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日本妖怪文化论文

第1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1.1妖怪是什么?

“妖怪”一词,曾出现于距今约1800年前的中国,东晋文人干宝的《搜神记》中指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金、木、水、火、土),通于五事(貌、言、视、听、思),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吉、凶、祸、福)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学者对妖怪的理解即妖怪乃非生而有之的,其是经历一些现象(如大灾难、修炼、自然变换等)而产生的“超自然”者。然而第一位将“妖怪”作为一门系统科学来研究,称其为“妖怪学”的则是日本人井上圆了,他作为一位佛教哲学家和教育家,站在打破迷信的立场上研究妖怪,并著有《妖怪学讲义》,此书于1893―1894年出版,全书共八卷,2058页。井上圆了又被称为妖怪博士。

通常妖怪可以被分为五类,即妖、魔、鬼、怪、精。但放眼世界各国,妖怪的本质都是大同小异的,只是不同国家对其的称呼有所不同。

1.2妖怪存在么?

我想说妖怪是存在的,我们或许看不到妖怪的形体,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能确确实实感受到妖怪的存在。面对自然界的无形力量,人们有太多不能用科学所解释的东西,于是从古至今,人们更愿意相信,这些无法解释的声音,状态等都是妖怪的存在。

2、中国传统妖怪及有关作品解析

2.1《山海经》中的妖怪

提到中国传统妖怪,那就不得不提到西汉刘歆所著的《山海经》了,童年时被鲁迅《朝花夕拾》中很多描述《山海经》的桥段所打动,让我激起对它的无限热情。《山海经》反映了古代的中国人对“山的那边,海的那边”的向往和好奇之心,人们根据在各地收集到的传闻,加上自己的想象,描绘了一幅光怪陆离的长卷。能描绘中国妖怪的形状恐怕只有《山海经》一本了,在其中,妖怪的形象基本都是由各种动物合体而成的,也包括人和动物组合出的妖怪。在这些妖怪中,随着不同动物的部分组合成拥有不同神通的妖怪。

2.2中国古代其他著作中的妖怪

中国古代最早记载妖怪的《搜神记》、之后还有《神异经》、《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水经注》、《楚辞》等都有刻画各种不同妖怪。

上古异兽之四神又称风水四神兽:朱雀、玄武白虎、青龙

上古异兽之四灵:麒麟、凤凰、龟、龙

上古异兽之四凶:杌、穷奇、浑沌、饕餮

2.3中国动画作品中的妖怪

《小精灵灰豆》、《西游记》、《铁扇公主》、《九色鹿》、《大鱼海棠》等中国动画作品,都是以妖怪为原型来进行角色创作的。《九色鹿》这部动画片中的九色鹿形象和故事,其实是中国敦煌壁画中,佛教所描述的壁画故事。其形象生动,在动画作品中赋予九色鹿生机和灵性。《西就记》动画片中的形象都是改编自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其主角五人中,有四人都是妖怪,并且在和唐僧取经的路上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妖怪。成为无数人童年时期的经典动画。《大鱼海棠》中的故事也是取自《山海经》,麒麟等形象,还有《孟子》中“以云为海”的场景。在中国动画和漫画(如漫画作家夏达《长歌行》系列)中,创作者开始越来越注重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典形象和故事中寻找中国动画创新发展的独特道路。

3、日本传统妖怪及有关作品解析

3.1日本妖怪研究主要学者

提到日本妖怪研究,不得不提的人是井上圆了,他所作的《妖怪学讲义》是第一部以妖怪作为学问研究的著作。但细读井上圆了的书,就会发现,他所研究妖怪的主要目的是,以科学的精神让人们破除迷信、看穿妖怪的真面目。他以此为救国救民之途。以不同的角度对妖怪的传说逐一分析和批评。之后与井上圆了观点截然不同的要数日本漫画家水木茂,他是日本鬼怪漫画第一人,是怪谈系列题材的元祖,最长青的漫画家之一,经典漫画作品《鬼太郎》的原作者。他著有《妖怪事典》、《世界妖怪事典》、《中国妖怪事典》等书,水木茂对妖怪完全抱有喜爱之情,认同并着迷妖怪。“日本民俗学之父”的柳田男在他所著的《妖怪谈义》中认为妖怪是神的变体,是坠落凡间的神。总之,日本文化对妖怪大多报以喜爱,这是和中国文化认为妖怪是罪恶、可怕不同的。所以,这也是日本动漫作品中经常出现妖怪与人和平共处的背影之一。

3.2日本动画作品中的妖怪

首先,最广为人知的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所监督制作的《千与千寻》便是一部以妖怪为主要角色进行演绎的动画。妖怪文化也是吉普力工作室的创作源泉。主人公千寻在自己的父母变成猪之后,在汤婆婆的浴场慢慢成长,在这个浴场中,有各种各样的妖怪,其中汤婆婆身边三个跳来跳去的头颅叫做“舞首”这个舞首便是日本传统妖怪中的一个,也在《鬼太郎》中出境。而本片的主要场景浴场,也是日式浴场的一个缩影,也带出日本的“汤文化”。

4、西方妖怪及有关作品解析

4.1西方文化对妖怪的理解

对于西方的妖怪,首先提到的是民族学进化学派奠基人泰勒曾经写过的一本《精灵说》,我们可以得知:灵魂,是栖于人类的一种灵的存在。死灵,是栖于死者的一种灵的存在。精灵,是栖居在人类以外的事物的一种灵的存在。水木茂书中总结了这一段。并认为所研究的妖怪,是属于最后的“精灵”吧。

4.2西方动画中的妖怪

对于欧美国家最近一直盛行的吸血鬼传说,便是典型的西方妖怪。龙、狼人、女巫(有超能力的女人”,通常被刻画为一位鼻梁塌陷、头发杂乱、眼袋深陷的老妇形象,着一副破烂不堪的白色披肩,在将死之人的门外大声哭号,她的双眼也因不断啼哭而成为红色。女巫通常只光顾一些历史悠久的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各自的女巫),都是欧美国家人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也拍成不少动画和电影《暮光之城》、《吸血鬼日记》等……

5、妖怪与自然环境、文化和宗教的渊源

5.1自然环境对妖怪产生的影响

一个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都对这个地区人们都周边事物的认识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地貌下人们所想象出的妖怪是不同的,比如河流、海洋多的地区,与水有关的妖怪自然也比较多;森林覆盖广的地区,与树相关的妖怪也会多起来。多雨的地区和干旱的地区所传说的妖怪也有很大区别。人类在远古时期,由于对自然的认识少之又少,所以对自然环境中的一些变化心存畏惧和幻想。这也促使妖怪传说的产生。

5.2文化和宗教对妖怪产生的影响

文化和宗教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它代表人类的思想,东方文化和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印度教等,西方宗教主要有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所传说的妖怪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宗教常常为人类解答生死、祸福等人类终极问题。当然有些妖怪文化也是一种宗教的宣传,是迷信的、暴力的、色情的。它使人更加敬畏宗教,信仰宗教。

要想了解到妖怪文化对人们心理的作用,就必须结合当地所信仰的宗教和文化来研究。

6、小结

在研究动漫中的妖怪中我体会到,一门学科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想要深入研究它,就必须结合各领域的知识进行分析。在妖怪的研究中,传统文化则是重点。虽然动画这门学科兴起在影像技术出现之后,但它所传达给观众的却是深远的。把妖怪的传说具象化和动画化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工作。(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山海经》刘歆(西汉)

[2] 《搜神记》干宝(晋)

[3] 《中国佛教史》蒋维乔

[4] 《敦煌壁画精选》画册

[5] 《神异经》东方朔(汉代)

[6] 《妖怪学讲义》井上圆了(日)

[7] 《世界妖怪事典》水木茂(日)

第2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夏目友人帐》中“言灵信仰”的研究,追溯了“言灵信仰”的内容、概念、特点及成因。得出“言灵信仰”是日本特色文化,在日本国民性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一结论。

关键词:夏目友人帐;“言灵信仰”;日本国民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85-02

日本是一个信仰神道教的国家,认为万物皆有灵。正如在《夏目友人帐》中被“夏目玲子”夺走名字的妖怪们会千方百计的去寻找拥有记载妖怪名字的友人帐,寻找玲子的孙子――“夏目贵志”要回名字一样。妖怪们认为语言是有魔力的存在,只要掌握一个人的名字就可以控制那个人,让其臣服并能夺走那个人的记忆。只要名字属于自己,那便是完整的自己,便不会担心自己会被别人控制。其实人类也是如此,总是对未知的领域带着敬畏与猜想,而这种对未知的世界和现象的敬畏往往也成就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性,往往也是一个国家的种种习惯产生的重要诱因。

一、“言灵信仰”的内容

“自我们生命诞生之日,自我们意识之光乍一闪亮时,语言便与我们形影不离,它陪伴着我们智慧前行的每一步履,人不可能离却这一媒体而生存,因为,语言宛如一种精神的气氛,弥散于人的思维与情感,知觉与概念之中”[2]语言是与神灵沟通的钥匙,语言具有魔力,就像夏目友人帐中会有“名曲周一”这样的人物,平时是外貌俊美的著名演员,实际上他和“贵志”一样可以看见妖怪,有着除妖世家的职业背景,做着除妖工作。除了在屋内设除妖阵以外,他还会口念咒语,在没念咒语前踏入阵中的妖怪是不会被收服的,因此可以推测咒语才是真正发挥将妖怪灵魂送到收妖容器中的真正作用的,也证实了语言独特的灵力。

二、“言灵”的概念及特点

言灵,也称为言魂。《岩波古汉语词典・补定版》中“言灵”释义为:“言灵是指语言所具有的神秘力量。在原始社会,人们坚信,同人类有灵魂一样,语言也有灵魂,支配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语言和事物的区别非常细微,言即事,语言即是事实。例如,因为人的名字即是其自身,所以告诉异性自己的名字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对方。另外名字受到损伤,或受到诅咒,其人本身就会受伤。”[3]这个概念在《夏目友人帐》中的核心道具友人帐上就能得到完美的解释。玲子制作的妖怪契约书,里面书写着所有被她打败的妖怪的名字。这些妖怪,不能违反友人帐持有者的召唤,如果纸烧掉或毁坏,被写名字的妖怪便会死亡。因此,被夺去名字的妖怪就如同生命被掌控住一样。而拥有友人帐,便可以率领众多妖怪,所以妖怪们会急于要回自己的名字,或和其他妖怪一样想抢夺友人帐来率领名字在友人帐里的妖怪。

三、“言灵观”的成因

日本是个信仰神道的国家,平安时代之前神道都是没有理论教义的。这种没有教义的神道被称为原始神道。由原始神道支配的日本古代社会巫术信仰在人们生活中产生巨大影响。而巫术本质是为了保佑农耕顺利进行。“农耕的顺利进行涉及村落共同体的利益,祭礼用巫术来保佑,是村落共同体的集体仪式。”[4]

后世巫术出现了抚慰个人心灵、救济个人灵魂的新内容。语言和舞蹈成为巫术仪式不可或缺的形式,人们深信,通过一边念咒一边手舞足蹈的形式可以与神灵沟通,古代日本人认为语言是人与神交流的媒介,它神圣不可侵犯,渐渐便成为一种信仰。

四“言灵信仰”现象在《夏目友人帐》中的体现

1.读取记忆,解除封印。名字似乎有其独特的魅力,可以读取记忆,解除封印,并能将妖怪收回属于他们的世界。例如夏目友人帐的主人公“夏目贵志”,从小失去父母被藤原夫妇收养,能看见妖怪。意外得到外祖母的遗物友人帐后开始与化身为招财猫的“斑”老师一起归还妖怪名字。归还名字时,只需含着写有妖怪名字的友人帐的纸页,用气息和唾液将名字从纸上解除封印,就能让名字还给妖怪。由于书写友人帐的是“贵志”的外祖母,只有拥有血缘的他才可以解除封印。也因此,归还名字的同时他可以读取妖怪脑中留存的与外祖母在一起时的记忆。

2.言出必行,信守承诺。这一点在“贵志”和外祖母玲子身上有较为突出的体现,在《夏目友人帐》中有一个叫小狐狸的妖怪,由于母亲去世,常被其他妖怪欺负,一次小狐狸被“玲子”所救,之后对她很仰慕。玲子曾答应他会再次来看他,但身为人类的玲子年老去世。机缘巧合,偶发的一次事件使“贵志”再次来到小狐狸所住的森林,实现了当年祖母与小狐狸相见的诺言。奇怪的是“贵志”发现小狐狸的名字并不在友人帐上,原来50年前玲子早已将记有小狐狸名字的纸挂在了小树上。玲子曾答应小狐狸让它能看到山上的风景,那时候小狐狸还太小看不到,于是外祖母玲子巧妙的安排了这个约定。虽让小狐狸等了半个世纪,可对身为妖怪的小狐狸来说50年不过是长大的过程罢了。然而对玲子这样的人类来说50年就是半个世纪,人类是没办法抗拒年老和死亡的。50年后,树长高了,小狐狸借着树的高度可以看山上的风景了,这在某种意义上也算完成了小狐狸的心愿。因此,“言灵”使“贵志”替外祖母“玲子”完成了与小狐狸的诺言。所以“言灵信仰”现象还体现了言出必行、信守承诺的美好品德,是一种民族性的体现。

3.咒术表现,魔法开关。咒术表现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前面提到名字受到诅咒,其人本身或者其亲友会受到伤害。在《夏目友人帐》描写了一位与“贵志”同年级5班的善良女转校生――多轨透,她几乎不与人说话,从不叫别人的名字。后来才知道,多轨透的祖上是阴阳师,她平时看不到妖怪,凭借从过世的祖父“慎一郎”那里学会画阵型图,只要妖怪通过阵型图,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样子。但是妖怪诅咒了她(被她叫出名字的倒数13个人都会死去),她因此努力抑制自己不去叫别人的名字。却因说出了“贵志”的名字而将“贵志”牵扯了进来,进而与他一起追踪妖怪。

第二点:咒语似乎是触发魔法的开关,这一点在“贵志”、“名曲周一”、“的场静司”等角色身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其中,“贵志”还给妖怪名字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例子:撕下契约后咬在嘴里,用力合掌并集中精神,瞬间吐气,将“玲子”的唾液和气息通过咒语的方式将魔法的开关触发。另外还有召唤妖怪的方式也充分证明咒语不可或缺:召唤的时候在地上画个阵,披上法袍(用白布代替也可以)站到中间,同时把友人帐(写着妖怪的名字)和镜子也放到阵中间。在镜子上滴血(猫咪老师说原本需要一片指甲),双手合十念咒语“守护吾者,现身吾前,汝名即”(然要知道被召唤妖怪的名字和长相)。这些都能说明咒语是触发魔法的开关。

五、总结

“言灵信仰”是日本特色文化,在日本国民性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因为“言灵信仰”的关系,现在的日本人都相信正能量的语言会对人生起到激励的作用。正如日剧中的失落的人士或者在职场打拼的白领,可以听到他们嘴边经常挂着“会好的”、“我可以”、“要加油”等积极的语言,他们深信用积极的语言给自己打气可以赶走霉运、提升运气。可见“言灵”信仰一直存在于社会之中并深入人心起着积极的作用。

载有名字的名片也可看出“言灵”信仰。众所周知,日本人十分重视名字。在日本,名片使用相当广泛,特别是商人,初次见面时都有交换名片的习惯。递交名片时,名片一定要正对着对方并双手接过名片。交换名片后要放到座位跟前的桌子上,时刻提醒自己对方的名字,交谈完毕方可将名片收起。名片被折、弄脏或不必要的涂写、涂改都会被视为失礼之举。可见日本人对名字的重视,这也与“言灵信仰”密不可分。

在有关身体的谚语惯用语也可见“言灵信仰”的存在。足下に火がつく(意思是:火烧眉毛),却没有提到眉毛。而且“足下”这个词指的是脚下,脚旁,也并没有提到具体的身体部位;惯用语――目と鼻のg=目と鼻の先(意思是:眼跟前,近在咫尺)从字面就可看出“目”和“鼻”在脸上的距离很近,惯用语的字面意思是“非常小,两者难以分开”。这里并没有直接说明是具体哪个部位,而是含糊的说眼睛和鼻子之间(或之前);另外日本人在就医时说头疼的时候不会直接说“^が痛い”(头疼),而会说“ここが痛い或いはこのxりが痛い”(这疼或这附近疼)。以上例子充分说明了“言`信仰”深深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中。可见,很多惯用语、谚语在指示身体部位的时候模糊不清。也可以说日本人是在故意模糊身体概念,使得自己的身体不会轻易纵。

综上所述,日本人重视名字,信守承诺,在语言使用上的含糊不清等都是“言灵信仰”的重要体现,这种信仰在日本国民性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我们更要认真学习、探索语言的魅力与魔力。通过语言,去博古通今,纵观世界,真正去发挥语言的威力。

参考文献:

[1]王安丽.日本动漫中的“言灵信仰”现象研究[J].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

第3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悟道:注重性命双修

熊罴精是一个典型的道士形象。实际上,按照“成仙”的标准,凡是有九窍者,只要认真修行,坎离得法,都能够成仙成道。九窍是什么?是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绝大部分的动物都能够成仙。因此,这个有理想的熊罴哥哥,也认真修炼,希望成为太乙真仙。

修仙成道要有好的环境。熊罴哥哥的洞府就像一个神仙之家,“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与那些茹毛饮血的妖怪简直是两个世界。难怪观音菩萨一见,非常羡慕,认为他是有“有些道分”的,动起了慈悲之心。

修仙成道要重视经验交流。熊罴哥哥不仅修道,还与“观音禅院”的老贪鬼金池长老互有往来,相互之间交流修仙成佛的心得体会。老贪鬼习到了一些长生不老的秘笈,黑熊怪难道当雷锋没有得到好处?他后来给老贪鬼的请柬中写着:“屡承佳惠,感激渊深。”说明他也习到一些参禅悟道的真谛,毕竟老贪鬼两百多年的参悟,还是很有心得的。

修仙成道还要随时而安。当孙大圣与熊罴哥哥大战时,双方相持不下,一旦到了吃饭时间,妖怪就不玩了。他说,不打了,我肚子饿了,先吃饭再说;或者天色晚了,他也不玩了,说算了明天再打。可见,他多么注重生活节息,没有劳神动气。打架也打得温文尔雅,这在小说中是极为罕见的,弄得孙大圣一点脾气也没有。最后只能请观音帮忙了事。可见,这时的孙大圣,无论是道行还是心态,都不是同妖怪一个档次的。

可见,这是一个比较重视生活质量,非常善待自己的妖怪,饿了不干活,晚了要作息,生活多么有规律啊。

敬佛:注重实际因缘

西游记中,几乎没有妖怪与人类友善的,只有一个例外,就是这个熊罴哥哥。

他不仅与人类友好,而且与金池长老还是好朋友。他为什么与老贪鬼好呢?我看还是有一定的目的。一方面,金池长老是“观音禅院”的老方丈,敬重金池长老,就是敬重观音禅院,不就是尊敬观音菩萨么?假如你的下级经过你的同意,以你的名号开办了一个商店,那些经常关顾的顾客,你肯定是另眼相看的,毕竟也受过人家的香火啊。否则,观音菩萨怎么会看出他也有些“道分”呢?

另一方面,熊罴哥哥也看到金池长老确实有一些道行,经常跟他切磋,接受老方丈的点化,也可以少走弯路。虽然老和尚很贪心,但是两百多年的参悟,还是有一些独特见解的。因此,妖怪是比较敬重佛教的,也为后来皈依我佛埋下了伏笔。

熊罴哥哥敬佛的重要体现,还在于对“袈裟”的崇拜。如果不是敬佛,要那个袈裟何用。一物合一用,有些东西,给某个人就是宝贝;给另外一个人,就是废品。

当妖怪在夜里看到观音禅院起火时,一种本能的意识说,这些和尚这么不小心,弄起了大火,赶快跑去救火。这个是出自真心的。虽然后来见财眼开,也不能忽视这份好心啊。

当妖怪窃取了袈裟后,兴奋异常。甘冒着“窃贼”的骂名,准备隆重召开“佛衣会”,说明他心中还是有佛、敬佛的,只是他还没有进入佛门,没有完全悟道。所以,比较注重外相,为色相所拖累啊。

尊儒:注重以致用

我认为,这个妖怪身上,有很浓郁的儒家色彩。儒家思想,基本可以概括为“忠孝仁义礼智信”。

妖怪之“忠”。虽然不能说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但是,他热爱自己的追求,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一心想修道成仙,并为之孜孜以求,这不就具有“忠”的属性吗。

妖怪之“孝”。我看一个细节就充分体现出来了。你说生日是什么?我们一般说,我生日了,这是很世俗的说法。而熊罴哥哥怎样说?他说在我的“母难之日”召开佛衣会。“母难之日”就是自己的生日,妖怪都知道生日是“母难之日”,何况人乎?

妖怪之“仁”。仁就是爱人。一只黑熊精不吃人,不就是爱人么?他的群众关系不错,遇到火灾主动前去救火,还是具有仁爱之心的。

妖怪之“义”。对朋友很讲义气。有本事,与朋友分享,如传授老贪鬼长生之法。朋友有困难,马上去相助;有好东西,马上与好朋友分享,这不就是讲义气么?

妖怪之“礼”。我认为,这是所有妖怪中,最讲礼、最有文化的。他要召开佛衣会,专门写了个“请柬”,其中,送给老贪鬼的这样开头:“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多么有礼貌的妖怪啊。

妖怪之“智”。他与孙大圣打仗,从来不用蛮力,而是清风随意,自然舒适,把一场激烈的战斗,看似浮云流水,从心态上就战胜了对手。不以力取,可谓有智。

妖怪之“信”。妖怪最后败在观音菩萨手下,甘愿皈依我佛,永不变心,这就是讲诚信啊。

修身:注重取长补短

黑熊怪虽然是个妖精,但是,确实是注重修身的典型。

修身以什么为好,本来就没有YES OR NO 的明确答案。吴承恩老爷也没有告诉我们明确的答案。你说道家好吧,他时不时弄出一个将“三清”丢进化粪池的笑话。你说佛家好吧,他时不时弄出一两个罪恶的和尚,让你寒心。你说儒家好吧,他也时不时弄出一些不忠不孝的典型分子。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是不是只有将“三教合一”才是最好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谁也不能做到真正的“三合一”,就连孙大圣最后,也成为佛家的象征。只是在他的身上,具备了佛家、道家、儒家等文化的素质。

人的一生,所拥有的时间,说长则长,说短则短。关键是,我们怎样充分利用好时间,来延长生命中有用的时间,拓宽自己生命的空间?

我认为,这些故事只是一个表象而已,吴承恩老爷想要表达的,就是我们怎样注重修身,培育自己健康的人格,既然“三合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就要择善者而从之,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健康的人格,成为对家庭、对社会有用之人。

第4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西游记》 孙悟空 自由 秩序

一、孙悟空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

一部《西游记》,以神魔面目呈现于世。它成功地塑造了美猴王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并赋予其深层意蕴。诚然,这种意蕴始终与作者吴承恩的“原旨”相一致。取经完满后,作者精心设计了齐天大圣被授予“斗战胜佛”佛号的细节,显然是对创作意图的自然呼应。从孙悟空历经八十一难而终成正果的英雄史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斗战胜佛”这个佛号来引领齐天大圣的精神实质,成为这个封建时代斗士形象之所以立世的意义所在。

1.敢于斗争,有着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和无往不胜的进取精神。

不管是天界的权威、佛教的神灵,还是凶恶的人间妖魔,孙悟空统统无所畏惧。他两次闹天宫,表现了对天之独尊的大不敬。对于玉皇大帝的呼唤,他并不正视,只回应一声“老孙便是”。玉帝调遣天兵神将镇压他时,他也毫不示弱,“直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充分展示了他的斗士神采。踏上取经路,孙悟空更是将其性格特征发挥到了极致。无论何时,只需派上用场,管你是日值功曹、天兵天将,抑或是四海龙王、山神土地,他都一概呼来喝去,协同他降妖伏魔。他同各路妖怪的斗争极具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旦得知妖怪祸乱尘世,他便替天行道,战则必胜。比如第六十七回,罗庄主人吁请唐僧高徒捉妖,他当即前去“唱个大喏”,道一声“承照顾了”,活脱一斗士形象跃然纸上。

2.善于斗争,有勇有谋,斗智斗勇。

从东土到西天十万八千里,遭遇的妖魔头领不下几十个,他挥舞金箍棒打遍妖风魔雾,令其丧魂落魄。战斗期间,他不仅凭一身出众武艺,而且十分讲究斗争策略,寻妖弱势,攻魔不备。比如,他常化形为花脚蚊子、小苍蝇等模样悄然钻进妖洞魔窟,侦探敌情,摸清妖怪底细,大战黄风怪便是。又比如,他往往能够依据蛛丝马迹推断妖怪的来历,从中找到降妖捉怪的办法,或借助天神之力,或变身前去诱骗,或盗取妖怪法宝,或钻入魔头腹间,或惹动妖怪发怒将其扰疲,令敌人觉得处处设计,时时遇险,防不胜防,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这些斗法在计盗紫金铃、三调芭蕉扇、智斗黄袍怪、作践狮魔王、制服黄眉怪等章回中均有精彩描述。

3.百折不挠的战斗意志和游戏妖魔的乐观精神。

从大闹天宫到西天取经,只要踏入凶险之境,经常听到美猴王的一句唱喏:“俺老孙来也!”话音没落,便飞身上前战妖斗怪,直打得昏天黑地。当他一个筋斗云翻远,我们总能感受到斗士的洒脱;当他一声断喝,抡起金箍棒便打,我们总能感受到斗士的果敢;当他唱罢一声大喏,我们总能感受到斗士的诙谐;当他巧与妖怪周旋,视打斗如愚弄,我们总能感受到斗士的自信。什么样的天神地仙,他都举重若轻;什么样的妖洞魔府,他都进退自如。哪怕遭遇最强悍的暴敌和最凶残的恶魔,碰到难以逾越的困境,他总是毫不气馁、坚不退缩。他的战斗意志和乐观精神是克敌致胜的法宝。

4.神性化的救赎,人格化的性情。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意欲破坏一个腐败的传统秩序,这种义举本身即具有普遍的社会救赎意义。作为神的艺术形象,孙悟空的悲悯情怀即使在取经途中,也是处处显现。只要听说妖魔或强盗残害百姓,施祸人间,他便心生痛恨,就决不放过,直到赶尽杀绝。哪怕是天神施灾于民,他也定要讨个公道。比如第八十七回,玉帝为惩罚凤仙郡郡侯治家不严,竟连续三年不降雨,致使郡内的田地旱裂,颗粒无收,百姓苦堪言。美猴王眼见灾情,心急如焚,一个筋斗云翻上天宫,连续破解玉帝设置的三道机关,终使天神降下甘霖,救百姓于灾难之间。当然,孙悟空佑师取得真经,用以“普济众生”,亦不失为救赎的壮举。

齐天大圣的身上同样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在与妖怪的抗争中,他曾数次受苦遭难,面对困境,曾经落泪。此类人性化的细节描写,更能折射出悟空作为人格神的真性情。每每哭过,他便以百倍的信心和执着,与恶魔搏斗,直到胜利在握。可以说,齐天大圣这个英雄形象,实际上是神性和人性的完美融合与集中展示。

二、关于“大闹天宫”的主题

孙悟空英雄形象的巍然屹立,离不开作者精心布局的两大精神情节。这两个情节成为齐天大圣由猴成长为人,并升华为神的锤炼情境和精神背景,但是各自呈现的主题思想是不尽相同的。本节着重讨论“大闹天宫”的主旨。

《西游记》第七回之前,作者将齐天大圣的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其一,猴形阶段。这个阶段自出世至拜师止。此间,他作为动物形象,其身心兼具“野性”。其二,人形阶段。这个阶段他通过穿人衣、学人礼、说人话,逐步由猴向人过渡。经历拜师学道,他的野性得以收敛,且掌握了高强武艺。其三,神形阶段。这个阶段他由人向神性提升,这种提升当然是在“大闹天宫”的过程中不断历练的。那么“大闹天宫”所呈现的主旨是什么呢?

1.向神权体制开战,集中体现了齐天大圣的叛逆精神。

美猴王大闹天宫并非有目标和计划地反抗天庭统治的理性思考与行动,而是随着“自由”与“秩序”之间矛盾的不断冲突和加深,遂将大圣的性格特征与神权社会的势不两立逐步展开,因而不可不闹,直至不可不大闹。在“闹”的过程中,这位“天真地秀,日精月华”造就的大地之子,自然带有酷爱自由、抗争束缚的特质,将这种特质置于秩序井然、等级森严的神权传统社会中,无疑被视为异类,难于容忍。尽管他做事说话处处小心,仍被斥为“出格”。如果说美猴王偷果品、盗玉酒、偷吃老君金丹还是率性而为,那么,由八卦炉逃生以后,他面对如来佛公然提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就明显具有“起义”的自觉性了。因此,吴承恩通过“大闹天宫”情节的设置和描述,其主旨集中体现了齐天大圣反抗神权、蔑视权威的叛逆精神。

2.冲突的主体性质是自由精神与腐朽的封建统治秩序。

就创作风格而言,《西游记》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然而从创作原旨来说,它又是一部讽喻封建统治秩序的神魔小说,天界的神权系统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皇权体制的象征。作品对玉帝滥用皇权的无情揭露真可谓触目惊心。沙僧只不过不慎打碎了一只玻璃盏,即被判处死刑,虽经赤脚大仙通融,玉帝还是将其痛打八百下,贬到下界化形为妖;凤仙郡郡侯仅因斋天时“将斋天素供推倒喂狗”,玉帝竟罚其全郡大旱三年,致使无辜百姓饿死无数。至于玉帝统治集团的成员,个个锦衣玉食,收金藏宝,却不谙世事,哪管下界百姓死活。如此腐朽的社会秩序,难怪富有自由精神的美猴王要“大闹”了,而“闹”的实质就是直接挑战和公然抗争,就是要“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吴承恩虽然运用隐晦曲折之笔,以收讽喻之效,但是作品中仍有大量的人间生活场景的描述,只不过诸多人间帝王均为西天异国的统治者,即便如此,小说中还是揭露了他们的种种暴行。有例为证:祭赛国国王只为丢了宝塔上的舍利子佛宝,就大兴冤狱,三代和尚被拷打,死了两代;灭法国国王更是捕风捉影,听说“有僧谤了朕”,便要杀死一万个和尚。无疑,这些人间帝王是对玉皇大帝的呼应。

三、关于“西天取经”的主题

然而,世界之大尽由如来掌心所控。无论是神权还是皇权,其统治体制都是极为稳定和强悍的。无怪乎美猴王孤独的反抗与叛逆,只身落得个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此败乃自由精神之败,此悲乃自由精神之悲。所以,当菩萨命美猴王护佑唐僧去西天取经,他屈尊了,妥协了。诚然,这种“屈尊”和“妥协”实际上是自由精神对神权统治秩序的顺从和皈依。

1.踏上西行之路,“大闹天宫”中冲突双方的主体随之改变为悟空与众妖魔,因而“西天取经”的主题必然随着主体性质的改变而转换。

(1)自由精神和叛逆个性被神权“紧箍”。要顺利实现“西天取经”主题的转换,仅仅将主体的一方即天神改变为妖怪显然还不够,还必须将主体的另一方即“齐天大圣”改造为唐僧的徒弟“孙悟空”,而改造的内涵便是将他在“大闹天宫”中与天神相对应的“自由”和“叛逆”,以便使他在“西天取经”中与妖怪相对应。那么,吴承恩是如何实现改造“齐天大圣”的艺术形象的呢?一是菩萨的施恩。小说有意识地安排了菩萨通过唐僧之手揭去封条,将美猴王释放。被宽赦的美猴王为重获肉身的自由而欢呼雀跃。二是“身份”的改变。即由“齐天大圣”变为“孙悟空”。三是被戴上了“金箍”。只要他有不顺从或叛逆的表现,唐僧便会默念《紧箍咒》,悟空就头痛不止,进而仆倒滚地求饶。每念咒一次,悟空尚存的自由精神和叛逆个性就削减一次,直至消除。显然,这个“金箍”即为神权的象征,而《紧箍咒》便是神谕了。

(2)只除妖怪,不反神权。孙悟空“身份”的改变,即意味着“角色”的变化。在“大闹天宫”中他是“齐天大圣”,反抗的是神权统治;而在“西天取经”中他是“唐僧的徒弟”,担当除妖降魔的使命,保护师傅去西天取得真经,但是绝没有反抗神权的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吴承恩却在许多降妖的故事中,让妖魔与天神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或是天兵天将受贬下界,或是天神的宠物化形;有些妖魔用于对付孙悟空的“法宝”,也多为天神的珍藏的物什,有的甚至是玩品,竟然魔力无边。悟空常常手足无措,不得不向土地询问其来历,以便呼来“主人”自扫门前雪。被降的妖魔变回真相,天神便要与其“法宝”一同收缴。有时悟空气不过,举棒欲打那“真相”,天神定要他“手下留情”。这些联系暗示天宫实际上是滋生妖魔的温床,孙悟空永远捉不尽妖魔,所以,只降妖怪不反神权只能是舍本求末之举。如此说来,这种写法当为作者的又一曲折之笔。

(3)取经被赋予了“普济众生”摆脱苦难的意义。如果说“大闹天宫”是要直接破坏一个神权统治秩序,那么,“西天取经”的终极目标便是要用“善”去“普济众生”,从而建设一个人人向往的社会秩序。用如来的话说,此乃“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如来曾讲:“我今有三藏法经,可以劝人为善。”观音进而说明这三藏法经就是大乘佛教。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前者以普济从生为目标,后者则为自度。诚然,吴承恩在其作品中将取经赋予了事业和奋斗的意义,并使这种意义含有为社会服务甚至救赎的性质。孙悟空佑助唐僧西行取经便成为一项功德完满的事业,他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英勇斗争,除妖降魔,其意义正在于此。

2.孙悟空英雄形象的相对统一与主题思想的转换,是《西游记》成为经典的关键。

从主题思想的角度来说,“大闹天宫”与“西天取经”由于各自展开的艺术情节不同,构成各自矛盾关系的主体性质也不同,因而二者表达的主旨必然不同;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来说,二者又是统一的,共同成就了孙悟空的英雄形象,所以难以区隔。显然,主题思想的转换和孙悟空形象的相对统一,成为这部巨著的最大独特性。

(1)孙悟空英雄形象的统一性。前七回,作者通过出世、学道,成长为美猴王、闹女宫、闹天宫诸细节的精彩描写,培育了他的战斗意志和精神品格(如敢于斗争、百折不挠、桀骜不驯、一往无前、诙谐乐观、积极进取等),锤炼了他超强的战斗本领(如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等),赐予他无往而不胜的武器(一根如意金箍棒),赋予他身体的特异功能(如火眼金眼等),从而为“大闹天宫”特别是“西天取经”作了铺垫,并使得这两个不同的神话情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假如没有“大闹天宫”,“西天取经”就变得突兀,完全丧失了背景依托,孙悟空的英雄形象就不可能如此饱满、如此光彩夺目。假如没有“西天取经”,孙悟空只不过是个悲剧英雄,其艺术价值将变得十分有限。因此,这两个神话情节是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二者的意义联络和内在联系就是孙悟空的精神、品格、本领、武器诸构成要素,综合起来当为一个“斗”字。

(2)孙悟空精神内涵的侧重点。大闹天宫突出一个“闹”字,闹了神权统治秩序,因而孙悟空精神内涵侧重于自由和叛逆。西天取经突出的是一个“降”字,降住妖怪便于顺利西行,孙悟空精神内涵侧重于乐观和进取。“闹”依靠的是神武的个体力量,“降”还需借助师兄弟及诸神的协力。神权秩序与妖魔祸乱,两个主体的性质不同,孙悟空与之斗争的效果和目的自然不同,所以各自呈现的精神特质不同,必然引发主题的转换与多元。

(3)主题思想的必然转换。研究一部长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必须弄清楚作品中主要矛盾关系的冲突双方的主体性质及其暗含的喻意,尤其是具有两个艺术情节的《西游记》,假如把孙悟空这个艺术形象作为“提取”作品主题思想的唯一依据,自然就会得出“主题一元化”①的结论,并以此结论去强行统一“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这两个由不同矛盾主体构建的神话故事;假如忽略了孙悟空这个主要艺术形象贯彻作品始终的基本精神内蕴,虽然得出“主题转化”②的观点,也会认为两个情节没有内在联系,只是两个具有独立性的故事,并不连贯,从而将二者完全割裂开来;假如简单地认定神权统治体制和各路妖魔都是传统势力,而不去深入研究这两个不同矛盾主体的性质及其喻意,就会丧失掉孙悟空的精神特征,甚至将这种特征视为基本精神,从而归纳出“传统与正义”③的一般性主题,缺乏深度。

事实上,大闹天宫展现的主旨是自由与秩序的斗争,赞扬了齐天大圣的叛逆个性;西天取经的主旨转换为自由对秩序的妥协和皈依,歌颂了孙悟空战妖斗魔的乐观与进取精神。主题的转换之所以是必然的,主要是由于两个情节中的矛盾主体及其性质各不相同。前一个矛盾主体的一方(即神权体制)过于强大,导致孙悟空失败,以悲剧作结;后一个矛盾主体的一方(即众妖魔)力量相对脆弱,所以孙悟空获取了胜利,被授予“斗战胜佛”称号,以喜剧告终。

注释:

①王燕平.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0,(第一版).

②李希凡.《西游记》与社会现实.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第一版).

③黄肃秋.《西游记》研究论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7,(第一版).

参考文献:

[1]曹炳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新论.西游记文化,2003,(4).

[2]胡金望.《西游记》的精神文化指向.西游记文化,2003,(4).

[3]马冬举.英雄主义:任性中的毁灭和伦理性中的再生.西游记文化,2004,(1).

[4]许小红.放心与收心――从孙悟空形象看作者思想的时代烙印.三明高等学校学报,1994,(3).

第5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提纲:

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二、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皈衣佛门并不意味着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虽然不再象大闹天宫时期那样犯上作乱,但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无本质的不同。

三、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四、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正文:

《西游记》①这部小说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它具有特殊的情节,独特的风格,神奇的人物。就其人物而言,除唐僧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外,其余几乎都是神佛妖怪之类。他们打遍了上中下三界,似乎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又都那样具有魅力,使我们并不感到生疏。其性质又颇与古代神话传说及寓言文学有所不同。所以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专名之为神魔小说。

小说以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为线索,以取经人物的活动为中心,逐步展开情节,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如昏聩而又刚愎自用的玉皇大帝、慈善而富于人情味的观音菩萨、善良坚定朝佛而又软弱无能的唐僧、质朴老实的沙和尚、吃苦耐劳而又集馋、懒、贪、色于一体的猪八戒,特别是在众多的艺术形象中刻画得最精彩、最成功的“斗战胜佛”孙悟空。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月华的石猴,他在花果山水帘洞居住.自小儿学做妖怪,称名悟空,凭本事,挣了一个齐天大圣。只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愆。如今脱难消灾,转拜沙门,前求正果,保我这唐朝驾下的师父,上西天拜佛走遭。怕什么山高路险,水洞波狂!我老孙也捉得怪,降得魔,伏虎擒龙、踢天弄井,都晓得些儿。倘若府上有什么丢砖打瓦,锅叫门开,老孙便能安镇②。所以他是作品中的真正主人公,关于他的艺术形象,集中体现在作品中的“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两大部分。可以说“大闹天宫”是他个人的英雄传记,“西天取经”是他建功立业的一部历史。当他大闹天宫失败后,最终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经过五百年的镇压后被唐僧救出,同往西天取经,此时,他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人物3。在重重的困难面前,他正直、勇敢、机智、顽强,善于和各式各样的妖魔作斗争。在西天取经路上,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猪八戒和沙和尚只是他的战斗助手。因此,他的艺术形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发扬大闹天宫的战斗精神。他对取经历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从不畏惧退缩,经受种种失败也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到西天后他被封为“斗战胜佛”,斗、战、胜正体现了这一形象的突出持点。

取经路上遇到的妖魔真可谓是形形、神通广大,有的来头还不小。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只要是妖魔,孙悟空都不放过。凭着那双炼就的火眼金睛及时识破他们,消灭他们。悟空与妖魔的斗争有时也常处于下风;有时是师父、师弟被妖怪摄去;有时是被妖怪夺走了金箍捧以致“叫化子没蛇弄”;有时甚至是自已遇到生命危险。如在小雷音寺被关在妖怪的金铙中险些闷死;在火云洞被红孩儿的三味真火熏得晕厥;在车迟国与三位充当国师的妖怪斗法;在火焰山三调芭焦扇等情节都充分体现了悟空遇到困难从不气馁、从不服输、依然抖擞精神,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从不象唐僧那样,一听到有妖怪,就“坐个雕鞍不稳,扑的跌下马来,挣挫不动,打了一倒退,遍体酥麻,两腿酸软”,也不象猪八戒那样爱说丧气话。孙悟空他还有一股韧劲,深入巢穴,纠缠到底,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战斗风格。他在扫荡妖魔的斗争中,为了杜绝后患,他不仅奋力斗杀妖魔,而且追根寻源,要从根本上消灭妖魔再生。在取经途中,面对有些妄图想吃唐僧肉使自己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从而破坏取经事业的妖魔,有凭恃妖术欺骗百姓逞其狙狯之奸的妖魔,有取媚当道,欺君误国,阴谋篡夺帝位的妖魔,有占山为王,大施威虐,荼毒百姓的妖魔,还有其他出于不同目的自私的,鼠窃狗偷式的各种妖魔。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悟空都同他们纠缠到底,不制服他们就决不罢休。比如:在盘丝洞,唐僧被蜘蛛精从肚脐中冒出的丝绳吊在房梁上,悟空为救师徒,同妖精进行了斗争,蜘蛛精也顾不上吃唐僧肉而逃跑。悟空救出师徒后,于是一把火烧了盘丝洞。当他们行不多远,师徒四人见了一座道观叫“黄花观”,便进去休息,不料道长乃盘丝洞妖怪的师兄,女妖逃离盘丝洞后正在此躲避,得知唐僧师徒在此经过,女妖便向道长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并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道长听后,取毒药沾在红枣上,又将红枣放入唐僧师徒的茶杯中。唐僧、猪八戒、沙僧未加提防,饮了茶后中毒倒地,幸亏悟空机警,没喝那杯毒茶,于是与道长打斗起来。七女妖也赶来助阵,悟空拨下一把毫毛变成无数悟空同妖怪们斗争到底,打得女妖们直喊“饶命”。悟空勒令老道送出师父和师弟,不然就打死这些蜘蛛精,女妖忙求老道赶快放了唐僧他们,可老道却说要吃唐僧肉,悟空闻言大怒骂道:“既不还我师父,且看你妹子的下场!”说着挥动铁棒,把女妖打得稀烂。接着又与老道战了几十回合,道长见不是悟空的对手,就剥下衣裳,从两肋下放出万道金光将悟空罩住,悟空变作穿山甲,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正在悟空不知所措之际,得到黎山老姆毗蓝婆婆相救,于是悟空救出了师徒,又将道观一把火烧成了灰烬④。因此,如果悟空跟妖怪斗争的次数越多,他的战斗欲望就越强烈;他跟妖怪纠缠得越久,斗争的经验就越丰富。也正因为悟空的这种机智,勇敢,百战百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热情,到西天取经后他终于获得了“斗战胜佛”的称号。

二、对神佛依然保持桀骜不训的一贯作风。皈衣佛门并不意味着他对神佛的无条件服从,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独立人格。他虽然不再象大闹天宫时期那样犯上作乱,但只要是他认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行,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你地位有多高,仍然坚持斗争,绝不妥协,和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并无本质的不同。

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的“天产石猴”,他出世后,就在这仙山福地里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府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的本性使悟空在传统束缚面前显得桀骜不训。他闹了龙宫,向海龙王强索兵器来武装自己。又闹冥司,把生死簿上猴类的名字一笔全勾。他不承认神的王国的任何权威,见了玉皇大帝只是唱个大喏,自称为“老孙”。他第一次闹天宫起因在于发现弼马温是最低级的官吏,感到自己受了玉帝的愚弄,便心头火起,打出南天门,并且干脆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当玉帝第二次骗他上天庭,给他盖了“齐天大圣府”,他却每日云游四海,到处交朋结义。蟠桃盛会没有请他,使他睁开眼睛看到了神的谲诈,索性把天宫闹得一塌糊涂,反了出去。即使天庭的大兵压境,他仍不屈服,甚至在如来面前宣称:“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后来,众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他投进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来烧炼。七七四十九天,只炼得他火眼金睛,趁老君开炉取丹,纵身而出,蹬倒了八卦炉,把老君摔了个倒栽葱,打得他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他更进一步叫玉帝让出天宫,宜称“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最终孙悟空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被压在五行山下,但他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泡猴尿,亵渎了威严的神佛⑤。参加取经时,他是先讲条件,观音菩萨才答应他“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因此,在取经途中,他经常驱遣山神土地,四海龙王,值日功曹前来效劳,若稍有佛逆就嚷着“伸过孤拐来,各打五棍见面,与老孙散散心。”有时仅为欺骗两个小妖,他便要玉帝闭天。“若有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所以,连玉帝也无可奈何地“只得他无事,落得天上清平是幸”,终于默认他“犯上”的要挟。有时对佛祖、观音也常常出言不逊,对慈悲的观音菩萨,孙悟空敢骂他“惫懒”,咒骂她“该她一世无夫!”在众佛祖中,他与太上老君的关系最糟。大闹天宫时,他将老君的金丹偷吃得精光,恨得老君要亲自将他放在丹炉内外死拼炼为丹药。而在取经期间,悟空与太上老君虽不再有矛盾,但两人显然还心有余悸。如第三十五回金角大王作怪,悟空降了他们,拿到了妖怪的几件宝物------葫芦、净瓶、扇子、绳子。刚行不多远,太上老君就忽忽地追赶来,:“孙行者还我宝物。”悟空得知两个妖怪是太上老君的青牛,当面责问老君:“你这老官儿,纵放怪物,抢夺伤人,该当何罪?”在狮陀岭,悟空请如来帮忙对付妖怪万里鹏时,如来说出那妖怪与自己“有些亲处”,悟空便直言不讳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⑥在杨家村,当悟空错杀了两外强盗后,唐僧在荒坟前念祝“…...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孙悟空攥着铁棒往那坟上捣了三下,祝道:“遭瘟的强盗,你听着!我被你前七八棍,后七八棍,打得我不疼不痒的,触恼了性子,一差二误,将你打死了,尽你告到那里去,我老孙实是不怕:玉帝认得我,天王随得我;二十八宿惧我,九曜星官怕我;府县城隍跪我,东岳齐天怖我;十代阎君曾与我为仆从,五路猖神曾与我当后生;不论三界五司,十方诸宰,都与我情深面熟,随你那里去告!”⑦对人间之王,他更加蔑视。他对乌鸡国的国王说:“我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九国九州皇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就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等等这些无法无天,敢于向神佛天庭地府水界人间等一切权威挑战的反抗精神,桀骜不训的性格,强烈的自我意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民主要求。

三、具有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江湖好汉特色,他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取经,也是为民除害。他疾恶如仇,除恶务尽,机智灵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取经途中,悟空的叛逆、反抗性格得到发展,升华为同一切妖魔鬼怪斗争的战斗精神,他有胆、有才、有识。唯其有胆,他敢于斗争;唯其有才,他善于斗争;唯其有识,他能明辨是非。为自己的理想而斗争。他的胆量是超人的,“别人胆大是身包胆”,他的胆大却是“胆包身”。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他除妖要么是因为妖怪阻碍了取经事业,要么是因其危害百姓,悟空就“专秉忠良之心,与人间报不平之事,济困扶危,恤孤念寡”。所以他与妖怪的斗争是正义的,也是生动、积极的。比如:在驼罗庄,听李老者说此地有妖怪,便上前唱喏道:“承照顾了!”八戒称他“听见说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在乌鸡国,他听说国王的魂魄前来伸冤,十分兴奋:“分明是照顾老孙的一场生意。”唐僧路遇抢劫的强盗,不得不推说银子在后面的徒弟身上,悟空得知后高兴地说:“好!好!好!承你抬举,正是这样供,若肯一个月供七八十遭,老孙就越有买卖。”在朱紫国见了国王招纳医生的皇榜,他满心欢喜:“且把取经事宁耐一日,等老孙做个医生耍耍。”在比丘国,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药,而悟空却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伏了妖怪,解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在隐雾山打死豹子精,救出了贫困的樵夫;他三调芭蕉扇,熄灭了火焰山的大火,既开通了西行的道路,又解救了当地人民的困苦;在祭赛国,悟空从万圣公主手中骗到了舍利子和九叶灵芝,活捉了龙婆和公主,使金山寺又重见霞光万道,祭赛国也恢复了往日的祥和安宁;在宝象国,黄袍怪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但悟空认为长大后必定会成为妖怪,像黄袍怪一样为害一方,悟空摔死了他们,既是为降服黄袍怪,也是除恶务尽,斩草除根。可见,悟空扫荡妖魔鬼怪,不仅是为了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为民除害,这种锄强扶弱,打抱不平的举措不是典型的江湖好汉特色吗?

四、孙悟空形象是动物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的完美结合。猴子机灵敏捷、顽皮、酷爱自由,勇于反抗的性格水融在一起,使这一形象十分生动逼真。

孙悟空是一只天产石猴,首先他具有自然的属性:他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说他是猴,因而猴子的生物属性真实而又生动地体现在他的身上。他的外形是孤拐面,凹脸尖嘴,两腮无肉,罗圈腿,拐子步,活脱脱的一副猴子相。在黄风岭王老者家借宿时,王老者形容他是“拐子脸、别颏腮、雷公嘴、红眼睛的一个痨病鬼”。在宝林寺,僧官一见他就说“真个是生得丑陋:七高八低孤拐脸、两只黄眼睛,一个磕额头;獠牙往外生,就像属螃蟹的,肉在里面、骨在外面”⑧。尽管他能七十二变,都改变不了部分的自然属性:一是猴子尾巴,在与二郎神打斗时他变成庙宇,尾巴只得变得旗杆立在后面,结果被二郎神识破;二是猴子的红屁股,第四十三回唐僧师徒三人被金角大王捉住,悟空变做小妖去救,而八戒一见就道:“你虽变了头脸,还不曾变得屁股。那屁股上两块红不是?我因此认得是你。”悟空忙走到厨房,在灶底摸了一把,将两臀擦黑。八戒看见笑道:“那个猴子去那里混了一会,弄做个黑屁股来了。”尽管如此,妖怪还是从中看出了破绽;三是猴子的本能,悟空听菩提祖师讲道,“喜得他抓耳挠腮,眉开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孙悟空是人,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状态,勇于斗争反抗等社会特点,乐观诙谐以及好胜好名、好戴高帽子等性格特征他一概具有。并且他“一生受不得气”,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不知足而异想天开地追求一种“超升”三界之处,跳出五行之中,不要阎王老子暗中管着的更加自由自在的神仙生活。于是他历尽千山万水,出海访仙学道。这些完全具备了人的社会心理。如:盘丝洞蜘蛛精在濯垢泉洗浴。孙悟空想:“我若打它呵,只消把棍子往池中一搅。打便打死了他,只是低了我老孙的名头。常言道‘好男不跟女斗’。我这般一个汉子,打杀这几个丫头,着实不济。”他不肯打,于是惹出以后不少麻烦。在火焰山悟空三调芭蕉扇,因“得胜的猫儿欢似虎”,“以得意为喜”,反而被牛魔王变作八戒,把他刚从铁扇公主那里弄来的芭蕉扇又骗了回去,“逐年家打雁,今却被小雁儿鵮了眼睛”。误事就误在他重视“名头”及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而不及细察而麻烦。还有他爱不分场合地捉弄八戒。在狮陀岭,悟空叫八戒去打头阵,“把绳儿扣在他腰里,撮弄他出战”,“呆子手软,架不住妖魔,急回头叫:‘师兄不好了,扯一扯救命索,扯一扯救命索。’”悟空闻言,“转把绳子放松了,抛将去。”⑨以致八戒被妖精捉去。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人的本性。孙悟空又是神,他战胜困难,克敌制胜,都是凭借“降龙伏虎,踢天弄井”的手段:七十二般的变化,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和手上使的那根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如果没有这广大的神通,天宫无法闹,妖魔无法除,“英雄谱”和“创业史”都无从创造出来。所以,他是一个猴、人、神三者融洽的艺术典型,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在取经路上,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仅凭的是神通,还凭借着“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机警和聪明。无论妖魔如何伪装,都逃不过悟空的火眼金睛,比如: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妪、老翁,三戏唐三藏,都被悟空一一识破。对付最厉害的妖怪时,他有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钻进妖怪的肚子里去,在里面“跌四平、踢飞脚,竖蜻蜓、打秋千”,疼得妖怪满地打滚,满口求饶。等他决定钻出来时,知道妖精乘机要咬,便机警地先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使它无能为力,俯首就缚⑩。有时为了迷惑妖怪,他善于变化角色:从孙行者到者行孙、行者孙。以假为真,把妖怪愚弄得不知所以。既而取得了妖怪的宝贝,降服了妖怪。等等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令人感到新颖有趣。而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天真烂漫的少年人的性格特点,反映了被压迫者勇于反抗的造反精神和劳动人民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因此,这个形象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注释:

①陈刚主编的《西游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②原著第二十回。

③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1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第2次印刷。

④原著第七十二回。

⑤王强的《中国古典文学卷》下册第1041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⑥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第四册第108——11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第2次印刷。

⑦原著第五十六回。

⑧原著第三十六回。

第6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白蛇传说;主体意识;生存境界;纯情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汉书·艺文志》)。中国古典小说最初的观念表明了小说由民间而来的创作模式,虽然自唐代起文人始有意为小说使小说成为一种自觉,但世代积累型更代表一种倾向,特别在通俗白话小说方面,我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白蛇传说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模式和创作倾向。

白蛇传说由来已久,“宋时法师钵贮白蛇,覆于雷峰塔下。”(《清波小志·小窗日记》)但最初的白蛇并非如后人想象的那么美丽。在白蛇传说成为雏型,即《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出现之前,白蛇不过是迷人害人的蛇妖蛇怪。《西湖游览志》第三卷《南山胜迹》载“俗传湖中有白蛇青鱼两怪,镇压塔下。”《湖土需杂记雷峰塔》亦云“俗传湖中有青鱼白蛇之妖,建塔相镇,大士嘱之日‘塔倒湖于,方许出世。”《西湖三塔记》、《也是园书目》作《西湖三塔》,有明洪椭清平山堂刊本,叙杭州有三个女妖精,迷人后便结果了他再换新人,因此伤了许多人的性命,后来为真人所获,镇于三个石塔之下,这三妖其一便是一条白蛇即白蛇娘子。《宝文堂书目所录宋元明人话本考》认为“这大约就是后来《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西湖佳话》卷十五《雷峰怪迹》、《雷峰塔》小说及传奇和《义妖传》弹词的蓝本。而在宋代已然出现蛇妻故事。《夷坚支志》戊卷第二《孙知县妻》载丹阳县外十里间士人孙知县,娶同邑某氏女,此女颜色绝艳全如图画中人,但每澡浴时必施重帷蔽障,孙知县一日因微醉,偷窥其入浴,竟发现大白蛇堆盘于盆内。自此耿耿于怀,怏怏成疾,未逾岁而亡。然而更具传奇色彩更有代表性的白蛇故事当属《太平广记》卷四百五十八《李黄》(《古今说海》作《白蛇记》),文中“李黄”均作“李辖”)。该故事初具情节规模,写陇西李黄在长安东市见一犊车,车中有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李子尾随而去,于女宅中盘桓三日,归家后身重头旋“但觉被底身渐消尽……唯有头存”。后来家人寻至旧所发现唯一空园,问彼处人则回答“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便无别物。”可见便是白蛇幻化弄人。奇怪的是,白蛇所化之人为一妓女形状,不但先有青衣老女郎(自称“白衣之姨也”)讨价还价称有债务三千,请李子代偿,而且女子与李生并无情感而言唯“一连三日,饮乐无所不至。”

但到了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蛇故事已成雏型,书中已出现许宣游湖遇白娘子与青青,只不过青青仍并非一条小青蛇,而是西湖中一条修炼成精的青鱼。但是市民性无疑代替以前白蛇故事的传奇性,白娘子不过为市井妇女而已,并且许宣也成为平民依附于姐夫李募事家里。白娘子以借伞还伞为名与许宣订下终身,而许宣却又因白娘子偷银、偷金珠细软连吃两场官司,后许宣游金山寺,遇法海。法海禅师以钵盂收白蛇青鱼镇于雷峰塔下留偈四句:“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并题诗:“心正自然邪不拢,身端怎有恶来欺,但看许宣因爱色,带累官司惹是非,不是老僧来救护,白蛇吞了不留些。”将色与妖联系起来思考,使触角深入到人的内心,但结论是否有说服力大为可疑。

自此,雷峰塔白蛇传故事广为流传,明陈六龙以此题材作《雷峰记》传奇,清黄图王必、方成培均有《雷峰塔》传奇,并有弹词《义妖传》也叫《白蛇传》出现。实际上传奇与弹词为白蛇故事的定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玉山主人、醉月山人著《雷峰塔奇传》可认为是白蛇故事的集大成并定型之作。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比至少加入了白蛇降凡,端阳节许仙惊蛇陨命,白娘子盗仙丹仙草,水漫金山,叠木桥相会并状元拜塔等内容。其中叙说前缘,言许仙前生曾从乞丐手中买出此蛇放生山中,白蛇故感佩于心下山报恩完成夙缘,最终将白蛇故事纳入因果宿命之中。

但不久以前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对白蛇故事又有所演绎,将故事重心转向两代情缘,媚俗中加入极浓的纯情。白娘子与许仙爱情成为千古绝唱。

从宋代蛇妖传说到《新白娘子传奇》白蛇故事至少做了如下重要演变。其一为从单纯传说即传奇到进入因果宿命框架,其二为白娘子从妖到人,由人妖分野到以人性消弥分野并深入主体精神的探索,白蛇故事的形成显示出对人的生存境界之不断质询,无论宿命还是纯情都可证实人已跨人人本思索的门槛并初步确信自己的生存状态。从而表现出可贵的主体性批判和超越。

初期的白蛇传说并无宿命性的东西,白蛇娘子与她所遇的男子相遇是随机性的,换句话说,正是这种无因果性体现出早期白蛇故事传奇性特点,李黄与袁氏的相遇,青衣老女郎的出现及袁氏本身妓女姿态可看作唐代才子与妓女故事的翻版。但进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然未述许仙白娘子相遇的前因,但法海的卷入已埋下许白孽缘的可能性。从文本中许仙由色而空可见许白相遇的必然性并可能使宿缘成为许白故事的借口。因为既然地狱之门才是天堂的入口,那么色也是空的必然之路。只是色即是空的矛盾性在于色空同在妄然非议许白基于人性的情欲(因为其中包含着爱),是不合理的。《雷峰塔奇传》加强补充了因果夙缘的说法。一方面许白的一切为大数注定,将一切归于虚无,无法寻找真实的理由,一方面引入许白前缘,白娘子是为报恩而来,将现实境况归于前生。《新白娘子传奇》基本延用这一逃避说法。但因果报应,前生注定的出现并非偶然。其实在唐宋以前的中国文学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只有元明以后关于前缘或前因才大面积出现。《水浒传》洪太尉误放天罡地煞并九天玄女授天书,《西游记》之金蝉子转世,《红楼梦》之还泪及其他种种不一而足。最基本的原因便是元明以后中国文化中人格出现一次大的转化。唐宋(宋代稍弱)以前,中华文化中存在相当的外放性,不但表现在人对外部世界的开拓进取,比如不断地开拓疆土,输出文化,而且宋代这个中国历史上相对软弱的王朝,对幽云十六州仍不忘收复。但自元以后文化中的人格内敛性却愈加呈现,一方面外界不再是人征服的主要对象,人的创造性转弱比如此时疆土已逐渐定型,文化上八股取士抄袭复古,出现的是《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传统文化的总结,清代小学大行,文字考据成为显学。另一方面内敛性表现在人本的苏醒,人更关注自身包括生命及生存状态。但是强调事功虚理而缺乏和漠视个性人格是一个传统,这在理论上使人们居于一种灯前黑的境地,他们对实际上已经站立其上的生存之根熟视无睹或目不敢言,却寻找另外一种理论借口即“大数”或“前定”作为依据。但色空或夙缘只是一种反讽,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的观点代表普通人的看法:“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法海仿佛多余,可见白娘子之被接受并非因为主题先行式的“色空”,而是基于人的情爱,没有白娘子的纯情和独立人格,白蛇传说只会湮没无闻,因此恰恰是主流文化的人本无根性造成被迫向因果宿命寻找依据(即名正言顺)。《雷峰塔奇传》自相矛盾的序言也可说明这一点,其序云:“盲史有日:妖由人兴也,人无衅其妖不自作。又日:天之所兴,谁能废之。”一方面将妖列为人心的迷误,把思考引入人的主体精神,另一方面又以“天数”作为最终依据,可是如一切皆天数或夙缘那么许白联姻是必然,许仙逃无可逃,命中注定,那么妖氛又岂能自衅?这实际上是一种悖论,将这个悖论附在白蛇故事之上无疑是一厢情愿。

中国传统从儒文化为主的文化系统通常以事功作为生命的表现手段以流芳百世为目的,但如何达到主体精神的现世超越始终是一个问题。白蛇故事的演变与定型却循着精神探寻与超越这条路艰苦地前行。早期白蛇故事强调人妖分野,可以看成是人对原始生命力的拒斥。白蛇幻化为女郎虽为一种浪漫性想象,但白蛇与人比如李黄缺乏一种精神性联系,两人故事除了猎奇也没有给读者精神提示,它终究缺乏内在的浪漫精神,这种浪漫不过是一种技术性操作。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白娘子从妓女转化为市井女子,小说无疑添具平民意识。更重要地人妖分野已渐消弥。作为平民女子的白娘子所寻求的不过是人类最自然的一种情感——爱。虽然她仍有其野性的一面,但她的爱并不伤人。在法海的钵盂下她承认自己一度春心荡漾,但与许宣相遇确实激起了爱的火花所谓“你有心,我有意”便是,同时并没有违背人间契约方式“烦小乙官人寻一个媒证,与你共成百年姻眷,不枉天生一对。”人并不是为痛苦、遗憾甚至不如意而活着的,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在此世里如能“我与你平生夫妇,共枕同衾,许多恩爱”便是彼岸。这实际上已是一种新的观念,是人对人自身主体性评价的结果,它甚至比张君瑞、柳梦梅以赴科考作为结合的手段更进一步,白娘子现形“变了三尺长一条白蛇,兀自昂头看着许宣”是留恋或责备难以定论。但白蛇故事从人妖分野到对立的消融,白娘子主体性精神遮蔽了她的妖性和人对蛇妖的恐惧。这显示出人的生存境界的一种转变。

第7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西游记》,中国四大古典之一,是一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魔长篇小说。由吴承恩先生编写,跟《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合称“四大名著”。里面的故事栩栩如生,十分经典。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西游记的阅读心得8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高中生西游记的阅读心得800字一

“怠!大胆妖精,吃俺老孙一棒!”

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西游记》了,这本书我看了不下一百遍,但是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西游记》主要讲的是唐僧西天取经,途中收服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个徒弟,击败众多妖魔,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其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在这些片段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真假美猴王”了,里面说孙悟空打死拦路抢劫的强盗,唐僧怪他杀生,将他逐回了花果山,孙悟空怕遭到嘲笑,就直接去了观音菩萨那里,哪知这件事被六耳猕猴听到了,于是,六耳猕猴变化成孙悟空的模样,打伤唐僧,夺走行李,妄图去西天取经,但被孙悟空识破,于是,两猴一直从地上打到天上,普天众神都没办法分辨出真假,就这样,他们又打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法力无边的如来佛祖一眼就认出了六耳猕猴,六耳猕猴一听,大惊失色,连忙变成一只蜜蜂想要逃走,却被如来佛祖扔出钵压住,孙悟空赶上去,一棒就打死了他,这样,孙悟空又回到了唐僧身边,继续西行,这件事冲锋体现了孙悟空对唐僧的关心与惦念,而且情节波澜起伏,所以才令我记忆犹新。

《西游记》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孙悟空,他是一个“猴”、“神“、”人“的完美结合,我喜欢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法力高强,最重要的是他对唐僧的关心和对自由的向往,正因为如此,我才立志要当一个像孙悟空一样的人。

《西游记》就是这样一本书,一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的书,一本令人无限回味的书,一本将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书,总之就是三个字——”写得好"!

高中生西游记的阅读心得800字二

要说《西游记》里的人物,我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唐僧师徒四人以及若干神仙、菩萨等,那些妖魔鬼怪最易被忽略。但它们形态各异,各自的性格千差万别,想必作者吴承恩是精心描绘的,就让我来说说熊罴怪这个人物。

熊罴怪出场,与十六、十七回。唐僧、悟空一行到观音禅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的袈裟,欲纵火烧死师徒,却被黑风山的熊罴怪趁机盗走,要开“袈裟会”。悟空上山寻妖索要,在洞外化身金池长老得到请帖,遂变为一颗丹药,使熊罴怪服下。悟空在他肚子内使其疼痛难忍。最终熊罴怪皈依佛门。

这两个章回概括出来,熊罴怪成为了一个反面角色。实际上,每个人物都有他的性格优缺点,妖怪也不例外。

首先,熊罴怪欲盗走袈裟,可以看出他是贪婪的,所以他才会为妖。他也有很多一反人们心中“妖怪印象”的特点。书中描写黑风山的句段是这样的:“鸟鸣人不见,花落树犹香……山草发,野花开,悬崖峭嶂;薜萝生,佳木丽,峻岭平冈……”好一幅闲静深幽的春日山水画。再看描写的黑风洞,“松篁交翠,桃李争艳,丛丛花发,簇簇兰香”,又是“画栋雕梁,明窗彩户”。如此清幽,又有灿烂的桃李,雅致的竹兰,真乃仙洞!连孙行者都佩服,称熊罴怪“脱垢离尘”。可见熊罴怪还是个有审美品位的妖怪!与我们心中的妖怪形象大相迳庭。

其次,如果看到熊罴怪写给金池长老的请柬,一定会更吃惊,“侍生熊罴顿首拜,启上大阐金池老上人丹房:屡承佳惠,感激渊深。夜观回禄之难,有失救护,谅仙机必无他害……”用词文雅,语气平和稳重,让人看了怎会想到是出自一个妖怪之手?熊罴怪的文采可见一斑。

最后回归到故事情节上。熊罴怪猛然发现观音院起火时,大惊道:“呀!这必是观音院里失火!这些和尚好不小心!我看是与他救一救来。”怎样,即便是妖怪,也有一颗古道热肠的心。

有品位,有文采,举止得体,古道热肠,这些形容词打破了我们对妖怪一成不变的看法,从而让熊罴怪这个角色更加鲜明,生动形象起来。

还有更多的西游人物,让我们去发现,去研究!

高中生西游记的阅读心得800字三

四个人,一匹马,一段佳话,一段向西进发的佳话。

——题记

又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熟悉的书架前,在某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这本带着些许灰尘的《西游记》。拍掉时间积累下来的灰,翻开书,再次踏上西行之路。

先说说那个没有太多描写的沙僧。他唯一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孤言寡语。永远待在他该待的角落里为师傅和师兄做该做的一切,没有一句“不”。所有行李就像居住在可怜的沙悟净的宽阔的肩膀上。可能对他来说,到西天取得正果,就是对他辛苦的付出最好的回报了吧!我想,他也会很快乐。

头大,耳朵大,肚子大,人大,什么都大,没错,这就是猪八戒。他给人的印象就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摸着自己圆鼓鼓的大肚子,自称是大腹便便,心里想着远在玉寒宫的嫦娥,口水却流了一地。殊不知,他还有别人所不知的另一面。其实他是一头十分讲义气的猪,每当唐僧被妖怪抓走,他总是火急火燎,坐立不安,总想与师兄弟们一起解救师傅;每当孙悟空不在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护手无缚鸡之力的师傅和武功并不如他的师弟沙僧。

唐僧就不用说了,就是啰嗦,紧箍咒则是他的杀手锏。但它也是一个苦命的僧人,被皇帝使派去遥远而不可及的西天取经,无怨无悔,无畏艰难,这种精神感动天地,最终修得正果。可有时,他的慈悲为怀则变成了不明是非,昏庸固执。敌人的花言巧语、骨肉计,都能让他头晕眼花,轻易相信,甚至帮妖怪说话,真是可怜又可笑。

轮到主角孙悟空了。机智的孙悟空功夫十分了得,气魄也十分了额。面对敌人,无论是邪魔鬼祟还是天兵天将,毫不畏惧,也绝不留情。他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真君子,如果师傅被妖怪扎走了,就连他手中的金箍棒都和气愤不已,就算赴汤蹈火,他也在所不辞,只为就出唐僧。他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角色,我们要向他学习。

成功,很虚无飘渺。在唐僧眼中,取得真经;这悟空眼中,无拘无束;在八戒眼中,吃饱喝足;在沙僧眼中,修得正果;在我们眼中。幸福平安。是的,但如何成功?这又是一个难题。唯一的钥匙便是团结、坚持、自信。想想平时日常学习生活中,何不是同学之间团结合作,相互学习,以他人之长补自身之不足,坚持不懈!学习之中,还不仅仅只有九九八十一难,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一本《西游记》,教会我如何成功!

只要你心中有这件事,并付诸与行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一定会成功!

高中生西游记的阅读心得800字四

“你挑着担,我牵着马……”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们就会想起那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了。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去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读着它,我仿佛看到了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取经路上的身影。

孙悟空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英雄,他英勇无畏,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他敢与玉皇大帝斗,敢与如来佛祖斗,敢与妖魔鬼怪斗。我们真应该学习他这种天不怕地不怕顽强不屈的精神,敢与一切恶势力斗,敢与一切不良现象斗,敢与一切困难斗,不战胜它,誓不罢休!

另外,孙悟空神通广大,更叫人赞叹不已。他会七十二般变化,还有腾云驾雾的本轮,火眼金睛更是厉害!为唐僧保驾护航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真应该向他学习,掌握各项本领,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将来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唐僧是个善良之人,以慈悲为怀,一路上洒下了爱的种子。但是他凡人俗眼,人妖不分,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错怪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先后变成的年轻女子、老婆婆、老翁。以致于将孙悟空驱走,自己多次落入妖怪手中的可悲下场。我们应该学习他富有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是不能像他那样不辨是非,冤枉好人,上坏人的当啊!

猪八戒好吃,好占小便宜,贪图美色。不过,八戒也满可爱哦!关键时挺身而出,一路上与孙悟空一同作战,降妖除魔,可以说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为保护师傅取经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应该学习其优点,克服其不足。沙僧憨厚老实,一路上牵马挑担,从不叫一声苦,从不喊一声累。我们一定要向沙僧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在劳动中任劳任怨,抢重活脏活干。

总之,师徒四人个性鲜明。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克服其不足。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力争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高中生西游记的阅读心得800字五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的故事曲折动人,耐人寻味。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有慈悲为怀、一心想修成正果的唐僧;有机智勇敢、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有贪生怕死、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还有老实憨厚、默默无闻的沙僧。更少不了让故事增添色彩的人物——慈悲的佛祖、善良的观世音菩萨、狡猾的各路妖怪。在这么多的人物中,想必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吧?因为他有一根金箍棒,这根金箍棒能变大变小,神奇得不得了,很受大家喜爱。不仅如此,孙悟空还会七十二般变化,腾云驾雾,翻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但最让人佩服的还是孙悟空对唐僧的一片忠心,在唐僧取经的路上,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消灭了许多妖魔鬼怪。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能像孙悟空一样对待信任我们的人,那么我们不仅会得到别人的好评,而且还会提高自己的声誉。但是有些人,总是失信于人,我曾在电视新闻上看到厂家(或商家)失信于客户的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家乐福”超市的一些客户早上八点就预定了空调,原来只要两个多小时就可以去取,可是他们却等到了半夜十二点才取得空调。在烈日炎炎下等待多时的客户们虽然拿到了空调,但心里的不满却不能平息。因为超市工作人员把空调搬出来的时候,不仅特别不耐烦,而且还用脚踢空调,谁见了都会生气呀,更何况这些是本来早该取到空调的客户呢?这不是明摆着花钱买气受吗?

也许这些工作人员也没想到事情会被媒体公开,这不仅让自己颜面无存,还让自己工作单位的信誉跌下深渊,现在他们一定特别后悔。不过我还要告诉所有的厂家和商家们,不要在犯错误后才悔过,应该在自己没犯错误之前想想自己该怎么做才是对的,树立良好的信誉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想让每个人都说你的服务态度好,那就得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任何失信于人的个人和企业,都将遭到人们的遗弃。让我们人人重信誉,讲信用。共同建设一个真正和谐的社会吧!

第8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狐妖;“狐”形象;狐狸精

在我国各类历史故事记载中,关于“狐”的描写确实也不少,其中“狐”的形象描写一般为“狐仙”、“狐妖”、“狐狸精”这三种,同时其形象的变化发展阶段也是受着不同时期人民对“狐”的印象、态度变化的影响。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上古阶段:“狐仙”――高神,司婚姻、爱情和生育的神

在《太平御览》中有这样一则“禹会涂山女”传说,“赵晔《吴越春秋》曰:禹年三十未娶,行涂山,恐时暮失,辞曰:吾之娶也,必有应已矣。乃有白狐九尾,而造于禹,禹曰:白者吾服也,九尾者王证也。于是涂山人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禹乃娶涂山女。”

这则传说为我国历史最早记载“狐”的故事,此处写的白狐涂山女是一个十分高尚、能使大禹“成于家室,我都彼昌”、拥有促婚姻、助繁衍的“狐仙”形象,即古代司婚姻、爱情和生育的“高神”

爱情婚姻,是人生中最幸福美妙的拥有之一。上古时代,那能施展爱情魔力的九尾“狐仙”,我们可推测当时人民对于“狐”的印象和态度,应会像我们古希腊中的爱神阿佛洛狄忒那样受着普罗大众的喜爱和尊重的。

二、魏晋六朝以后:“狐妖”――能变人、怕犬、善蛊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心理认知的变化,“狐”神仙形象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并逐渐以“狐妖”形象重现和在人民心中漫长地定格成了负面、惹人生厌的妖兽。

在探究这种由“仙”到“妖”的转变发展之路时,魏晋志怪小说中的《搜神记》、《太平广记》里有两个关于“阿紫”作为“狐妖”之名的故事。《搜神记》中“道士云:‘此山魅也。《名山记》曰:‘狐者,先古之也,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太平广记》中也有“野狐名阿紫”的叙述。这里的“阿紫”都是在指上古的“狐仙”高神,但却被重新定义成了“”、“狐怪”形象,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由受人尊重尊敬退到了被人唾弃谩骂的角色。从此,“阿紫”也成了“狐妖”、“狐怪”的代名词。

而“狐妖”的形象正式确立也当在魏晋六朝时期。这是关于“狐”的小说故事大部分都只是“狐妖”形象的刻画与描写了。如:

初变妇人,衣服靓妆,行路,人见而悦近之,皆被截发,当时有妇人着彩衣者,人皆指为狐魅。(见《洛阳伽蓝记》)

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女。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能知千里外事,善蛊惑,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见郭璞《玄中记》)

所有十无一二,才得数间屋,仅以庇风雨而已……生具话本末,又述妖狐事。曰:“但应以此为祸耳!”其弟嗟叹,因出妖狐之书以示之。其弟才执其书,退而置于怀中,曰:“今日还我天书!”言毕,乃化作一狐而去。(唐・牛峤《灵怪录・王生》)

从魏晋六朝时期的一些故事里面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这时期人民对于“狐”的形象与评价都是十分负面和感到生厌的。王思宇先生把这时期的“狐妖”形象特点归结为“能变人,而且很多是变成美女;怕犬;善蛊惑”。这个阶段的“狐妖”形象更多都是从“狐”天生狡猾、凶恶、怕犬的本性去塑造,同时也由原来的“爱神”形象丑化成“狐媚”、利用妖术化身美女来勾引异性、甚至愚弄和陷害他人的“贱女人”、“”。

而在后期宋元明清的小说记载中,“狐”形象大部分也都只以“狐妖”、“狐怪”或“狐精”呈现,尤其在明许仲林《封神演义》中“艳如桃花,妖媚动人,美丽多姿,千年狐狸精幻化成人”的妲己,“蛊惑纣王纵情女色,荒淫误国,不务正事,使商朝灭亡”就十分典型和脍炙人口;而在清代《聊斋志异》中也有很多写“狐妖”作品,如《狐嫁女》“始知千里之物,狐能摄致,而不敢终留也。”、《狐联》、《凤仙》“少年拥丽者眠榻上”、“近视之,酣睡未醒,酒气犹芳,颜醉态,倾绝人寰。”等。

三、当今时代:“狐狸精”――一朵邪花、感情介入的第三者、“小三”

在一定程度上“狐狸精(狐精)”也算是“狐妖”,但若是在当今时代人民的印象定义来看“狐狸精”形象已经有所不同了,主要是表现在人们对“狐狸精”的性质特点,保留了古人对“狐妖”用美貌去勾引男性、狡猾奸诈、重重心计的特点之余,还在社会伦理上有了一个新的形象定义或是代称。

当代人民概念下的“狐狸精”通常还是指一些利用自己的美色容颜,不择手段地去勾引迷惑有家室、伴侣的男性,破坏他人圆满爱情或家庭,以最终得到自己所谓的“真爱”的“妖女”,就像是一朵邪花,她们的“爱情”不是受到社会伦理的认可和支持的,结的也多为害人害己的“恶果”;一般还会被贬称为“第三者”、“小三”。

从我国历史故事长河中去观察探究“狐”形象,我们会发现狐狸竟一千多年都以不同的形象地位,一直跳跃在历史舞台的不同阶段,也曾有被尊时期,亦在时展中逐步被丑化为惹人生厌的“狐妖”、“狐精”;时至当代,相信已没有人会有勇气说自己喜欢“狐狸”,因为,男必有出轨之嫌,女必有不检之疑。

参考文献

[1] 高建国.文学上的狐狸精形象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3,2,31(1).

[2] 陈宏.狐狸精原型的文化阐释[J].北方论丛,1995(2).

[3] [晋]干宝撰.搜神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 王汝涛等选注.太平广记・下[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 ,盛瑞裕,欧阳著.中国狐精故事大观[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6] 王思宇.亦狐亦人,可爱可亲[A].唐传奇鉴赏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第9篇:日本妖怪文化论文范文

道教文献中习见“万试”组合,常用于道教经文及符咒,与“群魔”“邪魔”等词或词组对文使用。《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均无相关解释,学界也未见专门的研究。笔者不揣冒昧,谨就所学对“万试”进行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先看几个例句:

(1) 北摄酆山,束送魔宗。符教所讨,明列罪源。南山神猓灭伏百千。群妖灭爽,万试摧亡。(《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1])

(2) 诵咏寂室,静庆霞轩。群魔伏使,万试敢前。随意所修,乃得道真。(《无上秘要》卷四十三)

(3) 邪魔摧灭,五老降真。万试宾伏,妖灾丧亡。(《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

(4) 九气错综,神真不欢。天魔侵景,万试来干。(《高上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经》)

(5) 可谓万害不能伤,万试不能干,皆神虎之威,真经之妙用也。(《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

分析上举诸例可知,“万试”与“群妖”“群魔”“邪魔”“天魔”“万害”等组合对文使用,同处相似或相类语境中,故词义应相近。如“万试宾伏,妖灾丧亡”,“宾伏”与“丧亡”义近,“万试”与“妖灾”对文,意义应相近。通过排比例句归纳可得:“万”犹“群”“千”,言数量之多;“试”犹“魔”“妖”,指恶魔精怪之类。这个意思较为生僻,何以“试”会有此义?

“试”本义为“用”。《说文・言部》:“试,用也。”《尔雅・释言》:“试,用也。”《礼记・缁衣》:“刑不试而民咸服。”郑玄注:“试,用也。”引申出初次使用、尝试、试验、检验等义,但似乎皆与妖魔义无关。《大词典》《大字典》“试”下皆无此义。此外,道教释词工具书《道教大辞典》(以下简称《道教》)、《中华道教大辞典》(以下简称《中华》)亦未收录表妖魔义的“试”和“万试”。

二、 “试”魔怪义来源

通过考察《道藏》行文用语,可知“试”主要有以下几种使用情况:

1. 本义及引申义等一般用法。多数道经中的“试”是“用”“尝试”“考验”等义。有考验义,如“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先夺其攻己之物以试之”(《冲虚至德真经四解》)。有检验、检查义,如“以水火鼎一付,可容十五两者,各先用水于内,经一宿试之”(《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一)。又有尝试义,如“凤毛袄子非为贵,狐白裘裳欲比难。只此世间无价宝,不然火裹试烧看”(《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又可特指科举考试。如“张正议之子大成,得山岳吞烟四字。是举试,乐出虚论而贡院火”(《虚静冲和先生徐神翁语录》卷上)。这些都是“试”的常见义,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2. 名词“试”与动词“试”的区别。古汉语中词汇往往名动相因,动词义可由名词义发展而来。如“波”可指水波,也可指波动起伏的动作,故一词可做动词、名词。“试”在道教文献中亦有名动之分,二者词义上有联系,但在语境使用中意思区别较大。动词“试”为其本义及引申义用法,如“历试诸难,后成功德”(《道德真经次解》卷下),表经历义。“敢有干试前来奔,仗神火剑斩不容”(《道法会元》卷八十),“试”犹“干”,表冒犯,触犯义。做名词的“试”用法比较固定,除去考验、测试及科举等义外,就是魔怪义。如“夫有玉简紫名,得修上法者,不为众妖所乘,万魔所试也。可谓万害不能伤,万试不能干,皆神虎之威,真经之妙用也”(《洞真太上金篇虎符真文经》),其中“所试”之“试”为动词,与“万试”中名词“试”意思不同。

3. “试”特殊的组合搭配。“试”在道藏中常与一些词搭配,形成独特的使用方法,这也是其特殊词义的来源。试举几端:

(6) 前明品位劝修,今当检敕神灵,扫荡魔试,扶卫学人。(《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

(7) 太阳散晖,垂光紫青。来入我魂,照我五形。却鬼试心,使心平正。内彻九气,外通胎命。(《太上飞步五星经》)

(8) 凶试伏灭,万精枭残。妖毒敢起,受闭三关。(《上清大洞真经》)

(9) 亏忽天仪,于俯伏不足,则为北帝鬼神所笑,三官所罚,群妖试败,身丧无益。(《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

“试”与“魔”“鬼”“妖”等词搭配使用,道经中多见。由于搭配频繁,“试”与此类词意义上发生联系,词义渐显变化。

通过对道教文献中“试”用法的分析,我们发现表妖魔义的“试”和其特殊的搭配用法有关。“试”这种组合用法又与道教特有的神仙考验文化有关。

所谓神仙考验是指凡人欲得道成仙,需经历高士或仙人测验,测验通过后方可成仙飞升。如陶弘景《真诰》言:“真人隐其道妙而露其丑形,或衣败身悴,状如痴人,人欲学道,作此试人,卒不可识也,不识则为试不过。”修道者面对名利权色或挫折生死的测试,要不为所动,保持本心,“仙师重道尊经,不轻许滥传,遂设阱垂饵,极考校之苛峻”(钱锺书1986: 650)。只有舍去欲望,执着坚韧者方能成功。道教典籍中最早的神仙考验型作品属葛洪的《神仙传》,其中有魏伯阳炼丹试弟子的故事。更为著名的则有“张道陵七试赵升”和“汉钟离十试吕洞宾”的故事。

不唯有神仙测试凡人,魔怪也会设置障碍,干扰求道之人,这也是一种测试。在道教典籍中“魔”与“试”搭配使用较多,就体现魔王对人的考验。如《道要灵只神鬼品经》中有明确记载:

《太上太霄琅书经》云:“东华青童曰:‘魔有数种: 有天魔、地魔、鬼魔。今言六天大魔王者,是天地之大魔王。其宿世有大功德,故得为此魔王,与帝释比德共执事于天地人。上属太上玉京,为天帝之下官耳,其余无所不制。夫人学道,先经小魔试。道成时大魔王皆临。大试过,便保举上登玉京台。’”

这里对魔试做了详细说明。魔有多种,地位颇高,欲成仙者需先经小魔测验,后由大魔王考验,诸关通过后方可“保举上登玉京台”。道经中即有种种魔试人的场景。妖魔常设置难题考验修道者,他们幻化外形以干扰人的心志意念,动摇本心。如“形影幢盖幡花,异香祥云,耳闻仙乐,此乃天魔之所试也”(《上清灵宝大法》卷十三)。这是魔怪制造祥和安逸的幻境来诱试修炼者,倘若修道者无法识破而上当,则“一念纤尘,而被魔败,不能成真”。魔怪的考验会危及人性命,故其“试”乃对人利益、身心的触碰、冒犯,是一种恶意行为。

与之相类的还有“妖”“鬼”“怪”等词,也和“试”组合搭配。如:

(10) 《东陵圣母口诀》曰:“学仙慎言有多术,为山神百精所试也。刘景亦用此术升仙矣。”(《上玄高真延寿赤书》)

(11) 千妖万奸,上对帝君。莫有干试,太阳激。赤书玉字,宣告普闻。(《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

(12) 老君曰:“欲理病人及入大山,恐山神及百鬼试人者,以一规着户上……百鬼不敢前。”(《云笈七签》)

山精鬼怪之物也会来干扰、诱惑修道者,若不慎受惑,轻则修习成果毁于一旦,重则伤身丧命。由于“试”常与这类词搭配使用,其用法渐显贬义,表恶意、凶险之举;又因搭配使用较为频繁,“试”的词义发生转指变化,由指主体发出的动作转而指发出这一动作的主体,具有妖魔之义。

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后,“除了词类的转化外,词义也发生明显的变化”(熙1983)。动词转指后成为名词,词类与词义均发生变化,如动词“骗”转指为名词“骗子”。转指可分为有标记转指与无标记转指。无标记转指即动词转指做名词时,词形和语音形式不变。如“编辑”,原由“编”和“辑”两个动词构成,仍为动词;后为名词,意为“编辑者”,仍作“编辑”(姚振武1994)。此外,动词转指名词的语义范围广泛,可指动作的受事、工具、对象、结果等。“试”由动词转指为名词,原指魔怪发出的动作,后转指魔怪本身,属动作转指施事者一类。其词形、语音均无变化,属于无标记转指。因此在道教典籍中“试”由动作转指施事,从而具有妖魔义。

三、 “万试”的成词及时间考

“万试”原为状中结构,表多次尝试、考验。“试”转指为名词后,“万试”变为定中结构,不仅词义有变,语法功能也有不同。试比较以下几例:

(13) 先以异出常情之威压之,使就我彀中,而即继之以重恩收其心,结之以至诚,作其威,则为我用命无疑,此万试万效之方也。(《纪效新书》卷一)

(14) 千试千应,万试万灵。师不误传弟子,只是怨道咎师,神亦不应矣。(《邓天君玄灵八门报应内旨》)

(15) 常能行之,则神兵侍卫,山川摄精;千妖受闭,万试不干。(《上清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

(16) 先戮鬼爽,后截群凶。千妖万试,莫不伏降。(《上清高上灭魔玉帝神慧玉清隐书》)

例(13)、例(14)数词“万”做状语修饰动词“试”,此为先秦以来的常见用法。数词做状语表动量是自由的,既可实指,也可虚指。(殷国光2002)此处“万”表动量显然是虚指,指次数多而频繁。“万试”与其后的“万灵”“万效”同为并列结构。而例(15)、例(16)中“试”为名词,“万试”为定中结构,可做主语、宾语,所充当的语法成分较前例有所不同。例(15)“万试”与“千妖”同为并列结构,做句子主语。

“试”有妖魔义,与“万”构成定中结构并逐渐稳定,最终固定成词。在此过程中“万试”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初始阶段。“万试”的定中结构还不是很稳定,一定程度上还近似于状中结构,“试”有些许动词义成分,表示侵犯或试测。这主要表现在部分和“魔”“难”“患”等词对应使用的语句中。如:

(17) 辟万试,灭千患,除恶魔,致神仙也。(《云笈七签》卷三十)

(18) 不为三界称善,而为众魔所乘,万试所败,死之征也。(《洞真上清青要紫书金根众经》)

(19) 故学宜广访,寻诸名山,履万试而不退,经九难而殊勤。(《东宣布・上清三元玉检三元布经》)

上举语例中“万试”看似与妖魔同义,但仔细玩味文意,仍可理解为多种干扰、侵犯或考验。“试”之妖魔义尚不固定。

二是稳固成词阶段。“万试”成词,表众多妖魔义,与“魔”“鬼”等词对文使用时大都表示此义,尤其是单独使用时,词义已趋于稳固。如:

(20) 求神仙之道,当随方诵一遍,然后行事。如此万试自灭,魔王敬护,所向皆合。(《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

(21) 玉帝上法,上闻三清。吉日斋戒,敢开神经。万试隐伏,所向皆成。玉童侍卫,玉女散馨。(《上清大洞真经》卷一)

(22) 金符召渡卿,灵幡摄魔王。器灭万试,合仙成我功。(《上清高上金元羽章玉清隐书经》)

至此,“万试”已完成从词组到词的转变,可独立表义。查别类文献,尚未见到表妖魔义的“试”或“万试”,故“万试”应属道教特有词语。

有“万试”出现的道教文献多数可考,如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北周宇文邕《无上秘要》、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等。然仍有部分文献作者无考,年代难定,诸如《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要》《上清太上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等,据《道教》《中华》,二书约成于东晋(胡孚琛1995: 245,258)。类似文献亦有不少,大都被认为成于东晋。考察文献用例,我们大致可以推测表妖魔义的“万试”在中古汉语时期已出现,并在道经中广泛使用,成为道教常用词语。

《大词典》《大字典》均未收“万试”,而《道教》《中华》两部专门解释道教用语的辞书亦无解释。上述辞书以后若有修订,望编纂者能予以增录,以达博广之效。

附注

[1]文中所引例句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瀚唐典籍数据库《正统道藏》(以下简称《道藏》),所引文献在《道藏》中分类安排,便于查找。为节省篇幅,例句文献只注书名,不列出作者、年代及类别。下同。

参考文献

1. 何亚将.《道藏》的形成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1990(6).

2.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 黄洽.宗教・人性・伦理――谈古代文言小说神仙考验型作品的流变.齐鲁学刊,2005(1).

4.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济南: 齐鲁书社,2005.

5. 钱锺书.管锥编(第二册).北京: 中华书局,1986.

6. 沈家煊.转指与转喻.当代语言学,1991(1).

7. 姚振武.关于自指与转指.古汉语研究,1994(3).

8. 殷国光.上古汉语中数词计动量的两种位置的比较.古汉语研究,2002(1).

9. 中国道教协会,苏州道教协会.道教大辞典.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