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需求层次理论精选(九篇)

需求层次理论

第1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信贷需求,层次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综述

需求跟进型的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认为:真实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求而跟进的金融服务促进金融发展。即现代金融机构的建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形成以及相应金融服务提供的水平和数量是由真实经济对金融的需求所决定的。因此,金融服务是经济发展催生的,也体现出金融服务领域的消费者主权。所以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直接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金融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安排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农村金融水平,首先要正确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的有效需求。【6】

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借贷需求从整体来看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史清华对山西745户农户的调查发现, 2000年与1996年相比,发生借贷行为的农户比例由29. 6%上升到40. 7%。朱守银通过对安徽亳州的217户农户的调查也发现,农户借贷的发生率由1999年的31%上升到2001年的51. 3%,农户借贷资金规模由1999年的27. 8万元上升为2001年的69. 7万元,农户借贷次数由1999年的1. 57笔/户上升到2. 05笔/户。

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产业结构的差异等原因,农村信贷需求体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和层次性,针对性的农村信贷需求调查在各地展开。在以往的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普遍采取以信贷需求主体的不同层次分析的基础。收入是影响信贷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金融论文,不同收入水平对信贷的需求规模、条件等都会有所不同。如何广文、李莉莉(2005)曾将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分成贫困农户、一般种养殖农户和专业型农户三个类型。对目前我国农户的多层次性信贷需求特征进行剖析,进而为信贷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指南和方向;还有些以行业为标准将主体划分为按种植业、养殖业、渔业、餐饮及旅游业等分析;此外还有以组织结构标准进行分析的,如将需求层次划分为农户、农村经济联合体、农村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楚尔鸣,2007),对各主体的融资次序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微观主体构成按规模和特点可分为下列五个层次:地方骨干型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般民、私营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专业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户。由于上述经济主体的所有权、经营规模、产品及运行模式不同,在经营活动中具有各自的特点,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个性明显,层次性强烈。另外根据农户的贫富状况又可以分为贫困户、温饱型农户和市场型农户。不同层次经营者对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是不一样的。(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主体的层次性对应着需求层次性,在数量、方式、时间上也有着明显的特征,因此,基于主体层次性的分析是目前主要的分析方法。基于资金用途或信贷需求动机的分析中,王雨舟(2004)将农村信贷需求层次从资金用途上划分为生产性信贷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等。生产性信贷需求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而产生的金融需求;消费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户因修建房屋、医疗看病、婚丧嫁娶、子女教育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农业综合开发性信贷需求主要是农村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而产生的信贷需求。周立(2004)以同一区域的农村内部为出发点,认为同一区域的农户之间对金融需求也存在差异。

与基于需求主体的层次分析不同,基于需求动机的层次分析其观点在于对信贷的需求是为了满足某种目的,基于目的性考察信贷的需求进而设计信贷的供给模式将更有利于提高信贷供给效率,提高信贷的有效供给。此外由于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在需求动机上往往有交叉重叠,基于需求动机的考察可以避免不同需求主体的相同动机分析。立足于需求动机,结合需求主体的层次性,全面把握农村信贷需求特征,从而为农户信贷产品开发和服务拓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性分析中的适用性

1、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介绍

亚伯拉罕.H.马斯洛(Abraham.h.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表明,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五个层次:①生理需求。包括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的需求等,它们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②安全需求。是指对于安全稳定,无忧虑和一个有结构的,有序的环境的需求。一般表现在安全的工作条件,公正和明确的规章、规定、工作保证,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退休和保险计划等。③归属需求。是指对社会交往、感情、爱情、友谊的需求,包括在工作中的交往、协作等机会和发展新的社会关系的机会等。④尊重需求。是指人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也需求自尊,包括获得能产生成就感和责任感的机会。⑤自我实现需求。指一种最充分地发展个人的真正潜力,以一种最高程度的个人方式表现个人的技能、才干和情绪的愿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四点基本假设:(1)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2)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3)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4)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2】

2、马斯洛需求理论在农村信贷需求层次分析中的适用性

马斯洛理论认为金融论文,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会有所不同,体现一个由低层次需求到高层次需求的渐进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的渐进过程。该理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同样在农村信贷需求中也适用。

农村信贷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产品需求、服务需求以及关系需求。产品需求是信贷需求中的最基本的需求,主要包括信贷规模、信贷条件以及信贷渠道等方面。信贷市场作为一个特殊商品的市场,产品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服务需求是高一级层次的需求,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获得的便利性等方面。但由于信贷市场的特殊性,也往往会与产品需求相结合;关系需求则应被看做是信贷需求中最高层次的需求,客户在购买了称心如意的产品、享受了舒适的服务基础上,如果能同时扩大社会关系网,获得稳定的关系,将能够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因为“关系”对一个客户的价值在于获得社会的信任、尊重、认同,是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信贷需求中的关系需求则是指客户通过信贷需求获得稳定的关系,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满足感。

在农村信贷需求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产品需求也可以利用马斯洛需求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分析。农村信贷的需求主体主要有农户和企业组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金融论文,将需求层次划分为金字塔式的3个层次:生存性信贷需求、发展性信贷需求以及特殊性信贷需求。由于两大主体有所不同,我们分别来进行分析。对于农户而言可将改善住房条件、传统农业需求作为生存性需求;将子女教育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作为发展性需求;将看病、婚丧等其他需求作为特殊性需求。【3】对于企业而言,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可将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动机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生存性需求,如交易需求,主要存在于发育期和成长初期。第二层次的发展性需求,如企业扩张,主要存在于高速成长期和成熟期。第三层次的特殊性需求,如投资需求,属较高层次需求,是个性化需求,大多存在于成熟期企业。【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农村信贷需求分析以各阶段需求动机的不同,进而需求特征的差异对各阶段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信贷提供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信贷需求,形成信贷有效供给金融论文,因此在对不同层次信贷需求把握的基础上设计的信贷供给模式,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用途以及信贷条件等方面都更能适应农村对信贷的需求。如针对农村多元化的信贷需求,金融机构可对信贷产品进行分级,形成不同种类的信贷产品体系,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层次不同,分级为生存性信贷、发展性信以及特殊性信贷3级,以此形成能够适应不同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体系,实施不同级别的准入门槛、信贷流程、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贷支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从而不同的农村信贷需求均能获得满足。

三、结论

农村信贷市场存在 “三层重叠逻辑”的典型特征:第一层是农村经济弱质低效、分散闭塞的特征,它是农村经济中最基本的决定力量;第二层是农村信贷供给,它基于农村经济的特征,从而也就决定了它的主体结构和政策取向,正是由于农村信贷供给是基于农村经济特征而不是基于农村信贷需求,从而产生了诸多难以调解的矛盾;第三层是农村信贷需求金融论文,它基于农村信贷供给,供给什么就只能需求什么,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是基于供给而不是基于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产生供给抑制型供需缺口和非均衡就是必然的。【11】

因此,如果能够基于农村经济发展来分析农村信贷需求,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基于农村信贷需求,利用农村信贷的有效供给来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则可以进入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与循环。而在此过程中,农村信贷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立足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针对农村信贷需求的层次性特征,需求层次分析理论为农村信贷需求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课题组.构建和谐农村金融研究:需求层次性及路径选择[J].金融纵横.2008.6.(11-16)

2.王汝志.人身保险需求---基于Abraham.h.maslow需求层次理论的实证分析[J].浙江金融.2007.09.(48-49)

3.肖新军.基于需求角度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1.(60-63)

4.刁钦义.山东中小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差异性分析及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11.(11-14)

5.龚大宇,朱秋莲.浅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金融业管理中的导入[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57)

6.俞建雄,林振东.我国农村金融需求的有效性和层次性分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58-82)

7.杨伟坤,王立杰.河北省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实证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分析[J].财政研究.2009.12.(58-63)

8.曹邓,季钰.论我国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层次性[J].价格月刊.2007.08.(36-39)

9.刘卫锋.农村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改革创新[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66-69)

10.王雨舟.农村信贷供给与资金需求的差异性及整合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12(13-15)

11.楚而鸣.基于需求层次的农村信贷供给体系重构研究---来自湘潭农村信贷市场的调查分析[J].经济管理.2007.14.(31-36)

第2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 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重大战略举措。构建和谐社会关键的一点是应该对社会中的各个不同的群体给予不同的满足。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主要讲述的就是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1]。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初次提出,他在1954年又对这个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近些年来,在我国思想界尤其是在我国的心理学界和管理论界,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纷繁复杂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又把人的需要层次发展为七个方面。

(一)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1.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少不了的,也是要首先考虑的。当然,这些需要不可能直接从工作上得到满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完成工作而获得金钱,以金钱来购买他们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件。一旦这些生理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那么人们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高一层次的需要上去。

2.安全的需要。每一个人均希望安全,不仅希望人身安全,而且也希望避免疾病、失业和其他各种危险。这些需要是通过企业采用安全的设备、医疗、保险和退休福利等措施来满足的。

3.友爱与归属的需要。人们都愿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这种交往通常通过交谈和建立友谊来实现。职工们在一起谈话,形成各种群体。人一般都喜欢别人为伍,渴望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友爱,并有所归属,得到承认。同时,人又给予别人以友爱。

4.尊重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人尊重的需要。人们都感到自己是很重要的,这样当他们干工作时才会增加自己的信心。在工作中满足尊重的需要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提高其对完成工作的认识,提高其在同事中的社会地位,以及提升其职位等。

5.求知的需要。人有知道、了解和探索事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识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的需要。人都有要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从丑向美转化而得到满足。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所有上述的需要均基本上得以满足时,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变得突出起来,这对个人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一种愿望。当人们的需要进入这个层次时,都想发挥他们全部内在潜力,来满足他们这种自我实现需要。

上面的七种需要又可以分为高、低二级,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的需要,是永远不会感到完全满足的。因此,通过满足职工的高级需要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具有更稳定,更持久的力量。

(二)各层次需要之间的关系

1.静态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这七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了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渐上升并不是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即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产生。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同时存在着多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层次的需要寻求满足的迫切程度而已。当有多个层次的需要尚未得到充分满足时,满足较层次的需要的欲望要相对强烈。

2.动态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并不是每一级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以后,才能得到下一级的满足[3]。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每种基本需要都是部分地得到满足。个体各个层次的需要之间是存在着相互作用的,每一层次的需要都可能对其他层次的需要产生影响。个体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单一的或某几个需要层次的满足,各个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满足程度和满足标准。每一个层次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程度都会影响到其他层次的需要,同时又受到其他层次的影响。

三、和谐社会的历史溯源和当展

实现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状态,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扬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4]。在西方,早在古希腊就有人把和谐作为美的重要特征,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哲学家柯玛赫在其《数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天才般地预言: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在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5]。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的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6]。这一思想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史根源,也符合人类共同发展的意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它应当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也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具体而言,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活力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而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六个特征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真正和谐的标尺、也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

四、“需求层次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设置和谐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根据需求层次论,注重系统性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满足是一个各个层次相互联系的复杂的有机系统,既包括低层次的需求,更包含高层次的需求,仅想办法去满足低层次的需求的满足而忽略了高层次求的满足,会欲速而不达。科学的方法应该上,在制定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时候,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为理论参照,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审美的需求、超越需求等七个层次出发,制定整体、系统目标,又要有各个子目标的关联和整合的目标体系。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单位,由于对经典的人类需求理论缺乏完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大多在制定建立和谐社会目标时有单一性和简单化的趋势,很少去研究人际关系和人类心理的规律,出现了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这些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遵循需求层次逐级满足的规律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看出,需求层次是逐级满足的,低一级的需求层次被满足后,高一级的需求才可能变得迫切起来。在低一级的需求还没有被满足以前就超越层次去满足更高层级的需求,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在低一级的需求被满足后再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谐社会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从强调民生开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础的层次是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性等需求,在这个层次上,我国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如按照年收入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标准,我国还有2600万贫困人口;按年收入865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标准, 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9000万;按照联合国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1个购买力平价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测算,我国贫困人口将达到1.73亿。另外,我国贫富分化已越来越严重,资料显示,我国最富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已超过50%,而最贫穷的20%的群体占有的社会财富总量只有4.7%,衡量一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7(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0.4)[7]。第一个层次“不和谐”直接影响到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层次的解决难度。如资料显示,我国有48.9%的城镇居民和79.1%的农村居民还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近年来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呈上升趋势,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如2004年,全国发展各类生产安全事故80.4万起, 死亡136755人;每年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即使我国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9%,根据现在的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每年也仅能解决900万左右的人口就业,年度就业缺口高达1400万,再加上2001-2010年的10年间,我国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总规模估计将达到1.6亿~1.8亿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十分突出。所以,就我国来讲,建立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人们需求层次中最基本层次的需求,我国人口群体中也有一些人已解决了第一、第二层次的基本要求,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甚至少数人已经在追求最高层次的超越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先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层次抓起,逐级向上,依次满足;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所处的不同层次的情况,采取分类的原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措施,切忌“一刀切”。更高层次的其他需求,从而为建立和谐社会创造基本条件。

(三)要从理性和非理性两方面认识需求层次论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是着眼于正面或理性层面来分析和解剖人类需求的一般心理规律的, 这里实际还涵盖着如果理性层面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 就有可能转化为非理性的“病态心理状况”的道理。这也是我们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必须加以重视和化解的。比如,由于第一个层次即衣、食、住、行、性等生理需求没有的到正常的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仇富心态”; 由于第二个层次即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所谓的“血酬心理”; 由于第三个层次即爱和归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的“狭隘、自私的个人主义”; 由于第四个层次即受到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人格”; 由于第五个层次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前途和希望的迷惘, 极端的甚至演化为“自杀性倾向人格”; 由于第六个层次即审美需要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变态色情狂”; 由于第七个层次即超越的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为对的痴迷等。

除此之外,狂炒股市和楼市,对的追崇,信用意识淡漠,和婚外恋,网上课聊,乃至于的猖獗,吸毒的增加,抢劫抢夺的上升等都属于理性层面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正常满足而演化成的非理性的状况。急功近利、浮躁心理、自我中心、信用丧失、麻木冷血、缺乏宽容、鲜少爱心等所谓的“社会负心态”,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立的“不和谐因子”, 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其实道理很简单,理性和非理性心理是此消彼长, 要防止“社会正向心态”向“社会负向心态”的转化, 也就是说理性层面的需求被满足得多一点、充分一点, 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减少,从而“和谐因子”就会增加。

(四)从动态观点上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需要。

从动态需要层次理论上来看,我们知道,对于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体,单一的激励机制者是缺乏效率的。要想提高激励的效时,必须采取多种激励机制的组合,满足群体多方面的需要。并且,要根据个体需要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各种激励机制的组合结构和激励力度。从这个观点上来看,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系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层次的需要的满足与否都会对其他层次的需要的内容和满足标准产生影响。物质需要是精神需要的基础,而精神需要的满足过程又能够为个体积累物质财富,从而进一步满足个体的物质需要。因此,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个体的需要发生质变的前后,使得个体的需要层次结构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只有如此,才能在长期内保持一种和谐状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很大作用的。

总之,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由于对人类需求的心理规律进行了深入、细致、科学的研究而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人类的心理状况决定人类的行为动机, 因此,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我们应加强对群体行为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心理的研究,尤其要与时俱进地深入分析“社会心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校正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和方向。

参考文献

[1]maslow, a, a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 (40):370-396

[2]赵国祥,管理心理学[m]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p113

[3]赵国强,动态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现代管理科学》[j],2006,(8):79-81

[4]《国语·郑语》卷十六

[5]傅治平《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p6

[6]德国,威廉·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孙则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3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层次理论 情境教育 心理满足 主动学习

[作者简介]姚井君(1972- ),女,江苏建湖人,盐城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10-02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情景教学推行现状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以需求层次理论最为人熟悉。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类型,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并根据人在社会中不同的需求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目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激励的研究与实践,同时也应用于学生的教育。马斯洛需求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理需求。有关衣食住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此类需求的级别最低,是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必须要满足的基本需求。第二,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安全需求是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而产生的高一层次的需求,而且,在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之前,人们不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对教师来讲,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而稳定以及有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福利等。对许多学生而言,安全需求表现为安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第三,社交需求。对友谊以及隶属关系等的需求都属于社交需求,这一需求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开始显现并产生激励作用。如果学生(或者教师)的友谊、感情以及隶属关系等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到学生(教师)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学习(教学)效率、对学习(教学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第四,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或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个人感觉,二是他人对自身的认可与尊重。有此种需求的学生希望得到其他人的接受,并认可他的学习能力、方式和方法。如果获得的肯定并不是其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学生的心理也会发生反作用。第五,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的高端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

2.情景教学推行现状。情境教学法是被一线教师普遍认可、普遍应用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加深对各要点的理解,强化对知识点的记忆,实现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越,让学生从单调紧张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广、深入的过程中,由市区学校到乡镇学校,教师已经渐渐转变传统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尽量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凸显新课改精神。但在具体应用中,许多教师操作不当,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导致情境教学模式僵化,课堂气氛活跃之后迅速回归沉寂,学生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情境教学法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所以需要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在了解学生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创设合适的情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得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可根据不同的维度将学生分类,然后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学生类型与各需求进行对应,创设合适的情境,从而达到满足学生当前的需求、提升学生需求层次的目的。

将学生按照基础知识掌握、课堂发言情况两个维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知识欠缺型、知识具备型和知识熟练型;根据学生课堂发言情况可以将学生划分沉默型和积极型;根据学生综合类型可以将学生划分为知识欠缺沉默型、知识具备沉默型、知识熟练沉默型、知识欠缺积极型、知识具备积极型和知识熟练积极型。

将学生综合类型与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进行对应依次为:知识欠缺沉默型―生理需求;知识具备沉默型―安全需求;知识熟练沉默型―社交需求;知识欠缺积极型―安全需求;知识具备积极型―尊重需求;知识熟练积极型―自我实现需求。各类型学生所具备的特点如下:

1.知识欠缺沉默型―生理需求。这类学生由于欠缺一些知识,在上课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冷漠,也不太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但是内心又渴望补充欠缺的知识,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想办法让这类学生多说话,要多问他们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他们多谈自己的看法。可创设如下的情境:在教学中,课堂小组讨论能够营造一个宽松、活泼的语言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此时可以就现实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请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一些同学把他知道的相关知识讲述出来,不足或错误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满足了生理需求,同时宽松活泼的氛围也让学生感觉到安全需求,而与同学的交流也可满足社交需求,进而提升了学生的需求层次。

2.知识具备沉默型―安全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但是对知识的运用不够熟练,在上课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冷漠,害怕出错而不太说话,只想保持现在的状态而得到一种安全感。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量保持现有安全规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场模拟学术报告会或研讨会,在学生之间寻找和建立温馨的和谐同学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及时给予肯定。可以对学生事先进行分组合作完成一个方面的PPT,每位成员根据分工,查找资料、设计制作PPT,最后小组代表到讲台作报告或大家研讨。这样引导学生将所具备的熟练知识表达出来,而温馨和谐的氛围,课下查找资料避免了课堂发言,满足其安全需求,而与小组同学的合作也满足了社交需求。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认可他的学习能力、方式和方法,也可使学生产生他人对自身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

3.知识熟练沉默型―社交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知识,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同样表现得比较冷漠,不太讲话,但课后作业完成得很快很好。这时候教师所需要做的是尽量让这类学生融入课堂中,和同学交流,说出心中想法,也让其他的学生得到提高。以化学专业英语学习为例,教师可以播放一个短片,讲述的是从原料的采集、处理所需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生产工艺整个工艺流程。将短片分段反复播放,由于有生动的画面形象,学生能够理解这段英语的大致意思,然后教师屏蔽英语原声,对学生按段进行分组,用英语来描述短片展示的过程。观看录像后,用中英文对录像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英文回答出现的问题。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对涉及原料、化学操作、化学术语、化学仪器、生产工艺相关的英语词汇和句式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一情境中,仍然是采取小集体的形式,让学生置身其中,畅所欲言,而知识的教授过程也避免了让一个学生受所有同学关注的场面,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而在讨论过程中,也使沟通渗透其中,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可以激励学生进而产生更高的需求层次。

4.知识欠缺积极型―安全需求。这类学生欠缺一些知识,但是课堂表现积极,渴望获得知识,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创设合适的情境。例如在讲授Photoshop用法时,教师可以先演示一组教师在各地的合成留影照片,请同学欣赏,学生会发现所有照片中的人物都是一样的,只是后面的景色发生了变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教师告诉学生,这组图片是用Photoshop合成的,问同学们想不想与美丽的景致合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边演示边与学生交流,与学生一起完成学生与景致合影的制作过程。通过创设这一情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知识,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的感觉,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求,同时也让学生产生社交的需求。

5.知识具备积极型―尊重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同时在课堂上也积极地回答问题,课后作业完成得也很好,学生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均已得到满足,这类学生最需要的是尊重需求。教师应该按照他们表现出来的形象来认可学生,认可他们有能力,对学习有胜任力,以满足其尊重需求。以化学知识教授为例:在讲完原子的构成以后,给学生提出一个要求,让学生利用废旧材料,根据自己所理解的原子的构成模式,通过观察原子构成模拟图,制造出自己所理解的原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向同学讲解,并将做得好的模型在全班展示。动手做原子,加深了学生对原子构成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且有趣。而对学生成果的肯定和认可,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得以彰显时的满足感,并会因此而产生强烈自信。使得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在以后的上课过程中让这类学生担任小组长或是让这类学生单独完成一项任务,并给予肯定,则可以使他们产生自我实现的需求。

6.知识熟练积极型―自我实现需求。这类学生具备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积极,课后作业完成得很快很好。这类学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均已得到满足,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此时最需要的是自我实现的需求的满足。以化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例,可以倡导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试着用英文来说出实验过程、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药品等,并有意识地用专业英语与同学交流有关实验的问题。如在做分析化学实验时,学生对用到的实验仪器,如酸碱滴定管、铁架台、实验药品等用化学专业英语进行交流。使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化学专业英语知识,而且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化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也使得化学专业英语更加贴近实际,学以致用,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得到满足。

三、教师研究马斯洛理论的推广意义

1.马斯洛需求理论与情景教学结合可达到的效果。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最原始的本能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需要以及感情与归属上的需求得到延伸,再达到尊重需求,最终实现自我需求,也就是说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去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需求。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自尊心、自信心等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素质,而情境教学是一种引起学生兴趣的、引导其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实践。这一实践行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充满乐趣的情境教学往往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等,进而达到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等这些更高精神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在教学中的推广不仅可以让教师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情景教学法,通过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语言和实际情境的创设,有趣地把学生的基本认知行为和内心情感行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以及成功带来的喜悦,而且还可以在课下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交流和引导,最终达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2.在中国目前的教学模式下更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与情景教学结合的结合,可在大中小学进行推广。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合适的课堂情景,寓教于乐,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特点,创设合适的情境,在满足学生现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一些经济教育不发达的地区,对于两者结合而成的教学方法,很多一线的教师并不了解,对学生的需求不能及时把握,不能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潜能不能充分发掘,不能物尽其才、人尽其能,造成各地区学生整体水平的参差不齐,所以两者结合而成的教学方法的推广至关重要。

要推广这一教学方法,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倡导马斯洛理论与情景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让一线教师了解教学不能只从知识到知识,不能单纯教教材,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引发思考,而创设情境前要了解学生的需求类型,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创设合适的情境;教学不是“空中楼阁”,教学活动要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学习与生活相连;交流不是简单的问题对答,而是对话、碰撞、争鸣等多种实质流;教学中的交流不是师―生的单向交流,而是师―生、生―生、生―学习资源等多向交流;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给予,教学只有引发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个观点或方法,而是要学以致用,教学要联系实际,在实际的情境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需求层次。其次,政府及教育局应组织一线的教师学习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了解这种方法与传统教育方式的不同及优点,学习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使教师认同这种教学方式。并通过听课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法。再次,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资源、当地的条件等尝试创设情境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根据实施情况进行修改,并邀请有经验的教师来本地进行指导。最后,一线教师要经常进行学习,总结交流教学经验。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马斯洛.马斯洛谈自我超越[M].石磊,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第4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文章论述了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战略应该充分考虑到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核心应该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符合人的本性需求。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因此,现代企业的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战略就应该充分考虑到人的需求层次,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事实上,任何一个层次的需求我们都是不能忽略的。

一、生理需求

首先在生理需求方面,体现在公司的人力资源战略上就是要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待遇体系,使员工寝食无忧,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沃尔玛的人力资源战略就非常重视员工生理需求的充分满足,并将此种需求与企业利益挂钩,实现双赢。利润分享计划:每个在沃尔玛工作两年以上的并且每年工作1000小时的员工都有资格分享公司当年利润。此项计划使员工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之后,山姆又推出了雇员购股计划,让员工通过工资扣除的方式,以低于市值15%的价格购买股票。这样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休戚相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合伙”。沃尔玛公司还推行了许多奖金计划,最为成功的就是损耗奖励计划。如果某家商店能够将损耗维持在公司的既定目标之内,该店每个员工均可获得奖金,最多可达200美元。这一计划也大大降低了公司的损耗率,节约了经营开支。

二、安全需求

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安全需求,主要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收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

那么具体体现在人力资源战略中,就是要为员工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工作大环境,这个大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例如公司的各种安全防护措施要完善,工作环境要尽量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要考虑到员工的感受;保证一个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频繁裁人的公司会让员工失去稳定感,从而会诱发主动跳槽等等。

三、归属的需求

现代社会中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人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广大的足球球迷在观看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热情、同仇敌忾的凝聚力,正是现代人追求归属感的有力证据。

那么,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要想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让员工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例如丰田公司建立的“公司内的团体活动”就使员工找到了归属感。它设立的“亲睦团体”是同学、同乡或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加入到其中,为了避免机构庞大,它还按照各种条件分成更小的团体,这样可以使参加者更加随意,亲近地接触,这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培养团队意识很。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属于多个团体,为了这种聚会,公司建造了体育馆、集会大厅、会议室等设施,供自由使用,在这种团体中领导人是互选的,且采取轮换制。这些团体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那就是把这些团体作为会员相互之间沟通亲睦、自我启发、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和不同职务的会员相互交流的场所。这些团体都认识到,通过企业的繁荣,“公司内团体”才有发展。员工进而有极强的归属感。

四、尊重的需要

第5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abstract: incentive is the cor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it can fully mobilize its members for the work of the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to attract and retain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to improv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re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china's use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in the level of maslow's theory needs.with the administration of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civil service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effective incentive system, the work of the civil servants is to raise the enthusiasm, creativity, and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scientific choices.

key words: theoretical level of demand;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incentive;performance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考核激励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职务升降、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等挂起钩来,促使公务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而公务员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易产生考核误差,影响对公务员德才表现的准确评定,影响考核对激励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对公务员只进行定性考核,如某乡镇机关2007年年终考核,有48名公务员参加考核,除了4名公务员为优秀外,其余44名公务员均为合格,“不合格”一档形同虚设。这种考核无疑有失全面和客观公正,甚至没有体现出考核的意义。

3.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

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中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体现不够,科学的具体的操作规范也不够健全,干部选拔过程中缺少激励,缺乏活力,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激励功能减弱。由于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其结果是玩忽职守、无所作为、消极怠工等“搭便车”现象反复出现。这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个人的过失和责任,而是在组织制度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 h. maslow)于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据此,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 。

行为学家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需要的层次、激励的因素以管理的策略对应成表,为管理的实践提供指南[1]:(1)生理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工资和奖金、福利、工作环境,管理策略可表现为完善的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休息),创造健康工作环境,住宅和福利设施。(2)安全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职位保障,意外事故防止,管理策略为安全生产生活条件、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合理的用工制度、离退休养老金制度、健康和意外保险制度、失业金制度等。(3)隶属与爱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良好人际关系、组织的认同,其管理策略为和谐工作小组和良好人际关系、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工会及其他团体活动、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4)尊重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名誉、地位、权力与责任、被人尊重与自尊、与他人工资奖金之比较,管理策略为人事考核制度、工作职称晋升制度、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与提合理化建设制度。(5)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有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组织环境、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管理策略为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发动职工研究发展规划、交给职工挑战性工作和破格晋升制度。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薪酬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重要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指出:“金钱对那些抚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就重要得多。”[2]

在中国公共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职人员的薪酬一直实行等级工资制,一般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高薪金的公务员制度,一位高级行政官员的年俸可以与首相相比。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不可能实行高薪金公务员制,但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体现了决策者们对薪酬因素的重视。目前,中国公务员薪酬提高的趋势使得公共部门在与企业及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增加了优势。但是,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也就是说,薪酬应当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往刻板的工资报酬制度正逐渐被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所取代。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即“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经济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且不论公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公务员制度应该被取代。尽管公务员无疑也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在以前,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他们努力的目标。然而,金钱奖赏正逐渐取代这些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价值观和激励因素而成为招聘人员和提高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3]

3.权力激励——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这个庞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

公职人员处于何种行政职位,就拥有相应的行政权限,职位越高,所享有的权力就越大。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满足对物和人的支配欲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受人瞩目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力激励体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得以受到提拔,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

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避免出现“为了掌权而掌权”的不良倾向。要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是用来更好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合理的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丰富激励手段,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1.拓宽激励渠道,注重加薪、休假等激励方式

有时将公务员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使公务员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者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公务员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激励渠道多样化有利于公务员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可以不必将职务晋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在工作设计方面,尽量丰富工作内容

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内容,采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工作设计方法,尽量丰富工作内容。对公务员工作内容的改善及对其工作行为的认同和奖励,可以使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促使工作不断创新。如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由于每个公务员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对岗位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而须建立岗位流动机制,使公务员能感到工作的乐趣。

3.打造和谐有序的行政组织文化

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4]。健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要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果能做到公务员都相信:职位只是分工,薪酬体现贡献,那公务员就不会去追求层级的发展,而转向关注工作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效率。随着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之间、干群之间沟通会更容易,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会为和谐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志华,刘小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2.

[3] 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11.

第6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企业家价值取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为了区别财务舞弊与盈余管理,本文将盈余管理的定义限定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范围内,同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也不仅仅只限于会计方法,企业管理者采用的会计方法以外的其他可能影响会计报告盈余的手段也属于盈余管理的范畴。因此,盈余管理可以定义为“企业管理者为了使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依次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递进。

①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指自然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吃、喝、衣、住、性等方面的要求。这种需求的级别最低,但如果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危及到人的生命存在。②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生活安定、避免痛苦或疾病等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整个人的有机体有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对于一般员工而言,安全而稳定的收入、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退休金等可以构成安全需求的报酬因素。③社交需求。社交需求包括对友谊、爱情以及归属的需求。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加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教育、都息息相关。④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包括个人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希望自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要求个人的能力得到社会的承认。马斯洛认为,如果尊重需求得到满足,能使人充满信心,对工作满腔热情,体验到活着的价值,从而去积极创造。⑤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体现最高水平的个人价值,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三、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从对企业家价值取向的分析来看,企业家在一般价值观取向、职业与生活目标价值取向、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企业家角色价值取向四个方面所关注的目标,总结起来是对品格、工作成就、金钱、权利、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得到社会承认的追求,而每个部分都与马斯洛层次理论指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相对应。

企业家对金钱的追求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以及安全需求。只有具有的一定的金钱,才能解决衣食住行睡的问题。在满足了生理需求的基础上,金钱将满足企业家的安全需求,即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以及避免疾病等等。如果没有足够的金钱便无法满足企业家的这些最基本的生理以及安全需求,也就无法进一步满足其他较高层次的需求。

在企业家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将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此时,企业家的行为(包括盈余管理行为)是为了取得权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工作成就。这些行为能够满足企业家的自尊需求,他们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获取权利,通过获取权利来到达工作成就,通过工作成就来获取地位,通过地位来满足他们对自尊的需求。

在企业家的自尊需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将追求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此时他们追求的是品格以及社会承认。品格和社会承认是一个理性经济人作为企业家所希望达到的理想,只有品格优秀的人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只有行为为社会所承认才能实现理想,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所以,作为企业家而言,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完全可以满足,感情需求也可以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他们将追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企业家进行盈余管理也绝非为了满足生理、安全这种低层次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自尊以及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实现他们事业的归宿。因此,企业家进行盈余管理最根本的动因是为了满足自尊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实现事业的归宿。

在上述动因方面,国有企业家与非国有企业家同样存在着差异。在一些低层次的需求方面,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甚至于情感需求方面,国有企业家与非国有企业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些需求二者都能够得到满足。但是在高层次的需求,如自尊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方面,国有企业家和非国有企业家差异非常明显。非国有企业家通过企业成功或企业发展作为满足自己自尊需求的途径,因而非国有企业家的行为(包括盈余管理行为)都是为了使企业成功或企业发展而实施的;然而国有企业家满足自尊需求的途径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成就,因而他们的行为(包括盈余管理行为)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成就而实施的。在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时,国有企业家与非国有企业家也存在着不同。国有企业家与非国有企业家自我实现的内涵存在不同,非国有企业家以企业发展和成功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而国有企业家则以自身的政治成就作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二者所希望最终达到的事业归宿是不同的,非国有企业家的事业是以企业为核心,而国有企业家的事业则是以政治成就为核心。正是由于在根本动因上的差异,造成国有企业家与非国有企业家所希望达到的事业归宿是不同的,进而影响他们在盈余管理内在动因上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朱志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述评[J].武汉大学学报,1989(2)

[2]邓永勤,刘冬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5)

[3]蒋基路,王华.坏账准备计提的盈余管理动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7)

第7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摘要: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为模型,按照不同的需求层次归纳出我国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需求产生的原因,为进一步分析工作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目前,公立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在五个层次里均有需求,且主要集中在精神需求层次上。在初级需要层次中虽存在较少,但会对卫生技术人员职业的忠诚度造成巨大影响。从需求形成原因方面来看,工作内容、社会态度是需求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政府在人力资源方面投入跟不上政策变革速度造成的。改革的均衡推进将有助于这一现状的改善。

关键词 :需求层次理论 卫生技术人员 需求

卫生技术人员是医院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医院综合水平的内在体现。维护卫生技术人员的稳定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已证实,职工的稳定性与工作满意度直接相关。而研究工作满意度的前提就是对员工的需求情况的了解。按照中国公立医院现行的岗位划分,卫生技术人员一般包括:医疗人员、护理人员、药学人员和医技人员四类。在医院,各岗位的卫生技术人员由于性别、年龄、学历、岗位、工作内容、家庭状况的不同,需求各异,对医院制定的维稳、激励政策能否覆盖全部或大部分覆盖造成一定困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另外,2014年7月1日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后,事业单位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制。随着这一条例的不断深入,聘用制人员的不断扩大,员工自主选择工作的机会增多,会导致人员流动性不断加大,维持职工队伍的稳定特别是卫生技术人员的稳定成为医院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变革中的重要任务。通过了解员工的需求,提高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成了稳定员工队伍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分析公立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个人需求对稳定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提高激励效果都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以需要分析为切入点的激励理论较多,比如:双因素理论、ERG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等,各理论各有优势。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将需要按照不同层次逐一归类,对根据当前情况逐步提出维持职工稳定性措施有一定优势。该理论将人的需求由初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和安全是人们为了生存而产生的初级需要,随着初级需要的满足,个人需要逐渐向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中、高阶需要转移,当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需求。依据此理论,可以较为准确地分析出当前卫生技术人员首要需求的层次,从而有步骤、有针对性的设计维稳或激励政策。

第一,生理需求。生理的需要包含了饮食、居住、睡眠、健康等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所必须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和精神要求,任何人都会有此需要。但相对其他行业和岗位,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和患者流量等原因,在目前的工作条件下此需求依然存在。以三级医院病房护理岗位为例,病房一线的护理人员一般实行排班制,全天24小时一般分为3-4班,这对于护理无缝衔接具有重要意义,可对于护理人员特别是具有夜班的病房护士和急诊护士来说,工作时间的不固定,夜班的频繁导致了作息时间的不规律,生物钟处于混乱,精神萎靡、工作疲溃的状态长时间存在。此外,低年资的护理人员薪酬普遍不高,在中国个别一线城市,扣除房租饮食的开销外结余极少,甚至无法满足最低生活保障。加之购房压力,很多护理人员不得选择离职去二线城市或转行。就目前来看,护理人员的薪酬偏低主要有以下原因:(1)护理人员学历总体较低导致薪酬水平低,而大部分医院都以入职学历,作为评定薪酬起点的依据;(2)排班制使得工作时间不固定,不能有其他兼职收入;(3)薪酬受事业单位工资体制管制不能自由调整。

第二,安全需求,是人在生活工作等方面处于安全、稳定考虑而产生的需求。该需求可以是物质上的支持,如金钱、安全防护。也可能是生存、稳定的保障,如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还可能是心理上的感觉,如免除威胁、恐吓等。当前医患关系不够融洽,医护人员被患者侮辱、袭击甚至致死事件在各类媒体屡见不鲜。医患矛盾突出,卫生技术人员特别是医疗护理人员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而且医疗属于易受疾病感染的高风险行业,在接触感染了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过程中,存在受感染风险,对于风险规避的需求较高。这些都促成了人身安全需求。家庭安全是安全需求里的一个特例,虽然它一般不涉及人身安全,但家庭是维持个人生活和感情存在的一个基本单位,是情感的依托,所以家庭安全与人身安全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同样重要。一般家庭安全是指维持家庭稳定的各类需求总和。从岗位角度来看,护理人员对此需求力度较大,一方面是由于从事护理岗位的女性,除了孕育子女外,多数还承担着照顾家庭的重任。另一方面,多数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实行排班制,与大多数行业工作时间不同,使得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减少,使得与繁忙的工作进一步冲突。

此外,还有一种在合同制职工这一特定人群中的需求,就是对编制的需求。它涉及了很多深层次的原因:(1)在很多人眼中,认为事业编制人员工作稳定性较合同制人员高,不会被解聘;(2)一段时期内合同制职工待遇较编制人员有显著差别,即使现在某些单位也未能完全实现编制和合同制人员的同工同酬;(3)事业编制人员养老由财政负担,合同制人员则参加养老保险,两个养老制度在投入和效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合同制人员心理安全感相对较低,正是由于这些不同,使之产生需求。现在《条例》中明文规定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聘用制并交纳社会保险,这对于进一步弱化编制管理,最终突破编制管理瓶颈有重要意义。

第三,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包括被别人关怀与爱护、理解与信任、接纳与认同等需求。这些需求一般在家庭、朋友、同事、工作对象等关系中体现。通常情况下护理人员对情感需求较大,理由如下:(1)护理岗位女性比例较高,因其性别和在家庭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原因对情感的需求更大;(2)其工作压力较大,容易造成烦躁和疲溃感,这个阶段最需要情感的关怀;(3)在病房、急诊等需要夜班的护理岗位,由于夜班、理论学习等工作的安排,家人陪伴和朋友交流的时间较少。工作中繁重的任务使得同事间情感交流也较少,个人获得情感的支持也就相对较少;(4)很多护理人员认为待遇与工作付出不成正比,心理契约难以形成,从而缺乏归属感。从工作角度来说,与患者关系中的理解与信任需求占据了情感需求的较大份额。就目前医院与患者关系而言,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双方心理潜在的不信任,深刻影响着情感的交流。

第四,尊重的需求。医疗卫生虽然属于一种技术服务型的工作,但服务的对象是有健康需求的社会群体,工作的内容的是拯救生命、恢复健康。处于对生命的尊重,其工作也理应获得相应的敬意。但就目前来看,医方获得应有尊重的大环境还没有建立。其原因为:(1)社会上对其行业类型、工作性质定位模糊,没有考虑服务输出的专业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服务性质的福利性,没有对医疗卫生人员给予应有的尊重;(2)目前患者对医院有形成刻板印象的趋势,受个别医院负性事件不断被报道的影响,每次提及医患关系事件的新闻,社会舆论往往会惯性地认为医院存在责任,在这一氛围影响下,容易产生对医院的对立情绪的积累,尊重也就无从谈起;(3)社会媒体缺乏对从事公益、福利、健康维护、人道主义行业的人群进行足够的形象塑造,而对其承担的责任又不断加强,使其责任感和使命感降低,加之回报的局限,容易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厌恶情绪,淡化了职业的自我尊重;(4)社会对卫生行业缺乏了解,不知道其承担的风险和压力,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当其带着疲溃的状态应对工作时,在患方不理解的状态下自然会引来不满;(5)医疗卫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培养周期长、培养投入多、学习压力大、就业门槛高、考核频繁,对医护人员的尊重实质上也就是对医学知识的尊重。由于大众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往往被低估,也就无法获得相应的尊重。

第五,自我实现相关问题。现今医学工作者普遍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和追求,但不同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其追求的目标可能略有差别。就护理人员来说,由于女性较多,一般情况下中国女性对家庭美满的愿望跟事业上的成长与成就相比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但目前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自我实现日益艰难,很多医疗护理工作者转求新的理想甚至放弃理想。其原因是:(1)工作繁忙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造及爱好的学习;(2)工作压力大,有夜班的岗位昼夜颠倒,精神疲惫紧张,没有精力提升自我;(3)各类考试、考核众多,准入、晋升条件苛刻,取得成就难度大;(4)医学本身在不断地发展,医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作为医学工作者要终身不断地学习才能搭上医学发展的快车;(5)由于现行制度等因素,医学工作者待遇一直被认为与工作付出不匹配,影响个人成就感的达成;(6)受现行执业管理的限制,医学工作者只在从属的医院执业,受从属单位平台的限制,发展机会、发展助力、发展条件存在一定差别,也同样影响了个人愿望的达成。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稳定性的策略应按照由初级到高级逐渐满足方式进行。首先满足初级需求,消除职工不满情绪。虽然不会产生较强的激励效果,但对于维持稳定至关重要。其次满足情感、尊重需求。当职工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对岗位将产生喜爱和光荣感,有助于巩固卫生技术人员对行业和岗位的忠诚。最后逐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激励职工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参考文献

[1]林万成,黄亚娟.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改革与开放,2009(5):168,170

[2]郭方明.论需要层次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 .经营管理者,2008(15):202,180

[3]陈丽金.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员工激励与沟通[J ] .中国商贸,2010(16):57-58

第8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需求层次 景观环境 审美 参与 情感认同

一、需求层次理论与空间设计

需求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他研究人类动机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不同的层级,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并指出这五种需求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外在到内在、从基础的物质需求到更高的精神需求的发展过程。另外,马斯洛还提出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认为两者介于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生理需求是指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属于级别最低、最原始的需求类型,如食物、居住、出行、水、空气等。安全需求同样属于低级别的需求,如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威胁、痛苦和疾病,以及对体制、秩序、界限的需要等。归属和爱的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满足归属感、与人交往、获取友情等。自尊需求属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如被别人认可和尊重、获取地位身份感等。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对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如发挥个人潜力、实现个人抱负、追求完美的情感体验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得到广泛认同;同时也受到诸多质疑,包括批评其层次理论过于机械化,只关注个人需求的纵向分级,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关联性和外在环境的影响因素等。但毋庸置疑,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后来的心理学乃至其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也包括空间设计领域。

空间实际上是人自身行为举止的外在延伸。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空间设计势必要处理空间与人的关系问题,其中无疑需要考虑人的各类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其需求层次划分简洁、概括,对于把握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以及采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提供了分析人的环境行为需求的基础。

二、对人的环境需求层次的思考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针对个体发展需求进行的心理活动的层级分析,包含从生理需求到精神需求的发展过程。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在景观环境中的需求层级对当下景观空间营造具有重要的启示。

景观作为人类的栖息地,人类按照自身的需求改造着生存环境。发展之初,人类不断占用和改变外界环境,通过对环境的物质资源索取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衣、食、住、行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更多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环境的需求逐渐丰富和细化,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环境需求类型,如审美、情感交流、获得慰藉等。

可见,人对环境的需求经历了从自然的物质索取到尊重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由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到追求更高的精神满足;从中可归纳当下的人对现代景观环境的需求层级。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一致,是其理论外化于环境的表现(图1)。

1.基本生理需求

基本生理需求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对景观环境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人的环境需求中最原始、最优先的一种。比如对充足的氧气、躲避暴晒和强风、合适的气温、远离噪音等方面的需求。建设适于人类生存的景观环境,首先应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只有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人才能健康生存。因此,诸多对人的生存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空气质量、水质、气温、噪音等在设计中应给予最优先考虑。

2.必须行为需求

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事务对外部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即必须行为需求。所谓必须行为,是指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在外部环境中经常性进行的各类行为活动,比如上班、上学、购物、观望、庇护等,此类需求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为通行的行为特点,和生理需求一样,作为最基本的行为需求类型在景观营造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

3.休闲活动需求

在满足必须行为需求后,人们开始关注景观环境的休闲功能。休闲活动主要是在外部环境中完成的,起到恢复体能、愉悦身心的业余活动。比如休闲漫步、康健、亲子等活动。对休闲功能的需求,意味着人们从关注室内空间质量扩展到户外环境,希望通过户外环境的休闲功能开发,拓展活动空间、平衡身心、获取精神慰藉。

4.审美需求

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景观的审美需求只有在环境的基本需求满足后才突显出来。审美是人对景观环境形象的内在心理感受,或生动鲜明、具有吸引力;或乏味无趣。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是明显的;人们希望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处美丽的景色使人视觉愉悦,并对身心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又是难于把握的;不同人具有不同的审美喜好,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对景观审美需求的考虑主要表现为对视觉质量的追求,视觉形式显著地影响人的心理感受,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行为。

5.参与需求

参与需求是人对景观环境提出的更高要求。参与是指人能够更加方便和充分地参与到环境空间中,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和休闲活动相比,其更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其中包括人与外界环境的交流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景观环境营造要在满足休闲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促成人的各种行为和事件的产生,营造出有利于交流的空间形态,促进人与环境、人与人的互动;同时,环境中的互动行为,作为最具活力的景观构成因素也进一步增强了景观的吸引力。

6.情感认同需求

随着环境中各种休闲及交流活动的开展,人们会对景观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情感认同需求是人的环境需求的最高层次。情感认同是指通过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以及各种情感线索唤起记忆和建立情感,逐渐形成人对环境的普遍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环境情感认同需求的考虑,包括建造易于识别的景观空间形态和表达丰富的空间意义两方面,有组织、可预料、易识别的空间形态有利于形成人对周围环境的依赖感和安全感,并且通过空间情感意义的表达,使景观环境以主观场所意象的形式反映在主体意识中,形成人与环境的心物统一,以实现人对环境的情感认同。

三、针对景观环境需求层次的设计对策

1.对于环境功能的开发

景观环境建设应首先进行环境功能开发,根据人对环境的基础需求设定功能内容;涵盖生理需求、必须行为需求和休闲活动需求。考虑环境中人的普遍需求以及区域之间的功能关系,确定最为科学的功能构成和与此适合的解决措施和空间组织方式。其中如健康、通行、散步、庇护等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应是功能设定的首要考虑内容;比如对于健康需求的考虑,需要注重景观环境的生态功能;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平衡、平衡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地表温度、保持水质等。对于庇护需求的满足,则需要使景观具有躲避暴晒和寒风、隔离噪音等功能,通过地形、植被、构筑物等改善环境小气候,制造宜人环境(图2)。

2.环境视觉美的营造

对于环境的审美需求,主要表现为对视觉美的追求。获取视觉愉悦和刺激是人在外部环境中的重要生理动机。视觉形式会直接影响观者的审美体验,塑造具有愉悦感的视觉形式是满足审美需求的重要内容。首先,需要谙熟空间视觉形式的基本图式和组织规律,通过景观形态要素组织视觉空间;除了涉及单纯的艺术造型及视觉形式组织,更要研究景观视觉形式与人的行为心理尤其是大众审美需求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的普遍性审美习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内人群的审美特点,使空间视觉形式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喜好,探讨适合当时当地的景观视觉形态,这有利于景观形态的差异化发展。

3.空间可参与性的挖掘

满足空间参与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丰富的空间体验,促进空间行为、事件和记忆的形成。空间体验的形成不是绝对客观或绝对主观的,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交流是设计的关键。这就要求景观空间应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易于进入并能促成人与环境的互动行为,以此诱发更深层次的人与人的交流。设计中应通过景观空间形式及要素的组织制造丰富的特色节点和空间序列层次,促使人的探索欲望的形成,并且通过各种活动场地的充分使用形成各类交流空间,以最终营造友好、和善的环境氛围。

4.空间易识别性的设计

景观空间形式的易识别是指外界空间形态易于被辨识,能够利用各种空间线索快速确定空间方位、寻找目标、获取空间印象,这有利于景观环境认同感的获得。空间易识别性设计需要探讨空间如何被人更为有效地感知。人凭借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环境,获取各种信息,并在时空中获得空间体验;各类体验的综合反映逐渐形成对景观空间的整体意象。空间易识别性设计需要促成这种空间意象的形成,这就要求空间具有易于被感知和记忆的空间线索,比如借助标志物、特色节点和空间序列对比来促成鲜明、深刻的空间印象,以帮助观者快速形成环境意象,达到易于辨识的目的。

5.环境地域特征的延续

地域特征是指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包括自然和人文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相对稳定的特点或特色。比如不同区域在地形地貌、环境建设、风土人情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分析提炼特定区域内的地域特征,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内人的生活空间诉求是满足环境情感认同需求的重要任务。包括分析独特自然和人文条件、被寄予情感意义的地域景物、归纳出可作为情感线索的空间元素和最为恰当的空间营建方式。这些对于地域自然、人文特点的尊重有助于获取人对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感,形成情感共鸣。在满足环境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具有稳定的场所意象,并表现出鲜明地域特征的景观环境是景观营造的最终目标。

结语

景观环境作为人类生存栖居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承载着各种活动和事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就决定了人对环境的需求复杂多变。对景观环境需求层次的探讨是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思考人与环境的空间需求关系,将诸多复杂的需求内容概括层级化,直接、鲜明地呈现人的环境需求层次,以在处理人与环境空间关系时更具依据和针对性。但是必须强调,层次化的环境需求理论是基于人本主义角度的探讨,不能陷入人类中心论的思想误区。并且环境需求层次不能涵盖个体人的所有需求,人的需求状态也并非单一类型存在,不同需求之间不能完全独立;环境需求层次理论只是呈现不同阶段具有普遍性、表现最为明显的需求类型;各需求类型也不一定完全呈阶梯式的发展,其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人的环境需求层级化的同时应看到人的需求意识的整体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A.H.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程朝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9篇:需求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任职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主要讲述的是人的不同层次需要。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构成纵向上升排列的金字塔型构架(如图1所示),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由多种需要构成的每一需求层节满足与否,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与程度。

(一)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也可称为基本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食物、衣物、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

(二)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求比生理需求高一级,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求。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实力的欲望。

(三)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求也叫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的需要。社交需求比生理和安全需求更细微,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

(四)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求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及尊重别人。尊重需求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

(五)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体验生活。满足这种需要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激励机制,指出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了需要的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内容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启示

(一)基本需求启示:要兴军先兴校,强化任职教育院校优先发展观念

培训机构、教育院校是军事人才建设的最基本前提。俄国1701年首先创立了海军数学和航海学校,1725年俄国海军才宣告成立,美国创办安纳波利斯海军军官学校时,美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海军。由此可见,培训机构、教育院校的重要性。但在现代战争的信息化作战模式下,知识的增长、更新速度加快,任职教育作为当代军人紧跟时代知识、技能更新步伐的途径,意义愈发重大。因此,在军队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对任职教育院校要有所侧重,把任职教育院校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任职教育院校优先发展观念。立足我国国情,着眼世界军情,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基础上,切合部队实际,兴办我军特色的任职教育院校,在宏观上把握院校层次、结构、规模,在微观上掌控教学模式、质量、效益,适应人才培养需要,为打赢信息化战争提供人才支撑。

(二)安全需求启示:加快任职教育改革进程,推进人才队伍持续发展

美、俄两国军人在其职业生涯中都执行严格的逐级培训制度,接受相应等级的教育与训练,是获得新任命或晋升向上一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军要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军官任职教育道路,坚持“训用一致”原则,明确各级军官培训、晋升、使用标准,杜绝培训后退役转业的人才浪费现象,维护军官的职业安全,维系军官个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做到尽用其才。立足部队信息化发展实际需求,结合军官职业发展需要,借鉴外军任职培训的经验,科学构建任职教育送学选拔、培养规程、毕业考核、任免晋升、转岗交流机制。建立严格的军官任职教育制度,延续军官个体的专业发展与终身培训,保持军官队伍的稳定,促进人才队伍的持续进步。

(三)社交需求启示:大力加强军内外交流,树立开放式办学建校理念

开放式理念是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能够加强人与人、行与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首次提出了办好开放式大学的号召。这对确立我军任职教育的开放式理念有重大借鉴意义。在开放式理念指导下,考虑军队教育内容的保密需要,对内加强人员互动,打破院校、部队、军兵种间的界限,统筹选调优秀教员、指战员任课,通盘考虑任职培训各单位数量,优化教员、学员结构,争取最大教学效益;对外虚心学习,借鉴国内地方大学、外国军地名校的办学经验,合理吸收,为我所用,开展到科研院所、顶尖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参观见学活动,开拓科技视野,培养战略眼光。从内外两方面加强交流互动,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推动任职教育的有序运行与科学发展。

(四)尊重需求启示: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挖掘看不见的学员资源

尊重是相互的,是人与人的双向行为。受“尊师重教”传统观念影响,教员是主角的课堂现象依然存在。在计算机、影视厅等多媒体资源的辅助下,“一只粉笔一张嘴”的课堂转变成“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使“人灌”演绎成“机灌”,信息传输密度的加大,教学效益不升反降,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尊重学员的教育需求,一切以教员为主,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因此,从尊重双向行为的角度,尊重学员并融入教学,是解决矛盾的可取途径。充分利用他们成长历程、工作环境、实践经历迥异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推广研讨式、案例式、启发式等现代教学方法,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探讨思路、交流经验;选取紧贴信息化前沿的学员代表,在教员的指导下,讲述其单位关于信息化训练管理、后勤装备、武器操作的做法与经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变多媒体资源为生生交互、师生交互的媒介资源,提升课堂活跃度,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五)自我实现需求启示:立足学员岗位任职,着眼能力素质长远发展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理论、信息技术、武器装备日新月异,任职培训的知识总量终究有限。外军也普遍认为“确定时间,确定地点”的学习与要求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军事需要,为军官提供随时随地的教学才是信息时代军事准备的关键。所以,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提供人才支撑,就要在以岗位任职为本的基础上,着眼能力素质的长远发展。在教育期间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着力解决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借助科研院所、总部机关、一线部队的共建网络,发展教与学时空分离的远程教育,构建以提高多样化军事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搭建任职军官的不离职学习平台。

三、理论形式对军队任职教育的启示

(一)多项合一层节启示:科学调整课程体系,培育复合军事人才

现代战争是以高新技术为手段的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联合作战与训练的趋势,要求合格的军事指挥员是既精通军事指挥专业,又具有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和工程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共识。要打赢信息化战争,每一层级任职教育院校就应当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充实战场指向的教学内容,设置战场指向的教学标准,走指技合一的复合教学路线。大力培养学员处理军事情报、指令、资料等战场数据的计算机能力,实现军官的智能化,完成从“机械化”到“信息化”的人才转变。拓宽学科专业门类,在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的学科设置上,科学有序地增设新兴谋略理论、新型作战模式、新式武器装备课程,并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满足未来战场对复合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二)纵向上升排列启示: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人的现代化

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指出:未来战争的瞬息万变,决定了一线军事指挥者不仅要有很高的科技和专业素质,更要具有包括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人文素养,殊死搏斗,战场最后拼的是人格魅力。人的需求是无限的,要培育、维持广大官兵竭尽所能、献身国防的“自我实现”价值取向,任职教育院校就要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校园内大力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凸显师生互助、地位平等的人文关怀,传承院校先师思想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升化人格;在课堂中渗透至臻至善的人格塑造,完善关爱人生、关照他人、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开展人文教育,教会学员做人、做事,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报效国家的事业心、责任感。锻造经得起心理战的军人,实现信息化部队人的现代化。

(三)金字塔型架构启示:适应军队建设需要,走精英化教育路线

任职教育作为学历教育基础上的追加性教育,要适应军队层级分明的“金字塔型”人员管理与指挥控制,就要改变“宽进宽出”的传统观念,走层级分明的精英化路线。把握部队实际,立足国家社情,着眼世界军情,以军队建设的持续发展为牵引,科学确定任职教育院校数量,优化部队军力与院校数量比率;考虑军事行动需要,依据行动性质、作战规模、战斗级别、战争形态,准确划分教育院校与培训机构层级;区分院校性质与培养方向,合理规划专业结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根据信息化战争形态演变对各军事职业的需要,动态调整任职教育学员的在校进修时间及任职轮训次数。在宏观上掌控任职教育院校数量规模、层级结构、专业设置、培训时段,完成军队发展的人才建设任务。

四、结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的需求角度研究人的发展境界与程度。本文通过类比分析,从内容与形式两角度围绕需求层次理论展开探讨,得出了关于军队任职教育的多方面启示,希望能对军队任职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Maslow.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A].Psychological review.1943,50,(40).

[2]方江.中外海军院校教育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 (6).

[3]付宜鹏.中美俄空军军官培训特点分析及启示[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11, (4).

[4]张伟远.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 (6).

[5]徐孝良.外军军事职业教育改革经验与发展趋势[J].国际问题调研,2011,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