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精选(九篇)

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

第1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一、一年工作情况1、在思想、学习方面有了较大提高。我认真深入的学习xx同志的"xxxx"重要思想,以及xx大和xx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我还从电视、报纸中了解当今的国际政治形势,社会动态及党中央的指导方针等。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用先进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日常工作。我深知,平时的勤勉积累对于记者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2、严于律己,遵章守纪。在单位,我尊重领导、团结同志、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处事。工作兢兢业业,谦虚谨慎,注意向同事们学习,取长补短。

3、业务能力明显增强。从踏上记者岗位的第一天起,我就深知“业精于勤荒于嘻”的道理。我把每次采访、写稿都当成是学习、锻炼的机会。为了写出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闻,每次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是没有思想准备的突发事件,我都会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立即采访、报道。与此同时,我自觉树立“精品意识”,撰写普通新闻题材时注意寻找新的“视角”,注意对传统的文章结构进行创新,努力拓宽视野,写了许多关注“民生”的稿件和一些实际存在,但又极易被人忽略的新闻,把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海门化”,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工作中的“勤”使我能及时洞悉世事变化,而善于“思”则使我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写作灵感。通过不懈努力,我的一些稿件分别被人民公安报、检察日报、江苏法制报、扬子晚报等报刊录用,在南通两家媒体上也刊登了一定数量的新闻。我还拿起相机,学会给自己的文章配图和记录日常社会生活场景。

与此同时,进步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工作上的不足,首先是学习不够,在完成日常采访报道工作后用于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不多,有时对于新事物、新情况的反应还不是很灵敏,直到错失了或是文章发表了,才发现没有把很好的新闻体裁做深、做精,留下了遗憾。其次是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案件的采访过程中过分相信警方调查人员判断以及所谓程序上“保证”,没有想方设法通过其他信息源对报道中涉及的新闻事实进行逐一核实,因而造成了两次并非主观意愿上的报道失误。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以后一定会在工作中给予注意和克服。

二、今后的工作打算

新时期的新闻报道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要比以前更加重视学习,不断汲取知识养分,自觉强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力争做一名学习型、专家型记者。我还要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多侧面地观察社会现象,提高创新思维和辨别能力,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型思维,更好的把握新闻、选准角度,真正做到“高看一眼,深挖一层”。一、全力抓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和省市作出的安排部署。区新闻工作者协会把这一活动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全年,积极参与,努力工作。

二是配合区委宣传部等举办了新闻宣传知识培训班,广泛邀请大众日报社、省人民广播电台、日照日报社等资深记者前来授课,有力提升了全区广大新闻工作者和通讯员队伍的写作素质,为提高新闻宣传工作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准确把握宣传重点,紧贴中心加强造势

XX年,我们围绕落实全区总结表彰会议和区“两会”精神,努力聚焦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岚山,实现我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精心组织系列主题宣传战役。以“回眸XX”为主题,分项目建设、城市建设、作风建设、和谐民生等篇目,组织开展了XX年发展成就回顾宣传;突出抓好了区两会和全区总结表彰暨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在报刊、电视开设专栏、专题,刊发各镇办、各部门单位贯彻落实情况;紧密结合“革除思想障碍、推动进位争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设“解放思想、争当先锋”、“解放思想看行动”专栏,配发《建设三个阵地、争当三个先锋》、《敢为人先、在思想观念上达到新境界》、《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用硬措施打造优良发展软环境》、《真抓实干、开创发展新局面》、《让干事创业的活力迸发》、《弘扬创业文化、推进全民创业》等系列评论员文章7篇;5月7日至13日,按照全区“革除思想障碍、推动进位争先”解放思想活动的总体安排,组成“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江苏行”新闻采访团,先后赴江苏省沭阳、邳州、淮阴、昆山、江阴、张家港等6市区(县),对各地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深入地采访,撰写出《人口大县的崛起》、《邳州现象》、《张家港精神》等 “解放思想、科学发展”江苏行系列报道6篇,产生良好反响;认真做好区委工作会议暨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议报道工作,撰写出《创业激情力量有多大》、《产业集聚水平有多高》、《环境引力有多强》、《瞄准标杆找差距、加快发展再提速》等向北看“胶东半岛纪行 ”四篇稿件,产生良好反响;全面做好“为抗震救灾献爱心、为发展稳定做贡献”主题宣传,及时宣传我区各级踊跃捐款奉献爱心、加快发展支援灾区的具体行动;及时做好孙培杰先进事迹宣传,在《新岚山》开设“我眼中的孙培杰”栏目,刊发全区党员干部学习孙培杰先进事迹的反响和体会,刊发系列文章30篇。

第2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 时效性 基本建设 政策 制度建设

时效是决定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是媒体的一条生命线。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新华社由一个国内通讯社初步建成具有

新华社对外报道的时效性观念长期以来主要是从 政治 角度,而较少从新闻传播的特点考虑形成的,强调新闻的时机,而不是时效。这种观念形成于革命战争时期,并一直沿用到新

三、建立制度: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行为规范

在提高对外报道时效性的探索中,对外传播业界始终是最活跃的。早在80年代中期,新华社就开始尝试业务制度建设,以切实保障发稿与编辑工作环节的时效;到90年代中后期,新华社已经建成一些比较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它们作为行为规范引导追求时效成为对外报道业务的自觉实践。主要制度建设有:

其一。24小时发稿制度。借鉴路透社的经验,新华社国际部的西班牙文专线在1986年实现了每天24小时连续发稿 制。该年,新华社在海外的第三个总分社——拉美总分社成立。它开始发稿后,同总社进行了明确分工,北京时间早上8点至晚上8点,国际新闻西文发稿由总社负责,北京时间晚上8点至第二天清晨8点,由拉美总分社负责。1988年,新华社先后在纽约联合国分社,莫斯科和墨西哥城建立3个欧美编辑部。欧美编辑部刚建立时,主要职责是承担编发驻欧美的 英语 国家分社的 英文 稿件,到90年代后,逐渐扩大到包括整个北美地区和欧洲的绝大多数分社(包括英语和非英语国家)的英文稿件。从1993年起,欧美编辑部又增加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即,在总社编辑部不值班的时间段内,接替总社负责编发北美和欧洲地区的英文稿件。也就是说欧美编辑部解决了总社从晚上11点半到次日上午8点之间因安排值班人员困难而导致各分社英文稿件得不到及时处理的难题。各地区欧美编辑部作为总社的派出机构拥有独立发稿权,确保新华社每天24小时不间断发稿,极大提高了新华社英文稿件的发稿时效。而在新华社的主体业务中,国际新闻英文报道是与西方大通讯社进行最全面和最直接竞争的部分。从2000年12月26日起,新华社国际部和 体育 部开始24小时值班发稿,即,新华社国际部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文、葡文和海外中文7种语种专线新闻信息体系至此全部实现了24小时发稿制度。2001年1月1日起,新华社正式全面实行24小时发稿制度。国内部、国际部、对外部、摄影部、体育部都实行24小时值班法规制度。

其二,终审发稿人制度。新华社从1950年代后期开始,直到1989年基本上实行“三级发稿制度”,即总编辑室、编辑部、编辑室都拥有稿件的签发权。编辑室主任、副主任签发不涉及敏感问题的稿件;编辑部主任、副主任签发重要稿件;值班总编辑、副总编辑或社长签发涉及重大或特殊敏感问题的稿件。造成的问题是发稿权过于分散,且层级繁多,不便于高效运作。1990年,新华社把“三级发稿制度”改为“终审发稿人制度”,即,社级发稿和部级发稿体制。各编辑部下届的编辑室不再拥有稿件的签发权,各编辑部推荐定额的终审发稿人,终审发稿人由总社授权统一签发所有稿件。在国际新闻对外报道方面,国际部值班室是终审发稿人的具体工作岗位。负责国际报道的日常发稿。只有特别重大敏感的稿件才由社总编辑室确定。1992年国际部值班室改名为“国际部发稿中心”,由国际部正副主任和具有终审发稿权的人员组成,轮流值班,担负24小时发稿任务。这是借鉴世界上其他大通讯社的经验,精简发稿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强化部级发稿部门的指挥组织职能,朝着“指挥中心”、“作战中心”的方向迈进,极大提高了新闻的时间。

其三,采编译合一制度。首先是国内新闻对外报道取消了中文定稿的传统做法。1979年2月,新华社对外部调整组织机构和改变工作方法:设立 政治 、外事、 经济 、文教、特稿四个采编组,实行采编译(英文)合一,成立工作队,负责直接用英文处理当天报纸上需要抢发的社论、文章和消息。“文革’中实行的在对外报道中以中文定稿的做法在这次改革中被否定。采编译合一制度删除了中文编辑的环节,节约了编辑工作中的时间。其次是国际新闻对外报道的编辑环节也被精简。从1983年到1999年,新华社先后建立了亚太总分社中拉美地区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法语国家地区总分社4个海外总分社。海外总分社刚成立时发出的稿件,还要到新华社总社那里,经总社编辑部加工后才发送广播。1987年,总社与总分社约定:总分社向总社提供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除了政策性特别强,内容较复杂的稿件由总社处理外,一般稿件总分社编辑后就直接发送广播。这一规定在该年试行仅3个月后,由总分社直接发送广播的稿件已占到总数的70-80%。这样海外总分社就能直接编发本地区的国际新闻稿件,增强了新闻时效。

其四、外文发稿制度。新华社推行驻外记者对外报道直接用外文发稿制度。过去驻外记者大多用中文发稿,由总社编辑部根据中文定稿编译成外文稿,导致稿件的准确性和时效都受到影响。1985年新华社确立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目标后,从英文线路开始,逐步推行到其他文种线路,驻外记者的对外报道都直接用外文发稿。结果,既增加了稿件数量,提高了稿件质量和时效,又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具有国际报道竞争力的记者和这是新华社对外报道上的一个重大 历史 性转变,对建设世界性通讯社具有长远意义。1995年1月,新华社又采取了一项重要改革措施,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开始正式启用分层次、分类别发稿新格式,英文还同时采用大小写制。这使外文发稿进一步标准化,与国际通用方式接轨,对建立新闻落地、稿件处理和数据存储的快速发稿体系有重要意义。

第3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对外宣传报道工作

为充分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新成果,开平区立足实际,从宣传报道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出发,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一是全方位多层面报道,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总结外宣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企业自主创新、温州商城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内容的五大宣传战役。通过组织记者团、多渠道投稿等方式,开展宣传报道,全方位、多层面展现本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亮点和呈现的新特色。今年年初,这区立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学雷锋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推出了十二年如一日照顾孤寡老人的共产党员先进典型——赵子军。其事迹先后在省、市多家媒体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好反响

二是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拓宽宣传广度。在加大传统媒体主攻力度的同时,着力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提高宣传报道的覆盖范围。以打造和谐开平的“发展名片”为切入点,先后在互联网上开通了“中共唐山市开平区委宣传部”和“新华网唐山市开平区网站”两个舆论宣传网站。到目前,全区已在网站上文字新闻和照片新闻近3500条,占对外宣传总量的32%,凸显出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以网络媒体为经、以传统媒体为纬”的对外宣传新格局。此举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三是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挖掘宣传深度。为畅通信息渠道,在基层单位设立了信息联络员,及时反馈全区各条战线的工作成果、典型事迹和典型经验。同时,根据上报信息质量和在市级媒体刊发稿件情况,完善信息奖惩制度。采取新闻稿件月通报、优秀新闻稿件季奖励、优秀通讯员年评选等措施,提高信息联络员和通讯报道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新闻稿件质量的不断提高。同时,将媒体监督情况以《媒体动态》的形式报送区领导,确保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媒体关注的事情,也可以使媒体监督的事情得以妥善解决。将本区有影响的稿件以《呈阅新闻稿件》的形式送区主要领导审阅,加强了区领导对外宣工作的动态指导,为挖掘宣传报道的深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第4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纵观新华社80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阶段性发展过程。

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建设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告成立。就在同一天,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瑞金成立。初创时期,红中社的工作条件极其简陋。当时红中社没有自己的专用电台,使用的是临时中央政府的无线电台,后来改用中央军革委的电台。1933年年初,中央军革委拨了一部电台给红中社,3月才建立起自己专用的新闻台。最初新闻台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发几条新闻电讯。除了播发电讯外,工作人员还要抄收国内外新闻,编辑油印成《无线电材料》(后改名《参考消息》,亦称《每日电讯》),供中央领导同志参阅。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中社停止对外播发新闻(仍继续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1936年7月,红中社随党中央迁到保安(今陕西省志丹县),1937年1月又迁到延安,改名为新华通讯社。“七七”事变后,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新华社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每天国内外新闻的数量由1500字左右增加到4000-5000字,抄收外电的范围也扩大了。到1937年底,新华社的工作人员已达20多人,技术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939年以后,随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逐步扩大,新华社分社相继建立,首先是华北和晋察冀分社,之后山东、华中和晋西北根据地也陆续建立了分支机构。这样一来,新华社的通讯业务就由过去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扩大到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电台抄收的稿件多了,每日发稿量也增加了,发稿对象除了各抗日根据地的报纸外,还包括大后方的报纸,如重庆的《新华日报》《国民公报》副刊以及香港的进步报刊。

抗日战争后期,为了适应即将胜利的新形势的需要,新华社无论在人员的补充还是业务能力建设方面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抗战结束时,新华社总社人员已达100余人,每日发稿1万多字。加上分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和通讯网,新华社已经成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中心和枢纽,并开始由主要面向解放区转而面向全国,为未来成为全国性通讯社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这一时期,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开始出现。1944年9月1日,新华社英文对外新闻开播;1946年5月38日,新华社正式设立了国际新闻编辑部。为了拓展国际新闻报道业务,保证中国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及时,新华社开始在境外建立分社。第一个境外分社是香港分社(1947年5月1日建立),之后,新华社又相继建立了伦敦分社(1947年6月10日)、布拉格分社(1948年11月)、平壤分社(1949年9月21日)。这四个分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华社建立的首批境外分社。尽管人手不足,条件有限,但是它们在艰难中起步、拓展,为新华社更多境外分社的创办及其发展成为世界性通讯社积累了经验。

建国后的快速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指示:新华社将由中央宣传机关转变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从此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了“质的飞跃”。

经过机构调整和采编系统的全面改进,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新华社已经初具国家通讯社的规模。总社机构包括国内、国际、对外、摄影、翻译、地方新闻等编辑部门和若干行政部门,还建立了自己的印刷厂,机构日趋健全,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到1956年,新华社已有国内分社31个,国外分社20个,加上香港分社,共有采编人员800多人。新华社还对发稿对象进行分类,具体分为中央级报纸、省级报纸、中小城市报纸及工矿报纸、农村报纸。仅就中央级报纸而言,新华社每日发稿6万字,其中国内新闻3万字,国际新闻3万字。

正当新华社为建设国家通讯社的目标努力奋斗的时候,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任务摆在了它的面前。

自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相形之下,新华社的国外新闻报道比较薄弱,明显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1955年12月,主席针对新华社情况指出:“驻外记者派得太少,没有自己的消息,有,也太少”“应该大发展,尽快做到在世界各地都能派有自己的记者,发出自己的消息,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在此之后,1956年5月28日和6月19日,刘少奇就新华社工作先后两次发表谈话,其中亦涉及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问题。

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新华社开始制定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规划,并且提出分两步走的战略设想:第一步,在5年到7年内(即1957-1962或1964),建成以亚非地区为主的世界性通讯社,共建50个分社;第二步,在10年到12年内(即1957-1967或1969)建成可与西方各大通讯社匹敌的世界性通讯社。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设想,新华社于1956年调入一批新干部,并从国内分社中抽调一部分记者转做国际新闻报道工作。这一年,新华社相继建立了卡拉奇、开罗、喀布尔、金边、乌兰马托、索菲亚、布加勒斯特、布达佩斯、地拉那、伦敦等10个国外分社。至1965年年底,新华社已经建成51个驻外分社,并在国外建立了26个出稿站,文种包括英、法、西、俄、阿、日、老挝、印尼、缅等9种,每天发新闻稿日刊8485份,周刊6350份,不定期刊6000多份,发行对象遍及103个国家。这之后,虽然经历了“”十年的干扰,新华社向外拓展业务的步伐却始终没有停歇。

1976年,新华社驻外分社增加到70多个;截至1978年底,新华社对外英语大广播每天发稿数量增加到20条,英语稿件被西方通讯社转播的占40%。至此,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态势已初步显现。

新时期的赶超与飞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华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不断实现着赶超与飞跃。

1983年1月,新华社在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90年代把新华社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一报告很快得到党中央的批准。此后,新华社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建设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这一总目标进行的。

把新华社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首先就要达到一般世界性通讯社的技术条件和业务水平。新华社为自己确立的具体目标是:及时地、充分地、自成体系地反映本国和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动向,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文字、图片新闻和评论,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建成收集全世界新闻的体系,拥有遍及全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记者网;扩大和完善向国内外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各类用户的供稿系统;在通信技术上尽最大可能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建成现代化的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拥有一批纵论世界风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家和著名的新闻研究人员;向国内外提供多种经济新闻和经济信息服务。

上个世纪90年代,新华社的国际新闻报道出现了新的变化:(1)发稿量大幅度增加。作为对外报道各条专线基础的英文电讯,1990年日均发稿40条,1998年增加到68.7条。(2)对外报道在世界新闻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即时发稿、滚动发稿等符合新闻规律的报道方法被广泛采用。(3)各条语文专线的发稿量增加,自采率上升,报道的时效性、针对性、采用率明显提高。到上个世纪末期,新华社已经从一个主要面向国内用户的国家通讯社,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影响力的大通讯社之列。

进入新的世纪,根据中国自身变化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新华社不断探索对外传播的新方法、新途径,以英文大广播为龙头,调整各条语文专线,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和日常新闻的对外报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国际新闻报道水平打下了基础,在建设更加强大的世界性通讯社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8年,适应国际国内传媒业出现的新变化,新华社又一次提出国际传播发展的新的战略目标一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对外报道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新华社正逐渐形成以驻外总分社为中心、以大分社为骨干、以次区域重点分社为依托、以其它各分社为前沿的海外阵地总体布局,以便使世界各地的采集网络具备参与全球媒体竞争的基础条件。“阵地前移”是这个战略目标的重点,它主要包括“三个前移”:一是编辑部前移,二是营销前移,三是终端前移。为了推进“前移”战略,新华社除了从国内选派综合素质好的优秀人才之外,还大力推进海外雇员本土化建设,在世界各国首都、重要城市、战乱和新闻热点地区增加雇员或通讯员、报道员、信息员等,把新闻触角延伸到世界各地,延伸到重大国际新闻事件发生的每一个角落。到2010年底,新华社已经在海外设立总分社、分社140多个,新闻信息机构用户达22000多家,基本上实现了全球覆盖。

在增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同时,瞄准世界传媒业的前沿,新华社全面创新运营体制,积极推进战略转型。目前,新华社已经初步建成融通讯社业务、金融信息业务、新媒体业务和多媒体数据库业务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在国际传媒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与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比肩而立的“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它正在朝着国际一流的现代全媒体机构阔步迈进。

第5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县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创建省级工业园区、省级产业园区等总体目标,切实加大在中、省、市、县主要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提高工业园区知名度和美誉度,确保在省市县的媒体有上稿量,信息宣传工作保持全县中等水平,全年在中省市县主流媒体发表信息 篇以上。

二、宣传重点

(一)宣传省市县关于园区发展的重大决策及工业园区贯彻落实举措。突出围绕省、市、县出台的关于园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进行解析式宣传,并结合工业园区实际,对园区落实政策的情况进行宣传。突出宣传好县政府工作报告、县经济工作会议、市加速推进园区发展各类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工业园区召开的重大工业项目协调会、园区发展座谈会、银企对接、融资工作等进行及时对外宣传。

(二)宣传好园区重点工作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新典型、新情况。一要宣传园区各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建设、园区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二要宣传报道推进招商引资、银企对接、融资、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园区管理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新情况。聚集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重大典型,全面展示我县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新成就。

(三)宣传好园区发展的新环境和新气象。突出宣传好工业园区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主要进展。重点突出工业园区作风建设、政务服务环境的宣传,提高对外吸引投资创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园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充分挖掘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园区精神文明正能量的各类典型,激发园区管委会全体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热情。

三、宣传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畅通信息渠道。各科室、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畅通渠道将工业园区开展的各项工作宣传出去,向上传递工业园区的信息,引起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向下传递工业园区的声音,争得群众的理解和配合,为工业园区的各项工作开展营造一个和谐的舆论环境。各科室各企业开展重大活动要及时通知信息宣传工作人员参加,确保第一时间将信息宣传做到位。

(二)要创新思路,捕捉新闻亮点。宣传工作要善于捕捉亮点,总结特色,要善于发现园区经济建设中的亮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宣传先进理念,创新思路和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导向作用。同时要变换角度宣传,注意深度报道,写出的新闻报道要画龙点睛、彰显亮点。

第6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一、深化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

宣传贯彻党的十精神,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的十对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要求,广泛、深入地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氛围。各县区全年要举办1—2期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培训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1、进一步深化《市全民环境宣传教育实施意见》,实施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以乡镇(街道)社区为中心,各县区在制定落实年度全民环境宣传教育目标计划的基础上,选择2-3个环保问题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以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区环保机构、宣传网络,有组织的举办讲座、发放环保宣传资料,搭建公众参与环保、民意反馈的平台,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试点。

同时,结合环保“六进”(即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各县区选择3-5家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试点,推动工业园区、企业和学校、社会组织,共同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促进全民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计划的规范化开展。

2、深化绿色创建工程。开展“四创建”(即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环境友好型企业和环境教育基地)活动,以生态市创建为总目标,各县区要进一步推进县区级绿色工程,编制完成“四创建”工作目标和年度计划。年内,各县区创建1所省级、3所市级绿色学校,鼓励条件具备的学校申报国家“绿旗学校”;同时,完成创建1家省级绿色社区,2家市级绿色社区,鼓励条件具备的社区、家庭开展省级绿色家庭创建;并创建1—2个市级或省级环境教育基地。

在市环保局完成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办法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开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同时以生态市文明建设为目标,举办“生态文明在港城”企业环保讲座活动,全面推进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水平提高,引导企业内部开展环保知识培训,推进企业共建生态文明。

二、加强环境环境舆论的引导和监督

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协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强化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环境新闻宣传阵地建设,为环保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舆情收集、研判和上报体系,加强对环境舆情的跟踪、判断、分析和研究。各县区要借助舆论力量助推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防范环境问题引发公共危机。注重对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正面引导,妥善处理好媒体监督报道,运用舆论监督力量推进整改工作落实。市环保局将集中组织市级媒体开展季度环境新闻督查活动,不定期召开媒体宣传形势分析会、新闻通报会。继续开办《日报.港城环保》专版,各县区要做好组稿、供稿工作。

1、全年各县区媒体用稿考核目标为:各县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及《环境》的用稿量要达到20篇;市级主流媒体用稿30篇;各区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及《环境》的用稿量要达到10篇;市级主流媒体用稿20篇。

2、完成省环保厅下达的《中国环境报》、《环境》宣传征订任务。

3、各县区环保局在10月1日前开通环保政务微博,并安排专人负责更新维护。

三、以“环保宣传月”强化环境文化宣传

加强环保纪念日的宣传。将上级主管部门的宣传活动精神与我市的实际结合起来,突出我市的特点。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重大节日,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开展一系列有影响、有效果的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环保工作成就和加快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的深刻内涵,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掀起宣传环境保护的热潮。

1、各县区结合生态市创建,在城乡显要位置设立环境公益广告牌,利用社区和学校宣传画廊、橱窗、报廊等大众宣传媒介,适时更新环境保护公益宣传内容。

2、以秸秆禁烧宣传为重点,大力宣传秸秆禁烧法规和综合利用知识。各县区要积极参加响应市环保局和市教育局联合开展的优秀“秸秆禁烧倡议书”评选活动,真正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

3、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以生态市创建为目标,开展“环保宣传月”活动。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环境纪念日为平台,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主题,以社区为重点,集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推进社区开展定期环保宣传活动。举办“与生态文明同行”宣传活动;配合省环保厅做好“生态文明•美丽”大型摄影作品巡展活动的征稿与展出工作。

第7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信息报道工作,树立街道办事处良好的对外形象,为街道全面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经街道办事处研究,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客观、准确、及时、实事求是的宣传报道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服务于街道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街道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新经验、新举措、新典型,推动小河文化,为街道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二、报送办法

街道党政办公室负责信息报道工作,负责信息收集、整理、筛选、报送和用稿情况统计等工作,重大信息原则上由党政办统一口子上报。各科室、各社区要落实信息员,负责提供线索,撰写信息。信息报送实行分类报送:

1、舆情信息的上报。舆情信息以社区为主进行收集,党政办汇总整理后统一上报。各社区要在社区党员、社区小组长、群众代表中聘请舆情信息员,及时收集社会舆情,提炼社会各界群众对国内国外发生大事的反映,包括对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态度,整理后及时上报。

2、网站信息的报送。区门户网站、街道子网站、党政信息网的信息,由各科室、社区信息员按信息规范要求发至党政办OA邮箱,由党政办公室统一负责加载上传。各社区子网站信息更新工作由社区信息员自行负责,并做好信息的保密审查工作。

3、区委办、区府办党政信息上报。党政信息每日简报上开辟情况交流、基层视窗等栏目,主要刊登街道整体或线上工作的特色经验做法,由党政办负责上报。各科室要及时总结各线工作经验,提炼特色,各社区要及时总结社区建设创新点,重点工作推动性的做法,积极向党政办供稿。

4、紧急信息的上报。由街道党政办负责向区委办、区府办报送,街道安监部门、综治科等科室要及时做好紧急信息的上报工作,向线上领导汇报的同时,向街道党政办提供紧急信息,以便及时向区委、区府上报。

5、各类报刊、电视台的信息报道。由党政办综合组稿报送或各科室、社区自行投稿。各科室、社区信息员要积极联系各大媒体,主动报道本单位的重大项目建设、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宣传典型事迹、人物或工作经验。

三、通报考核制度

街道对信息报道进行定期考核,实行通报和奖励。按季度和年度对科室、社区进行信息报道工作的通报和考核。考评结果网上公开通报,在街道子网站的公示栏内。信息报道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年终实行评优和奖励。(评分标准见附件)

(一)科室考核标准

1、季度达标考核:季度的达标分值为30分(党政办为100分),达标的科室奖励300元,每季结算。

2、年终达标考核:完成情况和各科室的年度综合考核挂钩,达到75%(含)以上的,即年终总分在90分(含)以上,党政办为300分(含)以上为合格。

3、先进评比和奖励:设立宣传报道先进科室和先进个人奖项。宣传报道先进科室在达标基础上,根据总分超标率进行排名,获奖情况计入科室年度考核中的加分因素。先进个人(党政办除外)根据报道量计分,排名前三的分别奖800元、500元、300元,党政办信息员参加区先进个人评比。

(二)社区考核标准。

1、年度达标考核:社区年度考核达标分为200分,完成情况和各社区的年度目标考核挂钩。

2、先进评比和奖励:设立宣传报道先进社区和先进个人奖项。宣传报道先进社区在达标基础上,根据总分排名产生,前三名得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800元、500元、300元。先进个人根据报道量计分,排名前三的分别奖500元、300元、200元。

四、工作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信息报道工作的力度。各科室、社区要精心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认真负责、文字功底较好的工作人员兼任信息员的同时,要注重工作人员整体宣传意识、文字水平的提高。要重视此项工作,要有善于宣传自己、及时宣传的意识,要不断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敏锐性,以虚促实,虚实结合,充分发挥好宣传作用,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

(二)要抓住重点,突出时效,提高上稿率和社会影响力。要把街道的特色工作、典型经验及时地进行宣传,特别是对实施的一些重点工作加强宣传以促进工作的开展。采写信息要与做好工作相结合,以工作的前瞻性和创造性出信息,以敏锐的眼光及时捕捉信息。要注重信息的时效性、新闻性和指导性,信息要实事求是,禁止弄虚作假,严重失实、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责任。要坚持报刊、电台、电视报道为主攻方向,力争上大报、争头题为突破口,力促街道报道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8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一、调整版面结构。科学配置内容资源。提高视觉冲击力

纸质媒体的竞争,目前仍然处在“新闻至上、内容为王”的时代。版面设置与定位,是新闻产品的关键元素。本次改版在版面设置定位和分叠上进行改进,同时在版式设计上进行改变,在确定内容设置结构比例中,强调新闻为主,本土为重,民生为本。

回归新闻本位,注重事件性新闻的报道,让事件性新闻占大头,让动态的鲜活的新闻唱主角。体现主流价值观的新闻事件、重大建设成就、重要时政动态、重要社会现象、重大舆论、重要社会热点、重要社会话题,突出重要性和显著性。在要闻版。以资讯的权威性、显著性、指导性、贴近性、服务性打造晚报的影响力。围绕重要政策、重大措施出台策划选题,及时报道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将本市本省的重大新闻事件。以最快的速度、最翔实的资讯告诉给读者。在重点报道中。注重显著性、深刻性、贴近性,突出报道特色,对同题新闻报道注重以独特判断、独特发现、独特视角和独特话语与表现方式,提升报道品质与竞争力。对当日最好看的事件性新闻,重快,抢抓第一时间;重准,事实准确,包括各类数据;重细,围绕主题的各类细节翔实。

根植宜昌本土,加重本地新闻报道,让本地新闻占大头。为此,加强了热线信息收集工作。从热线电话、网络报料、广播电视及网上信息、读者来稿、群众来访等,热线担当起新闻信息收集主力军的重任。建立了热线交办的制度和程序,实行分级分类的管理处置制度,从接到线索一处置线索一反馈,按流程动作,分工协作,责任明确。同时提倡记者多渠道收集信息,广交朋友,从实际生活中不断地获取鲜活的新闻信息。对可挖掘的重要信息,挖掘新闻的内涵和深度,重点疏理事件与现象脉络,探寻新闻事件的背后,追寻事件关联与影响,强化事件前瞻与延展。加强调查研究,追问事实真相,还原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的权威解析:选取有一定社会价值和较广关注度的话题,通过社会调查方式舆情动态,调查结果对社会舆论的引导起一定的正面借鉴作用。

贴近新闻本源,加强民生新闻的报道,让“草根”新闻占大头。关注当日的经济事件、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政策条规等。选稿标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与衣食住行等密切关联的信息、经济新视角等。注重贴近,紧贴市民经济生活。为此开设“民生体验”参与性采访,实行“陪伴草根”,挖掘新闻主体及新闻当事人的心路历程和记者感受,还原生活本色。紧扣服务,与读者“平起平坐”,打“服务牌”和“民生牌”,通过新闻热线、市民评报、开辟新闻话题、互动采访等方式,与读者百姓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交流,共同完成新闻信息的传播和社会舆论的引导。

本次改版。版面采用新的包装模式,按照读者阅读需求来进行新闻产品设计与生产,也就是按买方市场进行生产设计。实行分叠,A叠包括封面导读、题读、重读三大板块。B叠包括速读、深读两大板块,C叠包括悦读、图读、网读三大板块,D叠为周刊,含创富、教育、健康、生活、周末・三峡风、情周刊、法周刊。实行双报头,同时规范报眉,各类信息归属在统一的报眉下,清晰明了,方便阅读。统一报纸版式的设计风格,使板块分工明晰,形成简约明快、庄重大气、独具特色的版式风格,力求保持版面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前后版面连贯统一,达到“易读”的目的。

二、转变运行方式。充分挖掘信息资源,提高采集力

新闻产品首先是内容产品,而在产品中又有重要产品、主要产品和一般产品之分。为改变晚报内容产品“过得去、过不得硬”的现象,三峡晚报在改版中运用“独门法器”――成立重稿组,集中优势兵力,专攻高端产品、名牌产品和震撼力强的产品。让“重头戏”重起来。重稿组由业务骨干和精兵强将组成。主攻突发事件、急难重险、热点焦点、事故外的故事、灾难中的人性光芒、重大典型等重头稿件。一批写稿能手集中起来打拼,在生产重大稿件的同时也产生明星记者、名牌记者。通过这些重头稿件打出三峡晚报的威风和品牌。提高晚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印象力,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重稿组由副总编辑兼任组长,重稿组一般不承担工作性宣传、非事件性的采访任务。

其次,在日常报道上多下功夫。日常报道是报纸的常态和基础,抓好了,报纸的质量也就基本稳定了。做到日常报道精细化、经济报道市民化、时政报道新闻化。记者跑线要落到实处,硬新闻不掉不漏:对新闻价值判断准确,做大做小适度,发表时间适时,每天都要有亮点。各版都要有看点。同时借助社会力量丰富产品。发展了一批社区记者,既丰富报纸产品内容,又节约采访成本。并同多家媒体建立交换稿件关系,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实行采编分离,加强编辑队伍专业化建设。对编辑设“门槛”限制,让编辑做到“术业有专攻”,树立甘为人作嫁衣的思想。在运作中强化编辑的职能,责任编辑的“责任”,值班总编和总编辑的“总”体意识,总揽全局,总体把关。

三、加强联动互动。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调动力”

媒体的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发行量、广告额及资产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软实力”则是队伍素质、办报质量,检查标准则是感染力、公信力、影响力、号召力等无形力量。而“调动力”是检验“无形力量”的“有形之手”,也是检验媒体“主流系数”的一个重要参数。能否有效调动社会资源,通过媒体的影响力加强联动互动是重要途径。

围绕中心与高层联动。作为省级地域性市民报,要融入主流话语之中。必须在参与社会建设、引领社会舆论上有所作为,必须要有主流声音、权威话语和民生情怀。围绕中心。做好中央和省重要政策、重大部署在宜昌的“落地”工作,加强与市委、政府、职能部门的联动互动。巧借政府部门之力,用一个业界认可的“支点”,把各方资源都调动起来,凸显市民报介入社会、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从而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

依托母体与集团联动。三峡晚报作为集团办在地市的子报,有着

其他媒体无法复制的平台。这次改版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加强了与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等集团内媒体的联动,依托集团内媒体做好互动,扩大新闻的宣传效果,同时可借集团内媒体的力量,在晚报没有派出记者赴一线时候,共享兄弟媒体的记者稿件。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利用晚协与兄弟媒体联动。三峡晚报作为全国晚报协会的副会长单位,在晚报界有知名度,要利用这种优势,开展报业媒体间多元协作,通过平台共建、网络互通、利益共享,推进报业的共同发展。

报网融合资源共享。报网互动是当代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产物。也是报纸媒介寻求新发展的契机和必然。随着新闻事业的迅速发展。网络与报纸已经由一般的互动转变为融合,网中有报,报中有网。三峡晚报办有网站。为充分发挥网站的资源,记者采访的稿件,同时或及时在网上传播。报纸自采独家新闻或独家策划。三峡新闻网提前做好包装,如话题设置、制作专题、收集背景等。重大突发采访和重要活动采访,报网联动。在新闻网开设了晚报记者、编辑专栏和空间。加强和读者网民的联系。充分发挥新闻网“投稿系统”的作用,通过报网互动联动,发挥两种传播媒介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使报纸和网络相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利双赢,逐渐融合,提升媒体影响力。同时充分利用网站与新浪、百度等网站的链接。及时把报纸首发的新闻传播出去,扩大三峡晚报的知名度。

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活动。在经营媒体中,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和多方资源,策划开展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媒体的主流传播力。还能形成强势的社会影响力,让媒体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巧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借力打力,重智力投入,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搞活动注重点子新,口子小,主干精,形式巧,效果实,不搞花架子、空架子,自娱自乐。

四、完善体制机制。大力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生产力

进一步完善领导体制,建立业务领军人制度。所有领导靠前指挥,下沉一级。实行大中心(郝)制,5位副总编辑分别兼任大中心“部”主任。一批部门主任主动到一线当记者,转变了观念,淡化了“官念”。促进了采访作风甚至写作风格的转变,领导和记者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大大增强。

第9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范文

换个角度看,社区之于党报不仅仅是一个新闻源,更是了解大事反映大局的一个缩影,而党报之于社区也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冷漠面孔,社区和党报完全可以形成互动。

社区新闻是记者跑出来的,有熟悉社区的记者是关键,于是《济南新闻》的《大民看社区》(目前已更名为《小杨看社区》)应运而生。“大民”和“小杨”都是对社区比较熟悉的记者,同时与一些生活类报纸的专职社区记者不同的是,除了社区外他们还肩负着若干个政府部门的跑口任务,这就为在做社区新闻时实现上下互动创造了条件。从《济南新闻》2005年8月25日创刊至今,这个栏目已经刊发稿件数十篇,大概分三类。一类是反映民生民意的,如《“集体验房”的喜与悲》讲述的是业主们为了验收新购住房质量而奔波的故事,稿件最后说“目前无论是政府职能部门还是相关文件规定,都存在不少盲点,‘本来应得的权利,为什么要费尽心机去争取?而且目前只能做到谁参与,谁受益。这不可悲吗?什么时候不用验房就能放心入住才好!”道出了广大业主的心声。类似的稿件还有《停车烦恼何时休》等第二类是反映社区工作的酸甜苦辣的稿件,这里面既有呼吁有关部门帮助的,如《居委会落地何时不再难》、《一个“村改居”的成长烦恼》、《精彩背后有无奈》等,还有介绍成功经验的,如《“天下第一难”的社区试解》等;第三类是反映社区人物,从一个个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挖掘感人事迹,给人以启迪,如《药山脚下一愚公》、《社区安全的守望者》等。这三类稿件基本覆盖了当前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通过“大民”和“小杨”的努力,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有关部门的回应,使得这个栏目受到广大社区读者的欢迎。

党报的最大优势就是与政府相关部门联系比较密切,如果能利用这一点,把社区群众的需求或者疑惑与相关部门直接对接,那么对做好社区新闻,密切报纸与社区的联系无疑是有好处的。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了政府网站这一资源,与济南市政府信息中心联合开办了栏目“政网看民情”,每两周邀请济南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与公众在网上采取在线问答的形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5月是济南市中考报名的关键时期,5月10日,网站邀请了市教育部门的官员在线解答学生家长的相关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当天参与在线交流群众提出的16个问题中只有一个涉及中考,其余15个问题都是关于新建小区的孩子小学入学、小学升初中的问题。家长们反映出的问题是惊人的,有的小区已经建成5年,却仍然没有解决孩子入学问题。而据教育部门统计,自1999年以来,“没有一个新建小区向教育部门移套学校”。5月17日,《新建小区:孩子该去哪里上学?》在《济南新闻》发表,引起了广大家长的共鸣和有关单位的重视。类似的例子还有《工伤,莫再心伤》、《养老金:“换”出来的新问题》。同时,这个栏目还做了大量的服务于社区群众的稿子,如《迎接“宝贝”,你有计划吗?》、《巧用公积金买房帮大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