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精选(九篇)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

第1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冰壶秋月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步月登云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经年累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常年累月 撑霆裂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裁月镂云

喘月吴牛 雕风镂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 月黑杀人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飞霜六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

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

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镜花水月 日月如梭 日月经天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飞霜六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

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第2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1、人似秋鸿:鸿:大雁。人好像秋天的大雁一样。比喻朋友间守信用,就像鸿雁每年秋天按时从北方飞到南方那样。

2、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3、望秋先零:零:凋零。望见秋天将到就先凋零了。比喻体质弱,经不起风霜。也比喻未老先衰。

4、金风飒飒: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

5、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6、秋菊春兰:秋天的菊花,春天的兰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7、肃杀之气:酷烈肃索的秋气。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

8、叶落知秋: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趋向。

9、秋荼密网:荼:茅草上的白花。秋天繁茂的茅草白花,网眼细密的鱼网。比喻刑罚繁苛。

10、西风斜阳:形容秋天傍晚的景象。

11、秋风瑟瑟:萧瑟:有两个意思,①形容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长松千树风萧瑟。②冷落;凄凉: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萧瑟在本词中取第一个意思。秋风萧瑟就是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12、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3、盈盈秋水:秋水: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14、秋收东藏: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15、春去秋来:天过去,秋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16、秋月春花: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17、秋风瑟缩:瑟缩: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8、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19、橙黄桔绿:橙子黄熟,桔子还绿。指秋天宜人的景色。

20、橙黄橘绿:指秋季景物。指橙子金黄橘子翠绿时的季节。

21、金风玉露:泛指秋天的景物。

22、秋月如珪:珪:玉器。形容秋天的月亮像珪一样的皎洁、晶莹。

23、林寒涧肃: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24、草木黄落:秋天以到,因草木的叶子呈枯黄而掉落。

25、秋色宜人:秋色:指秋天的景色。宜人:气候或温度令人舒适的;温和或温暖的。

26、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27、西风落叶:形容秋天的景象。多比喻人或事物已趋衰落。

28、秋高气肃:形容秋日晴空高朗,气候凉爽宜人。

29、金风飒飒: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飒飒:风声。例:那时正是将近仲秋天气,金风飒飒,玉露泠泠。

30、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31、秋月春风:秋月春风,秋夜的月,春日的风。指美好的时光。

32、西风残照:秋天的风,落日的光。比喻衰败没落的景象。多用来衬托国家的残破和心境的凄凉。

33、春花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习有成果。

34、望秋先陨:指草木将近秋天即败落凋零。也比喻未老先衰。

35、金风送爽:金风:指秋天的风。秋风带来了凉意。

36、白商素节:白商:按五色分秋属白,按五音分秋属商,故称秋天为白商;素节:节气。指秋天的季节。

37、秋风落叶:秋风扫尽了落叶。比喻一扫而光,不复存在。

38、春花秋月: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

第3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关键词】四字格 认知动机 范畴 语言格式 网络新词

一、引言

在William Croft与D. Allan Cruse 合著的《认知语言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假设,其中第一个假设是语言不是一种自主的认知能力。也就是说认知的发展先于语言,并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语言是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那么词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便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具现。近两年网络上频频出现地“人艰不拆”“累觉不爱”“不明觉厉”这类四字词的生成的背后,有着人类认知的动因。秦秀白先生对此作出了系列研究,他认为网络语言是特定群体使用的一种语言功能变体,也就是说这些网络新词体现了特定群体的认知、思维方式。随着这个四字新词的广泛传播,一些学者认为这些不规范的表达暴露了当代人文化内涵上的缺失,是对成语的一种玷污。本文则从认知的角度,追寻四字格及网络新词的来源、生成背景、类型,分析它的特点,探讨这类网络新词生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必然性。

二、文献综述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而后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中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也讨论了四音节词组。“在汉语里四字并联常常组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以至成为一种独立的格式,在汉语里构成一个独立的语言单位,因而它们在使用中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郭绍虞先生也在《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强调指出“四言词组是汉语所特有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没有象汉语四言词组那样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在汉语别发展的。”也就是说这种独特的、由四个字组成的、汉语语言格式就是“四字格”。徐盛桓在《相邻与补足――成语形成的认知研究之一》中对《汉语成语词典》中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全书收录的约5500条成语中,约5100条为四字格,标注了是从古人的诗文话语中摘抄、截取、改变而来的约为3800条,占三分之二。”通过研读以上论述,从原型范畴的角度看,我认为四字格是语言格式的下级范畴,成语是四字格范畴的典型成员,其他的四音节复合词、熟语、词组都是此范畴的边缘成员。这些典型、边缘成员的下级成员从古至今是在不断增加的,显示出了四字格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变化,人们不断发现新事物、遇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新词应运而生。“网络新词”这一语言现象已成为国内语言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崔云婧在《探讨网络四字新词的原因》一文中,从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狂欢和年轻一代区分身份的符号两大角度对网络四字新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明确提出新词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及影响。其文中提到“这些词语是一种平面化、肤浅话的造词”“这些词语不符合成语语法构成的几种形式”,对此我则有一些不同的见解。首先我认为此文有个概念性的错误,四字词不等同于成语,作者在文中直接拿四字新词与成语做比较,忽略了成语只是四字词的典型成员,并不是全部。其次作者认为四字新词是平面、肤浅的造词,但忽略了即使是广泛流传的成语中,也有一小部分特例存在,它们也并不符合成语语法构成的几种形式。还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新词做出了研究,比如王丽在《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一文中,从语音变异、词义变异、词性变异三个方面分析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李应洪在《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一文中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循音赋义、望文生义等汉语流俗词源现象形成的原因;杨永和、陈英红在《语码混用现象的社会语用学解读》中从社会语用学视角解读语码混用的功能语用和语用、语境意义。此外李德志也在《网络文化超文本新词认知分析》中从认知角度分析隐喻在“微博”“微信”等超文本新词汉译中的作用,大胆预测“未来词汇的发展会随着人类科学生产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产生,但最终会因人类认知和主观高频使用而发展变化”。

三、结果及讨论

四字格范围的广泛性、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言语习惯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早在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劳作的过程中创作的民谣多为四字格式,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忧哉!”人民通过观察世界,找出一定地自然规律,然后根据自己与世界的互动认知到太阳升起天亮要去劳作,太阳落下天黑要去休息,为了解渴去凿井,为了饱腹去耕田。有了这些体验之后,在大脑中形成概念,后以歌谣这种口口相传的语言形式具现出来,在表达时他们多使用四字格式,久而久之四字格变成了民族的言语格式。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创作的《诗经》中四言有6724句,占全诗7284句的92.3%,其中146首全部用四言。而后战国时期的散文、汉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诗歌散文、唐诗宋词、元明清的曲诗词乃至近现代的诗歌也多用四言。由于四字格是由歌谣衍生过来,它便具有鲜明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易背诵。

1.四字词的类型。

按音节划分,四字格可分为8种组合如表一:

按语法结构划分,也有8种,如表二:

但由于时代及语境的不同、词语误用滥用,四字词的感彩会发生改变,比如弹冠相庆原本是贬义词,指坏人得意的样子,但如今人们不追溯本源,但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将其用作褒义词意为高兴地扔帽子庆祝;道貌岸然原本是褒义词,指庄重、威严的样子,但如今人们多用它来指代伪君子,形容外表不凡内心阴暗的人。

2.四字词的特点。四字词深受人们青睐的原因之一便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语语言表达形式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这就是四字词的普遍性与民族性。四字格被规约化、深刻印在汉语为母语的特定人群的思维里,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字词由于其生动的表达力、强烈的感染力不断地被人们使用,这个词群的整体的概念通过体验感知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种四字图式,每当人们自己有无意识地使用四字词、或被使用四字词时,这个图式便被激活,人们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四字词具有图式性。并且我们现在所频繁使用的四字词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了死隐喻,这些词由于过度频繁使用或由于时代变迁成为人所共知的日常说法,当提到这些词时,人们首先在大脑中激活的部分是它的隐喻意义而不是本源意义,这也是四字词的另一特性。

如表一所示,四字词有八种音节组合,而二字词则只有两种,AA及AB;三字词只有ABC,ABB,ABA,AAB四种,不难看出四字词比之二字词、三字词更加平仄多变、对偶工整、节奏鲜明,其多样的韵律能够在书写传唱中避免节奏单调。其次如表二所示,四字词结构完备,能够体现多种语法结构:主谓、动宾、并列、偏正、补充、连动、兼语等,而二字词、三字词则无法体现出所有的语法结构。也就是说四字词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各种语意表达的要求,不论是描述具体事物意象还是描述抽象事物,甚至可以表达事件;还能够满足人们在情感表达上的需求。比如说“浓眉大眼”“亭台楼阁”这类四字词就是对具体事物的描述;“风驰电掣”“春意盎然”这类四字词是对抽象事物的描述;“毛遂自荐”“买椟还珠”这类四字词是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怡然自得”“欣喜若狂”这些则是对情感的表达。而二字词、三字词很少能对事件进行描述,且对于突显程度来说,对同一事物、情感的描述,四字词2+2格式通过重叠字词、添加修饰语及近义词相加,其情感色彩、突显程度明显更深。比如“朝朝暮暮”与“朝暮”;“倾盆大雨”与“大雨”;“兴高采烈”与“高兴”,显然前者程度更高。此外,根据表三感彩的划分,四字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知、思维方式的改变其感彩也在发生变化,具有灵活性。一些被时代淘汰的四字词,逐渐抛弃本源意义,根据当今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变化的延伸出顺应时展潮流的词意。比如“官官相护”中的官,古代与现代是两种不同的阶层,随着时代的变化,“官”字由封建社会中的朝廷官员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过任命、一定等级的政府官员。

3.四字新词生成的必然性。进来大量流行新词在网络上传播,受到人们喜爱,成为一种潮流,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细思恐极”“不明觉厉”等。这些新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它们都使用了四字格。那么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将一句或几句话、一个事件、现象通过缩略、拆分、拼凑等方式造出四字格式的新词呢?是因为四字词具有的独特性、韵律性、灵活性。许多学者对此现象感到忧虑,认为这些“粗制滥造”的四字新词毫无内涵,会对正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产生误导。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太过极端。“人艰不拆”是从《谎言》这首歌曲的歌词中截取而来,原歌词为: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此词语采用缩略的方式将歌词词汇化,其中人表示人生,艰表示艰难,不表示不要,拆表示拆穿,通过这四个字可以将原句的意义表达出来。言语的经济原则是导致缩略词产生的原因之一,四字词的音律性、简洁性使得此词朗朗上口方便记忆。此词并不是生拼乱造的,能够很好的还原语意,且因其流露出的对社会的无力感使人共鸣,因此“人艰不拆”的生成与流行也就不难理解。另外,在旧词中,不是所有的四字词都有其典故的,也有一些是通过这种缩略的形式演变而来的,经过上千年,它们已经被人们接受,成为固定四字词。所以说任何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共鸣的词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能够满足人们对某种情感表达的需求,不能够因为新词与四字词中最典型成员――成语中的典型成员――有典故的成语的共性不够多,就否定这些词存在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的产生是必然的,无可避免。就如先秦诗歌中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的普及,“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等这些对原语进行了改编的词语更能引起共鸣。

四、结论

讨论当社会发展、新科技、生活方式的出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会随之改变,认知改变造就语言的改变。当人们发现,旧词语不再能够将他们的感受表达出来的时候,新词就被创造出来。而新词不是凭空创造地,它是凭借一定地语言规律、通过延伸语义、反义对比等方式衍生而来。即使是发现了一种不层发现的物质、观测到不曾发现的星球、现象,人们也会有所依据地创造新词,比如用发现者的名字等相关事物命名或根据新事物、现象与已有事物的共性来造词。在这语言的持续不断地发展、改变中,四字词这种最为流行的造词格式,被人们广泛使用。四字词是汉语有的语言表达格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思想的语言格式,历经上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的言语习惯。它的历史性与独特性造就了它的繁盛。因而现今人们通过缩减句子、拼字、谐音字替换等方式不断创造四字新词,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四字格对汉语为母语的特定人群产生了深远地、不可磨灭的影响。既然新词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就需要正视它,并重视人们文学素养的培养,让新的认知、体验与文学相结合,造出义、音、形相和谐的新四字词。

参考文献:

[1]William.Croft.,&D.A.Cruse.(2004).Cognitive Linguistic[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崔云婧.探讨网络四字新词的原因[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3]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商务印书馆,1979.

[5]李德志.网络文化超文本新词认知分析[M].外语学刊,2014.

[6]陆志韦.汉语的并立四字格[J].语言研究,1956.

[7]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

[8]李应洪.汉语流俗词源研究的认知心理学维度[J].外语学刊,2014(4).

[9]王丽.网络新词生成机制的认知阐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

第4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论文摘要】声调是字音(音节)的要素之一。音节有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的特点,在汉语以及与汉语同系的语言中。声调在区别词的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和声母、韵母相等。本文从古音声母清浊方面,就汉语的声调及其发展演变,对中古语音的声调、近代语音的声调以及现代语音的声调做了简单的思考与论述。

所谓声调,是指音节读音高低升降的变化。

汉语从何时起就有了声调的存在,现在还无法断言。通常认为,上古汉语也应该有声调的区别,但究竟有多少个调类,它们可能的调值如何,至今尚无定论。而中古时期的汉语语音的声调区别已经得到了共识,并且,当时的音韵学者已开始对这种区别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一、中古语音的声调概述

汉代以前,人们还不知道有四声,直到齐梁间骈体文盛行,受佛教转读佛经声调的影响,逐渐觉察到自己的语言中也有声调存在,开始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字音进行归纳,随后定出“平、上、去、入”,通称为四声。《切韵》、《广韵》、《韵镜》及《七音略》等都是按照“四声”分韵的。

四声的名称起于南北朝齐梁时代(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据《南史•陆厥傅》说:齐永明年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x,琅?e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J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永明时期的这段叙述是平、上、去、入“四声”名称见于记载的较早的材料。此外,《梁书•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襟,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周?J传》记云:“?J始著《四声切韵》行于时。”

“四声”只是归纳了中古时期语音的调类,至于各个声调具体的调值如何,古人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古人的形象的描绘中感受到大致的概括:“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急而促。”我们由此可推测,中古时期四声中的平声是平调,入声是短促调。因为平声没有升降,较长,而其他三声或有升降或短促,所以“平声”与“上、去、入”三声形成了平与仄两大类型。

中古时期的“四声”,发展到现代汉语方言里,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则只有三个(宁夏银川话只有平、上、去三个声调),多则有十一个(广西南宁心圩平话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甲、阴去乙、阳去、阴入甲、阴入乙、阳入甲、阳入乙等十一个声调)。但是,不管声调多少,或是如何变化,都与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由于受古声母清(全清、次清)浊(全浊、次浊)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有的分,有的合。

二、由中古语音声调到近代音声调的演变

近代音的声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明确列出,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与现代北京话的四声完全一致,只是具体的归字有所不同。概括的说,近代语音声调突出的特点就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里,每一个韵部的平声都明确标出“平声阴”和“平声阳”。平声的分化以清浊为条件,中古清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阴平,中古浊音声母的平声字分化为阳平。这一变化,使得中古平声清浊的对立转化为声调类别的对立。

浊上变去

中古的上声字在《中原音韵》中分化为上声和去声两大类。上声的分化也是以清浊为条件的,其规律是:原清音声母、次浊声母,上声字仍读上声,全浊声母上声字则变读为去声。

入派三声

到了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把古入声字归入阳平、上声、去声。汉语音韵学称之为“入派三声”。“入派三声”的规律性很强,由于声调的变化常常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变化,古入声字的变化也受声母清浊的影响而“入派三声”:

清声母字变读上声,例字:笔、法、尺、塔;

全浊声母字变读阳平,例字:白、读、舌、绝;

次浊声母字变读去声,例字:纳、辣、灭、热。

有些学者如陆志韦、杨耐思、李新魁等先生认为元代仍然存在入声。《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说:“入声派入平、上、去三声者,以广其押韵,为作词而设耳。然呼吸言语之间,还有入声之别。”

三、现代汉语声调的发展

现代汉语声调,与近代汉语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入声字的分配有所不同。中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读去声,其次是阳平,再次是阴平,最少的是上声。次浊入声字的演变最有规律,现代汉语一律读去声,全浊入声的演变也比较有规律,一般读为阳平,清入声读为阴阳上去四声的都有,缺乏规律性。

以平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方言里,除极少数地区平声不分阴阳外(如银川地区),绝大多数地区古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即古清声母平声字今为阴平,古浊声母平声字今为阳平。如:全清古声母“当”,次清古声母“康”,今读阴平。全浊古声母“堂”,次浊古声母“郎”,今读阳平。

以上声字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只有少数地区上声分阴阳(古清声母上声字为阴上,古浊声母上声字为阳上)。如:全清古声母“古”、“走”,次清古声母“口”、“丑”,在现代汉语广州话中读作阴上,全浊古声母“近”、“是”,次浊古声母“五”、“女”,在现代汉语温州话中读作阳上。

以去声字来看,古音浊上变去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有两种情况:一是去声不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去声。这种语音现象在北方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为全浊上声的“近”、“是”,在现代汉语中,北京、济南、兰州等地均读作去声。另一种情况为,去声分阴阳,全浊声母上声字变读为阳去。这种语音现象在南方的许多方言区普遍存在。如:古声调中的全浊上声字“近”、“是”,在现代汉语中,苏州、长沙、南昌等地都读作阳去。

以入声字来看,全浊声母入声字变阳平,次浊声母字入声变去声,《中原音韵》与现代普通话基本一致,但是《中原音韵》归到上声的清声母入声字到了现代普通话里,有的读阴平,有的读阳平,有的读上声,有的读去声。

除北方方言区外,其它方言区都保留古入声,但是各地保留的情况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粤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的一些地方都比较完整保留-p、-t、-k三种塞音韵尾。2、收喉塞音韵尾:吴方言、闽方言的福州话、晋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区的江淮官话保留喉塞音韵尾。3、塞音韵尾消失,古入声字自成一个调:湘方言、闽方言的一些地区以及北方方言区的部分地区古入声字塞音韵尾消失,但自成一调。例如北方方言区西南官话的西昌话,古入声字自成一调,古入声字“急、竹、曲、黑、各、尺、岳、合、白”等字都读31调。新晨

四、小结:

关于语音声调的发展变化,以上均是根据“古音声母的清浊”来展开讨论的,此外,影响声调变化的因素还有(1)声母是否送气、(2)韵母主要元音的长短等等。

(1)例如南昌话的阳平,今不送气纳“魔棉蒙麻泥南人来劳罗额牙”等为一类,今送气的纳“婆朋菩排掐从层除前求群”等为另一类;

(2)例如广州话的入声分为3类,其中阴入分为2类,阴入1读55,主要元音不是长元音;阴入2读33,不如阴入l短促,一般总是以长元音为主要元音。

声调在汉语语音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声调的地位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本文只在古音声母的清浊方面对声调的演变做了简单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唐作藩.音韵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刘纶鑫.音韵学基础教程[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2

第5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关键词:中国成语大辞典;非四字格;修辞;教学

中图分类号:H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117―03

成语是熟语的一种,是特殊的词汇单位,多数由四字格组成,但也有少数非四字格,无论其在形式还是意义上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中国成语大辞典》是收录成语的较有权威的工具书,其收录成语多达18000多条,非四字格成语有800余条。

一、非四字格成语的修辞

1.比喻。比喻这种修辞方式在非四字格成语中应用十分广泛。比喻有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的构成方式是本体和喻体共同出现,形式主要是“本体+像、若、如等喻词+喻体”,这类比喻结构齐整,使用较多。代表如下:

众怒如水火:把众人的愤怒比作不相容的水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愤怒的强烈。

暗喻虽也是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维系两者的喻词换成了“是、为、成”等,把本体和喻体联系得更加紧密。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把敌人比作刀俎,把自己比作鱼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任人宰割的处境。

借喻比较特殊,本体并不出现,而是直接借喻体来代本体。这就需要联系语义来分析,例如: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典故出自《战国策》,直接用喻体鹬、蚌代替赵国、燕国,以渔翁代替强秦,生动写出了两方相争不下使得第三方获利的情形。

2.比拟。通过比拟方式可以使成语的形象栩栩如生,引发人们的兴趣。比拟分为拟物和拟人两种类型。

拟物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代表如下:

热锅上蚂蚁:把人比拟作热锅上的蚂蚁,形象地写出了其处境的艰难及内心的惶惶不安。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灵性。例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把萧何比作成败的因素,给予了此形象更深刻的内涵。

3.借代。借代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不是盲目的代替,而是通过巧妙的换名,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形象突出。代表如下:

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一发代指微小的部分,以全身代指整体,表现出了极小的部分都可能影响全局的寓意。

4.夸张。夸张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夸大或缩小事实,给人更加鲜明的形象感,引发读者的想象,进而突出事物的特征。举例如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扩大夸张,星点小火花可以燎原,借以表示微小的事物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5.对偶。对偶是一种整齐、对称的排列,对偶的使用充分体现出了人们追求和谐的文化心理,给人平衡的美感,具有其独特性,用到对偶辞格的非四字格成语相对较多,如: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顶真。顶真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方式,其形式是用上一部分的结尾作下一部分的开头,使其前后蝉联,密切相关,条理清晰、结构新颖。举例如下:

一而再,再而三:“再”字相蝉联

7.回环。回环就是前后循环往复,形成整齐匀称的结构,揭示事物间的密切关系,阐述深刻的道理,使得辩证更具说理性。代表如下: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用回环的方式揭示信任的重要性。

8.对比。对比的运用使得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更加鲜明。通过对比的修辞方式,能让人们更容易看到事物的对立面,形象更加突出。例如:

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比: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通过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表里不一。

两个相对的事物对比: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通过对比形象表现出了统治者自己肆意妄为,却压制百姓的丑恶嘴脸。

9.反问。反问实为明知故问,只问不答,通过反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即无疑而问。借用反问的修辞方式使得表达更加明确笃定,语气更加强烈。代表如下:

杀鸡焉用牛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非四字格成语的教学

成语的教学是成语运用于实际的最有力方式。成语富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它与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息息相关的。学习成语不能望文生义,因为其往往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要真正学习了解成语必须追根溯源。

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中华民族是传统的礼仪之邦,最讲求礼数与秩序,因而中国的成语也往往渗透着这种文化气息,如:“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强调要为人谦恭,切勿骄傲;再如“温良恭俭让”则提倡了中华民族的五种传统美德:温和、善良、谦恭、节俭、忍让。此外,中国人讲求和谐美、对称美,因而成语中的整齐的四字格结构就占了绝大部分,即使是非四字格,也往往对称分布,广泛使用骈体、对偶形式,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胜不骄,败不馁”等。学习一国的语言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成语就是汉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1.中国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在学习、教授非四字格成语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其地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去攻克。如:

辨析一些意思相近但形体有差异、顺序有变化的非四字格成语。如:

步步生莲花;莲花步步生、满招损,谦受益;谦受益,满招损。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牛头不对马嘴;牛头不对马面。

这一类型的成语有很多,有些与日常的口语习惯相悖,有些则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些是否是成语还存在争议,这些都需要去注意。

2.对外的非四字格成语教学

外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为习惯等许多方面都与我们相悖。因而在教授外国人学成语时,首先就要导入文化因素。中外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必须了解其文化心理,尽量从外国人的实际学习角度出发。综合各方面差异,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其次,要清楚讲述成语概念与语素,选择合适教材。如果为了讲述方便,习惯性地把四字格当作成语的唯一格式,会给学习者带来误导,传播我国的文化必须认真、严谨,可以通过语素教学化解难点。另外要选择高质量的成语教材,更要重视非四字格成语教材的设计。此外,要重视成语表意的双重性,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之间的联系与差别都是教授的重点。最后,成语多是古代产生的,在教授外国人学习时,必须讲述清楚历史背景,以期有利于其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涛等著.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2]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叶蜚声,徐通铿著.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马兰.试论成语中所体现的文化心理[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5).

[5]林仕谋.成语中的修辞格[J].阅读与写作,2010(05).

第6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卡力贝努尔·木台力甫(1981—),女,新疆人,新疆医科大学助教,主要从事教学法研究。

摘要:科技英语是一种比较规范的英语文献,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风格上有严谨周密、句式严整、逻辑性强等特点。四字结构词语言简意赅,节奏整齐等特点在汉字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把四字词语合理的应用于科技英语翻译中可使翻译的内容更加标准,简单。本文从语言文字的功能、科技文的语言特点、四字词语的特点、四字词语在科技文中的完美应用等角度阐释了四字词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简单列举了一些翻译时的应用情形。

关键词:科技英语,四字词语,翻译应用

一、语言文字的功能

1、传递信息

语言文字最原始的功能就是传递信息,是人和人相互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一种简单、快捷的工具,人类创造了语言之后又创造了文字,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与口语有很大差别,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2、美学功能

语言文字的美学功能表现在,文字是语言的视觉表现形式,他被设计为情感的一种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信息,影响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情感。另外语言所创的艺术效果是十分美妙的,文字可以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搭配成不同的文章,传递不同的信息,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让人感受其神奇的美学。

3、描写功能

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是指对事物事件的描述,描写功能包括方方面面,语言之所以非常有魅力,就是它可以将无形的东西化为有形,将现实的东西描写的更加形象生动,这也是语言最被普遍应用的一个功能。

4、表情功能

有人说文字就是一种表情,文字的表情功能是其所特有的,文字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传达不同的感受给读者,而用心的读者往往能够从文字的语言表达中揣摩出写作者的内情情感,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语言就像是一个布满表情的脸,语言的表情功能是语言主观性、主观化的具体表现。

二、科技文的语言特点

科技文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大家普遍都知道,科技文本来本来解释的就是一个难懂的科技问题,如果语言比较生僻,让人对文章更是不解。另外,科技文要求实事求是,不能有任何虚假、夸张的成分。第三,要简洁,科技文所表达的意思应是准确明了的,避免出现大量冗长的字符。是文章看上去格外繁琐。最后,要严谨,就是语言上要严肃、庄重,结构严密,多用逻辑思维,语言上以逻辑的表达为主。

三、四字词语的特点

四字成语种类繁多,有很多是来自于典故的他们的作用与意义也是各不相同,四字词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是语言交际的效益原则,这一原则科技文体的风格非常吻合,而四字词语具有该特点,所以它是翻译科技英语的一门好工具。

2、富有文采

用四字词语所写出来的文章,文采飞扬,全文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落落大方,在清晰表达意思的同时极富有文采,是一些权威性语言翻译的首选

3、口感自然

四个字的词语包括成语、俗语和常用语,大部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说出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带出一种亲切感,而且四个字表达的一般是中心思想,是传达信息的精髓。

四、四字词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科技英语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学术界对科技英语极度的关注,而对于非英语专业人士来说,翻译好一部科技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翻译科技英文文献的时候,有很多困难需要去克服,目前主要存在2大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科技英语中有很多新的科技术语,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新的设备、新的材料、新的工艺的产生必然导致新的术语大量出现,导致翻译工作者很难准确的翻译。二是对于一些科技语句的表达翻译过来生硬乏味,丧失阅读品味。英语与汉语在肯定和否定的表达上的差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一一讲清楚,所以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增强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使译文尽量的完善。

当前一些理论文章,篇幅冗长,内容繁琐,文字艰深,滥用甚至滥造术语,让许多读者不懂、难懂、误解,失去了理论反映并指导实践的意义。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客观公正的理解原文的意思,并利用其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四字词语能较好的传达科技英语的整体风格,而且四字词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格式,既符合语言交际的基本规则,又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和繁琐的语言。将英语翻译成四字词语,大概有如下几种情况:

1、加重语言的表达分量。

在一些描写性的文字中,讲英语中的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翻译成汉语中四字结构词语,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四字词语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如:not always true.直接翻译可以说成“不一定总是真的”,感觉语言枯燥乏味,如果能够运用四个字的词语,将其译成“并非如此”不但干练,而且有一定的语言档次,符合科技文的语言特点。另外就是四字词语的扩充表达,如Prosperity这个词本身有繁荣的意思,但是在科技文中可以将其变成四字词语“繁荣昌盛”,意思与繁荣一样,但是却在科技文章中加重了分量。

2、增强文章可读性。

英语中的介词短语、副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名词短语都可以翻译成四字词语,其实已经有一些科技名词被翻译成专业术语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如the greenhouse effect,被译成温室效应,electronic information,被译成电子信息,无论是直译还是理解着翻译,四字词语都可以既准确又贴切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对于一些英语短句的翻译,四字词语技能保留原文的风格,又能使译文自然贴切,具有可读性。

3、增强条理的清晰度。

英语中的句子,尤其是从句如果能翻译成四字词语,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表达效果。事实上一些名言、俗语等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翻译版本。如“The truth comes out.”真相大白,还有“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可以直接用热胀冷缩来表达,从句本身是嵌套在主句中的,如果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必将是句意条理更加清晰。

4、套用相同功能四字词语翻译英语习语

科技英语中也比较多的使用了习语。一般语言中都带有名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好的翻译不仅仅要表达文字的意义,更要保留原有语言风格,所以套用汉语里的一些成语俗语可以实现特殊的修辞效果,这样能形成名族文化的一个恰当的过渡,实现原语言的美学价值保留。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翻译成“趁热打铁”,wall has ears翻译成“隔墙有耳”,a drop in the ocean 翻译成“沧海一粟”,a black sheep翻译成“害群之马” 等等。这些翻译虽然有的直译过来是有差别的,但是译文与原文表达了相同的意义,不会给读者造成困扰,读者能通过词语的表达理解原著作者的真正意图,所以这种翻译也是可取的。(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第7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一、调整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和重心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是识字写字教学要承担的主要任务之一。但长期以来,汉语拼音教学都存在内容繁琐,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1994年国家教委对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调整意见:删去‘低年级在写话的时候,可以用音节代替没学过的汉字”,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开始为汉语拼音教学减负,明确强调要防止繁琐、不恰当的教学要求,汉语拼音教学不再提直呼的要求,默写的要求,帮助阅读的要求。现行课标要求“要学会汉语拼音”,只强调“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种简化,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却突出了汉语拼音的辅助工具作用。

汉语拼音教学突显了“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的教学重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强调,“汉语拼音教学,要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在评价建议部分中又要求“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为落实这一教学导向,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特别呼吁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目标,不要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如,分析音节的构成、默写音节、给汉字注音等。也不宜用尝试错误的方法。如,谁和谁不能相拼。要在认识、拼读上下功夫,不要进行大量的抄写练习”。同时,人教社还提供了《汉语拼音测评意见》,要求汉语拼音的考查,要淡化以记忆性内容为主的考试,加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并一改以前就拼音考拼音的考试方式,要求学生当场拼,当场读,不仅使汉语拼音教学充分发挥其帮助方言区正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功能,还使学生意识到汉语拼音是自主识字的好帮手,学好汉语拼音可以由受束缚逐渐走向自由世界,在识字量不足的情况下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从而更加激发学好汉语拼音的兴趣。

二、对儿童的识字量做出了具体明晰的规定

儿童识字量的规定一直是汉字认读研究的重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为宜?要掌握哪些汉字?掌握的先后顺序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识字写字教学走上定量化、科学化、有序化的基本保证。从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几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来看,虽然各大纲对识字总量均有规定,但都不是特别明确。如1954年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中提到:“在一定时期集中教会儿童掌握必要数量(大约1500-1800个)的常用汉字,在教材的编辑上按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排定生字出现的先后。”1956年和1963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阶段要识字3500个左右,在一、二年级教学生半数左右,其余半数在以后的年级中完成。1986年的大纲规定“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常用字3000个左右,其中要求掌握2500个左右,前三年完成大部分识字任务,但认识哪三千个和掌握哪二千五百个常用汉字,可根据教材和教学实际具体安排,大纲不做统一规定。”从以往教学大纲对识字量的规定来看,虽然对学生应该掌握多少汉字为宜这个问题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但对掌握哪些汉字,掌握的先后顺序如何却都未曾做出具体明晰的规定。

2011版修订课标第一次以附录的形式提供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并做出明确规定,“基本字表”中列出300个字,因为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先学这些字,有利于打好识字、写字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识字、写字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应作为第一学段教科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常用字表”中的3500个常用字,根据它们在当代各类汉语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和汉字教学的需要,分成字表一(2500个)和字表二(1000个),并强调“字表一”可作为第三学段识字、写字教学评价的依据。

编写常用字表给学生学习使用是我国语文教育历来坚持的传统,前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的探索。2011版课程标准推出的义务教育阶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字表和常用字表,汲取了各个时期汉字研究的成果,从学生语言实际情况出发,明确落实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汉字及掌握的先后顺序如何,为科学编写语文教材,有序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准确而迅速地测定识字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体现了识字写字教学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很好地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语文识字写字教学存在的盲目和无序问题。

三、进一步强调“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

汉字是由形、音、义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图形符号,所谓识字,就是要求统一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在汉字教学中,除了有认读一定数量的汉字的要求即数量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质量要求,这就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最终达到正确运用汉字,避免错用和误写。[1]而掌握形音义的质量标准,即我们所熟知的达到“四会”的要求:会认、会讲、会写、会用,这是识字教学最终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四会”的提法,是为了保证识字的质量,本身有其积极的教学意义。但毋庸置疑,“四会”问题却一直是困扰识字教学的重要问题,问题的症结不在“四会”本身,而在于“四会”的要求是该齐头并进,还是分步达成。

要求认、讲、写、用“四会”并进的做法是清末民初逐步形成的识字教学理念,自近现代以来成为广泛推行的教学思想和做法,2000年以前的所有教学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都体现了这一思想。但这种齐头并进的识字思路却一直遭受人们的质疑,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祁建华就提出过“分散难点,逐步占有”的说法;1979年张田若发表《简论汉字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四会”的提法“不够科学,不够周密”;著名老教育家陆定一先生也多次著文批评“‘教育学越发达’,学生识字越少”的不合理性;辽宁黑山北关学校更是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四会分步走”的成功经验。“古人采取的办法是,把识字和写字分开,不让两件事同步前进以致互相干扰,互相掣肘,……这个作法有很久的历史。”“为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各走各的路呢?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步调。一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当分则分,当合则合,别看都是字,认、讲、用、写可并不是一回事。”[2]张志公先生的话语重心长,道理也非常精辟。认和写不是同步的,讲和用也不是同步的,认、讲、写、用更不是同步的。只可惜要老师们在教学中接受并实践这一观点并不容易。

识字教学过程中“四会”并进的思想和做法根深蒂固,这不仅带来识字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同时也导致识字教学效率低下,更严重影响了儿童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及时培养。1986年的教学大纲开始对识字教学有“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教学要求,2000年的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提出“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准确书写。”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会”目标分步达成的识字教学思路。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突出强调了“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如课程目标在整个学段的识字写字总量要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各个学段学生的识字写字量做了适当调整,以更好地遵循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教学建议中则特别指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本标准附有‘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不同学段的识字评价重点也不同,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举措与调整,都是希望下工夫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四、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并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3]但写字教学却一直存在着边缘化的现实,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的普及,“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这一认识正在被现实所改变,写字教学不仅被忽视,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把学习负担过重、学生近视等问题归罪于写字教学。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偏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近二十年多来呼吁加强写字教学的声音一直未曾停歇。1990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当时就指出由于一些小学的高年级和多数初中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学生在书写方面问题很多,缺乏良好的书写习惯。1998年教育部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强调对写字教学的重视。2001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别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2002年又发《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写字教学,并把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作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201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对写字教学的意义、目标、任务、要求等做了系列的调整。

首先,调整了对写字教学的功能认识,不再把写字的过程简单地等同于掌握书写技能的过程。强调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汉字本身负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且,汉字书法艺术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因此,汉字书写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写字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也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4]

其次,教学重心由知识转向技能,变识字本位为书写本位。一直以来,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实际上是识字教学的一部分,是“偏于识字的写字”,是为巩固识字服务的。有学者对比了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反映在不同时期课程标准里的汉字书写课程设置,指出建国后的汉字书写教学,其内容设置和教学要求已脱离写字教学实质,极不利于系统而切实的汉字书写技能的形成。[5]现行课标在教学内容设置中提出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字体书写方面的目标要求,如第一学段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首先要能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第二学段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除了能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还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对第三、四学段的学生还提出了毛笔书法的要求,五到六年级学生能用毛笔书写楷书,而七到九年级的学生,能够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特别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过程和方法则强调以练习为主,如要求“第一、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些调整回归了写字教学的书写本位,变认知为主的知识学习为习得为主的书写练习。

再次,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重视写字习惯和态度的培养。如第一、二学段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四学段要求能“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而“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则是从第一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的要求。突显了对“写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一写字教学功能的新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暨蒙学书目和书影[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S],2002.

[4]郑国民.小学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J],学科教育,2002,(11).

第8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关键词】四字词组;语言风格;修辞

四字词组是汉语言中常见的范式,短小精悍但表意精确,内涵深邃。其由四个词素构成,通常分为前后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语法关系可是主谓、动宾、偏正或并列关系。因此,四字词组又可分为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和联合词组。尽管四字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之分,但汉语词汇浩若繁星,能够搭配组合的四字词组数不胜数,而且都是人类长期社会生活的文化积淀,有时很难分清某些无典故可寻的四字词组是自由组合还是固定词组。翻译过程中,应尽量兼顾这种语言范式的意义,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统一。如四字词组“以卵击石”,意思是:拿鸡蛋去碰石头,比喻自不量力。汉译英时,是套用类似寓意的英语俚语“to kick against the pricks”,还是译成“to throw an egg against a rock(or stones)”,或译为“to court defeat by fighting against overwhelming odds”。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用鸡蛋去碰石头”只有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因此,翻译成“以卵击石”不会造成误解,还会给译文读者带来新鲜感,增强文字表现力,同时保留原文中修辞形象,取得了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统一。从三个例子分析汉语四字词组英译如:

一、语言风格

示例:大青山,古树摇曳春秋,山花自谢自开,植被茸茸生烟……

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

剖析:对山水的描写,中国式语言风格喜欢运用大量修辞,作者选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华丽辞藻和行云流水般的对称结构来描写幽美风光,并对景色进行修辞。为再现相似的美感功能,译者并没有机械地一一对应,而是分别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将“古树摇曳春秋”直译为“Aged trees wave the seasons by”,一目了然,即保持原文的形式,又突出原文的内涵,使读者感到一种苍劲粗犷韵味无穷的大自然气息;而“山花自谢自开”中的“自谢自开”虽然在汉语中结构对称,O富美感,而生搬硬译成“wither and blossom themselves”却略显生硬。“山花”无论对汉语读者还是英语读者来说都属野花,当然是自开自谢,否则不叫“山花”。汉语表达追求和谐对称,加上两个“自”字,不但不累赘,反而节奏感凸出,但直译成英语,有画蛇添足之感。同样,原文中另一四字词组“茸茸生烟”,原是描写大青山的植被松软深厚、郁郁葱葱,弥漫着袅袅青烟,展现出深山的幽美。若逐字硬译就成了――The vegetation here is fine,soft,thick and sends out mist,这样的冗词赘句极不自然。如此这般,译者将“山花自谢自开”与“植被茸茸生烟”融为一体作状语amid carpets of wild flowers and thick green vegetation,描绘成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承载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达到了原文的表达意向。

二、广告功能角度

四字汉语词组因富于音韵美和意境美且易懂易记,深受广告设计者青睐。在翻译时应从广告功能出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示例:该厂生产的各种类型钻头均符合API标准,工艺先进,结构新颖,钢材优质,制造精细,质检合格,均已达到国内同类钻头的先进水平。

Bits of all types manufactured in the factory conform to the API Standards.With novel design and fine workmanship,they are made of quality steel in advanced technology.All the products have passed strict quality test and reached in all respects the advanced level of the domesticallymade bits of the kind.

剖析:科技语言侧重白描,要求意义精确,行文简练,不能夸张浮华,不能晦涩难懂。原文在产品介绍上连续使用五个四字词组,体现三重含义。首先,概括了产品的性能,向读者传递了信息;其次,语言风格严谨,不含主观意愿,提高产品可信度;第三,读起来琅琅上口,排列有序,增强了产品说明的感染力。综合此三点,原文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翻译过程中,若要二者兼俱,生搬死译是不合适宜的。这五个词组均含主谓结构关系,用形容词作为谓语,然英语形容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只能与连系动词组成复合谓语。因此“工艺先进”大多译为“The technology is advanced.”,以此类推,其它四个词组应依次译为“The structural design is novel;steel quality is superior;workmanship is fine and quality control is strict.”,虽然原文意义得以再现,但整体结构松散、单调,反而使主题不明确,有悖于作者的本意。这里,译者将四个四字词组译为一句,用“they”作为主语,突出最主要的信息“该产品系优质钢材,采用先进工艺制成”,将“结构新颖”和“制造精细”作状语,置于句首,使产品的次要特征依然醒目。“质检合格”虽然与上述四个词组并列,可理解为“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查,该产品所有标准均符合API标准,达到国内同类钻头的先进水平”。由此,“质量合格”与最后一部分合成一句。译文重点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不但不累赘,反而给人一气呵成的美感,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

三、修辞手段与文体风格

语言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为取得功能上的相似,用英语中的修辞手段或借用英语中的习语再现汉语四字词组的文体风格也是一种翻译手段。

示例:天气这样闷,十之八九要下雨。

With the weather so close and stuff,ten to one it′ll rain presently.

剖析:汉英两种语言里都有大量数词组成的词组,如“一心一意”、“三言两语”、“横七竖八”、“at sixes and sevens”、“in two twos”、“talk nineteen to the dozen”等;其只有极少数可一一对应,如“三三两两”(by twos and threes)等,绝大多数词组意义不完全对应或者根本不对应,翻译时应尽量按照各自文化背景,以易接受性为原则。在例句中“十之八九”与“ten to one”属不完全对应,但都表示极大的可能。若将“十之八九”硬译为“in eight or nine cases out of ten”,译文便失去原文简洁明了的风格,而译为“most likely”又失去原文的比喻色彩;借用英语习语“ten to one”既保留了原文的修辞手段,又能使读者欣然接受,达到了译文与原文间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翻译要求。

在借用同义或近x的英语习语翻译汉语四字词组时,不要被“假朋友”钻了空子。例如,英语中的“to eat one′s words”表面上很像“自食其言”,而实则意为“收回前言”;同样,“to make one′s hair on end”也不等于“令人发指”,而是“令人毛骨悚然”;“milky way”不是“牛奶路”,而是“银河”。类似现象还不少,因此,译者一定要谨慎地考证避免误译。

四、结语

综上翻译示例显示汉语四字词组翻译应灵活多样,既要顾及形式,又不必过于拘泥形式。同时也不能完全不顾形式,出现大量滥译与误译,必须语义相符、功能相似为客观标准,尽可能使译文自然、贴切,可读性强。

参考文献:

[1]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第9篇: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范文

关键词:语料库,昆明四字熟语,计算机语言学,语音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2

前言

语料库和语料库方法的出现对社会语言学书面语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用语料库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还有很多改进的空间。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概括为三个: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解释性、实证性。尤其是在解释“语料或数据”时,认为定性研究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是词语而不是数字,定量研究所收集的数据主要是数字。这种解释似乎不够全面,利用语料库进行社会语言学研究,收集的数据既需要词语,也需要数字。笔者认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语料库方法研究社会语言学将会是一种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完美结合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因为社会语言学研究在方法上的最大特点是在对言语社区语言使用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揭示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口语的研究,语料库语言学的出现不但给社会语言学研究书面语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大大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分析研究。因此,笔者将对方言语音的数据库建库设想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从定量的角度出发,结合当代计算机技术希望对昆明四字方言语音研究有一定的拓展。

一.语音数据库建立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1.理论基础:语音语言处理

计算机语言学滥觞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机器翻译研究。中文的相关也几乎同步开始,1960年在柏克莱州大学实验室,王仕元,C.Y.dougherty等人开始研究中英、中俄机器翻译。随着跨语言沟通与知识整合,语言科技的发展成为国际主流。

语音语言处理都是以人类语言为处理对象,但是处理的层面却不同。语音处理关注的是利用计算机对语音信号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实现合成和识别人类语音。而语言处理更多关注对人类语言的句法语义进行建模,终极目标是实现语言机器对人类语言的理解。

尽管语音处理和语言处理的对象是人类的语言,不过传统上这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学科,对于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和教学也是相互独立的,内容页不会相互交叉,但是近年来,随着这两个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密切,两个学科间的联系不断加大,人们开始意识到语音对于语言理解的重要价值,反过来,语音处理研究也需要关注语言处理的进展,将语言处理的成果运用到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研究,有利于提升语音处理性能。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隐马尔可夫模型被用来解决词性自动标注问题,就是受到该模型应用在语音识别研究中获得成功的启发。同时,该模型带动了语料库为基础的经验主义方法在语言处理领域的全面复苏。

2.对于语音语言学学科特点的讨论

语音和语言处理均是对技术背景要求很高的交叉学科,搞清楚发音的生理机制,需要对人类的发音器官以及声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也需要为语音和语言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的手段方法去实现语音和语言的计算处理。然后,语音和语言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于理工专业。因此大多数关于语音和语言处理的书籍教材都假定读者有较强的理工专业背景,书中充满了各种数学推导公式。但是对于传统意义上属于人文学科的语言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大量理工数学推导公式无疑会为他们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扰。然而,作为语言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可以更容易成为语音和语言处理研究的参与者,而且,他们更容易成为语言和语音技术的使用者和实践者,更好的借助语言和语音处理工具。他们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分析语言,从而推动语言学本省的研究。

二.关于昆明方言四字熟语语音数据库的建库依据和要求

在昆明方言词汇系统中,有很多昆明人常常使用的三字或四字的固定语句,这些固定语句结构紧密,言简意赅,具有独特的造句功能和表意功能,已经成为昆明方言殊而又不可缺失的重要词汇组成部分。

而且,三字,四字熟语很好的体现了昆明方言的地域性、特殊性、生动性、幽默性的特点。因此笔者提出了建立昆明方言四字熟语语音数据库的设想,这样可以无穷多的收纳昆明四字熟语方言,从语料丰富性上来充分展示昆明方言的结构特点,从语音数据库的建立,从体现昆明方言方音的声调,波值,频率的角度诠释昆明话的语音特点,更加可以反应昆明人说话的语法特点等。

从昆明方言地域性来说更多是体现在个体文字词语的发音上,但要说情昆明话的具体发音几乎不可能。昆明话中又有许多特有的词语,可划入地域性的特点中,如 “猫哩儿”,“大拽拽呢”等,笔者将在本文着重讨论昆明四字熟语

特殊性,主要指昆明话的语法中的特例。不同于普通话和其他许多中国方言,昆明话中有助动词存在。

生动性,昆明话的语气生硬,但昆明人说起话来是极其生动的,颇能使人拍案叫绝。举几例如下: 昆明人的语气次堪称一绝,李白《蜀道难》开篇有云:噫吁唏,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笔者的中学老师在翻译课文时说,“噫吁唏”译作昆明话是最有气魄,最能反映蜀道之难的。昆明话的感叹词为 “买买三三”,大声地喊出来,的确很难有其他方言的感叹词能比拟了。

昆明人有形容胖子的一个词:红白滥胀。红,应是指胖人的脸色,白,似乎胖子给人的印象多是白白胖胖的,滥胀,当然是指胖子的身躯雄伟,给人江水泛滥要涌出来的感觉了。这个词难免刻薄,恐怕没哪个胖人甘愿这个词加到自己头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词的确很形象,很生动。

幽默性,乱说――嚼牙巴骨;幽默过头了――勺半盘儿……昆明人的市井生活丰富多彩,反映到语言中就流露出昆明人特有的幽默。

特别的,昆明话四个声调也有不同,在普通话中,第三声,如,你,我等,在昆明话中都读第四声,并且有一点偏向第一声。但是单独凭借文字描述并不能让人完全理解昆明四字熟语的语音特征,也不能感受到昆明人在语言中的幽默淳朴而有力的特点,所以,昆明四字熟语方言的语音数据库建立是必要的,这利于对昆明四字熟语方言的语法结构以及声、韵、调的综合系统研究。

三.昆明四字熟语语音数据库设计

1.设计理念

该语音数据库针对昆明四字熟语,目的在于通过对昆明四字熟语方言的采集,尽可能多的收录四字方言的笔语语料和口语语料。以此来反应昆明四字熟语的运用广发程度,调值,声高,以及男女发音情况。并且,对口语语料库中的语音,声调,停顿,修正等口语特征做标注。

2.语音语料库建库工具

建库阶段:建库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包括文本收集,文本整理和清洁,文本标注等,其中可能还需要对语音进行转写,对纸质材料进行录入和扫描等,本文中笔者着重说建立小型语音语料数据库,因此,准备如下:

(1) Sitman PC 复读机,其作用是在计算机上反复播放录音并与此同时进行听写练习的软件,由于该软件播放语音功能键只占据主界面的一小部分空间,而把大部分流出供使用者听写,因而可用于语音文件的转写,从而实现语音的反复播放和转写;

(2) 文本整理器――方便文本整理和清洁的软件;

(3) PowerGREP,可以大批量的整理、清洁、查询和语言特征提取工具;

(4) 手工标注软件AnnoToll,可以自定义标注集,然后再Microsoft Word 中方便的进行手工标注;

(5) 英语自动词性赋码软件CLAWS4;

多语言自动赋码软件TreeTagger for Windows (Multilingual Version)

数据提取阶段:在数据提取阶段,最基本的工具是索引工具、词表生成工具盒主题词分析工具。这三种工具需要集成为一体,于是准备如下:

(1) Windows Tools 由英国利物浦大学Mike Scott 设计的语料库分析工具;

(2) AntConc,日本早稻田大学Lanurence Anthony 设计的预料可分析工具;

(3) ParaConc ,平行语料库检索以及分析工具;

(4) Patcount,多文本语言特征数据提取工具;

(5) BFSU Collocator,搭配分析专用工具;

(6) BFSU Colligator,关联接分析专用工具;

(7) PowerGREP,可用于语料库查询和语言特征提取的文本分析工具。

统计和数据分析阶段:在该阶段,所用到的数据分析方法和其他分析方法其实基本相同,其中最常用的是两组或多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准备如下:

(1)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多功能统计工具;

(2) Chi-square Calculator,卡方检验专用工具,可在Excel 中运行;

(3) Log-Likelihood Calculator,对数似然率计算专用工具,可在Excel 中运行。

建立昆明四字熟语方言语音语料库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快速地从大批量文本中准确提取出多种数据,这样,运用语料库分析手段就可以十分有效地把语料库中的有关数据呈现出来,使隐藏文本中的语言信息得以浮现。但是,之后便要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对于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解答能力,所以要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

3.语音语料库建库阶段

四.昆明四字熟语语音语料库建库步骤

(1)语料类型的整理和文件分类,即语料代表性和平衡问题。比例只是大概而定,语料库建成后在进行详细的统计。如昆明四字熟语在昆明熟语中所占的比列。本文着重于运用coolEdit 2000,对声音进行录入,然后将声波分析后的图像录入数据库中。通过语音和数字的结合,将必要的计算机程序,如C语言,目标代码,机器编码编译,连接,同声音处理工具联合。

(2)获取语料,本文语料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搜集,《昆明话词典》,网络搜集。然后对文本大小进行界定,本文的界定范围是,昆明四字熟语方言,而非三字或两字。

(3)整理文本,将各种文本如,pdf或者caj格式文件转换成单纯文本格式,如有CD-ROM则进行拷贝拷贝。

(4)文本库的基本格式和编码,主要指换行和段落格式,某些从网页考本的文件会有插入行的换行符和空行,需要删除整理,一些会夹杂英语字符,或者多语言混杂,因为本文录入形式是汉语,所以,采用UTF-8编码保存文本,采用一个字母占一个字节,汉字占有两个字节则可。

(5)运用计算机对数字语音信号进行处理,从计算机语音信号的幅度值和均方根(RMS)幅度值开始分析,然后配合使用滑动均值以及数字过滤器,以此来解释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和滑动窗口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使用无限脉冲响应过滤器(IIP)给出程序的实现,同时可以用表格的形式给出不同截止频率的数字滤波器的系数设置,运用不同参数的滤波器进行语音信号的合成,主要用来实现Klatt共振峰合成器。

(6)进行声谱分析,对录入语音进行语音信号分析和语音参数的提取,首先是快速傅立叶转换基础上的声谱分析及程序实现,需要运用代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Excel提供的图标功能产生的声音信号指定样本处理声音图谱,然后按照图谱中不用的峰值类型,之处声谱图不能很直观的用于基频提取,所以本文使用倒谱分析法。接下来则运用倒谱分析原理并且给出程序实现,基于倒谱分析的基频提取原理及其代码实现。

结论:

本文设想建立昆明四字熟语语音语料库是为了满足分析昆明方言话语特点的需要,话语是所有说出来的或者写出来的总和,然而,对于语料库和语音分析来说,它是检索语言的文本工具。语言运用中包含了三个环节,语言生成,即说话人的意图,文本,即说话的意义,以及语言理解,即听话人的理解。当我们致力于研究文本或说话的意义的时候,不关心作者的意图,也不关心任何可能的理解,这时,文本本身就是一种解释。况且,语言生成过程,说话人的意图,以及解读者是如何进行解读,都是不可知因素,然而语料库对语言特征的标注和提取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它可以增加分析的维度,提取各种相关特征所出现的频数、语境等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中文专著

[1]梁茂成.语体文体运用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5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2

[3]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

中文学术论文

[1]孙海燕.语料库词语搭配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10.6:98-99

[2]李文忠.语料库研究的视野[J].赤峰学院学.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 6:207-208

[3]何平安.中国大学生英语口语研究[J].外语研究,2010.6:54-55

[4]文秋芳.外语教学与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6卷 3:146-147

[5]杨达富.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2.111-112

外文文献

[1]John Coleman,Introducing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M.S Gazzaniga,using Corpora in 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nd ed.)

[3]Nicholaos Asher,Building 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 System[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