下一个甲子的发展做一番设想。在专业教学领域,我们期待着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被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所取代。演奏人才的涌现不再以定向的教育选拔为途径,而成为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天赋的主动选择。教师能够把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将音乐表现作为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亦会树立起系统、完整的音乐观,并且对其他人文学科产生长久的兴趣和爱好。多读书、多听音乐,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教学准则。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注重钢琴专门人才的培养,根据学生个人偏好和演奏优势选定深入研究的曲目和风格门类,使他们早日成为演奏某一作曲家或某种风格作品的专家。演奏与研究的结合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研究能力极为重要。它将有助于钢琴演奏家回归学术,在更深的文化层次对个人的艺术才华加以审视和利用。在职业演奏家的培养方面,我们一方面应该坚持将有才能的学生更多地送到国外学习深造,另一方面还要在国内外广募名师,提高专业院校钢琴教学水平,逐步建立起良性的钢琴人才培养体系。处于大学阶段的钢琴专业学生还要特别重视对作曲技术和音乐史论的学习,并且把重奏、伴奏课程提升到与主科学习同等重要的高度。此外,学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应该积极参加演出实践,学生通过各类表演不仅积累了大量曲目和舞台经验,而且为宣传个人的演奏才华创造条件。在业余教学领域,我们需要全面了解普通儿童和青少年学习钢琴的愿望,积极引导家长和学生把提高艺术修养和学习能力作为钢琴教学的集中目的。运行多年的钢琴考级制度在普及教学发展到更为成熟的阶段应逐步废除,代之以不同层次的钢琴演出和比赛,激发学生对音乐更加广泛的兴趣和学习信心。大学和中学应该组织键盘社团,并由专业教师作为社团指导。它使拥有钢琴演奏专长的学生接触其他键盘乐器,并在群体演出中体验与乐队的合作关系。键盘能力好的学生还应鼓励他们学习适当的作曲知识,并且利用MIDI设备创作乐曲。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拓展钢琴的表演范畴,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演奏流行音乐,并把流行曲目作为日常学习的重要类别。淡化专业、强调特长,理应成为业余钢琴教学的基本宗旨。与此同时,钢琴教育者还要对中老年学琴者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他们尽管学习程度较浅,但是对钢琴演奏和音乐赏听拥有极大的热情。如何引导中老年人从容自信地演奏钢琴,业已成为业余钢琴教学的又一重要课题。让更多人拥有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是钢琴普及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境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扶植和推动。

第8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基本姿势要点

对于每一个初学者来说,学琴的第一步是学习如何持琴和握弓,就如同中国人吃饭必须先学会拿筷子一样,有一个良好的姿势才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1. 持琴:用肩托和腮托固定在左肩膀前方45度的位置,左胳膊下垂使琴不至于掉下来,闭上右眼,琴头略高于左眼平视视线,就是正确的持琴姿势。在持琴时,如果发现有手臂疼、肩膀酸,甚至有些还有腰疼的症状,那么就一定说明你持琴的姿势是不正确也是不放松的。正确的持琴姿势,是学习左手按指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小提琴音准的基础。

2. 持弓:中指与大拇指相对成一个圆环,套住琴弓马尾箱处,食指固定在琴弓黑圈处,无名指固定琴弓白点处,小指固定琴弓弓螺丝处,手心放空成半握拳状态。许多初学者在学习握弓时往往会出现大拇指顶弓、食指扣弓、小指顶弓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和右手僵硬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在初学者学习握弓时,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只顾着教握弓的姿势,疏忽了握弓的力度就错了。对于学生而言,一把弓拿在手里,自然反应是肯定要拿稳,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会抓紧它。着重强调握弓的力度,是保证小提琴运弓的基础。

3. 运弓:有了良好的姿势以后,就可以学习拉琴了,运弓就是其中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运弓其实就是将整个手臂的力量通过食指、中指、大拇指所形成的支点转动而作用到弓子与弦的接触点,引起弓弦的摩擦产生振动。在运弓的基本训练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点问题。

a. 运弓大臂僵硬。在有了良好握弓的前提下,我国著名的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就认为最重要的是“永远别用多余的力”。总之,运弓最合适的力度往往来自于自然的放松和力的释放。运弓力度的适当与否直接影响以后音色的好坏以及技巧弓法的学习。

b. 运弓时弓走不直。运弓最基本的要领是“直、平、稳”,其中“直”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学生运弓不直的原因主要是肩关节过分活动。运弓要直,首先要保证有良好的持弓;其次做到“弓放弦上,手放弓上”;第三,下弓时自然将弓拉出,肘关节打开,肩部放松,腕部随着运弓自然打开。上弓时,肘关节关闭,切忌提肩,肩部仍然处于放松状态,腕部要收。弓走不直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在练习中,可以采用照镜子的方法来练习,或者家长在一边督促,这样效果会更好。

c. 运弓时弓拉不开。运弓时弓拉不开是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略的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曲目的演奏与发挥。弓拉不开的原因往往是学生在练琴的时候把精力只集中在了乐曲的音准和节奏上,对于运弓的长短许多教师是没有严格规定的,所以学生在练习时也不会重视。弓拉开主要是要将肘关节打开,快到弓尖时大臂向前推,上弓要完全拉回到弓根,收手腕的动作就非常重要了。弓拉开是右手运弓时需要养成的一个习惯,有助于音色的控制和乐曲的发挥。

左手练习要点

1. 小提琴左手的基本功。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小提琴左手的姿势,在前面讲持琴的时候曾提到,如果持琴不好,就会使左手捏琴颈、手掌僵硬,所以左手的正确姿势一样要做到自然放松。在良好的持琴动作后,左手抬起放在琴颈处,食指找到琴枕并靠与侧面,不要移动,而后将食指弯过来,大拇指放在与食指相对的另一侧,其他手指自然弯曲放于指板上空,肘部自然下垂。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手腕保持平直、放松;第二,虎口与琴颈不能贴,要留空隙;第三,大拇指指尖不要高出指板;第四,在演奏中,所有手指不能伸直或掉出指板外。有一个好的左手的姿势,是对音准的基本保证。

2. 左手保留手指的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保留手指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练习,不然拉小提琴就会变成弹钢琴。保留指的作用:第一,固定手型,稳定把位;第二,增加音准的准确率;第三,为其他手指寻找音提供参照。

3. 左手抬指与落指练习。左手抬指和落指练习可以用四个字来归纳“高抬快落”。顾名思义就是将手指高高抬起快速落下,那么期间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第一,在抬指时,掌关节放松,由手指第三关节发力向上抬高,第一、二关节保持自然弯曲;第二,落指时,手指被拉紧后松掉的手指要迅速落回指板上;第三,落指时应注意第一关节站立,并保证音准。当练习了一段时间的“高抬快落”之后,就不必将手指抬得过高来练习,因为这时手指已经有了一定机能,而需要练习的是加快手指速度的练习,抬得过高不仅会浪费时间,也会影响速度。

乐曲练习要点

这个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儿童喜爱的乐曲练习作基础,小提琴教学就陷入了死胡同。我的体会是不能按照固定调GDAE弦的缘窑26猿窑的唱名去入门,这个太抽象,因为大部分儿童习惯于首调唱名法,再加上音乐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用首调编排的,人们合奏、交流基本都用的是简谱版,因此,用首调演奏可以打破传统的固定调五线谱的入门教学。举个例子,学生拉小提琴第一课的《小星星》,习惯上唱作DO DO SO SO LA LA SO,如果按照传统的教材唱作LA LA MI MI FA FA MI,很不习惯,并且这里的FA唱作升FA,学生极难掌握,学生对五线谱比较陌生,给很多想学小提琴的孩子形成了一个拦路虎。根据我的实践,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符合我们习惯性的思维入手来选取乐曲,这是保证小提琴快速入门的根本。遵循学小提琴由业余上升为专业的路子,要改变方法,降低入门的难度,学生真正掌握了, 再回到固定调的缘窑26猿窑的说法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据此 ,可以选用的曲子,控制在一个八度以内,比较舒缓的有《多年以前》《小星星》《玛丽有只小羔羊》《山谷回音静悄悄》《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等学生音乐教材配套的一个八度以内的曲目,效果相当好。因为学生会唱,心中有标准,知道自己拉奏的是对还是错 ,尤其小提琴这种乐器,没有固定音高,教师的精心选曲是十分重要的。

集体授课要点

小提琴适合上集体课,原因有四点。

1. 演奏姿势的统一。拉小提琴,动作幅度是比较大的,尤其右胳膊的运弓,具有舞蹈性,是可观赏的。集体课教学,可以统一动作,整齐有序,能及时发现持琴、持弓与运弓的错误并校正。

2. 入门演奏的音色。小提琴初学,单独拉声音比较刺耳,由噪音向乐音过度的时间比较长。但集体课可以有效互补,同时拉奏一个旋律可以消除噪音,形成比较雄厚的乐音,以提升学琴的积极性与成就感。

3. 集体演奏的互补。学员互补,加速提升,有比较、有竞争,比单独教学更加有效。教育的根本是激励、欣赏、发掘每个人的潜能。集体课程的优势在于此。

第9篇:星星变奏曲课后题范文

案例一:《三个你好》

1.马路上和一个熟人见面,有礼貌地打招呼――你好!

2.马路上和一个好朋友见面,热情地打招呼――你好!

3.马路上和一个多年没见面的好朋友,激动热情的打招呼――你好!

他让学生来情境表演这三种涵盖不同情感的“你好”,孩子们愉快地发出了从低到高、从平淡到兴奋的不同声音。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很自然地体验到,情感与音高、音调的关系。

案例二:《闪烁的小星》

这是一首一年级的歌曲,大多数学生在幼儿园就对这首歌耳熟能详,但是节奏往往把握不准。我们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就缺少了音乐其内在的情感。刘老师让学生用塑造音乐形象的方法来念唱歌词,改变了原来歌曲的节奏,并将“连音和非连音”的学习悄然渗透其中,让孩子们在玩中体验音乐的美。

歌曲原先的节奏:XXXXXXXXXXXXXX

改变后的节奏:

我们看到刘老师改变了歌曲原来均衡的节奏,将“一闪一闪”的“闪”字稍稍拖长,并加上下蹲起来的肢体动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了发光的星星;将“亮晶晶”、“小星星”快速念出,加上拍手动作,充分表现出了小星星“忽闪忽闪”的音乐形象,真的像小孩子在天空中顽皮地眨着眼睛。肢体语态加上节奏的变化使得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了!

案例三:《小白菜》

这是一个音乐欣赏内容,刘老师自己声情并茂的演唱《小白菜》时,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当唱到“三两岁呀,没了娘呀”时,他一下子跪倒在地上,悲悲切切,甚是感人;当唱到“妈妈呀,妈妈呀”时,他泣不成声趴在了地上。他声情并茂地演唱和肢体语态的表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演唱时也不知不觉就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唱得情真意切!

案例四:《春雨沙沙》

在教学这首歌曲时,刘老师图文并茂,用生动精炼的语言、形象的肢体语态来启发导入:

1.在黑板上画了一朵云――看,这是什么?(蓝天上飘着一朵白云)

2.在旁边再加几朵――这又是什么?(蓝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3.涂色,将白云变成乌云――突然……天空乌云密布

4.听(做聆听的动作),远处传来了――隆隆的雷声

5.看(做看的状态),天空下起了小雨。(提醒学生小手准备好)这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一会儿密,一会儿疏,下下停停,停停下下。(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臂做出表现不同节奏、不同强弱的雨)

6.画地下的种子――你们看,这是什么呢?(地下的种子们迫不及待地探出小脑袋,来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听,做出夸张的聆听动作,小种子们在说什么呢?)

刘老师这节课的导入清新流畅自然,结合肢体语态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为接下来的歌曲教学创设了意境,做足了情感上的准备。

说到这,让我想起了刘老师做呼吸训练时的肢体语态运用:

片段:《吹蜡烛》练习

他先在黑板上画一只拟人化的蜡烛,然后双手叉腰站在中间:看,老师像什么?嗯,现在老师就是一只蜡烛,看谁能把老师吹走?来,大家齐心协力,一齐用劲吹,注意别漏气!这个练习中,让学生把老师“吹”走,学生可开心了,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在老师适时引导下,学生们很快掌握了“呼”与“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