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副高医生论文精选(九篇)

副高医生论文

第1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大凡药物都有一定的偏性,古人亦称“毒性”。中药由原来大众认为是“天然无毒的”,至现在其毒副作用被频频曝光,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的疑虑,舆论也有借此封杀中药的势头。其实中医能通过辨证论治而“补偏救弊”;药剂师通过对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不同的加工、炮制,不仅能帮助医师提高疗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基本上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即若要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中医中药两者的配合非常必要。

一、中医界一直正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中医从未否认中药有毒副作用,自古以来就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里就谈到药物分三品:上品药物有滋补、延年益寿作用;中品药物不补不泻,药性平和;下品则多数中药大都有毒副作用。中医药教材中都为学生明确标明中药的禁忌,譬如漏芦,气虚、疮疡、孕妇忌服。也就是说,中医界从未自称中药无毒副作用。2000多年前中医就有“人参也能杀人”、“大黄也能救人”的说法。药能治病也能致病,用得好、用得巧可去沉疴;滥用则伤人正气,甚则致命。

二、中药缘何成了不良反应的“祸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提出黄连有毒副作用,人们开始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之后,牛黄清心丸在韩国也出现不良反应;现在中药不良反应频频被曝光,含有马兜铃酸成分的龙胆泻肝丸可能导致肾损害,市面上畅销的“排毒养颜胶囊”因含有大黄被怀疑长期服用造成继发性便秘。为什么在近年发现中药的毒副作用更多?

1. 国外“废医存药”使中药脱离了中医

西方文化思维模式成长起来的外国人,认为中医理论太过抽象,而中药则疗效确切;因此使用中药通常不考虑中医的辨证论治,而是按着西医西药的诊断、治疗思维模式来使用中药。更有甚者将中药作西药用,遇到高血压就用钩藤、草决明;见到细菌性感染,则施以黄芩、黄连。但若是虚阳上越型高血压,或是虚寒性细菌感染者,用了这些药不但无效,且易致毒副作用。

日本顺天堂曾经是生产小柴胡汤为主要产品的世界上最大的汉方医药企业,但由于日本对中医药的政策是“废医存药”,不懂得中医辩证论治的理论,只将小柴胡汤应用于某几种疾病,结果药物的临床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出现致人死亡的现象。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就这样破产了。

由此可见,如果仅是药物出口到国外,而中医没有走出国门,中药脱离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就是一堆“草”。

2. 中医中药的主要人为因素

2.1中医师方面

2.1.1剂量过大:自古有“中医不传之谜在于剂量”,用之不当或用药过量就可能造成严重毒副作用。但近年来有些现代中医为求速效、显效,对这些药物性能未标明有毒的“无毒中药”用量远远超过了历代医家,甚至置《药典》规定于不顾,擅自加大中药的用量,带来了很多不良反应。如细辛常用量为3~6g,过量应用可导致呼吸减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致死。

2.1.2药证不符: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辨证是论治的基础,若医师辨证失误或根本就不分寒热、虚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势必导致药不对证,寒热错投,攻补倒施,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且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甚至造成毒副作用,是使用中药的大忌。如:人参只适用于气虚证候,若用于阴虚有热者,将出现头晕心悸、咽痛鼻衄、口舌生疮、便干纳差等所谓“人参滥用综合征”。

2.1.3配伍不当:若医者不注意按“君、臣、佐、使”原则配伍组方,或用药时不注意药物相互关系,或因疏忽而将不宜配伍的药物合用,势必造成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性。如半夏甘遂汤中甘草与甘遂同用时,当甘草的用量大于甘遂用量时,则有相反作用,且随着甘草用量越大则毒性越强。此外,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也会引起毒副作用。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药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

2.2中药师方面

2.2.1加工炮制不当:加工炮制中药是中医的精髓之一,炮制不当很容易导致毒副作用,对中医的临床疗效也有较大的影响。例如:柏子仁用于宁心安神时要通过去油制霜,否则会产生滑肠致泻作用;何首乌生品滑泻而伤及脾胃。有毒中药如生南星,不经炮制则一般只能外用;其它如马钱子、川乌、巴豆等有大毒的中药需严格炮制,否则易发生严重毒副作用。

2.2.2调配不当:调配人员粗心大意,毒性药物管理不严,如误将朱砂当褚石使用;或将毒性中药剂量看错,配方时不认真核对处方,会产生人为的不良反应。还有些药剂人员不太注意炮制对临床的重要性,在调配医者处方炒苡米、炒白芍、酒大黄等时,因临时药房无货,而擅自以生苡米、生白芍、生大黄等代用,亦会产生毒副作用。

2.2.3药品质量伪劣:药物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临床疗效,但少数调剂人员素质差、责任心不强,或技术差、不能严格把关,让大肆掺假混伪的药材用于临床,自然会产生各种毒副作用。如炮山甲中吸入明矾(明矾的主要成份为硫酸钾,内服量0.6~ 1.5g,若过量则会引起呕吐等不良反应)后再行干燥的恶劣行径,人为地增加了中药的毒副作用。

三、中医中药相辅相成是良策

中国传统医学自古以来就是医药不分家,中医药讲究即医即药,以医带药。《周礼》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即对医药之间的关系作了言简意赅的概括。它的意思是说医师要能在识别药害的基础上,化害为利、化毒为药,从而实现医疗目的。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中医药学是一门医理与方药相辅相成的整体科学。医为本,药为使,医之不存,药将焉附?一方面,中药的使用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中医的临床则依靠中药的加工炮制为其服务。

1. 中医师辨证用药,不以中药替中医

1.1正确地辨证论治

中医认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因此,中药只能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辨证使用,全面了解其功效主治、用法、禁忌症等,按照配伍原则立方选药。若以中药代替中医,则让中医药丢了魂。

1.2掌握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在于增强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其配伍禁忌有传统的“十八反”、“十九畏”,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规定不宜同用的药物有33种[1];因而临床医师应谨记避免合用,否则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如人参、丹参等药与黎芦同用,就会产生毒副作用。但更要重视不属于“十八反”、“十九畏”的中西药合用的配伍禁忌。

1.3严控药物用量

剂量准确是药物安全有效的可靠保证。鉴于中药治疗量与中毒量十分接近,医师要按药典规定剂量选方用药,不能随意更改。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使中药剂量既有固定严格性,又不拘泥失去其灵活性。因中药引起的毒副反应,很多是因剂量过大所致,即便是无毒药,如果过量服用,同样可出现副作用。如《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的甘草,现有资料报道,若长期大量服用,就可出现脘腹痞满或水肿等毒副反应。此外,临床上根据“以毒攻毒”的原则,常用马钱子、轻粉等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来治疗关节炎、梅毒等顽固性疾病,但一定要严格控制药物剂量。

1.4药物的制剂服法

某些有毒药物,需要久煎以减低其毒性。如乌头、附子中含乌头碱成份,对心脏有毒性作用;经过久煎,使乌头碱破坏,降低了毒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其强心作用。

中药汤剂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亦属辨证用药的重要环节之一。如遇真热假寒或真寒假热证需用反佐法,即寒药热服或热药寒服;若服法错误,则往往加重病情。

2. 中药师规范炮制,熟谙辨证论治

2.1熟谙辨证论治

中药师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承担起辨证论治的职责和义务,对中医师所开的处方进行审核,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和服务,以保证用药安全、合理、有效。如寒湿腰痛的患者来店购药,如药剂师不懂辨证,就有可能让病人购服六味地黄丸、壮腰健肾丸等,这些中成药不但治不好腰痛,反而会加重病情。若能较好地辨证,就能祛弊得利,抵制毒副作用。

2.2规范加工炮制

中药师应严格遵照药典的要求,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科学地依法炮制各种有毒中药,使药物“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才会增强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绝不可因为怕麻烦而减少任何一道炮制工序;只能外用的中药,绝不可内服,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此外,药剂人员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剂量的处方,首先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须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后,方可调配。

2.3加强质量监管

中药质量好坏是关系到临床疗效和国际化的问题,质量是中药的生命。要加强中药种植、采收、加工、产地、流通和使用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治理不合格的中药。在中药质量检验合格后,才能入药。

3.勿丧失中医中药发展的土壤――东方文化背景

中药近百年来衰弱的过程,主要原因是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医已丧失了其发展的土壤――东方文化背景。现在完全以西方文化思维模式成长起来的人,无法理解和接受中医。他们非要用细化中药效果的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来套中医理论,无疑是削足适履,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的抛弃,将使得按照中医理论辨证使用的“中药”会变成当今西方的“植物药”。

中医和中药是老祖宗通过上千年实践给我们后辈留下的宝库,世界卫生组织评论“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的榜样”。中医药怎样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中药的毒副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舆论要“废除中医”、“封杀中药”的中医中药窘境而走向世界?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只有中医中药人员同舟共济,相辅相成,既不能因噎废食,搞全盘西医化;更不能脱离中医的辨证而使用中药,才能有效地减少中药的毒副作用,促进中医的发展和中药的现代化。

第2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气象因素 伤寒副伤寒 年化疫 五运六气 BP人工神经网络

【正文快照】: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可见持续性发热,相对性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该病与中医学中记载的“伤寒”名同而实异,从病变特点来看,西医学的伤寒大多应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湿温”的范畴,以感受湿热病邪为主要病因,在夏秋

获取全文---请联系论文好网客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忠第;张轩;贺娟;;基于“3年化疫”理论探讨气象因素与北京地区痢疾发病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2 张晓云,刘彬贤,刘艳,张之伦,谢咏;气象要素对肠道传染病的影响及预报[J];气象;2002年05期 

3 梅功超,税明福;鄂西南伤寒月发病率与降水量和气温相关分析[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4 张振开;黄少新;石朝晖;邓玄;黄运能;郭纯青;王佳佳;;桂林市伤寒副伤寒发生的气象及地质因素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年05期

5 刘玉庆;高思华;张德山;贺娟;丁谊;马锡明;;从北京市60年气象资料看王冰注释运气计算模式的谬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6 黎新宇;王全意;贾蕾;高婷;刘桂荣;刘园;贺雄;;北京市伤寒发病率与气象因素关系研究[J];首都公共卫生;2007年02期

7 顾植山;“三年化疫”说非典[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年12期

第3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工程

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开始,中医药的诞生和传承已有7000年历史,为我国乃至亚洲周边国家地区的人民健康、医疗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随着西方医学的进步与普及,近年来看重西医轻视中医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中医药行业的不景气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

我国政府早就认识到,中医药文化不是普通的民族文化,它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生产力,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都不容忽视。因此,一直以来中医药的发展都被政府推到很高的地位上:我国政府早就明确提出“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而且设立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样的重要机构。

2007年,中医药行业得到了更加坚定的支持: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部委联合《(2006-2020)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3月29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担任组长。

然而就在这局势看似一片大好之下,中国互联网突然爆发了一场空前的“中医废存之争”,直接拷问所有中国大众对中医的理解和认知。这场争论的结果是让我国政府感受到了中医药振兴的紧迫性,以及对执行力的反思。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其地位、作用及科学性不容置疑。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

而中医药业获得的最大支持来自于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据悉,十七大报告在定稿中有关医药领域的论述作出了一项重要修改,即在论述“中西医并重”时浓墨增加“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容。据了解,这一修改正是十七大代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的,体现了中央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十七大报告可谓是以一锤定音的方式平息了本次争论,在后面一系列的具体执行中,中国中医药发展将迎来黄金发展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17个国家部委共同发起了以“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为主题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巡回活动。该活动于7月7日在北京世纪坛率先启动,计划将历时3年走遍中国30多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采用义诊、培训、讲座、科普宣传、医疗物资捐赠等方式,目的是紧紧抓住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机遇,深入广泛地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1月29日,“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活动在广州正式启动,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盛光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行是此次活动中的第九站,也是2007年的最后一站。

而也正是在中医药大省广东,中医药行业的复兴与业内知名企业――南方李锦记的发展愿望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南方李锦记巧搭便车

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一再强调:“要切实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承认:“中国到了一个中医药发展势在必行的关键时刻,行业的发展必须找到一个突破口。”这个“特色优势”和“突破口”指的就是中医药“治未病”的思路。据悉,我国中医药素来注重养生防病,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经提出“上工治未病”,历经长期的实践,中医药逐步构成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的理论体系。

早在6月24日,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座谈会在广州举行。王国强当时表示,“治未病”其核心就在于“预防为主”,要求中医院从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拓展中医药服务功能。

这一思路,与南方李锦记一直着力于弘扬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的目标锲合到了一起。南方李锦记也借此东风,不遗余力地配合与支持着中医中药中国行的活动。

11月26日,南方李锦记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举办了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高峰论坛,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广东行的全面启动提前预热。该论坛邀请了业界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老总一起就养生文化理论和现代保健科学如何更有效结合进行研讨和总结。

在本次论坛上,南方李锦记向社会了公司的健康理念――“养生固本、健康人生”,强调通过养生、“治未病”来提高人体自身抵抗疾病、适应环境、维持健康的潜能,并独创性的提出“普及养生文化,就要倡导一种大健康的概念,建立一个健康人生的概念”。南方李锦记董事长李惠森先生认为健康人生应包括三个层面――健康、家庭、事业的三平衡;时间、财富、精神的三富足;个人、集体、社会的三和谐。

论坛上,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教授,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中华中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温长路教授四位专家结合多年的教研经验,通俗地向听众介绍了中医药养生的精髓及实践经验,并发表了如何普及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宝贵意见,对南方李锦记的健康理念给予高度评价。

中华中医药协会秘书长李俊德对记者表示,协会联合南方李锦记举行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中国中医药行业最重大的科普活动之一。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论坛上表示:中医药数千年来为保障国人身体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养生保健方面的潜力更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积极期待。南方李锦记所提出的“三平衡、三富足、三和谐”的养生理念,从理论上丰富了我们对中医药养生内涵的认知,南方李锦记“养生文化进万家”活动也恰好是我们中医中药知识“进家庭”的非常好的方式。中医中药中国行系列活动,包括我们今天所进行的中华中医药养生文化高峰论坛,就是要将我们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升到新的阶段。

弘扬养生文化的先行者

实际上,在振兴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科普知识方面,南方李锦记早已走在了前面,因为他们一直把长期推广和传播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2004年12月,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达成合作,创立“无限极中华中医药发展基金”,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草药健康顾问培训基地”;2007年3-4月,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联合举办了普及保健知识的“养生文化进万家”大型主题活动,参与者达3万多人;2007年6月底到7月,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主办的“养生与关爱―养生文化进万家健康知识巡展”陆续在全国五大城市开展。2007年9月,南方李锦记被中华中医药协会组织评选为“全国中医药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2007年正值南方李锦记有限公司创立15周年,11月27日,公司在广州中山纪念堂隆重举行庆典。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亲切接见了集团公司高层领导,肯定了公司的发展和成就;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中国资深直销专家杨谦教授在庆典上高度预测了南方李锦记在未来中国直销业中的发展优势与美好前景。

第4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广州总医院副院长黄海如此评述自己的管理生涯。

他临床医学出身,硕士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博士攻读医学和管理;他做过医生,搞过教育,抓过科研;他的履历包括从军区卫生部多个部门的处长到作战部队的副政委,从军医大学的副教务长,再至武汉总医院的副院长,以及如今的广州总医院的副院长,并担任第二军医大学等多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导师。

黄海的管理经历不可谓不丰富,因此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管理哲学。

理念先行

“理念决定命运。”一提到医院管理,黄海就语出惊人。在医疗卫生界浸淫多年的黄海,尤为推崇思维与理念对管理和领导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领导力最关键的本质在于理论思维,包括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他认为,领导和管理之间存在差别,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是战略,管理是实施;领导讲究结果,管理讲究过程。”

早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系统工程专业,战略理论思维明显对黄海影响甚深。不论是医院管理还是中国医改,他一直强调,要站在理论的高度和实践的深度上来看待。在他看来,这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践的起点。

他以理论为例,阐述自己对医改的看法,“在中国革命初期就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从战略高度上来说,他对中国革命多个不同时期的阶段形态、国内外势力、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时间的持久性等问题,都分析得非常清晰而明确。我们要历史辨证地、全面系统地分析医改存在的问题,才能看得更明白。至于医院管理,也是如此。”

正因如此,黄海对中国医改中的“摸着石头过河”论并不完全赞同。在他看来,方法虽然正确,但理论指导却有问题。因为战略和战术的目标并不清晰明确,对一些早已明确的目标仍在争论不休。例如医院的公益性的定位,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非公立医院,这是所有医院的社会责任所决定的。

中国医疗有两个保障,一是保障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医疗产业改革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实现这两个保障。因而,无论是国家或区域政策制定、医疗资源配置,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具体落实就是思路决定出路。”黄海指出。他将医院管理总结为抓管理、抓人才、抓技术、抓质量、抓服务、抓效率的“六抓”,如同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分析一样,“定位决定地位,行为决定作为。”医院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真剖析,这不仅有助于领导者明确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发展道路,更有助于突出重点难点,抓准热点要点。

以广州总医院的学科发展为例,医院在强化顶层设计后,实行整体规划、分类定位和分层次建设,作为广东省重点专科的骨科,是重点发展对象。2008年,广州总医院将优势资源整合起来,成立骨科医院,下设7个科室,大大提升了该专科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广东省骨科领域的航空母舰。

黄海对医院管理的阐述处处体现了他对哲学理论的热衷。他指出,事物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点,医院的管理也一样。同样以抓医院质量为例,去年的医院质量可能抓三级查房、制度落实等,而今年可能抓合理用药、临床路径应用和后勤保障服务等,这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这就是抓点与面的关系,虽然在一个点上,但绝不在一个平面上。

近年来,他在很多学术会议上大力呼吁,医院管理要从当前以单纯的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转变为真正从医疗、护理、药事、医技、后勤、服务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医院质量管理。他在广东成立了全国首家医院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努力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推动中国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落实。

文化奠基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去管理,这就是文化管理。”黄海强调指出。中国有句名言:小智者治事,上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黄海认为现在很多管理还停留在治事和治人的阶段,并没有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就整个医院建设和管理而言,最关键的是文化建设,在理念上因势而变,持续创新;在管理上以人为本,以客为尊;在组织上高效运行,团队协作;在行为上按照规范,有效执行。

广州总医院的院训是“厚德、精医、忠诚、奉献”,口号是“保健康就是保部队战斗力”,这就是广州总医院的医院文化。黄海指出,现代医院文化建设的宗旨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精湛的医术救人,以高尚的医德感人,以优质的服务回报病人。”

第5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药;毒副作用;原因;合理用药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在人们心目中越来越显的重要,然而,由于人们对中药缺乏深入了解而自行用药,常常使部分人在用药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为此,笔者将中药的毒副作用进行了论述,以提醒人们在服药时千万要慎重。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一向被认为毒副作用小,但是随着中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许多人认为吃中药安全,近年来对常用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白药中毒可引起少尿、无尿、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甚至发生急性肾衰竭而致死亡。中草药毒性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也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内外对马兜铃酸药物致肾功能衰竭的一系列报道,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深切关注。

1 中药的毒性

据《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说明古代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很多中药是有毒的。 一般说来中药的毒性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所谓狭义的毒性,指药物对人体的直接伤害。 凡有毒之中药,多数性质激烈、作用竣猛,易毒害人体。 其常用治疗量幅度较小或极小,安全性低。 如:砒石、千金子、巴豆、乌头、马钱子等。 若用之不当或超过治疗量,即可对人体造成伤害。 轻者伤身,重者毙命。正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六》云:“凡药物之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能杀人。 ”所谓广义的毒性有两个方面。

1.1 指药物的总称

明代《类经》卷十二云:“毒药者, 总括药饵而言, 凡能除病者, 皆可称之为毒药。 ”“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药事。 ”我们今天常说的是药三分毒,就是这个意思。

1.2 指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特定的、 有别于其它药物的偏性。 医生每取其偏性以祛除病邪、调理脏腑功能,从而达到纠正阴阳之盛衰,调整气血之紊乱,最终治愈疾病,强身健体之目的。 事实上,药物毒性的这两个方面很难分开。 理论上讲,凡是药物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之为药。 当然,药物的偏性对人体肯定有双重作用:即能祛邪疗疾,又能造成伤害。

如:黄芩、黄连苦寒清泄,即可清热泻火治疗热性病,又能伤阳败胃,引发寒邪内生或脾胃被伤等。干姜、肉桂、附子辛热,即可散寒温阳,治疗阳虚里寒,又能伤阳助火,引发火邪内生或津液被伤。 凡此种种,皆谓之毒或有毒。 它既包括了毒字“善而厚”之义,又包括了毒字“恶而厚”之义,许多中药论著中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2 使用不当而产生毒副作用

2.1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而产生毒副作用

例如:苍耳子含有毒物质苍耳子甙,可致肝肾功能改变,尤以肝脏坏死为甚,可导致死亡。过量易致中毒,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加热,使蛋白变性,可达到去毒目的。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功效,临床多用于热毒痈肿疮疡及内痈等,但用量过大可致缓泻。对于大多数清热解毒药,因其药性苦寒,不可长服久服。现代研究表明,苦寒中药中以生物碱、甙类成份为多,而生物碱、甙类、黄酮类、挥发油类、鞣质、砷及砷化药物是中药致癌、致突变的主要成分,故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时要注意时间及用量。此外,药物不良反应见于临床报道的还有牛黄解毒丸、香连丸、逍遥散、小活络丹、参麦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葛根注射液、穿琥宁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中成药。因此,在使用这类中成药时也应注意,病愈即止,不可超量持续使用。

2.2药物由于配伍不当而加剧或产生毒副作用的,又称配伍禁忌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金元时期概括总结出的“十八反”和“十九味”。虽然“十八反”和“十九味”诸药,有一部分同实际应用有些出入,历代医家也有所论及,并引古方为据,证明某些药物仍然可以合用。但由于对“十八反”和“十九味”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做较深入的实验和观察,并研究其机理,因此,目前应采取慎重态度。一般来讲,对于其中一些药物,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仍勿盲目配合使用。

2.3违反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例巴豆、牵牛、麝香、三棱等;慎用的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这些药物均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因此,临床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以防事故发生。

2.4服药时饮食不当而产生毒副作用

服药时有饮食忌口,即俗称的忌口,若不注意饮食,不仅降低药效,甚而会产生毒副作用。例如古代文献记载的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以及蜜反生葱等。又如使君子与热茶同服,能引起呃逆;服人参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力。另外,由于疾病的关系,在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 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根据需要予以避免,高烧患者还应忌油。

2.5没有按照中医基本理论用药而产生毒副作用

中药有四气、五味、归经等属性,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加以使用。

中医大量的病症有用药禁忌。例如:汗多者忌用发汗解表药,脾虚便溏者忌用寒凉滋腻药。又如青葙子具有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清热力强,有扩散瞳孔作用,因此肝肾虚及青光眼患者忌用。鸦胆子中医内服用于清热解毒、截疟治痢,现已知本品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用久服,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忌用慎用。麦芽具有消食和中、回乳的作用,授乳妇女不宜服用,等等。

2.6不懂中医药基础理论,盲目用药

许多人,缺乏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清,认为中药制剂安全无毒,有病治病,无病防身。这种认识是临床中药使用不当,造成毒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中医药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中医传统自古以来就认为“是药三分毒”,不可滥用。药分上、中、下三品,应取其利而避其弊。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中药有寒热温凉之性,治病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具体用药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辨证施治,对于药物治疗要“中病即止”。

3 把握好如何合理使用中药

在中国医药学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辨证论治是临床的精华。由于证概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等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疾病更具体,比症状更深刻地揭示了病变的本质。如果能够科学地掌握这个精髓,合理地使用中药,是完全可以避免、减少、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

①辨证用药。辨证有误则药不对证,会使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致病情更趋严重;②合理配伍。合理的配伍有益于治疗,但应注意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按照病情决定用量,有些中药的活性与用量有关;④勿长期用药,避免慢性蓄积。中药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缓和而持久,但慢性患者长期服用,往往随之产生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会因蓄积而出现慢性汞中毒等等;⑤强调药物的正确使用,提高医生用药水平、辨证施治,依法遣方用药,有效防止医源性疾病的发生;⑥深入开展药理、毒理研究,阐释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并予以有效的预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有毒中药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起沉疴于顷刻;用之不当,则伤性命于瞬间;中医历来推崇“以毒攻毒”理论,即以有毒中药治疗沉疴大疾,实践证明,确实有其无法取代的作用。还有很多疾病在西医看来查不出什么病因,但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却能治好。中医中药是块宝,只要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好其用法,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其弊端,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发挥其意想不到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对中药必须科学炮制,正确配伍,严格对症,准确掌握剂量和时间,“中病即止”,否则就会出现毒副作用带来的不良后果。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要奉劝那些自以为久病成医,自己配方吃药;或者是以一方有效而不通过医生诊治而常常服用此方的人们,服用中药时,也要象服用西药一样慎重其带来的毒副作用,这样才即可以治病,又可以保全身体的健康。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7.

第6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站启动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科技部、卫生部等22个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安徽站于9月8日上午在合肥胜利广场启动。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一行专程来皖参加启动仪式。省委副书记王明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维芳、副省长谢广祥、省政协副主席赵韩以及省长助理花建慧等出席启动仪式。王国强、谢广祥分别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安徽省政府作了讲话。

出席启动仪式的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中药中国行”以弘扬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悠久历史和独特疗效为宗旨,推动中医药更广泛地进入农村、社区和家庭,为维护人民的健康服务。王国强在讲话中还指出,安徽人文历史悠久,道家思想影响深远、内涵丰富,是我国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安徽有华佗的华祖庵、汪机墓等不少中医药文化景点,安徽中医学院建有新安医学文化馆,“南新安、北华佗”影响深远。要充分挖掘安徽的中医药文化资源,加强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研究,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中医药文化优势。近年来,安徽省中医药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人才培养初见成效、特色优势更加突出,特别是在农村、社区卫生和重大疾病、重大传染病以及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他希望安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掀起一个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热潮,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使用中医药。同时,统筹做好中医药发展规划,全面推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协调发展,让“北华佗、南新安”福泽江淮,为服务人民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广祥副省长在致辞中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民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将对安徽中医药工作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他希望安徽全省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北华佗、南新安”特色优势,推进中医“三名三进”、中药“三名三保”工程,让中医药真正地走进基层、走进社区、走进农村,惠及千家万户。

启动仪式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代表“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向安徽省赠送了医疗物资和图书,安徽省高开焰厅长代表政府接受赠送。活动现场,近百名中医药专家向安徽广大市民提供义诊、养生保健咨询等服务,活动现场还举行中医药知识竞答、中医药文化体育表演和“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等活动。据悉,活动将持续7天,涉及全省17个市,内容包括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论坛、中医大篷车进社区、中医药技能大比武、基层技术人员技能培训等。活动期间,全省将有400个中医医疗机构参与,有1000名中医专家参加义诊和送医送药活动,对2万名群众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发放科普宣传材料近6.7万份,赠送图书2万多册。

活动现场,来自安徽省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多位中医专家正在为群众进行义诊咨询,不远处百米宣传展廊展示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药谜语、针灸小人套圈游戏、知识问答等活动寓教于乐,吸引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组委会还向市民发放了中医药科普资料,有关专家指导群众如何辨识中药材的真假伪劣。参加仪式的领导和医务人员以及广大群众纷纷在“弘扬国粹、爱我中医”签名墙上签名。

启动仪式结束后,王国强在谢广祥等陪同下前往安徽中医学院、安徽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调研。在安徽中医学院的新安医学馆,王国强仔细询问新安医学的特点,了解了新安医学的历史沿革。他提出,要从哲学、文化等层面向大众宣传新安医学,挖掘新安医学在理论、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特点,把握精髓,更好的发扬新安医学。在安徽省中医院的名医堂,王国强指出,要把多名老中医的经验理论进行整理挖掘,做好继承工作,同时老专家可以指导年轻医生,提高年轻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在针灸医院,王国强察看了该院的病房和门诊,对医院以针灸为特色,大力发挥中医药服务群众的做法给予肯定,并希望今后多注意积累病例、总结经验。

据了解,活动期间,全省将陆续开展中医从业人员培训及中医“治未病”健康知识讲座;设立中医药科普展廊,举办中医历史文化展览,开展中草药辨认、中医经络、中药炮制知识讲座,教授中医保健操和开展中医大篷车万里行活动等。其中,中医大篷车将深入到亳州、六安、黄山等地的农村、厂矿和社区,送医送药,慰问军烈属、贫困户。同时每月举办一期新安百姓讲坛健康讲座,在省、市电视台开设“名医讲堂”“我爱健康”等栏目,请中医药专家开办中医“治未病”健康讲座。活动期间,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400多个中医医疗机构,将派出1000名中医专家参加多种形式的义诊咨询,并对5000名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向基层中医药工作者和群众赠送2万册《乡村中医实用技术》和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中医中药中国行”携手医药企业向安徽捐赠防治手足口病药品和设备

针对目前安徽省出现的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组委会紧急联系有关中医药企业为安徽省捐赠防治药品和医疗设备。各企业对于此次捐赠活动迅速做出反应,纷纷表示愿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与疫区人民并肩作战,预防病毒感染,防止疫情蔓延。短短两天之内,共有7家企业捐赠价值人民币125万余元的药品和设备,日前已抵达安徽。

此次捐赠活动显示了中医药企业的公益爱心和心系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为此,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代表安徽省卫生厅向此次积极参与捐助活动的医药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医中药中国行”捐助安徽省防治手足口病药品、设备清单

发展中的安徽中医药

活动期间,记者就安徽省中医药发展专访了该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

记者:高厅长您好。近年来安徽中医药发展都有哪些成就和特点?

高开焰:安徽中医药近年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6个特点:

一是中医药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中医医院达99所,基本实现了县县都有一所中医医院的目标。截至目前,全省有三级甲等中医医院4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3所,中医医院总床位达到11794张,中医类执业医师17062人,房屋建筑面积120

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6.7亿元,业务收入达15亿元。据2007年卫生统计,全省中医年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全部诊疗人次的18.5%。全省中医院门诊人次平均费用和出院病人平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30%和27%。中医药的低成本优势,在现阶段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特别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措施初见成效。近年来我省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力度,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我省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2005年开展了第二批中园临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确定了93名中医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省的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中,39名学术继承人合格出师;选派了200余名中青年中医技术骨干赴省外进修学习中医专科专病技术;3名“优秀中国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完成学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免费对近千名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进行了培训,资助1700余名无学历的中医乡村医生接受了中医专业中专学历教育。

三是中医药特色更加突出。安徽省卫生厅高度重视中医药特色建设,于2006年6月确定了第二批特色中医院、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对5所中医院,36个中医专科、24个中医专病进行重点建设。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学科,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的针灸科、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豆病等4个中医专科专病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并全部通过验收。2007年,我省又有11个中医专科专病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专病建设项目。

四是中医药科研能力逐渐增强。近年来,我省共获准立项的中医药科研项目有500余项,其中部级31项、省部级113项,6项中医药科研课题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计划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进步)奖励25项,其中一等奖l项,二等奖2项。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免疫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并拥有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五是中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省政府出台了鼓励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优惠政策,惠及广大农民;卫生厅出台了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积极鼓励中医药进社区;在参与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我省是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份之一,利辛县中医院是全国9个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基地之一。几年来试点工作成效显著,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扬。

六是中医药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王金山书记曾就中医药工作专门批示,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今年,王三运省长、孙志刚常务副省长、谢广祥副省长先后赴京,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会商安徽中医药发展;7月,王明方副书记、谢广祥副省长到安徽中医学院调研,王明方副书记提出了“坚定中医信念,弘扬中医精神”的要求。省政府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医药工作,并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厅际协调小组。省人大颁布了《安徽省发展中医条例》并于2003年和2008年组织了两次执法调研活动。省政协积极为我省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省各有关部门在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也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我省中医药的发展环境是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记者:安徽中医药工作近期将有哪些新举措?

高开焰:一是省政府将于9月8日召开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徽中医药发展大计;二是省政府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三是省政府将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对今后5~10年安徽中医药发展作出总体安排;四是省卫生厅、省改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将联合制定《安徽省中医药“三名”工程实施方案》,做好名院、名科、名医的大文章。

记者:今后安徽省中医药发展将有哪些新思路和新目标?

高开焰: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中医药工作将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学为主线,以中医药特色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中医药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动力,大力实施“三名”(名院、名科、名医)和“三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工程,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今后5年,将建成2个传统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基地,其中代表性学科居国内一流水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建成20个中医主体地位突出、综合实力较强、两个效益较好、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中医院,50%的市级中医院将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水平,70%的县级中医院将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8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诊室)和中药房达到建设标准,8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60个中医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学科和中医专科专病,培养100名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造诣较高、实践经验丰富、临床和科研能力较强、在全国和全省中医界有一定学术地位和影响的知名中医专家;重点建设20个全国和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建成10个全国和全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万人口中医床位数、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医医疗服务量同比增长50%以上。

大篷车开进新安医学发源地黄山

在9月13日的“中医中药中国行黄山站”活动上,黄山市副市长叶长荫介绍,新安医学作为中医药学的组成部分,是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医学科学。其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黄山市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市委、市政府着力力将具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品牌“新安医学”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优秀文化精品。黄山市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把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疗基层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作为重点,注重发挥新安医学贴近百姓且“简、便、廉、验”的优势,大力弘扬包括新安医学文化在内的徽州优秀传统文化。

现场活动的大型义诊吸引了大批市民和前来黄山旅游的游客。当天,中医大篷车还在休宁县等三个地方分别举行了乡村医生培训、社区医生培训和针对市民的中医药健康讲座。

黄山市卫生局局长毕普民告诉记者,除了在市区举行义诊、讲座等活动,他们还将定期去乡村举行中医科普活动,并配合安徽省的统一部署,将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深入下去。此外,黄山市教育局还专门发文,要求全市各区县所有中小学开设新安文化课,其中有专门一章专门介绍新安医学。

叶长荫副市长希望黄山全体中医药工作者抓住这次活动的机遇,努力成为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的宣传队,成为中医药服务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的播种机,真正把中医药文化精髓传播下去,把中医药的健康理念普及下去,把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延伸下去,把中医药的科普培训宣传下去,立足黄山,着眼人民健康,让广大群众得到健康实惠。

第7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一次,庞老中医吟出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坡心领神会,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庞老先生见院中翠竹葱绿茁壮,灵机一动,赞道:“中暑最宜淡竹叶。”坡随口对道:“伤寒尤妙小柴胡。”他俩品茶谈天,论医对联,真是棋逢对手,人逢知音。

以上两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都是中药名,巧妙地运用到联中,对联工整和谐,形象生动,堪称佳联。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也晓通医理。他不愿为朝廷做官,以行医替人治病为生计。有一个老者求医时,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过常山,遇滑石跌断牛膝”。施耐庵随口对出下联:“黄发女炙草堆熟地,失防风烧成草乌”。此联用十味中药,借助少量衬字串组而成。“白头”对“黄发”、“牵牛”对“炙草”、“常山”对“熟地”、“滑石”对“防风”,“牛膝”对“草乌”,对仗工稳,平仄谐和,耐人寻味。

清代浙江宁波著名老中医范文甫写过两副中医联:“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另一副是:“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不生”。这是两副流传久远、应用广泛的中医联。联语说明范老先生重义轻利,只要世人健康,我药卖不出去,自己独守贫穷有何关系呢?这两副对联成了赢得顾客的好广告。

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医术高明,求治者日逾百人。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及道光皇帝治病,均获良效。道光帝特赏赐御联一副:“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济世,一路福星”。此联充分肯定了费伯雄名不虚传,医术高明。

清代中叶,江苏名医何书田,治愈巡抚林则徐夫人所患的肝病顽疾。何氏博学多才,林公与之十分投机,结成至交。此后,何书田研制的戒鸦片烟丸和所著《救迷良方》在禁烟运动中大建奇功。在何氏六十寿诞,林则徐撰书一联相赠:“谈史有怀经世略,验方常著活人书”。联语既反映了何氏的博学多才,又表达了自己对何氏的崇敬之情。

第8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本刊讯 8月2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启动会暨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法规司副巡视员高思,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崔保国,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硕士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费安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广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副院长魏玉山、范军等出席会议。会议主要就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进行了讨论。

课题负责人、项目组组长郝振省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框架和进度安排。他指出,本课题是在国家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我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问题的全面梳理和系统研究。项目组拟从中国版权相关产业发展成就综述、存在问题及原因、面临的挑战、国外相关经验以及相应对策和建议等五大方面进行研究。范军代表“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项目工作组对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调研工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于慈珂结合国家版权管理工作对本课题研究提出了意见和要求。他指出,要注重论述版权相关产业与文化产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关联和区别,要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经济贡献调研为基础,研究国内外形势与任务,加强企业、地区优秀案例研究。他希望,本课题研究能够做到四个“实”:研究实务,注重实证,讲求实话,服务实践。

与会专家就版权相关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相关领域统计方法、本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研究框架的设计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鉴于前述调研成果,本课题的研究基础比较扎实。

会议由项目组成员魏玉山主持。国家版权局法规司法制处副处长杨颖、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贸易统计处干部张斌、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干部丁虹参加会议并发表意见。项目组成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赵冰、副所长张风杰等参加了会议。(凤杰)

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主编人会议召开

本刊讯 8月22-23日,在卫生部的领导、关心和指导下,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委员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主编人会议”,全面启动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的修订工作。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唐建武教授、卫生部相关领导、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以及来自全国46所高等学校的200多名主编和副主编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研讨了该套教材本轮修订的原则和总体思路,审定第三轮全国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教材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共4个专业,专科以及专升本2个层次8 9种教材的编写大纲,统一编写思想,明确编写要求与注意事项。本轮教材修订旨在打造适应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需求、贴近成人学历教育教学的实际、体现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特点的精品部级教材。

本次会议的召开,对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医药学成人学历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馨闻)

出版文化产业园及八瓣格桑花推介会召开

本刊讯 8月31日,由新闻出版局驻京办主办、出版文化产业园管委会承办、天利文化传媒集团协办的出版文化产业园及八瓣格桑花公益活动介绍会在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业界的近百家出版社及文化传媒公司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第9篇:副高医生论文范文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xx局长xx,河北省政府副省长xx;省卫生厅厅长xx、省卫生厅副巡视员xx、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xxx;市政府xx市长、市人大 主任、市政协 主席;还有市委宣传部、市人大科教文卫体、市政协科教工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市广电局、市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老龄委等十六个协办部门的领导,对各位领导的出席,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参加今天活动的还有xx市卫生局机关、市直及驻x医疗单位、xx市xx个县(市、区)卫生局长、县级中医院的院长和民营中医机构负责同志,有保定市“百名名中医”代表、驻xx高校大学生代表以及中央、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共计400多人,对大家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这次中医中药大型科普宣传和守真文化节活动的主题是传承中医国粹,传播优秀文化,共享健康和谐。主要目的是面向基层,服务农村,惠及百姓,这次活动将大力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良好的疗效,推动中医药更广泛的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为维护人民的健康服务。

xx市政府对这次活动非常重视,市政府十六个部门联合发起了支持中医工作倡议书活动,市卫生局精心组织了系列科普宣传活动,在军校广场各中医医疗机构、xx市“百名名中医”代表还要开展免费义诊,健康咨询、发放科普资料等。

下面请xx市政府于群市长致辞

……

我们这次活动的核心是普及中医药知识,让百姓得到实惠,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编印了《乡村中医实用技术》、《社区中医实用技术》和《中医药知识科普普及读本》,赠送给保定的医务工作者和广大群众,并且带来了医疗设备。

下面请xx副部长、xx局长xxx同志向保定赠书、赠送医疗设备。

……

xx是历史文化古城,有深厚的中医文化底蕴,具有广泛的中医群众基础,座落在市中医院内守真祠堂“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创始人的刘守真故居。现经多方支持修缮、充实内涵建设,其庙院一体的中医文化风格,得到国家评审专家认可,近期通过了xx、xx组织的评审验收。下面请xx副部长、xx副省长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揭牌。

……

振兴中医是政府的责任,发展中医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鼎力支持,今天我们这次活动,就得到了xx市各部门大力支持和协助。下面请市委宣传部代表市发改委等xx个部门宣读支持中医事业发展的联合倡议书。

……

中医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复兴,走过了五千年的风雨历程,为炎黄子孙的繁衍生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xx历代名医辈出,为进一步传承中医文化,展现当代xx中医风采,更好的为人群众健康服务。xx市卫生局近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百名名中医”评选活动。下面请主席台领导为评选出的市百名名中医代表颁发荣誉证书。

……

下面请主席台领导为“中医中药中国行”xx站启动暨首届中国·xx守真文化节开幕仪式剪彩。

……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7月7日,国务院xx副总理、xx副委员长亲自参加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启动仪式,今天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xx局长,省政府xx副省长,又亲临xx,出席我市的中医药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领导对中医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充分体现了各相关部门对中医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将“中医中药中国行”xx站活动,办成中医药宣传群众、惠及百姓、服务大众的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把中国xx守真文化节办成传送百姓健康的节日,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更健康发展。

仪式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