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精选(九篇)

最大的麦穗作文

第1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他们挑挑拣拣,但都不满意总是认为机会还很多,最后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的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了,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个才是实实在在的。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都为善于抓住机会之人。中国古代的有一位叫毛遂的门客就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战国时期,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在赵国危急时,赵国只能让人去楚国,请楚国出兵一起攻打秦军,这需要二十位门客跟着一起去请求楚国帮助。最后还差一位,毛遂看见这个机会便自荐,因为他能说会道平原君就同意了他一起去。到了楚国,平原君不管怎么劝楚王,楚王也不答应。毛遂一看这样不行,他马上将宝剑架在楚王脖子上并说明了道理,楚王害怕了只能同意。几天后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终于退兵。回到赵国后他们待毛遂为上宾。人们都感叹道“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毛遂靠自己的果断挽救了赵国,也使自己名垂千史,是呀,只有学会把握眼前的机会才不至于一无所获。

每个人都想要一步登天,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抓住眼前的机遇,才能一点一点走向成功之路。就说彼得弗雷特吧,他曾经盲目地跟随淘金潮,妄想一夜暴富。几个月之后也没有淘到一点点金子,面对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屋子发现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土地被雨水冲平整,还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草,他顿时意识到这块土地很肥沃,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决定用这块土地种花来卖给别人装饰客厅。他把自己全部精力在培育花苗,不久田地开满了无数朵美丽的鲜花,受到了众多人喜爱,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就是因为善于脚踏实地的抓住眼前的小机会,让梦想成了真。可见,追求可以远大,但适当在特殊阶段放低要求,取得一个一个小成功,逐步向大成功迈进,这才是王道。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生活中,是否抓住了机会?在复习前因为贪恋电视,浪费了一次复习的机会;写完作业,因为迷恋漫画,浪费了一次背英语的机会;上课时,因为没有认真听课,浪费了一次学习知识的机会……

第2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人生就像是一个大大的田野,那里的麦穗就好比知识,只要你低头努力去拾麦穗,相信你的箩筐里的麦穗是最多的。

想想以前,作文总是达不到满意的成绩,我就放弃了。从那以后,我便不再看书,不把作文看得那么重要了。于是,每次比赛都是屡屡败北,自己都没有信心了。但自从那次和外婆拾完麦穗后,我就有了自信。

我提着箩筐走在外婆的后面,金黄的麦田像一块金色的地毯。我来到了外婆中的那一块田地里,外婆对我说:“你去拾拾掉下来的麦穗。”我点点头答应了。说完我就下地了,提着箩筐低着头不停的拾着。这时,我的伙伴带着他的小兔子从我面前走过,对我说:“走,一起去玩吧!”我动心了,放下了箩筐。这时,外婆拉住我对我说:“孩子,不要半途而废。”我看看箩筐,已经拾了半筐,我点点头,又继续拾。我低着头,撅着嘴,心想:真是的,早知道就不和外婆来了,不来还可以和伙伴一起玩。外婆看看我,笑着对我说:“不高兴了?来来,让外婆跟你说,其实今天你比谁学的都多。”我皱皱眉头说:“不就是拾了拾麦穗吗?”外婆嘴角泛起一丝笑容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拾到很多麦穗。”这我就不明白了,像城市里的小孩没来过农村,就是不到麦穗啊!如果我不跟着外婆来,我也是不到麦穗啊。“其实大大的田野就好似一个大大的竞争赛场只要我们低着头默默无闻的拾,就可以拾到很多麦穗。从拾的麦穗多与少,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的多与少。学习也是一样,只要你努力就可以拾到很多麦穗,这个麦穗也就是你最后的成绩啊!”我恍然大悟。我今天学到了比别人多的东西。

从此,我对作文有了很大的信心,我总是每一两个星期买一本书看,对作文也有了很大的兴趣,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3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关键词 小麦;品比试验;浙江平湖;2012—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048-01

为提高小麦高产攻关的技术储备能力,展示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加快小麦新品种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引导品种结构调整,确定平湖市主导品种,进行了平湖市小麦新品种品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在土壤肥力均匀一致、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曹桥街道勤安村,试验田土质为黏壤土,前茬为单季晚稻。

1.2 参试品种

参试品种有镇麦8号、扬麦10、扬麦18、扬麦19、扬麦20、南农86、扬麦11,均由平湖种子管理站提供。

1.3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进行,设7个处理,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以扬麦11作对照(CK)。1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667 m2。试验田用中性拖拉机翻耕并整平,各品种播种量为225 kg/hm2,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管理,只治虫不防病。对品比品种的产量结果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观察记载[4-6]。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试验于11月24日播种,3月8—18日拔节,4月9—15日始穗,4月15—20日齐穗,5月22—26日成熟,全生育期为180~183 d。其中,扬麦系列全生育期表现较迟,扬麦11(CK)、南农86表现略早;始穗、齐穗期以扬麦19最早,扬麦18较迟;成熟期以扬麦11(CK)最早,扬麦18最迟(表1)。

2.2 经济性状

各品种有效穗变幅为441.0万~558.0万穗/hm2,以镇麦8号穗数最多,达558.0万穗/hm2,最少的是扬麦18,为441.0万穗/hm2;每穗总粒数变幅为28.6~42.3粒,其中扬麦18略多,镇麦8号略少;穗长在6.3~8.3 cm,以扬麦18穗型最大,扬麦11、镇麦8号最小;结实率变幅为95.03%~98.10%,以扬麦20最高,其余品种均在97.11%左右;千粒重变幅为36.4~42.3 g,以扬麦11(CK)最高,扬麦18最低,其余品种均在38.1~41.0 g之间(表2)。

2.3 产量

品种间产量变化幅度为5 692.5~6 433.5 kg/hm2,其中仅扬麦10比扬麦11(CK)增产,幅度为1.35%,位居第1位。其余5个品种比扬麦11(CK)减产,减产幅度为2.15%~10.33%,其中南农86、扬麦20减产幅度最为明显,分别为9.17%、10.33%,位居第6、7位,其余品种减产依次为:扬麦19减产6.90%,扬麦18减产2.69%、镇麦8号减产2.15%(表2)。

3 品种综述

3.1 扬麦10

苗期叶色深,耐湿耐冻性好,叶片挺硬,长势较好,株型适中,穗型中等偏大,穗层整齐,成穗率低,抗倒性较好,秆硬,结实率高,后期熟色好,丰产性较稳,抗赤霉病中等,田间发病指数14.5%。

3.2 扬麦11(CK)

苗期叶色深绿,叶片长软,耐湿、耐冻性好,拔节早,株型适中,穗型中等,始穗期早,穗层整齐,秆硬粗,结实率高,粒饱,千粒重高,熟期早,后期熟色好,丰产性较好。

3.3 镇麦8号

苗期叶色中等,叶片宽,耐湿、耐冻性好,分蘖强,株型适中,穗型中等,秆粗硬,穗较粗,成穗率中等偏高,千粒重高,田间赤霉病发病指数中等偏轻,后期熟色较好。

3.4 扬麦18

苗期叶色中等偏深,耐湿中等,耐冻性差,分蘖中等偏强,株型适中,穗型较大,穗层整齐,成穗率低,秆较硬粗,每穗粒数多,结实率中等,千粒重中等,熟期略迟,后期叶色较深,赤霉病发病指数中等,熟色较好。

3.5 扬麦19

苗期叶色深,耐湿耐冻性好,分蘖中等,拔节较早,中期叶色淡黄,株型略矮,穗型中等偏大,始齐穗较早,结实率高,成熟率中等,种子纯度不够整齐,千粒重中等,田间赤霉病发病指数中等偏重,后期熟色较好。

3.6 南农86

苗期叶色较深,叶片挺硬,耐湿、耐冻性好,出苗率高,分蘖中等,株型适中,穗型中等偏大,穗层整齐,结实率高,千粒重高,秆较硬,赤霉病发病指数中等,后期熟色好。

3.7 扬麦20

苗期叶色中等,出苗率高,叶片软,耐湿、耐冻性好,分蘖中等,株型适中,穗型中等,成熟中等偏早,结实率高,千粒重中等,秆较硬粗,赤霉病发病指数中等偏轻,后期熟色较好。

4 参考文献

[1] 何革命,张磊,宋舰.2007—2008年度南阳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J].种业导刊,2008(9):25-26.

[2] 徐建国,黄国元,孔维善,等.2009年泰兴市小麦品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35,47.

[3] 李忠英.陇南冬小麦品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47-48.

[4] 宋长江.提高小麦新品系鉴定、品比、区域试验准确性技术要点[J].种子世界,2010(2):39.

第4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摘要:小麦赤霉病是沈丘县小麦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2016年是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文章根据其危害特点总结了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有效措施,以期为实现小麦高产及其他地区开展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症状;防治措施;河南

沈丘小麦赤霉病又名红麦头、烂麦头、麦穗枯,是小麦的主要病害,多分布于半潮湿和潮湿的区域,尤其是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小麦从幼苗到抽穗期间均可受害,主要引起秆腐、起苗枯、穗腐、茎基腐,大面积发生时期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沈丘县地处豫皖交界处,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农作物产量较高,病虫害发生也较重。2016年是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沈丘县植保站根据病害情况通过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化除化控、病虫防控等技术措施进行防治。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当,将病穗率控制在5%以下,为实现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1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特征

小麦生长生育期都可被赤霉病菌感染,引起穗腐、苗腐、秆腐等症状。最常见的是穗腐[1],表现是半穗或小穗腐或整穗,主要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侵入,到灌浆乳熟期表现出穗腐症状。初期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褐色的小斑点,逐渐扩散到整个小穗上,气候潮湿时,小穗颖片基部处出现粉红色霉层;空气干燥时,病穗枯白,不产生霉层症状[2-3]。苗腐是由于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的侵染所致。首先是穗芽变褐色,然后是根冠腐烂,轻者病苗变黄、瘦弱,重者导致死亡,湿度大时枯死苗会产生粉红色的霉状物。茎基腐从幼苗期成长到成熟期都可发生,麦株组织基部受害后变褐腐烂,直至全株枯死。秆腐病常发生在穗下的第1节或者第2节上,初在叶鞘上时会出现水渍状的褪绿斑点,后扩展成为淡褐色到红褐色不规则斑点或向茎内逐渐扩展,严重时会造成病部以上枯黄、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层[4]。

2小麦赤霉病防治现状

2016年,沈丘县植保站进行了小麦超高产示范建设,示范区共13.33hm2,种植小麦优良品种2个,其中周麦28为8.67hm2、豫麦158为4.67hm2。通过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化除化控、病虫防控等技术措施,在大灾之年小麦产量仍然达到9262.5kg/hm2,较试验田周边群众小麦平均增产3750kg/hm2左右。在诸多管理环节中,尤其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由于采取措施得力,防治方法得当,防治及时,在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年份(据调查,全县发病率平均在30%左右,最高达60%以上)将病穗率控制在5%以下,为实现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3.1注重预报

沈丘县农科所与植保站协作,共同做好小麦各种病虫害的调查工作,根据其发生动态,及时制定防控方案。特别是气象预报4月中下旬及5月上旬阴雨天较多,有可能造成赤霉病大发生后,迅速备齐农药、药械,提前做好防控准备。

3.2预防为主

在小麦中后期病虫害防治中突出一个野早冶字。小麦拔节期早防纹枯病、麦蜘蛛,抽穗期早防赤霉病、蚜虫,灌浆期早防锈病、叶枯病。

3.3综合施药

小麦赤霉病防治的最佳时间掌握在小麦齐穗期,注意在扬花期前、下雨前喷药。喷药时要均匀喷施小麦穗部,掌握好用药剂量。每隔6d喷1次。

第1次用药在3月20日小麦拔节期,60%多窑酮1.2kg/hm2+2.5%氯氰菊酯乳油1050mL/hm2,茎基喷施,防治纹枯病与麦蜘蛛。第2次用药在4月10日小麦挑旗期,用12.5%戊唑醇600g/hm2+32.5%苯醚窑嘧菌酯150g/hm2+10%吡虫啉450g/hm2+磷酸二氢钾1500g/hm2,兑水均匀喷施于茎叶,防治纹枯病、白粉病、苗蚜和预防赤霉病。第3次用药在4月19日小麦齐穗期,用60%多窑酮1200g/hm2+华孚爱农肥300g/hm2+4.5%的高效氯氰菊酯750mL/hm2喷施叶穗,防治穗蚜与预防赤霉病。第4次用药是在5月6日小麦灌浆期,用70%甲基托布津1500g/hm2+10%吡虫啉300g/hm2+磷酸二氢钾1500g/hm2喷施,防治叶锈病、叶枯病和抗干热风。

4结论

小麦扬花至灌浆初期多雨、大雾、低温、寡照是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在此天气条件下施药不仅困难重重,而且防效低。宜采用拉杆式喷雾机人工操作,利用天气放晴的时机抓紧施药,并在药液中加入有机硅助剂,增强药液的展着能力,起到很好的防止雨水冲刷效果。总之,在对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应做到预防为主,提高预报准确性,并结合合理的药物防治,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的发生。

5参考文献

[1]窦立中.浅析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0(9):27.

[2]张洁,伊艳杰,王金水,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4-28.

[3]黄龙兵,丁蕾,王昕.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3(1):82.

第5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麦;弱春性;播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三值产价

中图分类号:S512.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69-03

目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度不断升高,导致冬前积温增加,暖冬现象加剧,直接影响小麦产量的持续提高。小麦产量除与品种自身的特性相关外,还与栽培措施有密切的关系,同一品种不同的栽培措施会使产量和品质相差悬殊[1-3],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影响小麦持续高产的因素之一,而播期是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重要栽培措施。关于播期与小麦品质、产量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多[4-7]。试验结合河南漯河生态条件,选用4个弱春性小麦品种在不同时期播种,研究不同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适宜该地区生产的优化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弱春性小麦的持续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09-2010年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供试材料为弱春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分10月3日、10月13日、10月23日、11月3日4个播期播种,分别用T1、T2、T3和T4表示。基本苗均为240万/hm2,小区面积为6 m2(3 m×2 m),3次重复,四周设有保护行。

试验地土质为潮褐土,前茬作物为大豆。土壤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18.6 g/kg,速效氮为61.25 mg/kg,速效磷为6.46 mg/kg,速效钾为207.77 mg/kg,pH 6.66。前作收获后底施复合肥750 kg/hm2,尿素450 kg/hm2,有机肥4 500 kg/hm2,深耕细耙,田间管理按高产管理进行。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1.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三叶期定苗时,在3个重复内固定样点(1 m双行)于成熟期测定有效穗数,收获时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从基部随机连续取50个穗调查每穗粒数,测定千粒重,小区全部收获计产。

1.2.2 三值产价的计算 三值产价按照王树安[8]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即把产量构成因素的单位名称去掉,取有效数值,分别叫做产量的穗值、粒值、重值,总称三值。当三值中任意两值固定或变化不大时,其第三值增减一个单位引起的每公顷产量增减数,即为该值的产价,分别叫做穗值产价、粒值产价、重值产价。

三值产价的计算公式为:

穗值产价=粒值×重值×0.01

粒值产价=穗值×重值×0.01

重值产价=穗值×粒值×0.01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适应性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播期与小麦产量关系密切,不同播期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明显不同。在高产栽培条件下,4个播期4个品种平均产量为6 966.9 kg/hm2,参试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四个播期平均产量分别为6 649.9、7 130.3、7 223.3、6 864.4 kg/hm2,比4个播期4个品种平均产量分别增长-4.55%、2.34%、3.68%、-1.47%。说明豫麦50适播期长、增产潜力大,其次是豫麦34。

对4个品种不同播期平均产量进行分析,播期T1、T2、T3、T4平均产量分别为6 271.5、7 173.4、7 423.1、6 999.8 kg/hm2,比总平均产量分别增长

-9.98%、2.96%、6.55%、0.47%。由此可以看出,适宜该地区种植的弱春性小麦适宜播期为T3(10月23日)左右。

2.2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可知,弱春性小麦4个品种4个播期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变化范围分别为562.5~670.5万/hm2、26.7~39.1粒、32.3~45.4 g,穗粒数普遍较少,平均穗粒数低于33粒。参试品种郑麦9023、豫麦34、豫麦50、豫农949平均有效穗数分别比4个品种4个播期平均有效穗数增长1.74%、-3.09%、1.19%、0.17%;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长-5.27%、-14.36%、5.22%、14.39%;平均千粒重分别增长

-4.48%、9.64%、6.63%、-11.77%;平均穗粒重分别增长-5.03%、-6.58%、10.75%、0%。结果表明,郑麦9023产量构成因素优势不明显;豫麦34虽具有千粒重优势,但每穗粒数劣势也较明显;豫麦50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均具有一定优势;豫农949每穗粒数优势明显,但千粒重劣势也比较明显。说明不同品种产量构成因素表现不同,豫麦50产量构成因素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也是其适播期长、产量高的原因之一。

对播期效应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4个品种平均有效穗数表现为T3>T2>T4>T1,平均每穗粒数表现为T2>T3>T4>T1,平均千粒重表现为T3>T4>T2>T1。由此可以看出,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早播加上农民播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旺苗,初春冻害较易发生,同时还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

2.3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品种三值产价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品种三值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先升后降。播期T1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差,每公顷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重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1.00、218.93、172.10 kg/hm2;播期T3通过增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小麦产量增加效果最好,每公顷增加1万穗、每穗增加1粒、千粒重每增加1 g,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4.26、276.56、217.45 kg/hm2。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粒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分别为10.86%、9.50%、10.54%,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说明每穗粒数表现较稳定。因此,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产量。

3 小结与讨论

小麦产量是小麦植株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通过影响植株生理生化过程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9]。李素真等[10]研究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适合的播期和播量达到高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产量构成因素均较低,产量明显低于适播期,该地区生态条件下弱春性小麦品种以T3(10月23日)左右为最佳播期。

王晨阳等[11]研究表明,早播易造成小麦生育期提前,叶片衰老较快,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有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保证安全越冬,中期构建合理群体结构,从而实现高产、稳产。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品种对播期反应敏感,早播加上农民播量过大往往容易造成旺苗,初春冻害较易发生,同时还容易发生病害,影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形成,进而影响产量。

研究结果还表明,不同品种三值产价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先升后降。不同播期产量构成因素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增加效果不同,播期T3(10月23日)最好,T1(10月3日)最差。不同播期间穗值产价和重值产价变异系数均大于粒值产价,在每穗粒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能够提高弱春性小麦产量。小麦产量是产量构成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麦叶片强大的光合能力是小麦取得高产的基础,如何使小麦产量三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促进小麦各器官的协调发展,以及如何在播期选择上最大发挥小麦光合潜力,为小麦增产创造有利条件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广才,常旭红,刘利华,等.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6,32(5):723-727.

[2] 赵淑章,季书勤,王绍中,等.土壤不同营养状况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4,19(4):81-83.

[3] 陈爱苹,赵玉山.影响小麦品质的因素及提高小麦品质对策[J] .山西农业科学,2003,31(3):7-10.

[4] 杨永安,于力河,薛盈文,等.播期与密度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5):901-905.

[5] 冯 辉,王晨阳,郭天财,等.播期对不同筋力型小麦品种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47-651.

[6] 李 筠,王 龙,任立凯,等.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03-308.

[7] 杨桂霞,赵广才,许 轲,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87-692.

[8] 王树安.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9] 王韵唐.植物抗旱的生理机理[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第6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论文摘要 介绍了小麦赤霉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其对人畜健康的危害,总结了其防治方法,包括深耕灭茬、消灭菌源、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药剂防治等内容。

近两年来,小麦赤霉病在淮南市很多地区流行发生,危害较严重。2008年淮南市小麦中等发生(病穗率10%~20%,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部分小麦偏重发生(病穗率达20%~30%,发生面积比例大于30%)。

1 症状

小麦各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为常见。其次为秆腐,苗腐发生不普遍。穗腐发生时通常在乳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小麦病小穗或病穗呈枯黄色,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粘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

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当麦穗受害轻时,一般不表现症状,或只局部一个或数个小穗发病。

2 发生规律

小麦赤霉病属于偶发性的气候型病害,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其相互配合的程度对病害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天气情况。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连续阴雨,气温保持在15℃以上,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土表相对湿度达85%以上时,子囊壳产生快,菌量多;小麦抽穗前,病残体内的子囊壳发生率上升到10%~20%以上时,就达到流行发生菌量水平,赤霉病将大发生。

因为病菌侵入穗部是以花药为媒介,小麦齐穗后易感病且以开花期的感病率最高。小麦品种由于开花期有前有后,因而形成的感病程度不同。品种间的感病性决定了扬花阶段的气候条件、播种期的早晚等因素。一般早播的麦田,花期早,常能躲过病菌侵染流行阶段,减轻发病程度;而迟播的麦田,花期相应推迟,抽穗阶段经常遇到病害流行季节,受害时间长,病害程度加重。此外,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的麦田,由于田间湿度过大,也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施用氮肥过多、肥效迟,致使小麦徒长,降低了植株的抗病力,并使抽穗成熟期推迟,发病加重。而春季防治期由于连续阴雨,不同小麦品种花期不一,给赤霉病菌的侵染提供更多机会,且农民防治病害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3 对人、畜健康及安全的危害

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更会恶化籽粒品质,降低种用价值,赤霉病危害小麦后,可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其中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性最强,食用后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出血,影响免疫能力和降低生育能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国际上发达国家对赤霉病检疫的标准非常严格,一旦检出毒素DON,即不能食用,DON食量超过2mg/kg便不能作饲料。我国国家标准中粒最大允许含量为4.0%,粒超过4.0%的,是否收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鉴定病粒可能超标,应采取水选、去皮、汰除、风扬、稀释等一切可行的手段清洗剔除赤霉病病粒,做好病麦处理及脱毒,充分晒干,分级入库,根据情况再作粮食、饲料或工业原料,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人畜安全。

4 防治方法

4.1 深耕灭茬,消灭菌源

小麦播前要深耕细耙,把前作留在土表的残体翻埋土下,对未掩埋的残茬秸秆,应清除烧埋或沤肥。

4.2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赤霉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各地已培育出许多较抗赤霉病的良种,可因地制宜选用。如苏麦3号、郑州9023、苏麦2号、湘麦1号、鄂恩1号、荆州4号、万年2号、2133、扬麦4号、扬麦5号、万雅2号、辽春4号、郑引1号、鲁麦14号、烟农15等。

4.3 进行种子处理

在小麦播种前,可结合防治其他病害进行种子处理。对带病的种子,可选用25%食盐水或40%胶泥水漂选,然后再用1%石灰水浸种。

第7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1 发生:小麦全蚀病又名小麦立枯病、小麦黑脚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由真菌引起。小麦发病后,分蘖减少,成穗率低,于粒重下降,发病愈早。减产幅度愈大。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腐和基腐性病害,病菌危害的部位仅限于小麦的根部和茎基部15厘米以下处,地上部的症状如出现白穗,主要是由于根及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幼苗期发病根茎变为黑褐色,严重时整个根系变黑。发病轻者即使不死亡,也表现为地上部叶色变黄、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分蘖期地上部位无明显症状。拔节期病株返青迟缓,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麦田出现矮发病中心,生长高低不平。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极易识别。

2 防治:发病区通过稻麦轮作或与棉花、烟草、蔬菜等非寄主作物轮作,可明显降低发病。播种前用温水浸种,或用立克秀、三唑醇等药剂拌种,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小麦播种后20~30天喷三唑酮药液,返青期再喷1次,可有效控制全蚀病,

八 小麦霜霉病

1 发生:小麦霜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以及西北、华北、西南麦区,一般年份仅在局部地区或田块零星发生。通常发病率为10%~20%,严重发生时可高达50%。

小麦霜霉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黄化萎缩,剑叶和穗部畸形。苗期发生霜霉病,病株的叶色表现为淡绿色,并有轻微条纹状花叶。拔节后病株显著矮化,叶色淡绿,有较明显的黄白色条纹或斑纹,叶片变厚、皱缩扭曲,重病株常在抽穗前死亡或不抽穗。穗期症状的特点是形成各种“疯顶症”,叶面发皱并弯曲下垂,穗茎曲或弯成弓形。

2 防治:主要是实行与非禾谷类作物1年以上的轮作,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促进麦株的迅速生长,出现病株要及时拔除,播种前用甲霜灵拌种。常发病地区,可在播种后喷硫酸铜溶液、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安克・锰锌以及普力克等药剂预防。

九、小麦散黑穗病

1 发生:小麦散黑穗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麦区普遍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仅1%~5%,严重年份达10%~15%。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危害穗部。病株比健康檀株稍矮,抽穗略早,所有小穗的子房、种皮及颖片均消失,成为黑色粉末,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病穗在抽穗前内部即已完全变成黑粉。

2 防治:种子带菌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在生产上要选用无病种子,小麦抽穗前加强种子田的检查,及早拔除残留的病穗。种子处理是防治小麦黑穗病的关键,可以采用变温浸种、温汤浸种或药剂拌种的方法杀灭种子E的病菌。拌种的药剂可选用三唑酮、三唑醇、多菌灵、萎锈灵等。用1%的石灰水浸种也有很好的防病效果,

十 小麦梭条斑花叶病

1 发生: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又称小麦黄花叶病,是一种土传病毒病。发病植株有效穗减少,穗型变小,粒重减轻,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70%以上。

第8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防效;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24-01

近年来,赤霉病发生较为普遍,年份间病情差异较大,赤霉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有发生[1],但其危害以穗部症状最为突出,发病后的小麦籽粒极为干瘪并伴有霉层,严重影响小麦产量与质量,其毒性对人畜危害也较大[2]。目前,防治小麦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为药剂防治[3]。为了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理想药剂,特进行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效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聊城农科院高新技术示范园进行,0~20 cm土层含有机质1.44%、碱解氮96.85 mg/kg、有效磷31.3 mg/kg、速效钾115.2 mg/kg。试验地平整,地力肥沃,排灌设施完善。

1.2 试验材料

供试小麦品种:济麦22;供试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即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A)、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B)、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C),以喷等量清水作对照(CK)。各处理均对水900 kg/hm2喷雾。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48 m2(8 m×6 m)。

1.4 试验方法

2013年小麦扬花期间,曾遭遇连续2 d以上的连阴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分别于5月9、16日喷雾,先喷CK,然后再喷其他处理。

每小区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150个穗,以感病穗面积占整个穗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记录各级病穗数和总穗数。分级标准:0级:全穗无病;1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以下;3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4~1/2;5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1/2~3/4;7级:感病穗面积占全穗面积的3/4以上。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由表1可以看出,2013年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CK的病穗率为4.8%,各处理中以处理A病穗率最小,为1.9%;病情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K>处理C>处理B>处理A;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A>处理B>处理C。

2.2 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由于小麦生长后期气温偏低,积温不足,导致2013年小麦千粒重、容重明显偏低,产量有所下降。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千粒重有所差别,但差别不大,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A(38.91 g)>处理C(37.88 g)>处理B(37.04 g)>CK(35.71 g);不同药剂处理的小区容重差异较为明显,从大到小依次为处理A(785 g/L)>处理B(781 g/L)>处理C(776 g/L)>CK(767 g/L);产量方面,以处理A最高,为8 596.80 kg/hm2,这说明赤霉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喷雾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最好,达49.78%,且小麦产量最高,达8 596.80 kg/hm2,建议生产上对水900 kg/hm2均匀喷雾。

目前聊城地区小麦生产中,推广的防治药剂为广谱性杀菌药剂多菌灵,导致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较为严重,部分区域病穗发病率达到了14%,这说明该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一般[1-5]。但从药剂试验的设计出发,不同的药剂处理与不同的防治时期,会对最终的防治效果产生很大的不同。近几年,秸秆腐熟剂开始推广,小麦生产中多种病菌都在玉米残留的秸秆中越夏[6],腐熟剂可以加速玉米秸秆的腐熟速度,从而消除病菌的寄存主体,也可以达到一定的防治作用[7]。在最佳的防治时期,采用最佳的防治药剂进行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 参考文献

[1] 张从宇,王敏,陈茂敏.小麦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753-754.

[2] 叶华智,余桂容,严吉明,等.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研究Ⅲ.拮抗芽孢杆菌B4、B6菌株的防病机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3(1):18-22.

[3] 韩青梅,曹丽华,康振生.小麦赤霉病毒素研究进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8-21.

[4] 吉沐祥,高定如,吴祥,等.42%咪鲜·甲硫灵WP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示范初报[J].江西农业学报,2010(11):104-106.

[5] 张忠山,何家泌,薛保国,等.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1988(2):12-15.

第9篇:最大的麦穗作文范文

关键词: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密度;产量;江汉平原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11-2016-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11.004

Abstract: Taking three main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cultivars of Zhengmai 9023, Luomai 6010 and Emai 580 in Jianghan plain as materials,and three density treatments of 2.25,3.00,3.75 million/hm2 were set up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ensity on yield,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flag leaf chlorophyll and MDA at booting and anthesis sta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mong the three density treatments of the same cultivar, when the density was 3.00 million/hm2, the grain yield and SPAD value of three cultivars were the highest, MDA content of them were the lowest.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of Zhengmai 9023 and Emai 580 were the high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3.75 million/hm2,and were the low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2.25 million/hm2;Luomai 6010 was different,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of the treatment was the high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2.25 million/hm2, and was the lowest when the density was 3.75 million/hm2. Among cultivars for the same density,the grain yield and SPAD values of fiag leaves of the cultivars from high to low were Luomai 6010, Zhengmai 9023 and Emai 580; the MDA content of fiag leaves of the cultivars from high to low were Emai 580, Zhengmai 9023 and Luomai 6010. The ratio of amylose and amylopectin content of Emai 580 was the highest,and it of Zhengmai 9023 was the lowest.

Key words: wheat(Triticum aestivum L.); density; grain yield; Jianghan Plain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和品质是品种基因型、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栽培技术是改善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播种期与播种密度是小麦重要的栽培技术措施。围绕着如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已开展了多年的研究。陈天房等[1]研究表明,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子粒重和子粒营养品质都有明显影响,豫麦4号在每公顷播种密度为120万~165万时产量较高,当播种密度超过255万/hm2时产量会显著减少,且降低密度对提高粒重是非常重要的。赵广才等[2]以中任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试验后得出,随基本苗增加,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减少,处理间差异显著;在播种偏晚的条件下,在每公顷225万~450万密度范围内,以450万/hm2的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225万/hm2的处理,但与300万/hm2和375万/hm2的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杨永光等[3]研究了播种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发现播种量在112.5 kg/hm2以下时,随播种量增加产量增加,播种量超过112.5 kg/hm2时产量下降。海江波等[4]研究表明,播种量对小麦穗粒数及穗均结实小穗率的影响效应较显著。在播种量低于105 kg/hm2时,穗粒数、结实小穗率、穗均结实小穗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当播种量高于105 kg/hm2时,穗粒数、结实小穗率及穗均结实小穗数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且穗粒数下降最明显。表明小麦种植有最佳播种量,播种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小麦群体结构及形态建成,最终影响小麦产量。汤永禄等[5]报道,适当提高种植密度,能显著增产,中密度(基本苗405万/hm2)平均产量显著高于低密度(基本苗330万/hm2),但中高播种密度(基本苗495万/hm2)之间、低播种密度与高播种密度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吴九林等[6]研究指出,弱筋小麦子粒产量随播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当播种密度达到临界值时,子粒产量随播期推迟而下降。陈俊才等[7]研究指出,弱筋小麦宁麦13号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降低,超过这个范围,随着密度的增加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反而增加。总之,前人关于播种密度已经做了相关研究,但对于江汉平原――小麦中低产麦区,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尚研究不多。本研究以江汉平原3个主推小麦品种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每公顷225万、300万、375万3个密度处理,分析播种密度对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及其与旗叶叶片叶绿素SPAD值、丙二醛含量的关系,进而针对不同品种提出合理的密度标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于2013-2014年在长江大学教学实习基地进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1.2 试验材料与设计

试验以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下设置3个密度处理,分别为225万/hm2(M1)、300万/hm2(M2)、375万/hm2(M3)。全生育期施纯氮180 kg/hm2、P2O5 105 kg/hm2、K2O 105 kg/hm2,其中氮肥为尿素(含氮量为46%)、磷肥为过磷酸钙(P2O5≥12%)、钾肥为氯化钾(K2O≥60%)。氮肥施用方式为基肥50%,拔节肥50%,磷、钾肥作为底肥一次性施入。

小区长6 m,宽2 m,面积12 m2,3次重复,随机安排。小麦每行间隔0.25 m,南北走向。所有沟宽均为0.5 m。其他管理同一般稻茬小麦田。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子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值 采用双波长比色法测定子粒直链、支链淀粉含量,每个样品重复测定3次,求取平均值,算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的比值。

1.3.2 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于成熟期测定单位面积有效穗穗数、有效穗粒数及千粒重;小区实打测产,脱粒后称湿重并测定子粒含水量,根据含水量换算实际产量。

1.3.3 旗叶丙二醛含量 于孕穗期、开花期取旗叶,利用双组分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450、532、600 nm下提取液的吸光度,再利用公式(1)计算出MDA含量,每处理重复3次,取平均值。

CMDA=6.45(A532 nm-A600 nm)-0.56A450 nm (1)

式中,CMDA为MDA含量,μmol/L;A532 nm、A600 nm、A450 nm分别为532、600、450 nm下提取液的吸光度。

1.3.4 旗叶的叶绿素含量 于孕穗期、开花期,用日产SPAD-502叶绿素含量测定仪测旗叶叶绿素SPAD值,每个小区测15个叶片,求其平均值。

1.3.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分析与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旗叶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如图1A所示,在孕穗期,同一品种均表现为旗叶叶绿素SPAD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密度为300万/hm2时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漯麦6010在密度从225万/hm2升高到300万/hm2时旗叶叶绿素SPAD值上升了2.16%,从300万/hm2到375万/hm2时下降了4.03%;郑麦9023从225万/hm2升高到300万/hm2时上升了4.47%,从300万/hm2升高到375万/hm2时下降了3.21%;鄂麦580从225万/hm2升高到300万/hm2时上升了7.65%,从300万/hm2升高到375万/hm2时下降了4.82%。在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漯麦6010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其次是郑麦9023,鄂麦580的叶绿素含量最低。

如图1B所示,在开花期,同一品种均表现出旗叶叶绿素SPAD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这与孕穗期旗叶叶绿素SPAD值变化规律一致。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漯麦6010的叶绿素SPAD值最高,其次是郑麦9023,鄂麦580最低。

2.2 不同处理对旗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如图2A所示,在孕穗期,同一品种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丙二醛的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密度为300万/hm2时丙二醛的含量最低。在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鄂麦580的丙二醛含量最高,漯麦6010的最低,郑麦9023居中。

如图2B所示,在开花期,同一品种均表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丙二醛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在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鄂麦580的丙二醛含量最高,其次是郑麦9023,漯麦6010的丙二醛含量最低,与孕穗期规律一致。在密度为225万/hm2时,鄂麦580的丙二醛含量比漯6010和郑麦9023分别高19.64%、15.02%;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分别高14.81%、10.29%;在密度为375万/hm2时分别高23.55%、14.77%。

2.3 不同处理对各品种子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3.1 不同处理对子粒产量的影响 如图3所示,在同一品种不同密度之间比较,3个小麦品种均表现为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子粒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表明,漯麦6010的子粒产量在密度为300万/hm2比225万/hm2和375万/hm2分别增加12.30%、13.53%;郑麦9023分别增加10.20%、1.32%;鄂麦580分别增加23.48%、5.42%。

在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漯麦6010的子粒产量最高,鄂麦580的子粒产量最低。在密度为225万/hm2时,漯麦6010比郑麦9023和鄂麦580分别高11.11%、25.05%;在密度为300万/hm2时,漯麦6010比郑麦9023和鄂麦580分别高13.23%、13.73%;在密度为375万/hm2时,漯麦6010比郑麦9023和鄂麦580分别高1.06%、5.60%。

2.3.2 不同处理对穗粒数的影响 如图4所示,同一品种不同密度处理间比较,漯麦6010穗粒数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密度为375万/hm2时穗粒数最多;郑麦9023穗粒数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密度为225万/hm2时穗粒数最多;鄂麦580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密度为300万/hm2时穗粒数最多。

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郑麦9023的穗粒数均最低。在密度为225和375万/hm2时,漯麦6010的穗粒数略大于鄂麦580;在密度为300万/hm2时,鄂麦580的穗粒数大于漯麦6010。

2.3.3 不同处理对千粒重的影响 由图5可知,随着密度的增加,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的千粒重均表现为在密度为300万/hm2时最大,其次是375万/hm2,在密度为225万/hm2时最小。漯麦6010在密度为300万/hm2的千粒重比225和375万/hm2分别高5.97%、1.08%;郑麦9023分别高11.38%、6.78%;鄂麦580分别高6.06%、5.35%。

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在3种密度处理下均表现为漯麦6010的千粒重最大,鄂麦580的千粒重最小,郑麦9023居中。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密度为225万/hm2时,漯麦6010的千粒重比郑麦9023和鄂麦580分别高8.31%、18.52%;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分别高3.04%、18.44%;在密度为375万/hm2时,分别高8.85%、23.41%。

2.3.4 不同处理对成熟期单位面积穗数的影响 由图6可知,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均表现出随着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也在增加。漯麦6010和鄂麦580的增长幅度较小,郑麦9023的增长幅度较大。在同一密度中比较,3个品种均表现出郑麦9023的单位面积穗数最多,其次是漯麦6010,鄂麦580的单位面积穗数最少。在密度为225万/hm2时,郑麦9023的穗数比漯麦6010和鄂麦580高7.26%、11.30%;在密度为300万/hm2时,分别高14.10%、15.21%;在密度为375万/hm2时,分别高24.85%、32.80%。

2.4 不同处理对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值的影响

由图7可知,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漯麦6010呈现出随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郑麦9023、鄂麦580表F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同一密度不同品种间比较,各密度均表现为鄂麦580的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比值最高,其次是漯麦6010,郑麦9023的最低。

3 小结与讨论

季仁达等[8]研究表明,超迟播稻茬小麦以主茎成穗为主,全苗是其足穗和高产的保证。基本苗由播种量、成苗率决定。生产实践证明,盲目加大播种量,即使确保了足苗也难以高产。潘建清等[9]研究后得出,在11月12日播种的情况下,苏麦188无论产量还是相对经济效益都是播种量为112.5 kg/hm2时最高,播种量过多或过少的处理产量和相对经济效益都降低。边永高等[10]研究表明,播种量极显著影响群体苗数、抽穗期、每穗实粒数和产量。本试验研究密度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特性、衰老指标的影响及其与子粒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为300万/hm2时,各品种子粒产量均达最高,高于江汉平原传统的小麦种植密度(210万/hm2),由此可知,在现有小麦品种及现有栽培技术条件下,江汉平原基本苗数可由210万/hm2提高到300万/hm2,这是低产到中高产的基础。由试验结果还可知,不同密度处理下,漯麦6010的子粒产量均最高,其次为郑麦9023,鄂麦580的子粒产量均最低。各密度处理间,各品种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千粒重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当密度为300万/hm2时,漯麦6010、郑麦9023穗粒数最低,鄂麦580的穗粒数最高,表明较高的穗数及千粒重是获得高子粒产量的基础。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当密度为300万/hm2时,各品种在孕穗期及开花期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均最高,旗叶丙二醛含量均最低,这是获得较高子粒产量的生理基础。总之,在本试验条件下,漯麦6010、郑麦9023、鄂麦580均表现为密度为300万/hm2时旗叶叶绿素含量高,衰老指标低,最终可获得较高子粒产量。

参考文献:

[1] 陈天房,李春喜,姬生栋.播种密度与小麦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关系的初步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88,16(4):46-51.

[2] 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基本苗数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核农学报,2008,22(5):712-716.

[3] 杨永光,张维城,吴玉娥,等.播量对小麦产量和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Z1):113-116.

[4] 海江波,由海霞,张保军.不同播量对面条专用小麦品种小偃503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2,22(3):92-94.

[5] 汤永禄,黄 钢,郑家国.密肥水平对川西平原春(播)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3(4):8-9.

[6] 吴九林,彭长春,林昌明.播期和密度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3):36-38.

[7] 陈俊才,邱 江,孙敬东,等.不同密度及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7(2):25-28.

[8] 季仁达,杨步琴,石广跃,等.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