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规划范文

城市规划全文(5篇)

城市规划

第1篇: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价值观;转变;城市规划;实践;方法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类的价值观也在不断转变,其对城市规划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价值观的转变对城市规划的具体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城市规划方向的改变,从传统的物质结构,向更具理论性的系统发展。另一个方面城市规划更注重价值性,从一定程度上使城市规划师的地位得到提高,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价值观转变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次转变相对于上一次都更加彻底,对城市规划也造成一定影响,价值观转变的过程也是对陈旧事物进行更新与批判的过程。对曾经的城市规划进行反思,城市规划的宗旨是服务大众,因此要广泛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与想法,在规划过程中加强沟通。规划方式与理念的出现都源自价值观转变,在对自身进行反思的过程中,使城市规划工作更加完善。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更加方便,相关理念也更加多元化[1]。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使城市规划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完善。

1分析价值观转变下的城市规划状况

价值观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前进方向。若想对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就要深入了解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念对城市规划产生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城市规划的成果也是设计者价值观念的最真实写照。对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念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认识,才能使整体城市规划更加和谐统一,避免因为价值观念理解偏差,导致城市规划方向不明确的情况出现[2]。事实上,城市规划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它拥有久远的历史,通过多年来的发展,城市规划经过不断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构架,此构架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规划部分,通过价值换面作为理论基础,对城市规划的方向进行制定,规划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但包括城市的整体布局,还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要做到详细。第二个部分是实践部分,就是将规划的工作逐项落实,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城市规划工作更加具有节奏性。我国对于城市规划具有一定要求,并有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制约,在城市规划的设计过程中,除要考虑价值观念外,也要将这些法规与条例考虑进去,使我国城市规划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城市规划中可分为多种不同的层次,各个层次之间联系紧密,能够完整的体现出城市规划中的价值观念,反应出城市规划工作的不足之处[3]。

2探究价值观转变下的城市规划实践方法

价值观的转变要体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如今城市规划不再只是注重设计性,而是更加注重实用性。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城市规划从最初的观赏性与美观性,逐渐转化为实用性与公共性。在这种背景之下,城市规划的目标也将发生一系列转变,传统城市规划目标多为最终目的,而忽略了每一个阶段的小目标制定,价值观念的转变,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城市规划的前进更具动力[4]。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城市规划虽然会随着价值观的更新而改变,但其宗旨与核心是不变的,这项宗旨就是对公众利益的保证。我国城市众多,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城市都能按照核心去开展规划工作,但长远来看,以公众利益为核心是保证城市规划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也是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通过多年实践,这种规划核心受到了相关城市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是需要长期使用的发展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更多的规划工作者从价值观念入手,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研究[5]。在研究过程中,还会借鉴一些其他城市的规划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制定出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城市规划方案。如今我国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对价值观念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实践工作进行研究,然而在城市规划工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仍有一些的不和谐之处,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规划师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道德都要达到一定标准。另外城市建设绝对不能以破坏生态景观作为代价,这就要求规划工作者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多使用清洁能源,保证低碳城市生活,对于一些工厂、交通枢纽等地区进行重点规划,尽量减少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3结语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更多的思想与理论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中,多元化的时代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些价值观念过于片面与极端,对城市规划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城市规划中的价值观念体现要进行合理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价值观念的转变,对原有的城市规划是一种推翻与瓦解,为防止城市规划工作出现偏差,要保证规划工作的核心思想不受破坏,在城市规划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结合先进的价值观念,制定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在共同努力下使城市变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李想,初梅.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的转变—建筑学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34):215-216.

[2]魏巍,冯晶.城市生态修复国际经验和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5):13-19.

[3]施萍,郭羽.基于“生动、生态、生机”理念的海绵城市规划实践—以上海张家浜楔形绿地规划设计为例[J].给水排水,2017,11(2):59-62.

[4]朱黎明,王武科,张能恭.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实践与创新—以《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2015年修订)》为例[J].城市规划,2017,41(4):81-85.

第2篇:城市规划范文

1.1信息采集与

城市环境信息不仅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局部的和整体的,还包括自然、地理、土壤等方方面面。3S技术用于城市综合管理,可以提供宏观和微观、动态和静态的综合信息,从而实时可实现综合、系统的城市环境信息采集。遥感(RS)是一种非接触式对地观测技术,具有快捷、实时、动态地获取空间信息的能力。RS技术给地形图等基本资料的快速更新和包括土地利用、道路、城市绿地等城市各种专题信息的提取与制作等工作提供更加有效、快捷、经济的手段。GPS主要被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和GPS的相结合使用,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综合管理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经济的更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利用方便了规划方案的信息、网上公布、意见征集和动态查询,提高了公众参与度,改变了传统的单方参与模式,变单方参与为多方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法律基础和群众基础。

1.2动态监测

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城市空间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有必要对城市发展和运行规律进行分析和监测。城市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发展变化的城市而言,及时的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尤为必要。其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监测模型,并对信息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实现对城市变化的动态监测。我们可以依靠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利用选定的监测模型,可对多源城市信息进行处理,从中找出城市发展演变的规律。

1.3城市规划管理应用

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其综合管理的基础的城市规划管理,它的核心是城市建设项目的管理。对于要立案的项目,我们可以借助于GIS数据库信息系统向提供相应的信息,以此作为检查项目受理情况和工作周期的依据。在项目审批阶段,我们可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让审批人员迅速了解到施工土地的相应具体情况,以利于进一步的施工工作。总之,以GIS技术为核心的集成系统来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方法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具体的应用如利用GIS平台上建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信息建库3个环节衔接的电子报批系统。同时形成“一书两证”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改变传统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科学性。

1.4模拟分析与预测

城市发展演变的过程急需要定性的分析,又需要定量的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城市规划的定量分析更进一步实现。城市发展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些以前没有的具体数据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管理中3S技术成为了城市环境演变模拟和预测的有力工具。GIS数据库在城市交通方面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现状路网密度、出行距离和时间、交通可达性、公交服务半径进行合理性评价,结合专业软件能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预测、出行分布和流量分配,开展交通环境容量影响评价。遥感技术可以用于对道路的勘测设计,利用该系统可以迅速实现对路线所经过地区相应的地形、地貌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读。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库一体(影像数据库、矢量图形库、数字高程模型)技术可以进行道路方案的仿真表现和环境模拟,更新和改变了传统的规划和分析模式,这也是城市规划和分析的一大进步。

1.5现状评价与分析

城市的发展变化,对于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对于城市环境的分析与评价,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已经显得力不从心。现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某些方面也对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S技术在城市规划、城市工程建设、城市环境维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S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城市的大量信息储存在庞大的数据库中。针对具体问题,只要选定主要的因子,通过模拟和模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就能够大致了解到问题的基本状况,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2结论

第3篇: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发展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在新形势下的要求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阶段,人们对未来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所以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必须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相关工作中必须妥善处理人类与环境、建筑的关系,坚持人性化的设计,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们的追求。城市规划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以外,还要考虑美观、节能、环保等等要求,建筑设计也是同样如此[1]。各片区功能要互相衔接,但又要保证自己的功能,如经济开发区、旅游区、居住区、商业区等等。这就给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2目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的合理规划

城市的规划需要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通过审核批准才能执行。然而在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中,每个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一些规划可能与政策存在矛盾,这就需要时间来论证和改善相应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有些房地产企业钻法律和政策的漏洞,追逐经济效应,擅自执行建设规划,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2.2规划设计缺乏公众参与机制

城市的建设固然应由政府来主导,然而人民群众才是城市真正的主人,在城市的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按照公众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作业。但是由于缺乏正规的组织和途径,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所以相应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不健全,居民很难对城市规划产生作用。导致城市建设的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府手中,然而过度的集权容易导致监管不足,滋生腐败[2]。对于整个城市和社会来说,公众参与可以增加透明度,一是提升了城市建设的针对性,二是增加了公众和政府的黏性,这都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协调城市建设的方法

3.1发挥城市规划的指导性作用

目前的建筑工程市场庞大,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混合其中,整个行业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繁杂性的特点,其竞争也非常激烈,这就对建筑的设计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如何迎合市场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议题。在此情况下,建筑的设计需要依靠城市规划的指导,通过对城市规划大环境的分析,给建筑设计提供思路。在满足人们对建筑的质量和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的外形和内构进行创新,使建筑能更好的融入进城市规划的大环境中。建筑设计时城市规划中的单一构成元素,建筑设计更要求细节,而城市规划没有了建筑的体现就会缺乏合理性,所以建筑的风格、结构的设计要符合城市规划的统一要求,协调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建筑成为城市的标志。

3.2重视规划和设计的现实需求

城市的规划对建筑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并不意味着建筑设计就完全以城市规划为核心,城市规划是空间上对城市结构的划分,而建筑却需要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城市规划部门要重视建筑受制于规划的这一特性,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建筑的功能主体,同时将其融入到城市的整体建设中,避免规划与现实的脱节。而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要努力寻求个性化和统一性的平衡,城市的规划需要站在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上,充分考虑其现实意义,将不同功能的建筑合理编排,以此凸显城市的层次感。

3.3增强建筑设计的审核

城市的规划、审批有一定的周期,在城市发展和规划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防止在开发商钻空违规开发,破坏城市的而整体规划。所以要提高对建筑设计的审核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角度的评估和审核建筑设计,从根本上确保建筑的设计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具体的审核工作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建筑设计的可行性:建筑设计要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在满足建筑的质量要求的情况下研究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出现造型怪异夸张的建筑。②是否与城市规划协调:要考虑建筑设计是否服从未来城市规划,满足各个城市功能区的需要。③考虑环保问题:研究建筑设计是否会对环境带来影响,以及评估施工对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3.4协调二者的融合发展

要满足建筑和城市的协调,一方面要将建筑的风格、结构等与城市其他建筑相融合,形成错落有致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上要统筹兼顾,打破单调的城市结构,以河流、公园、湿地、湖泊为结构载体,充分的展现不同城市的文化魅力,再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将建筑和城市相融合,避免因城市规划而扼杀了建筑设计的灵感和活力。总之,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微观棋子,而城市规划就是棋盘的操控者,二者一个微观一个宏观,都会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4总结

新的社会需求为城市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共同优化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一体推进。总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有科学的安排和合理的规划,加上建筑设计不断创新带来的活力,才能打造出有的特魅力的城市,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唐克然,杨一帆,赵彦超,王倩.城市设计管理机制改革与创新研究——以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宿迁市为例[J].规划师,2019,35(10):53-59.

第4篇:城市规划范文

关键词:概念性规划;城市规划;应用

城市规划设计必须要保证整体的规划具有科学性和高效性,加强对规划设计阶段的重视力度,才能更好地让规划设计与现实基础相结合,有效推动城市化进程。现阶段我国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多采用传统的规划体系,盲目照抄其他城市建设经验,忽视了自身城市的发展特点,影响了城市规划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在城市规划设计程序当中加入概念性规划这一技术,将城市建设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整体的规划水平和时效性。

1概念性规划的概述和作用

1.1概念性规划的概述

概念性规划是指结合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造,保证城市规划设计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概念性规划较传统的规划设计而言,更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和指导现实规划设计,是连接建设规划和发展规划的桥梁。通过创新的理念在宏观上对城市的发展和规划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具体的指导,打破传统规划设计的思想固态,重视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和科学性,有效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同时也弥补了过去我国城市规划中不足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城市规划的流程和体系。

1.2概念性规划的作用

(1)保障规划的有效性。概念性规划设计重视与现实建设相结合,提高整体规划的有效性。当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过程中引进概念性规划,可以有效规划整体布局,通过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提供科学、及时的数据,为决策部门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在科学合理的数据支持下,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体系,使城市规划进程管理严谨高效。(2)提出前瞻性的参考意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有效的规划和设计。将概念性规划技术纳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利用科学合理的思想来进一步优化我国城市化进程规划设计内容,并为我国城市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方向指导和科学技术支撑。(3)能找出一些忽视的问题和易发生危险的因素。概念性规划通过对比不同城市的规划设计,以及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规划,可以制定出更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科学方案,并通过与其他城市进行数据对比和方案的参考,更有效地推动城市规划设计的进一步优化。以下是广州市、哈尔滨市、石家庄市、杭州市的概念性规划内容的具体对比(见表1所示)。

2概念性规划运用于城市化建设的内容及方法

2.1概念性规划的内容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进程中缺乏时效性和及时性。由于政府政策的改变或者是个别产业以及大企业在该城市落户,而打破原有的规划设计,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乃至大面积城市规划结构发生破坏。当政府部门进行重新规划时,可能会丧失最佳发展机遇,错过了加快城市发展的时机。而将概念性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中后,可以及时观察我国各项政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演变情况,采用多规合一的方法来进行概念性城市化建设。多规合一的方法是指在市级政府行使权力,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林地与耕地的保护、水资源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等各类城市规划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利用多规方式来确保城市的保护性空间以及边界的开发和城市规模等多项空间参数的有效规划和一致性,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来有效控制“多规”,有效保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城市规划水平和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等多目标的有效开展。将一个城市的多个规划进行有效结合,以实现我国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个蓝图,让城市规划更具有城市特色。见图1所示为多规合一的概念图。

2.2概念性规划的方法

概念性规划的方法主要采用途径分析法、多方案比较法、区域分析法、结构研究方法四种。(1)途径分析法选择目标。通过途径分析法,可以确认城市规划信息目标和寻找目标所需要的方法。不同于其他传统的规划方法,概念性规划在进行规划设计之前,需要规划者对城市有充分的了解,并对现场考察后再进行科学理性的判断,在理论知识基础上提出发展目标,且规划前不会设立具体目标。以表1中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在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后,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进行探究选择达成目标的方法,其主要采用途径分析法来分析城市整体布局和国家的政策建议,从而确认结构性的目标和选择途径,通过有效的规划,研究新的发展动能来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组合不同的资源来促进城市规划整体结构的形成。(2)多方案比较法。多方案比较法是我国许多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常用的手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规划方案和策略,让决策者通过这些方法进行判断,做出合理的选择。由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成果很大部分决定于概念性规划设计的好坏,因此在概念性规划中要更加重视多方案比较法。(3)区域分析法。区域分析法是要求设计者扩大城市规划的范围,站在局外来观察城市未来发展和找出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以寻求有效的解决方式。运用区域分析法可以有效梳理城市化规划过程的工作思路,找出忽视的区域,让规划设计更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区域分析法可以让城市规划更具前瞻性,不再局限于一个城市的发展。(4)结构研究方法。在概念性规划中采用结构研究方法,可以判断城市的规划设计结构是否最大限度发挥出城市功能,并决定城市结构是否需要有效调整和重新构建。应用该方法时要对城市的发展背景和发展历程进行相应的调查和分析。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见图2)。

3概念性规划的具体应用

3.1监督体系的构建和机制的健全

利用概念性规划设计可以有效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的高效性和科学性,帮助政府部门健全监督机制和管理方法,提升监督部门的责任意识。并有效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城市规划当中,通过设立相应的听证会等方式,让广大市民通过政府设立的听证机构来了解城市现阶段的规划设计和方案,让群众能够切实了解政府的政策方向。

3.2构建城市特色

城市有自身的特色才能吸引投资和人口的迁入。在城市规划设计阶段,有效挖掘城市的特色文化,形成城市特色。概念性规划的运用可以有效防止一些城市为了加快城市化进程拆除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建筑而破坏城市原有特色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案将传统文化建筑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促进人、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

3.3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

城市建设的规划目的就是为了给居民提供舒适的环境,因此城市规划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意见和弱势群体的诉求,积极解决住房紧张、城市拥挤等问题,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做出有效布局。

3.4推动“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

城市规划部门必须统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资源,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的合理布局,探索经济发展、城乡规划、土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工作的开展,通过有效利用信息交流平台和监管机制来协调“多规合一”工作,节约审批流程,加强城市空间管控能力,积极推动城市开展“多规合一”工作。

4结语

如何增强我国城市化建设与概念性规划的契合度,进一步加强概念性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和效果,这是我国城市规划部门亟待解决的难点。城市规划部门必须重视概念性规划对于城市化规划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概念性规划的使用效果,使城市规划适应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要求、高质量、科学严谨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亮昭.概念性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与相关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8(4).

[2]李智.概念性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有效运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6).

[3]何佳龙.概念性规划设计应用探析——以龙岩中心城区主城区北部为例[J].福建建材,2020(12).

[4]李燕山.现阶段概念性规划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4).

第5篇:城市规划范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