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精选(九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

第1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原则是邓小平理论奠定的。在学习研究和应用邓小平理论时,应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论断,是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的。他在关系中国改革发展的大局时,从来都强调要问姓“资”姓“社”,他决不反对问姓“资”姓“社”,而反对混淆姓“资”姓“社”。他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坚决反对私有化。他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两者都得要。他极为关注社会主义公平,强调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对分配不公导致两极分化,忧心忡忡。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姓资姓社;公有制为主体;市场有计划;公平与效率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5—0029—12

本文提出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原则,这些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都有明确的回答,30余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但是我国理论界(不止是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不统一,有的甚至很对立。问题出在如何认识和对待邓小平理论,如何认识和对待30余年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不要回避教训)。笔者曾就邓小平理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本文结合30余年实践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明作者的观点,较全面系统地展示一个理论工作者的认识和思考。欢迎切磋交流、批评指正。

一、正确理解邓小平“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灵魂。邓小平是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他从认识路线的高度对解放思想下了一个科学定义:“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364什么叫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我认为这是对解放思想唯一正确、全面的理解。这个定义可以作双层理解: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了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可见,是不是解放思想是以是否坚持实事求是来衡量的,再不能有其他的要求和标准。

1.“解放思想”的两种内涵和两个要求

根据邓小平给解放思想的定义,解放思想应该有两种涵义、两个要求。解放思想就是思想符合实际,主观符合客观。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不相符合有两种情况:一是思想保守,落后于客观实际,解放思想的要求就是打破这种落后观念的束缚,使之跟上客观实际的变化发展,这是解放思想的一种内涵,一个要求。二是思想失去了客观根据,违背客观规律,如脱缰野马,在盲目冒险中奔驰,纠正这种盲目的冒险的主观主义,就要使主体的思想观念回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根据的基础上,主观符合客观,要求谨慎一点,决不是鼓励其胆子再大点。这同样是实事求是的要求,同样是解放思想,这是解放思想的另一种内涵,另一个要求。根据邓小平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规定,解放思想的内涵和要求应该是两方面的,而不是一方面的。也就是说,面对客观实际,主观思想的“过”与“不及”都必须纠正、突破,因而都有解放思想的任务。我们应该根据邓小平理论的要求,全面阐明解放思想的两个涵义和两个要求。当然,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内,针对特定的主体,解放思想的要求可能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但在另外的情况下,又可能是针对另一方面的,这是针对主体的主观思想倾向而应该明确的要求。

第2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理论精髓具有标识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形态也不例外。“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的一致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表述的差异性,标识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个性,也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种形态。这四种理论形态的精髓,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均已得到了专题研究,并形成了明确的观点。

    “精髓”作为一个研究问题,是被列宁明确提出的。列宁在提出“精髓”问题之后,随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进行了概括:“他(库恩.贝拉—作者注)全盘否定了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策略,完全忽视了最主要的东西。他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很明显,列宁在这里讲“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本身,而是从实践角度就如何运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言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列宁主义产生、形成后,其精髓并未得到经典作家的规范表述。斯大林曾使用“列宁主义的出发点”一词,他说“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列宁主义的根基,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斯大林的这种表述,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辞法规定性、哲学规定性及个性特征,不妥之处显而易见。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经由邓小平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已成定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提出并科学定义的新概念,其精髓中央尚无明确表述,在学术界己有多种观点。如王建军等提出的“解放思想”,秦宣等提出的“实事求是”,刘景泉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严书翰等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上述各观点中,本文认同王建军教授的观点,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应表述为“解放思想”。

    至此,除列宁主义外,其它三种理论形态的精髓可以做如下表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任何人都可以看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这三个概念内涵是完全一致的,但表述时使用的文字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什么要使用有差异的文字表述内涵完全一致的概念?这正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精髓能够标识理论本身的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包括共性和个性。共性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关系,个性则描述某一理论与同体系其他理论之间的差别性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产生了一些以社会主义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这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理论精髓能够直接明了地回答这一问题。

    首先,理论精髓具有表示理论共性的功能。判断一种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上讲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二是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

    通过理论内容的一一对比,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将后来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放在一起,逐一对比两种理论所含具体内容,进而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属性。但在实践上,这种方法不具有操作性。因为,理论往往具有庞大的体系,它所含内容也丰富多样,将丰富多样的理论内容进行一一对比,本身是极其缺乏效率的,得到的结论无法反映理论的本质,也缺乏科学性。例如,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产生的理论,其中的许多具体内容与经典马克思主义有差别。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理论、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等,均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别,也不尽合乎列宁主义的的观点。邓小平理论被涵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里,其中包括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等等。这些具体理论既与马恩学说相区别,甚至是马恩未论及到的,与列宁主义的差别也十分明显。如果凭此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划归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显然是十分可笑的。

    通过理论精髓的对比得出结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科学性。因为“精髓”是理论的灵魂,是统摄理论体系内各具体理论的。精髓的贯穿力、统摄力使其具有反映该理论本质的强大功能。既然任何一种理论的精髓都具有反映其理论本质的功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各理论形态的精髓,也必然反映其理论本质。因此,在判断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属性时,比较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就可以得到简明而且科学的结论。如果其精髓的内涵一致,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属马克思主义,反之则是非马克思主义。

    其次,理论精髓具有标识理论个性的功能。任何新理论产生并存在的价值在于创新与发展,完全继承前人理论的理论是丝毫没有价值的。其实,理论体系的发展,都表现为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体系内新产生的具体理论都是原有理论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新生理论的信仰决定理论的属性,新生理论借以产生的时空条件赋予理论以个性。因为时空条件的影响,理论本身具有个性成为必然。因为理论精髓需要统摄理论本身的全部内容,所以,理论精髓的表述也必须能够标识理论的个性。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巨大的理论容量和永恒的生命力。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经典马克思主义以后的发展也不例外。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新的时空条件相结合的产物。

    二、内涵的一致性标明了三种理论形态的共性——马克思主义属性

    通过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可以判断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

    1.经典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的比较。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被表述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从表面看,构成两个“精髓”的文字是不同的,表述格式也有差别。不过,从内涵方面看,二者则完全一致。“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哲学含义是:要分析事物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分析事物各种矛盾和矛盾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就是要研究事物各种矛盾的环境、条件以及自身的特点,抓住主要环节;就是要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相互转化;就是要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僵死的、抽象的方法。“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实事”就是依据一定时间、空间条件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对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研究。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的哲学含义是完全一致的。第一,二者都坚持了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唯物主义要求正确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对于事物的了解,必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如实的反映。“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与“实事求是”均强调了世界的物质性,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就离开了唯物主义的基础。第二,二者均体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就是通过对具体事实的辩证分析和思考,从中求得事物的本质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不是从现象上而是从本质上去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离开了“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法就可能成为“变戏法”。而当它与唯物论结合,就真正上升为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才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既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又深刻地体现着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第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体现了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还是“实事求是”,都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际,将实际永远摆置在第一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综上所述,可得结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精髓——“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其哲学内涵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完全一致。

    2.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比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哲学内涵的一致性,已经得到公认。邓小平同志曾完整表述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既然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同时“实事求是”的哲学内涵又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完全一致,那么通过简单的推理就可以得到“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内涵相一致的结论。

    由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的内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完全一致,所以,“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分别标明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属性。

    三、表述的差异性体现了三种理论形态的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被表述为“实事求是”。它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差别,恰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然也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一方面,经典马克思主义由西方传人中国(“中国”首先是个空间概念),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了一个新的地域,这一地域是中国而不是西方,更不是俄国;它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条件。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结合起来,形成了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由于马、恩、列、毛等所处的时代,均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因此,毛泽东思想虽具有时代性,但是与马列主义相比,其时代性差异并不明显。由此可见,毛泽东思想就是经过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属性,“民族性”是毛泽东思想的个性。具有个性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个性应该得到鲜明的体现。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必须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本身的个性。由此势必造成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表述上的差别。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应该如何表述?不可能再沿用“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如果沿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但又不能不用;如果不用,则无法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邓小平同志找到了一种表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内涵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既相一致,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属性;同时它们又相互区别,能够体现毛泽东思想的个性,突出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实事求是”作为成语,是中国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邓小平同志也认为“实事求是”是中国语言,“实事求是”更容易被民族文化兼容和接纳。所以,用“实事求是”表述精髓,体现毛泽东思想的民族性,确实恰如其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被表述为“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实事求是”与“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的关系,同理可证,无须赘述。不过,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承毛泽东思想,所以,有必要讨论“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

第3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大政方针的理论基础,也是正确贯彻和执行方针、政策的保证。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为线索,探索党的思想路线曲折发展的轨迹,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鲜经验,论述了邓小平同志为坚持、继承和发展事实求是思想路线作出的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前提的。结束以后,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指引全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1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多次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路线深人进行新的思考。邓小平不仅抓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精髓这一根本问题,阐明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以概括的“实事求是”为核心,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这一表述既是对实事求是思想的坚持,又是对它的发展。尤其是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为实事求是的核心内容,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也就是说,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要用实践的结果来判别是非、功过。这样,既抓住了出发点,又找到了归宿,把两者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

2解放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z]。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从思想僵化和保守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行动,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此,解放思想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必须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能实事求是,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融为一体。邓小平以统揽全局的视野和辩证思维的分析,不仅对解放思想的含义作了科学论证,而且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全面表述,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3成功道路的新阶段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为新时期发展生产力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了大量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有丰富领导经验的老干部。提出了选拔干部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成功地实现了新老接替,继往开来。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正如同志所说:“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3]。历史将永远铭记邓小平对重新确立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伟大贡献。

4安国富民的新篇章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正确评价了同志的功过是非,在充分肯定思想科学真理的同时,客观地纠正了同志晚年的“左”倾错误,从而实现了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人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谱写出安国富民的新篇章。我们不但没有像苏联和东欧那样发生巨变,而且在坚持社会主义阵地的基础上,发展了同各国的贸易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4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党的思想路线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他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努力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品质,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和品质,是贯穿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

第一,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法宝。”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又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历史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高度概括和精确阐释,也是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高度肯定。所谓“精髓”,从思想路线的意义来说,就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原则和最根本的方法。尽管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任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仍然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在新的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继续前进,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认识也要不断继续下去。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发挥历史主动性和革命的创造性,不断研究和解决改革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使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适应国情与时代、形势与任务的要求而向前发展,始终兴旺发达。所以,同志强调:“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进一步论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互为前提、互相体现、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体现。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人们的思维则具有相对稳定性,表现为一种思维定势。因此,人的思想往往落后于客观实际的发展,往往被习惯势力、陈旧观念及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实际而变化,导致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这就是思想保守、僵化的认识论根源。为了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就必须解放思想,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不符合实际的、超越现阶段的种种错误观念的柬缚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认识与客观实际更好地相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解放思想,也就是实事求是。如果不解放思想,教条主义盛行,一切从本本出发,我们就不可能认识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也就不能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离开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创造性的实践,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的主观妄想,不能轻率地否定那些有价值的思想和原则。对那些经得起新的实践检验盼科学真理,要继续坚持、发扬光大;对那些陈旧过时的思想观念,要勇于突破,大胆更新。如果我们离开了实事求是,脱离实际,脱离亿万群众仓龇的实践,就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就会偏离方向,犯‘‘左”的和右的错误。

第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要坚持,二要发展。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全国人民,这是保证全党紧密团结和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根本思想基础,也是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根本思想基础”。任何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命运。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色,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根据新的实践经验,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因此,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才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发展着的理论,当作一个开放的体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创新就要正确理解和处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丢老祖宗;又要勇于进行理论创新,要适应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要把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刨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力之所在,理论创新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同志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理论创新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两大理论皖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对新的实践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隋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指导新实践,把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要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根本问题,也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根本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继承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在纠正过去错误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对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党的十五大报告从9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做了明确的论述,是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系统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它决定着党的建设的方向,规定着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制约着党的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只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党的各方面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有所遵循,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以保证党的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成功地实施了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建设了一支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拨乱反正,把马列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确立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对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作了原则的、准确的概括。2000年初,同志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六,在新时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努力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期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而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努力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是新时期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是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不仅要逐步形成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要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旗帜下团结一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真正做到“三个解放出来”,防止和克服保守、陈旧和落后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状态,提高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思想解放也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使理论随着实践的进展和时代的前进而发展”。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这是在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0年斗争经验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执政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鲜明的时代特点以及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共产党执政规律,是从执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揭示党的活动和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是在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特定社会形态的运行规律以及该社会形态的活动主体的实践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则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这样宏大时空和广阔的视野揭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体趋势。这三个规律涵盖了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相关联的一般、特殊和个别三个层次的规律。能否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提与命运。因此,不断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是当前做到实事求是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的理论任务和政治任务,贯穿在共产党执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时期。只有不断地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并不断地做到“三个解放出来”,才能从更新的视野更高的层次深化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5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意义

一、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回眸

(一)开启思想启蒙先河的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成立了中华民国。然而,在“共和”招牌下展现出人们完全没有想到的一番景象: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倒行逆施相呼应,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这股“尊孔”、“复古”、“读经”之风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沉渣泛起;与此同时,1915年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再次记录下中国的奇耻大辱;而从西方学来的多党制、议会制,成为各派军阀、官僚、政客借以争权夺利的工具。

现实的阴霾激起了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率先意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这一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缺乏一次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革命,中国没有自己的现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他们渴望在中国掀起一场类似于近代欧洲的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以开启民智、解放思想,从思想文化上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廓清障碍。

1917年前后,以北京大学为中心,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一批新型知识分子高举科学、民主的旗帜,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文化挑战。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 【1】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提倡恋爱自由、个性解放,反对专制、迷信,宣传男女平等,主张打到“孔家店”,批判“吃人的礼教”,提倡白话文,炮轰三纲五常,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总清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也即思想启蒙运动。

(二)冲破两个“凡是”禁锢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6年10月,“”被粉碎,结束“”这场灾难,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兴。但是中国并没有由此而进入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年浩劫留下的后果万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极其不易。党中央首先着手清查“”的帮派体系,提出了“抓纲治国”的方针,“纲”就是开展揭批“”运动。这个纲在当时是必要的,可问题是把揭批“”看作是“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要求,而且限制在只能揭批“”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上,而不能触及“”的错误。同时,把彻底否定“”的要求,为“”和其他冤假错案的声音看作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2】更令人们失望的是,1977年2月7日,经授意和批准,《人民日报》、《红旗》杂志、《报》联合发表题为《学好文件抓住纲》的社论。社论提出:“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有名的“两个凡是”,它表明“”虽然结束,但是长期以来“左”的指导思想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它不仅影响了拨乱反正,还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导致党和国家的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人们开始反思: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指示?判定历史是非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在极“左”路线的笼罩下,解决起来更加艰难。邓小平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决反对和抵制“两个凡是”,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思想的科学体系。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又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当天就将该文章转发全国,次日,《人民日报》、《报》以及上海的《解放日报》等全文转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常识问题,认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会害怕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结论,抛弃那些不再适应新情况的个别旧观点、旧结论;当前,依然存在着‘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倾向,这是‘’强加给人们的精神枷锁,必须打碎;凡是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思想”。【3】由于该篇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所以激起一场轩然大波,导致了一场时代性的大讨论,启动了又一次对中国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二、两大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之下,是针对具体国情和现实问题而发动的,因而对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必然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与思想氛围。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中国的仁人志士发现仅仅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的精神文明,于是在陈独秀和胡适等人的号召下开始了以学习西方科学与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一次激烈的较量。它通过对旧礼教、旧思想、旧文化的深入批判以及对民主共和观念的广泛宣传,不仅将中国早期现代化从政治制度的变革引向以科学思想层次为主要目标的思想启蒙阶段,而且在新旧思想较量的过程中将思想上的启蒙与政治上的救亡意识紧密结合,促使中国文化突破原有格局,出现新的发展局面。

启蒙与救亡同根并发可谓新文化运动的一大特色。如果说五四前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化启蒙占主导地位,则正是这种启蒙营造出无法抑制的自由空间,从而使来自西方学术领域的各种主义思潮、名词概念、各派名士人物纷纷登场传播,再现春秋争鸣的气象。同时,这场启蒙运动的大论战对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促使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追求救过救民的真理中去,推动了救亡运动的发展,直接促成的爆发,致使救亡运动上升为主导地位。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的直接后果是引起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重新认识,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氛围,使新文化运动从原本以文化启蒙的个人本位转向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社会本位,从而把半个多世纪以来学习西方的课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以俄为师阶段,最终将中国近代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实践定位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追求上。 【4】这场始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

对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邓小平早在1978年12月就作了高度评价。他说:“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5】

这场讨论历史两年之久,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大大解放了人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为冤假错案、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提供了客观依据。而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复强调坚持解放思想,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事实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为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根本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的错误指导思想,把人们从“”及其“左”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并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揭开了共和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最终为真正认识和纠正同志的晚年错误、科学地评价思想和同志的历史地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客观标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原则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以史为镜,反观现实

1、共同借鉴意义

研究历史是为了服务现实。两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内容不同、路径不同,并且具有各自的历史与时代意义,但我们仍然可以梳理出贯穿于其中的共同的经验智慧,为今天的解放思想提供借鉴。

第一,解放思想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先导,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每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解放思想先行,如果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彻底的。尽管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取决于社会内部,取决于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但变革的整个过程,无不依赖于新的思想观念的刺激和引领。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正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焕然一新。而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则开启了新的解放思想的大潮,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基础,开拓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

第二,解放思想要以实事求是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反过来,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在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们的思想认识所受到的束缚及其所束缚的程度是不同的,因而,解放思想的内容、重点及迫切程度也有所区分。只有极具针对性、以实际为依据的解放思想,才能推动历史进步。五四时期,人们的思想主要受到传统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新文化运动高举反传统的旗帜,在封建文化专制的罗网中冲开了一个缺口,透进民主与科学之光,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被粉碎后,如何结束一个旧时代、开辟一个新时代,这是摆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面前的重要课题。邓小平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契机,把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第三,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思想解放的历史,从伟大的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从人权宣言到独立宣言……从马克思主义到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思想解放对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和推动世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甚至走不出蒙昧状态。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科学的,能有今天的辉煌,可以说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从思想解放的历史实践来看,没有古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争鸣;没有近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没有当代的思想解放,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一句话,理论上的每次创新都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

2、比较意义浅思

固然从解放思想这样一个层面来说,新文化运动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这两场运动对于今天具有共同的借鉴意义。但是如果从两者的影响程度、范围等方面来说,二者的评价是不同的。

单从科学这一角度来讲,新文化运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虽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没有揭示封建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没有认识到根本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仅仅把斗争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这无异于想建空中楼阁;其二,运动的范围只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圈子里,却没有对人数最多的中国广大劳动群众表示出更多的关切,这就使得这场运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其三,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分析的一概抹杀,而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也不加分析地全盘顶礼膜拜。这种偏激的做法,有失理性,显得十分幼稚;其四,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激进民主主义者,所使用的思想武器仍然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这是最根本的缺陷。新文化运动的缺点在新形势下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相比而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无论范围程度都更加广泛和深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一个科学求真的过程,最终也确实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这样的一条科学路线,因而其所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并且其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我们当前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若是从政治和学术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具备的政治意义在新文化运动之上,从表面看来,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个学术讨论,但是就其发生的背景,远远不只是学术讨论这么简单,于党于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争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7】而新文化运动则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它所创造的一种自由的学术氛围,使得当时各地进步团体纷纷成立,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不断增多,同时大量的新文化作品纷纷涌现,再现百家争鸣的迹象,这往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但是照看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学术造假、抄袭,仅凭文章多少评职称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开始渴望新文化时期开创的学术之风,这也成为近年来民国热兴起的原因之一。

四、结语

新文化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作为20C的两场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应该学习新文化运动所开创的百家争鸣的局面,继承和发扬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75页

【2】【3】【7】.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J],乌蒙论坛,2008年第3期,第79,80页

第6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学习《文选》,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文选》(以下简称《文选》)的出版,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志强调,《文选》生动记录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新的重大理论成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贯穿《文选》的活的灵魂。牢牢把握这个活的灵魂,我们才能学好《文选》,更好地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人类实践的规律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在对时间、地点、条件变化的正确把握中,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根本所在。把握了这个活的灵魂,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能更加深刻地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总趋势。根据世界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代的实际情况,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的理论,并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在世纪之交,面对国际国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党自身建设状况出现的新变化,同志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既继承前人又突破前人,表现出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他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

**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这个活的灵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变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典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概括为“与时俱进”。早在19**年10月,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就深刻指出:“过去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已经不适用了,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重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20**年,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论断。20**年5月31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同志对“与时俱进”作了进一步的深刻阐述,指出:“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强调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能否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到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典范。因此,学习《文选》,必须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轨迹,通篇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活的灵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好用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认真学习《文选》,进一步提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任务十分艰巨,实践无限丰富,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把学习《文选》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把握机遇,努力用好机遇,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第7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武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三十年历程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从而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历程,如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系列的新政策,也就不可能有今天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思想解放公文有约提供的程度决定着工作的力度、创新的深度、发展的速度,没有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就难以有工作大突破、经济大发展。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无数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就能打破思想禁锢,激发工作活力,就能改进生产关系,解决先前落后的生产力。每次思想的大解放,都会冲破层层,摆脱种种束缚,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和事业的发展。

(一)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党的十七大提出新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任务做出重大部署,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许多新的突破。要理解好、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思想认识转变到与十七大要求相gw90 8 0. com适应的状况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现新世纪的宏伟目标。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阶段上,就会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脱离,就难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难以准确地理解和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就跟不上发展的形势。

(二)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与国之间在科技和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不得不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正在面临着旧的体制和工作方式与国际如何接轨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解放思想再讨论,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审时度势,把握大局,制定对策,力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从国内形势来看,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全国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三)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用创新精神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当前,运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践,最根本、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运用创新的理论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和解决在创新实提供践中的重大问题,从而达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思想、团结奋进的目的。历史一再证明,有碍于思想解放、思想统一的问题首要的是理论问题。

第8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关键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当代中国;哲学观

[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108-04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一被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代的宣言书”的讲话,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当时的石破天惊,是吹响一个时代的号角,而且在现在看来,是开拓了一种时代精神,创造了一种思想方法,它的影响不仅在中国社会的客观层面,更主要的则是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这个讲话最深邃、最凝炼、最概括的理论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度认识邓小平讲话,科学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境,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1]应当看到邓小平在1978年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定意义上是站在了总结和反思共和国历史甚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是为一个时代性的转换鼓起的冲锋号角。

“”之后,中国的社会局面非常艰难,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社会气息非常沉闷和窒息,时代孕育着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契机。但是一个时代的转换不是轻而易举的,历史的错误还要维持它自身的惯性,以至于在人们求变图新的期望之中却是“两个凡是”的现代教条主义和现代迷信的思想迷雾在中国社会升起,笼罩人民希望的视野。就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尚未复出的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勇敢站出来,与“两个凡是”精神枷锁斗争,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求“高举思想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他关注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思想发动和舆论准备的基础上,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性会议上发表了具有时代宣言意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现在看来,这个讲话所处的背景绝不是单纯的反对“两个凡是”,就像“两个凡是”绝不可简单归于出自一些人们的动机,而是2000多年来封建专制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死而复活后的。在古今中外的封建主义统治中,基于皇权至上、文化专制、思想蒙昧,社会是非的标准总是掌握在统治者手中,人们思想和精神的主宰权同样为统治者所操控。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言,在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下,奉行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而在专制主义强化的所有时期,都奉行“朕言即圣旨”、“朕言即法律”的社会标准。“我国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专制,人治传统直到现在还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和我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在人治传统很深的社会里,人们通常把社会的治乱不是寄托于某种制度的安排,而是寄托在某个领袖人物身上。”[2]

可见,我国虽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它刚从封建主义的胚胎中脱胎出来,不可能简单地剪断与旧的制度尤其是其文化意识的联系。肃清封建思想及愚昧文化的影响,通过政治革命的过程不能完全达到,甚至通过文化革命的方式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发动的基本动机就是肃清封建主义及一切腐朽落后思想的影响,但由于采用了政治运动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方法而走向歧途,以致形成对文化的破坏。即使从世界范围来看,要走出封建专制主义的舞台,尤其是肃清蒙昧迷信的文化意识要经历一个曲折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迁过程。颠覆封建意识、确立现代意识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一个怀疑、反思、证伪的发展过程。在反对旧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无论西方还是中国都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如19世纪西方的怀疑主义思潮,尼采甚至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中国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激烈抨击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吃人的历史。但是,封建主义的挽歌吹起,封建主义的阴魂却久久不散。可见,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勇气和智慧。

因此,可以说“”错误的深层背景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封建主义余毒导致的结果。“”结束后的历史转折点,需要对封建主义作出一种新的清算,为一种现代意识作出新的呐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再一次宣告一个旧的时代的结束、一个新的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始。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3]自1978年以来的30余年,中国历史步入了一个崭新时代,而引领和映证这个时代的哲学精神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换个角度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观站在了这一伟大实践的高度并为其所证明。那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引领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最基本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这是一个拨乱反正、通过纠正历史的误区和错误得以实现正确和找到正途的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冤假错案的步伐,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也恢复了名誉。党还对以前的一些重大案件进行了甄别。其中主要的是为1955年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为1957年被错划为分子的人,为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同志,其子女一律定为社员。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派的,[4]这是我们党站在历史高度,同时也是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角度解决在政治上、政策上所犯的错误,从而真正返回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上来。比如,纠正了以阶段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主要已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纠正了一大二公三纯的错误的经济政策,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目的来探索新的经济制度和体制;纠正了“”高校推荐入学的不合理做法,恢复高考制度;纠正自我封闭尤其是与西方国家对抗隔绝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将我国社会主义置于危险和危急的境地,果断而彻底地纠正这些错误,有“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和结果是使人们永远地、不断地为了纠正可加识别的错误而采取直接的行动,因而这样的行动,最有可能保证广泛的一致并导致明显的改进”。[5]

第二,这是一个用时代眼光和实践方法创造奇迹、推动历史的时代。最主要的是在解决最为重大的两个历史性课题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一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于落后的古老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开了坚定的步伐,令世界瞩目的东方大国正在崛起。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之上探索出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道路,它的世界性的实践意义和方法意义都不可低估。而引发这种结果的历史力量,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对于这一实践,邓小平说:“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对于一个尚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社会,尚属于初级阶段的崭新制度,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去改变和发展,以实践的方法去判断、去证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实践上不断突破,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上不断发展和进步。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改革开放主导性理论是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地检验和完善,成为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坚持和发展了以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等全新的科学观点;更重要的是在此之上体现出的一种全新的、超越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对此最简明最凝炼地概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6]应当看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于亘古以来人们面对的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乃至人和世界的最基本关系问题在今天的时代坐标之上作出的一种新的概括和回答,是人类思想认识史上具有时代性、超越性的意义。

自从人与自然界分离开以后,上述哲学意义上的基本矛盾和对立就出现了。从人类历史来看,面对和协调这一基本矛盾不仅是人类的宿命,而且是人类的创造。而对于这一矛盾的认识和解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每一特定阶段或特定点上都是相对的、局限的。大体来说,由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史来看,往往把物质和精神完全割裂开来,至少往往是从物质或精神的单向度去观察问题。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通过实践这一主客观的中介,把二者现实地联结起来,超越以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固有局限性,确定了更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类思想认识的水平和境界,对人类思想是一种历史性的解放。

但是,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从哲学层面上历史性地解决这一问题之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在现实中更危险的问题是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承袭马克思衣钵,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再一次把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如在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当时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观点,与其说是对形势判断的错误,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错误。由此可见,没有一种思辨的科学方法就不能正确地解决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极为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展了,条件改变了,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没有任何一种哲学能够一劳永逸地为未来事物提供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

必须看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物质和精神的基本矛盾的解决,从人类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日趋现实化和复杂化。马克思主义克服了过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执一端的局限性,用实践这一范畴来表达时代性的原理和方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时期基本问题的时候,提出了解决复杂矛盾和完成根本任务的根本方法论即实事求是;邓小平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和任务的时候,量身一种历史的时空和情境,提出根本方法论,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表达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时代和实践的推动下的嬗变和超越。从哲学观表达的意义来看,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事求是就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理论和实践相符合。解放思想表面来看是主观的,而其内在导向是客观的;实事求是表面来看是现实的,而其追求是思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哲学面临的上述最基本矛盾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进行把握的根本原则和方法,找到了贯通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途径和机制;其精神内涵彻底地摒弃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对立和割裂,给人类自觉能动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更加现实而思辨的方法论指导。

如果说站在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角度,才能深刻地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灵魂和精髓的话,我们甚至应当站在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和脉动之上去把握它的深邃意境。从近代的哲学文化启蒙来看,哲学家们归根到底是把精神的主宰交给人自己,把人类的精神从超人之神的枷锁下试图解放出来,“我思故我在”、“人的本质在于人本身”、“人的本质即自由”、“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这样一些新的哲学思潮的意义与其说是要摆脱一种旧的思想秩序和社会秩序,毋宁说是要更加有效、合理地解决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下人们面临的具体矛盾,而这需要从矛盾的最基本层面上才能予以解决。但是,在摆脱神灵氛围的世俗而现实的层面上,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理论和实践的矛盾问题在认识上往往执其一端,在行为上不免失之偏颇。比如要么强调绝对的思想自由,要么强调“自由是做必然性的奴隶”;要么就“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要么则是“两个凡是”。如此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比比皆是。历史证明,仅仅从客观角度或仅仅从主观角度确定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实践对人和时展,都是有局限性、片面性的,是错误和有害的。邓小平用时代性的眼光,以人类智者的敏锐超越了这种局限性,并言简意赅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人类从哲学和实践的层面解决上述矛盾提出了全面和辩证的原则,在哲学认识史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

[2]姬金铎.封建主义及其当代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0~121.

[4]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482.

第9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文范文

 

关键词: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前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指引全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1科学内涵的新概括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给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赋予了新的内涵。他多次强调“过去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在坚持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路线深人进行新的思考。邓小平不仅抓住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和精髓这一根本问题,阐明实事求是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概括的“实事求是”为核心,把“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邓小平这一表述既是对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坚持,又是对它的发展。尤其是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为实事求是的核心内容,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也就是说,坚持实事求是,不仅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且要用实践的结果来判别是非、功过。这样,既抓住了出发点,又找到了归宿,把两者完整地统一起来,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内涵。

2解放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有一段精辟的论述。“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z]。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从思想僵化和保守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冲破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从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并用以指导行动,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因此,解放思想必须要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必须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能实事求是,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使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融为一体。邓小平以统揽全局的视野和辩证思维的分析,不仅对解放思想的含义作了科学论证,而且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全面表述,这是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3成功道路的新阶段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正式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在领导全党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为新时期发展生产力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同时,本着“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解放了一大批有丰富领导经验的老干部。提出了选拔干部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方针。成功地实现了新老接替,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