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城市与环境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与环境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与环境研究

第1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12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城市之间竞争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城市群是中国7大国家级城市群之一。2014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原城市群在中国国家级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5,位列中西部城市群第1位。

城市群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文立足于次,以中原城市群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协调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经济、资源与环境三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以三个系统的协调度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量化,来认清中原城市群目前的综合发展状况,揭示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中,C为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k2。协调度C反映了经济、资源环境进行组合协调的数量程度,其取值在0~1之间,最大值即为最佳协调状态,反之,协调度C越小,越不协调。

上述协调度仅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协调度状况,难以反映经济、资源环境的整体发展水平。为了认清该区域是处于高水平协调发展,还是低水平协调发展,通过以下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做定量评价:

其中,D为区域协调发展度,C为协调度,T为经济、资源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数;a、β为待定权数。在本文中认为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取a=β=0.5。

3 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

把中原城市群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作为研究目标,选取11项指标反映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选取13项指标反映城市群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见表1)。

各个指标的权重反映了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对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对中原城市群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结果。考虑到使用的指标较多,各指标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直接纳入分析较为复杂,变量间难以取舍,因而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载荷分析方法对原有数据进行降维,利用求出的各个主成分贡献率可以得到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4 中原城市群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果

考虑到指标体系中有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采用阈值法对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分别进行处理,消除指标量纲影响。按照本文第二部分介绍的方法计算出中原城市群各个城市的f(x)、g(y)、协调度C和协调发展度D(表2)。在按照式(5)计算协调度C时,取k=2。

从上表可以看出,城市群各个城市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更清楚的对各个城市的协调发展度D进行比较,将D划分如下级别:优质协调(0.90-1.00),良好协调(080-0.90),中级协调(0.70-0.80),初级协调(060-070),勉强协调(050-060),濒临失调(040-050),轻度失调(030-040),中度失调(020-030),严重失调(010-020),极度失调(000-010)。在每个级别上将经济与资源环境效益函数进行比较,如果f(x)大于g(y),属于资源环境滞后型,反之,如果f(x)小于g(y),属于经济滞后型,如果f(x)等于g(y),属于同步型。据此得到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表3)。

依据表3,中原城市群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程度最好的是许昌市,其次是漯河市,较差的是平顶山市和焦作市。该城市群中有5个城市属于经济滞后型,其余4个城市属于资源环境滞后型。综合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两方面来看,城市群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资源与环境状况较为滞后,如郑州市只是相对协调而已(经济排名第1、资源环境排名第4),济源市(经济排名第2、资源环境排名第6)、洛阳市(经济排名第3、资源环境排名第7)的协调发展水平都较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平顶山市是中国的化工城,主要依托能源优势的高能耗产业发展带来的问题是资源环境状况较差,该地区协调发展水平为轻度失调(经济排名第9、资源环境排名第8);城市群中资源环境状况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如漯河市(资源环境排名第1、经济排名第6)、许昌市(资源环境排名第2、经济排名第5)、开封市(资源环境排名第3、经济排名第8)。

因而,对于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来说,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城市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来说较为滞后,这反映出城市建设发展中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致使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出现不协调;而经济落后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不高,加之受到传统的重经济轻环保的思想的影响,忽视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致使城市经济、资源环境的不协调状况未得到很好的改善。

三个资源环境状况良好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中,开封的情况有所不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开封在文化、旅游、新兴产业发展上更具有发展优势,要依据开封的人为基础和历史定位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领域的深入融和,使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向协调方向发展。另两个城市中,许昌是高新技术产业、轻纺、电力设备制造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漯河作为中国食品城,是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这两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同其他城市相比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增加值率相对较低,这种产业结构带来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对资源依赖比较重,自然资源消耗大,生态环境受影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应把科技水平的提高作为关键,积极承接技术转移,改变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5 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中原城市群区域目前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中部地区人口和经济密集区。作为中部的一个重要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的经济、资源环境状况对周边地区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原城市群人口密度较大,这给资源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中原城市群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能耗高的重工业上,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中原城市群资源环境的负担。从本文的协调评价结果看,在加快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在城市群内部注重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效益,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机制,使中原城市群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升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协奎.城市群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李星洲.山东省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4]张陆红.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管理,2011,(23).

[5]王西琴.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生态经济,2009,(2).

第2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 环境规划 协调发展

近年来,城市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人们在城市规划中加入了环境规划的理念,以图实现发展的科学、全面、可持续性。

一、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概念界定

城市规划是指在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它涉及城市美学、环境科学、规划学等很多相关学科。城市规划包括规划和建设两个方面,科学的城市规划将对城市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环境规划则是指人们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环境规律对自身的行为和环境所作的合理安排,这种安排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目的是实现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手段是把社会、经济、环境三者作为一个复合的系统并对其进行研究,具体表现往往是规划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具体规定。[1]

(二) 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内涵阐释

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城市发展及用地布局的规划、合理的功能分区、交通教育农业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环境规划、人文历史遗产的保护等等内容。

完整的环境规划体系一般包括环境规划的目标、用于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一定的预测功能、规划方案设计及决策、环境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三)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城市规划强调规划的过程,它是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而环境规划则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环境发展的相互协调;二者的发展历程不尽相同。城市规划在50年代初期已随着国家对城市的开发建设而发展起来,至今已具备一套比较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而环境规划是今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才被人们重视起来,其规划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二者的实施和管理主体不同。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管理全过程主要由各级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负责其在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及协调。环境规划一般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如环保局负责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管理。

广义的城市规划包括城市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发展,可以说它们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中,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却存在一定的矛盾。[2]

二、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城市中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空气质量堪忧。这一问题主要是由汽车尾气排放、工业迅速发展过程中化石燃料的过多使用等原因造成的。据监测统计,我国大多数城市空气中的的PM2.5均未达到国际标准。所以我们才会在过去的这个冬季经历了漫长的霾天气。

水污染现象严重。不管是居民的日常用水,还是大自然中的河流湖泊,都因为大量化工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出去而遭受到严重的污染。

城市垃圾问题积重难返。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垃圾处理方法和完善的资源回收再利用机制,人们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垃圾成为加剧大气及水污染的帮凶。[3]

(二)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之间矛盾重重

城市规划不合理导致环境规划难度加大。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尤其是以前的规划设计者们存有以工业生产为先、农业和生活次之的理念,城市生活区与工业区、农业生产区往往相互层叠交叉。生活区距工业区太近容易造成工业产生的噪音、水体以及大气的污染对群众的生活不利局面,而农业生产区与工业区的层叠则会出现工业污水影响农业灌溉的结果,直接造成食品源的安全隐患。而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多也导致用于生态环境的土地被迫缩小。

城市的扩张给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正处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这一现象是城市规划对人口的数量变化预测不够科学造成的,但是却会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造成城市绿化资源、公共设施的短缺。

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相互制约。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提升政绩,往往优先发展经济,在城市规划时以工业发展为重点,而部分工业领域的发展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在优先保证经济发展的导向下,环境规划常常被弱化。

三、实现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协调发展的对策

当前,决策者们开始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生态环境上,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并且成为支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4]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统一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要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构建完整的规划体系

目前,我国的规划体系主要是建立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建设部等几个部门的规划体系平台上,由这些体系相互融合而成,没有有效统领各类专项规划的综合性规划体系,因为,我们需要尽快构建完整并且相互协调的综合规划体系,以结束当前各类体系共存的混乱局面。

(二)通过立法加强环境规划的实施力度

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比较成熟的经验,通过颁布环境保护法以及一些具体细化的空气净化、水净化、能源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来强制约束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对于违反相关法律的企业和个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确保环境规划的贯彻实施。

(三)加强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当前迫切需要构建协调规划体系的前提下,应该由相对发展较成熟的城市规划带动环境规划的发展,在运作、实施、管理等各个方面加强环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必要时可通过法律手段和技术措施达到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协调发展的目的。或者可以将环境规划纳入到法定的城市总体规划体系中,通过城市规划的强制实施来确保环境规划的落实。

(四)在城市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城市的合理布局可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在城市布局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环境问题。首先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地理资源及人文环境进行城市功能分区。其次要把建设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效结合,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局面。最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注重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五)注重城市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以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为表象,是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完美状态。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有关部门在制定环境规划时应从建设生态城市的角度考虑,突出生态规划的重要地位。[5]

实现城市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协调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规划必将成为城市总体规划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城市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秉利.当代城市规划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56.

[2]陈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N].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8(2).

[3]吴良铺.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56.

第3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旅游是现代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发展旅游经济也是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的有力措施。旅游经济的发展对环境有着加大的依赖,也有着对环境消耗的需求,这就决定了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协调发展的问题。

1.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述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

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

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有着很大依赖程度的产业,当前我国各城市对于发展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都非常重视,关于二者协调发展的质量还是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将我国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国外的城市相比,可能存在的差距会更大,但代表我国城市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是巨大的,还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和可能。

参考文献:

[1]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2]邹永广.郑向敏.厦门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第4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建筑规划;城市环境;协调性;

一、建筑规划必须要与城市环境相适应

1、建筑规划应与城市整体结构相联系,与城市的内在秩序相结合。每个城市的形成、发展,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城市的各部分依据一定的秩序组合、发展,建筑应当是城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只有其同造成它的城市空间骨架互相结合起来时,才能说达到了最佳状态。

2、建筑规划应当与所处地区的区域空间环境相和谐。建筑物是街道和广场的有机构件,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色的城市环境,并不在于其中某一建筑物如何出类拔萃,而在于群体与地理空间的统一美。所以,在我们的创作思维中,不能把建筑看成是孤立于空间以外的抽象构图,而需要培养出画家的独立眼光,研究其所设计的建筑和各个立面对城市空间构成的影响,并需要为整体空间的利益而克制自我表现的强烈愿望。

3、就微观层次而言,建筑物自身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它就是建筑群各部件之间的完整的组合。它的建筑形式如何, 直接影响着城市形体环境。一个好的建筑个体,会美化城市环境,使城市熠熠生辉;反之,就会使美丽的城市暗然失色,与城市形体环境格格不入。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地叠加到其原有的城市“地理空间”上。正是通过这种断断续续不同时间的增补与更新,城市才得以不断地调整其结构以适应新的时代。建筑规划是不能随心所欲的,而应与环境的自身演变相适应。正是这种文化因素的作用,使得环境超越于自身的物质结构和基础,而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具备了一种为公众所认同的规范作用。

城市的保护规划应分层次。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城市的主要特点,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垂视和肯定其自然和人文的历史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以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为中心,以保护和开发为前提,进行规划建设,这样的规划建设才能起到保护和开发的双重目的 。一是城市的环境风貌的保护。在新建和改建建筑物时,处理好与周围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等的规划环境技术指标要求, 很好的与过去的建筑环境融合在 -起,既具有历史环境的延伸,又具有现代环境的发展,那么在建筑所创造的环境纷围中将是统一和谐的最好表现。其次是处理好人文景观的问题,在规划建设中,历史文化名城的每一个具有历史价值的遗迹、文物古迹和具有文化传统的地段都必须有相应的历史延伸建筑与其相匀_ 呼应,以其历史文化为背景、为中心的开发建设,在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扩大其历史文化的影响,用过去的历史文化和人物背景来教育今人,发挥其重要历史教育的作用 。二是在规划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主要沿着经济学方向, 以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物资供需平衡等作为基本内容;社会学方向,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生态学方向,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持续作用等作为基本内容。生态环境问题、山水城市问题史应该是生态环境城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和城市支柱产业问题,都要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之中。既要造福当代人, 营造一个形象优美,环境舒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又要留给后人一个美好的,可以持续发展的空问。

二、创造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所谓生态城市是国际公认的远远超越环境保护概念和层次的城市发展进化的鼓高境界,是代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由传统的消极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基于以上的认识, 我们在进行建筑规划时,既要运用现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又要准确地把握城市建筑形式的地方特色。在新的功能和物质基础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中国民族建筑的艺术手法,去粗取精,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生态城市。我们认为这种新型生态城市,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具有雄伟轻快的建筑造型。在建筑造型上, 建筑个体不仅应具有较大的尺度、严谨的比例、新颖的形式, 而且应色彩明快、雄伟威严。在建筑外形上, 应采用艺术性的对比变化,使之有主次之分,有高低之分,有虚实之分。同时,还应施以简洁明快的装饰,用以衬托建筑形式之美,从而获得丰富多彩的立面造型。

2、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在整个建筑布局上,应运用传统的手法,以对称的中轴线来显示建筑主体。在建筑组群中,应高低错落,长短相接,前后结合,构成一个街坊建筑空间轮廓线,给人以美的享受。

3、具有独特的建筑特性。在道路设计上, 应以时代的需要为指针, 建设双向六车道、八车道、十车道等宽敞有秩的街路,再配以绿色带及高大宏伟的建筑,使之形成一个优美壮观的街景。另外, 对于北方高寒地区的城市,在建筑形式上,一般应是建筑平面较严谨,走廊门厅比较宽敞,以适于较长的冬季室内活动空间。同时,建筑物表面上的色彩,应以暖色调为主,这样,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现在,国外的一些先进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探索生态城市的建设, 将“田园城市”、“理想生态人居”的先进理念放到建设生态城市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司一借鉴的经验。生态城市的概念并小局限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和保护,而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社会的稳步发展进步、经济的快速运行增长、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首先是以城市的文化为中心,将城市建筑和城市环境景观自然、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并不是僵硬的将城市建筑放在城市的环境之中,以所谓的生态绿化来点缀;生态城市的地域并不局限于城市区划,也包含了城市周边的区域和周边城市,是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问,这就将生态城市的概念逐步扩大,以至于将来把生态城市发展成为生态区域直至生态国家。生态城市的环境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和城市建设所广生的各种污染和废弃物对环境的损害。生态城市的建设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证增长的质量;要求建设者和城市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人口索质、生活质量和健康情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逐步渐进,较长发展的过程。在城市建设中, 首先要确立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 保护城市原有的历史文化古迹,合理规划城市的发展,将城市的新建建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和谐、自然的完美结合, 把城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高度民主文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环境优美宜人、人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世界现代化水平的生态城市。

三、结束语

建筑就像人类发展的历史一样,经历了上千年的变化。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自从存在建筑物的那一天起,就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着。无论是古代朴素的建筑,还是现在的高楼大厦,都需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总之,建筑规划必须有整体性,以利于城市环境的创造。建筑规划的整体性, 要求建筑形式的构成必须与所处城市环境的整体结构相协调、相适应, 并在不同层次上创造整体环境的秩序。

参考文献:

[1]陶燕.节能建筑的美感因素[J]江西能源,2006(02).

第5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 区位;交通;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居住环境;城市设计

一、背景

城市化主要是以城市居住空间的拓展为基础。需要完善居住空间的公共环境与设施的规划设计管理体系,通过城市设计优化整合城市公共环境资源,提升整体居住空间的品质,从而更好地引导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在一般的城市居住片区中缺少城市设计的系统研究。因此,首先需要对我国居住区规划理论从公共空间和设施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和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居住片区的公共空间和设施进行实例调研,通过GIS等空间分析手段,进行空间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区位贺田尚城小区、钱江湾花园小区、官邸国际、同方超级星期天,位于滨江区钱塘江南岸,与六和塔、浙大三部隔江相望。属于大型复合社区。

三、研究内容

1.居住现状概述

贺田尚城小区一期于2006年建成,二期(Z湾)于2010建成,沿新生路北侧,小区配置了商业,形式为内街式商铺。小区建筑风格现代,高层和多层相结合,绿化环境良好,配有幼儿园、会所、健身娱乐场地设施。

同方超级星期天定位于单身公寓,2005年入住。自身配套比较少。

钱江湾花园东邻杭二中滨江校区及高教园;西面是钱塘江,园区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钱江湾花园在杭城率先提出“从绿色到蓝色―――环境主义的蓝色运动”理念,聘请国际知名BELTCOLLINS景观设计公司大手笔营建具有秩序感、历史感、意义感的生活园境。

官邸国际小区位于钱江湾花园北侧,贺田尚城小区西侧,处在钱塘江转弯处,景观位置绝佳。小区建筑单体均为板式高层,高容积率、大景观中心。

2.功能分析

由于滨江区为新的居住开发区片,小区建成之初,附近并没有完善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同期建成的居住小区,如钱江湾花园、同方超级星期天、逸天广场等,基本上都是以较单纯的居住公寓为主,辅以沿街小体量商铺。随着小区入住率的提高,以及周边地块新公寓小区的建成,相继出现了一些商业业态的进驻。

3.道路分析

1)基地路网:

区块处于沿江闻涛路南侧,六和路西侧,路网相对简单明晰。由于处于滨江新区,而且是在钱塘江转弯处,附近并没有大型集中的商业区,所以机动车以居住区业主私家车为主,基本上不会出现车流拥堵的情况。

2)小区内部路网:

贺田尚城、钱江湾花园、官邸国际均采用地下车库与地面停车相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入住率的提高以及小区地下车库管理上的个体差异,有些小区依然无法满足停车需求。

4.居住区密度分析

片区内的四个小区均为05年左右新建小区,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基本按照规划部门设定的指标设计;纯高层的建筑小区密度较低,留有的景观中心相对集中开阔。两种布局灵活、空间层次丰富、空间自由生动,具有较好的半私密性,突出景观效果。

5.片区建筑层数和高度分析

贺田尚城、钱江湾花园建筑种类相对丰富,高低错落。同方超级星期天为单独一栋12F单身公寓;官邸国际为三栋30层高层。

6.公共开放空间分析

1)基地公共开放空间

由于片区与钱塘江毗邻,仅以闻涛路一线之隔,所以规划部门在闻涛路南侧片区内后退了大面积的城市,特别是在贺田尚城小区与闻涛路之间预留出了城市公园,公园内有永久河贯穿东西,供附近小区的居民享用。

2)居住区空间景观

同方超级星期天占地小,多余绿地空间相对匮乏,随定位于酒店式单身公寓,但现状对于居住者生活品质尚显不足。

贺田尚城除了与北侧公园紧邻外,在小区中部和南部均有几种的绿化景观中心与开放空间。

钱江湾花园除了西侧与钱塘江之间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外,小区内部也提供了两处集中绿地供小区居民享用。

官邸国际的三栋建筑在尽可能贴近使用地块的南侧与东侧后,在住宅与钱塘江之间最大限度的留出了小区公共绿地空间。

7. 周边公共设施分析

区块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偏少,除了各个小区建设之初配备的小型商铺,附近仅是增加了一个稍大型的华联超市。文教配置方面,钱江湾花园和贺田尚城均设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级学校尚无,在不到南向一公里处有著名的杭二中。社区医院是位于2公里外的浦沿镇,大型卖场是在1.5公里外的华润万家超市。

8.综合分析

1)居住小区同质化。

基地内的小区,除了同方超级星期天外,其余三个小区都是相近时间建成并投入使用,在住宅类型、配套设施、业态分布上都比较类似。作为科技开发区的辐射范围内的居住小区,初始所定位的居住群体及周边既有的高科技园区的现状影响是最主要的原因。

2)城市公交系统。

基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公交系统辐射的滞后。虽然近几年增设了几条公交线路,但对于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四、研究目标

在规划策略上应遵循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在规划引导上应根据现状及建设情况主要对有目的性的进行改造。

基地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但仍有潜力整治和挖掘现有公共开敞空间;结合具体地段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结合小区内部设置独立式的公共开放空间;增设街头活动广场;在公共开放空间内设置健身器材。

基地内的六和路、新生路、新和路两侧的绿化带相对呆板,在满足人行道路通行功能的前提下,增加绿化节点与小品,将基地内各个空间节点协同考虑,使得基地内的公共开放空间有机连接。

基地内公共开放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沿钱塘江南侧带状),几条主要道路应增加公共开发空间;形成点线结合,满足基地居民在适宜的心理距离和安全空间中进行半公共半私密的活动的需求。

部分公共空间很大程度上缺乏人文精神,空间较平淡、元素单一,配套设施不足,个性化策略应采用空间组织策划与场景的氛围营造相结合,绿化设施策划与场景的物质支持相结合的方针。

优化停车系统,优化基地内部的停车系统,在小区内部停车位饱和的情况下,增加道路借用车位供居民夜间停车,在大型公共开放空间内或附近应提供停车位。

环境小品应有密集的设施、引人注目的核心元素和注重地方元素的运用,创造丰富、适宜的环境艺术氛围,环境景观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首先要从居住区块功能改善、交通问题的解决出发。而从微观层面来说,符合居住者行为要求的公共空间、城市共空间系统的设计应利用“市场原则”,根据需求提供供给,从空间功能、序列、边界、内部层次方面有机组织,把握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的关键要素,然后通过物质环境设计手段提升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1)魏薇,王炜,胡适人:城市封闭住区环境和居民满意度特征―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J]城市规划2011、05

2)魏薇,秦洛峰:对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解读,[J]建筑学报2011,02

3)徐苗,杨震:论争误区空白-从城市设计角度评述封闭住区的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8/04,24-28

第6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中村;农民市民化;价值困境

一、农民市民化问题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四化同步”战略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体就是农民、实现农民市民化就是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发展的关键问题和有效途径。

(一)农民市民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是头等大事,解决“三农”问题是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得益于农民这一主体利益的实现。目前农民增收仍然困难,城乡发展不协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过高、发展太慢。2014年农业占GDP的比重为9.2%,这与世界平均水平3%(2010年)相比较比重还很高。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其本质就是农民的权利平等问题,这既是发展阶段使然,也是特有的体制机制的后果。大多数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与变革是推行新型城镇化唯一的归宿和出路,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现状的必由之路。

(二)农民市民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现有的文献已经证明了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现实国家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经济起飞,经济振兴的必然选择,其本质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其过程中伴随着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势必引起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刘易斯认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对于农村剩余力城镇数量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历史数据来看,我国过去十年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5%,而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只 有45.9%。2013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实际城镇化率只有35.29%,农民被市民化被城镇化现象较严重。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因此农民市民化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

(三)农民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中共十中多次强调城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实现,让农民走出封闭落后的农村,使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活,融入新的城市氛围和文化环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实现市民化。另外,农民市民化有助于城镇化的推进,市民化的快速推进,使农民开始慢慢接受城市的生活节奏及文化氛围,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扎实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农民生活方式逐渐城镇化,从而有效实现全面城镇化,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农民对城市生活的适应问题,处理不好进而影响城镇化的推进,还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中村农民市民化面临的价值困境和原因

(一)城中村农民面临的价值困境

具体表现在:(1)思想观念转变滞后。对于城中村农民而言,即便身处于闹市之中,生活方式还是维持原有的模式,强调个人利益,家族利益,原有的“小农思想”根深蒂固。如果政府不加以引导,有可能做出一些危害社会安定和人民利益的不当行为,会降低广大人民群众对市民化的信心,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2)无维权意识获取信息难。对于城中村农民而言,在城市的熏陶下有点法律意识,但是限于文化知识背景和传统的家族观念,不知道如何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这样不利于农民市民化的进展,更有可能会给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隐患。(3)就业结构单一不易管理。城中村农民一部分会选择一些服务类企业,比如餐馆或者清洁卫生等行业就业,更多的人则选择自主创业,其中以房屋租赁和个体经营为主。房屋出租多是在自家宅基地上进行加盖的违章建筑,对市容市貌有很大影响。而个体经营者,大多没有正规的营业手续,商品质量无从保证,对于城市经济管理的正常执法通常采取暴力手段抗法,加大城市管理难度。(4)居住环境差。城中村的农民一般居住于闹市之中,条件设施简陋,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相比周边的生活小区,生活质量有不小的差别。

(二)城中村农民市民化价值困境的原因

1.原有生产、生活方式较难改变

城市生活方式相比于农村生活方式不同,农民还不能完全适应,原有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甚至没有改变耕种的生活习惯,出现了在城市绿化地带种菜现象。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市民身份”已不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词语,农民习惯了简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对他们而言,离开这种习以为常的小农生活是他们人生最大的冒险,鉴于此,在新一轮城镇化的进程中,有许多农民对于自身的价值存在一定的质疑,尤其是不愿意离开原有生活条件的农民更是如此,因而不愿意市民化。

2.农民维权意识相对薄弱

大多数农民法律意识薄弱,同时接受法律知识的渠道单一,农民自身对于应享有的权益不能充分认识,缺乏对法律法规的了解,也不懂法律的相关规定,在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情况时,他们选择的并不是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而是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较为极端的暴力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3.农民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偏差

农民的自身能力差首先表现在受教育程度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容乐观,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而农民缺乏相关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成为进一步的需求。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城中村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高中、中专及以上的比例较少。

4.户籍制度的限制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长期历史发展中的产物,与社会利益是息息相关,从表面上来看,它限制了农民的身份,具有明显的特点。户籍制度将公民进行了区分,产生了城市和农村的分离和对立,不利于城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造成城乡矛盾和贫富分化加剧。改革开放到现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和农村分割管理的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市民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不公平。

三、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城中村农民市民化的对策

(一)户籍制度的改革

促进农民市民化进程,必须要消除不利于市民化发展的种种障碍,首要任务就是积极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得城中村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权利。深化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使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建议可以统一用居民来代替农民和市民之分,加快农民市民化,稳妥地创新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推进城镇化建设,在稳定就业前提下,消除因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公平,建立一个统一的户籍制度。

(二)提高农民自身维权意识

优化舆论环境,积极的为农民解答困惑,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等部门要严格遵守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揭发一些侵犯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的现象和行为,必要时建立义务维权组织,立法部门尽快出台一些与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在城中村的农民间进行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树立维权意识。

(三)改进城中村周边的基础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加快城中村周边的基础教育建设,完善学前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立体教育模式。让城中村农民享受同等市民待遇,拥有平等的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国家立法形式保障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倡导公立学校积极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学习,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给予有效的个别指导,考察指导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加强监督和教学规范和指导工作,促进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08

[3]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

[4]Alok Kumar,Brianne Kober.Urbanization,human capital,and cross-countryproductivity differences[J].Economics Letters.2012(117).

[5]赵万一.中国农民权利的制度重构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法学.2012 (3).

[6]王茂林.新中国城市经济5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33.

[7]顾吾浩.上海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J].上海经济,2004,(3).

[8]戚建化.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J].农民日报,2005(11).

[9]马晓河、胡拥军.中国城镇化进程、面临问题及其总体布局[J].改革,2010(10).

[10]辜胜阻、刘江日,城镇化要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J].人口研究,2012(6).

[11]郭庆海.我国农村家庭经营的分化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0(5).

第7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词:地级城市;行政环境;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3)-0102-06

一、引 言

随着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的迅猛推进,行政环境对电子政务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已经有一些针对各国家地区、各种样本规模、各级政府门户网站的实证研究。在肯定电子政务对行政环境积极改造作用的基础上,有必要基于我国的现实背景系统研究行政环境与电子政务的关系,充分认识环境要素对电子政务发展的影响,为营造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政策参考依据。

本文以行政生态学为理论根据,以我国地级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收集现存统计数据的方法对行政环境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最后讨论研究结果,给出结论。

二、假设的提出

行政环境,从行政生态学的角度讲,是指围绕行政系统主体开展行政活动的外部境况,是各种直接地或间接地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的总和。按照行政生态学的观点,任何行政行为都是行政主体与其行政环境互动的结果。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行政管理模式,并非孤立地进行的,其推进速度的快慢、效益的好坏,受到各种行政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一定政务环境下的产物。

在电子政务框架下,行政环境既包括与电子政务运行相关的政府机构外部环境要素,又包括与电子政务运行相关的政府机构内部环境要素。宏观的行政环境是指电子政务赖以存在之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当地的人口数量和密度、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程度、对外开放水平、教育水平等基本环境要素。这些环境要素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学者重要的研究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一个突出现象。如果按照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来衡量,东部地区的省、地、县级政府门户绩效分别为西部地区的1.5、1.6和2.3倍。这种状况的形成,不应该从整个国家宏观层面,而只能从各地区之间的差异这种区域结构层面找原因。这种状况的存在清楚地说明,在中国,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均衡发展,视野必须延伸到地区之间的差异这个结构层面上。换言之,地区间电子政务生态环境的差异问题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本文从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构成三个方面刻画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生态环境之因。

(一)社会信息化水平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关系

社会信息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用户数、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电于政务的建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求有足够的通讯基础设施,足够的终端网络以及计算机,还要求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的实施及应用必须建立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社会信息化水平既决定了电子政务的需求程度,离开企业、社会乃至个人信息化,电子政务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企业和公众信息化水平较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好,当地政府为了与企业和公众实现有效的电子化对接,自然就有压力、有动力建设好电子政务服务平台,相反,在数字赤贫地区,移动电话、电脑、互联网的普及率极低,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较少,在与政府打交道时还是传统的柜台递交式,薄弱的信息化基础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公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电子政务的发展,尤其是政府门户网站的更新与维护。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社会信息化水平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二)经济环境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关系

行政生态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政府必然由经济基础决定,从而决定了公共行政的性质、目标和原则。

经济环境作为行政环境的第一要素对电子政务的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是首要的。第一,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着消费结构,特别是城乡居民用于购买信息服务的支出比例,进而影响到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有效需求。诸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新加坡等高收入国家,其电子政务发展也是高水平的。而大多数中低收入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明显。第二,电子政务建设中,不但需要购买硬件设备、建立信息资源库等前期投入巨大,而且创建后的维护、管理、人员培训等费用同样惊人,因此要求政府具备较雄厚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的壮大可以为地方政府发展电子政务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撑。第三,在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城市,外商投资的机会较多,经济开放度较高;这理所当然会成为政府机构发展电子政务的内生激励机制,政府势必会有动力去建立功能完善的政府门户网站,以此推进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样,城市的经济活跃程度决定了电子政务的生存环境及其发展潜力。政府组织作为社会管理机构承担着众多经济活动的审批权。活跃的经济活动可以有效增多社会与政府机构沟通的机会,社会对政府的诉求显著增加,政府机构对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需求也会出现强烈渴望,因此,政府门户网站的绩效也会越趋于完善。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经济环境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三)人力资源构成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关系

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资本,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性环境因素。在我国,地区间电子政务的发展差距也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环境的差距上,人力资源的匮乏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本文中人力资源构成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两个方面。

城镇人口相对于农村人口来说,要更加开化和活跃,更加注重对政府和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对自己正当利益的争取与维护,懂得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提高政府效率的要求比较强烈,存在着增加政府透明度、更方便地获取政府服务的强烈渴望。另外,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在信息素质的差异上也较大,对信息接收和使用程度有所不同。

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使得我国有些地区的人力资源环境难以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公众不了解电于政务,公务员信息素质偏低,缺乏实施电子政务所需的技能,导致电子政务发展的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但可以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人才储备,还可以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和

受教育水平。通过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和规模,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和受教育水平,营造有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人力资源环境,是我国顺利推行电子政务建设重要保证。因此,本论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人力资源构成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四)行政环境各要素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影响的交互效应

Moon和Norris在研究政治能力、技术能力和财务能力对电子政务采用水平的影响时发现,政府的财务能力和政治能力对政府机构是否采用专网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姜奇平和江向东的研究也发现,虽然经济要素是电子政务发展第一位的环境决定因素,但经济以外环境要素与经济要素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互制约作用。我国行政环境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影响也存在着交互效应。经济活动对政府门户网站产生诉求的强弱应该受到客观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构成这两个因素的影响,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构成水平将催生经济活动对电子政务的有效需求,而且需求的程度将随社会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构成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本论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经济环境、社会信息化水平和人力资源构成水平在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影响时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三、研究变量的构造

(一)行政环境

1.社会信息化水平:广义的社会信息化水平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电子政务的建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基础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求有足够的通讯基础设施,足够的终端网络以及计算机,还要求有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本文社会信息化水平主要体现在互联网用户数、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电信业务收入、所拥有的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

2.经济环境:本文认为,城市内商业贸易和投资行为的活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决定了该城市的生机。活跃的经济活动可以促进地方政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从而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产生影响,本文主要关注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房地产投资的规模、批发零售贸易额度定量指标。另外,政府门户网站作为一个城市的窗口,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渠道和媒介,经济开放程度应该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有联系,本文主要关注城市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和招商引资情况:国际旅游收入、外资企业数、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实际利用)指标。

3.人力资源构成:本文认为,从电子政务的需求方出发,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构成不仅应该体现目前的人力资源状况,还应该体现出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本文选择了城镇人口比例这一指标作为衡量电子政务服务的消费者群体大小,体现了目前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状况,另外,教育事业可以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创造有利的人力资源环境,包括电子公民以及具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与之相关的信息化意识公务员的人才储备,体现出了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因此,本文人力资源构成主要体现在城镇人口比例、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高等学校个数和每百万人藏书量。

行政环境的分类及其指标如下图1所示:

(二)政府门户网站绩效

本文采用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表的《200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中的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涵义,即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是指通过政府网站实现电子政务功能的程度,主要包括公共服务、政务公开以及公共参与。

四、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在中国的情况下,省(地区、直辖市)、城市(地级)、县乃至乡镇均可作为分析的对象。本文选择城市(地级)作为样本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对象,一方面,这一级城市政府正好处在我国五级政权的中间(中央、省、地区、县、乡镇),从行政职能和组织结构看,既与上两级保持了一定联系,又照顾下两级的当地情况,在我国行政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作为研究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很好的切人口;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讲,地级城市是重要的基础区域经济单元,是区域电子政务的辐射中心,是国家电子政务体系中的基础骨干节点。地级城市运营的独立性突出,其发展水平比较稳定,地方政府的行政环境特征比较明显。因此,选择中国地级城市为样本(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共选择265个样本)来研究本文所提出的问题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普适性。

(二)数据收集

1.各地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客观指标,直接取自2004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这些数据都属于国家标准统计数据。

2.各地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指标取自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的《2004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

(三)分析方法

上述三大类行政环境因素的每一类都是由一系列基层指标生成的,而每一基层指标又都是从一个具体的侧面来刻画同一类因素。由于此类基层指标较多且关系杂乱,本文采用基于先因子分析、后最小二乘回归分析(OLS)的二阶段模型方法:第一阶段使用因子分析模型来获得与变量相关的因子;第二阶段使用回归分析技术来估计基于第一阶段所获得的因子变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因子分析方法,在因子分析之前对原始指标变量数据采用Z-score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数据标准化),其目的是为了使指标具有可比性,不受单位或量纲的影响。

五、数据分析结果

为了验证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法(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Kaise-Meyer-Olkin)进行检验。取样适当性的KMO检验值为0.918,比较接近于1,认为原数据样本充足。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示,近似卡方值为4377.561,自由度为105,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拒绝HO(假设相关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因此可以对该行政环境变量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 ll.0统计分析软件,采取主成分法提取因子。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国际旅游收入和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两个指标外,其它变量都符合上文对行政环境的界定。本研究中各因素及相应变量的α值与因子载荷值均达到了有效性标准。因此,可以使用以上因素及变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所得出的电子政务行政环境可以从地方的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构成来衡量,采用回归法计算旋转后因子得分矩阵。根据因子得分矩阵,计算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构成3个因子在每个样本上的得分值,形成了衡量行政环境的3个因子变量: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构成。

为了对行政环境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验证假设1、2、3和4,必须对方程(1)式进行分析。表2给出了当政府门户网站绩效作为因变

量,行政环境各因子和交互效应项作为自变量进行OLS回归时的情况。

Performance=αj+βj1χ1+βj2χ2+βj3βχ3+βj4χ1χ2χ3+εj

(1)

其中,Performance表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χ1表示社会信息化水平因子,χ2表示经济环境因子,χ3表示人力资源构成因子,χ1χ2χ3表示交互效应项,εj残差表示其他因素对Performance的影响。

回归分析的自变量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构成和交互效应项,因变量为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式(1)分析的结果表明,回归分析的F检验的显著性P值为0.000,说明回归模型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在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检验中,决定系数R2为0.409,说明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变异性(方差)的40.9%可以由该回归分析的自变量“行政环境”来解释。在回归分析中,行政环境各要素(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人力资源构成和交互效应项)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411、0.499、0.279、0.162,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0.028)。假设1、2、3、4得到验证。

进行OLS回归分析必须注意数据是否满足OLS模型的前提假设。本文主要考察了数据的多重共线性、等方差性、残差的独立性和正态性,以及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1)P检验被用来检验每个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的线性关系。回归模型F值为42.451,P值为0.000,说明模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呈线性关系,因此这个回归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根据表2,模型的拟合度R22=0.409,如果从模型拟合度来看,认为该模型质量不高,但是它的总体线性关系的显著性水平达到100%。本模型主要是用来考察行政环境各要素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影响,不是用来预测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而且本研究属于该问题的探索性研究,因此,本文的拟和度是可以接受的。

(2)为了检验多重共线性,本文主要考察了每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OLS模型中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不超过一般认为的临界值10,因此可以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3)为了检验残差的正态性,本文主要考察了残差的累积概率图,发现OLS模型中的累积残差分布点分布在期望直线的上下,满足残差正态性的要求。

(4)为了检验残差的独立性,本文主要考察了统计量,OLS模型的D-W统计量为1.929,非常接近2,说明了残差之间基本上相互独立。

(5)为了考察等方差性,在SPSS相应功能下绘制了标准化误差和标准化预测值的散点图,发现OLS模型的残差纵向分布宽度大致相等,说明等方差性假设得到较好的满足。

六、结果讨论

通过行政生态学理论视角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行政环境因素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行政环境的内在缺陷是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相对滞后的关键。

1.总体上而言,行政环境与政府门户网站绩效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即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构成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本研究获得的这一结论说明,社会信息化水平低、经济不活跃、或者农村人口比重太大、教育普及程度低等环境要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电子政务的发展起到制约的作用,我国地区间电子政务发展很不平衡,地区间的生态环境差异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我国,电子政务要想获得快速、全面的推进,离不开其生态环境的全面改造和优化。

2.社会信息化水平、经济环境和人力资源构成对政府门户网站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

第8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关键字:城市建设;环境破坏;环境监督管理

1 前 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增长,城市发展速度更快,尤其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商业网点和住宅新建和改造等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投资或建设速度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这对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有益的。但如果忽略了城市建设的环境问题,将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

2 城市建筑施工所带来的污染

2.1 噪声污染

几乎所有的城市建筑施工都使用打桩机,混凝土搅拌车等,当其运行时会发出刺耳的机械噪声和带来明显的振动,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周围的行人。据环境监测部门监测,施工现场的噪音高达100分贝以上,大大超过了85分贝这一国家建设地点规定的最高限额

2.2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可以说是城市建设中环境破坏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工程一旦开工,各类机械设备、生活附属设施的增加将使大气中HC,TSP,油烟等指标明显上升;另外基础工程的施工、砂石料的开采、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TSP也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使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各种呼吸器官疾病频发,而且降低了城市空气的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2.3 水污染

城市建设的施工现场一直是泥,污水直接通过城市的地下排水管网排除,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施工现场的污水除了施工时的工程污水还有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和各种建筑粉料。此外,由于一些城市建筑施工需要挖很深的地基,严重影响了城市地下水水位,这也可能导致更大的灾难,如周围建筑物结构破坏,道路下陷等。

2.4 光污染

随着城市建设,城市高层建筑,室外装修技术的发展,霓虹和玻璃幕墙等发光设备比比皆是。不可否认,这些增加了城市的美丽,但它也带来了头痛的光污染。科学研究表明,光污染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非常大。长期处在光污染的环境中会使居民生物钟紊乱,引起头痛,失眠等症状;而且光污染可以引发城市的“热岛效应”。

3城市建筑施工带来污染的原因分析

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破坏环境的现象,显然与城市建设的初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相违背的,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3.1 政府官员制定政策时忽略环境因素的考虑

在城市建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市政建设,如拓宽道路,立交桥和地下隧道施工的建设,这些项目通常由领导最后决定,领导本身缺乏对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并不愿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加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与政绩,导致决策失误。

3.2 环境规划不合理,不完善

在现今的城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往往缺乏合理完善的环境规划,即使有也比较模糊且都是针对工矿企业的,几乎没有针对城市建设特别是市政建设的环境规划指标。所以必须要把环境规划纳入城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特别要强化城市建设的环境规划,做到防患于未然。

3.3 环境保护部门缺乏管理

环保部门监督管理措施不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屡有发生。就拿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来说,它是环境管理中重要的法规之一,但它在城市建设中好象消失的无影无踪,特别是市政建设,虽然它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但却同样可以造成环境污染,同样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4 改善城市建设施工带来污染的对策

4.1 加强群众与舆论的监督力度

保护城市环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群众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应积极鼓励群众参与环保事业,不仅要监督施工单位环保的情况,还要监督环保执法部门对有关环保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大力宣传环保的有关知识和城市建设中执法守法的先进典型,揭露和批评城市建设中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环保部门要重视和及时处理群众对环境违法行为的设诉和举报,并告知最终的处理结果,以真正建立起高效有力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4.2 加强环保部门的管理力度

4.2.1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任何城建项目,无论是大型开发区和居民区的建设,还是地下隧道、立交桥、道路拓宽、商业楼宇的建设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不仅要评价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更要评价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既要提出建成后的环保措施,又要保证建设过程中环保措施的执行;同时还要阐明该城建项目对环境污染的贡献率,在允许排放量的范围内,通过对各防治方案的优化分析和计算,筛选出最佳防治方案和最佳防治投资。

4.2.2 强化排污收费制度和日常的环境监督管理

众所周知,所有城建项目都要排放的污染物质,按照“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必须向环保部门交纳一定的排污费,超过国家排放标准的还要交纳罚金,严重的更要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城建项目的环境监测,量化其排污量,收取恰当的排污费,以便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

4.3 建立健全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的法令法规

明确规定任何施工单位和人员都不得在进行建设时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保证施工现场邻近的建筑物和各种地下管线、施工运输道路的安全和完整,并把此项内容作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写进项目的合同条款中,作为施工单位工程质量的一部分进行考查,与经济效益挂钩,与其它合同条款一样受到合同法的约束。

4.4 加强建设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

4.4.1 运输车辆的管理

城市环境污染与道路的泥沙有很大关系,而这些泥沙大多是建设工地的超负荷运载车辆带来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只要坚决杜绝超负荷运载,对运送的物料作蓬布遮盖,出场车辆冲洗轮胎后方可驶入道路等,施工单位应将这些列为条款严格执行。

4.4.2 施工现场的管理

实行全封闭的施工法,对施工现场划定控制线,筑墙围隔,机械作业必须限时(只允许建设施工单位在白天使用打桩机、搅拌机等大型施工机械)达标(在规定的环境标准内)。

4.4 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通过对决策者、施工单位领导、职工以及有关工程管理人员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素质,提倡严格管理文明施工,采用对生态环境有益或无害的施工技术、程度和方法。例如对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和施工应十分慎重,施工现场应安装仪器对邻近建筑物、市政设施、地下水环境等进行连续监测,做到万无一失;在居民稠密区域尽可能避免用气锤打入法沉桩。建设施工平整地面时,兼顾下一步园林绿化工作等。

总之,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虽然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些破坏环境的问题,但只要加强教育,严格管理,文明施工,就能将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

参考文献

[1] 杨辉.市政道路沥青砼路面施工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11):200.

[2] 胡延照,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环境科学,1996,15(4):1 -3

第9篇:城市与环境研究范文

 

1 污水处理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

 

污水处理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污水网管建设,这些网管的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开挖施工,而这种开挖则会对城市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导致大量植被的死亡,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此外,污水处理工作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机械运转,这些机械运转会产生大量的噪音,而这些噪音则会对工作人员和污水处理场的周边居民造成巨大的危害,长期在此噪音下生活和工作极有可能引发疾病。污水的成分较为复杂,常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若是处理不当导致这些气体外泄,会降低污水处理场周边的空气质量,而且这些有毒气体会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污水处理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对自身生活环境重视度的提高而逐渐成为当前社会的重点问题,而作者就是在此背景下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城市环保进行探究,可以说是极其有必要的。

 

2 污水处理方法的综述

 

污水中往往含有各种污染和有毒物质,对其处理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采取多种方法,当前我国污水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污水的物理处理方法

 

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体积较大的悬浮物,而污水物理处理方式就是指用筛滤的方式将污水中的悬浮物从污水中截留和分离出来,这是污水处理的第一步。除了利用筛网和过滤装置外,还可以利用离心、气浮、沉淀等处理方法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截留。其中气浮法使用较广且效果较好,尤其是在含油污水隔油之后的补充处理中应用最广,该处理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被分成了布气、电气、生物、化学、溶气等气浮法。

 

2.2 污水的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化学原理和化学反应来对污水进行处理属于化学污水处理法,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化学原理在污水中投入化学物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分离或消除。絮凝剂属于常用的一种化学剂,将该物质投入污水中,等待化学反应的产生,最后会生成与水不相溶或相溶较难的化合物,再对其进行离析和沉淀,从而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酸碱处理法对污水进行中和,还可以利用诸如臭氧等较强的氧化剂将污水中的污染物氧化出来,此外,还有电解法等通过阴阳两级对污水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通过电解法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2.3 污水的生化处理方法

 

2.3.1 活性污泥法

 

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分解来达到污水处理的目的的污水处理方法属于生化法,该处理方法对污水的处理效果较佳,能够完全消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而且所有降解和处理过程都在微观中进行,应用较为简单。在众多生化污水处理法中,活性污泥法是使用较为广泛且应用效果较佳的一种,其主要利用活性污泥来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具体的做法就是向污水中投入空气,在一定的时间之后由于好氧性的微型物繁殖形成污泥絮凝物体,而这上面栖息了大量的菌胶团微生物群体,其对有机物的吸附和氧化能力较强,能在时间顺序以及空间位置等方面进行调控,从而为微生物的生长创设良好的氧溶解条件。

 

2.3.2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在厌氧环境中形成的厌氧微生物需要的环境和营养条件。主要用于污水中有机物的分解和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产生的过程。该技术的应用已经长达一个世纪,并从春天的化粪池处理、污泥处理转化到污水和原水处理,尤其是近年来,这一技术的生物固体的截留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且具有较好的水利混合条件。

 

3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对策

 

首先,政府要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宣传,着重提高市民环保意识。政府承担着管理城市的重要职责,而城市环境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部分,必须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城市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而且城市环境的好坏基本是由城市居民决定的。若是市民有较高的环保意识和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那城市环境肯定不会太差。相反,若是市民认为城市环境与自己毫无关系,在城市环保方面高高挂起、漠不关心,城市环境仅靠有限的环保人员来保持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政府必须加强对市民城市环保的宣传,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城市环境是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要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城市环保中,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具体的宣传措施可以采取海报、宣传视频以及发起环保活动等方式进行。

 

其次,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城市的经济收入。对政府而言,良好的城市环境意味着更显著的有效的政策业绩。所以,必须重视城市和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节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城市环保的前提条件,在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社会群众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要扩宽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鼓励民间投资,有效调整社会闲置资源的配置,将社会资金引导到公共服务的投资领域,降低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巨大资金投入。

 

最后,加快技术更新和污水处理设备的更替。城市污水处理是城市环保的重要部分,而且污水处理能够减缓当前我国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处理设施虽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仍无法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仍存在诸多问题。为了城市污水处理业和城市环保工作的发展,必须重视污水处理技术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升级和更换,着重解决当前污水处理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此外,除了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的升级外,还需要对污水处理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察和培训,确保他们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熟练程度,要定期的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考核。

 

4 结束语

 

污水处理和城市环保是密切相连的,对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和处理方式的探讨有利于城市环保质量的提高。污水处理不仅能降低污水随意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而且能缓解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危机。城市环境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还需要每一位公民投入其中,只有共同努力才会实现城市环境保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