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侯祠对联范文

武侯祠对联精选(九篇)

武侯祠对联

第1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

刚才我们游览了武侯祠中的刘备殿以及文臣武将廊,现在我们来到了诸葛亮殿,这里才是真正纪念诸葛亮丞相的武侯祠。

请大家注意,现在我们要下一级台阶。为什么要下这级台阶呢?原来这是古代君尊臣卑观念的体现。武侯祠是君臣合庙,刘备庙在前,诸葛亮武侯祠在后,于礼制不合,所以人们在建造武侯祠时,就有意将诸葛亮殿建低一个台阶,以突出刘备作为一国之君的崇高地位。

现在我们将穿过过厅。请注意过厅两侧悬挂的匾额、对联和绘画,它们大多出自董必武、郭沫若、徐悲鸿、沙孟海、张爱萍等名人名家之手。

请看这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攻心对,也是武侯祠对联中的精品。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如何才能治理好四川呢?攻心和审势就是最好的答案。

对联的作者是清末云南剑川县人赵藩。上联是说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乱时,采用马谡建议,实行攻心战术,对夷帅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从此不再反叛。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人,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联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醒后人从中吸取教益。这副对联对诸葛亮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古代治国方略的精髓所在。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诸葛亮殿。请看,坐在龛台正中的塑像就是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头戴纶(guan)巾,身披金袍(古称鹤氅),手执羽扇,凝目沉思,一副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轻时隐居于荆州襄阳(今襄樊)隆中,因胸怀大志,刻苦好学,才智出众,得到卧龙的美称。

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访贤,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形势,制定了一条占有荆(今湖北)、益(今四川)二州,东联孙权,北抗曹魏的国策,史称隆中对。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被刘备拜为军师,从此跟随刘备,取得了赤壁之战、夺取益州等战役的胜利。蜀国创建后,被任命为丞相。刘备死后,在奉节白帝城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执掌了蜀汉朝政。

诸葛亮治蜀达20多年,主要政绩有:以法治蜀;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由于长期劳累,不幸早逝于北伐前线的武功五丈原,死的时候才54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一生做了大量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尤其敬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加以崇拜,修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

请看诸葛亮两边的塑像,左边的是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右边是孙子诸葛尚。他们在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绵竹阵亡。诸葛亮子孙三代,人称三世忠贞。

请大家看殿内陈列的这面铜鼓。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所以它又被称为诸葛鼓。

各位游客,诸葛亮殿两侧厢房内,是诸葛亮事迹陈列室,有大量反映诸葛亮事迹的图片资料,请大家随意参观。十分钟后我再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先主刘备的陵墓惠陵。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二】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 关羽(?一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成都武侯祠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的是武侯祠。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武侯大街231号。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大门、三绝碑、二门、刘备殿、文臣武将廊、诸葛亮殿以及刘备陵园 。从北门出,全程大约3个小时。下午5点办在北门集合登车。请大家记住哟。在游览之前我先给大家讲讲几点注意事项:第一请大家在游览的时候注意安全、爱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第二,请大家记住我的电话号码,车牌号川.大家记住了吗?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一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武侯祠(指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朝 康熙年间(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中国总设计师邓小平曾说:武侯祠名声大,看的人多。可以说武侯祠已经成了成都的一处标志性景点了吧。 朋友们,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就是诸葛亮殿了。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大家请看,在正中龛台上就是诸葛亮的塑像啦,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在我国古代政治家中可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三国志》、《晋书》等史志类作品中,对他的政治、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到底诸葛亮有多完美都有智慧呢?请让我为大家一一分析。

首先,他是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国军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政策,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安定了后方。使蜀汉渐渐开创了一个物资丰富,人口兴盛的有所作为的局面。

然后,他是传神的军事家。以决定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他与周瑜共同商定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且又能借来实行火攻的决定性的东风。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盟军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次,他是伟大的发明家。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

以孔明灯为例,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

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第2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关键词:成都武侯祠;三国文化;保护维修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长河中,三国历史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在那个刀光剑影,群雄割据的时代,叱咤风云、个性突出的三国英雄人物,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忠义、智慧、勇武精神,成都武侯祠正是体现这些传统文化精髓的三国遗迹所在。成都武侯祠历史悠久,如果从刘备下葬惠陵算起,这处三国文化遗迹已有约1790年的历史,庄严肃穆的庙宇早已成为人们敬仰的三国文化圣地。

一、惠陵与武侯祠的关系

武侯祠乃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是民众对这位蜀汉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成都武侯祠的格局不同于其他专祠,除了武侯祠外,其范围内还包括了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三义庙等。之所以出现如此复杂的三国遗迹区域,与刘备陵寝――惠陵在此不无关系。史书记载:章武三年(223年)“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按汉制,宗庙之外有原庙,即汉昭烈庙。诸葛亮去世后二十九年(263年),后主在群臣建议下,于“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沔阳即勉县,说明在三国时,祭祀刘备的陵庙与诸葛亮的庙宇分别在四川成都和陕西勉县。

成都何时有武侯祠?不见正史。宋祝穆《方舆胜览》载:武侯庙“在府西北二里今为乘烟观……李雄称王始为庙于少城内,桓温平蜀,夷少城,独存孔明庙。”李雄于公元304年在成都称王,则所建孔明庙的时间应在西晋末东晋初,位置在当时的少城内,并不在今天城市西南。杜甫《蜀相》诗云:“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甫于公元759年冬来到成都,《蜀相》诗作于次年春。而数年之后诗人在夔州作《古柏行》回道: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s宫。”由此得知,唐宋时期诸葛亮的祠堂位于锦官城外,且与先主刘备的汉昭烈庙同在一个区域。自杜甫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多到此拜谒,留下众多歌咏诗词。

二、武侯祠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变化

南北朝时期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如前所述,李雄所建武侯庙在宋代已成为道教化的乘烟观,大约南北朝时成都之西南惠陵、汉昭烈庙这个区域出现了纪念丞相祠,此祠与惠陵、汉昭烈庙相邻,是历史上第一次对成都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整合。

明代藩王调整建设,成都武侯祠形成君臣同祀一庙的格局。明初蜀献王朱椿到此拜谒,见到的是一片颓圯和荒芜的古迹,于是对这几处毗邻又自成一体的遗迹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和整合。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作的《祭汉先主昭烈皇帝文》中提到:“睹s宫之颓圯,叹古嘀荒凉。命我将士,缭以垣墙。屹栋宇之崔嵬,焕丹青之j煌。”那么在这次全面整修过程中作了怎样的调整呢?从现存武侯祠的明张时彻《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何宇度《益部谈资》等记载可知,朱椿废除原在昭烈庙西侧的武侯祠,把诸葛亮像移入昭烈庙内刘备像东侧,关羽、张飞像排列于西。当地的官吏趁机将北地王刘谌、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镇守关口格斗而死的傅佥也陪祀庙内。明曹学俭《蜀中广记名胜记》记载:“按今昭烈祠左右侍侧者后主、北地王谌、诸葛丞相亮、亮子瞻及关、张两侯俱合为一祠也。”朱椿将原来武侯祠的诸葛亮像移入汉昭烈庙,意在抬高诸葛亮的地位,使“君臣宜一体”共享世人拜谒。但民众对此却不予认同。于是出现了张时彻碑文中记载的“或者曰:‘庙故祠武侯,后人更今祠,而蜀人至今称武侯庙云’,然则唐宋文人各咏昭烈、武侯二祠者,斯又何耶?志有之日:武侯祠先在先主庙西,宋时屡加修葺,而元因之。皇朝洪武初,以昭烈庙实为陵寝所在,令有司春秋致祭蜀献王之国,首谒是庙,谓君臣宜一体。乃位武侯于东,关、张于西,自为文祭之。盖至武侯废祠,而乃以其碑碑庙中。观者不察,遂谓以武侯庙庙先主耳”的奇怪现象。朱椿的培修建设,改变了南北朝以来的武侯祠、汉昭烈庙之间的建筑布局,由原来毗邻的一祠、一庙,变成独立一庙。由于诸葛亮像和原刻立在武侯祠内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也移入庙中,人们按照习惯仍将塑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像的庙宇称为武侯祠。

清康熙年间的恢复庙宇,调整殿堂排列顺序奠定了今之所见武侯祠的基本格局。明末清初,成都遭受战乱、兵燹之灾,“万物悉化焦土,即王公坟墓莫不掘毁无遗。独昭烈一冢,历久常存,巍然如故,且与名公碑记并垂不朽。”这段记录于清代四川巡抚张德地《重修昭烈陵庙碑记》的文字,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惠陵虽然幸免于战乱,但是祠庙毁坏仅存残垣断壁。于是在川湖总督蔡毓荣的倡导下,四川按察使宋可法、抚蜀大中丞罗森、四川督学使张含辉、四川布政使金y等官员共同捐资,由宋可法主持修复工程。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开工,于次年五月完成。所有捐资参与复建工程的官员在竣工后,分别撰记刻碑记录其事,今存蔡毓荣《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宋可法《重建忠武侯祠碑记》,另从《昭烈忠武陵庙志》中查到张含辉、金y两官员分别有《重建诸葛忠武侯祠碑记》、《重建诸葛忠武侯祠堂记》。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官员都说是重修武侯祠,而不说重修汉昭烈庙。清初这次重建让主持者颇费苦心,既要尊崇封建的尊卑礼制,又要满足民众敬重诸葛亮的心愿。从后来具体的祠庙建筑格局来看,清代的确是延续明代的建制而又有所变化。宋可法在《重建忠武侯祠碑记》中记载道:“明初,因逼近惠陵,始祀帝于庙,以侯y之。帝陵孤冢垒然,侯祠丹碧岿然,侯有灵,必不其飨。但衬侯帝庙,与诸文武。又于历代专祀之义不无舛失焉。今以前殿祀昭烈,两庑列从龙诸名臣,后殿奉侯,配以子瞻、孙尚,重死事也……自是而有门叠敞,有庑翼张,有殿有堂,前后巍煌。”金y碑文记载:“旧制:侯祠近昭烈墓,今仍之。盖奉昭烈于正殿,侯居后,子若孙从之。殿两廊位关、张、北地王,次文武诸臣之有功者。其正大规模,遗像俨然,率皆凛凛有生气焉。”罗森碑记则说“奉昭烈正位于前殿,而左庑则y以伏魔帝、北地王;右庑则y以张桓侯、傅将军。堂帘以肃,如朝廷礼。特建后殿,奉武侯于中,子若孙昭穆一堂,如家庭礼。于是一代明良,与一代忠义,过庙祗谒,千秋共仰。”清代的武侯祠,包括了刘备的惠陵、汉昭烈庙等三国遗迹。庙祠内地基高、建筑面积大的前殿祀汉昭烈皇帝刘备,其相配套的左右两庑祀文武大臣;穿越过厅、地基较前殿低,建筑面积略小的后殿祀诸葛亮及子孙,左右配以钟、鼓楼和东西厢房,成相对独立祭祀区域。这样的建筑布局既不违反封建礼制,又迎合突出诸葛亮地位的民众心理。整个祠庙称“诸葛忠武侯祠堂”,成为一座中国独一无二的君臣合祀的祠庙。

1949年以后,政府将武侯祠从住持道人手中接管过来,成为对公众开放并收取门票的历史古迹。1950年代,武侯祠与西边紧邻的南郊公园(即民国年间修建的纪念川军抗战将领刘湘墓园)合并,1970年代分开,分离后的武侯祠占地面积约37333平方米。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1995年,成都市政府将位于武侯祠北面的曹营坝居民迁走,连同周边的一些公用地带,总共无偿划拨了约13340平方米土地,迁入清代修建的祭祀刘、关、张的“三义庙”,修建了仿古一条街“锦里”。2003年,成都市政府将武侯祠与南郊公园重新合并。武侯祠现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由文化遗产保护区(汉昭烈庙、武侯祠、惠陵、三义庙等)、文化体验区(即西区,原南郊公园)和锦里民俗区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

三、武侯祠历次保护和维修

(一)晚清民国时期的修葺工程

武侯祠的维修和保护历朝历代均有记载。自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恢复重建之后,其修缮保护工程一直延续到民国年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川巡抚于养志在《诸葛忠武侯祠堂碑记》(该碑至今尚立武侯祠)道:(祠庙)“其有榱椽梁柱之桡弱而不支、瓴甓垣墉之缺断而不承者,与诸大夫相为倡率,悉举而更新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川总督李世杰命华阳知县程煜、成都县丞黄铣对武侯祠进行培修。黄铣碑今尚存,碑中记载:“铣与开业承命维谨,鸠工庀材,率作兴事。其结构程式,悉遵上宪之手指口画,而为之营缮焉。始事于乾隆戊申二月十八日,落成于是年五月十三日。顿觉庙貌巍峨,山陵巩固。”清代最重要也是最大的一次修缮工程是道光五年(1825年),由刘沅主持。刘沅是清代四川著名学者,曾任天门知县,晚年在家乡致力于教学,创立槐轩学派。此次修缮刘沅根据自己所定“纯臣”的标准,将两庑(即今称为文武两廊)的法正、许靖、刘巴,以及于史无考的李彪、张虎塑像去掉。经修订后,两庑各有14尊像共28位蜀汉英雄,计东T文臣廊:庞统、简雍、吕凯、傅肜、费t、董和、邓芝、陈震、蒋琬、董允、秦宓、杨洪、马良、程畿;西庑武将廊: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此外,此次维修在每位塑像前增加了一块人物事迹简要说明石碑,文字根据陈寿《三国志》中的记载加以提炼而成。清代最后一次修缮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由四川总督鄂山主持。当时陵庙部分墙垣坍塌,一些殿宇梁椽剥蚀、糟朽。工程五月初二开始施工,于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共耗时近三个多月。

1922年,当时的川军临时总司令刘成勋在成都耆老劝说下,筹款修缮祠庙,具体维修情况见今存祠内尹昌龄《重修诸葛忠武侯祠记》碑。完工之后,刘成勋在刘沅更换的大庙大门匾“汉昭烈帝庙”上,增加题跋,变成“献汉昭烈帝庙四十八代裔孙刘成勋”,以刘备之后自诩。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保护维修

1949年后,武侯祠成为对公众开放的景点。“”中武侯祠被迫关闭,因总理有口授保护孔庙和武侯祠的指示,内部工作人员采取种种措施加以保护而未受到大面积毁坏。1971年,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到成都,专门提出要到武侯祠参观。当时武侯祠尚处于关闭状态,且部分人物塑像胡须、手指等有残断,所有匾联均被语录和“”口号标语覆盖,祠内一片残破景象。于是工作人员借机集中力量对环境予以打扫,清除覆盖物,并特邀民间艺人对人物塑像残加以修复,武侯祠逐渐对公众开放。

(三)“5.12”大地震后的维修

2008年“5.12”大地震,造成了武侯祠古建筑部分受损,诸葛亮殿院落大殿屋脊中堆灰塑断裂;殿北面廊间1根随檩枋榫头断裂并掉落;钟楼古钟挂梁纵纹开裂。伴随余震的产生,裂纹不断蔓延;钟楼、鼓楼翼角断裂、脊饰脱落、檐上瓦垄下滑;过厅排架倾斜等。从2008-2010年,各级财政先后拨付700余万元用于灾后重建,其中300万元用于诸葛亮殿院落文物维修项目。

诸葛亮殿院落由过厅、东厢房、西厢房、钟楼、鼓楼、孔明殿等6组建筑围合而成,总建筑面积1588平方米。虽然“”时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因修建时代久远,古建筑材料的糟朽在所难免。1980年代成立博物馆后对院落进行了全面维修,由于当时保护技术落后、物资和经费匮乏,维修时使用了很多非传统建筑材料。2007年7月,国家文物局批复《成都武侯祠文物保护规划》,诸葛亮殿院落被划定为“核心文物保护区”。为了满足游客参观需要以及确保人员安全,灾后修复工程采取开放性施工。对院落内所有建筑进行揭顶维修,施工期间院落内主要通道保持开放,诸葛亮殿通过防护材料将大梁以上部分和游客活动区域完全隔绝,做到边开放、边施工。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对拆卸保存的瓦件规格、型号进行统计,对烧瓦泥土含沙率、瓦窑密闭性和成品硬度、密度进行研究,确定位于成都东面洛带古镇的一家保留人工制瓦传统的企业制作瓦件。瓦垄用瓦钉固定。采用成都郫县“古城”铁器铸造世家铸造瓦钉,其产品规格统一,瓦钉历经风雨后虽然外表锈蚀,但内部仍坚固耐用。

将生石灰(CaO)与草筋泥搅拌后,在自然条件下氧化,形成黏性强、强度高的“泼灰”,大量用于筒瓦裹垄、灰塑、编壁墙等视觉效果明显部位。生石灰的纯度越高、与草筋泥搅拌越均匀、熟化时间越长则效果越佳。制作泼灰选用彭州产优质生石灰,生石灰进场后在现场用砖砌筑熟化池熟化,熟化采用洁净的自来水,专人负责润水熟化;在其熟化闷制10-15天后,再用孔径150目以内的筛网过滤后进池浸泡,隔天即可翻池,俗称“洗灰”;一般情况下需要翻池“洗灰”二至三遍,达到去“头”留“尾”的效果。经过以上操作,制作出来的泼灰细度模数在1.5-1.8之内,含水率在20%左右。

麻刀灰制作使用过筛及熟化的洗灰和细青灰进行拌合,麻筋采用优质小黄麻,经过现场手工梳洗去除杂质后,用铡刀铡至2-3厘米长左右,再用软竹签加工松散,并在充分弹拍松散后分层逐一添加拌和均匀,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分别拌和大麻刀灰、中麻刀灰及小麻刀灰,其拌制方法采用四干四湿的方法进行拌合。拌制好的麻刀灰须拌和熟化12小时后方可使用,但拌制好的麻刀灰超过24小时则禁止再继续使用。

锤灰严格按照地方传统原有灰塑材料配比和工艺拌和锤制,拌和锤灰的泼灰必须闷制熟化完全后方可用做锤灰原料。锤灰灰料拌和做到七干七湿,灰料掺水后闷至12小时后开始加颜料、辅料和棉花绒,加棉花绒时灰料应已具有粘聚性。添加棉花绒采用摊灰饼分层撕绒添加,添加的棉花绒必须均匀,不起团不起条丝。待所有灰料拌和好后就开始锤制锤灰,锤灰锤制的遍数不少于5遍,且保证灰塑使用的和易性、粘聚性。锤制好的灰料须严格控制与空气接触时间,当天锤制当天使用。

此外,诸葛亮殿、钟楼和鼓楼屋面脊饰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为保护和传承这些脊饰灰塑的独特性,特邀都江堰传统灰塑世家的老匠人对脊饰款式、材料配比、做法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并编写“技术交底”。对屋面脊饰所有灰塑均绘制了大样图,并制作样品3套进行效果对比。对建筑屋面整体搭设防护大棚,避免阳光照射产生裂纹。新、旧脊饰构件连接处,对旧脊饰构件用水沁润24小时,增加黏结性;将断面均匀表面略凿出纹路,以增加新构件的附着力。新脊饰构件安装时,延续传统做法,中间加铁丝;铁丝经过防锈处理后,再用麻丝绳缠绕3圈,这样大大增加了脊饰外形的稳定性。

四川地区气候潮湿,木腐菌和白蚁繁殖迅速,且现有的防治手段尚无法根治这两种病害,因此当地传统建筑木构件,尤其如椽子、连檐、博封板等小木构均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木材的选用上,基本原则按照每个部位原材料更换;大木构使用20年以上旧建筑拆卸下来的老料加工;小木构选用库存3年以上四川藏区冷杉木新料,经过烘干、防虫、防腐后加工完成方可使用。对于柱子、梁、檩的制作,也是严格按照传统工艺要求完成。

编壁墙材料准备上,竹编选用三年生优质慈竹;泥土选用优质无沙黄土;草筋选用当地优骨稻草。将草筋剪成长约2厘米碎片,与黄土加水人工翻踩搅拌;每日搅拌3次,持续时间不少于10天,待草筋完全失去脆性并与黄土完全混合后方可使用。编壁表面月白灰选用优质石灰膏,内掺细麻丝每日拌和3遍,熟化15天后方可使用。抹泥灰前将竹编基层清理干净,用喷雾器对需抹泥灰面喷水,直到竹编被水闷透,抹草筋泥2遍并压实,如发现裂纹继续涂抹,直至裂纹完全消失。月白灰涂抹于草筋泥表面3遍,涂抹中尽量保持表面平顺,无开裂、空鼓。月白灰涂抹完毕后至少阴干20天以上方可涂刷月白浆。按照地方传统刷浆做法,在月白浆中加入少量松烟,使编壁微显蛋黄,与木构色调相协调。

上述工程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2010年12月13日完工,同年12月28日,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诸葛亮殿院落文物维修项目正式验收。

2015年,武侯祠在文物保护方面实施了两项重大工程项目:一是实施汉昭烈庙院落文物建筑维修及彩塑、壁画保护工程,成都刘湘陵园文物建筑维修工程、成都武侯祠文物区中轴线地面维修工程等文物保护工程。上述保护维修工程除刘湘陵园文物建筑维修尚在施工中,其余已进入验收阶段。二是落实电气火灾防控系统试点工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四川省内唯一的电气火灾智能防控试点单位,已编制完成工程设计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正实施工程前期手续办理。

四、充分利用武侯祠三国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产业

(一)打造“锦里”一条街

武侯祠博物馆借世人对三国英雄的崇拜和三国文化的社会影响,利用1995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划拨的土地,精心打造出“锦里”仿古一条街,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次尝试。它紧邻武侯祠东侧,呈南北走向,全长约550米。

1.锦里的历史渊源

锦里曾作为成都的代称,其历史悠长,而冠名锦里者,自然与蜀锦有关。西蜀之地自古就兴养蚕,从考古出土的古蜀兵器上就有蚕纹,足见古蜀国蚕桑业的兴旺。战国时期的丝织业已相当成熟,到秦汉已发展为蜀地最大的手工经济,两汉进入兴盛发达时期。西汉大文豪扬雄《蜀都赋》中描写蜀锦的绚丽多彩:“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zpB,缘卢中,发文扬采,转代无穷。其布则细都弱折,绵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c中黄润,一端数金。”有专家指出首通西域的骞在大夏所见的“蜀布”,就是黄润。可见这华美无比的蜀地生产的纺织品,早已沿着丝绸之路远销到西域诸国。

汉末三国,虽然战乱频仍,但对蜀地的织锦业似乎影响较少。《后汉书・左慈传》记载:曹操对左慈说“吾前遣人到蜀买锦,可过敕使者,增市二端。”《三国志》中也有刘备占领益州后犒赏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金、银、钱外,另有“锦千匹”的记载。左思《蜀都赋》记载成都织锦业的盛况说:“a_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南朝人山谦之在《丹阳记》中也记载有“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诸葛亮更是将织锦当成国家恢复生产、抵御外敌的支撑,他在《教令》中提到:“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见《太平御览》卷八一五)。蜀锦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南,《华阳国志・蜀志》载:“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日‘锦里’也。”唐人李膺《益州记》载:“锦城在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锦官也,号锦里,城墉犹在。”故蜀汉老臣谯周说:“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现在的锦里是原遗址区域的浓缩,它依托于武侯祠,北临锦江,东望彩虹桥;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将历史与现代有机地融入,既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又使古老的祠庙注入了新的活力。

2.锦里的文化表象

锦里不是老成都简单的重复,而是高度的文化浓缩。铺面全都临街而建,仅五六米宽的街道两旁,房屋相望。房屋格局仿照老成都房屋,一般都分上下两层,下面作铺面,上面另作他用。铺门不采用对开式的,而是在上下嵌入带槽的长条木块,用0.2-0.3米宽,3-4米长的板材竖立依次沿着木槽滑入排列形成关闭。这种木板门的特点是以人为本,开门的宽度可随主人的需要随意取舍,可大可小极为方便。

锦里的文化除了建筑特色,还表现在石雕、碑刻和楹联中。南大门高悬“锦里”大匾,为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手书。里中的茶坊、酒肆,各家各店匾刻、楹联纷纷亮出各自特色。三顾茶园的联文:“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来自阆中的“张飞牛肉”联文:“数三国英雄夸翼德虎威智勇双全惊天下,建四川美食品张飞牛肉鲜香两绝耀古今。”锦里北端一家小吃店,其匾、联均耐人寻味,联文:“样样皆精抄手汤圆担担面,人人难舍兔丁肺片串串香。”将成都名特食品“抄手(馄饨)、龙抄手”、“赖汤圆”、“担担面”、“凉拌兔丁”、“夫妻肺片”等巧妙串联在先,又将本地新生的“串串香”收尾于后,融传统与现代小吃浑然一体,令人叫绝。

锦里街道房屋造型为川西民居建筑,业态设计要求展现成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比如被列为非遗项目的手工织锦作坊、传统美食、手工剪纸等等。尤其是锦里二期工程完成之后,融入了老成都水文化的形态,同时增加富有老成都特色的茶文化展示地。2006年,锦里被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4月被评为“成都新十景”,年平均吸引游客700万人次以上,已成为城市名片。

(二)从“游喜神方”到大庙会,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新形态

自锦里打造成功之后,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又于2004年进行了一种新的传承历史民俗、展示非遗项目的重大文化活动尝试――举办成都大庙会。旧时成都的庙会亦称作花会,起源与蜀地产丝有关。发展到清代,则又与农商交易、出售观赏花木活动结合在一起。清人周询对此有明确说明:“成都花会原始最早,蜀产蚕丝,三代时,每春蜀都皆有蚕丝之会,当即兹事之权舆。唐诗浣花遨头,亦尝称盛。会地例在城外之青羊宫举行。二仙庵在青羊宫间壁,故亦在会地范围内。清时当光绪季年前,皆人民自行集会,所售物品,以农具为最多,附近一、二百里购农具者,无不来此。又莳养花木者,亦皆移此求售。成都地平阔,人家多有隙地种花,购者亦于是时云集,遂沿称曰:‘花会’。”成都平原自秦汉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之后,便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是以成都人好游乐、享受生活,过年逛庙会、赏花会就是人们享受生活最为盛大的活动。

2004年之前,武侯祠新年期间恢复的民俗活动是“游喜神方”。晚清、民国时期成都市民过年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就是出南门“游喜神方”,在新年正月初一清早,成都人便会携家人往喜神所在吉祥南方去踏访武侯祠,拜谒三国英雄,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此谓之“游喜神方”。武侯祠于1999年恢复了这一节令习俗。2003年,成都市恢复传统庙会,举办地点选择在青羊宫。2004年,将庙会的举办地改在武侯祠,“喜神庙会”取代“游喜神方”,后更名为“成都大庙会”。

在博物馆举办传统庙会本身是一种挑战,如何在新年观众暴增、人群拥挤情况之下,既保证文物区的安全,又方便观众参观?武侯祠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增加人力加大对文物区的保护力度,并限制开放时间,晚上六点关闭核心文物区。二是庙会上所有民俗非遗展示、娱乐表演、特色小吃等都放在西区,即原南郊公园范围。如此一来,热闹喧嚣的过年气氛与庄重、肃穆的核心文物区有了明显的隔离。三是大打三国文化牌。把人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对三国英雄的崇拜,化作具体的形象。当“喜神”诸葛亮的形象出现在大庙会现场时,吸引的不仅仅是众多游客的目光,同时也将人们在过新年时讨个好彩头的敬神心理紧紧抓住。四是推出各类非遗项目满足广大市民怀旧心理需求。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举办的十一届庙会上,每次都有四川地区的非遗项目竞相登场展示,如极具观赏性的川剧中变脸、四川皮影、黄龙溪“舞火龙”、木偶戏,还有手工艺人展示的剪纸、青神瓷胎竹编、吹糖人、糖画、捏泥人等等。成都大庙会创新性地把博物馆与民俗庙会有机结合起来,在展示历史文化的同时,也为非遗展示提供了舞台。

连续十余年,武侯祠的成都大庙会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百万人,近几年人数更是突破百万大关,门票收入相当可观。成都大庙会可以算是博物馆发展文化产业与民俗结合的成功尝试,它以依托古祠,借助民俗传统的强大的生命力,精心打造出中国新型庙会模式。如今,“拜武侯,泡锦里,逛庙会”已经成为一句响亮的口号,大庙会也成为成都市春节期间举办的深受百姓好评和外地游客期待的节庆活动品牌。

第3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在朋友的陪同下,我们乘车来到卧龙岗。下车后,书有“千古人龙”金字匾额的山门映入眼帘,它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进入武侯祠的第一个院落,那种古色古香的建筑,那种远古的氛围,让我们宛如走进了古寺名刹,环顾四周,但见庭院古朴洁净,柏杉蔽日,青砖墁地,气氛肃然。院中的甬道上“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在中轴线上遥相对应。此坊为三门四柱,从架构上看,没有富丽堂皇之感,也没有极其特殊的地方。然而,值得鉴赏的是,门柱上的一幅对联,它对诸葛亮的一生恰如其分地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我与朋友一边品评着对联所表彰诸葛亮的才德气节,一边走进大拜殿。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像,羽扇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凝思,展现了包藏万机的韬略宗师风姿。亮之子诸葛瞻,亮之孙诸葛尚配享左右。可以说,诸葛家祖孙三代忠贞于一个朝代,且为这个朝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中国的历史上并不多见。大拜殿匾额高悬,楹联低挂,琳琅满目。历史学家从这些匾额、楹联中可以透视时代的变迁,文学家可以从中鉴赏古今文人的文采,书法家可以从中汲取日月之精华。

大殿北侧碑廊内陈列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感慨万千,挥泪疾书,以抒胸臆。其字铁画银勾,气势潇洒,奔放淋漓。我此番来到卧龙岗,既能领略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可谓齐观双雄之风采,一举两得!

大殿南有银杏和千年古柏,虬枝茂叶,苍老挺秀,预示着忠信之士、智慧济世的人将受到世人千秋传颂,像古柏那样万古长青。绕过大殿拾阶而上,面前豁然开朗,原来又进入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只见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一座棱角攒尖式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茅草覆顶的草庐,内有八阵图,回廊相衔,砖木结构,古朴简陋。

第4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第5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诸葛亮死后,后人为了缅怀他的功绩,曾在他居住过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追念。自西晋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凭吊,留下了一副副脍炙人口的名楹佳联。在这些楹联中有一些对联巧妙地将数字嵌入其中,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位于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相传是诸葛亮当年躬耕之地,这里景色幽雅,建筑别致。武侯祠内有这样一副对联: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从这副楹联中不难看出,上联嵌入了数字一至十,下联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对诸葛孔明的一生作出了高度概括。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第6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国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第7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之所以出现君臣合祀的祠庙合体形式,成都武侯祠所体现的正是“扬君明德、彰臣贤能”的所谓“明君贤臣”儒学正统思想。祭祀诸葛亮,是因为他治蜀有方,为政贤良;而祭祀刘备,则是因为他知人善任,以德治国,君臣的合祀,虽然看似超越了世俗礼法,但仍是在儒学思想框架内的重构与强化。君臣有序的思想,非但没有弱化,反而无形中因为有此“特例”,更增进了士大夫阶层忠君爱民的贤良传统;成都武侯祠在封建时代,当然是儒学获得国家意志与主流思想的又一创举。其实,与遍布于四川各地的文庙相比,武侯祠更像是一座与时俱进的儒学教育基地,以源于儒学经典,却在社会实践中成形的“君臣”观念更能教化百姓大众。如果说,在文庙——这所以祭祀儒学鼻祖孔子、传承儒学精神为职责的国家机构中,更多的是程序化、程式化的灌输儒学知识的话,武侯祠无疑更具实践与实证精神。

再来看青羊宫,它位于成都市青羊区。该区正因此宫而得名。关于青羊宫的历史,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在唐代时,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天宝十五年(775), 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而幸蜀,居于观内。恰好诗圣杜甫居住草堂,亲见雨映行宫,即景赋诗《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答二绝》。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奔蜀,也在观中驻营。今所见者,均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陆续重建恢复的,在以后的同治和光绪年间,又经多次培修。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

青羊宫的兴盛与传承,的确是因为道教与唐代宗室之间的相互扶持而形成的。众所周知,唐代宗室因姓“李”而附会道教始祖“李耳”(即老子),而将道教定为国教。整个唐代,都是道教机构发展与广为传播的黄金时代。但成都人崇奉道教与信仰道家精神,却并非始于唐代。早在西汉时期,生于成都郫县的文学家扬雄即深入研究道家著作与《易经》,著成《太玄经》一部,古奥高深,唐代李白也曾发出过“白首太玄经”的感慨;到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在成都近郊大邑县的鹤鸣山中, 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事实上,在成都周边的眉山地区,就还存有大量的唐代道教摩崖造像;青城山更是自唐玄宗入蜀以来,就被官方加封的“道教名山”;所有这些名胜古迹,都见证着唐代道教在成都地区的空前盛行况。成都,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有“道缘”的城市。青羊宫的千年伫立,也正是成都人道家思想的一种集中反映与立此存照。

再来看文殊院。文殊院位于成都市文殊院街,作为四川省、成都市佛教协会驻地,是全国重点保护寺院。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蜀王杨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唐宣宗(847-858)时期,予以修复重建,之后历800余年与世并存。经明末战乱之后,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始改名为文殊院。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二百余间,总建筑面积一点一六万平方米,有僧人六十多人。

文殊院的悠久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印度佛教南传中国史。实际上,位于西南腹地的成都,接受印度传来的佛教思想,有两条线路可循,一是通常提到的经西域传入中原之后再传来成都,统称为“北传佛教”,以这条线路来看成都佛教,无非是中原佛教的翻版,复制多于创造。而另一条线路,则是经滇缅茶马古道,沿邛崃蒲江一线进入成都,可称为“南传佛教”,这条线路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直不为人所重视的线路。而正是这条线路,创造了成都万佛寺遗址大发现,在这里发掘出了西南地区时代最早、雕刻最精美、样式最奇特的南朝(420—589)时期佛教造像。与这批佛教造像同时代的产物,正是中原佛教的代表作品——云冈、龙门石窟的摩崖造像;这就间接说明,成都佛教是当时与中原佛教同时代并行的中国佛教,而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佛教。自隋代创建的文殊院,则可能交替接受着北传或南传佛教的双重影响,而展现着更为复杂多姿的风貌。这所存世千年的都市丛林,就在繁华喧嚣的市井中默念真谛,感染着成都人的心灵;佛教思想悄然渗透进了这座城市的肌理之中,构筑着成都人的多重特质。

第8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这首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探访武侯祠所作。诗人通过对诸葛亮的凭吊,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崇高敬意,抒发了自己功业未成、报国无门的感慨。

耐人寻味之“寻”

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写出了诗人初到成都时的急切心情。一个“寻”字,是诗人对诸葛亮崇高敬意和深切缅怀之情的再现,是诗人对武侯祠向往之久、渴望之久的见证,是诗人初到成都时急切心情的表达,也是“柏森森”安谧、肃穆之境的承载。

独特意蕴之“空”

颔联中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诗人面对着古庙荒庭道出了诸葛亮的心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付托之重,图报之诚。看着满院萋萋碧草,诗人越发感觉到寂寥之心难言;听着数声黄鹂鸣叫,诗人越发觉得处境之荒凉。草为谁而绿,黄鹂之声又有谁来听呢?空寂、清冷的感受,融入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这美景、好音与无人问津的对照,正是诗人对诸葛亮深深怀念和痛惜怅惋之情的真切表达。

尽忠为国之“心”

颈联是诗人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诚之心的描述,更是对其伟大功绩的概括。“三顾频烦天下计”,点明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道出了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夺取天下的战略计谋和请他出山辅佐蜀汉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表明诸葛亮不居功自傲,对蜀国始终忠心耿耿,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在诗人的赞颂、敬佩之余,我们也能感悟到蕴涵其中的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

壮志未酬之“泪”

第9篇:武侯祠对联范文

1.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崇仰钦佩之情,体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2.抓住本诗的特点,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全诗,体会杜甫对诸葛亮其人的崇仰钦佩之情。

难点:深刻领悟诗人对诸葛亮深沉笃志的追寻与凭吊之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师: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自从汉朝的班固最早的《咏史》诗发出“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的喟叹,中国文学的历史长卷上就产生了无数的咏史怀古之作,而在不胜枚举的咏史怀古之作中老师尤为赞叹的莫过于中国伟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了。(板书:蜀相)

师:大家来看大屏幕,今天我们再次轻叩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学习这首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蜀相》。诗歌学习讲究诵读,首先同学们先来大声齐读一遍这首诗,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生齐读)

师:《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这就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介绍一下杜甫?(生介绍)

师: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所写。此时的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目睹国势衰微,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了解了以上这些以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这一次我想请一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揣摩感情基调,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韵味。(生读)

师:读罢全诗,这首诗给大家最初的感受是什么?

生:悲凉的、伤感的。

师:那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两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生:寻,泪。

师:好,我们今天就从“寻”和“泪”入手,来学习这首《蜀相》。老师首先想问,杜甫在《蜀相》这首诗中依次寻到了什么?大家思考一下,小组讨论一下。(生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都“寻”到了吗?哪位同学可以回答?

生:寻到了丞相祠堂的所在和外部的景象,而且一个“寻”字点出了诗人凭吊武侯祠的急切。

师:外部的景象是什么样的呢?

生:外部景象是“柏森森”,给人的景象就是茂密肃穆之感。

师:记得在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里有首《甘棠》诗写到:“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诗意是说,老百姓出于对于召伯的爱戴,竟然连他曾经休息过的那棵甘棠树,都不忍砍伐,因而长得茂盛。而此时的柏森森给人的茂密肃穆之感,我们是否也不难想到这层涵义呀。

师:继而又寻到了什么?

生:映阶碧草,黄鹂好音。

师:王国维就曾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生:自和空。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本来展现的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是春意盎然的景象,但是,因为这两个字情感则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变得伤感和凄凉。

师:非常好。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漂泊西南的杜甫此行,可绝不像我们的某些同学是去“旅游”啊,他是怀着一腔崇仰钦慕之情,问路寻途,寻到这里,在看完巍巍的殿宇和凛凛的塑像之后,百感交集,然后才觉察到满院的碧草春色,隔叶数声黄鹂鸣叫。本是一片春意盎然之景。但是正如同学所讲,满怀心事的老诗人一个人徘徊瞻于武侯祠堂之间。诗人用这一自一空,使再美好的草色莺声的春景,在这里都变得黯然失色。而且是春色越美,黄鹂鸣叫得越动听,诗人的心境也越凄凉了。

师:诗人触景生情,内心翻腾,开始追寻诸葛亮昔日的功绩。我想请同学细数一下颈联写了哪些武侯的主要功绩?

生:这一联主要写了四个功绩。“三顾”是指三顾茅庐,后边“天下计”是指“隆中对策”。诸葛亮通过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联吴抗曹的道路,主要指诸葛亮对蜀国的规划。而“两朝”是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是将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稳定时局。“老臣心”是赞扬武侯尽忠蜀国,死而后已的精神。

师:同样是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功绩,还有后人这样的一幅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师:对比二者,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生:对联主要侧重功业,从后人的角度满怀敬意,来展现武侯的智慧,基本是评述的口吻,而杜诗更看重老臣心。

师:杜甫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一个血肉饱满的武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到这一刻,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心中情眼中泪奔涌而下沾满衣襟,从而也就将情感升华到了最高点。

师:那么老师就有问题要提给大家。“英雄”是谁?

生:是杜甫。

师:仅仅指杜甫吗?

生:不是,应该是一切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人。

师:杜甫这英雄的泪水包含着几层深情?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

生:惋惜之情,对诸葛亮功业未竟,壮志未酬的惋惜。哀叹之情,对自己身世漂浮,屡不得志,个人抱负无法实现的哀叹。希冀之情,他的深情不仅是对诸葛亮一人,而是通过表达对武侯的敬仰和怀念,表达出希望当世能有挽救大唐危局的良相之才。

师:杜甫的伟大之处也正在于此呀,直到此时还心系天下,挂怀社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寻”和“泪”两个字梳理了这首诗。“寻”字入手,尽显钦慕崇仰之情,而直到最后泪流满襟,将自己的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最后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千古名篇《蜀相》,结束我们今天的课程。

作业:与课后链接《武侯祠》对比阅读,分析异同之处。

板书: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