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给同龄人的一封信精选(九篇)

第1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临泽县五三小学五年级(3)班

尹波

亲爱的朋友:

你好!

今天是星期日,我和爸爸妈妈出外看风景,路上我看见建筑工地的机器在不停地转动,河水变成了黑色,还有一些店铺的门口在播放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声……难道我的假期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

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这里安静多了,我想转身寻找几条活泼可爱的小鱼,谁知道,水被污染了,连鱼的影子都没有。我问小河:“小河呀,小河,你怎么这么脏?”小河无奈地说:“都怪你们人类的错,附近工厂在乱排放废水到我这里来,还有一些死掉的牲畜也被送到我这里来,我每天都闻到自己身上的臭味。”我仿佛听到了他的哭诉,话音刚落,一阵风吹来,小河身上的臭味迎面扑来,那股臭味真实难受死了,于是我们赶紧离开。

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上,我可以静下心来欣赏风景了,这时我发现草地上的草黄黄的,我又问:“小草呀,小草,你怎么这么黄?”小草有气无力地说:“你们人类经常到我这里来踩踏,还有一些垃圾送到我这里来焚烧,我痛死了!”我也看见小草秃了一大块。突然,天空下起雨来了。这些雨酸酸的,我抬起头问天空:“天空你在哭吗?为什么你的雨酸酸的?”天空说:“我每天都闻到废气,我的眼泪能不酸吗?”雨越下越大,我到树下避雨,发现树上只有零零几片叶子,树跟我说:“小朋友,我在也不能为你挡雨了,我被酸雨腐蚀得快不行了!再加上昨天有几个大汉拿着刀想把我砍倒,结果没成功,不过在我身上留下了几道疤痕。”我摸摸大树身上的刀痕,心里很难过。

于是我回家写了这封信,希望收到这封信的朋友想一想,您是否做过伤害地球的事?

朋友们,为了创造一个绿色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地球成为一个美丽的星球!

祝朋友们身体健康!

您的朋友:尹波

第2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你好!时间飞逝,转眼之间5年都过去了。和你这个哥们整整相处了5年,你突然转到安徽上学了,没你在身边的日子还真有点不习惯了。好哥们啊,好怀想你的稚气,你的天真,和那些与你在一起的日子。

还记得吗,那个标准“追星族”的你,整天“蔡依林、江映容”的唠叨,高兴时还哼唱几句《青花瓷》的旋律。那年元旦晚会,你硬是跟我说要唱蔡依林的《许愿池的希腊少女》,还笑着问我相不相信。我说不信,你还认真地说,要是你唱了,就让我找块臭豆腐撞死。你的诙谐幽默把我给逗笑了。可你离开大伙了,听不到你的歌声,看不到你的笑脸,心里真的不是滋味。

真的好想你,想念你的乐观。每一次考试,收卷的时候你总是喜欢在得分栏上画一个100,不管你写没写好,会不会做,都喜欢这样。当我去收你的试卷时,你总是笑眯眯的。送别之时,你脸上仍然挂着笑容,看不出一点忧伤。当我问起你去安徽的事情时,你总是“乐呵呵”地将话题转移。我知道,你的心里是悲伤的,可你不舍得让我们难过。如今,我收试卷时总会想起你,想再收你的卷子……

梁宇轩,你虽然远在他乡,可你的影子依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兴奋收到了你的来信,你的稚气没改,你的天真还在。祝福你啊,在新的地方主,你也要“生根发芽”,学会与老师、同学相处。异地是一个新的起跑线,我们俩虽然相隔两地,但我却知道你的心还在我们身边,我们俩一样可以竞争。加油啊,如果你松懈了,我可看不起你了哦!

诗句上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我可真有了体会。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成年之路上相遇,那时,你可别忘了,你永远是我们班的人,永远是十班的一员,不管走到哪,这一点不会改变,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好同学。

希望你与我们共同进步,我看好你哦!

第3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你好!

快乐学途,有你相伴;快乐成长,与你分享。鸿雁传书,交流感悟;书信往来,增进友情。天苍苍,野茫茫,匆匆几十秋,弹指之间,你我分别已经有两年未见,身体、生活是否可好?这次给你来信,一是询问一下你的生活情况,二是与你沟通,分享我们的喜悦之情。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已是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了,每天都有许多的作业,再也不能像幼时那样在草丛中打滚,在树林里爬树,在小溪里抓鱼。

在成长的旅途中,虽然有不少忧愁,但更多的是欢乐。

我在班里也算是个拨尖的的学生,曾多次获得许多奖项:育苗杯、英语奥林匹克、红榜杯……期中、期末考试也屡获第一。

王伟华,你知道我的成功因为什么吗?就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记得那是在读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很好,老师就让我去参加奥数比赛,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噢,那你要好好学啊!”我满不在乎地说:“没事,我会做。”妈妈说:“骄兵必败,你这样一定会知错的。”我不听妈妈劝告,看起了电视。到了比赛那天,我十分自信地走进赛场,可是刚看了试卷,心里凉了大半截,到考试结束也没做出五道题。我沮丧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林肯参选多少次才能当上总统,共产党经历了多少失败才有这样辉煌?你这一点小小的失败又处得了什么!”我听了,重新找回自信,我钻到堆里,努力学习起来。果然,我以100分获得了二等奖,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春花啊!”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我们相隔很远,但友谊永驻我们的心间。愿快乐永伴你我成长!

此致

敬礼

第4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倪吉贞是宋庆龄舅舅倪锡纯的女儿。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宋庆龄和宋家、孙家的亲属都断绝了联系,几十年没有过任何来往。所以,她很看重与外婆倪家亲属的交往。对于这位表妹,她更是很有感情。

倪吉贞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很好也很有教养,称得上是一位淑女。1927年,宋美龄和在上海举行婚礼时,特别邀请她作为伴娘。宋庆龄非常喜欢这个表妹,见她一直独身,曾想邀她来作秘书,陪伴自己度过晚年。

“”开始后,社会上掀起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狂潮。住在上海的倪家,因为和“四大家族”的关系,首当其冲。倪吉贞的哥哥倪吉士被抄家。一家人搬进了一间极小的房子,缺少起码的生活条件。看到这种惨景,倪吉贞触目惊心。

可她没有想到的是,不属于任何单位、也从不惹是生非的她,很快就受到了更沉重的打击。1966年12月10日夜里,她弟媳妇任教中学的红卫兵闯进家门,要在这里设立司令部,勒令他们24小时内搬走。至于搬到哪里,红卫兵不管。

倪吉贞一辈子没经历过这种事,顿时方寸大乱。她找到房管所,被告知没房;找到派出所,民警管不了也不能管;找到统战部,这个昔日“民主人士的家”,也已是风雨飘摇、自身难保。要想投亲靠友,扳着指头数一遍,不是住得很紧,就是已被扫地出门,谁家也容不下他们一起生活的四口人。无奈之下,倪吉贞和原来住在一起的弟弟吉文、弟媳美芬分手,带着过继的女儿倪以铭去寻找容身之地。

12月11日,倪吉贞在上海的大街上游荡,一边哭一边走。倪以铭是倪吉贞哥哥倪吉士的女儿,倪吉士当然会全力帮助她们。但是,倪吉士的住处,除了一家人的坐卧,连放一张桌子的地方都没有。倪吉贞路过淮海中路的宋庆龄住宅,明知宋庆龄不在上海,不可能解决她的燃眉之急,但她已经控制不了自己,按响了门铃。门打开,看到传达室,倪吉贞如见亲人般泪如雨下。正巧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出门去了,下午才能回家,没有人可以做主帮她。

红卫兵勒令的24小时就要到了,走投无路的倪吉贞只好不再顾面子,要求美芬把她和倪以铭也一起领到美芬的姐姐家。红卫兵只许倪吉贞搬走一张床、换洗衣服和被子。所有家具、日常用品,包括碗筷都要留下供他们使用。倪吉贞仅有的400元钱,被红卫兵硬索去300元。他们还宣布,此后司令部在这里用的水、电、煤气、电话费,全由倪吉贞负担。倪吉贞央求说她家很节省,水、电等每月只用12元,能否今后每月交12元给他们。她还将上个月水、电等收据给他们看。但他们仍然说,不论用多少都要倪家来付。

住进美芬姐姐家后,只有一张床,让给倪吉文睡。房间里没有水,要去弄堂里用水桶拎进来。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这也是很大的负担。想到今后要靠弟弟吉文的薪金过日子,还要支付自己家中一切水、电、电话等费用,倪吉贞心中惶恐莫名。

1966年12月14日,勉强安顿下来的倪吉贞给宋庆龄写了一封长信。从小有着强烈自尊的倪吉贞,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她详细地讲述了所有的经历,满心酸楚地说:“你如果看见我,也不认识了。” 瞻念前途,她十分恐惧:“不知道还要苦到、吓到什么地步?”信的最后,倪吉贞写道:“请你自己保重,我将打起勇气做人(听说寻死是要成为反革命的),我没有犯什么法,我不死,心中就记牢你的话。请收到此信千万千万能不能给几个字?使我们知道你收到了信,我精神上要安慰些。但请你在信封里面也不要具任何什么‘姐、妹’等字。这样更为妥当……心中很乱,不必多说。有错,有不对的地方,请你慈心原谅。”在署名之后,她又令人担心地缀了两句:“甘家娘娘的媳妇已自尽,用的是煤气。我认识的已有八个了。”

信封上,贴了一张头像的8分纪念邮票和一张人民大会堂图案的2分邮票。倪吉贞在信封的正面和背面用钢笔写了三处“航空”字样,显然已经惊恐万状。

这封信使宋庆龄牵肠挂肚,她在信中用笔做了11处记号。为了缓解倪吉贞被扫地出门后生活无着的困难,她设法通过中国福利会的老部下蔡缦云送去了一点钱,给他们以精神安慰和物质支持。然而,很快,蔡缦云就失去了自由。这更使宋庆龄心神不定,深怕是自己的托付,给蔡缦云带去了灾难。1967年底,她写信给沈粹缜:“我的老干部蔡缦云,一年多没有消息了。不知道什么缘故她被关起来。我日夜不安,不知是否因为她代我交一些钱给我一个表亲的缘故?因为她一直很老实,守纪律的,也不和坏人来往。如果你听到她的消息,请不要瞒我吧。我对她应该负责!”接着她又忍不住说到倪吉贞:“除了生在资产阶级的家庭里,我的表亲从未参加政治或做过坏事。一直很老老实实的。”

1966年年底的这封长信之后,倪吉贞可能还给宋庆龄写过信,但至今没有查到。因为宋庆龄曾写道:“她曾对我说过,那些野蛮、兽性的人毒打她、践踏她以致吐血,还不如死了好。”这一情节在我们见到的这封信中没有表现。看来,此后的倪吉贞不仅被强制劳动,而且受到批斗,还是武斗。对于一个始终生活在闺中的“小姐”来说,这是不堪忍受的。为什么宋庆龄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倪吉贞呢?就此,宋庆龄曾愤怒地说:“我当时不够警惕。我本应该打电报回家,让她住到我家里去,或者送她来这里。但我相信了那些没有心肝的人,他们说她在骗我。”

1968年5月,倪吉贞万般无奈之中,又一次来到淮海中路的宋庆龄住宅。按响门铃后,工作人员告诉她,宋庆龄一直住在北京。倪吉贞最后的一丝幻想破灭了。她穿过马路,来到住宅对面的武康大楼。这是一座法国文艺复兴时代风格的8层高的建筑,解放前曾被孔祥熙买下,归在孔二小姐的名下。孔令伟为其取名诺曼底公寓。由于建在路口,这座楼顺街势建成了熨斗形。这座楼的一个特点是顶层有一条长长的临街走廊。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解放后,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一些电影界的知名人士,如郑君里、金焰、赵丹、秦怡、王人美等被安排住到这里。“”开始后,这座楼便成了自杀者的首选。万念俱灰的倪吉贞一步步登上楼梯,然后从走廊上凌空一跃,彻底得到了解脱。

倪吉贞的自杀使宋庆龄大为震惊。1969年10月16日上午,宋庆龄乘的专机回上海。她的心情很不好。在去西郊机场的路上,她终于忍不住对秘书杜述周说:“杜同志,我的表妹在我家对面楼上跳楼自杀了,你到上海可以去看看。”稍一停顿后,她内疚而又无奈地说:“我连一个无辜的表妹都保护不了……”

1971年2月11日,宋庆龄在致廖梦醒的信中又一次谈到了倪吉贞的死:“尽管春节给许多人带来欢乐,可是我一点也不喜欢燃放爆竹。不断传来的坏消息使我老做噩梦……这些日子我听到的尽是坏消息。我的亲属倒是都已经解放了,因为彻底的审查并没有发现他们犯过什么错误,只不过他们不幸同四大家族之一有点关系而已。这是他们身不由己的事。他们仍挤住在亭子间里,劳动所得只能勉强糊口。我自然要帮帮他们,但那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因为我现在只有自己的薪水收入。我希望我的表亲们不要像我的那个表妹一样去寻短见。她的死,我是有一部分责任的……可怜的表妹杰西卡(倪吉贞的英文名字)就这样离开了人世,我常梦见她。”

其实,倪吉贞之死只是发生在宋庆龄身边的实例之一。早在“”开始之初,据说宋庆龄就直接写信给中央,明确提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还有效吗?怎么可以乱抓人,乱斗人,抄家,逼死人?党中央要出来讲话。这种无法无天的情况,自己伤害自己的同志、人民,是种罪行。”1971年,在写给廖梦醒的信中,她还将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概括为“火与死”。

第5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结束知青生活当上幼儿教师

萧芸,1949年9月4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她的父亲是毕业于湖南大学土木系的高才生,后在常德农校任校长;她的母亲则是长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一直在湘潭教书。1965年7月,萧芸初中毕业后,与89名知青一起来到湖南省湘潭县,在湘潭至韶山的铁路、公路沿线安营扎寨,组建了知青茶场。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场解散,萧芸去了一个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老虎岩生产队落户。后来,她认识了一个名叫李开彦的人。他是大队支书的弟弟,比萧芸大两岁,曾就读于南昌航校,毕业后分配在株洲320厂。支书家想为他找个对象,他们相中了萧芸。萧芸对他的条件也比较满意,同时她也想找个能够保护自己的人。

1977年,萧芸在农村生下了一个女儿,成为了一个母亲。

1979年7月中旬,已在乡中学当民办教师的萧芸碰到了大队管收发的人,那人说大队部有她的一封信。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关部门写信请求解决她的回城问题,但都石沉大海。

这回,萧芸同样没抱什么希望。然而,她拆开信一看,信是湘潭县公安局寄来的,里面附着一张表,同意萧芸和女儿将农业户口转为城市户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萧芸,在这突然而至的惊喜面前落下了眼泪。

结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萧芸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当了一名老师。那时,纷纷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难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虽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方面都得从头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已经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身无长技,干的工种是最差的,拿的工资是最低的。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成果就这样轻易地被一笔勾销?难道他们那一段献出了人生最美好年华的“蹉跎岁月”,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淹没了?

冒险写下“知青福音书”

湖南湘潭县的部分知青聚在萧芸家那几间平房里议论纷纷,后来知青们对她说:“萧芸,你有见识,文笔也好,你代表我们写一封信吧,要求把我们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我们都在信上签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负责照看。”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萧芸经过深思熟虑,以凳子当桌,坐在门槛上,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人们称为“知青福音书”的信。以下便是这封信的原文:

各位领导:

我们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乡、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15年)。

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几千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身居茅棚,荷锄掮担。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说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杀。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定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地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此致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1982年10月7日

写好这封信后,萧芸做了三件事:一是请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给6岁的女儿织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让他马上提出离婚,以免受到株连,然后找一位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萧芸已经为这封信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信虽然已经写好,但寄给谁呢?萧芸想到了从湘江机器厂调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杂志社当编辑部主任的潘运告,他是萧芸当时认识的最大的一个官。

8000万知青命运被改变

此后,这封信便开始了它独特的旅程。潘运告接到信后,认为信中所提问题非常重要,并带有普遍意义,遂转交给了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一种社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于是,出版社党委附了呈辞,加盖印章,此信遂被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专人到北京请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飞到了总书记的案头。

1983年元旦刚过,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办去一趟。一进门,办主任就问她:“你给省里写过信吗?”“嗯。”萧芸不知等待自己的是福是祸。“写的都是啥内容?”“要求把下乡知青的农龄算入工龄……”办主任上下仔细打量了一下萧芸,僵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办公厅来了电话,让我们办转告你,总书记对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国家有关部门正着手调查解决知青的工龄问题。”听到这里,萧芸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

第6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这批书信是宋美龄写给她的美国大学同学埃玛・德隆・米尔斯的。米尔斯小姐,比宋美龄大4岁,是宋美龄终生密友,宋美龄在书信中亲切地称之为“达达”,自称“女儿”。

根据上世纪40年代传记作品的记述,宋美龄在美国韦尔斯利学院读书时,曾与某中国留学生订下婚约,但很快就退婚了。而坊间传说,刘纪文就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甚或说两人已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2012年10月,刘家后人公开否认了刘宋订婚的传闻,因为刘纪文根本没有在美国留过学。传闻毕竟是传闻,要揭开历史的真相,还得从第一手的档案资料入手。宋美龄早年书信中那些曾经闯入过她的心扉的男士们,在今天看来他们是谁或许并不重要。但他们的出现,引发了宋美龄对爱情和婚姻的很多思考,反映了她追求其人生价值的心路历程。

1917至1921年,宋美龄与米尔斯通信非常频繁,倾诉回国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包括情感世界里的起起伏伏;1922至1925年米尔斯在中国,两人之间未见通信。1926年1月至1928年1月宋美龄给米尔斯的书信不到10封,写信的频率大大降低,情感问题涉及不多。

回国途中遇见了“我的命运”

1907年夏,年仅9岁的宋美龄跟随二姐宋庆龄远渡重洋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新泽西州萨米特镇波特温学校、佐治亚州德马雷斯特皮德蒙特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3年夏宋庆龄大学毕业回国,宋美龄转至马萨诸塞州的韦尔斯利学院就读。当时哥哥宋子文在哥伦比亚大学念书,充当了宋美龄的监护人。在韦尔斯利学院读书期间,宋美龄与宋子文在一起,自然会认识不少的中国留学生,其中不乏追求者和心仪之人。但青少年时期的恋情,犹如雨后的彩虹,美丽而短暂。1917年6月宋美龄毕业后,带着对美国的无限依恋和哥哥一同自纽约启程回国。就在回国的轮船上,宋美龄遇到了令她“神魂颠倒”的Mr. Van Eivigh。此人是一名建筑师,父亲是荷兰人,母亲是法国人。在船上相处的十多天里,两人互相吸引。19岁正是渴望爱情的年龄,当Van Eivigh提出要宋美龄嫁给他的时候,少女的心动了。

回到上海后,宋美龄享受着温馨的亲情和舒适的家庭生活,但她的感情问题受到了家人的干涉。父亲宋耀如虽是留美回国的传教士,母亲倪贞却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女性,又是一位非常传统而保守的基督徒。他们不想让年仅19岁的小女儿过早地结婚,更不愿让她嫁给一位外国人,因此坚决阻挠宋美龄和Van Eivigh见面。父母的态度使得宋美龄的情绪很低落,她对待婚姻问题表现得非常悲观。1917年8月16日在给密友米尔斯的信中,她写道:“我很乐于待在家里,也不想结婚,特别是因为我告诉过你在船上遇见了‘我的命运’。既然我不能和我真正在乎的人结婚,我也不会和其他任何人结婚,除非是为了名声和金钱。”

家人的态度终究发挥了作用,直至次年春天依然拒绝让Van Eivigh来上海和宋美龄见面。不出半年,这段甚至没有开始的恋情就不了了之了。为此,宋美龄和家人闹得很僵,甚至还伤心难过了好一阵子。此时的宋美龄最担心的不是嫁给什么样的人,而是惧怕自己的人生只有婚姻,她还想要工作,想要一份职业,不想在结婚前成为家人的依附者。尽管父母反对宋美龄过早结婚,但婚姻幸福的两个姐姐宋蔼龄和宋庆龄却热情地为小妹安排社交并张罗婚事,这也让宋美龄感到厌烦。她告诉米尔斯,要是姐姐们再对她谈及婚姻,她就要回美国了!显然,回国三个月后的宋美龄,还没有适应家人对自己的“关心”,她以赌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其实,在美国求学时,宋美龄也曾经“迷恋”过一名男生,但过了大学二年级后,她就不再喜欢他了。十年的留学生活,使宋美龄养成了独立的个性,那时候喜欢与否都由着自己。回国后,不管是家人的反对,还是姐姐们好心的安排,都让她感到不能自主。

渐行渐远的HK君

回国后没几天,早已相识的异性朋友HK和杨先生从北京来拜访宋美龄。尤其是HK君,断断续续对宋美龄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追求。综合宋美龄后来多封书信中关于HK的信息,可以推测出,两人在美读书时可能有过约定,宋美龄也喜欢过对方,但回国后宋美龄对之若即若离,终至分手。

关于HK的身份,宋美龄在1918年1月13日的一封信中才透露出来:他的父亲是上海兵工厂总办。上海兵工厂的前身就是赫赫有名的江南制造局,是近代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兵工企业。1917年,造船厂从制造局脱离出去,原来的制造局改称为“上海兵工厂”。由于是官办企业,兵工厂总办由北洋政府直接任命。显然,HK家算是有权有势的家庭,但这并没有成为HK吸引宋美龄的优势。

HK看望宋美龄后很快返回北京,8月初又从北京回到上海。之后,HK常常去拜访宋美龄,但宋美龄却毫不在意,反而感觉他很不成熟。当时朋友们都在谣传,宋美龄和此君订婚了,而HK并不予以否认,这引起宋美龄的不快。短短的两个月里,从仅仅是喜欢,到毫不在意,再到很不愉快,宋美龄的感情变化注定了HK日后的单相思。圣诞节前夕,HK给宋美龄发来一封电报,圣诞节时又寄了一车的鲜花。电报和鲜花,也未能激发起宋美龄的热情。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更让宋美龄感到不快,甚至产生了不想再见到HK的念头。

1918年1月,宋美龄的姨夫牛尚周因病去世。牛尚周生前担任江南制造局(即上海兵工厂)的秘书,HK向宋美龄表示他将到上海来接替这一职位,而宋美龄的姨妈倪桂金对任何接替她去世丈夫职位的人都怀有敌意。兵工厂秘书的职位,带有半政治性,是很有前途的一份工作。急于取得这个职位的HK,此时此刻更想要宋美龄嫁给他。宋美龄认为,适合搞政治的HK在给自己写信的同时,也同样多地给宋子文、宋蔼龄和孔祥熙写信,家人对此觉得很好笑。再加上,父母亲不想让宋美龄在未来两年内结婚,而姐夫孔祥熙也认为宋美龄还小,不能考虑婚事。鉴于上面的种种原因,宋美龄致信米尔斯,说自己已不想再见到HK。不过此时宋美龄对婚姻的看法也很矛盾:如果不结婚,她害怕漫长的未来独自一个人生活;如果结婚,又害怕养育孩子的责任,要是再嫁了个没有多少资源的男人,岂不是更加难过?可是如果为了财富和地位而结婚,万一男人破财了怎么办?毕业回国后的六个月里,宋美龄逐渐认识到了金钱的价值,但也认识到了自尊的价值,没有钱她不会结婚,但她永远也不会为了钱而结婚。

1月底,HK自北京到上海,再次看望了宋美龄。母亲倪贞不想要宋美龄嫁给他。见过几次面后,宋美龄就拒绝再与之相见,甚至避免出席HK有可能在场的所有晚会。但6月28日中午,宋美龄与HK还是不期而遇了。当时,宋美龄想逃走,却被好友林方慧(音)拉住,面对HK她表现得生硬而冷漠,HK几次试图缓和气氛,却因宋美龄的态度而冷了场。第二天是林方慧的婚礼,宋美龄因父亲宋耀如刚刚过世不宜担任伴娘,当她知道HK担任伴郎后感到暗自庆幸,因为她不想和HK一起尴尬地踏上红地毯。宋美龄心如止水,HK却并未放弃。为了接近宋美龄,他开始去宋家做礼拜的教堂。HK刻意的追求和接近,让宋美龄非常生气,若是HK坚持这样做,那么她只好呆在家里不去教堂。后来,这位HK加入了宋家所属的教会,两人见面却不说一句话,由朋友变成了陌路。HK的积极攻势,不仅没能如愿,反而招致了宋美龄更强烈的反感。自此以后,宋美龄的书信中没再出现过这位让她头疼的HK。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

在拒绝HK的同时,1918年有两位男士先后走入宋美龄的视野,其中一位留过美,但早已结婚。爱上已婚男士,并非她的初衷,只是遇上了就由不得自己了。1918年4月,宋美龄一边忙于照顾重病的父亲、料理家务,一边为喜欢这位已婚男士却不能嫁他而痛苦。尽管宋美龄和这位男士彼此喜欢,但他俩谁都不能做不体面的事。另一方面,宋的家人也反对离婚这种事情。面对无望的爱情,宋美龄觉得“真是糟透了”。但痛苦归痛苦,宋美龄还是非常理性地了结了这件事情,她最终选择了放弃。一年之后,宋美龄反思这件事,认为自己爱上一个不能结婚的人是十足的愚蠢。

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人,宋美龄觉得很难让自己嫁给其他男人,即便结婚也不是为了爱。此时,一位年长15岁的优秀男士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明确告知对方不爱他,而且永远都不会爱他,但出于喜欢可以考虑是否要嫁给他。在宋美龄眼中,这位优秀男士是个绅士,善良、体贴、文雅,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并且很富有。更让她心动的是,如果嫁给这个人,能和他一起管理数以百计的工人,可以在员工教育和社会进步方面做些伟大的事情。

1918年5月初,宋美龄深爱的父亲宋耀如患肾病去世,全家人一度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在此期间,尽管宋美龄对婚姻有了很多理性的思考,比如她认为女人是一定要结婚的,但她却依然在理性与情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有时候,她试图放弃一切,嫁给那个已婚的男士,甚至想要去荒野之地和自己所爱的人过原始生活。有时候,她也考虑嫁给那个年长而富有的男士,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物质生活的富足和婚恋问题的摇摆不定,让宋美龄常常产生无聊的感觉。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自1918年底起,宋美龄努力去参加更多有实际意义的社会工作。

显赫的家庭,优越的条件,风华正茂的年龄,仰慕者自然很多,人们忍不住去猜测宋美龄是否已名花有主,谣言就在这样的猜测中产生了。1919年7月14日,宋美龄在给米尔斯的信中提到,上海这座城市到处都是她已经订婚的谣言,而且每个谣言都捆绑着一个不同的男人。就连朋友们都不确定订婚的到底是哪个人,好笑的是没有一个与谣言捆绑的男人否认或承认这些谣言。出于对女儿的关心,倪贞从6月份就禁止宋美龄会见任何男性朋友。过了两个月,谣言渐渐平息下来。可是“摁下葫芦起来瓢”,几个从美国来的老朋友,得知宋美龄没有订婚,转而爱上了她,并开始“纠缠”她。宋美龄为此很苦恼,她只想和他们交朋友,也觉得他们都很好,但并不想在感情上和他们有什么瓜葛。

回国后的两年中,宋美龄在情感上有过起起落落,有过心动的人,也被爱过和喜欢过,但所有的人和事都浮云般慢慢飘逝而去。自此至1921年,宋美龄给米尔斯写信的频率没有头两年高,信中很少谈及感情问题。只有1921年5月25日的一封信是个例外,她在信中向好友描述了一位赴美出差的Birnie先生。那是宋美龄去广州拜访宋庆龄和孙中山三个月后,经香港启程前一天晚上认识的朋友。次日,两人乘船同赴上海。抵达上海的那天正好是Birnie的生日,那天下午宋美龄和他一起度过,过得非常开心,她很高兴一生中能有如此冲动的一次。不用说,家人知道后非常愤怒,因为Birnie又是一位外国人。尽管宋美龄特别喜欢他,喜欢得超过她曾遇到的任何男性,甚至超过她最近要订婚的那个人,但宋美龄很清楚这件事不会发展到超过友谊。“我的家庭是如此保守,且得意于保持了家族的纯洁血统,所以他们宁愿看到我死也不愿我嫁给一个外国人。正常而论,我也会这样想。”说到这件事情的同时,宋美龄还告诉米尔斯,她正在认真考虑接受另外一个男人,就是她最近要订婚的那个人。“我喜欢他,他是最优秀的青年之一,有优越的家庭,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教育等等。但我还在权衡这个问题。”这封信,是宋美龄早年书信中提到情感问题的最后一封信件。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这位Birnie先生,在家人的强烈反对下,宋美龄早已妥协放弃了。而要“认真考虑接受”的那位优秀男士,宋美龄权衡之下是否接受过,至今已没人知道了。此时的宋美龄和回国之初的她有了很大的不同,她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个人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在忙于社会事务的同时,她应二姐宋庆龄的要求时常南下广州,然后再应母亲的要求回到上海,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的大姐蔼龄也常常需要她的帮忙。家事和社会事务,几乎成了宋美龄日常活动的主题,婚姻已不再成为令她苦恼而困惑的问题。

大学毕业回国后的很长时间里,宋美龄有着广泛的社交生活,有着对爱情的憧憬与渴望,对婚姻有着理性的思考,但面对有钱、有能力、有作为、有教养的众多追求者,她似乎总是缺乏足够的勇气做出决定……直到那个有妻有妾、军人出身的政治明星――的出现。1927年,正是她与从恋爱到结婚最重要的一年,宋美龄没有给米尔斯写过一封信。与蒋结婚后,1928年1月,宋美龄在南京以“夫人”的名义给米尔斯写了一封信,谈及结婚的盛况以及她与蒋对婚姻的不同看法。即便初婚时有分歧,即便日后有磨合与冲突,但丝毫不影响她与蒋相依相守近50年的幸福婚姻。宋美龄以其非凡的智慧与美丽,以其对社会和政治的极大热情,及其对蒋事业的倾力相助,赢得了的珍爱。嫁给,是她无悔的选择。但也只有宋美龄才成就了“蒋夫人”的盛名与辉煌。

附录:宋美龄致米尔斯(1918年6月29日)

宋时娟/译

最亲爱的达达:

你那三封发自斯泰弗森特(Stuyvesant)的来信对我来说完全是个惊喜,因我未料想你会有此意。信的内容非常有趣,我能够想象在地上“匍匐”的那份乐趣。你说当身体疲劳时,就会忘记还有浪费机会这样的事情,惰性不满会像乌云般散开!我很高兴你的焦燥不安找到了发泄的途径。对我来讲恐怕没什么改变。天气热,又粘又潮湿,每天都伤透了脑筋。我也试着干点园艺活,但脸晒黑了遭家人贬损,不得已被放逐了一星期好长出新的皮肤。

那天在秦英梅(音)的婚礼上,新郎病得很厉害,几乎走不动路了。第二天,新娘因牙痛而病倒。现在他们还在城里,而没有去度蜜月。

HK将是今天下午林方慧婚礼的伴郎,你知道我本来也要做伴娘的,谢天谢地现在不是了!我可不想和他一起走结婚步道。

那天――准确地说是昨天,我午饭后与林方慧(音)一起回她的宾馆,HK正好在等她,我先看到他,立即放下东西逃走了。方慧追上我,我只好回去。我不知为什么,但我确实不想见到他。我心里因尴尬而痛苦的滋味只有天知道。我没有理由这个样子。我们两个都冷漠地客套着。起初,他试图提起以前,但我想我当时太生硬和冷漠了,结果也让他冷了场。今天再见到他我决定采取一种快乐而又漠不关心的态度。

所以,达达,奶奶想让你结婚!这个话题家人最近没向我提起,但我想如果他们知道我要告诉你的,他们会很兴奋。

你知道,我写信告诉过你就关爱而言,跟我结婚的那个人从我这里只能得到友谊。现在仍是这样。有个比我大15岁的男人向我求婚。他知道我不爱他,且永远都不会,但他仍要我嫁给他。我喜欢他尊敬他。他有很强的行政能力,安静又风趣,更重要的是思想保守。他很富有,告诉我说如果我嫁给他,我可以和他管理工厂的数以百计的工人。我们可以为他的工人在教育和社会进步方面做些伟大的事情,在这方面成为中国的第一家私营企业。想象一下,为工人提供学校、体育馆、休闲娱乐中心,让训练有素的社会工人向他们的男人和女人灌输正直、民主和仁爱的观念。我将协助去做这项伟业。

我还没决定该做些什么。我多希望你在这里商量一下这些事。这个男人是位绅士,家庭和社会关系都是上等的,他很善良、体贴且文雅。我设想他不会像我那样发脾气。至于爱――这是我不能给他的,我可以努力做个好伴侣、体贴周到的同志。然而,任何事情一方面很简单,另一面又很复杂,很难做决定。我不能确定做什么是最好的。目前,我已经告诉他要好好考虑考虑。

爱你的

第7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适合年龄:新生儿

意义:宝宝的听觉在出生后一周左右就出现。尽早给宝宝乐感刺激,有利于宝宝的听觉感官和注意力发展。

玩法:在妈妈喂奶的时候播放音乐,音乐声要轻柔。一天几次,形成条件反射。

小贴示:乐曲不要过长,短而动听为好。

认识彩色图形

适合年龄:1―3个月

意义:宝宝3个月大时已有分辨形状的能力,应早点开掘强化,通过可见形象物,初步感知基本图形。

玩法:用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的电线弯几个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大人 拿起来给宝宝看清,并介绍:“这是正方形,这是长方形,这是三角形。”还可以给宝宝抓一抓拿一拿,反复刺激,直到会认了再增加新内容。

小贴示:接头的地方用胶布缠好,以免伤害宝宝皮肤。

躲猫猫

适合年龄:3―6个月

意义:跟宝宝玩躲猫猫,可以让他把声音和事物联系起来,增强听觉、视觉、发音和注意力。

玩法:大人用双手捂着脸,口中喊:“喵”,吸引宝宝的注意,然后放下手,边喊着“喵”边凑近宝宝。这个游戏能逗得宝宝咯咯大笑。反复几次后,大人捂着脸边喊“喵”边凑近宝宝,宝宝会主动把大人的手拽下来。

小贴示:喊声不要过大,以免吓到宝宝。熟练后还可以教宝宝捂着脸学大人那样做。

纸包里的惊喜

适合年龄:6―12个月

意义:锻炼手指的活动能力,激发宝宝开动脑筋做游戏的兴趣。

玩法:拿一张报纸,把宝宝喜爱的玩具小熊包起来,然后问宝宝:“小熊呢?小熊躲起来了,宝宝快去把它找出来!”宝宝会摆弄纸包或者撕破它找出小熊。在宝宝看着的情况下,把包着小熊的纸打开,拿出小熊。宝宝会慢慢学会打开纸包拿出东西。

小贴示:还可以拿食品、新玩具等做游戏,成功打开来便作为惊喜送给宝宝,但同时要注意卫生。

会移动的光点

适合年龄:1―2岁

意义:锻炼反应能力、视觉能力、行走能力,学说“这、那”等词。

玩法:用小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地面上,宝贝会觉得惊奇。移动光的位置,让宝宝去追逐去踩光点。也可以将光点移到屋顶、墙壁上,让宝宝指着,学说“这儿”、“那儿”等简单方位词。

小贴示:追逐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别摔着。

寄扑克

适合年龄:2-3岁

意义:锻炼手指的灵敏度,锻炼手眼协调能力。培养耐心。

第8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导语:求职信是沟通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通过一定的沟通,在相互认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相互的交往,是求职信的基本功能。那么求职信应遵循着什么礼仪技巧?

称呼要准确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问候要真诚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祝颂要热诚笺文的最后,要署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为表示礼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弟子”、“受业”;给用人单位领导写信,可写“求职者”或“您未来的部下”。名字之下,还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如对尊长,在署名后应加“叩上”、“敬亲”。“叩禀”、“拜上”、“敬启”、“肃上”等;对平辈在署名后加“敬白”、“谨启”、“敬上”、“拜启”等。

第9篇:给同龄人的一封信范文

称呼要准确,要有礼貌。

一般来说,收信人应该是单位里有实权录用你的人。要特别注意此人的姓名和职务,书写要准确,万万马虎不得。因为他们第一眼从信件中接触到的就是称呼。最初的印象如何,对于这份求职信件的最终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而要慎重为之。因为求职信往往是首次交往,未必对用人单位有关人员的姓名熟悉,所以在求职信件中可以直接称职务头衔等,如“上海煤气总公司负责人”、“国发公司经理”、“北京配件厂长”。求职信的目的在于求职,带有“私”事公办的意味,因而称呼要求严肃谨慎,不可过分亲见,以免给人以“套近乎”或者阿谀、唐突之嫌。当然礼貌性的致辞还是可以适当使用的。

称呼之后一般还要加提称语,即用来提高称谓的词语,如对尊长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对平辈用“台鉴”。“大鉴”、“惠鉴”;对女士用“芳鉴”、“淑鉴”、“懿鉴”(对年高者);对方是夫妇用“俪鉴”、“同鉴”、“均鉴”等。书信中的这种请察阅敬语要注意与称呼相配合。

问候要真诚

抬头之后的应酬语(承启语)起开场白的作用。无论是经常通信的还是素昧平生的,信的开头应有问候语。向对方问候一声,是必不可少的礼仪。问候语可长可短,即使短到“您好”两字,也体现出写信人的一片真诚,而不是“应景文章”。问候要切合双方关系,交浅不宜言深,以简捷、自然为宜。

内容须清楚、准确正文是书信的主体,即写信人要说的事。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格。书信的内容尽管各不相同,写法也多种多样,但都要以内容清楚、叙事准确、文辞通畅、字迹工整为原则,此外还要谦恭有利,即根据收信人的特点及写信人与收信人的特定关系进行措词(包括敬语谦词的选择,语调的掌握等)。

祝颂要热诚

正文后的问候祝颂语虽然只几个字,但表示写信人对受信人的祝愿、钦敬,也有不可忽视的礼仪作用。祝领语有格式上的规范要求,一般分两行书写,上一行前空两格,下一行顶格。祝颂语可以套用约定俗成的句式,如“此致”、“敬礼”、“祝您健康”之类,也可以另辟蹊径,即景生情,以更能表示出对收信人的良好祝愿。如对尊长,可写“敬请福安”、“敬请金安”、“敬请大安’、“恭请平安”;给平辈的信,则用“顺颂时棋”,春天可写“敬颂春安”,逢年可写“即请年安”、“此请岁安”,平时用“敬颂时绥”之类;按对方职业可选用不同的祝颂语,对学界可选用“敬请学安”、“撰安”、“编安”、“文祺”、“教安”、‘诲安”;对政界可选用“恭请钧安”、“勋安”;对商界可选用“敬请筹安”、“筹绥”、“商安”、“财祺”等。

笺文的最后,要署上写信人的名字和写信日期,为表示礼貌,在名字之前加上相应的“弟子”、“受业”;给用人单位领导写信,可写“求职者”或“您未来的部下”。名字之下,还要选用适当的礼告敬辞,如对尊长,在署名后应加“叩上”、“敬亲”。“叩禀”、“拜上”、“敬启”、“肃上”等;对平辈在署名后加“敬白”、“谨启”、“敬上”、“拜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