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游子吟的诗意精选(九篇)

第1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用以前所学古诗的方法自学这首诗,通过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的学习方法,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颂母情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并能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2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3 教学过程

1)上课前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并出示许多名人赞美母亲的话语。

(设想意图:通过音乐和名人名言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情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教师与学生交流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而后总结学习古诗的常用方法,即:解诗题知诗人名诗意悟诗情诵诗文。

(设想意图:通过交流学习方法,为如何有秩序地自学古诗做好准备。)

3)合作学习,教师检测自学情况。

①《游子吟》中的“吟”指(吟诵),“游子”是指(出门远游的人)。

②孟郊是(唐代)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但性格(耿直),他多善写(五言)古诗。此诗是作者50岁那年在江苏溧阳做官时,回想起当年进京赶考(临行)时的情景而做。

③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通读本首五言古诗。

(通过自由读、欣赏配乐朗读、个别读、全班读等多种朗读方法通读古诗。)

游 子 吟

唐·孟郊

慈 母/手 中/线,

游 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④根据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诗句的大意。

(出示影视《游子吟》情景剧。)

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关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哪些诗句最能表达孩子对母爱的感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⑥教师提问:能展开你的想象说说母亲除了给孩子密密缝衣,还会对进京赶考的孩子说些什么?

当老母送孩子将要远行时,孩子为何不直说“母亲啊,你的爱,孩儿难以报答”?根据刚才的影视情景,发挥你的联想,说说你的理解。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 ??

喻游子之心???喻慈母之爱

⑦请同学们再读此首诗说说诗中吟诵的是什么?

(设想意图:为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选用练习填空以及划分节奏读古诗和欣赏情景剧说诗意的形式,全方位巩固学生的自学结果。并通过关键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深入理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深层内涵。此设想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声情并茂地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诗中真情自然跃于学生脑海。)

⑧通过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想意图:通过观看主持人讲述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留给孩子的短信,升华学生的情感,深刻地体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实内涵。)

4)教师小结本诗,衔接现代诗歌《妈妈的手》。

①学习了《游子吟》,我们知道临行前母亲密密缝衣的细节让作者久久难以忘怀。作者深情地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悟到母爱的伟大,故而此句成了赞颂母爱的千古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同样赞颂母爱的现代诗歌《妈妈的手》,先听老师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想想本首诗作者是重点抓住哪个细节来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游子吟》的主旨,以及指明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千古流传的原因,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通过引荐现代诗歌《妈妈的手》,让学生对比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母亲的细节动作感受母爱的。)

妈??妈??的??手

作者:吾桐树

我洗手的时候 河说

把你的手给我

那是1992年 最冷的冬天

我的手钻心地痛

流水简直要割掉我的手掌

割草的妈妈从山坡上飞奔下来

她说 把你的手给我

她揉搓着 一边呵气

然后把我的双手

放在她衣服里

那温暖的肚皮上

②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此首诗并和《游子吟》作对比,《游子吟》的结尾和本首诗的结尾是否相同?哪首诗的结尾更能感人肺腑?(不同,《游子吟》的结尾作者一句就道出了母爱难以回报,而这首诗的结尾并没有道出作者的感受,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体会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难以回报。同时学习细节描写能使文章有声有色,以及学习两首诗歌结尾的不同,再次体会《游子吟》中作者感人肺腑的千古名句。)

5)课堂练习。抒真情写我心:学习和赏析了这两首赞美母亲的诗歌,相信你的感受颇深。或许此时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母亲为你操劳的画面,或许你的心中有很多想说给母亲的话……那就请拿起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以情煽情,趁热打铁,充分打开学生的情感空间,让学生自己回想生活中感受到的母爱,真实地写想对母亲说的话,练习的目的在于再现学生的真情实感。)

板书:

游 子 吟

第2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子吟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1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受至深的印迹。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温暖,抒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

这首《游子吟》选取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突出了一个情字——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千百年来,每当读起它,都会使人心弦为一片爱的纯情所震颤,引起儿女们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游子吟这首诗。告诉我们:妈妈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着娇嫩的小草,这样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做孩子的又怎能报答得尽呢?这是分析。

刮风了,妈妈会为你加一件外衣。看见你床上有蚊子叮咬你,妈妈会为你打蚊子。看见你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你盖好被子。你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你。你去上学,妈妈会叮嘱你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假如换成别人,她绝对不会这样做,只有你至亲的人——妈妈才会这样做。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即使你竭尽一生的心意,也报答不了他们对你的爱。读游子吟,还让我感受到了,虽然妈妈很爱我们,但是妈妈每天都很辛苦的干活。所以我们有多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减少负担。

来吧。让我们来回报自己的妈妈吧,也让妈妈减少负担吧。

记住,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减轻负担吧。从今天开始,我要帮妈妈干活。大家也来做一做活吧。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游子吟》,每次我读起这首诗,总是感觉那么顺口,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温暖,我喜欢这首诗,对它百念不厌。

记得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这首诗。那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会教我背一首古诗。那天晚上我翻到这首诗,就要妈妈教我读,于是妈妈开始读“慈母手中线------”,我跟着念,妈妈读一句,我念一句。当时我觉得这首诗特别好记,妈妈教了几次,我就自己会背了。我问妈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妈妈说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每个妈妈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听完妈妈的话,我更喜欢念这首诗了,因为我要做一个乖孩子。就这样,这首诗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在妈妈的呵护下,我慢慢成长。不久后我上小学了,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这首诗,讲解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我听得非常认真,原来母爱是如此的伟大。我的眼前浮现出妈妈教我背诗的情景,浮现出妈妈点滴的关爱。

有妈妈的日子,我的成长道路上总是充满阳光。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一名中学生,我明白了妈妈所有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要换取我的回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我又何尝报答得了妈妈的恩惠呀!

一首《游子吟》,让我真正读懂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我明白了我能报答母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现在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用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换取妈妈心里最大的安慰!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这样的描写,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博大的爱。

诗中的这位母亲手拿着线一针一线地给我缝衣服,就是为了让自己将要外出的孩子能穿上暖和的衣服。远走他乡时不被风吹雨打。母亲这样呵护自己的孩子,让我感动不已,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凝聚在那一针一线上。她这样做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好好读书,长大成人,学有所成,才能让母亲高兴,才能给家人增添光彩。他遵从了母亲的教导,一个人在外求学奔波,求学虽然很辛苦,但是每当他想起母亲对他的希望,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求学信念。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过了不断的努力,不畏困难,他终于不负母亲的重望,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成功说明母亲的精神力量的起了巨大的作用,没有他母亲的爱,就没有他的今天。他的这样勇于求索,不畏艰难的求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这首诗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坚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

所有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疼爱自己的儿子的。我们作为孩子的,一定要努力学习,听父母的话。我们成长的路上流淌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只有认真努力地学习,才能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在这里,我向我的母亲,向天下所有关心孩子的母亲鞠躬了。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4今年暑假我在家里阅读了《中小学生古诗词70首》,我坚持每天背一首,现在我都会背了。

爸爸告诉我诗词的大概意思,诗词中既呈现了大自然四季的美如《春晓》《忆江南》等,又展现了人类的心灵之美。我感觉到小小的诗词竟然有那么多的意思,真了不起。骆宾王七岁就能写出《咏鹅》,他真的很棒!我要是能像他那样,该多好!书中有一首诗我记得很深,那就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看到这首诗时,很兴奋!因为在学校举行的一次经典诵读表演活动上,我们一(9)班用唱歌的方式表演了这首诗。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我问妈妈孟郊为什么写这首诗,她说诗人觉得母爱非常伟大,非常无私,他很感激母亲。是的,我也觉得妈妈很辛苦,很伟大。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说说我的一家人》,要求在一张A4纸上贴上全家福照片,下面加上孩子、爸爸、妈妈要说的话。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还读了一些同学的作品,听着听着,有些同学都被爸爸妈妈说的话感动得流泪了。

爸爸、妈妈每天上班都很忙,有时忙得都没有时间陪我;爸爸、妈妈每天为我做好吃的,我开心的吃着,他们满意的笑着;他们无论在哪里,在干什么,心里都在想着我。我爱爸爸妈妈,我现在做梦都想写一首诗来赞美他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多看书,做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5这几天我们班上组织了交换阅读课外书的活动,我读了一本书叫《精典诗文诵读》。书中写了许多精典的诗词文赋。我最喜欢其中一首古诗《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这首诗赞美了母爱的伟大,让我受益匪浅。

诗中讲的是: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

我读了这首诗,觉得我们就像是那小草,母亲便是那春天的阳光。母亲默默无闻地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我们做子女的,就算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那浩浩荡荡的恩情啊!我们可以想向出诗中这位老母亲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这针针线线全都倾注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呀!

第3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唐诗;意象

1996年,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Gary B. Palmer)出版了他的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Toward a Theo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Palmer, G. B., 1996) [1] 帕尔默借用了认知语言学的精髓--意象作为文化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结合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即波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及会话民俗学,构建了文化语言学。本文通过对孟郊的《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的分析,试图探讨其对于唐诗意象翻译的解释力。

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意象

帕尔默认同文化研究中的三大传统的优点并用认知语言学弥补他们的不足,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意象是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精髓。同时,意象和文化密不可分,意象是特殊的认知模式的实解,这些认知模式大部分是由文化构成的。而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人们传达文化和意象的载体,意象、语言和文化三者的关系构成了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核心。文化语言学试图利用各种相关的意象概念去探寻原语的使用,并且让读者更好的理解原语,因此,所有的意象都是由文化构成的,由于各种不同的意象因视角不同、场景不同、范围不同、情感价值等种种不同而相互区别,所以当某些情景或对话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时,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便会对本就各有特点的意象有不同的理解。虽然不同的语言拥有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人类的语言却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构成了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础。诗歌离不开意象,诗人一般是通过客观景物来寄寓自己的情感。然而,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是没有情感的,当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其中,这便产生了意象。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就是意象。意象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国度同一民族对客观事物所寄寓的情感有共同点。这就是本文对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唐诗意象的理解。

二、《游子吟》原文及两个英译本

1、原文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唐代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孟郊早年生活贫困,屡试不第。46岁才中进士,贞元十七年(801年),任江南溧阳尉。《游子吟》就是在溧阳时的作品。在任时徘徊赋诗,作不出诗则不出门,故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孟郊仕途坎坷,家境清寒,对他的思想和创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诗人一生饱尝清苦,与老母相依为命,情深义重,以其抒情悲苦的一贯诗风,叙说慈母典型形象,歌颂了人间最质朴伟大的感情。原诗如下: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①自创乐府诗题。吟,诗体的一种。②寸草心:小草柔嫩的芽心。比喻子女对慈母的报答极其微小。③三春晖:比喻慈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

2、《游子吟》两个英译本简介

译本1:许渊冲,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自诩"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歌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Xu Yuanchong's version

Song of the Parting Son

by Meng Jiao

From the threads a mother's hands weaves,

A gown for parting son is made.

Sown stitch by stitch before he leaves,

For fear his return be delayed.

Such kindness as young grass receives,

From the warm sun can't be repaid.

(300 Tang Poetry A New Translation, 1988, 80)

译本2:著名外国译者科特瓦尔Robert Kotewell,美国人,与史密斯Norman Smith非常热爱中国传统诗歌,他们合作译有The Penguin Book of Chinese Verse(《企鹅丛书·中国诗词》1962)。

Version translated by Robert Kotewell & Norman Smith

Wanderer's Song

by Meng Jiao

The thread from a fond mother's hand,

Is now in the jacket of her absent son.

As his departure came near, closer and closer was the stitching.

Her mind fearing that his return would be delayed and delayed.

Who says that the heart of an inch-long plant

Can requite the radiance of full Spring?

(.

第4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关键词:幼儿;古诗词吟诵;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诗词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载体,意蕴深邃,含蓄生动,用很少的词表达丰富的内容。古诗工于音韵,注重意境,句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修身和治学,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经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发展最旺盛时期,如果在此阶段能让孩子们大量接触经典诗文,让孩子们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时候,直面经典、接受诗教,通过反复地吟诵,充分体会古诗的音乐美、情感美、意境美、遣词美,自然而然地接受诗人的情绪感染,不知不觉地融入古诗的优美意境,汲取古诗的精华,得到古诗的浸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园开展了幼儿古诗吟诵活动,两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以下是我对幼儿古诗吟诵教学的几点感悟。

一、幼儿学古诗词,不强求一定要理解诗意

由于孩子的知识经验水平较低,选择古诗词素材时要注意选择幼儿容易理解的、浅显的、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作品。由简单到复杂,并通过对古诗词含义的解析,让古诗词变得通俗易懂。对于幼儿来说,让他在背诵之前完全理解古诗的意义是不可能的,非要强加给他们,反而造成心理负担。本来背得高高兴兴,也许就此有了抵触情绪而失去兴趣。对于古诗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给儿童一个固定的解释,表面上看是帮助孩子,实际上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对于难以理解的古诗,不如让他们自己读,慢慢地去体会。再者,对于古诗词来说,记忆和理解不应该相互抵触,而应兼顾互补,儿童时期背经典,不浪费好的记忆力,好的记忆力有助于将来提高理解力。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象力也比较丰富。我们提倡儿童诵读经典教育,即是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现在预备了,将来一定有用;现在播下的种子,将来一定会生根发芽。

二、幼儿学古诗词,应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应将古诗词吟诵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晨间活动中开展“古诗词吟诵会”,评选出每周的“小诗人”,激发幼儿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户外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古诗词,例如孩子们学习了《回乡偶书》后,我让一名小朋友扮演“回乡的老者”,让几名小朋友扮演古诗中的“儿童 ”,来表演这首古诗词所描写的场面,孩子们在情境和角色扮演中逐渐理解了古诗内容。还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古诗词话廊”,让幼儿把从家中带来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词书,在游戏中与伙伴分享,并且津津有味的诵读。古诗词教学还可结合时令,例如在“三八妇女节”时,我们学习孟郊的《游子吟》,让幼儿感悟母爱的深厚与伟大。春季带领幼儿去踏青时,就引导幼儿吟诵韩愈的《早春》来体味“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绝妙等等。

三、幼儿学古诗词,宜多种感官结合

(一)动用听觉明诗义

故事对孩子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教师可以将所学的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当他们在听故事时,一边听,一边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联想,生动的形象便在他们头脑中呈现,达到理解古诗含义的目的。

(二)动用视觉明诗理

图画对于幼儿的视觉冲击是非常直观的,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教古诗词《江雪》时,教师边画图画边说:天上下着大雪,这些高山上一个人都没有,一只飞鸟也没有,老鱼翁冻得浑身发抖,他家里没有吃的,只好自己驾船来钓鱼,可是天很冷,鱼儿都躲到很深的江底了,老渔翁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怎么办呢?幼儿立刻在江面上画了几条大鱼好让老渔翁钓,使老渔翁不至于挨饿受冻。在学习古诗《悯农》的时候,教师边画图画边说说:天太热了,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脸上的汗水都滴到了土地里!”幼儿马上建议给农民伯伯画上一顶大大的遮阳帽,也有的幼儿画上几片乌云把太阳遮住,让农民伯伯不至于那么辛苦。

(三)动用思维晓诗情

教师利用开放的启发式问题诱导幼儿积极思考,扩展孩子的思维。如:在孩子们学习了《游子吟》后,教师提问幼儿:为什么妈妈在孩子外出前要“密密缝”?在日常生活中,你从妈妈做的哪些事中感觉到妈妈对你的爱?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

(四)视听结合重感受

教师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幼儿在诵读古诗词时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的优势就是可以综合展示古诗词凝炼的语言,优美的画面、高远的意境。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幼儿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优美动听的声音来感受、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同时启发幼儿在欣赏直观画面中对古诗词所描绘的情景进行再造想像,丰富了幼儿的内心世界,使幼儿情有所感,理有所悟。

四、幼儿学古诗词,教师素质是关键

要使幼儿感受到古诗词释放出的魅力,就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好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能力,加强在语言、音乐、美术、文学方面的修养。有把握分析教材以及改编教材为其注入新活力的能力,能选用有效的方法深入浅出的进行古诗教学,有良好的情感表现能力,能自如的应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传递作品的内涵,使幼儿古诗吟诵建立起良好的品位,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古诗的浸润。

总之,幼儿古诗词教学,应该是教师用心地培养和引领孩子对古诗词的渴望,使幼儿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愉悦地学习古诗词。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古典文学散发的魅力,使古诗词的美扎根在孩子的心中,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让幼儿古诗词吟诵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意义。

第5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甲:老师们

乙:同学们,

合:中午好!

甲:今天,我们的《古诗欣赏驿站》正式跟大家见面了!

乙:中华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 , 为了让华人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教育部特意颁发了《语文新课标小学必读古诗160首》。

甲:意在让我们重拾古诗兴趣,在古诗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下,陶冶情操,将祖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乙: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诵读古诗,歌唱古诗,将中华古典诗词唱响校园,唱响神州吧!

甲:下面请欣赏唐代著名苦吟诗人孟郊写的古诗《游子吟》

(播放《试听 》 两遍)

乙:老师们、同学们,你们听了这首古诗歌,是不是有一种想掉眼泪的感觉?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

甲:古诗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相连,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

甲:这种骨肉之情通过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唯恐儿子“迟迟”难归的心情,

以及作者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讴歌: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从而寄托了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乙:是啊,“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们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吧!

甲:领读:(主持人教一句,学生们跟着读一句!)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乙:同学们读得真动情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歌吧,大家可以跟着学唱哟!相信在一遍遍的跟唱之中,你一定就会对这首《游子吟》心领神会的,也期待着你在校园的古诗歌唱比赛中,一展你的歌喉,欣赏你的风采!

(欣赏《试听 》 播多少遍,根据所剩时间而定)

甲:老师们,同学们,在一遍遍的古诗歌曲唱诵中,我们深深陶醉在这阳光般的母爱中了,让我们也放声跟着唱起来,在歌声中来结束我们的这次广播,《古诗欣赏驿站》下周一再跟大家见面了!

第6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关键词:古诗 趣味性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39-01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孩子们从小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得到祖国优美语言的熏陶,不仅能促进儿童口语的发展,训练孩子音乐空间能力,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创造力,更能陶冶儿童的情操,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1]在幼儿园古诗欣赏教学中,古诗描写的情景事物大多是古时候的,幼儿没有亲身的体验。对于幼儿来说,诗文精炼、高度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幼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能使幼儿喜欢古诗,理解古诗,成了笔者时常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联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创设情境、赏诗配画、故事游戏、吟唱表演等教学方面,增强幼儿对古诗的兴趣学习。

1 赛诗激趣

开展赛诗会激趣,让幼儿的积极性孕育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赛诗会,是孩子们最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无论怎么比,孩子们都乐此不疲。但如何让全班孩子都喜欢参与,积极投入,教师确实颇费心机。“告诉你来,告诉他,告诉爸爸和妈妈,背诵古诗并不难,一背一串顶呱呱,你背上来,我背下,我们一起来背吧!”就这样,幼儿熟知的古诗一一展现(清明\春晓\咏鹅……),朗朗上口。成功的喜悦是永恒的精神力量。孩子们的背诵水平参差不齐,我始终注意让人人都能在背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精心保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调动每个幼儿背诵古诗的兴趣。

2 赏诗激趣

借助等多种手段赏诗激趣,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利用挂图、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和意境,增强古诗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的艺术魅力。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从而提高了幼儿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也满足了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

3 想象配画激趣

诗画结合、想象感悟激趣,加深幼儿对诗的理解和感悟。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幼儿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幼儿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的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指方向望去,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幼儿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一座座大山,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高山树林,小鸟、朵朵白云。”接着我让幼儿发挥想象,自由作画。有的孩子画了一座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2];有的画房子、树木、小动物、青松、寻访人、小书童等,通过古诗配画,让幼儿用彩笔画诗的意境图,激发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4 故事情境激趣

故事情境激趣,让幼儿深度感悟理解诗意。有些古诗虽短小,却包含深刻地寓意。如教学《梅花》时,创设了《梅花和风儿》的故事情境:寒冷的冬天到了,风魔王要摧毁百花王国.冬爷爷问百花:“谁来迎战风魔王?”百花中的牡丹、玫瑰……都纷纷低下了头,只有红粉黄白绿梅花五兄弟,勇敢的站出来,我们来!说着,它们匆匆披件外衣迎战风魔王。风魔王大吼着:“寒风刺骨怕不怕?”不怕!“大雪纷飞怕不怕?”不怕!狂风肆虐,风雪交加,梅花微笑着,勇敢的绽放。渐渐的风魔王没了力气,可恶、好勇敢顽强的梅花呀!说着,风魔王悄悄的退去了。梅花胜利了,欢呼着,歌唱着。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幼儿对古诗内容自然心领神会。

5 游戏激趣

设置多种游戏激趣。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味地死记硬背,他们会感到很枯燥,很乏味,通过游戏幼儿的学习兴趣会更高。游戏既切合幼儿好动的特性,又能让幼儿深切体验作者的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如在欣赏古诗《锄禾》时,把诗中表达的意境、情感排成剧目,让一些幼儿饰演农民顶着烈日在除草,时时停下,擦擦脸上的汗水;另一些幼儿一边吃午饭,一边把饭粒随意地撒在地上,农民愤怒的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诗来教育他们,通过表演游戏,诗中真切动人的情景和哲理,深深地印入幼儿的脑海,久久难以忘怀。

6 吟诵激趣

在理解古诗寓意的基础上,让幼儿学做“小诗人”,声情并茂地吟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7 舞诗激趣

舞出诗情、诗意,提高学诗的兴趣。古诗教学中,教师的语感、态势给幼儿以声感、情感的刺激,使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活起来,幼儿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同时,引导幼儿用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诗的内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如欣赏《池上》幼儿会积极主动地创编出动作。小娃撑小艇,双手做握浆动作,用力的划船;两手分别前伸,神情紧张,做偷采莲花的动作;两手在头两侧不停地摇动表示不解后,双手盖住眼睛,表示藏踪迹;最后,双手前伸打开。这样增加活动的气氛,加深幼儿对诗句的印象,使幼儿身心、体脑相互协调,帮助幼儿理解诗意并记住诗句,使幼儿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获得成功感[3]。

8 唱诗激趣

不同内容的古诗都配有不同旋律的音乐,如古诗《春晓》它的旋律是活泼轻快,节奏鲜明。古诗《明日》它的旋律是缓慢、抒情、节奏流畅,听起来很优美。又如古诗《凉州词》它的旋律激昂,听起来催人奋进。通过开唱诗会的形式,使幼儿能身临其境的去边做动作边吟唱古诗。幼儿在这愉悦的环境中掌握古诗。在吟唱古诗的同时,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美,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而且还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会幼儿如何学习古诗,培养幼儿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提升幼儿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幼儿的性灵。

参考文献:

[1]朱鲁娟.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J].魅力中国,2010,(07).

[2]赵子俊.儿童读经教育综述与评析[J].中国教师,2008,(8).

第7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广西灵山县石塘镇中心幼儿园 535400)

我是一名幼师,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在孩子学习A、B、C,学习外语之前,应学习一点中国文化的底蕴,让孩子从小受经典古诗词的熏陶,一直是我的个人梦想。尽管现在又进行一次幼儿课改革命——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倡要遵循儿童成长的身心特点,让孩子多运动、多游戏,让孩子快乐的游戏中学到知识,而不是用学会多少个字、会被多少首诗的标准来评价孩子。有些地方的幼儿园已经明令禁止幼儿学习古诗,但如果就因此禁止学习古诗的话,那简直就是因噎废食。现在我们幼儿园通过调整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古诗,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让孩子们的童年像小鸟一样在蓝天自由飞翔。

下面就是我们幼儿园快乐学古诗的方法总结:

一、吟一吟、唱一唱古诗。

幼儿学习的古诗,是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一些简单、易懂、形象性较强的古诗,不需要孩子每一句诗、每一个字的意思马上在课堂里面了解透彻,只需要了解大概的意思就行了,这也是一种朦胧美。让幼儿“吟一吟”古诗,因为诗的语言都是富有音乐性的,古诗尤其讲究韵律,古诗篇幅短小,工于音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个学期我们幼儿园开展了一个课堂研究《幼儿园古诗创新教学的研究》,我觉得“课前一诗”这个环节不错,要求老师带领孩子们课前利用一两分钟“吟一吟、唱一唱”古诗。孩子们可热情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当课前歌声传进耳朵,那歌声是愉悦的,一看,孩子们的脸上荡漾着灿烂的笑容。到吃饭时,有的孩子不小心掉了饭粒,旁边的小朋友还会提醒说:“粒粒皆辛苦,不要浪费粮食哟。”老师此时忍俊不禁地偷乐,因为看见这孩子可爱得像个小大人。

二、画一画、饰一饰古诗。

幼儿的教育,在于直观。通常我们都用看图学诗的方法来上课,那孩子们只是观察、倾听,比较被动,也比较枯燥,没有融入到学习古诗的快乐中去。孩子通过上面的古诗吟唱之后,会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如学习古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我们会把纸和画笔放到孩子们跟前,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自己想像中的山、水、花、鸟,感受一下诗人在欣赏一幅画时,听不到水声,看见鸟儿不受惊吓的心情。不仅如此,“画一画”诗歌对于孩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就更深了一个层次。

“饰一饰”,指的就是墙饰了,在幼儿园,必须有一个会说话的环境。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内容,是课程的一部分,是孩子学习的材料,反应孩子探索发现的过程和事实。我们让孩子们成为环境创设者中的一员,一起布置这块乐土。我在教《咏鹅》这一课时,我在外墙布置了一个大环境,画了一个大池塘,让孩子把自己画的或者手工制作的大白鹅贴在池塘碧绿的水面上,孩子们的白鹅在我画的大池塘里快乐地“游”着。“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句话的意思在动手“饰一饰”中其义自现了。大白鹅形象又可爱,更主要的是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浓厚。

三、舞一舞、演一演古诗。

幼儿的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让孩子背着小手在无聊地听,老师在口沫横飞地讲,也忌让孩子死记硬背。让孩子动起来,走进区域活动里的表演区去“舞一舞”、“演一演”古诗。动作表演是幼儿学习儿歌的重要方法,也适用于古诗的学习。我们幼儿园的韦明洁老师在上《夜宿山寺》这一课教研课中,就是利用“舞一舞”给诗歌编上简单的动作,吸引了幼儿,令幼儿产生了极浓厚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上得非常成功。这首诗的重点词“高”“摘”“敢”“恐惊”也在舞中简单的演绎出来了。

无论是“舞”,还是“演”,只要老师能提供一些头饰,就可以看精彩的表演啦!

如《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张椅子就代表一颗松树,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童子,扮演的小朋友分别带上头饰。表演就开始了:这时,童子在松树下扫地,诗人问:你的师父在家吗?童子回答:我的师父上山采药去了。诗人又问:你知道他去哪里采药了吗?童子答:就在这座大山上,但是山上很多雾,你找不到我师父。诗人听了很失望,慢慢地下山去了……哈哈,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到表演区里演,这些小演员的演技并不是那么棒,台词也不是很准确,旁边还站在一位小小的摄像师,他举着硬纸皮做的摄像机,孩子们玩得更疯了,舞完了之后还摆了个造型。这只有一尺多宽的小小的表演区,是他们的大舞台,他们只要敢于表现自己,哪怕不是“舞”,也不是“演”,只是站上去朗诵了一首诗,老师就送给他们最真诚的鼓励。

第8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一、选材丰富内涵深刻

在儿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歌词往往要求生动而富有童趣,以简明、活泼的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歌曲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16首儿童歌曲的歌词主要取自于古诗词,这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其中不乏意境深远却又活泼生动的佳作。为了使《中国唱诗班》首辑的音乐创作更加尽善尽美,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主创人员在创作伊始确定入乐诗歌的时候就进行了精心的挑选和甄别,很好地把握和领悟了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及意境,在创作中也特别突出体现了整首作品中诗歌与旋律的声调在结合时的格律,显得韵味十足。

《中国唱诗班》第一辑共包括音乐作品16首,有《相思》、《夜思》、《梅花》、《出塞》、《明日歌》、《黄鹤楼》、《元日》、《饮酒》、《关雎》、《渭城曲》、《饮湖上初晴雨后》、《游子吟》、《悯农》、《草》、《登鹳雀楼》、《春晓》等。主创人员主要从能够影响广大儿童成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来确立和选择古诗词。总的来讲,这些诗词内涵盖了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亲情、友情、人生观、自然观等。这些歌词内容对孩子的教育意义比较强,而且非常符合《音乐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少年儿童的成长。歌曲的名称有的直接采用原诗,如:《黄鹤楼》、《游子吟》、《渭城曲》等;也有的在原诗作名称上进行简单的改编,如:歌曲《相思》(取自王维的《红豆》)、歌曲《夜思》(取自李白的《静夜思》)等。这些诗作大多是大众耳熟能详且流传甚广的,如今加以入乐诠释后更能够以音乐特有的情感渗透能力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这些作品中反映亲情和友情的内容最多,主要体现了思乡、想念亲人挚友等情怀,如:《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名句代表了多少人浓浓的思乡情怀;《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唱出那一份温暖深沉的母爱。此外,王安石的《梅花》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赞颂了梅花高洁坚强的可贵品质,《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旨在影响少年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日歌》教导孩子们要惜时才能有所作为;《春晓》引领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总而言之,不同的音乐作品反映了不同的思想内容,我国古代诗词洗练生动、意义的表达含蓄深刻,这套儿童歌曲创作以诗乐结合的方式升华了歌词本身的含义,增强了作品的综合艺术表现力。

二、抑扬有致民族性强

说起“唱诗”,人们极易联想到西方宗教文化,“唱诗班”则更是西方宗教领域内的重要产物之一,《中国唱诗班》这套儿童有声读物在其名称上就体现着浓郁的中西结合的意味。自“”以来,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是文化领域重要的议题。那么,如何在创作中体现中国式的“唱诗”就成为了这部作品成败的关键。

古时“旗亭唱诗”的文人雅事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如果翻阅历史文献,我们发现其实原本中国传统诗歌,五言也好、七言也罢,抑或长短句,大都是被人吟唱的。所以《中国唱诗班》的音乐创作不能简单等同于为古典诗词加上新的外衣,它首先得保持传统吟唱的方式。把优秀的古诗词谱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旋律,让孩子吟唱,在有趣中学习,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在吟唱中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的音乐语言,并加深对古代诗词的记忆力。所谓“吟唱”体现在音乐创作上的要求上就是要遵从古诗本来的格律,运用节奏、旋律、结构等多种要素,充分在音乐上呈现急徐相间、跌宕起伏、抑扬顿挫等多种音律变化,然而这在音乐创作中绝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以作品集第三首《梅花》为例,谱例如下:

王安石原作《梅花》为五言绝句,格律为典型的仄起平收,共四句,其歌词对应的格律为:墙角数枝梅(平仄仄平平),凌寒独自开(平平平仄仄)。遥知不是雪(平平平仄仄),为有暗香来(仄仄仄平平)。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所以以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来确定起句。“角”为仄声,末句末字的“开”为平声,是为仄起平收,一、二、四句押韵。易凤林创作的旋律在结构上以典型的起承转合四句与仄起平收相应,每句四小节,乐句规整对称,起句、承句、合句有呼应之感。在吟诵五绝古诗时,通常每句读完前两个字要稍有停顿,第三个字要稍重,第五个字拖长音。易凤林创作的旋律在节奏上与传统读法基本相应。每个乐句在前两个字上节奏较为紧凑,第三个字位于节拍重音,第五个字拖长,基本为两小节的时值。旋律的起伏走向与诗词平仄也基本一致。歌曲《梅花》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在旋律的细节构思上处处可见精妙。而古诗中深远的意境以及诗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深刻情怀得以体现,在旋律的起伏回旋中表达了脱离于平铺直叙的变化美感,而“唱诗”的魅力应该就蕴含其中了。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这16首歌曲都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进行创作,以五声调式和六声调式为主。以五声为基础的民族调式既便于孩子们演唱,又便于流传,同时也使歌曲更加具有民族特色。民族调式的使用是有意识地加强旋律的民族化,这无疑有助于孩子们从小熟悉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我们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活泼生动童谣性

《中国唱诗班》的音乐定位于“诗乐启蒙”,既可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启蒙教育,又可以被视为以诗与乐结合的方式为儿童早期音乐启蒙服务,在形式上接近于童谣。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而言,这种类型的音乐与一般意义上的成人歌曲完全不一样。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针对少年儿童的专门音乐创作仍不多,孩子们经常唱的儿歌很大部分还是多年以前的创作,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小兔子乖乖》这类,这些作品虽说经典,但是时代感不强。据相关部门统计,当前乐坛关注度最高的音乐创作来自于反映爱情内容的流行歌曲,在社会生活中孩子耳濡目染,常常模仿着成人的表演唱着成人的歌曲,作为多年关注儿童启蒙音乐教育的我们而言,看到这种现象其实是相当无奈的。

儿童歌曲的创作必须适合幼儿的年龄和音乐能力的发展水平,就这些作品的旋律创作而言,易凤林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考虑到该阶段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把《中国唱诗班》首辑的这16首歌曲打造成了真正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歌曲集。

第一,歌曲的音域不宽。由于童声比较特殊,儿童一般都用“真嗓”唱歌,所以童声的音域要窄于成人。《中国唱诗班》中有14首音乐作品的音域在八度和九度之间,仅有《黄鹤楼》和《相思》这两首音域为十一度,歌曲旋律基本在C1-C2这个音区内演唱,适合儿童演唱。

第二,歌曲的节奏鲜明。儿童通常肺活量不大,气息较短,他们的语言简洁生动,说话时较少使用长句,因此歌曲中多采用了简洁却又多变的节奏型,符合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以及语言习惯,除了吟唱格律需要以外,较少使用时值较长音的持续。

第三,歌曲的旋律起伏不大。《中国唱诗班》的平稳旋律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曲调一般不会起于过高或者过低的音,而最高音与最低音出现的次数也较少,在旋律进行中极少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以《夜思》的旋律为例,大量使用的同音反复和级进进行,在听觉上使旋律变得悠长,深化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

第四,曲调在词曲结合上以一字对一音为主,保证了儿童的演唱在音准和气息的控制上的顺畅,使音乐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了学堂乐歌的显著特征。

第五,歌曲的结构简单明晰。其中,以单乐段结构创作的作品共有5首,如:《关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皆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以A-B结构创作的作品有6首,A、B两段在旋律上对比明显。以A-B-A结构创作的作品5首,如:《悯农》、《出塞》等,基本为原样再现,方便孩子在演唱时记忆曲调旋律。

第六,歌曲的创作理念淳朴。因为定位为儿童音乐启蒙,这些歌曲中无弱起小节、无转调、无临时变音记号,方便孩子的学唱。

四、演唱完美 录音精湛

近些年来,国内也陆续出版了一些童声合唱或者独唱的乐谱集,但是像《中国唱诗班》这样主题鲜明的很少,配以CD音响的则更是鲜见了。易凤林在创作时就曾表达要让现代的人们在诗乐的熏陶下聆听到真善美最真切声音的美好愿望,所以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团队的选择自然不会掉以轻心。《中国唱诗班》配套的CD由著名的上海小荧星合唱团担任演唱,由合唱团创始人指挥家林振地担任指挥,担任录音的是曾为电影《卧虎藏龙》录制音乐而获2001年格莱美奖最佳录音及科技奖的陆晓幸先生。

这16首歌曲大多为单声部音乐,其演唱形式为合唱团齐唱,仅有四首歌曲中包含二声部音乐,这四首中又只有《明日歌》中有完整的二声部段落,《游子吟》、《登鹳雀楼》、《夜思》这三首均为在曲首部分用哼鸣伴唱的引子部分,增强吟唱的效果。

第9篇:游子吟的诗意范文

一、背景解读,推进诗情重现

古诗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抒彩,栩栩如生的意境,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等特点。但由于年代久远,文体特殊,学生又受到阅历、知识储备的限制,自然不能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厚重的情感与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从而走进作者,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后去读懂诗,去体验美。

如《示儿》一诗,蕴含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学生一时无法深切体会诗人陆游忧国忧民、刻骨铭心的爱国情感。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若将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事迹加以生动介绍,再吟诵这首古诗,学生心弦被深深拨动,就会领会到诗人真挚、热烈的爱国激情。再如,学习《出塞》一诗,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龄是一位投笔从戎的边塞诗人,知道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慷慨悲壮之情。

二、情境创设,演绎诗文意境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美的意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古诗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古诗内蕴的一种有效手段。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固有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诵,用大脑想像,用心灵感受,演绎诗境,感受意境美,享受美的陶冶,使学诗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达到最好的寓教于乐效果。

1.媒体再现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使古诗内容具象化,变得丰富、生动、形象。引学生进入古诗所渲染的意境中,从而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让学生想像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落日、霞光、高山、黄河、大海……面对一远一近、动中有静的壮美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角色演绎

古诗种类繁多,抒情、写景、叙事、送别……可谓是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如叙事诗,诗人往往只撷取只言片语加工成诗,情节单薄,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和丰富。我通过启发学生想像丰富诗句语言和画面,把“薄诗”读成“厚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松树下“诗人怎么问?童子怎么答?诗中有没有写?”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

3.诗画合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名画,一字一物,一词一景,一句一画,只要我们加以想像,动笔绘画,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激情四射的语言,无形的画面也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在字里行间的美自然而然跳跃出来。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人家”、“瘦马”的素描,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出来。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切领会诗人蕴含其中的个中滋味呢?我在教学时,画出文中出现的几种景物,勾勒出一幅简笔画,再配上徐缓忧伤的古筝曲和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慢慢融入古诗当中,感悟情感,感受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三、反复吟诵,体味诗韵和谐

古诗文的语言美,有一定的内隐性。只要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古诗文韵律、节奏、平仄的和谐之美,诗句内涵丰富、凝练含蓄之美。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可谓多姿多彩。

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充分理解古诗中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的妙处就在于它既形象地描写了诗中当时所处的情景,又往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等等,这些传神字眼,只有反复斟词酌句,才能品味其语言之美。初读要求读通、读懂,再读想像悟境,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个性发挥。读的形式可多样化,或集体朗读;或自由微吟;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让学生直抵文本真意蕴,直通学生心灵,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经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悦耳顺畅,具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时就让学生体会同声相应、回环往复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声韵和谐的音乐美。古诗固有的押韵、平仄、韵律,如果加上乐曲,让学生在吟中唱,唱中诵,二合为一,岂不快哉?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作者李白殷殷离别之意和真挚的友谊跃然其中。

四、哲理探悟,领会诗意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