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数学拓展知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数学拓展知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数学拓展知识

第1篇: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关键词]拓展课程;数学探究;信息技术

基于数学探究的拓展课程是允许学生自主选修的动态性短期课程它由学科基础知识延伸的课程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其他学习活动组成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

一、拓展课程的设计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数学探究有所重视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数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ꎻ知识性的问题多开放性的问题少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解决一些综合性、开放度较高的问题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开发了基于数学探究的拓展课程

(一)课程的定位本课程以数学课本延伸知识和拓展性问题为

主要学习内容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由于拓展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因此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要有趣味性、可参与性和挑战性让学生乐于参与

(二)课程的目标拓展课程以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为首要任务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促进学生领悟数学思想理解数学本质发展理性思维同时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对数学的兴趣与思考对数学价值的领悟以及逐步形成的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的教学平台拓展课程的教学将主要在配备有先进信息技术设施的数学实验室开展

在实验室里各种数学软件支持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进行探究学习

二、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

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过程参与和体验注重学生综合学习经验的形成和积累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因此拓展课程需选择能由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有利于学生互动交流和发展数学思维的内容

(一)教科书中的探究内容高中数学人教

A版教科书编制了众多探究内容拓展课程主要选用附录中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内容可分为“知识探究”和“应用探究”两类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了能发现直观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还可以体会到探究学习对于学习数学知识、研究数学的重要性而应用数学知识的探究可以让学生一方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切实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二)课本延伸补充知识

我们选取的主要是体现学科知识深化的主题例如高考题中反映数、形运动变化的试题及研究型、探索型、开放型的试题这类问题学生很难依靠纸笔画出动态变化的图形也不可能发现“动态变化中不变的规律”但借助信息技术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一些单靠逻辑与计算拿不准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软件上进行探究与验证

(三)现代数学内容

将现代数学思想渗透于中学数学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思维水平我们选取了现代数学范畴中的数学模型、随机性数学、分形几何等内容作为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的结合点研究和发掘它们之间深层次的联系例如分形几何的图形可以用几何画板中的“迭代”功能进行绘制在绘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通过定义点与点之间的映射对应经过反复的迭代就可以产生美丽的分形图形这为学生体会递归思想掌握迭代方法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同时分形几何的学习对高中轨迹问题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本质上看解析几何中的轨迹问题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主、从动点(对象)的运动生成绘制轨迹图形的关键在于构造出合理的主、从动点间的映射对应关系分形图形的“迭代”绘制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这种映射对应关系的理解掌握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拓展课程实施的途径

(一)课堂专题探究课

在课堂教学中某一学习内容教完后教师可上一节或多节探究课例如圆锥曲线教学中通过题目我们发现椭圆可能具有某种性质这时我们可以用几何画板进行验证进而猜想双曲线、抛物线是否有相关类似的性质并借助计算、图形变换、逻辑推理来验证或否定猜想然后给出严格的证明通过探究学生能够获得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数学知识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专题探究是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探究的内容水平较高学生难以独立完成实施中教师要设置有梯度的引导设问帮助学生开展不同水平的探究学习

(二)开设校本课程

我们依托数学实验室开设了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通过独立探索、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校本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效拓展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开设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避免仅凭教师爱好开发的现象发生要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避免“碎片化”

(三)进行研究性学习

对于应用型数学问题的探究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造意识学会对数学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基于数学探究的高中拓展课程的开发不仅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帮助教师理解了课程编制的一般原理积累了课程开发经验为今后课程改革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云.高中数学教师用书中探究内容的教学指导探析[J].教育导刊2016(12).

第2篇: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拓展课程

一、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二者和谐统一,进而达到让学生全面而又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当前,基于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网络的发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学生们信息量及知识面都不断拓展,很多孩子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对数学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样,数学拓展课程也就应运而生。拓展课程就是要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发展;让学习比较懈怠的同学提高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以满足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需求。

二、小学数学拓展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小学时期,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逐步成熟成长的阶段,具象思维占据重要地位,抽象思维在不断获得发展,学生们的自觉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进拓展课程,让课堂教学更有趣,会起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拓展课程,创设教育情境

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相关的科学研究证明,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更加愉悦而又高效,进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率。这一点对于小学生来讲,表现得更为明显。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个人的课堂教学时,问题设计应该具有明显的梯次。有时候,这会成为数学教学化解难点,突破重点的一条捷径。举个例子来讲,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新增加了算盘的学习中“万以内的数”的珠算,老师们可以将珠算纳入拓展课程,并从生活、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对这一内容进行拓展和扩充,积极创设学习情境。拓展课程用好了,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都能在老师的讲解中获得回答问题的满足感,而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就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了。

(二)利用拓展课程,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应该将训练融入日常的教学过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的增加数学语言训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获得数学语言能力的提升。因为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手中拓展资源开展教学和数学语言训练,不失为一个好的教育途径。举例来讲,小学高段特别是五年级,学生们在接触了分数、小数、负数的知识背景下,老师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自然数的产生、分数、小数、负数的由来等。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在直观形象、内容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学生们数学表达能力、数学思维都得到锻炼。

(三)利用拓展课程,潜移默化提升数学能力

学生们真正获得知识的地方在课堂,课堂学习中的指导对于学生们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课改课堂,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互联网+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通过设置疑问、疑点探究、互助合作等形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得以数学表达能力的锻炼。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把变与不变相结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能最大限度挖掘教育资源,拓宽课堂管理空间,为打造生态课堂提供助推力。

(四)利用拓展课程,提高参与表达的兴趣

实践证明,在高效的课堂,其学习模式都用得巧、用得好、用出了实效。这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的提问。在我看来,拓展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才能让提问真正落到实处。A.教师上课多些幽默;B.给学生足够时间交流讨论;C.关注学生上课表现;D.激发学生学习兴趣;E.教师应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显而易见,针对拓展课程的学习,老师的课堂优化了,学生积极参与进课堂了,学生敢于表达了,其数学思维能力也就相应提升了。总之,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做好这一点将会对学生理解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有很大的帮助,对今后的学习过程意义深远,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教师在拓展课堂教学中应该放得开、收的拢,让学生大胆说、积极参与进来。只有学生的全面参与,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生态的,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6月

[2]孙晓天.《走进课堂——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2015年4月

第3篇: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标

拓展性微课程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来说,微课程追求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聚焦于解决较小的或特定的问题或知识点而设定的。与传统的课程教学比较,微课程的设置切入口要小,便于学生开展自主探索或者合作研究,有利于学生操作与实践、交流与合作,不仅仅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因此,拓展性微课程在课程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既能够达到拓展的目的,也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活动开辟新的空间。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实践中对于目标的设置作出肤浅的阐述。

一、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现状

(一)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目

标设置存在严重的学科化倾向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数学学科微课程设置的针对目标明显具有学科倾向,以应试教育为特点,让学生在微课程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技能,巩固课堂内所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在当前的教学工作环节中,虽然课内课程与微课程教育活动都一直呼吁重视学生的素质与技能教育,强调教育改革的重要性。但很多教师依旧受到知识的限制或教育规定执行力的问题,以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对于微课程设置的内容仍然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课题设置封闭,不具有开放性,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完全打开,解决问题策略单一。

(二)微课程目标设置没有突出

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思维活动固化在给学生规定的时间组织开展探究活动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单一,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比较程序化,解决数学问题遵循的是某种线性思路和惯性。整个活动过程中,思维没有得到开发,学生对于问题解决依旧是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的结合。思维负面的影响,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分析解决能力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活动中思维受到禁锢。

(三)针对微课程目标设计微课

程探究的内容单一,缺乏主题学习的创新性小学数学微课程探索活动主要是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内容,以教材学习活动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结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的内容,适度拓展与应用。很多教师虽制定了翔实的学习目标,但缺乏创新性的课题学习内容,学习内容单一,有些只是简单的课堂学习内容的重复。微课程辅助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成了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体现创新性、实践性与时代性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体验到与时俱进的教育模式,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体现创新性

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学习活动,一般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为主,通过合作探究、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展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敢于创新,主动实践。因此,目标的设定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基本出发点,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让学生敢于创新解决问题,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例如:“七巧板”这可拓展性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微课程教学设置只是学生参与活动的“影子”,给学生搭建探索的平台。然后让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感受,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样的主题活动设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展现的形式以及多元化评价标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注重生成性,七巧板本身是一种生生不息,永远在创新与变革中的一门数学艺术形式,作品也不断改进,新的构思不断生存,学生的探究空间巨大。活动的目标设置强调了自主性,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的必要指导为基础,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的过程,思维火花迸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数学核心素养。

(二)注重实践性

小学数学微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可以是理性思考实践,也可以是动手操作实践等。例如,针对教材中的《可能性的大小》教学,由于在限制的时间内,学生对于可能性“大小”还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题:自己做一个转盘,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三种不同的颜色,且占据转盘的面积大小相同,然后动手实践,记录结果;也可以设置问题:“要使指针转动后偶尔落在绿色区域,而落在红色、黄色区域的次数差不多,应怎样涂色?”先试着涂一涂,再转动若干次,看看结果怎样?这样的微课程拓展性探索活动,以学生的实践为基础,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动手实践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富有个性的设计。

(三)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思维是数学问题探索的核心。数学微课程设置目标必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注重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实践探究的整合,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又必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活动,通过认真探索,积极思考,对学生视野的开拓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升以及个性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总之,针对“1+X”小学数学拓展性微课程的目标,教师不仅要认真组织实施这样有价值的微课程活动,同时对目标的把握必须准确到位,唯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让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根本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4篇: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关键词:对话教学理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教育者愈加关注沟通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开始运用对话教学理论,学校高度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合作环节,同时实践证明也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对话教学以话题的导入为引领,再针对此问题,展开师生之间的层层有效对话,最终完成教学目标。数学教师应当深思并探讨怎样开展有效的对话教学,以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1对话教学理论中话题的设计类型与基本要求

导学性话题又可称作铺垫型话题,旨在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的解决。这类话题通常具有较为集中的指向,直接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及要义,一般适用于教授数学概念或规律。其功能在于它的导引作用,即按照教学目标与学生现状的需求,引导他们学会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经验,借助某些循序渐进的感知以及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架构本质的理解,进而建构起科学的数学模型。思辨性话题也就是可以引发师生展开争论性对话的话题,通常具备适宜的难度,偶尔为扩充思维空间与容量,也能够加强话题的开放性。争论性话题可以为辩论双方创造独立思考与倾听各种声音的机会,同时又能营造各自充分说理情境。并让学生在认知方面去伪存真,从而达到辨明真理的效果。该类话题围绕学生思维的关键节点、新知识点的探究位置以及错误的澄清纠正处进行设计。拓展性话题即在实现主要目标之后,为深入拓展思维所引发创造性想象的话题,一般用于学生课程结束时的对话阶段,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性。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要从知识库当中依照生活原型提取数学模型,然后予以诠释,其实质即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而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拓展性话题通常运用在新知识或者重难点处,学生要在探究时历经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从而顺利实现数学知识的建模。拓展性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合作意识、开放心态以及科学探究精神。话题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具有价值性,即教师要擅长着眼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结构与逻辑系统,将话题的启发点指向课本的重难点,并使其承载特定的目标要求,赋予其数学价值。有价值的话题一般有学科自身较为明确的主要认知目标要求,并且还蕴藏了部分非认知性目标以及切合学生现实个性发展的目标。

2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模式的设计实践

2.1联系数学教学的现状,有效融入对话教学

对话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一个首要基础是应保证师生处于平等的对话地位,教师必须从小学生的视角出发,以他们的语气和心理认知水平进行沟通,且耐心探讨数学知识点。例如在讲解图形认识的一节课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课本,并应用合理的生活情景,恰当地引入话题。在上课前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内容,即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熟悉平面图形,然后将此作为教学重点,应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容易接触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各种四边形的物品。在幻灯片里合理展现,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适时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鼓励,师生共同交流和探讨平面图形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图形规律的整理过程中,以此顺利代入几何知识的探究。计算机课件的播放刺激了学生的视觉感官,也启迪了他们的空间思维,这样可以鼓励他们同教师共同分析与理解每一图形的具体特点。

2.2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准确定位问题

小学阶段是学生储备知识的大好时期,不同学生个体均在接收同样的数学知识,但大部分还是会由于个人因素而存在差异,这时教师就应当观察学生,并分析和判断不同学生知识接受的程度差别,然后制定出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比如在讲解方程式的内容时,可以先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布置适宜的任务,让他们将自己认为困难的部分知识内容写在纸上,并在课前交给教师,在第一堂课结束后加以复习,再反馈掌握程度。在同学之间探讨商议的前提下如果仍存在不理解的地方,就可以在下次上课以前询问教师。

2.3创设情境,激发对话主动性

对话教学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表现行为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容易转移,因此,在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有趣的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勇于探索并应对问题

针对数学知识的疑虑和执著,都是为了有效解决问题。教师需要教育学生在初步学习数学时,要树立勇气,不言弃地去探寻答案,然后学会应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判断和研究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找到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新知识前,明确提出恰当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创建小组来展开探讨和商议。在此环节中要求师生完美配合,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考模式。譬如运用数学的归纳法,能够引导学生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如上衣、裤子和鞋同属于一类物品,即生活用品。

3结语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提倡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崭新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中依托教材文本与课堂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与呼应。诚然,师生之间的相互对话标志着优良的教学循环关系,而对话式教学的话题设计仍存在许多途径、与对策,需要教师积累与总结。此外,教师应把握对话教学话题设计的操作契机,将问题设计成有益于对话教学的思考性话题,推动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艳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J].新课程(小学),2016,(01):246.

[2]王雪琴.谈小学数学对话教学话题的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2,(01):50.

第5篇: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阅读;能力培养;深入探究

阅读理解与数学的学习也密切相关,学生们只有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够抓住关键信息,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开展实践学习。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阅读的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有各种公式、符号、图表等信息,学生们只有增强自己的语感能力,才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重建,发展数学思维,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融入阅读材料,激发记录写作的能力

数学知识有着独特的脉络,数学知识也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一定要融入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探索。尤其在预习环节,学生们需要阅读课前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新知识的基本概念,带着一些疑惑才能更加深入地展开课堂学习。例如,在“统计”相关知识的讲解当中,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创建一个课前导读环节,通过设置一个场景: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参加数学竞赛,表现分别为优良占35%,合格占50%,不及格占15%,若全体同学的平均分数为75分,及格同学的平均分数为84分,那么不及格同学的平均分数是多少?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对这一综合问题进行探究,教师要求学生们能够摘出有效的信息,学生罗列出相关的算式进行表达。并将题目当中的数据转化为统计图的表达形式,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图像,增强自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同时,根据探究过程进行文字记录,写成课后学习小论文的形式,通过以数字符号作为课后记录的形式,加强同学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及巩固,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二、阅读交流探究,促进自主合作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通过阅读交流探究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对同一问题展开交流和合作,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点的探究。此外,教师也可以设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一起合作,增强学生们对数学的学习信心。例如,在“倍差”相关问题的讲解当中,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们自主的学习教材课本知识,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们可以初步的了解到倍差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教师再举出一个具体的案例:有两条绳子,一条绳长63米,一条绳长29米,如果两条绳子减去相同的长度,第一条所剩的长度是第二条的三倍,那么两条绳子所剩长度各是多少米?又各减去了多少米?这道题一共有两问,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信心,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公式:标准数乘倍数等于另外一个数,让学生们把数学公式带入到文字语言当中,进行深度的分析:两根绳子减去相同的一段长度,差没变,实际上第1条绳子比第2条绳子多出了两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最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们列出相关的式子,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条绳子长度为17米,第2条绳子长为51米,增强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同样,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后小论文的形式,将案例分析的过程进行记录,根据观察到的数学现象及表征进行数字记录,为资料。因此,教师通过开展一定的数学交流会,让学生们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经验,不断地增强自己对课文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们的数学阅读水平。

三、拓展主题阅读,提升数学素养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内容的讲解,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主题阅读,增强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更好地开展内容探究活动。教师增强数学阅读的可读性,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能力,让学生们可以汲取到更多的营养,使自己的学习能力得到快速的提高。例如,在“认识图形”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当中,第一,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现一道较为综合的图像题,让学生们结合相关的图片,能够初步了解到平面图形有一定的难度系数,需要认真地倾听,紧跟教师的步伐,增强学生们对平面图形的认真能力。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数学软件,向学生们展现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画法,提高学生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能够结合图像的画法,更好地开展应用题的分析。第二,教师让学生们认真地阅读课文的文字语言,能够深度地挖掘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相关性质,比如说,三角形分为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学生们通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像,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更好的展开课文的学习。因此,教师需要拓展主题阅读,不断地增强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开展数学内容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总体来说,如果想要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教师就需要设置一定的阅读教学环节,让学生们能够重新了解世界,思考世界,对新的数学知识点提出新的疑问,通过分析和应用,不断的解决数学难题,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们形成一定的核心素养,不断地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范朝红.阅读融进数学教学课堂[J].好家长,2016(7):14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