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社区健康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社区健康教育论文

第1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未能得到社区居民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分析原因可能是: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科普化程度不够,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不够生动、居民参与度低。没有使居民真正体会到参与健康教育活动的益处.医务人员在健康教育方面自身能力有待提升组织协调工作还要加强行为的变化有计划的干预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维持、增强或阻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减少疾病伤害等的危险性密切关联新的政策规章制度及组织的安排体现了环境支持社区领导医务人员教师社会团体负责人等都能提供这种支持人.们采纳所提供环境和规范的支持。提高参与认识和程度促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实施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

2、1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协调社区医疗卫生新闻及社会团体的力量共同参与、统筹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以社区医疗部门为主体。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组织形式妇和离退休人员中的积极分子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骨干力量参与人群是进行社区健康教社区干部。家庭主自愿者是社区健康、以点带面不断扩大。

2、2实施健康教育行为干预与支持

不良的行为方式不仅与慢性病有关。也是传染病和伤害的重要危险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据了突出地位世界卫生组织:.:.::年沽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死亡可归因于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十种行为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干预强调健康。

2、3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由于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文化阶层所以社区健康教育应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如‘专题讲座座谈会面对面宣传健康咨询、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广播、板报等。以上几种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利弊例如。专题讲座相对有组织性。但教育对象比较被动:而面对面宣传比较有针对性。但只适于小规模的健康教育因此。在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时。必须灵活掌握。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

2、4选择适合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

因人施教:对文化层次高的患者。可以选择疾病产生的原因、病例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对文化水平较低的患者应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的内容。通过对患者的了解、沟通。针对患者的需求。根据患者接受的程度。因人而异地向患者及家属传授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使病人能够掌握健康问题的有关知识。自觉地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

第2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健康教育;计划;策略;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38-01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1美元于病人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 [1] ,2009年国务院、卫生部推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其中包括了健康教育服务规范,项目运行近三年的时间,全国各地均以全面铺开,对于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有效控制疾病流行、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异、改善居民健康状况、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效果,在开展《非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课题中,对市内七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本文主要针对健康教育服务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讨论。

1 调查情况

对市内七区28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调查,每个区随机抽出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青岛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评估标准进行评估打分,取4所机构的平均分为该区得分。

2 问题分析

2.1 在调查中发现约有6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的健康教育计划在三个年度中基本没有变化,并且没有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计划,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2.2 干预策略随意、方法简单、不灵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策略主要集中在组织社区义诊、发放宣传材料、出版宣传栏和组织讲座几个方面,缺乏科学系统的方法。

2.3 调查中发现8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方面有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效果评价无有效依据缺乏代表性,更有2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因不掌握效果评价方法,故而没有开展效果评价工作。

3 总结

3.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2]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并非是健康教育人员的“闭门造车”,而是要到人群和社区中去,对健康问题进行诊断(分析),确定健康教育项目的主攻方向。但是这并不等于没有组织的个人(如健康教育人员、卫生人员等)在没有预先计划的情况下按照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对不健康的行为进行干预、帮助目标对象实现认知、信念和行为改变所进行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就不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针对大众存在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知识,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健康教育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它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全面的、完整的健康教育项目应该从科学的设计开始。首先要了解社区健康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对辖区居民开展健康调查,分析社区人群存在的健康问题,了解健康需求,从而根据需求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在计划中要确立优先项目和目标人群,确立规划目标,制定教育策略。

3.2健康教育(干预)策略:[3]在确定了健康教育目标后,就要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和途径,即干预策略。教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3.2.1确定教育方法:可将教育方法分为信息传播类、行为干预类和社区组织方法三大类。要考虑这些方法是否容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方法是否简便?效率与效果如何?是否经济?

3.2.2确定教育内容:计划中的教育内容,应针对目标人群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项目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要讲究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和实用性。

3.2.3确定教育材料:健康教育活动教育材料主要有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大类。可购买出版发行物,也可自行编印。不论选择哪一种教材,其内容设计都必须符合教育(干预)内容的要求。

3.2.4组织与培训:以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为主体,吸收政府各部门、基层组织、各级医药卫生部门、大众传播部门、学校等参加,对执行计划的各类人员,要根据工作性质和担任的任务,分别进行培训,以保证健康教育计划执行质量。

3.3健康教育活动效果评价:[2]效果评价就是针对健康教育项目活动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评估。通常,一项健康教育计划活动实施之后,较早出现变化的是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态度、信念的转变,然后才是行为的改变,而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变化则是远期效应。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又可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效果评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健康教育项目服务中目前重点讨论近、中期效果评价。

3.3.1近期效果评价 一项健康教育计划活动的近期效果,重点表现在目标人群知识、态度、信念的变化上,因此,近期效果评价,主要针对知识、信念、态度的变化进行评估。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卫生知识知晓率、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平均分数、健康信念形成率等。

卫生知识知晓率(正确率)=知晓(或正确回答)某项卫生知识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 100%

卫生知识合格率=卫生知识测试(考核)达到合格标准的人数/被测试(考核)的总人数×100%

卫生知识平均分数=被调查者卫生知识测试总分/被调查测试的总人数× 100%

健康信念(态度)形成率=形成某信念(态度)的人数/被调查者总人数× 100%

3.3.2中期效果评价健康教育的中期效果主要指目标人群行为的改变,评价的指标有:健康行为形成率、行为改变率等[4]。

健康行为形成率=形成某种特定健康行为的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行为改变率=一定时期内某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人数/观察期开始时有该行为的人数×100%

健康教育是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引导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因此,全社会应共同努力,扎实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尽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目标[4]。

参考文献:

[1] 白碧荣,王颖,刘成利.用“标准健康教育计划”进行健康教育.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2):659.

[2] 医学教育网 护理理论/社区护理 发表时间:2008-06-24

[3] 洪山教育信息网 http://.cn 社区教育/社区论坛 发表时间:2007-7-31

[4] 金阳,吴佳兴.浅谈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措施.黑龙江医学,2010,34(5):388

第3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广州市某高校社区教工进行研究,于2013年11月份对参与体检的教工随机抽样,由工作人员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指导、教工当场作答、工作人员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样本中男108名,占54%,女92名,占46%;年龄25~86岁;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48名,占24%,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152名,占76%。

1.2方法

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访谈法。第一步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城市社区健康教育相关理论成果、教育理论、现代健康观等基本理论及实践经验,全面深入了解该高校社区教工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相关理论和案例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修订,经系统培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分健康教育人员协助调查。调查内容有: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从事专业等,健康意识、疾病、压力来源、生活方式、锻炼状况、健康促进行为、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希望获得的健康知识、希望获得健康教育的途径等。

2结果

2.1健康状况

①从总体来看,96.38%的教工筛查出身体异常;多人存在几种疾病并存的现象;慢性病发病率数量显著。②按照人体系统分析来看,除运动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在性别上的疾病检出率无差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在性别、年龄上的疾病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③疾病检出状况与性别关系,男性教工疾病检出率高的为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而妇科疾病在女性教工中明显。④疾病检出状况与年龄关系,35岁以下青年教工各种疾病检出率均不高;36~55岁,男性教工表现为高血脂、高血压、脂肪肝,女性教工主要是高血压和妇科疾病56岁以上,男性教工表现显著的是超重、肥胖、前列腺增生、心血管异常,而女性教工为心血管异常、高血脂、高血压。

2.2教工健康认知及行为

2.2.1健康意识分析

在健康意识方面,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男女教工均表现惊人的一致。健康意识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为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就不用锻炼;体力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运动量越大,锻炼效果就越好;忽视体育运动前后的热身或放松活动;在雷电等恶劣天气条件里仍然坚持运动;认为只要多运动、多出汗就能减肥;运动后大量饮水;空腹运动无碍健康;运动后随意进食;季节变化无关体育锻炼。

2.2.2压力来源分析

男性教工压力来自工作和社会,女性教工压力来自生活和心理;30~50岁教工压力来自超负荷的工作,50岁以上教工压力来自社会;理工科教工承受更大的压力;助教压力主要来自生活,讲师和副教授压力主要来自工作,教授压力主要来自社会。

2.2.3生活方式分析

男性教工饮酒吸烟显著高于女性,而就餐、睡眠无差异;不同年龄教工吸烟、就餐、睡眠等方面无差异;理科教工饮酒、吸烟、不按时就餐高于文科教工;讲师和副教授睡眠时间多在6h以下,其他方面无差异。

2.2.4锻炼状况分析

女性教工比男性教工锻炼少;男性倾向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力度大的运动,女性倾向健美操、游泳、散步等强度小的运动;随年龄增长,呈锻炼次数增多,时间延长趋势;低职称教工锻炼较少。

2.2.5健康促进行为分析

不同性别、不同职称教工健康促进行为各方面无差异;30岁以下教工会通过健康知识讲座获得,其他方面无差异;不同性别、年龄、职称、专业的教工都能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健康知识,患病时首选到医院就医。

2.3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

90.50%的高校教工愿意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72.50%的高校教工获得过社区健康教育;60.50%的高校教工对健康教育的内容感到满意;54.00%的高校教工对健康教育人员感到满意。社区教工对社区健康教育的评价。

2.4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在健康教育的内容方面,以希望获取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院前急救知识的居多,分别占89.50%、85.00%、81.50%。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的健康教育知识情况。

2.5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社区健康教育的途径

在希望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方面,以健康知识讲座和义诊、咨询活动居多,分别占89.00%和73.50%。社区教工希望获得社区健康教育的途径比较。

3讨论

3.1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迫切性

根据本社区相关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社区教工愿意参加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教工健康意识明显增强,但一部分教工健康意识仍然缺失,教工身体异常现象非常普遍,对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需求迫切。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纵向深入地开展切实量化的工作,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制定具体详实的工作质化目标和方案,以维护和促进高校教工健康。

3.2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断调整健康教育内容

针对社区教工目前对健康教育知识认识的局限性、片面性,健康教育人员必须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认识3级预防工作的真正内涵,注重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前后的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根据调研结果,认真探讨,制定出具体详实的质化目标和活动方案,不断调整健康教育内容,真正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效果[2]。教育活动要从培养教工的健康意识健康行为抓起,从源头抓起,再将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以统筹兼顾为范围,以薄弱项为主导,以优先主次为原则,循序渐进,根据需求不断调整,逐步渗透深入。对于心理保健、疾病康复、疾病护理、亚健康防治等知识方面的教育,健康教育人员要从自身的思想上、行动上真正重视,从认识上宣传到位,从教育水平上做到位,才能引起社区教工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认知需求,获得相应的教育效果。

3.3根据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该高校社区,人群居住、组织资源非常集中,在健康教育方面,易统一宣传管理;社区教育场地资源充足;社区人群知识文化层次较高,就医负担较轻,生活收入有相对稳定的保障,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层次随之提高,健康保健意识逐步增强。必须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充足的特点,多面、多点的开展工作,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而有效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

3.4利用各种健康教育形式的特点,科学选择适宜的健康教育方法

最受本社区教工认可的形式是健康知识讲座,因为这种形式较适合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健康问题的健康教育[3],内容详实讲解充分,在认知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求授课者专业素质水平较高,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义诊、咨询活动教工参与性强,教育范围广,通过答疑解难和一些体检项目,可当场解决教工一些实际问题,但随意性较大、连续性性不强,要求健康教育人员必须加强活动的连续性,尽量定期定专家定场所开展活动;除其他几种形式外,健康教育人员还须重视家庭访视教育的作用,深入家庭,全面而综合的了解、评估家庭的各种健康影响因素,可使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以家庭带动个人,以个人影响家庭,健康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具体,于特殊人群而言,更是一种方便有实效的健康教育服务;针对高校社区教工文化层次较高,网络资源集中的特点,健康教育人员还可以申请建立一个高校社区健康教育网站[4],在网站上进行健康知识的广泛宣传,同时活动的各种信息,建立需求专栏、反馈专栏、帮助专栏,使教工方便快捷地接受健康教育,提高教育效率。

第4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许可性;社会结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1671-2684(2008)10-0007-02

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表述为“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之后几经探讨与澄清,克服了医学化倾向,确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的正确命题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目标是心理保健,即面向全体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条件目标是开发潜能;二者服务于最终目标,即提高个体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水平,促进自我实现。这种定位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应直指人的成长、发展与自我实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关怀人的价值和使命,关照人的精神和信仰。这一价值取向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理论许可性。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许可性可分为外在许可、中介许可和内在许可三类。外在许可指来自政党、社会等教育过程外部的政策、意识观念、舆论和行为等许可;内在许可来自教育对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学校、教师、家长处于社会与学生之间,可视为中介许可。对这三类许可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的执行条件与障碍。

1.当前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成长需求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而充分的内在许可性

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加速,社会日趋文明、开放、民主、多元,伴随而来的是生活节奏加快、应激状态增加、竞争压力加大、社会价值多元、社会思维变革。在社会大背景下,青少年学生承受着诸多的内外在压力:升学考试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元价值的冲突、自我成长的迷惘等,加之个体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适应性问题,使得他们经常面对心理失衡,促使他们渴望宣泄、倾诉,寻求积极的引导和心灵的慰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被接受、认可,并在很多地区深受学生欢迎的原因。学生的需求造就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施的内在许可性。

2.外在许可性表现为表层积极而深层抗拒的矛盾状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许可性在表层表现为政策许可和舆论支持。199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1999年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2年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之后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颁布了相应文件。这些文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目标、组织实施和保障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政府行为。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就曾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想。90年代后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介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报道经常见诸于各媒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社会瞩目的热点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社会和广大民众的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具备了更广泛的外在许可性。

政策许可和舆论支持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外在许可性的表层体现,来自深层许可性的“抗拒” 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执行的根本原因,这种深层许可性来源于中国当前的社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即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结构中,前工业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成分并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拉大,社会在物质、制度、观念三个层面形成堕距状态,社会结构呈现断裂。这种状态深刻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与执行。

首先在物质层面。断裂社会突出的特征是两极分化。中国的中产阶级极不明显,除少数精英阶层外,中国现在有80%的人口处于社会下层与边缘化状态,而这些人口大多分布在欠发达地区,为生存型人口,面临着“何以为生”,解决的是生存、温饱乃至小康问题。反映在教育上则是侧重基础文化知识的普及、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技能技术的培训,是一种满足生存需要的“人力”教育,而不是侧重主体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恰恰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旨在提升人的生命意义、开发人的价值潜能、关怀人的精神和信仰。当面对欠发达地区众多为生存而忙碌的人们时,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苍白,失去了承载它的基础。正如林崇德教授(2003)所言:“在一个温饱尚未解决的社会,是顾不上什么心理问题的。”

其次在制度层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与此同时,没有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如招生就业制度、人才流动与晋升制度、劳动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权力又缺乏社会裙带关系的生存型人口要想从社会的中下层挤入上层社会,惟一的出路就是考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因为目前的中国社会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个体受教育的程度分类的,只有接受高等教育才能改变生存型人口的生存状态。当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如此渴望有朝一日跻身上层社会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人问津或实施困难就不难理解了。

再次在观念层面。在文化变迁过程中,通常物质技术层面变化最快,制度层面次之,观念层面最后才真正发生变化。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体系在破旧立新中青黄不接,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甚至出现价值真空与失范。在缺乏积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广大民众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利益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以及“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关心的是物质层面的追求与享受。对欠发达地区的贫穷人口而言,这种动机与欲望更为强烈。这就导致在这些地区不可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并产生广泛的认同。

3.中介许可处于内外在许可的夹缝中表现“疲软”

学校、教师、家长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介许可,夹在充分的内在许可和矛盾的外在许可中间显得很无奈。一方面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国家、社会的积极倡导与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现状带来的不可抗拒的深层影响力,于是很多地方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态度和做法是“观念上重视,行为上忽视;检查时重要,平时可不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极其尴尬的境地。对于那些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也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低、质量差、操作失范等问题,亟待规范与提高。上世纪末,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高师院校为配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新增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时至今日,大多数毕业生就业前景惨淡,一方面是中小学缺乏专业师资,心理健康教育低水平运作,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专业人才闲置或转行。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欠发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状况。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大部分教师深知“育心乃育人之本”,但在社会观念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成为第一要事,毕竟学生考上大学比起心理健康来要现实得多。近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备受关注,没有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保障,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缺失了最根本的中介许可。在欠发达地区,除少数家庭外,大多数家长在领略了为生存拼搏的苦难后更加望子成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意识和重视,或根本无暇顾及。

欠发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介许可极不充分,妨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与推进。

综上所述,欠发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与其多种许可性存在有关,缺乏深层外在许可是导致中介许可“疲软”和实施不利的关键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顺利、健康开展,一方面要依赖于健康的社会观念、平衡的社会结构;另一方面依赖于教育界认真梳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几育的关系,深刻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内涵与价值,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充分彰显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之生存与发展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福兰.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61.

[2]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1.

[3]孙立平.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与隐患.战略与管理,1998,(5):8.

[4].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书屋,2000,(3).

[5]郑杭生,洪大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安全隐患与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4.

第5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摘要】 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减少疾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和致死率的重要措施,运用护理程序对社区老年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效果甚佳。

【关键词】 护理程序;健康教育;社区

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地、科学地为护理对象确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一个持续的、循环的、动态的过程[1]。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2]。社区护士把护理程序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程序,并为之提供了一个工作的框架,以确保患者、健康的个人、群体健康知识需要得到满足,达到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笔者现就护理程序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体会报告如下。

1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

1.1 收集资料

对前来社区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身体健康状况的了解和记录,至2004年底,选择患者118例,男71例,女47例;平均70.2岁。主要疾病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冠心病、支气管哮喘、肺源性心脏病、脑梗死、脑动脉硬化等。针对收集到的这些临床资料,进行健康教育方面的评估,着重了解患者健康行为和学习的需要,同时,笔者还进行了文献、疾病知识的学习与拓展,对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充分准备,然后安排、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1.2 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标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做好图文宣传、书面材料、健康教育小处方、示范训练等。

1.3 实施

1.3.1 教育方法

选择老年患者容易接受的方法:(1)反复的记忆教育:老年人记忆力差,可利用图片、宣传册、健康教育小处方等,选用患者喜欢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2)提高注意力教育:由于患者年龄大,理解能力差、听力差,因此,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高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认真倾听;(3)简单扼要的教育,针对每个患者所患疾病的特点,根据其突出的健康教育需求,高度概括患者应掌握的内容,有利于患者的记忆。

1.3.2 教育方式

(1)集体讲解,对有相同教育项目的患者用这种方式,每次教育1~2个目标,反复强调,集中讲解,既节约时间,患者又乐于接受。(2)随机性教育,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边实施边讲解。如在输液、发药时告诉患者药物的作用、会有何反应、如何处理等。(3)个别教育,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针对患者的不同个体、文化、生活方式、疾病的程度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对那些接受能力弱的患者需要多次反复强调。(4)示范性教育,如指导患者掌握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的测定技术;通过护士的示范,患者之间的亲自实践,对一些接受能力差的患者,护士应手把手地教,直到患者会自己操作。

1.4 评价

评价健康教育效果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检测教育对象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从而评价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方法有:(1)对语言和行为的观察:注意观察患者行为的改变。(2)直接提问:向患者提问所患疾病的有关知识,了解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否达到目标。(3)问卷:通过自己设计的问卷表对教育对象进行调查,评价教育效果。(4)演示:通过健康教育,特别是示范性教育,让患者演示自行测血糖、测量血压的方法等。(5)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结构的改变等,从而评价教育效果。

2 结果

118例老年患者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计划,除1例患者有脑萎缩,2例患者有老年性痴呆外,其余115例患者在6个月之内均达到教育目标,能够讲述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如低血压、低血糖等;了解在饮食、运动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掌握了一些操作技术,如测血糖、血压等。

3 讨论

3.1 提高患者对所患疾病的认识

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获得了有关自己疾病的理论知识,对自己的病情、治疗和转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改变了不良生活方式,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3.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必须与教育对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建立在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优良的服务质量及热情的服务态度,让患者信任自己,自觉自愿地配合治疗,提高社区老年患者的遵医行为。

3.3 提高全科护理水平

作为一名社区护士,应加强全科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一些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知识更要熟练掌握。要用新理论、新技能指导医疗护理实践。在对社区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根据患者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从而满足社区老年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需求。

3.4 注重心理支持

由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老年病病程长,往往需要终身治疗,一般来说,患者的心理状态都会发生改变,有的患者产生焦虑悲观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介绍疾病治疗的新进展,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第6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189名社区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2岁~55岁(33岁±7岁)。学历:本科26人(13.8%),专科108人(57.1%),中专55人(29.1%)。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1.1%),主管护师92人(占48.7%),护师74人(39.2%),护士21人(11.1%)。从事社区护理工作3年以上者112人,占59.3%。调查显示,96.8%社区护士普遍认为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很重要;95.2%护士到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这说明社区健康教育已得到社区护士的广泛认识和应用。但是在具体实践中能主动参与者仅占38.1%,护士能按照居民的需求制订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只占30.7%,多数护士开展健康教育是为应付上级检查与考核;本调查中虽然有59.3%的护士认为健康教育效果应纳入社区服务质量考核,但仅有23.8%护士在健康教育活动后进行了简单的效果评价,所以目前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知识传播水平,缺乏对“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这一基本概念的认知,更谈不上健康教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评价[7]。这说明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的地点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教育对象主要针对群体,针对个体的比例较低,多为服务站的就诊者。此外,社区护士的健康教育内容及形式较为多样(详见表2)。内容主要集中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社区群体慢性病管理,原因主要与目前社区中慢性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慢性病的发生又多与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有关;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为发放宣传资料和利用健康教育橱窗或专栏,而义诊咨询、现场技能培训等个体化的教育方式比例较低,此种形式属于书面供居民阅读的宣传资料,一般是单向传播,双向交流的机会较少[8],说明开展的健康教育大多数仍停留在知识传播上,会影响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

调查显示,自身健康教育知识欠缺、缺少经费、人员不足是影响社区护士开展健康教育主要因素(详见表3)。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护士自身健康教育知识欠缺,不懂如何科学地开展健康教育,加之人员紧缺,使社区护士疲于应付繁重的治疗性工作,而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为居民实施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国家在政策上是支持的,但经济运转主要靠医务人员自己创收来维持,对健康教育的投入越多经济支出就越大,必然会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经济效益。现行的考核体系多注重社区护士的操作技能和服务态度,而忽视对健康教育能力及实施过程的评价,护士难免会产生“做与不做”一样的感觉,因而潜在影响着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以上都将降低健康教育的效果,最终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第7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常用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

根据目标人群的特征及预期目标确定的教育方式、方法称为狭义的健康教育策略。广义的健康教育策略是在狭义健康教育策略的基础上包含了相关的社会、环境策略[4]。在此我们仅讨论的是针对目标人群的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也就是狭义健康教育策略内容。

基于危险分层理论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国际危险分层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更新,为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5]。即针对低危及中危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内容侧重点为饮食指导、戒烟限酒、适度有氧运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帮助患者掌握测血压方法;强调实施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处方,科学用药,教会患者高血压急症的应急处理。

门诊患者的高血压教育结果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相比,运用危险分层理论进行药物治疗联合健康教育的患者所需降压药种类明显减少。有学者应用危险分层理论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6],结果社区高血压患者服药率提高、血压控制水平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危险分层理论强调个体化教育,提高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于个体化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系统化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科学的身心教育,提高患者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改变行为的自觉性。缺乏健康知识是多数患者血压控制较差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给予高血压患者系统化健康教育,能够使得血压控制效果理想[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定期举办健康讲座,或者通过专栏、板报、广播、播放录像等多形式、多途径的健康教育,向社区居民普及卫生知识和自我保健常识,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健康促进理论认为,生活行为的改变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8]。

基于自我管理的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自我管理是在应对慢性疾病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对症状、治疗、生理和心理、社会变化的管理[9],强调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自我管理模式的目的是通过自我管理措施的有效干预,让患者具备应对和解决这些症状和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控制疾病症状、解决躯体的不适、积极改变生活行为方式等[8],提高生活质量。

高血压自我管理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帮助高血压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技能,帮助患者自己解决疾病给日常生活带来的问题。研究表明,通过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可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10]。随着高血压患者数量的不断积累,现有的医护人力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高血压自我管理模式弥补了原有的管理模式的不足,同时也大大改善了医患关系[11]。自我管理教育能让患者主动参与到疾病管理当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高血压自我管理的方法主要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小型讲座、分发宣传册子及健康沙龙等,向患者耐心地解释疾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现状及预后,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信心。但自我管理教育并非简单说教,而应包含教会患者解决问题的技巧,协助其做好疾病的管理。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认识何为高血压、如何设定目标与制定行动计划、如何进行疲劳的管理等。目前,自我管理健康教育主要应用在社区,改变以往单一的健康教育模式,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自我管理模式,使患者明白不良行为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帮助患者消除引起复发的不良因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目前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策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中青年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服务较少:有研究表明,社区健康教育对象目前多局限于老年高血压患者[12]。针对中青年高血压的社区健康教育管理的经验仍较少。因此应该结合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特点,进行有效的健康促进行为。

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服务较少:现代医学认为,医者应该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3种属性的统一体,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相统一的整体水平来理解和防治疾病。而目前针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服务却多是着重于高血压疾病本身的机理和诊断、治疗方法,往往忽略患者的心理干预[13],这也是目前高血压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中的一大不足。

健康管理计划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在对社会公众进行关于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时,往往没有考虑到高血压疾病治疗的长期性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的促进作用不理想。

健康教育服务的目的模糊:当前,社区健康教育的目的性不强也是广泛存在的问题,社区健康教育中,引导高血压患者树立对疾病的知、信、行的信念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在当前的健康教育策略实施中却普遍存在着为了教育而教育的现象,健康教育工作局限于传授高血压客观知识的层面,实际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第8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目前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健康教育的实施非常重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不同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组织健康知识讲座,结合不同季节和各种宣传日,开展健康咨询服务,举办健康知识竞赛,利用板报定期推出关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普最新知识,并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健康教育的结果降低发病率,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拉近社区医生和病人的距离,使病人及家属对疾病预防认知能力提高。从2004 年,我们开始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实行健康教育,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现将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报告。

1健康教育内容

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开展专题教育:常见病讲座,多发病的预防,传染病的预防,家庭护理,压疮的护理,简单医疗器械的使用,合理用药、合理膳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等。

2健康教育的方法

2.1对社区医生、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培训,为提高医生护士的健康教育的整体素质。医院、卫生局定期组织学习,开展专题讲座。不断培养提高医生护士的沟通能力。

通过不断学习,我们增强责任心、同情心,同时全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2.2在输液大厅放置有关各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健康教育宣传小册。

2.3开设宣传栏。在服务中心门口和输液大厅的宣传栏上,内容为季节性常见病预防,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做到内容简单易懂,图文并茂,这样的宣传方式,吸引了许多就诊患者和社区居民,提高了宣教的效果。

2.4语言教育。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病人中,大部分是社区居民,针对部分弱势群体(低保户和残疾人),对健康教育宣传栏及健康教育处方看不懂,不能有效达到好的健康教育目的,我们采取面对面教导方法,弥补了健康教育的不足。因人施教。宣传的内容主要从药物知识、治疗目的和方法、注意事项、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宣传。我们根据病人的身心、社会及文化需求,为病人解决潜在以及存在的健康问题,普及卫生知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使病人早日康复。

2.5示范教育,我们每月进行一次健康教育课,针对慢性病人,内容主要有高血压的规律用药、冠心病防治、糖尿病的饮食疗法,脑卒中防治,肿瘤的预防等。

3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医患关系和谐发展。通过病人满意度调查,病人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病人还送来感谢信、锦旗等。

第9篇:社区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社区;农村老年保健;健康讲座

[中图分类号] R19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41-02

社区老年保健是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工作之一,辖区内老年人所占比例一般约10%[1],因此做好社区老年人保健工作,便是社区医务工作者一项重要工作之一。而社区老年保健工作中,健康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的必然产物,社区开展健康讲座是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2]。针对不同群体在辖区内开展有关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是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3],也受到了患者及群众的欢迎。为了解健康教育讲座的质量,了解农村老年人对健康教育讲座的满意情况,笔者对参加我中心2008年6月~2009年6月辖区内农村老年保健讲座的村民进行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6月~2009年6月参加我中心举行的“农村老年人保健系列健康讲座”活动的辖区内村民256名,其中,女性村民146人,年龄48~75岁,平均(59.2±19.2)岁,以老年居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2人,中学文化78人,小学文化56人;所有女性中患有慢性病者105人。男性村民110人,年龄55~ 80岁,平均(63.4±16.5)岁,以老年居多;男性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23人,中学文化38人,小学文化41人;所有男性中患有慢性病者72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除一般情况外,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希望获得的保健知识;②社区开展老年保健健康讲座的有效性;③以往获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径;④对老年保健讲座满意度的评价;⑤讲座对哪些方面最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问卷不记名,主要有单选及多选题。经专家评定后确定。

参加健康教育讲座的授课者全部为我中心全科医师,从事临床工作10年以上,具有大专或以上的学历,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el 2000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内容

以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疾病等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老年人的饮食、运动及睡眠等方面,老年人娱乐活动的选择为主要课题。共发放问卷256份,回收256份,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6.0%。

2.2 参加讲座希望获得的老年保健知识

88.2%和84.9%的调查对象参加讲座最希望获得的知识是老年慢性病预防和饮食保健。见表1。

表1 希望获得的保健知识的统计

2.3 开展护理健康讲座的有效性

83.3%的调查对象认为开展老年保健健康讲座很有必要。见表2。

表2 社区开展老年保健健康讲座的有效性

2.4 以往获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径

以往人们对老年保健知识的了解来源于社区内墙报、宣传册的占50.4%,来源于报刊杂志的占27.6%。见表3。

表3 以往获得老年保健健康教育的途径

2.5 对老年保健讲座满意度的评价

认为老年保健健康讲座内容的通俗、易懂性很好者占26.5%,较好者占66.7%。见表4。

表4 对老年保健讲座满意度的评价

2.6 讲座对哪些方面最有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有76.8%的老年人认为慢性病的防治和保健的知识最有实用性,87.0%的老年人认为在老年人的饮食、运动和睡眠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见表5。

表5 讲座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3 讨论

3.1 农村老年人对老年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

农村老年人对老年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需求非常迫切。农村老年人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主动接受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缺乏,长期固守的陈旧理念,因此在社区开展注重对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的宣教非常有必要和指导意义。本次调查发现,参加讲座最希望获得的知识是老年慢性病预防和饮食保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谱发生很大转变,即从急性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慢性病[3]。而多数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患者迫切希望能够通过健康教育,学到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因此,健康教育讲座应满足人们的需求,特别是低文化水平的农村老年人,为他们多提供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3.2 讲座应注重饮食宣教

饮食是影响健康的重要问题,合理饮食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中列第一位[4]。调查中84.9%的老年人想得到更多的饮食保健知识,说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健康也更加重视。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宣教,使农村老年人掌握各类疾病的饮食与营养,以满足他们对健康的渴望与需求。

3.3 讲座改变了人们对社区工作的态度

通过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使人们认识到社区医护人员不仅仅是看病治疗,还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六位一体”工作。医护人员不仅是疾病治疗者,同样也能成为健康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从而提高了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认同和信任,增强了医护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信心,更有利于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3.4 要大力发展社区健康教育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大力发展,社区已成为推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场所。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务,对社区居民、患者及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防治疾病、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调查发现,83.3%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社区健康讲座内容设计合理、实用、值得信赖,在提高村民健康意识、健康知识水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的健康教育,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以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为改善社区全体村(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活动,把医学保健知识、意识和能力教给社区居民,从而不断提高社区村(居)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从而采取健康行为,促进自身健康,最终达到预防疾病和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俊,王红红,喻俊,等.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保健需求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08,8(3):10-12.

[2]孟祥臻,翟庆峰,刘晓冬,等.农村老年人健康知识知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0):793-795.

[3]郑小芬,郑文娴,鲁娟,等.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保健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