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精选(九篇)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

第1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必要性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因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恢复、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而提出来的。其共识是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1]。而历史经验也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如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由此,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例如,美国提出,将研发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水平,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欧盟宣布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日本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大幅增加到1 156亿日元。韩国计划到2012年投资60 000亿韩元研发绿色能源新技术,另外,还把加快“三网融合”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英国、法国相继出台了“数字国家”战略,德国推出“信息与通信技术2020创新研究计划”,倾力增强信息通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英国还计划十年内在癌症和其他疾病领域投入150亿英镑用于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这比英国以往任何时候对生物医学研究的投入都要多。俄罗斯提出开发纳米和核能技术,在2009年宣布投资2 000亿卢布发展纳米技术,使其成为国家“科技战略的火车头”。

2009年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确定工作启动,当时初步确定的领域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文件起草组也相应成立,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先是从原本的七个领域扩展到了九个领域,增加了“民用航空”和“海洋工程”两大领域。2010年年初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四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经过半年的意见征求,主要领域从七个扩为九个,现在又改为七个,但前后七个领域的产业内容已发生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已进一步定为七个领域、23个重点方向。“新七领域”为“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这一宏大规划,被业内人士看做继“4万亿”后中国政府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而这一计划,已瞄准发展结构的根本转变。

但是,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也就是说,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1]。例如,美国有极为严格的高科技出口制度,有20个大类的高科技产品不得对中国出口,并动辄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为由,拒绝向中国输出技术。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我们的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的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才能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现状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它既涵盖了“战略”本身的重大性、长远性和未来性,也涵盖了“新兴产业”的新技术、新作用的特征[1]。例如,温家宝总理(2009)在强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时则指出,“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特征。同时,从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依据看也体现了“新兴产业”的特征(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1]。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两会期间表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战略性’是针对结构调整而言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新兴’主要在于技术的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2]。 赵刚(2009)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在国民经济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和长远影响的行业,其次是着眼未来,必须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可能性[2]。王勇(2010)战略性新兴产业指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特征的新兴产业[1]。中国部分媒体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内,由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性进展所形成的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前提[1]。

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关键核心技术相联系的。对二者关系的解释可从20世纪世界各国关于国家关键技术的规定中得到认识。例如,美国在1991年3月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中指出“国家关键技术”是对“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如先进技术计划(ATP)、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生物技术计划的人类基因组技术和环境保打技术计划的清洁能源及清洁车辆计划技术等,把关键技术与国家产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德国技研部委托弗朗霍夫系统和创新研究所与七个研究管理局合作提出的《21世纪初的德国关键技术》报告认为,所谓“关键技术”指的是“对国家经济有决定性影响;欧盟制定的《第四次研究、技术开发示范活动总体规划》把“关键技术”定义为:“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增强社会凝聚力的跨部门、跨行业的通用技术”;韩国政府制定的“高度先进国家计划”(又称HAN计划,c-7计划)认为,“关键技术”是“能够给经济带来最大潜力,并对社会有综合效益的基础性通用技术和应用性产业技术”。这些规定都把关键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新兴产业的兴起联系了起来。

第一次把关键核心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系起来的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他在2009年9月21日和22日面向47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大学和科研院所教授、专家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他指出,选择关键核心技术,确定新兴战略性产业直接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选对了就能跨越发展,选错了就会贻误时机。新兴战略性产业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否则就会受制于人。其后,他又在2009年11月3日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中强调,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当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也是与自主创新相联系的。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就必须加快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从国际社会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谁掌握了核心关键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发达国家为维护和垄断自身的科技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可能会采取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政策。因此,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自主创新。如果技术还是依赖国外,到最后仍然只能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不能享有高端利润,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他还指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技术、专利和标准,着力发展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先导产业,培育一大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理论评述

从以上理论讨论的状况看,要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其重要手段。同时,也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使中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重要意义。就整体来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当然,从这些理论讨论的情况发现,尽管各国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提得较多,但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自主创新路径,就相关的概念都还处于争论之中,例如,什么是战略性新产业?什么是关键核心技术?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究竟能够产生哪些效应?这些效应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有哪些?都还没有作出完整回答。因此,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相关问题,形成明确、具体的研究路径是必要的。

1.可形成的具体研究路径分析。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发展趋势:(1)对问题中所涉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及自主创新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并利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和目的,建立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研究的逻辑起点。(2)为了有利于问题研究的深入,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明确,将奠定继续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3)为了明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可在前面的研究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进行分析。例如,关键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及关系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过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形式分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详细研究,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为什么要通过自主创新形式来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4)为了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效应,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产业市场效益、产业技术效益、产业带动效益、产业优化升级效益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从理论上清楚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产生的效益,也可为后面的研究内容提供直接的参考标准。(5)为了更深入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可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条件进行分析。例如:技术知识聚集、资金保障体系、畅通的技术推广路径和产品销售市场等。这一部分的研究,可为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的探索提供逻辑参考。(6)为了能够探究出对实际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办法,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路径进行探索。例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建立、有效政府服务平台建立、配套技术使用体系的建立、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建立等。这部分的探究,可实现课题研究达到的实践指导意义的目的。

2.研究路径的结果分析。从以上研究路径看,可达成的预期结果有:(1)研究中形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背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条件,这不仅构成了完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还丰富了新兴产业理论,也拓展了“战略”理论的范畴,具有研究理论上的创新结果;(2)该研究根据关键技术理论和核心技术理论形成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这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作用。同时,也拓展了“关键技术”理论的和“核心技术”理论,具有理论上的创新结果;(3)该研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条件,探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路径,形成的完整的自主创新路径和研究体系,对中国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有一定实际指导作用,具有实践上的创新结果。

参考文献:

[1]王勇.战略性新兴产业简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第2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 技术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26-02

技术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课题,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日益提升。

1 技术创新

1.1 技术创新的概念

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最早观察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熊彼特是经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创新概念的人,他于1912年提出“创新”(Innovation)一词时认为,“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引人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的过程。

1.2 技术创新的特征

1)技术创新的主体

从技术创新的主体看,企业主要以自身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即以自主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企业利用自身的各种资源进行创新,利用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调配进行创新研发。

2)技术创新的效益性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把创新成果推向市场,接收市场的检验,最终获得成功,取得经济效益。

3)创新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

2 企业核心竞争力

2.1 概念

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一文中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以及企业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发明独特营销手段的能力。”

2.2 特征

1)增值性:核心能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能力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

2)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巾积累的一种特别的能力,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

3)难以转移性: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那样进行交易,这就使得核心能力很难从一个企业通过交易转移到另一个企业;

4)难以替代性:与其他的资源、能力相比,核心能力很难被其他生产要素或要素的组合所替代;

5)异质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长期演进而形成的独有的能力;

6)辐射性:从能力角度分析,核心能力是不同的技术、技能和知识组合融化形成的新专长,具有把核心技术辐射到各种最终产品的能力特性。

3 技术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技术创新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路径。而目前我国企业普遍现象是技术创新水平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停留在跟进模仿创新阶段,大多限于仿制或低水平开发,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构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模式。

3.1 形成有效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产学研联合步伐

要建立具有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新型制度。推进知识产权参与分配,对业绩突出的技术骨干采用股权、期权等各种激励方式;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要通过技术入股、岗位工资和建立重大奖励项目等多种分配形式,充分反映和体现科技人员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积极性;同时,还要引导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机制。

3.2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有了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研制开发并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主导产品;二是要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科研、培训和开发等关键环节整合成 技术创新链。

3.3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模式,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采用

根据技术创新的方法,人们将技术创新分为3种基本模式: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这3种创新模式各有优缺点,采用这些模式也需要有不同的条件和要求。

3.4 建立健全技术人才体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一是要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吸引机制 要以体现人才价值、知识价值和科技成果价值为原则,鼓励、吸引科技人员加入中小企业队伍;二是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对企业各层次人员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技术培训;引导企业在职工教育和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 把企业办成学习型企业,足额提供教育培训经费;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人才服务机制,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规范化,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3.5 培育技术创新的市场观念

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企业不断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在市场上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才能体现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3.6 加快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研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创优和产品创牌的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靖,胡振红.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2:50-51.

[2]姚正海.技术创新的概念与特征分析[J].商业经济,2009,10:31-32,55.

[3]裴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两个要素[J].经营管理,2010,4:75-76.

第3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企业战略;自主创新;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创新内涵的理解及其界定的几种主要观点包括:从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的分类以及自主创新内涵和外延的界定[1-4];从是否形成知识产权的角度进行企业核心技术与新产品价值的辨析[5-6];从技术创新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区分[7]……。但笔者认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宏观角度和政策法规角度分析居多,而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上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尤其是对自主创新实现过程中的要素分析欠缺,更多的是对“创新”的认识,习惯采用各种创新标准对自主创新进行划分,这样虽然容易从某个创新的角度理解自主创新,但并不能抓住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特征,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主”的理解不足。本文从企业战略层面讨论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导向和企业文化对自主创新的影响,着重分析“自主”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表现,进而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企业微观层面上的共同特征。

一、自主创新与企业的核心能力

Hamel和Prahalad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都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且每一种能力还可以继续细分。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企业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也决定了企业的效率差异。尽管各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具有稀缺性(某一企业所特有的)、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等特征。

自主创新的提出在宏观层面有着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含义,落实到微观层面主要就是引导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在企业的核心能力里,技术能力是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其他核心能力都是以一定的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技术的改变从根本上要求其他的核心能力要与之相适应。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并不符合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只有技术创新能够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从企业核心能力的角度而言,自主创新在微观层面就是企业能动性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来源上讲,技术创新主要有三种。①模仿型技术创新。模仿型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模仿已有的技术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而产生与原有技术的差异性,且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它是在率先者成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行的技术扩散,尽管可以回避研发风险,但其毕竟是一种跟随创新,所以形成的核心技术档次一般不会太高,而且具有扩散性,易于模仿,在市场上存活的时间不会太长。②自主型技术创新。自主型技术创新是企业依靠自我技术力量进行的以满足或创新市场需求、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其优势是使企业拥有率先独占性的核心技术并进而创造消费市场,但这种创新方式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比较雄厚的资金等作为保障。③集成型技术创新。集成型技术创新是企业将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等多种技术范式有机地组合起来,按照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构成一种新的产品或经营管理方式,通过对经济、技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合成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利用技术之间的协作性和系统支持性使创新后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比单一技术的贡献之和大,亦即1+1>2。一般认为,技术创新过程的集成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的优选,并以适宜的结构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要素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集成创新的优势在于它的整体性,某些在单一技术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却能通过集成创新在整体上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然而,集成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技术范式彼此之间的契合需要经过反复尝试和试错,因此要求企业拥有一定的人才和资金等作为保障[8]。

以上三种技术创新方式都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最能体现出自主创新自主性的则是第二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原始创新。然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各自发展战略不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种技术创新方式通常是最经济、最实用的创新方式,此时模仿性技术创新方式作为企业核心能力,其自主性主要表现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对模仿(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集成创新往往要求单个企业具有足够的规模,此时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作为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集成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其自主性也主要表现为企业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

二、自主创新与两个导向的沟通

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创新,要解决自主创新的企业导向问题,首先要从技术创新与企业导向的关系入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受两种企业导向的影响。①以企业家为导向(entrepreneurial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密切联系,它通过企业家管理的一般过程在技术创新中表现出来。Schumpter认为,企业家特有的精神就是愿意打破既定的框架,更容易推动企业突变式的创新和长期竞争优势的建立,从而以技术为根本优势确立市场优势,并进而指出创新是企业家的基本职能[9]。②以市场为导向(marketproclivity)的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企业对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快速捕捉和反馈为主,表现为相对竞争企业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深的层次满足顾客偏好。Hamel和Prahalad认为,市场导向会将企业的注意力仅限于客户已经表达出的需要上,因此市场导向型企业可能更多地关注现有产品线的延伸,而不是寻求对现有的和新客户的潜在需要的更深挖掘,会忽视在新市场中寻找新机会和开发新产品[10]。Christensen和Bower则认为,市场导向的创新容易使企业资源配置倾向于与现有市场相关的渐进式创新[11]。

显然,以企业家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企业家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突变式创新,而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生渐进式创新。那么,对自主创新而言是否存在着这样两个企业导向,从而有突变式自主创新和渐进式自主创新之说?笔者认为,从企业家精神、市场导向与自主创新的相互关系出发,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既要求企业家精神体现出“自主”的特性,又要求通过市场导向反映出“创新”的价值。

对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最早进行系统阐述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1934)[12],他把企业家精神归结为五点,即企业家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的成功欲望、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企业家的精明与敏锐、企业家的事业心。由此可见,首创精神、成功的渴望、承担风险和乐观精神、精明强干、进取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精神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构成了自主创新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各种困难的关键。企业家不仅是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且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关键的人力资本保障。由于企业家精神的存在,企业才具有创新的活力,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才得以激发,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创新的氛围。企业家作为创新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除了必备的个人素质培养之外,还需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把企业员工团结在一起,使其愿意为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发挥各自才能。企业家精神的激励作用促使企业进行创新,创造新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为技术核心能力的发展提供支撑。

此外,熊彼特关于企业家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企业家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它是长期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发展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内生的动态过程,即不断地通过开发新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获取新原料和建立新的组织结构来推动创新的过程。创造性破坏的灵魂是具备了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反过来,也只有不断地实施和推动创新的人才称得上是企业家,而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体现。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特征,它的形成受到企业家的个性、教育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13]。因此,企业家精神不可能像企业的产品一样具有特定的物质形态,人们只能通过某些表现形式来体会企业家精神的巨大作用。企业家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精神内涵的核心,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家组织研发、发现新技术以及克服困难、开拓市场都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企业家的价值除了组织研发、承担研发风险、管理创新过程,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技术成果引入市场实现经济价值。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微观层面上自主创新的形式是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最能够体现自主创新的自主性,也是企业家导向最集中的体现;而模仿及消化吸收创新的自主性表现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这也体现了企业家精神,但是此时的市场导向要强于企业家导向,企业模仿创新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占领市场,满足顾客需求;集成创新的自主性更体现在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力上,而创新的效果则需要市场的检验,因此集成创新最能够体现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图1给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导向在自主创新各形式中的体现和相互关系。

三、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它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制度、企业精神、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企业文化具有两个层次:一是外显文化,即显露在外部的人们可以直接察觉到的诸如企业的标志、工作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等,这些可归结为三个层面即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二是内隐文化,即较深层次的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诸如企业的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等。笔者认为,企业文化主要通过内隐文化影响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对企业文化的影响却首先是在外显文化上,进而影响内隐文化。因此,就微观层面而言,内隐文化和外显文化可以通过自主创新的相互影响,彼此协调。

内隐文化对企业自主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目标对自主创新的影响。企业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都对自主创新有影响,但通常情况下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要求企业进行自主创新,主要表现为通过自主研制自主开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而短期目标除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外,还应为自主创新积累力量,一味依赖引进技术去达成企业短期效益的做法对企业长期发展是危险的。二是企业价值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的价值观是比企业目标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通常能够影响企业目标的制定。企业无论具有一个充满朝气、自强不息的价值观还是投机取巧、得过且过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前者可以在资源、制度、组织等方面给企业自主创新营造各种有利的环境,而后者极有可能使自主创新流于形式和口号。三是企业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作用。企业精神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它源于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正如不是每个企业都存在企业家一样,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具有企业精神,而一旦企业家的精神影响了企业中每个人,具有相同价值观的员工能够领悟并贯彻这种精神,那么企业家精神就会上升为企业精神。罗宾斯(S.P.Robbins)和库尔塔(M.Coultra)认为,在企业中文化首先是一种领悟,个人根据他在组织(企业)中的所见所闻来理解组织(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中更为内在的、不易察觉的构成要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的每一个成员。在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企业中,每一个企业成员都会察觉到一种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这种领悟能产生对企业理念、道德行为规范和企业精神的认同感。从前文对企业家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讨论得知,存在企业精神的企业也一定是积极实现自主创新的企业,因此,塑造企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及塑造企业精神本身就是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

同时,自主创新也会影响企业文化,这种影响主要作用在外显文化即对制度层面、结构层面和经营层面的影响。自主创新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本身对外显文化的影响,二是“自主”性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也就是以自主创新的企业家精神为指导的内显文化对外显文化的影响。自主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见图2。

技术创新在企业中以一种内部变革的形式存在和发生作用,结果体现在促进企业制度中各种保证技术创新启动、运行和扩散的相应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技术创新在企业中发生,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必然要求企业的制度层面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具体地说,技术创新活动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计划、组织和人事管理等所表现的外显文化随着技术的变革和创新而发生变化;企业要进行技术创新必须建立相应的机构,这必然导致企业结构的变动调整,此外,技术创新也内在地要求对技术创新成功发挥重要作用的人员掌握更多的企业资源、拥有更多的自主决策权,这都会引起企业结构的变动和重组;技术创新引起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改变和外部消费者对企业的重新定位。技术创新会引起企业的生产设备、工作人员、生产环境、工艺流程、管理制度等的变动,依靠新的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接受、认同并改变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这样就要求企业协调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最佳的市场策略。

自主创新的自主性则要求企业在制度、结构和经营上体现出企业家精神,比如,原则性与灵活性并举的人事制度能给予人才充分的施展空间,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有助于迅速决策、共享创新资源并抓住市场机遇,灵活的经营策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机制可以创造新的顾客需求。

四、结语

企业真正将自主创新作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国家实现全面振兴的基础,自主创新是企业能动性与技术创新的有机结合,这种自主性不是靠行政命令和资金投入就能够获得,而必须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战略层面的一般要素也对自主创新产生影响,其中将企业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始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有意识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体现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两种导向,以企业家为导向的更偏重于原始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自主创新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的则偏重于消化吸收创新,为自主创新打下市场基础;集成创新既体现了企业家控制力,又注重市场检验,因此最能体现出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的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形成的背景,不仅要在制度、结构和经营层面体现企业家精神,更要深入到企业目标、价值观和精神层面,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尚勇.从科技经济两个方面把加强自主创新落到实处[J].中国科技产业,2005(3):16-17.

[2]朱高峰.自主创新:把技术与经济融为一体[N].光明日报,2005-11-13(A3).

[3]王元.探寻自主创新三大要点[J].深圳特区科技,2005(7):56-57.

[4]彭纪生,刘伯军.模仿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学研究,2003(4):423-427.

[5]温瑞珺,龚建立,王黎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5(9):68-69.

[6]毛建军.自主创新从概念走向实践[J].科技促进发展,2006(6):36-46.

[7]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6-45.

[8]李宇,高良谋,关伟.企业控制力的视角: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的动态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4):485-488.

[9]约瑟夫•熊彼特.企业家的职能[J].冯文光,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3):61.

[10]HamelG,petingforthefuture[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4:57.

[11]ChristensenCM,BowerJL.Customerpower,strategicinvestment,andthefailureofleading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6,17:197-218.

第4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技术创新的分类

企业的创新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其中技术创新又分为核心技术与非核心技术创新;非技术创新包括的种类比较多,如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有时甚至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核心技术的创新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但资金投入不是核心技术开发获得成功的充分条件,仅是必要条件。核心技术决定着非核心技术的发展,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不能离开核心技术的约束而自行发展,当然非核心技术有很多相关的替代技术,非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小,相对简单。非技术创新主要从非物质方面着手,它与技术创新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方式是间接的,主要通过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管理效率的变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与相关企业竞争时该企业所具有的优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不等同于产品的核心技术。一个企业必须在整个产业链进行定位,占据自己的战略位置,而这块位置就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可能是技术,可能是物流,也可能是库存管理。由此看来,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产品的生产需要经过许多道工序,专业化的分工使许多企业参与到产品的生产环节中,在生产的某些环节中的关键技术才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而这种关键技术与产品的核心技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消除把产品的核心技术一律看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误解。产品的核心技术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有条件的,或者说核心技术并不构成所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民营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是与产品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强大的生产能力、比较完善的营销网络。民营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就表现为非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非技术的创新。当然这并不是说民营企业不需要了解产品的核心技术,而是民营企业在了解相关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与掌握核心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关系以最优惠的条件,及时获得核心技术,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挥打好相应的基础。

民营经济发展与非技术创新的关系

民营经济选择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的原因

产品从原材料到消费者手中,可以分为三类环节,研发环节、制造环节、营销环节,企业可以处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参与产品的价值链,获取自身的利益。研发环节一般就是指产品的核心技术开发过程。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已越来越专业化,一项新产品的开发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多,资金、人才、技术一项不可缺,开发周期相应延长。核心技术开发的这些特征使民营经济自身的实际情况难以承担的,民营经济集中精力开发产品的核心技术是不适当的,经常是投入多产出少,挫伤民营经济创新的热情。制造环节一般是把产品生产出来,所使用的技术已经定型,要求企业仅仅是理解掌握,提高产品生产的熟练程度与精确程度。民营经济在这方面是可以适应的,民营经济完全可以以对市场的了解进行产品外观、颜色、体积大小等的改造,即实行非核心技术的创新,这种创新适应民营经济自身科研力量弱而擅长模仿的特点,扬长避短。营销环节是通过有效合理的促销手段、广告手段使消费者购买产品,这就需要处于市场当中的企业掌握先进的营销手段,这时需要的更多是企业人员的创意,即进行非技术的创新。

民营经济选择非技术创新的可行性

民营企业能够实施非核心技术与非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取决于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消费行为的变化又决定于消费心理的变化,这也预示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要求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惕,把创新作为日常经营行为的一部分。民营企业比起国有与集体企业要具有优势,民营企业决策迅速,能很快觉察到市场的变化,迅速采取措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民营企业来说,在发展的早期,应尽可能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活动,他们的创新应更多集中在非核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上。非核心技术创新更侧重与原有技术的衔接,在原有价值链的基础上,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先进企业合作,能使民营经济充分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规避风险,在价值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非技术创新主要从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民营经济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经营模式不拘一格,在非技术创新中更能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

利用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使民营经济容易进入产业链条

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可以专注于产业链条的某一个环节,然后通过与产业链条中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协作,共同实现产品的生产。民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先选择需要非核心技术的产业环节切入,这些环节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市场进入障碍较低,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但这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也处于相对不利的状况。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符合民营经济的成本约束

民营经济总体来说规模小,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不适合从事资金投入量大的项目,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引用核心技术后,民营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满足市场要求的新品,虽然在核心技术方面没有突破,但在非核心技术方面则应大力创新。非核心技术主要从产品的外观、色彩、体积的大小以及针对特定的消费对象方面创新,所需资金的投入并不大,技术要求并不复杂,但效果非常明显,符合民营经济少投入多产出的要求,符合民营经济的成本约束。

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容易发挥民营经济的比较优势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比起国有与集体企业来说具有体制上的优势,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能根据市场需要迅速调整其经营战略。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正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创新的方向,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需要民营企业对相应的核心技术与市场需求有深刻的认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正是在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一点一点突破原有体制的约束而实现的,市场经济训练了民营企业敏锐的嗅觉,在实施非核心技术创新战略时就具有相应的比较优势。

第5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培育;保持

一、 高新技术企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

1. 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高新技术企业是由高新技术的概念延伸而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2000)中划定高新技术为: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其它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和产业相比有着许多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1)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和R&D资金密集是世界高技术及其产品的主要特征。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知识、技术、智力和R&D资金密集程度决定着其水平和层次;(2)创新性。高技术是以世界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通过代价高昂的研究和探索,使技术不断创新;(3)高风险性。开发高技术产品要应用新工艺,需要投资较大,要求水平较高,风险也很大;(4)时空性。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从研制、开发到生产应用的周期迅速缩短,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缩短,竞争更加激烈,时空特性更加突出。

2. 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涵。核心技术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技术资源和能力。虽然国际上对不同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不同的描述,但较为一致的共识是,决定一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四个维度:有价值的技术竞争力(能为企业在外部环境利用机会、降低威胁而创造价值的技术能力)、稀有的技术竞争力(极少数现有或潜在竞争对手能拥有的技术能力)、难于模仿的技术竞争力(其他企业不轻易建立起来的技术能力)、不可替代的技术竞争力(不具有战略对等资源的技术能力)。

二、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前提。战略是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它是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资源配置的依据,战略选择的准确与否,将对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把战略的制定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结合起来,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与市场趋势相一致。而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则要求企业既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从市场上获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

2.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高新技术企业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决定了企业必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大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创新性。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企业文化,关键是营造“学习、创新、超越”的氛围,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员工创造事业需求发展空间,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充分展示作为,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最关键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智力密集性。人才聚集和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关键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的企业团队精神,是企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能力,而合作能力只有通过相应文化氛围的培养和相应价值观的陶冶才能养成。团队精神的养成是形成合作能力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员工只有相互协调,才能整合各类知识资源,形成合力。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最突出的内在特性就是它的开放性。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管理等的创新,必须不断吸收外界的先进技术、知识和智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原创能力,打造自己的专利和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就必须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协调的新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价值观和组织行为,以适应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带来的变化,适应全球性市场竞争时代的到来。

3.建立适合知识型员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内部保障。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工作人员皆为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要关注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其重点是如何开发与管理知识型员工,对知识型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我们不能运用传统的管理方式来对待他们,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营造相互尊重及和谐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工作制。(2)把严格的刚性管理和柔性的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增强员工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3)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持续技术创新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才能推动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和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

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持续技术创新可采取如下模式:(1)自主创新。以企业自身力量为基础独立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新的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加入研究联合体。高新技术企业可出资建立研发联合体,利用行业技术优势降低企业研发的成本,其性质是风险投资。依靠雄厚的科研实力,可以在那些已形成产业集群的高科技企业间建立研发联合体。(3)并购。为了保持由高新技术所产生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降低本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成本,高新技术企业应多考虑兼并那些有很好产品创意的或高素质的技术开发设备的人员,但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初创企业。(4)外包。当高新技术企业决定开发新产品时,无法保证一定能成功,而借助业务外包,企业可以把制造和研发的风险分散到一个或多个外包商身上,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5)建立技术联盟。与发达国家建立技术联盟,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并转化为自己的技术优势。

5.专利战略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桥梁。所谓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战略,指高新技术企业从长远的发展和全局的利益角度出发,为了抢占或维持技术创新的制高点,运用专利制度,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

实施专利战略,在企业决策层面上,要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放眼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洞察市场和评估技术的变化所产生专利产权的价值变迁,在其中辩识机会,规避风险,发现新技术发展方向或重新界定企业主导产品的业务范围,运用专利制度对技术创新战略做出科学决策,并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方向和专利工作目标。

三、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保持

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弱化或丧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

1. 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是指企业在恰当的时间内对重要事件、机会和外部威胁做出有意识的反应以获得或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反应能力取决于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和信息反馈系统。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系统,使企业具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主要资源的配置,从而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更应考虑如何有利于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

第6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字:核心竞争力   自主产权   自主创新 

  

   所谓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企业自己内部对知识和某项技术的组合,特别是在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使资源和技术达到最合理的整合是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本身优势明显 、有潜力、难以被模仿。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已成为某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永久性创造出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使企业在竞争力企业中保持长期主动性。后来经过不断的研究发展,只有当企业的某种竞争力具有了独特性才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如果一个企业拥有一条或多条价值增值链,这些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如果企业在某一环节上的独特能力能够以最高的价值和较低的成本,使企业的价值增长最大化,这种具有的独特性或者比较优势的能力称为核心竞争力。因此,只有当一个企业同时具备了自身优势明显,有扩展潜力并且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超越才能称之为具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企业的核心品牌形象能力;企业的核心服务能力;企业的核心生产能力;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企业的响应能力等。并且这些表现能够相互配合得当。以下本文详细从企业自主创新及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两方面探索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不断地创新。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创新是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要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处于不败之地就是只求生存都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技术创新等早已代替之前生产和营销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现代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是看谁能占领技术的最高点并不被模仿。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日益加快的产业化科技成果,信息、数字、生物以及新材料等诸如此类的高新技术在现实中的广泛应用并且得到高速发展。据统计高新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已达到70%差不多。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中高精端的新技术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这就加快调整传统产业及升级生产技术,使传统产业不断发展为适合当代经济发展速度的转型企业。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垄断使企业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这些充分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流砥柱--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所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在于创新,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探索,从企业的技术、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管理等各个方面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 

   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今的企业制度要求的是体现企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分配和高效组合,但是这种优化分配和高效组合能否充分发挥出领导层要求的最大效应,着重是依靠企业的核心技术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果某个企业想要有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不断地发展与世界经济同步前进,就必须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这种技术是别的企业无法复制并且在市场中得到认可进而占有市场主要份额。换句话说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企业核心技术。因此在企业建立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什么,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案。否则,我们就必须认真地对现有技术和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研究、分析、整合,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对我们要发展的核心产品或者技术进行分解、归类和整合,要做到对企业的情况了然于胸,然后对其进行明细划分。下一步就是一定的人员、对项目技术和特殊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开发、验证、以及进一步的改进,使其成为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另外企业应该持续地研发打造核心产品来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而且必须不断发展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世界上很多知名的大企业为什么能在自己的行业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就是因为他们不但有自己的核心的竞争产品作为招牌,更重要的是他们能让自己的核心产品跟随世界的发展不断更新。另外,想要做好技术创新,企业就必须注意在该项技术方面的专有技术人员的培养,毕竟要以人为本,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储备进行技术创新需要的潜力因素,抓住时机将这些潜力因素及时地转换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硕果。

   二、企业文化的创新。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信仰,创新企业文化 在人的就相当于给企业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果一个民族的壮大要一种精神作为民族的支撑,那么一个企业同样也需要一种精神或者一种经营理念指导企业的日常经营方式,从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或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计划。从高角度看待企业发展方向为其准确地作出在市场“定位”,这样可以是企业在发展中有效避免行业和市场中的不必要面临的风险。一个企业假如没有了企业文化的强有力支撑,那么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就没有了灵魂,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更谈不上发展。在全球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企业文化实质上就是竞争文化,其作为现代文化的指导,使企业在竞争国际化的环境中取得优势鲜明目标。企业应对现存的企业文化需要去其糟粕,制定一套与现实社会环境相适应、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服务、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竞争文化。企业想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重发挥企业文化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高度的认真拿出属于自己的企业形象。 

三、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才能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质的提高,达到企业创新的科技竞争力和基础的重要保障。增强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使企业在某一项技术上充分体现出集成创新的优势使其在关键领域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企业的自主创新还要依靠有利的全球科技力量,结合自身发展充分消化吸收并实现企业各方面因素的创新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并外还有一项重要因素,人才因素在企业自主创新上的重要作用,现代企业提倡以人为本,人才是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健全的创新激励体系也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一套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中心的激励体系,重视奖励对人员的激励效果,吸引高素质人才,努力为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铺路。

   其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培育与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在现在的经济时代,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知识也是当前经济增长及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自主的知识产权始终在无形的资产扮演者重要角色,随着全球经济化脚步的加快,知识无国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有效的促使了全球的经济的高速发展。以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全球范围的经济合作体遍布世界角落。 

   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作为消费者最关心的最容易知道的构成要素在整个构成要素中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对于消费者来说,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准确地说是关心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品牌效应而不是某个公司的组织结构、经营战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一、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知识权产整体运作水平。 

   1、提高企业自主知识权的基础是创新。现代企业想获得持续竞争的基础就是创新,创新同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一个企业如果想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对所处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考证、分析、研究,从环境出发结合自身情况创新企业发展因素。并将技术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企业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拿出自己的新产品、新技术,才能提高自己的产品技术的含金量增强竞争优势,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做到成本降低,受顾客欢迎的好产品,拓展市场份额并开发出新的市场区域。现在的大型公司都特别重视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设立专门的研发部门加大研发力度来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在全世界500强企业中R&D投入占销量总收入的比重约5%~10%。这明显高于本国企业。这是我过目前需要面临重要问题,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国际市场环境下,国内的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力度和效果就不尽如人意了,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表现出的问题是对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不注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投入和研究,特别是在R&D方面的投资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只满足于传统方式赚钱,已出现问题就是打价格战。或许是由于某些原因,国内的有些企业现在还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尚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里脱离,有一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对于企业各方面的创新要求底下。这样长期以来,势必会使国内的企业处于发展瓶颈期,很难有创造性的突破。但是在这其中总会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且已初见成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联想的技术创新就不但让自己的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新很好的结合原创创新和引进创新的结合,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并成功收购了美国IBM公司,完美的登上世界经济舞台,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企业自主知识权的动力是信息化和加强管理创新。企业信息化假设的加强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得到强化,促使企业各个管理方面的创新,强强联合才能为企业的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在这就拿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公司来说。沃尔玛有现在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沃尔玛的营业额总计在2001和2002年连续第二的骄人业绩,这主要归功于在沃尔玛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租用了IBM公司的计算机进行物流管理。上世纪八十年代,沃尔玛的领导层决定花巨资发射并成功拥有了自己的卫星系统,用于自己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自己带来的不仅仅是2400万美元的回报。事实证明有投入就肯定有回报。

现在大家都知道,信息化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信息化呢?实现信息化核心主要涉及的环节虽然很多,但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和人才信息化两项。另外,企业信息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推倒那座在人们心中的无形障碍,是计算机技术人人都会人人都懂,让真正的计算机人才学习其他的企业需要的技术,让任何人的技术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总之企业员工之间取长补短,做到业务兼容,相互配合,发挥出企业信息化的集中优势。

   3、提高企业自主知识权的手段是以争创名牌,带动企业无形财产的增值。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名牌的追求会原来越普遍,品牌效应时代已经到来,品牌将充分体现出成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品牌作为商品的身份象征,就会具有相当强的无形商业价值,一个好的品牌竟成为企业亘古不变的竞争力。

   4、提高企业自主知识权的后盾是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拥有的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将影响员工对企业级外界的观点及其想法。企业文化还保障了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潜力的充分发挥。

   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热情,一个员工优秀的主动性是用钱买不来的更用钱买不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但是这些企业的文化缺可以做到。他不但加强了传统管理的某些功能而且这些所形成的功能是无法替代的。就像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力、激励效果等作用,通过这些效果的充分发挥,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升华。

   5、提高企业自主知识权就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首先从企业内部的产权部门和相关制度上要重视并将其建立并健全,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重视知识产权的运用及管理工作,增强知识产权所带来的风险意识。还有那些准备在国际上有一番作为的内地企业更需要对知识产权重视,应做到“产权先行,产品跟进”。以准备出口的产品和技术为核心,首先对其知识产权进行必要的检测及论证,在生产产品及开发技术之前申请商标或专利,将未来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对于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更应该重视知识产权这个无形的资本,是产权深化人心,尽快与世界上知识产权先进国家接轨,做到对知识产权专业、高效的管理。最后,在企业的内部一定重视知识产权的商业秘密保护。比如,要求员工履行公司的固有知识产权的保密义务以及相同行业禁止竞争义务,并将其列入劳动合同。

   二、战略体系和知识产权战略产业联盟的建立。

   知识产权战略产业联盟是为了达到某个产业内部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要求每个组成的联盟内部的所有企业通过一起开发分析、协作调查、交叉研究等战略手段实现联盟内知识产权资源的共享,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通过组成联盟的企业共同支持的某项技术标准迅速扩张市场拓展联盟的市场占有额,从而把本联盟内部支持的标准提升到现实加强和稳固整个联盟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行知识产权战略的主要目标,只有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升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运用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加快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及能力,使得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提高还保障和发展了综合能力,进而加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其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赢得主话语权。

第7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 陕西;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企业是指一般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民营”两字,主要是对这一类企业所共同拥有的经营机制的概括和归纳,它是一种非国有多种经济共存的混合经济形态,实行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营模式。陕西民营科技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跌宕起伏,几代民营科技企业家在不断成熟中改写着科技工作者自身的价值,民营科技企业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已由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转向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式发展阶段。2006年以来,在全省民营科技企业中,从事高新技术的企业占60%,生产销售高新技术产品的占90%。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增值的贡献率达80%以上,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生力军。目前,陕西省共有科技型中小企业2万多家,其中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13125家,从业人员44万人,科技人员23万人,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年收入过百万元的企业2000多家,其中过千万元的500多家,过亿元的65家;先后创出中国名牌产品6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陕西省名牌产品205个、国家免检产品58个、全国创名牌重点企业43个。民营科技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所占90%。但近五年来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饱和等新形势下,民营科技企业中的老企业经营倍感吃力,新企业创业越来越难,小微企业平均寿命缩短,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回顾陕西省近十年来能够被称道的优秀民营科技企业,还是屈指可数,反而有些“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感觉,也许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有所增强,但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耳熟能详的企业快速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已经成为遗憾的事实。残酷的现实说明,民营科技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但几乎所有的民营科技企业均感后劲不足。如何使民营科技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并健康发展,是当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笔者认为造成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势头受挫的根本原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退乃至丧失。

自从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对“核心竞争力”给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开始,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和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度量企业乃至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状态的重要评判标准。所谓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利用其特有的资源与能力,通过创新形成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支撑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包含创新能力、开拓市场竞争力、管理和资源整合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内容。[1]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营活动中,企业能否顺利完成经营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陕西民营科技企业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构成要素,并使诸要素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能。

二、陕西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减退的原因

陕西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减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一是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对新技术的引进依懒性较强。陕西人的观念是求稳,创新动力不足,只要有钱赚,很少考虑技术升级,更不愿意尝试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二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陕西大中型民营科技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1.5%,一般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研发支出所占比例低于1%;自设科研机构并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仅占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的45.3%,超过半数的企业没有建立技术创新中心。三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竞争靠低成本。据统计,60%的企业没有技术专利,许多竞争性领域,核心技术不掌握在企业手中,长期受制于人,超过80%的企业没有自主品牌。四是产学研不能有效结合。企业缺少科研领军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追求研究成果学术性,不重视应用技术研究,缺少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平台,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脱节问题比较突出。

2、经营管理粗放,融资难题依旧未破

陕西民营科技企业创业者多是技术出身,擅长技术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并不十分精通,一旦遇到经营管理棘手问题,不是从自身出发寻找解决办法,而是寄希望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一些中小微企业的家族式管理特点比较明显,排斥外族现象比较普遍,引入战略合作者的愿望较低,使得企业的发展空间人为被压缩。陕西省多数中小微民营科技企业还处于制度尚未健全的经验管理阶段,90%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战略管理咨询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培训,有一定技术基础和专利的企业很容易以技术代替管理,形成管理上的短板。

3、缺乏核心技术,竞争能力弱化

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多数是经过多年原始基本积累后,借助优惠政策的东风,凭借一两个好项目和好产品,或者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创办起来的。随着企业环境的变迁,支撑企业进步的历史资源的消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明显下降甚至丧失。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引进消化率不高。民营科技企业的立企之本就是以拥有高新技术及其产品取胜,然而,陕西省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核心产品依赖外购,企业只是起到了一个零部件组装的功能,这种“短平快”的做法,虽说在短时期内能实现经营目标,却也为竞争对手通过效仿而追赶甚至超过自己提供了机会。即便如此,企业对引进的技术消化率也不高,因而致使企业的竞争优势不能维持持久。二是市场营销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缺乏高水平营销人才,营销观念滞后,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依靠“人海战术”推销产品阶段,热衷于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制造“轰动效应”,而将诸如市场定位、市场调查和预测、营销网络渠道建设等视为可有可无,最终使企业在竞争中输在了“最后一公里上”。三是合作精神欠佳,科技成果难转化。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导致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又导致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人员的不足,因而造成许多科研项目难以就地转化。同时,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还没有完全摆脱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影响,民营科技企业又缺乏主动合作的精神,习惯于单打独斗,这必然导致竞争能力的减退与丧失。

4、缺乏科学经营的头脑和风险意识

陕西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及地方政府给予极大优惠政策的结果。但成功后的一些企业却淡化了投资风险意识,忽视了上项目之前的市场前景调查分析及未来收益回报预测等,结果导致了一些企业或“未老先衰”或“穷途末路”。同时,一些企业对国家、地方出台的一些优惠政策在创立之初,还积极主动去使用,而发展到中后期时,使用的积极性就逐渐降低。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这方面政策掌握不充分,不知如何使用;二是感觉政策“不解渴”不屑使用;三是想使用政策,但由于履行手续的繁琐和报批时间的过长而不愿用。这就使企业丧失了一个可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或可能提升公司声誉的好机会。

三、提升陕西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难以被其它资源和能力所替代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般产生于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2]提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针对陕西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现状,笔者重点提出以下四点对策与建议。

1、增强企业家的战略管理意识是提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核心职能是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主角。在核心竞争力的观念进入企业家的意识之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作为一种无意识的企业行为,与企业有意识地塑造和提升行为的影响相比,其形成和成长的速度和强度要慢得多、弱得多。[3]可见,企业家的才能、魄力和远有卓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陕西民营科技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企业领导人就必须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企业制度并加以规范,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准确战略定位,从整体上谋划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科学分析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竞争环境,整合内部科技资源,形成核心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民营科技企业领导人及管理人员,不但要加强经济学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建立起战略思维模式,而且要深刻理解当前信息化和网络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消费需求的变动趋势。

2、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提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科技力量关键在人,有科技人才就有科技力量,有科技力量就有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要走自主创新、内生驱动之路,首先是积极“筑巢引凤”,以解决民营科技企业优秀人才缺乏的困境。这就要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创新人才开发机制,尤其是创造选人、用人、育人的制度环境,彻底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纠正排斥外族偏向,不再视科技人员为“外人”,而当成“自己人”作为团队成员,全心全意地为科技人才充分施展才华搭建科研平台,以“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4]并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次,要培养和吸引技术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和技术参股兴办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国(境)内外科技人员和留学人员来陕兴办民营科技企业,吸引海内外优秀高科技人才到民营科技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引导全省各类科技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岗位优势,指导民营科技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工作。再次,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现有企业所有员工的科技含量。对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应注重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企业管理人才应加强财务管理效益、资本运作能力、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等的培养,对营销人才应注重营销网络技术、与顾客合作能力及对营销渠道掌控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对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宣传和细则制定工作,化解企业主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3、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升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是构成包括民营科技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性能、工艺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越高,产品进入市场的障碍就越少,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就越强。”[5]各地政府要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进一步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大力支持规模企业、成长型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到民营企业创办或者共建研发机构,做到自主研发与联合开发、科技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对已经成立的民营科技企业研发中心,要加大资金投入与培育,促其产品升级;积极支持科研实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申请部级科技项目,重点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项目,全方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4、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的资源和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亦是百年老店长寿的秘诀。加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引导企业和员工的价值取向,凝聚人心,激发先进生产力的生成,聚合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要素,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科技企业要自觉培育具有陕西乡情特征的企业文化,教育员工牢固树立质优取胜的质量意识、顾客至上的服务观、诚信为本的伦理观、自主创新的发展观。要努力做到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统一起来,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服务公众的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把遵循市场发展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把个人富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结合起来,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的企业经营者和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1] 汤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EB/OL].http://.cn/tangyang1966,2013.12.09.

[2] 肖周录,段进朋,屈志勇.我省中小企业发展对策研究报告之一,[R].西安:陕西省人民政府政策研究室,2010.1-12.

[3]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50.

[4] .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N].人民日报,2014.6.10(1).

[5] 百度文库.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EB/OL].http:///link?l,2012.05.15.

【作者简介】

第8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博弈;非核心技术创新;产业集群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中小企业创造了新增产值中的76.7%,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我国加入WTO以来,企业所面临的竞争是国际性的,难免遭遇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我国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站在战略的高度,实施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创新模式,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发展策略,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然而中小企业有其天然的劣势。探讨扬弃劣势来创新、来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更为重要。

一、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

1.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实质是对客户的争夺,谁能让消费者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消费者买谁的账归根结底就是谁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换一种说法就是谁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使企业持续地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则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企业为顾客创造别人所不能创造的价值的能力。从核心竞争力产生的逻辑出发,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需具有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延展性。

关于创新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创立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实现生产要素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的组合。具体包括5种情况:(1)创造一种新的产品;(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由以上5个方面可以看出,创新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技术与经济相统一的概念,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只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产生一种新的、独特的产品、工艺,或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最终为企业赢得了市场,取得了经济效益,就是实现了创新。

2.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表现在企业的技术优势、战略决策、反应能力、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而这几方面除了通过经验积累之外,创新是形成竞争优势的最重要动力和源泉。首先创新本身可以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创新的过程。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杜拉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海尔”如何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张瑞敏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不断的创新。其次,创新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竞争态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能否快速发展已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而不断创新则能保证企业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企业若不想让既有的核心竞争力随时代的发展变为普通能力,并不被淘汰,就应把既有的能力作为知识储存起来,并不断更新充实、发扬光大。第三,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相伴共生。没有创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就无从谈起。从产业来看,企业成长就是创新的过程;就企业内部产品项目来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如录像机产品的创新开发过程。开发初期,美国人对终端产品无法描绘出准确清晰的轮廓,甚至对产品的性能也无法提出特定的要求,但开发出了录像机技术与产品。在这一产品开发过程中,除了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关键的是由创新所导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录像机技术最基础的部分是由美国人发明的,但市场技术却是由日本人挖掘的,最终这一由技术形成的创新为日本企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整体和持续竞争优势。

二、中小企业创新有着天然的缺陷

1.智猪博弈。现实市场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存在着较大差异—— 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创新的效果也更明显;小企业的市场份额小,创新的动力则明显不足。更为现实的是,企业规模会对创新效率产生异化作用,如大企业的创新成本比小企业更容易消化。此外,由于创新是一项非常不确定的活动,厂商很可能不会同时取得成功。假定A为大企业,B为小企业,A的技术创新贡献率高于B,这时就会出现如下的博弈矩阵:

在这个博弈中没有“剔除劣战略均衡”。因为A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劣战略。但是,B有一个劣战略,即“创新”,因为无论A做何选择,B选择“不创新”都比选择“创新”更好一些。所以,B会剔除“创新”,而选择“不创新”:A知道B会选择“不创新”,自己只能选择“创新”。因为“不创新”,收益为0。所以,这时的纳什均衡是(创新,不创新),是一种“重复剔除劣战略的占优战略均衡”。其中B的战略“不创新”占优于战略“创新”,而给定B剔除了劣战略“创新”后,A的战略“创新”又占优于战略“不创新”。所以,在市场上,小企业花费巨额成本去进行技术创新是不经济的。但是长期不创新,小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自身成长壮大。

2. 不对称信息下的博弈。自主创新不经济,外购创新技术就会成为一种选择。但外购创新技术存在信息不对称。不对称信息是指一些局中人拥有别的局中人不拥有的“私人信息”。当前,在技术交易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多地知道创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创新程度、应用难度、市场前景等),但卖方不会将创新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实告诉买方。买方也知道这种情形。因此,买方在开出价格时会考虑到该技术的有效性问题。假定没有问题的好的技术价值20万元,有问题的技术只值l0万元,并且假设买方认为市场上出现好的技术和坏的技术的可能性各占一半。这时,买方开出的价格不会高于1/2*20+1/2*10=15万元。这样,如果卖方的技术果真是好的技术,他就不会出售,好的技术退出市场。但当卖方的技术是坏的技术时,他会十分积极地将只值10万元的技术按l5万元卖给买方。但买方知道愿意按15万元卖的技术一定是坏的技术,从而认定市场上全是坏的技术。所以,除非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否则他会退出市场。当他愿意买一项坏的技术时,他只开出l0万元的价。于是,技术交易市场或者建立不起来,没有买主;或者全是坏的技术,真正的好的技术退出市场,而坏的技术在不断成交,但价格很低。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也难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途径

1.非核心技术创新。根据创新概念,创新有核心技术创新和非核心技术创新之分。通过核心技术创新取得核心竞争力,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越来越表现为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实现从最初始的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转换。而能在这条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上取得创新优势的企业也只是占据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而己。更多的产品价值需要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来创造。对于那些并未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只要专注各自领域的创新,同样也可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并不一定表现在核心技术上,有时甚至并不表现在技术细节上,如杜拉克所说,这种创新有时候“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是否掌握核心技术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核心技术不等于核心竞争力。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掌握某项核心技术,并能够充分地利用这项技术,找准自己在生产链上的定位,那么该企业完全可以靠它赢得市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如果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严重脱节,经营管理不当,那么无论技术如何先进,都无法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于那些并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来说,避开在产品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上的障碍,在非核心技术以及非技术环节上进行创新,同样可以为其产品附加更多的价值,是企业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包括产品功能改进、产品设计创新、营销手段创新、管理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等。计算机厂商DELL公司壮大就是得益于其创新的销售方式 直销。海尔集团的由OEC管理模式到建立“市场链”的管理模式创新也堪称典型。

2.发展产业集群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例如零部件、机器和服务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商和专业化设施的提供者。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

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竞争与合作促进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波特(1998)说:“群聚区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方面。竞争与合作可以共享是因为它们发生在不同的范围以及不同的参与者之间。”集群内的企业从事相同、相似、互补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强调的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在水平方向上,也存在着众多生产者,他们之间进行充分的竞争。这种相互学习与竞争,将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生产经营知识的传播,从而刺激企业的不断繁衍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因为在不断出现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一家企业很难也没有必要独立完成,这时与竞争的同行合作,分享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和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企业间的这种竞争合作关系既提供激励,又避免了过度竞争。产业集群内企业逐渐形成以群体目标为引导、信息流为驱动、组织文化为维护,依次经过交流、竞争、合作、分享、评价5个基本阶段的动态循环累进过程,极大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提供基础。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单纯地依赖传统产业迟早将会力不从心。中小企业要逐渐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军高科技产业。这时,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作为中小企业,单枪匹马实力薄弱,很难独立与科研机构形成长期合作,而产业集群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迅速与科研机构合作、交流,一起攻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初期可以借鉴日本模式,运用协会、地方政府力量疏通知识创新发源地与生产管道,将科研机构、大学与产业集群连接起来。

四、结束语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市场经济中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然离不开企业创新的支撑,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新手段或者途径都适合中小企业。所以,选择可行的创新才是重要的。希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为国民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郑筱婷,张永刚.加强非核心技术创新打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4).

[2]陈抗,郁明华.基于博弈论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6,(1).

第9篇:自主创新核心技术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群 航空产业 创新决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a)-0129-02

在科技、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航空产业逐渐演变成以要素和资源为形式进行全球化配置的价值链。绝大多数航空产业公司的主营业务集中在机械设备制造、零部件加工、电子仪器、设备维修等方面。由于航空产品对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机场周边便成为了航空产业集群的聚集地。产业集群内涉及的利益主体非常复杂,诸如核心企业、地方政府、研发企业等,受地理位置等要素影响,彼此间联系紧密。同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个主体都在创新上不断努力,其中,地方政府和核心企业两大主体对产业创新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分析这两个主体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对创新力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整个航空产业集群的发展意义重大。

1 航空产业集群中对于企业创新决策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在产业集群网络中竞争力基本取决于技术创新,高质量的技术创新会让企业自身和其他相关主体加速发展。有学者将企业的创新归纳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实现知识技术化,第二步是实现技术产品化,第三步是实现产品市场化。对航空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而言,技术创新是把双刃剑,其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收益,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主要包括决策的风险以及决策过程中的风险。同时在决策过程中势必会受到企业发展方向以及来自社会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使得本就复杂的决策过程更加难以掌握。

2 航空产业集群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1)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企业是整个集群网络的核心,是航天技术创新的发起者和实施者,核心企业的决策会对其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产生影响。虽然核心企业以创新主体的身份在集群中自居,但是依然需要整条供应链相关企业对其进行保障,从而驱动整个价值链上的创新活动,若产业链中上下游没有及时创新则会反噬核心企业的创新效果,因此核心企业可以将部分环节分包给在该领域技术过硬的上下游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自身的保障性,另一方面专注核心内容研发,缩减成本提高竞争能力。

(2)核心企业和学研组织:航空产业集群企业中的很多核心技术均是与科研机构、学院等合作完成,由企业支付研发费用而学研组织主要负责研发,二者之间共享研究成果。学研组织在给企业提供技术和知识的同时还为其输送大量专科创新人才,因此人才资本在推动航空产业技术创新中作用显著,而学研组织则是科技创新的操作者。

(3)地方政府和核心企业: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能否实现技术创新中占有主导作用,机场的建设、后期的发展均和当地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核心企业在进行创新升级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在创新决策上其博弈的主体便是企业和政府。在集群发展初期产业链未打造完成,运营尚未得到健康有序进行,此时需要获得政府的支持;发展至成熟阶段依然需要政府为其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4)地方政府和学研组织:我国的大学大都是公立学校,其发展均要受政府的支持,学研组织在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也需要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另外还需要当地政府为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法规,防止研发成果遭窃取和利用。学研组织是知识、创新技术的提供者,因此会对企业创新实施过程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学研组织升级可以反馈于企业促使其降低运营成本。

(5)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中专门搭建的联系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其职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企业向政府传达共同的请求和意愿,其二是协助政府推行各种政策和法规。作为非盈利性组织的行业协会存在的意义即协调集群网络中不同利益主体见的关系,维护行业间的和谐发展。五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 航空核心企业与地方政府间博弈静态模型

3.1 博弈模型的假设

地方政府、核心企业是整个产业集群中的主体,核心企业的策略集记为S1,即S1={不创新、创新};将地方政府的策略集记为S2,即S2={不作为,支持}。模型假设如下。

假设1:进行博弈的两个主体有完全信息,双方均完全了解对方策略集,同时掌握各个策略下收益状况,双方在策略选择的时间上保持同步;假设2:地方政府可以获得核心企业因创新的部分取得的收益,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核心企业的支付成本、收益成本存在差异,因此政府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应相应调整;假设3:核心企业和地方政府在企业创新过程中都要承担和支付一定成本。

3.2 模型的构建

核心企业和地方政府混合策略的矩阵如表1所示。

在表1中T表示政府不作为且核心企业未创新状态下,企业所必须上缴政府的税收;R表示未创新升级时核心企业获得的收益;a表示企业创新升级后给当地政府带来的额外收益;b表示未获得政府支持下企业创新的收益;C1、C2分别表示企业未获/获得政府支持下支付成本;d表示获得政府支持后企业技术升级创新反馈给政府的收益;e表示获得政府支持后企业升级创新后得到的收益;g表示获得政府支持后企业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

4 建议和意见

(1)营造更好的技术创新氛围:政府支持是企业创新的保障,航空产业集群对于政府的依赖性非常强,如今世界范围内机场发展日渐成熟,所以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对于技术创新意义重大。自1984年开始国务院已经批准建立民用机场管理机构,其主要的职能一方面是管理驻扎机场的单位,另一方面则主要给政府及时反应产业集群中的情况,协同政府进行监督管理。

(2)畅通沟通机制、制定行业规范:行业协会是以政府和企业中间人的身份存在,其不仅实时将企业的意见向政府传达,同时将政府的发展、规划动态快速传递给企业。通过成立行业协会能够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另外规模较大的行业协会可以得到政府的授权负责许可证发放、资格审查等相关事宜。

5 结语

航空产业集群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当地政府、学研组织和行业协会,五者之间相互作用且都会产业技术、知识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剖析,研究各主体对于产业发展的影响,同时建立核心企业与政府博弈的静态模型,旨在为航空产业集群的发展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