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恋爱心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恋爱心理学论文

第1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心理问题

正值青春年华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普遍投身恋爱的海洋,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普遍恋爱的现象背后,我们应该探讨的是这一现象的表现,产生原因,以及产生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就以上三个方面试以探讨,以期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基本情况调查

恋爱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恋爱现状,本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了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工作。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本组通过传统的问卷调查和新媒体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3份,由于统计数据表的损坏,本组遗失了32份调查表。因此,有效问卷共541份。

2.本组通过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问答调查,共采访300人。

(二)问卷调查内容

1.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2.大学生恋爱意向调查

(三)问卷调查结果

1 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表

项目 性别 年级 是否恋爱

人数 男 女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是 否

284 257 185 147 119 90 372 169

百分比 52% 48% 34% 27% 22% 17% 69% 31%

2 大学生恋爱意向调查表

对入校谈恋爱的看法

项目 急切地想谈恋爱 顺其自然 不想谈恋爱

人数 162 352 27

百分比 30% 65% 5%

性别 男 女 男 女 男 女

人数 104 58 171 181 12 15

百分比 64% 36% 49% 51% 44% 56%

(四)随机采访内容

1.你觉得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受什么因素影响最大?

2.你认为大学生恋爱会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五)随机采访调查结果

二、调查结果分析

当代大学生恋爱呈现出普遍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根据本组调查数据显示,得出以下成果分析:

(一)大学生恋爱普遍化现象分析

1.大学生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65%的同学表示自己正在谈恋爱。

2.对于大学恋爱的看法,65%的同学都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但是从高中高压生活中解放出来的大学生们,仍有30%的同学表示想要尽快开始恋爱,其中男生占了64%。

(二)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化的产生原因

根据随机采访的结果分析,约34%的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普遍化是受社会环境影响,约31%的同学认为是受到思想(包括个人思想和他人思想)的影响,约26%的同学认为是受学习负担减轻的影响,也有约10%的同学表示是受家长意向(同意孩子大学谈恋爱)的影响。

(三)大学生恋爱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约21%的同学认为是“思想极端”,约8%的同学认为是攀比心理的出现,也有9%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自大心理。更多的同学则认为会产生“过于自卑”和“过于盲目”的问题。31.3%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自卑心理,30.7%的同学认为会产生过于盲目的问题。

三、大学生恋爱普遍化的分析

(一)恋爱普遍化原因分析

根据对问卷调查的调结果整合,以及对已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章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

1.社会环境导致恋爱普遍化

(1)学校和家长的高压减轻甚至消失

我国初高中教育阶段,学校严打“早恋”现象,社会普遍不认可此阶段的“在校情侣”。而高考一结束,许多家长都默认孩子可以开始谈恋爱,且大学老师并不会过多干预学生的个人生活,打压恋爱。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进校之后就有极大的恋爱需求,导致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2)学习压力减轻

我国国情导致许多学生在高三备考时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一旦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学生背负的各种压力骤然减轻。突如其来的轻松导致许多学生刚入学觉得不适应,用谈恋爱来丰富大学生活。

(3)社会舆论导向推动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社会舆论对于初高中情侣往往持批判态度,而大学生情侣往往容易收到大众的祝福。因此社会舆论对大学生恋爱持支持态度也推动了大学生恋爱普遍化。

2.思想转变导致恋爱普遍化

(1)社会思潮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自我解放的思想盛行,当代大学生接受并吸收“享受青春”等思想。加上社会思想趋于开放化、开明化,当代学生更多的选择在大学开始恋爱。

(2)“大学生=成年人”的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都是生理年龄为十八九岁的青年男女,因此很多人将“大学生”和“成年人”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凡已满十八岁的健康青年都是具有自我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做出恋爱选择是正常的。

(二)心理问题分析

1.恋爱普遍化导致的心理问题

根据对随机采访时同学们提出的观点的调查整合,以及对已发表的相关期刊文章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观点:

(1)严重的自卑心理

在恋爱中,如果恋爱时双方差距明显,且双方在交往过程中,未能平衡差距,则弱方极易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严重的自卑心理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强烈的自我否定则会使其由停滞不前变成自甘堕落。

(2)自大心理

同等情况下,强方也会产生自大心理。过于自负会导致学生对许多事件的预估判断能力减弱,极易对自己、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危险。这种心理的人也极易与他人发生矛盾。

(3)思想极端化

一些大学生在恋爱失利后易产生极端思想。表现为自残、自我放弃,或极端报复。这类人一般具有固执、爱憎分明等性格特点。

(4)盲目心理

不少大学生由于是初次恋爱,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会在恋爱中出现盲目心理。这类人沉浸在恋爱中的人极易与身边好友、甚至亲人产生矛盾,只相信恋人的所言所为。

2.恋爱心理问题的预防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及时注意到自己及恋人的心理变化,按时自测,学会自我解压。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方式,关注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心理问题深化可能导致心理疾病时,须及时就诊。

四、结语

经过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翻阅资料等方式,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思想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具有普遍化倾向。

大学生恋爱普遍化导致大学生极端思想、自大心理、自卑心理和盲从心理等问题出现。

总之,大学生恋爱是追求爱情的正常表现。但是在恋爱过程中,倘若未能学会健康的恋爱,将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障碍。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了解恋爱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培育良好的心态,养成健康的心理,正确面对,从而树立健康、科学的恋爱观,健康恋爱。

参考文献:

[1]周晓芳.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2]帅煜朦.当代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成人依恋与恋爱压力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第2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心理困惑;类型;原因;对策建议

大学生谈恋爱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校园现象。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9-23岁之间,从生理上看,他们已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从心理上看,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上的成人感更加促使他们对爱情的渴望。这个时期的年轻人追求爱情是正常现象。有学者调查统计,大学生中有55.2%的涉足过恋爱。[1]在安徽某高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22.48%大学生正在谈恋爱,有16.76%的学生正在准备谈恋爱。在对待谈恋爱的态度上,有43.43%的学生支持谈恋爱,有51.99%的学生对谈恋爱无所谓,有4.59%的学生反对谈恋爱。在接待学生来访咨询和网上咨询中,有近40%的问题与恋爱有关。由于恋爱困惑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正常生活与学习。本文结合调查结果对大学恋爱困惑心理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教育策略,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恋爱困惑的类型

1、恋爱中的动机困惑

调查结果中显示有11.9%谈恋爱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和恋爱对象结合,学生恋爱中的动机困惑主要有:(1)内心空虚。大学与中学的学习不同,大学是自主学习,中学则是被动学习。所以,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大学生活无聊,成天无事可做,想通过谈恋爱来打发时间。(2)从众心理。看到别的同学都有了对象,觉得很不错,还有的认为“大学不谈恋爱会留下很多遗憾”。(3)攀比心理。同学之间有已经恋爱的,没有谈恋爱同学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看到别人成双成对,心里很羡慕。有的同学认为自己条件并不比别人差,如果自己没有,就很没面子。(4)玩乐游戏。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渴望,一些大学生把谈恋爱作为寻求刺激和新鲜感的一种方式,甚至通过频繁换交往对象,来寻求自我满足感。

2、恋爱中的抉择困惑

大学生在谈恋爱过程存在着抉择困惑,主要有:(1)友情与恋情。两人本是异性好朋友,但是由于交往过密等原因,分不清是友情还是恋情。(2)学习与恋情。一些大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谈恋爱后发现,恋情的维护需要时间和精力,担心继续下去会影响学习,耽误学业;如果断绝关系又舍不得。(3)道德与恋情。恋爱中的人,渴望与对方亲密接触,又担心伤害了对方或者被对方伤害。(4)现实与恋情。有的已经有恋爱对象,但是在大学里又遇到感觉不错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异地恋爱的两个人相隔很远,虽有精神寄托,但是距离使他们进退两难。

3、失恋

大学生由于失恋而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大学生失恋后拒绝和任何异性的接触,但是内心深处又渴望被别人关怀,很矛盾。有的在遭受失恋的打击之后,在失恋的痛苦中不能自拔,通过逃课、上网等方式寻求自我安慰。

二、大学生恋爱困惑心理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困惑是在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下产生的。

1、个人原因

异往有利于大学生的情感稳定和心理补偿。但是,有些同学却分不清异往和恋爱交往。[2]在异往中,缺乏交往技巧,不能正确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有些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一切,一旦恋爱受挫,认为一切都没有意义,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如自杀等。究其原因,这些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经成熟,但是在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耐挫力低。

2、家庭教育原因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一方面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个性强。另一方面,很多是留守儿童长大的孩子,缺乏家庭教育、父母关爱,在与异往中我行我素,容易产生矛盾与困惑心理。

3、社会环境原因

首先,学生进入大学后处于半独立状态,有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其次,大学追求个性发展,校园环境宽松,使他们对恋爱行为的顾虑减少。第三,大学校园是一个男女生集体群居的地方,是一块容易滋生爱情的水土。第四,同学中恋爱风气相互影响,恋爱心理互动感染,增加了恋爱行为的内驱力,但这种内驱力并非完全建立在理智的层面上。第五,大量的影视和网络信息中有关情爱的宣传,刺激、诱导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萌动。

三、处理大学生恋爱困惑心理的建议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的现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不允许,但是不提倡不反对不代表不教育不引导。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橱窗、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宣传。要让学生认识到恋爱不是摆脱内心空虚与寂寞的手段,也不是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条件,更不是游戏。所以要理智对待爱情,不盲目追求,理性对待大学生谈恋爱的利弊,树立健康的爱情观。[3]

2、指导学生与异性相处

异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朋友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正确处理与异性间的关系,要做到自然交往、适度交往、真实坦诚、留有余地。[4]特别要正确对待比朋友亲、不及爱情的第四类情感。

3、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业的关系

恋爱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然而学业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大学生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应当把学习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协调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才能维持双方的恋爱关系。[5][6]无论是在恋中是已经失恋,都不能以荒废学业为代价。对失恋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老师或与心理老师联系。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学习生活进行合理规划

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学校感到空虚,无事可做,对大学的生活没有积极的规划,总是想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聊之余就想通过恋爱方式来解决,虚耗大学时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应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认真学习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 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142-144.

[2] 张兆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恋爱问题及教育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0.23-26.

[3] 马V.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53-154.

[4] 向莉.当代大学生恋爱状况及其引导[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朱柱,史红选.大学生的恋爱认识误区及思考[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01.98-100.

[6] 卜望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恋爱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第3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4-0291-02

恋爱心理,是人们在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和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自我意识为标志,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好奇、接近、恋爱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大学生恋爱心理在与社会心理互动过程中更多的呈现出社会化趋势,使得恋爱中可能发生的现象、问题也变得纷繁复杂起来 [1]。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拟对近年来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现状、成果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期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消解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纠正恋爱心理偏差、培养健康恋爱心理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

耿步健 [2] 从目前大学生恋爱的现实情况分析,认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自主性强、理想主义色彩浓厚;非婚姻取向性突出,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速度快、感情脆弱、易猜疑、嫉妒;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等方面。孙晨宇等 [3] 在指出大学生恋爱具有“浪漫性、易变性、多元性、突击性”的基础上,认为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行为具有“直觉性、隐蔽性、排他性、波动性、冲动性”等特征。而在渠东玲 [4] 看来,“大学生谈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挫折心理、嫉妒心理等。”熊丽娟 [5] 认为,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具体表现在“从众心理;只问过程、不问结果的随意心理;学业、爱情两难全的矛盾心理;的盲目心理;失恋的挫败心理。此外,大学生恋爱中还存在着补偿心理、游戏心理、占有心理、及时行乐心理或攀比心理等。”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明显偏差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胡春贞 [6] 从恋爱动机、恋爱道德和恋爱行为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认为“恋爱动机失真、恋爱道德失范、恋爱行为失当。”王克臣 [7] 认为当前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良倾向:“追形势、赶时髦”――爱情的盲目性倾向;“寻求刺激、消除寂寞”――亵渎爱情的倾向;“失恋、失志、失德”――丧失理智的倾向。林燕青 [8] 将大学生爱情的误区概括为“随风而动,你爱我也爱;爱情至上,世界只有你;亲密无间,爱要你看见;搭建桥梁,爱情就是资本”。张文平 [9] 则将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归纳为“动机简单,偏重感官满足,功利满足,恋爱方式不文明,爱情、学业错位,传统道德观念淡薄,恋爱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对于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李晓红 [10] 认为,“在大学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及其恋爱心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又有别于社会青年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境”,主要有“恋爱动机多样化导致爱情虚荣心理、恋爱的自卑心理、恋爱关系脆弱化导致悲观心理、性心理困境”等。渠淑坤 [11] 认为,大学生恋爱面临的困惑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总感到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地与异往;二是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缺乏对人际关系的深刻认识;三是不知如何面对婚前的和‘试婚’现象。”葛贤平 [12] 认为大学生恋爱困惑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分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错把友情当爱情。第二,相当一部分学生恋爱动机不纯,仅仅追求对方的外貌、金钱和家庭的社会地位,甚至为满足虚荣心而谈恋爱。第三,随着大学生谈恋爱的公开化,不少人跟着感觉走,他们认为有人关心比没人关心、孤孤单单一个人过日子好,他们的口号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四、出现偏差与困惑的原因分析

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上,李晓红认为,“校园内宽松的文化环境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是导致大学生恋爱虚荣心理的重要原因;“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和“自我评价不当”是大学生产生恋爱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简单,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 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单一化的学校教育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是恋爱关系脆弱化导致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当”和“恋爱观念开放化”是导致性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胡春贞则认为,“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导致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产生的主客观因素。

五、纠正心理偏差与调适困惑的对策分析

在纠正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对策分析上,韩亚丹 [13] 认为,“恋爱预备期应指导学生确立正确恋爱观;恋爱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过程中应有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交往方式;恋爱是一个相互考察的过程,要有可能失败的准备。”胡春贞认为,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纠正策略主要有:“加强爱情真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性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渠东玲针对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提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如下:“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开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六、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文献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实证分析之上,而缺乏对恋爱心理这一概念及恋爱心理问题的深层探析。在恋爱心理的理论构建上,有待于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科学界定和结构剖析,探讨大学生恋爱心理在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活动规律,为展开对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在变量设计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大多数研究者把社会学和教育学作为研究视角,没有严格对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尚未形成心理测量学意义上较为权威的量表,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实证依据,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因此,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测评领域里尚需深入研究。

从研究思路来看,目前的研究基本实现了从对恋爱心理的事实描述向针对问题而积极探索调适对策的转变,但在研究的逻辑层面上大多拘泥于微观领域的考察,而缺乏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目前,从的影响因素向大学生恋爱心理寻找关联点的研究思路不乏其数,而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首先就恋爱心理这一基本点进行深入挖掘和延伸拓展。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上还可以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

从研究对象来看,现有研究在样本的选取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但在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学校、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突出表现在东西部差异上)、不同民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尚没有研究者在全国多个地区就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进行实际调查分析,难以综合全面地考察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就群体而言,除了按学校类型、年级、专业、男女等不同标准将大学生分成特定群体进行专门或比较研究外,更应该关注贫困生、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女生等群体的恋爱心理问题。就个体而言,针对不同情况的大学生进行个案研究,不失为探析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顾宏松.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引导刍议[J].宿州学院学报,2005,(2):105-107.

[2]耿步健.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0):65-69.

[3]孙晨宇,刘从云,朱华庆.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心理因素[J].中国校医,2009,(3):349-352.

[4]渠东玲.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表征与教育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35-136.

[5]熊丽娟.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J].中华文化论坛,2008,(8):112-113.

[6]胡春贞.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偏差、成因与纠正策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111-112.

[7]王克臣.加强高校爱情道德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3):54-56.

[8]林燕青.爱情,生命不可或缺的一环――论大学生的爱情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5):48-50.

[9]张文平.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育策略探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5):78-80.

[10]李晓红.大学生恋爱心理困境分析及调整[J].陇东学院学报,2007,(3):92-94.

[11]渠澍坤.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困惑与辅导[J].北京高等教育,2001,(10):43-44.

第4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为此,笔者在2010年4月以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为主体进行了一次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反映了大学生恋爱的一些新特点,同时也发了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了解这些有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客观正确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随机抽样190人,共8个院系,进行分散调查,共回收问卷181份,有效问卷181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表6。

测试工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一份,共28个问题。

程序:数据收集于2010年4月,整理于2010年9月。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2.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恋爱观:开放意识与传统观念并存。当代大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束缚,加强了自主性。当父母反对子女谈恋爱时,只有7%的人表示会完全听从父母意见。65%的人认为年龄不是谈恋爱的障碍。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仍以“人品”和“性格”为重。大多数人对网恋持谨慎态度但也认为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婚恋观念开放化。调查中我们发,能够理解并接受恋爱中出的学生比例已达到90%,同时赞成在大学期间结婚的有58%。这说明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日益开放。

择偶标准多样化。大学生择偶更重视内在因素,轻视外在因素,更多的人将“心地善良”“有气质”“有才华”排在前几位。同时只有0.04%的人认为结合的基础是门当户对,更多的人是由于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结合到一起,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待爱情时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更注重对方的内涵。

恋爱方式更加主动和理智。有57%的人选择当面向对方表白,同时大部分人表示遇到心仪的对象会选择主动追求或给对方暗示,积极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已经很主动了。57%的人在拒绝一个人的追求时会选择礼貌的拒绝,并可以做朋友。

对待失恋的态度更加成熟。调查中有六成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恋爱及其不确定性。承受失恋的能力不仅包括对待失恋的正确态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失恋后能保持理智。当被问及“当您感情受挫时, 您会轻生吗?”只有8.5%的人不同程度地倾向于肯定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地认识和理智地处理失恋问题, 但仍有部分人极端化。

能够较好地处理恋爱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关系。大部分人能够较好地处理恋爱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关系,如即使出了成绩下降等问题,也会选择和对方一同进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3. 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经济支出幅度大。通过本次调查发,很多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家教或兼职等形式解决或增加自己的生活费用。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进行恋爱,然而对比每月消费状况,有些学生的恋爱支出已经占到了总支出的一半左右,有人更是倾其所有。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在恋爱上,这种爱情高消费已经不是个别象,而已经衍生成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爱情观和消费观。

恋爱成功率低。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时期恋爱的成功率低于五成,因为各方条件还不稳定,同时这也表明他们对于自己的恋爱不够自信。当然毕业后的去向也成为决定恋爱成功率的一个客观实:能否在一个城市工作,以及能否经受住实生活的考验,这是每一位渴望恋爱成功的大学生必须深思的问题。可见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绝非偶然。

恋爱中的行为越轨。我们发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近40% 的人完全接受恋爱中发生,更有一半左右的人表示对恋爱中出可以理解。同时,有58%的人赞成在大学期间结婚。实中尽管有很多人对婚前持谨慎态度,但也有相当部分人曾发生过。

恋爱中盲目自主。大学生恋爱时,个性较为突出,注重感情,却也容易冲动,恋爱中盲目自信。绝大部分人在法律和社会角色定位上已为成年人,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家长的意见,忽视父母的作用。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已非常普遍,做好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这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首要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把握爱的真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高尚的恋爱价值观既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并获得真正幸福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恋爱价值观将使恋爱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伤害。其次,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是学习的黄金时代,顺利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才是首要任务。

2.加强恋爱道德及性知识教育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恋爱期间的表示可接受,事实上部分学生在恋爱期间也经常发生,单纯靠说教、管理杜绝这种行为是不实的,应优化大学生对婚恋和性科学知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可开设指导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选修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平台。

3.消费观教育

针对大学生在恋爱中费用支出过多的问题,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正确的消费观教育,增强其对不良消费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帮助大学生认识恋爱中不合理消费的危害,促使他们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理性思考,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理论教育、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爱情教育

课堂上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睿智地面对爱情。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情感动态发展,针对特定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爱情教育势必要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相当部分的人将其视为个人隐私,因而需要进行个别交流。让学生在他们认可的安全环境中尽情地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晓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开全. 论大学生的爱情教育[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第5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中学生 思想工作 早恋问题 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01-02

在中国,存在着这样一个名词:“教师”,教师受教于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加大,使得教学工作无法顺利进行,例如中学生“早恋问题”,人们应该重视这个问题,这是作为一名教师无法避免的问题,教师应该正面深思研讨这个问题,帮助学生走出这个误区。

1 分清情感,本质不同

早恋本意为青少年男女孩之间非正常年龄的恋爱,多发于高中生身上,而高中时代的中学生正是处于青春期懵懂的阶段,再加上受到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影响了他们的正常思维,他们好奇并希望接触异性朋友,得到他们的青睐并且加深一步沟通,这叫作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没有夹杂任何污浊的情感。班主任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需要多加引导中学生。

相反,如果在学校看见异性男女过为亲密,则称之为早恋,[1]早恋的学生会经常单独在一起,他们避讳与大批的同学相处,一朝一夕,会引发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是经常逃课等多处状况,以劣势发展,会荒废他们的学业和前途。[2]同样,早恋被人摒弃、反对,这会使他们的心理受到极大的抵触。

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积极教导中学生,不要混淆友情与爱情,友情是有益的,而爱情在学生时代是有弊而无利的,二者本质是不同的。

2 了解特性,熟知“伤害”

中学时代的恋爱,没有根基,只有简单的感觉,他们没有想过将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世间万物,花儿凋零,人变苍老,这都是人们无法预知的事情。

早恋的特性分为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在中学时代,他们的恋爱很可能是因为“玩”而在一起,并不对人生有任何感观,他们就像大海中的少年海豚一样,在与妈妈捕捉食物的同时,被所欣赏的物体而吸引,耽误了自己的行程,在大海里只顾自己所喜欢的,忘记了最初的目标,经过时间的摧残,[3]便会遭遇其他海物的攻击而失去生命。中学生的早恋就如这海豚贪恋欣喜之物一般,时刻存在着隐患,在中学,成功的恋情较少且危险性较大,作为教师必须要了解中学生在青春期期间的特性,及早把早恋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3 开展辩论,临深履薄

人类通过交往而生存,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于中学生来说,身边存在早恋,会充满好奇。在此期间,班主任可以在班会上采用辩论会的形式探讨、深索早恋问题,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才可以“对症下药”。

曾在书上看过这样一份案例:“某校大一女孩恋网友4年。”事情是讲述女孩因为男孩无微不至的照顾她而爱上了男孩,在男孩离开后选择等待男孩的故事,案例中的女孩在高中阶段并没有接受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大一期间发生了这样的“早恋”。通过这案例笔者想说明:在高中阶段,做为班主任必须彻底地教导中学生如何在青春期与异性相处,以便造成不良的后果而影响学生自身与心灵。

4 正确督导学生,给予学生关心

在早恋问题上,教师应该给予关心,应该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早恋的出现,不可以对学生进行批评辱骂等一系列伤害学生自尊的事情,应该以关心、平等的态度帮助他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在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第二引路人,一定要合理地处理学生们之间的早恋问题,不可咄咄逼人,试图在沟通方面下功夫,来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进一步解决学生早恋问题。

5 组织丰富的活动,转移学生情感

学校在每周六上午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缓解压力,放松精神,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丰富的活动上,在此基础上,既培养了他们的爱好,也将他们从“早恋”中拉出来。

6 数据调查引深思

有关部门对于中学生早恋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如下[4]。

第一,导致中学生早恋的缘由。有10%的学生觉得无聊而想“体验”恋爱;20%认为心事只能找异性倾诉;25%的学生则是因为电视和书籍中的故事情节而萌生了恋爱的想法;35%的学生则是因为羡慕别人而“恋爱”。

第二,谈及早恋有何观点。只有5%的中学生认为爱情与分数是同等比例,二者之间,情愿选择分数;25%的学生认为恋爱妙不可言,但却没胆识去体验;有40%的谈过恋爱,在他们的思想上,觉得恋爱可以顺其自然,并反对父母“中学恋爱是毒药”的话语;45%的中学生把恋爱当作一场野外生存的挑战,感觉刺激而又新鲜,十分乐意去尝试。

第三,恋爱的宗旨。55%的学生认为可以倾诉内心的想法;16%的学生认为恋爱就是一种时尚;而12%的学生则认为恋爱具有互助功能;其余10%认为可以在身体方面得到满足;5%认为恋爱就是获取利益的方式;只有2%的学生因为结婚而恋爱。[5]

这个数据调查值得教师与学生家长深思,社会刚刚开始步入21世纪,要知道,教育对于学生至关重要,如果中学生因为恋爱而耽误了学业,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7 结语

班主任在解决中学生早恋问题上应该注意多与学生的父母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适当地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要知道凡事都存在利与弊,“早恋”也是如此,不可以妄下定论说早恋就是大错特错,也不能任其恶化成长。中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至关重要,班主任在这一问题方面要极其重视,适当运用情感与聪慧指引中学生走出这个误区,告知学生不能因为早恋而影响前程。

参考文献

[1] 王焕霞.中学生早恋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4):225,227.

[2] 孟宪彬.论中学生早恋的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11):259.

[3] 陶玉萍.试析中学生的早恋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4):17-18.

第6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行为;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176-01

新时代大学生来说,社会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环境。大学校园成为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然而,恋爱问题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

一、大学生谈恋爱因素分析

1、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都渐渐有了异性朋友,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总是成双成对,同出同进,情意绵绵地在一起。看到人家平常互相照顾,寂寞时有人陪伴,认为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2、认同心理。很多大学生把有异性朋友作为是证实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自己有人爱,说明自己有魅力,值得人爱。不是有首歌里唱嘛“女孩没人追,多可悲”,男生也是如此,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他人眼中“另类”。3、好奇心理。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4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已经成熟,对于异性的好奇心理是每个青年男女都有的一种心理特点,对于异性有神秘感渴望了解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心理上也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成为一种潜在的想投入恋爱的渴望。4、依赖心理。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成为他们“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易受挫,在女生当中普遍存在。认为男朋友就可以无限制地要求对方为自己做任何事情。5、排解寂寞心理。很多在校大学生都感到大学学习没了高考的压力,空闲时间多了,感到业余生活没有乐趣,尤其是到了周末或是特殊的节日,看到同学们各忙各的,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实在是空虚、无聊,难免心生寂寞,谈恋爱就成为一种排解寂寞的方式。6、倾诉心理。大学生活里,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由于年龄相仿本应该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但由于同一专业、同一班级或同一宿舍的缘故,使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冲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自然不可避免,所以当他们有了烦恼、苦闷,更倾向于找个异性朋友。

二、恋爱中遇到的问题

1、不知道应不应该谈恋爱。这部分大学生应首先树立对爱情的正确态度。如果自己还不知道该不该谈恋爱,那说明在你的心里还没有自己喜欢的异性,只是因为看到许多同学都在谈恋爱,才产生了自己是否谈恋爱的想法。2、自己爱上了别人,但不知道对方是否也爱自己,想表白心迹,又怕遭到拒绝,左右为难。对于这样的困境,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对方对自己的情感。3、不知道如何拒绝对方的求爱。面对他人的求爱,当你不准备接受时,一般应当在不伤害对方自尊心的情况下,委婉地拒绝,如果对方进一步追求,而你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接受对方的爱情,那就应该明确地拒绝。4、在恋爱的过程中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而对方还依然爱自己,不知道如何提出分手才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要明确爱情是不能强求的,如果一方发现对方不适合自己而准备结束恋爱关系,也无可厚非。5、能做恋人的异性朋友难寻。这种恋爱心理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友情和恋情的认识还很肤浅,并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

三、恋爱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个没有理智的大学生很难驾御恋爱的航船,两个人都没有理智的爱情肯定是一塌糊涂。在你准备进入恋爱时,请思考下面问题,这是成功爱情必须考虑的:

1、谈恋爱理由。解除孤独、寂寞;希望得到关注与承认;缺乏父母之爱的转移;群体压力,从众心理;对异性的好;来源于某种补偿……如果你是出自以上的心理,那么最好不要太着急;在一面爱情大旗后有多种动机,不完全是来源于爱情本身,你分析过吗?爱情问题是青年阶段最重要的问题的,会对你的一生产生影响,冒着可笑的危险来谈,将得不偿失。2、人格成熟度。爱情是一种人际关系,最密切的人际关系;恋爱,是你的整个人格状态面对另一种人格状态,爱情成功与否,与人格状态有关,过分的自我中心、内心缺乏安全感都是健康人格的大敌。人格发育成熟进入恋爱才会顺利,因为成熟的人了解自己的感受也了解别人的感受,成熟的人能够自信的把握住爱情的航船。3、爱情的误区理解。如果有以下种种观念,最好自己冷静思考。爱情是我的全部!爱能改变一切!你爱我,你应该给我一切!真爱只有一次!一看见对方缺点,爱就消失了!恋爱中有冲突是坏事!4、爱情相关因素思考。爱情与学习、爱情与家庭、爱情与性关系、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子女、爱情与友谊等是爱情的矛盾,会在恋爱的过程中向两人提出挑战,只有处理好才会有更好的关系。

如果你能恋爱前很好地思考上述问题,那么恋爱将变成美好的事情,因为大学里,你不仅能够很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也能真正地发现真爱,用无限地爱情力量互帮互助,大学的精彩将会演绎。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7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3],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二、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5]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三、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

四、在正确婚恋观教育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金瓶梅》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观,并讨论古代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的人认为婚前是不合适的,但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6]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

六、配合学校其他教育途径做好课后跟进引导工作

第8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摘要]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网婚、裸婚、试婚、闪婚、毕婚、丁克家庭等现象是大学生日渐流行或有过经历体验的主要婚姻意向。本文从正确婚恋观对人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影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因素、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正确婚恋观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30-02

随着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产生了恋爱和婚姻的需要,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强烈渴望。大学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学生婚恋问题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由于大学生自身道德理性不够成熟,对恋爱与婚姻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在处理恋爱与婚姻问题上出现了盲从与困惑。2005年教育部出台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禁止大学生结婚的内容,婚姻禁令的解除给大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开展大学生正确的婚恋观教育成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正确婚恋观及其对人生的影响

婚恋观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待恋爱婚姻家庭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和观念,是对婚恋本质和婚姻幸福的认识和反映,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恋爱、婚姻方面的具体反映,是人们调整恋爱婚姻家庭关系的价值导引和评价标准。

正确的婚恋观,首先把握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这种感情最终成为稳定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其次在恋爱过程中要讲究恋爱道德,懂得恋爱与婚姻是统一的,增强婚恋责任意识。恋爱需要用爱呵护,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扛起一份应尽的责任,方能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庭;要学会宽容,宽容让爱情永恒,珍惜令生活弥香;最后双方要自觉地履行责任和义务,多一份付出,少一分索取。彼此能够为了对方的幸福而适当的自我牺牲,两个人可以在爱情的道路上互相鼓励扶持,相伴一生。

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婚姻是人生幸福的港湾。婚姻家庭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幸福和人生质量,能给人带来一生的幸福与欢乐,也能给人带来终生的痛苦与不幸。大学生群体正值恋爱阶段,他们的婚恋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能否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人生的幸福,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是重要因素。

二、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现状

(一)择偶观

择偶标准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择偶更加实际,以功利为择偶条件的趋势日益增强。视对方家庭条件为感情的基础,过分看重物质条件,把爱情的基础建立在金钱、财富、学历和社会地位之上。

(二)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把婚姻家庭看作谈恋爱的终极目标,他们恋爱的主要目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感官享受。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宁当‘二奶’,不嫁穷人”,不惜一切代价傍富的心理也在社会上开始蔓延。性观念开放度增高,校外同居现象日渐增多。有些同学谈恋爱很盲目,将其视为儿戏,看到别人谈,自己也蠢蠢欲动;还有一些人因为空虚,为了排遣寂寞,找一个陪自己说话的对象,导致多数大学恋情无疾而终。

(三)婚姻观

当今社会正在转型,作为社会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婚姻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以自由恋爱为主,“我的婚姻我做主”,已不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婚、裸婚、闪婚、毕婚、试婚、独身、丁克等主流婚姻观之外的时尚婚姻观。

三、影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价值观是一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恐怕就会出问题。“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是靠本身赚钱”“宁嫁黄世仁,不嫁80后”“只要有房子,甘做小三”,这些过去被人不耻甚至唾骂的观点在校园兴盛,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不懂得人生的价值所在,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会的性解放以及自由开放的婚恋观,给心智发展尚未健全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婚恋节目低俗之风、相亲节目物质至上、感情游戏的观点和争论也带到了大学校园里。部分影视作品中“拜金主义”“权钱交易”“穷人做事难”的现象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不良现象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埋下隐患。

(三)学校因素

在学校有限的婚恋教育中,婚恋观教育内容较少且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创新。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恋爱问题没有明确的态度,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教学内容流于形式,不能对学生正确婚恋观教育给予实质性的指导,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催化剂。

(四)家庭因素

父母的情感态度、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这是大学生不正确婚恋观的直接导火索。

四、当代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婚恋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反映,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不会有正确的婚恋观;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人生就会偏离正确的轨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西方文化产品的立体炒作,很容易使大学生接受西方文化的价值理念,在恋爱过程中,难以准确把握正确的婚恋观。加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主要是要引导大学生明确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考虑婚姻的严肃性及家庭角色的认同度,真正树立起积极、健康的婚恋观。

(二)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大学生婚恋观的责任意识教育和引导,要让大学生懂得爱情的归宿是婚姻家庭,选择了爱情也就是选择了责任。让学生们明白爱情在缔结婚姻关系后,不仅要承担道德义务,而且要承担法律责任。要培养大学生对恋爱、婚姻的忠诚品质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建立婚恋观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

婚恋观教育课程要内容丰富,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解决大学生婚恋困惑。从大一思修课开始讲婚恋专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加强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辅修课程,循序渐进地加强大学生的正确婚恋观教育,不同年级讲课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老师要与社会热点问题对接,使大学生理性对待婚恋行为。学校可以通过讲座、网络论坛、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开展婚恋观教育与引导,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婚恋观。

(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的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通过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文体活动、教育影片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教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9篇:恋爱心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02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开放,恋爱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确恋爱观的确立,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幸福,有助于他们认真经营一段感情,构建美好的家庭,也有助于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对于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着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但目前大学生的恋爱观还存在很多问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很多同学对爱情的认识有所偏颇,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尤其是注重对其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恋爱观至关重要。

一 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年龄大约在17到24岁之间,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心理发育趋于成熟但还处在过渡期,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完整而独立的人格。再加上社会风气的日益开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概括来讲,集中体现为以下问题:

1.对爱情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存在认识误区

马克思主义爱情观认为,爱情是男女两性间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对对方最真挚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稳定专一感情。爱情是稳定专一的,以婚姻为最终目的。然而,很多大学生对爱情没有形成正确的理解,存在各种认识误区。有的学生混淆友情和爱情,在人际关系上出现尴尬;有的对待爱情十分草率,缺乏责任感,“闪恋”“闪分”现象经常发生,甚至以交往对象的多少作为衡量是否有魅力的标准等。

2.网络时代新的恋爱观念层出不穷,对现实形成冲击

大学生群体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恋爱也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现实生活,步入了网络时代。恋爱的途径很大程度上已经网络化,很多学生是通过论坛、网络游戏、各种实时聊天工具而认识。网恋、网婚、丁克、试婚观念也越来越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3.恋爱观念尤其是性观念日益开放,传统观念淡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在意的是自我与随意,传统含蓄而内敛的爱情表达方式已经被大学生所摒弃,他们信奉的是“爱要大声说出来”,因此在公共场合大胆表达自己的爱意,校园求爱的浪漫场境经常发生。同时对恋爱中的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一部分校园情侣在校园附近同居生活。

二 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人文关怀角度分析

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传统的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因此在当今新形势下,应当更多从学生利益出发,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多一些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

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应当看到大学阶段谈恋爱符合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培养大学生爱与被爱的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能力的培养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正视大学生恋爱的事实,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大学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2.在信任大学生的前提下加强引导,构建合理的情感预警机制

由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有很多认识的误区,部分大学生因为恋爱问题而影响个人生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更有甚者,出现情感问题时,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而是采取过激的行为,酿成悲剧。

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学校和教育者首先应当信任大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成长过程的主体,相信大多数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能够做到自律自治,大多数学生可以正确处理恋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学生组织、团体等方式,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导、学校协助配合的情感预警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避免因为爱情纠葛引发矛盾和悲剧。

3.积极拓展恋爱观教育的渠道,丰富恋爱观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一般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心理健康课进行,由于教师授课安排各有倾向,因此成效可能会大打折扣。要想提高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效果,必须积极拓展恋爱观教育的渠道,丰富恋爱观教育的内容。恋爱观教育必须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能切实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概括来讲,大学生恋爱观教育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恋爱观的普及型教育,主要是在大学生中普遍进行恋爱常识和道德教育,明确责任,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指导他们在恋爱过程中文明交往,自觉承担责任。针对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在进行普及教育时,尤其注意要将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融入恋爱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同时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从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

二是个体性教育。每个学生面临的恋爱问题各不相同,很多同学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想在公共的场合讨论恋爱的问题。这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采取不同的交流沟通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个体性教育。高校相关工作者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跟学生打成一片,取得学生的信赖,充分利用网络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当学生出现恋爱问题时能及时沟通,及时解决。

4.加强恋爱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恋爱是人际交往方式的一种,在恋爱过程中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曾指出:“爱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种愉悦感。”“爱是在保有自我的分离性与完整性的情况下,与自身以外的某人或某物的合一。”“爱的主动性还在这一事实中显明自己:它包含着一些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在爱的所有形式中都存在着。它们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现实生活中,有些校园恋情演变成校园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些大学生不懂爱的艺术。因此高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爱的艺术教育。可以借鉴国外对学生恋爱艺术指导的成功经验。爱的艺术教育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要使学生逐步学会完善自我,在恋爱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己在服饰、道德品质等方面的修养。如通过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约会的地点、约会时应该怎样着装、在什么场合进行表白比较恰当等;其次,教育学生要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再次,教育学生学会沟通,善于体察对方的精神世界,善于交流思想感情,善于给对方以支持;最后,要教育大学生正视失恋,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积极的心理疏导,积极寻求多方支持和帮助,顺利度过失恋这道坎。

5.开展文体活动,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

进入大学阶段,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同时学习的压力比中学阶段减小了许多,因此对感情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符合大学生需要和品位的文体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的热情,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在开展相关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其特长及潜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个人品位和人生境界,增加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积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和高雅性,从而使校园文化得到提升和优化。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群体效应和典型示范效应,通过组织各类座谈会、报告会,发挥高校高才生、优秀毕业生的模范典型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李蓓.浅论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2]倪芳、王莉.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及正确恋爱观的树立与引导[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