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引言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在我国本科教育系统中居3本或2B类的普通本科院校位置,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独特性,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基于这一培养目标探索专业的设置和选择独特的课程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办法。因此,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课程应根据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改革。笔者长期担任该课程教学,对于该课程教学的不足和关键环节有着切身体会,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真实操作环境的模拟以及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均存在不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内容、体系、模式等方面不断改革和创新,因此增加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2“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体系不明晰
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是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关于独立学院课程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还非常模糊,由于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很难确定其目标的具体标准,进而影响到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这门课程,高职、专科类的教学主要是直接面向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需要的技术教育,如银行前台的会计、出纳、综合查询、信贷等基础业务;一本和二本院校则更偏重于银行的中间和表外业务及其风险管理的实践学习;大多数独立学院的实践课程设计类似于高职和专科类培养要求,却没有高职专科学校的专业化,体现不出独立学院银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从而影响到学生将来就业的竞争力。
2.2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
在商业银行的实践教学中,上机操作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近年来一些独立院校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建设模拟银行实验室等,但大多都在计划中,真正落实的院校少之又少,即使某些独立学院建立了实验室,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依托ASP.Ne和JAVA技术开发Web服务应用平台。基于操作IE界面的Web服务,虽具备远程教学、管理方便等优点,但操作平台及界面与商业银行现行柜面系统差别巨大,仿真度低,无法支持密码键盘、票据扫描器等外设,难以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与技巧。同时很多独立学院软硬件的维护和开发缺乏自己的专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较为混乱,缺乏对实验室的长远规划,虽然已有少部分独立学院在硬件配置上进入了先进行列,但更多的是硬件设施落后难以支撑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除了像银行实验室这种模拟仿真配置设施外,很多独立学院还不能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环境的实习机会,如去银行去实习,没能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后上手较慢、动手能力不强。
2.3教学软件条件有限
实践教学的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做基础,还需要教学软件条件做辅助,而软件条件的建设主要取决于师资力量的建设,拥有强大师资的学校教学软件才能完美的推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与创新。从长远来看,教学软件条件甚至比硬件条件的作用还要大。目前,独立学院存在着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结构失调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教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的教师主要来自于刚从学校毕业就到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部分来自于外聘教师。青年教师缺乏社会经验、缺少科研基础和实践积累,而经验丰富的外聘教师一般都只是限于完成课时,与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很少,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帮助不大。另外,该门课程对实际操作有要求,缺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师。
3“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3.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可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对于银行类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该以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以职业素质、关键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两翼。首先,银行职业应用能力体现出的是职业的应用和创新,不是流水线的技能培养。例如我们在银行信贷调查过程中,如果只按照流程要求提取客户的相关资料,而不考虑现实情况的差异,那将会增加银行大量风险。其次,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学生在未来职业中的发展高度,银行对人才自身的能力要求、职业素养要求会更加的高,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社会阅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可能会更有优势,那么我们在实践培养中可偏重于学生在银行发展业务中的营销能力培养。最后,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是学生在人才竞争中的有力砝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介绍并推荐目前最常见及其含金量较高的证书,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关键能力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3.2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
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要重量兼质。首先学校要根据专业人数的多少,配置相应数量的电脑和软件,尽量能做到上课学生一人一台电脑,方便学生操作;教师多从知识、经验、阅历出发,应用先进的设备,为学生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促使学生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能够透过业务表面现象深入分析金融领域的本质问题。其次,学校还应参考任课老师的建议及借鉴其他学校的使用情况,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软件。银行模拟软件普遍包括储蓄业务、对公业务、信贷业务、业务、特殊业务、系统管理等教学功能。目前软件的使用一是来自专门的软件开发公司,二是学校自我研发。对于师资强大的独立学院,建议研发自己的模拟银行软件,结合本校专业特色,配合编写相应的实验教材。此外,学校可以借用自己的内部资源,比如有和自己业务往来的银行,与其展开合作,建立银行业人才培养的双向培养和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们为积累就业阅历到商业银行实习的强烈需求,帮助学生们更加熟悉商业银行的基本运作,获取更为切身的从业感受和体会。
3.3提高实践教学软件的条件
在教师队伍方面,应注重老中青年教师的结构合理化。学校应聘任高水平的外聘教授或专家为学科带头人来帮助一大批年轻教师尽快取得巨大进步。目前讲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教师基本都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讲师职称,专业基础都比较好,可以定期聘请银行的在职人员到学校给教师培训;学校在业务经验方面,一是制定教师进修培养条例,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到实验教学开展较好的学校进行观摩、培训。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并定期选派教师到银行进行业务实践;二是请金融机构的人员做学生的教学实践教师,让他们把工作经验带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来,进而充实实践教学队伍,促进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万佳.独立学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教改探讨[J].北方经贸,2012(5).
[2]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3]范淑芳.《商业银行经营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11).
[4]许崴.创建“实验银行”培养金融人才综合业务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关键词:旅行社经营管理;教学改革;目标
1.教学改革目标的确定
旅行社经营管理是国家教育部确定全国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引导学生培养旅行社经营管理理念及进入旅游管理行业的必修知识。其前期课程的安排主要有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游英文、旅游心理学、客源国概况、礼仪形象学以及旅游美学;后期课程主要有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消费行为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旅游文化、导游学、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传统旅行社经营管理课堂上一直没用灌输式的理论知识讲授,选择大多也是比较陈旧,而且实践性较差的教材。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仅限于重理论,轻实践的笔试考试。根据教育部关于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与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转变:突出在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内容及教学模式,在师资培养与业绩考核等方面,努力培养一批“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依据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态度、知识、能力为课程的培养方向及主线确立教学改革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考核目标三个层次。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掌握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方法;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结合高校创新创业工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考核目标上要求学生把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通过考核提高其综合能力。
2.课程内容改革
2.1课程内容的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共有十个教学章节。第一章是旅行社的概述,主要介绍旅行社的产生与发展,旅行社的发展历史;第二章是旅行社的设立,主要包括旅行社设立的程序,旅行社的组织结构设计;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产品的特征与分类,旅行社产品的开发,旅行社线路设计;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市场细分,旅行社的营销组合策略等;第五章是旅行社的计调业务,主要包括旅行社服务采购,旅行社计调业务流程及计调部的管理;第六章是旅行社外联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外联业务洽谈与合同签订,旅行社信息来源与客户计划操作管理;第七章是旅行社接待业务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接待业务概述,团队及散客旅游接待业务,导游人员的管理;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主要包括旅游电子商务的概述,旅行社与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层次及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第九章是旅行社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风险管理的步骤与方法;第十章是旅行社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旅行社品牌化战略,旅行社集团化战略,旅行社国际化战略。
2.2课程实训内容调整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改革最大调整部分体现在实训内容的增加,实训内容在1-16周的教学环节中穿行。实训内容依据不同章节内容进行安排,例如在第三章是旅行社产品开发与管理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以自己及家人为旅游者,按其旅游需求的前提下为其设计旅游产品;依据第四章是旅行社产品营销管理的理论内容,为其设计好的产品进行定价和销售渠道的设计以及产品促销设计,通过学习第八章是旅游电子商务管理,熟悉旅行社电子商务运行模式。其他章节在理论讲授之后进行相应的旅行社实际发生的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
3.教学实施过程
3.1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学生,学生合作互助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完成任务的方法。教师创建教学情境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带着完成任务的探索精神,获得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勇于开拓进取的学习劲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引用旅行社发生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师人为“创设”的“情境”(有情之境)中所进行的教学。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情境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性”,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的”“生活空间”,即所谓“优化的环境”。
3.2考核与评价
旅行社经营管理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实训考核与期末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10%,实训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70%。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堂展示等;实训考核包括学生上机自己设计行程,并且通过整个旅行社后台操作进行,以每个人的最后结果进行评价;期末考核主要是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三部分分别为满分100分,以各个部分得分再进行系数相乘得出最后的考核成绩。(作者单位: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中晶,张健,华国梅.“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1)
[2] 李映辉,刘娟.对“旅行社经营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1(05)
一、“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弥补教师课堂讲授教学中的不足,让学生通过传统教学中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直面现实,走向社会与企业。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志创新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以教为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在旅游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走出校门到社会进行社会实践---以旅行社为实习基地,在社会实践中主动建构专业知识,通过撰写报告、进行情境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协作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过协同作业,促进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指导思想。
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旅行社经营管理”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以老师一言堂的方式进行,即课堂上以旅游专业老师讲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视角,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堂讲授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缺乏学习兴趣
旅游专业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给学生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在座位上被动而无聊的听讲,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心学习更无自主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之前的求知欲被消灭,原本的好奇心被磨没。专业教师的教学过程及教学计划只是把知识分割为一个个的概念、特点、意义及内容,学生也会把这种学习过程及学习内容当成了负担。
(二)不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围绕着课堂和书本。专业老师们关注的是教学计划的完成,理论课程的讲授,很少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环境的营造。学生们掌握的书本知识只是应付考试,没有机会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更谈不上学生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及掌握,不利于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
(三)学生考核形式单一,缺乏与实践挂钩
当前,“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是旅游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考核的方式以闭卷为主要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模式只能偏面的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真实掌握及实践运行情况,知识的讲授与实践运行严重脱钩,学生对整个旅行社行业的运行只是过去式了解,对行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了解的少之又少。
(四)课程讲授内容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限制,课堂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体现。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也只是到某个景区进行参观,实习后通过实习报告的形式结束实践环节,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有不同的实践操作形式,对问题的解决没有统一的办法与套路,问题出现时学生总是束手无策,缺乏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旅行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一)通过“开放式”课堂,提升学生旅游专业综合能力
“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即专业基础知识掌握能力以及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在多年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探索设计“开放式”课堂,通过让学生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学习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走出课堂,走进旅行社,即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专家请进来,就是把旅行社行业的专业人士,以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结合专业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传授,短小课程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差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明白学有何用,通过观察、了解完成实践报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通过“引导型”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实现学习者从知识的获得到能力的养成,提出“引导型”课程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学生是主体,专业老师是帮助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从感性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三)课程组织方式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原理 实践教学改革
连锁经营方式彻底改变了零售业的经营观念和面貌,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而今已形成了世界范围的连锁经营潮流。随着我国连锁经营模式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在使用这种先进的商业模式,全国多所本科院校也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
《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连锁经营方向)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在课程体系中居于领航地位和基础性作用。在教学理念上,一方面应强调学生对连锁经营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应强调培养学生从前瞻性角度分析和跟踪连锁经营的发展变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度,培养学生思考型学习,研究型学习以及实践探索型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其它课程相比,《连锁经营管理原理》是一门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课程。由于《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在很多院校开设的时间较短,该课程的教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当前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偏低
从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较好,但是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对于现实中涉及到大部分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问题,更无法谈及解决问题。从近些年来对学生试卷分析的情况来看,也反映了类似问题,比如,与其它题型相比,在案例分析等要求综合分析能力等题目的解答中,大多数学生的得分偏低。
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实践比较少,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偏重于想象,缺少实践的基础;二是大多数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着重于各个知识点的单独讲授,缺少对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三是学生在课余时间也未大量学习本课程的相关资料,以至于间接经验也比较缺乏。
(二)学生缺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的直观认识
绝大多数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理论较多,且比较空洞,对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意义基本不能理解。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的直观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实验条件受限
虽然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但是连锁经营管理与其他管理类课程在专业特点上有所区别,这就导致本课程对教学场地、实验条件等的要求与其他课程不同。如果说学校引进一个超市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话,这只能使学生了解掌握店铺经营知识。但是,对于连锁经营管理中被称之为“灵魂”和“基石”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中央采购技术,学生无法触及; 对于保证连锁经营顺利运转的关键环节———连锁物流配送中心的学习,学生也面临同样问题。
2.学生对本课程的观念存在偏差
学生入学时对连锁经营管理大多不了解。经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在没有接受专业指导前,会普遍认为学习连锁经营管理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岗位就是连锁超市、餐饮的理货员、收银员、服务员等。同时,作为一个行业的专业机构,目前没有出台权威的连锁经营管理认证体系,行业的持证准入制度也没有建立。企业尤其是一些劳动密集型连锁企业片面追求人力资源的低成本,招收的员工对连锁经营缺乏专业认识,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是导致学生以及社会对本课程认识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缺乏实践认识
在对学习本课程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较好,但在谈及到如何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该如何回答。这反映了学生们缺乏实践认识,在现实中连锁企业到底应该如何运作,如何管理,学生们并不是很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们缺少实践的训练和学习,虽然个别学生曾经利用节假日在连锁企业做过临时工作,但其学习到的知识以及积累的经验都相当有限。
三、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引入案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创建,历经数十年的成长发展历程,如今已遍及美国各院校,在世界上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认可。《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多引入一些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中,一是所选案例应尽可能地贴近我国现实,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二是所选案例应尽可能是一些著名案例或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所限案例要新,由于连锁企业的数据更新较快,每年的数据和排名都会出现变化。所以在案例选择时,要时刻注意连锁行业的发展态势,找出具有典型代表性较新的案例,以使案例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在案例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的连锁经营管理原理来分析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在我校的《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中,以案例分析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和桥梁,为每一章都编制配套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分析和研讨过程。
(二)引入连锁企业经营模拟软件及演示录像以使学生直观认识连锁经营管理
在学校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两个方面使学生直观认识连锁经营管理,一是通过演示连锁企业的相关录像,二是引入连锁企业经营模拟软件。
1.演示连锁企业相关录像
录像演示法,在课堂上播放连锁企业尤其是国内外著名连锁企业的相关录像,介绍这些连锁企业的管理情况是带给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管理流程有直观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查找一些关于连锁企业管理的音像资料,通过编辑用于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连锁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诸如连锁企业信息管理,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等的了解。
2.引入连锁企业经营模拟软件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连锁企业经营模拟软件,一改传统教学的单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使得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引入软件要注意软件与现实的切合性,目前,“商道”、“流通大师”、“零售专家”都比较切合实际。在我校的《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教学中,这三个软件都曾使用过。
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操作,反过来,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也对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此外,由于目前“商道”定期举办全国范围内的大赛,学生们对此的学习兴趣尤其浓厚。从引入连锁企业经营模拟软件以后,在对学生的分析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中所讲授的理论之于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加强实践教学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认识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管理类以及其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专业中都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通过实习和其他社会实践环节,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并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的管理经验。在学校大力支持下,我校《连锁经营管理原理》逐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世纪联华、沃尔玛等国内外著名连锁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并结合利用暑假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轮换工作岗位,从而使学生熟悉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法。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应当每周总结一次经验,实习结束后要提交每周的周记和实习报告,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经验,积累实践知识。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认识。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连锁经营管理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旅游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唐建兵,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
[2]财务管理教学改革浅析,薛冰、褚怀保,科技信息(高校讲坛),2010年第1期
[3]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韩留富,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年第5期
[4]精品课程《政府经济管理》教学改革探究,郗永勤、赵宏伟,社会科学教学,2010年9月(中)
摘 要:随着连锁行业在我国的不断发展,连锁行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人才荒”,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发展,为连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的补充,但这些人才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笔者分析了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为企业、社会培养出更多更符合需求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 综合职业能力 培养
连锁经营是现代商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做为一种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迅速成为目前世界上商业流通领域内最流行、最有效率的商业形式之一。中国的连锁业起步较晚,1984年深圳百佳超市的成立,成为了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连锁超市成立;1990年广东东莞糖酒公司创办的美佳连锁超级市场的成立,是大陆首家国有连锁超市。虽然我国的连锁经营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目前我国拥有5000多家连锁体系,连锁经营体系总量占据世界第一,连锁店的需求每年以接近30%的速度递增。与连锁业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却相对短缺。按保守推算,目前来说,全国连锁行业的管理型人才至少缺口为60万。连锁经营行业正在面临巨大的人才荒,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快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为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补充。
作为连锁经营行业的管理型人才,其培养就不能像普通的营业员、仓管员那样,而是要培养其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它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基础能力、从业能力和专门技术能力,同时也包括了工作发展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更好地就业服务。因此,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对连锁经营行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们都知道目前连锁行业的人才缺口巨大,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连锁专业人才,但是,通过走访企业后我们发现,企业普遍觉得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欠缺,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后才真正建立起教学课程体系,因此,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很多学校的分析都不够透彻,目前大多数学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所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偏向物流管理或营销管理,未能真正体现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对很多学校来说,都是新开设的专业,因此,学校对该专业的关注度不够,给予的资金支持不够。目前,很多学校都是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挂靠在工商企业管理或物流管理专业下,作为一个方向开设,没有配备专门的实验实训设备。而且现在社会上销售的有关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教学软件很少,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在生产,导致可选择、可使用的软件也少,这就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3.师资队伍缺乏,特别是一体化教师缺乏,制约了连锁经营管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教师都不是真正的连锁专业毕业的,都是跟连锁相关的管理或营销专业毕业,对连锁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内容只是一知半解,且很多教师自身缺乏企业经验,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谈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很多连锁企业把顶岗实习的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不给学生转岗学习,不给太多的培训,导致学生完成6个月顶岗实习后都不愿意再留在企业,长效机制不明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一般高职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大三期间要完成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目的是让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职业实践能力。但是,很多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不允许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工作轮换,学生无法将书本中的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长期从事专业技能单一的工作,对实习产生厌烦、枯燥心理,实习结束后不愿加入实习单位就业,导致合作企业人才流失,本来的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变成了“三输”。
5.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在较优越的物质生活下,他们比较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大多数都不愿意从事服务行业。且这些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对这种角色的转变还未能接受,导致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不符,顾客观念、安全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致使企业认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高,不愿意接受这些学生。
二、培养和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以上分析的原因都或多或少地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产生阻碍或影响,通过多年的高职学校工作经验,笔者认为,要加强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转变观念,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任何一个专业的发展,首先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则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2012 年6 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这几个词,明确强调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订单培养模式,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改革目前的每学年两个学期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构建弹性学期制,即结合连锁企业周期性、季节性强的特点,企业忙时让学生去企业参与实习实践,企业闲时学生回到学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行这种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加强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构建符合教学要求的一体化素质教师队伍。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也出现了更高的要求。课程模式从“以知识导向”的学科体系课程,向“职业能力导向”的“三段式”课程过渡,再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一体化”课程发展。教师的类型也从理论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过渡到“双师型”教师,再发展到“一体化教师”。要培养“一体化教师”就要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让专业教师长期稳定地对接一家合作企业,通过参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不断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围绕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教学活动。同时通过建立“校企互聘”师资共享机制,实现校企师资共享,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进经验丰富的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专家走进课堂,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或者以讲座形式传递行业最新讯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变期末的一次性考核为贯穿于整个学期的过程性考核,同时在校期间要放手让学生去锻炼,加大实践教学和改革的力度,增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考核都是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的方式,到期末了,老师给复习提纲,然后学生按照复习提纲背几天,就可以考试合格,平时去不去上课都没有关系,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一次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同时加大实践考核力度。比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有一门课程是《连锁门店运营与管理》,我们根据连锁商业企业门店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门店各岗位的工作任务为线索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九个项目,分别是:卖场布局、商品陈列、理货作业、收银作业、进存货与盘点作业、促销管理、盘点防损、顾客投诉处理、店长作业等。上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设一名店长和若干店员,选择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门店,模拟该门店的运营与管理,每个项目都进行小组考核,记录考核分数。同时安排学生到校内8字连锁便利店进行顶岗实践,看哪个小组经营期间便利店销售情况最好,也作为一次考核,记录考核分数。最后将这几次考核分数结合平时考勤和表现评定出最终的期末成绩,这种综合的考核评定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高低。
4.加强顶岗实习期间与企业的联系,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共同做好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顶岗实习是对学生三年学习的一个总结,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综合反映,顶岗实习的好坏关系到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制订《学生顶岗实习考核标准》,企业以岗位工作标准为依据,对每个学生完成的实习表现、工作业绩、劳动纪律和工作态度等,分项目以评价表的方式作出过程评价;学校根据企业给出的评价结果,结合学生撰写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结,以及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情况的检查了解,综合评定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以此证明学生顶岗实习的经历和综合职业能力水平。
5.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加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由于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并且缺少社会经验,刚开始必然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状况,如纪律意识缺乏,质量观念淡薄,顾客观念、安全观念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等,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无法融入企业文化之中,被企业淘汰。因此,我们应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围绕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开展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连锁行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对连锁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贺翔.从职业能力培养定位探讨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建设[J].科教导刊,2010(5):68-69
[2]陈中耀,杨翠.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学园,2012(1):47-48
[3]刘必千,曹林峰.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08(9):46-48
[4]穆阿娟.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2(2):153-154
[5]蔡中焕,朱彗敏,王蓉.连锁零售企业典型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8):127-131
[6]陈兰剑.综合职业能力导向高职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11
[7]鲍玉鑫.高职连锁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探讨[J].辽宁:辽宁高职学报,2011(2):73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基于沙盘实验教学经验,介绍沙盘课程的实验流程及实验项目设计,分析教师和学生在沙盘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剖析沙盘实验教学效果,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实验课程 ;沙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1-0130-05
一、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工程管理或者房地产相关专业均设有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理论课程,从现有的教材看,该课程涉及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及项目管理、项目融资、房地产市场营销等。为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意见,笔者随机选取重庆工商大学工程管理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80份有效问卷。其中,“你对本课程是否感兴趣”,认为“非常感兴趣”的占30%;“感兴趣”的占65%;“不感兴趣”的占5%。“你认为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是否密切”,认为“联系密切”的占30%;“有一定联系”的占65%;“毫无联系”的占5%。“你认为本课程是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非常有效”的占5.2%;“有效”的占77.92%;“无效”的占16.88%。“你最喜欢下列哪种教学形式”,选择“讨论”的占36.71%;“案例学习”的占29.11%;“角色扮演”的占11.39%;“演讲”“游戏”“示范”“专家讲座”“阅读”“测验”的分别占10.13%、3.80%、2.53%、1.27%、0%。“请提出你对本课程的宝贵建议和意见”,认为“多举案例”的占31%;“多实践”的占18%;“可以用房地产知识玩游戏”的占15%;“多讨论,灵活的教学方式”的占12%;“以某一房地产开发的项目为例进行讲解”的占9%;“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生动性”依次为8%、4%、3%。
虽然此次问卷受课程教材内容、任课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主观因素影响,但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课程理论教学存在的一些通病。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缺少让学生动手参与具体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平台,学生不能够将自己置身真实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因此对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缺乏对整个房地产开发流程和环节的深刻认识和宏观把握,没有注意到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的相互影响和牵制。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重庆工商大学购买了北京某公司研发的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软件。笔者通过两个学期的沙盘授课经历,充分感受到了沙盘实验课程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收获。
二、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沙盘简介
(一)沙盘简介
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实验课程通过模拟各开发企业在在现实中的复杂市场环境,完成从宏观环境分析、市场调查、土地竞买、项目定位、投融资计划、设计、施工招标、施工建设、到市场销售整个开发流程的工作。该课程通过学生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每组6~7人组建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组内各成员分别担任不同角色,完成自己职责内的工作。各开发公司在给定的市场规则和既定的资金条件下,完成从拿地到销售的整个开发程序。最后通过分析各公司财务报告业绩,并结合学生实验表现,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
(二)沙盘特点
1.实践性强
沙盘模拟实验相当于让学生做一次房地产开发实战演习,课程设定的市场环境接近真实市场环境,采用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真实的项目操作,各种税费指标与现实一致,采用的沙盘道具可以逼真地反映出建筑房屋的特点,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参与公司成立、土地拍卖、融资分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营销策划等环节的各项工作,边做边学、边学边做。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真实的公司规则来解决不同角色成员之间出现的分歧。不同公司之间会有资金拆借、融资和合作,也由学生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策。
2.竞争性强
沙盘实验课程集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专家指导于一体,这种新颖的参与式教学和逼真的竞争场景设计,克服了以往枯燥、繁杂的灌输式教学的弱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沙盘实验中通常6~7人一组,共分为6~7组,每组均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实验初始阶段,每个企业均有1亿的启动资金。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提问激励机制,凡是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正确抢答提问的企业均能得到一定金额的政府奖励。从一开始就营造一种紧张而激烈的竞争氛围。此外,在土地拍卖、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广告策划等环节均可以制造奖励机会,让各成员时刻保持竞争的状态。最终,根据各企业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完成项目开发的财务效益确定各企业的业绩排名。
3.趣味性强
课程类似多人组合进行技能对抗的游戏,学生将理论知识和游戏规则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或错误,此软件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正是通过学生“犯错”达到在错误中学习的目的。此外,在沙盘实验的两期项目开发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期和二期项目开发中担任不同角色,尽可能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学会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沙盘实验流程及教学项目设计
(一)实验流程
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模拟训练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因此实验必须遵循一定的实验流程,此流程要与实际房地产开发流程基本一致。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实验流程的相关理论,能够将所学的房地产理论与沙盘模拟实践相联系,按照教师的课程进度安排完成实验项目。沙盘实验流程图见图1。
(二)实验项目设计
该沙盘实验共分为两期开发,一期开发普通住宅楼,二期开发别墅或者综合楼。一期和二期的实验分别进行,各占用一天时间。一个完整的开发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共计16课时,一般在两天内连续进行。各期开发的实验项目及课时分配见表1。
四、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沙盘实验课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1.理论知识和体力的准备
房地产开发经营沙盘实验贯通了市场调查和分析、可行性研究、房地产金融、财务管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房地产营销等多门课程知识,要求学生事先学习上述学科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实验中相关知识点。学生将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实践,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各门知识,并对这些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克服单纯的理论课“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同时,沙盘实验往往要求在两天内连续进行,学生在做完一期高强度的开发之后往往有疲惫感,不利于第二期的学习,因此,学生要做好体力准备,保持充足的精力。
2.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每个学生分别担任公司中某一个职位,各负其责。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实验过程中一些学生没有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导致几个学生做同一项工作或者某项工作无人来做,出了问题互相推诿,因此,教师在实验前要提醒学生认真学习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表2)。
3.认真研究市场规则
沙盘软件要遵循市场竞争规则。实验过程中专门留时间让学生研究市场竞争规则,
研究竞争规则对企业作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企业应该由CEO组织各成员开展对竞争规则的认真学习,直至熟悉各项规则。
(二)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1.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教师除了要完全熟悉房地产开发的市场调研、土地取得、项目定位与策划、投融资管理、规划设计、工程管理、销售策划等相关理论,还要熟悉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技巧和规律,最好有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操作项目的经历,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运用到沙盘模拟训练之中。教师不仅是整个沙盘课程的组织者,而且在沙盘实验课程中担任着政府、银行、投资公司、建筑商、客户等多重角色,还要随时回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提问,因此对教师要求较高。实践表明,教师授课的经验越丰富,授课的效果也越好。
2.教师要注意控制课时进度,维持沙盘实验的课堂秩序
注意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做到每位成员都有事做。此外,在连续两期的实验课程中,务必要求学生完整参与,不得中途退出。
3.评分标准科学化,兼顾团体成绩和个人成绩
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团队与个人。笔者目前对该沙盘实验课采取的考核方法如表3所示。
表中,实验表现成绩根据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问及回答问题情况、演讲水平而定。开发业绩成绩主要根据开发完成后的财务报告数据确定,根据各组学生的业绩排名确定分数。实验报告制作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的正确性、实验体会、实验总结等内容确定。虽然各组的业绩是由该组学生共同努力完成,但也要在成绩上体现每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异。
4.软件计算和手工计算相结合
沙盘体系除了一些物理模具之外还有配套的软件,方便教师核对学生的各项中间数据和最终财务报告。学生不建议使用软件,所有过程数据均手工计算。要求学生对提交的实验报告中的每一个数据均进行认真核实,检查无误方可上交。笔者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出错最多的是财务报告和资金预算,对于这两部分内容需要重点加强。
五、沙盘实验教学效果分析及建议
(一)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两个完整开发周期的实际操作,学生既掌握了实际操盘的关键环节,又从各种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提升了自己的决策能力、执行力和沟通交流能力。沙盘实验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
此次沙盘实验涉及房地产开发、房地产融资、建筑规划设计、房地产营销等课程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中得到体现,融汇和贯通了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中各个程序的知识,且环环相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必须在上一个环节正确完成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因此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此方式,学生将相关知识整合并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
实验沙盘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分组学习,分工协作,且各组之间相互竞争。竞争与合作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也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时候很少有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机会,沙盘弥补了理论学习的不足。课程设计的8个实验项目都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当团队成员对经营过程中的决策持有不同观点时,需要在团队内部通过沟通,协商解决。此外,各团队之间虽然是竞争对手的关系,但与现实一样,同样可以开展合作,这对学生的沟通和谈判技巧也是一种锻炼。
3.为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经营管理类课程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授课效果受到影响。而沙盘实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综合融入到课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移植到其他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去,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二)建议
此外,如果学校有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还可以考虑通过举办校级或市级沙盘模拟竞赛、优秀实验报告评比、教师授课比赛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参与热情。
参考文献:
[1]肖艳,田双全.财经类高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构想[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58.
[2]蒲敏.ERP沙盘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商业会计,2012(2):114-116.
[3]裴丽洁.ERP沙盘综合模拟实验教学探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7-99.
[4]罗丹娜.试论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1(10):318.
[5]罗洁.浅谈财务管理沙盘模拟实验教学[J].文学教育,2011(5):136.
Sandbox experiment teaching of real estate management course
XIAO Yan
(Faculty of Management,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67, P. R.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is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link between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starts from the guiding role of the knowledge of higher mathematics in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transfers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problem into the mathematical problem, and uses mathematical methods to analyze economic issues, to get the best decision and better serve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高等数学;经济管理;应用
Key words: higher mathematics;economic manage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284-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数学知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很显然高等数学理论在其中确实发挥出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些都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与验证。当代西方经济工作者认为,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精准的分析,利用高等数学知识建立相应的经济模型,使得人们能从理论上分析有关的经济模型,从而给出合理的解释,并且从中引申出经济原则和理论,更好的对经济建设起指导作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等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长远的角度看,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的发展,定会使数学与经济学,乃至整个客观世界更深刻、更复杂、而又更奇妙地联系着,这无疑给了数学这门古老的、周密的、深刻的经典科学在当今社会大放异彩的机会,更加凸显了数学是科学界的一朵奇葩。
1高等数学知识对经济管理的指导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用数学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广泛地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尤其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数学发展与经济学发展息息相关,数学上的很多知识,在现代经济发展、经济分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于许多经济学的概念、理论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如何使这门抽象的数学理论找到更广泛的应用市场,在具体的现代科学实践中得到更好地发展,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是数学工作者也是科学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正是由于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渗透了高等数学知识,在经济分析中引入了数学公式和模型的形式,才促使现代经济理论从过去单纯的经济定性分析,逐渐朝着精密化、严谨化和量性结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的科学。毋庸置疑,经济科学完善和成熟的标志,显然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融合。实践已经证明,用数学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果是周密严谨的,值得信赖的。
现代经济管理是经济学门类的一个综合性应用学科,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一体,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力求保证数据分析预测的精准性与思维逻辑的严密性。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的资源配置及社会的经济关系如何进行合理调节与组织的规律与方法。例如:通过对财务状况的研究,对未来形势进行预测;通过对国民经济管理研究,分析各种可以预见的经济问题;通过对财政与税收的研究,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税收、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非常明显,在现代经济管理中,对经济数据的准确分析与预测是至关重要的,而高等数学这一理论性学科正是由于自身的周密性、精准性和实用性的特点,是用来处理一些经济问题再合适不过的思维工具了。
用数学模型作工具来分析研究经济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对经济的主要本质特征作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的数学刻划,能比较近似地反映出现实情况。在经济管理中应用数学模型不仅仅是为了分析和预测单一的经济量,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把每个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共同的作用搞清楚,它对总体经济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发展趋势的预测、完善经济信息分析的精度、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验证和解决一些经济问题。数学经济建模可以促进经济学的发展,也可以提高现实的生产效率。因此,数学经济建模在经济决策更加科学化和定量化的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更是无处不在。
2高等数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在近年来随着电脑的出现和网络的发展,数学早已迅速地渗入世界的各行各业,并且物化到各种先进设备中。有人很形象地称“电脑是机械的外表、数学的灵魂”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数学理论通过电脑应用于现代经济的管理与决策,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无时无刻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或方便。
由于经济问题的多样化和数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描述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时候,普遍采用这样简单的流程为:经济理论模型数学型估计模型、确定模型的未知量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调整。其中,结构分析包括:研究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检验经济理论。经济预测包括:借助于科学的数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对未来的发展和状况进行描述、分析,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政策评价是指决策者从众多可以采用的决策中选择出一种最佳的决策策来执行。一般来讲,高等数学中的弹性函数、参数、生产技术系数、边际效益等数学概念通常会用到。
高等数学知识在经济管理工作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但是数学并不能直接处理经济领域的客观情况。利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经济数据与形势的预测和分析。
近年来随着数学经济建模的广泛应用,为众多的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如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尤其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和估计,大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学已经成为经济学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辩证地看待在经济研究中数学的运用,只有合理地运用数学,科学地使数学与经济学完美结合,才能使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郝玉芹.经济数学在决策理论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1,(4).
[2]孙红伟.商场经营管理中的几个数学模型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8).
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将课程所必需掌握的知识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再以每个项目为核心,结合相关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务操作完成各个独立“项目”而进行的一种互动式教学活动。相较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单项传输作用,项目教学法赋予学生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有显著优势。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善课本知识落后、僵化的局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完成一个项目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增强了同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营造更加融洽、愉悦的学习氛围。
2项目教学法
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项目式学习采取小组分工与合作的方式,通过完成各小组子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完成知识构建与能力提升。在项目学习中,教师要摆脱以往单方面传输信息的角色定位,“甘当配角”,学生也要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变成项目实施的主体。项目式学习采用课后学习和准备以及课堂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确定项目主题首先由教师根据“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课程内容,预先提供若干项目选题。如第1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可设“BaselIII在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的对策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策分析”等选题;第2章“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可设“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等,依此类推。然后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组成4~8人的小组根据预设项目选择主题,也可以根据兴趣自拟项目。无论是自拟项目还是自选项目,各小组需利用书籍、网络、期刊等搜集资料,提交项目申请书,在教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完成项目主题的最终确定。
2.2项目的执行项目的执行大体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讨论—总结。每个项目可以进行以下步骤,循环进行。首先,分析问题。各小组根据所选项目的总体目标和子项目,进行各组员在该项目中的分工,各组员针对其分配到的任务,通过课后的自主学习,收集整理资料,再与学习小组的其他成员交流,以发现更多有意义的问题和答案。教师分别参与小组讨论和分析过程(可以现场参与,也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并根据学生发言情况予以恰当引导;然后,集中讨论。每组选出一个或几个代表,对所选项目的讨论结果及理由进行归纳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其他小组可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对学生讨论中有争议或疑问的地方予以评议和指点,并引导学生根据项目问题进行发散思维,启发他们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最后,总结归纳。教师归纳总结某项目的研究结论,讲解相应知识模块的理论知识点及相关的国内外热点问题,然后围绕下一知识点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简单描述,引导下一个项目小组同学思考并提出新问题,形成新的学习目标。各个项目可以根据课堂授课内容如此循环。
二项目成果的评价
每个小组梳理所研究项目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课程论文的写作,成绩由3部分构成:教师评分+组员互评+小组互评。评价参数是由教师和全体学生根据项目总目标和各子项目具体目标而定,涉及组员参与程度、文章质量、目标解决程度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