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中劳动教育范文

高中劳动教育全文(5篇)

高中劳动教育

第1篇:高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劳动教育;必要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对劳动教育进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基础的体力劳动,更应该在思想上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和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劳动教育的概述

劳动教育即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以及态度,让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热爱,养成良好的劳动的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在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和孔子所强调的学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劳动教育,很明显我们的祖先对教育的看法是实现劳动实践和生活之间的结合。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也提出了要实现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从做中学。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以生产劳动以及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想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需要融入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最光荣、最美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在高中阶段,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会对学生高考的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了一些计算需要量化之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这种劳动的方式分析得来的。化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劳动均是息息相关的。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其中所指出的科学探究,就是要通过实践劳动的方式对一些成果进行认知。因此化学教师将劳动和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符合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更好地生活。但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将高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开展化学教学时,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之间存在的关联。比如,有些学生了解了化学中的一些化学式氯化钠,却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盐的关系;有些学生了解了氮磷钾元素的相关理论,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种时,却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施肥。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方法是落后的,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反之,将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就可以拉近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基于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相连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创新化学教学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教师使用的还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本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并不注重劳动教育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这也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死板的,很难对其活学活用。反之,如果将劳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则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的一些实验以及活动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四、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知识时,主要是学生坐在座位上,倾听教师所讲述的教材中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身体无法得到劳动,思维也不能够彻底被激活。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只要能考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即可,并不注重学生自主动脑的能力,这也使得整个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缺乏动手实践活动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知识均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然而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认为填鸭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新的知识,考出较好的成绩,从始至终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关联,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无法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差,和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学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化学课堂的结合认知度不够

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同时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并未充分掌握,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其他知识点无法理解的情况。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都不能够将化学和劳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对劳动正确认知,并产生一定的化学活动。一味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运用前人的一些实践成果,这也导致学生的化学思维不够活跃,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基于化学史,渗透劳动教育

化学科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其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而完善。综观所有的科学成果,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是无数的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最终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学研究本就是比较艰苦的劳动,其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高中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对教材中潜在的化学史进行挖掘,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基于化学史的背景之下,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比如《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其需要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周期的变化,能够对元素周期律认识,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和族的概念进行了解。在学习该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形成的过程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化学成果,均是前任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劳动果实。如1829年,德国段柏莱纳从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分析,提出了三素组的分类法。1862年,德国迈耶按照元素的原则量,将元素分成六组,在同一纵行中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英国的纽兰兹基于原子量将当时已有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在对前人成果不断研究的背景下,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因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为繁复且正确,是门捷列夫将近20年的劳动成果。教师在渗透化学史时,可以通过时间表向学生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珍惜现有的一些化学课本中的成果,了解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达到对劳动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学的结合,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化学和人类的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均和化学息息相关。如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涤纶。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枯燥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那么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极其生动且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内容,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质,能够对常见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明确,对合金的主要组成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解,能够基于生活的实际对金属材料进行正确选择,探究金属材料和人类生活存在的关系。在该节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基于自己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广泛的金属材料。在学习完该节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习题,如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家庭想要对门窗进行装修,计划使用的年限是10年,现在可以选择的材料有钢板、铝合金、木材,需要学生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选出合适的材料,不仅要考虑到其中的外观、物理化学性质、装修难度,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项劳动均是智慧的体现,能够对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落实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化学实验的渗透,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因为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仪器的选择和操作都必须要有一套标准的步骤,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例如《化学反应和能量》这一内容中,有一个实验是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在开展该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比如该实验需要采用的实验的工具、实验的假设、实验的步骤、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在未开展实验之前,整理好思绪,明确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骤等,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也可以为后期的实验奠定基础。课本中是包含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验的步骤和过程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设置让学生自主在班级中探讨实验步骤的环节。同时在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仪器进行洗刷,合理摆放,妥善处理遗弃物。很明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更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

(四)融入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同时其也比较深奥。因为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化学的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架构。但是就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注重课本中知识的传递,忽略了教师的授人以渔的作用,这也使得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能力较差,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化学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一系列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化石燃料属于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探究化石燃料开发及利用的意义。在该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让学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色污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保护,禁止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个注意点

(一)注重教学主体本位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认可学生的可塑性,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对知识进行获取,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这三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构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最后则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育,能够将学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提升化学教学的色彩性。将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延伸,对生活中的各个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建立开放式的化学教育体系。

(二)注重劳动教育和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但是有很多的化学教师找不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使得劳动教育在融入时过于生硬,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内容紧密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开展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很多学生的能力不一,并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的严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提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劳动过程的严谨性。

七、结语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四个途径进行渗透,分别是融入化学史、将生活和化学进行结合、融入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的实践活动、逐步在化学课堂中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庞定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2021(9):48-49.

[2]尹莉娜.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42):26.

[3]张婧.生活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高考,2020(25):86+88.

第2篇:高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劳动教育;渗透;育人;成长;成才;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一、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1.生命观念素养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其向学生传递的是:生物处于一个持续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隐含着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统一性,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行感知。

2.理性思维素养

要使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理性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它集行为、认知、品质、动机、方式为一体。生物学科中的理性思维整体性强,灵活多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3.科学探究素养

要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4.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科的意义

1.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发生重要变化,教育重心转向立德树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记忆与理解知识,还要在实践与生活中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解释制作果脯、科学施肥等问题。在教学“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光照角度解释光合午休、间作套种、科学密植等现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4.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属于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一环,有着育美、强体、树德、增智的综合效能。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强健学生体魄,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1.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劳动知识

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知识,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相关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确劳动的含义、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与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的有关知识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有何关联?越强的光照光合作用就越好吗?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进行间作和套种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合理密植的意义是什么?施农家肥、正其行、通其风的根据是什么?教师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将与农业有关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知识有全新的认知,明确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借助实验教学,强化劳动技术培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可将基本的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与开展实验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并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组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实验设备,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出,对实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将酵母菌放到空气中以前,先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一些学生在探究中提出建议,对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净进行检测。为此,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放在酵母菌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将空气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干扰排除掉,以取得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

3.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

科学史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名列其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素材。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株杂交水稻的偶然发现,使他坚信水稻可以杂交。自此,他开始怀疑权威“水稻自花传粉不宜杂交,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之后,袁隆平在栽培的水稻中检验了几十万株水稻,开展海量的野外勘察,最终一株不育的雄性水稻被他发现。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多年以来研究杂交水稻所付出的艰辛。袁隆平的付出来自于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我国生态学研究中,马世骏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解决蝗灾问题,他不畏艰辛,深入蝗虫灾害区,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任务。教师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思索、勇敢勤奋、不畏艰辛的劳动品质,明确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勇敢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使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且这些实验活动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实验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内容不能局限在学习上,而要向人文性延伸,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劳动和付出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5.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引领学生践行劳动精神

第3篇:高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劳动教育;渗透;育人;成长;成才;核心素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文化成绩,还要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因此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作用,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基础。

一、高中生物课程核心素养基本内容

1.生命观念素养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生命观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新课标列出了几个重要的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其向学生传递的是:生物处于一个持续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隐含着物竞天择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大千世界的多样性、稳定性与统一性,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更多的生物规律进行感知。

2.理性思维素养

要使学生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理性思维属于逻辑性思维,它集行为、认知、品质、动机、方式为一体。生物学科中的理性思维整体性强,灵活多变。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教师就要尊重客观事实,不断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3.科学探究素养

要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存在的不足。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发展,这对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4.社会责任素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科的意义

1.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发生重要变化,教育重心转向立德树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品质,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学会利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相吻合,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因此,教师要积极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高中生物教学不能只是单一地记忆与理解知识,还要在实践与生活中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解释制作果脯、科学施肥等问题。在教学“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光照角度解释光合午休、间作套种、科学密植等现象。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这是大势所趋,是处理现实问题所需。

4.推动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新时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属于重要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一环,有着育美、强体、树德、增智的综合效能。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学生的品质和意志,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强健学生体魄,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的策略

1.基于教材内容,渗透劳动知识

课堂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物知识,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生物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学生获取相关的农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习,能明确劳动的含义、价值和作用,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例如,在“光合作用原理与应用”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将课堂教学与农业生产的有关知识相结合,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合作用速率和光照强度有何关联?越强的光照光合作用就越好吗?在种植农作物时,农民进行间作和套种的原因是什么?实施合理密植的意义是什么?施农家肥、正其行、通其风的根据是什么?教师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将与农业有关的问题融入课堂教学,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知识有全新的认知,明确生物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借助实验教学,强化劳动技术培养

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生物实验有助于学生对劳动技能的掌握。教师可将基本的实验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计与开展实验活动,能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并将所学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能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提升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劳动教育的有效渗透。例如,在“酵母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实验方案组装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实验设备,强化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碳在空气中排出,对实验结果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将酵母菌放到空气中以前,先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现象。一些学生在探究中提出建议,对是否能把二氧化碳吸收干净进行检测。为此,在实验开展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容器放在酵母菌与氢氧化钠溶液之间,将空气中二氧化碳带来的干扰排除掉,以取得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

3.发挥榜样作用,使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

科学史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名列其中,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素材。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投身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中,立志解决中国人的吃粮问题。一株杂交水稻的偶然发现,使他坚信水稻可以杂交。自此,他开始怀疑权威“水稻自花传粉不宜杂交,没有杂交优势”的理论。之后,袁隆平在栽培的水稻中检验了几十万株水稻,开展海量的野外勘察,最终一株不育的雄性水稻被他发现。教师有效利用这些历史事件,能引导学生感受袁隆平多年以来研究杂交水稻所付出的艰辛。袁隆平的付出来自于他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悟到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道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在我国生态学研究中,马世骏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为了解决蝗灾问题,他不畏艰辛,深入蝗虫灾害区,经过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任务。教师讲述科学家们的故事,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家们善于思索、勇敢勤奋、不畏艰辛的劳动品质,明确成功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需要勇敢探索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新课标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科学的评价,对学生的劳动成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教师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使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活动,且这些实验活动选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实验结束,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进行总结和点评。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还会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改进。此外,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内容不能局限在学习上,而要向人文性延伸,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劳动和付出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5.发挥实践基地作用,引领学生践行劳动精神

第4篇:高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卡认为:“只有把劳动作为教育过程总的体系的一部分时,劳动教育才能成为教育手段。”改革开放4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思想不断入侵,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思想最先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提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非常重视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同志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同志、同志在其教育思想中均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将劳动教育确定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是渗透一切,贯通一切的东西。”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二者统一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契合时代育人要求、着眼核心素养发展,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充分发挥学科自身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好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高道德水平,增强劳动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能够给予学生提供有效的知行途径,促进学生在劳动技能的习得、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终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二、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合重要意义

1.劳动教育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1)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用劳动来创造。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学相融合,能体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教育任务,符合新时代育人要求,能丰富思想政治教学的形式。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中的“教学做合一”,劳动教育恰是作为生活教育的主要形式,将劳动实践带入思想政治教学课堂,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培养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方式。(2)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系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目前,学生缺乏劳动价值观念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学生从小到大长期脱离劳动实践,缺乏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因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使个别中学生受到“寻求成为网红,梦想一夜暴富”等错误思想侵扰。通过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品德,为中学生毕业后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岗位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3)有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路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二者的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自觉意识,能够提升学生感知基础知识习得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时的重要价值,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学科的融合、全领域的贯通。

2.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教育的作用(1)有利于铸牢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深刻揭示出劳动才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劳动才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学生正确科学“三观”培养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体会劳动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感悟劳动创造的实际价值,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2)有利于培养学生劳动精神意识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用二十四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从公民个人层面来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敬业”则表示一种劳动精神、劳动价值观观念,劳动精神则是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师善于将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困难,增强劳动自信和积极性。(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和习惯“劳动向学生揭示出不断提高和发展自己智慧的广阔前进。”学生在劳动中挥洒汗水,体味艰辛,懂得人类历史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改变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长期的劳动教育,学生能够习得自觉劳动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戒除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惯,培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美德,铸成自信自律的心理素质。

三、实现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融合路径探析

1.在教学内容上,深入挖掘教材中劳动教育元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和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价值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体现。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从教材入手,深挖教材内容中劳动教育的元素,通过教研组之间的专题讨论研究和集体教研活动,寻找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点。例如,《经济生活》中第二单元第二课——生产、劳动与经营。运用教学专题讨论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厚植劳动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务的创造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引导学生从心灵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是通过一步一步脚印创业实践走出来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会强国需要我们埋头苦干干出来的。

2.在教学方法上,探索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启用之时,以国家的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重视劳动教育。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整合各类丰富的课程资源,全面考量劳动精神价值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可能的路径;必须改变传统的“单方面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必须秉承平等交流的态度,提供清晰表达在思想道德、劳动观念等方面认识的机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运用“议题式教学法”,挖掘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元素,围绕议题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运用“案例教学法”,引用生活中“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精神”案例作为教学设计的元素引入思政课堂,传递劳动价值意义。在课外教学中,借助自媒体平台的力量,开设班级集劳动成果分享平台,便于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便于学生分享劳动经验感悟;通过“榜样示范法”,借助榜样的力量去言传身教,在实践活动中以情育人。

3.在教学形式上,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句话深刻阐述了人应该在自己的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强调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课标(2017版)》中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的实践性等特征,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以及学校要确保社会实践的开展。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拓宽学科社会实践的角度,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开展各式各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用劳动精神去培育和发展学生,用社会实践去引导学生,提升学生对于劳动精神价值意味和劳动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最终自觉做到知行合一,初步具备社会进步发展所必需的精神品质和职业操守。

4.在教学评价上,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及反馈体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形式上不要一刀切,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只要能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就可以,劳动教育目的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时全面统筹规划。一方面,学校继续完善思想政治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评价。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在学科教学社会实践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学生主体地位是否偏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充分方面。针对学生评价,主要做到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不仅要对学生在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内容,还要对学生在学科社会实践中的劳动能力、劳动态度、思想认识、情感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建立反馈机制。做好相关方案策划,在学校恰当投放相应数量的“谏言信箱”,在班集体自媒体交流平台建立“反馈空间”,定期整理来自各方的反馈信箱。良好的评价反馈体系的建立,一定会让思想政治课成为打造劳动意识的热土、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总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迫切的要求。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路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将思想政治课打造成一门真正有高度、有气度、有温度、有韧度的学科教学与实践课程。

参考文献:

[1]胡田庚.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曾静.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探析[J].现代交际,2019

[4]陈文明.多“点”开花展现别样景致——高中思想政治课劳动教育管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5]谈俊.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中的劳动教育研究[J].教育参考,2019

[6]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第5篇:高中劳动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园内却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随意倒掉饭菜,往干净的地面乱丢果皮纸屑等;劳动意识淡薄,如不想参加劳动,逃避必要的劳动等;劳动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会洗碗,不会洗衣物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偏失,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从事劳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家长都大包大揽,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最重要,这种重知识轻劳动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自动洗衣机、洗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的兴起,导致学生认为以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劳动了,有智能机器人和钱就可以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中引进了物业管理概念,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全部委托社会物业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唯一能让学生有机会劳动的就是校内包干区、教室和宿舍的日常卫生保洁。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四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激励广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追溯化学史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化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学史话”栏目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据笔者统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有“化学史话”栏目的共有11处,其中《化学1》有2处,《化学2》有1处,《有机化学基础》有4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4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3处涉及到化学家维勒。案例1:在进行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发展与应用》授课时,介绍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案例2: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中《金属晶体》授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晶体结构认识的历程,在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了矿石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他猜想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来,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猜想晶体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之后劳厄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论证,终于在1912年获取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从而揭示了构成晶体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证实了惠更斯的猜想,这在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厄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无数科学家背后的辛勤劳动,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一部化学发明史就是贯穿着无数化学家牺性精神、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劳动史。每一项发明创造,化学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劳动,通过辛勤劳动,化学家创造了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劳动成果,像这样在追溯化学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而教材是教学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笔者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渗透劳动教育的尝试。案例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前让学生观看电影《少年侯德榜》,网络检索侯德榜的成长事迹和“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课堂上在讲授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的实验原理时,让学生来介绍侯德榜的生平,与同学们分享侯德榜的艰难制碱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点评:通过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和侯德榜的成长事迹,我们不仅要掌握碳酸钠的工业制法,特别是要学习侯德榜的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才开启了丝绸之路。案例2:《蛋白质》,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以蚕丝丝绸的生产工艺引入新课,而“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劳动者带来了大规模的就业岗位,这些劳动者用青春和奉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课的结尾,介绍我国化学家不断探索合成条件和改进生产路线,于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吗?

(三)在化学知识应用中融入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