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合奏艺术论文精选(九篇)

合奏艺术论文

第1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古筝艺术经过了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新时期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对传统文化地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古筝艺术,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成为古筝艺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1 新时期下,古筝艺术创新分析

1.1 题材方面

题材与体裁作为音乐作品的血肉与骨架,传统筝曲多集中在写景、抒情等类型上,存在明显的单一性、规模小等特点。而新时期,筝曲在题材选择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着更为广泛的方向发展。[1]如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描写――《溟山》,选取湘西地方音乐素材为创作背景,将作品划分为四个部分,对演奏技法、节奏等进行重新排列和组合,能够呈现湘西深山的空旷感。另外,历史题材也成为古筝题材选择之一,如《临安遗恨》,作曲家将岳飞作为创作题材,将其对江山社稷的担忧之情描写出来。对传统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突出作品主题。

1.2 技法特点

对于技法特点的调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赵曼琴先生编创的筝曲,大量使用了快速指序,颠覆了传统古筝单一的弹奏方式。随后至1983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银河碧波》中,正式将该演奏方式作为主要演奏方法进行推广。在演奏过程中,快速指序能够让右手的五个手指各尽其能,处于同样重要位置上。[2]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演奏、还是指序组合,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手指的功能,从而提高古筝演奏效果。另外,传统古筝演奏技法当中,仅演奏一个泛音,而新时期下,出现了连续泛音的演奏,演奏者左手小指需要轻搭泛音的琴弦上,以呈现出古筝的流畅性及宁静性。此外,多指摇、短摇等技法都是在传统演奏技法基础之上创新而来的新技法。技法多元化发展,能够赋予作品更强的表现力。

1.3 弦序排列

随着古筝艺术的发展,到了20世界80年代,古筝作曲家将人工调试作为定弦主要方式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突破原有五音阶音程关系的局限性,可以结合创作的审美与情感需求对琴弦音进行相应的调整,促使古筝演奏能够呈现更加优美、动听的效果,满足不同作品主题与风格的要求。另外,通过对移动琴码的转调,将作曲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渗透其中,更好地将作品的情感诠释出来,给听众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4 音色方面

通常来说,琴码以左为无旋律区,该区域没有音高、传统古筝演奏当中,仅将左手运用吟、揉及按等作韵技巧,表现古筝艺术。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作曲家加大了对古筝艺术的研究,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演奏方式,通过拍打琴弦或者琴面,以此来提升声音效果及表现力。通过应用此类技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高、指法上的约束,给欣赏者全新的听觉感受。但是新技法的出现,对演奏者的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1.5 深奏形式

古筝艺术在新时期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古筝艺术改变了以往独奏乐器地位,体现在复调演奏及协奏曲方面,作曲家融合新的演奏形式,将古筝与其他乐器有机整合到一起,不仅为古筝艺术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且巩固了自身在民族乐器中的重要地位。新时期下,古筝艺术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这不仅是古筝艺术发展的具体表现,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必然趋势,一成不变意味着停滞不前,只有创新,才能够获得更多机遇。

2 古筝艺术文化审美属性

2.1 传统美

众所周知,古筝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据现有资料显示,古筝艺术已经拥有两千年的历史,古筝艺术已然成为我国古典艺术体系当中的一部分。古筝的传统美正是时间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3]其绝非表面意义上的器物,而是古筝演奏出来的韵律,散发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虽然,新时期古筝艺术与当代艺术同步,受到西方艺术形式的影响,在作曲技法、音色方面有所变化,但依然没有摆脱传统哲学、音乐理论。因此,当今古筝作品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特有的中国味道。另外,随着通信、交通技术的发展,为各流派古筝艺术的交流提供了一定支持,各流派取长补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这种民族间的音乐交流,进一步增强古筝艺术的民族性属性。

2.2 现代美

古筝艺术自发展以来,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进程当中。很多古筝演奏家对古筝艺术进行了继承与创新。尤其是新时期下,国家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为现代古筝艺术注入了更多现代化元素,赋予古筝艺术全新内涵。任何艺术发展都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古筝艺术同样如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4]现代古筝艺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汲取了现代艺术的时代美。因此,综合古筝艺术的现代美来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奏技巧;二是舞台表现形式,其中前者能够给欣赏者呈现更加动听、完美的听觉享受,而后者通过舞台元素的渗透,促使古筝艺术逐渐延伸至人们生活当中,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

2.3 技术美

不同于西方乐器,古筝演奏需要多元演奏技巧的配合,才能够实现对作品的诠释,决定了古筝演奏难度也高于其他弦乐器。演奏古筝过程中,常常应用很多技法、手法,使得表演形式更加复杂。一般来说,古筝演奏指法分为左手与右手,前者有按、滑及颤等;后者为勾、抹、托等,作为基本的指法,都是演奏者必备技能之一。任何一个指法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的演奏效果。不仅如此,古筝演奏只有把握好音色、力度等,才能够将古筝曲更好地诠释出来。总而言之,古筝演奏技法体现了古筝演奏难度,且也充分体现出古筝的审美属性。无论是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能够通过古筝的演奏技法感受作为古老民族乐器拥有的独特魅力。

2.4 艺术美

古筝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具备艺术层面上的审美合情合理。古筝艺术美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演奏者演奏能力,演奏者不但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功,还需要培养自身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心理音色等,才能够将古筝的艺术审美特点呈现出来。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化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演奏者还要涉猎很多文学作品,才能够深刻理解作曲家赋予作品的情感内涵。

第2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合唱艺术;钢琴伴奏;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09-01

一、国内外合唱艺术的发展简况

合唱这种声乐艺术形式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世纪,由于当时古希腊的斯巴达地区发生了瘟疫,当地的统治者委托克里特岛的音乐家萨米塔斯组织太阳神颂歌合唱用于驱除病害。不久,合唱这一音乐艺术形式成为了古希腊音乐的首要特征。①之后随着宗教传播至欧洲各国。在历经了数百年的漫长发展过程后,合唱由最初的单声部发展为复调音乐最后进入主调音乐时期;形式由纯人声发展到器乐或钢琴伴奏;到近代,合唱已经发展为主调与复调、合唱与器乐相互结合、交替和相互渗透的综合艺术形式,成为人类音乐历史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我国的合唱艺术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的进入,合唱艺术由“学堂乐歌”发展起来。②之后,李叔同、黄自、冼星海等中国本土作曲家利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了如:《长恨歌》、《旗正飘飘》、《黄河大合唱》等优秀的中国合唱歌曲,这些作品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合唱这一众人演唱的多声部音乐形式已广泛进入了平常人的生活、学习和娱乐之中,成为音乐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钢琴作为器乐伴奏也成为了合唱这种艺术形式的核心部分而不容忽视。

二、钢琴伴奏在合唱艺术中的地位

在我国传统音乐教育理念里,很多时候会把钢琴伴奏视为人声伴奏的从属,无论是演出还是训练,人们都会一味关注合唱的人声练习而忽略钢琴伴奏的音响配合效果,孰不知一场优秀的合唱演出,成功的因素是:优秀的作品、默契的钢琴伴奏、杰出的指挥和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四者缺一不可。那些蜚声世界的一流合唱团体,如:法国巴黎歌剧院童声合唱团、维也纳童声合唱团、芬兰赫尔辛基男声合唱团等莫不具有以上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钢琴伴奏与合唱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无论是在作品的前奏、间奏亦或尾声,还是在合唱演唱时的伴奏中,钢琴都要与人声在节奏、气息和韵律上保持一致;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情绪也要完整统一;同时还要做到相互陪衬、取长补短的合作默契。

三、钢琴在合唱中常用的伴奏手法及音响效果

钢琴作为一件理想的伴奏乐器,为合唱表演提供了广阔而崭新的艺术空间。例如:

1、立柱式和声的使用,可以让合唱更丰满有力;而节奏与和声的相互融合对于特定风格体裁的乐曲则比较适合;快速分解和声的进行充分展示了演奏钢琴和声技术的特长,让乐曲平添了许多灵动性。

2、复调与副旋律对比的衬托手法在合唱钢伴中也是常见的:一种是强调独立的钢琴伴奏线条,还有一种是在和声基础上突出钢琴伴奏的旋律性。这种形式在合唱作品中只会出现在某个特定的段落,借用抒情的音乐与主调音乐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弹奏时应注意合唱人声与钢琴伴奏的相互衬托与呼应、各声部的从属关系和主次分明的效应。

3、主题并置对比则是由合唱的声乐部分对作品进行诠释后再由钢琴对其音乐主题的陈述,它使音乐更具戏剧性,常用做歌剧作品中的合唱部分。而对于一些为了强化旋律风格,却破坏和声功能的关系,所采用的与相近音成平行关系的音程进行,更多的使用在粗重的旋律线和复杂的单色彩线条中。

4、对于多声部合唱的钢琴伴奏,我们一般运用色彩重叠衬托不同音区的色彩变化,它通过不同音区的开放与密集的排列,采用八度音域的重叠,可以加强合唱中丰富的音响效果和色彩变化性,如瞿希贤编配的合唱曲《松花江上》就采用了这种伴奏手法,使得合唱的伴奏具有强烈的音响色彩变化。③

四、总结

在许多合唱作品中,钢琴伴奏的作用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陪衬,它们的存在不光是“起调定音”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钢琴伴奏的创作质量和伴奏技术能直接影响到合唱作品演绎的成败,而作为合唱团核心部分的钢琴伴奏者,也不能只局限于注重演奏技巧,更应深入了解合唱作品风格艺术和相关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尊重合唱指挥,尊重合唱团演唱人员,与指挥和合唱队员共同完成对整部合唱作品的诠释与演绎。

此文系2012年广西来宾市教育科研所课题《新时期中小学音乐教育合唱教育的研究》(LBJK2012B013)课题论文。

注释:

①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5:5.

第3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二胡;艺术;魅力;优长;成就;创新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098-01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间参考意义。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北宋的陈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用马尾拉奏,《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注释:

第4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钢琴演奏;情感因素;技巧化

钢琴演奏中情感因素的技巧化是指演奏者在演奏时带入自身情感,将个人感情融入到钢琴演奏中,达到情感与技巧合二为一,演奏出动人的,并且富有技巧性音乐的目的。而这一目的之所以能够达成,除了演奏者自身要具备感情之外,还需要演奏者能够控制自身感情,通过控制钢琴来同步传达演奏情感,从而感染受众。简单来说便是,钢琴演奏需要情感与技术的融合,演奏者只有将自身情感融入到演奏中,并应用技巧来对钢琴进行控制,才能做到融情于曲,感染和感动受众。而演奏者应该如何融情于曲,合理控制演奏情感呢?下面对这一问题做出详细论述。

一、我国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有人将钢琴称作乐器之王,它的演奏细腻而动人,演奏者可通过钢琴演奏来表达情感,反映出演奏者及谱曲情节中人物的心理感受,抨击人的内心。所以钢琴被视作一种美学、艺术作品。我国甚至还为其设置了专门的钢琴教学课,将其纳入了音乐系基础性学科范围中。分析我国现阶段的钢琴教学状况,发现国内高校现行所采用的钢琴教学体系都是从国外借鉴、学习过来的,在教学时从“哈农”开始,将“哈农”视作钢琴教学的基础,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加深练习和教学难度,从浅显入门到深度教学,使学生能更好、更牢固的掌握好钢琴知识。这种教学体系是正确有效的,一方面,钢琴本就是舶来之物,所以借鉴国外教学经验,模仿国外教学体制很有必要;另一方面,现行的教学体系提倡从浅显到深化,这与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相似,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唯一需要注意的是,钢琴除了是一门学科之外,它还是一种艺术。艺术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所以教师在实施钢琴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情感的变化,将情感和演奏手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我国钢琴教学质量。

二、钢琴演奏中情感因素技巧化的培养

上述内容提到钢琴是一种艺术,而艺术是有情感、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在钢琴演奏中,演奏者务必要将自身情感融入到演奏技巧中,合理控制演奏情感,创作出动人的、能够感染观众的乐曲。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情感因素技巧化,其实就是演奏者对自身演奏情感的控制手段。一首完整的钢琴曲子,如果演奏者不带任何情感的将它生硬弹出,难免会显得沉闷、死板,而如果演奏者融入自身感情,并利用演奏技巧将情感表达出来,对观众的感染以及心灵的触动就深一分,获得的效果也更好。

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想要利用钢琴演奏技术和技巧来表达情感,弹奏出动人的曲子来感染观众,其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其次是加强技巧练习,使自己能够拥有纯熟的钢琴演奏技术;再次培养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这三项工作中第一项——提高个人素质的涵义是,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自己都要注意素质的培养,尽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对钢琴和音乐的理解、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音乐思想上的学习等等,演奏者只有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才能在钢琴学习和钢琴演奏时更快体会到音乐的内涵,更好的对音乐进行处理;第二项工作——钢琴技巧训练,指要了解音乐的理念、曲式、怎样去作曲、配合什么乐器等各种方面的技术。如果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缺乏了这些技术的了解与认知,那么演奏出的音乐就不会打动人,反而有时会显得特别难听,在其中存在很多问题;第三项工作——艺术表达能力培养,指培养钢琴学习者了解音乐艺术的形式,并且要求其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

现在,很多学习钢琴的学生,对于艺术形式的培养极度不重视,很多都是认为“我是学钢琴的,其他的都无关紧要”。因此,他们很大程度上不愿意学习钢琴的技术理论知识,以及钢琴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并不 全 面,为 了 能 够 演 奏 出 更 美 更 好 的 音乐,就需要了解各种文学知识、美学方面等各种类型的艺术,从而是自己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提升艺术审美能力。众所周知,不管是西方国家古典艺术作品还是中国现代艺术作品,其创作的根本就是来自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对生命的感悟等。

情感因素技巧化的培养,当然离不开对钢琴演奏技能的训练,这些训练主要体现在演奏者所演奏的曲目上,我们在挑选钢琴音乐作品的时候,不一定要选择难度技巧极高的,但一定要选择一些风格、水平和层次多样的曲目,演奏者要熟悉更多不同时代以及不同内涵的作品,迅速抓住作品想要传达的思想,再用熟练的技巧去弹奏出动人的情感。有了这些不同种类曲目的积淀,会让演奏者拥有更完美把握作品的能力。我们知道,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创作思维、演奏方式、曲目内容和两方的古典钢琴音乐是大相径庭的。

波兰著名音乐学家卓娅菲?丽莎说过“表演的本质就是将无声的艺术作品,乐谱文本进行音响化的实现,是赋予音乐作品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因此,演奏者要能透过乐谱及作曲家所处的年代与环境去分析和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意趣。

三、熟练技巧的运用才能产生情感

音乐是听觉艺术,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它不像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来的直观可见。对于演奏者来说,想要准确无误的诠释作品的精神其实是很困难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又给音乐艺术带来了某种神秘色彩,和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演奏者必须掌握纯熟的技巧才能精确的演奏这些乐曲。如科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贯穿全曲的半音阶快速滚动是本曲最大的特点,它让听者很容易的就想象出了漫天飞舞的野蜂,在广阔尤垠的土地上或者田问欢快的舞动,表现了大自然无限的生命力,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作曲家形象。但这样所有美感和想象的产生都来自于演奏者的双手,如果演奏者的技术不过硬。将速度最低不能低于160的这首曲子演奏的只有80的速度,那么我们听到的可能将是C大调行板的曲子,如同钢琴换指练习曲一样,也就不可能让听者产生野蜂漫天飞舞之感。仅仅是速度的改变就产生了如此大的情感转变,可见技术在演奏中的重要性。让每一个音符在音乐的进程中都能清晰可辨,如珍珠落地般灵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当演奏者掌握了这一系列的演奏技巧,那么每当演奏这些类似的曲目时都会游刃有余。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感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其在演奏时只有将自身情感融入到演奏中,利用纯熟的演奏技术将其表达出来,才能创作和弹奏出优美的、富有情感并且能打动人的乐曲。只有这样的演奏才算是成功的演奏。

参考文献

[1] 付蕾. 关于钢琴踏板技巧的规范使用[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03)

第5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乐感:培养;弹奏技巧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人在音乐欣赏或音乐表现时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现是隐性的,潜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后者则将这种内心活动付诸音响传达出来。而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表现能力。人们常讲要用“内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弹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乐感。它是音乐表演艺术(演唱,演奏)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青年钢琴家成为艺术家的关键。乐感的状况对于钢琴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l乐感需要天赋,更需要培养

在音乐欣赏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便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同样,在音乐表现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贴切地传达音乐的美,我们也会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因而乐感这一概念的涵义应当包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两方面。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对现成的曲词作品要追思音乐原旨,发掘其中真谛,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将之表现出来,将带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对生活的感受、愿望化为音乐叙述以示他人,进行由知而感的创造。可以这么说,支配着手指的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弹奏者的乐感状况。

对于乐感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乐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给的,有人则认为乐感是后天性的,经过学习得来的。前一种观点可以由此而决定一个人可否从事音乐艺术表演事业;后一种观点是任何人都可通过勤学苦练而获得演奏艺术所必备的乐感条件。以上两种观点,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人的大脑器官对于音乐的感知反应是有差别的。听到同一音乐片段,有人能浮想联翩,有人却充耳不闻;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却无动于衷。显然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动听的音乐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乐感,只是具备了从事钢琴表演艺术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条件。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乐感,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是需要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的,达到一定专业程度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感。这种有别于自然状态的乐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养。

2乐感的培养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文化修养与对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关。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在产生背景、社会功效、创作与欣赏均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许多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关甚至是直接受文学作品启迪而创作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对它们的感受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具体反映,也是钢琴演奏家借以阐释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钢琴演奏大师,无不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严格教育与浓郁熏陶,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文学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植根于艺术与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钢琴是和声与复调类的乐器,钢琴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乐队作品的浓缩。如同指挥家指挥乐队(无论管弦乐队还是民族乐队)需要音乐理论这一基础知识一样,钢琴家驾驭钢琴同样离不开音乐基本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便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不仅直接影响对具体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影响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乐史上,不少钢琴家同时身兼作曲家或指挥家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专职演奏家或教师,对诸多部钢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奥妙当然并非他们超人一等,而是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密切相关。

(3)要注重对于一切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中外钢琴音乐、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注重对于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赏,以便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听觉器官大量欣赏,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艺术精华、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领略作品的韵味与内涵、洞悉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欣赏优秀的钢琴音乐,可以深入地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细微差异;欣赏中外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可以有益于发挥钢琴演奏和声与复调的独特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更准确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东方神韵。而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则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普及开辟了多种途径。录音录相、广播电视、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形式使音乐欣赏成为举手之劳。

一切有志于钢琴演奏者,应该利用可能的传播工具,自由遨游音乐的海洋,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努力深化音乐的造诣,对培养钢琴演奏所必备的良好乐感是有必要的。

3乐感的理解与表达

一个钢琴弹奏者有了良好的乐感,并不一定都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还必须在良好乐感的基础上,注意对具体作品的正确理解和精妙表达。乐感的理解和表达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二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认识到乐感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不同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的影响,又被不同个性、兴趣、愿望所左右。19世纪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但众多大师的风格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鉴他人乐感理解的基础上,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感理解。只有这样,你的乐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乐感表达才是有创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将乐感的理解和表达与娴熟的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第6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本次音乐节系列活动丰富多彩,以讲座音乐会的形式,即全国各地包括港、台优秀弹拨乐艺术家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学者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深入交流,同时现场进行乐器和作品的综合展示是此次音乐节一大亮点也最具特色。“多元并存、百花齐放”――开放的学术思想、多元的文化交流;传承传统经典,演绎时代精神,体现了讲座音乐会的主旨。

一、丰富的民族民间弹拨艺术

本届音乐节围绕民族弹拨艺术,多元文化并存的主题思想,举办了《新疆弹拨乐之弹布尔与都塔尔》、《南音及其弹拨艺术》和《北方曲艺三弦音乐集萃与名家示范表演》三场讲座音乐会。邀请到少数民族民间弹拨艺术家、曲艺表演艺术家,他们带来的音乐艺术展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质和多元的文化特征。

1、主持嘉宾中央音乐学院肖学俊副院长在《新疆弹拨乐之弹布尔与都塔尔》主题讲座音乐会上,首先介绍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和新疆音乐的主要特点。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二木卡姆》则是新疆音乐的主要代表,与会邀请到新疆艺术剧院民族乐团演奏家肉孜买买提・木沙和吐尔逊・比拉力,他们展示了新疆民族弹拨乐弹布尔与都它尔的艺术魅力,两位演奏家分别用弹布尔和都它尔演奏了《木夏无热克木卡姆第一达斯坦间间奏曲》和《都塔尔巴亚提》等优美动听的曲目,展示了两件乐器丰富的表现力,演奏家高超的技巧与动人的歌喉,体现了新疆人民热情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讲座音乐会上,章红艳教授还将琵琶的演奏技法与两件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行了比较,既有很多相似的演奏手法也有极富个性的演奏手法,如演奏弹布尔时食指快速来回在弦上弹拨,与琵琶食指“弹、抹” 或曰“正反弹”技法相似;都塔尔麦尔吾勒奏法即食、中、名、小四指并拢连续弹弦等适用于演奏热情奔放节奏鲜明的乐曲,这对今后琵琶演奏技法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2、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福建南音与新疆十二木卡姆音乐风格迥然不同,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燕婷主讲,福建泉州安海雅颂南音社演奏,为听众呈现了一场古韵朴朴,清新雅致的《南音及其弹拨艺术》主题讲座音乐会。结合《嗳仔指“出庭前”》、《“望明月》、《素谱“梅花操”》等曲目陈燕婷讲述了南音的起源、传播及现在的发展状况,演奏形式及音乐特点。她将南音的主要特点归纳为:“乐器演奏与人声演唱并重,琵琶与洞箫、人声三线交织,人声演唱讲究咬字吐词,相对歌词内容而言更偏向于纯粹的音乐性。”创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已有百年历史的情安海雅颂南音社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的南音艺术这一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3、《弦情逸致・曲韵通幽》(北方曲艺三弦音乐集萃与名家示范表演)讲座音乐会由天津曲艺团资深琴师、国家一级演员韩宝利和三弦演奏家谈龙建教授共同主讲。讲座还邀请到著名表演艺术家马增蕙女士,及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冯欣蕊,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王,天津时调青年表演艺术家刘渤扬及天津曲艺团团长王立扬。可谓演员阵容强大,曲种门类齐全。韩宝利先生从三弦的产生、特点说到北方曲艺中三弦的伴奏艺术,以曲艺名家、演奏琴师为脉络,详细生动地阐述了三弦在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西河大鼓这四种鼓曲艺术中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发挥的作用。讲座现场,韩宝利奏三弦和王立扬操四胡,珠联璧合,并分别与冯欣蕊、王、刘渤扬共同演绎了不同曲种的经典唱段,如京韵大鼓《丑末寅初》、梅花大鼓《黛玉葬花》、天津时调中靠山调、老鸳鸯调以及马增蕙女士表演的西河大鼓《玲珑塔》等,内容精彩纷呈,在场观众一片欢声雀跃。作为戏曲、曲艺的重要伴奏乐器,广泛运用于江南丝竹、平弹、十番锣鼓、河南板头曲、潮州弦诗等中国传统音乐门类的三弦,已成为器乐独奏舞台上的一朵奇葩,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二、器乐创作的艺术灵魂

四场讲座音乐会主要围绕柳琴、琵琶、中阮在创作素材、题材等方面的特点及运用展开对话。

以《柳琴艺术的创新、发展与魅力》为题,由国家一级作曲、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柳琴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王惠然围绕柳琴的改革、乐曲创作及技法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柳琴的革新:谈及柳琴艺术的发展,王惠然先生可谓功不可没,堪称中国柳琴改革的开山鼻祖。虽然柳琴最初仅有二弦七品,演奏技法简单,音域狭窄,但音色高亢,发声响亮是柳琴的最大特色。这种特质使得柳琴在民族乐队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王惠然很好地发挥了这种优势,经过孜孜不倦探索,从柳琴的材质、固定定弦、技法创新等方面成功地将起初用于山东、安徽等地方戏曲伴奏的乐器变革成现代四弦二十九品、演奏技法繁多,且表现力丰富的独奏乐器,奠定了柳琴在民族管弦乐队弹拨声部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地位。2、柳琴创作的繁荣:随着柳琴改革的成功,这件乐器散发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柳琴曲创作的繁荣发展,一大批优秀的柳琴作品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从60年代的《柳琴戏牌子曲》、到70年代的《春到沂河》、《欢腾的天山》至80年代的《陕北随想曲》、《剑器》、《江月琴声》等,这些作品不但风格各异,而且形式多样,既有独奏,也有重奏、合奏、协奏等。3、柳琴技法的创新:柳琴演奏家,天津音乐学院王红艺教授通过不同时期创作的曲目详细讲述了柳琴技法由简入繁,技巧表现单一到多姿多彩的衍变过程,并演奏了《雨院》、《江月琴声》两首优美动听的乐曲,展现了当代柳琴艺术的魅力。

阮演奏家林吉良先生以《生活与创作》为题,通过讲述自身的创作经历,来阐释“艺术源于生活,创作源于生活”的含义。林先生对近代阮专业的学科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创作了大量的阮独奏作品如《草原抒怀》、《游泰山》、《睡莲》、《葡萄架下》等脍炙人口的曲目,也极大地完善丰富了阮的演奏技巧,开拓了阮独奏的新领域。对话嘉宾徐阳教授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阮族室内乐团,通过大阮、中阮、小阮、高音阮这四个声部的组合,将阮乐器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阮族的诞生推动了阮演奏艺术、阮创作艺术的发展。

香港著名作曲家罗永晖以《从艺术体验到生命感悟》为题,谈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并深刻阐述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及对生命的感悟。对话嘉宾,香港著名琵琶演奏家王梓静女士,通过演绎琵琶曲《一指禅》、《千章扫》、《落花无言》,揭示了罗永晖先生琵琶创作的深刻内涵。跨域流行音乐、电视剧、歌剧、电影音乐等各种创作体验丰富了他的琵琶语言。运用中国传统思维理念打破西方作曲的技法的框架束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禅韵,超越技术,用心去体悟自然,体悟生命,以致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乃至“万把归一”。此外,台南艺术大学资深教授汤良兴以《谈琵琶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古琴音乐的融合与运用》为题,谈到琵琶音乐应该积极地吸取戏曲、民间音乐、琴曲等音乐元素,并演奏了其改编的《弦子韵》(三弦音乐)、《忆故人》、《酒狂》(古琴音乐),强调立足民族之本,扎根于深厚的民间音乐土壤。汤先生说到:“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的灵魂、基础。”把戏曲腔韵特点融入到琵琶的演奏中,琵琶演奏讲究弦上音与音之间的乐韵感、句与句之间的腔韵感及整首作品的意韵,腔行韵生,兴趣盎然。对话嘉宾孙维熙教授在谈到现在专业学生演奏技术强,艺术弱的弊病时,汤教授鼓励学生多学习琵琶演奏之外的艺术,如学唱戏曲、演奏江南丝竹、抚琴等,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让自己的演奏更有深度、广度和内涵。

三、器乐演奏的艺术魅力

12月4日,两场主题为《扎实的基本功是通向演奏的基础》、《琵琶传统乐曲韵味之我见》的讲座音乐会,分别由柳琴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张鑫华和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范地主讲。

张鑫华从柳琴科学的演奏方法与如何进行合理的训练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包括针对左右手的演奏技巧,如右手拨片的运用、触弦的角度,轮奏时的颗粒性及旋律线条感等,左手打音、平指琶音训练,以及左右手相互配合的问题作了细致的分析讲解。在基本功训练问题上特别强调了使用节拍器的重要性。节拍器是演奏者训练快速技巧,保持节奏稳定,轮奏颗粒均匀行之有效的工具。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是通向演奏的基础,演奏者必须足够重视。随后张鑫华演奏了《雨院》,理论结合实践,展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第7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昆曲;体裁;竹笛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42-01

一、历史渊源

昆曲最早的形态是曲而并非剧,曲内容最初也是以唱词为主,例如先秦诗、词、赋、汉乐府、唐诗、宋词、金诸宫调、元杂曲、明清传奇都是昆曲所演唱的内容,然后昆曲慢慢地衍化变成了昆剧。

昆曲经过一代代中国古人的灌溉成长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璀璨的瑰宝,然而事物到达顶峰之后必定有所收敛,昆曲在经历了鼎盛之后也逐渐地被人们冷落,到如今昆曲已经成为仅仅一部分人的艺术。中国古代一代代的文人学士参与昆曲的同时大大丰富了昆曲的文学品位与艺术品位,使昆曲成为中华国粹。古代的戏曲艺术的原样已不可复制,我们只能从仅有的文献资料中去想象昆曲曾经的辉煌。

二、南北差异

中国戏曲从古发展至今可分南北,南方多歌,北方多乐,南方的戏曲侧重于唱,很多时候可以清唱,北方戏曲的伴奏比重大,有时甚至由主乐器完成开场、过场等。由于南北方的差异,因此伴奏与声腔的关系有这么两大类:一类是伴奏音乐乐章完整性较强,如果将演唱部分去掉,乐器是完全能够奏出唱腔旋律的,这类戏曲,以北方“乐”性声腔比较多见,如京剧的西皮二黄、梆子腔、昆腔等;二类是伴奏音乐只起托腔作用,并不完全与唱腔同步,也就是去掉演唱部分,伴奏根本无法成一个完整音乐的,这种声腔多表现为“歌”性,南方绝大多数剧种,昆剧除外、拥有北方先天基因却根在南方的皮黄家族除外,南方其他剧种多数表现为“歌”,比如越剧,其伴奏并不完全与唱腔同步,只是托腔,甚至有唱腔唱的时候而不需要伴奏的情况,伴奏只是在那么有限的腔句上对其起背景渲染作用,实际上不是完整的伴奏乐,而主要功能是背景乐。

昆剧虽然生在南方,在声腔伴奏形式上却带有北方基因,虽然去掉所有伴奏也能演唱,但是在实际演出中,没有其他广大南方戏曲伴奏那样的不重要。相反昆曲的伴奏烘托着整个戏剧的情绪效果,伴奏不需要与乐腔同步,这一点昆剧倾向于北方特点,这也与其南北发展有着必然关系。有唱腔必然有笛色的昆曲,与高腔、滩簧、越剧的那种动不动就把乐器全停掉,纯粹徒歌,以人声真情为重头表现手法的做法很不同。

三、竹笛艺术近况

中国竹笛艺术在五十年代才真正地发展起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之前竹笛都作为伴奏乐器使用,也因此获得了很多名称,如绑剧中的梆笛等。戏曲的文化是笛子艺术的根本源泉,在笛子独奏艺术发展起来之前竹笛演奏者多是在戏曲乐队中,他们演奏的大多是伴曲音乐并非独奏音乐。

昆曲的笛师是为唱托腔保调,武戏以作打翻为主,鼓师则是为他的翻打量身定制节奏。所以在表演中名角儿无论唱,念,作,打,他的笛师、鼓师必须心中有数,因为他们的演奏需要贯穿整个演唱过程。只有平时曲不离口,才能台上珠联璧合,天衣无缝。过去京剧名角儿都有自己的“御用”琴师、笛师,一位资深的昆曲笛师在台上可以连续演奏几个小时而不休息。

昆曲伴奏对于主笛演奏者的要求甚是严格。昆曲笛子演奏家讲求背戏,要求主笛演奏者能够把一出出完整的戏全部都给背出来,在演出伴奏时都是脱稿演奏,把注意力集上演员身上。演员的唱腔是全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笛师严丝合缝,珠联璧合地配合演员的唱腔,使观众身心愉悦,演员的成功表演这里有笛师的一半功劳。我的体会是:旦角儿的唱腔是一只大鸟在飞翔,昆笛的伴奏是一只小鸟围绕着大鸟的上下左右紧密托扶着,大鸟使用嗓音歌唱,小鸟则用笛声应合,音质音色要完全一致,才能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专业剧团里的笛师大都横竖全能,六场通透,但初学艺时必须先学拍曲,再学南弦等乐器,司笛是以后的事,还要学习武场里的小锣,铙钹,大锣等铜响器,司鼓是有了全部基础才能触及的。就文场司笛来讲,拍曲学唱是学艺的首要,只有曲不离口,锣鼓经常念,才能做到心里有谱。现在的青年笛师绝大部分不会背谱吹笛,不管清唱彩唱一律看谱,过去戏班里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笛师必须会说唱腔,鼓师必须会说身段。所谓大师级的昆笛艺术家,必有一个完美的乐队在支撑。

四、结论

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虽说竹笛真正的发展是近代才开始,但是昆曲中的竹笛艺术远远超过了现今竹笛演奏者们所能驾驭的程度。昆曲的博大精深,历史底蕴造就了竹笛艺术这一美丽的瑰宝,它需要大量的竹笛爱好者去发掘、继承。

参考文献:

[1]俞为民.昆山腔的产生与流变考论[J].南京大学学报,2004(1).

[2]吴新雷.中国昆曲艺术[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第8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乐感:培养;弹奏技巧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人在音乐欣赏或音乐表现时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现是隐性的,潜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后者则将这种内心活动付诸音响传达出来。而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表现能力。人们常讲要用“内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弹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乐感。它是音乐表演艺术(演唱,演奏)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青年钢琴家成为艺术家的关键。乐感的状况对于钢琴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l乐感需要天赋,更需要培养

在音乐欣赏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便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同样,在音乐表现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贴切地传达音乐的美,我们也会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因而乐感这一概念的涵义应当包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两方面。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对现成的曲词作品要追思音乐原旨,发掘其中真谛,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将之表现出来,将带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对生活的感受、愿望化为音乐叙述以示他人,进行由知而感的创造。可以这么说,支配着手指的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弹奏者的乐感状况。

对于乐感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乐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给的,有人则认为乐感是后天性的,经过学习得来的。前一种观点可以由此而决定一个人可否从事音乐艺术表演事业;后一种观点是任何人都可通过勤学苦练而获得演奏艺术所必备的乐感条件。以上两种观点,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人的大脑器官对于音乐的感知反应是有差别的。听到同一音乐片段,有人能浮想联翩,有人却充耳不闻;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却无动于衷。显然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动听的音乐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乐感,只是具备了从事钢琴表演艺术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条件。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乐感,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是需要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的,达到一定专业程度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感。这种有别于自然状态的乐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养。

2乐感的培养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文化修养与对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关。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在产生背景、社会功效、创作与欣赏均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许多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关甚至是直接受文学作品启迪而创作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对它们的感受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具体反映,也是钢琴演奏家借以阐释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钢琴演奏大师,无不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严格教育与浓郁熏陶,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文学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植根于艺术与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钢琴是和声与复调类的乐器,钢琴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乐队作品的浓缩。如同指挥家指挥乐队(无论管弦乐队还是民族乐队)需要音乐理论这一基础知识一样,钢琴家驾驭钢琴同样离不开音乐基本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便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不仅直接影响对具体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影响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乐史上,不少钢琴家同时身兼作曲家或指挥家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专职演奏家或教师,对诸多部钢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奥妙当然并非他们超人一等,而是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密切相关。

(3)要注重对于一切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中外钢琴音乐、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注重对于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赏,以便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听觉器官大量欣赏,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艺术精华、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领略作品的韵味与内涵、洞悉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欣赏优秀的钢琴音乐,可以深入地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细微差异;欣赏中外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可以有益于发挥钢琴演奏和声与复调的独特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更准确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东方神韵。而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则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普及开辟了多种途径。录音录相、广播电视、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形式使音乐欣赏成为举手之劳。

一切有志于钢琴演奏者,应该利用可能的传播工具,自由遨游音乐的海洋,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努力深化音乐的造诣,对培养钢琴演奏所必备的良好乐感是有必要的。

3乐感的理解与表达

一个钢琴弹奏者有了良好的乐感,并不一定都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还必须在良好乐感的基础上,注意对具体作品的正确理解和精妙表达。乐感的理解和表达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二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认识到乐感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不同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的影响,又被不同个性、兴趣、愿望所左右。19世纪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但众多大师的风格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鉴他人乐感理解的基础上,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感理解。只有这样,你的乐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乐感表达才是有创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将乐感的理解和表达与娴熟的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第9篇:合奏艺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乐感:培养;弹奏技巧

乐感是指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通常表现为人在音乐欣赏或音乐表现时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能力。前者的表现是隐性的,潜在于人的内心活动;而后者则将这种内心活动付诸音响传达出来。而钢琴演奏中的乐感是指对钢琴音乐作品内在涵义的深刻表现能力。人们常讲要用“内心歌唱”,要“有表情地”弹奏,亦即此意,就是指演奏要有乐感。它是音乐表演艺术(演唱,演奏)的灵魂,更是钢琴演奏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决定青年钢琴家成为艺术家的关键。乐感的状况对于钢琴表演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l乐感需要天赋,更需要培养

在音乐欣赏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美,便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同样,在音乐表现中,一个人若难以或不能贴切地传达音乐的美,我们也会认为他的乐感不好,因而乐感这一概念的涵义应当包括对音乐的感受与理解两方面。

在钢琴演奏中,演奏家面对现成的曲词作品要追思音乐原旨,发掘其中真谛,也要结合自己的理解感受,用手指在琴上将之表现出来,将带有自己鲜明个性色彩的对生活的感受、愿望化为音乐叙述以示他人,进行由知而感的创造。可以这么说,支配着手指的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弹奏者的乐感状况。

对于乐感的来源,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乐感是先天性的,父母给的,有人则认为乐感是后天性的,经过学习得来的。前一种观点可以由此而决定一个人可否从事音乐艺术表演事业;后一种观点是任何人都可通过勤学苦练而获得演奏艺术所必备的乐感条件。以上两种观点,中外古今无数事实证明,无论先天论还是后天论都是片面的。应该承认,人的大脑器官对于音乐的感知反应是有差别的。听到同一音乐片段,有人能浮想联翩,有人却充耳不闻;有人可手舞足蹈,有人却无动于衷。显然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动听的音乐也是没有价值的。然而,玉不琢不成器。对于音乐具有良好的乐感,只是具备了从事钢琴表演艺术的某一方面的先天条件。钢琴演奏所需要的乐感,是需要经过一定专业训练的,是需要通过演奏技巧来表达的,达到一定专业程度的、具有艺术价值的乐感。这种有别于自然状态的乐感需要一定的天赋,但更需要有目的的培养。

2乐感的培养

(1)首先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文化修养与对外部事物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直接有关。文化修养不足的演奏者,在表达作品意境、诠释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着相同之处,在产生背景、社会功效、创作与欣赏均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许多钢琴音乐作品与文学作品有关甚至是直接受文学作品启迪而创作的。古今中外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奇、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精华。各个流派、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钢琴音乐往往特色各具、意境迥然,对它们的感受的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这是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的具体反映,也是钢琴演奏家借以阐释作品、揭示内涵的基本依据。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钢琴演奏大师,无不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方面的严格教育与浓郁熏陶,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文学艺术修养。钢琴演奏这棵大树只有深深植根于艺术与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2)其次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音乐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能力。钢琴是和声与复调类的乐器,钢琴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乐队作品的浓缩。如同指挥家指挥乐队(无论管弦乐队还是民族乐队)需要音乐理论这一基础知识一样,钢琴家驾驭钢琴同样离不开音乐基本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便无法做到胸有成竹,不仅直接影响对具体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影响钢琴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外古今音乐史上,不少钢琴家同时身兼作曲家或指挥家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专职演奏家或教师,对诸多部钢琴作品了如指掌亦比比皆是。这其中的奥妙当然并非他们超人一等,而是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密切相关。

(3)要注重对于一切优秀音乐作品,包括中外钢琴音乐、交响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的欣赏,特别要注重对于优秀钢琴演奏家的演奏的欣赏,以便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听觉器官大量欣赏,可以直接有效地吸取艺术精华、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领略作品的韵味与内涵、洞悉作品的情绪与意境。欣赏优秀的钢琴音乐,可以深入地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细微差异;欣赏中外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可以有益于发挥钢琴演奏和声与复调的独特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可以更准确地表现中国钢琴音乐的东方神韵。而当今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传播媒介,则为音乐作品的传播普及开辟了多种途径。录音录相、广播电视、舞台演出、电影放映等形式使音乐欣赏成为举手之劳。

一切有志于钢琴演奏者,应该利用可能的传播工具,自由遨游音乐的海洋,不断扩大艺术视野,努力深化音乐的造诣,对培养钢琴演奏所必备的良好乐感是有必要的。

3乐感的理解与表达

一个钢琴弹奏者有了良好的乐感,并不一定都成为优秀的钢琴家。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还必须在良好乐感的基础上,注意对具体作品的正确理解和精妙表达。乐感的理解和表达涉及许多方面,但有二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认识到乐感理解是因人而异的,它受不同时代、环境、个人遭遇的影响,又被不同个性、兴趣、愿望所左右。19世纪是古典音乐大师辈出的年代,但众多大师的风格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因此,在借鉴他人乐感理解的基础上,须有自己的独特的、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感理解。只有这样,你的乐感才是你自己的,你的乐感表达才是有创造性的。二是要注意将乐感的理解和表达与娴熟的演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