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体解剖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大多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专业共用一套教材,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偏多、偏深,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解剖学授课大多以教师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不能对解剖学知识全面掌握和融会贯通,尤其是跟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导致部分护理从业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出现医疗差错。此外,对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认识的缺乏,也是当今高职护理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的陈旧,迫切需要对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进行改革,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求。
2护理专业解剖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2.1改革教学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高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应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首先,针对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解剖学知识进行筛选和发掘,以“适用、够用”为原则,编写护用解剖学教材,充分体现教材的专业性。其次,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按照工学结合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和护理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解剖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更加贴近护理专业需求,丰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体系建设。此外,解剖学教师深入临床护理第一线,了解护理工作中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发现教学设计中的缺陷与不足。在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为培养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2.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课堂教学体系
首先,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观,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其次,慎重选择教学内容和侧重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教师设置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为主线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情境式教学法:创设典型场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对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病例教学法:将临床病例导入教学过程,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临床思维能力。最后,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要更新观念,以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体系。如建立解剖兴趣小组,延伸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2.3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靠内化,只有通过长期的熏陶和感染才能养成。作为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职业榜样,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会对学生未来的人生观及职业素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要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树立“立业先立人”的思想,把“授业”与“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授业”以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加强人际沟通能力,使自身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比如讲解护理工作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在实验课堂上强调标本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爱惜标本并保持敬意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措,却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环节。
2.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传统的教学评价已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我们建立了新的考核方式:卷面成绩60%、实验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5%、实验报告成绩5%。这种考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对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2.5加强师资建设,重视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1]崔怀瑞,孙臣友.解剖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现代医药卫生,2007(9).
关键词:运动解剖学;PBL教学;教学效果
近年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已经在国内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中得到较广泛应用[1],但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研究生教育需要注重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仅依靠课堂基础教学会造成与临床实践的脱节。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PBL教学模式引入《运动解剖学》研究生教学中,针对骨外科研究生及人体解剖学专业研究生探索一种新的医学教育模式。课题组通过对2010级、2011级选修《运动解剖学》的研究生中开展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探讨PBL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效果,为扩大研究生各学科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级40名(对照班)、2011级48名(实验班)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均于第二学期选修硕士研究生课程《运动解剖学》,2010级研究生采用传统教学进行教学,2011级研究生每8名同学为一小组,共分6组,实施PBL教学。两年级均为同一老师授课、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学生,持续时间均为48学时。
1.2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理论讲授+标本操作;实验班采用PBL教学,具体步骤:①教师根据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大纲设计案例,案例教学目标与理论授课内容相互补充,基础与临床结合,包含学习目标、运动系统标本操作、具体临床应用及常见手术病例的手术方案;②小组同学制定学习计划,查阅收集资料;③小组讨论,查阅收集资料撰写相关科学论文、相关信息共享,分析标本操作中观察及常见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等,由1名研究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④集体讨论,论证研究,分别总结,最后由教师综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或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意见。
1.3教学效果评价 为公正客观和实事求是地评价PBL教学效果,我们对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分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在定性评估上,采用匿名的调查表及调查问卷对PBL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定量评估上,通过标本操作、撰写综述及闭卷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在PBL教学过程中和结束后,征求学生对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并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研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
1.4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考核成绩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值间比较用t检验,P
2结果
2.1问卷调查 多数研究生对PBL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教学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查阅文献并撰写相关论文。课后问卷调查统计,实验组8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能锻炼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外科等常见疑难问题的能力,紧扣扎实基础、服务临床,教学效果好;10%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的讨论及查阅资料占用太多时间,不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效果不明显。
2.2两组标本操作能力及撰写科学论文水平比较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无论在标本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撰写科学论文的方面,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有统计学意义(P
2.3对照班与实验班考试成绩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主观理论考试成绩差距不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案优化选择的成绩,PBL教学班级的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PBL是一种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成为该情景的主人,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新的教学模式。由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最初主要用于医学教育,它以"教师课前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代替传统教学,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2]。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实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3.1 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在PBL整个教学活动中,主体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运动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的知识点相互渗透,通过提问、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讨论及实验论证、教师归纳总结等,将基础与临床课知识点的衔接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一言堂的讲授",学生学习起来缺乏情趣,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发挥,合作学习、创新精神的能力严重受到抑制,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3.2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究生在学习《运动解剖学》之前,均在大学本科时期的学习了《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并通过临床1年的实习,部分研究生同学尚有1~2年的工作经历。在开展PBL教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涉及到运动系统的骨性结构、沟管孔裂等标志、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肌肉的配布及各肌性标志等方面与临床外科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相应疾病的关联上。把运动系统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基础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2011级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开展PBL教学试验,经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可以在我院研究生《影像解剖学》、《头颈解剖学》、《脉管学》等教学中进一步的深化和推广。
3.3 PBL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在研究生《运动解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PBL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PBL教学时,学生还需花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和讨论,导致学生在课前准备的时间远远多于传统式教学[3]。他们对解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临床知识了解不一致,无法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惠雪枫,李小记,王航辉,等.PBL教学法引入神经解剖学教学[J].解剖学杂志,2008,31(4):602-603.
论文摘要:医学院校尸体、标本不足是制约解剖学教学的严重问题,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每一届都开设了局部解剖学课程,在教学中,就节约和充分利用局解尸体资源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改善了系解及麻醉、影像、口腔等专业解剖学教学标本紧张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习人体解剖学离不开尸体,然而,由于扩招,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数大增,尸体、标本严重不足,很多医学院校的同仁们积极地进行了不同方式方法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校现有10多个专业,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开设了局部解剖学(局解)或系统解剖学(系解)等课程。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全力以赴收集尸体标本,扩大标本的来源,另一方面,在局解教学中,就节约和充分利用尸体资源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拓宽集体备课内容
局解集体备课除了备教材的内容、重点、难点及授课技巧外,加强了备尸体和实验操作。课前由主备课老师向相关授课教师介绍本学期局解使用尸体情况,并到实验室察看尸体质量,对不同质量、性别的尸体制定出拟作他用的目标,在确保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局解学习任务和质量的基础上,为系解及其他专业解剖学教学的再利用提出要求。选用的教材是彭裕文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和卫生部规划教材《局部解剖学》,根据我校教学时数实际情况,集体备课中强调主要的操作步骤、关键点及注意事项,如股前内侧区的操作,强调与切口有关的骼前上棘、耻骨结节和胫骨粗隆3个重要骨性标志的摸认;强调自骼前上棘至耻骨结节的切口及平胫骨粗隆的横切口,一定要掌握好深度,切口过深会切断一些浅静脉和皮神经;在修洁肌周围的深筋膜和结缔组织时,强调要尽量与肌纤维的方向一致,以保证肌的完美;在解剖股三角时,强调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寻找到股动脉,再寻找其内、外侧的股静脉和股神经;深部结构的解剖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进行钝性分离的操作尽量少用刀和剪刀,以减少损伤的可能性。根据局解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了《局解教学指导》,本指导除了对理论部分提出要求外,强调了实践的具体要求,如对股前内侧区要求解剖出股前内侧区的皮神经、大隐静脉及5条属支、股三角及收肌管的主要结构;观察股鞘、股管和股环;点认出股直肌、缝匠肌、股薄肌、长收肌、大收肌、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深动脉、旋股内、外侧动脉及穿动脉等。通过拓宽集体备课内容,目标更加明确,措施进一步到位。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确实体会到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第一步。
2尊重尸体,对尸体进行保护性操作
在局解教学中的做法是:①授课老师在课前要向学生简短介绍尸体紧缺是近期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些尸体是自愿为医学教育作贡献捐献的遗体。教师和学生有尊重人体尸体的义务,尊重人体尸体是人体解剖教学的基本伦理原则,在解剖操作中,不得嬉笑,不许随意切割;②要求担任主刀的学生在操作前上讲台脱稿陈述操作步骤和要领,促使主刀的学生课前必须充分预习相关内容,有利于减少操作的盲目性和提高学生临场不乱的演讲能力;③强调局解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如同样一项手术,有的医生手术过程出血多,有的出血少,有的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的快而好,有的恢复得慢而差,这些与医生对手术区域血管、神经的分布和走行的了解、掌握有关,现在解剖的每一刀、每一剪都是为将来解除患者的痛苦打下的基本功;④告诉学生们,他们在大学一年级学习系解时所用的标本,有的是利用以往局解之后的尸体材料制作而成,并向学生展示1一2件上一届局解课中学生制作的标本,希望同学们在学好局解的基础上,尽量为下届同学的学习多保留一些可用的材料和标本,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的精神;⑤操作中及时提醒学生们注意保护好相关结构(如在修洁大隐静脉时,注意保护好伴行的隐神经,在暴露甲状腺上动脉时,不要伤及与其伴行的喉上神经外支、在切断臀大肌的时候,注意观察与臀中肌的分界,不要将其一同切断等);⑥根据不同区域解剖操作的难易程度,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时间比例,有些部位按理论实验1:3比例(如胸部、臀区等)进行教学,对一些结构复杂的区域(如颈部)则按1:4比例进行教学,保证了学生操作的时间,改变了以往由于某些区域解剖操作的时间紧,“大刀阔斧”、“草草收兵”的操作现象。通过提高认识和加强操作管理,保证了教学预期目标的完成。
3加大教师对局解操作的巡查力度
要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实践中去,巡查老师除了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操作,还要监督和阻止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破坏性操作(如解剖暴露内动、静脉和神经通过坐骨小孔时,不要切断骸结节韧带;解剖腹腔干时,没有必要将肝切除一块等)。这样,一些重要的结构既被清晰地观察到,又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巡查老师对各组操作的主刀、助手的认真程度、操作技能、效果及同组其他同学是否认真观察、积极提示等进行评分,并对表现不够满意的同学进行随时提问,要求其点认出某些结构,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一部分,有效避免了以前主刀和助手操作,其他人可看可不看,甚至聊天及到其他实验室乱串等现象。操作结束时,各组主刀者带领本组同学将局解教学指导中要求点认的结构全部点认出来,如果没有暴露出所要显示的结构,或者损坏了重要结构,则按事先确定的扣分标准扣分。作为奖励,对解剖制作完好的结构,老师予以拍照,制作成课件在本届教学或以后的局解教学中使用,或将标本保存在陈列室(注明年级、班级及制作者的姓名),从而提高了同学的自豪感、荣誉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加强巡查力度,使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能更好地完成局解操作的预期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
4充分利用人体标本陈列馆,服务于局解教学
本校的人体标本陈列馆里有800余件制作精细、质量较好的标本,既往主要供系解教学使用,很少向上局解课学生开放,这些直观性最强的实物标本对局解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在学生动手解剖操作之前,先到陈列馆观看相关的陈列标本,做到对本次实验内容的结构层次及毗邻心中有数,再去操作,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也可随时进人陈列馆再观察,特别是一些断层标本,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因为断层解剖对器官结构的位置、毗邻、层次的显示更具直观性和立体感,能加速学生对局解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有时也将陈列馆的部分陈列标本(如腋区、颈前外侧区)搬到实验室的操作现场,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操作,解剖操作的速度加快了,被破坏的结构少了,能更清楚地暴露和观察到相关的解剖结构,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5及时处理并保护好操作过的尸体。以备下次复习和再利用
论文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是一项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本文结合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特点,阐述了传统教学的劣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及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属于医学中形态学的范畴,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每一个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学习的。人体解剖学内容繁杂,名词众多且抽象,学生要想学好有较大的困难。在传统教学中,除了板书、板图,还会选择使用挂图、模型和标本等辅助教学,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而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又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抓好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教会学生学习解剖学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后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医学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持,大大推动了医学教学方法的进步。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进入了医学教育领域。多媒体可以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在直观、形象、生动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应用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能充分显示出其优势。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一些问题。下面是笔者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人体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其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同时又具有名词多、描述多、记忆难等特点。在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上课时往往需要携带幻灯片、投影片、挂图、教学模具和各种文字、图表资料等,除了讲解和板书大量的知识点外,教师还得忙着找图、挂图、卷图,浪费了大量的上课时间。一些特殊内容,比如骨骼肌的运动、心脏的传导系等内容动态性比较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有直观透彻的理解。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学得费神,往往事倍功半。由于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易使授课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内容丰富,教学效率高多媒体教学的容量之大,是传统教学无法想象的。用多媒体教学,相同的内容比利用挂图、模型等传统方式节省近U3的时间,比使用板书绘画方式节省2/3时间,从而使课堂有效时间大大增加。教师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进而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形象具体,易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可视性、直观性很强,尤其适用于形态学范畴的人体解剖学。对于一些较小器官,用传统的方法即便是拿着标本在教室里逐组甚至逐人讲解示教,仍有看不清的结构。有了多媒体后,可以把相关图片放大几十倍,结构一目了然,学生易学易懂。比如,神经系统由于内容抽象复杂,不如消化、呼吸等系统容易理解,结构位置深人人体,需要仔细想象.向来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3D图像来讲授,全过程生动有趣,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直观展示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有些组织由于形态与结构较为复杂,学生对其功能及损伤后的症状理解难度很大。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发展。例如,在讲授循环系统时,应用多媒体演示血液在心脏各腔中的流动情况以及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中的循环情况,让学生对循环系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使原本深奥的理论一目了然,学生印象深刻。再比如,教材中视觉传导通路的讲授内容,过去在讲授时,由于图谱较为复杂,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都很吃力,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形式分解图谱,能直观清晰地表现出视野不同位置传导视区通路及通路不同位置损伤引起不同的视野缺损及病人的临床表现。教师讲授过程轻松,学生学习效果更好。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便于吐故纳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因其自身特点可随时在教学中增补新的内容。课件的增删修改、吐故纳新,教师可以及时完成。例如,应用PowerPoint可播放扫描而来的教科书上有代表性的图表,也可以很方便地添加教材以外的相关内容,如各种信息、画面或以超文本链接形式链接一些介绍学科前沿知识的网页。这样,一方面,免除了教师上课时写大量板书的劳累,使其更专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产生求知欲望。
三、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也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应格外注意避免以下现象发生。
课件形式大于内容 衡量一个课件是否是好课件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发现,有些教师走人了课件制作的误区,认为只有视觉效果丰富,呈现形式与众不同的课件才是好课件。这样的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只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没记住相应的知识点,更不用说提高教学质量了。如果一味强调课件的形式而忽略教学内容的本质,那就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这也是目前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最为普遍的误区。
重点不突出,整体教学效果不佳 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虽然在处理难点问题上与传统教学相比效果要好,但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却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反映是课堂呈现知识速度快,教师板书少,来不及记笔记,抓不住学习重点。研究发现,约63%的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方式。这就提醒我们,在课件制作上应该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地讲明问题,教师应多费心思在内容的推敲和提炼上,多一些总结归纳的内容。如果片面求全无异于照抄课本,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以建设全国专利试点城市和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建立以企业自主开发为核心、产学研合作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并举的创新体系。在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我们可以沐浴到党的“十七大”给企业带来的和煦春风。从本期开始,我们重点报道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优秀创业企业,感受它们在创业服务中心悉心呵护下取得的成绩。
2008又是一轮新的发展机遇期,祝愿它们,明天会更好。
生物塑化技术原理
所谓生物塑化,就是通过各种化学手段将尸体中的蛋白质和水分置换出,再注入相同分量的树脂、塑料等有机物,令尸体色泽恢复到与原来相近状态。由于经过特别处理,标本再不像过去浸在防腐液中的尸体标本,既没有难闻的气味,也不会滋生细菌,皮肤能保持弹性,可看到每一丝肌肉的纹路,而且还可以长期保存。
生物塑化技术是德国解剖学家岗瑟冯・哈根斯教授在1977年发明的。
走进隋鸿锦设立在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人体塑化标本办公室,一个个展示人体内脏、肌肉、神经组织、骨骼组织的人体塑化标本令人震撼,这些没有福尔马林的刺激异味、组织结构清晰、具有医学价值的真尸人体标本,至少能够存放数百年。18年的塑化科研经历只是隋鸿锦“塑化”人生的开始。
已过不惑之年的隋鸿锦,现任大连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所长、大连鸿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35岁就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年轻博士,从1997年开始,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大连市发明精英、大连市优秀发明实施企业家,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行列,大连市高新技术园区十大优秀企业家称号……隋鸿锦被医学界广泛关注,是由于他从事了一项具有深远医学研究和科普价值的人体生物塑化标本技术。从1990年接触这项被称为现代“木乃伊”制造技术起,隋鸿锦几乎把全部心血和精力倾注在塑化标本技术研究上,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成为“中国生物塑化第一人”。
偶然结缘生物塑化
腐败是自然界一个重要过程,严重妨碍了形态科学的学习、教学、研究,特别是把生物学标本暴露在正常大气环境中的时候,标本会出现相当程度皱缩变形。因此,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寻求一种合适的标本保存技术。
1992年,隋鸿锦在大连医科大学当助教时,一封收件人为“大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的德国信笺转到了隋鸿锦手里。很多人以为,这是一封非常普通的谋求合作的学术交流函,便不很在意。然而,专业的敏感,使隋鸿锦感到了这一技术研究的可行性与深远意义。师生捂着鼻子上解剖课的苦恼,让隋鸿锦看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价值,如果真有一种技术能够使解剖教学摆脱使用几百年的福尔马林,那可是一种历史性突破。隋鸿锦向校领导提出了自己想去德国学习生物塑化技术的想法,并给生物塑化技术的发明者――德国哈根斯教授回了信。
哈根斯为了推广自己在1978年发明的生物塑化技术,当时向世界各地医学科研单位发出了500多封信,其中向中国发出了30多封,有七八家科研单位回了信,而隋鸿锦给哈根斯的回信是最专业最认真的。哈根斯被隋鸿锦的热情与认真所感动,1993年,哈根斯在考察了大连医科大学标本技术后,决定把大连医科大学作为其在中国的唯一合作伙伴。1994年1月,隋鸿锦受大连医科大学委派,以访问学者身份远赴德国海德堡大学研修,开始踏上了生物塑化技术与研究的道路。
引来全球最大生物塑化“工厂”
一年学成归来后,隋鸿锦利用学校给予的优越条件,投入到生物塑化技术与应用研究中,并一直与哈根斯保持联系。这位生物塑化大师对其学员的塑化技术一般都不屑一顾,对隋鸿锦起初提出的合作要求断然拒绝。1995年,哈根斯再次来到美丽的海滨大连,当看到隋鸿锦生物塑化标本时,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一年来在生物塑化研究上的努力和技术上的巨大进步。1996年12月,哈根斯终于与隋鸿锦合作,成立了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而隋鸿锦也成了该项技术在国内推广的第一人。
为了研究生物塑化,隋鸿锦付出了很多牺牲和努力。1995年,香港一位著名的解剖学家来大连访问,在参观了隋鸿锦的标本技术和解剖学术成果后,邀请隋鸿锦到香港大学医学院读博士,并提供一年12.8万港币的奖学金和住宿条件。这对当时还只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隋鸿锦来说,简直是天大的诱惑,但隋鸿锦毅然放弃了这次机会,继续他的塑化研究。
刚成立大连医科大学生物塑化研究所时,隋鸿锦也刚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3年漫长的熬夜经历。到1999年,隋鸿锦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哈根斯颇为赞佩隋鸿锦对塑化研究的热情投入和技术水平,又投资1亿多元,在倚山傍海的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立了全球最大的人体生物塑化有限公司。那一天,隋鸿锦第一次为生物塑化事业流下了激动和感慰的泪水。
生物塑化成为国内朝阳产业
在过去多年研究中,为了将这一技术完全国产化,隋鸿锦进行了无数次实践论证,如今,无论是进行生物塑化的药品还是设备,都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这也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缩短了生产周期。对技术工艺的追求,隋鸿锦也是精益求精。目前,他已申请了两项专利技术,均被受理。
有人认为,解剖学已有500多年历史,没有什么可研究的了。隋鸿锦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观念,因为解剖是基础学科,是为临床服务的,而临床医学领域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技术出现,这为解剖提出了新课题。以前没有磁共振、 C T,医生只需要一般了解人体就可以了。随着它们的出现,就需要了解人体截面结构,断层结构也就应运而生,解剖学也因此而扩展到了断层领域,而生物塑化技术为解剖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隋鸿锦说,生物塑化标本技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形态学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不单单是解剖学,像组织学、病理学、胚胎学、生物学、法医学,甚至考古学、博物馆等,所有要求形态保留下来的相关学科,都需要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因此,隋鸿锦不断扩大生物塑化应用领域。大连是海滨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辽宁省有关领导提出,要展示辽宁的国土资源。隋鸿锦听到消息后,感到自己应该大有作为,拿动物类贝壳来说,现在只能展示壳,而无法保存肉,运用了生物塑化技术后,同一件标本所提供的信息量就会大大增加。于是,隋鸿锦运用生物塑化技术,展开了海藻类标本开发研究,并已成为大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普及科学认知“自我”
2004年岁末,中国科学院下属的科学时报和科学网从2004年科普界风云人物中,评选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隋鸿锦与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等10位专家共同入选。隋鸿锦被评为“最大胆”科普之星。之所以称其为大胆,是因为他摆脱了封建残余思想和传统理念的束缚,顶住各种压力,克服重重困难,于2004年春暖花开时节在首都北京举办的“珍惜生命、关爱健康”为主题的科普展览,使参观者系统了解了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已更加关注健康。
隋鸿锦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他深知一种知识、一项技术只有得到普及才有力量;医学科学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它要为人类的健康做出贡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普及,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终身教育”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广大民众对知识更新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日渐强烈,科普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面对新时期、新特点,隋鸿锦决定让高科技走进生活,让解剖标本走出象牙塔。他依托塑化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中国解剖学会的领导下,率先在国内推出了向大众普及解剖和医学知识的“人体世界”主题展览。
隋鸿锦希望通过展览客观实在的人体结构,向公众进行医学健康科普教育,使观众了解自己身体的正常结构,对机体的异常改变有初步的认识,进而达到对常见疾病早期认识、自主就医、自我预防保健的目的。同时,通过病理标本的展览,还可以使观众对人体的脆弱性、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治意识,使大众能与医务工作者共同承担起维护健康的责任,自己掌管好健康的“钥匙”,并最终实现“普及科学,认识自我,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展览主题。
隋鸿锦说,人们已经把“人体世界”展览当作了认识自我的科普教育基地,当作了关爱健康、珍惜人生、贡献社会的课堂。这个展览不仅面向广大青少年,而且适合中老年;不仅适于医学生的学习,也为美术、体育、艺术界人士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参考数据。最令隋鸿锦教授感到欣慰的是,通过举办展览,使公众理解了使用遗体或部分人体器官进行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必要性,为广泛开展遗体捐献工作、支持医学教育和研究进行了呼吁,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的遗体捐献事业。很多观众通过观看展览,了解了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现状,消除了偏见,从而更加正确面对死亡。
【摘要】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 Based Learning, CBL)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本文拟就CBL教学模式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 CBL教学法 解剖学 实验教学
随着人类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医生的要求愈来愈高。医学作为一门发展迅速的生命科学,在培养高水平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使命,而我国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即理论知识的传授与解决临床疾病的应用脱离,教学与实践脱节,教与学之间难以互动,导致教与学的分离,这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最终结果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缺乏对临床问题的处理能力,接触到实际病例时会无从下手,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已成为现代医学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CBL教学模式是基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 )发展而来的全新教学模式。CBL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1],解剖学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学科,该教学模式以典型病例讨论为内容,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成效。
目前CBL教学模式已在欧美国家许多医学院校相继使用,在国内各高校都在相继尝试,为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我校2009级五年专护理专业学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CBL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方法
1.1 对象:选择我校2009级五年专护理学专业1个班学生共90例。随机将此班分为2组,每组45人,此两组在年龄、性别、入学成绩等各方面差异具有可比性。设1组为试验组,2组为对照组,两组其他课程(除解剖学实验课)均以一个大班为单位进行,即同样的辅导员、同样的各课程老师、有关教材、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等均相同。
1.2 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按照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主体、以讲课为中心”,结合解剖标本、模型及挂图进行讲解授课。
(2) 实验组在实验教学的部分内容(适合CBL 教学法的内容)采用 CBL 教学法,即:病例设问―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主要程序及实施步骤包括:① 结合解剖标本或模型,从人体解剖角度,教师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知识结构 ,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精心设计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病例。(以系统为单位,结合实验内容及课时等因素,每个系统可设计1-3个相关病例,现举例说明如下:运动系统;1男性,20岁,1小时前因外伤后右后臂部局部肿胀畸形, X线显示肱骨中下段骨折,请你根据现有解剖学知识考虑该病人有可能出现哪些运动障碍?出现哪些部位的运动和感觉障碍?消化系统:1男孩,2岁,两天前误食一个直径为2厘米、表面粗糙的颗粒状金属玩具,B超显示该物已到达降结肠部位,思考:该小孩的哪些段消化管道的黏膜可能会被此金属玩具损伤?生殖系统:一对夫妻已生育两个小孩,现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欲做节育手术,根据你所学的解剖学知识,你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手术部位各自应选择在什么部位?若从手术创伤的程度考虑,你会建议这对夫妻中的丈夫去接受此手术?还是建议妻子去?为什么?循环系统:一阑尾炎病人,医生建议口服药物,采取保守治疗,思考:该药物从口服,要经过哪些路径方能到达阑尾发挥治疗作用? )②学生以10-12人为一学习小组,在已学习相应章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围绕病例进行课堂讨论,提出各自的观点,小组内要求每个成员积极参与,组员间也可进行分工,在此基础上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通过对病例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潜能。③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完毕,由教师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重点、难点,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总结各自的优缺点,完善教学。
(3)设计学生考核评价:①结合人体标本或模型,从人体解剖学角度设计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病例作为考核内容,考核两组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针对考核内容做出严格清楚的评分标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考核成绩,结果用卡方分析,以P
2 结果
两组期末实验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
3 讨论
3.1 CBL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1) 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2)可使有关解剖学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解决,在讨论中可以随时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点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 印象更加深刻;(3) 它不仅对解剖学实验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这些将对以后开展临床护理工作和解剖学研究等打下良好基础;(4) 教学过程中近似模拟临床工作程序 ,有利于学生尽快实现从疾病到症状的教科 书思维模式向症状到疾病的临床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而提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5) 教学中涉及面广, 必然涉及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2]。
3.2 CBL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师应该熟悉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根据临床病例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合适的临床病例,是做好 CBL教学的基本前提,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更要注重对新知识的吸纳与传授,这无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教学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CBL教学的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而作为我校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适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3)CBL教学法中学生通过以病例为中心来学习,缺乏了传统教学的系统性[3];(4) CBL教学中,学生必须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学校现有的信息资源很难满足;(5)实施过程耗时费力,教学课时严重不足;(6)无现成的CBL教学法解剖学实验教材。
4 小结
通过这次将CBL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尝试,显示了该教学法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存在的某些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吴锡莲,CBL教学模式在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1.6.
关键词:舞蹈学;舞蹈历史理论;专业培养模式;舞蹈学与学舞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191-02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等院校中最早创建的舞蹈学理论专业系。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舞蹈学系的本科教学突出多专业方向接触性、多专业基础实践性和多专业了解的浅层性特征,形成理论课较深入、专业技术课学习全面但不深入的特点。
本文将揭示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与实验田种子培育的四个阶段:挑选育种、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和丰收仓储各个阶段之间的密切关系,即舞蹈学四年本科教育到试验田培养四个阶段的功能和任务的对应。
一、“挑选育种”期――舞蹈学专业生源素质条件分析
生源的质量犹如种子的质量,好的种子经过后期的科学管理和培育终会果实累累,舞蹈学本科生生源的挑选如出一辙。
舞蹈学系在以舞蹈表演为主的舞蹈学院各系部中,属于侧重理论的系部,重点突出舞蹈理论与舞蹈实践结合的特色。由此,对舞蹈学系生源素质条件提出特殊要求:首先,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与素养;其次,基于舞蹈理论学习的需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勤于思考、长于写作的能力。舞蹈学系生源构成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部分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高中,他们具有比较扎实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开阔活跃的思维,有过正规或半正规的舞蹈学习经历,对舞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粗浅了解,具备较好的进行理论学习的硬性素质条件,符合舞蹈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但这部分生源的不足之处在于:多数生源很少或不具备舞蹈专业理论素养基础,舞蹈实践经验缺乏,舞蹈专业技术层次较低。另一方面,少部分生源来自专业艺术院校,接受过比较系统、正规的舞蹈训练,具有比较扎实的舞蹈功底,舞蹈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同时也存在文化基础薄弱、舞蹈理论缺乏等问题。所以,舞蹈学系每届班级的组成,会呈现出舞蹈专业理论整体水平不高、舞蹈专业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再加上,未经过舞蹈专业训练因素的作用,导致多数学生对舞蹈现象的敏感度不同,对舞蹈理论内容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他们对专业理论课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差异情况。
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舞蹈赏析课上。对于一个舞蹈作品,部分学生可以很好地透过舞蹈本身归纳出舞蹈属性、动作风格、表达主题及对舞蹈的批评等不同的舞蹈赏析层次,而部分学生的分析却不能从表面化的宏观层次深入微观层次分析。这一差异是学生自我能力决定的,这个能力层级的培养涉及“试验田”的第二个过程。
二、“犁地播种”期――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犁地播种对农业生产活动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疏松的土壤对种子来说,无疑是最适宜的温床,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打地基”期。相对地,恰当的课程设置和严谨的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会对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舞蹈学专业要求学生应把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本科阶段的主要舞蹈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舞蹈编导等。理论课分为三个类群:(1)舞蹈历史理论类:中国舞蹈史、芭蕾舞史、现代舞史等;(2)舞蹈鉴赏与批评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作品赏析与批评、学术论文写作等;(3)舞蹈跨学科课程类:舞蹈人体科学、舞蹈教育学、舞蹈美学等。
在舞蹈学系2002年制订的学科建设方案中提出“舞蹈学课程体系”的完整规划,将“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作为学科建设的三大方向之一[1]。如何处理舞蹈技术课程学习和舞蹈理论课程学习的关系?由实践得出来的理论要回归到实践进行验证,实践检验得出的一定是理论的优势与不足,经过完善后的理论又会反馈给实践。这是舞蹈实践与舞蹈理论相互作用和持续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发生、作用、反作用和再作用,是一个复杂的递进关系,甚至是螺旋上升的关系。这个关系要求具有关联的课程之间,在授课时间点和时间跨度的搭配上合乎逻辑。
大一学年的芭蕾舞基训使学生对芭蕾艺术有了感性体验。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的舞蹈解剖学要求学生掌握舞蹈人体的解剖学特征,结合感性体验,起到理论反思实践的效果。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芭蕾舞赏析,糅合实践课和理论课的内容,填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芭蕾审美的缺失,又在理论层次升华舞蹈实践。这会给学生构架出一个逻辑化的知识体系,把舞蹈实践和舞蹈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1+1>2”的效果,有效地完成“学”与“练”的互动。但实际教学进程中的课程搭配存在一些硬伤。
首先,具有关联的课程学期跨度过长。例如,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三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舞蹈解剖学与其他两门课程的教授,在时间有一个学年的空档期,这就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影响到其他两门课程的学习,而授课教师明显会感觉到学生对舞蹈解剖学知识的遗忘已经影响到授课的进度。根据三门课的定义,即:(1)舞蹈解剖学是舞蹈人体科学的基础学科,研究人的自然形态结构机能和生长发育规律与舞蹈训练的相互关系,研究如何提高人体舞蹈机能的科学[2];(2)舞蹈生理学研究人体在长期的、专业的外在训练影响下,对人体结构和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影响,并探明产生影响的规律[3];(3)舞蹈训练学是在综合运用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对舞者训练过程的研究,从而提出对舞者训练的量化的训练步骤和训练方式[4],这三门课类似于金字塔式的、阶梯式的自下而上的递进关系。基于此,本文建议对三门课的开设时间做一些调整:舞蹈解剖学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舞蹈生理学和舞蹈训练学分别在大二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
其次,部分课程的学习时限不合理。作为舞蹈史论专业,每个舞种的史类、理论类课程至少应该学习一年,才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事实上,大多数的此类课程只会学习一个学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类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各个舞蹈技术课的学习时间分配上。
最后,大三第二学期安排的实践类课程过多,包括舞蹈编导、现代舞基础训练和剧目排练。这三门课都是实践课,无形中会给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本文建议:舞蹈编导和现代舞基础训练合并为一门课;压缩民间舞的授课时间,由二学年改为一学年;增加其他舞种,如拉丁舞、街舞等的选修课。
三、“除草施肥”期――自主学习“量”的积累与自我拔高“质”的飞跃
大学本科教育属于普及教育和通识教育,“普及”阐明本科教育要在受众面上突出大众化,受众量上突出增量化。作为“大众”的生源,从多数源于专业院校,应逐渐向普通高中铺开,但目前我国中学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困乏,造成“大众”舞蹈水平参差不齐。“通识”说明,现在学生知识的接触面和接触量在增长,通识教育是要在有限的学时下多学习课程,这容易造成“蜻蜓点水”的现象,更何况大多数的课程属于初次接触,难度较大。
显然,这些问题尽管摆在学生的面前,但根源却在于课程的设计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自我拔高”应该是不二的选择。“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要求。如何在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待课上解决,完成对知识的预消化;如何在课上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完成知识的消化;如何在课后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进而再提出新的问题并解决,完成对知识的反刍,这是学生必须要进行的思考。“自我拔高”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是一个在“量”上的不断积累,并且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潜移默化地实现“质”的飞跃。
四、“丰收仓储”――完成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
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整个过程接近尾声。越是最后阶段,越应理性地重新审视对“舞蹈学”与“学舞蹈”关系的理解。这里提供一些认识视角。
首先,舞蹈学≠学舞蹈。舞蹈学专业的理论特色是舞蹈学的立足之本。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在于良好的舞蹈实践,目的在于认识到舞蹈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而不是仅停留在舞蹈欣赏的层次。
其次,舞蹈学≥舞蹈。实践加理论的特色及与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历来是舞蹈学的学习者需要探讨和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恰好证明舞蹈学史论专业在专业建构过程中的反思与进步。
再次,舞蹈学的使命是研究舞蹈,发扬中国传统舞蹈文化。接触世界先进的舞蹈文化,进行不同属性舞蹈的对话,认清别人,更要认清自己,勇于实践舞蹈批评,推动舞蹈文化的发展。
五、结语
舞蹈学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是步步递进的,各有侧重,只有通过舞蹈的学习来指导和辅助舞蹈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同时舞蹈理论的研究会促进舞蹈表演在文化内涵层面上的负重,使互补的学习理念在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的同时,高度把握学习和研究的真谛。
如果我们把理论学习称为“阴”,把舞蹈学习称为“阳”的话,这种互补的学习理念与太极阴阳相合、互生的宇宙理念不谋而合。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互生互补的生命哲学观,站在哲学的高度,启发我们可以很好地认识“舞蹈学”与“学舞蹈”的关系这一契合点,完成对舞蹈学这门学科的深层次认识与理性回归。
本文为笔者在2013年9月14日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第二届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上的发言。
参考文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说课 正常人体结构 教学
所谓说课,是指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或领导,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所作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的一种深层次的教研活动。它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以下本人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等几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所开设的“正常人体结构”课程进行解说,希望能以此与同行进行交流,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说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结构》是研究正常人体组成、形态、结构的一门科学,包括有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三部分。本课程是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2]。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获取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人体发生、发育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基本技能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与观察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形态学基础。
二、说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方针,以“实用性”和“必须够用为度”为原则,在教学的组织与安排上充分遵循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做到“教、学、做”结合,理实一体化,构建适宜于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构架[3]。
2.课程设计思路
由于“正常人体结构”是一门典型的形态学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内容繁多而复杂,讲起来比较枯燥,解剖名词多而难记。我们采取在精讲的基础上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并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在不同形式的重复中加深、强化学生的印象来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在授课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与临床护理技能操作有关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比如:注射技术应用解剖、穿刺技术、应用解剖、神经反射应用解剖、急救技术应用解剖、插管技术等等。整门课程安排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课,计划学时数为96学时,每周6学时,其中理论64学时、实验32学时。
三、说教学实施
(一)说教学对象
本门课程主要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较扎实,在高中阶段进行了生物课的学习,平时接触了科普知识,对人体的结构已经有了浅显的了解,为病例分析法、问题引入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奠定了基础。
高职高专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抽象概括能力,思维非常活跃,故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条理化、明晰化。
(二)说教学过程
1.说教法:
《正常人体结构》所涉及的解剖学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知识点多,知识结构相同,几乎每章内容都要从位置、形态、功能三方面去阐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产生枯燥、乏味、厌倦之感,因此,我们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主要教学方法列举:(1)向学生告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纲要求。(2)采取多媒体教学与模型、标本相结合的手段。(3)在多媒体教学中,采取图片与动画相结合的手段。(4)授课时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并有意地引导、启发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踊跃地发言,善于总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拓展知识领域,为其它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打下基础。(5)在解剖实验教学中利用模型或标本观察器官的位置、形态与结构;利用显微镜观察脏器的组织结构特点。(6)编制相应的学习指导,引导学生及时预习和复习。(7)开发网络资源,引导学生网上自学、预习与复习。(8)通过提问、课堂练习和集体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9)教学反思:利用教研活动,讨论近一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困难,相互借鉴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说学法:
学习的真谛不是拷贝、记忆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是思维步骤和学习方法的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引导其建立适合自己、适合所学学科的学习体系,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尝试模仿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通过学生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图片、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和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与探究。
(三)考核办法:
考试最后成绩由三个方面组成:笔试成绩,侧重于解剖基础的基本知识的考查,占总成绩60%;实践考核,侧重学生对解剖基础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在具体考核方式上,我们采取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分阶段以及综合进行的专项能力考核办法,并建立了一整套与职业技能考核标准相一致的实验、实训考核标准。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学习一项能力,掌握一项能力,既消除了学生考试中的侥幸心理,也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
四、说教学效果
1.校内督导及同行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该课程的教师团队,能够努力钻研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认真备课,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各种学习指导和实验指导,撰写教学论文,不间断的进行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
期中我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反映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并能将课程知识与实际病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早期了解到未来要从事的临床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目的性。整个教学过程,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教与学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说课程特色
1.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打破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学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后期课程相衔接;多媒体教学与模型标本相结合;教材与学习指导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授课与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学生网上自学相结合的先进教学理念。
2.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及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组合,包括多媒体教学、观察标本、模型、组织切片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开发DVD、录像、网上学习等教学资源,开放实训室和解剖陈列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理论学习机会和实训机会。
3.加强实践技能操作:《正常人体结构》的实践技能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观察、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通过对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结合实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的联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科学色态度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4.改革学生考评办法:在以往的教学中,考评仅限于课堂教学范畴,通常是单一的、定量的终结性评定,关注的是学习结果,忽略学习过程,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提倡多种评定形式相结合,不但要评定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定。
六、说改革思路
由于本门课程是将《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因此,参考资料不但数量少,质量也有待于提高。我们积极参与《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多与同类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使本课程更适合职业教学的要求。
随着高职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无论在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还是在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借助于本门精品课程的建设,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峡.说课的意义和价值[J].河南科技,2011(2)
[2]涂明华,汪南.护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