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精选(九篇)

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

第1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无锡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 师资结构 建设对策

教师是教育最重要的动力资源,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影响教育质量的教师、课程和学生这三大基本要素中,教师是首要因素。师资队伍结构体现着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发展的走向、进程及其效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地位。随着高职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质量问题受到高度的关注。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与改革及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已达到新的阶段,更加重视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主要维度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主要由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双师”结构等方面组成。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在年龄结构上,要求有均衡的年龄结构,每一个年龄段教师都有恰当的比例,没有明显的峰谷和断层,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中,保持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具有可持续发展、人才辈出的良性教育生态;在学历和职务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能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具备与岗位相适应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是高职教师队伍的主体;在专业结构上,要求师资队伍满足专业的设置要求,能够支撑专业的开设、发展,充分满足教学的实施;在学缘结构上,要求教师队伍的组成成员来自于多类型、多地域的多种学校,以利于教师间的学习和互补,发挥学术上的“杂交优势”效应;在“双师”结构上,高职教育特别强调“双师”结构。在新一轮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教育部将教师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双师”素质、职业资格等级作为师资队伍的重要评价指标。

二、无锡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的特点

我们以无锡地区七所公办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主要通过与学校领导、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交流等方式,分析了上述维度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程度。

无锡地区公办高职院校大多是从中专校升格、职工大学改制而来,升级、改制之初教师学历和职称偏低,各校研究生缺乏,高级职称很少;教师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偏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主线不突出;专业结构不合理,基础课教师比例多,专业课教师缺乏,特别是新专业教师少之又少,专业课教师主要集中于会计、机电、电子等老专业;学缘结构不合理,师范类出身教师比例多,综合性大学背景教师比较少。几年来,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无锡地区各高职院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通过各种优惠条件高标准选聘教师,严把教师进口关,建立竞争机制,加强在职培训等方法逐步优化了教师结构。但教师结构的优化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还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需要,目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还不尽合理。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专指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呈如下特点:

第一,年龄结构上,教师队伍年轻化,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学校的升格、改制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在近十年内大量吸纳了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因此,许多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比例比较高,有的学校甚至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

第二,学历结构上,研究生比例上升,整体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前,各校制定了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研究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许多学校非研究生不进,并且校内大批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并已获得了硕士或以上学位。当前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学历结构都已达到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要求的合格条件,许多学校已远远超过了优秀标准。

第三,职称结构上,高级职称数量增加,职称比例比较合理。由于无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快,引进高级职称教师优惠政策的力度比较大。无锡地区高职院校最近几年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比较多,加上一些青年教师已脱颖而出,现在大多数学校高级职称教师已达到35%以上,但正高职称教师还不多。由于引进、培养人才的力度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和高职教育历史等因素制约,正高职称比例各校不平衡,有的学校已有十多个,大多学校还只有几个,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在一些引进培养人才力度大、政策优越、办学条件好、办学历史比较长、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正高职称比例就比较高,但也存在着正高职称教师在专业结构上的不平衡问题。有的学校为了提高正高职称的数量或者为了实现零的突破,以较大的代价,引进了正高职称教师,却忽视了专业的真正需要,其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

第四,学缘结构上,教师来源多样化,但高层次高校背景偏少。虽然教师主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极少,但高层化不够,国内一流高校背景和国外背景教师比例偏少,高技能教育背景缺乏。

第五,专业结构上,能够基本满足现有的专业设置,但还需要针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进行适应性研究和准备。当前,无锡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力度比较大,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层次提升的实际调整专业的设置及其规模,从而配备相应的师资力量。

第六,“双师”结构上,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还不够,“双师”结构不尽合理。有些学校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下企业的机会比较少。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大多直接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工作岗位不熟悉,对相关机器设备感性认识不强,缺乏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很难适应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由于教师的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的限制,学校很难从企业引进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专业技术资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技术创新成果的人才,学校专任教师中高级技师少。虽然各校都有丰富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校外实习指导任务,但真正参与学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和校内教学、科研的兼职教师比较少,同时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设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关注和研究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态势,配合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教育先行,教师先行。学校应该在分析现有状况、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培养和引进的规划,保证教师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合理性、适应性,加强预测,提高前瞻性。

专业规划,教师先行。教师的结构应该以学校所设置的专业为单位进行考量和架构,避免专业结构调整后,某些专业教师过剩,而某些专业教师短缺的现象。例如,无锡地区某一高校,由于课程改革和专业课程结构的调整,有一门基础课教师有1/3的过剩,而之前学校还每年都在招聘这门课程的新教师。

在专业结构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调整的今天,高职院校常常面临着某专业教师已过多,而某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学校需要科学调整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建立起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采取倾斜政策,激励中青年教师向相关专业方向拓展,引导教师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研究,提供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够胜任跨学科、跨专业授课的能力。同时,聘请兼职教师可以短期内弥补教师短缺的现状,也有利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还可以节约成本。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办法,流动人员实行人事制、定期聘任制,人事关系挂靠市人才交流中心,任期届满可以根据需要和履职状况续聘或解聘。

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找准所需人才,充分考虑引进人才的有效利用度。学校如果没有优化教师结构的意识,没有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同时学校应该协调好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在待遇方面的平衡,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重实绩、重贡献,建立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稳定优秀人才,营造事业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情感留人的氛围。

(二)重视梯队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专业带头人应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态势,密切关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的改造提升步伐,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项目,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及其转化水平,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对“岗位案例”“工作过程导向”“典型工作任务”等有充分全面的理解和得心应手的演绎。骨干教师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动态应有敏锐的捕捉能力,及时补充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标准、新工艺和新流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境外培训拓宽教师“国际视野”,近几年先后选派一百余名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访问、进修和培训,同时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及高水平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并引进“海归”人员和外籍专家、教师来校任教,完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

青年教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技能培养,安排青年教师轮流到企业一线顶岗锻炼,保证青年教师能够有下企业锻炼的机会,使青年教师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提高技能水平。

(三)加强“内提”“外引”,优化教师学历、职称结构

优化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是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的学历、职称是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志,学历反映了教师受教育的程度,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国外高职高专院校师资大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些国家如德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优惠的条件外引和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内培等方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逐年迅速上升。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博士、教授提供两室一厅的过渡住房,购房时给予一次性补贴5~15万元,配偶可随调。

(四)畅通“双师”培养途径,优化“双师”结构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高职教育日益重视内涵发展的今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对高职师资队伍的“双师”素质要求更加迫切。而“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培养和构建。

目前,无锡市高职院校中有几所为区(县)所属院校,教师的人才流动和评聘需要通过地方相关行政部门,存在一定的制约,这需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灵活处理。需要改革现行的人才流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高素质技术人员引进机制,畅通学校和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交流渠道,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的问题。

(五)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准确导向高职教师发展

职称晋升条件是教师发展的指挥棒,引导着教师研究的方向。当前,高职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虽然已有重大的改革,但还需要彻底摆脱普通高校本科的职称评审制度和标准的影响,真正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相适应,与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相匹配。如以发表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晋升正高职称的必备条件,注重了学术前沿性,高职院校教师晋升教授职称的难度大。因此,结合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合高职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是高职教师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共同呼声。

(六)取得政府和社会支持,畅通经费来源渠道

经费问题始终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牵扯了学校领导大量精力。提高教师待遇、学校的各项内涵建设都离不开经费的保障;引进和留住高技能、高素质教师也需要经费的保证。学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尤其以毕业生的质量和学校对地方、企业、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赢得政府和社会的肯定。加强产学合作,注重实际成效,以取得社会对学校真心实意的捐赠和地方对学校的义无反顾的投入,从而实现经费来源的多元化。地方公办院校是政府的公共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不是包袱,地方政府理应加大投入,推动学校的运作良性循环,使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第2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1.1团队的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双师”团队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等多方面。

1.2团队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的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的作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1.3团队凝聚力不够。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1.4团队成员下企业挂职流于形式。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部分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这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显得尤其重要。

2上海电机学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2.1教学团队构成。本教学团队机械教学部组成,有5名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后继有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双师型”———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教师2人,另外又聘请了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技术人员1人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俱佳的教学团队。

2.2教学团队工作。贯彻“保证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技能、工学交替、强化证书”的专业建设思想,从学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证书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地改造。制定了以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并且通过了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的专家的研讨和论证。同时构筑专业基础的课程平台,加速课程建设的步伐。

2.3教学团队教学。理论教学基础化、案例化。理论教学根据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进行归并、优化重组,突出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以学科为主要线索设置课程,实现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增加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向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拓展。在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内,划出10%~20%的学时进行实例分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分析、判断、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是高职高专特定的培养模式所必须的,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例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并有适当的容量。实践教学课题化、项目化对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课题和项目进行情景模拟和仿真,有利于再现技术应用过程,它是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获得较为具体的过程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加强团队制度建设。(1)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教师培养和进修深造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例如:选派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最新职教理念,并在教学团队中推广学习并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学,极大地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理论水平。(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点,教学团队尤其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制定了挂职锻炼制度,现在每学期选派一名教师到企业,接受企业技术项目,在工程师帮助下,基本要求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3)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团队规定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提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教学的经验、手段、理念能互相交流学习。现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不再是一人一套电子教案,一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集体讨论的一套教案,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教科研成果多、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4)课程建设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每年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有成果展示,论文、课件、课程改革方案、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教学团队再分成若干课程建设团队,每个团队有一名兼职教师参加。一年校级课程建设,汇报展示,评选排序,头名第二年申报市级精品课程。(5)队伍带教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按照年龄、学历、职称、经历等分成若干个带教队伍,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带教“学生教师”,提升职业能力。

2.5教学团队成果。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取得省级以上得奖项目多项,完成企业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横向课题10余项,到校经费100余万元,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1部,获得上海市精品建设课程1门,专利10余项。创立校企合作企业30余家。通过二期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的师资队伍。实施了五届学生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3.1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要坚持做到专业必须有校企参与的双专业带头人。

3.2培养双骨干教师。针对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总体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典型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分解,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建设配置由校企人员组成的双骨干教师。

3.3形成双向兼职机制。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团队教师要在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企业也相应的派出人员到学权钱交易兼职,双方人员都做到有职、有责、有任务。

第3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现状;出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其相关能力的缺失和不足,仍然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量紧缺。2005年,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超过了21∶1。二是类型结构比例失调。专任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不足25%,45岁以下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不足10%。三是培养培训能力不足。在培养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方面,有待加强。四是管理评价有待完善。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用人机制不灵活,必须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为此,教育部于2011年8月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里又一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二、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

(1)来源结构:途径单一,“校门到校门”的尴尬。目前,职业教育教师绝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不仅缺乏任教经验,很少有作为预备教师任教的经历,尤其是在职业学校实习的经历;而且缺乏社会生活的经历,尤其是职业工作的经历。

(2)年龄结构:青年为主,经验与经历的欠缺。目前,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占大多数,特别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这批教师年轻有为,接受新鲜事物、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都很强。但是,他们一是教学经验不足;二是企业经历很少,导致教育与职业的视野“双重”缺失。

(3)学历结构:本科为主,深度与广度的缺失。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级以上学历的占74.28%,较2004年提高了5.21%,较2005年提高了2.44%;但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的任教师比例偏低,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更低,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4)职称结构:中级为主,标准和平衡的缺失。目前,中等和高等职院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基本上都能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正常进行,所以教师职称晋升及其结构比较合理,但技术职称(包括基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职称)的晋升则不尽如人意,它将导致学校教育的教师职称与其职业的技术职称的不对称,对“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培养陷入困境。

(5)师生结构:比例偏高,无为与有为的两难。

目前,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生师比(学生∶教师)都偏高,对提高教学效率不利。尤其是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大班教学无法满足技能训练的需要。结果教师只能穷于应付教学任务,进行大量的“纸上谈兵”的演示,以致出现“黑板上种田”“教室里开机器”的窘境。尽管教师有心去做,而无奈学生太多,无法实现“小班”教学,导致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及其习得过程难做到一体化。

(6)组分结构:类型失调,主导与辅导的失位。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特别关注专任教师中具有主导作用的专业教师,通过实习指导教师以补充专业教师技能的不足;而文化课程教师在关注人文教育的同时,更要为专业课服务。但目前,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都存在较大的“失位”现象。

三、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出路

(1)准确确立“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定位,避免针对性缺失。

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种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属性。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职业属性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双理论知识”(专业科学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学理论知识),“双实践能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实践能力和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支撑这四个方面的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

(2)认真做好“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评价,避免激励性缺失。

“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杠杆和导向作用,通过科学的教师评价,为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所以,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的评价应从激励而非管理的视角出发,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以利于判定“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和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3)灵活实施“双师型”教师及其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避免开放性缺失。

一要出台兼职教师准入制度以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兼职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地位和责任、资格以及任用、待遇等事项,颁发兼职教师聘书;二要建立区域兼职教师资源库或兼职教师协会,加强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与教学经验交流;三要建立业务档案,及时对兼职教师进行考评,通过开展学生评教和教学评估,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教师的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将其具有的相关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即教师应具有“如何教”的知识。“双师型”教师,一要强化其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主要进行职业教育论的学习;二要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了解相关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强化职业实践的训练。

(5)教师的职业动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一是要强化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通过有效的思想工作和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其精神鼓励,使其树立对职业教育或职业院校的归属感,形成敬业、爱生的良好氛围。

二是要鼓励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引导并支持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的成果并努力上升为有指导性的经验或理论,对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是要推动教师参加企业锻炼。通过带班实习、顶岗锻炼等方式提升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或专业技能鉴定,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四是要完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努力为“双师型”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发展的氛围,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给予一定的津贴。

参考文献:

[1]董桂玲,唐林伟,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新解[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02).

[2]吴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第4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高级职称论文的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关于教师的职称论文

反思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师素养

摘 要:据化学教学论介绍,化学教师素质是指在化学教育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化学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教师;素养

探讨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1、现代化学教师教师素养构建的依据

构建现代化学教师素质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教师职业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是独特的专业人才,要有全面教育学生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的操作还必须娴熟,规范,具有示范性和创造性。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教师应前瞻性地看到未来教育具有重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创造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特点。三是新世纪教育教学理论的创新和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现代化学教师素养结构

(1)具备健全的身心素质:

健全的身心素质是其它素质的保障,教师只有具备健全的身心,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健全的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只有具备健康的生理素质,化学教师才能具备做实验的要求:娴熟的操作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正常的交流能力。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和非智力因素(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具备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教师才能顺利而持久地开展工作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些名人名言也说明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如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过:“一切智慧根源都在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

(2)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整个现代化学教师素质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化学教师具体素质的先导。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具备先进的教师观和先进的学生观:教师已经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集多角色于一身的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等,学生也不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的人。因此,针对新课程必修模块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要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就知识而教知识。比如模块三《金属及其化合物》中代表金属Na、Al、Fe、Cu的学习,学习完以后,学生可能觉得金属之间关系不大,感到知识凌乱难记。但是此时教师若趁热引导学生意识到Na代表了活泼金属;Al代表了两性金属;Fe代表了变价金属;Cu代表了不活泼金属,同时通过Na,Al,Fe分别与O2,H2O的反应的差异,总结出不同金属跟O2,H2O反应的情况与金属活动性的关系,用金属活动性来统摄Na、Al、Fe、Cu的性质,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归纳能力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分类思想。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不仅能正确使用新教材,还要研究建设新教材。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评鉴各种教材,分析各种情况,改变评价方式,即以一种研究者、学习者、建设者、开发者的身份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为完善新课改添砖加瓦.。

另外,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批判过分突出教师的师道尊严观和过分突出学生的无师自通观。先进的教学过程观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起重要作用。那如何才能真正达到这种效果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共同研讨。

(3)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

我们知道:“无知便无能”,“空口袋是立不起来的”。这些话说明了知识对形成能力起了基础性的作用。现代教师具备的合理知识结构包括三大系统:一是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三是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化学教师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合理知识结构中的核心。是化学教师胜任化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其职责的专业要求。一个在知识上漏洞百出的化学教师决不会是个好老师。化学教师也只有在学好本体性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教材意图设计教学。比如,同样涉及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知识,在新课程必修模块和过渡必修教材中,其功能有明显不同。在新课程必修模块中本课题是在学习纯净物的分类之后,学习混合物的分类方法的,引入胶体的制备和丁达尔现象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胶体的性质确实与溶液有所不同。因此,本课题的目标并非胶体的制备,而应理解为以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为分类标准,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当然,仅仅具备精深的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左膀右臂――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前者涉及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等科学素养。后者是指教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教育测量学、教育评价学、教育伦理学、教育艺术论、教育技术学等课程,这些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理解教育政策,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和教育,提升科研水平等。像新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由此可见像以前“唯分数论英雄”的评价观是极其狭隘的,相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具备完整的能力结构:

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指化学教师成功地完成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体现的,又是在化学教育教学中发展的。它在现代化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化学教师的中心工作是化学教学,首当其冲要具备教学工作能力,它是现代化学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中的核心部分。要顺利而完美地完成一节课,化学教师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能力,出色的组织调控能力,良好的多讯道表达能力以及合理的教学测量评价能力。另外,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能力为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顺利地完成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它是现代教师应有的一种通用能力,是整个教师能力素质结构的基础。还有,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现代教师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现代教师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吃“老本”的教师终将被时代所淘汰。现代教师要有计划地争取参与脱产式或不脱产式的学习,以使自己能够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提高技能技巧;还要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在化学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以教推研,以研促教;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创新,不断作出个性化的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新课改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面向学生的生活,即课程设计上要面向学生周围的日常生活环境,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趋势。但是中国地区如此之大,学生如此之多,面向学生生活的教材是每个地区具有各自的一套教材吗?显然这是不实际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又存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个性,怎么办呢?所以笔者认为就需要教师的二次创作能力,把书本上涉及的生活材料能结合当地实际转化为当地的生活材料,使教材真正地面向学生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化学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常汝吉.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导(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阎立泽,韩庆奎,于清江等主编.化学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12.

看了“高级职称论文的字数”的人还看:

1.副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高级教师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北京高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第5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管理体制;法人治理结构;股份制;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

一、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公办高职院校普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不足、高校办社会、机构臃肿、缺乏竞争和激励机制、人浮于事、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学手段落后、管理创新不够、办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民办高职院校民办高职院校在管理体制上最突出的问题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有一些民办高职院校家族化倾向明显,人事、财务不公开,老板说了算。虽然名义上采用董事会治理结构,但大多数民办高校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缺失,缺少教师和学生代表;多数民办高校虽然制定了董事会章程,但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常常是一人说了算,法人治理不透明,特别是在人事和财务管理上,家族控制明显,董事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缺失,职责不清,制度成了空摆设。

二、高职院校招生过程中存在问题与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非常明显“恶性循环”问题,一方面社会普遍的浮躁和功利化以及人们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根深蒂固的歧视与偏见,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导致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制约,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一味的迁就学生,不断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为了确保学生都能顺利毕业,评价考核流于形式,这样“宽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不断输出不合格产品当然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企业不认可。

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

(1)“论文至上”、“核心崇拜”。高职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以发表一定数量和级别(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为必备条件。无论你为企业解决了多么重大的技术难题,无论你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因为你发表的论文数量或者级别(核心)不够,也就晋升不了职称。(2)教学业绩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被轻视,教学业绩评价笼统而模糊。教师职称评审中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考核的因素,。

四、缺乏健全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各高职院校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大多还没有建立,考核指标设计不全面、不合理、不切实际,评价内容简单,评价标准不能很好量化,重视年终考核,忽视平时考评等。没有抓关键指标。根本不能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引入民间资本投资高职教育在公办院校中探索推出

股份制。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机制主要是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满足内部各成员的利益要求,以保证民办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建立涵盖各利益相关者的董事会机构,董事会成员应由政府代表、出资人、举办者、教职工、学生和校外人士共同组成,同时董事会成员要回避亲属,形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制衡机制,以保证学校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同时监督学校的教育资源正常使用。

(二)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差异化竞争形成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加强内涵建设,打造核心竞争力”这个主题,以构筑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导向,以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重点,创新思路,创新观念,继续探索实践教学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凝炼教学特色,才是扭转不利局面解决招生难问题的根本出路。

(三)应建立单独的高职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负责高职院校的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根据高职院校所担负的四大任务构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即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教学放在第一位,体现高职院校“以教学的中心”的价值导向,引导高职教师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职教师实施以关键绩效指标(KPI)体系的考核指标体系。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全称为关键绩效指标,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量、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考核指标,是一种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高职院校运用人力可以用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参照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构建了一套基于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使学校对教职员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广大教师在公平、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下,让有能力、有水平的教师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师资素质。

第6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一)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基本情况本次问卷调查针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岗位、工作年限、入职途径、所属单位等九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如下。对表1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见: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男女比例基本平衡。虽然女教师占比为60.1%,男教师仅占39.9%,男、女教师之比约为2∶3,但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当前社会职业分化基础上人们职业选择的变化,以及与中小学教师队伍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相比,我们认为这一比例基本上还是合理的。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年龄基本呈正态分布,但明显出现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例如,40-49岁的中年老师达602人,占比为48.8%;29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有73人,占比为5.9%;如以40岁作为分界线,则40岁以上教师总数达到70%以上。说明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也面临着老化的问题,必须注意补充新生力量。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学历状况基本符合现阶段社区教育的要求,不过仍有提升的空间。本次问卷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68.9%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拥有本科学历,比例相对较高;本科以下的教师有311位,占到了总人数的25.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较少,仅占总人数的5.7%。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分布不尽合理。现有教师中教育学专业有625位,占比为51.7%;非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虽达到将近50%,但总体专业分布还比较单一。由于社区教育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专业分布的单一性可能导致社区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欠缺,专业分布的多元则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使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社区教育教学之中。而且,专业分布对社区教育教师职后培训影响较大,要求设计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称分布不够合理。据统计,具有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比为67%,而高级职称仅占12.9%。在访谈时我们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除了社区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之外,尚未设立针对社区教师特点的独立职称评审制度是主要原因。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职能必须兼顾管理与教学两个方面。经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在社区教育教师中,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所占比例为33.8%,其余教师均需要同时承担教学与管理两方面的工作,甚至从事管理工作。对嘉定、徐汇两区教师的访谈内容印证了这一点。基于此,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和职后培训方案的设计,应当注意兼顾教学能力的提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此外,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入职途径,74%来源于中小学或由上级部门、单位选派,毕业后应聘进入社区教育教师岗位的仅占16.9%。这一现象与前述社区教师年龄结构相互佐证,说明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补充青年教师的迫切性。从工作时间和岗位分布方面看,从事社区工作年限在五年以上达到59.3%,表明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社区工作经验,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延伸,职业倦怠感也会相应地滋长;77.1%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供职于社区教育的第一线———社区学校,在社区学院或教育行政部门供职的仅占约三分之一。

(二)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社区教育教师立命之本,是履行其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本文分析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从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两个维度展开。1.职业认知维度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充分了解所从事的职业,在获得合法职业身份的同时产生稳定的职业认同。对职业的了解与认同也是进行有效教学与管理的关键。对研究小组分别从职业态度、对社区教育的认识和职称晋升三个方面,对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认知状况展开了调研。基于对表2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关于职业态度,69.7%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认为社区教育是自己热爱的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较高,社区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职业吸引力。然而,把社区教育工作当做“谋生手段”的教师占19.2%,另有10%的教师表示自己“说不清”。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表示,社区教育工作只是一种经济来源,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有这样一份工作就满足了,没怎么想过其他的追求。这说明将近30%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职业认同意识薄弱,相关教育培训的开展十分必要。关于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91.9%的教师都能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对社区教育的目标理解正确。这说明先前接受的基本业务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服务意识,为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基本前提。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待职称晋升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意愿。71.7%的教师认为社区教育是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职业,应配备专门的职称晋升制度;65.7%的教师职称晋升意愿强烈,体现出他们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渴望。然而,他们也坦言,现有的职称制度影响了他们完成职称晋升的信心,职称制度亟待完善。2.专业知识与能力维度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是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研究小组主要结合社区专职教师的具体工作展开调研,我们主要结合其具体工作情况对此进行了调查。由表3的数据分析可知:多数教师愿意学习所在社区的人文历史知识,并且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这有利于提高社区活动的针对性,营造符合社区特色的文化氛围。但另一方面,仅有8.8%的教师完全掌握了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比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多数教师都是浅尝辄止,这显然无法跟上社区教育的专业化步伐,系统、专门化的培训势在必行。研究小组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进行了重点调查,结果表明:教学能力方面,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师生交流方面,他们具备一定的沟通意愿和交流能力,通过课后与学员的交流,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访谈中还有一些教师谈到与许多学员成为了好朋友,但也有11.4%的教师没能得到接触学员的机会。语言文字表达方面,91.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只有一小部分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提升此项能力。阅读方面,59.2%的教师有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也有40.8%的教师尚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鉴于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工作的复杂性,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对此,研究小组针对课程开发和社会调研能力展开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未参与过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教师占37.9%,开发过2门及以上课程的教师占29.8%。有效开展调研工作的教师仅占19.8%,能按时按需完成调研的教师占34.1%。以上数据表明,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较弱,调研能力亟待提高,因而有针对性、有成效性的课程开发及科研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三)上海市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需求社区教育教师培训需求是本次问卷调查的重点。图1和图2反映了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培训内容方面的要求。在回答多选题“在教学与管理中面临的最大困难”的问题时(见图1),有710位教师认为是对“社区教育特点把握”的不足,600位教师认为是“学科知识不足”,501位教师认为他们在“教材处理”上遇到了困难;在回答“专业发展过程中,您认为自己需要提升的是”问题时(见图2),有716位教师选择了“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其次是“有关学科知识”(64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与“社区教育理论”(550位教师选择了该项)。同时,对于排序题“培训内容的选择”,他们依次选择的是“教师职业道德”、“社区教育理论”、“成人教育教学理论”等项目,认为在以往的培训中这些内容对他们最有帮助。在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社区教育教师群体在理论水平上参差不齐,同时社区教育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他们希望培训能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很好的操作性,侧重于对社区教育相关知识和社区教育教学技能,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和要求方面,表4数据统计可见,48.6%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经常参加相关培训,39.5%的教师偶尔参加社区教育培训,仅有10.9%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大部分社区教育教师对参加社区教育教师培训的意愿“非常强烈”或“强烈”,占到了总数的64.7%,但参加培训意愿“一般”和“不想提高”的教师也占到了总数的35.3%;对参加培训的时间方面,大部分教师(58.3%)选择了工作日,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因此,选择工作日作为培训时间有其合理性;对于培训结果认定,选择“作为业绩考核”和“与职称评定挂钩”的达到78.9%,说明他们对培训及其结果十分重视。在回答多选题“参加过那种级别的培训”中(见图3),大部分教师参加的是学校和区级举办的培训,但参加市级乃至部级培训的教师并不太多;对于培训“希望的授课教师”(见图4),大部分老师选择的是“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优秀的社区教育一线工作者”,以及“社区教育研究者”;同时,在回答排序题“现有培训存在的问题”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法陈旧”、“培训者水平不高”是最主要的三个问题;对于“参与培训的方式”,“培训单位集中培训”被选为最喜欢的培训形式,其次是“网络自主培训”和“远程集中培训”。这些,间接反映出社区教育专职教师对于针对性强、实践意义突出、能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工作能力的培训诉求。

二、结论与建议

如前所述,上海社区教育发展居于全国前列,上海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全国的缩影。通过对上海社区教育专职教师调查数据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的情况,特对加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但其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大力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上海已建成以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为主体的社区教育网络,广泛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全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伴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社区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其性别、年龄、学历等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但在职称、专业分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而且,他们大部分是转岗而来,虽然接受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但在职业认知、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通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以更好地履行社区教育的职责。

2.加强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研究,研究制定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其专业发展提供蓝图及参照标准。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是其从事社区教育活动所必需的整体素质要求,是决定其教育能力、服务效果及自我发展水平的各种品质和能力的综合。社区教育教师拥有特殊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内容,这决定了他们的专业素养结构也应当具有特殊性,但相关研究远远滞后。2012年以来,教育部分别颁发了中学、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使之成为我国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借鉴中小幼和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经验,尽快研制并颁发《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确立科学的社区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结构,为社区教育教师指明专业发展方向,为社区教育机构聘用、考核和培训教师提供统一标准,对于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改进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管理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培训效能。培训是提升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专业能力、内化其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应当针对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需求,解决当前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培训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可采取的主要举措有:①培训类型的多样化。社区教育教师来源广泛、专业结构复杂、学历层次不一、任教经验差别较大,直接导致其培训需求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基于此,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的培训应区别对待,因材按需施教。可大致分为:初任教师培训、转岗教师培训、通识知识培训、学科基础培训、课程开发培训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以满足专业发展诉求不同的教师的培训需求。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调研和访谈数据显示,目前社区教育教师急需的培训主要包括:对少部分职业认同度不高和具有职业倦怠感的教师进行职业认知培训;加强社区教育教学技能知识和有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包括但不限于社区教育理论、教育组织与管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信息技术和必要的学科知识等方面;突出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的培训,社区教育教师普遍缺乏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独立或参与开发课程的教师数量有限;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科研能力是社区教育教师的必备素质,成为研究型教师是其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应对其进行基本的科研训练。③培训方式强化实践取向。应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团队学习、工作坊等方法为主,切忌灌输式的单向传授;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研讨、观摩、辅导、交流、实践等形式的有机结合;注重操作环节,加入实地调查、参观访问、师生互动、学员交流等形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④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应科学的整合内外部培训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例如,依托各大高校进行培训课程建设,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真正做到立足社区、服务社区。⑤设置有效评价机制。培训评估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并注重诊断性和过程性评估。将当堂表现、课外作业、实践实训等纳入评估范围,同时将培训评价与工作绩效相结合,作为职称晋升的指标之一,统一培训评价与激励机制相,促进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7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本科高职的发展特别重视,随之需提升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重点关注。从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的制订、实践教学教师结构的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实践教学教师成长环境的培育等方面,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以解决困扰本科高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探析

从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相适应的。但从长远看,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提升与本科高职相适应的实训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一流的实训师资队伍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殊作用,探讨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求及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应适度发展本科层次教育

(一)中国发展本科高职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是社会的必然趋势。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其次,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和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强调“能力本位”的本科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我国普通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么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技术工程师。

(三)中国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体

目前,中国举办高职本科的主体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由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班,二是由部分示范性高职专科升格为高职本科,三是由办学条件好的优秀独立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四是由地方优势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2]。这些都是对我国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新探索,并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在发展本科高职背景下,目前实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提出要发展本科高职,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训师资队伍在本科高职建设中的重要性。很多院校都把大批资金用于实训室装修、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而几乎没有任何资金用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上,结果出现一些实训室有先进的设备,却缺少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才,缺少能驾御本科高职学生实训课程指导的教师。

(二)实训师资缺乏

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另一个方面,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员工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实训教师数量根本达不到所需要求。

(三)学历偏低待遇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建设面临的难点;长期以来,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实训教师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职称结构不合理

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五)职称评聘存在空缺

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系列(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和管理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兴领域,特别是实训教师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单列职称系列,使得实训教师资格和水平无相应评定标准,造成职称无法科学评定,岗位难以准确聘任,应有待遇无法落实。

三、本科高职发展中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对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

1.构建“双师型”实训师资要求。本科高职建设中,对实训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类实训教师应具备教学基本能力、职业岗位专门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的教师数量和职称分布要求。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实践表明,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教授3%、副教授27%、讲师70%。显然,合理的教师数量和正态的职称分布,能够以老带新,老中青相结合,增强活力,保证高职的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符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要求。诚然,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瞬息万变的知识中,养成了一种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以知识为本,拥有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有的本科以下的教育中是很难养成的,因此针对特殊的实训教师岗位,必须至少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

4.实效平衡技能等级结构要求。实训教学不只限于技能教学,技术应用也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当前高技能人才比较难于获得,许多学历较高但技能等级不高的教师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因此,在考虑实践教学教师技能结构时,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而言,初、中、高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例以2:3:5较为适宜。

5.落实专兼结合队伍建设要求。专职实训教师有利于学校实训教学的稳定,而保持一支有较高质量和适当数量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较好地将社会技术最新成果、教学方法及时引进到教学中。这部分教师通过教学培训及锻炼后,能够比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不空谈原理,不照本宣科,往往使学生感到实训知识“管用”,特别能够很好地互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合适的实训师资建设制度

1.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制度。鉴于我国目前人事、劳动两条线的用人机制制约着高职院校师资引进,高职院校应多变通、突破障碍,为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开绿灯”、想办法。对于不能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退休人员,可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也应对企业引进过来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本科高职的实训教学工作。

2.建立稳定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师资引进只能作为一种解燃眉之急的辅助和暂时手段,师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本科高职建设中,应从制度上保证实训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建立实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实训教师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制度,至少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3.建立实训教师管理、考核制度。本科高职应建立严格的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做到按需设岗,灵活使用,严格考核。可根据实训教师教学特点确定出实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逐项评分,综合评定,依此建立人员流动与淘汰机制,优劳优酬,合理调配与使用实训教师资源。 转贴于

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对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突出的实训师资实施奖励;可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打分,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等方面给以倾斜。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一些优秀的实训师资团队(个人)提供专项科研经费,鼓励他们在实训教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

(三)构建新型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

1.职称系列级别设置。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实训讲师、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为初级职称,实训讲师为中级职称,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为高级职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教员职称。因为高职院校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的多是实际教学及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而他们普遍学历低,所以设立实训教员的职称可以解决相当部分教师的实际心理问题,对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2.专业系列归类设置。实训教师专业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紧贴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系列的车工、铣工、磨工、木工、钳工、电工、电焊工等技术系列设置,应转变为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工商管理、园林、广告制作、建筑工程等专业,进行进一步归类设置。

3.申报评审条件设置。实训教员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一般应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实训教学效果优良。实训教员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高校理论课教师职称的学历、年资条件相近,以达到同类教师之间的平衡;二是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三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实训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同时,三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还必须综合考虑设置。

4.职务(职称)评定条件设置。一是专业资格,即从实训教师的准人条件人手,包括学历、身体条件、岗位考核三方面;二是应用技术能力,即从事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其具体衡量标准是技术水平等级证书;三是教学质量,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可有多样性,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四是教学效果,其衡量可以借鉴学生评教法,根据量表酌情评定,得出一个量化的评价。

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师资建设的案例分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起就开始试办3个四年制本科高职专业,2011年,深圳综合教育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批准。方案中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中国的高职教育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都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8]。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为例,随着发展本科高职的需要,汽车学院从各种渠道引进了14名实训教师。其中实训正副教授各1人、实训讲师(高级技师)3人、实训助理教师(技师)5人、实训教员4人,全部具有中级以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经过多年的努力,汽车学院已打造出一支“双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结构)型的实训团队。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施师资发展战略

汽车学院根据每一位实训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其中取得实效的做法有:

1.对来自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要求他们获得本科或相当于本科以上的学历;对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则要求他们获得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

2.给予实训教师一定的专业时间到企业调研、培训或参与企业生产,向学院汇报企业状况、人才需求。

3.实行指导教师制,由具有较丰富职教经验的老教师1对1指导新引进实训教师。

4.实行培养成效与年度奖励相挂钩制,将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纳入年度人事考核方案,形成实训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和压力。

(二)引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使汽车学院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汽车学院通过行业协会引荐、校企交流等方式,先后从企业引进了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1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理念传授、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内涵。

(三)注重技术能手效应,培养技术型实训教师队伍

通过出台技术能手奖励政策和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术竞赛机制,凡有实训教师技术竞赛赛事,学院在竞赛指导、赛前训练、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开发实训教师职业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素质,在全院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这在实训师资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就使得实训教师乐学爱教,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学技术、当能手、考技师成为实训教师们追求的时尚。

(四)注重科研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实训教师队伍

第8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信管;协调发展;学科建设

1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概述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科中发展最早的学科之一。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科学管理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依托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首先发展起来,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建立了一支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在国内,知识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风险管理等这些领域是当前学者关注的焦点,可以预见它们仍是未来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信管专业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点专业之一,目前全国有五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它又是~个年轻的新专业,其教学内容与课程如何设置,一直是大家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校信管专业成立于2000年,目前已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近1000人,专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摸索和研究过程。

2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信管专业发展中的问题

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和信管专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和不足。

2.1学科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学科方向:现有的四个研究方向,优势特色不明显,缺少优势特色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

②学科队伍:学科梯队成员职称和学历偏低,硕士生导师人数少,成果水平不高,获奖层次低,没有部级奖励。

③科学研究:整体科研水平偏低,缺少部级课题,横向课题少,科研经费略显不足,发表高水平部级论文或检索论文数量不多。

④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研究生招生不景气,招生生源和途径单一,梯队成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次数少,与国内外学术机构联密切。

2.2专业建设不足和差距。

①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尚不充分,本专业教师职称与学历层次相对较低,本科学历年轻教师较多。在教师队伍方面专业师资队伍的职称等结构尚欠合理,低职称教师数量偏多。由于年轻教师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受到了影响。

②课程建设方面:受师资队伍高职称教师比例低的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处于较低层次。

③教学和科研研究方面:由于年轻教师较多,忙于教学与学历提高,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教学、科研项目与成果缺乏。

3如何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方案研究

3.1学科建设方面要采用目标管理,任务分解到人,激励和考核并用,重在队伍建设。

积极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创建良好的科研条件,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加强学术交流,扩大学科对外影响。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的同时,在主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批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中应用并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进一步重视学科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广泛吸引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专职或兼职从事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

①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积极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选送有潜质和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培训;鼓励更多的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逐步形成适合学科发展,年龄、职称和学历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学术群体。

②积极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队伍成员要跟踪学科前沿,积极申请部级课题。

③紧密结合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④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和加强学科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我校讲座教授,进行讲学,共同合作承担科研课题:派出人员去国内外著名学校进修提高。

⑥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完善学科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学科实践基地,为学科队伍成员和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社会实践舞台,使教师更了解经济社会的需求,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需要。

3.2专业建设方面。

①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培养方案既要求具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也要有其灵活性,要根据发展需要和毕业生动态反馈调整完善培养方案,因此,新的培养模式应侧重考虑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训练,拓宽基础,扩大口径,同时还应有地域特色。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同时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

第9篇:结构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145-02

高职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产物,也是教育改革的成果。由最初的被质疑,发展到现在的受重视,说明高职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引导高职教育步入正轨,成了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各个学校都在展开深入研究,并根据各自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希望能找到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要改革,顺应时展的潮流,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成员,当然需要与学校俱进,进行自我调整。而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素质和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更是密不可分。因此,本调查小组结合的实际,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分析我校教学现状。

一、学生现状调查

1. 文化水平总体基础不牢。大多被录取的学生分数偏低,与区内同等院校相比,差距很大,有的甚至相差200多分,学生的基础素质普遍偏低。学生的基础不牢,底子薄弱,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后劲不足。理论是前人经过实践后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如若要对前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承继、发展和创新,首先必须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用理论不断指导我们前行和创新。职业教育属于应用型教育,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更需要学生学好相关的理论,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发展现有的理论,在应用型领域中开创一片新天地,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理论不重要,只要会动手就行,只想去实训基地或实验室进行“动手”活动,边动手边学,但遇到问题仍需要理论来解释和指导实践。对于工科类的学生来讲,数学是他们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比如,电子专业的很多学生,遇到关于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的计算问题,看到大量繁杂的计算公式就感觉发怵,严重妨碍了今后的学习。因此,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恐惧心理,由浅入深,做到润物细无声,自然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想学,但不知道如何学。大多数学生是想学习的,有一些学生上课认真,从无迟到旷课现象,可是学习成绩依然不理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呢?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制定学习目标或计划。老师讲什么课,就听什么课,从来不进行课前预习,更不做课后复习,也不独立思考问题,不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导致知识面比较狭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

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相当多的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专业类图书来和网络上的相关信息来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自学能力弱,加上学习方法的欠缺,导致了他们学习上无所适从。因此,辅导员和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提供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供他们参考。

3. 把希望寄托于教师身上,想不劳而获。很多学生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就能学会教师教的内容,这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把专业知识学好,学校开设了好多课程,想样样学好,结果是样样学不好。比如,拿《电工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很认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学到后面一些比较难的章节时,有相当多学生不能坚持。还有一些学生按照教师的步骤做实验,结果出来了,却不知所以然,不会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一个学期下来,基本上没几个学生能坚持当初的学习热情。考完试后就将学过的专业课本束之高阁,再也没有深入学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引导,让学生取得阶段性成果,维持他们的兴趣。这一方法实施起来比较有难度,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选择课题,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能激发探究欲望,使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掌握所需技能、知识。

二、师资现状调查

1. 教师职称水平不高。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导与引领者,要实现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而职称结构是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职称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可以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效能。传统的观点认为,高职高专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材的深度、广度要求不高,且主要培养各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所以高职称的教师可相对少一些。但随着社会的需求变化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

我校共有教师200多人,副高级别以上的仅60人。大部分教师是讲师,少部分还是助讲级,双师型教师比较少,如下图。学校要寻求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需要提高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同时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追求角度上看,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结构图

2. 科研能力较弱。教师科研成果少,论文质量不够高,科研动力不足。这一方面与学校重视不够、教师积极性不高有关系,另一方面和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科研能力弱有关系。大部分教师只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应付了事,论文质量不高。每年争取到自治区级的科研项目少,参与科研项目的教师也少。学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竞争力,打造品牌,应给予这方面的重视,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学术带头人。通过教授、副教授带领其他教师参与相关科研,实现科研方面的增量提质。

3. 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所以,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师资队伍,既有别于以往的大专,又不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压缩。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支敬业爱岗、教风严谨、懂理论善实践、能从事高职教学和员工培训、肯刻苦学习专业前沿技术且富有改革创新精神,还能搞好教科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校不仅需要扩大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还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鼓励教师下厂调研、跟踪、学习企业内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界限,积极鼓励理论课教师参与实践课教学指导,使教师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