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成语教学范文

成语教学全文(5篇)

成语教学

第1篇:成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中学语文;课程对接

语文能力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对接的几个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对接中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有别于纯文学类课程,它在对接中学语文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可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覆盖,我们的语文基本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写字被打字代替,写信被微信代替,读书被视频代替;我们没有思考的时间,思考的能力在下降;写字的机会在减少,汉字书写能力在下降;大量网络语言在创新,但一些经典、规范的语言在减少;我们追着科技在阔步前进,可我们的思想素质却有些滞后。然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手段滞后,导致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与实践时间太少。在中学语文教学课上,一篇课文教学需三课时,还未必能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而在考场上,一篇文章却要求学生在不到一节课时间里,阅读完毕,并解答许多有关的问题。在习题、试题讲评课上,一套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往往需要两三课时。一篇作文学生往往两节课内还不能完成,而在考场上却只需四五十分钟就可以完成,而且所写的作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还是篇幅长短,卷面书写都不亚于课堂作文。很显然,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偏低,语文学习时间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教师的主导太多,学生的实践太少。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那么语文教师就不能主导无度而干扰学生的语文实践。即便有些语文课堂重视实践与合作交流,但往往徙有形式而无实质性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没有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辩证统一的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反过来又可提升自主学习水平。两者结合起来要实现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树立学习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精神。另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重视了部分学生的表演,忽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发言的总是固定的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发言者越来越主动,越善于发言。不发言者,越来越被动,越来越不善于发言。这种少数人或个别人发言,大多数人坐冷板凳的现象在中学语文课堂比较常见。中国教育界一直流行这么一句话:“得语文者得天下。”无论是当前的教育改革,还是教材更新,都在告诉我们:“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来临,“大语文”已然成为未来的教育趋势。“新教改”,是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教育改革,其中调整最大的是语文。虽然目前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已经发现了如上问题,正在从诸多方面进行培养方案的调整,但尚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探究和解决。我们不应将其与中学语文剥离开来,应有效衔接,从而提高汉语言及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正如复旦校长苏步青所言:“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意见是第一堂课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因为,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根本学不通。”

二.对标师范专业认证和中学语文新课标,重构语言类课程教学目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课程目标和内容设置上应与中学语文教育深度对接。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多沿袭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确定下来的前苏联模式,汉语言文学语言类专业课程主要有: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等。由此可见,该专业的课程安排范围广,跨度大。按照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汉语言专业语言类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设计必须聚焦师范专业特点,对照中学语文新课标,[1]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增删、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调整、实训内容的更换,重在提升学生对语言的再学习、转化和传播等师范毕业生必备的应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2]这段话阐明了国家教育方针和当今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据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中学语文教学目标规定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标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在制定、修订具体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应基本处理好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应考虑到基础学科的特点,还应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注意创业就业的导向,建立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的新机制。我们认为在全国性教学目标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区域性及师范类教学特征做适当调整。比如增加“师德师风”教育。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继往开来的精神气质,形成厚德、博学、唯实、求新的卓越品质,做“四有”好老师。[3]还应增加“学会教学”职业技能培养。让师范生具备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人文、艺术、科学、信息等综合素养,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能够很好的完成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学会育人”。熟悉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涵和方法,积极主动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育人活动。熟悉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德育教育工作方法,胜任班主任工作,组织和参与主题教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最后,也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师范类汉语言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开拓发展的视野。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开阔的教育教学视野,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反思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互动和协作中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共同体中发展进步。

三.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适应中学语文教学当下已进入“互联网+”教育的媒体新时代。作为一门较为传统和保守的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其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必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全新要求。比如“微课”的建设与“慕课”(MOOC)的引入。利用微课对知识点的梳理拆分,从发现问题入手,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把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判断和思考,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需求。而慕课不受时空的局限,所具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及交互性,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高校众多的高质量课程资源以及相关联的学术资源,不仅能丰富课程的授课内容,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让学习更高效。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式突出运用,注重平时,动态把握。课程的考核评价充分结合互联网学习平台,采取线下考评与线上考核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除了出勤情况、作业完成、课堂表现等都纳入评分体系外,既考评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做到动态、综合而全面。完善系统的考评方案,使标准明确,考核分具体量化,成绩有据可查。师范性专业要对接认证理念,“相较于传统的课程内容建设,师范类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考核改革入手”,从而实现教学改革创新。[4]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重在过程中的获得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阶段,并通过阶段性成果的自我测验和老师评语来认识自我的学习效果。综合成绩构成可以包括如下几部分:第一学期期末考核=50%期末考试+10%考勤+10%(作业)+20%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章节测试、线上讨论)+10%各级各类汉语言知识比赛。第二学期期末考核=40%期末考查+10%考勤+20%课堂互动及作业+20%教学内容的阶段性考核(章节测试)+10%语言小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的重构,强化了以下几项要求。其一,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加强训练听说读写能力,听和说是我们人际交往的基础。我们社会间的交流用的是语言,清楚明了地表达心中意思需要拥有良好的说话能力,这就是语文素养。其二,加强了语文理解能力。别人叙述一件事情,你能快速领悟主旨,并能从不同方面全面考虑,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优秀的理解能力会帮我们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并能把握要义。优秀的理解能力会让我们快速收获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其三,加强了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提升个人修养、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师范生多积累文言文,不仅淘冶自己的情操,还会给周围的人带去无形的正面的影响力,让你的气质、涵养大大提升,显得文质彬彬。其四,加强了语文表达能力训练。表达能力除口头表达外还有书面表达。语文基本功之一书面表达能力也极其重要。我们做一项科研,或用文章来表达的新闻、应用文、信息、科技成果、情感等都离不开优秀的书面表达能力。其五,加强了语文书写能力与书法鉴赏能力的培养。网络的冲击,让我们的汉字书写能力明显下降,其实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是其他语种所不能比及的。语文重要地位的提高也会让我们重新重视汉字的书写,这些象书法之类的传统文化才会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四.加强教育实践训练,快速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环境

第2篇:成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现代汉语;教学内容

一、新课标下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要求

新课标在导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均强调语文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亦提出汉字教育的新理念:借助汉字教育,一方面使学生掌握阅读的工具和书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新课标背景下,合格的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外,还必须具备以下的一些素养,如熟知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具有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为培养适应新课标的新型语文老师,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如下要求:一是教学对象掌握扎实的现代汉语知识,具有运用理论分析汉语语言现象和指导语言实践的能力;二是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多措并举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三是发挥现代汉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四是宣传和践行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法规政策。

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教学对象获得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语言素养和教学技能。而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内容应以培养胜任小学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为中心。但是,目前小教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所通用的却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同的教材。教材内容注重汉语知识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对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需求考虑不多,没能体现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没有切实发挥提高小教专业教学对象的语言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教学中,“其拼音教学本质上还是传统的语文学,采用依托汉字的整体认读法,重视对字词句的掌握。而现行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没有体现这种特点。”[1]再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2]可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矛盾,教学内容难于适应教学目标,不足于培养教学对象的职业能力,不足于满足培养新型语文老师的需要,就业时更不能满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现行主要教学内容最大的不足是很少考虑教学对象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需要,即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如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势必造成现代汉语教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脱节的情形。因此,小教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改革,必须首先改革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进而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现代汉语,发挥现代汉语基础课程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一)基于小学教师岗位工作要求,增添教学内容

1.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研读新课标,师生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对授课教师来说,在全面、系统介绍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融汇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目标,使“现代汉语”课程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对于教学对象来说,知道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知道自己未来工作所需知识、所需能力,能做到知己知彼,增加学习现代汉语知识和锻炼技能的针对性,进而提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2.吃透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精神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未来的教师,是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践行者和传授者。因此,小教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熟知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3]教学中,不仅要向教学对象介绍这部法律,更要要求他们在教学中贯彻这部法律的精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教语用〔2012〕1号)对教育领域语言文字的标准,全体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小学语文课程的标准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4]《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教语用〔2016〕3号)亦明确规定: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加强中小学普通话口语、规范汉字书写及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能力;强调教师表率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使用普通话,正确使用规范汉字,努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语言文字应用综合能力。[5]《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则进一步提出:以学校为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阵地,培养国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推广普及规范语规范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6]将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融入到“现代汉语”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意义及具体要求,提高语言文字规范的意识,切实发挥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作用;二是使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明确小学教师履行岗位职责必须承担的工作和任务,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从而使“现代汉语”教学和学习有的放矢,能调动教学对象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

根据知识的分配,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早在中小学阶段就该完成。但事实是目前的中小学并没有完成这样的任务,诸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提笔忘字、乱用词语、语焉不详、词不达意、误用错用汉字、滥用网络语言等不规范现象很严重。大学阶段很有必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知识的教学,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在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学中却又常常被忽视。此外,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综上,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更是要重视规范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一是增强教学对象“用规范语、写规范字”的意识。向教学对象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法律法规,使教学对象掌握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二是以规范化建设为标准,以掌握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汉语语义语用等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学对象规范用语用字水平,使教学对象能够正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文字。教学中,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规范语言汉字的教学与训练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掌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一方面,教学对象本身要熟练掌握这些字表中汉字的正确读音、规范字形及现代语义语用等;另一方面,这些汉字、正词法规则教学对象能用合适的方法让小学生准确掌握。2.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身边语言现象中国语言现象热点频发。仅《咬文嚼字》杂志社的2017年的“十大流行语”就有:“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XX假XXX”“油腻”“尬”“怼”“打call”。有些流行语还能体会其意思,而“断舍离”“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累觉不爱”等等则是语义不明,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这些新锐话语形式,尤其引导教学对象关注语言粗鄙化现象和网络不规范语言滥用等现象。3.增加语言实践活动结合最新的语言生活及“现代汉语”课程,开展系列专题活动,如多彩方言、年度新词新语、社会用字普查、如何取名、笑话中的语言学、短信中的修辞学等等。语言是丰富、复杂的,借助这些专题活动培养教学对象正确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解决教学对象生活中的实际语言困惑,进一步提高教学对象的语言文字能力。除此之外,可要求教学对象订阅杂志《咬文嚼字》,关注微信公众号“汉语堂”“咬文嚼字”“今日语言学”“语言学午餐”,观看视频《汉语桥》《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等,以激发教学对象语言学习的自主热情,扩大学习语言文字的渠道。

(三)根据小学教师职业语言文字能力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1.文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汉字教学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汉字教育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着力点,部编新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把汉字摆到开篇,这都体现出基础教育中汉字教学的重要性。而现行各版《现代汉语》教材中,即使是小学教育专业专用《现代汉语》教材中,文字部分所占篇幅都是最少的。因此,应增加文字部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加强规范汉字教育,以适应小学汉字教学的需要。第一,加大造字法的学习。“新课标”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的第1条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而部编新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顺序也是:先识字,再学拼音。因此,培养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尤为重要。对于刚接触汉字的孩子来说,借助汉字造字法,直观展示汉字的意义,可以增强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其次,有助于小学生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进而消灭错别字,熟练使用规范汉字。最后,造字法能使小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汉字。因此,现代汉语教学中须加大造字法的学习,要求教学对象掌握造字法并能运用造字法进行汉字教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第二,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画笔顺加大汉字教学和训练。“新课标”中,第一学段“识字与写字”目标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所以应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加大汉字笔画笔顺、书写规则、偏旁部首、间架结构分析的教学和训练,按照小学语文教学最新笔顺笔画要求进行,避免所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脱节。为促进教学对象有效地掌握规范汉字,给教学对象推荐了一些必读书目,如《我们的文字》《汉字树》《有故事的汉字》《汉字王国》《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的趣味汉字世界》《现代汉语词典》等等。2.语音教学各种版本《现代汉语》教材语音知识都很多,要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进行取舍,把小学拼音教学的特点列为教学内容,加强现代汉语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对接。第一,确立语音部分的教学重点。“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要求“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所以,“现代汉语”课程语音部分的教学重点是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一是教授汉语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二是让教学对象准确掌握小学拼音教学的内容;三是讲明拼音在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差异;四是增加整体认读音节方面的内容。第二,跟“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整合。“新课标”每一学段目标都有“口语交际”,部编新版小学《语文》也比旧版更突出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此背景下,强化教学对象的口语表达训练,提高教学对象的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鉴于“现代汉语”课时少、语音部分内容又多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程内容重复,可试与“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整合。“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重点讲授理论知识,正音训练、朗读训练、交际训练等提升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则留在“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课中进行。而语音训练所需要的材料则尽量从部编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使之更贴近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实际。

四、结语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现代汉语新现象、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都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顺应实际要求,注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和语文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新时期国家语言文字工作衔接,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依托而又不拘泥于现行《现代汉语》教材,优化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结构,实现职业前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的一致性,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彭晓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2):16-19.

第3篇:成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远程教育;英语教学;英美文学;优势;劣势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已有目共睹。作为成人教育主要途径的远程教育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先行者。英美文学作为学习英语语言文学的重要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英语专业课程中应给予重视,且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撑,英美文学的教授更能另辟蹊径,发挥更大的优势。

一、英美文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英美文学课程是提升其语言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英美文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美文学以介绍英美文化作为主要背景,以文学经典作品赏析作为主要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经典原著及写文学评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增强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可以使整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一)增强文化认知

语言总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习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习单词、语法、时态和句法,而是通过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构成,逐渐完成语言的习得。英美文学课程中赏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事实上是学生了解英美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一个时期的文学经典作品,往往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了解西方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通过理解作品中的风土人情和人物事件来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和接纳。

(二)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文学材料作为特殊的外语教学材料,有其趣味性和文化性的优势。文学材料的语言多是精炼且多样化的,因题材不同而有简单朴素的、也有优雅精炼的。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多样性,既能学到原汁原味的日常英语,又能接触到严谨规范的学术语言。通过赏析文学作品,可以自然而然地扩充词汇量,熟悉不同语境的词法、语法,更能使学生体会到不同语境中的各异语感,从而使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鉴赏能力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课,为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文学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时代的变革,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文学匠人最善于用或讽刺、或幽默、或精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不单是读懂故事、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更要去留意作者的遣词造句、结构布局、修辞韵律等。从时代背景、作家经历等方面去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写作特色等。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所有的老师都清楚,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同所有的语言一样,英语也有其民族的文化特色,只有充分了解了英语语言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专业,而英美文学则是学习英语文化的最佳途径。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传世,必然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架构,也涵盖着作者本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学生阅读此类文学作品必然会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对学习英语语言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二、传统英美文学在教学中的劣势

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对于培养英语专业人才至关重要,但传统教学中的英美文学已经危机重重:高校英语教学对英美文学重视度不够致使其边缘化;课堂上多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致使学生参与度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产生制约因素。

(一)重视度不够,被边缘化

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学把重点集中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因为这些技能可以应付各种课程考试和过级考试。虽然教学大纲早已将英美文学划为英语专业三大教学板块之一,并明确要求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英美文学却无法和精读、听力、语法、词汇等课程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沦为选修课。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投向翻译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实用性课程,对英美文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其逐渐被边缘化。

(二)以教师讲解为中心,学生参与度低

目前,全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超过60%的课堂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不高。在讲某位作家的某部作品时,往往都是先从介绍作家的生平入手,再介绍时代背景,然后分析作品的具体内容和其艺术特色。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参与度不高,自然很难产生兴趣,导致课后也没兴趣展开阅读。而对于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来讲,课后阅读是相当重要的,一般会要求学生课后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知识、作品等。既然学生课堂上兴趣索然,课后更不愿主动去图书馆阅读英语文学作品,而更愿意把时间消磨在流行杂志上,无论教师如何热情高涨,也只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很难提升教学效果,这也成为英美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因素。

(三)教材受到制约

现在,大部分英美文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内容出现和社会脱节现象,亟待革新。现在大多数三年级以上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教材仍是传统的模式:按照编年史顺序介绍文学背景、介绍作家作品、介绍选读作品。学生首先学习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然后才接触作品,由于时间和课时的限制,老师对有关知识一带而过,学生很难有时间将知识内化。加之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的就是晦涩难懂的古英语诗歌,还要去花大量时间去了解古诗歌的韵律和术语,会让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知难而退的心理。

三、在远程教育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的优势

相比较于传统教学,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不再受空间环境和时间长度的限制,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式,并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可以集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于一体,完成一系列的交互式操作。多媒体教学便捷有效,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多媒体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英美文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对课程产生感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去获得知识。比如在讲解简•奥斯丁的作品《爱玛》时,教师可以先把简•奥斯丁的生平和作品等有关背景做成课件,了解其创作背景后,再讲解作品;也可以剪辑电影《爱玛》的典型片段做成课件,通过影像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去更直接地分析爱玛成长过程中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在选取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具体的英语基础和喜好,选取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实现知识内化的文学作品,并做好相关课件。所选作品和教学课件要尽量避免面的空洞,实现点的深入,从而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培养其文学赏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提高语言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参与度教学

远程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课前的学习、课堂的研究探讨还是课后的升华,自始至终学生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微课是相当有效地辅助手段,微课目标明确、简明精悍、所占资源容量小,又方便学生随时随地灵活学习。教师可以在QQ群或班级微信群上传短视频微课,内容可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和知识点而定。比如为了更好地了解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创作风格,微课可以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大环境和妇女地位进行介绍。同时教师可以在群里有关微课的相关问题和任务。比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简•奥斯丁所处时代对其创作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将讨论结果协作生成PPT,PPT在课堂教学时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在学生的课堂内化学习阶段,也不单是传统课堂的一言堂方式,而是既有教师活动又有学生活动。教师可以检查微课有关问题的PPT,学生展示PPT时让小组间进行互评,调动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学间互评完教师进行总结性评论,教师不光点评PPT的制作完善情况和信息涵盖量情况,也要对其语言和人文性进行点评,最大程度地扩大课堂信息量。教师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并整理课前学生提出的疑问,供全班学生思考并探讨。课后的巩固实践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并写出有关评论。比如教师在讲解了简•奥斯丁的《爱玛》后,可以要求学生去阅读其另一部作品《傲慢与偏见》,并提交一份关于比较两部作品的小论文,可以比较其女主角,也可以比较其语言特点、创作差异等。

(三)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学习内容和方式的转变自然会导致课程评价的改变。标准化试卷的机械式考核应该越来越淡化,形成性评价更加客观,而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平台收看视频和阅读量的统计也应该适度纳入平时成绩,PPT展示情况和课堂讨论参与度、角色扮演的参与度和完成情况等都可以纳入形成性考核。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更加客观,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也更有利于教师总结反思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英美文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劣势日益突出,也逐渐被主要必修课程边缘化。远程教育环境下的英美文学课程因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应用而具备更灵活的学习方式、更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优势,并有望改变英美文学在英语学习者中的尴尬地位。

参考文献:

[1]郑月莉.英美文学虚拟教学课堂的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6(1).

[2].浅析英美文学阅读对英语教学的作用[J].芒种,2015(20).

第4篇:成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为工业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量标准化的人才队伍满足了工业社会变革的需求。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到来,信息化社会逐渐取代工业化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多元化。作为全日制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成人教育为另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众多高校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成人教育教学的高效培养模式。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变革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对培养个性突出、能力过硬、专业扎实的多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中提出,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心理测量学家认为,人的智能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不可学习。加德纳指出,这种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实践,过分重视课堂学习,对每个人的强项与弱项视而不见。单纯的纸笔标准化考试已经不能体现教育效果,也不能预示人的未来与贡献。过分强调某一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的开发与提升,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解决问题与制造产品能力的增强。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从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中解放出来,增加其他的智能来整体评价个体发展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是开放学生各种智能,并根据其智能发展发现与选择合适的职业与喜好。这种帮助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师作为评估专家,善于发现不被传统教育承认的只能强项,开发新的课程,推进新的教育教学,使之对教育产生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1、推动成人学员的个性发展

工业社会需要标准化人才队伍,而信息化社会则需要更多的个性化人才队伍。成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教育得以改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众多高校开始纷纷重视成人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具有个性的多元智能型人才。成人不同于一般的在校学生,成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与特性。成人学习具有自觉性与系统性,即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完成专业提升。许多高校将成人教育作为全日制教育的有效补充,其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多元智能理论在推动与发展成人的个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意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有必要在发展成人学员的语言智能与数学智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其他智能,完善学员的个性智能。一是强化学员的自然智能与生存智能,还原学员适应自然,培养其生存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人。二是完善其自我认知智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规划职业发展。三是积极完备人际智能,学会与别人沟通、交流,从他人的经验处学习。四是强化音乐智能与运动智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与品质。

2、开创新的成人教育课程

从求职、做事、与人合作等角度出发,设置合理的成人教育目标,使之多种智能都得到协调发展。打破整齐划一的成人课程体系,关注个性差异,设置以人为本的多元智能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造产品能力的提升,为成人学员提供灵活多样、多元综合、终点突出、必需够用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积极推进情景化的课程实施。成人学员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单纯的教已经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导师身份介入成人的学习,引导成人发现自身的强项与弱项,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社会所需中强化学习,以学代做、以做促学。成人的经历、职业、年龄各有差别,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不同,心理特征有别于全日制学生,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根据这些条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例如,采用指导读书法,顺应其理解记忆的特点,结合其抽象思维,引导其在生产、生活中进行自学、互学、研讨。

3、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激发、提升多元智能为目标。在推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成人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改革的重点。首先,改变评价尺度,将纸笔考试、口头考试、平时测试与其他项目的测试综合起来,形成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其次,积极围绕多元智能编制新的评价系统,以语言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智能、生存智能九种智能为主的智能开发与培育模式,既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又重视人的综合性、专业性、职业化的推进。最后,结合课程的特点与特色,有层次、有重点地从传统教育评价评估体系过渡到多元智能评价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全日制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成人教育逐渐成为众多受教育者尤其是成人选择的教育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将人看成不同于任何一个的独特个体,是独一无二地存在社会中,这意味着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差别。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人的差异性、成人的独特性及教学内容的特征,在兼顾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强项与弱项进行差别教学。

参考文献

[1]袁红英.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15,02:67-70.

[2]车亚军.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04:4-6.

[3]武婷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的成人教育革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4-15.

第5篇:成语教学范文

关键词:成果导向;师范专业认证;语文教育;教学体系重建教育部

2017年10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正式全面启动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沿用了我国早些年经实践获得成功的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该理念来自于OBE(OutcomebasedonEducation)教育,也称“成果导向教育”或“产出导向教育”。在事关专业生存力与竞争力的专业认证大背景下,语文教育专业(以下简称语教专业)如何创造性运用在工程教育获得成功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重建专业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与育人质量,无疑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一、成果导向理论及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成果导向理念是由美国学者Spady于1981年率先提出,他把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简称OBE)定义为“把教育系统中的一切都围绕着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必须能达到的能力去组织与设计。即首先要清晰地确定学生能做到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组织课程、教学和评核,以确保所期望的学习成果最终能够发生”[1]。它是美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反思教育的实用性、教育成果重要性的产物。Spady等美国教育家对以成果为基础的教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在工程认证、医学人才培养领域实践应用,现已成为美、英等国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我国从2005年起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6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同意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工程类专业得到广泛应用,不少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其中李志义教授的研究尤为深入,近年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论文,探讨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理念及基于专业认证的教育教学改革。现阶段经管、人文等文科类专业也开始吸纳运用这一理论,如何将在工程教育获得成功的理论,实施到学科倾向明显的师范专业教学改革中,尚需大力探讨。

二、高校语教专业教学现状

教育部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指出,我国师范教育目前存在“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因此,从“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语教专业在教学上的现状。

(一)教什么的问题1.语教专业教学没有跟上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与实际脱离。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改革一轮接着一轮,“‘语文素养’取代‘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成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理念。与此相适应,人文性、语文实践、开拓语文课程资源、综合性学习也渐次成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词”[2]。而目前的语文教育专业还尚未摆脱学科逻辑的藩篱,教学内容沿着系统、全面、专深的学科体系开展,面对语文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时,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呈现出碎片化,所掌握的知识较难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之中。2.课程体系和设置不够科学与合理。目前,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各高校课程体系实质上是基于学科逻辑设置,偏重学术性。“而学科逻辑强调的是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过于重视各专业固有的知识边界,导致知识的应用性与整合性被漠视”[3]。不少高校语文教育专业就没有“文本解读与教材分析、汉字学与识字写字教学、朗读指导与口语交际教学、习作理论与小学作文指导”等融合性、应用型的学科教学课程。这种课程体系,使得师范生只注重获得“教什么”层面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无法养成“怎么教”层面的教育实践智慧。另外,实践与活动课程比例、选修课程比例小,毕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不高,不利于教学个性与特长培养。

(二)怎么教的问题在“唯科研”评价导向下,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仍较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主流;师生关系并无明显改善,学生的主体性不强,多数以被动的、聆听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近几年出现的一些先进教学理念、模式、方法还没有在课堂中得以推广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停留在口头上,知识或者信息仍是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有教无学”情况堪忧。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今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如何评价的问题1.重教轻学。评价指向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内容上,过于集中于知识的传承,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升、过程和方法的感悟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评价的方法上则过于注重教师教的方法,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知识的自主建构,漠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重视终结性评价,漠视形成性评价。教育评价专家布卢姆指出,形成性评价是“为了获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掌握尚未掌握的内容所进行的评价”[4]。目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教学的好坏,学生能力的高低最后只看学生试卷分数,不太关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进步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变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作用不大。

三、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则将目标聚焦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注重学生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而不是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王”。它不是纯粹灌输知识,而是围绕学生的最终“学习成果”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提供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成果导向教育能够衡量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学生知道什么,前者是传统教育无法做到的”[5]。

(二)在教学内容上,根据需求选择整合作为教学内容序列化的课程,传统课程是按照学科逻辑构建的知识体系,系统完整,缺少情境,实践运用不畅。成果导向教学按能力目标设置课程,课程的设置应社会需求形成,客观上要求打破学科知识画地为牢的边界,强调知识的选择与整合,创新融合课程得以出现。为了达成人人都能学会,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

(三)教学过程上实现由“主教”到“主学”的转变传统教学过程注重“怎么教”,教师居于“中心地位”。成果导向教学模式下“怎么学”成为焦点,学生为主体,教师变身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更多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体实践等主动方式学习,教师再以评价、反馈以及建设性介入等策略帮助学生实现预期学习成果。

(四)教学评价的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形式上,传统多是笔试为主的考试;成果导向教学更为多样,有考试、问卷、项目、作业、报告等多种形式。评价标准上,传统教学用统一标准,成果导向教学“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评定等级,并适时进行评定,从而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进行及时修正”[5]。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传统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成果导向教学评价主体是由学生、教师及学习伙伴构成的共同体。

四、成果导向理论下小学语教专业教学体系重建

(一)预期学习成果1.专业需求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当前国家、社会及教育发展需要,小学对语文教师的需求,行业专家、毕业生、家长及校友有何期望,这些构成外部需求。高校自身发展定位与目标、学生发展及教工意愿,这些构成内部需求。在内外部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再制定培养目标,并组织行业企业参与的校内外专家对培养目标予以论证,从而保证教育目标与需求(结果)的一致。李志义指出:“培养目标表述要精准:一要内涵准确,二要条理清晰[6]”。然而目前不少语教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内涵不明、条理不清的状况。2.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也即毕业生能力,是成为何种人才的条件,是对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李志义教授指出“毕业要求一般表述为10-15条,太多或太少都会对建立与标准的覆盖关系增加难度[6]。”目前语教专业毕业要求是列举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的要求,全面详尽但繁琐,概括与凝练不够。不少高校毕业要求数量动辄达到30条,数量繁多、琐碎的要求难与培养目标对应,评价达成度时,无法对标实现。3.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简称指标点)。将毕业要求逐条进行分解、细化,使其成为3个左右具体、易落实、可测评的指标点。指标点不应直接复制毕业要求,表述指标点所用的动词,尽量不用Bloom认知理论中低层次的“记忆”来表述,而是更多指向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能力[6]。目前,我国语教专业培养方案较少针对毕业要求分解指标,导致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

(二)教学活动1.课程构建。教学活动始于课程。传统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依据学科逻辑设立,如“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时,教授传授的是这门课的学术逻辑,而不是说这门课与教师培养之间的逻辑”[7]。成果导向课程体系遵循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顺序构建。实际构建中,课程体系须对应指标点构建,通过课程矩阵的形式清晰呈现。具体到每门课程,要根据对应的要求指标,确定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适当突破学科的藩篱,凸显能力本位。2.课堂教学。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下课堂教学要保证学生的中心地位,完成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从灌输课堂向对话课堂、从封闭课堂向开放课堂、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从重学轻思向学思结合、从重教轻学向教主于学等五个转变[8]。其次语教专业教学要“眼睛朝下”,关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新变化,在教学上与之适应。

(三)教学评价1.注重评价的发展性。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终结性的,突出成绩的评定和等级优劣。成果导向的教学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主张反馈、多元和发展原则。“形成性评价强调学生通过对自我学习的适当监控和反思,掌握并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与评价的良性循环”。[9]2.注重评价的个性化。传统的教学评价是统一时间、统一方式,无视学生能力、个性的不同。成果导向教学评价提倡个性化、过程化,促使学生及时修正,最终使人人都能走向成功。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语教专业主要以试卷评测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情况,基于成果导向理论的语教专业,注重评价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笔试、口试、作品(作业)、报告、试讲等多种形式,结合不同情境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成果导向教育为师范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范式与实践路径。在全国师范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各高校语教专业需要领悟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转变观念,克服困难与阻力,重建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学科导向向成果导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妍,卢宝周,孙杰.成果导向视角下文科类专业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279-282.

[2]吴忠豪,于龙.回顾与检讨:改革开放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三十年[J].课程.教材.教法,2009,29(8):79-87.

[3]李森,刘梅珍,崔友兴.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理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9,7(6):12-24.

[4]白艳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60-64.

[5]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70.

[6]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7]钟秉林.教师教育转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相关热门标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