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精选(九篇)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第1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大量开放教学资源,包括国内综合网站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爱课程等;门户网站公开课如网易公开课等;综合资讯类学习资源如TED-Ed等。天津中医药大学拥有六个学科的部级精品课:针灸学国家精品课、方剂学国家精品课、中医儿科学国家精品课、中医内科学国家精品课、中药学国家精品课和临床实训国家精品课。但是如此丰富的开放教学资源却基本没有应用于日常教学当中,如何有效利用高等医学教育资源,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效评价、快速迁移的学习需求呢?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医学教育资源。首先要将目前建设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加以引导利用,确保学生有目的成体系的进行学习使用。教师可以将开放教育资源引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还可以针对知识的结构体系对课堂知识进行相关内容的延伸,向学习者进行推广,使其在课堂学习之余,进行拓展性学习,深化课堂教学。其次要积极探索和深化大学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利用开放教育资源。例如不少创新型教师开始尝试在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习基础内容,在课堂中通过答疑、协作、展示等多种学习模式进行知识的操练和应用,使学习者充分了解学习内容的来源,所学知识内容如何应用,充分满足课堂教学和学生知识体系的架构。

(二)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引导学习者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对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学习者而言,当前学习的知识和未来的知识应用,大多数偏向于常识性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学习的发生除了个人的知识建构之外,还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的知识进行内化,通过不断的接收新的知识信息,对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构建新的个人知识体系。尤其是身处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涌现的时代,学习者应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其有效迁移到工作场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高等医学教育中需要为学生创建友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使学习者准确便捷获取知识的同时,传授其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个人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有助于终身学习。

二、智能终端技术为高等医学教育提供的新教学模式

智能终端技术日新月异,移动终端阅读、虚拟现实技术等发展迅猛,这些新媒体带来课程呈现方式的变革,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形成环境和建构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形成个人学习环境的生态系统,接下来将结合高等医学教育学科特点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学仿真技术———增强真实学习环境人机交互新方式。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户对现实世界感知的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并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场景或系统提示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现实的增强[1]。利用增强现实技术的特点对教学进行优化,例如进行教学的医学专家教师可以通过虚拟眼镜观察患者,通过使用者观察点和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物体的定位相结合,记录患者症状并分析病因病机,对诊断过程和治疗过程进行一步一步的介绍,展示实践操作的整个过程,具有实时交互性。学习者可以清楚看到真实学习环境中如何观察分析诊断,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能够清晰了解他将如何实现知识获取和迁移,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构建能够迅速迁移的知识体系,实现完美的人机交互。

(二)医学虚拟技术———基于游戏的学习。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VR)是一种综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制造逼真的人工模拟环境,并能有效的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感知系统行为的高级的人机交互技术[2]。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医学教育中实践性很强的知识具有非常好的呈现效果,例如对于解剖模拟训练、针灸疗法等。在此基础上,加入基于游戏的学习理念,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游戏关卡、通关秘籍等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通过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等锻炼学习者操作技能的同时提高其合作能力。

三、结语

第2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1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现状

1.1 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既定的教学目 标,教学者需根据教育理论及思想的指 导,经过不断的整合与修正,最终形成一 套较稳定、系统、清晰的教学方法实施策 略体系1。在传统医学目标的要求下产 生的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授课为 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 LBL) ”这也是目前为止我国高等医科院 校最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以班 级为单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课堂 的讲授和少量的实验课为主进行开展。 学生大多是为了考试和取得文凭而学习, 符合我国早前的“应试教育”理念。而在 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此种教育模式的弊 端也日益暴露,其所培养出的医学生虽然 在基础知识及技能训练方面有较好的掌 握,但其薄弱的临床操作应变能力,创新 思维以及获取知识自主性的缺乏,在一定 程度上令他们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医疗环 境面前显得束手无策。

1.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的运 用以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在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下,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被国内的大多数 教师所采用,讲授书本知识占据了课堂教 学的大部分时间,而教学过程也存在着单 一反复的现象,基本呈“预习-听课-复习” 三点一线式,很难有讨论式及自主式的教 学设计在其中。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在一 味的被动学习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以 及创新能力,知识面过窄,思维受到 局限。

1.3课程设置

“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通过第一阶段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第二 阶段临床专业课的强化和第三阶段临床 实习的技能训练来按步骤来培养医学人 才,是我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课程体 系2]。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其具有一定的 系统性和完整性,既便于管理又有利于在 财政方面的控制。然而,其弊端在于这种 传统的课程设置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不够重视,专业相差不大,缺乏多样性,基 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某些课程还存 在严重重复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 课时浪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体看来,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虽然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路取得发展与成 就,但还依旧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严峻 问题。为此,根据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及卫 生服务模式,我国于2001年《中国医学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要深化 医学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特别围绕培养 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手段等几个方面3。于是,近年来我国 也有不少医学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协同部 分医科院校着手探寻国外的一些先进的 医学教育模式,特别是在该方面上取得显 著成就的美国,向其相对成熟优良的医学 生培养理念进行学习借鉴,同时也对国内 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改革。

2 我国在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的新尝试

2.1由LBL向PBL教学模式的探索及转 型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也被称 为基于问题的学习。该教学模式相较于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异,其特色

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 题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的自我导向 式学习。在北美,该教学模式于上世纪80 年代后获得了较快发展,而到1991年,全 美已有70%的医学院不同程度地采用 PBL教学模式4。相较于海外,我国的 PBL教学模式实施较晚,上海第二医科大 学和西安医科大学于1986年首次对该模 式进行尝试。而自1990年以后,便有越来 越多的高等院校对其引进及采用。其中 较有代表性的是湖南医科大学、第四军医 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等。这些 院校在各类课程中探索并尝试开展PBL 教学[5]。归纳起来,其实施形式主要有两 大主要模式:一种为纵向,另一种为横向。 纵向的PBL教学也可称为“学科内的PBL 教学”该模式小范围的应用于某一具体 的学科之中,通过学生小组自主式的讨论 来获取医学知识,不涉及与其他学科及课 程的交叉渗透。而横向的PBL教学也叫 做“跨学科并行式的PBL模式”它将各学 科知识相互整合归纳,由专门的教学团队 对课程设置围绕器官、系统等方面进行设 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新式的课程模式与 传统并行,实现不同模式间的优势互 补[6]。

2.2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 生为中心”的教学过渡

在国家政策的反复倡导以及各医学 院校在教学实践的实际需要影响下,高等 医学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强化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 学习阶段,更加灵活和恰当的将不同的教 学方法应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各类课程之 中。将传统的灌输式或充电式教学方法 转变成更为积极的互动形式教学。在教 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出不同形式的教学 方法所带来的效果存在着明显差异。因 此,近年来,我国的各大医科院校争先尝 试将新式教学法应用于各类医学课程中, 如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计算机模拟教学 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然 而,医学教学方法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 关键在于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 学目标选择最恰当,并且最能保证医学教 学效益的一种或几种7。

3 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3.1教师培养难以到位且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现行的传统LBL教学模式在中 国根深蒂固,虽然近年来关于新模式的研 讨会议频开,且国内各大院校也广派师资 去国外及台湾地区进行学习交流。但多 数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PBL精髓;而 学生方面接受LBL由来已久,亦难以在一 时间良好适应。因此师生双方对于新种 教学方式缺乏必要的心理及技能上的准 备。另外,在客观上,PBL模式自身的属 性要求在我国的实际教学情况中受到制 约。7-8人的小班授课,对于指导教师人 数要求巨大,供需矛盾突出,且PBL对教 师的教学基本功以及对课堂氛围的驾驭 能力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在未能将师资力 量充分建设完备之前,冒然改革会影响教 学质量,并打击师生双方的积极性[8。

3.2缺乏相配套的规范教材

由于我国尚未正式将现代医学教学 模式及方法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因此缺 乏与之相配套的医学教材。现已尝试投 入改革的医科院校大多是通过自主编写 教材来满足教学需要。而这就存在着一 定的不规范及不科学性。另外在PBL教 学中,目前国内院校多数是沿用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其编排体系仍针 对于LBL教学模式,使得PBL模式在开展 过程中障碍重重。

3.3相应的政策及评价模式有待同步 各医学院校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政 策扶持以及经费资助,在经费吃紧的状态 下,实施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硬件设 施便难以同步配套,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教室,图书馆藏书量以及必要实验设 备的短缺,都在影响着医学教育改革由传 统向现代过渡的步伐。因尚未建立完善 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会致使很多院校在 尝试改革之后难以衡量且对照比较改革 效果。

4 针对我国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中存在问 题的相关对策

西方的现代教学思想固然存在着一 定的优越性与先进性,但其模式始终是建 立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的医学教 学体系,在医学教育改革的路上,我国仍 然要坚持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 国医学教育实际情况的国际化教学模式。

(1)明确新时代的教育目标,摒弃传 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综合、全面的培养 学生,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临床 操作能力方面。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占 有一定的主动性,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及时调 整不同的授课模式,如:启发式、交互式或 自学式等。在教学中,需多鼓励学生主动 提出问题,在小组的集思广益中获得答 案,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答案。以此来加 深学生对所获取到的知识的印象,同时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能力。

(2) 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应增强 教师的业务培训。不应仅停留在学科内 专业知识的更新,更应加强教师对教学方 法及教育思路方面的学习,对于国外一些 新的教学思想及模式应及时进行了解与 借鉴。并尽可能的在教学中予以运用和 尝试,不断优化和总结适合本学科专业的 一套教学方法。

(3) 根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的 同时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体系。教学目 标是使学生在授课中学到理论知识的同 时能够在临床中更好的动手实践,同时具 有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而不能是为 了在教学中使用某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及 教学方法而走形式。要在教学中将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合理 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避免长时间进行 单一的理论学习。所选用的教材应具有 该学科的代表性以及时代性,增强与医学 相关的边缘学科的交叉渗透程度,同时降 低陈旧版本书籍在教学中的使用率。而 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同的课程之间也应当 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联系,发挥其整体作用。

第3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改革; 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121-001

高校教学工作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理论运用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但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现状分析

1.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一方面,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高等院校培养出来很多应考精英,导致很多学生都是高分低能。另一方面,很多高校都提倡产学研结合,高校自身承担着教育理论教学工作,实践教育就由社会来完成,但实际上,产学研结合更多的是口号,很少高校能做到。

2.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

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个体性和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后的教学观念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绊脚石,如果不改变这种观念,改革就很难取得有效进展。另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模式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培养和就业的冲突。专业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了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是找份工作。然而目前多数高校都只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二是上课和找工作的时间冲突。一般本科在最后一年都可以开始找工作,然而这个时候还有很多课程未完成,导致既没有充分时间找工作,也没有很好地完成学业。

3.教学管理体制与教学评价落后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严重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管理体制不可行,过分强调管理过程监督职能,而忽略了管理效果和服务职能;二是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权责部分不合理;三是教学效果评价不科学,对学生的考核以考试成绩为主,对教师的考核以规范为主;四是资源配置方式不恰当,不利于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多数高校评价学生的学习基本是看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高校所采用的评价工具也是传统的考试,学生的学习评价以教师为主的,这种评价方式就没有反馈功能,无法激励学生学习,更不能提高教学效果,严重阻碍了许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1.遵循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则,增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要遵循改革的原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改革的关键要素,努力提高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要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的原则,实行任课教师审批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提高各科系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学实践需要考虑到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和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要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同时,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施新型教学模式

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是难以应对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的。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就要贯彻四个理念:一是素质教育理念,结合学生个体特征和课程性质,注重学生全面素质评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通识教育理念,专业教育使得学科过度分化,使学生知识面变得狭窄,国内知名大学纷纷设定了自己的计划,比如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三是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理念,把以课堂传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和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要想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做到四个方面:一是主动学习,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二是自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三是多样化教学,以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四是以人为本教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

3.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一方面,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做好课程体系的改革工作,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核心,紧跟时展步伐,及时更新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了解并掌握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二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形势,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向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三是加强学风建设,树立现代学习观。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现代学习观,不断更新的合理知识结构,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提高高校教学综合效果。

三、结语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虽然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改革的重点都是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大学生。在改革中还有很多困难,这就需要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改革措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第4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针对性 科学行 教学方法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关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讨论也不少,各种改革已是风起云涌。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都有振臂高呼之意,但当我们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职业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还有许多问题。

一、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的原因

“课堂教学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教育理念层出不穷,几乎所有的高职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还是课堂教学的方式都需要改革,但现实情况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相对滞后呢?1.只注意到“点”的示范,未注意到“面”的推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学中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管理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做得最好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取决于最差的;同样道理,改革成效好坏不是取决于“点”,而是体现在“面”上。当前最为迫切的是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铺开。 2.只注重教,不注重学,是另外一个原因。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两个最重要因素,两方面必须同步配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生效。

二、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是指教学活动既有质又有量。量对应的是效率,质对应着效果,有效就是既有效率又有效果。但对高职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 所以对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 首先,高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三、高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一)更新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

(二)着手创新科学评价机制,在管理中体现改革价值导向的新标准

从各种各样的高职学院的教学管理来看,当前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仍是“教学规范”。就“规范”本身而言,其作为课堂评价主要依据是无可厚非的。但“规范”与“创新”本身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是一种交替发展的过程。“教学规范”应该是动态的,更应是发展的,切不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其涵盖的指标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作相应调整。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着手改变这种评价机制鼓励教学创新,就是鼓励教师在课堂外积极探索教材教法,在课堂内充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学创新,就是将“有特色”的课堂方式推而广之,并逐步将相对于“原规范”的创新演变成“新的规范”。例如,时至今日,为了正确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教学规范”的指标至少应该增添如下几条:教学观念是否转变?课堂目标是否全面?活动方式有无创新?教材运用是否灵活?课堂悬念是否适时变化?还包括课堂开放的程度,与社会的联系和教学时间的分布等。作为价值导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面对常见的一些专业现实问题,学生有没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没有通过查找资料、广泛寻求合作、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显然应作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衡量标准。改变当前单独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测试的做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一种职业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并逐渐与社会完全接轨。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课堂教学设计思路的变革。改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主线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中以能力形成为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总结课堂效果,定期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课后,教师要花相当的时间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检查。通过检查,发现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舒心、愉快的接受所教的知识。

总之,通过反复的琢磨教学,掌握一套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体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第5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考

高等教育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洗礼,前辈们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本来可以盖棺定论了,可是经过官方的调查,发现大量在校考试成绩和表现优异者在工作岗位上都泯然众人矣,即所谓高分低能,于是大量的教育教学改革就轰轰烈烈开始了。

当前如火如荼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是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和各种新兴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二是让学生完成完整的本专业及相关知识的储备;三是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本科现在也开始适应人才招聘市场需要,加大了实训环节的比例;高职(专科)在1994年以前为2学年制,以后改成了3学年制,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学校多呆一年可以减缓社会就业的压力。现在高职改革的方向有两个:一是压缩理论课时,加大实训环节,目前都是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实行2+1模式,即2年理论教学,1年顶岗实习,而且理论教学中加大实训环节的课时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中,砍掉了好多课程或者压缩其课时,把好多考试课变成了考查课。二是面向考证,实行双证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想走出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书的模式,想法设法是让学生更容易更快的去接受知识,便有了多媒体、实验室等。我们要思考的是,这样做的利弊和改革前的利弊有什么不同;我们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结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虽然我们正处在经济转型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改革的失误,但分析判断和思考或许可以减少掉到河里的机率,减少失误,顺利通往彼岸。下面就具体分析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也希望更多的同仁来参与讨论。

一、高分低能的问题

我们高等教育对这个问题解决办法是加大能力培养,也就是加大实践和实训课程,现在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提倡产学研结合,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学习。这其实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治标不治本的举措。因为高分低能的原因是我们的考试制度,在考试制度下必然会产生一部分应考的精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考试制度,去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二、“产、学、研”结合的问题

目前更多是口号,很少有高校做到了这点。因为教育本身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承担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承担着教育和理论教学,附带实验和课内实训,大量的实践教育应该由社会来完成,我们的高等教育不应该解决由社会承担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也解决不了。我们保证本科4年的理论教学,高职三年的理论教学,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应该是很快的能适应工作环境,而且在实践中不会因为理论的缺乏而困惑。照我们目前这个思路,学生理论少,在实践了一段后又得回到学校来系统地学习理论,而又有多少学生能做到。

三、“2+1”模式的问题

本身3年的课程,现在压缩成2年,还要加大实训环节,势必要压缩课时和砍掉一些课程,现在又提出要解放思想,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面向考证。一个专业的完整的课程体系就支离破碎了。这样如何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1年的定岗实部分学生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的,也就意味着在校的专业理论学习对定岗实习没有任何指导意义,而定岗实习对所学的支离破碎的理论知识也没有任何对应关系。

四、专业培养和就业的关系问题

专业培养更应该考虑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仅仅为了学生找个工作。其实学生不上学都可以就业的,之所以上学就是为了受到更高更好的教育,将来找工作起点更高些,未来的发展更有前途。而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充足的教学时间。

五、上课和找工作冲突的问题

一般本科第七学期就开始找工作了,而这时候还有很多的课程需要学生来完成,包括毕业论文的撰写,其结果是工作没有充分的时间去找,课程和论文也没有保质保量得去完成。在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有人建议第七八学期干脆不开课了,那学生肯定就不来校了,放开去找工作,问题是学生的这些课程不完成,怎么样保证学生的质量啊。

六、校企合作的问题

其实校企合作都是个口号,没有多少企业愿意让学生去实习的,除非是工厂式简单的做工,即使让你去实习了,也不会把重要的环节让你去做,充其量就是跑个腿,根本就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而高校本身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的机会或者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工作和锻炼,增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学生搞卫生、学生进行新生和家长的接待、学生自己注册报名、学生轮流校警当值、各种活动作扮演不同的角色等。当前高校一味舍弃自己的资源而一厢情愿得去搞校企合作,实在是舍近求远。

七、“双师型”教师和“走出去,请进来”教师的问题

“双师型”教师其实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大部分拥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根本就没有实践经验。所谓的“走出去,请进来”也是徒有虚名而已,有多少老师能走进企业去学习,又有多少企业实践者能站上讲台。

八、学校培养和市场需要的关系问题

市场需要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学生毕业一般没有工作经验,实际上最终学生都步入了市场。在方面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人才需要步入市场,市场也需要大量的人才,而高等教育单位要在市场里有主动权,必须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质量越高,就越会受到市场的青睐,不能去迁就市场,造成质量的下滑,反而受到市场的挑剔。

第6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用人单位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创新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建议:①专业教育除了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传统设计方法外,还应加强现代设计方法、电气技术及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②拓宽学生知识面,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和生产实际,增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激发学生思考新问题、探讨新知识的创新欲望,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及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2 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高等工程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与企业合作,结合生产实际,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受教育者具备多种工作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2.1 各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较为相似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不同的侧重点,重点大学和一般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应各有不同。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近年来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仍有一般工科院校,在攀比甚至模仿重点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了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2 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教育 传统高等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理论与传统设计方法的培养,学生也不习惯且缺乏需要自己思考、自己动手才能完成的实验、工程设计、实习方面的训练。在本科阶段学生能够学到系统的基础与专业知识,这也过多地占用了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及知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2.3 传统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灵活性较差 由于受过去教育体制的影响,绝大多数院校虽然实行了学分制,但是学分制的作用不强,必修课的比例过大,辅修专业的限制过死,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较少,限制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2.4 课程设置陈旧,文理分隔、理工分家 现行高等工程教育过分强调学科理论体系和自身的属性,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成果没有及时在课程中体现。专业知识陈旧,部分内容脱离了生产实际,学生感到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受传统教育体系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对文学、历史、社会、艺术等方面涉猎很少,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3 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3.1 课程改革的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体现工程科学的实践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是一个把知识变为生产力的过程。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保证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获得培养目标所要求的知识和能力训练,并且把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为符合科学规律、符合认知规律、符合教学规律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保证他们有机会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的工程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继续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会活动以及组织管理的能力、适应新的工作领域的应变能力。

3.2 课程改革的思路

3.2.1 改变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向多样化发展。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复合型的技术人才是当前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应根据不同的人才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设置多样化,以培养多种规格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以满足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要求。

3.2.2 整合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加强学科间融合。建立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增设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相互交叉,穿透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在课程内容上进行更新,随时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新成果、新观点、新动向。

3.2.3 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教育。加强基础课程的含量,立足于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制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分配,拓宽专业口径。

3.3 课程改革的方案

3.3.1 加强素质教育、强调能力培养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新时代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应根据学校教育特点,将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既具有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有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3.2 加强课程整合、突出时代特点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当今,科学技术和技术知识都发展迅速。为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先进的现代工程技术和技能,必然要增加课程门数和教学内容,从而加重了教学和学习的双重负担。因此,必须整合课程内容,突出时代特点。高等工程教育课程的整合应该采用学科整合课程的模式。以基础知识、工程技术、技能为主线整合各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使课程内容的重叠和分化减少,精简不必要的内容,增加现代工程技术课程的学时,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核心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最基本目标实现的主干课程,其课程门数不能过多。例如,现在各高校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开设了四五十门课程。如果能把高等数学、科技英语、计算机技术、力学、机械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内燃机构造与原理、内燃机设计等课程确定为核心课程,再加上四至六门选修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即可认为学生达到了本专业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节省下来的时间,可让学生学习自己爱好和有兴趣的课程,从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3.3.3 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目标。高等工程教育要面对21世纪的挑战,必须改变教育观念,除要加强素质教育外,另一关键是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各个实践环节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大力建设并努力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千方百计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创立新的教与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地学习。另外,工程实践教学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通过工程实践才能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际的东西,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给予他们一个充满创新的工程实践的环境。

3.3.4 加强工程实践,提高工程意识 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因此,高等工程教育既要注重科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工程技术的实践,加大在工业企业中学习工程技术的力度。因此,课程内容除了包括基本的科学知识外,还应大力增加工程技术的实践内容。工程实践除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在工程实践中,使用各种工具,操作各种设备,通过对这些工艺设备的观察、调整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以提高,工程意识得以加强。

3.3.5 因材施教、扩大自主学习空间 在学分制上,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采取全面性的学分制,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能够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性。对于学生中学习困难的可以推迟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前毕业或加选辅修专业,即推行弹性学制。除此之外,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选课,并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使用新的方法学习。要让学生知道自学是靠自己提出问题,又由自己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新知识、把握前沿科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路甬祥,王沛民.工业创新和工程教育改革.高等工程教育,2001(6).

[2]裘松良,叶望,谢建精.高等工程教育中实施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探索.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24).

[3]黄志刚,郑家麟.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辽宁教育研究,2005(2).

第7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05-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近年来,教育部对中小学基础教育全面推行按照《科学课程标准》进行改革,新课程的轮廓已大体趋于清晰和稳定,它是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任务、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和创新。但这种改革决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改革密切相连,因此认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1 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

基础教育的改革是多方位的。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重构了基础。基础是重要的,但基础本身也在变化,基础的结构也要完善。现阶段,在基础的结构性分析上,仅仅简单地强调知识基础是不够的。要考虑到能力结构的问题,考虑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含义,因此,需要我们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突出了素质教育。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突出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等等。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培养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构思未来。使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探索未知的方法。把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以及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伦理观。第三,基础教育的改革要面向现代化。课程的内容要充分地反映时代的特征。在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应该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使学生立足眼前,放眼世界。既秉承传统,又反映现代,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第四,基础教育的改革强调多方位的交叉综合。首先是培养目标上的综合。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对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了新高度、新境界、新要求,要求教育把思想道德素养作为核心,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着力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些是对人才培养的高度综合的要求。其次是要实现内容上的综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实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明确提出要开设“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当然还要实现课程形式的综合。研究性学习就是这样一种具有综合形式的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性学习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个性成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学生群体性共同发展出发,充分体现创新性学习、多样化和差异性学习、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以及互动性合作学习的特点。

2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容与特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连,高等院校不但肩负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任务,同时还为基础教育提供师资,因此,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形势,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充分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以我为本,博采众长。逐步改造中国固有的教育体系,努力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历史性转型,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制,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完成大学本科专业知识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遵循学科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体验、启迪教育智慧与端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加强大学本科阶段的文、理通识教育,使他们具有厚实的文、理各学科专业知识及人文和科学素养。同时,在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体现不同的培养要求,强化其教育教学的专业性,使准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在毕业时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综合性的职业素养。

(2)优化学科结构,从当前高等院校的实际出发,参照国内外大学教育的成功经验,调整学科布局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体结构,形成以专业教育为主干,以通识教育为辅助的相融相谐的学科群;优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具体学科结构;优化特定专业、学科结构,使之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3)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是学科专业建设的基础。应遵循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紧密结合、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启迪教育智慧与培育教育价值观紧密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科学设计并建立课程体系。一方面,科学论证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在夯实学生文理各学科专业基础的同时,科学设置教育学类、心理学类、信息技术类、科研方法类和教育实践类的教育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从事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充分重视本科教学实践科目的学习和考核,加强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毕业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等教学环节的训练,重视到中小学教育实习的实践机会,为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应用型的骨干教师。

3 结语

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具有百年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究竟何去何从,迫切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以新的战略思维,作出恰当的定位。只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本陆.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争鸣.湖北教育,2006,11,8-13.

[2] 屠莉娅.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国情的适应与创造.全球教育展望,2007,8,20-25.

[3] 丁邦平.以学习性评价促进探究式教学.科学课,2007,5.5-6.

第8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函授教育;教学改革;设想建议

一、成人教育对象的特点

成人学员与普通高校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一)学员年龄相对偏大

成人学员来自社会各个不同岗位,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学习内容要求“务实、急需、有用”,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

(二)工学矛盾突出

成人学员主要靠业余时间自学,工学矛盾突出,学习条件较艰苦,有着更加沉重、更加严峻的学习压力和困难。学员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我国经济和文化的不发达,能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是有限的,在职人员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不仅要得到单位批准,而且也受到招生计划的限制,而一旦得到单位批准并录入高校成教班,往往也得到了单位的准许,既带薪学习,又报销学费,学员后顾之忧少,可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在现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大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形成,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越来越多,成倍增长,过去那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条件没有了,只得边工作边读书,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既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

(三)各方面条件参差不齐

成人学习就是指成人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成人学习就是一种实践,就是解决问题,就是生活而且是终生的,就是积累经验,也是一种超越,是愉快的,也是艰苦的,学习就是向前发展。但是,成人学员的年龄、文化基础和智力水平等参差不齐,每个学员个体差异较大

(四)成人学习的障碍大

北美和欧洲国家的调查及我国多年来成人教育的研究表明,成人学员面临的环境障碍有交通不便、无人照看孩子、居住地区偏僻、社会舆论、文化氛围等。参加业务学习的人大多是在职人员;办学机构方面的障碍;教学安排不方便学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学管理方法还不够灵活、课程缺乏吸引力等;心理障褥表现在成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由于以前的失败经历而恐怕新的失败、不了解学习需要、对教育机构抱有成见等,年纪越大、学习起来越困难。

总之,成人学习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认识和方法两方面。归纳起来有:1.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信心;2.回归校园的不适应性;3.时间不够用;4.对学习内容整体把握不够。

二、当前成人函授教育存在的问厘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经过探索、实践,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规模与普通高校并驾齐驱,但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看,它尚未完全发挥其潜在的能量,和人们对它的期望值相差甚远。

(一)“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各函授站成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加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成教学校的函授站多把重点放在创收上,而对成教教学方面关注不够。

2.各函授站教师在教学方法、手段、内容上普遍没有注意成人的特点,多数教师还是照搬普通高教的现成模式。

(1)成人教育师资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存在“轮流坐庄”的现象。

(2)教学大纲、自学指导书和习题集等与教材的配套建设不尽如人意,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办学条件、配套教学设备落后。

(二)“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到课出勤率很低,迟到早退现象屡见不鲜。就以我站及周边站对学员面授的到课率情况调查,出勤率只能达到35―45%。

2.学员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有的班级及函授站集体作弊。

3.多数学员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少数学员迟交作业,更有甚者不做作业。

4.虽然教师要求学员课后自学,但真正自学者甚少,有的到考试时,书还是崭新的,动都没动过。上面授课都很少到课,更何况自学呢?

三、改革成人函授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设想和建议

针对成人的特点及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几点改革教学及管理的设想和建议:

(一)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信息更新速度快,运行周期短,成人学员仅通过学校的学习是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而要通过自己平时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他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再次进入学校和一些培训机构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造,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个人学习的潜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就为成人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只注重理论讲授,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成人教育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性强,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因此,我个人认为成人教育必须改革现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以培养个人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个人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自我学习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将以往的教师以讲授为主变为以辅导答疑为主,由传授者变为辅导者,重点解决学员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促进、激发学生自我学习与创造的积极性的作用,把教学大舞台让给学员,让他们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个人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改革教学形式,克服成人教育日渐突出的工学矛盾

函授学员大都为在职工作人员。多年来,都存在一个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种矛盾还不突出。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都讲究效益,在职人员脱产学习以成为不可能,只得边工作边读书,工学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解决成人函授学员的工学矛盾,直接关系到函授教育的发展前途。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想办法:

1.继承过去成人函授教育中的成功经验:老师指导学员自学,学员坚持自学,每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面授,完成必要的辅导和考试。

2.部分课程借鉴自学考试方式,将教材、学纲、辅导资料交给学员,减少面授时间,在有限的面授时间里,教师授课重在启发引导,教方法,布置作业,主要由学员业余自学,完成一定的作业量和实验实习,然后由学校在严格考试纪律和实行教考分离的前提下,组织学员考试取得合格成绩。

3.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员在互联网上学习部分课程,或提供学习软盘,由学员自主安排时间学习,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可以安排较少的时间进行答疑和学习交流,在学员完成一定的作业量和实验实习后,严格组织学员参加考试以取得合格成绩。

4.实行弹性学分制度。即指学员在4―8年的弹性学制内,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按照自己的学习意愿,自主确定学习时间,自主选修课程,在规定的弹性学制内,修满所需学分,即可申请毕业。这种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日益突出的工学矛盾,充分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促进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5.各高校之间应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互相协作,承认对方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相关课程成绩。

(三)改革教学内容,坚决贯彻精选原则以提高教学效率

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要精简,这就要求成人教育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和深入了解教学对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贯彻精选原则,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适宜与否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前提。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精选应把握以下几点:

1.针对性。成人学员专业知识的“非零起点”,决定了施教者必须放弃普通高校教育教学中惯用的按章按节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按“需”施教。因此,教师要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重新组织针对性强的讲义。

2.新颖性。选择教学内容要把握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沿,注意知识的新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在职人员迅速更新知识是一种现实的要求。无疑,实现这种要求是成人教育工作理所当前的责任。

同时,要精心组织教学,精练讲解教学内容。教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抓住了重点,就等于抓住了关键,重点处理好了,其它问题就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集中力量把重点讲细、讲深、讲透、讲活。教学的难点,是学员不容易理解接受的部分,突破难点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难点不同,采取的讲授方法也不同。通过对难点分析解剖,使问题由难转化易,使学生听懂,听明白。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知识的条理和层次,弄清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善于抓住学科的主干线,排除枝蔓,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喧宾夺主”,要有“取”有“舍”。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讲清学习本门课程学习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由于成人学员判断问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强,帮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可以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改革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设备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成人教育由于类型较多,情况复查多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手段上不断推陈出新,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行远程教学和开办网上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不同教育需求。克服过去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在课堂上包打天下的传统教学手段的现象。各函授站应具有较为齐全的现代化视听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数码)、投影仪、幻灯机、录像机、摄像机、照相机、影碟机、广播、实物展示台、计算机、扫描仪、打字机和(彩色)复印机等。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各种视听材料充实教学,如图片、表格、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小模型、实物标本、板书文字等,这将有助于激发成人学员学习兴趣、注意力,增强真实感,增强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五)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第9篇: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职改革;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传统;网络多媒体技术

    虽然高职改革在我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但受到大背景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高职教育在我国也只仅仅出现了七年,因此还是不能落入传统观念的俗套,很多院校还是把主要精力和目光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招生规模上,对教学改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投入的精力不够、资金不足、时间不充裕。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或技校升格而来,观念还是老式的观念,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举措方案落到实处,依然是教育改革中的薄弱环节。

一、高职教学改革带来的要求

1.定向培养目标,沟通学生思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与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挂钩,为人才就业市场服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向培养各方面专业工作在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既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的本质区别,即高职教育是一种主要以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如“灰领”、“蓝领”等的高等教育。其毕业生走上社会将要从事第一线的生产建设服务工作,而不是像传统大学毕业生出来就是干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跟职高或者技校的毕业生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的。

正因为院校是定向培养学生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工作,所以要在学生入校时就正确认识其自身情况,避免以后就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不过同时也不需要太多压抑,致使学生们的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毕竟在学校中两三年的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练就的学习能力也是一门巨大优势,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2.改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内容

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学校升格或合并升格转化过来的,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使用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以试验学习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会压抑人才的培养和其优势的突出,很难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求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相应设置专业课程。弄清楚社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再针对性地调节课程内容,避免设置繁难且使用价值不高的课程来无谓消耗师生的经历。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应以“基本够用”为前提,多学习最有用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多实行现场教学、情景教学、模拟教学,从多种途径定位来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

3.投入师资建设,活跃学习方法

高职院校能否办出自身的特色学校,关键就在于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有着实行推动教学改革的决定性作用,也掌握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的教师,严格来讲都应该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高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虽然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完善和补充,教师的学历、职称、相关技能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也日益成熟,但这些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改革,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还需继续提高,师资建设也是日趋重要。因此,要求原来的专业理论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熟悉本专业的生产现场和作业流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这样,老师才会因材施教,多学生们采用灵活、多样、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学生也就更容易学习到本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既是高职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其要实现的目标,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二、高职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当时就有了幻灯教学这一方法,开创了现代科技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新篇章。以后又陆续有电影和唱片、广播录音机、电视机、电子计算机、卫星电视等媒体先后进入教育领域,使其教育手段大大提升。而现如今,随着信息的革命,现代化教学思想的不断出现与创新,各种现代化技术如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发挥出了传统教学无法匹敌的巨大优势作用,为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教师搭配使用多种技术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逼真地教授给学生们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又对学生智能发展的环节如理解记忆应用方面都有着无法衡量的巨大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课堂思维,加深记忆从而全面理解所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锻炼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使高职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大增加。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知识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成熟,再多的内容也能用一张小小的光盘包含,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吸纳专业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既能结合高职理论和实践内容,又可以节约教学经费。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所以高职教育要把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但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会导致经费不足。而现代教育技术能完美地解决这一难题。

2.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教学改革的影响

资源数字化。现代教育技术中的数字化技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基础,可有效实现种类繁多的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形象化和动态化,提供了可重用、可同用、可共享的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数字资源。

通信网络化。网络技术基于高速宽带,传递信息更加便捷迅速,且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实现网上办公、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并且很多代价高、危险性大或难以实物操作的高职 实训和实习环节还可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和实习来实现,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教育经费支出和不必要的伤亡。

教学现代化。网络教学可以实现线性与非线性、实时与非实时、协同与非协同、交互与非交互的分布式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

3.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学改革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因此加强硬件基础建设非常重要。由于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室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院校在多个教室与图书馆都有建设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必要。

当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课件都能够满足要求时,就需要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仅要提高其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水平,还要求她们熟练掌握及应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这样的话,学校通过培养和训练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教师队伍,能够更有效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影响非常深远,涉及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只要我们能深刻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紧迫性,大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高职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