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事务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务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事务管理论文

第1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事业单位,投资

 

一、事业单位:

是指主要通过生产精神产品和提供各种劳务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接受国家行政机关领导的单位。如,工业、商业、交通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文化、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事业单位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

是指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资金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

三、事业单位对外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利用闲置的货币资金、利用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以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按照投资对象分为:

1、债券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购入其他单位发行的各种债券(如,国库券、国家重点建设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等)

2、经营投资(相当于企业的其他投资)

是指事业单位与其他单位共同出资,组成合资(或者联营)实体的对外投资。

需要指出的是,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没有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按期限划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是因为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主要从事的是非盈利性活动。

四、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科目设置

1、设置“对外投资”科目

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论文提纲格式。借方登记对外投资的增加额;贷方登记对外投资的减少额;余额在借方财务管理论文,表示对外投资的期末结存额。

2、设置“事业基金”科目

这个科目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会计在处理投资业务时的自身特点。

该科目属于净资产类科目。事业基金是事业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由事业单位自行支配的给余资金。它起着蓄水池的作用,以后年度如果收入大于支出则继续转入增加事业基金;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用以前年度的事业基金弥补其差额。

该科目贷方登记事业基金的增加额,借方登记事业基金的减少额;余额在贷方,表示事业基金净结余额。

“事业基金”科目下设“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两个明细科目。

(1)“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历年滚存结余资金、接受捐赠等。

我个人在工作中的体会是:事业单位在动用资产类的货币资金、存货、无形资产等投资时,也要同时动用净资产类的“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事业基金—— 投资基金”明细科目核算对外投资部分的基金。

我个人在工作的体会是: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这项资产,所占用的是“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3、设置“固定基金”科目

该科目属于净资产类,核算事业单位掌管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贷方登记因固定资产增加所形成的固定基金增加额;借方登记因固定资产减少所引起的固定基金减少额;余额在贷方,反映事业单位掌管的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基金。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以“固定基金”余额反应的不是固定资产的净值,而是固定资产原

五、事业单位投资业务账务处理

(一)债权性投资

【例1】 2007年3月1日,G大学开出转账支票203 000元,购入利隆公司发行的3年期债券,债券面值为200 000,年利率为9%,每年年末付息1次。2008年4月1日,将持有利隆公司的债券全部转让给其他单位财务管理论文,实际取得价款为205 000元,款项存入银行论文提纲格式。

⑴C大学购入债券时:

借:对外投资——白云公司债券203 000

贷:银行存款203 00

同时,调整事业基金明细账: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03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03 000

⑵2007年12月31日收到利息时:

利息额=200000×(9%÷12)×10个月=15 000(元)

借:银行存款15 000

贷:其他收入——债券利息15 000

⑶2008年4月1日将债券转让转让时:

借:银行存款205 000

贷:对外投资——白云公司债券203 000

其他收入——投资收益2 000

(二)经营性投资

事业单位的经营投资(即其他投资)一般采用“成本法”核算,即期末对外投资的账面价值按投资时的原始成本反映。

对外投资时,应区分不同的投资方式进行账务处理:

1、 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 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

借:对外投资 (按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按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同时,

借:固定基金(按账面原价)

贷:固定资产(按账面原价)

【例2】D大学像秀华联营公司投入1台旧设备,账面原价值20 000元(未提折旧)经投资各方协议确认的价值19 000元。

借:对外投资19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19 000

同时,

借:固定基金20000

贷:固定资产 20 000

3、 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时:

⑴借:对外投资(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账面原价值)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⑵借:对外投资(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评估、合同、协议确认的价值<账面原价值)的差额

贷: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无形资产账面原价值)

【例3】E大学以场地使用权向宏利联营公司投资,该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为80000元,各方协议确认的价值为90000元。

借:对外投资90 000

贷: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80 0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 000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80 000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80 000

4、以材料对外投资时,应区分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和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来处理:

⑴一般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已作增值税进项税额处理的材料时:

1)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2)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贷:材料(不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的账面价值)

【例4】F大学向金利联营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经营用材料财务管理论文,账面成本10 000元,原已入账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 700元。协议确认价值15 000元,增值税销项2 179.49元[15 000÷(1+17%)×17%]。该大学为一般纳税人。

借:对外投资 15000

贷:材料1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179.49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2 820.51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 10 000

事业基金—— 投资基金 10 000

⑵小规模纳税人的事业单位对外投出材料(已含增值税)时:

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贷: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2)借: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对外投资(合同、评估、协议确认的价值)<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差额

贷: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金额)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材料含增值税的账面价值)

【例5】G中学(为小规模纳税人)向金鑫联营公司投入一批多余的经营用材料,账面成本10 300元(含增值税)。协议确认价值15 000元。

借:对外投资 15000

贷:材料10 3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4.37 [15 000÷(1+3%)×3%]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4695.63

同时,

借:事业基金—— 一般基金 10 300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10 300

(三)投资期内收到分派来的红利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收入

(四)收回投资的账务处理

1、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回额)

贷:对外投资(账面投资成本)

其他收入(实际收回额>账面投资成本)的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2、借:银行存款(实际收回额)

其他收入(实际收回额<账面投资成本)的差额

贷:对外投资(账面投资成本)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账面投资成本)

限于篇幅,举例从略。

参考文献:

[1]罗绍德.预算会计[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3版

第2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措施及建议

从历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乡镇几乎所有财力,县直大约三分之二财力,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论文工资发放及办公经费的开支。可以说大部分财政收入都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花”出去的。目前,尽管县财力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行政事业单位的开支需要,部分单位经费开支还十分紧张,但从全县总体情况和资金的总额来看,涉及所有的乡镇和县直八十多个单位,资金数千万,面广量大,这就不容忽视地存在财务管理的问题。为此,我们展开调查,试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角度,寻找一些突破,以规范管理、节约和有效使用资金,促进财政工作上水平。

一、基本情况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利津县相继出台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同时,结合上级要求,推行和落实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政府采购、试编部门预算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另外,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是从基础工作抓起,自2003年开始,财政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了会计帮扶达标工作;二是注重日常监督管理,每年都由县财政监督局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检查,如:预算外资金管理大检查、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等;三是每年财政部门都组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如:会计电算化培训、会计人员上岗培训等。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全县所有独立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都配备了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都制定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基本上按规定完成了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一)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1、部分单位领导认识存在偏差。一是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不搞经营,抓不抓财务管理无所谓。二是认为抓内部财务管理是“作茧自缚”,捆了自己手脚,开支卡严了,得罪干部职工。三是认为抓管理是单位领导的事情,会计人员只要把数字搞准就行了。领导认识存在偏差是导致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力的关键所在。2、审批控制制度存在缺陷。仍坚持财务审批“一支笔”制度,这项制度是对领导决策事项合理性的规范,但缺乏科学性。一是权力比较集中,开支不管是否合理,单位领导说了算。二是凡是领导签字就能开支,直接把财务人员排除在管理范围之外,不利于财务人员进行核算。三是单位领导对财务规定不一定熟悉,缺少专业财务人员的审核和把关,签批质量难以保证。3、缺少真正的第三者监督。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但落实明显不够到位。有的单位以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设定财务公开栏等形式进行监督,但由于单位内部千丝万屡的利益关系,往往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各类外部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大多是事后监督,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有的单位屡查屡犯,甚至是明知故犯,效果不佳。没有真正的第三者参与,仅靠自我监督,零星的检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二)会计人员作用难以有效发挥。1、会计人员的撤换领导说了算。会计人员是单位根据需要设定的,撤换是单位领导说了算。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法规和领导之间该遵循那一个?违反法规,处罚的一般是单位,违抗领导,影响的一定是个人,权衡利弊,会计人员往往只能是倾向于领导。自身难保的境地,会计人员的作用确实难以发挥。2、会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调查中发现,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是兼职,会计人员可能是打字员,也可能是档案管理员,或是其他岗位,身兼数职,更有甚者身兼要职,会计业务成了附带工作。个别单位违反规定设会计和出纳员为一人。3、外界的支持比较弱。财政、税务、审计等业务管理和监督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多是部署工作、监督检查,对于出现的问题,或批评、或通报、或处罚,真正深入单位帮助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少,另外,定期的、系统的专业培训组织开展的少,而且培训多为业务基础工作培训,不注重加强单位财务管理的要求,使会计人员在参与管理上产生惰性。(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调查中发现,县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明显偏低。截止2007年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共计125人,第一学历为财会类院校毕业的13人,占总人数的10.4%;具有会计系列初级以上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17.6%;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1人,占总人数的8%;从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知识水平明显偏低。调查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部分单位会计人员对核算内容及会计科目的应用,模模糊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有甚者,延续了一种“师教徒”的做法,前任会计怎么记,后任会计就怎么学,照猫画虎,不问对错,新的会计制度实施了,也不会运用,依旧是老一套。从此可以窥见一斑,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素质问题成为制约会计作用发挥的内在原因。

三、措施与建议调查分析中我们认识到,搞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仅仅依靠单位本身是无法实现的,有些问题单位解决不好,甚至(一)政府介入,财政部门负责,全力抓好单位内部财务管理1、合理是界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区分哪些是应该由政府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哪些是单位有能力做好的,哪些是无能力管好,甚至是管不好的。区分责任,区别情况,有的放矢的开展管理。2、制定监督考核机制,对单位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以引起单位负责人的重视。把对单位财务管理的考核纳入县委、县府对单位的综合考核和单位领导的政绩考核。3、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广泛听取各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论证,按照“统一尺度,统一要求,便于操作,便于考核”的要求,认真修订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真正实现有章可循。(二)财政部门参与,支持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1、做好会计人员的保护者。《会计法》尽管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做了明确规定,但仅限于受到打击报复的,对会计人员的撤换和任用没有明确规定。受到打击报复才去保护,“亡羊补牢”,这项规定不全面。我们认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任用与撤换,不管什么原因,都要经过财政部门的审批,不能单位自己说了算。2、做好会计人员的管理者。主要是抓好会计队伍的建设,保障会计队伍质量。必须坚持持证上岗的做法,同时严把会计证的发放关,不合格人员一律不能从事会计工作。3、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现有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建立会计人员档案,对于优劣情况进行评议和奖惩,对于不胜任人员进行撤换。(三)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继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尽快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二是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要形成制度化,要严格考核,避免流于形式。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我县五年以来的会计基础工作帮扶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应该继续坚持,》接259页

【参考文献】

1、葛劭芳.论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发展[J]现代商业,2006,(08).

第3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题】民国史研究

【关键词】国民政府/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政策

【正文】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面临着繁重的国家整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的任务,在边疆民族地区外有帝国主义国家插手的分裂活动,内有基于军阀混战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出现的社会动荡。如何选择多民族国家治理之路,有效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对国家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时,南京国民政府行政能力尚不足以全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因而以矛盾最突出的边疆民族事务即蒙藏事务为重点,在政府中设置专门机构统筹处理蒙藏事务,其他少数民族事务并未作为边疆民族事务纳入到专门的管理系统,更多的边疆民族事务是与地方事务合二为一,边疆民族事务管理呈现一种被动、逐步扩展关注范围的状态。

一、一套事权分散的管理机制

初期十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在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制。从行政管理机构而言,蒙藏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管理蒙藏边疆民族事务的最高机构,但并不统筹管理全国各边疆民族事务。1927年9月,中央特别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决议案》中尚未有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的内容。1928年2月4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中第七条有蒙藏委员会为国民政府所设职能部门之一的规定。3月3日,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20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政府蒙藏委员会组织大纲》,21日中央政治会议第133次会议修正通过《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蒙藏委员会的行政地位和相关职能:直隶于国民政府,掌理审议关于蒙藏行政事项;规划关于蒙藏之各种兴革事项。蒙藏委员会组织结构简单:委员会由5至7名委员组成,并指定1人为主席;下设秘书、蒙事、藏事三处,各得酌量分科办事,其科长、科员员额由蒙藏委员会呈请国民政府核定。该组织法还规定了蒙藏委员会行政活动的主要内容:每两星期至少开常会一次。需要注意的是,该组织法专门提出“本法称蒙藏者,指未曾改设行省及特别区之蒙古、地方”。(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政治(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显然,此处是指地方,不包括散居于其他省区的藏族;蒙古应指外蒙古,而非已分散于各省或特别区的内蒙古各盟部旗。可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蒙事则主要以内蒙古各盟旗为对象,地方事务未真正纳入直接管理范围,而其他藏区事务也并未真正排除于蒙藏委员会的关注范围。由此而知,当时国民政府对边疆民族事务管理的基本状态并未统筹考虑,除蒙藏地方以外的其他边疆少数民族事务尚未以边疆民族事务的形式纳入政府管理视线,蒙藏委员会相关职能设计也未覆盖蒙藏以外各边疆民族事务。比如,1928年底,在热河口北、直隶永平的旗民认为旗产久为庄头把持,军阀贪官中饱,请求派员清理时,政府只是令内政部、财政部办理,与蒙藏委员会无涉。(注:参见《行政院公报》,第四号,训令。)

从蒙藏委员会委员的构成看,委员们不是地方军阀,就是蒙藏上层。1928年6月,中政会第144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张继、白云梯、刘朴忱、罗桑囊嘉、格桑泽仁、刘继淹等七人为蒙藏委员会委员,同时派员前往北平接收北京政府蒙藏院。7月11日,白云梯等人宣誓就职,委员会直隶于国民政府。(注:参见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第八卷,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页。)12月27日,阎锡山、恩克巴图、班禅额尔德尼、李培天、诺那呼图克图等被任命为蒙藏委员会委员,特任阎锡山为第一任委员长。(注:参见《行政院公报》第十号,府令。)12月31日增设赵戴文为蒙藏委员会委员,指定为副委员会长。该委员会于1929年2月1日正式成立,马福祥、石青阳、黄慕松、吴忠信、罗良监、许世英等先后任该委员会委员长。

蒙藏委员会的职能在十年间也有过一些细微的变化。1932年7月25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修正的《蒙藏委员会组织法》,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扩大并细化了蒙藏委员会管理蒙藏事务的权限,变更了蒙藏委员会的隶属关系,此后蒙藏委员会归属行政院领导。另外,在职能方面,此前的蒙藏委员会组织法只赋予蒙藏委员会“掌理和审议”有关蒙藏行政事项的职能,而对于蒙藏各项兴革事项只是“计划”,修正的组织法则直接使用了“掌理”一词,从文意上理解,蒙藏委员会直接掌理相关事项,而不仅仅限于“审议”和“计划”;修正的组织法扩大了委员会名额,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各1人,委员15至21人。这一组织法还细化了蒙藏委员会行政活动时间,并规定了与其他各院、部、会间业务上的联系,以及内部组织结构。更为重要的是规定了蒙藏委员会委员应每年轮流分往蒙藏各地视察。(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政治(五),第2—4页。)同年12月,四届三中全会议决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制改为常务委员制,并将该委员会的职能定为参与制定蒙藏地区施政纲领并协助其施行;调查蒙藏地区情况,革新行政制度;兴办教育,帮助蒙藏地区实现自治等。在设立蒙藏事务最高管理机构的同时,从1932年始,国民政府将蒙藏事务行政经费也列入专门的经费预算,此后至抗战前,每年经费预算额在130万元至180万元之间。(注:参见《国民政府财政金融税收档案史料(1927—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页。)

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十年间,蒙藏委员会共设置了九个直属机构,(注:即1929年设置的驻北平办事处、蒙藏招待所、北平蒙藏学校(将原北平蒙藏学校更名后继续开办),1932年设置的北平喇嘛寺庙整理委员会,1933年设置的蒙藏政治训练班,1935年设置的蒙藏月刊社、派驻边地各调查组,1936年设置的张家口牧场、杀虎口牧场。)指导着十几个与蒙藏事务相关的机构。(注:1929年设置的章嘉呼图克图驻南京办事处,1932年设置的蒙古各盟旗联合驻南京办事处、班禅驻南京办事处,1933年设置的西陲宣化使公署、蒙旗宣化使公署,1934年设置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1935年设置的班禅驻北平办事处、驻南京办事处、驻康办事处、驻北平办事处,1936年设置的绥境蒙政会、绥境蒙政会驻南京办事处、绥蒙指导长官公署等。)1935年,蒙藏委员会内设置调查室,并在盟旗各地派驻了调查组,负责收集、调查蒙藏各地的内部情况,按月拟制边情报告,或随时将各旗动态报告蒙藏委员会。1934年,蒙藏委员会派员分期前往青海等地进行调查,第一期派蒙藏委员会委员格桑泽仁为调查专员,率同调查员朱琼等至青海调查。同时还委任谙习汉语文的曲木藏尧,以“西南夷族考察专员”名义回故里,深入民间进行考察,并复制西南苗夷民族调查表,分别咨送川、滇、黔、桂各省政府转行抄发住有苗夷民族之各县政府,认真调查,确实填载。(注:参见(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代号:一四一,档案号:97。)1935年蒙藏委员会增设归绥、宁夏、酒泉、西宁、西康五调查组,继续进行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调查工作。1936年添设新疆、两调查组。1939年后增设滇西调查组于云南丽江。(注:此后,这些调查组的名称或调查区域也有所变化。)

在国民政府的行政系统中,一些专业部、会在日常行政中也常涉及边疆民族地区事务,各部、会遇有与蒙藏相关问题一般会咨询蒙藏委员会,或将有关情报及承办事项送交蒙藏委员会参考,或由蒙藏委员会协助办理,有的则设立了专门处理蒙藏事务的机构。专业部、会遇有蒙藏重大事项的决策时,常常是蒙藏委员会与相关部、会会商决策,由行政院或中央批准。如内政部在蒙藏地区的行政规划或有其他行政行为时需要与蒙藏委员会会商决策,呈行政院批准施行。

1929年8月,行政院通过教育部提请设立蒙藏司,1930年3月,蒙藏教育司正式成立。从教育部组织法可知,此司设二科,第一科掌理关于蒙古地方教育调查、地方各种教育之兴办、蒙古教育经费之计划、蒙古教育师资之培养、蒙古子弟入学升学之奖励、编译蒙文教育图书及法令、蒙古地方学术考查及其发明之奖励等事项,第二科专门掌理关于藏族教育的相关事项。在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中,教育部蒙藏司为推动蒙古教育发展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先后制定颁布了《待遇蒙藏学生章程》、《教育部实施蒙藏教育计划》、《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等法规和计划》等,并为实施这些法规和计划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在民族地区建立的党务组织机构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也逐步增强。中央组织部是掌理各级党部组织与党员训练、指导党员参加社会团体和社会活动的中央机构,设有边疆党务处负责处理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党务的专门机构。在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中,由于本身党员数量有限,大多数民族地区掌握在地方军阀手中,其在民族地区的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在新疆、和西南一些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几乎不能涉足。在内蒙古、东北等地组织有所发展,早在1927年中央就决议派员指导内蒙古地区的党务工作,并予以一定的经济支持。边疆党务处负责向各蒙旗派遣党务特派员,蒙籍党员也由此处管理。

边防体系是国家安全体系的主要支撑。执政后强化了军队建设,不仅建立了一支庞大的中央军,还不断采取措施强化对地方武装力量的控制,建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的中央军与地方武装结合的国防体系。为了巩固和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国民政府在军事管理部门中设置相关机构,国防部、军令部(二厅五处)和参谋本部均设有专管边疆事务的机构或特别派驻蒙旗的军事专员。其中参谋本部(注:1938年,参谋本部合并于军令部。)的边务组是担任参谋本部总长时设置的,先后由次长贺耀祖、黄慕松负责,边务组专门搜集蒙藏情报动态,调查蒙藏情况,研究边疆问题,有时还执行一些具体任务,如1933年百灵庙运动发生后,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前往巡视,边务组成员为其随员;黄慕松则多次奉之命到边疆地区巡察,并于1934年代表中央政府入藏致祭达赖喇嘛。军事委员会的铨叙厅主管边疆武职人员的审核、转呈、授衔等事宜。

边疆民族地区开发建设事项则主要由专业部、会负责,或各部、会联合会商。如海南岛开发问题的决策过程就是由商会组织以条陈或提案的形式提出,相关条陈由广东省财政厅或径自函送全国经济委员会,行政院组织军事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财政部、内政部、军政部致函行政院提出会拟此问题。全国经济委员会指出:“以据军政部次长陈诚电陈,琼崖关系两广及国防甚巨,有设特区必要。”从议事过程来看,在会上,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报告了召集内政、外交、实业、交通、军政五部开会的情况,财政部报告了琼崖财政情形,内政部报告了民国二十一年海南岛设特区之经过。随着问题讨论的深入,实业部、交通部和铁道部都提出了相关计划。(注:参见夏军编选:《民国时期计划开发海南岛的一组史料》,《民国档案》1992年第29期。)

一些地方政府则设置了地方性的边疆民族事务机构,并对区域性边疆民族事务管理起到了实际作用。比如,1927年,刘文辉接管西康后,在成都二十四军军部设置了边务处,任命胡子昂为处长,并任用一些熟悉边情的学者和政治家在处内供职,边务处遂成为二十四军辖区内各边远县区施政规划和领导机构。(注:参见甘孜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康史拾遗》,甘孜州文史资料委员会1993年印刷,第90页。)1929年11月,云南省政府报请南京国民政府批准,在边疆地区成立了两个殖边督办公署,职责为防守、界务、实边、交通、实业、文教、治安、慈善、卫生及省政府委办诸事务。“九一八”事变前,东北政务委员会设有蒙旗处,负责处理内蒙古东部的盟旗事务;绥远省则在政府秘书处内设一蒙务组,处理乌、伊两盟的蒙旗事务。1936年为了控制、监督蒙政会而设立的蒙古各盟旗地方自治指导长官公署亦是一个重要的边政机构。

总之,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在边疆民族事务管理方面初步形成的是一套事权分散的管理机制,管理活动缺少统筹性和系统性,作为专门管理蒙藏事务的蒙藏委员会管理能力极为有限,而其他专业部、会对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是分业管理,各部门之间的会商常常成为文赎旅行,会商之事常常会而不决,当时很多计划都成为纸上谈兵。这一事权分散的边疆民族管理机制根本无法保障在其党义中宣扬的“扶持弱小民族”的政治承诺。

二、以部门化为特点,内容庞杂、缺少系统化的边疆民族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在初期十年对边疆民族事务的管理政策是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逐步展开的,内容十分庞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部门化为核心特点,很多政策的制定并非源于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统筹考虑,在很大程度是一种应急措施。

(一)划一边疆民族地方行政建置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划一边疆民族地区地方行政是国民政府强化其统治,推进政治整合的重要步骤,涉及省、县、乡等多个层级,热、察、绥、宁夏、青海、西康等建省和西南、西北一些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进一步废除都在此时期实施。

1928年7月,战地政务委员会主席蒋作宾提议把热河、察哈尔、绥远三特别区改为行省。后经内政部正式提出改省建议。8月底,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在热河、察哈尔、绥远、青海、西康设立省治。依据内政部最后拟订改省方案,1928年9月5日国民政府第153次会议议决:热、察、绥、青海、西康改省治;旧直隶省口北道各县划归察哈尔,察哈尔原划绥远之丰镇、凉城、兴和、陶林四县仍归绥远;五省府组织,委员暂定五名,设民政、财政二厅,并酌设教育、建设厅,余照省府组织法办理。同年10月,中央政治会议又决定甘肃分治,设立宁夏、青海二省。

热、察、绥的改省和甘肃分治设立宁夏、青海省均得以顺利推行,西康建省之路则最为曲折。国民政府宣布西康建省时,该地由川康边防总指挥兼二十四军军长刘文辉接管。民国十七年(1928)春,刘文辉见各边区的军事、财务机构已设置齐全,遂根据边务处的建议和推荐,在康定设置了一个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作为西康最高行政机关,任命龙守贤、吴三泽、程仲梁、陈启图等五人为委员,并指定龙守贤为主席委员。5月西康特区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注:参见甘孜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西康史拾遗》,第66页。)建省委员会由此而未能成立。直到1934年12月29日,国民政府简派刘文辉等为建省委员会委员,1935年7月21日建省委员会才在雅安正式成立,负责筹备建省事宜,执行公务。但是,直到1939年迫于国内外形势西康才正式成立省府。

为了进一步向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延伸其统治,国民政府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地方行革,推行县制与一些地区废除土司制度相伴随。云南在1929年至1936年期间频繁规范地方设置,据不完全统计,设置县或设治局等就有30余处。广西、四川等地也经历了这一过程。1929年四川省政府呈请将穆坪土司改设为宝兴县治,得到行政院批准备案。广西都安县是一个民初才废除土司建立的县,为了强化管理,此时改开县政,1931年建立区、乡、村政权,推行保甲制度,全县划分安定、高阳、都兴、夷江4个区和32个乡(镇)。(注:参见《都安瑶族自治县概况》,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1931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明令撤消土司一案”,决定“嗣后土司不予补官袭职,以便逐渐改流”。但是,国民政府只是宣布了土司制度的不合法性,由于其统治能力所限,一些土司、千户隶属体制实际并未被打破,如青海蒙古族和藏族牧区,实行以县制代替王公盟旗制度和千户制度,蒙古各旗分归都兰、兴海、海晏等县管辖,藏族地区由玉树、囊谦、称多等县统理,可是到1949年,这里仍有千户1员,直属百户部落7个,领属百户部落36个,该地区的寺院还分别属千户、百户、百长所有。(注:参见黎宗华、李延恺:《安多藏族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9页。)青海蒙藏地区实行县和保甲制度后,这些千户、百户、百长们又成为副县长、区长和保长、甲长。(注:参见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可见,国民政府在其政治势力还不能达到边疆地区时,采取的措施是将各边疆民族地区统治集团全体留用,改名换姓,服务于其统治。

(二)移民实边,巩固边防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移民实边以固国防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的传统之策,国民政府初期实施该政策不过是对历史传统的一种继承。时人认为“东北与西北及西南之开发,关系中国全民族之生存,他国侵略之野心与事实尤令人惊心怵目,设不急起直追,势必任人宰割。年来,东北发展卓著成绩,然未辟之土地、未开之矿业与天然富源正无限量;西北开发,以交通为先务之急,自苏俄环绕新疆境外铁路完成及其与西伯利亚铁路接轨以后,对华侵略势成常山之蛇,西北形势更属危急,屯垦事业应即举办;西南亦有外人窥伺,而且天然富源久付旷废,亦应积极开发”。(注:《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政治(一),第179页。)

1931年,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依据训政时期约法关于国民生计之规定确定其实施方针案》,提出边地开发屯垦与移民实边及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方针,要求“必须订立之案,积极进行;并予以财政及其他必要之援助。而对边地土著人民生计之筹划,尤为紧要。故开发边地,必须特别注重边地土著人民之生计”。(注:荣孟源等:《中国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并将此点定为国民生计建设五方针之一。此次大会还通过了《确定边区建设方针并切实进行案》。同年全国内政会议通过《移民实边案》,提出向人口稀少的吉、黑、辽及新疆、蒙古、青海等地区移民。这些决议对边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产生了重要影响,1935年内政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地政会议,青海、宁夏、云南等边疆省区均提出了移民垦殖案。1936年3月,内政部等部、会联合向行政院呈交《边疆移垦办法大纲草案》。一时间,垦务成为边疆民族地区统治者获利的重要手段,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农业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蒙藏委员会主导的争取蒙藏上层支持的各项政策

对边疆民族上层的笼络和宗教事务的管理是蒙藏委员会的核心工作。1933年行政院所颁《中央及地方主管机关对于处理蒙古盟旗事项权限划分办法》明确规定:“蒙藏委员会除依照本会组织法掌理关于蒙古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外,前清理藩部则例所载关于蒙古各盟旗设官、奖惩、铨恤、军政、司法、宗教等事项,历来照例办理者,亦均系蒙藏委员会对于盟旗直接主管之范围,此后遇有此种案件,应仍照向例,由蒙藏委员会呈请行政院核办”。(注:《国民政府政治制度档案资料选编》(下),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41页。)依此规定,加之国民政府实际执政能力的限制,蒙藏委员会实际具有的职能便是办理封官、颁号等能够笼络蒙藏上层的事务。

1932年,中国召开第三届第三次中央全会,班禅、章嘉两位大师以代表身份参加大会,班禅被选为国民政府委员,在南京设立了班禅驻京办事处。从1932年起,国民政府每年从国库拨出48万余元来支付班禅年俸及“办公费”。(注:参见乌兰少布:《中国对蒙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页。)1932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加封章嘉呼图克图“净觉辅教”名号,章嘉呼图克图还加入了,并于1935年在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据统计,蒙藏委员会的经费开支每年都在100万元以上,其中大部分用于支付活佛、王公和其他上层的年俸或活动经费,蒙藏委员会剩下的经费又有一部分用于招待蒙藏上层及旅费、赠送礼品等项开支。(注:参见乌兰少布:《中国对蒙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第237页。)

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国民政府追封其为“护国弘化普慈圆觉大师”,颁给玉册、玉印,并派专使入藏致祭,拨给地方政府治丧费5万元,专使还按旧规旧制给三大寺及其他大寺庙的喇嘛熬茶、放布施,给三大寺每一喇嘛大洋2元。据称专使入藏经费共用大洋40万元。(注:参见唐景福:《民国时期历届中央政府维护的措施》,《中国藏学》1997年第1期。)

1933年12月,四届三次中央全会通过了《蔡元培等四委员介绍西康诺那呼图克图提请对蒙古王公名号暂仍其旧案》。此外,“除了任命内蒙古各盟长、总管等为有关各省省政府委员外,还给有势力的王公扎萨克以种种好处,从给钱、给枪,到拉他们入党,授以各种司令、宣抚使等名义,直到委以国民政府委员要职”。同时,将“扎萨克由世袭改为‘任命’,只不过是换了一个时兴的字眼,实质一点儿没变……各盟旗扎萨克纷纷‘举荐’子弟接任,不到半年时间就连续任命发表了10余旗新扎萨克,其中无一人为原扎萨克以外之人。此后,王公扎萨克子孙世袭一仍旧贯,爵位名号仍自为之”。(注:乌兰少布:《中国对蒙政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三辑,第236页。)

实际上,在蒙藏地方建设上,蒙藏委员会也有一定的规划,但是这些规划大多徒有虚名,蒙藏委员会最多不过是对内蒙古有些盟旗发放一些救济金。如1936年蒙藏委员会呈准发给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建设费,同年分别发给阿拉善、额济纳西旗、青海左右翼两盟建设费,并每月发给补助费3000元,以期推动这些地区的开发建设。(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代号:一四一,档案号:392。)但是,这些政策行政力度弱,覆盖面小,影响十分有限。

(四)以民族同化为宗旨的边疆民族教育政策

南京国民政府试图在全国建立一套完整的初级、中级和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受到这一大背景的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发展主要表现于:

1.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规划提到日程,教育部门逐步从只关注蒙藏教育扩展到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国民政府边疆民族教育最初规划的只限于蒙藏教育,1931年颁布《实施蒙藏教育计划》明确规定蒙藏地区教育行政、普通教育实施办法、高等教育实施办法等,使蒙藏地区教育发展目标明确化。从这个计划来看,普通教育仍然依托边疆民族地区办理,而高等教育则主要依靠边疆民族地区学生到内地求学,所以,此项计划还规定新疆学生适用专对蒙藏的相关学生待遇法规。

1936年7月,教育部《二十五年度推行蒙藏回苗教育计划指令》,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关注的范围已由蒙藏发展到西北、西南边疆民族地区。这项计划重点在于师资培训,涉及的省份包括新疆、宁夏、青海、甘肃、绥远、察哈尔、云南、贵州、湖南、西康、,可见国民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管理范围的扩展。该计划对小学、社会教育、中等教育、留学生等都有所涉及,还对办理相关教育的经费做出了详细规定。(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82页。)

这些计划虽然未能得到全面执行,但是从一些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来看,还是有过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相当多的边疆民族地区言,建立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仍属社会生活中的新生事物。

2.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加。国民政府初期十年,全国教育经费总额度有稳定增加,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如1930年中央预算教育经费1440万余元,仅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1.46%;到1935年中央预算教育经费增至4913万余元,占当年国家总预算的4.8%,成为民国成立以来教育经费在国家预算中比例最高的一年。按1930年至1936年有比例数据可考的五年折算(1933年和1934年缺国家总预算数),教育经费占国家总预算的比例平均每年可达3.54%。(注:参见张元隆:《民国教育经费制度述论》,《安徽史学》1996年第4期。)经费逐年增加是促进各级教育向规范和规模方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条件。这一时期教育发展获得了相对宽松的环境,边疆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同样也有所增加,蒙藏教育获得了专项费用,1933年6月22日,国民政府行政院据蒙藏教育委员会呈请经第147次会议决定,先拨1931年度蒙藏教育经费50万元,并将50万元列入1934年度预算。

1935年,边疆教育作为独立的经费项目被列入预算。据统计,1935年边教费支出情况为:贵州总计得教育费16万元,其中义务教育费8万元,边教费8万元(其中苗师3万元);云南总计得教育费17万元,其中义务教育8万元,边教费9万元;甘肃得教育费16万元;西康6万元;青海8万元;宁夏7万元;绥远8万元;新疆8万元;察哈尔8万元;无。第二年,除青海、西康、宁夏经费未增加外,其他各省增加1万—7万元不等,并且分配给1.8万元。1937年,四川、湖南、西康三省各得边教费3万元,广西、为2万元,云南、贵州、新疆5万元,甘、宁、青、绥远各4万元,察哈尔2.5万元。(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91—890页。)至1936年,边疆教育经费计为41万余元。(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89页。)一些地方性教育是靠中央拨款发展起来的。如1931年青海利用蒙藏委员会的“边疆教育专款”成立了青海蒙藏文化促进会,并先后在各县和牧区办起蒙藏小学10所,后均转交所在县区管理。(注:参见陈新海:《民国时期青海管理方略》,《青海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1935年教育部拨专款在皋兰、海原、固原、清水等地先后办起7所回民小学。同年,甘肃省教育厅也利用中央教育补助费筹设回藏小学10所。(注:参见杨荣:《民国时期甘肃民族教育述略》,《西北史地》1996年第1期。)从1935年起,民国政府在云南省藏族聚居的中甸、维西、德钦等地创设3所省立小学,即德钦小学、中甸小学和维西小学。(注:参见苏发祥:《民国时期藏区教育概述》,《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边疆省区教育经费在初期有一定程度增加。如察哈尔省,1930年度教育经费共计266,901元,此后直到1933年度均保持此额度,1934年增加到293,447元;宁夏省1931年度教育经费只有45,816元,但是两年后增加到183,498元;云南省1930年度教育经费只有259,615元,此后除1933年度为587,800元外,直至1934年度均未低于702,000元;甘肃省1931年度教育经费为259,272元,此后至1934年底均未低于1,249,687元;与其他省份相较,青海省教育经费额度较低,1930年度只有76,900元,虽然逐年增加,至1934年度也只有96,343元。(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115—116页。)但是,欠发教育经费是国民政府时期的实际情况,由于欠况严重,以至于陈果夫在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开发土地以清理积欠教育费,据他称,教育部调查历年所欠教育经费约为367.7万元,其他由财政部及各省拨发者当不过200余万元。(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代号:二(2),档案号:33上。)因此不可过高估计国民政府在边疆地区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过已有的投入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起到了开拓性影响。

3.在内地一些大学设立蒙藏班,招收蒙藏学生。1930年中央政治学校计划附设蒙藏班,名额为60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学制二年,乙组学制三年,毕业后回边疆地区工作,亦可考国内各大学或专门学校。同时还设立西康学生训练班,这是针对西康所设的短期训练班,为期四个月。1934年,计划设立中央政治学校边疆分校,先在张家口、包头、宁夏、康定、丽江、兰州、伊犁八处各筹设一年分校。当时规划,分校第一年先办简易师范单轨一级,及小学初级复式一级,以后逐年增加,必要时可改办双轨;每学级人数,简易师范以50人为限,小学以40人为限。(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17页。)据1935年编印的蒙藏学校总名录可知,当时包头、西宁、康定等地蒙藏学校共有蒙、藏、回学生268名。蒙藏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显示从1929年至1933年,共保送入内地各校的蒙、藏学生达256人。(注:参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代号:一四一,档案号:97。)

从1931年教育部《订定边疆教育实施原则》来看,蒙、藏、新疆学生待遇基本一致,高等教育招生中蒙、藏、回(注:此处“回”实际指新疆维吾尔族。)族学生待遇也大致相同。该原则还规定:“在八年内分年资送蒙藏学生出洋留学”,“选派区域及额数内蒙十名,外蒙八名,青海二名,八名,新疆四名,共计三十二名”。学生受教育程度为高级中学以上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留学年限为3—7年(学医及学工程的酌量延长),选派期限为每两年考选9名,赴日本4名,赴欧美5名。教育部制定选送及考选规则。教育部限令1931年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成立蒙藏班,同年国立中央大学也颁布了招生办法和名额,学生总额为40人,蒙、藏各20人。(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33页。)

1933年,宁夏省提出适用《待遇蒙藏学生章程》的要求。此前国立浙江大学每年收1名该省所送学生,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收3名该省所送学生,国立北洋工学院收2名该省所送学生。在此基础上,宁夏提出要求国内各公私立著名大学或专门学校每年招收宁夏免试入学学生1—3名,得到了教育部的批准。1936年10月,蒙藏委员会根据西南夷文化促进会南京总会呈请致函教育部,要求比照《待遇蒙藏学生章程》对苗夷学生实行优惠政策。(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第864页。)

随着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少量少数民族文字与汉文字合璧的课本或其他出版物得以出版。据1931年蒙藏委员会《蒙藏事务总报告》称:蒙藏地区30余个旗宗中,有中小学130余所,学生约7000余名,历来共译汉藏文合璧语文教科书8种,汉蒙文合璧短期小学课本1种,汉回文合璧短期小学课本1种,1931年历书1种,以及蒙藏教育等实施方案十数种。尽管国民政府增加了投入,强化了规划,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边疆民族教育的全面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仍然十分落后。以宁夏为例,据统计,到1940年,全省拥有国内专门以上学校毕业生仅为34人,肄业47人;中等学校仅有4所,学生共619人;普通小学、短期小学共482所,学生共34924人,小学教师合格代用者共811人;失学儿童69771人,占学龄儿童71%以上;失学民众48万余人,占全省民众95%以上。(注:参见生:《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学生书局印行1988年版,第383页。)

(五)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发建设政策

1928年1月,国民政府成立建设委员会、资源委员会(1932年称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改为资源委员会),调查边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是两个委员会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政府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开发的计划和边疆民族地区的资源调查。1931完成了云、贵、川、西康等省的地质调查,对察哈尔、甘肃、宁夏等省的调查仍在继续,同时拟在边疆地区多觅铁矿、铜矿与石油矿,分别保留或划作国营区,择其最佳者,由国家经营,以充实国防原料;开始筹办开发陕甘川新石油,已在陕、川划定国营区。(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五),第178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丧失,国民政府更加注重西北边疆开发,并强调要以西北为复兴基地,提出各种开发西北的系列计划和决议案。1933年,在四届三次中央全会上有60项提案,其中有8项与边疆民族地区建设开发相关。西北边疆地区开发成为重点后,中央委员刘守中曾于1932年、1934年先后两次奉命赴西北调查实业,得出的结论是“应以边防为经,实业为纬”,提出“充实边防,经营交通,振兴农村,改良畜牧,开采矿产,提倡工业,减轻民众负担,维护地方治安,培养边务人才,推进蒙旗教育”等10大要务。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南京国民政府对西北建设做出一些重要的规划,如1931年5月,建设委员会拟订了内容浩繁的《开发西北计划》,开发计划涉及交通、水利等很多方面。(注:参见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1934年6月,全国经济委员会通过《西北建设实施计划及进行程序》,计划分公路、水利、卫生、农村建设四部分。从取得的实效来看,开发建设除了特定地区金矿等矿产开发外,还集中于公路、铁路和邮路等方面。全国经济委员会从1934年3月筹款直接兴筑西兰公路,至1935年5月竣工,土路通车,共计耗资93万余元。(注:参见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1934年至1936年期间,国民政府在西北修筑的土路、省际联络公路等10多条,总里程达到9200多公里,(注:参见刘政美:《抗战前的西北交通建设》,《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对这一地区交通条件的改善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了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在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邮务也是国民政府加强与边疆民族地区联系和国防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据1936年统计,自1933年,边疆民族地区的邮政条件有所改善,当时滇康邮路总长为1130里,甘孜经德格至玉树线长1000里,玉树至湟源线长1380里,巴安经白玉至德格线为900里,在西康还设各级局所近20处,一些村镇设置了信柜。与此同时,四川、云南、贵州三省邮务之联络有所增强,1935年以后开设局所及信柜21处,邮路约1200余公里。(注:参见《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九),第600—601页。)

铁道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的铁道建设,而且有着自己的建设计划,其计划中的陇海线潼宝段1936年已完工,与西南边疆相关的铁路建设计划主要有成渝线(施工期2年半,计划于1937—1938年间完成)、黔滇线(施工期4年,计划于1947—1950年完成)、川黔线(施工期4年,计划于1947—1950年完成)。但是,随着政治社会环境的变迁,这些计划逐步落空。

第4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通运输业;行政;财务和会计管理;管理工作

Abstract:Alongwiththereformandopenpolicythoroughandsocialistmarketeconomydevelopment,manyadministrations,theInstitutionrealizedthattostrengthensfinancialandtheaccountingcontrolworkimportance.Buthowtostrengthenthefinanceandtheaccountingcontrolwork,theauthorattemptsthroughtoanalyzeinthetransportationshippingindustryadministrative,theInstitutionfinanceandtheaccountingcontrolworkpresentsituation,unifiesmorethantenforyearaccountancypractice,howtostrengtheninthetransportationshippingindustryprofessionadministrative,theInstitutionfinanceandtheaccountingcontrolwork,discussesseveralviews.

keyword:Transportationshippingindustry;Administration;Financeandaccountingcontrol;Supervisorywork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行政、事业单位认识到加强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把会计管理工作与加强财务管理同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的行政、事业单位制度等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水平稳步提高,也使会计工作在单位各项管理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发生在交通系统的许多案例说明了交通运输业(包括行业内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内)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笔者结合十多年来的会计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提出如下几点看法,拟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现状

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大部分都有行政执法的权力,担负着交通规费(非税收入)的征收,包括有公路养路费、通行费、航道养护费、船舶港务费、船舶检验费、运管费等,这些非税收入通过上解至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再把经费返回至交通部门作为这些单位的经费来源。而交通部门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点多、线长、面广,特别是基层单位人员少,这无疑就加大了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的难度。综合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有如下薄弱环节:

(一)、行业内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懈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失真;

(二)单位负责人会计法制观念淡薄,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单位负责人的指使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或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他们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大肆贪污、挪用公款。

(三)、行业内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造成记账随意,手续不清,差错严重,会计档案资料散失;

(四)、非法转移、侵占国有资产、帐外设帐、偷逃税收、粉饰业绩;

(五)、会计审计人员执法环境差,会计监督严重弱化,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薄弱,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甚至没有。

(六)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不认真行使会计监督职权,参与违法违纪活动,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程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社会经济秩序,对本单位的管理和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存在上述问题,有的是单位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造成的,有的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造成的,有的是单位有意违纪造成的。同时,也存在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够以及制度建设不规范,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切实采取措施,加强财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二、加强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服务。因此,交通部门及其业内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监督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加强经济核算,对比收支,并运用财务数据和计算方法,按照《交通部行业财务指标管理办法》,计算、分析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为单位领导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首先就要明确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的设置,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以使单位的会计和会计监督不受其他业务部门的干扰,能够独立地行使其职能。

(2)单位负责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此,单位负责人必须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带头自觉遵守财会制度,不得以权压人,以权代法,拒不执行财会制度,要大力支持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3)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会计监督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费用报销制度、应收帐账和应付账款管理制度、资金调度控制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等,以便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有章可依。并严格遵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及其他相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使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加强管理,增收节支

(1)交通部门的经费一般都非常紧张,而且还要挤出经费来搞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对有限的资金要加强管理,紧密围绕交通建设这个中心,广泛凝聚力量,把财务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不断提高财会部门履行岗位职能水平,精打细算,为本单位的深化改革当好参谋,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的奋斗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2)要求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严格遵守财经法规、规章和各项管理制度,认真做好各项规费收入与经费支出财务核算,各项规费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并要及时准确上解,要督促规费征收人员把行业内各项规费一分不少的收到位。要做到职业品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的内在统一,保证不出现违纪、违规现象,坚决杜绝做假帐现象,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各单位财务工作要严管理出效益,深入开展增收节支工作,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严格审批办公用品添置和机车使用费的支出,压缩接待费的支出,严格控制公费旅游现象,做到不该花的钱坚决不浪费,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三)规范管理加强核算

(1)加强业务指导,树立财务监督权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从严控制、核算行政管理费和专项经费的开支,确保开支不超标准、不发生赤字开支,保证收支平衡,库存现金不超限额,不坐支和挪用现金,不准用单位名义、银行户头或财产对外提供贷款担保,按规定设立银行账户,严禁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做到公款不私存,保证资金安全,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

(2)严格遵守预算会计制度,按照《预算法》来编制好年度预算,搞好预算控制。预算会计制度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它包括《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1997年1月1日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1997年5月28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1997年7月17日)、《行政单位会计制度》(1998年11月1日起施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1998年1月1日起施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决算报告制度》(2002年3月28日起施行)等。重点对事业支出与专项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按月按季考核,根据预算进度按月拨款,实行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的强化监督办法,保证各项经费不超支、专项经费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成本和挪作他用等违规现象发生。

(3)严格自有资金的使用管理,如:专项经费、专用基金的开支不超范围,节约使用;要实行单位“一支笔”制度,加大内部财务监管力度。

(4)严格执行财政部2000年4月7日的《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办法》,按照该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清查和流动资产清查制度,建立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帐卡,及时做好增减手续,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物相符,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5)在年度终了的次年一至三月份就要认真清理上年度的全部会计档案,并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来整理、规档财务会计档案,不致使会计档案散落、遗失,或者和本年度的会计资料混淆。

(6)积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的自查自纠工作,结合交通部门规范化达标所标准要求,充分利用季度检查和财务决算汇编,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立即进行整改,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水平。

(四)加强内部审计,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修订后的《会计法》要求明确对会计资料进行定期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内部审计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

(1)、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法人代表的离任审计、专项审计、审计调查、内控制度审计等。通过开展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可以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及各项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督促各级管理人员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制度,对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客观的会计核算,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同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本单位的内部审计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可以杜绝各级管理部门负责人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形成各部门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机制。

(2)、创新内审工作理念,转变内审监督方式。由“要我审计”向“我要审计”转变;由查错防弊向内部控制分析与评价转变;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前防范为主转变,增强内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对重点业务、重点部位要重点审计,对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和控制薄弱环节进行审计,对各级行政领导在决策、管理中关注的重要事项进行审计。

(五)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当前,提高交通系统财会人员政治、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势在必行。

(1)、增强会计职业修养,树立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会计人员要正确认识会计职业的重要性,自觉增强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会计职业理想,自觉遵守和维护会计职业道德。

(2)、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政策法规水平。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政策性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会计法规、公司法、证券法、税收征管法的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法规水平和合理运用法律手段处理会计事务的能力,采用合理避税手段,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利益和单位的利益中找到平衡点。

(3)、着力提高财务会计人员自身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要认真落实《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组织好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年检审工作、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工作,保证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努力提高交通系统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技能水平。同时要自觉地搞好三个转移,一是财务会计人员要从单纯的核算向全面参与单位的决策转移,二是要从事后算账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时分析方面转移,三是要从单纯的会计管理向全面的财务管理转移。为此,单位负责人要主动让财务人员介入交通事业的宏观管理,参与交通事业一线工作,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应大力推行财会电算化,积极探索财会管理方法,只有实现财会电算化,才可能把财会人员从繁重、重复、机械的记账、算账中解放出来,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速度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

通过不断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研究与交流,通过广大财会人员不懈的辛勤工作,树立崇高的会计职业道德,切实做到朱镕基总理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开幕式上演讲中所说的:要求所有会计审计人员必须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注重遵守各项财经法律法规和工作规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交通系统会计电算数据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促进交通财务管理规范化、科技化、效率化,以达到加强交通运输业内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的目的,为全面完成各项交通工作任务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财政部2001年6月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3、《会计行为学》作者林钟高东北财经出版社

第5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实践中可以看到,国内很多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控、效益考核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以致于监督乏力。从国内事业单位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支出预算分配、管理模式等,依然表现出粗放性特点,支出管理、监督考核等,缺乏监督控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和方案

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财务预算管理质量,需先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适合本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机制,构建高效可行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以此来指导实践,规范财务预算行为。首先,建立有效的财务预测方法、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应立足实际,从本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现状出发,对未来的财务预算工作进行科学预测,并以作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参考和行为方向。其次,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计划、具体落实方案。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总结教训,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法体系,细化、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中的预算工作;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规划、分析,以此来提高财务资金有效应用率。

(二)创新财务报告编制机制

从目前国内政府预决算报告制度来看,很多时候与不断改革和深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出现了矛盾,无法有效满足应用要求。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为适应经济发展,必须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机制进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套科学、完善以及先进和有效的财务报告编制制度,明确规定之。比如,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一套可规范财务报告的准则,并且规定会计核算所涉及的内容、财务报告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料,从而使会计核算成果客观地呈现出来。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财务预算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财务预算时间短暂、预算编制比较仓促,必然会影响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而言,其涉及到多个部门,而且时间比较长,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有效完成资金的应用调研,因此应当科学合理地安排财务预算时间。第一,提前启动预算编制工作,亦或是适当地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给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留出足够时间用来调查、分析和研究,以此来有效提高财务预算编制质量。第二,积极推广零基预算与应用。对于零基预算而言,将往年基数去除掉以后,在从零开始的基础上,根据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的任务、职责等,对预算经费的支出需求进行重新界定。从实践来看,这中财务预算编制方法比较科学、切合实际。

(四)健全和完善考核管控机制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实践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细化管理机制,对预算执行加强约束,并且还有对财务预算项目、内容等进行明确。第一,积极推行岗位财务预算执行考核制,并且将财务预算管理任务具体落实到部门和岗位,财务实行岗位负责制。同时,还有对各个岗位财务预算执行状况跟踪评价,以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落实到位;第二,建立和完善高效的执行激励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对财务预算执行比较好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对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非常随意、盲目的行为,比如任意改变资金的应用、超额应用等行为,都要追求其责任人,采用该种方法可以保证财务预算资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在此过程中,还应当主动接受各部门、各单位的监督管理,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及其缘由,对其及时纠正,并为日后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依据。

三、结束语

第6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财务管理是广电事业单位组织管理的一部分,其概念是在组织发展规划的目标范围内,管理组织现金流、筹资、投资等活动的总称。组织发展需要财务、物力、人力等资源要素。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确保组织能够科学合理的运用现有财力资源,是组织得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广电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有以下几点。首先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广电事业单位在发展进程中,其财务管理能力的强弱,对提高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因此一定要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成本管理。建立起基于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科学有效的对业务活动的产出及成本进行计量,分析其构成要素,探索出增强赢利水平、减少运作成本的方式,运用最少的投入赢得最高的利润。其次高效能、低分配。广电事业单位分配管理是管理内部成员和部门间的收入。运用有效的分配方案,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并对收入进行合理分配。分配管理运用得当,能够让广电事业单位在降低分配成本的同时,激发各成员、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以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效能。

二、广电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财务管理意识,资金运用效益差

除中央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外,大多数广电体系的事业单位都缺少较强的财务管理意识,单位领导对广告经营和新闻宣传特别重视,而对财务管理则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他们觉得财务管理无非是编制预算,出纳付款和会计算账,到年末编制决算报表罢了。现在财务工作人员在平时开展财务管理时,其工作重心也是收付资金、报销日常账目、申报用款计划等较为机械的工作,而不具有基于核算对象对广电事业单位业务中出现的费用进行成本测算、归集与分配的理念,也没有科学理财与全面测评资金使用情况的意识。

2、会计核算不完善、管理制度不规范

大多数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缺乏与专项支出和专项收入相关的细化预算,部门在使用结转结余资金时统筹性较弱,没有严格的实施预算控制,存在随意对预算资金用途进行改变以及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会计基础工作不完善,收支管理不规范,没有及时的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出现死账、呆账;没有根据制度要求对财政和国库专户的款项进行核算与管理,部分款项没有列入财政监督范围内;缺乏规范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严谨的对资产进行分类,核算账目不完善,盘点清查不及时,已经清理的固定资产却长期处于挂账状态,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公物私用、损坏丢失的情况也经常出现。

3、财务管理手段不科学,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

现在虽然大多数广电事业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但因为管理理念不足,只在核算工资和总账时运用账务软件,会计信息化方式较为落后。在资产管理、采购业务、货币资金等内控制度方面没有严格执行控制程序、授权批准以及不相容职位分离等制度。没有有效执行账务盘点制度,存在一定数量的账外资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建立起单独的审计机构,部分单位既使建立了内审机构,也由财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其岗位责任制不明确,部分制度流于形式,内审报告缺少权威性、公正性、客观性。

4、税务筹划意识差、应对“营改增”能力不足

广电事业单位的大部分财务管理人员对“营改增”的概念比较模糊,对于适应于广电事业单位的计税基数和税率变化缺少必要的了解,涉税会计科目设置的合理性不足,在核算涉税会计账目时所运用的方式不规范。财务管理部门没有认识到税务筹划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建立起运用提高进项税额以减少增值税负的税务筹划意识,而增加了整体税负。

5、财务指标较少,财务人员素质较差

广电事业单位一些财务工作人员并非财务专业出身,缺乏会计基础知识,其专业技能和财务知识比较匮乏,缺乏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力,而大多数会计人员拥有的知识结构也无法满足现在财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另外因为没有意识到财务指标分析在单位经营决策方面的辅助作用,广电事业单位一直没有按照本行业特点对分析指标的种类予以增加,只对资产负债率、收支完成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进而影响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三、广电事业单位创新财务管理的策略

1、提高财务管理的思想意识,增强资金利用率

广电事业单位领导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重要性,切实执行财经纪律,运用科学方法改进和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自身管理能力。财务人员应该建立与时俱进的理念,转变原有观念,以精细化财务管理为目标,以整合管理与资金使用为重点与核心,运用分类核算的模式,实施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机制,减少制作、转播电视广播节目时的人力成本和物化劳动耗费,进而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拓展播出节目和广告运营的获利空间。

2、切实贯彻新会计制度,规范财务制度

广电事业单位应该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提高对财务报销、资产、资金、收入的管理,逐步完善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根据广电行业会计具有的特点,全面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以及预算编制、调整、审批、执行等制度;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对资产进行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经常盘点、清查资产,做到账实相符,杜绝资产流失的现象;规范存货定额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技术材料使用定额与材料储备定额,使存货数量始终保持合理;提高财政专户资金与应缴广告收入的管理,根据国库收缴的规定足额、及时交纳合办节目制作费与广告收入,不能坐支、挪用、截留、滞留、隐瞒;严格管理各种合同与票据,制定出追究债务债权责任及定期清理往来账目的相关规章制度。

3、创新改革财务管理方式,健全内控机制

广电事业单位要逐步创新和改革财务管理方式,重视经济核算,构建起科学完善的内控与会计核算体系,开展绩效评价,增强资金使用率,提高对政府采购、预算控制、国库支付、资产管理等业务的会计监督和控制。完善广播电视节目购置、制作、播出及验收入库的相关制度,提高对合拍合作、外购节目、自制节目等节目的管理,保证节目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严格控制支出,加强成本意识,建立起科学的定额支出体系,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控制和管理;制定并实施公务卡结算报销与财政直接支付制度,强化对“三公经费”支出的管理和控制,定期向社会公布部门预算实施情况,提高公务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逐步调整和健全内控管理方式,综合增强内控管理的能力,防范和避免财务风险。

4、提高税务筹划思想,适应“营改增”后出现的变化

第7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1)财务管理内控意识薄弱。事业单位虽为公益型的国有单位,大部分只有财务制度,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活动出现问题时,缺乏决策、判定奖惩的标准。部分单位领导层认为财务人员只是负责具体的财务执行情况,无权参与单位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否认财会人员在内控方面的作用。在当前财务管理中,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内控意识,仍沿袭传统的管理制度,认为内控制度并不重要,以单位领导的意志来处理财务事宜,只是单纯的处理类似收付现金、银行支付、收支记账、开发票等基础工作。财务人员对单位内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记录,然而缺乏行之有效地管理,更多的是着眼当前,没有制定能使单位长久正常经营的理财管理。此外,部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具有内控意识,然而此前并无内控的经验,而使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或者停留于空想。

(2)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素质不高。多年来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控意识薄弱,对财务部门也不够重视,导致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首先,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性较小,其财务人员也较少变更,绝大部分财务人员是在一个单位就职到退休。身处于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财务管理早已今时不同往日,而事业单位内大部分在职的财务人员其财务知识仍拘泥于传统,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概念,缺乏内控意识,也缺乏学习新知识新事物的积极性,因此他们的工作多停滞不前。

(3)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监管力度不足。自古严师出高徒,事业单位理想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需要有国家到位的监管制度来辅助。而实际上,当前我国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制度力度不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更是虚有形式。一方面,缺乏相应的监管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没有要求,财务人员的工作较为随意,缺少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收支平衡,这就使得各单位想方设法将从财政取得的拨款在年终用尽,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花销的监管力度不到位,更有部分事业单位因规模小,财务人员配备不到位,内部没有形成牵制,造成漏洞,如公款私用等,使事业单位乃至国家利益受损。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途径

(1)提升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的合理开展,其基础在于事业单位内部正确的内控意识,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并明确内控的主要目的。就当前现状而言,大部分事业单位显然不具有应有的内控意识。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由财务人员负责,而单位负责人才具有对重大事物的决定权,因此,强化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应先从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开展。对此,国家可对各个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关于内控知识的讲座,让各单位负责人了解大的内控方向,以逐渐强化事业单位整体的内控意识。

(2)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内控已愈发重要,而国家尚缺乏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对此,国家应制定易于实行且合理到位的内控制度,首先应明确事业单位其内部部门的职能及人员职责,以合理分工,进而明确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工作内容。同时,内控制度应具有内部核查制度,以保证事业单位的资金的来源合法且数额真实,事业单位的内部支出符合效益性。此外,各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适应其实际情况且符合国家内控制度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并明确每一笔资金的流向。

(3)健全财务管理内控的监管制度。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健全的监管制度,对此应对事业单位的部门设定进行适当的调整,主要应增加对财务管理内控进行监管的部门,可通过增设内部审计部门来实现。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对事业单位的财政业务和内控制度进行独立的评价,了解当前业务和制度的状态,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提供相应的改正建议,以使事业单位经济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为使内部审计达到更好的效果,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及权威性。

第8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1.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实施若将事业单位比作一架马车,马车的奔行则需要得到车轮的带动作用。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则为实现事业单位朝前前进的各个车轮。同样,这些车轮需要通过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的作用力方可实现。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作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对其进行引导、督促,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完成料想的工作目标,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制度达到实际效果。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的合理运用,方可有效完成事业单位管理基础工作,促进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2.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水平事业单位的科学经营发展态度可通过其内部成本控制能力得到有效体现。事业单位人力、物力资源合理分配,事业单位有限资源发挥合理功效,事业单位杜绝资源耗损现象等,均离不开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作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重要参与者,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合理运用,可积极促进会计从业者明确其自身在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中的职责,努力将自身工作方向朝事业单位发展前进道路看齐,达到事业单位内部成本控制工作平稳运转的目的。

3.剖析事业单位资源流动情况事业单位资源重要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运转。为了确保事业单位资源流动情况明确化,要求事业单位资源能够得到全面、切实的管理反馈。事业单位资源流动情况全面、切实的管理反馈,绝大部分要通过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开展工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开展科学有效的会计管理,有效发挥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能够使企业流动资源得到高水平的保护,尽可能降低不必要的违法违纪偷税漏税事迹、损耗显像,从而使事业单位得到和谐发展。

二、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财务管理的约束机制还未建立,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严格的法律与责任约束办法未得到完整构建。财务管理的宏观决策实施方法繁多,财务管理规模不断膨胀,财务管理工作复杂;不合理的财务管理结构,难以得到有效去除;事业单位成本的重复性,事业单位资源严重肆意浪费;财务管理工作效益低下。

2.财务管理不受重视通常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情况下,事业单位可通过精准的财务管理来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分配。但是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却要涉及到多流程、多环节、多部门等内容,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一些管理者、会计从业者对财务管理工作草草对待,面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细微偏差,置之不理,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出现错误。

3.会计从业者素质偏低一些会计从业者对《会计法》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认识不足,依法理财意识淡薄。会计从业者综合素质偏低,队伍不稳固,大多数会计从业者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再加上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多种现代化管理方法无法得到有效推行,财务管理工作停滞于日常帐表处理等内容上。

三、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实践分析

1.完善管理理念财务管理作用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能够规范事业单位管理理念,实现事业单位管理创新。规范管理理念开拓创新,事业单位管理者要明确财务管理作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结合国家政策法规、事业单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事业单位发展趋势及时更新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作用的认识。规范的管理理念使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得以顺利展开,注重管理细节,明确事业单位发展方向,积极将每个事业单位管理综合指标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

2.规范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的应用事业单位中财务管理作用合理应用,对事业单位整体相关的财务信息数据整合、归纳于一起,并建立起针对这些财务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程序,经电子计算机软件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寻找存在、潜伏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预防,一方面缓解了财务管理会计从业者工作压力,降低可工作时间;一方面很大程度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效率。并且可通过将事业单位内部程序与行业动态变化相互联系,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形态、经济动态、政策颁布等有效信息,根据时事特征,事业单位做出有效及时的调整。

3.完善会计从业者的培训实施机制①通过构建高效的培训机制。事业单位要熟悉了解会计从业者在经济知识条件下的不同特点,建立起一个灵活多变、内容充实的培训信息系统,集中所有培训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满足会计从业者的需求;有计划的通过一个好的沟通渠道,组织会计从业者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为会计从业者培训工作提供第一时间的信息数据。②构建起科学严谨的培训决策的机制。有针对性的对会计从业者制定高效的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建立科学严谨的培训决策机制,明确要开展的培训不同类型,完成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培训的目的。③构建全面的培训执行机制。会计从业者培训过程中的灵魂环节就是执行培训,培训的目标能否顺利的实现就要看执行培训的好坏。会计从业者培训过程中,要有完整的执行机制,培训的教师自身要认真负责,通过正确的判断运用到以后的教学培训过程中。培训的目标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顺利的实现。

4.健全会计从业者培训激励机制若要会计从业者认真对待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就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方式。比如,将培训的效果与会计从业者的职务升降、工资增减相关联。培训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而要与管理环节产生联系,将培训的结果作为考核内容的组成部分。从而有效地激励会计从业者去学习,认真自主的参与到事业单位组织的培训当中。让员工明确认识到培训本身是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会计从业者培训的效果好坏决定着他们晋升职务机会的获得,培训能汲取更多的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

四、结语

第9篇:事务管理论文范文

1.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规范的财务行为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约束才能形成,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虽然大部分水利事业单位都有自身的财务管理办法,但办法本身内容过于简单,侧重于经费支出审批程序等会计基础工作,忽视了预算管理、收入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职能作用。

1.2财务科目分类不规范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明显滞后。多年的改革,使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于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则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大多以生产精神产品或提供劳务服务为主旨,它不同与企业生产物质产品,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相对清晰的特点。事业单位的精神产品或劳务服务,很难准确的把当期的成本费用完整的摊销进去。因此对有形资产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造成一定的困难。

2水利财经工作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2.1适应水利建设需要,加强制度规范

①切实加强水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基层水利部门要把涉及民生水利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作为基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在预算安排、项目确定、落实配套、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等方面都需要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科学安排,切实管好用好财政专项资金。

②规范财务票据。鉴于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靠税收收入的实际,为使税收收入按时足额缴入国库,同时为规范财务票据,在支付每笔工程款时,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代扣代缴税款,由纳税人向当地的税务机关提出纳税申请,经税务机关核准后,按照工程款的实际发生额核定纳税税额,缴纳税款,开具专用发票。一是规范了财务票据,为财务检查、审计等提供了有效合法的原始凭证;二是杜绝了纳税人偷逃税款、弄虚作假的现象;三是实现了“以票控税”的目的,取得了有效征税的良好效果。

2.2适应水利发展需要,加强资产经营管理

①加强水利资产价值管理。基层水利单位要现实解困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必须着力抓好水利经营管理工作。以财政投入为保障,经营管理为补充,资产管理为基础,统筹推进基层水利单位改革和发展。大力开展水利多种经营,进一步强化资产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扩大理财范围。在全国3000多亿水利固定资产中,75%以上是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如堤防、闸坝、涵洞、水库、水土保持工程等,这些资产在基建竣工验收后,在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账目就不再作任何反映,其带来的效益及价值补偿,也得不到体现。必须加强这些资产的价值管理,在其寿命期内必须有账面价值,虽不提折旧,但在财务报告补充资料中应反映其磨损状况或反映其当期评估价值。

②加强水利无形资产管理。水利事业单位经过国家多年的投资建设和广大水利工作者的劳动,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宝贵资源和科研成果,如泥沙开采权、库区和河道两旁的土地使用权、堤坝的通行权、水面航行权、水面养殖权及流域水文地质资料、水利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以及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具有的良好的声誉等。长期以来,因产权不清或观念落后,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利用。通过明晰产权、统一制定产权经营管理办法、加强监督与考核等产权经营措施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可部分解决水利事业单位资金短缺问题。

2.3适应水利改革需要,积极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投入

基层水利财经部门要紧密围绕新时期水利中心工作,把积极争取各级公共财政投入作为水利财经工作的重点。要始终密切关注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关大政方针,始终密切关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动向和财政政策的变化,立足水利发展与改革的现实需求,深入研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公共财政更多的投入,积极配合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逐步推行综合预算,整合性质用途相近、规模较小的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2.4促进农田水利良性运行,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007年,中央财政已基本明确支持13个粮食主产区和4个主要产粮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其中就包括我省。作为试点省区,我们务必要在工作中狠抓落实,务求实效,推行农民用水自治,创新农业用水管理体制。要深化农业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制度,抓好收费工作,收费标准的确定要以成本核算资料为依据。水利事业单位要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加强成本控制,努力降低成本。同时,建立系统内统一的征收机构,逐步撤销分散于各个单位的收费单元,明确职能,明确分工,提高各项费用的收取率。

2.5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利工程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建设资金的安全运行,管好用好资金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三个安全”特别是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的重要关口。财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做好重点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拓展财务管理的内容,创新财务管理的方法,把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与财政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与工程造价管理结合起来,与项目审计稽查的要求结合起来,从提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结合工作岗位的实际和特点,学以致用,促进水利工程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①重视水利工程财务分析工作。财务分析是从投资者或经营管理单位的角度出发,考察货币收支、盈利和还贷能力。因此,要从水利工程的投资者或经营管理单位的角度出发,按实际支付的价格和现行财务制度,计算工程方案实际支付的费用和实际取得的效益,以评价其财务可行性的工作。凡具有财务收入的水力发电、农田灌溉、城市和工业供水等水利工程项目,都应进行财务分析。对于防洪、除涝等除害公益事业项目,则可不进行财务分析。

②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坚持“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的原则,项目资金实行报账制,并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审批负责制。工程开工后,给承建单位预付工程启动资金,保证工程建设工作的展开,在建设期间,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进度、质量措施进行检查,阶段性建设期末,经验收合格后准于报账,并及时将工程启动资金扣回。工程款的报审流程设计为:建设方工地旁站人员核实工程实际完成量承建单位申报工程总监审核分管领导预审主管领导审定。这样,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防止了挤占、挪用和拖欠,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每笔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

③正确处理好财务工作与工程建设的关系。财务管理工作是水利工程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一方面要注意克服重工程建设轻财务管理的思想,彻底扭转把工程建设作为硬任务、财务管理当成软任务的倾向,把建设与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树立管理就是建设的观念;另一方面要防止将财务工作凌驾于工程建设之上,运用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在正确使用一级会计科目的同时,设置相应的明细科目,客观形象地真实反映工程进度,设置切合实际的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合法、有用的财务信息,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努力创造优质工程提供保障。使投资发挥效益。

综上所述,水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必须适应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制度的要求,不断与时俱进,正确处理改革与加强财务管理的关系,更好地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顾乃刚.浅议当前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经济,2008,(1).

[2]桑琳.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务与审计,2008,(3).

[3]张凤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财政工作,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