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洪涝灾害应急预案

第1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1.1目的

为切实抓好2015年洪涝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2.1坚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农业自然灾害“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思想。

1.2.2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实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1.2.3农业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1.3编制依据

编制本预案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安微省防汛抗旱条例》、《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县范围内突发性洪涝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2.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2.1组织机构

县农委设立农业防汛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洪涝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灾后恢复工作。由县农委主任任组长、总农艺师任副组长。县农技推广中心(县蔬菜办公室)、县农机管理局、县畜牧兽医局、县水产站、县名茶办、县能源办等委属单位和委机关办公室、信息股、财务股、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经管股、产业办、烟办等股室及各乡镇农业站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县农委农业防汛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委办公室。

2.2县农委防汛救灾领导小组职责

2.2.1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防汛救灾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灾后恢复工作;研究制定全县农业生产防汛救灾预案;组织农业有关技术人员、抢险队伍第一时间分赴联系的乡镇、基地等灾情一线抗灾救灾。

2.2.2根据《旌阳城区2015年防洪预案》各部门职责和责任区划分,协同县广播电视台、电信公司,并积极配合好新桥居委会,共同做好旌阳镇城区阮家坝桥至洋滩电站城防工作,并负责提供灾后农业生产物资。

2.2.3组织开展全县农业洪涝灾情调查和统计,建立农业灾情报告制度和信息网络系统。

2.2.4分析研究,提出全县农业生产防汛救灾的意见和建议。

2.2.5组织和指导灾区抗灾救灾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2.2.6组织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灾区开展科技服务和生产救灾。

2.2.7开展生产救灾的宣传工作。

2.2.8争取和筹集生产救灾经费和救灾种子、化肥等物资,提出分配意见。

2.2.9对各乡镇生产救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2.3县农委防汛救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2.3.1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负责处理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安排好汛期值班、落实好抢险人员队伍等。

2.3.2与县气象、水利、民政等部门密切协作,采集天气、水文灾情等信息,供领导参阅。

2.3.3与各乡镇灾情统计部门共同对洪涝灾情进行核实,掌握灾情动态;负责全县农业洪涝灾害灾情信息上报工作。

2.3.4及时了解各乡镇抗灾救灾行动情况,掌握防汛抗灾救灾动态,供领导参阅,并提供给有关部门。

2.3.5负责生产救灾文字信息综合工作,并办好《农业防汛抗灾救灾简报》。

2.3.6对领导小组派往灾区检查指导抗灾救灾工作的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进行具体工作安排和联络工作。

2.3.7参与救灾资金、物资的发放工作,并对资金、物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和核查。

2.3.8负责处理好其它日常工作。

2.4县农委防汛救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2.4.1县农技推广中心:及时提出全县农业生产(种植业)防汛救灾预案和恢复生产技术意见,督促指导各乡镇做好灾后农技服务和恢复生产等工作,收集和反映种植业灾情。负责农作物病虫草害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负责防汛救灾种子、肥料的筹集和储备工作,做好灾后恢复的土壤墒情和养份动态监测等工作。

2.4.2县蔬菜办公室:核查、收集和反映蔬菜灾情。督导各乡镇农业站协助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搞好蔬菜余缺调剂,组织检查蔬菜大棚等设施的受损情况,帮助菜农做好病虫防治和灾后恢复生产等工作。

2.4.3县畜牧兽医局和县水产站:及时提出全县畜禽、水产养殖业生产防汛救灾预案和恢复生产技术意见,核查、收集和反映畜禽、水产养殖业受灾情况。督促指导各乡镇做好畜禽、水产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负责指导灾后动物防疫工作,督促指导灾区落实免疫、消毒、检疫等防疫措施,协调疫苗、消毒剂等应急防疫物资供应。

2.4.4县农机管理局:督促指导各乡镇及时组织农机人员和农机具投入排涝、抗灾抢险和灾后恢复生产服务工作。

2.4.5县名茶办、烟办:及时提出茶叶、烟叶防汛救灾预案和恢复生产技术意见,督促指导各乡镇做好灾后农技服务和恢复生产等工作,收集和反映本产业灾情。

2.4.6委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负责做好灾后补改种种子质量检验检测,确保救灾种子质量;负责做好灾后农药、化肥、饲料、消毒药品、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和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农产品的市场质量检查,确保灾后农资市场稳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2.4.7产业办、经管股:负责做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收集和反映各类经营主体灾情;争取和落实农业抗灾基础设施项目及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2.4.8委农业信息股:协助办公室做好农业洪涝灾情统计上报等工作,并负责全县农业防汛抗灾救灾新闻宣传报道等工作。

2.4.9委财务室:争取和筹集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物资,并根据领导小组分配意见,将资金、物资发往受灾地区。

2.4.10委纪检组:负责防汛救灾资金、物资的监督使用,查处贪污、挪用农业救灾资金、物资等违纪违法案件;负责委属单位捐赠救灾钱款、物资管理和重点帮扶对象的联系工作;负责做好农业三场防汛救灾安全检查和安全防护工作。

2.4.11各乡镇农业站:负责做好本乡镇农业防汛救灾、灾情统计上报、灾后恢复生产等工作;负责做好农业站站房及办公用品、仪器设备、文件资料等安全防护检查,确保办公和生产生活安全稳定;三溪镇农业站特别要积极配合委纪检组,做好农业三场老职工住房等安全检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3.预防、预警

3.1预警信息来源

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水务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水情、汛情、灾情信息,各乡镇农业洪涝灾害发生情况。

3.2信息采集

3.2.1采集途径:县农委与县气象局、水务局、防汛抗旱指挥部、民政局等部门保持稳定畅通的信息交换渠道,定期和不定期的会商;县农委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和协同办公系统向各乡镇人民政府或农业站采集农业洪涝灾害信息。

3.2.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洪涝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渔业受灾面积和损失情况;农作物、畜禽、饲草、水产品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毁损情况;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3.3信息报送

3.3.1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洪涝灾害发生后,各乡镇农业站应立即向本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农委报告,再由县农委汇总报市农委和县政府,并通报到县民政、财政、水务等部门。造成重大损失的突发事件,县农委可直接报省农委,并同时报市人民政府和市农委。

3.3.2农业洪涝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灾害仍在发生和延续期间,应坚持日报告制度。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详细农业重大洪涝灾害信息的,应及时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并于3日内补报详情。

3.3.3一般性农业洪涝灾害信息,应定期逐级上报。

3.4灾情信息

县农委应协助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县民政局做好洪涝灾害信息工作。各乡镇农业站要及时汇同本乡镇民政等有关部门认真核实农业洪涝灾害,需对外的,交由县政府指定的专门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3.5预警报告

获悉县气象、水务部门的洪涝灾害预测预报。应立即发出农业洪涝灾害预警。

3.6灾害预防

3.6.1组织思想准备。县农委成立农业防汛救灾工作办公室和防汛抢险突击队伍(名单附后),委属各单位及各乡镇农业站依据职能成立相应的组织或确定专人抓生产救灾工作,不断完善农业防汛抢险组织,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农业部门和农民的防洪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3.6.2工作准备。县农委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养殖鱼塘,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并配合水务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造,增强农田及各类农业基础设施抗御灾害的能力。

3.6.3预案准备。根据农业洪涝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关键时段、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的农业防汛抗灾救灾、恢复生产措施。指导洪涝灾害多发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适应性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避灾抗灾能力。

3.6.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饲草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汛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汛减灾技术攻关。督促农机行业管理部门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机设备、配件及救灾用油的贮备和供应。

3.7适时防控

3.7.1及时组织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保护措施。

3.7.2洪涝灾害前,各乡镇农业站要协助当地政府及时做好人员、设备的转移工作。

4.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根据洪涝灾害实行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洪涝灾害发生后,县农委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洪涝灾害的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各乡镇农业站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抢救和农业生产恢复工作。

根据农业洪涝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绝收面积,灾害分级为四级,并相应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4.1一级应急响应

4.1.1一次突发性洪涝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级响应:

(1)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耕地和畜禽、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5%以上,且受灾面积达到8万亩以上。

(2)全县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绝收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洪涝灾害。

4.1.2一级响应行动

(1)县农委主任主持召开洪涝灾情通报和生产救灾动员会,委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参加,并及时将灾情报告县委、县政府和市农委。

(2)县农委生产救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紧急运转,从有关单位抽调人员3小时内到岗。

(3)密切监视灾情动态。县农委灾害信息网络系统紧急启动,灾情统计上报工作立即展开,并实行日报告制。联系乡镇的工作人员在12小时内赶赴所联系的乡镇,调查了解和核查灾情。

(4)县农委在新闻媒体上紧急《全县农业防汛救灾工作预案》,在县广播电台、县电视台举办专家讲座。

(5)县农委紧急部署生产救灾工作,研究提出支持灾区恢复生产意见,并向灾区紧急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排涝等服务工作。

(6)请求省政府、省农委紧急下拨农业防汛救灾资金、物资,动用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4.2二级应急响应

4.2.1一次突发性洪涝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二级响应:

(1)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受灾面积占耕地和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20%—25%,受灾面积达6—8万亩。

(2)全县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绝收面积累计达3—4万亩。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洪涝灾害。

4.2.2二级响应行动

(1)县农委生产救灾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通报灾情,部署救灾工作,并将灾情报告县政府和市农委。

(2)县农委生产救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紧急运转,并从有关单位抽人办公。

(3)县农委灾情统计上报工作立即展开,并实行日报告制。联系乡镇的工作人员紧急赶赴所联系的乡镇调查了解和核查灾情。

(4)县农委在新闻媒体上《全县农业防汛救灾工作预案》,在县级电视台举办专家讲座。

(5)加强灾情调度。根据灾区救灾工作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组织动员、指导各地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排涝等服务工作。

(6)请求省政府、省农委紧急下拨农业生产防汛救灾资金、物资,动用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4.3三级应急响应

4.3.1一次突发性洪涝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三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受灾面积累计达到5—6万亩。

(2)全县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绝收面积累计达2—3万亩。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洪涝灾害。

4.3.2三级响应行动

(1)县农委生产救灾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灾情并将灾情报告县政府和市农委。

(2)县农委生产救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始运转,并从有关单位抽人办公。

(3)要求受灾乡镇农业站及时核查灾情,定期上报。

(4)根据灾区救灾工作需要,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

(5)对灾区恢复生产,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争取省政府和省农委下拨部分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6)根据灾区要求,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救灾种子等物资。

4.4四级应急响应

4.4.1一次突发性洪涝灾害出观下列情况之一的,为四级响应:

(1)某一区域发生较大洪涝自然灾害,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受灾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

(2)某一区域发生较大洪涝自然灾害,农作物和畜禽、水产养殖绝收面积累计达到1—2万亩。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四级响应的农业洪涝自然灾害。

4.4.2四级响应行动

县农委生产救灾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灾情,作出相应工作安排;加强灾情调度和农业救灾、农业生产恢复工作的指导,要求联系受灾地区和乡镇的工作人员赶赴所联系的乡镇,调查了解灾情,并将核实的灾情按规定程序报告县政府和市农委。

4.5应急解除

当洪涝灾害结束后,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县农委应宣布应急解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5.1.1县农委要积极协助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时与水务部门联系,调动电排灌设备和农业机械,进行堵口复堤,农田排涝,疏通渠道,渔塘淤泥,抢整、修复损毁农田和各类农业基础设施。

5.1.2在发生一、二、三级响应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县农委向灾区派出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及时做好补改种工作。

5.1.3县农委和各乡镇农业站要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和畜禽、水产养殖业恢复生产。

5.2协商救助

5.2.l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区域间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多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5.2.2积极与金融部门协商,落实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所需贷款。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农业损失、农业设施装备财产损失的保险赔付工作。

6.应急保障

6.1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洪涝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资金来源:农业部、省政府和省农委拨付的农业生产专项救灾资金以及其它资金。

6.2物资保障

在洪涝自然灾害易发期,县和乡镇农资部门和农业部门应储备一定数量的农业抗灾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要及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保证各类农业防汛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6.3信息保障

县农委要进一步加强县有关部门和乡镇两级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确保信息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6.4职责保障

县和乡镇两级农业洪涝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机构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责任制,保证洪涝灾害应急工作有专人负责,并定期采取实际演练等方式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第2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为及时、妥善处置因暴雨、洪水、台风、潮汛、干旱等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方面的重大紧急情况,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一、工作目标及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预防和减轻洪涝台旱灾害造成损失,防止因暴雨、洪水等造成垮坝、溃堤等恶性事故发生。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减轻国家和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1、立足预防,主动防范。把洪涝台旱灾害的预防和强化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放在防灾减灾工作的中心环节,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工情、旱情、险情和灾情,认真做好各项防范工作。

2、分级负责,加强督查。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按行政区域实行属地管理,以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主进行处置,并

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区级各有关单位积极支持和指导、督促应急处置工作。

3、科学调度,保障安全。认真分析洪涝台旱灾情的发展和防洪抗旱工程现状,科学调度,优化配置,保障安全。

4、果断处置,全力抢险。一旦发生重大洪涝台旱灾害和水利工程险情,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力量全力抢险救灾,尽最大努力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二、预案的启动

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按照本地预案负责

处置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防办)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报经区人民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区防指)指挥批准,启动本预案。

(一)在汛期,全区范围内24小时降雨量已超过100毫米,并且气象部门预报未来24小时仍有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二)芦江、岩泰、小浃江等三大水系的干流水位全面接近保证水位,并预报将超过保证水位。

(三)新路水库水位达到76米,并预报将超过77米;城湾水库水位达到25米,并预报将超过26米。

(四)气象部门预报强热带风暴、台风将登陆或严重影响我市,并发出紧急警报。

(五)东部地区连续干旱40天以上;全区范围内梅汛期降雨量严重偏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梅汛期后连续干旱天数在30天以上;饮水困难人数超过5万人。

(六)水库、甬江堤防或一线海塘出现重大险情,并危及公共安全。

(七)区域内重点在建水利工程遭遇超标准洪水等险情,并危及公共安全。

(八)其它情况需要启动预案的。

三、处置程序

(一)当达到预案启动条件时,区防办立即向区防指副指挥、指挥报告,并由指挥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区防指向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报告,向区防指成员单位和有关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通报有关情况。必要时,向社会公众有关信息和防范措施。

(二)区防指立即组织专家进一步分析研究暴雨、洪水、台风、

潮汛、干旱可能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分析水利工程险情状况,提出处置意见。区防指及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建议区委、区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抢险救灾工作。

(三)根据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出险情况,区防指派员赴现场指导帮助灾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必要时,经区防指决定,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四)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过后,区防指派员赴现场调查灾情,慰问灾民,指导生产自救工作。同时,对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情况进行总结,向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防汛抗旱指挥部专题汇报。

四、预案的实施

预案启动后,区防指统一指挥区级各有关单位协助各地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区防办研究分析雨情、水情、工情、旱情、险情和灾情,提出洪涝台旱灾和水利工程险情处置意见,对有关水利设施进行调度,协调联络各成员单位,督促检查各有关单位的应急准备情况,收集信息,传达指令,并开展总结、评价等有关具体工作。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及有关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根据职责分工,做好以下工作:

(一)抢险救灾。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抢险救灾、人员转移、灾民安置等工作。区人武部负责组织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协调驻北仑部队、武警部队参加抗洪抢险救灾工作,协助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公安部门负责组织维护抢险救灾秩序,协助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转移危险地区的群众。区水利局、交通局、供电局、城管局、电信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单位分别指导水利工程、交通道路、

电力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通信设施、地质灾害等抢险救灾工作;区农林局负责指导海上渔船回港避风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指导灾民安置和救济救助工作;区公安分局负责组织维护灾区社会治安、抢险救灾和道路交通秩序。(二)抗旱救灾。干旱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全社会力量抗旱救灾。区水利局负责组织水资源应急调度、配置和监测;区城管局负责组织实施城市自来水管网用户应急配水供水预案;区环保局负责地表水、污染源监测和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督检查;区公安分局协助调处水事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区发展计划与经济局、经发局组织制定干旱期企业限制用水措施;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地下水应急开采的技术指导。

(三)预测预报。区气象局、水利局、农林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共同做好暴雨、洪水、台风、潮位、干旱及山地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上报区防指。文秘站版权所有

(四)应急物资和电力通讯保障。区府办牵头,区发展计划与经济局、交通局、人武部等单位共同做好应急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等储备和调运工作;区供销社、区水管总站负责按照区防指指令监督落实专项储备草包(编织袋)的储存和调运工作;区供电局负责抗洪抢险现场的电力供应;区电信局负责保障抗洪抢险现场通讯畅通,确保与外界的联络。

(五)应急资金保障。区财政局牵头,水利局、民政局、交通局、国土资源局及农业银行北仑支行等单位负责抢险救灾资金的筹措、落实和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做好救灾资金、捐赠款物的分配、下拨,指导、督促灾区做好救灾款的使用、发放,相关金融机构负责救灾、恢复生产所需信贷资金的落实。

(六)医疗卫生保障。区卫生局、农业局等单位指导灾区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预防疾病流行,做好人畜疾病的免疫和公共场所消毒工作。

(七)后勤保障。灾害发生地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抢

险物料、交通工具、食品、饮用水、医疗、药品等后勤保障。必要时,

区府办牵头,区粮食局、民政局、交通局、卫生局等单位共同做好灾区急需物资的调配工作。

(八)灾情核查。区民政局、,!水利局牵头,区交通局、农业局、电信局、供电局、国土资源局等单位分别负责了解、收集、核实本行业的灾害损失情况,并及时上报区防指。

(九)善后处理。区府办、水利局、城管局、交通局、农业局、

计划发展与经济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供电局、电信局、民政局和人武部等单位指导灾区组织力量抢修受损的重要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学校等设施和城市供水、供气等市政设施,帮助指导灾民修缮房屋,恢复工农业生产和教学秩序;保险公司做好善后理赔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十)灾后重建。灾害发生地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洪涝台灾情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安排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

第3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前期我镇普降暴雨,溪道水库水量普遍上涨,目前处于高水位运行状态。据市气象局预报,23—24日我镇仍将有一次明显的降雨过程,雨量大到暴雨,为切实做好强降雨防范和应对工作,特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防汛值班和应急处置。

镇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和各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防汛指挥部的负责人要按预案规定上岗到位,按照职责分工,服从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各地各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岗。要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和灾情,科学调度,及时处置洪涝灾害,并按规定迅速向上级报告汛情、险情和灾情。

二、切实抓好山塘、水库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度汛。

行政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对各类防汛设施进行再次检查,确保设施完好。同时,加强对山塘、水库的巡查力度,加密巡查次数,严格水库控制运行,超过汛限水位的水库必须尽快降到汛限水位以下,并严格落实病险水库安全度汛措施和水库下游人员转移等应急预案。

三、及时做好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针对当前降雨量大,土壤含水量高,极易发生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的情况,各地要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状态,值班指挥人员到岗到位;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要加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防灾应急队伍要做好应急抢救准备,灾害威胁区域内的人员要做好避让、撤离工作,并将撤离情况及时报市地质灾害防灾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防御小流域山洪和地质灾害预案,加强灾害易发区、山区在建公路、削坡建房居民点等的监测和巡查,发现险情,及时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的群众,确保人员安全。

四、着重抓好在建工程的度汛安全管理。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各办(所、中心)线及有关单位要对相关在建工程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工程安全度汛。特别是涉水跨河工程的安全度汛工作要进行再检查,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和各项度汛措施。同时,进一步完善业主负责,参建各方共同参与的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在建工程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度汛。

五、积极做好雷电灾害防范工作。

当前时值初夏,是我镇雷电、冰雹和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灾害多发季节,易造成简易建筑、棚架、广告牌、围栏(墙)等倒塌损坏,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地要积极做好隐患排查和整改,对上述设施实施加固或拆除工作,同时做好防范雷电灾害相关的检测、隐患整改和防雷宣传工作,消除不安全隐患。

六、进一步做好抗洪排涝工作。

各行政村(社区)、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进一步动员全镇广大力量,迅速行动、加强配合,全力投入到抗洪排涝斗争中来。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抗洪排涝工作,对山塘水库、小流域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城乡低洼区等重点地区和部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巡查;对已发生内涝的地区,要安排充足的抽排机械和人员,将内涝积水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加强溪道清障工作,对影响行洪排涝的障碍物,应组织力量及时清障。要千方百计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组织力量对受淹农田尽快排涝,加强田间管理。要做好被毁蔬菜基地的灾后抢播补救工作,确保城乡市场“菜篮子”供应,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4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范文(1)

今年我镇防汛抗旱工作在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通过近一年来艰苦不懈的努力,镇防汛抗旱指挥部较好地完成了全年防汛防台抗旱工作的各项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指挥机构,落实防汛抗旱职责。

了进一步做好防汛抗旱工作,堆子前镇成立了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长高轩仪担任,副组长由分管镇长袁晓华担任,成员由水保站、国土所、民政、派出所、镇卫生院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全镇防汛抗旱工作的具体指挥,决策有关重大事项,负责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工作,制定科学周密的防汛抗旱方案。领导小组下设防汛办公室,办公室现有工作人员2名,配备了联网电脑、传真机、电话机、数码相机等基本办公设备。 各村也相应成立了各自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层层靠实责任,形成了有组织、有物资保障的抗旱防汛工作格局。

二、修编应急抢险预案,组织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针对我镇防汛抗旱工作的现状,结合上年工作运行情

况,我镇认真修订了2010年的防汛抢险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发至各村,通过无线广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宣传。督促民营电站制定工程度汛方案。成立了一个由50人组成的防汛应急抢险队伍,组织了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开展了防汛演练、业务技能培训。共组织进行了2次集中业务技能培训。

三.坚持汛期24小时值班,做好信息传送

我镇及时制定了汛期值班安排表,严肃防汛工作纪律,确保汛期24小时值班。落实专职汛情灾情报送员,将灾情及时汇总并于1小时内上报。

“6〃17”洪水等洪灾期间,根据县防指命令,我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全体机关干部都能迅速到达防汛抢险工作岗位,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灾情不除,决不罢兵。年内未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和责任事故,更无人员死亡事件。

四、基层防汛体系建设情况

(一)山洪无线预警系统管理。在我镇试点建设的山洪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目前工作正常,在今年了“6〃17”洪水等洪涝灾害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和10月,对全镇所有无线广播设备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对分机管护人实行再培训。

(二)保障通讯遇到紧急事件信息畅通无阻。我镇各行政村防汛办公室都安装有专用电话,另外,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制作了防汛明白卡,卡上填写了各地质灾害户的家庭情况、联系电话和转移地点等信息,便于及时联系和转移。

(三)备足防汛物资。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储备一批防汛应急物资,目前已集中储备编织袋10000只、铁锹20把、应急充电电筒50支、铁丝25kg、救生衣10件等。

五、法规宣传及防洪保安资金征收情况

8月份我镇组织镇村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有关企业主进行了一次《防洪法》、《防洪法》等水法律法规宣教活动,并在各主要路口大力宣传,提高了全民的依法防洪意识,有力地推进了依法防洪、依法治水工作。

范文(2)

20xx年汛期,我省先后遭受干旱、洪涝及台风暴雨等多种自然灾害。按照国家防总及流域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防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推进“两个转变”,统一指挥,科学调度,解放军、武警官兵及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确保了大江、大河、各类水库、重要防洪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了城镇供水和人畜饮用水安全,保障了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据分析测算,今年防汛抗旱减灾效益达209亿元。

雨水情及其特点

20xx年5~9月份,全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主要表现前期降雨少,后期降雨多;北部降雨多,南部降雨少。5~6月份,全省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4~6成,其中郎溪、屯溪偏少7成,新安江流域6月份降雨量仅为54毫米,为有资料记录以来最低值,全省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7~9月份全省降雨增多,7月份淮河流域、8月上旬淮北地区和9月上旬大别山区分别遭受历史罕见强暴雨。

受强降雨影响,我省淮河流域、大别山区和滁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新汴河、奎濉河和淠河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淮河和滁河发生了一次较大洪水。全省共有16条河流超警戒水位,其中淮河、洪河和滁河部分河段超保证水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四次超警戒水位。淮河、滁河分别有9个和2个行蓄洪区超行蓄洪控制水位。全省9座大型、50多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董铺、黄栗树和沙河集等大型水库均相继泄洪。

汛期雨水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1、入梅偏晚,梅雨量不明显。我省南部6月25日入梅,比常年偏晚9天。7月16日出梅,比常年晚6天。由于梅雨期没有形成明显的降雨带,我省南部梅雨期降雨量不明显。

2、降雨集中,强度大。7月4~10日,淮河流域暴雨中心蒙城县坛城站626毫米,涡阳、蒙城及蒙城县坛城站7天累计降雨量达到或超过100年一遇。8月1~2日,沿淮淮北地区暴雨中心蒙城县顺河集站24小时降雨258毫米,为建站以来第一位,超过100年一遇;奎濉河、新汴河8月1日面平均降雨量149毫米,居有资料记录以来第二位,其中夹沟、时村等站日降雨量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位,点暴雨量重现期超50年一遇。9月2~3日,响洪甸站24小时降雨量达558毫米,是我省有记录以来点暴雨量第二位、大别山区第一位;响洪甸水库面平均降雨量24小时329毫米,两天面平均降雨量417毫米,均创记录;最大24小时降雨岳西毛尖山站544毫米、霍山佛子岭380毫米、含山东山278毫米,均超过100年一遇。

3、降雨突发性强,时空分布不均。正常年份我省主要降雨发生在6月到7月。而20xx年汛期大部分地区前期干旱少雨,后期雨水充沛,尤其是5~6月降雨均偏少,7~9月份降雨明显偏多。三次主要降雨均是突发性致灾性暴雨,7月上旬沿淮淮北地区特别是蒙城、涡阳等县(区)的强降雨形成旱涝急转、北涝南旱的严峻形势。另外,正常年份江淮地区在9月份后汛期,发生日雨量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可能性极小,而9月初13号台风形成的暴雨及洪水,在其量级和发生时间上为历史同期少见。

4、台风活动频繁,破坏性大。今年影响我省的台风或热带风暴有4个,分别是第5号台风“海棠”、第9号台风“麦莎”、第13号台风“泰利”和第15号台风“卡努”。尤其是第13号台风“泰利”形成的暴雨来势猛,强度大,致使淮河、淠河和滁河发生大洪水,大别山区五大水库水位迅猛上涨。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性灾害,破坏性极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5、洪水水位高,流量大。7月份受上游降雨影响,淮河干流王家坝站出现最高水位29.14米,超过保证水位0.14米,为建国以来第九位。受13号台风暴雨影响,大别山区水库在超前预泄和紧急泄洪的情况下,佛、梅、响、磨四大水库日涨幅分别达6.22米、4.29米、3.34米、5.93米,其中佛、磨两库最大1小时分别上涨0.95米、1.46米。佛、磨、梅、响水库最高超汛限水位分别为9.38米、17.45米、4.64米、5.43米,最高水位和最大入库流量均居历史同期第一位。淠河横排头站最高水位55.82米,流量5600立方米每秒,水位和流量分别居历史第二和第三位。滁河襄河口站最高水位13.66米,超保证水位0.16米

工情及灾情

长江、淮河干支流堤防共发生各类险情323处,其中长江干堤7处(均为崩岸),淮河干流堤防及蒙洼圈堤19处,其余险情均发生在洪河、西淝河、颍河、淠河、滁河等支流堤防及部分行洪区堤防。所有险情中,较大险情3处,即阜南县老观乡下河段蒙洼圈堤管涌险情、淮南市石姚湾行洪堤管涌险情和天长市高邮湖大堤部分堤段迎水坡严重毁损。全省共溃破圩口86个,淹没面积36.5万亩,受灾人口40.5万人。其中万亩以上圩口7个,面积22.3万亩,受灾人口26.9万。溃破圩口主要涉及六安、安庆、巢湖、蚌埠、淮南、滁州等六市,分布在淠河、汲河、清溪河、皖河、淮河等沿岸。六安市共溃破圩口65个,约占全省溃破圩口总面积的88%。

洪涝灾害。今年台风及洪涝灾害致使全省81个县(市、区)的917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973万人,受灾面积2608万亩、绝收面积670.4万亩,倒塌房屋17.2万间,因灾死亡86人(其中山区滑坡、泥石流灾害死亡54人),直接经济损失143.6亿元,其中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18.53亿元。其中三次洪涝灾情最为严重。一是7月淮河洪水灾情。亳州、阜阳、蚌埠、淮南、六安等市的36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824.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55万亩、绝收293万亩,倒塌房屋2.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约29.5亿元。二是8月淮北地区涝情。短历时强降雨造成淮北中北部的濉河、新汴河、浍河、沱河等支流水位迅猛上涨,沿淮淮北洼地涝水难以外排,发生了严重的涝灾。三是13号台风“泰利”灾情。六安、安庆、巢湖等7市27个县(区)受灾,受灾人口达677万人,因灾死亡81人,倒塌房屋8.7万间,损坏房屋17.7万间;农作物受灾698万亩、绝收182万亩,基础设施水毁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2.1亿元,金寨、岳西、含山、霍山、裕安、潜山等6个县(区)受灾最重。

干旱灾害。今年3—7月上旬,我省降雨偏少,特别是5—6月,旱情急剧发展。全省17个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其中滁州、宣城、黄山等地旱灾最为严重。据统计,全省年累计受旱面积达2330万亩,其中成灾493.5万亩,一度有148万亩水田缺水、95万亩旱地缺墒难以适时栽插播种,9.3万人、9.5万头大牲畜发生饮用水困难。

防汛抗旱主要措施

今年的防汛抗洪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至上”的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考验了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各项防灾抗灾措施有力、有效,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

领导重视,部署周密,各类责任制落实到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先后召开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全省抗洪救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防指先后七次召开全体成员会议,全面部署安排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在抗洪排涝和防御台风灾害的关键时刻,省委、省政府及时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号召受灾地区积极迎战淮河洪水和台风灾害。省委书记郭金龙两次坐镇省防指,指挥淮河抗洪和防御台风工作,省长王金山多次亲临省防指部署防汛抗灾工作。郭金龙、王金山、王明方、任海深、赵树丛等省领导身先士卒,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汛前,明确省领导及省直有关部门防汛分工,省防指落实重要防洪工程和行蓄洪区防汛行政、技术责任人,调整省防指机构及其组成人员,修订印发省防指成员单位职责。各地以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为重点,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以防为主,突出重点,防汛抗旱工作准备充分

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灾工作方针,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狠抓防汛抗旱准备工作,为迎战水旱灾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防指2月份就发出《关于开展20xx年防汛抗旱准备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汛前准备工作,并先后派出30多个技术检查组,对各地落实防汛措施、重要工程度汛准备、违章设障清除等进行检查、抽查,督促限期解决度汛安全中存在的问题。各地抓住汛前有利时机,及时消除工程度汛隐患,长江、淮河干支流上50多处主要险工险段,在主汛期前得到有效处理或落实度汛方案;主要堤防上在建的78座开口工程,6月底前均具备正常防洪条件。制定了《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修订了《茨淮新河控制运用办法》、淮河行蓄洪区运用方案,调整了王家坝站防汛特征水位;编制全省抗旱预案和淠史杭等大型灌区供水方案。省级财政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沿江市县补充防汛物资。按照《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逻查险规定》,各地落实了417万人的民工防汛抢险队伍。各级防汛机动抢险队开展防汛抢险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广泛动员,合理调度,全力抢排涝水

7至8月发生的三次强降雨过程,致使沿淮淮北和沿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7月初的强降雨,形成了沿淮淮北地区旱涝急转的严峻局面。省政府、省防指见事早、行动快,要求受灾地区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落实各项措施,应对洪涝灾害。省防指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开启淮河、涡河、颍河、怀洪新河、茨淮新河、新汴河、奎濉河等河道上节制闸提前大流量预泄,降低河道水位,为加快内水外排创造条件。为抗御淮河流域第一场洪涝灾害,在淮河上游洪水到来前,蚌埠闸提前预泄洪水16亿立方米。随着上游洪水下泄,河道水位上涨,涵闸无自排条件后,省防指果断要求各类泵站开足马力排水,并同有关部门及时下拨排涝经费和排涝用电指标,支持各地排涝抗灾防汛抗旱工作总结防汛抗旱工作总结。受灾地区广泛发动群众清沟沥水,拆除堵坝,架机排水。各类涵闸及泵站累计排涝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自排涝水量约占75%,大大减少了排涝成本。由于排水及时,为尽快恢复群众正常生活生产和补种晚秋作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通过工程调度,提前下泄涡河、颍河、洪河污水,洪水到来后,加大泄量,加快污水下泄,避免了污染水体集中下泄对淮干水质造成大的影响。

加强会商,优化调度,实现防洪减灾效益最大化

省防指办与气象、水文部门密切联系,加强会商,滚动预报天气情况和洪水演进过程,为科学调度提供技术支撑。7月12日18时淮干王家坝站达到保证水位并继续上涨,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省防指通过异地会商,在分析水情、工情及未来几天流域上游无大的降雨的情况下,慎重作出不运用蒙洼等6个行蓄洪区的决定,避免31.5万亩农田受淹。

在淮河第三次洪水尚未消退的情况下,13号台风“泰利”带来历史罕见暴雨,引发大别山区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大别山区水库及淮河、长江部分支流水位暴涨,淮河第四次洪水接踵而至,防汛抗洪形势极为严峻。省防指审时度势,科学判断,慎重决策,作出了以保障水库安全为重点、加强水库调度、启用分洪河道分洪、兼顾淠河和史河防守、加强滁河及巢湖流域防汛指导、实现防洪工程抗灾减灾效益最大化的防洪调度原则。在第13号台风影响程度尚不确定的情况下,省防指超前调度佛、磨、梅、响四大水库提前预泄,腾出防洪库容,牢牢把握防洪主动权。同时充分利用大别山四大水库联网调度系统,实时监测水库库区降雨、水位变化,综合分析各类防洪因素,联合运行,增强水库调度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从9月2日至5日,调度大别山水库从泄洪、控制泄洪到再泄洪,有效地应对了突发性特大暴雨灾害。据测算,五大水库共拦蓄洪量达11.34亿立方米,削减洪峰60%—89%,不仅确保水库自身安全,也最大限度地减轻淠河、史河防洪压力,避免了干支流洪水叠加。为进一步缓解淮干防洪压力,省防指在调度水库错峰、蚌埠闸敞泄的基础上,于9月4日凌晨,关闭阜阳闸,启用茨淮新河分洪。为控制滁河水位迅猛上涨,省防指要求所有沿滁控制闸和驷马山分洪道全力泄洪,打开襄河口船闸辅助泄洪,加快滁河洪水下泄速度,减轻滁河防洪压力。淮河干流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董峰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荆山湖、洛河洼9个行洪区,滁河流域荒草二圩、荒草三圩2个蓄洪区超过规定行洪水位,在适度承担风险决策思路的指导下,均未启用,避免了40多万亩农田受淹。据初步统计,今年防洪除涝减灾直接经济效益为141亿元。

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

省防指始终将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防汛抗洪的首位,及时转移危险区域内群众,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预测淮河蒙洼等行蓄洪区超规定运用水位的情况下,为确保万无一失,及时转移区内低洼区临时居住群众;在抗御沿淮淮北地区涝灾期间,及时转移被水围困的群众和排出684个村庄内积水;大别山区四大水库在泄洪前,省防指要求四大水库下游有关县(区)、乡(镇)做好沿河洼地人员转移,确保群众生命安全。

第9、13、15号台风来临前,省政府、省防指及时作出部署,要求各地采取紧急措施,转移受地质灾害威胁、低洼地、危旧房、高空作业等危险区域的人员。省防办在电视台、电台播发《防台风十二招》,告之群众防御台风灾害知识;利用媒体宣传山区防御地质灾害要决,并将宣传材料发放到山区乡镇、村、村民组及群众手中,提高群众自救意识,主动防灾、避灾。各地及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5万人,同时全力搜救失踪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特别是在防御13号台风暴雨灾害中,没有出现群死群伤现象,在人员转移和抗洪抢险过程中没有死人。

万众一心,全面防御,奋力抗洪抢险救灾

为有效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省政府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Ⅱ级响应,省防指先后启动防汛应急预案Ⅱ、Ⅲ级响应,启动地质灾害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全面落实各项抗灾救灾措施。7月4~10日,受上游来水和区间降雨共同影响,淮干水位迅猛上涨,预计第一次洪峰将于12日夜到达我省,王家坝站水位将超过保证水位,蚌埠以上河段将全线超警戒水位。同时亳州、阜阳、蚌埠、淮南等市受涝面积已达960万亩。防洪排涝形势十分严峻。7月12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Ⅱ级响应命令。9月1~4日,受第13号台风“泰利”影响,淮河干流全境超警戒水位,润河集以下河段为今年以来的最高水位,邱家湖等9个行洪区超行洪水位,滁河、淠河、巢湖、皖河全线超警水位,滁河襄河口闸超过保证水位。9月3日上午,省防指下达启动《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Ⅲ级响应命令。应急预案的适时启动,及时强化了防汛抗洪及救灾各项措施。

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抗灾救灾,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各级紧急动员干部2.5万名,抗洪救灾群众100多万人,日夜巡堤查险,及时处置险情。各级投入编织袋、麻袋、草袋687万条、木材6696立方米、块石4.3万立方米、土工布及防浪布14.7万平方米,运送抢险土方156万立方米。国家、省级下拨抗洪抢险经费7150万元,省防指调拨编织袋、麻袋、草袋71万条、土工布及防浪布3.7万平方米、砂石料5530吨、橡皮船20艘、救生衣4000件等抢险物资,支持各地抗洪抢险救灾。省防指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全力做好工作。民政部门发放帐篷、食品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卫生部门及时启动治病防病预案,派出数百支医疗防疫小分队,发放药品,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公安部门加强灾区社会治安管理,保障社会稳定;省直工委、省民政厅紧急部署开展抗洪救灾捐助活动。通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保障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医,抗洪救灾工作有序进行,灾区人心稳定。

广辟水源,优化配置,全力保障各类供水安全

今年入汛后至7月上旬,我省大部分地区持续晴热高温,降雨普遍偏少,蓄水严重不足,相继发生严重的干旱。旱情发生之初,省政府相继召开抗旱工作专题会议和全省抗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抓好当前抗旱工作的紧急通知》,全面动员部署抗旱工作,并下达省长预备费、特大抗旱经费1689万元,农业抗灾用电指标2.17亿千瓦时,支持各地抗旱。省防指适时分析雨水情、旱情发展态势,对各地抗旱工作实行分类指导,先后派出5个工作组,分赴重旱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省防办抓住淮河上游来水时机,将蚌埠闸上水位控制在18.4米左右,为沿淮地区引水创造条件。淠史杭灌区适时调引水15.8亿立方米,保证了近900万亩水稻栽插、灌溉用水。上桥、驷马山适时开机提水,提引淮河、长江水2.8亿立方米,保证灌区内310万亩农田适时栽秧和灌溉用水。巢湖市相继打开裕溪闸、凤凰颈排灌站引水闸,引长江水5亿立方米。沿淮、沿江河道湖泊共自流引水达14亿立方米。通过闸站调控和抢引过境水,有效地增加了抗旱水源。全省最高发动435万人,开动近5500处泵站、动用74万台套机动设备投入抗旱,累计投入抗旱资金4.7亿元、用电2.6亿度、用油2.5万吨,各类水利工程累计提供夏种用水85亿立方米,累计浇灌面积达2500万亩。抗旱挽回粮食损失292万吨,减少经济作物损失27亿元。

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

为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确保明年度汛安全,在淮河、滁河洪水尚未完全消退的情况下,省防指、省水利厅提前谋划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立了“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先急后缓、人水和谐;强化领导,明确责任;集中财力,保证重点”的水毁水利工程修复指导原则。省水利厅成立专门班子,具体负责堵口排水和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确定相关部门联系定点县(区),分类、分片指导。要求各地水毁修复工作由各县人民政府负责,受灾严重的市、县、乡人民政府成立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的组织发动、计划制订、技术审查、资金筹集及组织实施工作。突出抓好堵口复堤、影响明年度汛的中小水库除险加固、人饮工程修复三类重点项目,确保今年年底完成80%,明年汛前全面完成。各地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多方筹措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开展水毁修复工作。省补助水毁修复资金2570万元。截至12月16日,三类重点水毁工程已修复完成1801处,占计划的56%;完成土石方840万立方米,占计划的55%。

经验与启示

20xx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和省防指的科学调度,得益于全省广大军民的奋力拼搏,尤其是成功防御第13号台风“泰利”和抗御淮河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带给我们的主要经验与启示是:

基层组织抓措施落实是防灾抗灾的关键。在防御台风“泰利”特大暴雨灾害中,大别山区金寨县响齐办事处集中干部70余人,采取“分片包组、查户盯人、先人后物”等措施,克服道路不通、通信中断等困难,逐家逐户紧急转移群众2030人,全办事处无一人在洪灾中死亡。乡、村基层组织是落实各项部署的最终主体,只有做到快速反应、组织有力,迅速将各项具体防御措施落实到千家万户,才能有效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发挥防指整体效能是取得抗灾成效的保证。今年我省多灾并发、灾情持续时间长,防汛抗旱形势严峻。防汛、民政、国土等部门相继启动本部门专业应急预案,省防指所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发挥了整体应急管理效能,保证了防灾抗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防汛抗旱抗灾工作涉及面广,任何一个部门都不能独立完成,各成员单位必须在防指的统一指挥下,按既定的工作部署,主动配合,高效完成本部门的任务,才能发挥应急管理的整体效能。

信息化建设是实施科学调度的重要技术支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采集系统、异地会商系统、重要水文和雨量站点遥测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省防指能及时掌握各类信息,与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王家坝现场和各市防指适时远程会商,开展模拟调度,科学选比调度方案,使防洪调度决策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必须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学的调度决策体系。针对今年防御台风暴雨工作的实际,吸取9月3日上午大别山库区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的教训,借鉴沿海省份防台风经验,加强台风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建设,逐步建成山区、库区雨水情站点自动测报系统,进一步完善山区防洪工程通信手段。

第5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这次全省防汛防旱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防汛防旱工作情况,分析面临的防汛防旱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刚才,省水利厅振霖同志通报了全省汛前准备工作情况,省气象局光辉同志介绍了今年汛期天气预测意见,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了防汛防旱工作责任状,南京、无锡、连云港、盐城等四个市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周密部署,科学调度,*6年防汛防旱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去年汛期,我省苏北特别是里下河地区出现了严重雨涝灾害,阜宁、建湖、射阳、宝应、楚州等县(区)降雨强度超历史,射阳河阜宁、射阳镇和新洋港盐城、黄沙港建湖等站水位接近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淮河流域同时出现洪水过程。进入9月中旬以后,淮北地区及沿江丘陵山区出现较为严重的秋旱。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精心组织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夺取了防汛防旱工作的全面胜利。回顾去年的防汛防旱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里下河地区防汛抗灾工作,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和张连珍副书记亲临视察指导,对防灾抗灾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防指及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防汛排涝工作进行动员部署。里下河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严密组织、科学调度,保证防灾抗灾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加强指导,通力协作。去年汛期关键时期,省政府派出八个工作组,分赴扬州、泰州、盐城、淮安、徐州等地帮助地方做好防汛排涝工作。省民政厅、农林厅及时掌握全省的受灾情况,组织灾区恢复生产,妥善安排灾民生活。省发改委、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交通厅、环保厅等防指成员单位,派出工作组分赴挂钩联系市,协助地方共同做好抗灾救灾工作。

三是科学调度,抢排涝水。根据水雨情的变化,省防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先后调度沿海四大港、江都站、泰州引江河高港站全力排涝,及时启动了刚刚建成的南水北调工程宝应站,开启安丰、东台、贲家集等多个抽水站,参与里下河区域排涝,同时利用淮安抽水站、石港抽水站抢排白马湖地区涝水,累计排泄涝水39.2亿立方米,有效控制了水位上涨,尽快排除了雨涝积水。

四是周密组织,全力抗灾。灾情发生后,受灾地区广泛动员组织,周密部署安排,全力进行排涝抗灾。盐城市迅速启动防汛抗灾预案,积极组织防汛抗灾,调用各种动力机械,突击抢排涝水,加大河湖清障力度,保证河道排水畅通,确保抗灾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扬州市宝应、高邮等地组织5.2万人对圩堤进行24小时巡查,投入抗灾人数达到23.3万人次;泰州市组织了4个防汛排涝工作组,赴兴化、姜堰、海陵及沿江两市一区指导做好防汛排涝工作;淮安市各防指成员全部上岗到位,突出抓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的防汛排涝工作。驻苏部队和武警官兵也积极参与地方防汛抗灾工作,为夺取里下河地区防汛抗灾工作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是调度水源,全力抗旱。进入秋季以后,淮北地区和沿江丘陵地区面对较为严重的旱情,积极调度抗旱水源,全力做好抗旱工作。省防指调度江水北调和引江济太工程,累计抽引长江水近30亿立方米,及时缓解了受旱地区的旱情。徐州市及时调度开启北坝涵洞、刘山北站、郑集站等泵站,为受旱地区补给水源;连云港市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水源管理和用水管理;宿迁市适时关闭涵闸,拦蓄回归水源,并调集机泵为受旱地区提水灌溉,确保了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要。

二、统一思想,居安思危,切实增强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今年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关键的一年。认真做好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分析防汛防旱工作面临的形势,正视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把防汛防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牢牢把握防汛防旱工作的主动权。

一是对工程的抗灾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建国以来,我省坚持不懈开展水利建设,先后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治水高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供水、降渍、挡潮五套水利工程体系,大大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还有一些防洪工程标准不够高,抗灾能力不够强。如沂沭泗地区防洪标准只有20年一遇,秦淮河、滁河、水阳江地区防洪标准只有10年一遇。流域性水利工程还存在不少险工患段,一些病险水库急待除险加固,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区域治理滞后,部分地区排涝标准不高。城市防洪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部分城市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淮北地区、沿海地区、丘陵山区仍然存在缺水的威胁等等。要高度重视这些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正确估计工程的抗灾能力,把准备做得更充分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些,确保防汛防旱工作万无一失。

二是对天气变化的复杂性要有清醒的认识。根据气象部门分析,近几年来全省气候变化复杂,平均气温呈现升高趋势,暴雨、强雷暴、冰雹、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多发。预计今年汛期各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频次较多,局部地区有可能发生内涝,雨季过后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干旱,影响我省的台风强度偏强,极端性、突发性、灾害性天气呈增多增强趋势。另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长江中游汛期降水偏多,有可能发生大洪水。由于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目前气象科技水平还难以做到精确的中长期预报。对于防汛防旱工作来说,必须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我们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坚持“警钟常鸣,常备不懈”,做到高度戒备、充分准备、严密防备,全面落实各项防汛防旱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支撑保障能力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我省经济继续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较快增长,全省经济运行快中趋稳、稳中向好,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经济社会越发达,对防汛防旱工作的要求就越高,对全社会安全保障能力的要求也越高。我省单位面积的人口密度和经济总量均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哪一个地区都淹不得、淹不起。由于我省一些地区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部分干部群众防汛意识比较淡薄,存在麻痹侥幸思想。一旦防汛安全出了问题,将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和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难、从严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准备工作,夺取防汛防旱工作的全面胜利,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未雨绸缪,严阵以待,扎扎实实做好今年防汛防旱工作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的防汛防旱工作,李源潮书记、梁保华省长作出重要批示,张连珍副书记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防汛防旱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按照科学防洪、依法防洪的要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高标准、高质量地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工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提供坚强的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保证。总的要求是,在任何情况下,必须确保洪泽湖大堤、里运河大堤安全。在遭遇历史和标准内洪水时,保证各类水利工程安全,以及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的安全。在出现超标准洪水时,采取应急措施,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发生严重干旱时,要确保城乡居民生活以及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按照这一要求,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险工患段处理力度。汛前多一份准备,汛期就多一份主动;汛前多处理一个隐患,汛期就多一份安全。从各地汛前检查的情况来看,今年我省安全度汛仍然存在不少隐患。当前,要抓住主汛期到来之前的有限时间,对影响今年安全度汛的工程隐患和薄弱环节再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险工险段的处理力度,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逐一落实处理措施。对汛前能处理的险工隐患,要落实责任,增加投入,尽最大努力消除度汛隐患。对需要列入基建项目的工程,要及早做好前期工作,为工程早日实施除险加固做好准备。对一时难以处理的,要认真落实应急措施,确保安全度汛。

(二)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今年全省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计划48亿元,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地要对照年度工期目标,全面推进治淮骨干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海堤达标、区域治理、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城市防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配套经费,加快工程实施进度,抓紧在汛前多做工程,尽可能使建设工程在汛期发挥效益。今年汛前,要确保完成新沂河整治和怀洪新河开工段及湖西大堤加固工程,庆安、崔贺庄、西双湖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黄墩湖、鲍集圩行滞洪区撤退道路建设等,基本完成新沂河海口枢纽工程建设任务。对于跨汛期施工的在建工程项目,要落实施工导流方案和抢险应急预案,保证度汛安全。

(三)切实加强河湖管理。河湖是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江、沿河及湖泊周边的涉水开发建设项目日渐增多。有的地方非法围垦河湖滩地、填河填塘造地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河湖的行蓄洪能力。各地要按照《防洪法》、《湖泊保护条例》、《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河道??河湖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河湖工程和水域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畅通河湖水系,维护河湖行蓄洪能力。要加大清障力度,按照“谁占用、谁补偿,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坚决清除河湖范围内的行洪障碍,确保行洪畅通。要继续打击非法采砂,保证江河岸线稳定安全。

(四)认真做好城市和水库防洪工作。要加快城市防洪建设进程,大力推进城市防洪排涝的关键控制建筑物和骨干排水河道工程建设,切实加强开发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应付突发灾害的能力,确保城市防洪安全。要高度重视水库防洪工作,特别是病险水库、位置重要的水库以及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的水库,要认真落实各级各类水库防汛责任人,备足防汛物料,落实好抢险队伍,严格按批准的汛限水位运行。病险水库要降低水位或空库运行,确保水库度汛安全。

(五)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地要按照省政府批准的《*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认真做好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不断提高应急反应能力。要结合工情变化和汛前检查的情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水利工程的度汛预案和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险工险段应急抢险方案、滞(行)洪区和江心洲安全撤退预案、沿海地区防御台风预案等。要加强防汛抢险队伍建设,切实将地方抢险队伍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重点防汛县(市)要力争建设一支专业抢险队伍。各级防汛抢险队要抓紧进行培训和演习,提高实战能力。要按照分级储备的原则,及时增储补足防汛抢险物资,确保防汛物资数量充足、调运快捷。重点险工段要现场储备抢险物资,保证应急抢险需要。要加强气象和水雨情监测预报,加快防汛指挥决策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预警体系,提高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增强防御水旱灾害的超前性、预见性,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在做好各项防汛准备的同时,要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做好抗旱准备工作。淮北各地要做好湖库蓄水保水工作,科学制定抗旱预案。沿运省属抽水站要做好长期抽水的准备,有关市县要抓紧维修抽水机组,疏浚淤积引河,随时准备投入翻水运行。要妥善处理好防洪与排涝、泄洪与蓄水的关系,通过科学调度化害为利,变洪水为资源,实现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

四、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全面完成今年防汛防旱工作任务

防汛防旱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大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协作配合,抓紧做好各项防汛防旱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第一,要严格落实责任。落实防汛责任制,是做好防汛防旱工作的重要保障。各地要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把防汛责任落实到每一座工程、每一处险工患段。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防汛抗旱职责》,在工程建设、汛前准备、队伍组织、防洪调度、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都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地要及时组织对新任领导的防汛业务培训,使其尽快熟悉情况。省防指已在《新华日报》上公布了全省大江、大河、大型水库、滞蓄洪区、重点防洪城市和重点流域性工程的行政防汛责任人和技术防汛责任人,各地也要将防汛责任人在媒体上公布,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第二,要严肃防汛纪律。洪水不分行政界限,上下游、左右岸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互谅互让、团结抗灾,在上下游洪水调度、左右岸用水协调、跨界河流管理等方面,下一级防汛指挥部要服从上一级防汛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地区防汛指挥部要服从联防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地方各部门要服从当地防汛指挥部的指挥调度。对不服从指挥调度而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第6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今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和近期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并要求“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防汛抗旱并重,不断建立完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立投入增长机制等,从根本上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的减轻旱涝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提速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十分繁重的任务。

一、防汛抗旱形势严峻、做好防汛抗旱工作意义重大

2010年春季,我国西南5省遭受世纪大旱,造成5000多万群众受灾,500万公顷农作物受灾,2000万群众面临饮水困难。2010年7月22-24日,我市40小时过程降水量达最高达316毫米,为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水过程,沮河柳林段洪峰流量达到1100立方米/秒,洪水超百年一遇。今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湖南等5省持续偏少的降雨,遭受严重干旱。入汛后,又发生干旱急转、旱涝交替频发的洪涝灾害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给群众饮水、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根据气象部门分析预测,今年汛期我市降水仍然偏多,夏末有伏旱,入秋后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但有秋淋,局部发生旱涝灾害的可能性较大,防汛抗旱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防汛抗旱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化、细化、量化、强化各项工作措施,全力确保我市安全度汛。

二、准确把握“十二五”防汛抗旱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化防汛抗旱重点薄弱环节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旱涝灾害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的关键时期。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尊重规律、人水和谐,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群防群控,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本治标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加快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确保城镇和水库安全,全力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千方百计满足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地减轻水旱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主要目标是:基本完成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基本建立覆盖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区的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综合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防汛抗旱专业队伍及群众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洪涝灾害损失进一步减少,抗旱减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不断强化防汛抗旱应急管理能力,积极推进防汛抗旱“两转变,一提高”。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一)加快预警预报体系建设。一是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建成市级监测中心站1个,旱情固定监测站12个。二是基本建成市级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年内实现市、区县两级防汛抗旱视频会商和重点乡镇、重点部位视频会商,5年内实现市、县、乡镇及重点部位防汛抗旱视频会商全覆盖。三是完成4个区县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建成县级山洪灾害预警系统。5年内实现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水情监控系统,并延伸至重点水库、村组和重点地段。

(二)加快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建设。一是基本完成漆水河、沮河城防段建设任务,提升城防段设防标准。5年内完成五里镇河、红土河、清河等主要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提升沿河主要乡镇农防段防洪标准。二是加快我市抗旱水源战略储备建设,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同时建成一批水窖、涝池等小型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抗旱应急工程20处。三是重新编制漆水河、沮河流域防洪预案,并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为防汛抗洪抢险提供科学依据。四是编制完成市抗旱规划,为科学指导今后抗旱减灾工作打下基础。

(三)加快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二是5年内完成市级防汛抗旱救灾专业队伍建设及基层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三是建设市级防汛抗旱物资储备库,物资储备达到省定标准,实现防汛抗旱物资属地管理、统一调配。

三、全力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当前正处“七下八上”的关键节点,做好2011年防汛抗旱工作意义重大。

(一)夯实防汛抗旱工作责任、确保防汛抗旱安全。一是采取得力措施,层层落实防汛抗旱责任制,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落实到厂矿、社区。二是认真落实防御超标准洪水的组织指挥机制,要从人员安全撤离、巡堤抢险、物料供应、交通保障、安全保卫、新闻宣传、救灾安置等方面逐一落实责任和措施。三是提早落实包抓河道、水库、城镇以及重点防洪工程的包干责任制。四是认真落实联户叫醒责任制和防汛信息员制度。使预警措施、撤离方式、安置地点等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扎实抓好各项非工程措施的落实。一是开展防汛安全检查,对本辖区的防汛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逐一登记,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二是组建好以民兵、预备役为骨干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专业队伍建设。三是结合本地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并细化有关防洪调度方案和预案,制定或修编抗旱应急预案,落实群众迁安方案。四是加快预警预报系统建设进度,积极做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旱情监测系统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加快防洪抗旱工程建设,提升应急能力。一是全力推进防汛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年内完成五里镇河治理工程建设,新建城镇段堤防2.89公里,农村段护坡11.94公里。二是加快完成沮河庙湾、柳林、瑶曲、照金、新区段,漆水河城区、大同沟、史家河、孙家河、青年路段水毁堤防修复加固工程。三是开展以治理河道“三乱”为主要内容的河道专项整治活动,维护河道生态秩序。四是完成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修复5处,新建3处,新增应急灌溉面积1300亩。

(四)强化措施,保障水库运行万无一失。一是严格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和水库管理权限,落实水库防洪安全责任和措施,精心搞好水库汛期调度管理,坚决服从各级防汛指挥机构的调度命令。二是强化淤地坝的防汛措施,落实汛期安全巡查制度,真正做到标准内洪水不垮坝,超标准洪水有措施。三是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快区七一水库、耀州区涧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紧宜君县马沟、梁塬、东舍水库,耀州区沟西、友谊水库,印台区枣园等6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

(五)积极抓好城市防洪工作。鉴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部分大、中城市内涝形势严重,城市防洪工作任务繁重的实际。一是要把城市防内涝工作作为我市防汛重点工作之一,采取行政领导负责、制定完善预案、分片包干、联户叫醒等积极有效的措施,抓实抓好,改变目前重地上建筑、轻地下设施,重平面硬化、轻立面拦蓄,重建设、轻管理的“三重三轻”现象。二是要加快建设规划步伐,从根本上消除城市防内涝不安全隐患,在城乡建设规划前要事先征求防汛部门意见,工厂、小区、道路建设、特别是沿河地段的各类涉河项目工程建设,应由防汛部门前置审批。三是抓好隐患排查。要组织人员及时排查各类不安全隐患,及时消除,每次强降雨过后,要及时组织人员清理排水渠、下水道淤积,避免“水漫金山、逢雨必涝、逢洪必瘫”的现象发生。

第7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防灾减灾;水文服务;应急体系;

中图分类号:P331文献标识码: A

广西地处南亚热带,降雨量在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分布不均,尤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洪灾和旱灾频繁发生,季节性、工程性和水质性缺水严重,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需要水文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而梧州市水文事业发展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水文监测能力不够强、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投入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还不能满足梧州市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建设、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的要求,还不能全面适应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水文防灾减灾服务和旱涝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亟需加强。

1 我市防灾减灾水文服务和旱涝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代化水平不高、投入机制不建全

相对于传统水文,现阶段的水文行业无论从设备设施、监测能力,还是从资金投入、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底子薄、基础差、发展后劲力不足依然是水文的实际。许多水文监测站点(水文站、雨量站)远离城镇,地处偏僻地带,工作条件和周围生活环境恶劣,职工结婚难、子女上学、就业难成为基层测站的主要矛盾。测验方式仍然为固守断面,测验手段还处在半机械半自动状态;水文办公自动化水平不高,水文数据库尚未建立,应对突发水事件监测能力低下无不彰显着水文投入的严重不足,无法适应梧州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求。就梧州水文而言,市局办公条件和环境目前处于全区水文系统最落后状态,水情测报中心机房和办公室总共才只有三十多平方,没有会商室,接收天线和其他设备没无法安装;水环境测报中心暂用梧州水文站站房,实验室设施陈旧简陋,没有交通工具,快速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水质监测能力不强。

1.2站网布局不完善、站点布设稀疏、测报手段和能力相对落后

传统水文主要是围绕大江大河以及重要支流“量”和“质”的变化而开展监测工作,各水文站点以流域控制为原则而设置,雨量站点随流域汇流区间自始至终稀疏布设,而对中小河流、大中型水库、暴雨灾害易发区、城市内涝、旱片区、地下水等领域的水文监测少有涉猎。这就形成了只有重要河流才有水文监测站点,其他地方(包括梧州市区和各重要城镇)为水文监测盲点的局面。在山洪暴发和地质灾害发生前无法进行水文预测预报预警,造成灾难的发生。水利工程对水文资料和洪水预报影响大。近几年来,浔江长洲水利枢纽、桂江梯级电站、北流河金鸡电站相继建成发电,蒙江太平站下游陈滩电站大坝加高,致使各河道失去了天然性,水量受到了人为控制,使得传统水文所倚重的单一业务架势和长期形成的水文情势态势已发生根本改变。原有的监测站点(水文站、雨量站)水文资料已不能满足防汛要求,必须重新规划站网布局,布密监测站点,建设合理的覆盖全市区域的水文监测站网和自动遥测系统。

1.3旱涝灾害防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旱涝灾害防御平台没有建立,多部门联动防御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水文是弱势群体,虽然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但由于长期的自我禁锢和封闭,形成了社会民众对水文知之甚少,了解不多的事实,各级党委、政府各届领导存在着“有灾想起水文,无灾忘记水文”的思想,造就了水文事业在自身改革和发展上独行其道,没有更好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建设当中,与其他行业一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形成相对滞后的局面;没有完全进入到梧州市旱涝灾害防御决策平台,与其他行业形成多部门联动防御机制。在水事预警预报方面和应对旱涝等自然灾害时,只能与水利、气象、防办等几个涉水部门沟通连接,其他行业需要水文支撑时,水文却无法知情并提供及时服务。在涉及农业用水、饮用水安全、用水量调度等水资源管理方面以及工业用水、城市规划与建设、生态建设等等,现阶段的水文工作因投入资金不足、基础建设滞后,自身作用难以发挥。水文防灾减灾和应急监测体系急需加快建设。

2 梧州市防灾减灾水文服务和旱涝灾害应急体系建设采取的措施

2.1提升水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

“十一五”时期,抓住西江中下游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和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梧州水情分中心等项目建设机遇,以工程项目促发展,大打水文基础设备设施攻坚战,水文监测能力和预报水平逐年提高,水文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建设能力得以全面提升。表现在:

(一)基础建设不断夯实,监测能力逐步增强。由于历史原因,水文欠账一直很多,站房陈旧、设备老化、监测能力低下是不争的事实。为彻底改变水文落后状况,我们用十多年时间,在国家建设资金的有力支持下,对各水文测站原有站房和设备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或改造,同时推广和应用了大量的高新设备仪器。目前,90%的水文站站貌已焕然一新,监测设备先进实用。雨量、水位全部改装自动遥测,实现雨情、水情不间断实时在线监测;流量测验一个小时内可完成并传输到梧州水情分中心计算机网络;各水文站可实测到最低水位和百年一遇最高洪水。建成了区域内(含大中型水库)各地雨量、水位、流量24小时随时可查询系统,实现了水文信息自动收集、传输和计算的历史变革。

(二)传统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水文预报工作成效卓著。

水情预报是水文工作的重点和核心,预报工作不仅对梧州市及下游广东沿江各地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整个西江水系水情预报牵涉重大,是真正的“耳目”和“哨兵”。长期以来,我们的洪水预报是在经过广大水文职工长年累月对江河的监测和摸索,积累大量洪水规律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依靠预报人员经验和使用合成流量法计算以及预报方案相结合方式,在预报中再考虑区间降雨、洪水涨速、流量增量等因素而作出。2008年,随着中国洪水预报系统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梧州洪水预报工作开始进入到用计算机自动计算分析收集到的雨情、水情并作出预报时代。2008年西江梧州站“6.15”洪水和桂江昭平站“6.13”洪水;2010年北流河“6.02”洪水和贺江贺州站“6.15”洪水就是采用传统经验和现代洪水预报技术相结合手段而做出的预报,准确率高,有效预见期长,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赞扬。

(三)服务范围不断扩展,行业管理规范有序

经过多年的发展,梧州水文的现代化水平已初具规模,服务领域在不断拓展,服务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不仅在水情水质测报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法制体制改革等行业管理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为珠江调水压咸、西江黄金水道建设和高质量提供为满足水利发展规划、水利水电工程及道路桥梁,港口码头、工矿企业、城镇规划和建设等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所编写的梧州水文年鉴、水资源公报、水质通报和地下水通报等基础资料正逐步被交通、航运、铁路、农业、环境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涉水旅游、城市景观、娱乐休闲等领域广泛运用。

2.2加强防灾减灾水文应急监测预测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决策依据。

作为全国25个首批重要防洪城市之一的梧州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防治水患灾害历来就是梧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按时水情简报、水质通报、汛期水情月报、水情专报等、在作业洪水预报时,与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局及相关市水文局、流域机构水文局互通水情信息,相互协商,密切合作,做到雨水情报预报和水质监测通报及时、准确、统一。

(一)提供水情短信服务

为了给各级党政部门和防汛指挥机构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预报,给防洪抢险当好参谋,广大的水文工作者不辞劳苦日夜监视雨情水情,跟踪天气、雨情、水情变化,加强对水情信息的收集,发报工作。雨水情信息的短信服务从2008年开始,多年来,为地方政府的防汛工作与防御地质灾害发生提供了决策依据。我们根据梧州市委、市政府要求,每天提供雨水情信息给市防汛成员与各县区党政领导手中,雨情发送标准按区局制定的标准,雨情监测点则按雨量站的详细地址提供,大大方便领导进行科学防洪决策与防御地质灾害发生,如5月底与6月份的发生在蒙山县、藤县、岑溪市、苍梧等县的局地强降雨,我局水情人员及时地将雨情信息发送领导手中,为地方领导及时转移受灾群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把灾情减到最低。

(二)配合开展梧州市地质灾害水文气象预警预报工作。

为了做好梧州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我局积极配合梧州市开展地质灾害水文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加强与梧州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联系和沟通,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水文气象预警预报业务流程细则,做好业务流程的准备工作。进入业务流程实施阶段后,汛期每天按要求向市国土资源局提供雨水情数据,为防御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该项目工作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效,进一步拓展了水文服务领域。我们提供的雨情信息在2010年藤县、蒙山等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灾害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3提供水文应急测报服务

按照《广西突发公共水事件水文应急测报预案》的有关规定,我局也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将演练纳入每年的汛前准备,积极开展水文应急测报工作。2010年5月27日至6月1日,北流河上游岑溪、南渡、马路等乡镇出现特大暴雨,连续的大降雨导致岑溪南渡镇社垌村等地出现严重的山体滑坡事故,南渡镇出现严重内涝,最大处水深约1m,交通中断,12人遇难,2人受伤,岑城镇甘冲社区一座二型水库发生垮塌重大水灾害事件,造成当地居民受灾并紧急疏散转移800多人。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迅速开展抗洪救灾工作,我局先后分别立即派出应急测小组前往现场进行监测、调查和研究,对雨情、水情、污情和灾情实行跟踪监测并快速报告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岑溪市暴雨灾害水文调查分析报告》、《苍梧县沙头镇质灾害水文调查初步分析报告》和《黄华河死鱼事件原因调查及分析报告》,报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有效处置灾害,定性分析灾害成因,作出了指导性意见。

第8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China's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ut forward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ork problems,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rom the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tandard, town planning, early warning system, continue to introduce high-quality personnel to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and high technology. Strengthen pair of existing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engineering maintenance and renovation, make town dweller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waterlogging disaster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work,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management practice

关键词:城镇;防洪排涝;应对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 counter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镇防洪排涝安全是城镇基础设施工程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居民正常生产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依托于科学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组成一般

包括水库、堤防、内河、水闸、排涝站及滞洪区等防洪排洪设施,我国现存的城镇防洪排涝规划设计是以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根据城镇在区域规划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确定城镇规划期内的防洪类型及标准,来制定城镇防洪安全措施.。

一、目前城镇防洪排涝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基础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党中央对城镇居民的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同过

去相比我国城镇防洪排涝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来看,仍然存在以

下诸方面问题:

1、城镇防洪标准偏低

我国长期以来的防洪排涝政策是立足于城市的,是将城市的防洪排涝安全放在首位来

规划设计,城镇的防洪排涝安全是为处于下游的城市服务的 另外,由于城镇防洪排涝安全设施发展比较缓慢,所以,我国城镇的防洪标准偏低,绝大多数处于中小河流地段的城镇低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在遭遇大洪水时,大面积的农田被淹,民房被冲毁,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经济收入得不到保障

2、城镇防洪排涝技术落后

城镇的防洪排涝现在主要依靠现有的防洪排涝工程,这些工程多建于20 世纪 60 、70 年代,抗险能力较低。现代意义的防洪排涝除依靠工程建设以外,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如防洪信息管理系统 洪水预报系统等这些新技术在城镇防洪排涝中的应用水平不高,对现有工程的维护,加固技术也停留在相对落后的水平。

3、城镇建设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镇建设规划是总体的全面的规划,规划的内容涉及到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设计

时并未考虑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城区内的雨水灌渠或者是雨水排放系统,在分期分

阶段建设过程中遭遇超过防洪规划重现期设计标准的降雨强度,排洪设施无法及时排除暴雨

产生的雨水,造成雨水蓄积形成内涝区 在城镇规划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时序性问题,局部地区尚未建设到规划设计的排洪或排水的标准,也是造成内涝的原因之一。

4、城镇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备

我国的洪涝灾害应急管理在各级城市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管理体系,也都有了相应的防汛组织体系 但在城镇及农村受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仍然存在着当洪水发生时,信息传递不畅,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薄弱,预报预警信息不准确。不及时等问题在城镇建设和防洪管理上,尚未考虑在遭遇大洪水时城镇中可以被淹没的区域及设施。当遭遇超标准洪水时,缺乏包括洪水保险 城市居民紧急疏散 撤离及救灾措施等内容在内的城市

防洪排涝应急管理体系和机制,以确保城镇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各种城镇生命线网络

系统,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尽可能减少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

防洪排涝工程的施工技术

城区防洪堤工程设计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与土堤相结合,工程规模为Ⅲ等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3 级,设计洪水标准按50年一遇洪水设计,地震烈度设防标准为Ⅳ度。

1、堤基施工

堤基施工的首要任务是按设计要求进行清基。按设计断面放线,确定清基范围,边界应在设计结构边界以外 50cm。迎水面浆砌石基础开挖时如果超挖,则应加大基础厚度,不得回填。堤身填筑前应进行削坡处理,清除区域内全部树根、杂草、垃圾、废渣及其他障碍物。当基础为粉细砂层时,应将粉细砂全部清除,使堤基和堤身全部坐落在砂砾层上。堤基表层的不合格土、杂物、植物等必须清除干净,并不得作为堤身的回填土,清基深度≥20cm。

2、堤脚浆砌石施工

(1)浆砌石材料要求石料表面无泥垢、 油渍等污物,并保持砌筑时表面湿润。砂浆配合比必须经试验。

(2)按照设计尺寸放样,开挖基坑,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砌石施工。

(3)浆砌石体采用铺浆法砌筑,铺浆厚度30mm~50mm。砌筑时,石块分层卧砌,上下错缝,内外搭砌。不采用外面侧立石块、 中间填心的方法,不出现空缝。

(4)砌体的布置和尺寸以及分缝必须满足施工详图要求。

(5)施工中如遇小雨,应适当减少水灰比,同时应做好表面防护;遇大雨时,须保护好已砌工作面。

(6)砌筑过程如因故临时间断,应预留阶梯斜槎。继续砌筑前应将砌体表面的浮渣清除干净。

(7)浆砌石堤脚要留伸缩缝,间距一般为15mm~20mm。伸缩缝为空缝,不作填充物。

3、堤身砌筑施工

(1)堤身砌体材料选用石质坚硬新鲜未风化岩石,冻融损失率小于1%。 堤身浆砌石采用上下两面平行、无尖角、飞口、薄边、有砌面的长方体块石。

(2)砌筑前,应在砌体外将石料上的泥垢冲洗干净,砌筑时保持砌石表面湿润。

(3)浆砌石采用座浆分层砌筑,铺浆厚度宜在 30mm~50mm之间。随铺浆随砌石,砌缝需用砂浆填充饱满,用铁杆捣实,做到不漏填、不空填、不得无浆直接贴靠,严禁先堆砌石再用砂浆灌缝。

(4)浆砌石要上下层错缝砌筑。砌体外观面应平整美观,预留约3cm~4cm砌缝。

(5)浆砌体勾缝前应清缝,用水冲洗干净并保持缝内湿润,砂浆分次向缝内湿润,分次向缝内充填密实。

(6)浆砌体砂浆配合比应按设计标号通过试验确定。施工过程在砌筑现场取样试件。

三、保障城镇防洪排涝安全的对策

城市防洪排涝安全规划应在充分分析城镇防洪排涝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镇生产生活

实际情况和城镇建设规划提出切实的应对解决措施,在保障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社会和谐,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在实现防洪排涝安全目标工作实践中以下几项措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1逐步提高城镇防洪排涝标准

城镇防洪标准既关系到城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又体现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是城镇防洪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一项重要依据。洪标准定得愈高,防洪效益也就愈高,所需的工程投资也就愈大、防洪标准定得愈低,城市防洪安全性和防洪效益也愈低 随着农村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固定资产的数额也在不断增长,发生同样大的洪水,同样的受灾面积造成的损失将成数倍增长。因此我国的现行城镇防洪标准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予以适当提高。

2 城镇防洪排涝规划应与城镇建设规划同步进行

应处理好城镇防洪排涝规划与城镇建设发展规划间的关系,在城镇发展规划中注意防

洪排涝问题,明确城镇防洪建设的方向、总体布局、 建设规模、防洪标准及主要治理措施,防洪排涝设施与城镇基础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另外,在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问题上必须考虑防洪能力的补偿,配套建设好排水设施,内外排水要统筹考虑在城镇基础设施施工过程中要预留出水口或配套建设排涝泵站,将重要关键的设备用房规划设置于高暴雨重现期的规划内涝水位之上。

3建立城镇防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防御城镇洪涝灾害需要气象、水利、城建水务等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需要建立有效机制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城镇防洪涝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各相关部门可根据预警标准的各类信息,立即启动预警系统,并通过通信、新闻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向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分层次、分类别地有关防御灾害预警信号,将洪涝灾害对城镇的影响降至最低。

4、加强人才引进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进步,防洪排涝工作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技术掌握多与少直接影响到

防洪排涝工作效率和效果,也最终影响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些高新技术的使用,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增强防御工程运转的协调性 如信息管理技术的引入,可以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在洪水发生的情况下,为救灾决策和快速反应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为指挥抗洪救灾提供通讯保障,并跟踪 反馈各项命令的执行情况,以达到减少人员 耕地 财产和资源损失的目的

5、做好城镇居民的防涝减灾常识宣传普及工作

我国的防洪排涝工作主要由政府和人民军队来完成。长期以来,由于对城镇所存在的洪

涝灾害风险宣传不够,特别是对居住在农村的居民宣传不够,除遭受过洪涝灾害的城市居民

对洪水灾害的严重性有一定体验外,多数地方居民对对洪涝灾害风险认识不足,导致我国在

发动城镇居民投入防洪减灾方面存在严重缺欠,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考虑足够的防

洪排涝减灾对策,部分地方领导干部既存在着严重的麻痹思想,又缺少足够的防洪减灾知识,

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时往往束手无策,在洪涝灾害发生的过程中不但不能成为防灾减

灾的积极因素,反而却成为防洪减灾救助的对象。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防洪排涝问题将逐步成为城镇规划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分析城镇防洪排涝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科学的

解决方案及应对措施,这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广大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范文

巨的工作。近年长乐洪涝、台风灾害频繁发生,“飞燕、龙王、圣帕”等超强台风带来洪涝和风暴灾害,暴露了防洪安全存在着隐患和薄弱环节,也给今后防洪减灾工作带来更多、更大的挑战。为进一步提高长乐城乡防洪减灾能力,本文通过对成灾现状分析,对长乐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洪灾现状致灾原因措施建议

1.气候特点

长乐位于福建东部沿海,闽江口南岸,濒海临江,三面绕水,一方倚山,属新华厦系复式隆起带东缘,东南闽浙低山丘陵的一部分。闽江水流经市境北部至梅花入东海,过境河段全长35公里,境内溪流全部为源短流,港道纵横,河网密布。长乐属南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雨季集中,易于洪涝,干季明显,旱情常见。年降雨量在1200-155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382.3毫米,形成洪涝灾害有4-6月的锋面暴雨和7-9月的台风暴雨两种类型,锋面暴雨的特点是降雨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台风暴雨特点来势凶猛,降雨历时短,强度大,雨量集中;台风登陆时,沿海风力可达10-11级,最大风力12级以上。历年实测最大风速40米/秒,最大雨量24小时为365.4毫米(1990年)。当暴雨洪水受海潮顶托时,沿江闸门无法泄洪,易造成内涝,甚至发生决堤、毁堤。

2.洪灾现状

2.1、防洪工程状况

长乐过去民间有谚语:“九日天睛闹干旱,三日连雨淹街亭”。据地方史料记载,南北朝至清,长乐人民为摆脱旱涝威胁,兴建有湖、港、浦、沟、圳、堤、陂、坝、塘、埭、堰、斗门等水利工程214处,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防灾和灌溉能力日渐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建设不断发展,已建有电灌工程394处,机灌工程301处,蓄水工程429处(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38座、山塘386座),建有文武砂海堤、外文武海堤、三营海堤、潭头海堤、文岭、梅花海堤、城区防洪堤、营前港防洪堤等14条,建有营前港水闸、洋屿港水闸、十八孔水闸、十七孔水闸、克凤五门闸等34座,近年长乐加大城区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和内河整治力度,全面实施堤防,水闸、水库等病险工程除险加固和重点工程建设,推进莲柄港水网整治和长效保洁,长乐城乡防洪抗御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2.近年洪灾状况

由于气候异常,长乐近年最突出的洪涝灾害有:(1)1999年第10号热带风暴,24小时雨量326.6毫米,有12个镇乡的农业、水产、水利等设施受重大损失。吴航镇房屋倒塌90间,鹤上镇受灾村庄13个,受淹房屋2806间和农田7800亩,路堤损坏9940米,古槐镇冲垮拦水坝5个。(2)2002年“飞燕”台风,短时雨量93.7毫米,风力12级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5.2亿元。其中房屋损坏5802间,倒塌2956间,企业毁坏632家,水利设施毁坏65处,受损学校300所,受灾面积9.5万亩。(3)2005年 “龙王”台风,雨量达322毫米,受灾人16万人,受淹房屋2.87万间,倒塌房屋1206多间,农作物受灾3.8千公顷,吴航等11个乡镇发生山洪暴发,全市直接经济损失5.12亿元。(4)2007年“圣帕”台风,4小时降雨量330毫米,受淹农田29530亩,房屋8705间,水利设施78处,三溪水库最高水位达47.39米,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3、致灾原因

长乐洪灾和暴潮主要发生在4-10月,除了自然地理条件和气象因素以外,还存在一些薄弱的环节。

3.1城区河道功能萎缩,内涝问题重视不够。一方面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城区内河过水断面偏小,一些河道河床淤积严重,河道管理范围内违章搭建影响了河道,正常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随着城区面积扩大,许多盲肠河、池塘及稻田消失,加上新城区标高高于旧城区,造成旧城区排水不畅。同时鳌峰山等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城区后山又受到机场高速公路拦腰穿过的影响,使溪水流域自然汇水受阻,影响了城区防洪排涝。

3.2防洪排涝规划滞后,河道管理力度不够。目前仅有旧城区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和莲柄港灌区港道整治规划,而城区河网规划,新城区乃至整个长乐市区的防洪排涝规划编制工作滞后。《长乐市河道管理办法》已颁布多年,但是执行的效果不尽理想,河道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3.3人为因素致涝频频发生,防灾工作压力增大。(1)洋屿港水闸泄洪道内港淤积2.0米之深,影响了城关地区防洪排涝。(2)三溪水库最大泄洪量849立方米/秒,而水库下游河道实际泄洪能力仅319立方米/秒,河道达不到泄洪要求,影响了水库安全泄洪。(3)违章侵占港道建楼房、建厂房、堵港养鱼、养禽以及乱倒垃圾造成港道堵塞或行洪断面缩窄,影响防洪排涝能力。

3.4镇村监管力度薄弱,村镇缺乏防洪规划。镇乡村管辖的水库、水闸、堤防监管较为薄弱,潭头西湖、湖南东湖及漳港、鹤上、古槐、文武砂、江田、玉田等支港河床抬高,淤积严重,港道水葫芦丛生。部分水库、堤防、水闸存在病险隐患,外文武海堤脚、护坡受风浪;中击严重损坏,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水土保持防治跟不上,涵养水源能力不足。

4、措施建议

4.1增强法制意识,保障依法治水。开展《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长乐市河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依法治水,及时查处围垦港道、侵占行洪通道和调洪场所、蓄滞洪区等无序开发的行为。加大对违法、违章占地和占用河道等破坏水利设施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危害水利设施、危害排涝的建筑物应一律拆除。严格制止违法开发建设活动,减少水土流失和港道淤积,恢复行洪通道。加强防灾教育,各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部门在审批各项规划建设中,应考虑防洪安全问题,防患于未然。

4.2疏通水系动脉,确保排通泄畅。(1)交通、公路等部门要解决公路过洪涵洞断面偏小产生的滞洪问题;(2)加强17、18孔水闸的防洪监管及排洪调度,以解决南洋片区洪涝问题;(3)做好莲柄港主港道、支港道的整治,加大清淤清障力度,恢复蓄滞及行洪功能,抓好河道长效管理和保洁工作;(4)进行洋屿港水闸改扩建,清除水闸内、外港道淤积,营前闸、奎桥闸、洋屿闸应归一个单位管理,以更好地解决城区排洪、冲污和通航;(5)加快兴建新田水库,提高水库拦洪、削峰、错峰等防洪能力,增强兴利减灾效益;(6)发挥营前港水闸调洪作用,洪水通过朝阳洞直接泄洪到闽江,以缓解长乐内涝灾害。

4.3提高防灾能力,增强水患意识。建立防洪减灾新理念,加强城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做好防洪减灾基础工作,每年定期开展汛前检查,落实防汛预案、防汛队伍和防汛抢险物资。在汛前要修复好水利水毁工程,进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用好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以提高防灾减灾指挥决策和应急反应能力。做好汛期气候分析,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寒》,对易发生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控,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

4.4采取工程措施,实现科学管理。三溪水库下游村庄人口密集,需开展防洪专项规划整治,对水情、雨情监测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做好防洪调度方案,提高防洪能力。做好全市江海堤防加固达标,提高御台、御暴能力。加大险病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建设,治理中小溪流,防治山洪灾害。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实现时空合理配置,及时为洪水安排出路。

4.5编制防洪规划,完善抢险预案。针对长乐地形地貌、防洪工程和河网现状,编制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指导下,采取近期与远期、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整治方案。镇村要制定防洪抢险预案,强化责任机制,加强预案管理,关注辖区内水工程运行状况,适时实施预排,腾库迎峰,确保安全度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