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卫生管理范文

城市卫生管理全文(5篇)

城市卫生管理

第1篇:城市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国家开放大学(以下简称“国开”)从2001年起开设了该专业的本科阶段教育,并根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和教学反馈多次调整了教学大纲和计划。国开最初的课程设置,与已开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普通医学院校大致相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医学课程所占比例较高,最高的时候甚至超过了40%,之后通过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逐渐减少了医学课程的设置,加大了管理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的比例。2016年国开在申请学位授予权时,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改进,以适应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力求与《2011-2020年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卫生事业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的要求相吻合。国开该专业的学习者有别于其他医学院校,均为卫生系统的在职在岗工作人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不但要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成功经验,更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新,如在实践环节、论文写作或调查报告中,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选择卫生事业管理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卫生事业管理落后于发展需要[1],从社会需求层面看,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滞后于社会发展;从实践层面看,自然科学知识、报告撰写、实践能力等不尽如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育大量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工作能力的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卫生事业管理实际,对该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探讨。

一、国开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情况分析

2016年10月,国开在充分的调研论证后,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优化了课程体系设计,实现了课程的综合化和一体化。医学课程的安排突出“基础、浅显、够用”,医学必修课只保留“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管理专业类课程“卫生事业管理”从4学分增加到6学分。总的来说,调整后的课程体系与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吻合,体现了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课程模块包含了大量能体现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等,如“行政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同时保留了“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卫生法学”“医疗保险”等卫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课程,体现了专业特色。

(一)课程模块的设置和衔接合理

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状,卫生事业管理行业亟需培养一支掌握卫生政策与法规,懂管理且具有开拓精神的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2016年,国开在该专业学制仍为两年的情况下,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并于2017年春季开始实施。其课程设置为七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公共英语课,其中专业拓展课、公共英语课是新增加的两个模块。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学分为71,各课程模块学分总和在之前97学分的基础上增加了61学分即为158学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管理类课程是该专业学习的重点,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要求下,管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同时,课程衔接合理,专业基础课包含了管理学、经济学、医学等课程的教育内容,且专业课设置也与卫生行业管理联系密切。

(二)专业课和通识课模块的调整力度较大

国开近几年来在专业教育中积极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修订模式,尤其关注专业课和通识课的调整优化,增加了“流行病学”“社区卫生”“卫生信息与文献检索”“环境医学”“健康评估”“临床医学概论”“临床营养学”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此类课程由原来的8门增加到14门。通识课的课程模块设置在最低学分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一倍的课程内容,涵盖法律、艺术、食品、国学、天文、历史、心理、养生、名胜古迹等,以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拓宽自己的通识领域。

(三)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规范性仍需改进

尽管近两年国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了相应的修订调整,规范性较2016年前有所增强,与没有通识课模块的大多数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相比,国开还增加了专业拓展课、公共英语课以体现其专业教育的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课三个模块未设最低考试学分,导致学生不重视或不选课,使得教学实施未能有效运行。新增设的公共英语课程学分比例设置过大(共有6学分占毕业总学分的8.45%),给成人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难度且在其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性不强。

(四)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未调整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践环节包括管理(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两部分,共计8学分,其中管理(社会)实践为3学分,毕业论文为5学分。毕业实践均以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卫生事业管理实践活动为主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社会调查、公共卫生分析等,撰写医疗管理、医院管理等调研报告、问题分析、发展及实践总结等。国开设置的实践模块课时共计8学分,占规定毕业学分的11%左右,与美国(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到专业教育的一半以上时间)和其他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占到专业教育的25%)的同专业相比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只有重视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公共卫生管理的专业特点,并将管理理论应用到实际之中,建议国开适当增加卫生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

二、对开放教育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卫生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是卫生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需要及保障,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应与培养目标紧密联系,以培养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有创新精神,融知识、能力、创新于一身的高素质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

(一)课程设置框架必须与时代接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医药卫生事业的硬件水平与日俱增。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新医改要求高等学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量的发展,更要体现质的追求。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要培养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国开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学生基本都工作在卫生第一线,与普通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往往带着问题来学习,并且希望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学习与个人的职业规划密切相关。因此,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虑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和国开学生的特点,使专业教育的发展跟上信息时代网络教育的步伐,夯实学生的知识、技能。

(二)深化课程改革体系

卫生事业管理是多学科交叉的应用学科,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基础。新时期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的培养,是我国卫生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紧密围绕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成为能在科教、医疗、卫生、保险、卫生行政等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3]。随着现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事业管理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在总体课程模块不变的情况下,国开可以对个别课程的学分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该专业的发展,如专业课中的“医疗保障原理与政策”,尽管教材有所更新,但还是会有许多新内容不能包含,建议在这门课程中增加一定的学时进行相应的政策解读,或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如“大病保险的政策定位”“付费方式改革”“健康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等。“医疗保障原理与政策”这门课程是统设课,由国开提供网上教学资源,建议在国开学习网的课程资源中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官网网址链接,便于学生实时关注时政要闻和准确查询相关数据,确保学习的有效性。目前,卫生管理相关工作的工作性质要求毕业生具有信息检索、资料分析、组织调查、写作研究的能力,现在开设的“实用卫生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基本能满足信息检索、资料分析、组织调查的能力培养,但学生的写作研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虽然在专业拓展课模块有“应用写作”课程,但由于没有考试要求,学生均未选择这门课程进行学习。

(三)增加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最低毕业学分

国开设置的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应充分发挥该课程模块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道德和创新与创业能力。建议在该课程模块设置时将考试最低学分设为2-4学分,使学生的拓展学习有具体的学习内容及考核要求,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应增加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如“卫生法律法规”“演讲与口才”“公务文写作”“艺术欣赏”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四)加大实践或见习培训课程的比例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受医学管理模式的影响,注重对医疗过程和行业管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对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很强[4-5]。因此,要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与卫生管理意识的培养,调整原来实践课程模块的学时比例。建议从现在的11%增加到20%以上,通过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或实践培训、医疗管理调研等方式实施。一方面,聘任经验较丰富的带教老师,引导成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或在学习中实践。另一方面,让成人学生利用本职岗位与医院管理部门协作,进行相关卫生管理工作调研活动,并全程参与,以提升医疗管理能力。开放教育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国开自2001开办以来,到2015年共累计招生8688人,毕业生6767人,获得学位305人。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来说,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发挥开放教育办学优势和特色,突出实践教学是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共识。不断研究社会、企业及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动态变化,国开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会更加合理,进而在教育质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保京,何军,李晓庆,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行业环境分析[J].中国医院,2011(3).

[2]赵韶韵.基于核心能力建设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3.

[3]胡月,顾加栋,钱东福,等.卫生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4]何晓敏.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

第2篇:城市卫生管理范文

卫生监督员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学校卫生是自全国卫生工作会后的工作重点,从事学校卫生工作已有两年,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通过自己对管理高校食堂及管理方法的探索以及和领导、同事对相关工作的探讨,对于管理工作有一些新德体会,现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结合多种方法展开研究,主要有:

(l))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以定量研究为主,对常德市高校食品卫生管理开展现状、

存在的具体问题、原因运用定量分析,结合一定的定性分析方法,对建立进一步完善常德市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监管的对策运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

(2)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广泛搜集国内外的文献资料,并调查常德市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较全面地了解了常德市高校食品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实践考察与探索中找出适合常德市高校的食品卫生安全监管体制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三、基本框架

1、强化高校食品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1.1强化食品卫生管理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1.2加强监督监测工作,促使食品合格率提高

1.3完善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的方法和技术

1.4为食品卫生的安全管理保驾护航

1.5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餐饮服务环境

2、承德市高校食品卫生管理状况剖析

2.1现状

2.1.1基本情况概述

全市共有学校集体食堂214家,其中城市学校食堂48家,农村学校集体食堂85家,托幼机构食堂71家。市直管学校28家,经营场所69个。其中餐饮场所50个,商品部14个,美发场所2个,洗浴场所2个,住宿业1个。69个市直管场所全部实施了量化分级管理,有A级单位18家,B级单位25家,C级单位26家。

2.1.2目前开展的具体工作

第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实效

第二,大力开展食品卫生宣传教育

第三,扎实有效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安全专项整治

第四,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

第五,完成重大接待卫生安全保障

第六,重点安全控制点为主要原料和调料采购渠道

2.2.3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一,个别学校食堂荤、素菜未分池清洗;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工用具无明显标志,混用混放。

第二,食品添加剂未使用计量工具。

第三,食品留样餐次不全。

第四,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推广应用不够。

第五,对高校饭堂承包商的监督和惩罚力度不够、关口靠后。

第六,高校饭堂从事食品餐饮服务的人员素质较。

3、强化高校食品卫生管理的基本对策

3.1完善并强化学校卫生工作责任制

3.2完善并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安全长效管理机制

3.3完善并认真执行各项具体的卫生管理制度与工作规范

3.4建立机制,确保长效,形成学校卫生工作联防、联控、齐抓共管的局面层层监督,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体系

3.5加强对学校食堂承包经营的监管

3.6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卫生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健康教育,注重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第3篇:城市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制度

一、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管理概况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其对环境公共卫生就十分的重视,它以环境整洁、优美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花园城市”。作为一个小国,新加坡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或做法不一定适用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但某些管理方式或许有借鉴作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加坡广泛而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新加坡的环境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为了完成将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洁净、绿色的城市的目标,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为了更好地管理新加坡的公共卫生环境、提高管理效率,环境公共卫生署于1968年8月重组,这次重组给公共卫生官员提供了更多的权力。另外,新加坡政府还于1968年10月1日启动了“年度公共清洁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使新加坡成为该地区最洁净的国家外,它还旨在让每一个新加坡公民都参与进来并借此教育公众保持新加坡洁净的重要性。

二、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主要职责

新加坡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主要由环境与水资源部下属的两大法定机构之一国家环境局(NEA)履行。国家环境局致力于为新加坡改善和维持一个干净和绿色的环境。该局设有以下部门:环境公共卫生署(EPHD)、3P(People,PublicandPrivate)网络服务署(3PND)、企业服务和发展署(CSDD)(下设五个子部门)、人力资源部门(HRD)、企业公关部门(CCD)、政策与规划部门(PPD)(下设四个子部门)、环境保护部门(EPD)(下设四个小部门)、环境公共卫生部门(EPHD)(下设三个子部门)、新加坡气象局(SDTO)(下设三个子部门)、战略发展和改革办公室(SDTO)(下设一个子部门)、环境技术办公室(ETO)、产业发展和推广办公室(ID-PO)、小贩中心办公室(HCD)(下设3个子部门)、新加坡环境研究所(SEI)。负责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是以下部门。

(一)环境公共卫生署(EPHD)

环境公共卫生署通过综合的地面监测、研究和适当的防护性措施,来确保新加坡有一个高水准的公共卫生。同时,EPHD还负责新加坡的整体清洁以及确保食品零售行业有一个高标准的卫生水平。另外,EPHD在优化新加坡的人居环境上起着重要作用,主要方法就是通过一些项目(如小贩中心翻新计划、公共厕所清洁计划)来进行优化。EPHD有以下部门。1.环境卫生局(EHD):EHD旨在创建一个市民有环保责任心的社会,努力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EHD工作的重点和焦点有两个:监测和社区参与。监测就是上文提到过的综合的地面监测,根据监测所得到的实时数据来为各种公共卫生问题制定预防性措施和防护性措施;而社区参与则跟社区发展理事会、镇议会、基层组织和居民以及国家环境局下社的区域办公室的推动密切相关。2.环境卫生研究所(EHI):环境卫生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传染病(如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疟疾和汉坦病毒感染)和其他环境问题(如室内空气质量、军团杆菌病和真菌感染)。3.公共卫生局(DPC):将整个新加坡的公共场所的清洁由DPC统一领导,能有效提高服务的质量。这种将所有公共场所(如,道路、人行道、下水道)的清洁由一个机构单独管理的模式,解决了以往由几个不同的部门来管理公共场所的清扫而出现的缺乏效率的情况,从长远来看也提高了清洁标准。通过从其他机构逐步接管现有的清洁合同,并对公众的反馈提供更快的响应能力,DPC在不断的提高自己对公共场所清洁的管理能力,确保新加坡的干净与卫生。

(二)环境保护署(EPD)

EPD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新加坡的环境,确保新加坡人世世代代都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其主要职责有: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控以减少和防止环境污染;对新加坡本岛的四个垃圾焚化场(大士、大士南、乌鲁班丹、圣诺哥)和一个近海垃圾埋置场(实马高岛)进行管理;同时,为了节约资源和垃圾埋置空间,环保署也采取措施来减少废物产生,最大限度地回收垃圾和节约能源。EPD之下又设有以下四个部门。1.放射线保护与核科学部(RPNSD)主要是负责执行新加坡防辐射法的一系列许可。2.能源效率与节能部(EECD)EECD主要通过针对新加坡居民、工厂及公共部门而制定的策略和政策及规划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来促进能源效率的利用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3.污染控制部(PCD)PCD通过监测新加坡的环境空气质量以及水体的纯度来控制新加坡的空气和水污染。同时,新加坡有害物质和有毒工业废料的管理也是由PCD负责。另外,通过中央建筑计划单元(CBPU),PCD将环境因素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和建设中来。4.废品与资源管理部(WRMD)WRMD主要负责大士、大士南废物发电厂和实马高岛的垃圾埋置场以及大士海洋垃圾站的运营和维护。同时,WRMD还通过制定政策及实施规划,来提高废物的回收率尽可能的减少废弃物。这种从源头上减少到达废物发电厂和实马高岛垃圾埋置场废弃物数量的废物处置方式,对土地稀缺的新加坡而言不仅是具有成本效益的而且也是高效一种策略。

(三)小贩中心(HCD)

主要是对新加坡的小贩中心进行管理,以确保新加坡人可以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中享受到实惠的食物。同时,为了给公众和小贩带来最佳利益,HCD还负责制定、审核和实施有关小贩管理的政策。HCD设有以下部门及关键角色。1.政策和业务开发部主要是开发、检验、运营小贩政策和策略以及建立外部组织和政府机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新的混合管理模式。2.规划发展部小贩中心的规划和发展以及替换都由它负责。3.租赁管理部主要负责管理小贩中心的设施以及摊档的租期和租约等。另外,该部在日常运作中还与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来加强公众参与以及管理公众反馈和媒体查询等。

(四)3P网络部

3P(People,PublicandPrivate)网络部主要负责协调市民、企业及政府之间公共关系,对公众进行教育并引导参与社会管理。

二、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的主要特点

首先,拥有一套完整的环境卫生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严格的环境卫生执法系统也是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如此洁净重要原因。以新加坡《环境公共卫生法》为例,它是更新新加坡卫生立法和改善公共卫生标准的一系列措施之一。目标也是把新加坡变成一个洁净、绿色的城市。由于新加坡的法律(Act)由国会通过,条例(Reg-ulation)由各部部长批准。而《环境公共卫生法》于1987年5月20日由国会通过,并于1987年6月10日由总统同意。该法旨在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以管理公共清洁服务、市场、摊贩、食品机构和一般环境的卫生相关事项。它还综合了公共卫生部门的职能,取代了1963年《地方政府综合条例》第4部分中载有维持公共卫生的规定。另外,该法是效仿英国的《公共卫生法案》、新西兰的《新西兰公共卫生法案》以及美国的《纽约市健康条例》等类似法规而制定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公共卫生环境管理的复杂性,截至2018年1月,该法已历经20余次的修订。这使得该法的规定更加详实、细致,同时也更适应新加坡的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该法共有12部分,其中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收集、处理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和不适当的处理垃圾,如瓶子和食品容器,将会被处以罚款。对在公共场所存放建筑材料废物或在建造过程中未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危险的人,也受到处罚。该法还对食品机构及摊位的设立和游泳池、殡仪馆、墓地或火葬场设立、使用、管理、经营都有严格的规定。另外,还对违反该法的行为所应受到的罚款都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次,新加坡良好的公共卫生环境还得益于其先进的垃圾处理理念。从垃圾的分类来看,新加坡的小区楼下会有大型可回收垃圾箱和社区发到每家每户的装可回收垃圾的塑料袋,每个月社区和承包商会上门回收这些垃圾。此外,社区还有废旧衣物和废旧书本回收项目。从垃圾的回收来看,新加坡的垃圾回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承包商负责,每户居民每月定期缴纳垃圾处理费;另外一种是通过真空管道系统回收。从新加坡的垃圾焚化来说,由于新加坡是小国,没有土地去做填埋,现行的方式是先在四个垃圾发电厂焚化发电后将灰分送到离岛进行填埋。总体来说,这种先进的垃圾处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新加坡的公共卫生环境更加的洁净。最后,环保教育先行也是新加坡能够保持优良的公共卫生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文已经提到新加坡国家环境卫生局通过3P网络部门与社会基层组织密切合作,通过教育和宣传以及一些合作项目来鼓励民众参与各种环保教育活动。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就是清洁和绿化周,该活动主要是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来引领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来保护和关心环境,主要是在以下方面:清洁环境、城市花园和水、节能和资源保护。新加坡通过全面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教育,从提升普通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开始,把环境保护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使环境保护深入人心。

三、结语

新加坡环境维护和建设并重的理念,是新加坡公共环境卫生管理的一大特色。作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除了要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不断发展经济,同时还要满足居民对良好的生活环境的追求。新加坡政府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司林波,李雪婷.新加坡的生态问责制[J].东南亚纵横,2017(04).

[2]吴真,高慧霞.新加坡环境公共治理的实施逻辑与创新策略———以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三方合作为视角[J].环境保护,2016(23).

[3]秦海旭,刘海滨,谢轶嵩,朱小曼,卢宁川.新加坡环保经验对南京的借鉴[J].环境科技,2014(03).

[4]夏光.花园中的国度———新加坡环境优先的发展策略[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03).

第4篇:城市卫生管理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条件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较为薄弱,一旦发生重大疫情,无法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这对农村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直接威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对我国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还可以全方位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全面保障区域居民生命健康,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卫生服务,有力保障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持续发展。

1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的必要性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常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医疗机构以及村卫生室,主要是向机构服务范围内的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区内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因此机构的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都影响着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目前我国农村基层仍然生活着大部分人口,因此如果出现公共卫生事件将会在农村基层中造成大面积传染,严重威胁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加强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健康发展,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效果,为基层民众提供预防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行使单位为基层医疗机构,因此基层医疗机构还负责区域内公共位置管理职责,一旦输入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将无法及时做出控制手段。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发展效果取决于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将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质量的重要手段。当地政府应该大力推动基层卫生机构改革创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提供质量保障。

2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公共卫生意识淡薄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等原因,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单纯认为公共卫生管理就是传染病预防,导致农民在患病后不能足够重视,错过最佳治疗阶段。

2.2区域划分不合理

受经济水平与行政制度的影响,我国通常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公共卫生服务区域,但是由于行政区域本身具有局限性,在全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大部分公共卫生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农村公共卫生资源较为稀少,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开展具有较大难度[2]。

2.3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自身隶属关系产生变化,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中存在大量非卫生专业人员,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非专业人员与专业人员比例已经失衡。并且由于薪酬因素影响,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人员大多为卫校毕业生,本科学历及以上的专业人才短缺,即使经过分配进入到工作岗位,也由于各种原因先后离岗[3]。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队伍薄弱,严重影响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开展。此外,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检查设备落后,农村居民一旦患病会前往县级医疗机构进行检查、诊断以及治疗,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管理职能逐渐弱化。

2.4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不足

虽然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发展良好,但是相较于综合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和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当区域内民众患病后通常会选择前往大型综合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较为薄弱,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最终导致区域内进行健康管理的基层医疗机构无法发挥作用,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

2.5基层医疗机构服务项目较少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向区域内群众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因此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主要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苗接种、预防感染以及后期康复服务等,但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与慢性病治疗上,基层医疗机构缺乏相关服务项目,不能满足区域内人们日常健康管理的需求,这使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4]。目前,虽然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为区域内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但是由于管理力度较弱,健康档案信息资料缺乏准确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无法发挥作用。

3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问题对策

3.1健全农村基层医疗网络

当地政府应大力推进乡镇管理一体化,在基层医疗机构中详细记录就诊、收费、开药以及出院等环节。统一化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配置、行政管理、药物流转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中从传统落后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开展效果。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在相关法律规定下对药品做好管理工作,严格监控药品价格与其他收费项目,避免出现乱收费现象,为药品的安全性与价格合理性提供保障。

3.2强化行政管理当地政府应根据区域内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实际情况来制定推行符合发展需求的政策,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进行管理,当区域民众需求发生变化时,优化调整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确保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3.3建设基层医疗机构配套设施目前我国仍然存在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缺乏资金建设卫生医疗配套设施的问题。目前,应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优化调整布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基层医疗机构还应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不断优化卫生资源,使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确保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3.4完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功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引发的慢性病。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媒体宣传推广公共卫生知识,使居民更加注重身体健康,理解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基层医疗机构还可在机构中设置专业技术人员整合分配医疗服务项目,为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考核体系,保证基层医疗机构中各个项目运行良好,并且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公共卫生服务作用。基层医疗机构在为区内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时,还应做好组织与监督。对卫生室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培训,定期为服务提供信息统计分析,使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高。

3.5全面开展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快,基层医疗机构需要适应时展需求,将传统突发事件处理为主的服务项目转变为健康教育与管理项目服务,并对其进行不断创新发展,使居民健康水平逐渐提高。近年来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逐渐被大众所熟知,公共卫生服务作为机构改革的重点内容,需要展开全面的公共卫生服务,逐渐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医疗水平,为基层医疗机构健康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随着老年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断发展中进行创新,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满足我国老龄化服务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合理性和规律性上,只有掌握发展规律才能让老年患者意识到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使基层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

4结语

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做好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有效保障区域内广大农村居民的生命健康,必须做好公共卫生工作。因此为了使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快管理体制建设,改善人力资源机制,加大政府对农村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快基层医疗配套设施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于春梅,董博然,张春波.黑龙江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理论观察,2010(6):104-105.

[2]丁磊.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5):459-460.

[3]朱丽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把温暖送到百姓心中[N].盘锦日报,2009-05-15(1).

第5篇:城市卫生管理范文

1项目背景与现状

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负责组织实施,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的监测工作[1],目前已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2016—2017年,深圳作为广东省唯一试点城市参加工作,自2018年开始,深圳作为广东省四个监测城市之一继续开展监测工作。

2近5年监测工作

2.1监测网络与数据上报系统

目前,该项目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每个省份选4个监测城市。项目建立了国家“公共场所监测项目数据上报系统”,该系统由区级用户填写数据并上报,地市级用户、省级用户及部级用户三级审核,完成各地数据的报送。

2.2监测点的分布及监测频次

在全市选择3个行政区开展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每年根据国家方案,选择相关重点场所按照要求频次开展监测。根据项目实施方案,2016—2017年,3个监测点按季度开展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每年共开展4次监测。2018—2019年,在夏季与冬季共开展2次监测。2020年,受疫情影响,开展的场所与次数都有调整,全年仅在冬季开展1次监测。

2.3监测内容

自2016年开展以来,前4年监测内容基本保持不变,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2020年由于疫情影响,监测场所调整,并增加了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查内容。

2.4数据利用分析

利用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1-4],特别是对新增检测指标PM2.5、三苯、布草pH等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1)对深圳市公共场所细颗粒物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平均值存在年度差异和行业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深圳市部分公共场所空气中苯和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虽然各场所的苯和甲醛平均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甲醛引起癌症的风险性较高(>1×10-4),苯也存在致癌风险(2.16×10-5~4.21×10-5)。(3)对深圳市住宿场所布草卫生状况调查及pH值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毛巾与床单的pH值合格率分别为62.45%与60.26%,合格率较低;不同星级住宿场所毛巾pH值比较发现,三星级以下住宿场所布草pH值合格率更差(P<0.05)。(4)对深圳市酒店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工龄人员的呼吸系统症状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人员在个人防护及认知情况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对个人防护的关注和认知的发生率要高于女性。

3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基本情况、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及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深圳市公共场所卫生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情况调查方面,主要在卫生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卫生管理档案不够完善,建档率偏低,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置不合理或未安装相关装置,未对相关设施进行消毒等;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方面,主要是噪声合格率偏低,游泳池氧化还原电位合格率严重偏低,布草的pH值结果不太理想,其他如三苯、甲醛以及颗粒物等也有不合格情况;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方面,各场所在个人健康行为、个人健康状况、基本卫生知识、传染病防控意识等方面存在相关问题;监测系统方面,系统功能仍不完善,监测范围有限,不能全面掌握公众直接相关的健康危害因素的现状,另外公共用品用具及公共设施微生物指标等也存在不合格情况。

4对策与建议

为更好地完成项目工作,保障公共场所人群健康,现针对深圳市公共场所卫生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4.1加大对新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

建议加强对法规、标准的宣传和培训,让相关场所及时了解公共场所监督、监测和管理的新要求、新变化,有助于协调配合,保障项目工作顺利进行。

4.2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督促场所

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档案;严格按照集中通风空调系统卫生规范,做好集中空调卫生管理,定期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与检测,安装过滤装置、防虫防鼠装置等;专人管理公共用品用具,严格遵循一次一客一换的规定,定期做好对公共设施的消毒,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室内空气卫生监测,及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并做好经常性卫生监督,加大卫生宣传力度和卫生专业知识培训[5]。各类公共场所要规范经营秩序,建立健全消毒工作制度,制定日常的清洗消毒措施,严格遵守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落实《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把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降到最低,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4.3对于不合格指标,分析原因,及时整改

针对公共场所噪声合格率较低问题,建议排除监测场所外环境噪声干扰后,对室内环境空调等设备运行、排气扇运行等做运行时检测和停运行后检测,对比前后结果,找出原因,及时整改。对于新开展的项目,如游泳池水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建议对监测数据进一步分析评估,解决存在问题,让监测更具操作性,让结果更具科学性。三苯、甲醛以及颗粒物等为室内空气污染常见指标,室内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十大威胁之一[6];微生物指标虽然超标不严重,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公共用品用具与公共设施的污染情况,存在疾病传播隐患。对于这两类指标要寻找污染来源,分析原因,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4.4完善系统功能,扩大监测范围

建议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加强数据统计分模块功能,方便数据上报和统计分析。为全面掌握深圳市与公众直接相关的健康危害因素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公共场所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普及相关卫生健康知识,提高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公共场所预警及风险评估,为制定公共场所卫生限值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以目前的国家监测系统为基础,把监测系统落地到深圳,建立深圳市公共场所监测系统,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深圳市辖区内监测点,逐步覆盖全部行政区域。

参考文献

[1]方道奎,余淑苑,周国宏,等.2016—2017年深圳市公共场所细颗粒物监测数据分析[J].环境与发展,2018,30(11):118-119.

[2]方道奎,周国宏,余淑苑,等.深圳市部分公共场所空气中苯和甲醛污染对从业人员的健康风险评价[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8,35(11):1013-1014.

[3]方道奎,周国宏,余淑苑,等.深圳市住宿场所布草卫生状况调查及pH值检测结果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5):896-899.

[4]方道奎,周国宏,冯锦姝,等.深圳市酒店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9,17(17):1036-1048,1052.

[5]翟和亮,陈栋,罗慧敏,等.2018—2019年六安市宾馆室内空气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1,37(1):114-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