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第3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对于其价值观、人格、交际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的家庭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状态、日常行为以及智力发展。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够亲密,留守儿童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家长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帮助留守儿童克服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消极情绪明显

留守儿童消极情绪明显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留守儿童常常处于消极状态,由于长时间缺少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在遇到问题或事情的时候十分容易形成孤单、焦虑、沮丧的情绪,从而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生活。据相关数据研究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抑郁、负面、消极、偏执、焦虑的情绪数据均相对较高[1]。

(二)性格孤僻内向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会普遍存在一种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十分容易失落。往往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交流,也不愿意与他人正常交往,性格较为孤僻内向。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即使有隔代长辈监护,但是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习惯一个人,不愿意将自己的心事告知他人,长此以往十分容易形成人格障碍和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旁,他们十分缺乏关爱,性格内向孤僻,独来独往,“情感饥饿”的现象十分严重。

(三)焦虑自卑情绪严重

在生活学习中儿童的心理行为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也将会起到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往往都更加愿意依赖父母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旁,会导致儿童严重缺乏安全感,失去依赖的对象。虽然可能有长辈照顾,但是长辈却无法给予心灵上的慰藉[2]。这种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十分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焦虑自卑的兴趣,敏感、无助、紧张,常常突然变得恐惧。尤其在遇到考试、比赛、提问等情况时,心理更加容易出现异常的情况。同时,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旁往往严重缺乏自我认同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更加容易胆小怕事,自认为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严重,自卑感严重,尤其是对于自身的智力、外貌等方面都十分自卑。

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家庭方面

家长要正视自己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时时刻刻做好耗子的榜样,不要过度满足儿童的物质需求;定期与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的学校进行沟通,掌握孩子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状态,熟悉掌握其成长情况,在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多加引导。例如,可以选择寄卡片、对话视频、语音通话等方式进行孩子进行直接的沟通。沟通内容方面除了要谈谈学习外,还要更多的涉及到孩子的生活,走入孩子的内心,多加关怀。同时,家长要及时联系老师观察孩子的成长状态。

(二)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工作是由学校承担的,学校应该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学习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以便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全方位的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档案要详细包括留守儿童父母务工情况、父母联络方式、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络方式等,定期更新信息,以便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可以及时联系家长。其次,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监管制度。在班级中建立信息反馈平台,从班级同学口中获取更多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信息,将同学作为留守儿童与教师家长之间沟通的纽带,协助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3]。最后,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不单单是通过课堂的教授进行的,更多的是通过丰富的活动开展的。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型教育活动。例如,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留守儿童的意志,培养其坚韧不拔的品格,提升其面对困难的能力。又例如,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外出游玩,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历史,了解社会环境,从生活中习得做人的道理。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群体,其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明显,性格孤僻内向,焦虑自卑情绪严重等问题。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参与者的家长与学校应该重视这一情况,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怀,根据留守儿童的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用心理教育策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重视,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开展各种垒许的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和机制,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会芹,张波,郭雪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12):18-22.

第4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不良的敌对行为

“留守儿童”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卑、激动、悲痛、忧郁、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的不良行为,严重者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2.人际交往问题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留守儿童”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显得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显得内向,不积极。

3.心理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从精神上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大部分“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有的不太思念或者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可见,缺失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不同程度都有心理情绪问题。

4.学习心理问题

多数“留守儿童”监护不得力,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留守儿童”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性不高,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学习心理问题。

二、形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监护人管理不得力问题

“留守儿童”多数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他们思想观念落后没文化,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少数由亲朋好友或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使“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3.学校教育问题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明显差,学习方面显得困难重重,而学校、老师对他们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问题。

4.社会问题

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工业发展快,农业发展慢,致使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外流,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其次,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社会上存在大量具有不良行为的少年,极大地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再次,有关部门缺乏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使众多未成年“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娱乐场所,不能自拔。

5.自控能力问题

“留守儿童”多数自控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极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1.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中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

2.监护人要合适,素质要高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从而使“留守儿童”朝着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祖父辈对其学习无帮助力,可为孩子请家教,从而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让“留守儿童”得到与其他儿童同等、公平、公正的教育。

其次,学校应加强安全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

4.加强鼓励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的数量之所以不断地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把孩子带在身边。政府应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够在本地得到充分的发展,减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

5.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

首先,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长的必要条件。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从而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治理,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丰富的信息渠道,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满足儿童归属需要、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总之,“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心理健康、年级组、不同类型、年级组和不同类型、心理健康和年级组、心理健康和不同类型之间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心理健康主效应十分显著,F(7,11 158)=218.30,P<0.001。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四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另四个维度,其中学习焦虑得分又显著高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 不同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 594)=97.71,P<0.001。由表5可知,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得分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说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留守儿童。

年级组与不同类型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F(2,1 594)=6.58,P=0.001。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低、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低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P值均为0.001;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得分无显著关系。 心理健康和年级组存在交互作用,F(14,11 158)=12.64,P<0.001。低、中、高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和恐怖倾向显著高于另四个维度。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低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之间无显著差异;中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与恐怖倾向;高年级组儿童的学习焦虑与过敏倾向之间无显著差异。由图1可知,低年级组儿童的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躯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得分显著高于中、高年级组。心理健康和不同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11 158)=17.33,P<0.001。由表7及两两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与过敏倾向显著高于另五个维度。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留守儿童的得分都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讨论与结论

农村小学生在自信能力、适应日常事物环境,尤其是敏感度与学业情绪表现上更为消极,而在相处性、合群性与自制力表现上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教育时代前沿信息的不对称、合格优秀的师资力量薄弱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有关。可见,在农村小学儿童心目中,学习的重要性仍处在中心地位。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态度离不开学业成绩优劣的影响。根据罗尔斯的正义论观点,社会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需要平等地分配,同时坚持各种机会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5]教育的公平正义,将会让所有儿童获益。本研究的结果预示:留守儿童尤需童心的培育呵护,应还童心以应有的滋养。中、高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好于低年级组留守儿童低年级组留守儿童的非正常柔弱,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弱、胆怯害怕、营养不良、自我封闭和行为退缩。其原因可能在于,低年级组的留守儿童受阅历的局限对亲子关系还处于更多感性意识,他们认为,内心的悬空和情感的下滑主要是由父母的远离带来的。倘若这种隐性的痛苦长期压抑而不得释放,儿童的归属感便无处寻找。换句话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永远的问题,而是发展中的问题。它会随着个体成长、学习生活以及日常经验的丰富不断变化发展。只要教育培养科学合理,儿童的心理健康能力都可得到适宜的提升。可见,留守儿童培养要用发展的视角更多关注低年级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变化动态。前述实证研究和相关文献均证实了,年龄越小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越是突出,容易行为失控,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一般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2]低、中、高年级组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好于留守儿童综合来看,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三个年级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以下特征:敏感度、自卑性、恐惧性较强,从而引发严重的学习焦虑感。这可能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呵护,导致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失去了精神寄托,学习动机不强。迄今为止,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以行为治疗的模仿学习原理作为其基本理论构架的,试图求证用学校正规教育去弥补亲子教育的合理性。直到最近还为人们所忽视的是,儿童一直置身于父母的闲谈和日常行为习惯的社会原型之中,常常保留了在父母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心理价值观的隐含范式,即使当范式与父母明确的命令、建议及规劝相悖时也是如此。可以说,儿童仅仅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然而,留守儿童之中也有许多对自己的人格品质、人伦角色和孝悌学问,全然不知所措。因此,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教育,与理智教育、国家社会意识培养同等重要。有论者也认为,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学校推行的“学校家庭化”,以及以“家长”等名义强迫教师承担留守儿童监护职责的做法,不宜提倡与推广。回到父母身边,才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6]可见,留守儿童的特点与现状并不一定等于这个群体自身的问题,这对留守儿童的综合培养或干预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综上,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留守儿童,因此在教育培养中,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关键点。

对策与建议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1.性格孤僻

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失落情绪。湖北的一次调查显示,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应有的活泼。由此导致留守儿童普遍呈渴望亲情、孤独、脆弱。也可以称之为“情感饥饿”的孩子。

2.情绪消极

留守儿童大都情感不稳定,长期处于消极状况。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拥有焦虑、沮丧、孤独的情绪。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焦虑的占26.3%,情绪不稳定的占42.4%,抑郁的占24.2%。在对门坎小学的4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发现,其中近八成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88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107人表现为抑郁,106人表现为焦虑。

3.发展失衡

留守儿童中,28.3%的人群表现为心理不平衡。这部分儿童不能享受健全家庭的温暖,造成心理失衡,缺乏温暖。倘若儿童拥有经济来源,那么这部分儿童就会选择用物质掩藏自卑情绪,进而充实内心,获得一定自信心;也有部分儿童带有仇视、叛逆的心理,造成儿童价值观错乱、自卑情绪的上升。

4.认知能力差

留守儿童普遍对思想认知、学习方面的认知不明显。留守儿童对周边事物非常敏感,对价值观、思想认识并不完善,缺乏正面引导,导致儿童的认知能力很差。调查显示,倘若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那么该儿童的认知偏差程度明显高于单亲打工家庭。由此可见,认知能力同父母外出打工具有密切关联。

5.人生观偏移

在我国农村,孩子们改变命运的出路为读书,渴望通过工作、考学、读书等脱离当地,但在社会实践中,不少家长发现,尽管有些人没有文凭,但却依旧可以赚大钱,由此部分留守儿童将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外出打工,人生观偏差,读书不认真。

6.焦虑自卑

当儿童遇到困难的时候,儿童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但倘若父母不在身边,那么就会缺乏安全感和依赖感,造成心理方面的缺失。儿童在敏感之余,长期引发恐惧心理。儿童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表现出行事猥琐、胆小怕事,进而对自身评价较低,造成严重的自卑感。

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原因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儿童心理发生很大变化。留守儿童无法同父母进行交流和思想交换,得不到父母的安慰和鼓励,形成无助、自卑、怨恨、暴躁等情绪。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最早的启蒙教育,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家庭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一代,父母作为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由于监护人教育水平、精力、体力等限制,不能对留守儿童实行家庭教育,造成孩子行为发生偏差。

2.学校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重视不够,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留意到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力度不够,表现在办学条件的制约,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不齐全,造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有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短缺的现状,导致教学过程中耗尽教师精力,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留守儿童,影响教学质量,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3.政府原因

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不够,并没有提供可执行的有效帮助。当下对儿童提供有效发展的机构数量不多,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没有社区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对游戏厅、舞厅、网吧的管理并不完善,有些企业为了商业利益,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场所,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4.社会原因

留守儿童大部分生活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村的治安状况比较差,这部分儿童大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社会对违法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导致伤害留守儿童的案件时有发生。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家庭应对措施

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责任意识,客观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恰当选择监护人,同监护人合理搭配,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强化沟通交流。首先,父母应加强同孩子之间的交流,让孩子充分体会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其次,采用多种沟通方式。父母可在使用电话的同时辅以书信的方式,强化同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能通过书信的方式,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再次,强化同监护人的沟通。父母应该及时同孩子的监护人沟通交流,获取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信息,进而采取有效沟通,对孩子的问题进行疏导解决。最后,沟通内容应宽泛。沟通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注重孩子的生活、学习问题,也应当注重孩子的健康问题,涵盖孩子的心理发展、变化等,注重孩子的健康发展。

2.学校应对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学校应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多参加学校举办的关于心理方面的活动,通过定期培训的方式,提高监护人、家长的心理辅助能力,推广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培训,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掌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可通过心理机构培训的方式,提高教师的技能,提高心理健康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

3.政府应对措施

政府应树立责任意识,尤其是乡、县,应对留守儿童多加关注。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由于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孩子同等的教育,所以政府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对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改变留守儿童的现状,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享受同城市孩子相同的教育。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加强对基础设施、学校资金的投入,发展农村经济,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4.社会应对措施

应加强对游戏厅、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加强农村治安,加大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于大众传媒来说,应引导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集合社会力量,鼓励爱心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进而帮助留守儿童自强、自信、自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四、小结

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原因;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心理、道德等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自卑。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

2、孤僻。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时往往有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3、任性。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由于爷爷奶奶年纪较大、文化程度偏低,再加上过于溺爱,留守儿童在性格和心理上容易出现偏差、逆反,在行为上,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倾向。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缺少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监护人主要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往往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直接影响他们的成长。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大多数学校对于寄宿学生没有配备专门的生活老师,留守儿童在学校很难得到学习以外的关怀;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当一部分学生寄住在学校附近的亲戚家中,在学校和亲戚之间形成一种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

3、社会教育不良

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还处于真空之中;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

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体现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

2、加强农村学校教育

学校应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课程,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提高留守儿童自理自助能力;教育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全社会要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以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在学校设置方面合理布局,尽可能缩小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覆盖范围;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

参考文献:

[1]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2]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

[3]Robert H. Bradley, Robert F.Corwy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hild developmen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2,(53).

第8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学习方面;交往方面;情绪方面;行为方面;留守儿童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而“流动人口”“农民工”也成为了当今中国的常用词。在此背景下悄然生长起来的一代孩子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现阶段有接近2000万留守儿童,而且这一数据还呈上升趋势。调查显示,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危机,也会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隐患,无疑这是一个值得深思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学习方面:据调查同等条件下,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低于父母在身边的学生。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存在着严重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和帮助,自信心日益减弱,自卑感就日益严重。自卑会消磨一个人的意志,使他们悲观失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因为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除了吃饱穿暖以外,没人辅导孩子的学习,学习变成了一件头疼的事。

交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无处倾诉,导致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别人很难走进他们的世界。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卡耐基发现,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85%靠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由此可见,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多么地重要。

情绪方面:情感是未成年人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的情绪情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留守儿童更容易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扰,受到孤独失望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得不到,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外打工的父母都以为赚钱就会给孩子带来幸福,不顾及眼前孩子的情感需要,这是一种缺失,甚至是自私的表现,不负责任的态度。生活、生存的确很重要,但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更重要。

行为方面:儿童青春期是一个多事之秋,很多学生身上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各种行为问题亦是司空见惯。只要及时疏导,就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但对留守生而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作用,不知道怎样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干扰课堂纪律;动作僵化,不能融入到团体中;依恋于网吧,影响学业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以强欺弱,敲诈勒索,甚至抽烟酗酒。更有甚者,走上犯罪的道路。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父母不在家,长期爷爷一起生活,经济拮据,于是就去偷,刚潜入邻居家行窃就被发现,仓皇之中打死主人,受到法律的制裁。

以上问题的出现,学校理应肩负一定的责任,承担一定的教育留守孩子的义务,不能视而不管,要从思想的高度认识留守孩工作的重要意义,不能让留守孩的悲剧重演。以下是我个人的浅见:

1.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应该在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组织下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之家,定期开展活动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锻炼他们的品性,磨砺他们的意志,让孩子把笑脸写在脸上,把快乐记在心上。

2.建立爱心妈妈、爸爸工作站。学校要积极争取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学校可以聘请一批国家干部、知识青年、优秀教师作为孩子的家长,定期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沟通,辅导孩子作业,定期了解孩子的各方面情况,给孩子父母般的温暖。

3.设立心理辅导站,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问题,身边没有信赖的人商量倾诉,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辅导站及时化解学生心里的障碍,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和你进行交流。同时还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使之遇到一些小的矛盾纠纷可以自己化解。

第9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范文

前言

当前因很多山区物质条件匮乏,很多父母基于生活压力以及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去城市打工,留下的孩子由祖父母进行照看,或直接寄养在亲戚家里,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与陪伴,因此或多或少的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而山区人当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仍很淡薄,因此有必要对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进行相应研究,期望对山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一、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沉默内向,缺乏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

山区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缺乏对孩子必要的交流沟通与关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情绪上、心理上的问题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去沟通、表达,长此以往,造就了孩子沉默、内向、孤僻的性格特征。孩子因此变得沉默寡言,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去表达,其沟通表达能力自然难以得到锻炼,事实上,越是沉默内向的人越渴望表达,但因为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的长期缺席,使得儿童本就脆弱的心变得更加保守,缺乏必要的安全感,自然难以鼓起勇气去表达。当下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两代人之间存在年龄上与生活经历上的差距,对于爷爷奶奶来说,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行,缺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本就“难以启齿”,另一方面即使孩子鼓起勇气向爷爷奶奶说出了自己的心理困惑,也很难得到爷爷奶奶的重视,双重因素之下使得孩子变得更加沉默?认颍?对自身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2.敏感自卑,缺乏必要的自信

对于山区留守儿童来说,其精神诉求得不到满足的同时,物质条件的匮乏也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所谓的“虚荣心”,事实上,这种“虚荣心”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正常的,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认同,更渴望得到来自其他人的鼓励与赞扬,孩子内心本就脆弱,渴望得到更多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除了来自父母长辈的关爱、鼓励、赞扬之外,还有一部分来自同龄人的关注与赞美,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实际上适当的虚荣心会促使人更加的积极向上,以乐观饱满的精神姿态去迎接来自生活的挑战。孩子的这种虚荣心不是为了“攀比”,更多的是为了“分享喜悦”,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限的物质条件很难满足其对生活物质的基本需求,从而在面对物质条件相对更好的同龄人时往往会产生“自己比别人差”的错觉,这种心理落差感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变得更加自卑敏感,再加上本就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与交流,更加剧了自卑心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山区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二、构建山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策略

1.家庭方面

从家庭方面来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尽管不能够时刻给予孩子必要的陪伴,但仍要做好必要的沟通交流工作,因此可以通过打电话方式多与孩子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除了关系孩子的学习成绩外,更多的是对孩子的生活、情绪、心理给予必要的关心,温柔的鼓励、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便远在他乡的父母给予不了孩子更多的帮助,但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温柔的话语抚慰孩子的心灵,让孩子通过语言去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也是莫大的帮助。

对于一直陪伴在留守儿童身边的亲属来说,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以外,也要提升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动态与人际交往状况,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与调节,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对孩子过于宠爱,在教育方法上要坚持严慈相济,使得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更加茁壮的成长。

2.学校方面

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来说,学校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学校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孩子在校期间学校要密切关注其行为动向,并与孩子家长保持有效的沟通与联系,定期向家长说明孩子最近在校期间的表现,其表现不仅仅包括孩子学习成绩,还包括孩子最近的状态情绪变化,通过家长与学校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准确找出引起孩子情绪起伏的原因,从而为孩子提供了最合适的指导与帮助。此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并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并特别针对于留守儿童对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还要及时做好与其监护人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及时了解到留守儿童最新动态,和监护人一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必要的帮助与辅导。有效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同时,还能够对监护人的教育方法进行相应改善。

3.留守儿童自身方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