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结构重构探析

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结构重构探析

摘要:在当前社会形势下,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重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相关企业则必须深刻认识到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重构的意义及作用,进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及核心竞争力,使现代化产业紧跟我国发展步伐,让相关经营活动能够有效开展。文章以攀枝花市产业为例,对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重构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具体策略。

关键词: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转型;空间结构重构;策略

党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城市必须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以此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强调,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实现空间结构重塑,以此推动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攀枝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现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其发展的核心便是产业转型。该市自2012年以来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重塑,正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一、攀枝花市的基本概述

攀枝花市位于四川省最南端,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其发展于“一五”时期和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初期该城市为国家工业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推动力,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大三线建设,将攀枝花市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以此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攀枝花市被誉为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现已成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钢铁、钒钛的能源基地,此类资源的经济贡献一度超过了90%,为我国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在2004年,攀枝花市成为了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失调、资源路径依赖、产业低端发展,其在能源开发及建设中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降低了自身的地位,为此该城市开始逐渐转型,并对空间结构进行重塑。在2012年,攀枝花市提出优势化转型及空间结构重塑,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转变,而空间结构则由三线建设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不断提高环境的治理力度,以此实现高质量、高速度发展。2018年,四川省确立攀枝花市为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坐标系”,打造“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的城市形象,且经过50多年的城市快速建设,攀枝花市已进入成熟发展期,实现了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定位。

二、攀枝花市的社会经济现状

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的最高级模式为“三二一”模式2019年底生产总值为1144.25亿元,占四川省的3.09%,相比2018年增长7.4%,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37.16亿元,较比2018年增长4.2%,在GDP中的比例关系未发生较大变化,而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745.02亿元,较比2018增长5.6%,呈现“二三一”的特点,在第二产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第三产业生产总值362.07亿元,较比2018年增长8.2%,占比超过GDP一半以上,是四川省人均GDP的2倍多,现已逐渐取代了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攀枝花市人均GDP为92584元,第三产业地区增长8.2%,第二产业增长5.6%,第一产业增长4.2,虽然工业发展占据绝对优势,但就目前而言,第二、三产业成为了促进地区发展的主动力。但攀枝花市仍然是钢铁产业的“领头羊”,2019年攀枝花市共计生产钢铁1721.02万吨,其中生铁的占比为34.6%,粗钢占比为34.2%,钢材占比为31.2%,工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1.71%,占第二产业产值的94.78%,较比2018年增长了7.3%,由此可以看出钢铁仍然是攀枝花市的主要行业。攀枝花市作为我国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也是西部重要的经济平台,其交通将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该市境内山川纵横交错分布,但本着“打硬仗”的精神加快了交通建设,以此拉动经济增长,截至2019年底,攀枝花市境内铁路里程181.6km,高速公路201km,全公路里程达到3952.86km,并预计2022年将实现全线通车。

三、攀枝花市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关系机制

2000年以来,攀枝花市产业结构经历了不断反复变化的过程,因此应对其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动态关系机制进行探讨,具体如下。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产业的转型,以此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空间结构重构的动力,发展重点的转移会带来空间结构的相应变化,对具体的空间支持也有不同的要求。如工业攀枝花市第二、第三产业结构正逐渐兴起,为满足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定位,工业化空间结构重塑需要与产业结构相吻合,使不同的产业能够有不同的空间支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的分布特征,并且空间结构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带动作用。在空间结构重塑的过程中,需要包含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分布,首先,是城市规划形成各空间的不同分区,直观地反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迁。其次,传统及现代的空间结构划分与空间分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攀枝花市各企业需要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从政府的层面形成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发挥空间结构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力,实现地区的创新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重构有着特定的联系,如攀枝花市过去,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产业和空间反映在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上,且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在2004年成为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且由于产业结构单一、结构失调、资源路径依赖、产业低端发展,导致城市空间的扩张,土地的价值越来越显现。在当前实现创新发展的条件下,攀枝花市产业空间布局需要改变传统的结构类型,须附着上最高效的产业,除钢铁产业外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使发展成为“坐标系”,形成最为合理的产业空间分布状况。

四、攀枝花市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结构重构的策略

(一)建立发展规划机制

在当前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攀枝花市钢铁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建立健全的机制,落实企业领导班子的具体职责,使新型产业发展规划在企业中发挥作用。首先,钢铁企业应将发展规划与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关联,将新型化工产业发展观念在企业中全面发挥,将思想观念准确落实。其次,应舍弃原传统的转型发展观念,在新形势下将新型钢铁产业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以此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空间重构。

(二)发展循环经济

攀枝花市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并严格实施减量排放废弃物,使产业排放无害化、资源化,有效提高处理废弃物的规范和排放标准。我国钢铁源主要分布地区的生态环境普遍较为脆弱,如无秩序发展产业将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因此,在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必须采用多项技术措施来减量排放废弃物,如蒸发技术、酚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技术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合理综合运用,使相应的排放总量也得到控制,最终使污染物的排放达到标准。除此之外,最终产生的废渣可以实现综合利用,如中水的回收再利用、高浓度的盐水回收利用、垃圾焚烧等,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三)第一产业转型

农业可以说是攀枝花市除钢铁产业外,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其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由于攀枝花市的农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规模化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政府应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利用本市较好的光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如热带水果、精品蔬菜等,并在此基础上适度扩大特色水果和蔬菜种植面积,加快建设农业示范区。同时,为了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也应引导农业企业进驻园区,结合“康养+农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林下产业,大力引导农业技术革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使农产品附加值更高。

(四)第三产业空间重塑

第三产业是攀枝花市空间结构重塑的重要路径,现阶段各行业的投入上已经表现出了优势,因此在重塑过程中应结合旅游业,继续发展批发零售业,在未来产业上加大关注力度,运用五大“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保持其产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应结合攀枝花市未来五年规划,即创建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将投入优势转化为产出优势,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阳光康养产业,盘活攀枝花整体经济,实现全要素、多行业的深度融合,使住宿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能够高速发展,以此获得经济优势,助力打造地区高质量“服务中心”。

五、结语

攀枝花市在当前时代中,产业转型与空间重塑是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以新型发展规划为前提,设立明确的改革目标,进而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量化产业接续力,认清转型发展特征方面的区别,使发展规划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作者:张欣 单位: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