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新年新气象作文精选(九篇)

新年新气象作文

第1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精选最新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随着新年的到来,到处充满着喜庆,到处充满着欢笑,每一个地方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你顺着路边的小路走,就会看到一个个灯笼挂树梢,它们给节日平添了几分色彩。你看平时那些冷冷清清的大超市也因过年而生意红火,随便一个地方都挤满了人,收银台的收银员们更是忙不过来,顾客一个接一个,大家都喜笑颜开,大包小包往家里拎东西。在路上,到处都是忙碌的人们。他们有的买春联,有的买鞭炮,有的买食品,处处充满着欢乐,处处充满了生机,也许这就是新年的魅力吧!

  “当当当……”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我们欢呼着,共同祝愿新年好。鞭炮在响着,礼花在放着,哦!那幸福的礼花开在地上,也开在每个人的心里……此时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礼花争奇斗艳,出现在广袤的天空。有的像仙女散花,一簇簇,一群群地冲向天空,又慢慢落下;有的像秋菊月季花,在天边绽放美丽的身影,万紫千红,明艳动人。有的像小流星猛地窜上天空,刹那间又消失在天空中。

精选最新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寒假期间,我特别高兴。因为过年了,有许多新气象令我激动,大家都穿新衣服,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新奇的笑容,家家门口贴着新的春联,小孩子们打闹着、嬉笑着。

  三十儿早上,大家高高兴兴地放鞭炮,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三十儿晚上,大家做成一桌,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看着电视上正热播的《春晚》,大人们还给我们压岁钱,人人都说吉祥话,如:对老人说:“寿比南山、健康长寿……”对店主说:“财源广进、恭喜发财……”在《春晚》中的节目比较丰富。不仅有专业演出队伍,还有农民工,还有港澳台的明星,这种分体现出了全国人民大团结。其中最引人住目的是《同桌的你》,因为里面有著名的小品演员:赵本山、小沈阳等。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这个小品中最“经典”的一句话是:“此处省略字”。除了这个小品,还有许多好笑的。

  新年新气象,祝大家兔年大吉、兔年愉快。

  精选最新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当我睁开朦胧的眼睛,已经是新年的第一天了,我躺在床上暗下决心,今年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当上三好学生。想到这里,我就跳下床,开始吃早餐、拉手风琴、画油画,还干了好多事情。

  中午,外面飘起了雪花,爸爸妈妈带我去钟楼看望老奶奶,还在西安饭庄吃了团圆饭,大家围在一起都很高兴,我感觉新年真好,我喜欢新年!

  精选最新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大家都会发现新年不就为突出一个“新”字吗?我们长大了一岁,开始了下一年的“新”生活,忘记以前生活的烦恼和不愉快,“新”的一年展现“新”的自我。

  新年了,家家户户都上街置办年货、买“新”衣裳。脸上不禁露出一丝的喜悦,是轻松的,是愉悦的。处处洋溢着这种喜悦。

  新年了,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也将回来了,村头不免又多了一些等待的人,静静的期盼着牵挂的人的归来,每一辆车的经过都使他们激动,当盼望的人回来时,却又显得那么的不知所措。但是那种喜悦却在。

  小村也打破了往日的寂静,村外的大槐树下,有打闹玩耍的孩子,有嗑着瓜子、拉着家常的老人、妇女。大家都其乐融融,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线。

第2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精选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新年的钟声敲响啦,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起点,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看好自己的起跑线,勇敢的去奋斗吧!

  我想,每个同学和小朋友都喜欢新年,因为在新年的这一天,许多地方都会举行活动,把活动场挤得水泄不通,许多小朋友兴高采烈的去参加活动,好了,时间不多啦!我也就说到这里了。

  在这里,我祝愿全体同学的爸爸和妈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同学,高高兴兴、快快乐乐、找到自己的目标,勇敢的去奋斗吧!

精选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老师曾说:“不论你以前有什么的错误,只要你在新的一年有新的改变,就是我心目中的好学生!”

  正因为老师这样说,所我决定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同学面前,第一次就发生在今天……今天是我放假了半个月上奥数的第一天,我想好好表现,所以去那上课给认识的同学留下好印象,就去那连管都不管上课聂舜启好说话、好乱动、好玩,他叫我了我连理他都不理,骂我了只当没听见。这样的效果果然好,非但在同学面前有了好印象还不会惹他生气呢。

  还有在放学的时候,我见平昊来上课了,我便问他:“平昊,你作业写完了没有?”他说:“还早着呢,一本还没写完呢。”那我便嘱咐他说:“那你可得快点写呀,没剩几天了。”他说:“没事,我5天搞定。”就这样,在新的一年中给他留下了好印象。

  我希望同学们都向老师说的那样,有新的面貌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只有这样,同学们的成绩才能整体提高好多呢,相信我吧!

  精选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20xx过去了,我们迎来了20xx。俗话说新年新气象,我们告别过去,迎来新的一年。

  电视台更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兔年顶呱呱》出版了,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去电影院观看;音乐快递又更新啦!小朋友在台上尽情地表演;小朋友考完试后,快乐地玩耍。

  春节到了,小孩对爷爷奶奶,说声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对叔叔阿姨说声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网上写一些新年祝福语,比如说:祝渔民一路顺风,一路平安,祝医院里的病人身体健康,早日出院等,表达自己对别人的祝福。

第3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通用范文   1、新年我要自己照顾我自己。

  2、在每次考试之前,我要认真复习。

  3、在爸爸妈妈不在家和爸爸妈妈生病的时候,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让不认识得人进来,要好好照顾爸爸妈妈,要帮爸爸妈妈买点药。

  4、要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不要偷懒。

  5、我要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

  6、做完作业要给爸爸妈妈检查,要认真复习,晚上收拾好明天要用的东西。

  7、要做点有益的事情,不进网吧,不打架,看色情等有害的事。

  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通用范文

  20xx年钟声即将敲响,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也随之而来,说一说那天出席我是怎么过的吧!

  早上起来,鞭炮声就不断,我早上洗脸刷牙,整装待发,我今天去爷爷家,一路上许多灯和灯笼被挂在路灯上,路过世纪广场的时候,就看到用小的灯泡做的四个字,“新年快乐”,让人眼前一新。

  到了爷爷家,看到了永远把笑容挂在脸上的爷爷,和我的好姑姑,爷爷和姑姑正在包饺子,于是我坐了下来,看了一会电视,不一会,爷爷和姑姑就包完了饺子,那饺子,一个个都象列兵一样,听命令出发,我说:“我能煮饺子吗”“你不行,你会煮破的。”“妈妈,我就是想学学,好吗,妈妈,你在旁边看着”我用撒娇的语气说着。“好吧好吧。”真受不了你,于是,我一声令下饺子们都乖乖的进入了锅里,“哈哈哈哈哈”我笑着,很快饺子就熟了,就可以吃了,“嗯!味道还不错。”于是我们愉快的边吃边聊着。

  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通用范文

  新年又有新气象。新年又有新的开始,新年又有更多的关爱。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早上举行了开学典礼,校长说上次我们捐助爱心的同学,他又重新回到学校,这都是爱,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而且又有新的规定。回到教室里,阮老师有让我们自己安排同学们的新位置,又有了新的比赛规则,是三组比赛,哪一组纪律好,那哪一组就赢了。老师还表扬了卢心澄、项啸扬,看来同学们也有新的表现了,有了新的表现还不够,还要有好的成绩,那就向新的学期进军,让自己学得出色,学得美丽,学得更精彩,有好得分数。

  新年新气象这句俗话说得真好!

关于新年新气象作文通用范文   新的一年,应该学会忘记。忘记那些令人伤心的,不去想,不再挂念,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伤心之事,不提也罢,只愿有一个了却无挂碍;忘记那些令人辉煌的,所有的事都靠自己的打拼,成绩已然属于过去,太阳依旧每天升起,依旧是崭新的开始,依旧是崭新的一页。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啊,短暂的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还有多少天,还有时间怨恨吗?

  新的一年,应该学会积极。积极的面对自己的职业,既然选择了,且不说无怨无悔,单说有没有改变的能力,没有吧,那就安心的专注与自己的职业。快乐也是一天,伤心也一天,何不积极快乐的拥有呢?再说我们的职业还是有一定的乐趣的,不是吗?积极的面对自己的生活,不要总以为单纯的两点一线太过枯燥,想想,最起码我们维持了自己的生计,且不去比较灾区的百姓,就说天天见到的清洁工、售货员吧,比起他们,我们过得还可以吧,自足啊。

  新的一年,应该学会勤奋与努力。人都有惰性,学会克制自己的惰性,那么勤奋就来了。且不说名言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就是在家收拾打扫,持之以恒,也是有所收获的。看周围的朋友屋清人静、学识渊博、成就斐然、日子红火、事业有成,不要感叹他们的结果,那是他们日积月累的勤奋练就出来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已经意识到有差距了,努力啊,赶紧。

第4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弹指间到了2014的最后一天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新一年,新气象

我轻轻许下我的愿望

愿我在2015年更活泼开心

愿妈妈在2015年万事如意

愿爸爸在新一年里生意兴隆

愿奶奶在新一年笑口常开,身体健康

羊年li,也祝大家喜气洋洋

第5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转眼又是新年到,虚长了一岁的同时,又离高考更近了一步,而我,应当以怎样的状态来迎接新年,还有高考呢?

淡然处之。千难万险不过一个稳字。要知道,磨刀不误砍柴功,对于成绩,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细心琢磨,小心谨慎。一步一步来,踏实地打好每一步的基础方为上。即便偶尔遇上麻烦,不必心焦,但凡困难,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安之若素。高考于学子们来说,算得上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关卡,为此不仅仅是学生们,还有父母,老师,全部都重视万分。导致学生们压力倍增,紧张感蔓延。新的一年到了,除了对新年来临的喜庆,还有对高考的惶恐不安,哪怕心里安慰过自己无数次,终究,该来的还是就要来了。但是,一味的紧张激动是没有用的,紧张之余,还是应当沉淀下来。

稳若磐石。压力大山袭来,不必惊慌失措,更重要的是,冷静,总结好过去一个学期以来的所有科目的复习,在原有基础上查缺补漏,稳扎稳打,并纠错存新,从而更进一步。在每一次的小测验,甚至大统考中发现了许多错误,不必太难过,只有你及时找到错误,然后改正过来,你就会进步很多。有时候,错误的出现反而更好,平时错的越多,意味着高考将会错的更少。因此,拿出原来的试卷习题,逐一找出错误,对应相关的知识点,对症下药,集成一个错题集攻略。

长了一岁的同时,不妨带上一颗更加沉静的心,在高考的路上大步迈进。新的一年到来,高考,我也来了!

第6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关键词 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论述;气象科普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9-0087-04

科普工作在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科学技术、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提出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对科普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科普工作发表重要论述,对科普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思想、工作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要求,科普事业繁荣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时期科普工作的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对近1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分析和探讨,对科普工作发展有重要指示意义。

1 2007―201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科普工作的重要论述

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普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传播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现。”①

这次讲话第一次明确定位了科学普及,并且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参照系,即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那么科技创新到底有多重要呢?党的十以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②。也就是说,把科学普及工作上升到了一个与国家核心战略并驾齐驱的层面,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同时这次讲话中更加明确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源动力,没有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和广泛参与,科学普及工作不可能开展好,只有科技工作者真正把科学普及工作当作科技创新来重视和对待,才有可能使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成为创新工作的两翼。

在随后短短的半年内,党和国家领导人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万钢等都围绕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科普工作各个方面作了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论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青少年,建好用好科技馆、博物馆等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加快建立普惠共享的科普体系。要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科普教育,增强科普教育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科普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③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大力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以信息化推动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要以互联网思维改变科普工作体制机制,建设众创、众筹、众包、众扶、分享的科普生态圈,促进颠覆式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要强化传播协作,推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强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传播体系。要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普精准化服务。”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明确表示科普要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要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互联网+科普’工程,创新科普理念、科普技术、科普手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文化需求。”⑤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万钢指出:“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急需科学普及。”⑥

2 2007―201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论述

分析

为了更多地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科普方面的重要论述,笔者通过网络检索了2007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发表的讲话,结果发现上面提到的几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可以组成近10年来我国科普领域的最高决策层,同时也是发表与科普相关讲话最多的领导人。

表1 党和国家领导人公开发表与科普相关讲话情况

(根据网络检索整理)

发表讲话

年份 发表讲话次数

刘云山 刘延东 李源潮 万钢

2007

2008 1

2009 1 2

2010 1 1

2011 2 3

2012 1 1

2013 1 1

2014 2 1 1 3

2015 1 1 1 3 1

2016 1 2 1 2 1

合 8 3 5 10 8 3

根据上表中的不完全统计,在过去10年间,作为分管科技的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发表的讲话最多,共有10次,分别是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开幕式(3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次),《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汇报会上讲话(2次),两院院士大会1次,中国科协会员日报告1次,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1次。

这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气象科普在整个公共气象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气象科普工作的三个重点方向,即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服务

“三农”。

2012年8月31日,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正式成立,他的成立也意味着气象科普有了一支真正的专业团队,作为气象科普的部级业务单位,对全国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具有业务指导职责,这也标志着气象科普正逐渐成为气象部门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2年10月26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第四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新时期做好气象科普四个“着力”:要着力发挥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要着力提高气象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着力构建气象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要着力提升气象科普的能力和水

平?。本次会议也明确了气象科普的发展将朝着业务化、常态化、社会化和品牌化的发展方向。

2016年在全国气象科技创新大会上,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要求:“更加重视气象科普工作,将气象科普工作放在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更加重要位置,切实把‘软任务’变成‘硬措施’,联合社会力量,强化传播协作,完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普及气象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广气象科技,努力提升全社会气象科学素质。”?

4 未来发展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气象科普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紧跟国家大的方针政策和未来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气象工作特色的气象科普,即在发展过程中既能把握科普工作的普遍规律,又能体现气象工作的特色和优势。关于未来气象科普工作的发展方向有几点建议。

4.1 在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中明确气象科普地位和任务,向“科学普及具有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的目标扎实努力

目前在气象科技创新工作中,并没有明确包括气象科普的工作内容和目标任务,这不利于气象科普工作与气象科技创新工作的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建议将发挥气象科普在气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气象工作作为一项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型、科技型工作,让公众了解一些前沿和高端气象科研成果也应该成为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4.2 顺应主流科普工作发展潮流,在气象信息化进程中,加强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

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大力发展气象信息化建设,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体系中,气象科普信息化应该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这对于对接社会科普内容和渠道,整合气象系统科普资源,推动科普工作智慧化发展具有深远

意义。

4.3 推进和加强气象科学教育工作,尤其是面向青少年的防灾减灾气象科学教育

作为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教育工作已经引起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气象作为一门多学科融合的科学,对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在自然灾害(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损失的七成以上)中相对脆弱的个体,加强青少年防灾减灾和应对灾害能力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4 探索气象科普产业化发展道路,融入科普社会化格局

目前气象科普主要是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基本属于纯公益性工作,随着对科普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拓宽气象科普经费解决渠道已经成为阻碍气象科普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只有积极融入科普社会化大格局,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科普工作,才能保证气象科普工作的可持续性

发展。

4.5 加气象科普业务化建设,在主流气象业务中准确定位

气象部门是个业务性单位,在整体气象业务体系中找到气象科普工作的准确定位,是保证气象科普能够获得更多支持的“捷径”,因此加强气象科普工作的业务化建设,在公共气象服务中找到自己的位子并进一步发挥作用,是气象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坚实

基础。

注释

①.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通讯社,2016-5-31.

②.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

③刘云山.科技工作者要争做创新发展的时代先锋――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2016-5-31.

④刘延东.创新科普理念和服务模式 打造信息化科普新引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6-6-22.

⑤李源潮.创新科普方式 更快更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2016-6-2.

⑥万钢.科学普及是“双创”的重要社会基础,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致辞,2016-9-24.

⑦.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12-15.

⑧.在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2007-2-27.

⑨.在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2008-1-8.

⑩第一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报告,1997-9-10.

?第二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报告,2003-12-5.

?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报告,2008-11-17.

第7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关键词:气象;新农村建设;服务;广东清远

根据中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清远市委、市政府对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清远市“十一五”期间的十大目标,结合清远市气象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气象在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中的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明确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具体工作思路。

1找准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

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清远市委、市政府结合清远市实际,提出清远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的工作目标是:1年起好步、3年打基础、5年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十大目标:一是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生活水平,其中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要达到5万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要达到8%,到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330元,地区部分农民收入要达到全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二是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本实现村村通水、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和改水、改路、改厕、改圈、改建旧房的“五通五改”;三是有较强的科技教育支撑;四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五是有整洁的村容村貌;六是有文明进步的村风民风;七是有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八是有丰富的文化生活;九是有较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其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村人口75%以上;十是有健全的民主管理制度[1]。这就要求气象服务在巩固以往为“三农”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及早谋划,寻找新的切入点。

1.1从发展新产业中切入

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力争在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上取得重大发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农村综合改革上迈出新步伐,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方面取得新进步,在构建和谐农村上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明确了大力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八个五”工程,努力在全市建立3.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3.33万hm2优质水果基地、3.33万hm2速生丰产林基地、5 000万只清远鸡生产基地、50万头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3.33万hm2水产养殖基地、50个年产值2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转移50万个富余劳动力,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加速山区农民增收步伐的新路子,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目前清远市已形成了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的新格局[1]。

早在1999年,清远市气象局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之间的联系及其规律,分析总结了反季节蔬菜和杂交水稻等农作物在清远市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生产的特征,找出了清远市气候与农业之间的客观规律,形成了《清远气候与农业》[2]一书。2002年,清远市气象局请广东省气象局气候研究所专家运用GIS 技术,对清远市农业气候资源、反季节蔬菜、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气候条件进行了气候论证和区划,对清远市农业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气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农业气象、气候方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一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品种引进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3]。二是利用“3S”技术为优质鸡鸭鹅、沙糖桔、无公害蔬菜、有机稻、奶牛“五个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优质烟叶、中药材、竹笋、蚕桑“四大特色农业基地”进行精细化气候区划。尤其要在充分考虑气候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土壤性质、坡度、植被、土壤稀土含量等因素,利用3S技术对清远农业产业的开局区划到村组[4]。三是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销售,提供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1.2从建设新村镇中切入

过去,农村建房大多是依山傍水,讲究风水地理,切坡建房相当普遍。由于当时的条件,没有考虑小气候因素的影响,以致出现因暴雨型地质灾害倒塌、冲毁房屋,或是因房屋建在雷暴多发区,常遭遇雷击而导致人员伤亡。在新农村建设中,清远市提出要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作为气象部门应该直接参与到当地的村镇规划工作当中,为其提供规划区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雷电灾害等)风险评估,使村镇建设避开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雷暴灾害多发区。

1.3从培育新农民中切入

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网中专门开设农民网校,提供农业、农业气象、农业科技、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网上课堂。二是积极参与当地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当地实施乡村干部知识技能过关、大力培训乡村干部等方面,派出天气、气候和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向农民传授有关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宣传科学防范气象灾害的知识,帮助广大农民增强科学生产和气象灾害防范意识。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近年来清远市气象局派出技术专家送科技下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此方式应继续,并进一步加强。四是为农村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方面开展小气候评价和分析,还可以协助相关部门在中心村建一些气象科普、防灾减灾宣传画廊等。清远市政府决定把生态农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沼气池,改厨房、改厕所、改畜圈等。推广农户用沼气和“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等循环生态农业模式,使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1]。在这方面,气象部门大有可为。

1.4从农民现阶段的迫切需求中切入

2006 年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气象部门组织了大范围、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如: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需要气象服务来保障,特别是干旱、洪涝、暴雨型地质灾害、雷电灾害、大风冰雹等预报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气象部门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副产品销售、病虫防治等提供针对性强、精细化、无缝隙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和信息服务,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等。这些无疑是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最好的切入点。

2抓好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

2.1加快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建设速度

中小尺度气象灾害具有范围小、时间短、突发性强等特点,其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当前气象监测站网远远不能满足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的要求。在广东省气象局与清远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清远市气象部门准备从2006—2008年再建设82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加上原有的42个,气象站总数达到124个。目前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并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采取以地方财政为主体、部门支持、社会企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对中小尺度气象灾害监测网的投资建设力度。清远市全省雷电多发区,全年雷暴日数达93 d。雷电不仅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而且可造成供电系统中断、森林火灾、建筑物毁坏、油库爆炸起火、通讯系统瘫痪以及电气电子设备损坏等。随着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由于区域内通信、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预警与防御问题已涉及到各行各业,加强雷电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服务十分必要。要在雷电灾害多发区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站。另外,清远市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分明显,导致干旱频繁。要在干旱区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站。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建成布局合理的清远市中小尺度气象灾害自动监测站网。

2.2加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建设

要通过建立研究型业务和完善科研课题经费投入机制,重点加强以下几项科研开发。一是建立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工具、方法和预报员经验的气象预报业务平台。着重开展中小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的解释应用,逐步实现气象预报在时空上的无缝隙、精细化要求。二是加强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短时强降水等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研究,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建立山洪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服务系统。三是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建立完善乡镇预报业务系统。四是开发并不断完善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系统。五是建立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2.3不断丰富农村气象预报服务产品

要在现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基础上,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新要求,不断开发针对性强、适用性好、需求量大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新产品。一是开发山洪地质灾害、暴雨、短时强降水、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服务产品。二是开发农村气象指数预报服务产品,包括施肥、施药气象指数预报产品等。三是丰富农业气象情报、预报、评估以及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产品。四是提供产业布局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和新品种引进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五是加强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建设,开发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动植物重大疫情预测等服务产品。

2.4加强气象信息渠道的建设

准确的预报和丰富优质的服务产品,只有及时传递到广大农村和农民,才能发挥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作用和效益。而目前的状况是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信息传输渠道不畅,甚至闭塞,已经成为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瓶颈”。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是当务之急。一是在清远市气象部门已建成的包括电台、电视、手机短信、“12121”电话、决策气象信息平台、互联网等气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建设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系统、北斗卫星DAB卫星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实现中国气象频道在清远落地,开展气象信息进农村工程建设,建设基本覆盖全市的新1代农村气象警报系统。二是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和单位的密切协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声讯电话(12121)、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在第一时间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民手中,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三是积极配合清远市政府新农村总体工作目标和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特别是重点规划建设的80个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四是建立一支以村干部为主的村级气象信息协管员队伍,负责转发农经信息和气象服务信息,收集上传气象灾情和当地农民的意见建议,同时负责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等,也可以与当地政府聘任的防洪防治员相结合。

2.5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人工增雨是防旱抗旱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广大农村最为需要,广大农民群众也最为欢迎。气象部门必须着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这项工作。一是加强装备建设,按照400~600 km2面积配备1套作业系统的标准完善人影作业装备建设。二是按照“五个一”(1辆运载车、1台火箭发射架、1部GPS、1台笔记本电脑或移动支撑系统、统一服装)的标准,每个市、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的作业分队。三是建立完善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人影作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体系和地方财政投入机制。五是积极开展防旱抗旱、水库增水、降低森林火险等级、森林火灾扑救、城市降温等人工增雨作业。

3把握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结合点

3.1与贯彻落实国务院3号文件结合

2006年1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进一步明确了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提出了气象事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5]。这是指导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促进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尚方宝剑”。要以贯彻落实国发[2006]3号文件来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气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

3.2与实施“三大战略”结合

“人才强局”、“科技兴气象”和“拓展领域”是气象部门正在推进实施的三大战略[6]。三大战略中人才是基础,科技是支撑,拓展领域是根本任务。加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本身就是拓展领域的重要方面。要建立健全各类气象人才管理制度,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在培养气象业务服务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同时,要突出培养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研究型业务,不断增强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7-8]。

3.3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工作结合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社会参与”是清远市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气象与各行各业关系密切,尤其是与“三农”工作有着天然的联系。气象部门应该加强与当地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和农工部以及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与协作,认真做好“结合”的文章。如:加强与国地部门的协作做好农村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与防御工作;与农业部门联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预防工作;加强与广播、电视、电信、移动等单位的协作,共同解决气象信息进村入户的问题[9]。

4参考文献

[1] 曾贤林.着力打造山区特色现代农业品牌[N].南方日报,2007-12-25.

[2] 邹世忠.清远气候与农业[M].清远:清远市气象局,1999.

[3] 鞠红霞,赵蓓,郭一飞.泰州市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81-282,286.

[4] 李凤霞.农业气象为“三农”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宁夏农林科技,2005(5):81-82.

[5]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06-01-12].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28251.htm.

[6]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7] 张锦镔,章爱华,谢国林.论乐清气象为新农村发展服务[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90-291.

第8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__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贯彻落实《__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省政府关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各项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实现市、县、乡三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机构全覆盖,市、县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均纳入政府工作考核,市、县气象防灾减灾经费全部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市、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到社区、到乡,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到村。市局、__、__县局完成政府颁布“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提高预报准确率。建立市县一体化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实现气象信息资料和预报服务产品市县共享,研发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气象服务终端,提升服务手段和技术,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更加便捷的气象服务。推广应用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成果,开展乡镇精细化预报服务工作。推进城市综合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制作交通、城市积涝、雾霾等大城市精细化预警预报产品。配合省局优化省市县三级预报集约化流程,提高短临预报预警时效性。

做好转折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重点做好汛期气象服务,加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特别是突发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与信息工作。加强水务、农业、交通、环境、卫生、电力等部门高影响天气监测预警。认真做好各项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持续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粮食生产“三大行动”计划,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政策和配套资金。依托各级政府气象灾害防御机构,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农业气象服务专业队伍,加强“直通式”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意见”,根据省局要求和部署,落实市、县人工影响天气机构、编制,规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管理。肥西县局全面完成“三农”试点工作任务。

加强生态监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认真做好 “生态合肥”建设气象保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充分发挥气象作为基础性科技部门的作用。积极开展生态和环境气象服务,组织开展水上交通安全气象服务,开展__蓝藻监测预警。根据需要开展生态、用水、森林防火、改善空气质量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工作,做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和政策制定的决策咨询。

(二)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

推进合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工作。争取省局与合肥市政府召开局市联席会议,签署《共同推进合肥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市政府印发《关于__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实施意见》,提请市政府主持召开__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座谈会,细化工程项目,明确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由领导小组制定下发《__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行动计划》;落实省局布置的各项试点任务,努力在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上取得明显突破,在公共服务、基础业务、科技人才、科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定示范成果。

建立适应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市气象台开展城市积涝预警预报服务,开展地质灾害落区预警预报服务;建立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与市政府应急办等相关部门的联动联防。有序推进合肥都市圈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建设。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功能,争取市政府下发规范预警信息机制的文件,建立健全气象等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绿色通道”,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基层组织体系。建立市级水文气象和山洪地质灾害市县一体化气象服务系统并实现业务化。建立县级公共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完善气象信息员互动平台。

强化基层台站基础业务管理。建立业务工作奖惩机制,强化基础业务管理。市局业务单位和各县局全年开展常态化业务工作岗位练兵活动不少于4次,组织人员参加第二轮全省气象观测员轮训。积极配合省局完成部级台站新型自动气象站、能见度仪和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建设。各县局配合市局开展乡镇自动气象站选址,推进乡镇自动站建设和单雨量站迁移工作。

推进“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基础工程、城市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工程、气象为农服务保障工程等合肥气象“十二五”重点工程建设,确保规划落到实处。做好“合肥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的设计招标和工程招标工作,加强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监管。在市区增加25套四要素区域自动站,在高速 公路沿线增加30套含能见度的六要素自动站,在环巢湖沿岸增加18套四要素自动站,在巢湖水面建设1套综合观测平台。完成合肥城市气象观测场的功能布局、仪器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综合管理工作。加快合肥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站址勘选工作和搬迁项目的落实;研发“合肥市县一体化业务服务平台”、“__大城市积涝预报预警系统”等并投入使用,开展城市渍涝积水点预警服务;完成“__大城市精细化预报质量检验系统”建设。积极备战今年预报业务竞赛,争取榜上有名。

加快推进气象装备和信息网络业务发展。统筹协调市、县两级气象装备保障业务,推进分级分类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市级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工作职能,组建由市气象装备保障中心为核心、各县局一名业务骨干参与的合肥市气象装备保障团队。鼓励有条件的县局开展区域气象站社会化保障。完成市县通信电路升级。在全市台站推广使用历史实时资料一体化业务流程。积极参与省局地面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试点工作。加强气象信息共享和服务中的安全、保密管理。

(三)加强工作创新

完善科研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省局及省台、人影办等相关单位的人才和技术合作,建立业务研发、技术研究、综合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根据需要聘请专家担任指导老师,指导课题项目的研发工作。着手组建合肥市气象学会,加强气象学术交流工作。

加强创新项目的管理。市局各内设机构、直属单位和各县局,都要结合发展需求和工作实际,每年提出1-2项创新项目,由市局办公室汇总建立创新工作项目库,集中凝练出市局的创新工作。每年对创新项目实行滚动管理,组织开展创新工作研讨,做到人人重创新、年度有重点、后续有储备。

建立创新工作激励机制。实行创新工作奖励制度,有效激发全局职工创新热情,职工凡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被市局采纳并促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将给予相应的表彰或奖励。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人事部门要结合事业发展需求,在客观分析当前干部职工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规划。

加强教育与培训。继续鼓励在职人员参加学历教育,重点支持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攻读博士、专业硕士学位。落实中国局、省局组织的各项培训任务,支持干部、科技人员、业务科研骨干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进修、培训。选派人员到上级部门单位挂职交流学习。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观测、预报等基本业务的岗位培训。

加强干部队伍管理。进一步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实行干部、科技人员的多岗位锻炼,加大岗位交流、轮岗工作力度。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坚持凭实绩使用干部,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大胆使用那些有思路、有责任、有闯劲、有能力、有实绩、有口碑的干部,让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进一步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条件,重点争取增加业务岗位人员数量,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科研立项上重点给予支持。进一步做好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有潜力的年轻同志多压担子,尽早培养。

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大胆引进高层次、优质人才。在更大范围内开展优秀业务科技人才、首席预报员选拔工作。加大基层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力度,按照上级部署有序补充公务员队伍。进一步规范编制外用工,制定管理办法,规范编制外用工福利待遇。

(五)加强基层台站建设

继续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县级气象机构设置、优化事业结构和业务布局,推进县局政事分开、局站分设、管办分离,促进集约发展,进一步强化县局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体系向乡(镇)延伸,各县局要在80%以上的乡(镇)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加强对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的管理、培训,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的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市局成立基层台站建设工作专班,加强对基层台站建设工作的指导。庐江、长丰县局完成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工作。

抓好项目申报及经费落实。市、县局要积极争取将区域自动气象站等地方气象事业年度维持经费、人员地方津补贴缺口部分纳入地方预算。各县局争取县级地方政府年度对气象部门总投入不低于30万元,争取下年度政府常规预算不低于20万元,切实做好规划建设项目的立项,并落实投资经费。市局常规预算不低于100万元。

(六)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按照省局提出的“管理业务化、装备现代化、服务规范化、人员专业化、监管常态化”要求,创新科技服务发展方式,充分挖掘县局科技服务潜力,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省局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确保四县局科技服务收入全部进入全省前十名。市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要发挥指导作用和管理职能,加大对县局的技术指导和管理力度。要严格按照廉政风险防控规定的业务流程开展工作,严格执行相关技术服务标准和服务收费标准,坚决杜绝超标准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等行为。坚持和完善气象科技服务季度分析会制度,继续实行按月上报“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防雷装置竣工验收”登记表。各县局要加强防雷检测队伍能力建设,提升科技服务从业人员素质,加强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逐步建立气象科技服务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气象科技服务单位和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腐败行为,严禁以任何名义和形式侵占、挪用、私分气象科技服务资金和资产。

(七)加强科学管理和法规建设

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加强气象法制队伍建设,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扎实开展防雷综合治理。各县局气象行政审批项目必须全部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市、县局都要争取加入当地规划委员会,力争将避免危害探测环境行政许可列入当地发改委立项前置审批内容。肥西县局要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好探测环境。

强化内部科学管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工作流程。继续加强 财务管理,抓好预算编制和执行,规范资金使用和项目建设的管理,监察审计部门定期开展检查和督查。继续加强气象宣传与科普工作,落实气象科普规划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加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科普宣传。完成新版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

推进市级气象立法工作。积极申报合肥市立法项目,争取将《__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传播条例》和《__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条例》列入__市__年立法计划。争取市政府先行出台相关文件或规章。开展立法前期准备工作,加快立法进程。

(八)加强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

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举办学习十精神辅导报告会,开展学习十知识竞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支部换届为契机,争取成立市局党总支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实施党务公开,加强党员管理和发展工作,力争发展2—3名新党员。继续做好帮助庐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加强党建带群团工作,开展争创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举办青年发展论坛,为我局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言献策。举办职工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开展共建活动,活跃单位氛围。扎实做好老干部工作,全面落实老干部“两项待遇”。

深入推进气象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举办一个课堂、开发一个平台,组建两支队伍”活动,即开办职工学讲堂,邀请相关专家和领导讲课,解放职工思想、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创建职工学习综合信息平台,促进网上学习和交流。组建市局志愿服务队和文艺兴趣小组,开展“三关爱”等多种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增加文化气息。加强对县局文明创建工作的指导,增强基层创建力度,力争市局和肥西县局成功申报第十届省文明单位,其他县局要确保市级文明单位荣誉。

(九)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倡廉工作

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体系,分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促进各县局和市局各职能科室充分履行职责,共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作风建设,严明政治纪律,确保省局和市局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完成省局规定的重要事项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本地化任务,完善相关制度,努力构建预防有效、制约有力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按照省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制订《__市气象部门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__年工作规划》。进一步规范市、县局局务公开工作,完善县局领导集体决策制度,推进县局决策科学、民主、公开、透明。加强对制度贯彻执行的监督和科技服务监管,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电话回访制度,提高回访比例。深化内部审计,对市局科技服务中心和所有县局开展年度审计,加强对审计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强化审计整改措施的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继续开展宣传教育月活动,结合气象工作特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确保市级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建设成果。

四、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目标已明、方向已定,任务已定,下面就是要考虑如何干,以什么状态干,如何干出成效的问题。

一要切实加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近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好学才能上进,国家要上进,必须大兴学习之风,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中国气象局和省局党组也高度重视加强学习。

面对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真正“吃透”上级的政策和要求,才能真正了解别人和认识到差距,才能真正激发发展和进取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升能力、增强本领。要坚持和完善职工理论学习、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要将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让学习成为习惯,成为改进工作方式、提升个人修养的途径,长期坚持,苦学不怠。党组中心组学习要发挥带动作用,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加强对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问题的预见、判断、分析、谋划、综合和决策。职工学讲堂要定期举办并发挥成效,充分利用省会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加强学习需要有开放的思想和心态。__市作为全国省会后发城市,近年来以惊人的速度在加快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重要原因是合肥人始终秉承“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不断解放思想、奋力赶超。我们身处合肥,不能没有这种精神。思想有多远,事业就有多大。解放思想领导干部要带头,全体气象干部职工要紧紧跟上,大家的思想要与省局党组的要求合拍,与合肥大发展同频共振。在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这些新任务中,首先要拆除思想理念的“天花板”,敢想,敢创新,敢提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只有如此,才能逐步破解事业发展的难关和问题,才可能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有示范意义的“先行之作”。

二要切实强化管理,狠抓各项任务的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想法再好,还要靠实干。科学的管理是取得工作实效的关键,有效的落实和执行是取得工作成效的保障。所谓执行力,就是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把思想迅速转化为行动的能力。执行力的强弱,决定着工作成效的大小,再好的发展目标,再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很强的执行力,都只能是纸上谈兵,都是空想。市局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大目标管理力度,围绕全局中心工作制定“任务书”,细化目标管理内容,分解重点工作任务。要完善考核机制,对各项任务明确具体“时间表”,确保目标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要加强督查督办力度,在做好日常工作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市局办公室要加强对创新工作、重点任务的督查督办,实行定期通报。各职能科室要加强指导和跟踪督查,及时帮助县局和业务单位,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推进重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要切实强化作风,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和责 任。一要严明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使上级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得到有效执行,形成正能量。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并引导广大职工自觉增强事业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要强化责任传递。事业发展人人有责,各部门各单位要抓具体、抓落实,做到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责任岗位和责任人员。二要切实关心群众,多为职工解决问题。每位职工都是合肥气象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切实帮助职工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难,解决思想上的困惑,要带着感情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和交流,倾听大家的意见,进一步调动每位职工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关心发展,思考发展,为发展多做贡献,努力做到自身发展与事业发展同步。三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工作不能虚、不能慢、不能躁。要在“实”上做文章,落实任务要有流程、有标准、有检查、有反馈,把工作完成到位。要在“快”上做文章,慢也是退步,要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养成“立即行动、马上就办”,“今日事、今日毕”的工作习惯,坚决克服工作中懒散、拖拉的不良习惯。要在“稳”上做文章,稳就是要确保不出问题,特别要确保不出现责任性的问题,保障事业安全发展。

第9篇:新年新气象作文范文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高原所),是全球致力于高原气象研究的专业科研机构,高原气象人在高寒缺氧、人迹罕至的环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测收集着一组组气象数据,探寻着高原气象的种种奥秘,架起了一条高原气象研究的“天路”。他们的求索之路,正如著名气象学家曾庆存院士为高原所的题词那样:“攀登科学的珠峰”。

壮志凌云在九天――风起云涌,振翅高飞

高原所起步于1972年,1978年成所,为加强青藏高原气象科学研究,1984年国家气象局赋予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中跋涉十多年之后,高原所面临着体制落后、人员冗杂等诸多问题。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在国家改革开放不断走向纵深的大背景下,高原所毅然走上了科技改革的探索之路。

2001年底,擂响改革战鼓的高原所决定弃旧迎新,推陈出新。首先是按照《高原所改革实施方案》,建立了一套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理事会、科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逐一建立……高原所实现了由主管部门直接领导向理事会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转变。为适应新型科研体制的需要,实行了以科研课题组为活动单位,全面实行课题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这一举措既加强了科研管理,又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制度创新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高原所也时刻牢记,科技创新是科研院所的立所之本。因此,高原所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仅2008年以来,高原所就立项主持56项。其中,包括973项目课题在内的科技部项目4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经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科技厅项目3项,自治区地方项目3项,中国气象局西南区域气象中心项目5项。7项成果分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17篇,其中核心论文153篇,SCI论文29篇,EI论文24篇,ISTP论文5篇,出版专著17部。

这些成果以高原气象为专业特色,紧密结合青藏高原大地形对灾害性天气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对旱涝冷暖异常及其次生灾害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重点围绕青藏高原大气观测和信息采集、高原山地数值预报模式和预报技术、高原陆面过程和地气相互作用对我国重大天气气候与环境灾害影响等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通过推进高原气象观测能力建设,提升高原气象研究水平,加强高原气象业务支撑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改革中浴火重生的高原所在科研的道路上大步跨越,振翅高飞,正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和区域高原气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科学探索有门道――积淀研究优势,打造核心能力

作为地球上的天气气候敏感地区,青藏高原特殊地理位置及特有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对全球天气气候变化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多年来,高原所紧密结合青藏高原及其复杂地形对我国灾害性天气气候与生态环境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重点开展了高原气象观测、高原天气、高原气候与气候变化等优势学科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高原天气研究与应用:实施了我国西南涡加密观测大气科学试验,并业务化;开展了高原涡与切变线、西南涡演变特征、异常机理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深入研究了高原东侧陡峭地形区暴雨的形成过程、演变特征和异常原因,丰富了对暴雨天气的认识;开展了数值模式的预报能力评估、资料同化、模式地形和物理过程参数化分析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改进了业务预报水平,为发展高原山地区域数值模式奠定了前期基础。

――高原气候研究与应用: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异常、陆气相互作用、南亚高压不同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我国夏季重大气候异常的影响,加深了对旱涝灾害成因的认识;系统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大气水汽循环特征及其水汽输送变化,指出了水汽输送的异常对区域旱涝的影响;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异常与亚洲季风变异的关系,土壤湿度对季风气候的指示意义;开展了青藏高原周边地区区域气候模式的适用检验与业务应用研发。

――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与应用:系统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化事实、成因及其影响的综合分析研究;完成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东侧金沙江流域水资源及水汽循环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其温度、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特征;进行了气候变化对西南地区水资源、农业影响及其综合评价模型和应用研究;首次建立了四川省气候变化高分辨率(1x1km)数据集,并预估了不同情景下未来100年气候变化趋势;开展了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研究。

――高原陆气相互作用与应用:针对新建观测站资料与科学试验资料,开展了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盆地区域的微气象学特征,加深了对大气边界层结构、能量输送、湍流通量等特征的认识;进行了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地表参数和能量通量的卫星反演试验和检验,建立了区域估算模型;开展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气候生态系统的监测、分析和应用研究。

紧紧围绕高原气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高原所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原气象学科的发展,发挥了专业所对气象业务的核心和引领作用。

高山顶上测天漏――提升高原气象预报能力

目前,我国正努力推进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而一个合理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象综合观测布局至关重要,开展青藏高原观测布局关键技术和前期科学研究试验势在必行。

2005年,高原所在青藏高原东侧的理塘县完成了大气综合观测站建设。当年11月,占地20亩的理塘观测站正式投入运行,填补了我国青藏高原东坡大气边界层观测的空白。该基地形成了具备地面常规观测、通量与近地层梯度观测、GPS水汽观测与GPS探空、天气现象与辐射观测、地表能量交换、大气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变化、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光学性质和垂直分布等方面较为完备的观测系统,设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能量平衡、水热收支、高原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高原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更高分辨率的实测资料,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升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综合观测体系能力,高原所再接再厉,基本建成了包括高原主体、东坡、成都平原为基地的青藏高原气象综合观测体系。除理塘大气综合观测基地外,还先后建成了成都平原温江大气对比观测站,高原东部陡峭山地区16个GPS水汽观测站,结合业务观测站网,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沿30°N东西剖面、100°E南北剖面的青藏高原及周边关键区大气观测体系,在综合观测、科学试验、信息共享、科学计算、科研平台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为我国高原气象基础观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业务应用和合作交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高原所针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实施了一系列大气科学试验,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复杂天气系统过程的准确把握和有效预报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也为西南区域复杂地形下数值模式能力提高及同化技术提供了支持。特别是西南涡加密观测试验的业务应用及其常态化,加密资料实时进入区域气象中心业务平台,为预报员正确把握天气系统及其变化,做出正确的天气预报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密观测资料直接同化进入西南区域数值预报业务模式,改进了数值预报业务水平,尤其是由此建立了一种科研应用于业务的新方式。同时,开展了高原山地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应用技术研发,调整了西南区域业务数值模式系统,提供了覆盖西南各省(市、区)的模式预报产品,成效显著。

随着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业务化,高原所形成了一项新的气象业务服务产品――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在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及时实现业务化,建立了面向业务、社会和公众的共享平台,并以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档两种形式实现共享,已在全国气象科研、业务和教育部门及其社会有关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年来,高原所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从观测、试验和研究等多方位,加强科技成果的业务应用,实现了业务推动科技,科技引领业务的目标,对于提高气象灾害预测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科技支撑排万难――抗震救灾,不辱使命

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世震惊。在这场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高原所集中展现了科技创新对于气象业务的重要支撑作用。

地震一发生,高原所就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及灾区科技服务中,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他们应用数值模式、集合预报、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等开展每日两次的“区域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地震灾区预报”,分发到灾区气象台站、四川省气象局相关业务部门及各级领导,共提供44期服务材料。

高原所还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小组,开展“高原东侧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后天气气候变化分析研究”、“灾区24小时降水的精细分析”、“灾区泥石流发生与气候条件分析”、“灾区疾病传播与流行的气候条件分析”等地震灾区相关气象科学研究,完成了《四川汶川大地震前后气象要素变化特征》等13篇与地震灾区密切相关的科研论文和科普文章,发送四川省各级气象部门及其相关单位作为科普宣传和气象服务参考,为抗震救灾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指导,为决策部门提供了大量参考信息,3篇被四川日报、四川科技报转载。科研人员作为四川省人民政府《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防灾减灾规划气象专家组技术负责人,主持编写了《四川省气象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修复规划》。此外,还创作了《地震灾区过冬取暖须谨防一氧化碳中毒》、《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农业低温霜冻害及其防御》等科普文章,为灾区震后第一年过冬提供科学指导。

在这场严峻的灾难面前,高原所经受住了考验,高原气象科技成果的及时应用,发挥了指导作用,在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气象服务中,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创造了佳绩,赢得了荣誉。

青年精英显身手――人才建设聚焦“西部之光”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本质和主体在于人才,尤其是优秀科技团队。”作为高原所的掌舵人,所长李跃清一直以来都坚持以人才为根本,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李跃清表示,高原所不到40人,青年人占多数。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骨干人才相对不足,断层现象严重,如40岁左右的骨干人才非常少;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吸引高层次优秀人才困难。为此,高原所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激励措施和长效机制,如通过中美双边科技合作、中组部“西部之光”计划、科技进修培训、攻读高层次学位、国际学术交流等途径,吸引、鼓励和促进青年人才快速、健康成长,收到了明显成效。已建立了高原天气与高原山地数值预报、高原气候、高原气候变化、高原气象观测等科技创新团队,为高原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通过高原气象开放基金,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凝聚国内外优秀气象人才,构建高原气象联合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平台,也是高原所人才建设的“秘诀”之一。高原气象开放基金已资助了国内外许多气象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和业务机构的科技人员,已成为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开放科研基金,并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成果。同时,选派青年骨干到国外访问进修,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讲学,举办国际国内高原气象会议,实行“科研-业务-科研”的岗位锻炼模式,有力促进了青年气象科技人才的成长,已有5人崭露头角。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实施国际培训进修等方式,高原所已成为聚集和培养高原气象优秀研究与应用型人才、开展高原气象科学研究与交流、加速研究成果和技术应用推广的重要基地,推动了高原气象学科的深入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支精干高效、结构优化、充满活力、富有创造性的科研队伍初步建立,形成了以高原气象学科为中心,在高原大气观测与科学试验、高原天气气候与气候变化、高原山地数值预报技术等领域有所建树的科研创新团队。

风云世界情难了――展望未来,绘制蓝图

当前,以青藏高原动力、热力作用为核心的高原气象学已进入了涉及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新阶段。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气象探测技术在时空、手段、精度、要素等方面的大大拓展,我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积极推进,使高原气象学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展望未来,高原所制定了优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完善高原气象环境数据库系统与共享平台,加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灾害性天气系统异常机理与成因、高原地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异常机理与预测技术、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深化研发高原及其周边复杂地形区数值模式技术,发展基于高原影响的灾害性天气气候理论与技术等更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