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自主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自主创新能力

第1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明年乃至今后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面临着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加剧、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严峻挑战。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在“九五”末的基础上再翻两番。所以,无论从我国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增强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形势看,还是从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趋势看,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创新方式。对国内外差距较大又有可能引进先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对我国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产业领域,要坚持以我为主,有效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重点推进集成创新;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难以引进技术的产业领域,要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力争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并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样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又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调动国内优势科技资源,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和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研发任务,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企业。

第2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第3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抓导向,引领创新

区委、区政府以观念更新为先导,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区域经济争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重要突破口来抓。一是政策引导。近年来,鲤城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进步有关政策措施,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实施“科教强区”战略的决定》、《鲤城区“科教强区”战略实施方案》、《鲤城区技术创新工程实施意见》、《泉州市鲤城区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纲要》、《鲤城区促进科技进步激励办法》、《鲤城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资金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今年鲤城区又在全首率先出台《鲤城区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和《鲤城区鼓励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暂行规定》,促进政策资源投向科技创新,使自主创新成为鲤城区发展的主导战略。二是土地引导。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鲤城区出台《关于提高江南高新园区土地使用率、工业用地公开竞价出让的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规定经省主管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企业,可以切、议供地,并优惠地价10%,其他传统型企业一律竞价出让土地或入驻标准厂房,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三是机制引导。落实科技工作年度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和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评标准,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抓主体,促进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是主体。近年来,鲤城区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注重研发创新。引导企业立足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全区拥有省、市级星火行业技术开发中,C,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这些研发机构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海天轻纺公司致力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的导湿快干针织面料项目,被国家科学技术部星火计划办公室评为“部级星火计划项目”,也是福建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及泉州市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金太阳电子科技公司着力研制太阳能无线音响,申请全球专利,开拓了2亿美元的市场。二是注重合作创新。鲤城区企业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拥有的科研和人才实力,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目前,全区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与全国50多所院校结成对子,建立合作关系,取得明显成效。福建光微(雷克)公司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设立专项资金,从事数字微波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筹建并启动了部级射频微系统芯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射频技术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低损耗高选择性大功率多腔滤波器》被评为2005年度全国优秀发明专利(泉州仅此1家)。文创科技引进2名院士常驻企业,带领研发团队,开发27个专利产品。三是注重引进创新。引进先进技术是为了吸收后再创新,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鲤城区企业以外向带动促进产业升级,在引进外来资本、设备与技术后,积极消化吸收再创新,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拥有了立足国内外市场的“杀手锏”。天宇化纤公司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软件,自行研发多个具有国际水平的差别化锦纶产品,今年来,组织实施年产33000吨的锦纶FDY、HOY以及年产22000吨的锦纶6DTY、ATY加弹锦纶生产线改造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年产值可达20-28亿元)、技术水平最高、装备最先进的“锦纶6”生产厂家。四是注重技改创新。鲤城区在鼓励企业抓好外延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做大总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03-2005年全区实施技改项目60项,总投资12.25亿元,可新增产值34.64亿元,新增税利7.34亿元。宝峰鞋业公司投.A,5792万元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花色品种,企业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成为沃尔玛等世界跨国连锁集团的定点生产商,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EVA专业拖鞋厂。五是注重品牌创新。鲤城区积极鼓励企业将品牌创建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依靠创新创造新产品,大力争创国家、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加强专利申请,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经济效益。2003-2005年全区开发新产品60项,总投资1.92亿元:可新增产值8.7亿元,新增税利1.7日亿元;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省名牌产品6个、省著名商标14个和市知名商标20个;2005年鲤城区申请发明专利28件,申请专利总量449件,分别居泉州市各县(市、区)第一名和第二名。鸿星尔克公司争创自主品牌,尔克牌运动鞋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称号。六是注重管理创新。鲤城区引导企业引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管理向信息化发展,提升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市场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9家,其中省级1家。火炬电子公司作为福建省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显著提升了运作效率,优化了客户服务水平,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抓平台,推动创新

鲤城区坚持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各类科技资源向公共服务卑台集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与中国电信四所合作建设无线通信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技术转让、标准制定、项目合作、人才输入等方式,为微波通信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提供服务。投资1120万元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打造以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为主要特色的科技创业品牌,孵化培育一批初创型科

技企业,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该中心孵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有19家企业入驻、35个项目进行孵化;正积极创建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成为鲤城区实施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二是构建园区平台。鲤城区把泉州高新园区作为承载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累计投入4.8亿元,完成批准征用工业用地5000多亩,初步完善一、二期基础设施建设,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发展载体。先后荣获“国家火炬计划泉州微波通信产业基地”、“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福建省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重点示范区基地”和“福建省信息产业8个产业园之一”等称号,创新型园区品牌进一步塑造。三是构建投融资平台。组织企业参加泉州市一、二、三届银企洽谈会,达成贷款意向8.8亿元;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园区贷款担保公司,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急需研发资金企业的信贷投入。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建立5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主动与省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建立沟通合作渠道,为入驻园区中小企业研发和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三年来争取到上级科技经费937万元。

抓项目,激发创新

项目是实施自主创新的重要抓手。鲤城区以项目带动科技资源的优化整合,着力在科技项目申报、投入、对接上下功夫,使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抓项目申报。2003年以来,共实施各级科技项目156个,有4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其中有11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部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科技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二是抓项目投入。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随着鲤城区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科技创新投入,保证创新项目资金需求。2003-2005年区级科技三项费用1257万元,占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2%,增幅均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幅度。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2003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总投入为2.26亿元,占全区科技投入的9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龙头科技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分别达到5.31%和7.3%。三是抓项目对接。组织企业参加省“6・18”项目成果交易会,2003-2005年先后组织28家优秀成果企业参展,累计跟踪落实对接项目67个,总投资13.02亿元;推出企业技术需求项目61个。定期不定期举办科技信息会,邀请上海技术交易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电信科学四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教授到会科技项目信息,签订了50多项技术合作协议,促进科技成果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发展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的对接转化和推广。

第4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一、积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建设创新型广西集聚高层次人才

一是借力院士高端智慧,推动广西科学发展。2009年至今,广西科技厅分3批聘请116位“两院”院士担任自治区主席院士顾问,今年又认定了60家院士工作站,吸引71名院士进站指导和开展合作研究,在政府决策咨询、开展产业技术攻关、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建立了高端智库。二是选聘八桂学者,引进领军人才。从2011年起,面向海内外选聘了3批71名八桂学者,全职引进了张健、孙立贤、饶光辉等一批部级领军人才,研究领域覆盖大部分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扶持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创新团队。制定实施《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改革完善项目资助体系,促进中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广西“异源性抗肿瘤疫苗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实现广西零的突破;首批八桂学者、广西师范大学李先贤教授,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第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二、加快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为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夯实基础

广西科技厅坚持以增强科技竞争实力为核心,以科技创新服务为重点,积极完善全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一是大力建设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集聚人才的“洼地”效应,吸引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向重点实验室汇聚。目前,全区累计建设重点实验室38个,在这些重点实验室工作的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8人、博导170人、博士749人。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新获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经费983万元。二是积极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立足产业需求,采取产学研合作、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累计建设16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各类科技人才24100多人。三是推进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以重大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为重点,遵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启动建设了乘用汽车、内燃机等23个自治区级千亿元产业研发中心,为全区培育千亿元产业提供了科技支撑。四是积极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和国际合作平台。建立“三创一评”“一站一派五包”等机制平台,促进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与合作利用。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引导支持广西的科技平台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学术交流,紧跟国际科技前沿。

第5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企业经营 自主创新 竞争能力

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化、化的趋势,技术创新已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无论对国家、民族,还是对地区、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其兴旺发达的源泉和不竭动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大量结果表明,要提升我国的国家竞争力,关键是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提升我国主要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键是要不断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

1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现状及

1.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差距较为明显,根据实际调查,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项目开发,而对企业的投入少之甚少。2001年我国财政拨款为574.2亿元,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我国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1.2 高级科技人员不足、流失严重

经了解,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而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技术创新,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尚未完成形成

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仅仅是有需求、无行动,尚属纸上谈兵。

1.4 整个社会未能形成保护创新的良好氛围

具体表现在:部分企业改革的主动性差,没有真正认识到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性;部分经营管理者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打算;多数企业没有达到政企分开的标准;部分企业与其直管行政部门未能彻底脱钩,尚未形成法人管理结构。由于企业的法人实体与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从而削弱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意识,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大,计划经济的和作用较强,造成创新机制不灵活。

2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2.1 市场的需求与竞争

市场需求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拉力,诱导企业为经济利益进行创新,使企业自主创新成为可能。市场竞争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外部压力,促使企业为战胜竞争对手、赢得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更有效的创新活动,迫使企业开发适销对路、价廉物美的产品。通常,创新产品的市场盈利空间越大,企业的创新动力就越强,就越愿意加大创新投入;市场竞争越激烈,企业的危机感、紧迫感就越强烈,创新压力就越大。此外,在经济上升期,市场需求扩张,市场潜力得到释放,企业利润迅速增加,创新动力相对较小;在经济下降期,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空间收缩,创新压力加大。随着我国近年来投资的持续高增长,生产能力持续扩大,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也趋于突出,如1998年以后一个时期持续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就表明了这种生产过剩的压力。在经历了2002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加速增长后,经济增速趋缓和下行的压力也在加大,企业利润增幅明显下降。这些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和技术创新,以赢得生存和市场空间。

2.2 政府创新体系的引导

技术创新是用一种新的技术体系和组织方式替代原有的组织方式,创新根植于组织结构之中,因此,技术创新通常可以视为技术体系的变更和组织方式的创新,以及两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尽管我国各类企业近年来加快了各类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尚未完全消除,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随着国际竞争的界面从最终产品前移到技术创新阶段,从生产、市场前移到产品的研究开发阶段,我国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组织方式还不适应,要求继续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自主创新体系。

2.3 知识产权的保护

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外部条件。我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时间较短,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意识不强,尽管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一些企业的创新技术尚未得到有效保护,由于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往往因侵犯知识产权成本偏低而使侵权者敢于冒险。

2.4 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企业家的冒风险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活动组织能力是重要的内部因素。根据对技术创新项目的大量统计分析,创新失败的风险概率高达70%以上。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本身的制度性缺陷,内部缺乏激励机制,技术创新与企业领导者之间没有生死攸关的关系,创新价值得不到体现,导致企业家个性品格中过度依赖传统路径,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精神。

3 自主创新与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3.1 企业应完善创新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决策机制。形成总经理—研发中心项目部—产品项目经理及课题组成员三级决策体系,在职能分工上各有侧重,共同协作,相互制约,在产品选择、技术路线、融资方式和市场投放等重大事项上做到决策。

资金保障机制。技术创新是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企业活动,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就无法开展和持续,企业自筹的研发经费应保证占企业销售额的一定比例,从企业外部筹集的研发经费则主要来自风险投资基金和政府的支持资金,应积极争取。

技术创新的有效管理机制。对项目的可行性—技术研发—产品研发—商品化的全过程实施监控,实行有效的创新源管理、研发管理和营销管理,确保项目成功运作,确保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一是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比如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等企业实施“二八制”或“三七制”,即把80%或70%的奖金提供给20%或30%的技术骨干,对吸引和留住尖子人才产生和良好效果,值得借鉴。此外,实施股权激励政策也是企业稳定和吸引尖子人才的很好办法。二是国家可以试着如同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那样在企业中实施人才工程,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可以挂职到具有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三是规范人才流动秩序。有的国企科技人员被民营企业挖走,把核心技术、商业秘密也带走了,给原企业造成很大损失,国家应制定相应、法规,在鼓励人才流动的同时,更要加以规范。

3.2 政府应承担起政策引导责任

一些企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但在实力还远远不足的情况下,对于推进技术进步,政府就要担负起重要责任,搞好企业创新的引导工作。政府指导技术,也正是日韩赶超模式的主要特征。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日本花了整整10年时间来扶持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当时日本产业22%的研发费用是由日本政府承担的。韩国政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自主技术,给予技术创新的企业以税收优惠以及低息贷款。所以,对于通用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等重大工程,政府应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并承担主要风险,对于和实验发展技术研究,政府要引导企业投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的研究开发投入机制。

政府要通过宣传、和宏观政策引导等多方面措施,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营造文化环境,就是要在全范围内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育企业家、科研人员的创新观念,提高公众科学技术素养,倡导尊重创新、容忍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法制环境,就是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侵犯知识产权的处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营造市场环境,就是促进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减少差别待遇,使高技术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都能在相同的市场环境下公平竞争,加大各类企业的创新压力促使企业不得不将改进技术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赢得市场竞争的手段。

政府还需要下大力气推动科研体制改革,营造企业科技人员与大学、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平等待遇的环境。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个人成就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效益驱动,还应有国家和社会的鼓励。因此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形成配套的价值导向机制。对于做出同样贡献的人,企业内人员应享受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同样的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来进行高水平研发。要着力于增强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互动效应,集中有限资源,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开发合作,不断增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的产业需求意识,逐步将有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化为适应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开发型企业,作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的新兴骨干力量。

3.3 社会应形成尊重知识与保护创新的环境

对于社会而言,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要承受巨大风险,鼓励企业创新,必须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补偿和收益。要通过普法宣传和教育,普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培训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如适当降低专利申请费用和专利年费的标准,缩短侵权诉讼的周期,降低被保护者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提高侵权者的成本,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建设和服务的投入,加强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优先增强信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引进技术的重点领域中,选择重点开发项目,集中力量攻关。国内的科技攻关计划和技术创新计划应优先安排消化吸收攻关课题,相关投入规模要有明显提高。同时,积极推进引进技术开发基地的建设。对重点项目特别给予贷款、税收、价格等政策优惠。

完善信息先进技术的转化机制。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联姻嫁接,组织研究开发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信息产业关键技术。支持和鼓励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的各类科技合作。保护知识产权,通过技术入股、技术参股、校企联合、所企联营等形式,形成技术开发创新的良好机制,将科研院所与大专院校的信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建立无形资产评估制度,完善技术入股的法律规范。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经营制度、技术开发奖励制度等,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符合信息产业特点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分配制度和经营制度。并通过实施人才工程,加快建立起适应产业发展的技术专家、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第6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自主创新;企业主体;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3-0021-03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战略抓住了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体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环节。本文试从对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存在问题的分析人手,探讨真正落实企业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问题。

一、主体错位――我国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

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明确指出,技术创新的重点是企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资源配置的优化和产业升级最终都要依靠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去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已经逐步实现了由以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为特征的计划经济向以更加强调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为特征的市场经济的转变,但是由于不同于其他的经济活动,技术发展往往关系到国家军事、经济安全,长期以来,企业在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一方面,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政府越俎代庖,这大大降低了对外来技术进行选择的效率。日韩等国的技术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引进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通常,外资和技术引进的主体可以分为政府和企业两个层次,前者主要承担有关社会公共福利提高的外资和技术,比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生产相关的技术;而后者则主要承担一般竞争性产业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其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是,在目前的经济转轨期,在我国的外资和技术引进过程中实际唱主角的是政府,大至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外商投资审批、投资环境建设,小至招商项目设计、招商引资推介,乃至商务谈判、合同履行往往都要政府介入,各级政府成了我国招商引资的主要主体。由于政府作为一个行为主体不是由同样具有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个人组成,其每一成员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都具有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种诉求既包括与政府目标相容的公共利益的实现,即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是自身政绩的体现),也包括个人升迁、政绩评估等与政府目标可能产生冲突的个人利益的实现,这种典型的多元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和政府对外部资本和技术的取舍。因此,尽管国家当初引进国外技术的目的是抛砖引玉,目前也正在努力推行自主创新战略,但实际上的技术和外资进入往往由于“主体错位”导致只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盲目和重复引进、只重引进不重消化吸收这些现象屡见不鲜,其结果是我国的技术对外依存度一直较高,而科技原创力则较低。

另一方面,在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主体错位并伴随政府经常性的“越位”,这大大压抑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欲望,不利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政府和科研院所一直担当着我国技术创新活动主体的角色,在管理方式和诸多政策中都明显带有代替企业进行创新决策的特点。据统计,在每年人民币400亿元~500亿元的财政科技拨款中,给大中型企业的投入只占3%~5%,绝大部分都给了具有事业单位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当然的经济主体,其技术创新动力严重不足。有关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8%,远低于发达国家2%以上的水平,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全国只有近25%的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仅三成企业有研发活动,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56%,大中型企业仅为0.71%,而发达国家的企业这一比重已超过5%,高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则不到发达国家的1/10。我国只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很多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弱,消化吸收费用平均不到引进项目费用的7%。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最快触摸到技术发展的脉搏,并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从而全面带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展开。长期的主体错位是影响我国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以企业为主体努力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强调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这是符合市场经济国家技术发展规律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在技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日益凸显。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选择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何种技术、通过何种方式获得(技术引进还是自主创新)均应由企业自主决定。第二,研发投入和成果享受权。研发投入与否及投入多少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计划,外部环境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往往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不花费任何成本或者很少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新技术的环境中,企业是没有创新和研发激情的。政府应当制定相应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权益。

尽管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利益:一些尖端军事技术的创新关系国家安全;一些技术可能暂时对某一企业有利但却不利于国家主导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等等。所以,政府在技术引进过程中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其目的在于使创新能力对本国产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新经济增长点以及主导产业的培育起积极作用。实际上,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技术竞争已成为国力竞争主战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应用过程之中。但政府应该分清主导和主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新华字典》关于哲学意义上“主体”的解释是相对于客体的,所谓主体是指具有意识的人(群众、阶级、政党、集团、个人等),是实践者和认识者。字典中关于“主导”的解释是居主要地位的并引导事物向一定方向发展的。因此,强调政府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指它把握方向,引导企业对技术的选择,而非作为主体亲历亲为。十七大报告对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行为空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落实、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让企业“能够做”

首先,打好外部基础。日韩的经验证明,成功的技术追赶

策略不仅需要企业层面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能力,这两个层面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在他们的技术追赶过程中扮演了关键性作用。这里的全国范围内的技术能力主要指科研的基础环境,包括国民教育水平、科研人员能力、技术和设备配套能力、当地的科研基础条件,等等。因此,政府第一要加大教育投资,重视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利用,为外部技术的进入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第二,完善科研体制,形成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的科研合作体系,形成联合攻关能力。第三,完善投融资体系,改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条件,为外部技术的进入和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适合的硬环境。第四,建立相应的公共信息服务机构,通过市场调查和宏观市场预测,为企业引进技术提供技术选择、技术发展趋势和产品市场前景的咨询服务。日本在技术引进快速发展的上世纪60-80年代,为了促进国内技术的研发,在技术引进的同时,通过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低息贷款等政策对企业的研发进行经济扶持,同时改革和完善科研体制、教育体制和专利制度,这些都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外部保障。

其次,完善企业制度。要充分发挥企业层面的技术能力,还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的建设。企业的技术引进和创新行为受到其内部制度的影响,一个管理、运行科学化并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企业更容易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与国外客户保持紧密联系,通过信息的不断获得和反馈选择最优的引进方案。反之,当企业内部的财务和组织制度存在缺陷时,其决策就可能遇到障碍,甚至会导致引进和创新活动的终止。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企业首先实现在财务和组织制度上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才能保证企业即时了解外部技术信息,保持技术引进和创新活动的良性运行。

最后,提供权益保障。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对对技术创新收益的追求,这里讲的权益保障主要是指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实现创新后必须充分享受技术带来的利益和权利,这种权利是使企业保持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积极性的关键。实践证明,以专利制度为中心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整个技术创新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享受自身技术活动成果的重要保障,它能够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研发;能够促进新技术的运用;能够鼓励外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活动,等等。因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专利制度和与此相关的各项知识产权制度,也就是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知识产权战略。

(三)加大经济扶植力度,让企业“愿意做”

第7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在已逝的30年里,我国汽车制造从小型产业成功发展到大型产业的关键在于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时采用了与国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的方式。由此可见,我国汽车制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国外企业的,无论是制造技术还是资金投入方面,我国汽车企业都没有独立研究的能力。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是汽车产销量排名世界第一的国家,但是跟世界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就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而言,很大部分还掌握在外国商人的手里,离开外国企业的技术支持,我国汽车制造产业很难得到发展,甚至无法维持现有状态。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实力不强,既不具备特有的核心技术,也不具备其他汽车产业不能匹敌的核心竞争力。综上所述,我国汽车制造企业想要摆脱目前这种受制于国外企业的现状,必须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制度创新和技术突破。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

(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研究角度和目的的不同,研究者们将“创新”一词赋予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其中研究者们根据产品管理方法、技术和服务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分为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流程自主创新能力、产品及流程自主创新能力、混合自主创新能力四种。前三种属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没有涉及。因此,前三者一旦涉及管理就可以归为混合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自主创新资源要素,研究者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素主要有三个,包括活动过程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支持能力以及自主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能力,其中企业技术创新支持能力又包括企业内部支持能力和外部社会支持能力。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又有研究者认为自主创新能力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包括技术人员、高级技工技能、技术系统统一能力和管理能力。总而言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的各种能力。

(二)内涵分析。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交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此过程较为漫长。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因素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彼此联系,逐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阶段性演变。同时,在演变过程中,这些因素仅对企业本身产生作用,还对同类企业组成的相关产业产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主要由企业内部因素决定,企业家精神、企业研发投入等都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要的形成动力。

(三)构架设计。

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一个系统的稳定存在具备内因和外因,其中内部矛盾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是内因,系统不断与外界其他系统进行能量交换是外因,后者通过前者发生作用。同样,就我国汽车制造企业而言,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原理与发展方式同样符合系统科学理论。内因方面,企业各部门既相互配合又各自为政,在工作机制指导下针对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周期的不同进行资源调配,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外因方面,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完成需要市场因素进行指导。其中不仅需要科技人才、技术流动等技术因素的支撑,还需要高等院校的援助。只有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时,才能完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构架。

三、汽车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动力

(一)企业家。

作为社会生产和技术创新共同主体的企业想要提升汽车制造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汽车性能知识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家的指导和参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推动了创新成果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众所周知,企业家精神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该作用在很多方面都有具体体现。在企业观念方面,如果企业家将创新作为汽车技术管理和制造的重中之重,将其体现在所有事项中,企业创新观念则会逐步形成,从而有利于汽车制造改革创新工作的开展。在技术创新方面,如果企业家决策错误或是指导失误,那么企业非但无法跨越现阶段的技术障碍,甚至有可能对现有技术产生误导,导致现有技术的后退,增加技术创新难度。那么汽车创造想要得到进一步的突破,则会难上加难。同样,在资源投入方面,企业家通过积极沟通协调,不仅能够调动创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还能确保资源和信息有效投入。因此,企业家在汽车制造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二)研发投入。

企业研发投入的本质就是汽车制造企业R&D活动的投入。R&D活动包括基础性汽车研发活动和新型汽车产品的研发,前者主要为了扩大知识积累,在原来汽车性能和构造上进行基础性研发。后者主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不断对汽车进行创新,将人们的需求切实加入到汽车构造之中。一般来说,企业R&D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很多,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手段方面。

作为汽车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手段,R&D活动被认为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通常情况下,R&D活动包括汽车企业内部R&D活动和汽车企业外部R&D活动。在R&D活动过程中,汽车企业创新能力能够通过知识存量和学习模式等发生动态变化被表现和激发出来。

2.有效载体。

企业R&D活动不但能够承载企业开展新技术学习,还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是技术学习视角下重要的技术学习形式。同时,企业技术学习方式能在R&D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得到激发,学习手段也能得到优化。

3.能力体现。

R&D活动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体现作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越强,R&D活动的进行则越有效,反之则效果不明显。

(三)企业动态能力。

由于汽车制造企业的动态能力具有度量难的特性,导致企业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具体关系至今无人能详细说明,有的只是模糊概念,没有系统认知。综合各方面文献和研究成果,本文将汽车制造企业中,企业动态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从以下几点进行说明。

1.整合能力。

从知识基础理论的角度看,整合能力是汽车制造企业的核心功能。将原有的汽车制造技术和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新的方式或途径进行表达,而这种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

2.组织学习能力。

学习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是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加强组织学习,从而提升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常规的学习途径有知识累积途径、知识结构和知识资源整合途径。

3.重构能力。

组织学习理论认为,在外界环境变化的过程中,组织能够进行组织内外部活动的重构,组织的重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新知识的不断吸收,另一种是通过共同学习。这种组织本能的重构能力对组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影响。而汽车制造企业作为组织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具备这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构能力。

四、结语

第8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一、自主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是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离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就会失去动力支撑。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有力支撑。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制约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连续保持快速增长,但这主要是靠高投入、高消耗带来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节约资源能源,就要求我们加强自主创新的力度,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着创新驱动的转变。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保障。由于人口基数大,特别是农业人口多、传统农业社会历史长等因素,中国的工业化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为缩短传统工业化历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内在地蕴涵了必须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机遇和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速度和质量、效益兼顾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其本质是自主创新之路。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适用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发展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从高消耗、高污染到节约资源、清洁生产。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的途径只能依靠科技力量和自主创新。从跨越式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点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跨越式发展,其首要之义在于发展,关键环节在于跨越,核心要求在于创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的加快推进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基础和重点;而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则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当前,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关键是抓两条: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两条,无一不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更要依赖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自主创新,就要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推进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在跨越式发展中寻找自主创新的现实途径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个方面,对于催生和促进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其中,原始创新的作用最大。但是,实现原始创新的难度相对也大。加强自主创新,并不是要求一切都从头干起,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对内合作、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推进科技创新,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大胆进行原始创新。

(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二)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对于自主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妥善处理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三)把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科技创新的推进不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它需要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有力支撑。科技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核心,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基础。文化创新是自主创新的精神支撑,有助于为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

三、切实加强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

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自主创新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一)要构建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着力构筑“四大平台”:一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科技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二是科技创业平台,形成科技创业园、科技成果转化园和特色科技产业园;三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科技洽谈会和企业院校等重大科技活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四是政策支撑平台,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形成新技术企业体系。

第9篇:自主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能力;选择途径

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背景分析

长期以来,增长方式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问题,关于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我国在不同时期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了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发展”代替“增长”,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代替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也由“又快又好发展”改变为“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第一,转变过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带动的局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三大产业协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局面;第二,转变过去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稳定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局面;第三,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二、自主创新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早在2006年,我国就了《科技规划纲要》。中央一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把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由此看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需要。

(一)从国家角度

建国六十年来,我国通过自己的努力,科技竞争力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这是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基础。但国内外一般估计,当前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科技水平的差距为15~20年。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竞争力不强、大部分国内市场被国外企业占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例如高级数控机床及其重要配套部件组件的进口,一向受到西方的限制或禁运。作为工业和国防重要装备的大型燃汽轮机,我们出多高的价也买不来,还是靠自己攻关取得成果,然后西方才愿意与我合作。我们不能安于“国际打工仔”的地位,只有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或垄断,才能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才能在全球化经济中争得主动。通过自主创新,紧紧跟踪世界科技前沿,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提升我国经济整体效益、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是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

(二)从社会角度

现代社会的主导潮流是“低碳经济”、“绿色产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人民的消费观已经发生了转移,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就会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增加和简单劳动的投入,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之下,自主创新能力强,则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仅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污染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不仅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带来资源消耗的降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和惬意的环境。

(三)从企业角度

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细胞,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职责。面对着日益白热化的竞争趋势,市场这块“蛋糕”必然是有限的,要想分得一杯羹就必然要拿出与其它企业不同的竞争优势。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观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做强做大的客观要求。如果一个企业在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品牌创新、文化创新、效益创新等方面增强能力,其势必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从长期来看,对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

第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品牌价值的基石。2010年10月26日,2010珠三角镇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上,海信科龙总裁周小天发表题为《自主创新提升品牌价值》的演讲,其旗下荣升冰箱在2010年上半年因为积极自主创新,推出“全天候保鲜节能系统”,改变了以往冰箱只强调实验室环境这一单点保鲜节能水平,使得冰箱在各种环境、各个时间段都能实现保鲜和节能。企业不仅要开展技术创新,而且要开展包括管理经验累积,管理方法提炼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创新,只有开展多维度的创新,才能更好更快提升品牌价值,使产品在社会上享有声誉。

第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福特一直以大规模生产黑色轿车独领数十载,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人们希望有更多的品种、更新的款式、更加节能省耗的轿车。很遗憾的是,福特公司在当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此时,通用汽车公司和其它几家公司则紧扣市场脉搏,制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生产节能省耗、小型轻便的汽车,在石油危机中,跃然居上。所以福特公司前总裁享利・福特深有体会地说:“不创新,就灭亡。”从反面角度来讲,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立足现在展望未来,未雨绸缪。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选择途径

(一)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期内所实行的产业技术进步方针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将技术的获取依托于国外,亦即技术依赖。我们习惯了通过引进与模仿实现技术进步,缺乏自主创新意识。提倡自主创新就是对过去技术依赖的反思和调整。强调自主创新,就是要改变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而处于不利竞争地位的状况。要充分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实现创新目标,关键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从战略上树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观念。首要任务是建立内部技术开发机构,促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要站在国家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名牌战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内部技术研发机构,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活动,力求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批高科技成果和专利,进而开发更多的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使自身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构建新型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活动是由创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作用而形成。从供求的角度,可以把创新政策分为两类:创新的供给促进政策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前者通过对创新的供给方(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后者通过对创新的需求方(创新产品的购买者)的激励来促进创新。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环节。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新政策偏重供给促进而忽视需求激励,这已难以适应目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行创新的需求激励政策:首先在税收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对创新产品实施税收优惠来降低用户的购置成本,鼓励消费者购买创新产品;其次对创新产品区别定价,提高创新产品使用的经济性。许多国家都实行累进制水价,促进节水设备的应用,对可再生能源以高于普通能源的保护价进行收购;再次通过直接补贴家庭和消费者,提高对创新产品的需求。英国、日本等同对采用节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补贴,德国对私人安装太阳能装置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最后引导创新型消费文化的倾向性措施。倾向性措施主要是指政府引导消费的行为,包括限制性规定、宣传号召、行为示范等,通过向社会发出崇尚创新的信号对建设创新型消费文化起到导向作用。但是,政府通过种种措施鼓励用户购买创新产品,必须要有前提条件,即企业的创新成果要表现为产品,而且是因具有技术优势而具有显着竞争力的产品。

(三)大力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

自主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要靠具有科学头脑和创新本领的人才创造和应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能拥有一流的创新成果,形成先进的生产力,拥有未来的竞争力。企业要不惜投入重金成本,把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吸引来创业,对于成果突出和企业急需的人才,要给予特殊的政策,使他们得到的报酬与创造的价值相称。要抓紧制定人才引进于计划,面向全国、面向海外,吸引一批国际化的优秀人才。企业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能够鼓励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机制,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措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和环境,通过内部不断培养,为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作为科研活动主体、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的格局长期存在,这一体制的突出问题表现为:政府、企业、研发机构三者脱节。企业研发的产业化目标十分明确,但科研力量比较缺乏;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先进设备与科研经费,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率却相当低;政府则干着急,左冲右突寻求平衡;这三方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国家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创新联合体。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成为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和研发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重要的成果源泉,企业技术创新不能脱离“学”和“研”的支持,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应以企业为主导,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投的入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总体产品和技术方案设计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组织各方共同推进创新,实现互利共赢。

四、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

企业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应在充分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不一定是自己去研究开发每个单项技术,可以整合社会技术资源,通过成熟技术的自主集成,获得集成技术的创新。不一定从头做起,可以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企业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在企业财力和研发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在优势领域依靠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原始性创新,在追赶领域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适应性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实力和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强调自主创新不等于闭关锁国,自主创新并不排斥开放与引进。2010年12月3号,我国高铁完美刷新世界铁路最高速,达486.1km/h.这就是自我国从日本引进和谐号动车组以来进行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绝不是抄袭日本技术,而是结合我国路性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改造创新。所以一句话: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也是自主创新。

五、结论

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过程中,无论是对国家、社会、企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从解放思想、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构建新型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吸纳创新型人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等方面着手。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我们有清晰的认识:正确处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关系,要自主、主动。

参考文献

[1]陈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南京低碳经济[J].江苏南京: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3)

[2]陈中伟,王帅,建平.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J].四川:经营管理者.2008(11)

[3]戴德余.自主创新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哈尔滨:商业研究.2009(5)

[4]赖琼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J].广东韶关:韶关学院学报.2009(10):3(10)

[5]李宏.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陕西:陕西行政学报2009(8):23(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