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身边的变化范文

身边的变化精选(九篇)

身边的变化

第1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身边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著名的鸭梨之乡—中国阳信。这是位于鲁西北黄河三角洲上的一个小县,这里没有发达的工业,也没有红火的旅游业,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县正在用自己的变化在讴歌着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你看,那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条条宽又长的马路,一排排整齐的行道树,一辆辆各式各样的车……而在30年前,这一切都是不敢想象的,如果不信,请看我家的那辆独轮手推车!

国庆节放假了,和爸爸回到老家看爷爷,一进门我又看到了那辆手推车,这可是爷爷的传家宝,他陪着爷爷走过了许多的春夏秋冬。听爷爷说,以前人们外出大多靠的就是双脚,爷爷的木质独轮车在当时还是稀缺物品呢,爷爷也曾经推着这辆车去滨州赶过集呢!在爸爸上中学的时候,爷爷买了一辆加重自行车,我也看到过,可真够笨重的!这辆自行车整整陪了爸爸六年,一直到爸爸考上大学。这辆车子现在还在老家的厨房里呢,她静静的看着我们一家的变化,每次回家爸爸都要看她一眼,那眼神怪怪的;再后来,爷爷买了一辆脚蹬三轮车,就用它爷爷在农村的集市上卖糕点,农忙时候,还可以帮好多忙呢,有时候回到家,他又成了我的伙伴,有一年春节我还用它载着爸妈走亲戚呢;再后来,爷爷买了一辆拖拉机,用来耕地、运输等等。而现在,公路上行驶着各式各样的车,有卡车、轿车、面包车、越野车、跑车、警车、消防车……人们有了它,既省力,又方便,真是两全其美。

听爷爷说在以前就不知道柏油路是什么,当时到处都是很窄的土路,下雨时,土路变得很泥泞,行走起来特别艰难;而现在,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出现在阳信的城镇乡村,人们再也不用走又窄又颠簸的土路了。房子呢,以前大部分是土坯房子而且陈旧,下雨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而现在,农村的土坯房背砖瓦房替代了,都是那么宽敞明亮,人们再也不用担心房子漏了。

改革开放让我的家乡旧貌换新颜,未来的家乡会更好!我志愿为家乡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家乡的路越来越宽了,穿过我们阳信的“鲁北大街”又宽又平,街道两旁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到了春天,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把花儿装扮的绚丽多彩。密蜂和花儿都在向过往的客人热情的招手,,好像在说欢迎来阳信看梨花,吃鸭梨。通往我家的阳城六路,原来的路面坑坑洼洼,到了雨天,路过的车辆和人们身上都被溅上泥水,真脏啊!如今,宽阔的柏油马路已经修好,听说以后马路两旁还盖楼呢!

再看看街道两旁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工人叔叔正在搞装修,有的早已经被开起了超市,或者饭店或者服装店等等,生意还挺兴隆呢。居住小区里面更漂亮,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加上绿油油的草坪,鲜艳的花坛,干净的小路,嬉闹的小朋友,简直就是个大花园。

夜幕降临,瞧,新建的中心公园里有的坐在干净的石板凳上聊天,说笑话;有的边散步边欣赏着公园里美丽的风景:喷泉、彩灯和各种花草;看,北边的健身器材上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又说又笑的锻炼身体呢。听爸爸说,漂亮的中心公园是我们县城的东大门,随时欢迎各方来客。

第3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这一期秀场作品尤为突出的是关注城市变化、展现家庭亲情题材的影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个体开始关注周围人和环境的变化,这也和DV近年来的普及密不可分。

2010年第四季度秀场的评选,我们特别邀请中央电视台视频制作中心资深制作编辑郎凤岐和中央电视台“人与社会”栏目主编庚轶两位业界专家,为秀场作品做出生动而切合实际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大众DV》杂志“佳能DV秀场”和土豆网合作,开辟网络征收作品专区(/home/_55858892),希望更多读者参与到DV的创作中来。

《我的体操梦》

作者:刘东啸(北京)

类型:纪录片

时长:25分钟

影片以选拔体操选手参加比赛为主线,贯穿体操学员们的学习和训练。随着镜头,我们与主人公一道经历了成功与失败。作品的整体结构分明,前期拍摄讲究,拍摄角度丰富,更丰满地了人物和事件。解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介入,给观众更亲近的感觉。

这部纪录片无论是故事结构,还是艺术水准,都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征服》

作者:马千、唐山立、宋亚唯(北京)

类型:广告片

时长:3分钟

一个幼苗能够征服大地,破土而出,却最终被人类的发展所毁灭,这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影片展现了土地被人类高速、高密度开发,地球不堪重负,而最终造成一切毁灭,重新回到初始状态。影片结尾,迎接再次破土而出的小草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无从而知。但这却正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延时摄影和逐格拍摄相结合方法的运用,要求导演对画面和时间设计精确。开放式结尾引人深思,场面调度颇有寓意。

《寻》

作者:汪玲(北京)

类型:实验片

时长:5分钟

镜子是美丽的象征,然而,镜子里的物体是真实的吗?虚幻的事物背后又意味着什么?短片用动画与视频结合的方式,在现实和虚幻两种不同世界,试图展示我们生存环境的恶劣,可谓用心良苦。

影片整体的画面构图完美,导演利用镜子完成“四维空间”的构架,让整部短片不用说教,而是采用画面语言和镜头语言去引导观众思考,看得出导演在架构短片时付出的心血。音乐和音效渲染了影片的整体气氛,色彩提炼强化了画面中重要的物品,引导观众视觉关注。

《沟沟里的青春》

作者:邱淑萍、谭忭(北京)

类型:纪录片

时长:30分钟

影片记录了生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某贫困村庄的四个年轻人的生活,映射了这一地区普遍的生活方式。用简朴的电视手段捕捉、展现生活的同时,剖析了四位年轻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影片不丰富的色彩体现了当地人生活的暗淡,具有一定寓意。在一般人物采访中,不会将被访者放在画面正中进行构图,而片中对马荣华老人的采访却采用此构图,十分符合人物在村里威望极高的身份。全片段落分明,结构严谨,镜头间剪辑流畅自然,符合纪录片真实记录生活的标准。不足的是解说词略多,抢了部分镜头语言。

《陆上行走的鱼》

作者:陈镪(四川成都)

类型:实验片

时长:14分钟

我们一提到环保,总能想到森林、动物,而在中国,则会想到濒临灭绝的四川大熊猫和滇金丝猴。这两个形象在影片中巧妙地以毛绒玩具的形式出现,而使用逐格拍摄的方式,避免了毛绒玩具在拍摄时死板的缺点。

影片后半部分略显拖沓,个别画面调色时仍应考虑主体色彩。如女孩过桥时的镜头,由于白色裙子和桥面高光混合,使小女孩显得有身无腿,较为诡异。个别镜头剪辑点也应再推敲,特写细节应打反光。如果在色彩处理和剪辑点上细致推敲,片尾处理再多留些空间,作品将会更加打动人。

《舅舅》

作者:潘龙(天津)

类型:剧情片

时长:29分钟

“师傅”和“老师”应该都算是尊称,但区别在于,“师傅”是工人,“老师”是干部。无疑,这意味着收入、待遇、退休金,及他人的认可度完全不同。“舅舅” 虽然历史课讲得非常好,但却一直只是个电工“师傅”,直到去世都没能争取上“老师”的称呼。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

在当今社会,“舅舅”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大部分人都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最终成功者寥寥无几。然而,最可贵的是坚持。

影片的光影造型讲究,构图苛求完美,剪辑张弛有度,加之剧情真实感人,可算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遗憾之处是太追求某大导演风格,手段有些老套,缺乏创新意识。

《小心收礼》

作者:高博(北京)

类型:剧情片

时长:28分钟

影片采用轻松的喜剧形式,讲述沉重的社会现象。如何在充斥着种种诱惑的社会做一名清官?主人公在使用种种方法拒礼失败后,以真诚打动别人,不但成功拒收礼物,还和客户成为知心朋友。这位只有24岁的导演很有影视制作经验,人物内心刻画成功,显示出导演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比自身年龄高。

故事内容积极向上,镜头运用比较朴实,没有过于极致的构图画面,使人物更贴近观众。镜头间的剪辑技巧运用良好,但个别剪辑点略显拖沓。

《四洲地产形象片》

作者:陈翔(广州)

类型:广告片

时长:50秒

这部广告片画面非常唯美,质感硬朗,拍出企业精心雕琢的形象。

在制作上画面剪辑紧凑,镜头组接基本合理,但细节处理上仍不够极致。手部汗水特写的化妆略显不足,削减了整体气势。锤子敲打的声音剪辑点应与画面剪辑点再切合一些。片尾LOGO处理略显唐突,金属质感的LOGO近景显得“跳”。

《时光中的时光》

作者:霍霜霜 杨晓漪(北京)

类型:剧情片

时长:5分钟

第4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1.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高位边腿攻踢我头颈。我疾动应变,用左手臂屈肘外挡来腿的同时,右脚斜上步,连发左低位边腿狠踢对手的支撑腿,使之倒跌在地,受到重创(图1)。

要点与提示:挡臂准确有力,上步与边腿协调一致,转腰裹胯发力,力达脚背,意气力相合。此招应用时上步移位应走内线,反踢对手的支撑腿。

2.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攻踢我腰肋。我疾动应变,发右前蹬腿阻踢对手右破化来腿的同时,我双手回护体前,目视腿方(图2)。

要点与提示:蹬腿快速准确,转腰送胯发力,力达脚底,意气力相合。此招为后发先制之技法,蹬踢腿的出腿轨迹应成直线,从而达到以直破横的目的。

3.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高位边腿攻踢我面门。我疾动应变,用双手上下卡接来腿的同时,上体左转,且右腿支别对手的左支撑腿,将对手摔倒在地,使之受到重创(图3)。

要点与提示:接腿准确牢固,转身与别摔协调一致,蹬地转腰发力,力达触点,意气力相合。应用此招时双手应借对手的边腿之势顺接,且我右大臂应含有错腿之力。

4.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高位边腿攻踢我头部。我疾动应变,以双手臂屈肘外挡来腿的同时,发右顶膝猛撞对手右大腿,使之受到重创(图4)。

要点与提示:双手臂齐动,挡臂有力,顶膝快速准确,力达触点,意气力相合。此招为攻守合一的技法,体现出了“守中有攻人难逃”的妙境。因膝部坚硬无比,故对手遭受撞击后,会疼痛难忍。

5.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踢击我左膝。我疾动应变,上提左膝以小腿拦截破化来腿的同时,双手臂屈肘回护体前,目视腿方(图5)。

要点与提示:提膝快速,拦截准确有力,上体微含身,意气力相合。此招是硬对硬的技法,拦截时腿部肌肉要收紧,以增强抗击力。

6.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攻踢我侧肋。我疾动应变,用左手向外截击来腿的同时,进步连发右直拳反击对手的胸部,将其击倒在地,目视拳方(图6)。

要点与提示:截腿准确,进步、直拳同动一致,蹬地转腰,力达拳面,意气力相合。此招的要诀是通过我进步移位来破坏对手的正常发力点,

7.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高位边腿攻踢我面门。我疾动应变,上体向右闪转的同时,用双手臂屈肘外挡破化来腿,目视腿方(图7)。

要点与提示:转身、挡臂一致,蹬地转腰发力,力达双小臂,意气力相合。挡臂时,要以肘关节为轴向外翻击,且拳背向外。

8.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边腿踢击我左膝部。我疾动应变,上提左腿外挡破化来腿的同时,双手回护体前,目视对手(图8)。

要点与提示:提腿外挡及时准确,支撑脚扣趾抓地稳固,展胯发力,意气力相合。挡腿时肌肉收紧,两手回护体前,目的是为防止对手反击。

9.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高位边腿攻踢我头部。我疾动应变,身体向下蹲闪避化来腿的同时,双手臂屈肘回护面前(图9)。

要点与提示:蹲闪及时,快而准,沉身屈膝,含胸收颌。切记防守不是目的,在闪化后要组发摔技或腿技反攻对手,诸如进身别腿摔、右边腿反踢胸腹等。

10.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扫踢我腹肋。我疾动应变,身体向后闪躲破化来腿的同时,双手臂自然前伸,目视前方(图10)。

要点与提示:闪躲快速,俯身凸臀,收腹拱背,意气力相合。闪化对手边腿后,可连出右前蹬腿反踢其胸部,使之受到重创。

11.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中位边腿踢击我腹部。我疾动应变,上体右转用右手下拍来腿的同时,发左顶膝撞击其小腿,接着我左腿连招侧踹狠踢对手支撑腿内膝,将其踢倒在地,造成重创,目视前方(图11、12)。

要点与提示:拍腿与顶膝同动一致,快速有力,踹腿准确,展胯发力,力达脚底,意气力相合。此招应用时,左腿不可落地, “一腿二踢”要连贯畅达。

12.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中位边腿攻踢我侧肋。我疾动应变,上体向右闪转,用右手接抱来腿的同时,发左砸肘砸击其膝部,使之受到重创(图13)。

要点与提示:接腿牢固,转身砸肘,协调一致,力达触点,意气力相合。接腿时,一定要转身顺势而接,以延长对手边腿的攻击点,并且砸肘须有腰身之合力。

13.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攻踢我腹肋。我疾动应变,左脚向前上步,左手托抱对手的右大腿,右手下按其头颈的同时,发右顶膝狠撞对方心窝,使之受到重创(图14)。

要点与提示:上步敏捷,按颈与顶膝齐动一致,蹬地转腰发力,力达触点,意气力相合。用招时必须进步抢先,以获得有利战机,使对手无法正常出腿,且手与膝上下要形成合力。

14.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攻踢我胸部。我疾动应变,上体右转,用左手臂屈肘与左膝上提相合一体外挡来腿,同时右手向下拍击对手小腿外侧,目视前方(图15)。

要点与提示:挡防腿准确有力,拍击快脆,支撑腿扣趾抓地要稳固,意气力相合。此招是立体防守技法,左手臂、左提膝与右手拍击同时进行,可使对手攻而无效。

15.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高位边腿攻踢我头颈。我疾动应变,用右手臂屈肘外挡来腿的同时,左手下拍来腿膝部,使之进攻失效,目视前方(图16)。

要点与提示:挡臂准确有力,按膝及时,两手防御合动一致。用招时,右挡臂要以肘关节为轴向外翻转,且肌肉收紧,以增强对抗力。

16.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高位边腿攻踢我头部。我疾动应变,左脚向前上步,用左手由下向上抄托其右的同时,右手下按对手头颈,右脚拦踢其前支撑腿,上体随之右转,将其摔倒在地,目视对手(图17、18)。

要点与提示:抄托腿准确,上步快捷,按颈与拦踢有力,蹬地转腰发力,力达触点,意气力相合。运用此招时,要迎着对手的边腿出招,且两手上托与下压要形成合力。

17.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中位边腿攻踢我侧肋。我疾动应变,上体右转,用右手接抱来腿的同时,左手下推其胸部,左腿上步插别于对手支撑腿后,将其摔倒在地,目视前方(图19)。

要点与提示:转腰抱腿别摔,配合协调一致,力由腰发,力达触点,意气力相合。用招时必须紧贴对手,且上步进身须有前冲之力。

18.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低边腿攻踢我膝部。我疾动应变,上体俯身,用左右手合抱来腿向后拉的同时,右脚弧形后撤步,身体向右转,将其摔倒在地,目视对手(图20、21)。

要点与提示:接腿准确牢固,撤步与回拉协调一致,蹬地转腰发力,力达双手,意气力相合。撤步后拉要顺借对手的边腿之力。

19.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右中位边腿攻踢我腹部。我疾动应变,身体左转,发右栽拳阻击破化来腿的同时,左手回护面前,目视前方(图22)。

要点与提示:栽拳准确,沉肩屈肘发力,力达拳面,意气力相合。当对手刚起腿之时,我便出拳抢打。再者,栽拳要螺旋打出。

20.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低边腿攻踢我膝部。我疾动应变,蹲身,右腿回收闪化来腿的同时,用右手向外抄拨对手的小腿,接着右脚上步,用右肩顶撞对手,将其撞倒在地,造成重创(图23、24)。

要点与提示:收腿快速,蹲身自然,上步与肩撞配合一致,蹬地送肩发力,力达肩部,意气力相合。肩撞要在对手出腿失衡时发招。

21.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高边腿攻踢我头颈。我疾动应变,身体向左侧倒身闪避来腿的同时,发右扫腿狠踢其支撑腿,使之倒跌在地,目视腿方(图25)。

要点与提示:倒身疾速,扫腿连贯准确,双手及左大腿外侧着地,摆腿合胯发力,力达脚背,意气力相合。倒地时要双手拍地,以起到缓冲作用。

22.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中位边腿攻踢我侧肋。我疾动应变,左脚向前上步,左手向下拍击来腿的同时,发右直拳反击对手胸部,使之受到重创,目视前方(图26)。

要点与提示:上步、拍腿与出拳同动一致,蹬地转腰发力,力达拳面,意气力相合。应用此招时,两手要交叉发力。

23.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低边腿狠踢我小腿。我疾动应变,上提右腿闪化其腿攻的同时,双手屈肘回护体前,目视对手(图27)。

要点与提示:提腿及时,双手抱架严密,支撑脚扣趾抓地。闪化来腿之后,要快速由防转攻,可在落步时用连环直拳击打对手的面门。

24.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低边腿攻踢我小腿。我疾动应变,用左下蹬腿反踢破化来腿的同时,双手屈肘回护体前,目视对手(图28)。

要点与提示:蹬踢及时准确,转腰发力,力达脚底。此招具有隐蔽性、快速性和实用性,是破化低腿的一招绝技。

25.双方交战,对手突然起左低边腿攻踢我小腿。我疾动应变,身体重心左移,右腿屈膝上提,翻脚底发反磕腿破化对手来腿的同时,双手回护体前,目视对手(图29)。

要点与提示:反磕腿及时准确,翻脚摆胯发力,力达脚底,支撑腿站稳,意气力相合。此招为以短制长的技法,反踢对手的胫骨,可使其疼痛难忍,失去战斗力,致使对手攻人不成,反遭损伤。

第5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传感器网络 数控机床 频率

1、引言

传感网络是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所有的上层应用都围绕着数据进行开发。但是,传感网络中的数据与传统数据库中的数据的一个明显差别在于:传感器中的数据如果不和网络元数据相关联,则不具有任何意义和应用价值。所谓网络元数据是指传感器上的感知器件类型、传感数据格式、节点位置、网络拓扑等传感网络中的基本参数信息。只有当感知数据与网络元数据相关联后,才可以被应用理解和使用。而网络元数据以及网络状态的监控和维护正是传感网络管理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传感网络的网络管理模块具体可以分解为:网络节点的状态监控;链路状态监控;网络元数据建模、存储及维护;能源状态监控等功能。

2、传感器网络

网络节点的状态监控主要完成网络节点设备本身的状态检测及事件管理,如何进行节点状态信息的采集和传输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节点状态信息的采集需要依赖于传感节点的软件支持,这部分功能与传感节点的操作系统和编程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需要与后面提到的操作系统和编程环境分析协同开展。节点状态信息的传递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可以采取的方式有两种:独立传输方式,即将这部分信息作为传感数据来处理;稍带传输模式,即附加在传感数据的尾部或者传输协议的消息尾部传输。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独立传输模式,传感节点的负载少,但中间件部分需要添加数据分类和处理能力;捎带传输模式,传感节点需要进行额外封装消息报文的处理,而中间件的通信模块则只需要在底层报文拆解的时候提取数据就可以完成节点状态信息的接收。针对网络节点的状态监控问题,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需要在项目实施中研究并最终确定。

传感网络元数据管理是中间件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所谓传感网络元数据是指传感网络的基本配置信息,主要描述传感网络中传感节点所具有的感知器件类型、感知信息量的表示格式、传感节点的操作系统及软件配置、能源配置、通信协议等基本参数。这些配置信息通过建模,抽象地被存储于元数据库并接受维护。传感网络元数据与数据管理功能以及网络管理功能其它模块都有密切的关联。例如,在数据管理功能模块中,数据格式的识别和数据类型的转换必须依赖于元数据库中的模型,而在节点状态监控和网络拓扑管理中,也需要通过对传感网络元数据模型进行实例化来生成网络实例。

3、机床筋格分析

机床床身内部由纵横方向的筋板构成, 采用合理的筋板结构, 既减轻了床身的重量,又保证了必要的刚度。纵横的筋板和水平的隔板围成了一个个的筋格,筋格便是组成机床床身的主要元结构之一。筋格动态特性直接影响机床床身的动态特性。

筋格的低阶振型主要是筋板的内外振动和筋格的扭曲变形振动,其中筋格的扭曲变形振动对床身的振型影响较大。筋格的振型和基频与筋格各边长、筋板的厚度,出砂孔有关。当筋格各条边长、筋板厚度相等及出砂孔对称时,各个筋板的刚度均衡,筋格的第一阶振型是筋板的内外振动,且基频较高。增加筋板的厚度,减小出砂孔孔径有利于提高筋格的基频,但是增加了筋格的重量。下面分别就出砂孔、筋格边长、筋板厚度对筋格动态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3.1 固有频率与出砂孔的关系

常见的数控机床床身多采用铸件,床身筋板上开有出砂孔。出砂孔有出砂和减轻重量的作用,出砂孔的大小和数目将影响到床身的基频。现以构成床身筋板结构的一个筋格为研究对象,把它简化为由板单元围成的六面体筋格结构。现分析筋格上开的出砂孔的数目及大小与固有频率的关系。如:边长为200mm的正六面体形的铸铁筋格结构,其弹性模量E=1.731011Pa,密度P=7600kg/m3,泊松比v=0.3(以下同)。在其中的相对的四个面上分别开了圆形的出砂孔。不断地改变孔径大小,得到一条相应的筋格基频变化曲线。表现为各个面的胀、缩变形振动。常见的数控机床床身多采用铸件,床身筋板上开有出砂孔。出砂孔有出砂和减轻重量的作用,出砂孔的大小和数目将影响到床身的基频。现以构成床身筋板结构的一个筋格为研究对象,把它简化为由板单元围成的六面体筋格结构。现分析筋格上开的出砂孔的数目及大小与固有频率的关系。一般在进行筋板设计时,应在保证床身刚度的前提下,使出砂孔的孔径大、数目多,以便尽可能地减轻床身的重量。

3.2 边长和筋板对固有频率的影响

在进行产品的系列化设计时,如果改变了数控机床床身的尺寸,而床身内部结构布局保持不变时,筋格尺寸的变化会影响其固有频率。仍以筋格模型为研究对象,以筋格的边长和筋板的厚度为变量,通过有限元计算可以得出筋格固有频率随设计变量变化的趋势。随着筋格尺寸的增加,筋格的基频会相应下降;增加筋板的厚度w会提高筋格的基频。所以在增加筋格边长后,要想保证筋格应有的基频,必须增加筋板的厚度。

在布置数控机床的筋板时,很难使筋格正好为正六面体。筋格的各个边长相差较大时,筋格易发生扭曲变形振动,且振动频率较低。以筋格各边长比例为变量,可以研究各边长比例对筋格固有频率的影响。可以看出,筋格的第一阶振动频率随筋格各边长比例的不同而变化,当各条边都相等时达到极值点。在布置床身筋板时,应使纵横方向筋板及水平隔板的密度均衡,即使各个筋格接近正方体。

4、结语

通过在无限传感器网络中分析筋格的相关参数可以进一步得出机床床身外形框架的高度应与床身的宽度相同,考虑到人机关系,高度应取宽度的70%~100%。进一步,在布置床身筋板时,应尽量使筋格为正六面体或正棱柱形。当设计的筋格不是正六面体时,短边与长边的比例应在0.8~1之间。还有就是,出砂孔应为圆孔或椭圆孔。如为圆形出砂孔,出砂孔孔径不超过筋格边长的50%,宜在30%~40%之间,以保证筋格的固有频率不会下降太多。

参考文献

[1]李富康,黄仁武.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J].第十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发展研讨会论文集,贵阳:2006:134-136.

[2]汤文成,易红,唐寅.机床大件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东南大学学报,1996,26(5):22~26.

第6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Abstract: limit theory is very important content and special difficulties, it contains the subject of infinitesimal calculus. Through analyzing and disquisition, we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understand between dialectical philosophy and limit thought, but also improve thinking and attainment of mathematics.

关键词: 极限思想;辨证哲学;对立统一

Key words: Limit thought;dialectical philosophy;unity of opposites

中图分类号:B811;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043-02

0引言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1]。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 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平面内一条曲线C上某一点P的切线斜率为kp。除P点外曲线上点的斜率k是变量,kp是不变量,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与kp是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P点过程中,斜率k无限接近kp,变化的量向不变的量逐渐接近。当无限接近的结果产生质的飞跃时,变量转化为不变量,即“变”而“不变”,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

1.2 极限思想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过程和结果在哲学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极限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在上例中,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点P的变化过程中,k是变化过程,kp是变化结果。一方面,无论曲线上点多么接近点P,都不能与点P重合,同样曲线上变化点的斜率k也不等于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对立性;另一方面,随着无限接近过程的进行,斜率k越来越接近kp,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无限接近的变化结果使得斜率k转化为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所以,通过研究曲线上点斜率k的变化过程得到P点的斜率kp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1.3 极限思想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在辨证法中,有限与极限是对立统一的。无限与有限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又有联系,无限是有限的发展,同时借助极限法,从有限认识无限[2]。例如,在极限式 xn=a中xn对应数列中的每一项,这些不同的数值xn既有相对静止性,又有绝对的运动性。数列中的每一项xn和a都是确定不变的量,是有限数;随着n无限增大,有限数xn向a无限接进,正是这些有限数xn的无限变化,体现了无限运动的变化过程,这种无限运动变化结果是数值。因此在极限思想中无限是有限的发展,有限是无限的结果,他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1.4 极限思想是近似与精确的对立统一

近似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理解数学运算的重要方法[2]。 在极限抽象的概念中,引入实例如“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其内结多边形面积是该圆面积的近似值,当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大时,内结多变形面积无限接近圆面积,取极限后就可得到圆面积的精确值,这就是借助极限法,从近似认识精确。又如在极限式 xn=a中,当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x1,x2,…,xn反映变量xn无限的变化过程,而a反映了变量xn无限变化的结果,每个xn都是a的近似值,并且当n越大,精确度越高;当n趋于无穷时,近似值xn转化为精确值a。虽然近似与精确是两个性质不同、完全对立的概念,但是通过极限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近似与精确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1.5 极限思想是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

在唯物辨证法中,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3]。量变和质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有着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只有质的变化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质变规律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起重要作用[4]。对任何一个单位圆的内接正多边形,事物的质是圆的内接多边形,量是内接多边形的边数,当边数无限增加,得到的仍是圆内接正多边形,是量变,不是质变,量变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保持事物本身质的稳定性。但当边数增加的无限过程中,由于量的动态变化,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为质变创造条件,多边形面积就变转化为圆面积,促进量质转化,达到矛盾统一。

1.6 极限思想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单位圆和它的内接正多边形分别是两个事物的对立面,内接正多边形是事物对自身的肯定,其中也包含着否定,这种内在的否定因素是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改变而体现的。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至无穷时,内接多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该单位圆的面积,促使该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自身的否定,这体现了否定与肯定的对立;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圆虽是两个对立的事物,但是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圆的面积,而单位圆是通过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来实现的,从而建立了这二者的联系,体现了否定与肯定的统一。

2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研究意义

在唯物辩证法中,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无处不在,即使是性质完全不同、矛盾对立的两个事物,也都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所以,在微积分的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渗透。辩证思维在数学思维中的渗透和理解,其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通过上述分析,极限思想贯穿唯物辨证哲学的范畴,它揭示了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4]。我们在理解极限思想时必须把单一、封闭、静态的形式逻辑思维提高到多维、开放、动静态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5]。

参考文献:

[1]沈长华:《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及其哲学解析》[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15。

[2]吴振英、陈湛本:《论极限的思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2003(10):410-412。

[3]王娟:《微积分教学中哲学思想的渗透》[J];《高等函授学报》2007(12):8-10。

第7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极限思想;辨证哲学;对立统一

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1]。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1极限思想与辩证哲学的联系

1.1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

“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例如,平面内一条曲线C上某一点P的切线斜率为kp。除P点外曲线上点的斜率k是变量,kp是不变量,曲线上不同的点对应不同的斜率K,斜率k不可能等于kp,k与kp是变与不变的对立关系;同时,它们之间也体现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P点过程中,斜率k无限接近kp,变化的量向不变的量逐渐接近。当无限接近的结果产生质的飞跃时,变量转化为不变量,即“变”而“不变”,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统一关系。

1.2极限思想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过程和结果在哲学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极限思想中也充分体现了结果与过程的对立统一。在上例中,当曲线上的点无限接近点P的变化过程中,k是变化过程,kp是变化结果。一方面,无论曲线上点多么接近点P,都不能与点P重合,同样曲线上变化点的斜率k也不等于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对立性;另一方面,随着无限接近过程的进行,斜率k越来越接近kp,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无限接近的变化结果使得斜率k转化为kp,这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所以,通过研究曲线上点斜率k的变化过程得到P点的斜率kp就是过程与结果的对立统一。

1.3极限思想是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在辨证法中,有限与极限是对立统一的。无限与有限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又有联系,无限是有限的发展,同时借助极限法,从有限认识无限[2]。例如,在极限式limn∞xn=a中xn对应数列中的每一项,这些不同的数值xn既有相对静止性,又有绝对的运动性。数列中的每一项xn和a都是确定不变的量,是有限数;随着n无限增大,有限数xn向a无限接进,正是这些有限数xn的无限变化,体现了无限运动的变化过程,这种无限运动变化结果是数值。因此在极限思想中无限是有限的发展,有限是无限的结果,他们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1.4极限思想是近似与精确的对立统一。

近似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理解数学运算的重要方法[2]。

在极限抽象的概念中,引入实例如“圆内接正多边形面积”,其内结多边形面积是该圆面积的近似值,当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大时,内结多变形面积无限接近圆面积,取极限后就可得到圆面积的精确值,这就是借助极限法,从近似认识精确。又如在极限式limn∞xn=a中,当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项x1,x2,…,xn反映变量xn无限的变化过程,而a反映了变量xn无限变化的结果,每个xn都是a的近似值,并且当n越大,精确度越高;当n趋于无穷时,近似值xn转化为精确值a。虽然近似与精确是两个性质不同、完全对立的概念,但是通过极限法,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近似与精确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1.5极限思想是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

在唯物辨证法中,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3]。量变和质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有着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只有质的变化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质变规律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起重要作用[4]。对任何一个单位圆的内接正多边形,事物的质是圆的内接多边形,量是内接多边形的边数,当边数无限增加,得到的仍是圆内接正多边形,是量变,不是质变,量变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保持事物本身质的稳定性。但当边数增加的无限过程中,由于量的动态变化,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为质变创造条件,多边形面积就变转化为圆面积,促进量质转化,达到矛盾统一。

1.6极限思想是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单位圆和它的内接正多边形分别是两个事物的对立面,内接正多边形是事物对自身的肯定,其中也包含着否定,这种内在的否定因素是通过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的改变而体现的。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至无穷时,内接多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该单位圆的面积,促使该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由肯定达到自身的否定,这体现了否定与肯定的对立;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圆虽是两个对立的事物,但是二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圆的面积,而单位圆是通过逐步增加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来实现的,从而建立了这二者的联系,体现了否定与肯定的统一。

2极限思想与辨证哲学的研究意义

在唯物辩证法中,客观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无处不在,即使是性质完全不同、矛盾对立的两个事物,也都有其相互联系的一面。所以,在微积分的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思想的渗透。辩证思维在数学思维中的渗透和理解,其实质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认识对象,在对立统一中认识事物。通过上述分析,极限思想贯穿唯物辨证哲学的范畴,它揭示了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的对立统一[4]。我们在理解极限思想时必须把单一、封闭、静态的形式逻辑思维提高到多维、开放、动静态相结合的辩证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与哲学思想的融合是学好数学的高层次要求,领悟数学思维中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数学思维,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5]。

参考文献:

[1]沈长华:《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及其哲学解析》[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15。

[2]吴振英、陈湛本:《论极限的思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2003(10):410-412。

[3]王娟:《微积分教学中哲学思想的渗透》[J];《高等函授学报》2007(12):8-10。

第8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课堂“边缘人”;教学观念

一.认识课堂“边缘人”

从事职校英语教学工作多年,教过许多班级。回想起来,各个班级都有这样的现象:在热闹的英语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神情冷漠,心不在焉,低头只管自己的事情,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他们要么在发呆,要么在聚精会神地摆弄自己的手指,要么在悄悄地整理头发丝……他们安安静静的,不说话也不影响他人,也不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类人往往坐在边上或是后排,数量不少。他们就是课堂的“边缘人”。“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也有极端的因素,这种有好也有坏。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家认为课堂“边缘人”,即在教学中被排斥或被忽略的人,他们或被压抑或被遗忘,成为整个班集体中最无关紧要的人。

在职业学校,这种现象并非个别,所以这类人群有时候被教师和同学忽略了。众所周知,在我国目前的教学形势下,教学资源有限,所以普遍是四五十名学生构成一个班级。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客观上很难做到随时随地关注每个学生,个别学生由于自身原因或客观原因,精神或思想脱离了集体,逐渐成了课堂的“边缘人”,时间长了,完全脱离了系统知识,丧失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不仅影响个人学习,对自身的个性成长、人格健全、社会适应能力也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了学生的长远考虑,必须特别关注课堂“边缘人”。

二、探究课堂“边缘人”的形成

1.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学生逐渐边缘化有学生自身的因素存在。有些学生初中英语基础差,课堂上听得模模糊糊,课后一塌糊涂,学习动机不足,懒于复习质疑。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享受到快乐,没有得到成就感,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越厌学越不会,越不会越厌学,以致形成了恶性循环。他们不记单词,他们感到学习英语是一件苦差事,甚至是活受罪,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对学习无精打采,缺乏积极探索的意向。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他们似懂非懂,下课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有时干脆拿别人的抄一遍。

当然也有学生自身性格的原因,有些学生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他人交流,更不喜欢在公众场所表现自己。英语课程的教学形式相对开放和活跃,在热闹的课堂上,他们沉默、自卑,不敢去尝试和竞争。久而久之,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上产生了偏差,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2.教师因素

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知识,以及教师对课堂的把握程度也是影响“边缘人”存在的因素。英语课堂教学既要调动绝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又要关注全体学生。调动积极性并关注全体有机统一,但许多英语教师在课堂口语交际活动中,把注意力过多地投向了主动、活跃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一些默默无闻的学生。

此外,课堂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方面,教学实际上是两个交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信息流动过程:一个是学习过程,一个是交往过程。前者是“理”的系统,后者是“情”的系统。没有师生之间轻松、愉快、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就没有教和学的成功。教师对班级学生英语水平缺乏全面了解,与学生缺乏普遍沟通,所以难以在课堂上调动“边缘人”的学习兴趣。

3.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观念,家庭环境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中职学校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对英语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英语学习松散、懒惰的态度。特别是在一些留守家庭中,家长关怀的缺失,监督的缺失,造成部分学生胆小、自卑的心态,很容易在课堂上自我边缘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家庭现象,就是“单亲家庭”对孩子身心和学习的影响。由于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在性格上比较孤僻,不太愿意和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心里堆积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慢慢地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感,进而放弃学习,成了课堂“边缘人”。

三、课堂“边缘人”应对策略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原因,教师就是学生变化发展的巨大外部力量。教育心理学家古诺德说:“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和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感化全取决于我。”作为英语教师,应该尽量减少课堂“边缘人”的出现。

1.关爱课堂“边缘人”,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信心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有了爱心,才会用肯定的眼光去寻找他们的亮点,才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问题。只有充分了解这些课堂“边缘人”的学习情况、思想情况、家庭情况,才能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可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以真诚的态度感化他们,鼓励他们战胜自卑,重新树立自信心。只有教师加倍关爱他们,才能使他们觉得老师并不厌弃他们,且能理解他们,使他们受到鼓舞,得到心灵的满足,萌发向上的动力。

2.转变教学观念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任何班级中,由于客观和主观原因,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是不均衡的。有些教师倾向于横向对比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自然而然地否定了这类“边缘人”。对待这类学生,教师绝不能对他们“贴上标签”,而应当以一种更科学的态度和观点来审视他们。教师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只要教师积极努力,坚持不懈,他们是能够改变的;教师应当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充分肯定他们身上的优点,挖掘他们的个人价值,让他们自觉扬长避短,不断进步;教师应当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毫不吝啬地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

3.改进教学方法

基础知识的薄弱是“边缘人”自我边缘化的主要原因。英语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授课知识的可接受性,既要适当拓展深化,也要关注“边缘人”。所以教师要摸清“边缘人”的原有英语知识、能力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改变教法上的一般化;要抓住他们“一听就蒙,一做就错,一放就忘”的特征,采用由慢到快,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办法。

当然,适当的课后辅导必不可少。教师应利用课后时间,对这类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复习,教给他们一些巧妙的记忆单词的方法,引导他们阅读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他们充分感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4.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齐心协力转化课堂“边缘人”

教书育人,不仅要靠教师,也要靠家长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形成合力。因此,教师应当针对“边缘人”的状况,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协商转化学生。

通过不懈努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现象可能会减少,但不可能消失。转化“边缘人”工作与素质教育相伴相随,适应新形势,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转化工作的新思路、新对策,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第9篇:身边的变化范文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运用能力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相融合的观点分析企业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的确定及变动机制,以为后面分析外部技术创新如何影响两种边界变动提供基本思路。我们先前的研究实际上已经考察了企业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如何各自确定及动态演化的问题,在这里再作一简要的论述。企业要完成基本的生产功能,需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即足够的资源和动员与使用这些资源的核心能力。而这两个条件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的范围。首先,企业需要对生产所需的资源是“自制”还是“外购”做出决策,由此就确定了企业的规模边界(确切地说是纵向边界)的范围。如果是“自制”的话,则会发生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如果是“外购”的话,则也会发生两种成本:外部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最终的选择取决于两者的成本比较:哪种机制所花费的成本较少,活动就应该由其来完成。通常情况下,市场的外部生产成本要小于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这是由供应商的专业化生产以及规模经济的优势所决定的。因此,交易成本的多少就成为决定企业规模边界的最重要因素:当外购的交易成本要远大于自制的协调成本时,企业就会进行纵向一体化以达到内部生产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边界就会扩大;与之相反,如果外部购买的交易成本要小于内部生产的协调成本,则企业会放弃内部生产转而从市场中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规模边界就会缩小;最优的规模边界范围就在“自制”总成本与“外购”总成本相等的那一点上。接下来,企业还需要做出哪些能力需要内部保留从而形成核心能力,哪些能力可以从外部获得从而形成辅助能力的决策。而这一决策则确定了企业的能力边界范围。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自于对组织内部知识的整合:复杂的、以团队为基础的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依赖于组织中的每个员工将其拥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共享、传递和外化。在整合过程中是要花费成本的,这种成本称之为“知识整合成本”。一项能力是否能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知识整合成本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的比较: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小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这项能力就可以作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在内部培养;当一项能力的内部知识整合成本大于市场知识整合成本时,企业将放弃内部培养转而从外部获取。而企业的能力边界就是所有的被企业保留下来在内部培养成核心能力的能力集合。

在短期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交易费用是固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总是一成不变。企业作为一个适应外部环境的动态开放系统,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跨越其边界与外部其他企业进行关系互动和资源交换,久而久之这种互动和交换行为首先会对企业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产生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变化不仅要求原有的能力边界随之进行调整,而且会在相应的长期机制的作用下对原有的交易费用水平和结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其规模边界也发生与之一致的变动。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动过程是在两种长期机制的作用下开展的,它们分别是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首先,企业通过有效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取和整合现有的知识,还可以创造新的知识,从而使得其知识基础不断增加。由此一方面拓宽了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体系,另一方面又提升了吸收能力,这就为进一步接近和获得更多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来,企业必须对其能力体系不断作出调整,保留那些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核心能力,并放弃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能力。其次,在长期内由于能力的改变,企业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会主动地影响和控制交易环境从而自发地降低交易费用。交易环境包括交易规范、企业声誉、交易技术以及交易界面,在长期过程中企业可以有选择性地对以上要素加以影响和改变。例如,企业可以采用更为精确可行的测量和评估方法监控交易的开展,还可以与交易对象进行重复的、多次易,甚至还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设备优化交易的流程、丰富交易的信息、标准化交易的步骤从而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和资产专用性程度,最终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效果。而这一切都是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能力作保障的,能力的全方位改变刚好内生地激发了企业最大化节约交易费用的动机和行为。能力和交易费用改变的结果自然是企业原有的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发生与之相一致的变动,由此形成了企业边界的动态演化过程。(本文来自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杂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二、外部技术创新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一个综合分析框架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边界(包括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确定和变动是由生产能力和交易费用所决定的,如果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要素中有哪个能够对这两者或者其中之一产生作用的话,那么它也必将会影响企业的边界变动。外部技术创新活动恰恰就是这样一种重要因素。威廉姆森就曾指出,在创新环境中基于资产专用性所导致的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的决定性作用将大打折扣,创新活动本身会极大地影响边界的演化(P97-99)。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企业为了应对外部创新活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得不改变其原有的交易费用和能力结构。在熊彼特看来,创新的实质是“创造性的破坏”,技术创新则必然会对原有的技术发展轨迹产生影响,其结果无外乎是两种:(1)原有的技术得以进一步加强,技术发展轨迹没有发生偏离;(2)原有的技术被颠覆、新的技术出现,技术发展轨迹出现了跳跃。现实中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带来后一种结果,并导致令人振奋的经济绩效,苹果公司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这样的技术创新也会给企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其中之一就是由于新旧技术相互替代而产生的技术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企业原先拥有的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在创新环境中是否会被淘汰?新的优势技术是什么?企业是否能够拥有?第二,企业与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上下游厂商之间的协调和交易方式是否会因技术的改变而重新调整?显然,企业在应对第一个不确定性时其能力体系会发生改变,而在应对第二个不确定性时其交易费用也会出现变化,由此就造成企业必须做出相应的边界变动决策。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化的模型对这个过程进行细致地分析。我们要考察的问题可以表述为:假设市场上有两家企业A和B,它们是上下游关系,A作为上游供应商生产产品X,而产品X又是企业B的投入品,用于完成最终产品Y的生产。现在,上游厂商A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那么对于厂商B而言,该如何应对外部创新对其造成的影响?我们将站在焦点企业B的角度,分别从能力和交易费用两个方面分析其做出的边界决策。在能力方面,首先,企业B必须对自身的条件进行权衡,即是否拥有上游厂商A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如果没有的话,那么A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在能力上就不会对B产生任何影响。因为技术创新的结果无论是对A原有技术的增强还是颠覆,B都不会去考虑发展和拥有这项并不具备比较优势的技术,其能力体系保持不变,由此决定的能力边界也不发生变动。而如果B自身也具备A所有的核心能力,则将做进一步的决策。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B所拥有的、A也具备的能力在这次创新过程中是否会被淘汰而不再成为主导技术。如果原有技术被A创新而产生的新技术所颠覆和取代的话,则B不再拥有A所具备的新技术,也就失去了在该项技术上相对于A的比较优势。而B要发展和拥有新技术的话将耗时耗力并且风险巨大,出于理性的考虑,B将放弃原先拥有的已被淘汰的老技术转而和A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利用其所具备优势的新技术。这将导致其能力体系的缩减以维持相应的比较优势,由此决定的能力边界朝缩小的方向变动。反之,如果原有技术没有被A创新而产生的新技术所颠覆和取代,仅仅是进一步加强了,则B也会沿着原有的技术轨道进一步发展新技术,因为这样做不仅风险小,而且还能持续维持其相对于A的比较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B的原有能力体系得到相应的增加,由此决定的能力边界朝扩大的方向变动。

在交易费用方面,企业B同样面临着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上游供应商A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明显改善了A、B两企业之间的交易环境,减少了不确定性程度,如方便了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降低了原先的关系性资产的专用性程度等,这些都有利于交易费用的节约,从而使得企业B倾向于采用市场交易的方式从A处购买原材料X以最大化节约成本,由此导致其规模边界朝缩小的方向变动。二是上游供应商A所开展的技术创新活动极大地改变了以往A、B企业之间的交易惯例和交易方式,增加了不确定性程度,如交易的频率、合同的签订、支付的条款等,这要求两个企业必须重新谈判并签订更为细致的契约,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新技术并保证合同的实施,从而导致交易费用不降反升。在这种情形下,企业B则倾向于采用自制原材料X的方式来代替从A处购买以最大化节约成本,其规模边界也相应地朝扩大的方向变动。以上分析过程可以通过图1来完整体现。一个新的问题是,既然外部技术创新能够通过改变企业的能力体系和交易费用水平来影响其边界的变动,而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和多样化的行为,那么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外部技术创新行为对焦点企业的能力体系和交易费用水平改变的幅度和方向是否一致呢?如果不一致,其最终所影响的企业边界变动又会存在什么样的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将关注点转移到技术创新本身,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企业边界变动的差异性作用机制。

三、进一步的分析:基于演化的视角

技术创新是指对产品或生产的创新或改良。一般认为,根据技术创新对企业经营的冲击程度大小,可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式创新与激进式创新两种类型,前者以既有知识为基础进行创新,对企业既有的核心能力具有逐步强化的效果;后者则在与现有知识几乎完全不同的新知识基础上进行创新,对企业既有产品可能产生替代性的破坏效果。学术界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技术创新的类型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如独立创新和系统创新、能力毁坏型创新和能力提升型创新、重大产品创新和改良式生产创新等(P81-82)。这其中,Henderson和Clark的划分最为系统和全面。他们认为创新活动所运用的新知识可能强化现有知识也可能摧毁现有知识,并采用元件知识与架构知识两个变量,依据创新对现有知识破坏和强化的程度将创新活动分为渐进式创新、模块化创新、架构创新和激进式创新四类。(1)渐进式创新。针对现有产品的元件作细微的改变,强化并补充现有产品设计的功能,至于产品架构及元件的连接则不作改变。(2)模块化创新。这种创新是针对现有产品的几种元件或核心设计作摧毁式的创新变革,对产品结构和产品之间的连接不作改变,新的元件可以相容于新的产品结构中。例如数字电话的发明,改变了拨号盘的核心设计,但整个电话的结构并未改变。(3)架构创新。重新设计产品的结构以及元件的连接方式,而对产品的元件以及核心设计基本上不作改变。(4)激进式创新。创造出新的核心设计概念,同时对所需的元件、结构及其中的连接都进行变革,此类创新力求产生新的产品。上述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内涵清晰地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结合它们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其差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即对既有能力的改变和技术的不确定性程度,如图2所示。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差异性,企业在面对不同的外部技术创新模式时其边界变动的作用机制也会有所区别。

(一)外部渐进式创新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在四种创新模式中,渐进式创新对原有技术轨迹的改变程度是最小的。这种创新强化了各组成部件的核心概念却不改变它们之间的界面联系规则,因此,企业开展这种创新,其现有的某些能力可以得到提升但能力体系并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当焦点企业面临的外部创新是渐进式创新时,它所拥有的能力体系不仅没有被颠覆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相应的能力边界也将朝扩大的方向变动。另一方面,由于渐进式创新对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界面规则不产生影响,而且进行这种技术投资的风险较小、发展方向较为明确,所以由此导致的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费用低,相应的规模边界也将朝缩小的方向变动。然而,这仅仅是在短期内焦点企业面临外部渐进式创新所出现的变化,并不是故事的全部。由于企业原有的知识基础在短期内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在与上游厂商的长期交易互动中学习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不断吸收和掌握上游厂商因渐进创新而具备的基于原有知识基础的新技术和能力,最终在自身能力体系上形成“强者愈强”的正反馈效应。不断提升的与上游厂商相似的能力体系使得企业内部组织的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均有大幅降低的可能,虽然交易费用也会因为能力的提升而进一步得到节约,但是其降低的幅度要远小于生产和协调成本降低的幅度。再加上企业出于自身能力体系最大化的考虑,会从短期内与上游厂商交易购买产品逐步转变为长期内自行开发生产产品。由此,企业的规模边界相应地会由短期的缩小朝长期的扩大方向变动。

(二)外部模块化创新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第二种技术创新模式是模块化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相比,模块化创新虽然也不改变各组成部件之间的界面联系规则,但是会对其各自的核心概念进行破坏性的重构。一方面,这种创新会对组织原有的能力体系产生影响,使得现行的技术轨迹出现偏移。由于各组成部件核心概念的改变是实质性的,组织原有的能力体系必将逐渐被创新所需的新能力体系所替代,从而形成与原先情况存在较大差异的新能力体系。而一旦上游厂商真的开展了模块化创新,并为此改变了原有能力形成新的能力体系,拥有与其原先能力体系部分重叠的焦点企业的能力体系也会因无法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生产而面临被颠覆和淘汰的境地。不仅如此,如果企业想通过投资的方式自行开发这种新技术,耗资巨大不说,还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使得企业失败的风险极高。在这种情况下,焦点企业不得不放弃被淘汰的旧技术能力,转而与上游厂商紧密合作以利用其所拥有的新能力体系,相应的,其能力边界会朝缩小的方向变动。另一方面,模块化创新的确改变了组成部件的核心内容,产生了一定的技术不确定性,可是涉及两个部件之间的界面联系规则并没有受其影响,所以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平台和以往一样,没有出现较大的改变。也就是说,通过模块化创新上游厂商生产的产品有了一定的质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给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环境带来过多的改变,焦点企业的交易费用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相应的,其规模边界将朝缩小的方向变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焦点企业的能力和规模边界均朝缩小方向变动的趋势会持续。因为在长期的交易互动中,焦点企业虽然有机会接近和学习上游厂商的新能力和技术,但是一方面缺乏与之匹配的知识基础和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即使学到和掌握了新技术和能力也很难在这方面具备比较优势(毕竟上游厂商已经专注于这方面很长时间并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所以焦点企业更愿意将时间和资源投入到既有的更具有优势的能力和技术上,而不愿意扩大能力边界,从而继续采取从上游厂商处获得产品的方式以扬长避短。在这种情况下,焦点企业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不断地节约和降低与上游厂商的交易费用来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旨在降低交易费用水平的内生激励使得其规模边界继续朝缩小的方向变动。

(三)外部架构创新对企业边界的影响作为一种着眼于改变组成部件之间界面联系规则来提升产品性能的创新模式,架构创新基本上延续了组成部件的原有核心概念和设计,并通过界面联系规则的优化和完善使其得到维持甚至进一步的强化。显然,架构创新与模块化创新是两种作用机理完全不同的创新模式,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也刚好是截然相反的,具体表现在对企业能力体系的改变以及因技术不确定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水平上。与模块化创新不同,架构创新强化和提升了组织原有的能力体系,从而使得与开展了这种创新行为的上游厂商具有类似能力体系的焦点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没有被颠覆和淘汰,反而得到了维持和增强,相应的,焦点企业的能力边界将朝扩大的方向变动。而由于架构创新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界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交易环境和交易方式都与以前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使得交易的不确定性增加进而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考虑,焦点企业在面临外部架构创新时,其规模边界在短期内会朝扩大的方向变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焦点企业拥有的能力体系因受到外部架构创新所带来的正反馈效应而更加牢固地占据主导地位,沿着原有的技术轨迹不断前进。虽然能力体系的广度(能力的种类)没有得到拓宽,但是其深度(能力的作用水平和程度)却不断提升,总体来看,能力体系还是增强了,相应的能力边界也始终朝扩大的方向变动。为了对自身拥有的核心能力进行充分利用,焦点企业倾向于自行生产产品;又因为如果与上游厂商进行交易将面临巨大的交易费用,所以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驱动下,焦点企业的规模边界在长期中仍然保持向扩大的方向变动。

(四)外部激进式创新对企业边界的影响这种创新模式对原有技术轨迹的改变程度是最大的,风险也是最高的。因为一方面它对各组成部件的原有核心概念和设计进行了破坏性的重构,另一方面也对各组织部件之间的界面联系规则进行了重大的改变进式创新的不确定性程度高,导致与上游厂商之间的交易费用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相应的,在短期内焦点企业的能力边界将逐渐朝缩小的方向变动,而规模边界则朝扩大的方向变动。然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焦点企业边界的变动情况会随着创新效应的持续作用而有所不同。随着上游厂商激进式创新的完成,焦点企业能力体系中的部分重叠能力彻底被淘汰,并且与经过创新后的上游厂商的新能力体系存在着巨大差异。由于两者的知识基础不同,焦点企业也就不具备与之匹配的吸收能力,以从上游厂商那里获得新产品生产所需的关键能力,因此焦点企业想要继续以上游厂商生产的产品作为投入物,就不能通过自行生产而只能采取与之交易的方式,即使一开始双方的交易费用极高。在这种情形下,焦点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会将精力放在如何降低交易费用上,并通过有效的方式使这种可能性最终转化为现实。相应的,企业的规模边界也会从短期的扩大方向向长期的缩小方向变动。

表1对以上四种外部技术创新影响焦点企业边界变动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由于四种技术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对焦点企业边界变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其中,在短期内,企业边界的变动分别独立地由能力和交易费用所决定(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变动方向分别与能力和交易费用的变动方向一致),但是到了长期,交易费用对企业边界的决定性作用程度在下降,能力则成为了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边界的变动方向(无论是能力边界还是规模边界)最终与能力的变动方向保持一致。这一结果正好与我们在第二部分中所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五、结论及意义本文基于能力理论与交易费用理论相融合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技术创新环境下企业边界的变动问题。我们认为,企业的边界主要表现为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两种形态,而能力和交易费用是决定这两种边界形态及其变动的根本原因。具体来说,在短期内,能力和交易费用各自独立地决定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变动方向;但是到了长期,由于组织内部学习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作用,能力不仅可以直接决定能力边界的变动,而且还能够通过影响交易费用水平而间接决定规模边界的变动,从而形成能力为主、交易费用为辅的企业边界动态演化机制。事实上,企业的能力和交易费用结构又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技术环境就是其中之一。当企业面对外部技术创新时,其能力体系和交易费用水平会因此作出调整以适应之,由此就导致了组织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的相应变动。具体来说,当企业面对的是渐进式创新时,在短期内其能力边界朝扩大的方向变动,规模边界朝缩小的方向变动;而到了长期,由于既有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并主导了边界的变动,所以最终能力边界继续朝扩大的方向变动,规模边界则由缩小转而朝扩大的方向变化。当企业面对的是模块化创新时,在短期内其能力边界朝缩小的方向变动,规模边界也朝缩小的方向变动;而到了长期,由于既有能力中部分被创新所颠覆和淘汰并主导了边界的变动,所以最终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仍然继续朝缩小的方向变动。当企业面对的是架构创新时,在短期内其能力边界朝扩大的方向变动,规模边界也朝同样的方向变动;而到了长期,由于既有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并主导了边界的变动,所以最终能力边界和规模边界继续朝扩大的方向变动。最后,当企业面对的是激进式创新时,在短期内其能力边界朝缩小的方向变动,规模边界则朝扩大的方向变动;而到了长期,随着部分既有能力不断被颠覆和淘汰,并且这种趋势主导了边界的变动,所以最终能力边界继续朝缩小的方向变动,规模边界则由扩大转而朝缩小的方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