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数学教学意见全文(5篇)

数学教学意见

第1篇: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关键词:剪纸艺术;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剪纸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回顾2012年春晚,整个舞台的被设计成一幅巨大的剪纸,春晚美术总设计陈岩说:“春晚还在筹备的时候,我们就请来很多民间剪纸艺人,然后把他们的作品拼凑成这副大剪纸,突出喜庆吉祥的春节文化年俗。”[1]剪纸这一项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这意味着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意义。每到各种节日或值得庆祝的日子,人们就会把各种寓意美好、漂亮的剪纸粘贴在窗户上、墙壁上、门上……如此,一派喜气洋洋,无处不散发着剪纸加持的艺术魅力[2]。虽然剪纸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所渗透,但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习了剪纸技法。笔者认为,在没有系统学习剪纸艺术课程的前提下,如何在有限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做好剪纸艺术的传承及创新教学,是值得探究的。特别是在美术教学理念革新、核心素养培养、价值体系建构背景下,开展小学阶段学生剪纸艺术教学实践,对于传承剪纸艺术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引导学生领略剪纸艺术的特点

美术表现指运用现代与传统媒材、美术语言和技术创造视觉形象,进行直观的表达。剪纸就是美术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叫剪纸,其实是通过“刻”或“剪”,对纸张、金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物体进行镂空的一种艺术。剪纸的刻(剪)法有三种表现形式:①阳刻,以线为主,保留形体造型线条,减去线条以外的块面部分,并且线线相连,还要把形留住,称为正形;②阴刻,以块为主,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以外的空白部分,线线相断,称为负形;③阴阳刻,即阳刻与阴刻的结合。不同的表现形式带给学生的美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它们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在核心素养培养时期,美术表现以外向的表达为主。剪纸所需的工具材料、美术语言较为简单,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导学生剪纸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从材料上,剪纸所有材料低廉且容易取得,主要是纸张、剪刀;从技法上,剪纸的技法入门比较容易,工具操作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美术教学。另外,剪纸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实践活动,只有手眼协调,才能剪出具体的物体形象,进而提高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3]。剪纸艺术在现代生活中被越来越多地运用。现代剪纸艺术大师在传统的纹样基础上,赋予了剪纸艺术新的创作内容,并开始把剪纸艺术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舞台布景、邮票、衣服、陶瓷等。剪纸作品也成为人们生活中时常可见的艺术,因此剪纸深受学生的喜爱。基于此,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进行剪纸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开阔视野,使学生悟解剪纸艺术在民间的广泛流传及其特色

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剪纸艺术创作中,学习者需要大量欣赏剪纸作品[4],了解剪纸作品的样式、风格及发展脉络,拓宽思维,渐渐达到量的积累,这一过程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我国,民间剪纸手工艺术历史悠久,有其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例如,山西的剪纸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那些年过半百的老大娘和纯朴俊秀的姑娘常常借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婉转自然、运转灵活地在纸上镂空剪刻成花样,以此装点自己的生活[5];陕西的剪纸艺术被众多专家称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国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传承了中华民族阴阳哲学思想与生殖繁衍崇拜的观念,如鱼身人面、“抓髻娃娃”及狮身人首,以及与汉画像相似的“牛耕图”等;福建剪纸别具一格,作品或细腻,或粗放,或流畅,或稚拙,或明丽,或质朴,反映了福建民间艺人的文化气质,有表现劳动中欢愉情绪的,也有表达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及民俗风情的。同时,民间艺人善于组合素材,赋以吉语,托物寄意,借助文学、戏曲题材抒发善恶观念,寄托人生美好的愿望[6]。此外,还有山东剪纸、扬州剪纸等,在此不做赘述。纵观古今,越来越多的剪纸突显出它独有的审美功能。可以发现,民间剪纸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刀味及写意等方面。构图平视,轮廓扁平,成了剪纸的造型基础,使剪纸艺术成了没有体积、没有比例,凭着丰富的经验及瞬间的灵感而造就的令人感到神奇的原始艺术。概括来说,通过欣赏多种形式的剪纸,能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其学会欣赏各地独特民俗文化风貌的普遍艺术形式,加深学生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的了解[7]。

三、改变思维,使学生窥视剪纸的图案与形式之美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的事物。”小学阶段,只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美,就会在剪纸学习中创造美。通过观察、研究、实践学习,学生学会了简单的剪纸基本方法,同时也耐心地锤炼剪纸技法。在不断地学习操作中,学生可充分领略剪纸艺术文化的魅力所在[8]。在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也安排了关于剪纸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对折剪纸”、二年级下册“漂亮的花边”、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五年级下册“十二生肖”。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断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剪纸艺术技巧。

(一)剪纸的图案之美

剪纸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所谓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剪纸图案往往是通过象征、寓意、谐音等手法概括、提炼,从而剪出美丽的图案。民间剪纸作品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用剪刀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寄理想、希望、情思于剪刀之中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9]。在形象处理上,含有各种不同寓意的符号和形象,如牡丹(富贵)、蝙蝠(福)、桃子(寿)等备受人们喜爱。同时,由这些含有寓意的基本元素构成有意义的剪纸图案,如牡丹和花瓶配在一起就是“平生富贵”、莲花和鱼配在一起叫“莲年有鱼”等。学生在剪纸练习中可以运用以下两个方法:①图案改创法,即学生要注重独立创作剪纸作品,具体要经过剪纸教学实践探索,从无意识设计发展为有意识设计;②写生重构法,即学生通过户外写生,收集素材,回到课堂以后通过填充重组等组合方式,将现实生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的元素、图形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图案。最为常用的一种写生重构方式是填充,就是将物象经过变形以后塑造在特定的形态图形之中,形成内外部物象元素间的组合关系。这是小学生初学剪纸最常用、最基本的剪纸创作方式。例如,在人教版美术“对折剪纸”“对称的美”教学中,教师可建议学生进行有主题的剪纸创作,使学生通过查找剪纸图案资料创作出有寓意的剪纸作品。又如,在二年级上册“对折剪纸”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如蔬果、花卉、动物、人物、生活用品和交通工具等,将其作为剪纸图形。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物品(如衣服、花瓶等)和小动物(如蜻蜓、蝴蝶、蜜蜂等),使他们认识到这些物体的造型特点对称,从而使学生得到关于对称的感性认识。基于此,学生可以简单剪出单个物体的对称图形,也可以尝试剪出两个相同的图形,甚至还可以重复剪出相同的对称图形后,通过排列组合形成一幅画。再如,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是关于“对折剪纸”的延伸,在这节课中,教师可将教学与闽南特色相结合。闽南剪纸大师通过剪纸寄托美好的理想,如反映幸福安乐、吉祥如意的内容,这类内容的剪纸构思非常巧妙,有很多吉语的谐音,或是吉祥的寓意隐喻,他们通过这种托物寄意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憧憬,常见的吉祥题材有福、禄、寿、喜、如意、鹤寿双全、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等;闽南剪纸还有一点生命繁衍的象征意味,主要体现在它以交枝花和瓜瓞绵绵作为主要象征物方面,以形状象征一种衍生交合的生命意象。

(二)剪纸的形式之美

剪纸艺术将日常生活融入传统文化,通过对称均衡等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内在意蕴与外在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因此,情感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觉图形,训练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培养其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基本造型线条和块面,采用装饰化的点、线、面,通过重复、聚合、发散等形式原理设计图案;技能上,采用三个构成形式:自由式、均衡式、对称式,艺术表现选择阳刻、阴刻或阴阳刻。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学会运用对称形式原理组合作品,即在对称中巧妙设计连接点,使画出的单独图形通过连接点在剪后形成中心对称、上下对称及左右对称的图案,进而感受到剪纸的寓意美与对称美,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在生活中、在艺术品中找到对称的方法及感知对称的美,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对称”的表象。如图1所示,这些图形能给大家留下一个美的印象,使整节课在“美”的享受中结束。

(三)剪纸的纹样之美

要想让剪纸作品更加有韵味,就需要用各种装饰纹样对其进行完善。如图2所示,在小学阶段比较常用的纹样有水滴形、锯齿纹、月牙形等,它们通常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其中,水滴形就是外形像水滴一样的纹样,常用于花蕊、动物的局部点缀。月牙形的形状近似月牙,是一种弯曲的宽窄、长短、刚柔不一的呈现月牙形的纹样,常用于吉祥字中的眼、口、眉,人物四肢线条及其他动物的眼睛。另外,锯齿纹与月牙纹是剪纸中重要的两种刀法,刀法运用得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这两种形式往往在同一张剪纸画面中交错运用,能使剪纸层次更加分明和富有变化。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漂亮的花边”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剪出与众不同的漂亮的花边,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多种纹样的练习。学生通过多种纹样的组成,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又如,在四年级下册“对称的美”教学中,在学生设计出外形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添加内部纹样,增加作品表现形式的美感。

四、贯穿课程标准,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第2篇: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关键词: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背景临床医学专业是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专业,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工作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关键环节。依托非直属附属医院的优势教学资源,改革和构建适应现代医学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管理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目前,一般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大多是沿袭非系统化管理的传统模式进行,主要以学校具体布置的实践教学工作内容开展,属于被动式的管理,尚未从宏观上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体把握。此传统模式下的实践教学工作在培养效果、实践教学内容、能力培养等方面表现出很多不足,对整个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全面和深层次的研究,不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体系。此外,客观上学生受到的就业压力增大,主要精力投入到考研和就业,对实践教学不重视;随着大众化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等,医学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1],患者保护意识增强和一系列医疗法律法规执行的影响,导致很多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总之,传统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表现出的体系简单、内容单一落后等特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通过分析组成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并结合目前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构建出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合理的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带动并实现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全面提高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是理论教学体系的拓展和深化,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的特点。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目标及实践教学要求,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临床实践阶段的教学要素(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保障等)进行整体系统设计,通过落实各实践环节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本文通过运用检索查阅文献、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方法,首先了解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从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人文素质等方面出发,运用系统规划等方法,对组成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保障等)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最后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构建方法、评价体系和支持系统的改革等方面构建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1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是指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调研,对组成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教学的各要素(如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保障等)进行整体设计,形成一个整体系统,有效利用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由五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力求成为具有特色、发挥实效的新型非直属附属医院实践教学体系。2.1.2动态性原则动态性是指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是动态变化的,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2.2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2.1实践教学组织体系研究

明确医院各部门及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职责,规范实践教学组织管理,理顺实践教学管理关系,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确保实践教学各环节各自独立发挥能力培养作用。在资金使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到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工协作,提高效率,保证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全过程管理,确保实践教学有组织、有计划、有落实,实现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

2.2.2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研究

从进一步完善医院专门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临床技能中心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医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库”,为全院组织的培训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开展教师培训(建立医院“师资培训方案”),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等方面为实践教学构建软硬件保障体系。

2.2.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结合学校对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发挥医院师资和教学条件的资源优势,着重从培养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人文素质等方面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从全院组织的培训工作角度,建立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分段式培养方案”,将一年的培训时间和内容进行细化,增加学生系统集中培训的比例,尤其强化《诊断学》《手术学》的实践内容,拓展实践教学项目,丰富实践教学种类,达到早接触专业,早接触工作环境,早接触患者,早接触科研,加强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锻炼,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给学生创造如社区义诊等社会实践的机会。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毕业前自主实习的时间段,对仍在医院继续实习的学生搭建专门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强化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目前院内开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普及训练,在满足其对基本技能和专科技能进一步学习的需求基础上,实现学生实践教学的延续、补充、提高和发展。

2.2.4实践教学多元考核体系研究

月度抽检:加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和考核。每月组织教学专家组,深入临床一线,通过考核学生问诊查体等项目,对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基本技能进行床边考核,考核后由专家即刻组织集体讨论反馈,形成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反复过程。出科考核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操作考核成绩组成。平时成绩通过月度抽检、实习考勤(加强日常考勤管理,尤其在实习后期加大考勤检查力度)、日常实习情况等评定;理论考核主要考察相关理论知识,由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医院严格监考;技能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结合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医院进行OSCE考核。入科前、实习后实践技能考核:在入科前岗前培训阶段,组织学生集中进行技能培训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进入科室实习,以利于学生快速适应临床工作;实习后期进行集中技能考核,为毕业技能考试做好准备。所有技能考核均采用OSCE形式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处理病情、医患交流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医学生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定期举行全院技能专项培训及技能竞赛:如病例书写培训及竞赛、心肺复苏培训及竞赛等,活跃实践教学氛围。将全院组织的实践教学培训活动、竞赛活动常态化,形成规律性、规范性。

2.2.5评价监控体系研究

制定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每学期安排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将月度抽检学生与考核带教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相结合,加大深入临床一线进行教学检查的力度和密度,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跟踪。教务部通过院领导、同行、教学督导组、学生四级评价,对教师的带教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测。同时,对教学机构及教学人员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达到对实践教学质量全面评价全方位监控的目的,以期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监控质量保障体系。

2.3构建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2.3.1突出非直属附属医院特色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应突出非直属附属医院实践教学特色,注重打造和壮大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体系构建特色,与时俱进地构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应突出人才培养特点,培养拥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让实践教学体系为该目标服务[2]。

2.3.2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要不断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等手段,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参考文献:

[1]马明霞.构建以培养医学生“三有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6):125-127.

第3篇: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学习和教育从古至今都受到较大的关注。现代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一般需要经过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这四个阶段才能完成。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三个环节既是迁移的前提和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与外在表现。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笔者试图将迁移理论应用于美术实际教学,挖掘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学科特点,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教有所依”“学有所凭”。

一、美术教育发展与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最初讲究的是师徒传承。但细究起来,美术教育最初具有一定的无意识状态,它不受制于空间、时间,美术经验在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传播,逐渐形成了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美术教育自身的演进,美术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系的传承体制,人们称其为“师徒传承”,即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接受美术教育,形成了一代传一代的模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传承体制其实仍在延续,只是在时代的要求下发生了一些变化,形式化美术教育随之出现,即学校美术教育。至此,美术便开始普及,美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开始变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有评价,“师徒”的称谓随着这样的趋势转变为“师生”。由此,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大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些人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深入探究美术的特点,可知美术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今天,美术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可借助多媒体、互联网、书籍等了解到各式各样的美术知识。但中学生容易受自身喜好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美术存在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做好普及美术教育的工作,如何引导中学生深入认识美术,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学习迁移的概念与作用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着无意识的学习迁移。如,人们在见到一个较有特点的人时,会不自觉地将其形象化或具象化,如,将其与其他一些人、某些物品、某些字相联系。这时,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便会更深刻,相较于其他人而言,这个人将被人们优先放入头脑记忆库。而这个记忆过程,就可被看成一个简单的学习迁移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能否产生学习迁移,取决于那些学习材料是否含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要素(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在做了专门实验后,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仔细分析学习迁移,它可以从作用、先后、一般与具体、是否相似及相同、水平与垂直、低通路与高通路、内在心理机制等方面被划分为七种类别。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标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虽然每个类别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本,学习迁移仍是学习和学习之间产生的各种影响。迁移理论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心理学家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诸多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只能解释学习迁移存在于某一规定领域内,暂时还没有理论对人类复杂多样的迁移现象给出相关解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学习迁移的影响之广。在实际学习中,正向的学习迁移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对学习者的道德品格、“三观”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在中学阶段,学习迁移在学生获得技能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师可通过学习迁移,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解释迁移到所学的新知识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同时,这样也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避免陷入应试倾向等。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美术教学与学习迁移

在思维方面,美术学科的学习是相对自由的,它提倡学生发散思维。在同一个命题下,没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或者创作。科学追求合规律性,而美术更追求合目的性,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符合一定的精神目的,教师就不必对其如何表现作过多的限制。美术学科虽然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更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需要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沉浸在美术学习中。并且,美术教学具有全体性,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需要教师关注的问题。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学科,没有绝对或统一的评分标准。美术学科的这种特性,使其教学更适合应用迁移理论。现阶段,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复习和练习时间。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除了有课时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学生不重视美术学习的原因。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使他们意识到美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不仅是针对美术学科而言的“学好美术可以使学生拓宽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三维立体空间感”等,而且指美术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能力素养的同时,也能通过正向的迁移促进其学习其他学科,甚至会增强学生在某些学科学习中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反过来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迁移理论,也具有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作用。此外,美术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当然,这需要教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为基础,将学生的生活迁移到教学中。

四、迁移理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将基础打牢实现学习的迁移需要最基本的要素,即学习者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正如盖楼房要打地基一般,“空中楼阁”并不存在,若要将迁移理论较充分地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打牢美术基础。但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学毕竟不能像专业美术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而且不同中学的学习氛围和不同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师徒传承”的体制便不适用于学校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以理解、领悟、创新的教学观念开展启发式教学。就美术本身而言,其体现出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表现自由、重形式等特点,加上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美术学科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更重视理解与领悟。教师应使学生在具有广阔的思维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迁移。

2.在学科中探索美术单讲美术教学中的学习迁移,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展开探索,但加上“中学”二字,教师就不得不将学习迁移放入一个条件外框中,从中学教育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但对一些科目学得不深。但笔者以为,这对于中学的学习迁移来说已绰绰有余。笔者喜欢美术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艺术无处不在。如,在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美术与文化、服饰、建筑等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某个年代的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了解当时美术的发展状况;也能从某个时代的美术作品中,窥知当时社会发展的面貌。又如,达•芬奇除了在美术方面获得巨大成就,还提出了地日关系、重力、血液循环等方面的理论,设计了自行车、桥等,其研究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医学、设计学、军事等诸多领域。如果没有深厚的美术修养作为支撑,他或许难以具有这么多样的才能;如果他没有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或许也难以画出世界名画。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要将知识向其他学科领域迁移,从而促进学科知识融合,挖掘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

3.因地制宜的正向学习迁移现阶段,虽然全国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保持一致,但不同地区的美术教育仍存在差异,因此,笔者期望找到适用于各个地区美术教学的迁移理论。能体现地区特色的莫过于地域文化和当地的艺术。教师可针对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展教学,利用学生熟知的家乡的风俗、文化进行迁移,导入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融入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使学习迁移变得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见到的民间手工艺引出课堂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身边艺术的魅力。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美术,在某些方面,它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甚至大于美术教材带来的积极影响。将地方风俗、民间手工艺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能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格,而且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迁移理论现已被广泛运用在各学科教学中,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诸多学者为使教育更好地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美术教学领域,教育者未停止过思考,他们力求深入挖掘迁移理论并拓展其广度,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迁移理论。纵观古今,教育从未出现断档,只是存在思想或观念的更迭。教育不会随着人们的逝去或出生而消失或重现,其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笔者将继续跟随前人脚步,探索美术教育的奥秘,尽己所能地为美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王新如.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7(9).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鉴赏能力;艺术素质

从当前大学生的美术教育内容看,美术教育有着较强的功利性,忽视了审美教育。在美术鉴赏活动中,一些高校教师并没有对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也没有整合美术作品的意义、内容和形式,这致使美术鉴赏教学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美术鉴赏活动作为一种艺术审美活动,它的有效开展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基于此,本文对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注重现实生活的融入

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头,要想有效开展美术鉴赏活动,需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把目光投到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从中获得艺术真味。比如,在随处可见的平面广告、视频广告中,有一些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价值的广告,教师可以多启发大学生,引导他们从中寻找和发现经典。比如,美术作品《记忆的永恒》和《向日葵》以及《蒙娜丽莎》等以多种形式融入了广告画中,不仅赋予了广告画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的效益极好。此外,在开展美术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大学生参观生活中的一些绘画作品展、建筑作品、雕塑作品等,让他们进行鉴赏和对比。总之,大学生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便能抓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美的事物。

二、加深大学生对作品内容美、形式美及意蕴美的理解

教师在实际开展美术鉴赏活动时,应选用有生活气息的美术鉴赏作品,也就是选择能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美术作品让大学生鉴赏。为了加深大学生对作品的美的理解,教师应先让大学生了解作品所反映和折射的社会生活。比如,欣赏油画《开国大典》这一作品时,很多大学生不能理解这幅油画的喜庆及庄严感,不能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之美。所以,为了让大学生体会这一作品的庄严和喜庆,教师可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并辅以适当的讲解,帮助大学生理解这一作品所承载的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此外,要引导大学生关注作品所具备的形式美。事实上,美术作品的种类繁多,美术作品类型不同,形式美也有所不同。通常,美术作品可分为建筑作品、工艺作品、雕塑作品和绘画作品等。而为了能够让大学生感受到美术作品的形式美,就需让其了解各种作品形式的特点。绘画作品可分为素描、水粉画、油画和国画等,不同的绘画形式也追求不同的形式美,比如,油画注重质感的浓烈、色彩的丰富和浓厚,而国画则强调用墨韵味以及笔端变化。无论哪种形式的美术作品,其明暗、肌理、色彩、构造、点线面等都可以对美术的形式美进行充分表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大学生从这几方面着手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另外,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作品所散发的意蕴。同文学作品一样,美术作品也需对主题思想进行表达,美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越丰富,越能将深刻的意蕴美展现出来。美术作品所拥有的内在意蕴,唯有用心欣赏才可真正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追求和体现的内在意蕴也不同,所以教师应先让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所处时代的特征,再对美术作品的内在意蕴进行鉴赏。比如,鉴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时,因考虑到文艺复兴时期有着浓浓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教师可引导大学生领会美术作品中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感。

三、注重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

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欣赏名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其抓住作品内涵,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教师在对作品进行介绍时,既要介绍作品主题及作品内涵,还要介绍创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从而更深刻地对作品进行解读。比如,鉴赏《呐喊》这一美术作品时,由于这幅画视觉刺激性较强,感情极为激烈,大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所蕴藏的苦闷和孤独等情绪,所以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创作者的身世及其一生的境遇。背景介绍,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的内涵,能使大学生深刻体悟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在对《掷铁饼者》这一作品进行鉴赏时,虽然大学生了解这一作品传递着什么精神,但是并没有足够的内心感受。对此,教师可对奥运精神的发展以及孕育历程、时代背景进行讲述,让大学生深刻体悟奥运精神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大学生抓住作品内涵,还可以让他们深受启发,从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组织美术鉴赏活动时,高校教师需要引导大学生抓住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主旨,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美术作品的人文教育作用,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牛晰.艺术增添人生色彩———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美术鉴赏[J].美术教育研究,2014(01).

[2]王鹏.综合性大学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实践———以中外经典绘画鉴赏课程设计为例[J].艺术教育,2017(08).

第5篇:数学教学意见范文

学习和教育从古至今都受到较大的关注。现代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一般需要经过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这四个阶段才能完成。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这三个环节既是迁移的前提和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与外在表现。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笔者试图将迁移理论应用于美术实际教学,挖掘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并利用学科特点,发挥美术教学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教有所依”“学有所凭”。

一、美术教育发展与中学美术教育现状

部分人认为,美术教育最初讲究的是师徒传承。但细究起来,美术教育最初具有一定的无意识状态,它不受制于空间、时间,美术经验在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传播,逐渐形成了美术教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美术教育自身的演进,美术教育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系的传承体制,人们称其为“师徒传承”,即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接受美术教育,形成了一代传一代的模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传承体制其实仍在延续,只是在时代的要求下发生了一些变化,形式化美术教育随之出现,即学校美术教育。至此,美术便开始普及,美术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开始变得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有评价,“师徒”的称谓随着这样的趋势转变为“师生”。由此,美术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大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和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一些人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较低。深入探究美术的特点,可知美术教育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对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科技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今天,美术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可借助多媒体、互联网、书籍等了解到各式各样的美术知识。但中学生容易受自身喜好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对美术存在抵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做好普及美术教育的工作,如何引导中学生深入认识美术,如何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学习迁移的概念与作用

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进行着无意识的学习迁移。如,人们在见到一个较有特点的人时,会不自觉地将其形象化或具象化,如,将其与其他一些人、某些物品、某些字相联系。这时,人们对这个人的印象便会更深刻,相较于其他人而言,这个人将被人们优先放入头脑记忆库。而这个记忆过程,就可被看成一个简单的学习迁移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而能否产生学习迁移,取决于那些学习材料是否含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要素(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在做了专门实验后,提出了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仔细分析学习迁移,它可以从作用、先后、一般与具体、是否相似及相同、水平与垂直、低通路与高通路、内在心理机制等方面被划分为七种类别。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分类标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虽然每个类别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究其根本,学习迁移仍是学习和学习之间产生的各种影响。迁移理论的作用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心理学家对学习迁移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提出了诸多理论。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只能解释学习迁移存在于某一规定领域内,暂时还没有理论对人类复杂多样的迁移现象给出相关解释。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学习迁移的影响之广。在实际学习中,正向的学习迁移对学习者产生积极影响,对学习者的道德品格、“三观”的养成有着积极作用。在中学阶段,学习迁移在学生获得技能方面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教师可通过学习迁移,将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俗易懂的解释迁移到所学的新知识中,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这一发展的关键时期避免“死读书、读死书”。同时,这样也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避免陷入应试倾向等。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积极作用,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美术教学与学习迁移

在思维方面,美术学科的学习是相对自由的,它提倡学生发散思维。在同一个命题下,没有相对标准的答案,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思考或者创作。科学追求合规律性,而美术更追求合目的性,只要学生表达的内容符合一定的精神目的,教师就不必对其如何表现作过多的限制。美术学科虽然也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更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需要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能够沉浸在美术学习中。并且,美术教学具有全体性,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也是需要教师关注的问题。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一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学科,没有绝对或统一的评分标准。美术学科的这种特性,使其教学更适合应用迁移理论。现阶段,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缺乏足够的复习和练习时间。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除了有课时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些学生不重视美术学习的原因。这些学生之所以产生不重视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部分教师没有使他们意识到美术学习给他们带来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不仅是针对美术学科而言的“学好美术可以使学生拓宽思维、丰富想象力、培养三维立体空间感”等,而且指美术学习在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能力素养的同时,也能通过正向的迁移促进其学习其他学科,甚至会增强学生在某些学科学习中的联想能力和记忆能力。反过来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合理运用迁移理论,也具有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学科的作用。此外,美术教育无处不在,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体验到美术的乐趣。当然,这需要教师以自身丰富的教学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能力为基础,将学生的生活迁移到教学中。

四、迁移理论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1.将基础打牢

实现学习的迁移需要最基本的要素,即学习者的基本知识和认知结构。正如盖楼房要打地基一般,“空中楼阁”并不存在,若要将迁移理论较充分地应用于中学美术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打牢美术基础。但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学毕竟不能像专业美术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而且不同中学的学习氛围和不同学生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师徒传承”的体制便不适用于学校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以理解、领悟、创新的教学观念开展启发式教学。就美术本身而言,其体现出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表现自由、重形式等特点,加上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美术学科教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教学,更重视理解与领悟。教师应使学生在具有广阔的思维和扎实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迁移。

2.在学科中探索美术

单讲美术教学中的学习迁移,教师可以从各个方面展开探索,但加上“中学”二字,教师就不得不将学习迁移放入一个条件外框中,从中学教育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学生所学科目较多,但对一些科目学得不深。但笔者以为,这对于中学的学习迁移来说已绰绰有余。笔者喜欢美术教学的原因之一,就是艺术无处不在。如,在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课是《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造型载体》,其中较详细地介绍了美术与文化、服饰、建筑等的联系。人们可以通过某个年代的经济、社会等发展状况体会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了解当时美术的发展状况;也能从某个时代的美术作品中,窥知当时社会发展的面貌。又如,达•芬奇除了在美术方面获得巨大成就,还提出了地日关系、重力、血液循环等方面的理论,设计了自行车、桥等,其研究涉及天文学、物理学、医学、设计学、军事等诸多领域。如果没有深厚的美术修养作为支撑,他或许难以具有这么多样的才能;如果他没有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或许也难以画出世界名画。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上,要将知识向其他学科领域迁移,从而促进学科知识融合,挖掘学生全面发展的潜能。

3.因地制宜的正向学习迁移

现阶段,虽然全国美术教育的大方向保持一致,但不同地区的美术教育仍存在差异,因此,笔者期望找到适用于各个地区美术教学的迁移理论。能体现地区特色的莫过于地域文化和当地的艺术。教师可针对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展教学,利用学生熟知的家乡的风俗、文化进行迁移,导入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融入当地的传统民间艺术,使学习迁移变得更有意义。教师通过学生日常见到的民间手工艺引出课堂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身边艺术的魅力。传统民间艺术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美术,在某些方面,它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甚至大于美术教材带来的积极影响。将地方风俗、民间手工艺融入中学美术教学,不仅能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格,而且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迁移理论现已被广泛运用在各学科教学中,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推陈出新,诸多学者为使教育更好地发展作出了努力和贡献。在美术教学领域,教育者未停止过思考,他们力求深入挖掘迁移理论并拓展其广度,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迁移理论。纵观古今,教育从未出现断档,只是存在思想或观念的更迭。教育不会随着人们的逝去或出生而消失或重现,其发展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笔者将继续跟随前人脚步,探索美术教育的奥秘,尽己所能地为美术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王新如.迁移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材•教法,1997(9).

[2]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