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精选(九篇)

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

第1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数据库原理;应用型人才

1研究背景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扩招,至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以上,而浙江省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已接近40%,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高等教育的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教育部于2007年2月28日正式启动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即“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作为我校计算机学院本科专业基础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虽然经历了课程基本建设(1986―2000)、课程改革起步(2001―2003)、课程改革发展(2004―2006)和精品课程建设(2006―今)等多个不同的改革时期,但从2001年课程改革起步开始,课程组始终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先导,分别于2002年8月和2006年编写出版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一版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出版),后者被列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从《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于2007年底被列为浙江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我校课程组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承担了多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在总结前期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实验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以及数据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我院教师于2010年6月编写出版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3版)[1]。本文就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材建设的地位、教材建设的原则、知识模块的结构、教材写作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的收获等作一个简要总结,为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进一步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2教材建设的地位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并设置了专门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效果等五个权重相等的一级指标构成,相应的14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仔细分析和研究表1中的14个二级指标,我们可以发现,教材建设与其中的6个二级指标,即教学改革与研究(1-3)、课程内容(2-1)、教学内容组织(2-1)、教材及相关资料(3-1)、实践教学条件(3-2)和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4-1)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但密切的联系,凸显了教材建设工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因为教材是培养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完整而集中的体现,是课程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更是编者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教材建设取得的成果,对于推动教学观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能使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且可进一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3教材建设的原则

课程组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2-3],紧紧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完成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程》(第3版)的编写出版工作。我们编写教材时深刻体会

到,作为一种将“原理”与“应用技术”两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教材,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无限循环往复,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过程[4]。因此,教材编写应充分注意实践教学、实验方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以项目驱动、核心实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按照“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和组织,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 应用性原则。

2005年“中国软件人才生存状况”[5]调查指出,中国IT人才的缺口每年至少有20万人,但计算机及软件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却逐年加大,甚至就业困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按“科学型”人才模式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只重视理论教育,课程设置陈旧,致使大学本科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甚至缺乏基本的编程能力,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另据调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毕业生,90%以上是面对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和软件从业人员[5],充分说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以培养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学术研究型教育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6年完成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提出了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种人才模式来培养的建议,并给出了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案[6]。此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还于2009年1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全国首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论坛,标志着国家层面关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

因此,从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设置,教材都应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介绍基本原理的同时,增加并充实工程应用实例,在知识的实用性和综合性上下功夫,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融汇于教材并贯穿始终。

3) 先进性原则。

数据库技术近几年的发展仍然十分迅速,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不仅体现在SQL国际标准的修订和周期越来越短,而且体现在各大数据库厂商新版DBMS产品推出的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丰富,更体现在业界对XML技术的普遍支持等。因此,教材不仅要融入数据库最新技术发展和应用问题的讨论,还必须建立新的实验平台,包括更新DBMS实验环境以及应用系统的开发工具等,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4) 学本位原则。

传统定义的“教材是一种根据培养目标和实际需要、按照教育规律编写的供教学人员使用的知识信息符号载体”,只强调“按照教育规律编写”,而没有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供教学人员使用”忽略了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探索创新的机会。这种教材称为“教本教材[7]”。与之对应,以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为主要目标的教材称为“学本教材”,这一原则可称为“学本位原则”。

因此,教材应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知识结构的组织和编写风格等方面主动支持和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知识模块的组织

在教材编写基本原则思想的指导下,课程组提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组织方法,将课程知识模块按照“标准SQL及应用实践(在SQL Server2008中的操作应用)、数据管理与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模型、规范化设计理论、数据库安全与保护、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C#.NET+ SQL应用)、数据库发展新技术讲座(理论)”精心组织,主要内容和配套实验项目如表2所示。

教材中这种教学内容和知识模块的组织方法,不仅体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双循环”教学思想的实践性、应用性原则,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体现了学本位原则。数据管理系统实验新平台的建立、数据库新技术讲座的引入,又体现了教学内容先进性的原则。整个教材的内容按照64学时设计,但我院课程计划按照48学时安排,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研究提供课余阅读和参考资料。

5教材写作的特点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第3版)除继承和发扬第2版的优点外,编写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引进了数据库技术的最新知识和研究结果,如XML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专题,建立SQL Server 2008实验教学体系,还有基于Microsoft Visual Studio .NET框架的C#.NET开发环境的实验系统开发环境,保证教学内容先进性。

2) 面向应用型人才需求。全书以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项目需求为导向,以核心实例贯穿主要知识点,不仅包括90多个单项应用例题,14个专题实验项目(去年以前为10个),还配备一个综合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大型实验。促进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知识模块组织特色。全书按照“实践(标准SQL与应用)―理论(数据库历史渊源与数据库模型)―再实践(应用系统开发)―再理论(数据库新技术)”的顺序组织知识模块,符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思维习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料。教材配有教学资料光盘,包括PPT课件、SQL命令、SQL Server安装和错误处理;基于C#.NET和VB开发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安装程序和安装说明、开发指南,还有配套的学习指导书和开放的课程教学网站。这些系统全面的教学资料能帮助读者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6教学实践的收获

在教材编写成功和“实践―理论―再实践―在理论”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以“需求”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法,即以应用系统的实际演示提出对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需求,以对SQL Server的应用提出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和模式规范化等理论需求。理论知识的完备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出应用需求,简单应用系统的开发成功又对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需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其教学实践成果还获得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为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德才.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教程[M]. 3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蒋宗礼,赵一夫. 试论我国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发展[J]. 计算机教育,2005(8):22-26.

[3] 黄德才. 以教材建设为中心的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8):139-140.

[4] 黄德才.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0):169-171.

[5] 陈旭东,陈伟君,罗予东.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10(5):52-55.

[6] 蒋宗礼. 推进专业改革 提高办学水平[J]. 计算机教育,2009(16):8-11.

[7] 江雪松. 论大学教材建设中的学本教材建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59-61.

Textbook Construction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ourse: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HUANG Decai, LU Yihong, WANG Song, GONG Weihua, XIONG Lirong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elay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courses reform,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osition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in the progress of provincial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studies the guidelines to textbook construction such as practice, application, advanced and student- oriented, and gives a new teaching program and schedule of this course.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achievement of textbook construction not only makes easily to write syllabus and teaching schedule,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is very helpful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obtain knowledge independently and innovation.

第2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TPEV策略;高职高专;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45-03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对接就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其内涵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这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医学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医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按照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如何将医学信息技术融入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中去,培养与医学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存在的问题

医学信息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医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改革。近几年来,医卫类高职高专院校对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融合医学信息技术上做了很多改革尝试。例如,一些教材中加入了医学信息技术、医学信息系统的章节,一些教材在案例中采用了医学相关背景的操作案例。这些改革为学生接触医学信息技术,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目前出版发行的医学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材与医学行业对接不紧密。现行很多医学类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材没能与医学行业、岗位需求紧密相关,或者仅是浅表相关(如简单地加入医学信息技术介绍章节,不强调知识的融合),不能满足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是教材的体系结构设计不甚合理。一些教材过于强调案例、项目教学,把理论知识拆得支离破碎,甚至只讲操作,不深入讲解知识点,造成知识点缺失,知识体系遭到破坏,学生学习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相反,一些教材理论体系完备,却缺乏适用的案例,技能培养有所欠缺,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理论知识无法巩固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教材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功能性不强。普通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技能,是通过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把一个困难的问题重新解释成一个我们知道如何去解决的问题。同样,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环境的认识和操作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在计算环境下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基于此,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总结现行教材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编写模型。

TPEV策略模型

TPEV策略(Theory Project Exploration Vocation)的具体内容为:T(理论),P(项目),E(探索),V(职业),如图1所示。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模型,总体上主要包括“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是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是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而“职业岗位”则是教材的定位,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职业岗位对接)。也就是说,TPEV策略模型是指: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强调教材与职业岗位紧密对接,实行理论知识先行,项目实践巩固,问题探究升华“三步走”的策略。

在TPEV模型中,“基础理论,项目实训,问题探究”三位一体,“职业岗位”是编写大环境,这四者可以看作是教材的输入,而教材的输出则是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学生操作技能提高,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理论知识升华。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TPEV策略既有教材结构的变化,也有教材内容的变化。笔者拟以编写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为例,详细探讨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改革。

(一)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设计

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结构,同样包括常规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习题集等基本模块,但其核心是理论知识、项目实践、问题探究三个模块,如图2所示。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模块的组织顺序始终坚持理论知识先行。也就是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每一个章节都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先行,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再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实践,在项目实践完成后,设置探究性的问题(如理论知识后无法设计项目,可在某个章节的知识学习完成后直接设置探究性问题)。因此,常规的编排流程是如图2所示的实线箭头①(TPE)的顺序;当有些章节中项目实训不好实施时,可按照虚线箭头②(TE)的顺序编排。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TPE(或PE)可以在章中存在,也可以在某一节中存在,设计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后,难以设计项目实训,则可以设置问题探索:计算机为什么具有自动运行和运算精度高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想到计算机存储程序、二进制的工作原理,从而将这章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

教材的改革不仅是教材组织结构的优化,更应该是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改革,因此,应该用教学方法指导教材内容设计。从教学方法来看TPEV模型设计,理论知识(T)属于知识讲授法范畴,项目实践(P)属于案例式教学范畴,问题探究(E)属于探究式学习范畴,三者相辅相成,设计科学合理,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因此,在设计教材内容的时候,三个核心模块必须符合各种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特点和教学实践。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如表1所示。

教材整体要与行业背景及岗位技能需求对接 教材整体设计强调教材的所有模块,理论知识、项目案例、问题设计都必须与职业背景及岗位需求对接。例如,在医学计算机基础中,编写计算机发展趋势的内容时,就要融合计算机在医学上的应用趋势,在Word案例实训设计中可以选择真实的病人病历进行文字排版操作,这其实也是“沉浸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理论知识设计 理论知识模块的讲授要求以严密的逻辑、精湛的语言,系统地阐述原理、论证问题、归纳总结方法。结合教材编写的“三基”、“五性”原则以及医卫类高职高专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和岗位需求,教材理论知识的选取应采用“够用为度”的原则,既要照顾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精简内容,易教易学,尤其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尽量使用图、表、流程图阐述理论知识。

项目实践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性是目的性和客观真实性。因此,项目实践设计的第一要务是为每个章节设计能反映职业标准、岗位需求的项目案例,以达到训练技能、巩固知识的目的。对于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而言,案例的客观真实性就是案例要结合医学行业背景,还原真实的医院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环境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Word文档编辑案例可以是典型的电子病历排版,在操作系统窗口章节,除了有常规的Windows窗口介绍外,还可增加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窗口的介绍。案例教学法的另一特性是深刻启发性,即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在项目案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尽可能提供一个与工作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求解。例如,在Excel数据管理和分析的章节中,不再设置传统的数据清单供学生处理和验证结果,而是给学生一些医院的原始药品使用数据,如病种、药品名、使用剂量、日期等,由学生根据这些数据得出医院常用药及药品常用剂量规律。这个案例需要学生首先录入数据,对数据进行格式化,然后利用分类汇总、排序等技术统计分析出最终的结果,着重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

问题探究设计要注意问题的情境性和目标指向性 问题的情境性就是生活中我们碰到的困惑而又无法凭经验解决的情况,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情境消失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制与编码的时候,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在键盘上敲入的任何一个键,电脑都能识别?问题的目标指向性是指问题解决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技能要点。例如,问题探索:为什么不同城市的A、B两个同学通过QQ聊天,信息能准确地传递给对方?这个问题的指向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TCP/IP协议。

教材讲义应用效果

2012―2013年,我校2012级新生班级中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共有12个专业、42个班级。我们将42个班级分为3个实验组,分别为A1、B1、C1,每组14个班级。其中,A1组采用基于TPEV策略的医学计算机基础讲义进行教学;C1组采用传统教材(所谓传统教材是指我校使用的理论+案例式的教材);B1组在采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Word和Excel部分采用TPEV策略教材设计。笔者采用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和自我评价的方法,分别从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测试等多个维度收集数据,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基于TPEV策略的教材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材,教师教学更加轻松,学生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TPEV策略在其他高职高专类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同样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新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不紧密、真实项目案例不足等问题,医学计算机基础教材的改革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宏利.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理念创新性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4).

[2]秦宗槐.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2).

[3]杨晋.医学精品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3(2).

[4]王祖源,严导淦.工科物理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

[5]徐云飞.基于TOPCARES-CDIO的教材改革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第3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 利用新教材;新教材特点; 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结好了的知识体系进行轻车熟路的灌输,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正确地使用好新教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能力是每一个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2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

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是在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2.3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3 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利用新教材的这些特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下是我在使用新教材过程的一点体会:

3.1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

3.2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函数中《函数的图像》这节课时,就是利用课后习题中求弹簧振子的振幅、周期、频率这个题目引入本节课,把它做成一个FLASH课件,创设问题的情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把学生的学置于问题之中,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培养过程。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3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不应只是停留在观念游戏上,而应该深入到我们教学工作的实际中,真正做到通过课程改革引发实际教育教学中思想、观念、方法等的改变,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贯彻于教学过程中,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4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对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课程的意义、历史及现状、实践探索以及期望目标进行综合研究,提出构建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理念。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面向新世纪的重大战略。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积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和积聚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而其中西部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范为本。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是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世纪初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支持西部地区师范院校的建设。“制定适应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培训规格与课程计划,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增强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与终生发展能力。”我国西部的高师院校,这里主要是指西部12个省(市、区)的地方师范学院(包括师范类为主的学院)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分,2003年我国西部的地方高师院校有53所,占西部高师院校数的81.53%,全国高师院校数的27.46%;2003年广西的地方高师院校有8所,占广西高师院校数的80%①。列举这些数字,说明西部的地方高师教育的重要地位。但西部高师教育更重要地是体现在新世纪它对西部大开发的作用上,即主要为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主要目标。教育学、心理学等主干教育课程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着数十万师范生的职前培养和数十万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在职培训、提高”②,对实现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教师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立足于广西山区农村特别是河池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所突破和建树。

2 课题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从中国农村教育研究的历史看,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提出过多种农村教育的理论和模式,如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雷沛鸿的“民众教育”理论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如在我国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新路子,现在已构建起农村“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新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在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如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育系编的《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道明教授主编的《农村教育经济学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李少元研究员的《新世纪农村教育走向何处》(《人民教育》2002年第5期);谈松华研究员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教育学》中国人大复刊2003年第5期)等。在国外,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重视农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如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积极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为农村服务计划”等。

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在我国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还未引起真正的重视。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深刻地指出:“要重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我有一种感觉,今天谈教育改革,讲教育现代化,总是着眼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需要什么,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似乎还很少有人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③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地方高师的教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脱离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问题。例如,教材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教育学家睢文龙指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大头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师专培养的学生,今后主要去发展农村初中教育。可师专教育学教材对适应农村教育需要的问题,反映也很不够。”④这一突出的问题,至今在地方高师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如何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构建高师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改革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与实践尤为匮乏。

3 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围绕师专的培养目标,注重联系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讲授教育学科理论;探索教育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在经常性教育见习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试图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进行,如组织师范生去乡村初中开展教育见习和教育调查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和献身山区教育事业的教师职业感情及品质。这方面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做了相关的探讨,黄白等的“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摸拟教学研究”⑤、“经常性教育见习研究”⑥,罗之勇的“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师教育研究”⑦,唐毓首的“心理学教学改革研究”⑧,谢春艳的“山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⑨等。在这些研究中,我们注重结合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总结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经验。在教育学教材改革方面,黄白等主编的《新编教育学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在教材中增编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反映了山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如黄白的“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问题的教育社会学研究”⑩。

本课题在2002年立项之后,为了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首先,我们对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及教育课程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主要是河池地区各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及乡镇初中和小学校长、教师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二是当前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三是应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四是师范院校如何加强和改进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师教育,培养适应山区农村基础教育需要的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设计并实施了面向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方案。

其次,参编出版课题教学改革所需的教材:一是《现代教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由宋书文教授主编,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编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编。该书凸现了现代的“大教育”观,其内容从宏观教育到微观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教育管理等),探索和构建面向21世纪教育学教材体系。它既体现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又凝聚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如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等,反映了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突出教育实践训练的内容。二是《现代心理学》(专著性教材,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宋书文教授为主任委员,本课题负责人黄白为副主任委员之一,课题组成员谢春艳参著。该书在整体结构上打破了以往单纯以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为主线编写教材的惯例,整合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学等有关理论和内容,力求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彭聃龄为该书作了序言,他评价说:“本书是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材建设的一项创新的研究成果。”这两部教材已在我校2001级师范生中使用,增强了教育课程教学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师教育和培养师资的适应性。

4 课题研究的期望目标

本课题围绕新世纪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目标,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提高教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师范生的教育素质。教学改革的目标是:(1)适应培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初中和小学教师,构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2)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改革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探索面向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高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使其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前瞻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同类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解决地方高师院校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脱离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的突出问题,打破封闭式的教育学科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师院校教育学科课堂理论教学与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实际整合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题完成的关键是处理好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根据西部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在师范生学好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特别是山区农村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教育素质。加强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化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创新素质,适应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注释:

①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做的统计,《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8日.

②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教育学改革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页.

③顾明远:《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和任务》,《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第2页.

④睢文龙:《师专教育学教材编写的反思》,《教育学改革论文集》(国家教委师范司教材处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第242页.

⑤黄白:《教育学科进行教师角色模拟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课程·教材·教法》(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1999年第9期,第55-57页;2001年11月在南京·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主办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作交流并在圆桌会议上作主题发言,收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主编的《新世纪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走向》一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4-258页.

⑥黄白等:《经常性教育见习的尝试》,《高等教育》(中国人大复刊),1987年第10期,第47-50页;《谈师专经常性教育见习》,《河池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93-96页.

⑦罗之勇:《对少数民族地区师专教育改革的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专辑,第128-129页;《西部大开发与高师教育》,《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第68-70页.

⑧唐毓首:《师专心理学教学改革探讨》,《河池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第57-59页.

第5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一、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1)各镇(小学)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等有着课程改革的材料和相关理论文章,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各镇(小学)还应组织相关年级的教师继续学习《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领会数学修订大纲的精神,按照修订大纲的要求,切实有效地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加强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

二、努力抓好数学课程改革工作。

1.认真做好教材分析培训工作。

(1)期初对全区二年级数学老师进行二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教材所安排的内容及其编排特点,理解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想、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的要求和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2)各镇(小学)要以镇(学校)为单位,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负责,结合学校实际采用恰当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一年级下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工作。

2.切实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新教材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区拟在3月份开展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当前如何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要通过观摩现场教学,交流教学经验,提高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各镇(小学)要组织一、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适时开展相应的专题教学研究活动。

3.开展课改小组研究活动,重视学科基地、课改基地学校和教材实验样本班的教学工作。

(1)课改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数学课程改革信息和数学新教材教学的了解与指导,计划本学期开展2 ~ 3次交流和研究活动。

(2)区确定牛塘中心小学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学校,加强数学教学的研究,

积累资料和经验,逐步发挥示范作用。

(3)课改基地学校要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管理和研究,定期开展教学研究,进行讨论与交流,为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新的经验。

(4)教材实验样本班所在各校要继续做好教材实验和教学资料的积累工作,认真开展所定教学专题的研究工作,重视对教材和教学的评价工作,做好跟踪调研工作。

三、开展现行教材的教学研究活动。

现行数学教材的教学,要以《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的精神和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课堂教学。各镇(小学)要继续重视抓好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实验小学要力求通过校本教学研究,形成本校数学教学特色。本学期教研室主要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做好学校数学教学情况的调研和了解工作,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使教学研究有基础、有针对性。

2.2月份举行实验小学教学研究活动,交流上学期教学情况和本学期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促进实验小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4月份举行全区现行教材教学研究活动,观摩和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我区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

4.5月份召开毕业班复习工作会议,研究毕业班复习工作。

四、认真抓好课题研究工作。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有利于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水平,发展教师探索教学规律的能力,增强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1.各校努力抓好现有课题的研究。现有课题应按照教科室的要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切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便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取得预期成果。

2.抓好《改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的课题活动。本学期继续定期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活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相关问题。各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和教师要按照选定的重点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分别开展研究活动,并积累研究资料和总结研究成果。

第6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数值计算方法 勘查技术与工程 独立学院 教学改革 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06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几乎所有学科都走向定量化和精确化,从而产生了一系列计算性的学科分支,如计算物理、计算化学和计算地质学等,作为工程类计算的课程,数值计算方法成为石油与勘探等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但传统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会逐渐导致专业自身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根据我院为社会培养“一线工程师”、“一线管理师”、“一线经济师”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我院学生基础条件,笔者提出了计算方法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数值。

一、改革前的思考

(一)学生的基本特点与教学中的问题

在与油田单位、基层等学生家长和亲朋的走访和交流中,可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有自身的优点: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善于交际,具有一定的特长。但学生普遍存在入学时学习基础较差的问题,在我院笔者对所带的2届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班级调研发现(表1),大多数同学各科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部分同学偏科极其严重,少数同学由于其他原因,而导致高考成绩不高。而最初在我院教学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式基本上是校本部的克隆和复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追求理论系统性、完整性、以学科为中心,学科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结构偏重、偏难,教师教不下去,学生学不下去,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因此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性,必须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和改进点。

表1 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高考成绩较差原因调查

(二)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

传统数值分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在2006以前,长江大学本部的“数值计算方法”开设时间在大三,课时为60学时,而随着学校改革,增加实践教学量后,将“数值计算方法”课时调整为48学时,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一本教材,加上黑板和几支粉笔,必然造成有些内容得不到细致的讲解,且时间上反复的公式推导,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效果自然不好。

二、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一)注重课程中的思路

“数值计算方法”很多内容在“高等代数”、“数学物理方程”、“线性代数”等课程中都学过,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更注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指出其与传统数学方法的区别。以近似计算思想为例,传统的数学中强调逻辑的严密性和数学计算的准确性,但科学工程计算中所接触的数据可能是带有舍入误差的近似数据,涉及的很多数学问题无法求出准确解,只能被具有一定精度的近似解替代,且经典完美的求解析解的方法在数值求解中也不一定适用,故近似计算在数值计算过程中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而在地球物理资料处理与解释中,近似计算的思想应用十分广泛。

(二)改革和加强教材使用

以往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数值计算方法课程使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方法”,该教材优点突出:重理论,系统性强,应用少。而我院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主要是“使用”算法,学习的目标不同,所选教材的内容、体系及侧重点应有相当的差别。针对该问题,2011年笔者改选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值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作为课程教材,主要因其针对工科专业应用性“数值计算”的教材思路,教材方法理论简单明了,应用重点突出。对比勘查技术与工程2009级和2010级选用该教材教学效果:(1)课堂讲授中,2009级学生,上课中忙于听讲,对问题的反应不积极,容易走神;2010级学生的兴趣较高,对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反应积极而热烈。与同学谈心中发现:2009级学生感觉课程晦涩枯燥,认为没有实际用途。(2)从课后考试分析情况(表2)看,总得分上,2010级学生卷面平均成绩要好于2009级,可见学生对课程有兴趣时,学习效果要好;另外笔者设置基础题40分,综合题30分,实际应用题30分的布局,表中可以看到,2009级和2010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知识均掌握得不错,但2010级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题的能力更好一些。至此,教材的改革初步见到一定的效果。

表2 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2009级和2010级数值计算方法考试成绩分析

(三)教学思路和方法改革

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图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进行课堂情景讨论,并以课堂为背景建立大学生创新平台,并适时举行班级间的数值计算方法数学建模竞赛;在课外教育中,积极宣传数值计算方法在地球物理中的广泛应用和系列讲座,并在课外建立兴趣小组,并组织开展定期定量的小组活动;而在课后考核中,建立“思路过程+考试+上机”的考核机制,从培养和监控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路的建立过程、考试的成绩情况和上机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状况看,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到后期的教学改革中。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是:(1)实验教学法,针对我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我们坚持10学时的上机时间,期间进行数学实验内容的初步设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针对学校学习理论较多的情况,我们收集整理国内外地球物理勘探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整理成教学案例,在数学建模课堂实行案例教学。(3)专题讲座法,结合各位教师自身的专业和科研,适时地将科研专题内容介绍给学生,这样教学就显得更为深刻生动。(4)情景讨论法,为迅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我们通过开放机房,建立创新实验平台、数学建模竞赛等途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5)课外兴趣小组法,让学生在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后,自己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主动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

图1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结 论

当前,石油勘探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应用型人才早已成为我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在近2年来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强化课程中的思想教学,改革并加强教材的使用,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构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郭麦成,孙首臣.独立学院培养高级应用性人才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 郭麦成,孙首臣.独立学院教学过程管理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 吴筑筑,于江明.计算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第7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微积分;双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89-02

一、高校微积分双语教学背景分析

自2001年教育部以教高[2001]4号文件下发《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开始,双语教学便在各大高校陆续展开,学术界亦紧随跟进。紧接着,教育部作为双语教学的发起人,在2002年之后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相当于三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的形式纳入双语教学;2004年关于“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将2001年提出的双语教学的规划逐一体现,并略有提高;现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是强调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国际化人才,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

美国微积分(Calculus)也就是微积分教学在近六十年来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一些变革是高等院校扩招所引起的,这与我国的扩招相似.另外一些变革,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微积分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20世纪以后需要教授更多学生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结果,给美国大学微积分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微积分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交叉学科成为热门领域,而作为研究工具的数学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发达国家的微积分(Calculus)专业较国内起步早、发展快,实行双语教学可扩大学生的观察视野,发展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了解不同的文化、培养和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学术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国内的高校积极进行了微积分双语教学改革。因双语教学是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考虑的事项、应用的方法和出现的问题均不同于母语教学,于是,微积分双语教学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目前广西高校合作办学中微积分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任务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培育和产生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应用推广价值的教改效果。

我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结合部,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各个行业都需要复合型人才,我校和国外联合办学已经很多年了,但一直都是中文教学,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输送到国外的学生对专业英语非常欠缺,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而作为研究工具的基础学科微积分双语教学更显重要。基于此,我校自2009年开始,率先试行微积分双语教学。于是,微积分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显得更为迫切。

四、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微积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开展微积分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微积分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利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国外先进的学科体系、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数学逻辑内涵以及微积分在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基本应用,以弥补中文教材及翻译教材的不足。国外教材强调实用性,配有大量的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深入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文的研究,提高微积分的教学质量,不仅能够提高中外联合办学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可以以英语为工具获得数学知识,更加能够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同时,微积分双语教学可以为其他专业的双语教学起带动作用,对促进学校联合办学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自然科学领域,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国际上科技资料绝大部分是用英语发表的,掌握外国语中有关数学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吸收国外优秀自然科学成果。通过微积分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学到数学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亲自将学习的英语知识用来学习数学,他们既能感到学习的实用性,同时也为将来参考阅读外文资料打下基础,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提供人才。

再次,微积分双语教学在中外联合办学的相关专业的顺利开展,不仅在广西起到了教学改革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全国,对加强我国与国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垫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五、中外合作办学微积分双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研究微积分双语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微积分是大学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尤其对于中外联合办学的学生而言,影响更深更广。以前的教学基本采用中文教学,只是某些专业术语给出英文意义,但对于英文表达一无所知,一旦遇到英文文献,还得查字典,严重影响学习的进度和兴趣。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校2009年率先在《工程数学》试行双语教学,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作业、英文试卷、中文授课。为了达到早日与国际接轨,微积分双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原版教材的选择及整合。优秀的原版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基本目的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使用的是Bill Armstrong等编写的《Brief Calculus》及Wilfred Kaplan编写的《Advanced Calculus》,并结合了Richard A.Johnson编写的《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上述教材的优点是,每讲一个理论都有大量实例辅助说明,学生学习有激情,但也有其缺点,那就是每本教材都厚达600多页,知识点非常分散,对于我国学生来说,课时有限,超过了其他任何专业所学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内容之和,该研究要做的是,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文教材的基础上,从英文原版教材《Brief Calculus》、《Advanced Calculus》与《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for Engineers》中精心筛选相关实际例子,然后全部用地道的英文制作多媒体课件,并编撰出一本适合我校联合办学学生更加适用的英文电子版教材《Calculus for Engineers》初稿。

2.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实现双语教学的直接目的的基础,以前我们实行的是普通黑板教学,教师只能在黑板上写出学习重点,对应原版英文教材进行讲授,进行相关理论推导,学生不懂的地方,只能参考同济版微积分中文教材,部分内容还要参考《线性代数》或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样做,缺点很明显,那就是英文课件的顺序和原版英文教材顺序不尽相同,与中文教材也不尽相同。严重影响微积分的系统性学习及逻辑性,而且不能动态的演示理论的应用过程,学生学习没有激情。该研究认为,迫切要做的是,使用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制作适合中外联合学生学习的配套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应该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内容,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投入比普通教学改革2-3倍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的支持。

六、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实行微积分双语教学是适应新世纪的要求,是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一个良好途径。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微积分双语教学的实施,使我校中外联合办学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英文表达能力,大力提高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成果,为其它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芸,杨庐丽.浅谈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双语教学[J].价值工程,2011,(5):301.

[2]孙雪.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J].前沿,2012,(2):97-198.

[3]李春.高等数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科技咨询,2007,(21):241.

第8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1 充分利用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

现在,我们所说的课程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且包括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因此,教材改革只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而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是如何充分利用新教材进行教法、学法的改革。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新编教材得不到充分利用,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持久、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的好坏关系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成败。

2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很多特点更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现在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计划和新教学大纲,在两省一市试验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它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具有许多适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

2.1 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打破了原来分科安排内容(分为代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编写体系;安排知识顺序时注意处理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符合逻辑上基本规则;在深浅上注意坡度的设计;工具性内容靠前安排;相关内容适当集中。这些特点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我们展开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

2.2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突出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在讲知识内容的同时注意对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提炼总结,使之能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各章的内容安排上,十分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2.3 采用实际问题引入,强调数学应用意识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材编排上:章前图的设计为了说明数学来源于实际;章前引言从实际问题导出;阅读材料很多是介绍数学模型及应用方法;习题也适当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创设联系实际问题的氛围,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2.4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增加“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是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又一大特色,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数学学习从教室走向了社会,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群体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实现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完善。

3 如何挖掘新教材的教育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1 科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在预习中自主探索、获取知识

高中数学新教材是一个综合编排的知识体系,知识编排顺序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前预习。而一个善于提前阅读教材、自我探索知识的学生,通过阅读,对知识有了一定的理性认识,逐步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前预习、阅读教材,主动探索数学知识。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新教材的这一特征,每节课都拿出十至十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阅读教材,让其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

(1)设置出适合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2)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观点。

(3) 对于有争议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尝试在小组中得出答案,即使错了,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在课堂阅读的同时,我积极鼓励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超前预习、阅读教材,有些学生总是比我的教学进度提前一章的内容,并把问我尚未讲过的问题作为一种兴趣、乐趣,甚至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竞争。通过鼓励学生阅读教材、提前预习,实现了数学学习的良性循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原来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习成绩也有了飞速的提高。

3.2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章前图的解说;章前引言的实际问题;与之相关的阅读材料;甚至有些联系实际的例题、习题均可作为创设问题情景的材料。当然,如果你把这些素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加工,效果就会更好。

3.3 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抛弃“高分低能”,讲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背诵条文,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它排斥学生的思考与个性发展,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而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强调过程,就是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它不但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各种能力,而且也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

第9篇:高中数学教材改革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微积分 教学质量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31-0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教师,结合高职经管类微积分的课程改革,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设计以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四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以提高高职经管类微积分教学质量。本文试研究这四方面的改革对策。

一、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的对策是:减少微积分理论,加强微积分应用,引入数学软件,增设数学实验。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教学主要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面向职业岗位和岗位群,传授工作过程的知识,突出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重视与提升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地位,强调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微积分在高职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地位,决定了改革微积分教学内容要满足四个要求:一是适用性,给予学生的理论、技能必须满足实际需要,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二是适度性,微积分理论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三是应用性,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整合微积分的教学内容,注重实际应用;四是实践性,引入数学软件,比如Mathematica软件,增设数学实验,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微积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和优化微积分教学内容,是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有力举措,也是微积分教学内容改革的必然趋势,又是高职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微积分教学内容还要及时更新,反映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确定之后,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活动方式和教学程序的总和。

二、改革微积分教学手段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由于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且抽象,对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理解,单靠教师用语言描述和板书授课的方法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高效、清晰、直观、生动地显示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画、动画、声音等手段,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将抽象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可视化,便于启发带动学生的思维,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总之,应用多媒体课件是增大教学容量,扩展教学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开设数学实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已作为微积分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关于微分、积分运算,只要求学生能利用定义、基本公式和法则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较为复杂的运算学习用数学软件比如Mathematica软件解决,学生不再学习具体而复杂的各种微分、积分算法。学习Mathematica等数学软件的操作与应用,解决了微积分的运算问题,进一步促进微积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从繁难的算法和枯燥的公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微积分的兴趣,使学生消除对微积分的畏惧感,增强学习信心,在较少的学时内有较多的时间感悟微积分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微积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立体化教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建设,既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载体,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立体化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习题集等纸质教材以及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教学软件等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和教学交流平台,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现代化教学平台,应加强教材建设,完善教科书,进一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教学效果,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实际,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尽可能提高教材建设的立体化水平,努力使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有机结合,扩大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革微积分教学设计

(一)渗透德育,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微积分有着丰富的背景和广泛的应用,充满着唯物辩证法,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好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善于将德育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介绍微积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说明微积分的产生是生产实践的需要,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完善,反映了数学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强调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概念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且这些概念的形成深刻的体现了有限与无限、不变与变、直与曲、量变与质变、近似与准确、局部与整体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结合实例深入浅出地剖析,引导学生用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反复体会辩证法,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微积分的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程,凝聚着数学家们的智慧和心血,记录着他们艰辛的奋斗历程,介绍为微积分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数学家,如牛顿、莱布尼兹,讲述他们的生平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动的故事,弘扬这些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和实践的品质。

(二)突出应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于微积分理论,以“必需、够用”和“服务专业”的原则取舍,淡化理论的系统性;对于导数、微分、定积分等基本概念,要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作为引例,多用直观描述和几何解释,淡化定义的精确性;对于导数、微分、定积分等运算的基本公式、法则等内容,重在会用,淡化理论推导和证明;对于例题和习题,要尽量贴近经济与管理专业,贴近现代生活,缩短微积分与专业课程实际应用的距离。将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与经济、管理应用结合起来,以经济与管理问题为“的”,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为“矢”,有的放矢,突出微积分的应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微积分,体会微积分的实用性, 领略微积分的魅力。

(三)重视能力的培养,加强微积分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的精髓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知识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点、目的和手段,是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由于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无形的、潜在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逐步地领会微积分的基本思想方法。对于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等相关内容,设计合理的数学活动,结合实例,借助适当的几何图形,使概念的形成直观而形象化,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用极限法从有限认识无限,从不变认识变,从直线认识曲线,从量变认识质变,从近似认识精确;认识对事物的运动变化需要从微观(局部)和宏观(整体)两个方面作定量研究,从微观上研究其变化率就是导数,从宏观上研究其改变量就是定积分,导数与定积分虽然是微观和宏观两种不同范畴的问题,但它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微小局部求近似,利用极限求精确”。加强微积分思想方法教学,“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用微积分的思想分析问题,用微积分的语言描述问题,用微积分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关键,是深化教学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热爱学生,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要培养热爱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全心全意为培养学生服务的人生价值观,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爱护和发展学生身上一切积极的因素,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特别要关爱后进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跟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体会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愿意接近老师,有亲近感、信任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提高师德修养。教师素质,立德为本。高尚的师德既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又是促进教师其他素质提高的重要动力。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高尚的师德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良心感和荣誉感,促使教师爱岗敬业,不断自我完善。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以身立教”,加强师德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此,教师首先要提高师德修养的自觉性,加强理论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其次,刻苦钻研业务,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能很好地驾驭教材,了解经济与管理专业有关的基本理论,熟悉微积分基础理论在经济与管理专业上的应用,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较强的数学实验能力。再次,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研究和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努力由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转变。最后,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加强师生互动。高职学生由于来源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不同,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存在很大差异。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质疑,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增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了解彼此的思想,比较各自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因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因知识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邢永富,吕秋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徐荣贵,叶红.微积分的基本思想[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