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城市经济研究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城市经济研究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城市经济研究

第1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学;大数据;课程改革

一、概述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快速崛起,数据呈现爆炸性增长。大数据以其容量大、速度快、类型多等特征、并具有通过提高数据“加工能力”实现数据增值的资产属性而备受关注。国际上,大数据被比作“数字石油”,已成为当前许多国家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中国,2016年3月17日,两会授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将大数据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当前大数据已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管理、服务模式。如何利用大数据平台,促进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威廉•阿隆索、温格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对城市经济中土地价值与交通费用的关系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随着世界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了诸如人口、产业、住宅、交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学者们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分析,城市经济学逐步成为一门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目前,该课程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国内开展城市经济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相关教学内容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中。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的“城市病”现象的产生,社会对创新城市经济学人才愈发重视。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城市规模、城市人口、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产业、城市住宅、城市交通、城市物流、城市环境等诸多城市子系统的发展,揭示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与运行规律,对各种城市问题进行科学解释,并为城市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入手,重点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改革内容提出改革措施及建议。通过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力图能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大数据背景下应具备的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能利用大数据平台科学分析城市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与动力,课程教学改革首先要明确其指导思想,需要将指导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作为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首先要明“道”、信“道”。当前大数据已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需要牢固树立数据驱动教学的理念[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融入这个时代背景对人才培养进行新的规划。具体到课程教学中,需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结合城市经济学这门课程,其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城市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大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和创新思维,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城市经济学相关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结合该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要根据时展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明确这一指导思想,一方面教学改革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利用大数据思维分析城市问题。另一方面,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课程的教学改革原则要结合课程性质、遵循教学自身规律。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遵循以下三条原则。其一,教为主导。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需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组织者与领导者。大数据为城市经济研究提供更精准、全面的海量数据,需要专业教师队伍能够分析实时、高频及过程性数据,同时还需要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等。这对专业教师团队的数据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其二,学为主体。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利用大数据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黑匣子”,在遵循学生的主体原则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其三,教学方式为教学内容服务。该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面广,课程内容丰富而庞杂,需要利用大数据变革信息化教学,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

三、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与时俱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是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本科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综合性课程。从理论层面分析的内容包括城市化、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及地租、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等;从应用层面探讨的内容主要涉及改善、解决城市问题,诸如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住宅问题、城市就业、城市基础设施等。前者理论性知识点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城市经济现象与问题;后者实践问题的探究有助于为城市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增进居民福利。课程整体内容丰富,不仅需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前导、后续课程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更要结合当前大数据背景下,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突出重点、紧跟时代变革特点,与时俱进。传统城市经济研究受信息缺乏、小数据限制难以对城市经济活动进行精准预测的现象将得以极大改观。课程教学中对城市经济传统统计方法可适当简化而增强对各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顺应大数据的搜索、挖掘、分析成为城市经济研究方法的主流趋势[2]。例如在城市交通章节学习过程中,在对拥挤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基础上,可结合地上的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数据以及地面的视频、手机、交通卡等智能交通系统中的传感设备记录的实时路况包括人流、车流等大数据,对交通模式及交通规制的内容进行分析,弥补传统教学主要利用静态交通数据或调查抽样数据的局限性。通过课堂教学,逐步加强了学生对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部分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的相关专业领域比赛所取得的成绩印证了课程教学改革与时俱进的重要性。(二)创新思维,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数据下的城市问题研究在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推动中得到空前发展,其研究成果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所生活的城市。将城市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新理论和发展前沿动态引入课堂,从深度和广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课堂教学引入21世纪城市发展趋势的相关内容,对全球关注的智能城市、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发展趋势进行介绍,将大数据与未来城市发展相结合进行阐释,激发学生对数据运用、分析、挖掘的热情。除课堂教学外,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的形式,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相关专题讲座,使学生能接触到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派的专家观点,感受学术百花齐放的春天。如从城市规划视角来谈城市空间结构、从大数据下的居民出行时空行为来谈城市交通、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谈城市住宅发展趋势等各种讲座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思维,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基本理论的阐释。另外,通过课外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前学科发展前沿的各种读物,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分别请学生就不同主题结合当前大数据的运用谈个人感想。学生还通过邮件、微信、QQ以及校内教学平台网络探讨学术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三)紧扣热点,丰富教学案例大数据的诞生,使海量数据能够快速有效地被全面收集、整合、挖掘,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数据共享,这也为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城市经济学本质上是以城市为载体,研究人类有目的行为活动的一门社会科学。当前大数据给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方式都带来巨大的变化。生产方面,机器代人的生产格局现象、服务去中介化的新商业模式、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等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环境等城市经济学相关教学内容提供大量案例素材。生活方面,利用网约车等智能出行、网络购物、智能旅游等,人们享受着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带来生活的便捷。物联网的运用将这些海量信息一网打尽,借助大数据分析方法优势突破传统数据建模的脆弱性,将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热点问题,通过科学方法上升为专业研究领域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引入这些热点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对安利的讲解、分析、讨论,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习热情。(四)数据共享,创新教学形式大数据的崛起,对传统教学形式产生巨大冲击,引发教学信息化的程度趋向深层次发展。首先从课前的资源信息来看,以往任课教师积累的教学课程资料往往因教师学科背景不同、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不同等,使同一门课程资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大数据环境下,对各种课程的网络化存储,所有跟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无论是文本、PPT、还是音频、视频资料都可以在“云端”可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增强学生获取各种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的机会。其次,从课中的教学方式看,大数据打破传统的灌输式、讲解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对课程的知识点根据其内容的主次和难易程度,教师通过协调线上线下的教学内容,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学生主题演讲、反思辩论、师生对话等教学活动。对城市经济学中带有争议性的问题如对环境污染征税的问题、交通出行模式、合理的城市规模等问题可以采取反思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将教法和学法有机的统一起来。最后,从课后的教学效果看,大数据能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群体数据展示出来,有利于寻求隐藏在教学背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四、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经济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树立大数据驱动教学的指导思想,以“教为主体、学为主导”的原则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利用大数据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从与时俱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创新思维、把握学科发展前沿;紧扣热点,丰富课堂教学案例;数据共享,创新教学形式四个方面提出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改革探索的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创新思维、增强分析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大数据作为新生事物,在教学过程中还未能充分发挥大数据功能,开展翻转课堂、微课堂[3]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未来对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大数据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现民,骆娇娇,刘雅馨,等.数据驱动教学:大数据时代教学范式的新走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13-20.

[2]汤姚楠,刘亚臣.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方法思考[J].建筑经济,2015(12):115-120.

[3]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8-13.

[4]金杰.大数据视域下教育方法改革的挑战和对策[J].高教学刊,2017(21):142-144.

[5]周若松,王志娟.浅谈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J].高教学刊,2015(13):5-6.

第2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及方法,分析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及其空间效应,以此促进人类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及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及其相关经济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需要,区域经济学课程也在很多高校开始开设,一些著名高校都设置了区域经济学硕士点或博士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队伍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成为高校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重要领域,为国家发展和区域协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兰州大学等高校的区域经济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其研究方向或内容也应契合社会实践的需要。因此,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对区域经济学的开设情况,把握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现状,根据社会实践背景分析区域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无疑对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学的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研究具有导向性意义。

一、区域经济学学科溯源

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1826)在《孤立国》中提出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区域经济学发展迅速,在许多西方国家掀起研究的热潮。此间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代表性著述如N·W理查森的《区域经济学概论》(1969)和E·M胡弗的《区域经济学导论》(1970)相继问世。国外区域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为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及相互关系等问题,其在发展中融入了大量的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研究焦点集中在区域经济增长、区域间均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数学模型等。目前,国外区域经济学关注趋势是非都市区发展、人口迁移和产业再布局等问题,体现了区域科学的学科交叉性。国内区域经济学是伴随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问题突出而发展起来的。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重点围绕生产力布局进行相关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将国外区位论的主要思想引入到国内相关区域经济问题分析中,并对区域经济理论开展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但此时区域经济学依附于经济地理学和国民经济学等,缺乏独立的学科地位。1989年,程必定《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研究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著作,也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伴随着社会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开展,诸多经济学者、地理学者及工程技术专家等,都加入了区域经济研究的行列。区域经济学成为国内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

二、我国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设置情况

目前,已有170多所高校开设了《区域经济学》课程,其中区域经济学科在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的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表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是全国最早的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点和硕士点的单位之一,200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政策与产业布局、城市经济与城乡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投融资等,形成了跨学科、高质量、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区域经济教学和科研体系,是国内高层次区域经济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由原经济地理和城市经济两个博士点学科合并而成。在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基础上,2002年建立了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土地与房地产经济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解决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2014年以来,该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深度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顶层设计,发挥国家智库功能,撰写的成果直接进入中央设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报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持。兰州大学首先是在政治经济学硕士专业中增设了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方向,随后在国内首批申请到区域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开始较大幅度地招收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了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2001年区域经济学学科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该校在国内率先开展区域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立足“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学科”的发展思想,凝练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如西北民族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比较分析以及区域生态经济问题研究,寻求区域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新途径。北京大学于1991年发起和创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1993年成立北京大学区域科学中心,以发挥其多学科的综合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1998年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目录调整精神,设立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点和博士点。该校区域经济学科融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于一体,在全国率先开展空间复杂系统研究、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等。北京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具有一支跨经济、管理、资源与环境,集经济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学等相结合的研究队伍和学术梯队。以吴殿廷教授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是该校区域经济研究的主体,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此担任客座教授。其研究方向包括区域和城市经济、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家经济决策中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于90年代中期开始招收区域经济学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设立区域经济学博士点。该校区域经济学学科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探索及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主要开展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和房地产(土地)经济等方面研究;厦门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河南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区域经济学于2006年获批硕士点,学科带头人李小建教授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学科团队在公司与区域发展、区域要素流动与产业聚集、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并形成了较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三、国内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一)区域经济学建设特点分析。根据上述国内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的建设情况,首先从归属学院(系)来看,区域经济学主要设置在经济学院,如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区域经济学也有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如中国人民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区域经济学是从经济地理和生产力布局学转化而来,与此类似的是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原来在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系,现在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他们目前区域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多少留有原来的痕迹。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主要是由经济地理学演化而来,目前设置在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这说明高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之间越来越交叉。另外,也反映出高校区域经济学的学科设置较为杂乱,也为某些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障碍。从研究方向来看,各高校既有重叠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其中区域经济分析与规划是各高校区域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基本方向。南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偏重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兰州大学立足西北区域经济和生态,地区特色明显;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发展和经济地理,对于地理学的倾斜度比较大;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区域经济学设置土地和房地产经济研究方向成为区别于其他高校的特点之一。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经济学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和数学分析方法。整体来说,各高校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学、地理学与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结合,空间形态与过程分析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计算机、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注重在解决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体系分析。区域经济学是由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综合性应用经济学科。这种交叉性、复杂性,也使得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或理论体系建设的观点不尽相同。以孙久文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科发展的基本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工具)和区域经济关系协同等;以郝寿义、安虎森为代表的南开大学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区位与区域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政策与区域治理等方面。这里区位与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是对中心城市或城镇、广大乡村及各种网络构成的结构状态、相互关系等进行研究;以魏后凯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供给与需求、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区域政策与管理等五个领域。其中,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主要指企业或产业区位决策和选择。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区域经济学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不可否认的是,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还存在争议,缺少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以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等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差异、城乡差异产生的基本机理,如何正确认识要素聚集与分散的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区域创新对比较优势的挑战等成为当前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遇到的短板”。

四、区域经济学发展走向

第3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财政税收,运用分析,问题,解决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主体也逐渐朝着城市聚集,促使城市不仅发展成社会经济的主体,还成为当前国家经济增长变化的重心。从整体上来说,城市经济发展转变遇到的问题和国家经济增长改变所面临的挑战是相同的。但是,因为城市具有聚集、人口数量多、交通承载性能有限等特征,相关操作人员和研究者要根据城市的发展状况,对城市经济增长改变的模式进行选择。

一、目前促进城市经济增长阶段常见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完善。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属于一种粗放型模式,这表示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而且资金紧缺,更加无法支撑经济稳定运营,进而影响着城镇化进度。通常情况下,粗放式的经济结构只重视经济增长的速度以及最终对城市所造成的影响,忽略了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污染及资源耗费,令环境绿化削减,生态自然变得越来越脆弱①。首先,集中式发展的速度及规模,难以达到国家标准目标。粗放式的经济结构将影响到财政税收方针的实行,令国家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整体指标在到地区时,地区政府就仅仅为完成目标而快速生产,加大资源的耗损,只注重发展的速度。但是这些均是以当下财政税收制度为基础进行的,其可以直接影响着企业运营的财政税收方针,尽管可以加快企业经营速度,但是却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另外,粗放式的经济在全社会的行政、技术、文化等层面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很难相协调与平衡,导致财政税收制度的实行面临阻碍。长期以来,国家均是采取行政法规来约束各大企业,而且市场上其他要素未得到同步进展,严重压制着成本价格,进而令收益偏高。

2.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滞后,始终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尽管国家近几年在该方面投向了许多的资金稍稍转变了落后的状态,但依旧无法满足企业经营、居民生活的需求。例如高速道路修建范围很窄,针对易发灾害区域的防灾措施不健全,有的偏远地方的城市还出现了水电供应不足等情况;有的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注重高新企业的经营,而忽略了城市的绿化建设,有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交通问题非常严重,不能适应当下现代化社会脚步②。而且,目前国家持续推进工业化建设,生态质量问题日益严峻,如此就导致政府要增加环境治理上的经费投入,增加了成本,令经济增长改变的困难越来越大。

3.城乡差异明显。改革至今,国家越来越关注城乡之间的集中协调建设。但东部沿海区与西部落后区域差距依旧不能缩小:发达地方注重完善城市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统一的产业及资源优势,已达到了很高的城市化水平,和西部地区比较,可以说有了很大规模的经济转型。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科技以及数据传输的发展逐渐加快。反之,西部地方的劳动力及科技均较为滞后,市场规模很小,收入低造成消费水平也低,生活质量甚至不能达到温饱要求。该种经济局势令贫富差距持续加大,经济政策很难协调统一,全国的市场经济将面临巨大阻碍。

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改革的财政税收方针措施

1.合理调整投资方针。没有科学调整投资方针,加强投资力度,市民的收益才能获得可持续增加,财政税收每年均在国家财务预算中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在国家整体财力还比较有限的状态下能够首先采取开征遗产税等途径增多,财政收益也可增加,另外还要规范税务监察制度,避免偷税漏税等情况的出现,而且还需要针对城市企业技术加大投资,对城市企业技术制度进行创新使部分高科技单位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合作,促进城市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科技推广人才发展方面需要引入专业化人才,为其提供一定的住房条件等待遇,以他们的努力带动本地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另外,在针对财政投资制度的制定上也要引起重视,积极扩展融资途径,令资金量持续增加,使政策性金融体系逐渐完善,特别是在制定创新投资制度方面,要加强对财政投资参股运营农业整体开发项目的支持力度,与企业加强合作,并全面招商引资,令民营资金与外资等方面的资源获得扩大,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形式的改变。因为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存在很多挑战,为了使城市经济增长极早得到转变,令城市经济发展处在常态化状态,需要将针对财政税收方针的调整融进城市经济发展及需求拓展方面。使城市投资面持续加大,令经济增长可以得到平稳发展③。特别是一些城市中在经济的外需上进展并不可观,这时能够合理增加经济赤字,并发行适量的建设性国债,然后增多预算中的投资,而且政府要积极促进项目进度,并提供充足的经费。在资金的安排上,要重点用来改造城市生态、保障居民正常生活以及更新企业产业科技等方面,令城市经济增长的发展潜力获得全面激发。

2.完善税收机制。首先,制定出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能够从对城市内的关键企业进行扶持着手,再逐步对全部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主要涉及部分具备发展前景的微型企业,并融入民营企业。在产品生产,尤其是深加工上,更需要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来提供支持④。此外,在各种不同税务的优惠政策体系上也要科学安排,科学分布各种税收优惠比重,使税收优惠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趋利避害,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另外,还要加强税务公开,对税务制度及行为加大建设力度,使税收工作处在阳光及公开的状态下,接受大众的监督。

3.减少对新科技行业的税收。依靠诸多资源消耗和占用推动经济发展是不可行的,唯有依靠科技的发展,完善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短缺状态下的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建设中,对新科技的研发和创新水平比较忽视,政府和企业对新科技行业的财政税收扶持较弱,导致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竞争力低。针对这种状况,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财政来对新科技行业的财政税收扶持。

4.实行营改增制度。营改增制度的实施扩大了纳税范围,针对不动产行业的干扰较大。营改增制度的实施促使国内房地产领域成本增多,推动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改变。房地产和建筑事业是国家传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新科技领域的建设并未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⑤。但是,实行营改增制度促使原本的建筑单位为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开展业务调整和创新,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改变。而且,根据对新科技领域与科研成果转变的税收调节,实行对新科技行业的税收降免与减少科研成果转变的税收负担。可以促使城市经济增长得到又好又快的转变。

5.加大财政针对高新科技的研制力度,提高服务行业人才资源的投资。国家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阶段,需要持续加大财政对高新科技行业的研发力度,并增加对服务行业的投资和支撑,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改革。区分国家城市经济增长模式类别的一个关键指标即经济在发展阶段,其技术含量的多少。技术水平较低的行业,会提升能源消耗总量,下降产品性能。反之,技术水平高的行业就会降低能源耗损,坚持长远发展之路,提高产品性能,提升工作效率等。由此得知,依靠占据资源及高消耗的经济增长道路并不可行,唯有依靠技术创新,节能和合理应用等才是长远发展模式⑥。长时间以来,国家城市政府尝试通过市场来研发技术,但是许多企业为得到迅速发展、拓展规模,而注重短期利益,忽略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技术研发的投资远远低于其他业务,经济增长阶段缺少创新水平,进而造成市场竞争力薄弱。就当前来说,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人才密集性行业,需要诸多整体素质高、科技水平强的复合型人力资源。因为我国针对人才培养与引入的制度及体系不健全,造成该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进而限制着高新科技行业的繁荣发展。为此,国家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采用财政途径来大力扶持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简单的说,政府机构能够采用财政金融支撑模式、优惠相关项目的税收、全面培养科技人才、保障知识产权等多种政策法规,由此推动人才的开发及科技的发展。而且,在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上,还应协调企业和政府与高校各个研究部门之间的关联,促进合作,相互联系,为国家科技的研发提供一定的保证,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最后,政府和企业等还应提升对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组建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在国内制定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制的长效体系,进一步拓展科技型行业的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及整体实力。

6.制定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当前,国家在财税上的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健全,造成考核结果不科学、不公正,如此就需要制定规范的绩效考核制度,以迎合经济增长改革的需求。

需要多角度深入基层,全面考察各地区财政情况,再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了解财政支撑经济增长上的实情,促使考核结果更为公平、客观。特别是要全面学习现代化先进的统计学、应用数学以及现代管理学等理论知识,完善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制定出健全的绩效考评公示机制,令绩效考核处在社会大众的监督之下,提升考核结论的准确性及精准度。另外,还要努力深入群众,采集源自大众的多种意见,对全部的意见深入探究并进行划分,对其中隐藏的问题要提供条件进行处理。

三、结语

怎样加快城市经济增长转型,是我国当前在城市化进步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在城市经济发展转型上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为此,需要深入探索,进一步优化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改革的各项财政税收制度,促使国家经济的顺利转变。

注释:

①周浩.人口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8

②梁志远.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11):48-49

③王嘉琪.试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纳税,2018(23):19+21

④田金莹,王毛毛.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现代商业,2017(20):88-89

⑤曾艳,朱琳.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70-71

第4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经济;增长转变;财政税收政策

一、财政税收政策对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重要作用

为了使我国经济能够协调稳定且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就是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城市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各类微观主体对各种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政府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以完善,并不断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配合城市经济增长额转变。为了引导我国城市经济向集约化转变,可以从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政策方面入手。我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就是财政税收政策,不仅可以保证经济稳定发展,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一方面,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引导作用。通过实施财政税收政策以及进行的适当调整,来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开展的经济活动等,引领社会资本投向的科学化与合理化进行,促进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使我国城市市场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财政税收政策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推动作用。我国实施的财政税收政策,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财政税收体制,和优化财政预算支出结构等,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转变。

二、分析城市经济增长转变和财政税收中主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的困难研究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十一五”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变还面临很多困难。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依旧是粗放型,很多地方过于重视税收和GDP的增长,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质量的提升。其次,依旧受到节能减排问题的困扰。虽然我国在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多保护措施,但是生态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出现了不协调情况,不仅影响了环境质量,还会制约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不利于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型。再次,现代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我国服务业从总体上来看,服务水平较低,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等等,这些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我国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最后,缺少自主创新能力。一直以来,我国面对越来越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及以科技和创新为主的国际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2.财政税收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

首先,我国财政税收相关管理人的责任意识不高。现如今,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对于税收管理体制还是缺少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外加平时管理人在工作的过程中缺少责任心,导致违法乱纪行为经常出现。其次,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虽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在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却出现了削弱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力量的现象,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等。最后,相关的财政体制机制不健全,改革内容存在明显的过渡性。综上所述,这些财政税收问题的存在,对于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变产生了制约影响。

三、探究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发展措施

1.改革和完善现有税收制度

从目前来看,我国实施的税收制度主要是以间接税为主,并与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相关联,而这些税种又会影响生产规模,从而推进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不利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的税收体制要从间接税变为以直接税为主,不仅可以加强各级政府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还能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向集约式和效益型准变。在这一过程中,要减少间接税的比重,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不断深入改革税收体制,优化税收类型的格局,合理安排税负结构等。还要积极推进增值税的改革,并适当的调整增值税税率和消费税税率,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增值税和消费税税率都存在下调的空间。一方面,在我国现在的增值税基本税率17%上,再下调2个百分点,保持在15%税率的水平。另一方面,适当降低个别消费品的税率。具体而言,首先,对于国外很多发达国家来说,他们的增值税税率基本是在15%水平以内,而我国内地的法定增值税税率基本为17%,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偏高,所以下调2个百分点是可行的。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相应的税收体制也随之得到改革与完善,选择税基相对来说不宽的消费型增值税,不会过于影响我国财政的收入。例如,以我国东北为试点,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增值税转型政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新设备的投入力度,促进机器的更新换代,从而推动东北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产业政策和增值税转型的有效结合,扩大了我国东北地区的投资规模,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降低增值税税率不会对财政收入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我国辽宁省在04年减少了增值税收入,促进了增值税的转型,与上一年相比减少了7.9亿元。通过下调增值税和增值税转型过程中,会不断减少间接税在税收中的比重,提升直接税在税收中所占的比重,推动增值税的转型,从而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型。

2.优化绩效考核系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方面,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优化财政部门的绩效考核方式,以此来发挥财政税收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绩效考核方式,所以需要在现有绩效考核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国内外很多成功经验,从而使财政部门形成完整有效的绩效考核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建立约束机制,对于具体情况还要展开深入的调查。不仅要分析财政税收的工作内容,还要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情况充分了解,并根据监察部门的意见,对考评的资料进行相应的更新。与此同时,要在考核财政税收政策的时候,充分运用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知识进行系统考评,促进考评结果的科学性与客观性。为了更加有效发挥考评结果的作用,还要建立建立绩效评价公示制度,提高考评的公正性。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高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在面对2009年经济危机的时候,为了保证经济的平稳发展,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利用财政政策来扩大内需。不仅可以保持经济的增长,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等,还能切实的保障民生,维护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例如,在2009年,我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全部财政收入计划为307.1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为了有效解决全市经济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石家庄市采取了集中财力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了本市经济的稳健增长。与此同时,石家庄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有44.5亿元,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专项基金有1.3亿元。从这些就可以看出,石家庄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致力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祥和稳定,对于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提高财政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服务产业人力资源的投入

我国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财政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力度,并提高对服务业的投入与支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区分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中的科技含量为多少。科技水平不高的产业,会提高能源资源的消耗量,降低产品的质量。相反,科技水平高的产业,则会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由此看来,依靠占用资源和高消耗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是可取的,只有依靠科技创新,节约能源资源以及合理利用等才是健康持续的发展方式。一直以来,我国城市政府试图通过市场来发展技术,然而很多企业为了快速发展、扩大规模,重视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的目标。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低于其它项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从目前来看,服务业与制造业属于人才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综合素养高、技术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对于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制度与体系等不完善,导致这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从而限制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需要采取财政手段来大力支持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研发,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可以采取财政金融支持方式、优惠相关活动的税收、大力培养技术人才、保护知识产权等各种政策法规,以此促进人才的开发和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在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还要协调企业与政府与高校相关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加强联系,互动合作,为我国技术的研发提供结实保障,从而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最后,政府与企业等还要提高对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在我国形成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技术型产业的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结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变,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向集约型方式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城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我国财政税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在具体的工作之中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所以需要依靠财政税收政策来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转变,推动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使财政税收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功效,从而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艳,朱琳.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

第5篇:城市经济研究范文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城市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经济得到了高速增长。但由于“大水漫灌”这种模式造成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出现种种问题,其陈旧的法制体制也是不利影响因素。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低,其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多年来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高消耗的粗放型紧急增长方式,已难以适用当前发展方式。为此,改革我国财政税收政策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

二、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

我国城市经济虽不断发展改变,在某些地方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发展不平衡,现代化程度低,影响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制度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各项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各项制度不够完善是存在最大的问题。我国个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现行体制、制度关联,但以传统的行政命令来安排经济还作为主要的方式,这样很大程度将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经济因素。在社会发展不同的阶段,生产力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经济发展的步伐有快有慢,效果也有好有坏。各种生产要素会表现出各自特征,其中技术、市场及组合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当前粗放型经济增长仍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并影响城市经济向生态化、可持续化科学转型。(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城市经济增长发展的源泉。虽然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能跟上时展要求,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比重多,也是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4)人口因素。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现阶段农村人口占到了60%以上,总体来说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整体不高,而且城市中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文化程度、道德素质不够高。公司企业与员工间矛盾频发,不利于城市经济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转变。

三、我国财政税收政策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虽然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能够维持现阶段的政权的安全运转,能够缓解不断增加的财政压力。但由于财政税收体制不够完善,在财政税收管理中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1.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影响财政税收管理的重要因素。虽然说现今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不断规范,且都在法制化下运行,但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但行之有效监督约束机制还是不够完善缺乏,常常会使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其他因素的干扰,存在责任心不强、管理过程不规范的现象,甚至有违纪违法事件的发生。2.监管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虽在被不断改革完善,其监管体系改革也是在不温不火的进行着,但存在监管体系混乱缺乏有效的民主管理不完善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使得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不能有效执行,降低整了个财政管理体制中的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3.财政税收中责、权划分不清晰,体制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许多过渡性、临时性。许多地方在财政管理中虽说实行了税收和收支两条线的方式进行管理,但实际的操作中只将将财政税收的收入资金与支出的资金划分开来,且划分较简单,再加上在申请一些专项的资金的时候程序较繁多,须走很多的审批流程,使得财政税收难上加难。

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税政策建议

1.做好财政支出优化来增加投资效益。将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比重提高来增加经济增长是一种方式,但对于投资重点向教育、科研、基础产业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这些投资是解决由于基础产业处于“瓶颈”病态的良药,可以治愈它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不良波动。须不断提高生产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提高管理者的水平能力,推动企业开始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这种更高层次的增长方式的发展。另外还应逐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建设,使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得以不断优化完善。2.优化税收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近年来,我国各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但用于企业生产发展的技术改造投资却没有增加。这种状况使得多数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缓慢。政府应鼓励引导企业进行技术优化,并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采取一些鼓励性和照顾性税收优惠措施,并将实行产业性优惠和区域性优惠政策相结合,不断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如产业性优惠为主进行扶持政策,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3.制定人才引进战略转变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才又是第一科学技术,政府制定人才引进战略,改革税收政策,可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须出台一系列关于引进人才的财政政策,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将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优化,运用优惠政策吸纳各领域领先技术专业人才来城市,使其在所在城市生根发芽,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例如:某市运用了高科技产业风险的投资优惠政策,不断调动科技人才流向高科技产业的开发,与民间投资走向生产,使之有机结合结合起来,以此加快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加该市税收大户,汇集更多的财源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财政状况。4.创新财税对企业的扶持方式,促进招商引资,繁荣城市经济。当前好多城市将增加经济总量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增加经济总量的做法中,吸引投资,兴办实体又是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其中减免和缓交各项土地税费是最常用的方式方法,政府通过这种方法将资金和政策对新办企业进行扶持,对一些新办企业中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的,酌情给予一定比例的减税扶持,一定时期对其免征企业所得税。“先征后返”也是一种对部分行业扶持的方式,也可以减免部分地方税;或给予相关企业贷款贴息等,想方设法做好招商引资,增加城市经济总量。例如:某城市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采取安排资金扶持一些实施对兴办高质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对其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代企业缴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对特殊企业的工人工资,在一定时期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扶持兴办实体,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城市经济,并取得良好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发展城市经济工作中重中之重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出台符合当地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财政税收政策既是城市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首要方式。采取合理财政投资政策改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发展机制,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夏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9):191-192.

[2]曾艳,朱琳.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增长转变的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应用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10):70-71.

[3]许明.探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J].科学与财富,2016,(12):326-326.

[4]孟秀萍.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财政税收政策研究[J].中国商论,2017,(2):149-1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