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既有建筑论文精选(九篇)

既有建筑论文

第1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建筑施工体系不断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不断成熟,施工工艺不断得到更新,在此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建筑结构独具的特点,混凝土建筑结构在建筑行业得到全面的推广运用。因此,加强对既有建筑尤其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地基基础加固技术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仅是促进整个建筑行业进步的需要,也是促进施工工艺革新的客观需求,更是新时期下,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因此,加强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加固技术研究,有着十分客观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进行加固的意义分析

1.这是保证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措施,万丈高楼平地起,既有地基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对整个建筑的稳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既有地基基础施工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地方,建筑工程的后期护理也难以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因此,使得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必须实施加固,保证建筑安全,提高建筑质量。

2.这是完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理论的客观要求,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技术具有复杂性,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施工标准,施工的材料设备等各个方面,虽然这种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但是这种技术依然不够完善,理论不够成熟,基本上依然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加强加固技术的探讨研究,有助于完善加固技术理论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3.这是保证建筑质量的重要举措,现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常常因设计或施工的缺陷以及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破坏,甚至自然灾害造成建筑既有地基基础结构承载力不足、开裂以及抗震性能不良等,影响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功能,从而不得不考虑结构的修复加固问题。另外,结构设计规范也几经变动,原有建筑物及构筑物大部分己不满足现行规范的设计要求,必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4.这是保证建筑使用者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开始施工,房屋建筑的更新换代的周期也逐渐缩短,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会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对既有地基基础进行加固,不仅仅可以使得建筑的性能得到保障,也可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很多的安全隐患,使得建筑的使用者能够安全使用,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战略。

三、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探讨

1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前期准备

(一) 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前,应先对地基和基础进行鉴定,方可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的鉴定、加固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

(二)对于相关建筑的处置

对地基基础加固的建筑,应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对重要的或对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建筑,尚应在加固后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对邻近建筑和地下管线应同时进行监测。

(三)既有建筑地基和基础加固的施工人员应掌握所承担工程的地基基础加固目的、加固原理、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等施工中应有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并进行严密的监测,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会同设计人员及有关部门分析原因,妥善解决。

2. 复合注浆法

(一)注浆钻孔施工。对桩基的桩身缺陷或桩底持力层缺陷进行加固时,先采用地质钻机在桩中进行钻孔抽芯或在桩侧进行钻孔,对桩身缺陷加固时需在桩中钻孔抽芯至缺陷位置以下1m左右,对桩底持力层缺陷加固时需根据设计桩底持力层要求从桩中或桩侧钻孔抽芯至完整持力层以下3m左右。钻孔孔径一般开孔为110mm或101mm,终孔直径为101mm或91mm,钻孔垂直度保证小于1%。

(二)建立孔口注浆装置。注浆钻孔施工完成以后,在注浆孔口建立注浆装置。孔口注浆装置采用预埋设的方式固定在桩顶注浆孔口,采用水泥浆将孔口装置与钻孔之间的间隙固定密封。

(三)采用高压旋喷方式喷射清水进行冲洗扩孔。

(四)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注浆。按要求进行清水喷射洗孔和扩孔后,再采用高压旋喷注浆方式进行旋喷注浆。将注浆管分段下入孔底后,从下而上进行旋喷注浆,旋喷注浆一般采用单管旋喷注浆方式。

(五)采用静压注浆方式进行注浆。高压旋喷注浆结束后,利用孔口注浆装置封住孔口进行静压注浆。静压注浆开始时采用较稀的浆液和较低的注浆压力,随后逐渐增加浆液浓度及加大注浆压力,直至设计注浆量和注浆压力为止。一般静压注浆在浆液终凝前需进行2~3次灌注。静压注浆可以采用单液也可采用双液注浆。

(六)封孔。静压注浆结束后,若注浆孔口冒浆,需对孔口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浆液流出;若注浆结束后孔内浆液有流失,需补灌浆液到注浆孔内浆液饱满为止。

3.树根桩法

树根桩是一种小直径钻孔灌注桩。通常采用钢管导向冲击成孔,亦可直接采用回转成孔,成孔直径100~250mm,根据成孔直径的大小,可放入一根钢筋或多根钢筋,也可采用钢管,成孔后,将配制好的砼灌入孔内,最后成桩。由于树根桩可以任意角度倾斜,形态似树根故而得名。它的突出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结构物与地基之间原有的平衡状态,保证在加固地基的同时,又不破坏地基土对结构物的支撑作用。

(一) 桩径宜为150~300mm,桩长不宜超过30m,桩的布置可采用直桩型或网状斜桩型。

(二) 树根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可通过单桩载荷试验确定,也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有关规定估算,尚应考虑既有建筑的地基变形条件的限制和桩身材料的要求;对软弱地基,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时钢筋长度不应小于1/2桩长,主要承受水平荷载时应全长配筋。

(三) 树根桩设计时,尚应对既有建筑的基础进行有关承载力的验算。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先对原基础进行加固或增设新的承台。

四、关于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的建议

1.要做到科学设计,从既有建筑的现实状况和整个建筑地基基础使用的实际出发,实地勘察,精密测量,采集第一手相关的地质地貌,施工高度,施工难度等一系列的客观数据,保证数据的真是完整性,采取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法,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做好各种加固施工前的准备,比如对器械工具,人员的准备。

2.要采取先进的技术设备,对加固施工的各种机械设备做出科学选择,保证机械设备稳定安全,同时,要加强对加固材料的选择,采购质量管理,选择符合我国国家质量标准的材料,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从材料商保证加固的质量。同时,严格执行材料使用制度,规范科学合理施工使用,避免浪费,做到物尽其用。

3.要对整个加固工程设计施工都进行全程监控,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监督。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的提高,培养其负责的工作态度,安装先进的监控设备,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规范性指导和管理,从施工细节到全局的施工进度,加固后的护理修缮,都做出细致全面的监控,保证质量的高标准。同时,要做好加固后期的定期实施路桥维护,管理。全程管理控制,保证加固的质量,提高整个交通网络中的路桥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五、结束语

既有建筑地基是保证整个建筑稳固性和安全性的基础性工作,做好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工作,将会对整个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施工既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通过加固技术的研究,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各种项目工程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构件特点,科学制定施工方案,合理选择加固方法,严格遵守各种施工标准和施工规范,采用先进科技和先进施工工艺,促进加固施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整个既有建筑地基的加固效果,增强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从而为确保建筑使用者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潘卫成,夏群策,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会议论文] 2006 - 第九届全国地基处理学术讨论会

[2]卜良桃,蒋爱民,某住宅楼地基基础综合加固[会议论文] 2002 - 第六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改造学术会议

[3]张琦琦,高压旋喷注浆法加固已有建筑物地基[会议论文] 2009 - 中国建筑学会全国复合地基学术会议

[4]吴铭炳,戴一鸣,林颖孜,王文辉,基坑加深的加固措施及其效果[会议论文] 2010 - 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10学术年会

第2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2)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1)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3)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

[1] [2] 

、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第3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而要从当代多元建筑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梳理和寻求建筑发展的基本方向,就必须首先寻求和确立建筑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就是价值观念。因为一切文化都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建筑文化也不例外。在全球建筑活动中,价值观念将首先反映在人们对建筑基本理解和基本价值取向上,因而它构成了建筑创造和批评的基础,不仅直接形成了批评和创造的尺度,也影响着甚至规定着建筑发展目标和方向的评价态度与方式。

尽管高质量的地方性建筑,在发达国家和不发在国家逐渐增加,但它们仍然只占全部建成环境的极小比例,它们是另外一种可能性的重要启示,但也仅是启示而己。大量的“‘常规的”建筑,仍然受到狭隘的全球文化价值观和代表国际消费主义的远程遥控生产体系的控制。任何迈向规范性的地方主义的转变,仍依赖于生产体系的相应的改变,如作为生态发展和适度技术的特征的、地方化的生产方法。对于从生态发展和适度技术的应用,建筑中的地方主义表现了对早期占统治地位的、国际化的拒绝,而强调地方性的建筑形态和环境情况。从中心一一边缘理论观点来看,国际化风格和相关的西方潮流,可以理解为中心文化对边缘文化的新殖民主义统治的产物。在取代了当地的建筑形态情况下,产生了文化的副作用。对具有地区特色的建筑表现的追求,因此,可以理解为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世界经济秩序的文化运动的表现之一。

在中国,由于改革开放形势不可逆转,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关于人的全面价值的思考,美学热、文化热的兴起,对过去几十年的反思,对传统的再认识,以及中外文化和思想的加速交流,还有建筑创作任务的空前规模,都促进了建筑理论的发展,多元建筑论因之崛起。这是中国历史从未出现过的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多元论建筑文化中,应当考虑首先是立足中国,而不是全盘西化;立足中国当然也不是一味崇古,而是致力放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新建筑文化创造;既然是多元吸收,当然就不是拒绝传统,也不是拒绝异域,而是多向选择,把它们融会贯通到自己的创作中去;既然是多元创造,就不是一技独秀,一水独流,而是百枝竞秀,九派争流,促成绚丽多彩的全面繁荣;既然是对生活的多向量的满足,就不是只强调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而是充分了解生活的复杂性,它的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现实和情感,一般和特殊的不同,针对具体对象,辩证组构,而臻至美。可见多元建筑论与一元建筑论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的全方位多向量立体思维体系,它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我国多元建筑论的基本涵义应该是:立足现代中国的多元生活,多元吸收、多元创造、多向量地全面满足生活对建筑提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对建筑多元发展的评价,从形式上看,是对建筑的“传统与现代”、“个性与风格”之类问题的判断与解答,但就实质而言,建筑评价的含义上却要广泛和深入得多。事实上,最大量的建筑批评是在我们目常生活中时时发生并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对于人的生活而言,建筑应当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被理解为容纳某种生活环境,或者一个生活的大舞台,在此环境或者“舞台”中的人类生活是由大量不断发生的事件所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综合景象,它受到全球许多因素、条件的影响,而建筑环境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它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制约着人们生活的质量和方式。人在不同建筑这种人为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内生活,总要为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而每一种选择都必然包含着一种批评和评价的态度。这种评价基于人的内在需求,也必然反映人的内在需求,从而成为建筑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内在依据。可以说,对人的生活和存在状况的全面关怀也是当今全球建筑多元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第4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方案,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现代城市正在蓬勃的发展着,但是对于那些老城市,该如何使其体现古典的风格和意蕴,使老城不老,是当下城市建筑设计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难题。这就对建筑生态设计的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国在建筑生态设计方面是有一些经验的,早在建国初期,对于室内生态设计就进行了探讨,还形成了著名的十大建筑。因此,进行建筑生态设计研究,我们是有经验的。但是目前的建筑生态设计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乐观,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和探讨。对于建筑的生态设计,我们要面对现实,同时要有展望,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室内生态设计的发展。

二、生态建筑和设计原则探讨

生态建筑理论,就是将保护生态平衡的生态学理论运用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中来,将建筑的整体看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机体,让整个建筑整体和周边的环境,和周边的自然生态和谐相对,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体系,在生态平衡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住宅建筑的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内部空间设装饰和外边建筑保护管理,让建筑自然形成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可以使建筑中所用的能源材料可以循环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能源的消耗,既可以改善人类的生产住宿的质量,又可以减轻环境生态压力,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加强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生态意义。

生态建筑理论是一种新型的理论,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利用循环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本着从建筑的整体效果出发,从设计,到施工,到管理建筑内外的种种布置和资源,是有限的能源物资可以再小范围内实现良性循环利用,力求在自然生态,建筑,人类三者之间达到相互相成,和谐共生的状态,坚持人的主体能动性地位,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加以设计管理施工,形成一个有利于自然的自我发展,有利于人类的生产生存的和谐,健康,舒适的住宅环境,这样,既不会对自然生态造成压力,又不会加重社会的能源消耗,因此,环保,生态,健康舒服是生态建筑设计建造的基本要求。

1.舒适健康,环保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住宅的舒适度健康度有了新的要求,住宿既要保护最基本的传统遮风挡雨的功能,更要实现居住人群的身心安康,比如要有良好的光照,适宜的温度,有益于人体的湿度,有新鲜的空气,安静没有污染的声音环境等。其次,选择材料装饰时候要注意低碳环保,既要减少能源的消耗,又要低辐射,低污染,从而保证居住人身心健康。同时,要使居住建筑和周边的人文历史环境想协调,既满足生活的隐私保护,又方便交流。

2.要高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

要采用新技术和新的设计理论,在建筑局部内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既可以降低能源的消耗,又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还不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压力。从而达到人与周边环境的相互融合。

3.促进整个建筑主体和大自然的相互和谐。

中国建筑自古便有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生态建筑的设计,不仅仅要从人与自然的能源物质方面达到和谐,更要从精神上提高境界。具体主要是住宅环境和周边自然的相互融合,和周边的历史文化境界状况相互适应,既提高了居民居住的环境质量,又可以提升居住的精神境界。促进身心和谐。

三.生态建筑设计方案探讨研究

1.建筑规划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要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交通,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根据地形特点,利用建筑周边环境及其本身的形体处理通风和光影关系,组织立体绿化和水体,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具有生命力的生态环境中。在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2.建筑方案设计

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建筑方案应充分利用太阳光、阴影,选择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体型;营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气候,使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建筑空间多样化科学化,加大使用功能的灵活性和空间的可变性,留有变化余地,经过改造和装饰可以再生使用。

3. 与环境的协调化

要求建筑师在考虑设计方案时,表现个性化的同时,也要考虑把生态建筑理论融入建筑设计之中,使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共处,使建筑与整个城市、人文环境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定位与发展规划相一致。要考虑建筑应有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尽可能利用基地周围的自然环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比如,在生态建筑中,要做好建筑的选址规划,促进整个建筑和周围环境的相协调,正确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的矛盾,本着可持续发展在原则,因地制宜。

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一)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

通过先进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的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或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二)加强能源节能设计

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的水龙头等,成规摸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

四.结束语

尽管近年来,我国建筑生态设计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建筑设计的发展前景。正是因为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才会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这方面的研究,促使室内建筑设计的大发展,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而贡献力量。这也是笔者的愿望,希望笔者能够为此作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通亮 论现代生态住宅建筑设计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5期

[2]邓玮 徐峰 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生态运用 中外建筑-2012年7期

[3]吴珏旻思 范凌云 浅谈苏州新农村居住建筑的生态设计 中外建筑-2012年7期

[4]黎远兵 探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办公业务用房和检察官学院规划设计 建材与装饰:下旬-2012年5期

[5]贾栋 浅析生态建筑设计 建材与装饰:上旬-2012年5期

[6]瞿佳 王信 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探讨 建筑知识:学术刊-2012年B05期

第5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既有隧道;三维Ansys,有限元分析;安全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和市政基础工程的快速发展,地下空间不断被开发利用,各种地下工程诸如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下通道、地铁车站以及区间隧道等地下建筑物已在各大城市随处可见[1.2]。而随着此类地下建筑物的修建以及网络的形成,后期施工的建筑物与既有建筑物(尤其是地下管线隧道和地下铁道)的相遇也就不可避免[3]。这样对后期施工的建筑物来说,保证既有地下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就成为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正是基于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这种情况,以蓝天加油站与恩施金凤大道许家坪隧道为依托工程,对既有隧道与后建加油站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评估既有隧道安全性,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

2项目背景

恩施金凤大道许家坪隧道位于红旗大道与施州大道平交口处,路线呈东西走向,终点至红旗大道与金桂大道平交口处,左线隧道长995m,右线范围隧道长980m,埋深约为60m。新建蓝天加油站位于隧道左洞正上方,长约72m,宽约55m,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加油站平面位置示意图 图2 模拟影响范围示意图

3建立有限元模型

3.1 计算假设及依据

本次计算采用Ansys软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计算范围内的岩体采用三维实体单元模拟;隧道锚杆采用杆单元单元模拟。为了确保三维模型有足够计算精度,本次计算对计算范围进行了一定的限制。计算范围示意图如图2所示。

3.2计算参数

1)岩体力学参数

表1 岩体力学参数

2)荷载取值

根据《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4],加油站等级为二级。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建筑结构重量(单位面积)取值约为16KN/m2。

3.3 分析步骤

有限元模拟计算以初始地应力场(重力荷载)、隧道开挖、施加加油站建筑荷载等过程进行,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6]在模拟开挖过程时,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在相应边界节点应力释放60%,施作二衬和仰拱完成后在相应边界节点应力释放40%。数值模拟分5步进行,具体见表2:

表2 模拟分析步骤

3.4 模型

为减小边界效应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模型尺寸为:隧道中线右侧取70m,左线隧道左侧取100m,竖直向上取至地表,地表至拱顶60m,地表至下边界120m。计算模型示意图如下图2所示。 整个计算模型有限元网格共有167089个单元,节点总数为101982个,有限元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

图3隧道洞门结构有限元模型

4 结语

通过加油站工程对既有隧道影响的有限元计算结构计算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对隧道位移沉降和应力对比表分析表明,位移及各项应力均变化较大,但总的位移和各支护内力都很小。隧道处于安全状态,但是由于加油站工程的施工会对隧道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建筑基础施工时应特别重视保护岩体完整性。

(2)通过对加油站修建后的隧道结构内力计算表明,建筑物修建时对隧道结构有一定的沉降和变形影响。为了保证隧道的安全,在工程施工的影响范围内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此影响范围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加油站施工,以实现信息化施工,从而确保许家坪隧道的运营和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 林丽芬. 高层建筑群对其下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华南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1-7

第6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Abstract: The parallel seismic method is a method of pile integrity testing by using wav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icity of operator and non-destruction, so it is widely used in pile testing of existing buildings. This paper combines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 to research pile integrity of existing buildings. The useful conclusions are drawn by confirming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关键词: 旁孔透射法;既有建筑;桩基检测;桩身完整性

Key words: parallel seismic method;existing buildings;pile foundation testing;pile integrity

中图分类号:TU7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174-02

0 引言

在我国大量建设工程中,桩基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工程质量和性状是保证工程结构安全的重要因素。 桩基属地下隐蔽工程,无法采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对其长度及质量进行检测。在既有建筑中,由于既有建筑的存在,对检测基桩的完整性更是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反射波检测桩基的完整性得到普遍的应用。

旁孔透射波法是在反射波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方法。反射波法利用的是反射波,旁孔透射法利用的则是折射波(或称透射波)携带的信息。该法是在桩顶面(或与桩顶联结的承台、桩帽等上部结构)上用手锤垂直敲击产生压缩波(P波),并沿着桩身向下传播,遇到周围土层进行透射,在桩旁边事先钻好的孔内放置传感器来接收透射波信号,由此读取不同深度的波时并绘制初至时间-深度关系图。当传感器低于桩底时,则声速将会改变,将在时间-深度图上显示一个拐点,进而由时间-深度图中直线斜率发生变化的位置来推断桩的长度[1-3]。

本文通过工程实例证明,旁孔透射波法可以很好地检测既有建筑物下基桩的长度。

1 工程概况

沈阳市某住宅楼地下一层,地上二十四层,总高度70.30m,室内外设计高差0.450m,住宅楼东西长51.4 m,南北宽17.25 m,建筑总面积约为14500m2,剪力墙结构形式,基础形式为人工挖孔桩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由于房屋倾斜,为查明原因,选取该试验场地既有建筑下面的桩1#桩进行了旁孔透射法测试,判断桩身完整性。

2 仪器设备

本工程采用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SR-SW/PST测试仪(图1)。该仪器由计算机及屏幕显示、信号接收部分、放大处理部分、AD转换部分、存储部分组成,集数据采集、存储、显示、分析为一体。配套设备:井中三分量检波器、触发速度计、手锤、充电器、黄油等。

3 试验方法及要点

本次检测,在桩侧钻1个与桩轴线平行的孔,钻孔直径一般为75mm~130mm,深度宜超过预估桩长5m,为了应力波的有效传播,钻孔与被检测桩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m。在孔内放置测管,测管一般为PVC管,测管与孔壁之间采用细砂填充,然后将井中三分量检波器放入测管底(图2),通过力锤在被检测桩顶面敲击产生应力波,应力波通过桩身向桩底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部分应力波向旁侧土层透射,测管中的三分量检波器接收信号;每隔0.5m向上移动一次钻孔中的三分量检波器,在不同深度三分量检波器分别接收力锤敲击产生的信号。旁孔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性示意图(图3)。

旁孔透射法由于在既有建筑外进行钻孔,简单易行且减少了对既有建筑的损害。因此旁孔透射法在既有建筑基桩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波速计算

c=■(1)

式中:c―受检桩的桩身波速(m/s);

ΔL―两测点之间的距离(m);

ΔT―两测点初至波分别到达时间的差值(ms)。

4.2 桩长的确定

图4(a)为桩长计算示意图,由时间-深度关系图拟合成两条直线,波在桩身中的传播速度与波在土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两条直线斜率发生变化的位置为介质发生变化的位置,即为桩底深度。 目前桩底深度的确定方法主要有3种[4-6],如图4(b)所示。第一种方法交点法,将两拟合直线的交点作为桩底深度,此方法由于柱孔距的存在,会造成柱底深度偏大,但该方法无需进行深度修正,操作简单,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第二种方法平移法,为消除柱孔距对结果的影响,将上段拟合直线l1平移至原点即直线l1′,l1′与直线l2的交点作为桩底深度,该方法在理论上消除了桩孔距的影响,但当激振点与地面有一定距离时,会导致得到的桩底深度较实际值偏小。第三种方法校正法,通过建立基于射线理论的桩-土简化理论模型,由桩底深度校正值LR对桩底深度初值L1(即交点法确定的桩底深度)进行校正,得到桩底深度L3。本文选择交点法确定桩底深度。

敲击位置的不同会对桩底深度的确定造成影响,本次试验中分别进行了室内和室外敲击测试,敲击波形图如5所示。运用桩底深度确定方法中的第一种方法及室内外所测波形的特性进行综合确定,得出桩长约为8.12m。

5 结论

本次试验采用旁孔透射法对既有建筑1#桩进行测试,并分别在室内和室外进行敲击,从敲击波形图及结合桩底深度的确定方法,综合判断既有建筑下桩的长度约为8.12m。目前旁孔透射法测试法能够较准确的测试桩身长度,但由于现场的条件及敲击频率的选择问题,对桩身缺陷的识别较困难。

参考文献:

[1]黄大治,陈龙珠.旁孔透射波法检测既有建筑物桩基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岩土力学,2008,29(6):1569-1574.

[2]高峰.桩基工程动测技术与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3]JGJ106-201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4]张敬一,张理轻,陈龙珠,等.激振方式对旁孔透射波法检测既有工程桩的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5,35(2):180-185.

第7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进入“十三五”时期,国家也将通过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部署实施节能产品、节能产业、绿色建筑面积倍增计划,组织实施能量系统优化等重大工程。建筑能效测评主要是指对建筑能源消耗量及其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计算,并给出其所处水平,为国家发放建筑能效测评标识证书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节能量确认提供技术支撑。进行建筑能效测评的意义在于“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不但是对新建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节能技术的一个考核,有效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在设计中的运用,而且对于既有建筑可以量化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常州武进为例,位于武进中心城区西南部、西太湖东岸线建有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该示范区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在苏南这个区域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发展。那么建筑能效测评标识主要反映建筑物能源消耗量及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等性能指标以信息标识的形式进行明示。

2建筑能效测评的测评对象

以单栋建筑为对象,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进行测评,且包括与该建筑相联的管网和冷热源设备。在对相关文件资料、部品和构件性能检测报告审查以及现场抽查检验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能耗计算分析及实测结果,综合进行测评。

3建筑能效测评的依据

我国建筑能效测评的依据有《民用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在《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第十六条中,加强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的节能管理。建设主管部门要建立并逐步完善既有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体系,研究制定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及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能耗统计制度。要对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能效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其中能耗高的要逐步实施节能改造。要研究制定公共建筑能耗定额和超定额加价制度。各地应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筑单位能耗限额。我国建筑能效测评的对象有新建(改建、扩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单体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以上的)、实施节能综合改造并申请国家财政支持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申请部级或省、市节能示范工程的建筑、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建筑、其他居住建筑和一般公共建筑可自愿申报。

4建筑能效测评的阶段划分

新建筑建筑测评标识可以反映建筑物能耗水平,引领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扩大新建建筑节能的影响。既有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可以量化建筑节能改造效果,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根据我国建筑能效测评依据,相关单位自主申报,建筑能效测评阶段划分为两个阶段:建筑能效理论值和建筑能效实测值。所谓建筑能效理论值是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前,建设单位或建筑所有权人根据工程设计、施工情况,提出该建筑的建筑能效理论值。民用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必须在建筑物竣工验收合格之后进行,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有效期为1年。建筑能效实测值是指建筑项目投入使用一定期限内,建设单位或建筑所有权人应当委托有关建筑能效测评单位对该项目的采暖空调、照明、电气等能耗情况进行统计、监测,获得建筑能效的实测值。建筑能效测评完后,根据相关标准可以颁发建筑能效标识,建筑能效标识的适用对象是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以及实施节能改造后的既有建筑。民用建筑能效的测评标识分为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和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两个阶段。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后,应对建筑实际能效进行为期不少于1年的现场连续实测,根据实测结果对建筑能效理论值标识进行修正,给出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结果,有效期为5年。能取得建筑能效实测值标识是比较困难的,它需要一年以上的现场连续实测数据,它的意义比较大,可以根据实测结果对能效理论值进行修正,这样可以指导新建建筑的节能设计,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同时该标识的取得也可以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很好的参考,可以把绿色三星建筑和一般建筑的实测数据进行比较,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改造方案,推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起到了示范的作用。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和旧标准相比较,主要从适用范围、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5学院的课程设置及改革

针对我院开设的三年制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目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建筑给排水施工、通风与空调工程、供配电工程、照明动力工程等。该专业招收的生源是高中后的学生,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建筑设备系统的设计、施工、管理、开发部门及其他单位的基建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适应建筑设备工程生产、管理第一线要求,满足建设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节能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绿色建筑的不断推广,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对于既有建筑的改造也迫在眉睫,所以对于三年制高专的学生来说,掌握能效测评技术是必须的,它能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就业中增加筹码,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进行修改,例如《供配电工程》这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变配电系统接线方式设计,电力负荷的分级与计算和高低压电气设备及选择等。该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供配电系统的接线方式和电力负荷的分级计算方法,能选择高低压设备。原来对于变压器检测这个内容,教材里一般篇幅很少,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检测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供配电工程》这门课的内容中要增加变压器的检测,变压器检测的主要依据有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公用电网谐波、三相电压不平衡、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检测的主要内容有供电电压偏差、三相电压不平衡度、谐波电压总谐波畸变率和谐波电流。检测所需要的仪器有功率分析仪和绝缘手套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增加变压器的检测这个实操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照明动力工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高低压电气设备及选择,室内配线,常用照明灯具安装与调试,配电箱安装与调试,简单照明线路的设计、安装和调试,LED控制技术应用等。该门课程要求学生能选择高低压设备,能进行照明系统的简单设计、布线、设备安装、调试及系统维护等。那么该门课程的内容中要增加照明系统检测,检测的主要依据有照明测量方法、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检测的主要内容有照度和功率密度,所使用的仪器有功率钳、照度计和卷尺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增加照明系统检测这个实操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通风与空调工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工业有害物与通风方式,全面通风与局部通风排气、除尘与有害物净化,进气的过滤与加热,通风系统施工图,通风管道的设计计算,局部送风与隔热降温,通风系统测试,空调房间冷(热)、湿负荷,空气调节过程与设备,空气调节系统及施工图,空气调节系统全年运行调节,空调系统测试与运行等。该门课程要求学生了解通风与舒适性空调系统和设备的工作原理、组成构造、工艺布置及有关设计计算知识,领会运行管理基本知识,能识读和绘制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具有从事一般通风与舒适性空调系统设计的初步能力。那么该门课程的内容中要增加漏风量的检测。检测的主要依据有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通风管道技术规程,检测的主要内容有空调系统在500帕的工作压力下,每小时每平方米的漏风量的值小于等于6立方米才合格。检测使用的仪器有漏风量测试仪、卷尺、胶带、温度计等。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增加漏风量检测这个实操模块,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增加《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仪表》课程,可以把这两门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检测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针对以上这些建议,学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①增加实训室的建设。对于以上这些课程要顺利开展,学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实训室的建设和仪器工具的采购,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②加强师资培训。要想提高学校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师资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③加强实训室的管理。实训室建好以后,后期的管理非常重要,要制订好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加强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实训室实验实训的开出率。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能效测评技术对于建筑设备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为了迎接党的的召开,作为职业学院的一名普通教师,只有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作者:张翔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设备工程学院

第8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民用建筑工程;检测;鉴定

1 既有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材料的检测

1.1 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混凝土构件强度决定了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整体的稳定性、抗震性以及安全性,因此,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测试是既有民用建筑工程检测中必不可少的检测工序。其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回弹法、超声波法、取芯样试验法等方法。

1.2 构件材料缺损情况的检测

要对构件材料的缺损情况进行检查。对混凝土构件材料检查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破损情况有裂缝、锈蚀、剥离、防护层损坏等方面。主要可以使用目视的方法进行辅助检查,使用声波检查法以及射线照相技术进行直接检查,使用放射测定技术以及红外线热检测技术进行全方位的检测。

1.3 钢筋锈蚀情况的检测

钢筋是混凝土结构中承担重量的主要材料之一,由于混凝土的密实度与渗水性等方面的不足,使得混凝土内的钢筋出现了锈蚀的状况,使其强度和韧性大打折扣,而钢筋的锈蚀,使混凝土构件整体放入抗压、抗拉伸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混凝土构件进一步出现破损的状况。因此,对于钢筋锈蚀情况的检测评定方法主要分为直接评定与间接评定两种。

首先,在直接评定钢筋锈蚀技术中主要包括电阻探测器技术、半电池电位测量法、重量损失法以及截面损失法等四种方法。其中电阻探测器技术是利用锈蚀程度与薄,电阻越大的原理来对钢筋的锈蚀程度进行检测。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原理原位的检测工作,缺点在于只能运用于新混凝土结构的检测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半电池电位测量法是通过设定基准电极的极电位与混凝土中钢筋的极电位进行比较的方法,来测量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的情况。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在测量的过程中能够确保混凝土构件不受任何破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评定当中。而截面损失法与重量损失法都需要对锈蚀的钢筋进行取样,然后进行试验检测,从性质方面来看,属于局部破损试验,这种试验测试法对测试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较高,但结果的准确性却很好。

其次,间接评定钢筋锈蚀技术可以通过对混凝土质量状况的检测以及气透性方面的检测来评定钢筋锈蚀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保护层测定仪来检测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否足够。而气透性检测法,主要用于评定混凝土对碳化和有害离子侵蚀的抵抗能力,从而间接评定混凝土构件中钢筋锈蚀的可能性。

2 既有民用建筑工程可靠性的鉴定与评估

2.1 理论依据

关于既有民用建筑工程可靠性的鉴定是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的可靠状态做出的评价,可以用其结构体系出现损坏的概率来进行表示,这需要对结构中各种倒塌机制进行分析。从原理上来看,体系的失效与组成构件的失效既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存在着区别。体系失效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上一层失效往往与下一层有关。而单个构建失效与体系失效存在关联时,往往对于其可靠性的分析就会显得十分复杂。直接使用结构体系来衡量结构可靠性的困难还在于部分用于判别结构是否失效的极限状态无法用数学方程来表示。在既有民用建筑工程检测与鉴定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基于此,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可靠性额鉴定,大多使用评级的方法而不是依靠直接计算来进行研究。从我国目前颁布的房屋可靠性鉴定标准来看,并不是围绕着一种或几种理论而建立的,而是综合了多种理论依据,通过不断的探讨与调整,逐渐整理出的理论成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待于逐步完善。

2.2 鉴定既有民用建筑工程可靠性的目的

第一,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可靠性是居住者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可以满足人们居住安全性的要求;第二,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可靠性的鉴定,可以樵智或灾后民用建筑工程的修复与加固提供准确的依据,并为方案的制定提供相关数据;第三,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可靠性的鉴定可以加强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管理,对于延长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寿命,对其破损的抢修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

2.3 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鉴定方法

在过去,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的民用建筑工程鉴定方法,通过建筑企业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层层申请,有技术部门专家到现场进行调查、分析后,对鉴定申请报告进行决策处理,只有通过审核后才能实施鉴定工作。由于技术能力有限,传统的鉴定工作通常依靠经验来完成,没有具体的鉴定标准与鉴定方法,结论的主观性较强。近年来,随着我国对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可靠性鉴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关于其可靠性鉴定的标准、规章制度等相继出台,使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鉴定工作越来越系统化、规范化。因此产生的全新的鉴定方法具有更广阔的适用性,将结构可靠性理论引入了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鉴定之中,通过其特点对鉴定的目的进行分析,并得出标准统一的结论。

3 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的加固与改造

在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结构经受了结构材料检测以及构件可靠性鉴定以后,如果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就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使其至少能够满足建筑设计的最低要求。在工程项目加固与改造的过程中,要先对工程项目的结构进行可靠性鉴定,然后在根据鉴定结果进行方案设计,最后再根据方案设计与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施工。由此可见,对混凝土结构的鉴定与评价是整个工程项目改造与加固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对其可靠性的检测与鉴定分析,对已有结构的构成、材料以及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并根据相关标准对其目前的可靠性进行鉴定与评估,为其维修与抢修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加固设计主要是对被加固部分施工部分的详细设计,尽可能保证加固施工不与建筑工程项目的使用发生冲突,确保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达到最优化,以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加固工程技术后,需要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通过后才可投入正式使用。从过往的工作经验来看,加固改造工作应注意以下几项原则:首先,在确定加固方案前,要对原结构的相关材料以及结构体系进行系统化的了解,必须对该结构的材料进行检测,并对其可靠性进行鉴定与分析,在充分掌握了该结构的材料性能、构造体系以及结构缺陷等信息后,对建筑工程项目现有的承载能力以及荷载水平进行分析,最终,以此为基础,制定加固设计方案。其次,在加固改造技术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满足技术方面的可靠性,施工方面的便捷性以及经济方面的合理性。在加固方案的选择方面,除了要满足既有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以外,还要对工程项目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确保加固后结构体系的力量传到路线明确,以免发生重量失衡的情况,确保结构整体的可靠性。在新旧结构的方面,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新旧连接的稳固与可靠。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既有民用建筑工程结构材料检测工作的重点在于混凝土强度以及钢筋锈蚀程度的检测,主要为了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使用。而对建筑工程结构可靠性的鉴定与评估,采用评级的方法来分析建筑工程项目,使其破损程度以及需要加固的程度显而易见,为加固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彭雪峰.民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及鉴定[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

第9篇:既有建筑论文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改造出新;传承历史;创新思维

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从未离开过建筑,而建筑的发展也从未止步过,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都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凝聚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成为那个时代凝固的历史音符。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为建筑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建筑设计创新顺应了时展的需要,建筑创新不代表无视历史,对特定的建筑而言恰恰是需要将原有建筑的文脉同设计创新思维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个具有时代感而又能传承历史文脉的新建筑。恰好在我主持设计的西康宾馆9号楼的改建设计中,业主及规划管理部门对其均有这样的要求,促使我去思考、去践行这样一个建筑设计理念。

1、项目背景与工程概况

南京西康宾馆原9号楼位于南京市西康宾馆内,其功能为小宴会厅,原有的9号楼矮小、使用面积不足、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需要改、扩建以适应当前的接待要求。本项目基地东南侧为现有礼堂,西南侧为现有的8号楼,毗邻原民国时期的南京美国大使馆旧址建筑,西北侧为公共绿化及生活居住区,东北侧为城市道路。本次改建要求将9号楼改建为大型宴会厅,满足大型宴会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小型宴会需求,改造设计包含有门厅、厨房、设备间、后勤配套等,希望尽可能少的触动现有环境,立面造型有新意同时与原有建筑相协调。

2、项目实际问题

该项目基地与周边道路、建筑毗邻很近且地方狭小,可施展的空间很小,周围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需要保护,当年的南京美国大使馆绿茵环抱,仍然完好如初,2002年此地已成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对象,俨然成为这一区域建筑群的主导,本项目与之相邻且功能要求很高,改建的建筑既要有新意、符合时代要求又要传承一定的历史文脉。

3、对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1)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从环境入手,保持当年美国大使馆建筑群的完整性,尤其是其周边有许多近百岁的雪松、龙柏,它们见证了不平凡的岁月,彰显着这里古朴、悠久的历史氛围,总图布局绝不能动及其环境的氛围、脉络,保持其民国时历史的遗风是我针对这个项目展开的先决条件。

(2)尊重历史,保持民国建筑群风格的延续性

新改建的9号楼位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不能喧宾夺主,但也要表达自己的时代性,同时要和整个民国时期的建筑群保持一致性。基于这样的思考联想到建筑大师贝律铭的卢浮宫广场改造,一个看似简单的玻璃金子塔既已解决很多问题,大师用简明的创新手法实现了现代的建筑元素和古典风格有机的结合,这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3)理论支撑

自从近代的包豪斯学派把现代设计的理念引入建筑业,把建筑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产生了当今数不胜数的现代建筑,几乎改变了世界的历史面貌,以密斯、柯布、莱特等为代表的一代建筑大师领导了世界建筑创新的潮流,改变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建筑艺术观,使现代建筑的形式功能统一理念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并在当今演义为多学派的当代建筑。建筑大师密斯的著名的的“少就是多”理论,力求简约而富有内涵,内敛而有深度,这些理念正适合于我们这个项目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对西康宾馆9号楼的改建本真用尽可能少的建筑符号、元素来实现要表达的协调、创新理念。

(4)普世的美学原则运用

人类对美的认知和追求从远古既已开始,建筑的比例、尺度、韵律、几何造型、色彩、质感等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感知,在西康宾馆9号楼的新楼立面设计中我们尊循了这些传统的、普世的美学准则,无需太多的奇思异想,在创新的思维模式中更多考虑的是深层的、整体的效果,而非某个建筑单体,最终形成实用、朴实、简洁、大方、的建筑造型。

4、实践与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思考,传承与创新设计思路既已浮现,我们要新设计的西康宾馆9号楼的形态既已浮现,它应该是一个融入环境的,具有一定历史文脉的、有创新思维的现代建筑,它不是要彰显自己,而是要“淡化”自己,找准自己在建筑群体中的位置,它虽然是新扩建的建筑但它应同整个建筑融为一体。

(1)功能上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大宴会厅可灵活分隔,垂直划分功能分区

平面布局采用长方形,完全融入地形环境,简单明了,首层仅设计一个大宴会厅,为有效提升宴会厅的使用效率,于大宴会厅两侧中部设置可藏屏风隔断的暗间,在其吊顶中部设有暗藏式屏风轨道,需要时可方便的利用活动屏风将大厅一分为二,从而形成二个中型宴会厅,在其构造设计上细致入微,分割后的两个宴会厅各自独立,完全看不出任何痕迹,这样的创新设计可以极大提高其功能的灵活性,保证其既可举行大型的宴会,也可满足中、小型宴会的需求。

一层平面图 负一层平面图

为确保一层宴会厅的有效使用面积将设备间等附房设于地下室,通过垂直交通解决后勤配套同宴会厅的联系,功能分区为垂直式划分,使得在狭小的地块设计出足够大的、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宴会厅。

(2)建筑造型:简约、大气

因为不需要在建筑群中凸显自己,在满足其功能使用的同时,立面造型尽可能的简约,简洁的四根柱子撑起的廊架维系原有的08栋与此次设计的09栋建筑,在满足其交通联系的同时,在空间造型上实现新老建筑浑然一体。

右侧为建成后的9号楼 简洁的廊架联系9号楼与8号楼

(3)建筑细部的设计:建筑檐口及廊柱上部设计云纹雕花,外墙色彩和纹理同原有建筑一致

基于周边民国凤格的建筑,其细部有其自身的特色,我们在9号楼的细部设计中予以借鉴,以此与之相呼应。

联系廊的柱基采用古典线脚装饰的纹样,使现代的花岗岩柱子蕴含着古典韵味,其上部横梁细部及整个建筑的檐口部分装饰采用中国古建筑的云纹式样,延续了民国建筑细腻的纹饰和线条划分的风格。大面积外墙装饰并没有用现代常用的花岗岩,而是用传统的拉毛喷涂外墙涂料,其色彩及纹理同原民国时期的美国大使馆的外墙完全一致,同相邻的8号楼也完全一致,最终建成的9号楼同建筑群及环境浑然一体。

9号楼的西侧完全融入绿茵环境 9号楼的主立面

5、目标达成

最后也许觉得这个设计没有做什么,但这恰恰是本建筑设计的创新与传承所追求的最终效果。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融入绿茵怀抱,同周围历史建筑协调一致又独立鲜明、简洁大气的建筑外观。这样的创新思想是融入建筑的肌理而不是附在建筑表面的个性张扬,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会历久弥新。

6、未来创新思考:创新与传承的多元化道路

在西康宾馆9号楼的改建中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些许思考和尝试,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以后这方面的业务和需求还会很多。

建筑的创新不可能脱离其发展的历史脉络,也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对象,如何面对千差万别的不同建筑去实现创新,并在创新的同时还能传承一点古建筑的遗风或某种文化是很多当代建造师孜孜不倦思考的问题。为实现建筑的传承与创新,针对纷繁复杂的不同项目要求,实现创新的路径也会是不同的,需要我们建筑工作者更多的去关注、去实践。事实上传承与创新的手法很多,不一而论,具体到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建筑师都会有不同的考虑,这样方才呈现出多元化的、多视角的新建筑。

最终我们需要设计的建筑表达的思想和目标将是趋于理性的、完美的。也许这就是建筑的艺术所在。

7、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一些特征

(1)建筑创新要符合建筑的环境、地域特色

任何一座建筑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地域而独立存在,它的存在必须与周围其它建筑、环境相协调,才能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筑往往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代表,从它的建筑中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历来世界各国、各地的建筑都有自己特定的地域风格,某些特定的建筑凤格拟或成为那个地区的标志,建筑创新应该是在保证特定城市的人文精神得以体现,具有环境特色、地域性特色的基础上一种创新思维。

(2)建筑创新要保护好历史、也要符合时代潮流

时代在发展、人类文明的进程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建筑从古至今留下了其时代的印记,很多业已成为人类的文化遗产,得以物化的形式永久存在,可以说建筑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这些建筑文化遗产是我们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源泉。应用当代科技发展成就,设计符合功能使用要求、符合审美学观念、符合城市发展、符合时展潮流的有创新思维的建筑是我们广大建筑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3)建筑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观念

人永远是世界的主体,建筑最终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创新要体现对人的关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基础,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利国利民。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多:大气污染、土壤和水污染、能源浪费等等,其中很多方面直接或间接与建筑有关,因此作为建筑设计师,在建筑创新的同时有应当对此有所考虑和作为,例如建筑节能设计、太阳能利用、地下能源开发利用等,在建筑创新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戴俭.“平行”于“交叉”-当代建筑的文化视野.建筑学报,2012.5

[2] 陈国欣.关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