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主学习范文

自主学习精选(九篇)

自主学习

第1篇:自主学习范文

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心智,形成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有

良好的学习兴趣,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善于与他人合作,敢于质疑问难,有较强的进取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

质教育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

生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为老师提供了拓展创新的平台,我们知道实施新课

程方案的重要理念是教和学方式的实质性变革,而其终极目标则在于引发学生"学"的实质性变化,新课程

的推进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推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取得

成效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流互动,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模式,

从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达到新课程的要求,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基于自主学习的教学

作为一种新探索的教学模式,已形成一种可供操作的基本范型或活动框架。它要实现的基本目标是学生学

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拟从将新课程理念下的自

主学习作为一种改革中的教学模式作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

21世纪的现代教育应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终身发展服务,作为现代化教育的重

要组成部分的现代课堂是指坚持"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先进的教学

观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成为能实现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而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大多是五个固定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教师怎样讲,

学生就怎样听,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虽然重视了知识的传递,却忽视了学

生的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这种模式使教师教学缺乏生机,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育观念的转

变,是最根本的转变,教师观念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才能转变。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和学生的

学习观,在教学中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学生主体学习,自觉参与的教学观,坚持教师主导

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观。这样才能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才

能把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落实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越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自主发展的成效才越显著。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离不开教师对

学生学习活动的控制和强化。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必须与学生有所沟通,与学生建立感情,让学

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真诚的关爱,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产

生友好、亲近、信赖教师的效果,从而用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从教师的情感教育

中获得积极上进的力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把

握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总有潜在的某一方面的才能和好的品格,每当这种闪光点闪烁时,也正是对他们进

行引导的最好时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使用"放大镜",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微弱的

亮点,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上进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效,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和知识发展水平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学会"。

一是要提高学案编写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学案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载体,高质量的学案才能保证课堂的

高效率。学案的编写要以学生学会为目的,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能接受多

少,就设计多少内容,且不可片面求全、求深。要认真把握相关科目的课程标准,去除烦难偏旧的内容,

注重双基。有的老师把本节的所有相关内容都设计进去,总想在深度和广度上一部到位,而时间是有限的

,完不成任务是肯定的。要知道知识的深化和拓展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案设计要重点突出,抓主要矛盾,打歼灭战。不能漫无目的,赶到哪儿算哪儿,要有计划,有重点。例

如:高二数学《椭圆》第一节课,重点是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式,难点根据定义建系所得的含两个根号

的二元方程怎样简化成标准式。这节课推证出标准方程就可以了,几何性质就不讲了,可引导学生预习。

二是引导学生参与学案的编写。老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虽然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但由于知识基础不

同,思维方式不同,每年的学生又各不相同,自己不可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实际,所以设计的学案可能不适

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学案编写中来,老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和意见对学案的设计进行修改和完

善,这样的学案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和口味,在课堂上更容易操作。这样,在课堂上由于设计的问题不符

合学生实际而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效果的现象就会大有改观。

四、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

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

机整合(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教

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如科学型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视频展示仪、投影仪、

语音设备等,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本、图像、图形、动画、录像等音视频信息,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

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受,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如教学《三角函数的图

象与性质》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教师把制作好的课件放在计算机平台上,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根据自

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兴趣,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和进入路径,自由选择、自主控制教学内容及其

呈现方式.进入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从而实现因材施教.这需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这时的教

师此时只是学生的朋友,学生学习的合作者.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真的象书

中所描述的那样:"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五、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

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

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学生

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和时间,真正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

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巧妙地把自己转向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

生,让学生唱好主角。与其说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不如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注重设置一些

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倡导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六、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

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

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

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

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

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

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认识过程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

识体系,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英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

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那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主的去学习,把课

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的能力。

七、突破常规,开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

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鼓励性评价,保护创新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种种创新思维表现常与错误、缺陷、顽皮、任性等相联系,这使得一些教师常常产生

错觉,并在语言上不自觉地压抑或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其结果只能培养学生墨守成规的习惯。因此

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标新立异,多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成为勇于尝试和探索、在失

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和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在一种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

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地抓住学生的一些稍纵即逝的心气、独特的想法,给

予鼓励和表扬,学生只有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后,其创造性思维才会得以发展。

2、手段多样化,刺激思维。

"教师不宜讲得太多,应该让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据此,我们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

生到黑板上绘画函数图像,在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通过以上教学

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

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科学知识的奥秘。

自主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积极探究,充分给予学生自身操作的机会,掌握知识和方法

并重,激发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总之,一旦唤起

第2篇:自主学习范文

(一)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意义分析

将自主性学习纳入教学模式的范畴来研究,具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过程。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确定,直到学习过程的组织、反思、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因素来展开的。”[1](96-97)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关照,这种关照正反映了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本质特征。第二,可搭建起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知识建构的桥梁。基于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自主性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使其获得全程性的体验与感受。与此同时,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得以生成和建构,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第三,可使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在开放中走向融合。自主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本来并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但自主性学习却可以基于课堂而存在,甚至是超越于课堂而存在。这种状态既可以真正拓展自主性学习的外延,又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过程与效益得到真实的延伸。

(二)三个概念的内涵分析

要弄清自主性学习作为教学模式的意义,首先必须弄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自主性学习、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性学习,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而存在的,它与他主性学习相对。他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状态下的被动性和消极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状态下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自主性学习可呈现这样的一种状态:学习动机可自我激发,学习内容可自我选择,学习方法可自我确定,学习时间可自我计划,学习过程可自我监控,学习结果可自我评价。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而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主性学习。具体来说,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所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情形:整个教学以给予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为目标,以让学生自主决定、自主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反思、自主评价、自主建构为进程,以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为方式而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这种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是一种最高理想的教学过程,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和学生的学习自主。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作为一种新探索的教学模式而存在的,它表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已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基本范型或活动框架。概括来说,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给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强调师生交互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实际需要及能力水平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完全成了一种以人的发展与创新为本的结构过程。

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罗杰斯。罗杰斯在其学习观上特别倡导有意义学习,认为有意义学习由四个要素构成: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整个人都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来自自我内部;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个性等都发生变化;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罗杰斯倡导有意义学习其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地学习”。

罗杰斯还特别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他概括出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在主客体关系上,应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自由;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

罗杰斯的上述理论对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它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操作依据。

(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建构主义理论既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不能简单地呈现知识,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强制学生接受,而是洞察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要与学生共同探讨、彼此交流、相互质疑,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查和批判,最终形成自己的建构。

建构主义的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

主体性教育是以人的主体性为出发点的教育。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活动,既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活动,是两个活动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有机结合。主体性教育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同化和顺应,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由此主体性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本质属性。主体性教育的着力点,就在于对学生进行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

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与主体性教育是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确立,既要以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为基础,又以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前提。

三、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现目标

(一)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

实现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实际上是要使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获得解放与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策略等。学生的这种学习个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的传授与接受,只要教师传授了知识、学生掌握了知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教学目标就算实现。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与之不同,它是在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它在追求知识获得的同时,更追求学生学习个性的解放与发展。由于学习个性是形成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心理基础,因而解放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也就意味着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真正形成。

(二)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是一种单纯的认知活动,它很少关注教育的生活意义和学生的生存状态。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课堂则能较好实现学生对课堂生活的体验与感悟。从内容上来说,它不仅追求理性生活,更追求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要实现对理性生活的认知,更要实现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和对审美生活的感悟。对理性生活的认知,可使学生获得理智感的激发,从而过一种“求真”的生活;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可使学生获得道德感的生成,从而过一种“求善”的生活;对审美生活的感悟,可使学生获得美感愉悦,从而过一种“求美”的生活。

(三)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旨在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完成必要的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目标的同时,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98)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各种学习能力中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甚至是学会终身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将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之所以要这样,是因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之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学生可以在自主性课堂上形成并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一定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支持。内在条件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外在条件则主要来自教师的创设。

(一)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内在条件

1.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对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自身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个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自主驾驭时空的意识、自主求知的意识、自主交往的意识、自主活动的意识等。自主意识是主体性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学生有了自主意识,就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去努力实现预定的学习目的,成为自觉学习的主人。所以,学生必须强化自己的自主意识,以获取自主活动的价值和自身的发展。

2.学生的独立意志

意志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维持性因素,如果没有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就无法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性学习中独立意志的作用是很大的。意志通常是在主体碰到障碍或抵抗时才会产生和发挥作用。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这些障碍有自己思想上的,也有自己心理上的,还有来自外部的,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学生借助自己独立意志的力量。学生独立意志作用的过程是:意志会通过自我信念,在一定的学习需要和动机的支配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活动方向、活动方式和活动强度,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3.学生的自立行为

学生的自立行为,是指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学习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能够自己去确定学习目标,拟定学习计划,规定学习进程;能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被动地依靠教师的安排;能够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恰当地吸取别人的长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个性、学习风格、学习模式。学生的这些自立行为,不但是学生自主性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所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实施的外在条件

1.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

在过去封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受到多方限制,因而学生常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教学的改革理论主张,应打破传统的封闭性课堂教学形态,建立一种开放性的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这种新的课堂教学形态要对学生的课堂自进行开放。开放的自利主要有:受到尊重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权利、独立思考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参与问题研究的权利、享受课堂快乐的权利等。赋予了学生这些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

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实际上也是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一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占有得多,学生就必然占有得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搞“满堂灌”“一言堂”。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问题仍然较为严重,这就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必须努力克服和改变这一现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体性的姿态去参与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学习机会。

3.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学习资源

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又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学习资源才能完成。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所应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除教科书以外的各种学习参考用书、辅导材料、媒体、网络等,它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使学生感兴趣的人,包括学习者、教育者、学习同伴。人力资源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主要是指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场所、情境、氛围等,在此环境中学生可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

五、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在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建构起来的,它的可操作性是很强的,其基本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一)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性环节或准备性环节,所以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以此目标为起点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的确定和明确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学习应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这些标准”。[2]学习目标的确定从内容来说,必须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从呈现来说必须反映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在学生的参与下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对学习目标产生认同感,从而有益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创设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需要的课堂学习场景。教师创设学习情境,实际上也就是依据学习目标,围绕学习内容,对课堂学习的有关场景进行描绘、设计和美化,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学习情境,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创设合作式情境,以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创设问题式情境,以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思维;创设探究式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创设体验式情境,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感悟与自我调控。这是一种富有情趣的、生动活泼的、轻松愉快的、蕴涵哲理的自主学习情境。创设这样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充溢、思维流畅,从而入情入境地进行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

(三)进行学习引导

学生的自主性学需要教师为其确立学习目标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外,还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学习引导。因为在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中,虽然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来进行,但自主性学习并不等于是学生自己的自由学习,因而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也就并不等于是教师放手不管的教学,而是一种引导性或指导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教师的组织要以知识的形成过程、思维的发展过程、能力的提高过程为主线,以多方合作互动、多项信息沟通、多种感官协调为方式,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四)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基于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在这一环节和阶段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主动地、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借用背景材料—形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背景材料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学生将这些背景材料作为学习资源和学习线索;在此基础上学生发现和形成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方式方法;按照此方式方法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即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整合、内化,并促成自身的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最基本形式是合作互动式探究,主要表现为学生个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学生集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式探究。

(五)形成总结评价

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对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总结和评价的内容主要有:探究方法的科学性、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问题的解决情况、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情况等,对这些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总结、评价、反思,以获得更深一步的理性认识。总结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由学生进行。总结评价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总结升华的过程,所以,由学生进行总结评价,则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健,李秀伟,王钢城.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0.

第3篇:自主学习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方法论

前言: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而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

自主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受益,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尽管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总的来说,基本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

1自主学习

1.1自主学习的定义。

什么是自主学习?目前,国外使用的与自主学习有关的术语很多,如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leaming)、主动学习(active leaming)、自我教育(self-education)、自我指导(self-instruction)、自我计划的学习(self-plarmed learning)、自律的学习(autonomotls -learning)、自我定向的学(self-directed leaning)、自我管理的学习(self-managed learning)、自我监控的学习(self-monitored learning)等。[1]但是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尽管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总的来说,基本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

1.1.1国外学者齐莫曼的观点。

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齐莫曼(Zimmerman)教授对自主学习的有关定义作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三个特征:

①强调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等方面的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

②强调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定向的反馈循环过程,认为自主学习者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方法或策略的效果,并根据这些反馈反复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

③强调自主学习者知道何时、如何使用某种特定的学习策略,或者作出合适的反应。

他所用的术语是self-regulated learning(在我国有人将之译为“自我调节学习”,也有人将之译为“自主学习”),是指“以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以获得渴望的学习结果” 。[1]

齐莫曼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研究框架(见表1)。齐莫曼认为,确定学生的学习是否是自主的,应该依据研究框架中的第三列,即任务条件。如果学生在该列中的六个方面均能由自己作出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这六个方面均不能由自己选择或控制,则其学习就无所谓自主。换言之,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经过练习已达到自动化的,学习的时间是定时而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作出自我监控;他们还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1.1.2国内知名学者的观点。

①国内较有影响的研究者董琦、周勇认为,自主学习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②北师大肖川博士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主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他给出了这样的定义:自主学习是就学习过程的内在品质而言的,它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

③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提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和学习结果等;从纵向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是指从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即学生在学习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之中能够对学习的进展、学习方法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在学习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总结。

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2]

综上所述我们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

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作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如果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调节学习进展、评估学习效果,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反之,如果学生在学习的上述方面完全依赖于他人指导或控制,其学习就是不自主的。

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

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的好处是,横向界定自主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澄清学生究竟在学习的哪些方面是自主的,哪些方面是不能自主的,为教师确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阶段性目标提供依据,也可以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纵向界定自主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明确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什么时候更多地需要自己给予监督、指导,什么时候较少需要引导、帮助。这两种鉴定方式各具功能,互为补充,为教师分析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完整而清晰的思路。

具体来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

1.2自主学习的分类。

自主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主学习特指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学校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不是孤立进行的,它的存在需要一个支持性的教育大环境,即学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自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以及营造宽松的张扬个性、发展自我的活动天地。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

2自主学习的特征

结合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把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如下:

2.1能动性。自主学习有别于各种形式的他主学习,它是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主体能动性。

2.2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的一面上,而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作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

2.3有效性。由于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作用,使它们发挥出最佳效果,因此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达到最优化的过程。一般说来,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2.4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就现实的情况来看,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学生的学习多数是介于这两极之间。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在有些方面可能是自主的,而在另一些方面可能是不自主的。这是因为,就在校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都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因此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习简单地分成是自主的或是不自主的,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分清其学习在哪些方面是自主的,在哪些方面是不自主的,或者说学习的自主程度有多大。做到这一点才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不同方面进行自主性的教育和培养。我们的研究正是基于对自主学习的这些理解为出发点的。

3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3.1人本主义心理学。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自主学习在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潮流,并对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现代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者的共同信仰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因此,他们特别关注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对学习的基本假设是:一个人的行动取决于他是怎样从他自己的角度来知觉世界。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教学应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的能力,自我的学习的调控能力;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是学习者的指导与顾问。教学以教为本位变为以学为本位。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的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学生本身自然就有学习的潜在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

3.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主动性的发挥。表现在,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主动的选择一些信息,与过去的经验相结合,相互作用,理解信息的意义,进行意义的建构。学生在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主动选择新的信息,在基于问题解决的情境中,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建构、并合作学习与探究,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3.3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调节学习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行动。自我调节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能依据自我效能感灵活地运用某些特殊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去促进学习。

4自主学习的策略

4.1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想学” 。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因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的心理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思维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相关问题上,才能从内心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4.2确立自主学习的目标——“能学” 。

自主确立学习目标,依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基础以及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和学习习惯安排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有明晰的学习目标和活动方向,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等,这些特征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4.3调节自主学习的进程——“会学” 。

营造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民主化的学习氛围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在自由学术的氛围中,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集体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发挥自己的特点,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质疑,不轻易苟同他人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深入理解,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在学生获取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习难度:先理解与巩固所学新知识中最基本的部分,在巩固新知以后,尝试思考与解决稍深的学习问题,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解决综合性更强、条件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问题,经过学生自己进行思维加工,将认识由具体、简单上升为抽象、复杂,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之后充分利用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总结,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评估学习效果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学习成果的激励和强化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

4.4开发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资源——“坚持学” 。

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为教育现代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信息技术引起学习方式的改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

在网络环境中,依托网络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提取所需信息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

“利用网络获取资源”是指利用网络环境自觉、主动筛选获得网络信息资源。学生在初始规划设计—信息搜集检索—筛选、加工处理—应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更在获取资源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促进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优化自主学习的技巧

5.1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推迟完成原定计划。

5.2合理规划每天时间。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

5.3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5.4及时复习。为了使学习能够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

5.5向他人提问。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应特别注意经常向周围同学请教、交流。

5.6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5.7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休息和运动不仅让你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是消除压力的好办法。

第4篇:自主学习范文

关键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169-01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独立地发现应有的结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发现应有结论的最好方式。在近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较以前大有改观,首先是广大教师重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尊重了学生学习的权利,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形式丰富了,学生活跃地“动”了起来。但是令广大教师困惑的是收效甚微,仍旧是一小部分学优生如鱼得水,尽展风采,相当一部分学生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只得静坐静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那么,如何让自主探索学习从热热闹闹的“形式”走向“实质”,使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到自主探索学习当中,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呢?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更多地重视了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与探索,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只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所以我们认为在一手抓好教师观念更新的同时,更应该抓好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二者协同改进,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才会产生改革的共鸣与发展。由于学生受以往传统课堂学习观的影响及各种不合时宜的学习要求的束缚,不管教师怎样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还是放不开。对此,我们首先从改革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入手,提出了新的《学生课堂学习要求》,解放学生的思想,打消他们学习的种种顾虑,树立其自信心,以全新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潜能、个性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条件下尽情施展。

我们知道,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之一。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包括下列几个主要环节:情境创设、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自我评价等。那么讨论一下下面两个模式:

1、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主要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书,并去解决问题,就能很好地体现自主学习。其主要的教学环节是:(1)创设情境。教师运用多媒体或语言描述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2)确定问题。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等,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3)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自主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注意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包括确定学习内容的能力,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4)合作学习。根据需要学生以同位、小组或全班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补充等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终达到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地解决问题的目的。(5)效果评价。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结果、解决的策略及学习主动性等作出自我评价。

2、探究性学习模式 这种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倡这种模式的研究者认为,科学家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可以传授给学生的,学生一旦有了这些策略,也就相应形成了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只要问题少而精,容量与思考价值大,能引发学生踊跃、深入地探究。对问题的设计可以从一个立足点出发,或分解成几个重要方面,或层次性步步展开,形成有序列的问题解决,从而达成总的目标。

多给学生独立探索学习的机会,多给他们一份鼓励与信任,增强他们独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要学会独立自主地探索学习,有一个培养、锻炼与鼓励的过程,教师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即使当时效果不佳,教师一次次的鼓励、信任会使学生重新鼓起勇气,充满信心的再去尝试乃至更多次地去尝试,总能取得成功。这其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可能不是很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鼓励、等待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决不能打击任何学生,放弃任何学生。

第5篇:自主学习范文

要学会有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为本;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50-01

所谓目标导引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导引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

1 目标呈现的情境性学习目标的定位以及如何呈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主学习的质量

教学中我们注重学习目标不是由教师为学生确定,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1.1 目标源于实践,创设生活情景。我们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始,创设生活情景,情景中蕴含数学学习目标,激发学习情趣,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创设情景,使学生从静态学习走向动态学习。通过实物操作、表象性操作进入符号操作,让学生由实践活动产生学习需要,由需要产生学习目标。

1.2 目标始于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人的学习潜能表现在对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使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对问题的获得有一种需要,从而为求知提供了磁场。例如在教“有余数除法”时,今天正好是11月1日,星期四,思考50天以后是星期几呢?学生顿生疑惑,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明确学习目标。

1.3. 目标赖于兴趣,创设兴趣源点。兴趣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目标的灵丹妙药,兴趣可以使学生持之以恒的领悟和在对知识的顿悟,兴趣能让学生造成一种情景,从而引发学生思维、探求。数学学习目标的呈现应该向着趣味化方面发展,教师在数学情趣中扮演探索真理的引路人。

2 注重自主探索的开放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尤其重视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例如,“圆的周长”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2.1 自己演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上台操作,将“圆的周长”放在投影上演示,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概念有一个形象的感知。

2.2 自做实验。学生人人动手操作,想办法求出直径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的周长。

2.3 观察思考。圆的周长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圆的周长如果不通过操作测量等方法怎样计算出来?这个设计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注重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3 提高合作交流的实效性在目标导引下的自主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同桌间、小组内、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技能”,大致包括:

3.1 听的技能。养成学生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自己的判断,丰富自己的理解。

3.2 说的技能。有敢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且突出重点。

3.3 交往的技能。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4 强调评价的素质化评价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等需靠正确的以学习目标为依据的教学评价去引导,去激励和调控。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以素质化的要求,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4.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要更注重开展自主评价。我们要改变学生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局面,采用教师对学生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互评和自评,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6篇:自主学习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新路径;监督式自学

不可否认,义务教育阶段,西部农村英语教学总体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南方发达省市。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历史问题,是长时间积累的痼疾,成因是多方位的,比如经济差异、文化差异、教育差异、家庭教育理念差异、社会人才预期不同等。本课题主要围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展开。鉴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城乡教育差距的缩小以及国家教育战略、人才需求等,全国开始了新一轮新课改实验。尽管新课改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新课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果不对英语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西部农村中学的英语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将大大受阻。为有助于西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难题的解决,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

一、引进、吸收外国自主学习策略

国外自学的不同分类、不同参与者和不同目标导致出现多种术语:自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或者叫自主学习(SALL,self-access language learning)。它是语言习得方法,不是语言教学方法,也叫自立学习(self-independent learning)、直接教学(direct teaching)、自我教学(self-teaching)、自我授课(self-instruction),甚至还叫自我主导学习(self-guided learning)。[1]

不论是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情况看,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神采飞扬地讲、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压迫式灌输的模式,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借鉴研究与探索,自主学习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2]

自主学习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的是“学”,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3]

二、在农村中学设立校内语言自治学习中心

此中心要经常性举办下列活动:如自学者结成对子,相互配合纠正各自的发音问题,自学者结成对子相互提问各自的词语拼写,也要使用有声字典进行检查,自学者一起练习常用短语,开展互教互学活动。自学者自愿组成语言学习和讨论小组,开展二人或多人对话学习活动,举办对内对外的演讲活动,举办对内对外的辩论活动,举办对内对外的朗读活动,举办对内对外的小话剧艺术表演活动等。

在语言自治学习中心,要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从主导地位换到配角地位。辅导教师的言行和心态,都要改变。辅导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语言自治学习过程中犯错误,要尽量忽视那些小错误,这是因为自习课的师生互动应该建立在平等或基本平等的基础上,重点是无障碍的沟通,而不是去教训学生。这里的辅导课与传统教室课,在教学目标和方式上都有很大差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师要像父母那样管教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不仅管学习,而且管生活。

1.辅导教师是学生的共同研究者。在自治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研究者、创造者。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考学意向、自修习惯等,然后确定理想的教学内容、认知策略、教学步骤,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是教学资源的研究者。认知灵活性理论要求辅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多元本质,如多种观点、多种模式、多种方案等。因此,教师事先必须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核对、过滤、精选、整合,然后制作成信息库,提供给学生,从而真正保证教学的高效和优质。

2.辅导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已习惯于被动的灌输式、服从式教学,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教学中,面对多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如何自主学习,如何调用信息,学生往往显得无所适从。那么,教师应该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辅导学生如何自主适当地制定学习目标,寻找最佳学习途径,如何区分良莠信息。另外,还要引导学生看到自主学习的成果,从中获得满意成功指数和较高幸福指数,并坚定未来自主学习的信心。[4]

3.辅导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认知理论要求学习者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中,带着不同的目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次的交叉学习,从而达到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它既强调个体积极能动的自主学习,又主张群体和谐友好的合作学习,从而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记忆、消化。校内小群体合作学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5]

4.自主学习中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依据许多因素,如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其中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来划分协作小组,能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力的相互包容能力,能更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学习风格千差万别,从感知风格看,有独立性和依存性两种;从记忆风格看,有趋异性和趋同性两种;由思维方式看,有分析型与综合型之分,但不管哪种学习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观察、分析、归类的基础上,一般采用“互补”的形式划分协作小组,让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共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逐渐养成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相互分享的优良品德。协作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充满人性化的协作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和协作学习的热情。[6]

三、在农村中学校外建立语言自治学习中心

多数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学校,学生学习的成绩取决于教师,学生作业的完成单独考学生。这是社会的误解,也是教育的悲哀。教育的广义与狭义定义都涉及教育的实施者。教育实施者其实涉及受教育者周围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似乎与教育不相干的媒体、气候、环境等。父母的教导、辅导,兄弟姐妹的指点、指导,亲友的开导、诱导,都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教育功效。

农村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一直缺乏合适、合格的学业支持系统。在农村,也许家长可以辅导学前班的课程和部分小学课程,但很少能够承担中学课程的辅导任务。外语课程的辅导任务更使家长心痛、头痛,特别是高中英语的答疑解惑更是难于上青天。平时,在农村建立小型语言自治学习中心可能性不大,因为缺乏合格的辅导人员。可是,语言自治学习中心也可以不要辅导教师,可以变成教学式的卡拉OK,自学者“自弹自唱”,即通过网络、手机、电话与远方的合格辅导教师进行互动,至少可以通过电子、电器等辅助教学设备自学、自练或结对问答。比如,在农村家庭背景和条件优越的学生家里建立自学小组,开展协作学习,邀请成绩较好的学生扶持学习较差的学生。也可以集中到当地英语基础较好的主人家接受辅导式自学,在遇到难题时,可以请辅导人员解答或讲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电脑搜索有关答案和知识链接,还可以统一播放磁带和光盘,练习听力。另外,在暑假、寒假,农家可以成立外语补课中心,邀请在职教师或在读的外语专业大学生充当临时辅导老师,可以预习新课、复习旧课,也可以扩展学习广度和深度,围绕语法难点、、阅读技巧、考试大纲等进行强化训练。

四、结束语

农村教育是世界难题。中国社会发展的城乡差异使得农村教育无法超越城市教育。为了让农村教育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为了构建和谐的城乡教育格局,城市教育支援、扶持、反哺农村教育势在必行。只有如此,未来教育公平才会尽早实现。农村中学的外语教学落后局面,期待国家制定方针、地方政府重视、乡村师生自强,先解决设备问题,再解决师资问题,同时建立符合国情、校情、村情的校内外监控式自学网络,争取覆盖每一位外语学习者,务必使他们比过去学得更主动、更自如、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David Gardner,Lindsay Miller.Establishing Self-Access――From Theory to Practice[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2] brown 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 York:prentice hall,2007.

[3] Jim Scrivener:Learning Teaching:A Guide book for English Lan guage Teacher[M]s.London:Macmillan Heinemann,1994.

[4] Willis Jane,Dave.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Macmillan Heinemann,2004.

第7篇:自主学习范文

关键词:

    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机械的练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要求将教师“外部”指导转化为学生“内部”的能动活动,即让学生将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运用的过程,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全面的发展自己,提高自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的个性倾向性,也是推动人去积极思考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教学中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需要教师积极找寻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烟雾尘,初步感知了瀑布的气势,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学习也是这样,“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探索实践的途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是学生积极主动性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在积极地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进而解决疑难,使学生取得进步。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要有胆识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大胆质疑, 寻求真正的理解。如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在敬佩詹天佑的同时,还针对他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中部凿井法、”“相对凿井法”谈出学生自己的设计、想法,进行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思维。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大胆怀疑、敢于创造性的接受知识,充分地展示了学生合理的思维过程。

其次,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在开始质疑时往往是缺乏思考,问题比较单纯幼稚,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加以批评甚至训斥,而应是加以鼓励,肯定他的态度,并在引导上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或心里活动等方面发问,如此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自觉地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问题就显得有针对性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的方法,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三、教学中贯穿情境活动。

把情境活动贯穿于教学中,可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情境的刺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主动探究学习内容,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相应提高了。

1、注重情境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使学生具有感受客观情境,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直至被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在一定条件下,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分角色表演、课本剧等各种情境活动形式使学生情感巩固深化,能力也缘此而得到完善。

2、拓宽有意义的情境空间

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的生活空间也就是他的成长环境,这个成长环境与学校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相比要宽阔得多,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课堂中进行各种情境活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变成了单一的“分析”、“指导”,致使学生的心智和各种技能不能得到完善。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试验中就经常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大自然,让学生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现代教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更应拓展其空间。教师从课堂这一教学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结合校课外活动或通过野外有目的的考察等活动强化学生在课外的相关感受。

四、运用迁移的思路,寻求主动发展

学习迁移是一条古老的心理学定律,它指的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学习对另一种知识、技能学习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影响对学生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积极主动发展的因素。因而,只要在教学中把握住迁移,教学是可以做到“教有条理”、“学有头绪”的。

第8篇:自主学习范文

作为老师,我们要提高对语文教学的重视,从教学目标出发,把握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我们要在教学方法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语文知识,让学生领略语文知识的魅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注重课堂互动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灵动性,活跃学生思维,另一方面还要利用提问、演讲、朗读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语言的灵动性,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比如,朗读时注意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使朗读饱含深情、抑扬顿挫,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愉悦之情。其次,我们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注意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将教师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教师的行为规范自己,要求自己。另外,我们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表现者,自发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角色的转变。例如,在学习《小摄影师》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扮演高尔基,以谦虚慈祥的样子面对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孩。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更高,理解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因此,我们要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生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自主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位置,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都会减弱,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要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让学生选择适合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教材中的生字词是难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形象记忆,做到知识的同化。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节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乌”和“鸟”两字混淆,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形象记忆,乌鸦的身体是黑色的,而且全身都黑,所以我们看不到乌鸦的眼睛,因此乌鸦的“乌”没有里面的点;还有的学生“喝”和“渴”不能准确区分,因此,我还可以借助形象记忆法,口渴的时候我们想水,这就是三点水旁的“渴”字,喝水时要用“口”,这就是喝水的“喝”字。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这些容易混淆的字区分开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实践活动

第9篇:自主学习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今天,大

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指出大学生自主学习不仅是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主动掌控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有利于激发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的形势和社会对新知识的不断更新的需求,人们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充实自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也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的一种基本素质。

1 自主学习的概念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领域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较,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简而言之,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本身作为自己学习的主体,通过对问题进行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并提出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如今,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都对自主学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国内大部分的研究者对自主学习的含义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认为有下面三层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导学生学习的内在性的机制。它是由学习者本身的态度、目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即学习者掌控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的自我控制的权利,包括对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材料的一种自我掌握和控制的能力。也就是学习者的自由选择程度。这就允许学生从自身对学习的需求和自己的学习能力、水平出发,选择符合自己的教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第三,自主学习指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权利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自我拟定和选择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一定的条件就是指学习者的学习不偏离总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师的适当指导。而要使这个目标得以实现,就要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允许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除此之外,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学者也提出了自主学习理论。埃里克森强调人的终生教育与发展,以及在不同发展时期教育者的职责与角色。罗杰斯认为天然的学习潜能是每个都人与生具有的,但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的时候。人本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要求和标准的人才,近期目标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和阐释,都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重要性,而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应该成为他们必修的一门课程。

2 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2.1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强调了培养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被喻为承载知识的“天之骄子”们,更应该自觉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大部分的学习都不是学校里进行的,也没有老师的指导和陪伴,要这正学到新的知识,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完全依靠自身的主观学习能动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每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当代的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素质。作为传承知识的教育者,面对知识更替如此迅速的现实,任何人都不可能讲人类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由传统的“授之以鱼”的教育方法向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授之以渔”的方法转变。由教授学生知识转变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才是学习的本质,才可能把终身学习的理想变成现实。

2.2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也要随之要改进。2003年颁布的《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重要性;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机械的学习方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窒息了学生的启迪思维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使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它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作用,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很显然,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之上的,从而不断地销蚀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要切实贯彻《课程教学要求》的要求,真正落实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刻不容缓。

2.3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

在学习上,要做到“事半功倍”,就要提高学习效果。学习者只有在理解所学的社会文化或群体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吸纳、内化,有效地把一系列知识、观点、原理、定理或理论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付诸实际应用,从而形成学习者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地追求,进而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调查表明,自主学习的学生比机械学习的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上,更有优势,他们往往能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较好地内化新知识,并有效地应用到实际中来,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同时,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要素。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为了避免被社会所淘汰,每一个人都要终生学习,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做到终身学习的前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伴随着个体一生的能力,也是个体一生之中采取最多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制约。大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要学,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要求学,把学习当成自身的一种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管理者,才能做到终身学习。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管理和主动驾驭自己的学习活动,把他人要我学习变为我要主动学习,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且有利于激发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新精神,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Erikson,E. H. Childhood and Society [M].New York:Norton,1997.

[2]Rogers,C. R. Freedom to Learn for The80s [J].Ohio: Merrill,2001.

[3]夏纪梅.解读《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J].外语界,2005(2):5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