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城市公共管理全文(5篇)

城市公共管理

第1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共管理;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新兴的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是将城市中所使用的车辆均在固定的导轨上行驶运行,将其运用于城市客运;它具有固定的线路轨道,配备相对应的交通运输车辆,以及服务设施。在广泛的定义上,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是以轨道运输为主,具有中等以上的客运量,并可覆盖城市以及郊区的公共客运服务运输交通工具,但它与道路交通和城际铁路存在明显区别。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项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化信息科技交通运输工具,它具有节能环保、安全便捷、运输量大、全天候制等有效特点,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城市交通工具。其中,城市轨道交通包含地铁、轻轨等交通运输方式,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效地推动了城市的交通运输的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出行带来巨大的便捷,真正做到高效便民惠民。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一)城市轨道交通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城市轨道交通与传统的交通运输存在较大的差异,它主要运用高科技的智能体系,不再用人为控制,运用高技术确保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稳定安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高效性。城市轨道交通将列车内的温度定在一个特定值内,确保乘客乘坐的舒适,加速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行速度,提高效率。城市轨道交通的客运量大,具有高效性、集约化、优质化。

(二)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环保。城市轨道交通遵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使用石油等燃料能源,有效节约了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燃料的耗用,减少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时所产生的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优化城市交通的面貌与特征,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民的社会公共服务时,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维护生态环境,节约我国能源资源,建造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成为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而交通运输也在随之发展变化,具有强大的聚集性,提高其增值能力,促进客运流量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以及商业效应,推动城市的繁荣发展。且因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政府对其具有高度的重视,会发挥其政府职能,解决各种工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人民群众享有自身的福利和有效地利益。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城市轨道交通具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节能环保,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推动作用,扩大了城市相关产业的增值空间,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进程。

(一)社会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交通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行,推动城市的发展,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促进人口郊区化,缓解城市人口众多的压力,促使土地增值,重新构造城市布局,有效地推动城市建设。

(二)经济效益。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拉动城市经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就业,促进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的增值,有效促进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链接城市与城市,加大城市之间的商业经济交流,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布局,刺激就业。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网的强大聚集力、客流量、物流量、资金流等强大流通,提升交通运输网的服务,改变社会生产消费的发展模式,提高城市软实力,提高城市之间的高效运营,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节能环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还有效的建设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减少污染,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城市轨道交通工具大多采用电力驱动,没有污染源排放,有效地减少我国能源资源的大力开采,是一项典型的绿色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采用直流电牵引动力技术,减少耗能以及土地的占用,走集约化道路,节约城市用地以及我国的资源能源,有效带动绿色GDP的增长,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是政府所建立的一项公共性建设工程,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群众的出行便捷度,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政府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有效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

(一)政府的公共管理

政府具有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主要是指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其他职能,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就需要政府发挥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政府以政府活动为主要对象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制定详尽的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法律法规或是政府扶持等措施,确保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兼顾整体利益,从整体出发,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协调发展。政府应制定一个具有前瞻性、战术性的详尽的实施方案,作为引导者,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

(二)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特点

1、政府具有主导性。政府所管理的对象是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的活动,它涉及到社会总体的全面发展。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而言,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利益,不仅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更见方便快捷,而且还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政府作为建设活动的引导着,要合理引导该建设活动的实施,解决一系列在建设工程实施时所存在的关于资金投入、安全风险评估等问题,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有效开展。

2、政府具有公有性。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并不是为了政府,而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由政府监管,确保该建设工程的安全建工。分析、识别、评估该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预防、管理、控制,当安全管理发现危险因素时,政府应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分析所产生的危害程度、施工的风险以及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根据所得评估,策划出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及时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进行安全管理,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3、政府具有准公益性。政府作为引导者,引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建造,又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其他一些营利性的企业建设不相同,它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公益性交通设施,当工程建设完备后,其票价的定价就需要政府制定。对于票价的制定,政府要以低于成本水平的价格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降低出行成本,为人民群众提高社会福利,而且间接地拉动城市的经济增长,促进城市的发展,减少土地占用率以及资源能源的浪费,有利的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三)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需要着手于公共管理方面,而这一方面又与政府紧密相连,通过政府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来探究其建设的发展。

1、合理优化配置。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存在资金投入、安全风险评估等问题,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土地占用面积、土质等问题也需要考虑,政府在制定该建设的实施方案时,要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

2、维护公共利益。政府发挥其公共管理的职能,有效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而城市轨道交通包含国家、社会、个人等共同的利益,具有社会共享性,在公共管理的角度,政府要处理好整体与个体、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这项公共利益工程的建设发展,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四、总结

城市轨道交通是为了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由政府其引导作用的一项公益性的建设,该建设工程浩大,耗费时间长,但投入运营后,不仅使人民群众的出行方便快捷,还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缓解城市压力、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从公共管理角度着手,分析探究政府运用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如何有效地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进行,并纤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所带来的有利之处,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缓解城市的人口、土地、交通的压力,有效地构建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杜建卿.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2]谢晓忠,李淑庆,冯绍海.城市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建设关系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05.

第2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1.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功能分区不清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快速,导致城市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会出现不同功能区相互参杂的情况,这在一定长度上来说,也不应该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这方面主要体现的问题就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定位于规划没有做到位,导致现代城市不同更能分区相互影响,这不仅制约了城市规划功能的进一步完善,也导致城市规划职能不能进行有力的展开,从而造成城市规划功能的下降。第二,由于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不具体,或者说是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当初城市规划的目标,导致在发挥城市规划职能时,始终伴随着新老城区问题、新旧功能分区问题以及功能分区不合理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城市规划职能在进行湘桂规划时,不容易解决,也成为了城市规划的老大难问题。第三,由于我国城市在规划中所注重的问题,在不同历史发展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功能规划时,伴随着的问题就是城市规划不统一、政策法令贯彻不到底等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在发挥规划职能时,会产生相互矛盾的局面。可见,我国城市规划职能存在的问题,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在城市实际发展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

2.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

优化城市规划职能的对策,注重点应该立足于完善和优化城市规划职能,也就是说立足于现在城市发展的水平,通过现有的城市分区,对城市规划职能进行完善,加强城市规划只能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包括下面两个方面,第一,统筹城市功能分区的发展,立足于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作用,加强该功能分区的影响力。城市规划职能,究其本质来说,是服务职能,而就目前不少城市的发展水平而言,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所规划的目标不同,因此,在接受历史发展现状的同时,综合加强城市功能分析的发展,加强功能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园区等,甚至应该建立直接管辖的部门,通过专门专管来实现功能分析的更好发展,第二,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能力。这一方面是出于城市居民的考虑,目前,城市规划职能发挥的主要方向是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而以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城市规划职能建设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加强城市规划职能发挥作用的其他能力。另一方面主要是以城市整体发展为首要目标,这是因为,城市规划职能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把城市建设的更好来满足城市居民、城市经济的发展,不应该只以一种目标为城市规划功能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于整体,从整体上来保证城市规划职能的实现。

二、结语

第3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文化;治理;城市文化治理

引文

积极推进城市文化治理工作进展是当前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如何塑造、保护、开发城市文化既是城市问题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现实要求。

1城市文化治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城市文化治理的现状

当今世界,文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经得到学术界和公共管理者的公认,重视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一座城市是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关系到这座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城市文化治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既有值得欣慰之处,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文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例如新的文化建设理念的提出,对新的治理方式的摸索,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市民素质的提升等。这些进步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在看到城市文化治理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现阶段我国城市文化治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主体等多个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2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共性问题

1.2.1治理主体单一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城市文化治理的根本要义,现实情况中,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治理主体依旧只是政府一元,其他治理主体参与不足,治理效果不明显。社会组织和公众都是城市文化多元治理主体中极为重要的一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治理力量得到壮大。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社会组织依旧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金不足、独立性不足、人才不足、协作能力不足等方面。1.2.2治理方式落后受传统行政模式的影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管理方法缺乏民主理念和服务精神。多数情况下,政府管理方法属于专制型方法,多数的政府工作人员把自己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官”,把管理对象看作是普普通通的“民”,极大降低了城市文化治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专制型的政府管理方法使得政府只注重统一性,忽视了差异性,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掩盖了人们的个性,他们的积极性也无法发挥出来,致使行政工作单调乏味,缺乏灵活性,降低工作效率。②治理方式缺乏引导性。法治社会要求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必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然而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法制建设还存在较多空白,治理工作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不理解,从而产生各类矛盾。③治理技术手段更新滞后。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政府部门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足,技术手段更新滞后,电子政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1.2.3治理资金投入不足传统的城市文化管理领域政出多门,城市文化治理在资金投入方面存在资金投入方式单一、投资结构不合理以及投资效益低下等问题,从而导致城市文化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治理要求。1.2.4治理队伍建设滞后人是一切工作的实践主体,队伍建设关系到城市文化治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当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队伍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城市文化治理队伍规模较小,队伍积极性不高以及队伍专业性不强等三个方面。

1.3各类城市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①政治类城市文化治理:政府过度集权,宣传效果不佳。②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文化治理体系。③教育类城市文化治理:经费投入不足,服务质量较差。④生活类城市文化治理:不能充分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

2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政府在治理理念上缺乏服务意识和系统规划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发展压力渐大,政府培养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势在必行。然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政府行政管制的色彩大于公共服务的色彩,官本位思想横行,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效率低下,政府短视等问题层出不穷。

2.2政府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

治理理论的一项重要主张就是去中心化,即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由原来的绝对核心角色转变为多元治理主体中的一份子,政府在公共管理总的核心地位被动摇,向市场分权、向社会甚至公众分权是治理理论的内在要求。因此,政府自身准确的角色定位是城市文化治理有序进行的关键。

2.3市场组织、市民等治理主体参与意识淡薄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城市文化治理的题中之义,城市中的各类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以及市民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城市文化治理过程中。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城市文化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市民等治理主体的参与意识不足,从而使的城市文化治理未能取得一定进展。

3我国城市文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3.1完善城市文化治理主体

①充分释放市场潜能,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经济类城市文化和生活类城市文化的治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市场参与,实现市场经济组织与政府对城市文化的共同治理。②充分发展社会组织,让社会力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既需要政府鼓励第三部门等社会组织的发展,也需要社会组织自身谋求变革,追求创新,从而加速自身发展。③充分发挥公众的作用,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城市文化的治理当中。公众参与城市文化治理一方面需要政府要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利,包括政策制定前期举行市民听证会,通过网络渠道倾听市民政策建议等。另一方面也需要公众提高自身素养,养成城市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3.2创新城市文化治理手段

①更新文化治理部门的设施设备,提高文化治理部门治理效率。设施设备的更新是创新治理手段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设施设备,治理手段智能化、科技化都无从谈起。这既需要文化部门引进相关人才,以合理选取设施设备,操作维修设施设备;也需要有合理的资金配置机制,以满足设施设备更新的需求。②转变文化治理部门工作人员观念。设施设备的更新不是创新治理手段的全部,如果人的观念得不到及时更新,再先进的设施设备也无法起到提升治理效率的作用。文化治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在充分学习相关技术知识的同时,转变传统行政观念,奉行效率至上、服务群众的理念,尽快掌握新的治理手段。

3.3创新城市文化治理体制机制

首先,创新城市文化治理投融资机制,建立多种投资渠道、多种投入主体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一方面需要转变政府传统的“全能型政府”的角色,合理解决政府的“越位”和“缺位”问题,增进市场、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改善社会力量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积极鼓励捐赠以吸引社会资金,转变传统的单一财政拨款形式,畅通社会资金投入渠道,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最后,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为科学的城市文化治理投资机制提供立法支持。

3.4提高城市文化治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①改革文化部门聘任制度,区分文化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对专业技术人员坚持按照岗位要求择优聘用,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构建科学的社会评价机制;对管理人员实行直接聘任、推选聘任和委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建立竞聘上岗制度,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文化部门活力;对工勤人员实行合同聘任制,加强工勤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规范工勤人员的进管出环节。②完善文化部门聘后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和辞退制度。对受聘人员的工作情况实行年度考核,坚持客观、公正的考核原则,努力形成科学的领导评价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辞退的主要依据。

3.5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

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的,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同时,各类社会问题、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实行以以人为本为根本理念的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势在必行。改善经济类城市文化治理现状,关键在于政府要加强引导,同时也需要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

3.6提高市民参与度

由于政治类城市文化特殊性(政治性、权威性、敏感性)的关系,本文认为该类城市文化的治理主体应该包含政府和市民,政府作为当前政治类城市文化的最重要主体自然不用多提,市民对政治类城市文化治理的参与不足是其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完善治理主体最为关键的就是增进市民的参与。

4结束语

城市文化治理的要义在于清楚地认识到城市文化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全面践行治理理念。因此,对“城市文化”和“治理”两个概念的认识深度直接影响城市文化治理的效果。论文以上述两个概念为重心,对城市文化治理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以期对当前我国的城市文化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铺垫。

参考文献

[1]连玉明.中国城市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274.

[2]玉琳.新趋势:文化城市的确立与发展模式[J].南方论丛,2005(2).

第4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一、城市开展土地公共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狭义角度来分析,土地可以称之为陆地,在城市土地定义中,城市土地主要是用于城市规范范围中能够具备功能与用途的土地,同时,也能够实现城市理想化建设,以及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的用地。在城市土地中,无论是公园道路城市建筑,还是居民用地建筑、住宅建筑、工厂建筑,都需要经过土地的利用规划与开发规划,并且不同类型的土地具备相应的功能,需要开展资源规划与资源配置,从而让城市土地具备较强的整体性与规划性等特征。当前,很多人认为土地资源是用之不竭、无穷无尽的,对于土地资源不够珍惜,但是实际上土地属于自然构成的,在生活中无法被移动,每一个土地都具备自己独特的地貌象征与土壤象征,虽然城市土地具备一定的持久性与耐用性等特征,但是土地属于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那么土地资源会越来越匮乏,由此,只有开展城市土地公共管理,才能够全面保证土地资源的优化与配置,从而实现城市土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二、城市土地的属性

城市土地除了拥有自然属性,还具备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等三方面特征,这些特征都表明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需要我们加以规划与管理,这样才能够让城市土地资源永远不会衰竭,促进城市土地经济的更好发展。

(一)社会属性当前城市土地具备社会属性功能,因为土地属于不可移动的,任何一块土地都拥有自己明确的目的以及归属地,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存在地块之分的说法,这也形成了一定的土地社会属性。同时,土地也拥有相应的社会权、拥有权,任何国家、任何区域中的土地是不能够侵犯的。

(二)经济属性城市土地具备一定的经济属性特征,土地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被社会群众所认可,并且城市土地相较于农村土地,具备更多的土地开发经济实力。目前,我国的城市土地所有权为国家所有,而居民对于土地具备一定的使用权,这也导致较多的商业地产商在城市土地中建设建筑物,并且实施出售的行为,这些都让城市土地具备较强的经济属性。

(三)法律属性城市土地具备一定的法律属性,处于商品经济发展模式之下,土地属于一种有价值的资产,当前我国落实的是地权部分权益转让模式,这些都需要经历特定的法定程序执行,并且需要立法作为重要的支持,让城市土地具备一定的法律属性。正是因为城市土地具备以上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等特征,更需要对城市土地实施公共管理,让城市用地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分析其中蕴含的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经济发展趋势,间接性的、或者直接性的构成价值,以此来保护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实现城市土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在城市土地公共管理中,需要让商品经济规律与土地经济规律做出分类,充分展现出我国的市场调节效果,对城市土地开展更加规范与合理的规范。同时,在经济飞速发展模式下,需要全面展现出城市土地经济效益,改变当前城市土地供不应求的现状,以此来产生更多的社会生产力。

三、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经济原因浅析

(一)全面掌控城市土地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当前,人们在规划、运用城市土地的时候,其所用到的模式和土地的外部属性有着较大的联系。其中外部属性包含了直接属性与间接属性,在直接属性中主要是利用土地过程中,对第三方构成的影响,而间接属性主要是对土地价值方面产生的影响。针对不一样的社会主体来说明,城市土地外部属性中包含了正面属性与负面属性。比如,在正面属性中,包含了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可以改善公共环境、实现建筑物的兴建,这样不仅能够对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较多的积极影响。但是在兴建高楼大厦过程中,会影响居民居住的采光,甚至是居民的出行,这都属于消极属性内容。如果不对城市土地用地进行合理的公共管理规划,缺乏标准的执行方案,那么完全会被城市土地中周边居民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最终会降低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由此可见,政府需要科学开展城市土地公共管理活动,这样防止浪费更多的社会资源,让城市土地能够最大程度服务于群众,避免出现一些消极影响。在城市土地公共管理过程中,需要规划详细的方案与规则,并且要设定相应的城市用地使用细则与管理规定,最大程度消除城市土地独立用地中包含的外部属性。我国在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具体调侃中,需要明确规定与要求城市土地中的外部属性,并且要实施详细、全面地来介绍城市土地用地的条款,在内容中涉及的内容要多方面的,比如,城市土地使用权人可能会受到的限制,如,外檐立面标准、通道建设标准、消防标准、绿化标准、密度标准、建筑高度标准等,以此来限制城市土地利用中的不合理因素。对于城市土地的利用模式,需要结合群众对于生活的需求来进行设定,而投资城市土地经济,也需要结合商人的预估价值来设定,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以此来创造更多的城市土地收益。

(二)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规模性生产在城市土地用地中具体包含了行政机构用地模式、特殊用地模式、科教文卫用地模式、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模式、仓库用地模式、交通运输用地模式、工业用地模式、居民用地模式等。通常来讲,绿地模式、公共设施用地模式、生活居住地模式、城市工业用地模式属于最为关键的要素,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甚至会出现无效利用的情况,这些最终都会让城市土地资源呈现出短缺的情况。比如,旧城区的普遍存在,会降低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因为老校区中不仅占地面积非常大,其居住率与容积率也比较低,规范科学地用地规划,还会影响城市的美观。同时,当前还存在城市住宅用地供应不科学的情况,当前房地产行业处于一个碰撞的状态,在房产行业中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虽然城市居民数量非常多,但是房产过剩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很多城市资源无法被合理利用,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开放商只追求经济效益,构建了较多的高尚小区,但是这些小区的单价超出了人们的消费预算。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才达到世界水平的四分之一,无法解决城市土地资源问题。由此,要想对城市土地合理开展公共管理,需要实现社会经济与居民经济的协同发展。首先,需要集中节约建筑成本,实现居民空间的集中化管理,构建更加开放的居民社区,这样既能够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同时,也能够让居民环境较为标准、统一,获得理想的公共管理服务与配套设施。在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需要把企业与居民的空间集中起来,构建聚集性经济,借助于聚集性经济来引入规模化经济,这些都需要以城市土地规划、利用作为重要的基础。

(三)提供合适的公共物品在城市土地公共管理经济原因分析中,需要不断提供合适的公共物品,公共物品主要是借助于私人买卖来提供的一种供给物品,基于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公共物品,比如,环境保护设施护栏设施、景观设施、公用设施、道路设施等,这些都需要把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支撑。政府有义务来保护这些公共物品,借助于相应的公共管理手段、调控手段,基于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对土地开展合理的策略,在满足公共产品供应的过程中,实现土地资源的理想化运用。其次,在城市土地规划与资源优化过程中,公共管理属于一项较为重要的调控模式,能够对城市规划方案做出调整与修改。同时,城市规划也属于现代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内容,政府需要有效控制、合理组织、科学设计城市土地方案,借助于公共管理职能来实现城市的健康化发展。

四、结语

第5篇:城市公共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深入探究

城市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一种现代化的公共交通模式,主要是让列车或单车在预先设置好的专用轨道线路和固定导轨中正常运转,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城市的客运工作。同时,城市轨道交通具备固定的线路及轨道,并且有与之对应的交通运输车辆及服务装置。从广义的视角上来看,其主要是将轨道运输作为关键手段,具备中等以上的客载量及客运量,可以覆盖城市内部大部分区域的公共交通工具。城市轨道交通具体包括轻轨及地铁等交通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在遵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城市内部交通建设,为群众的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优势所在

(一)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交通系统日益成为了群众日常出行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在不断强化,拥有十分显著的聚集性特征,在促进城市整体客运流量持续提升的同时,也进一步带动了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及商业效应,为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属于工程量相对较大的项目,政府必须要提升对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更好地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建设阶段中的各种问题,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出行服务。

(二)具备安全高效的特征

相对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有着更加安全和高效的特征:主要是运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智能体系及开展工作,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整个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轨道交通管理运营的高效性及可靠性。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还可以将列车内部的温度稳定控制在特定区域之中,保证群众在乘坐过程中的舒适感,在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同时,提升整体交通运行质量。除此之外,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巨大的客运量也进一步突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的集约化及优质化特征。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市轨道交通必然会成为交通系统中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三)具备节能环保的特征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遵循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燃料选择上没有使用石油等污染性较大的燃料能源,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大幅度降低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效率、品质和形象。城市轨道交通还在节约资源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在碳中和时代现代化交通的标杆,为构建绿色、生态、和谐的文明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作用及意义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节能环保等多重属性,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事业,不仅能提升交通效率、优化和改善交通环境,还能带动和促进周边产业的发展,为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奠定坚实基础。

(一)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地带动绿色GDP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遵循节能减排及降低污染的基本原则,因此与我们国家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宗旨是一致的。城市轨道交通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可以在城市里打造出一种优质的生态环境:通常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大多都是利用电力驱动,并不会排放出其他污染源,属于一种典型的绿色交通工具。同时,城市轨道交通使用的直流电牵引动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对宝贵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对能源的消耗,带动绿色GDP的持续提升,构建出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城市化进程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越来越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居民交通乃至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做好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和运行,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更好地推动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在缓解城市人口压力、治疗“大城市病”等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还能够促进周边土地的大幅度增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城市整体布局,全方位推动城市化进展。

(三)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整体化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内部经济的增长,促进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并且还能在促进土地增值的同时,为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建设,能够进一步连接不同的城市,使得不同城市之间的商业、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力度不断提升,不仅可以优化城市整体产业结构,改善城市工业产业的基本布局,还能够最大程度上刺激就业。除此之外,通过城市轨道交通自身强大的物流量、客流量及资金流,能够提升交通运输网络的总体服务效率及服务质量,有效优化社会生产及社会消费的主要模式,提升城市自身的软实力,促进城市内部各类经济体的高速发展。

三、优化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的主要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属于公共性工程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有效改善城市内部的道路运输情况及交通情况,为群众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从而为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政府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中作用极其重要,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发展、管理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发挥出政府的管理职能及公共服务职能,起到关键的推手作用。

(一)理顺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

政府部门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指导、引导、管理和监督职能,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施工建设整过程和建设方案、施工方案保持一致。政府部门要通过出台扶持政策等手段,从资金、人力、物资、环境等多方面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服务,确保轨道交通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同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政府还要兼顾城市的整体利益,在通盘考虑城市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利益的基础上全方位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公共管理中,政府部门还应当建立完善具备战术性、前瞻性的公共管理方案,在其中明确自身具备的引导职能,为城市轨道交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理顺城市轨道交通的管理体制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细化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的具体工作责任,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联合综合管理模式,将管理巡查和日常养护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出政府部门自身的管理职能,在强化路政管理的同时,有效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的路权。同时,还应当重点开展集中防治,避免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因公共管理力度不足而产生一些不良问题,从而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水平能够不断提升,有效改善城市内部的交通环境。

(三)落实具体责任,严抓管理养护

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的实际过程中,务必要遵循养护到位的原则。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明确主要管理责任,建立起具备现代化特征的管理模式及轨道交通养护模式,同时,财政部门和银行还应当适当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养护资金百分百到位;其次,要积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实际情况展开评定,加大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日常养护力度及安全预防管理力度,保证各类极端天气、气象和地质灾害都不会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转带来影响;最后,要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新模式及新途径,在发挥政府部门实际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使得群众能够积极参与到轨道交通的管理和维护中,推动城市轨道交通能够向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四)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从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管理的角度看,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及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安全风险评估、资金投入、资源利用、土地占用、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地对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如适当引进竞争机制、优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网规划、完善客运组织方案、坚持票价制定科学化等,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稳定、安全、合理运行和发展。

四、结论

城市轨道交通能够缓解城市内部交通压力,对城市经济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加之公益性特征明显,部分城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实际需求和自身实力把握不到位,存在规划过度超前、建设规模过于集中、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视程度,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服务人民群众出行为根本目标,科学编制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严格落实建设条件,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着力加强全过程监管,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同时,更好地带动城市经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文毅.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环境振动控制及管理[J].铁路采购与物流,2020,15(12):38-39.

[2]林晓伟.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信息安全建设方案[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0,33(12):121-122+132.

[3]王小飞.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状况分析[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20(12):118-12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