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结构工程硕士论文精选(九篇)

结构工程硕士论文

第1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工程硕士特点

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来看,面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化,我国工程硕士培养规格应当为知识结构具有宽广性以及能力结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政素养、职业道德以及创新精神,掌握所在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与工程实际问题相关的现代化技术方法与手段,并具备独立进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比工学硕士与工程硕士,工程硕士所具有的特点会更加凸显:首先,在知识结构方面,工学硕士需要具备较广的知识面以及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并需要对学科发展做出了解,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学习。而工程硕士则将专业技术的训练作为核心内容,学生需要具备与某个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及先进的技术方法;从能力结构来看,工学硕士需要具备进行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工程硕士则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承担工程管理或工程技术管理的能力;从招生对象来看,工学硕士可以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与具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而工程硕士主要以具有工作经验的工程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为招生对象;从培养方式来看,工学硕士需要进行全脱产学习,属于全日制。而工程硕士则为在职学习,具有进校但是不离岗的特点。

二、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突出全员性、全过程性以及全方位性。在对工程硕士教育规律进行遵循的基础上,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障意识贯穿在工程硕士招生、教育管理、论文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各个方面,并引导学校、企业以及工程硕士群体提高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性。

(一)把好招生关

学校要通过把好招生关来确保生源质量。合理掌握工程硕士质量以及数量是把好招生关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为了切实把好招生关来确保生源质量,在工程硕士招生过程中,学校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学校有必要强化宣传,从而更有效的调动企业在优秀生源推荐方面的主动性以及企业对工程硕士进行培养的热情,从而让企业更好的引导与工程硕士报考条件相符的学生产生参加工程硕士考试与招生的愿望;二是在培训企业的选取中,学校应当持有开阔的视野,招生对象单位不仅包括国家重点工程以及大型企业,同时也要包括非国有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以及边远地区、国防部门和工作环境与条件相对艰苦的行业;三是学校要将自主招生与全国联考结合起来,以工程硕士招生特点为依据,通过灵活措施的采用以及专业实践能力测试和专业知识水平测试来选取合格生源。

(二)重视工程硕士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重视工程硕士教育中的师资队伍建设。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的教师是提升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所以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内容。在此过程中,学校应当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一是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程硕士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同时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以及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就是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技术改造来进一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工程硕士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构建规范且科学的导师制度。在工程硕士导师资格确定以及遴选方面,学校有必要确保选拔程序以及选拔标准的科学化、规范化、完善化以及严格化。同时有必要针对新晋导师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推动导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特点、招生制度、学位规定等作出了解,从而促进导师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

(三)强化过程监控与管理

学校需要以工程硕士特点为依据来强化教育过程中的监控与管理。在此过程中,要求学校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对教学内容选取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往往强调知识以及技能的应用性、实践性以及工程型,尤其是在以大众型企业为合作对象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更应当重视高层次、复合型以及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需要遵循复合型、宽口径、先进性、新颖性,确保教育内容能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理论、工艺、技术等作出体现,使工程硕士教育内容和课程能够随着学科发展而获得发展与创新。

二是推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发展。工程硕士教育中教学方法的确定需要以工程硕士的职位特点以及个人实际需求为依据,并重视推动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发展。在工程硕士教育中,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的传输,同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以及科研等工作的联系,通过引入案例来让工程硕士学生在更好的解决实际工作中曾经碰到的问题。教师还可以使用研究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另外,工程硕士教育过程要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通过对网络远程教学模式以及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完善来探索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

三是提高工程硕士教学课件以及教材的适应性。教材建设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果在工程硕士教学中使用工学研究生教材,则会导致工程硕士教育出现与工程硕士需求和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由于工程硕士面对的对象是企业,面对的问题为工程开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作用下针对实际问题作出可行方案,所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使用的教材应当凸出工程特色。尤其是对教材建设相对滞后的学科,则应当组织业内相关人士以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教学经验来为学生寻找甚至编写与工程硕士教育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统一的教材。

四是确保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程硕士教育的质量,所以在论文申请、导师推荐、选题、开题以及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控制。对于工程硕士而言,尤其是要注意论文选题需要与生产实践具有紧密关系或者具有明确的应用价值与生产背景,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另外,在论文的评阅与答辩中,不仅要重视论文所具有的实践性与工程性,同时要强调论文的先进性与创新性,通过强化监督与检查来及时的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相应指导。论文指导过程可以由学校导师与企业联合完成,务必要做到严格把好评审观,对于修改之后的论文需要在此开展评审以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大中,张文修,叶取源,陈皓明,刘惠琴.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2]刘惠琴,沈岩,雍翠菊.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0).

第2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硕士生 工学结合 实践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屈艺(1982- ),男,江苏扬州人,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9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基于卓越工程师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ZZ13_01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78-02

全日制工程硕士类属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是教育部为了改变硕士生以学术型为主而设置的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本文分析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工学结合培养体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优势化作用,以及培养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教育现状

1.全日制工程硕士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学仍然以传统的稳定化教学模式为主,教育手段单一,以知识的全面研究和记忆教学为主,持续在教学过程中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硕士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不足,优势人才竞争地位无法凸显。这种教育惯性影响延续至今,一方面是当前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滞后性影响所带来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只注重理论性知识和考试成绩,致使硕士生不能主动参加与工程学科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应用性研究工作。

2.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研究课题脱离工程实践。研究课题的选择本应该与工程实践相融合,但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研究课题仍然隶属于导师的研究分支,由导师和学生选择较为稳妥的理论研究内容,缺乏工程学实践意义。如今在缺乏研究经费和实验设备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承担工程硕士生的培养任务,研究生导师不得不为工程硕士生制定与工程无关的研究课题,虽然这些研究课题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但工程硕士生没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工程实践能力弱,偏离了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资源不足。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式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需要建设多样化培养模式,应该以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定位工程硕士专业教学理念。但是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资源不足,缺乏与工程企业联合教育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教育部门一方面追求实践化教学模式,希望拓展实践教育资源,形成校企联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另一方面,硕士生教育过程中高校内部的资源有限,不能投入更多的教育人才和设备资源,这样就使得现实和教育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出现了资源不足的情况。

二、工学结合培养体系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优势化作用

通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工学结合培养体系对硕士生的培养十分关键,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化作用。

1.实践培养目标的优化。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对象主要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因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非常繁重、紧迫。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培养大多是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来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在利用校内资源和手段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工学结合培养体系下全日制工程硕士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现代工程的实践性、科学性、综合性、创新性。

2.面向国际化竞争的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化竞争环境,硕士生教育必须尽早地承担实践工程任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完善技术能力,以便更好地面向国际化竞争。总之,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教育增强了本科生就业的优势,增强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通过在校培养实践化能力的硕士生,缓解了近年来我国工程产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需求的紧迫感,促进我国工程全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过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教育培训,我国工程人才更加知晓国际建筑标准,并获得了先进的建筑实践技能,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建筑行业形成国际化竞争优势。

三、全日制工程硕士工学结合培养体系构建措施

1.强化校企联合实践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是工学结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发展方向。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经五次大的改革,引领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一个大提高的重要历史阶段。一方面,教育院校要积极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找出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方法,把建设和谐文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计划和要求,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并按企业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教学和实习实训。全日制教学期间,企业与学校联合做好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劳动保护和安全等工作,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掌握上岗必备的技能,能够使工程硕士教育更具综合性特征,能够从专业设置方面适应市场人才的需求,从培养目标设置方面更为精准,培养途径方面更为广泛。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院层面探索与实践的宏观课题,而校企教学模式是一个课堂层面,解决教学地点场所的流程方式。

2.推进实践化教学方式。一方面,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开展首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展实践教学,教师应该在课堂讲授之前先出示实训化的教学项目,然后根据具体的项目要求来进行详细的问题讲解,尤其应该重视对具体工程案例的实践化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案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更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转变了传统教学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边讲边练、以项目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全日制硕士生实践化教育也要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生,支持硕士生到校外现场实习,主动为硕士生牵线搭桥。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更多的校外实践临时活动,教师可以请同学们参观工程现场,观看大型建筑设备的工程施工情况和设计情况,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向师傅提问。在教学理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工程图的实践教学,形象、直观的工程及生产实例,让学生们明白工程图是工程技术界交流技术思想的一种语言,是大家从事技术工作的必备工具。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将影响到毕业时的择业、就业及今后的发展,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产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强烈兴趣及迫切愿望,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实践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推进校企合作,目前很多硕士生培训院校建设了大量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其中,有企业资助学校在校内建设的实践基地,也有在企业建立的培训中心。实践基地内的教学将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和学习方法应用于学习实践基地建设中。为了完善教学方法,基地建设必须要强调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实现高校与企业集团成员之间在信息、设备、师资、技术、教学、实习、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培育工程硕士生教育的“集团军”。

实践基地建设与合作的形成一般来讲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带学生走入建设基地,进入企业实训,了解生产流程。然后,结合同学的学习需求,联系建设单位,初步设立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在第二阶段的实训中,校方要投入资金与建设单位共同构建学生实训机构,并形成管理体系。在第三阶段,由企业与学校双方综合学生的技能水平、特长、兴趣等因素,为学生初步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的储备干部或技术骨干。

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实现合作化的教学管理,能够使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最低“交易成本”,实现深层次的、可持续的“工学结合”。另外,在实践基地训练过程中,受企业联合建设的影响,很多学生毕业后留在了合作的公司工作,多数成为技术骨干,有的毕业生还升职为总经理助理,使其职工队伍实现了新老交替,整体素质得以提升。

4.制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评价标准。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在具体的评价标准制定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全面的评价改革,保证采用“30%课堂教学+30%知识应用能力+40%的实际能力”的考试模式,使得学生对实践的企业和实训基地也有足够的评价权利。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要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评价考核,要将成绩考核的单一模式向实践研究方面转变,而这种改革模式是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也是适合我国工程教育发展方向的。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完成一项工程方案研究或调查研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实现对工程知识的灵活应用;校方必须要建立全面化的课程和考核体系,彻底地将“实践训练”的成绩融入学科考核之中;校企双方共同对工程评估、工程预算、工程图纸设计、工程竣工结算等工作作出岗位要求,制定出各岗位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考核标准。最终,学生实践技能成绩由课堂教学成绩的平均成绩(30%)、校内教学态度的情感评价平均成绩(15%)、专业劳动平均成绩(10%)、校内实训活动平均成绩(15%)、实训基地培训平均成绩(10%)、毕业论文及学习期间内课题研究平均成绩(20%)六部分构成。完成了这些方面的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就获得了全面的提升和肯定,能够促进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当然,教学评价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措施实施之后,学生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活动,在学习一部分的知识之后,教师就会更加重视安排设置相应的实践应用及调查作用,学生开展实践研究活动并形成论文或调研报告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出现更为成功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李灵君,李晓莲,时志军.浅谈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甘肃科技,2011(14) .

[2]李明华,雷晓燕,童谷生.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3).

[3]宋平,杨连茂,甄良,等.浅议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

[4]王斌,苏同营,贾强,等.试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5]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

[6]徐军海,江莹.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第3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述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具备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教育教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骨干队伍的建设为目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拉开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序幕;1997年,教育部在国家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试点;2006年3月,教育部正式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束试点阶段。从1997年北师大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达57所。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到1997年招收普通中学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1999年至2001年,增加了其他中等学校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和有中学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干部;2002年批准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报考;2003年招生对象又扩展到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至此,一个全方位涵盖基础教育战线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已经形成。

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两者平行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体系。从1996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有关教育硕士培养的政策,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或按照规定免试录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承担工作任务,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1、课程设置。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目的是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现有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按照学分分配比例,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院校可以将课程设置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学分比重对等;专业必修课学分少于学位课;在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践性学分,辅助课程培养。

2、教学方法。教育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实践环节。在国外的专业学位教育中,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的是对培养对象的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培养年限。目前,各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均为两年,第一学年在校集中脱产学习,修满课程学分;第二学年回原单位开展实践并撰写学位论文,参加答辩。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学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吸收消化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对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三、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一,缺乏指导性和个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现代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从总体来看,培养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单一,培养出的人才没有个性;二是忽视教育硕士的特点,造成与教育学硕士的混同。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突出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形式,课程设置的重点在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这两者都侧重于基础类课程,各学校设置比较一致,传授的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学位课程所占的学时较多,必然削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结构中,公共课所占比重偏高,学科专业性不突出,没有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性。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更新。而各院校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活动要求差异较大,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重视这一环节。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求学位获得者既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课程的设置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冲突。如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融合,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应用型的培养理念。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既是开展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硕士教育的归宿点。明确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教育学硕士的显著特点。要求教育硕士的服务定位在基础教育一线,教育硕士不仅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加强实践性。为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质量,培养单位应参考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合理安排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课程,突出学科特色,重视实践性课程。其次,要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增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教学方法上组织互动和研讨。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系统讲授,使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开展系统的知识讲授、专题讲座,将课堂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提供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操作,强调经验与体验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第4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1.1 现状

1996年4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随后又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启动。在相关政策推动下,我国专业硕士教育在规模和门类上发展迅速,且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国专硕毕业生仅占硕士毕业生总数的7.2%,2013年则达到28.2%,增幅为4.57倍。到2010年12月,获教育硕士学位人数约达6万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第22条指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但目前专业硕士教育尚未做强,没形成良好社会认可,据相关调查,专业硕士对研究生教育总体满意度为61.9%,低于学术硕士。

1.2 问题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高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遵循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起步晚,导致了从学术硕士到专业硕士的简单移植。一方面,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导师队伍等方面受传统学术性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培养模式没冇突出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人们认识上有“边缘化”的趋势,定位不准确。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教育硕士的入学形式缺乏科学性,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急需完善,教育硕士的质量控制尚需改进。

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学术倾向性问题,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学位论文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质量控制与保障方面的问题等。其学术化倾向表现为与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同,只是适当降低标准;培养方案相N,只是在个别课程的安排上做少量的调整而已。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研究方向的特色不明显、学科专业知识过于陈旧以及外国语课程所占比重过大K。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导师队伍不专业,尤其是教育实际能力欠缺。学位论文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对教育实践研究重视不够。实践教学方面重讲授轻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教学模式和方法较落后。教育硕士的质M控制还缺乏较科学合理的标准,如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过程评价、实践环节等还重视不够等。

2.政策引领下的理念变革

2.1 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0年10月通过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总体方案》中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积极发展硕士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性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到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专业学位教育体系基本完善”W。国务院学位办1996年25号文件指出,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为主,重视案例教学,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联系。要求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开辟校校合作的培养方式,增加教育实习机会。

2.2 提倡多样化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框架日益多样化。2004年4月,教育部启动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这是政策调整最为频繁的一种模式。国家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由此形成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2010年12月教育部又启动免费师范生政策,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这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是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独特的教育政策环境影响的结果。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多样化是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优化的内在要求,另一政策动因源于我国对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村教师补充难的探索。

2.3 以生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一2020年)》确立了“育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工作方针,这对于教育硕士培养也是意义深远。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根本,把学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首位,关心每个学生,促进他们主动积极、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政策的演变不仅体现了教育实践的历史品性,也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2.4 提高质量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培养基本上采取导师制,导师往往只是生物某专业的教师,不熟悉教育学、生物教学理论;而且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和师资的有限,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加上自己本身平时的教学和研究就很忙碌,这样就更分散了导师的精力,造成培养质量的下降。再就是课程考核的形式单一,过多采用课程论文形式,不能很好地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已开始重视提高质量,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2013年3月联合颁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暨教育硕士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会议于2015年8月召开,提出了当前加快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有关举措和主要做法,以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3.生物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为了凸显教育硕士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必须正确认识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目标定位;加强教育硕士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育硕士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1 以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不仅包括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沟通和表达能力。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包括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等,其中情境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也是实践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经过反复实践和经验总结,可形成一套供课堂教学操作的工具系统,如教学流程、教学环节与步骤等,以形成教学的基本操作规范,体现教学模式的规范性、程序性与可控性特征。增设实用性课程,增加教育实习指导,提高学生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上,落实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制度保障、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基地保障和教育硕士实践工作的运行程序等3个方面。

日常教学中,教育硕士生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展开学术专题,写教案,做PPT,课堂讲演,写论文等,以提高其教研能力和教学技能。而且学生要很好地熟悉中学生物学教材,例举具体案例,不能泛泛而谈。还可让学生多方位参与本科教学实践,体验听课、讲课、出试卷等诸多环节。让部分优秀学生直接给本科生讲课,其他学生随堂听课,学生切实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还要适时设置微格课程,让学生尽量多感知教学,活跃教学,这对于无师范背景的教育硕士生尤为重要。还可组织学生到中学听观摩课,近距离感受生物学教学。学生多观摩、多体验参与,这也激发了他们教学的兴趣,拓展了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实践的潜能。

3.2 加大案例教学比例

教育硕士具有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应采取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案例教学及生物学教学观、学习观的更新,以提高学员的教学水平。为改变我国教育硕士的学术化倾向,教学方式应重视案例教学,向行动学习转变。案例教学目前在我国各类院校推广迅速,强调展示真实问题和具体情境,学生做出分析和讨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因此它是一种十分贴近真实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要素的教学方式。

学校应搭建一个教学实践共享平台,不但要加大案例分析的力度,编写与实际相关的讲义,还要为学生创造实际教学和研讨的机会。以案例教学为主,把案例作为一个主要载体,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将某些经典案例置入规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合体现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更利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来自实践,走向实践也是专业硕士培养特性的体现。案例库建设尤为重要,应围绕生物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如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体验式教学案例设计、多媒体教学案例设计、过程性教学评价案例设计等,教育硕士生亦可参与到案例库建设中,丰富相关内容。

3.3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

1)运用研讨性教学模式

研讨性教学模式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指导思想。教育者应建立一种合适的体系,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教学过程可视为一个激活想象、引发探索的过程,教师可视为学生的引导者、推动者和共同思考者,尽可能地把凝固、抽象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技巧与鲜活的个人教研心得结合起来,与教育教学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难题结合起来。如细胞膜的教学,传统的教学往往让学生看图片,用讲授和谈话的方式,学生靠理解和记忆来获得知识。而研讨式教学则可让学生首先思考一些问题,如细胞膜内外有亲水疏水之分,哪个部分亲水、哪个部分疏水,为什么?这就同时涉及细胞的生活环境,磷脂双分子层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等,学生会印象深刻。与实践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如剧烈运动后腿酸是何道理,发酵在生活中的运用,植物不能过度密植或施肥有何原理,遗传病的防治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主动探究。

2)重视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性的社会意义人际协同建构,合作学习很好体现了这种思想,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它能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对知识最深层意义的建构。如生物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容易记混。如细胞的成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内容多而杂,学生学习有难度。这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专题,每组负责一块,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教学模式是思想、方法、结构、模式等的综合体,在现实教学中,应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改良传统的讲授模式,还可综合运用角色扮演、多媒体、体验式教学、对分式教学、反转教学等模式来改善教学,活跃思想,提高教学效率。

3.4 完善管理制度和模式

管理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中,管理尤其重要。要从管理队伍和导师团队两个方面进行打造,才能为教育硕士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打造一支管理队伍,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

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是同等价值的,只是性质不同,要求规格不同。因此教学和教学管理应该与学术性学位相同,否则就达不到研究生的应有水平,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管理机构的设置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系统去支持,专业硕士教育难以实现。该机构可由生命科学学院主管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主管,督导相应工作。另设教育硕士负责人1名,协助副院长处理某些事务,也负责很多具体事务。下面还须设1~2名行政秘书,负责上传下达和处理日常事务。该机构结构完善,分工明确,其良好运作能确保专业硕士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2)重视教师团队的管理,建立教师选拔和管理机制

在某些院校,生物教育专业学位的导师队伍堪忧,这些院校对专业硕士性质不了解、不重视。只要导师需要或领导点头,这些教师都可以成为导师,遴选机制不健全。而领导的考虑也颇有道理,除了照顾部分未招到研究生的教师外,也有想整合资源,共同努力把事办大办强的思想。培养还好说点,但就业是个大难题,涉及指标考核。让某些领导或教授指导一个,将来学生去向也好些,出路也多些,这几乎成为所有生物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一个潜规则。这些导师的专业指导水准并不高,从导师那儿学生很难获取专业知识,倒是有很多学生被安排跟导师做实验,跑外调等。如有学生的导师是生态专业,还请假出去采样。这些都挫伤了学生教育硕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进取动力不足。所以,导师选拔迫在眉睫。导师队伍应以生物教学论专业和科室为核心,指导教师或具有师范专业背景,或是教学名师,或是品牌专业、精品课程负责人,或是教学能力突出,教学评价优良,或是教学技能大赛获奖者。导师队伍遴选不一而足,方法众多。但如果非教育硕士专职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并在全程接受督导。这样才能遴选出合格的导师,加强教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流工程;专业学位;质量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50-02

随着经济和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02年的16.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6万人[1],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是我国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

在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增长的同时,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发显得重要。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召开了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着力点之一。

由于物流行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高校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物流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但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物流专业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以及实验实践教学等环节都存在较大差距[3]。如何结合我国物流行业的实际情况,快速有效地构建符合国内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的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是保证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质量的核心问题。

一、质量保障体系在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质量保障体系指某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为满足用户和质量监督的要求所建立的质量体系[4]。这一质量保障体系在工商界取得了巨大成功,有效保障了产品的质量。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率先将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引入高等教育,提出了针对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5]。此后三十多年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等相关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发展为以政府、社会和高校为主体,通过质量管理、监督、控制、审计、认证和评估等一系列手段,所进行的教学质量持续促进活动[6]。在物流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点作用。

(一)有助于明确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本专业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构建物流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时,要加强实践导向,在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要着重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即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处理好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符合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性的要求。

(二)有助于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

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研究起步早,已基本形成规范。在构建其本国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他们均积累了许多经验。通过比较各国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采纳各个国家的优点,可以快速有效地构建起符合本专业实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多元化并加快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二、构建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加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从物流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实践课以及课程中的实践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要密切联系,在教学中开设更多的开放性实验设计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专业实践基地

为保证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渡,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教学实践是保障学生的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起步晚,很多院校缺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经验,经常以培养学术型硕士学位的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使专业学位硕士在实践能力上严重欠缺,偏离其培养目标。因此与物流工程相关行业企业建立高质量多元化的专业实践基地,实现高校与企业对学生联合培养,确保学生的实践时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此外,研究生通过专业实践基地可直接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其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落实双导师制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培养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评聘、培训、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积极吸收实际部门有丰富实践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校内导师完整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导师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实施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企业和行业相关部门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导师,不断扩大专业学位校外导师的规模。同时,学校应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培训交流,确保校内导师能够准确把握本专业的发展趋势。学校还应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强校内、校外导师之间的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三、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将实践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融合

专业课教学中,应以物流工程的基础理论课和技术实践课的教学为切入点,结合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特点,重点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学校也可聘请本行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事业专家或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讲授,并结合当前物流行业的热点和焦点,可以提高课程的实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当中。

(二)规范学位论文审核机制

首先,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选题应遵循校企合作的共同选题原则。学生应根据行业和企业实际需求,深入调查研究,重点研究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并对企业具有明显实用价值的课题。同时,学位论文应考虑到技术难度与工作量,使得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7]。其次,学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开题报告的管理与审核,对论文技术路线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进行把关,确保学生论文的研究工作顺利展开。在论文研究过程中,学校还应及时掌握论文进展,通过文献阅读报告和中期答辩等环节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学校还应积极同物流企业沟通,为论文研究的验证创造条件。最后,论文答辩时,学校应邀请物流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作为论文答辩的答辩委员,对论文的应用性进行评价。

(三)完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现有的物流工程教育质量评估通常为高等学校内部的自我评估,培养单位一般通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的经常性和系统性进行评价,检查相关规章制度与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确保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使学位授予工作与研究生教育活动满足社会的需求。这一过程主要强调学校相关部门的参与,通过各种有效的评估机制,对教学的输入、过程及结果等内容进行评估,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形成学校自我管制的评估体系[8]。

由于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物流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进行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时,还应努力不断完善外部的评估机制。首先,应该将物流工程相关的用人单位的意见、物流行业对学生的评价以及社会认可度作为评价指标。其次,建立校友网络反馈机制。学校定期与已经毕业的物流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联系,获取学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最后,积极开拓社会评价机制,让全社会监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快速获得大量公众对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

进行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构建物流专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有效确保学生提高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和物流行业对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喜,邢郦聪,高强.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基于调查

数据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6,(3).

[2]曹炳汝.基于“三维胜任力结构模型”的物流工程专业硕

士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6).

[3]张绪美.物流专业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5,(1).

[4]祁保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南

京:河海大学,2006.

[5]裴亚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熊玲,扶雄,李忠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

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

[7]熊玲,李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

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第6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 教育改革 全日制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073-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传统的侧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教育部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文件中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这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西安理工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97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现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13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09年招生30人,2010年招收66人,覆盖了7个专业领域。按照学校发展规划,今后将会逐年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

我校水利、电气工程领域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10多年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全过程管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证体系。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与中国东方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45个,依托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深圳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地开办教学点19个。

13年来累计招生781人,授予学位600余人,培养的工程硕士在西部装备制造业及水利水电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被评为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的担任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总指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由我校毕业工程硕士负责承建的汉江城市桥闸工程获2008年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还有的获得“2008陕西建设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顶得上。

虽然我们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有所不同,[2]其一是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在职工程硕士学制为3~5年;其二学生来源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了解,在职工程硕士全部来源于企业;其三培养与管理方式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全日制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在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加强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3]

2010年初我校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目标,组织全校工程硕士授权学科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我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学科课程体系由学位课、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组成,将学科的主要培养方向划分为几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模块必修课,学生入校后根据培养方向进入相应的模块课程,按模块培养,以方便毕业后在相应的领域就业。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为: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11学分,选修课8学分,模块必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改革的基本保障,我校目前工程硕士管理体系分为学校和院系两个层级。学校层面主要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校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与相关的协调工作,学生的日常培养与管理主要依托基层二级学院。具体运行时学校层面由研究生学院统管,学院层面由设立的工程硕士管理机构分管,主管院长全权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般问题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的管理体系,各院根据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运作体系。

为了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改革的需要,在已有机构基础上将成立以下机构:①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②培养质量专家监督小组;③校企联合导师指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保证培养质量,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我们还将陆续制定或修订以下管理制度与规定,如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技术难题攻关科研管理办法等,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3.加强信息化建设,研发并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提高管理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主研制开发一套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多个数据库,涵盖招生、学籍、培养与学位授予的所有环节,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与即时化。

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有效机制。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指导委员会,企业负责提出人才规划及能力要求,解决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技术难题供学生选题并进行相关企业文化教育。学校负责调整招生规模,建立课程体系,组织课堂教学,指导技术攻关,进行论文考核,培养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双赢。

2.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企业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在论文研究阶段,结合企业技术难题进行论文选题,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校企导师小组对论文进行指导,培养质量专家指导小组进行过程考核,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经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坚定了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信念。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落实与建设,实践课程的组织与考核,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学位论文的评审与把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第7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摘 要】我国现行的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亟待完善,本文对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了当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考核方式不合理、导师对专业硕士的指导质量不高、课程数量过多且学时安排过于密集以及实践环节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优化我国全日制商科类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04-02

自2009 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以来,我国专业硕士报考人数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164.9万人,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72.6万人,占报名总人数的44%。尽管至2015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总数有所下降,但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却呈上升趋势,几近与学术硕士持平,尤其是会计、金融、旅游管理及国际商务等应用性强、社会需求大的商科专业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更快。随着专业硕士招生人数的增加,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起步较晚,当前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亟待创新。基于此,本文以武汉某重点高校的会计、金融、旅游管理及国际商务四个全日制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时安排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全日制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一、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术界对培养模式的界定,理论上主要体现为“结构论”和“过程论”两种观点,“结构论”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过程论”观点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和特定需求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中诸要素的有机构成及其运行方式”。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则融合了上述两种理论观点。自专业硕士设置以来,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就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国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包括美国的“多种类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法国的“高等专业学习文凭”培养模式与日本的“专门职大学院”培养模式。近几年,我国学者通过对我国现有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如宋伟伟提出“二段制、双导师、三种经历”等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叶志明建议推行分类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黄锐认为应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1-3-3-4”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即“一个目标+三个模块+三种方法+四项保障”。钟晓军与楼百均提出“产—学—研—用”的递进式培养模式,即先实践、再理论学习、到实践问题研究、再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循环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的提出为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调查分析

本文从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指导质量、学时安排和实践环节四个方面对武汉某重点高校的四个商科专业硕士(即会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和金融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课程设置合理,但是教学与考核方式需完善。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共类课程,包括英语(或其他语种)、政治类课程;二是专业课程,主要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三是选修类课程,主要是学校为扩展学生知识面而设置的一些公选类课程。对于公共课程,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课程设置基本一致,仅仅只是英语涉及的专业领域不同。而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差别很大。专硕课程更多偏向于实际应用,如金融学专硕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和“企业并购和重组案例”等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了“旅游规划与开发实务”、“会展与节庆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能较好培养专业硕士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该校商科专硕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专硕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老师课程讲授为主,辅之以案例分析。学生对于这种授课方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授课方式需要创新,以培养未来工作实践所需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考核方面,专硕与学硕区别并不明显,专硕与学硕的很多专业课程都是采用课程论文方式进行考核,课程论文的选题由授课老师直接指定,完成形式也多是基于文献研究的定性分析报告,学生并不需要实际调研便可完成报告。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专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2.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指导质量不高。调查发现,该校导师一般指导5~6个专硕学生,同时,各个学院还为商科专业硕士生聘请了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业家作为校外导师,实行双导师制。但由于校内导师一般同时指导专硕和学硕,博士生导师还会需要指导博士生,由于单个导师指导学生过多,造成对专硕的指导力量不够。调查还发现,导师对专硕的指导次数和深度上均不如学硕,有的专业,例如某商科专业的导师甚至很少与其指导的学生见面,仅仅在毕业论文阶段给予专硕学生一些指导,如果专硕学生不主动找导师寻求帮助,导师一般不会主动联系学生;这表明部分导师对专业硕士的培养不够重视。另一方面,一些导师无企业管理经验,不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无法给专业硕士提供有效指导。此外,尽管专硕学生非常认同双导师制,但由于校外导师日常工作繁忙,对学生缺乏实际指导,这种校外导师多是流于形式。

3.课程数量过多且学时安排过于密集,实践环节管理也不完善。商科类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两年,研究生一年级一般主要学习专业课,研究生二年级主要进行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发现,该校四个商科专硕的课程学习时间主要安排在研究生一年级,仅仅只有旅游管理专硕有一门课程安排在研二上学期。以金融硕士为例,该专业第一学期开设8门课程,而第二学期开设13门课程。接受访谈的多数学生认为课程集中安排在一个学年不合理,课程安排过于密集,感觉学习时间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在实践环节方面,学校和学院鼓励专硕学生参加实习,但是对实习机会的推荐方面做得不够。接受访谈的学生中只有少量学生听说过学校有校内外共建实习基地,并且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或者学院安排的实习单位不理想,实习过程中管理也不完善,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寻找实习单位。

三、商科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1.优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要改进传统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商科专业普遍采用的案例教学方式,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主题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商科专业硕士项目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各个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基于此,课程考核方式也应突出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考核方式也应该体现学生创造性和实践能力,授课老师要创新考核形式和内容,如课程论文,授课老师可以指定某一研究主题,但不应对具体选题做过多限定,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同时课程论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献研究层面。要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企业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加强师资管理,提高对专业硕士生的指导质量。商科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需要商科专硕导师了解企业在相关领域的运作模式与规律,否则无法有效指导学生,也达不到专硕设定的培养目标。因此,学校应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支持导师在工作之余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运营情况与行业发展趋势,积累实际经验,从而在培养过程中为专业硕士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师资力量较强的专业还可以将专硕和学硕分开指导,即一个导师不再同时指导专硕生和学硕生,将对企业实践感兴趣的导师单列出来专门指导专业硕士生,这使导师能专注于企业实践领域的研究,从而提高指导质量。此外,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导师对学生指导的过程管理,提高导师对专硕的重视程度,并量化对专业硕士生的指导时间。当前针对专业硕士生实行的双导师制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证明,校外导师是专业硕士指导力量的重要补充。但针对校外导师对学生缺乏实质性指导等问题,管理部门应细化校外导师的管理制度,让校外导师真正发挥作用。一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增加校外导师的数量,对于校外导师的资格评审应当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突出对校外导师实践能力的要求而放宽对其学术水平的要求。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应制定校外导师的指导工作计划,确定指导形式与指导时间,从而保证指导时间,提高指导质量。

3.科学安排课程学习时间,强化实践环节管理。专业硕士学习时间短,应适当精简课程数目,并在课程结构方面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务类课程的比例,以应实务类课程为主,理论课程为辅,突出商科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此外,鉴于当前专业硕士课程安排过于密集的问题,可适当调整课程在各学期的学时安排,在专业硕士第三学期可以适当开设专业课程,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实践环节的管理,改变当前粗放式的管理现状,特别应细化完善学生实习涉及的实习导师管理、实习内容选择以及实习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学校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校友资源,积极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优质的实习基地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还可以成为学生的就业平台,实习基地所在公司也希望通过学生实习的表现挑选所需的人才。因此,公司会积极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J].吉林教育科学,2000,(3).

[2]刘小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2,(6).

[3]庄玉琳,仝泽民,张日军.中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石油教育,2014,(5).

[4]宋伟伟,李阿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文献研究[J].文教资料,2011, (11).

[5]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6]黄锐.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2(11).

第8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基金项同:本文受2013年度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DYY13132)资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我国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普遍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象,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一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做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没有具体实施的实例。而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鉴于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了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产品开发类培养方向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采用该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所需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不仅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而且还可以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

(二)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在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以在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在研究生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等充分凋研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三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

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方面,由于在构建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的硬件保障,所以作为导师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多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并把相关的企业确定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出扎实的培养平台,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二)导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多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本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导师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参与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销和管理。另外要选择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副导师,鼓励导师们与副导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由于本培养模式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产品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这些工作可通过导师与企业副导师以及与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和商学院老师组成导师组的方式解决。

(三)质量考核体系建设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导师考核及同学评价及综合测评等多种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提高结合工程实际的考察课程科目的比例。对于市场调研及公司运作等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在导师组指导下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习实践考核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企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企业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方面来考核评定成绩,整体评价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论文质量考核体系方面,评价论文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看论文的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论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三 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作者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学生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后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商学院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包含了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 结语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在选题方面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课程设置只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的弊端。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的研究内容,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倪敬,孙琚.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3]章雁.创新教育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保障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3(7).

[4]邹玲,汪毅能,陈启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探索,2013 (11).

第9篇:结构工程硕士论文范文

关键词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 创新能力 CDIO TRIZ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Full-time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Mode

GAO Bingkun, WANG Xiufang, REN Weijian, SHAO Keyong, WANG Qiong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Heilongjiang 163318)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of full-time graduate professional lack of enterprise engineering experience, poor practice, constituted from the culture, creativity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CDIO-based teaching system to build, to build a multi-level system of practical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five areas to explore their cre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 for full-time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and provides a guidelin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full-time engineering graduates; innovative ability; CDIO; TRIZ

1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构成研究

高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所用的,通过调研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数据,明确企业对于工程实践能力的需求与大学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之间存在的差异,分析大学、企业和培训等不同机构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对现有工科院校培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是否满足企业的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目前中国国情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创新实践能力框架构成,从而明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点,研究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摸式,从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实践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工程界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国际竟争提供教育保障。

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表现在基于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水平与价值。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实践能力由贯穿于创新思维与意识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构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整合与信息处理能力、交流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工程领导与组织管理能力等构成,①其中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构建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体现了专业价值的核心能力,知识整合与信息处理能力、交流表达与团队协作能力、工程领导与组织管理能力并不依赖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但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综合素质的体现。

2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思维与意识是是否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先决条件。目前毕业后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是跨出院校门直接进入企业,书生气较浓,缺乏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因此,开展制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分析,探索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的培养对策与措施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要进行创新性活动,如果有TRIZ创新理论的指导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TRIZ理论为人们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工具,③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TRIZ理论将不同的发明创造遵循的共同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展TRIZ理论创新活动,将创新方法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3 基于CDIO的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突出工程教育培养,以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和自动化领域为例,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研究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系统、功能模块、基本单元”为主线,形成内容模块化的一、二、三级课程群和易实施的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一级项目为包含本专业主要基础课程及综合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项目为专业学习过程中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要求的项目;三级项目为加强核心课程、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④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设计过程中,一般是以问题、项目展开教学。科学研究种类繁多、方法各异,但(下转第89页)(上接第61页)它的基本步骤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处理分析资料和验证假设并推演结论等五个步骤。从逻辑上来讲,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推演、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具体、证明―反驳等。针对上述研究方法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和自动化领域遵循CDIO模式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明确地开展教学,让研究生更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及有效性。

4 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集工程训练、创新教育、科技竞赛和科研开发相结合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工程训练基地包括校内训练和企业训练,校内工程训练基地有专业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企业训练基地包括校企共建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企业实习基地。专业课程实验主要在专业实验室进行,科技竞赛和科研开发主要在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校企共建研究生实践实习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完成。在科研开发过程中,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结合科研项目,进行目标式管理。构建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工程背景,激励自主探索的优势。

5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

在开展工程训练、创新教育、自主实践、工程实践和竞赛等教学活动过程中,传统的“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手段将不再适用,构建多元化的评价和考核手段,⑤以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为主要考评依据,形成基于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比如针对参加科技竞赛学生的评价,根据竞赛成绩按等级进行成绩评定;针对工程训练、实习和实训的评价,强调实践过程和结果的统一;针对创新教育的评价,按照创新活动的等级和成绩来进行评价。同时,给予创新学分、授予荣誉和奖励等多项激励措施。

综上所述,本文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以TRIZ创新理论为指导,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工程型人才。

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东北石油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注释

① 王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6:27-32.

② 张倩,李治源,赵科义.军队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9-20.

③ 任重昕,苏永涛.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30-13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