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实验室管理范文

高中实验室管理全文(5篇)

高中实验室管理

第1篇:高中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风险管理;信息化;路径方法

引言

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而言,物理对于实验的要求更高,同时很多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得出的,在高中的学习阶段,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物理实验,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而言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对于学生而言,由于他门缺少专业的训练,对于实验器材的使用以及实验开展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不够了解,所以很容易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发生危险,一旦出现意外就会严重影响整个实验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了更好的改善这一状况,加强整个物理实验的安全管理措施,降低实验时的安全风险,就需要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措施与管理模式,通过将信息化管理措施融入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中去,实现整个高中阶段安全风险管理的高效开展,避免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将针对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室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措施,实现更加智能化的安全管理,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

一、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一)仪器设备过于陈旧使用率低

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实验室而言,很多的学校实验室的开设时间较早,因此很多的设备的配置时间较早,这些设备随着使用次数以及使用年限的不断增加,大部分仪器都已经十分陈旧,无法满足新课标的实验要求。与此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越来越多的仪器已经与课程的教学要求不相符,导致这些仪器的使用率很低出现了仪器限制的状况,加上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差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饰演的内容进行了口头的讲解与描述,认为开展实验课程会影响课程的正常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验仪器的使用率。由于很多的设备缺少使用,常年被闲置在实验室中,难免会由于保存方法的不当以及使用年限很长缺少专门的维护,导致器材本身出现了问题,如果在实验过程中使用这些仪器,容易发生各种问题,不利于物理实验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二)实验室的设施不符合标准

对于部分高中院校来说,由于资金或者场地的限制,在进行实验室的建设时往往会导致实验室面积出现缩减或者设备数量缩减的现象,能够用于教学实用的实验设施严重短缺,甚至有部分学校没有配置出相应的实验室,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物理实验教学的正常与有效开展。对于实验室配置不够合理的学校来说,如果对于实验的仪器没有专门的房间,而是将整个实验室作为开展实验活动以及放置器材的场所,那么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危险。例如,在使用实验室开展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缺少专业的安全知识与操作方法,很多容易对实验室中放置的仪器产生好奇,如果学生操作了一些危险性较高的仪器,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实验事故,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此外,如果实验所使用的仪器不符合相关的要求,那么就会导致实验的开展出现问题,得出的实验数据与预期的数据偏差过大,无法实现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学习。

(三)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由于现阶段教学模式的影响,有很多的学校过于重视学生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就导致很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对于实验课程的开展。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学校在招收教师的过程中,会缺少对教师实验能力的考察,而过度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能力,导致学校整体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降低,不利于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同时学校为了保障升学率,过度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实验课程开展的重要性,对于教师专业实验能力的培训也没有积极开展,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发现,很多的教师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操作,甚是有一部分教师对于实验教学一无所知,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实验教师而言,由于实验室工作人员较少,流动性很大,导致晋升空间很小,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没有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很多动手能力较弱的教师与学生容易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出现错误的操作,从而产生较大的危险。整体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也就使得实验教学的开展会被限制,无法实现高效的实验资源开发与利用,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实验事故。

二、信息化技术与物理实验的结合点

想要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整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去,实现对实验的有效管理,首先就需要对物理实验的过程进行划分,将整个物理实验的开展过程进行有效的划分,从而找出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的结合点,以此来实现更为高效的物理实验教学管理。

1.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讲解,在开展实验之前首先就需要对整个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进行了解,只有将整个实验的步骤、原理、注意事项清楚的交代给学生之后,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不出现问题,保障实验的顺利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来进行,在开展实验之前教师将实验的目的、步骤、原理、注意事项进行上传,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时刻提醒学生实验的开展是否出现了错误,同时,在实验室中加装各种传感器,对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如果学生出现了错误的操作,就要及时的进行提醒,确保学生的各项操作都能够正确的进行,有效避免实验事故的发生。

2.对学生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步骤进行指导,一旦学生出现错误的操作或者没有按照实验的正确步骤进行,就要对学生进行提示,确保学生的每一个操作步骤与操作方法都符合实验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有效发挥出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证实验顺利开展,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有着很大的激励效果,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3.开展实验模拟,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快速的模拟,如果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想要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但是有没有专业的器材,这就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来进行。通过将自己的实验想法进行阐述,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并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控制,最后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实现对整个过程的推演,以此来帮助学生将猜想推演出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三、信息化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一)课堂教学实验为了更好的将信息管理技术融入到整个物理实验中,就需要利用两者的结合点,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良好的管理与完善。首先,在进行授课之前,需要对各种实验器材进行准备,由于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就需要将各种实验器材以及信息化技术软件进行准备,在开展实验之前要对教学软件进行测试,确保软件可以正常的运作。其次,在正式上课之前,让学生对设备进行调试,确保设备无误后进行实验,对于实验过程不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危险的操作或者危险的设备仪器,就需要教师进行辅导,并利用信息化管理设备进行实时监督,确保实验过程能够安全的进行。最后,学生在实验完成之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并将自己的实验报告和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将电子版提交给教师。真正的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物理实验的有效结合,全面提高实验的开展效率,提升物理教学质量,避免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做好各种安全防护措施。

(二)实验过程的安全防护由于物理实验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由于学生缺少专业的实验知识,所以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有教师进行专门的指导,但是教师无法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全面管理,所以难免会有一些学生在操作上出现问题,导致他们的实验出现问题,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实验事故。由于实验事故的发生十分突然,所以需要在发生之前进行了解与干预,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安全事故不会发生。这时就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检测,利用传感器对各项实验指标实时监督,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发出警报,避免事故的发生,如果事故发生就要及时连接安全防护系统做出防护,确保学生的安全。四、结束语由于物理实验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为了更好的保障物理实验的安全开展,可以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来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监测,保障实验的正常开展,同时还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来辅助学生开展实验,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安滨,丛培军.高中物理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策略研究[J].赢未来,2018(2):55.

[2]田小飞.信息化时代构建智慧型物理实验室的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35):28-29.

[3]姚佳璇,黄志伟.网络虚拟实验室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5(1):77-79.

[4]任厚宝.借助信息化手段落实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之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J].教育,2021(1):46-47.

[5]林佳,芦颖.互联网环境下高中物理教学新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9-10.

第2篇:高中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智能管理系统;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运用;策略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实验室是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与场所。重视并强化对实验室的管理,能够对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工作提供必要的辅助,还能够保障创新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更好培养。因此,高职在开展一系列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时,要重视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培养与强化员工的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科学地利用智能管理系统来优化高职实验室管理路径,丰富其管理形式与内容,促进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得以更好培养、实验室管理水平得到更好提升。

一、分析当前高职实验室管理的现状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实验室管理是其重要工作与内容,也是强化与拓展教学的重要性形式。重视对实验室的高效管理有利于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效果也较为有利。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实验室的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方法与思路,忽视了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且实验室的实验条件相对落后,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流程与管理人员,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效果并不理想,实验室的辅助教学与育才作用没能更好地发挥出来。下面对高职实验室的管理实际现状开展具体的讨论与分析: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思维与理念

实验室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标配,也是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实验室,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管理,其管理的思路与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时代性,没有将现代化的思维与理念融入到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先进的管理思维被应用开来,但是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并没有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估与应用,在制定实验室管理方案与规划时,缺乏一定的先进性与灵活性,影响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忽视了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

在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实验室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综合性的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等,且对教师的实验素养要求也相对较高。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实验仪器、设备比较落后和陈旧,实验室空间比较狭窄,实验指导教师的专业性与指导性不强,这对于学生的实验需求无法全面地满足[1]。与此同时,尽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性比较明显,但是很多高职院校以及教师依然忽视了其重要性,缺乏健全的机制和流程来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化、高效化管理,也没能将实验室的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与诠释出来,不利于实验室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的更好提升。

(三)实验室管理模式较为滞后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实验教学或者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时,都需要实验室作为教育与科研的载体。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重视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忽略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没有建立智能管理系统对于提升实验室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必要性的意识,这会对高职院校科研活动的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与此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在管理实验室时,比较重视人工管理模式的应用,这种方式过于局限、落后、固定与呆板,与现代实验室管理标准与要求不相契合,无法对其管理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此外,由于实验室内有着非常丰富的设备、仪器,实验的项目较多,如果应用传统、单一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其管理工作内容多且杂、管理的难度相对较大,并不利于实验室管理效果的更好提升。

(四)无法满足学生展开实验的切实需求

随着高校各专业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各个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也获得优化和增加,特别是对于那些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来讲需要进行实验的课程越来越多,在教学和学习过程当中的实验需求也随之增加。实验对教师素质、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都有着全新的标准和要求。然而对于当前的高校实验室来讲上述这些方面就显得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教育教学的切实需求,一些试验设备较为陈旧落后、场地条件常年得不到更新、实验指导教师自身素质不能与时俱进地提升,导致实验指导效果不理想等等问题导致当前的实验室条件无法满足学生展开实验的切实需求。

(五)阻碍高校科研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开展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而很多科研工作的开展都是需要进行实验的,对实验室的需求和依赖也是非常大的,高校实验室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此,进一步加强和注重高校实验室管理并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去,对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一些高校却忽视了信息技术智能管理系统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导致高校实验室管理无法高质量发展,管理方式落后实验室管理水平较低,最终严重阻碍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构建智能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分析

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与局限性,重视并强化智能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方式多以人工为主,管理的模式与流程比较复杂,容易出现误差和问题,影响实验效果与品质的提升,同时也会对科研工作的有序开展带来一定的麻烦。同时有一些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与素养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并不能够全面地胜任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导致很多工作做不到位、信息不全等,这对于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工作、实验科研活动的更好开展较为不利。而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高职院校重视智能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完善,既能够促进其实验室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简化实验室的日常管理流程,提升实验室的管理效率与水平。与此同时,构建高校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需求与内容,构建出更具独特性与信息化的管理体系,能够对实验室的各个设备、仪器以及实验项目、内容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更好开展、实验教学工作的全面进行提供良好的条件与保障。

三、智能管理系统在高职实验室管理中应用方略分析

(一)转换管理思维、优化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在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时,要先摒除与转换落后的管理思维与理念,学校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思维与模式要变一变,结合时代的发展特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一个具有时代性、科学性的建设性意见来变革当前实验室管理的现状,只有管理思路与理念变了,其管理方式与模式才能进行转变。强化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突显高校教育管理成效的一种体现,转换管理思维、优化管理理念是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相较于传统实验室管理方法,应用智能管理系统是高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思维与理念是策略实施的主要依据,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脚步也是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改革的重点。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中得到了更多的实践,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引用智能管理系统将其应用优势给予了充分的体现,是相关管理人员思维与理念进行转变的重要节点,摒弃陈旧的管理方式是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的重点。应用智能管理系统有利于实验室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传统管理方式中所缺少的智能性与科学性能够得到补充,在减少人工成本的基础上保障管理工作有具体的成效,提高了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水平。

(二)重视智能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有效构建

高职院校在构建智能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的过程中,要对学校的办学优势与学科特色进行分析与全面考虑,并将其作为基础来进行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创造。重视智能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的有效构建,科学、合理地进行资金安排,安排专项资金来构建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而在智能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要合理配置与优化实验室的资源,合理规划与布局实验室的设备等,秉承着科研与教学协同并进的理念与目标,不断健全和完善智能管理系统,促进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方式的更好优化、管理理念的更好升级、管理模式的更好创新、管理质量的更好提升,为高职实验室的顺利教学、有序科研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支持。与此同时,在构建智能管理系统过程中,要重视管理平台的系统化、过程化以及信息化的呈现,完善智能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如中央服务器、视频监控、电源控制器、门禁卡等硬件设施,还有一些数据统计、数据分析、实验教学管理、实验室开放软件等软件设施,这些软硬件设施的构建与完善,能够实施监控和管理实验室的人员、设备与仪器以及实验流程等等,这对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更好开展提供很大的助力,提升实验室数据管理效率[2]。除此之外,将构建的智能管理系统应用到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能够节约一定的人力资源,不用管理人员24小时值班,师生或其他科研人员可以24小时全天候地进出实验室,实施各类科研与创新工作,这对于激活师生的实验兴趣与能动性较为有利,对于提升智能管理系统应用效果也非常有利。

(三)重视智能管理方式的有效利用

在高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中,重视智能管理系统合理、科学的应用,并构建智能化的实验管理系统或者平台,并对实验室实施24小时的全天候开放,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模式与实验空间,学生通过智能管理系统就可以进行实验活动的预约,管理人员经过时间与活动内容的审核,学生可以在智能管理系统中查看审核的结果,实验活动的申请审核通过以后,学生就可以安排时间进行自主实验,开展一系列的科研与学习探究活动,这能够更好地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还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更好地满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利用智能管理系统来对实验室进行管理,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实验与探究,又有利于高职各类科研活动的更好开展,使得学生的科研能力、学习思维与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与提升,提升高职院校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对先进实验设备或者仪器的购入,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与保养,并引导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管理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重视最新科研成果的凝练与整合,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实验教学工作中,利用智能管理系统来对实验教学工作予以拓展,多开设一些精品化的实验课程,建立良好的实验基地,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的更好结合与协同,这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促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更好培养与提高,同时还能提升智能管理系统应用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四)优化与拓宽高职实验教学路径

在高职日常的实验教学与管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将智能管理系统的作用与价值更好地发挥与诠释出来,并对高职一系列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进行更好地辅助,重视高职实验教学路径的优化与拓宽,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验的空间得到扩大,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高职实验教学的目标来进行自主科研与实验。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智能管理系统来设计与优化实验室管理中心,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内容、标准与要求,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验教学的大纲、题库、项目与讲义等内容来实现实验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以及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可以在网上进行实验内容的提前预习,了解实验的步骤与流程,这样学生或者科研人员在进行实验时,就更加顺畅与高效。此外,构建与利用智能管理系统,学生在系统或者平台上可以自由选择实验的时间,这对于实验任务的完成、实验目标的实现非常有利[3]。而在高职院校的智能管理系统中可以设置一些视频教学专题内容,学生通过在线观看、试题测验与思考来进行知识的巩固,促进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夯实,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更好提升非常有益,推动高职实验教学与管理的效果与品质。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实施实验室管理时,传统的管理思路与理念较为单一、管理模式与手段较为落后,实验室管理的实效性不强,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先进的管理系统,导致实验室管理的品质与效率很难得到提升。因此,在信息化的时代与背景下,重视智能管理系统的合理构建与科学应用,能够给学校以及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与学习的实验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与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好调动与激发,高职院校的实验教学整体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毅敏.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智能管理系统的实践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9(12):160,163.

[2]朱燕祥,王勇军.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9(50):7-8.

第3篇:高中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网格管理;实验室管理;应用;网格管理机制

1网格管理概述

网格管理模式是网格技术的扩展,指使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概念,根据特定标准将管理对象划分为多个网格单元,并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不同的网格。单位之间的机制可以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换,并可以在网格单位之间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最终使最新的管理思想巩固组织资源并提高管理效率[1]。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被运用到各个领域,网格管理进一步发展,学者们开始探索网格化管理在地方高校中各种管理任务中的应用[2-3]。网格管理的集成性、扁平性可以有效地集成管理资源,并合理地使用资源来分配所有内容。网格化管理模式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建立监督和处置相互分离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传统管理模式效率低下、沟通缓慢的问题,促进多方积极参与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为各级组织提供信息,实现共享,快速响应,及时决策[4]。

2高校实验室实行网格管理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实验室是地方高校生实践教育的重要枢纽,在培养地方高校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一些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仍以地方高校管理为主,随着实验室数量逐年增多,实验设备种类和数量呈几何级增长,管理模式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态势越来越明显。大部分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包含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准入、仪器设备和资源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以及日常运营管理等工作事项。现有模式经常出现“部分效率高,系统效率低,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实验室资源难以实现共享,标准化水平低。实验技术人员短缺导致不能及时找到负责人,不能迅速做出响应并及时解决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实验室亟待全面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制定科学规范、实用性强的管理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的管理和监督组织体系,形成符合国家要求、学校多方部门联合、第三方机构融入、实验室师生全员参与的共同治理方式,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高校实验室管理方式,为规范该校的实验室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地方高校实验室的网格管理设计与实现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和创新训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实验室网格管理的总体思路是将实验资源划分为几级网格,建立教师与学生参与机制,加强对实验教师和学生助管的培训,建立实验中心网格管理平台。实验室管理在完善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下,实现对实验室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高效管理,实现对实验室资源的综合管理。可以根据不同地方高校及其学科的特点来划分实验资源,最常见、最方便的划分方法是将地方高校的整体实验资源划分为一级网格。在第一级网格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院系、平台和专业划分第二级网格。较低的第三级网格基于第二级网格进行进一步细分。在负责上层网格的每个网格之间形成矩阵管理结构,并且在相同级别的网格之间也存在相应的通信机制,以确保信息及时通信。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安全”管理及服务全方位网格体系如图1所示。一级网格隶属于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学校级部门的直接管理部门进行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与各级部门对接和沟通,落实学院实验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的工作任务,做好实验室管理的日常工作。一级网络主要在学校层面范围内。二级网格是每个学院的实验室主任或负责实验室管理的副院长向一级网格管理部门报告,根据各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场地进行相对集中,完善和优化实验室管理体系和制度。可以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将三级网格划分为运维、检测、保障、库房、监控等。三级网格的管理由实验室师生来完成,主要由2年级或3年级实验室的学生接任,将实验室卫生、设备管理和水电气保障等事务工作主动报告给辅助网格。通过网格划分,明确不同层级网格的职责和任务,将学校实验室管理的行政职责划分为多个层次,使职责归属细化到每个人。在网格的每个级别上都有一个“网格领导者”来分解“部门墙”。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会同时分配所有级别的网格,以及时协调和处理高级网格管理员无法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4保证地方高校实验室的网格管理机制

网格管理主要是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分工的管理方式,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聘请优秀的学生助理作为网格管理人员,完善管理体系。

4.1加强实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高校实验室的一支新生力量,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队伍不稳定,实验室管理要求越来越精细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剧实验室工作压力。为了破解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瓶颈,首先要提高实验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实验教师的建设。完善观念转变,尊重实验人员,重视实验人员的评价和培训,建立实验技术队伍成长护航体系,充分调动实验人员积极性。建立人员和仪器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性使用评价结果,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植物功能成分工程中心人员为37人,其中固定人员有23人,中心加强对专职教职员工的培训,并多次派员工外出交流学习,调研分享,定期汇报,定期保持教职员工学习氛围。鼓励教师参加教师实验室课程和教育研讨会。培训、学习增强了专职实验教师的能力,同时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4.2构建学生助理参与实验室管理的机制

各级网格必须有负责人并参与此管理任务,建立学生助理参与管理的机制是解决人手不够的矛盾的创新手段[5-10]。工程中心目前拥有24间实验室,12名学生助理为网格管理员。所有学生都以学生助管的形式签订服务合同,获得一定数量的劳动报酬,并执行日常管理任务,例如实验室卫生、实验材料准备等工作。学生助理从第2和第3年级的专业学生中选择。学生可以自荐,也可由教师或者学长推荐到实验中心从事助管工作。实验中心组织笔试和面试,通过测试后,进入试用期。助管工作职责包括了解植物功能成分工程中心概况、实验室法规制度、助理工作职责、设备使用程序、维修程序、职业道德等。对学生助理的管理应严格、人性化。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和法规,例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设备使用控制法规。人性化体现在根据学生助管的上课时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关注助管的身心健康等。

4.3搭建实验室网格管理平台

现在,地方高校拥有自己的网站和各类业务系统,网站内容通常涵盖学校简介、管理机构、学术机构、学科概况、科学研究、就业创业、信息公开等。业务系统有OA、采购、财务、科研、教务、实验室、人事、资产、大仪共享、学工系统等,各系统依托大数据支持科学决策,促进高校提升教学、管理、科研水平。建立实验室资源网络管理平台能便捷化管理和查询实验室人员、场地、仪器设备、成果及奖励。无纸化实现实验室的故障报告、统计分析、开放共享和资源协调的动态监管。实验室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主动发现、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加强管理能力和处理速度,将问题解决在事故发生之前。管理平台对系统中整个实验资源进行配置,轻松部署实验资源,通过分析利用率、故障率、维护成本和成本管理等功能,大大提高管理效率。管理平台在管理各类实验时遵循相应工作流程,包括实验课程管理、实验设备和资产管理、开放式实验建立和管理、实验课程开发和评估、实验项目声明和管理、网格管理员通讯以及无纸化办公、其他可以管理的模块等,及时反馈、及时处理信息。

4.4优化实验室管理体系

仪器设备是实验室的物质基础,优化实验室管理体系首先应建立并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丰富实验室管理体系内涵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①紧密结合学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加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对实验室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实验室评估、双一流建设、学科发展、科研成果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②建立实验室人员和资产动态数据库,构建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包括人员、仪器设备、家具、房产、图书档案等,全面、准确、动态地反映高校的各项数据信息,包括人员结构、科研成果、资产结构、资产分布、资产变动等信息,实现资产信息的共享共用;③建设适合校情的日常管理的网络化、流程化、协同化的实验室动态管理系统平台,满足实验室不同应用层次业务管理需求,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流程,从而实现人人参与、“全方面”联防联控[11]。

5实施效果

第4篇:高中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网络安全;网络安全技术;实验室管理

1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致无法被取代。因此保证网络的安全,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高校实验室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使用率高,使用范围广,因此其中的网络安全十分重要。为了保证实验室的网络安全,更好的为高校教学服务,就要求管理人员在管理中,重视网络安全问题,并将其提到一定的高度。因此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2网络安全技术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网络安全的概念

网络安全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使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以及其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原因或者恶意攻击而遭受破坏、更改和泄露,并且保证网络服务不随意中断,系统能够正常、连续、可靠的运行。网络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逻辑安全。如果网络系统中的各种通信计算机设备和有关设备的物理保护不会丢失和破坏,则称物理安全。如果系统中数据和程序不会被非法增删减,以及信息不会泄露给无权限的人。并且当合法用户正常请求资源时,系统能够正确并且及时的响应,即能够阻止非法用户独占系统资源和数据,则称逻辑安全。网络安全的主要问题有:病毒入侵,身份窃取和假冒,数据窃取和篡改,非权限访问和操作否认等。

2.2常用的网络安全技术

在高校的实验室中,如果不能保网络安全,则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活动。因此,将网络安全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管理中,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网络安全技术很多,其常用技术主要有:2.2.1防火墙技术可以是一种软件,一种硬件,或者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它是网络中的一种安全部件。它作用于被保护网络和其他网络的交界,起到隔离作用。这样既能阻止被保护网络的重要信息外流,也能防止外部网络威胁的入侵。2.2.2网络安全扫描技术该网络安全扫描技术使管理员能够及时掌握网络中的隐患和漏洞,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网络安全的风险。2.2.3加密技术通过相应的信息加密方法对系统中的资源和数据设置密钥,加密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网络资源的安全,还能保证通信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是保证系统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2.2.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即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其核心是利用计算机的软件或者硬件实时检测网络传输的数据流,如果发现可疑情况,立即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2.2.5灾难恢复技术该技术分为全盘恢复和个别文件恢复,全盘恢复用于服务器发生意外导致系统奔溃、数据丢失或者系统升级和重组时。个别文件恢复指利用网络备份,恢复个别受损的文件。如果说前四项技术是防患于未然,那么第五项技术就是亡羊补牢,都能尽最大可能的保证网络安全。

2.3高校实验室的应用策略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场所,保证实验室的网络安全,提高教学效率,是实验室管理员的重要工作,加强实验室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策略主要有:2.3.1加密重要数据和信息通过加密技术,将待传输的重要数据变成密文,这样能够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数据被修改和窃取。2.3.2防止病毒入侵安装杀毒软件,能够准确、及时的查杀病毒,使实验室处于受保护的状态。2.3.3设置防火墙防火墙能够隔离实验室网络和外网,保证实验室网络数据流连接合法。2.3.4使用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及时报告计算机的异常,使实验室管理员能够及时反应和处理。2.3.5安装系统还原软件安装系统还原软件,通过系统还原阻止病毒的入侵和传播。应用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到高校实验室管理中,让管理员及时监控实验室的网络状态,最大限度的保证它的网络安全。

3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困难

3.1取得的成效

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到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外国语学院的实验室,在近四年中,利用这些网络安全技术防患未然,从未发生网络安全故障,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师生能够大量的使用网络平台的资源和信息,开拓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应用网络安全技术如安装系统还原软件,能够有效防止病毒在移动设备和计算机之间交叉入侵,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3.2面临的困难

尽管在实验室的管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利用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在实验室中,在保护实验室网络安全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例如在网络传输数据信息时,使用加密技术,就会增加加密和解密的步骤。随着黑客技术的发展,对网络攻击方式的不断改变,在这些网络安全技术中,没有一种技术是完美的,每一种技术都只是从不同方面保护实验室的网络安全,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管理员的不断创新,结合每个实验室的实际情况,采用恰当的网络安全技术,尽最大程度保证实验室的网络安全。

4结束语

目前正处于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在享受网络信息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因此,要利用好网络安全技术,确保网络安全。为了促进高校实验室网络健康、快速的发展,管理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努力实践创新,确保实验室的网络安全,保证教学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贾晶,陈元,王丽娜.信息系统的安全与保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侯亚辉.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3]陈秀君.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火墙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2011.

[4]刘彦.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探析[J].科技传播,2013.

第5篇:高中实验室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保密管理;问题与对策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国防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创新研究,进行学术交流与科学合作的重要基地[1]。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管理关乎高校整体保密安全,更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科技发展和安全[2]。

1实验室保密管理的特点

1.1涉密项目任务重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基础型的实验室,主要从事国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是高校科技创新、技术发明的重要基地[3]。实验室每年承担大量的纵向、横向以及其他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大部分科研项目是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项目,代表着国防领域的先进水平,具有高保密性质。繁重的涉密实验任务,对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此,实验室在开展项目研究的同时必须做好项目安全保密工作。

1.2项目涉密程度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不同于高校其他科研平台,因其工作领域的特殊性,使得实验室项目往往具有较深的涉密程度。特别是实验室承担的国家重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往往代表着国内领先水平,甚至国际领先水平,加之其应用于国防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涉密等级。因此,确保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安全,不仅对高校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7]。

2实验室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

2.1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弱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物理环境防护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开放的校园环境对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较大风险。高校校园是开放的,高校的保密管理不同于科研院所,它是一种在开放共享环境中保护核心部分的保密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处在校园内,进入校园的人员均能够近距离接触到实验室。实验室周界安全警戒距离几乎为零,未经许可人员非常容易进行摄影摄像,给实验室保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实验室本身的物理安防设施与管控措施还不够完善。目前,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常常以防盗门、防盗窗以及周界视频监控为主流安防设施,这类设施的防护能力普遍偏弱,与实验室保密管理要求的匹配度较低。此外,实验室一般都是开放或半开放运行模式,在人员进出管控上,很少有专人保卫并进行出入人员身份确认和登记,与其他涉密部门相比,几乎可以说是敞开大门,来去自由[8-9]。薄弱的实验室环境防护能力,使得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失泄密概率较高。

2.2实验室人员结构复杂和流动性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实验室可以说是高校内部人员结构最复杂的单位之一[10-11]。随着高校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实验室中既有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实验人员,还有很多进行科学实验和创新实践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此外,实验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合作单位的外派人员,特殊情况下实验室还会进出设备检测和维修的外来人员,如此复杂的人员组成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正是因为实验室人员的复杂性造成了其人员流动性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因科研项目研究或教学任务的需要频繁进出实验室;技术工人、合作单位派驻人员和临时检测维修工人因各种原因需进出实验室;学生因开展实验或实践需进出实验室。相关人员流动频繁,既有固定流动,也有临时性流动,给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保密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2.3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信息数据管理难度大也是造成实验室失泄密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是一张大互联网下的信息保密管理模式,实验室自然不例外。为了便于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大部分计算机连接互联网,而互联网开放和共享的特点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信息和技术失泄密埋下隐患。随着境外情报机构的长期渗透,计算机远程控制和木马植入技术不断发展,联网计算机的信息数据,甚至是已删除的信息数据也能直接暴露在窃密人员面前[12]。同时,实验室移动硬盘、U盘、光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广泛被教师和学生使用,在实验室计算机上频繁地使用存储设备进行信息数据复制、传输、存储,给涉密信息数据的保护带来了困难,也造成实验室失泄密的可能。除了信息设备上的电子信息外,纸质载体也是实验室保密管理的重点,项目接收的纸质载体和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打印或复印的纸质载体,往往因为保管不善或随意放置造成失泄密事件发生。

3实验室保密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依据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涉密项目任务重、项目涉密程度深的特点,针对当前实验室安全保密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结合重点高校的保密工作思路与经验,提出“环境—人员—信息”三闭环的保密管理运行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泄密风险与隐患。

3.1环境闭环,区域可控

在高校开放的外部环境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安防设施和管控措施,是实现实验室区域控制的重要举措。加强实验室安防设施,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周界防护,在保证一定的安全警戒距离基础上,在实验室四周部署周界入侵报警等防入侵措施,以防止未经许可人员擅自闯入。同时,在实验室的内外部部署24h视频监控,并通过测试手段保证视频监控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不仅可以观测对实验室进行偷窥或拍摄的可疑人员,也能够对进出实验室的人员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内部,首先,应当设置电子门禁以替代传统的防盗门措施。电子门禁措施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设定实验室准入名单,从而实现对一定时期内人员进出的有效控制。更为重要的是,电子门禁系统可以通过出入记录,查询到每一位准入人员的进出时间,这为保密管理的事后审查带来了极大便利。其次,需要对实验室内部进行一定的区域划分,对需要重点保护的设备和信息存储空间进行单独隔离,并在其内部部署红外报警措施,从而实现对实验室准入人员的区别控制。通过各类防护措施的部署,使得实验室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就像一个封闭的半球罩在实验室上,形成环境安全闭环。

3.2人员闭环,行为可控

由于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人员的结构复杂及流动性大,人员有效管控成为实验室保密管理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实验室通过安防措施实现区域可控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对进出人员分类管理,实现不同人员行为可控。对于校内科研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验人员等长期工作者,实验室可以通过学校工作证件或者一卡通实现进出入管控,并按照人员的任务分工进行实验室内部区域管控;对于学生、外单位派驻以及检测维修人员,实验室应当按照其工作时限制定临时出入控制措施,并严格限定其实验室内部活动范围。对于实验室保密重点区域和设备,应设置明显警示标识,未经许可人员禁止进入。所有进出实验室的人员都应当经过背景审查和身份确认,有条件的实验室还应当采取指纹或虹膜等生理特征控制出入。在对各类人员出入实验室严格管控的基础上,更需要对不同人进行保密教育,提高其保密意识。根据调查研究显示,90%的失泄密事件都是由于相关人员保密意识淡薄造成。对于常驻实验室的科研、教学以及实验人员,实验室应当规定其年度接受保密教育学时,满足规定的学习时间才可在实验室开展工作,通过提高这部分人员的保密意识,加强涉密信息的有效管理;对于临时进出实验室的其他人员,实验室也应当进行临时保密教育,规定其实验室工作行为,监督其遵守保密管理规章制度,并与其签订保密承诺书。通过制度落实各类人员保密职责,保证实验室人员保密管理工作到位。通过实验室人员分类管控和保密教育,实现实验室全过程管理,并对人员教育、检查以及处罚工作达到链路化管理,形成人员安全闭环[13]。

3.3信息闭环,流转可控

环境与人员的闭环管理到位后,实验室保密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到信息闭环上。保密就是保重点、保核心,而信息保密无疑是实验室保密的核心和关键。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信息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纸质载体以及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等三个方面。实现电子信息流转可控,主要是做好实验室计算机、移动存储介质等信息设备的管控[14-15]。信息设备分类使用,确保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在信息流转的过程中,不得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积极防御计算机木马等窃密手段。同时,涉密的电子信息严禁利用手机、电子邮件、传真传递。实现纸质载体流转可控,一是要对实验室纸质载体进行严格登记建账,并将其收入保密柜集中管理,确保每一份纸质载体来源清楚、使用规范、去向明晰;二是要严格管控实验室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打印复印纸质载体应当经过审批、专人管理以及严格登记,防止使用过程中造成失泄密事件。实现带有涉密信息的实验品使用可控,实验室必须对这类实验品进行运输管控,进出实验室采取单独押运和有效遮挡等措施,同时在实验室内部应当设置独立封闭空间进行存放,在实验的过程中对接触的人员进行授权许可并做好接触记录。通过实验室三类信息的有效管控,实现实验室涉密信息进出流转的全过程管理,确保信息不外泄、不被非授权获取,形成信息安全闭环。

4结语

高校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涉密项目多、涉密程度深,为了确保高校科技秘密的安全、维护高校保密安全稳定和支撑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必须不断加强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的保密工作,从环境、人员以及信息三个环节入手,完善保密技防措施,提高人员保密意识,强化信息数据安全管理,不断提升高校保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姜从盛.高校科技保密与国家安全利益[J].理工高教研究,2002(4):57–58.

[2]黄波,王焕杨,钟灿涛.高校国防科技保密工作实践与思考[J].保密科学技术,2017(7):54–56.

[3]廖方伟,郑文杰.中国国防科技平台知识产权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8):118–122.

[4]张福增,高美蓉,张三香.浅谈高校科技保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9):104–105.

[5]李源,郑鹂穜.高校开展科技保密工作实践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1):90–91.

[6]杨霞,崔晶,郭永军.加强科技管理确保科技机密[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2(3):61–64.

[7]张信军.高校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29):9–10.

[8]云雷,沈芳.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问题及其对策浅析[J].办公室业务,2014(11):239–240.

[9]陈芳,罗来庚.新时期高校保密工作问题分析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9):13–15.

[10]鲍敏泰.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188–193.

[11]李淑春.加强高校实验室保密安全工作的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7):142–144.

[12]熊林华.高校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涉密问题与保密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12):197–199.

[13]颜培玉,解志斌,张冰,等.高校保密检查工作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3(12):154–156.

[14]巴芸.信息化条件下保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