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精选(九篇)

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

第1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一、通过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高职学生与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具有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同时比其他在校大学生显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如:高考失败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自卑感强烈,情感极其脆弱;高校扩招,就业单位要求升高,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更大,长久处于悲观状态;对高职教育模式认识不明确,学生长久处于厌学迷茫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常常通过网络游戏、酗酒、抽烟来缓解心理不适,导致心理状态恶性循环。由于心理情绪原因而引起的暴力行为、自杀自虐等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高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2.高职学生微信使用频率高。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构成之一,是手机网民中的主要群体。《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由中国网络信息中心于2015年6月,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而且,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网络运营商针对大学生推出手机上网套餐,上网费用低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乐于选择手机上网。同时,微信这种即时通信软件自研发以来,主要运用手机进行操作,它的影像和图文显示吸引眼球,独特的“语音对话”和“手机群聊功能”方便联系,可随时随地记录学习和生活状态,朋友圈动态。手机微信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自我表达方式,成为最受高职学生喜爱的新生自媒体。3.利用微信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深受学生喜爱,可增强教学效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课堂和讲座中,学生接受知识处于被动状态,容易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对微信平台,学生大多利用休息时间关注心理健康信息,变被动为主动,依据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关注内容,让学生在轻松休闲的网络环境下接触平台的知识和活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台文章可以选择不同于课堂中的专业化理论知识,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学生学习效果更佳。微信平台的网络虚拟性保护学生隐私和账户安全,使学生不必担心言论被同学嘲笑,或更大胆地在网络上通过留言和即时对话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自我表达和与教师沟通中调节心理不适。4.微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扩展受众面,延长教育时长。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月对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这种模式常因场地、时间限制和师资力量不足而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能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校利用微信平台可以扩大活动的受众面,提高在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了解。多数在校学生对关系到自身生活的心理健康常识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由于获取知识渠道较窄、接触时间有限,不能获取全面的心理健康常识。学生利用手机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观看信息,有效延长心理健康教育时长。除在校学生外,报考本校学生在填报志愿后就可通过微信信息平台关注心理健康知识,即将毕业和毕业后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微信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

二、利用微信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途径

1.建立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微信公共平台的用户可以定期推送消息、传播品牌文化。2013年9月,西北工业大学推出“大生活圈”手机微信平台,定期推送研究生关注的校内外学术、科研、生活、就业等信息,发送哲理、励志小故事,为研究生提供各类校内信息查询服务,调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意见和建议。开学短短两天,微信的关注已经达到1500余人,微信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可见一斑。在微信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开展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定期推送信息吸引在校大学生的关注。但应注意推送内容要贴近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要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这样能获得更多的关注,顺畅地传播心理健康信息。微信平台具有评论功能,教育工作者可以回复留言,在微信平台上和学生沟通交流。2.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交流平台,增进交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是由三级构成:第一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第二级,各院系学生工作人员;第三级,朋辈心理委员。在微信广泛应用之时,学校利用微信群可以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层级网络。学校建立各层级微信群,鼓励传统各层级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使用微信,在微信群上定时讨论活动和心理知识,实现信息的交流、反馈和传送。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朋辈心理健康平台的搭建非常有必要,可以建立由心理爱好者、心理社团、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网络心理工作团体,对其进行心理培训,内容可选择基本心理健康知识和常用调节技巧,通过考核的学生推荐为朋辈心理咨询师,可对同学的困扰进行网络上的疏导,建立网络心理自助系统。3.利用朋友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微”能力。微信时代,人人微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要主动进入微信阵地,熟悉微信“聊天”“即时对讲”“朋友圈”“摇一摇”“附近的人”“公众平台”等功能。以微信为载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有必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微信运用能力和觉察能力等“微”能力,善于从学生的朋友圈信息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尽早介入,预防心理问题严重化,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被关心的、被尊重的,从而使他们早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走出内心的迷茫,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4.扩大宣传,调动学生关注微信心理健康内容的积极性。在调查中发现,微信在大学生中普及度虽高,但功能没有被充分利用。通讯是大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功能,其次是浏览公众平台,微信只是因其语音对话的方便性才逐渐取代了QQ通信。即使部分同学在使用公众平台浏览信息,大多是进行休闲娱乐性质的浏览,缺少自主学习和调节心理健康的意识。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校园媒体、宣传栏、心理讲座、心理课堂大力宣传,使学生自主关注微信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了解微信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学习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自己走出迷茫,高效地学习和生活。在微信平台建立初期,学校可通过全校心理健康活动参与程度设立奖惩制度,就学生表现活跃程度和考核分数适当奖励额外学分,鼓励学生主动关注心理健康微信平台。5.使用微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挑战。学校利用微信可以迎合学生的喜好,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新的工作途径,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令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但在使用微信时,学生容易忽略使用时间,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过度使用。在宣传心理健康微信平台的同时,注意教育学生不要过度迷恋和使用微信,否则会导致另外一系列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出现。微信时代如何利用微信趋利避害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是网络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丁文君 单位: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24.htm,2015

第2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确保中职德育工作有效性

在中职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从而确保中职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尽管许多教师都是师范学校毕业,但是一些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缺少明确认识,对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难以把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从而导致难以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针对这样的情况,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教师能够科学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同时,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使教师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项学生工作中,切实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在学科教育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广泛性

在中职学校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科学习进行渗透,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高中职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德育素质形成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各种教育活动包含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应该结合中职生的特点,关注和关心学生,使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在教学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有效提高德育素质。

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

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关注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切实保证中职生德育工作教学的效率,提高中职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结合知识和情感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时效性,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

四、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职生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新颖的科技产品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科技产品的吸引下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开展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效率。

五、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时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评价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完善评价的体系,创新评价方法,保持学生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评和自评活动,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通过借助现代新技术,如QQ群和微信群等平台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在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充分体现德育工作有效性。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工作实践中,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各个学科中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渗透教育。组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感染和熏陶,收到很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作者:王振峰 单位:河北省邯郸市物资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姚中进.中职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调查分析与改革建议[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3

第3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1、 设置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背景

国际动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7年全球癌症新增病例1200万,死亡790万,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预测2050年新病例达2700万,死亡1750万。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问题。因此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识癌、治癌意识。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明确指出1/3癌症可以预防;1/3通过”三早”(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获得治愈;其余1/3亦可通过积极措施获得缓解和延长生命。

现实状况:

肿瘤科编制床位62张,实际住院病人130余人,每月仅输液就2500人次以上。长期以来,科室护士少,工作量大,护士整天忙于基础护理,缺少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很多病人不能正确对待此内疾病,不知道放化疗对治疗此内疾病的重要性,导致延误病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为此,肿瘤科积极响应医院创建国家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大胆创新,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

对肿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医疗活动中。肿瘤病人也非常需要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对其进行正确的健康指导,使病人理解健康的意义,增强维护健康的行为,并能更好地运用科学的知识增强自我护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通过对肿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了解与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肿瘤患者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中也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为推动肿瘤专科护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建立一种我国肿瘤科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及肿瘤科健康教育重要作用的工作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设置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意义

体现并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提高社会满意度。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卫生政策,增强人们防病治病的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落实护士的社会职责:护士的工作场所不限于医院,更应走出医院,走进社区及家庭。

探索一种新的护理服务岗位和模式。

3、 专职健康教育护士选拔条件

从事临床肿瘤护理工作5年以上;护理大专及以上学历;护师及以上技术职称;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与语言交流能力;具有娴熟操作电脑的能力;吃苦耐劳,不斤斤计较,有上进心,具有强的查新知识的能力。

4、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角色功能

角色包括管理者、咨询者、教育者、决策者、协调者、探索者。新岗位涉及知范围极广,涉及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传播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领域。

5、专职健康教育护士的岗位职责

主要负责病人入院到出院不同阶段的心理、饮食及用药及特殊治疗指导。

5.1建立程序

建立肿瘤科单病种健康教育程序表,患者入院后,专职护士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从患者入院后,评估患者身体、心理、营养情况,根据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作出相应的健康指导。教育包括评估教育需求、确定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计划、实施教育计划和评价教育效果5个步骤。

5.2自行设计登记表:专职健康教育护士针对肿瘤患者病程长、需反复多次化疗,化疗开始至化疗后2周都有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放疗及放疗副作用的观察等特点,将住院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实施、评价制成健康教育登记表,并作好相关记录。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尽量完善。

5.3整编健康教育处方:肿瘤科护理骨干与医生按照肿瘤常见病种,以《肿瘤护理学》、《整体护理与健康教育》、《饮食与癌症》、《肿瘤心理学》为蓝本,整理编写出10余种“健康教育处方”,内容包括:疾病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化疗药物知识,放疗知识,饮食知识,活动,康复知识。以文档形式存放于计算机上,供专职健康教育护士选用,打印,发放给患者,供其阅读、参考。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完善健康教育各种登记表;整理、记录相关资料,查阅文献,总结经验,开展科研工作。

6、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工作流程

6.1为科室当日出院病人做出院指导讲解出院后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并发放出院资料,征求病人意见并请其填写意见薄。

6.2为科室行放化疗的病人讲解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必要时发放相关资料。

6.3为将行特殊操作及特殊检查的病人讲解注意事项、查地点及检查时间。

6.4为科室情绪低落、有安全隐患的病人做心理疏导,做好记录。

6.5为科室一般病人行疾病常规指导,包括饮食、生活、心理等。

6.6编写科室健康教育资料,更新板报及宣传栏的内容。

6.7建立全院肿瘤病人健康教育档案。

6.8完成出院病人随访工作,并作好记录。

6.9设计健康教育调查表,并定期发放。

6.10准备申请肿瘤俱乐部的相关资料,并负责实施。

6.11完成科室相关健康教育的科研论文工作。

6.12负责组织开展病区健康知识讲座,并作记录。(每月一次)

6.13深入社区开展肿瘤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参 考 文 献

第4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辅导员;良好氛围

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今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对高职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帮助职业教育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则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职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科学合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缓解心理问题,促进自我成长。

(一)课程设置必须具有针对性。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课程设置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内容,要防止成为纯粹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不能紧紧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育的效果。设计教学内容,要考虑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如针对刚入学学生、准备实习就业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置必须具有科学性

要紧扣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既要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也要有心理学专门技能的内容,更要通过各种心理学的课程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在活动、情境中,使学生获得直接体验,宣泄情绪情感,获得心理感悟,调整心态,达到教学目标。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一)加强心理咨询室硬件建设

要保障经费投入,选择合适的场所作为心理咨询室,确保能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环境。要按照要求,配备相关的设施,并要注重细节,从物品颜色的选择到位置的摆放都要精心设计。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软件建设

心理咨询室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到随时为学生提供好的咨询服务。同时要合理配备具有一定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参加培训,使之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随时应对新形势下学生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三)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室可以利用心理健康活动日以及其他时间,来开展一些宣传和服务活动,增加和学生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生的特点。同时,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到校讲课,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等。

三、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辅导员自身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和形象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自身要建构好积极健康的内心世界,要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要具有应对各种困境的良好心态,以积极健康的形象和行为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榜样,引导学生健康成才。

(二)辅导员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

辅导员需要加强心理基础知识的学习,熟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般表现及特殊群体的一般规律,掌握一般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以便对大学生的相关心理障碍进行敏锐的判断,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

(三)辅导员要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

相对于中小学,高职学生管理相对松散。辅导员作为一线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一个人要面对二三百个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能时刻关注每名学生的状态和变化,因此,辅导员要建立并畅通信息渠道。一是要充分利用班干部、党员的作用,掌握班级的基本情况以及重点学生的动态等。二是要注重收集学生的信息,尤其是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以便能够随时联系;三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网络、微信等,便捷、实时了解学生的状况。

四、营造良好的氛围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心理健康。高职学生社会支持的来源除了家人外,还有老师和同学。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要重视良好校园氛围的塑造,要倡导积极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要注重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形成良好的生生关系,使老师和同学成为学生的良好的社会支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小禹、杨元花.论高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11,12

第5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1.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的必要性

首先,从国家的角度上看,开展评估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需要。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教育投入不足,教学设施特别是实训条件尚显薄弱,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不高,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实行五年一个轮回的评估制度,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提出的“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措施,必将会促进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从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逐步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上看,开展教学水平评估至少有三个价值:一是鉴定的价值。通过评估能够衡量一所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工作处于什么水平,增强了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监督。二是发现的价值。通过评估可以全面总结学校办学经验,提炼办学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估可以发现问题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三是增加价值。通过评建工作能够凝聚人心,共同推动学校的建设、改革、管理工作不断上新台阶,这实际上增加了学校的价值。

2.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评估的组织形式是由各省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评估标准和统一要求,组织对本地区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评估,教育部抽查各省的评估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是从指导思想上看,“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这20字方针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个别地对评估工作认识不足,出现了凡是建了新校园的学校就被优先考虑评为优秀的做法。有的地区把评估的进程安排得很急,留给学校自评自建的时间较短,出现了一些学校自评与专家的评价反差较大的现象。

2.2是从组织方式上看,一些地区的评估专家组织没有建立起来,工作的程序也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3是从各个专家组的水平看,还很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2.4是被评学校的态度影响了评建工作质量。一些学校对评估工作的组织还有偏差,重评轻建、重硬轻软、重材料、轻工作实效等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不仅影响了评估的实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就业方面,就业率低的院校不能评为良好和优秀。

3.评估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机遇

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仅是政府和教育部门对高职高专办学质量的监控,对高职高专本身而言是机遇,也是发展的契机。

3.1通过评估,使学校准确定位

明确的发展目标,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有力的保障措施,是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校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标准,是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说,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引导作用,即以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学校正确定位,促使其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保证高职高专教育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健康发展的方向。

所以,对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体—学校自身而言,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能够引导学校更准确地定位,是促进学校建设和发展难得的机遇。

3.2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

我国高职高专教育起步比较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存在很大缺陷,学校自身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国家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建设十分重视,为保证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全国的优秀教育专家相继制定并出台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等文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仅实现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价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而且为高职高专院校在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理论和实践、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是否突出特色等方面,起到了自我鉴定和诊断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提供了在教学的改革、建设、管理、研究、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社会评价等方面与同类院校定量比较的标准,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争创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参照系。

所以,在迎接评估这个机遇时,一定要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使学校的办学产生质的飞跃。

4.评估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评估只是起到鉴定、诊断、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事实上,要实行持久的高质量教育应当是学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单靠外部的监控是难以保证的。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应在学校工作中贯穿始终。“建设”中,应避免出现“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不能因为“硬件”指标易量化,一目了然,就重视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学术氛围、学风教风等方面不易量化,就轻视。也应避免“硬件不足软件补”的错误做法。在高职高专教育经费本身就不充裕的条件下,“软件”建设更是关键,应从管理上要效益、要质量。“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直面挑战,从学校长远的发展统一考虑,按照整体优化的思想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应注意把评估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扎扎实实,边评边建,注重效益。在硬件建设上,要注重实效,避免把利用率低的设备买来充数,把有限的经费首先用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重要作用的环节上,避免浪费。在软件建设上,要注意抓落实,规章制度写出来是容易的,如何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其权威性,怎样将其转化为广大师生自觉行动的准则,则是艰巨的任务。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永远的使命,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事业。因此,持续的改进、改革动力对于院校来说十分重要,而动力的产生需要清晰、健全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运行机制做保证。要不断地激发、调动学校教职员工自我评估、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并将专家评估的压力转变为凝聚力,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从“要我评估”变为“我要评估”。把评估的结果看成是学校非常宝贵的无形资产很好地加以利用,实现学校资源的整体优化,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条件,调整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戴娟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81一85.

第6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摘 要: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旨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职高教育的价值意义,并从心理健康角度找寻优化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阐释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就具体的教育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与专业课程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重视并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下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组成,且已成为职高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内容之一。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正确定位

职高学生毕业后较多从事相对基层的一线工作,因此一些职高学生求学期间就对未来职业定位存在偏见甚至误解,易产生轻视基层工作、玩世不恭、妄自菲薄等心理问题。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连累他人乃至整个群体的劳动效率。

因此,加强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中正确定位就成为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任务之一。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持续对学生强化职业理想,让学生切实树立起“螺丝钉”和“主人翁”精神,在思想和行动中充分做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分力、忠于职守、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2.提高学生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

职高学生由于在学历上与普通高校或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间存在着差距,其在人力资源市场上遭遇失败的可能性更大。这无疑会给职高学生心理层面带来或大或小的阴影。学生如果缺乏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一旦进入社会岗位又无法正确对待这些负面因素,其潜在的风险自然不可预估。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提高学生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客观、理性的心理,正确对待和分析压力源并能努力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

培养健康、豁达的心理状态无疑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生活和工作的种种不如意。这种良好心态对职业院校在读学生大有助益。因此,职高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与生活。

二、职高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引入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疾病治疗层面的局限性,将心理专业拓展到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格修养等更广阔的范畴。职高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引入积极心理学能够让学生形成更加积极的求学和处事态度,不仅在应对压力时更易保持清醒,也更能避免遭遇挫折时陷入过度消极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班主任要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树立起珍爱工作与生命的良好品质,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学习、工作中遭遇的一切成为充满乐趣和希望的挑战。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记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虽然那些“手艺人”不如写字楼里的白领们光鲜靓丽,然而,这些执着于传统技能的大国工匠却以其精湛的修补技术让因时间磨蚀而残破的文物重新焕发了生机。正是这些凭着一技之长日复一日辛勤劳动的基层工作者,在旁人看似枯燥乏味的点滴辛劳中兢兢业业,不惧怕失败与挫折,在与无数细小困难的持续斗争中成就了伟大的历史。

2.通过实践提高教育的成效性

要体现心理教育的成效性,必须落实到实践层面。而通过实践途径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比纯粹的书本教学更具可操作性,尤其是在职业院校中。因此,通过实践提高教育的成效性是职高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值得尝试的策略。

比如,在学生实训或顶岗实习过程中,班主任不妨结合职业道德与修养、企业文化等形式和内容加强爱岗敬业、遵章守纪、乐于奉献、诚实守信等心理健康教学。也可以与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技师等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业职业人的言传身教让理论知识以更加立体、生动的形式提高教育的渗透性和固化作用。

当前,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和越来越沉重的压力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承受着重负。职高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不断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高毕业生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方向S.浅探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之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18.

第7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职责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大学生队伍急速膨胀,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感情、就业等各种压力不断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本文试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发,梳理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要职责。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何谓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表明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主要体现在自身活动和与他人相交往的活动中,社会、家庭、学校、个人人际关系等构成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所在。以此为据,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大致划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学校新环境的适应问题

“90”后大学生过惯了养尊处优、过分依赖家人的生活,要在新环境下学会独立生活、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尚有一定困难,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不可避免地感到迷茫、无助。

(二)学习压力的困扰

面对大学课程科目多、学业重、任课教师指导力度不够的现状,他们会产生无助与沮丧,这就有可能造成学习困难,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或其他娱乐事项,从而荒废学业。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

由于身边同学不同的性格与生活习惯对彼此的沟通造成了一定障碍,在面临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可能因选择自我保护而不愿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的性格,甚至形成自闭症。

(四)感情问题

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时期,恋爱和性问题自然而然地会走进他们的生活,但由于绝大部分学生对性的问题认识不足,同时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渴望与恐惧,有可能因此引发极端事件。

(五)就业压力的影响

大学扩招之后,很多大学生面临工作难找的窘境,这就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出现“就业恐惧症”。轻者失眠、焦虑不安,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极其危险。

(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每位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家庭不睦或不完整的家庭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类学生很有可能产生忧郁、伤感、孤僻、自卑的心理障碍。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

面对众多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问题,各大高校逐步建立起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设立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形成了覆盖面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作为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队伍则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储备

辅导员一定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此外,辅导员还需掌握一定的心理访谈技术,如专注与倾听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同心理技术、具体化技术、探问技术等。这些都为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自助助人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与专业保障。

(二)拓宽宣传渠道,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除了定期开展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辅导员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宽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力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目的。利用宣传栏张贴“心理健康小提示”;建立班级QQ信息群、博客,随时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学生观看以励志、感恩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影片。

(三)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由于大多数辅导员年龄与大学生相仿、知识背景相似、兴趣爱好相近,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困难时,辅导员应尽自己所能,全力帮助,维系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及时有效干预学生学习、生活当中随机出现的心理障碍。

(四)培养学生骨干,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过于繁琐,部分辅导员便无暇及时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培养学生骨干以协助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就成为必然之需。在每个班级推选出一名优秀的学生骨干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这样就更容易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确定重点教育对象与开展教育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确立重点帮扶对象

在新生入学之初对新生进行了科学的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以便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随时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及时、有效地处理所发现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各年级侧重点不同,应定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分析他们的成长与进步历程,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某位辅导员、某个学校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问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生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故此高校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与工作技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预期目标。

第8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处理方式;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16-02

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是指发生在高职生宿舍内部成员之间的一种矛盾,表现为宿舍成员在学习、生活、情感等事件上,由于彼此的需求、利益、目标或意见不一致或暂时无法协调而导致的彼此在情感、言语和行为上的敌视、冷漠、紧张、不和谐甚至争斗的关系。宿舍人际冲突是高职生群体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冲突处理不当,会对高职生人际关系及身心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而恰当地处理冲突可以促使个体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学会协商、互助和合作,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讨高职生的宿舍人际冲突来源,以及不同性别、年级、宿舍家庭条件高职生的冲突来源差异,从而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本研究494名高职生为。其中男生210名,女生284名,一年级292名,二年级202名。

2.研究工具。改编经素(2006)“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来源问卷”,[1]列举了在宿舍中可能引发人际冲突的事件,让同学们判断该事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分为1-4四个等级,分数越低表示该事件对同学们的影响越小,反之越大。量表分为5个维度:(l)沟通障碍;(2)私人利益受损;(3)观点差异;(4)作息习惯差异;(5)受排挤。经检验,各维度与总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在0.625-0.922之间,说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研究程序。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由该班的班主任担任主试。

4.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处理。

二、研究结果

高职生所感受到的人际冲突,由作息习惯差异引起的最多,私人利益受损其次,由受排挤引起的冲突相对较少。根据人际冲突感得分,将高职生的人际冲突感受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其中l~2分为轻微人际冲突感受,2~3分为中等人际冲突感受,3~4分为强烈人际冲突感受。对高职生宿舍中的人际冲突感得分等级的频数进行分析,发现处于轻微人际冲突感受的高职生占53.80%,中等人际冲突感受的高职生占42.73%,强烈人际冲突感受的高职生占3.47%。将近50%的高职生有中等人际冲突感,另外,不容忽视的是还有3.47%的高职生感受到了强烈的人际冲突。男女高职生人际冲突感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私人利益受损项目上差异显著,男生的分数高于女生。高职生人际冲突感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显著,一年级的冲突感明显高于二年级。在沟通障碍、私人利益受损和观点差异维度上,一年级的分数显著高于二年级。

三、分析与讨论

1.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感的等级特点。传统的观点认为冲突是有害的,会伤害到个体的心理健康,破坏团体氛围,但是随着冲突研究的深入,很多研究者发现冲突是人际互动中的常态,适度的冲突可以促使个体调整自己的观点采择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水平。本研究中有轻微冲突感的学生占到53.8%,表明学院一大半的住宿生冲突感在正常范围内。有42.73%的住宿生感受到了中等强度的冲突感,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处理宿舍生活中的冲突,认识到宿舍这一空间集中住了8个不同性格、观点和生活习惯的人,出现冲突是正常的,与宿舍同学相处的重点不是避免冲突,而是出现冲突之后如何更好地解决。有3.47%的学生有强烈的冲突感,人际冲突感已经严重危害到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一部分学生是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

2.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来源特点。从高职宿舍人际冲突来源看,高职生所感受到的宿舍人际冲突,由作息习惯差异引起的最多,其次是私人利益受损,再次是观点差异、沟通障碍、受排挤。作息习惯差异主要是指作息习惯不一致,例如有人睡觉特别晚、过了熄灯时间仍然有人在打电话、聊天、大声开关门等,这方面最易引发矛盾。宿舍的作息习惯差异反映出了学生缺乏同理心,做事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作息习惯虽是小事,但调整不当也会引发较大的冲突。

3.不同性别高职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高职生在人际冲突感总分上不存在总体差异,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社交媒介的进步,传统的性别观点在高职生乃至大学生心中开始逐渐淡化,性别化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本研究显示,男女高职生虽然在人际冲突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私人利益受损这一维度上差异显著,男生感受到的私人利益受损引起的冲突感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女生更容易产生冲突感的预期不同,可能是因为女生比较细致一些,动用他人物品能够知道爱惜,个人卫生习惯比较好一些,男生在私自动用他人物品、不爱惜他人物品方面也做得比女生多些,一方面是动用的人心比较粗,另一方面是当事人即使不表达,但是内心还是计较的。

4.不同年级高职宿舍人际冲突感的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二年级的高职生在人际冲突感上差异显著,具体来说,在沟通障碍、私人利益受损、观点差异三个分项目上差异显著,在作息习惯、受排挤两个分项目上差异不显著,都是一年级的冲突感高于二年级,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结果相同。大一新生刚刚进入高职生活,从原来的住在家里到现在要与其他七个人分享一个房间,这中间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八个人说话做事的风格需要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冲突。但是作息习惯、受排挤两个项目没有差异,说明作息习惯和受排挤在一二年级均存在,且不会随着互相的磨合缓解。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1.在新生导航工作中加入宿舍关系处理内容。大多数高职生在入学之前都没有住宿经历,对住宿生活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缺乏思想准备和处理能力,很多职业院校都会开展新生宿舍文化节和宿舍风采展示等活动,可以在此基础上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达宿舍生活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在新生入学之初,就将宿舍生活的大致情况、常见问题和处理方式通过心理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让学生做好思想准备,知道集体生活需要注意作息习惯,了解大家存在观点差异,在沟通时照顾他人感受,有意识地避免可能出现的冲突,在出现冲突时也有有效解决的意识,从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2.在心理健康课程中加入冲突处理内容。冲突是高职生宿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依靠高职生自身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往往不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冲突,从问卷调查来看,高职生很少愿意让有经验的老师介入,所以培养高职生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高职生处理冲突,还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进而培养高职生的团队精神。

3.开展冲突处理及人际关系处理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程是一个系统,冲突处理内容只能作为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篇幅有限,因此需要老师深入地了解宿舍冲突的原因,树立正确的人际冲突观点,掌握冲突处理方法并有效地迁移到生活中,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开展更为专业的干预。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职工健康教育工作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足 思考

心理咨询的理念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传入我国高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由心理咨询向外拓展,一直在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近年来发展势头较猛的职业类高校,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均占据了高校半壁江山。面对这样一个庞大而迅猛发展起来的学生群体,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探索一条适合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通过电话、会议发放量表等,对全国二十余所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三级教育网络模式”。

多数高职院校的三级网络模式是以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一级,分院或系心理健康工作站为二级,心理委员为三级的模式构建的。工作设想是:处于一级的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的工作,处于二级的分院或系的工作站指导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同时处于三级的班级心理委员要向二级心理工作站汇报班级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二级心理工作站要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工作情况,以此构成一个上下通畅的工作体系,使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全面覆盖整个学校。

(二)心理咨询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心理咨询模式包括个别心理咨询模式和团体心理咨询模式。个别心理咨询一般是采用预约和定时“门诊”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来访的学生分主动来访、引导来访及约谈来访。团体心理咨询多用于对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咨询,例如对贫困生进行的团体心理咨询、人际关系心理咨询等。

(三)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样的。少数学校开设了必修课,多数学校采用选修课或者是讲座的形式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一般是针对入学后的新生开设的,以大班教学(2―3个班的合班形式)为主,15―16个学时,一个学分。选修课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各校根据自己的师资情况开设选修课的门数不等,内容涉及普通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沟通学、心理健康学等。

(四)活动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分为班级活动、分院或系级活动、院级活动及校际之间的活动几种形式。班级活动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板报、主题演讲比赛等形式并组织配合分院、系的一些大型活动为主。分院及系级活动主要是在指导班级活动的同时,组织所辖各班级之间的一些交流活动,例如班级之间的板报评比、班级之间的演讲比赛、心理情景剧比赛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组织全院范围内的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活动,例如通过横幅、宣传海报展、制作宣传册、宣传单、制作书签等形式的宣传;大型广场活动,主要采用手语歌、心理游戏、广场心理咨询等;心理培训,包括对学生心理干部的培训、对辅导员及班主任老师的培训;集中安排讲座;电影周等。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所组织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各分院、系或班级除了特色活动外,一般会围绕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计划去开展活动。

二、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从高职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多数院校学习本科院校的现有模式,已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工作模式。但是,在调研中发现,模式是有了,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完善和改进。

(一)三级网络的畅通存在不足。

许多高职院校建立了院、分院或系及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但在三级网络的畅通上存在不足。

1.一级机构指导力量薄弱

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级机构,要想指导好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级机构必须有较强的师资力量,这里的较强师资力量包括师资的人数及师资的结构。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到位,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真正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有的院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人数太少,专职教师忙于个别咨询、授课教学等,无瑕顾及指导分院或系的工作。许多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来源是思政教师转岗、辅导员转岗及近年引进的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前两类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是专业知识欠缺,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后一类的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是缺少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学校方方面面的关系也较为生疏,协调、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困难。

2.二级工作站的工作主动性存在不足

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性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分院或系级领导层面上看,存在着领导是否重视的问题;从指导老师的层面上看,主要是因为指导老师基本上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在带4―5个班之外,还要分管1―2项专项工作就是说,指导心理健康工作站的工作,只是辅导员要做的工作中的一项,工作量较大,加之多数辅导员的专业并不是心理学,对业务不熟悉,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

3.三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定位不明确

心理委员作为班级干部,他们的工作定位到底是什么,现在高职院校中还存有争议,心理委员普遍觉得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很是困惑。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倾向于让心理委员成为心理老师的“小密探”,这样的角色让心理委员和其他同学产生了距离感。许多心理委员都觉得工作难以开展,甚至感觉到心理委员形同虚设。

(二)心理咨询工作的常规化受限。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室并没有能够常规化地开展咨询工作,主要原因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专职心理咨询师配备不到位,难以保证咨询工作的常规化进行;二是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学生还不能接受心理咨询这样一种模式;三是心理咨询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有些院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明显,失去了学生的信任。

(三)课堂教学还有待完善。

从课程设置上看,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是少数学校,大多数学校受到院校总体教学计划及师资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开设必修课,而是开设了1―2门选修课,有些学校只是以开设1―2场讲座的形式来替代课程。我认为,选修课及讲座的形式,学生的受教育面太小,无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大降低了效果。

从教学内容上看,选取内容的随意性较大,由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统一的教材,每校各自为政,教学内容差别较大。

从教学形式上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用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大课教学限制了课堂的互动,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点不再明显,有些年轻的教师感到驾驭课堂有困难。

(四)活动开展不均衡。

多数高职院校都会在每年的五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月或周的活动,这样做有利也有弊,利在于:集中的活动可以在学校造成较大的冲击力,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弊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把仅有的一点经费用于活动月或周之后,下半年的活动几乎少之又少,心理健康活动出现了明显的“头重脚轻”的现象。

三、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通过调研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构建了自己的模式。但如何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探讨完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这需要我们进行思考。

(一)领导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让我感受到,领导重视是做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院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并在组织机构、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保证。

1.组织机构方面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包括成立由分管院长、学工处、团委、教务处、保卫处、卫生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归属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直接接受院心理健康领导小组的领导,也可挂靠学生工作处,挂靠学工处的院校要有措施确保人员、经费等相对独立。

2.制度建设方面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常规的规章制度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职责》、《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岗位任职条件》、《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咨询师守则》、《危机干预处理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保密原则》等。

3.经费投入方面

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场地设施等基本条件的建设;确保活动开展、师资培训等经费能够如期到位。

4.人员配备方面

改变目前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局面,根据院校的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立一定数量的,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使其有时间和精力来探讨、研究、规划、实施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必修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许多学生在进校之前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很模糊,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因而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种抵触心理。如果将选修课和讲座作为主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话,学生参与面太小。实践证明,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开设能够很好地推动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应定位在让所有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有所了解,培养心理健康意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误区,在遇到困惑时知道寻求帮助;学会一些自我调适的方法。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因为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安排较多的课时,因而在有效的课时里,选好教学内容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选择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情绪、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等内容比较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分享和互动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单班教学的形式比较好。但目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等条件的限制,单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可能性不是太大。从目前的教学情况看,大班教学可采用分组讨论,分享讨论内容;活动分享感受;PPT分享;心理健康小故事分享等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

(三)完善三级网络教育模式是心理工作渠道的关键所在。

构建并利用好三级网络模式,可以有效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1.明确三级心理健康网络的工作职责

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对全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并实施;指导分院或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协的工作;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必要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界定并转介。院系心理工作站主要负责分院或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心理委员工作;发现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主动及时地与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取得联系。心理委员要与分院或系的二级工作站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负责开展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班级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指导水平

分院或系一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多数都是兼职,且专业上多数也都不是心理学方面的,要想真正提高工作水平,使二级站的工作做到实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水平非常重要。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水平,使其对二级工作站的指导更具专业性。

3.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渠道

指导可采用专职教师挂靠,定期下分院或系指导,参与分院或系里的活动等方式进行,也可定期组织二级心理健康工作站的负责老师培训,培训包括请进来及送出去等方式,还可采用鼓励教师自学,然后分享的方式,例如,可以指定一些专业书籍,让教师先自学,然后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分享,这样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促使教师在自我加深理解的同时相互分享到更多的体会,更快地成长。

(四)科学规划活动,有效发挥活动的作用。

科学地规划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特色、有针对性,受到学生的喜爱,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1.活动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效意味着活动参与面要广;活动内容安排要贴近高职院校特色。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动起来的活动,因此,每年有必要安排1―2次大型的广场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涉及各种形式的团体游戏,这样能够吸引学生参与,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