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精选(九篇)

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

第1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一、冯氏品牌——产品推广最好的背书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知名度的新产品而言,实现成功几率总是不会太大,但是对于一个有着良好的出生背景亦或有着高贵的血统的产品如知名企业推出的产品而言,由于系出名门其亮相市场往往都会成为行业的焦点和媒体的谈资,因此新产品会很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如果我们把电影作为一种产品其结果也同样如此。

冯小刚作为中国国内的一位知名导演,从首开贺岁片先河的《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从启用草根明星的《天下无贼》到《集结号》……以冯氏品牌为印记的电影不论投资额度多少、不论有无明星的加入,无一例外都在商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冯氏品牌也正是在这样成功中成为一个票房的保证的品牌。基于这样的一个因素,作为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由于冯氏品牌号召力的存在,从影片的投拍的开始就广泛受到关注和追捧,如业内分析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不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导演冯小刚执导,其营销费用增加一倍也达不到目前的效果,冯小刚这一品牌算是《唐山大地震》最大的卖点。”。而随着首映日的开始到正式公映日的临近冯氏品牌的影响力被逐渐证明,依靠冯氏品牌的背书《唐山大地震》在公映之后即评议如潮:

《看电影》: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时装》:这是一部悸动灵魂的史诗,感人至深,几无瑕疵!

《南方周末》:新的大师诞生了!

《华尔街日报》: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充满激情的情节剧。

《好莱坞报道者》:这是一部非常有力的影片。

美国《时代》:《唐山大地震》标志着冯小刚电影生涯的新阶段……等等

二、内容+卖点——产品“畅销”的保证

一个成功的产品必须是好的卖点和好的内容的结合。因为一个产品只有在好的卖点的感召下才能最广泛和最快速吸引首批试购者,并依靠好的内容形成良好的口碑,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畅销品,反之亦然,对于电影产品来讲,这种规律同样适用。

近几年,虽然在中国电影行业出了不少所谓的大片,这些大片也都实现了可观的票房,但是在这些商业大片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这些大片好的卖点背后缺少好的内容对影片进行支撑,也就导致了这些所谓的大片在很多的时候时观众看完后总觉得心里缺点什么,有一种后悔上当受骗的感觉,这也是后来部分所谓大片叫好不买座,观众不买账的原因所在,而《唐山大地震》在一点上则很好的进行了规避,实现了电影产品卖点和内容上有一个很好的结合。

卖点一、真实事件的自然灾害片

在电影界中,以自然灾害为题材是很多商业大片取得票房业绩的保障,之所以自然灾害片容易取得好的业绩是因为:自然灾难带给人们的伤害难以想象、留给人们的记忆最难以忘怀;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电影带给人们的关注度更高、能够引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和热议;以自然灾害事件为题材的电影更能充分发挥电影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满足观众视觉上的需要和对灾害的新的认识,《唐山大地震》作为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电影,其同时又是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影片,从题材和真实事件这两个方面来讲该影片本身就有着先天引发人们关注的优良基因,虽然,《唐山大地震》在营销上没有更多的以此为卖点,但是产品本身在观众的思维意识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卖点和看点。

卖点二:首部国产IMAX2D电影

IMAX作为电影产品的一项制作技术,是好莱坞电影发展到目前一个不可少的部分,原因在于采用该技术该可以为观众带来无可比拟的视听效果。《唐山大地震》作为国产影片首部运用IMAX数字转换技术制作的电影,在电影的宣传中影片的营销团队巧妙地将这种电影制作技术作为影片一个卖点,进行广泛的宣传,通过对这种技术的宣传来衬托该片在特技效果上将带给观众与众不同的感觉,带给观众必将是难以想象的期待和一睹为快的愿望。

卖点三: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

历来一部电影的投资总是能够吸引众多观众的眼球和好奇,因为在现实中一部电影的额度多少和其的关注点往往成正比,尤其在我国电影行业处以一个与国际电影较量的转型期这种关注度更是超乎寻常,1.2亿的投资虽然没有创全国之最,但是作为华谊兄弟单片投资最高的一部电影,宣传中称其制作部分的绝对投资上是华语电影最高的之一,无疑吸引了更多的眼球。

卖点四:特技效果投入最多的一部电影

电影作为是一门文化艺术其对文化艺术的展现必须通过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来实现,《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真实事件的再现,作为一个非传统意义的灾难片,靠什么能够实现对观众在视觉上的征服,这是《唐山大地震》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点《唐山大地震》无疑是成功的,从采取的IMAX数字转换技术、使用最先进的拍摄设备、引进先进的“震动平台”到后期制作均交给国外公司的种种举措,《唐山大地震》保证了对历史23秒的震撼重现,实现了让观众享受“视觉大餐”的目的。

内容:东方原料和西方“辅料”的融合

所有的电影一样,不论是是采取什么样的特效和后期制作、不论有怎样的震撼效果和唯美的景色、也不论你这个电影有多少明星的加盟,内容永远是电影组成的关键,好的内容才是电影成功的保证。

《唐山大地震》地震场面的只有4分钟的特效,要想是这个产品在大的特技制作后的136分钟内故事内容避免流于平庸的尴尬局面,在完成对观众卖点和视觉上的吸引后,演绎一个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热议的内容才是一部影片真正的成功,在这方面《唐山大地震》没有刻意的模仿,而是很好利用东方原料和西方“辅料”的融合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个东方原料是一个悲情的故事背后是以“亲情”为主线中国人感情诉求和感情的表达方式,符合了中国人对感情的理解,而这个西方的“辅料”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电影在视觉效果的震撼,满足了观众眼球的需要。

话题――产品传播的最好的宣传手段

猎奇是人类的天性,尤其在媒体资讯和网络时代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信息内容每天都在充斥人们的大脑中,而关于公众人物五花八门的奇闻轶事往往最能被人快速记住流传。作为《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而言,从其开始制作伊始各种话题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从邀请冯小刚执导影片到电影融资手段的创新和热议;从爆传冯小刚夫妇的婚变传言和徐帆的加盟到婉拒章子怡;从剧组征集三十几年前的旧自行车和其他物件到对影片中植入广告的批判和质疑;从首映式的口出狂言到最低限价3质疑……等等。所有这些话题五花八门,但是,就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话题,却在《唐山大地震》从生产开始到正式公映的各个过程都恰到好处出现,对于这部影片的传播和推广来讲无疑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手段,不仅实现了低成本的传播,同时也是关于《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的话题时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使观众从影片生产开始直到影片公映之后一直在各种各样的话题的包围之中,无疑成为将观众拉入影院最好的助推剂。

营销——产品成功的利器

要想把一个好的产品的销售达到极致,短时间内点爆市场,快速成为一种流行或者一种趋势,好的营销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在商业资本的运用上逐渐走向成熟的冯小刚和华谊兄弟,对于电影方面营销的理解和运用同样也有着过人之处,从《唐山大地震》的构思到“研发”,继而进入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营销的身影就无处不在,营销的智慧处处在展现。

营销智慧一、谋势——生产过程中制造话题

从《唐山大地震》开始构思与生产阶段,几乎围绕整个电影的生产的全过程时时传递出与《唐山大地震》影片的话题,这些话题通过一些列巧妙地铺垫、蓄势与造势成为媒体的关注点,并通过媒体传播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关注点,使《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产品未成而宣促先行,时时引发潜在观众人群的注意力。

营销智慧二、蓄势——产品上市前期营造悬念

悬念的设置历来是电影营销的前奏,因为悬念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可以引发观众的热情和参与度。如何抓住和利用各大媒体广泛关注和参与的首映式制造悬念,对于深谙此道的冯小刚和华谊兄弟是“小菜一碟”,于是也就有了《唐山大地震》首映式上成功的出位表现。

7月12日,在唐山举行首映式出现一百名急救员,四辆救护车,以防观众晕厥,首映仪式结束之后,唐山上空突然下起瓢泼大雨……

7月13日,《唐山大地震》北京首映正式拉开了帷幕。冯小刚携全体主创登台,向所有到场的媒体表示感谢,并在随后的媒体采访过程中时时语出惊人。

由此引发电影的首映日之后,在各个媒体追捧和热议后,围绕“5亿元票房”、“你不喜欢,代表你“没人性”、“不哭不是正常人”、“一部好看的电影”等等相关的让人将信将疑充满悬念的话题和爆料成为热门,激发起观众的好奇心,为后期观众的参与做好了铺垫的工作。与此同时争议声也不绝于耳,反对者质疑《唐山大地震》在拿“借伤口赚钱”,赞成者宣称这是“社会主流情感与价值观的重现”,“《唐山大地震》在全国电影观众眼里已经不单纯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个文化事件……”。而所有的这一切为《唐山大地震》的正式上市无疑是蓄积了足够的能量和号召力。

营销智慧三、借势——上市“销售”中借势宣传推广

7月22日蓄势已久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开始正式吹响进军市场的号角,开始在全国的各大影院正式公映,为此各媒体纷纷公映通知,次日各地媒体针对“五亿票房”能否实现的悬念都竞相报道了首日的票房与上座率。

而在上映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各知名媒体,又陆续开展了《唐山大地震》在上市的行进过程中各种热议话题进行广泛的评论,实现了戏里有“地震”、戏外“余震”的呼应,而所有这些“余震”对于已经在上市“销售”中的《唐山大地震》电影来讲,无疑是最好的推手,借助这些争议的话题、借助媒体的力量《唐山大地震》成功的实现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宣传上的再次突破。

营销智慧四、渠道——快速占有速度为王

在一个传统行业里当一个产品成为一种畅销品或者代表着一种趋势时,类似的仿冒者必然会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电影产品由于其作为视觉产品的特殊性虽然可以避免仿冒者的侵扰,却无法回避盗版的存在,应对的很多方法,但是最好的手段就是通过速度快速实现渠道的占有,对于电影产品来讲就是要快速进入影院,进入各级市场影院,让消费者能够在短的时间一睹为快。

为此《唐山大地震》开始了在产品销售上的大提速,通过与影院签订零点上映协议,加快拷贝的发行速度等方法,在影片正式公映前完成胶片拷贝700个、数字拷贝1500个,并在香港和台湾分别投放拷贝22个和36个,速度不可谓不快,而且在上映前两周,实现了几乎是80%的排片率,形成《唐山大地震》档期一上,各类影片纷纷避让的局面,《唐山大地震》在七月底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而这个提速的背后是在7月22日首日公映实现了80%的地方影院零点的正式上映。速度把盗版拒之门外,遏制了盗版的发展空间,速度为《唐山大地震》营销的成功和票房的收入提供了保障。

思考:

第2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已经看完有一阵子了,电影中的情节还在我的脑子里回放,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面,一阵阵动人心弦的声响。电影写实的手法表现出了一家人在唐山大地震中,在人类极端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善良和豁达。影片中一对龙凤胎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头!母亲在撬开姐姐这头,弟弟得压死,撬弟弟这头,姐姐就会压死的两难局面上,痛苦的选择了弟弟方达,放弃了姐姐方登。然而,方登并没有死,被一对善良的夫妇收养后,因认为生母偏心再也没有回过唐山,成年后移民到了加拿大。转眼30年过去了,唐山的那场噩梦早已被很多人遗忘的时候,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再次爆发了8级大地震。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方达和方登这对分离了30多年的亲姐弟,在抢险救灾中重聚。一直不肯原谅自己母亲的方登,在再次目睹地震中众多生离死别的残酷后,在弟弟的劝说下终于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当时抉择的痛苦,最终她重新回到了唐山见到了生养自己的亲生母亲,一家团圆。

比起美国大片《2012》一个多小时的天崩地裂场面来,《唐山大地震》则是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描述那些用朴实无华的电影语言再现的灾后心灵重建故事。让人们在感受强大的地震面前,一切都变得是那么的脆弱,朴实的亲情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也无法两全。从影片了在体验地震的残酷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亲情的可贵,更懂得了如何去珍惜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份爱。

亲情是平凡的,却真挚,正如茉莉花的清香;荷花的清白……

第3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唐山大地震》开创万人巨幕首映式

2010年 7 月12 日,影片《唐山大地震》在河北省唐山市举行万人巨幕全球首映式,刷新了史上最多的首映人数纪录。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1976年的真实历史灾难,因此这场首映礼不仅仅对唐山人民有着重大意义,对全中国人民而言,都有着特殊的涵义。影片首映式当日,有近1万5千名观众到现场观看仪式和影片放映。为了能真实再现当年的震撼场景,首映式启用了一块宽达33 米,高达15 米,堪称当时全球最大的电影巨幕进行放映。

1918 07.14

英格玛・伯格曼诞辰

1918年7月14日,瑞典国宝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出生在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中。由于伯格曼的童年生活并不自由,常常受到父亲的严厉管教。因此他的早期作品总是与苦难相关,并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50年代初,他的作品就已经受到国际关注,《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等一系列经典佳作让他迅速跻身世界名导行列。伯格曼电影中随处可见的奇异构思对当代很多导演产生了巨大影响,深受启迪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和美国电影大师伍迪・艾伦。

1998 07.24

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上映

1998年7月24日,一举夺得五项奥斯卡奖项的战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在北美上映。作为美国经典战争电影之一,《拯救大兵瑞恩》自1998年上映以来,好评不断。影片高度还原了诺曼底登陆后残酷的战争场景,许多经典对白和场景至今为人称道。其中,最为人所惊叹的场景还数片头诺曼底登陆的抢滩画面。为了增加真实感,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用近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来呈现这25分钟的场面。在大部分时间里,斯皮尔伯格使用手提摄影机跟踪登陆的士兵们进行近距离拍摄,相当程度重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与惨烈。

1983 07.30

第4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关键词] 音乐;感染;推进

电影的配乐是电影的重要部分,一部好的电影,不仅仅是剧情的成功,穿插在其中的背景音乐以及电影的主题曲也至关重要。因为,音乐对情感的表达、情绪的推进起到了很重要的“策动”作用。电影音乐是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往往和画面形象紧密结合并推动影片的剧情发展,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通常一部电影会由多种音乐相衬,以更好的表现电影内容。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虽然是大额投资的成果,也是第一部国产IMAX电影,并在特效制作方面克服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真正打动人的是这部电影中流淌的浓浓的中国式亲情。所以这部电影关注的并不是IMAX或者特效方面,而是在努力地表现出感恩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因此这部电影的音乐核心主要围绕在如何表达亲情、突出情感上面。围绕这一主题,可以说《唐山大地震》中的背景音乐与故事情节丝丝入扣、运用得当,适时出现的背景音乐以及贴合画面和背景的器乐运用是其成功的关键。这部影片的背景音乐对于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的把握处理十分得当,根据不同场景变化的不同音乐旋律和节奏,也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部影片中,作曲家采用的是多段体曲式组合形式,这种多段体曲式组合形式更容易展现出创作者的创作理念。本文从剧情角度入手,试图分析该片的音乐以及乐器的运用技巧。

铜管乐器――穿透力表达人性的力量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灾难片,冯小刚所拍摄的《唐山大地震》更注重于剧情的推进和对亲情和生命的讴歌。无时无刻的生命力以及绝望中的希望充斥着整部影片。尽管如此,由于唐山大地震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罕见的天灾,而23秒的瞬间毁灭所带来的伤害和沉痛,对于所有的国人,无论亲历者抑或是未亲历的记忆都是永远无法磨灭的。因此在地震瞬间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冲击是必不可少的。在视觉冲击的同时,如何同时恰当的运用音乐元素,以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这段场景中,这部影片的音乐主创王黎光先生出人意料地没有采取国际上惯用的打击乐作为灾难镜头的背景旋律,反而采用了被誉为最优美乐器的双簧管和圆号交替出现,作为这段背景音乐的主旋律。事实证明,这种突破是很有成效的。当地震开始后,夹杂着人惨叫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一阵震耳欲聋过后,逐步凸显的铜管乐器穿透了毁灭,穿透了地动山摇,如泣如诉、哀婉回肠……情节一步步推进,当徐帆所扮演的女主角终于没有握住丈夫的手,而眼睁睁看着丈夫消失在眼前的时候,那种绝望和向天空撕心裂肺的呼喊,将观众的情绪调到了最高点,音乐在此时反而戛然而止。独到的创意,让观众的眼泪随着主人公肆意流淌。

王黎光先生对此段双簧管的运用有他独特的理解,事后他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随着画面一直推进很长时间以后,动效和人的凄惨叫声才慢慢进来,逐步与音乐融入一体,最后达到一个高潮。而这个音乐到最后时,我加入了非常有力量的铜管乐器,它其实是在用音乐的形象表达一种人性的力量,抗拒灾难,向往人类今后生活的一种表达……”

大调式音乐――突出生命的阳光

小调式简称也叫“小调”,也可以称呼“小音阶”,小调的主音与Ⅲ级音之间的关系是小三度,因此小调的调性有一种柔美、暗淡、悲伤的色彩,比如著名的贝多芬所作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等。也正因为如此,小调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悲剧影视作品中。大调式由7个音组成,其中主音与中音、属音结合成三和弦。主三和弦的大三和弦结构使得大调式具有明亮的色彩,相对而言,大调更为雄壮一点。在突出悲剧色彩的《唐山大地震中》,作曲家没有采用小调式,反而用大调音乐作为主旋律,这一点,让很多人有所不解。

不过,在影片中,大调式的运用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突兀或者不妥当,反而很自然地顺着情节和音乐融入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在奶奶要将已经失去一条胳膊的小孙子带走时,妈妈无奈地同意。在奶奶带着小孙子登上回家的客车时,追在车后的妈妈带有哭腔的呼喊,让人心酸。而当车突然停下,儿子跑下客车,奔向张开双臂的妈妈怀抱中时,音乐响起。这时候的音乐让在场的观众不禁潸然泪下。但不同的是,大调式的音乐让人虽然感到心酸、感到悲伤,但不绝望,似乎从悲伤的情绪中能够感受到一种绝处逢生的力量,绝望中孕育着希望,悲伤中隐藏着力量,可以说这种音乐运用得十分巧妙。

在大调式的运用上,作曲家十分灵活。在很多镜头切换、场景转换过程中,作曲家适时地将小调式融入进来,和大调式交叉配合,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中,母亲送长大成人的儿子离开的那一刻运用的是小调式,而女儿出现在大学校园里的镜头运用的却是大调式。这些运用,成功地对比了两种情绪,音乐运用得畅快淋漓。

弦乐和钢琴等――细节推进剧情发展

《唐山大地震》的背景音乐方面,在细节处理方面也可以称之为完美。钢琴、交响乐、弦乐等适时的穿插,让剧情自然地发展,很多无以描述的感情从音乐中自然流露出来。陈道明所饰演的养父在影片中也是一个很有张力的形象,当心爱的女儿因为恋爱的失误而无奈退学、不辞而别的时候,陈道明所饰演的养父,站在校园里,身影孤零零的。此时哀伤、无奈、牵挂、愤怒,孤独的钢琴声适时地飘来,让观众的情绪随之感染,随之心碎。父亲的形象和背影在琴声中树立起来,而又飘然远去,剧情也由此进一步推进。钢琴过后就是弦乐,弦乐的出现让披上军装的父亲的形象,显得更为沉重和悲伤,此时弦乐的出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小提琴在电影中的出现也堪称惊艳,分别多年的女儿即将推开大门,迈向曾经怨恨过、思念过的母亲时,小提琴演奏出的节奏让人的心情随之紧张、忐忑。这段音乐对人内心的搏斗,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除了这段音乐之外,在影片片尾时,当一个老年人骑着自行车,经过万人纪念碑时,交响乐的响起,大气磅礴、除了表达一种让人对命运无常的悲剧追问心理之外,更多的是对灵魂的洗礼和情感上的震撼和对人生的回味,所谓百感交集就体现在这段音乐当中了。观众随着音乐,心潮澎湃,情绪也千回百转。音乐十分到位,可以说细节推进了剧情发展,随着音乐而谢幕,可谓是华丽的绝唱。

反传统运用――用静止宣泄感情

王黎光先生在谈《唐山大地震》音乐创作时,多次提到反传统一词。华谊兄弟总裁王中磊也表示:“艺术叙述从个体经验入手,使《唐山大地震》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实现了中国电影的新突破,从而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在这部影片中,音乐创作者多次出人意料地运用静止,抑或称之为休止作为音乐背景出现。也就是很多该有音乐表现的场景,并没有音乐出现,而是裸的人物对白和情节展现,这种近似于“留白”的手法,让很多业内人士赞叹不已。

这种静止的出现,将情节推向了高潮。比如,母亲与女儿相见的一场戏,女儿走向大门,推开门,面对母亲,和母亲相拥痛哭。穿插在其中的音乐时而静止,时而流动。再比如,当女儿在自己的墓碑前,看到母亲给自己准备的和弟弟一样的书包,一样的衣服时,她跪在母亲面前说“对不起”,此时没有音乐的烘托,静止片刻之后,音乐响起。平静后的宏大,更能震撼人心,就是这个道理。此时的静止一方面是和情节的结合,另一方面是对后面情节的铺垫。这样的处理,想必更能让人印象深刻,这也是这部片子的音乐主创者比较高明的地方,

尾声――悲悯的祈祷音乐超度逝者

片尾曲选用了具有佛教色彩的曲子《心经》。“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王菲清澈的声音,让观众的情绪逐步平稳过来。这首曲子的选择,想必更多的是对于灾难中遇难同胞的一种超度和抚慰。从这一角度而言,《唐山大地震》更关注的是人心灵的复苏,是震后的灾民如何一步步走出心灵阴影的过程。

《心经》的选择,作为全片的总结,富含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有超度逝者的意思。使得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得到了升华,使得整部影片的意义更上了一个台阶。观众的情绪经历过泪水的宣泄之后,随着平淡、淳朴的祈祷音乐《心经》渐渐平稳了情绪。此刻的心情就如同经过暴风雨之后的顿悟,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对逝者的追思、对生者的祝福,似乎都随着这音乐达到了一种至高的境界。音乐与电影达到了统一,也完美地诠释了导演对于灾难和人性的看法及理解。

结 语

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特性、多元化的样态和多样化的功能,因此,它在电影艺术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唐山大地震》中,30余段配乐的运用都发挥了其自身的作用,无论是对巨大灾难的表现,还是对亲情力量的颂扬,再或者是对生活情境的刻画,都合理地让观众通过音乐和画面的一致,了解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对渲染气氛和推动剧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按照电影音乐音乐与电影画面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音画同步、音画平行、音画对位、音画游离,《唐山大地震》的音乐运用将这几种手法相互糅合,用音乐解释画面,表达人物情绪以及环境气氛,使观看者在对影片加深印象的同时也得到了更深的审美感受,音乐所能表达和刻画出的人物内心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在使得电影的综合艺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的同时得到观众广泛的认同和赞扬。因此,电影音乐与画面统一起来,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才能使得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大大地增强,才能让电影打动我们的心灵、让电影中鲜活的形象和气息逼真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灵深处,拉动观众和影片的距离,感受电影中人物之所感,就是电影音乐的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周星.跨世纪中国电影传统史评[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 尹鸿.灾难与救助:主流电影文化的典型样本[J].当代电影,1999(06).

[6] 陆川,倪震.欢快地创造主流话语[J].当代电影,2002(03).

[7] 赵葆华.中国主流大片的新范式――我看《集结号》[J] .电影,2008(02).

第5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妈妈听说唐山大地震这个电影很感人,就一直想看。昨天,她带我和姐姐看了这部电影。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关于地震观看的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1放假后,爸爸给我看唐山大地震,他说:‘’讲述了一位伟大的妈妈救自己的孩子,而爸爸看见妈妈有危险就自己跑进了快倒塌的房子里,结果……‘'

故事讲了一个四口之家,有“方大强”“元妮”“方登”“方达”。地震那天晚上,方登和方达都要吃西红柿,但只有一个了,妈妈给了方达吃,方登不高兴了,妈妈说明天买给她吃,方登说你骗人,难过的睡觉了。

元妮和大强上了车,忽然,地开始摇晃了,天空变紫了。好多人死于地震中。元妮一看,就吵着要去救孩子,但是方大强阻止了元妮,自己却跑进了倒塌的楼房内,到了早上,方大强的尸体才被清理出来,元妮很伤心,不过她一想,还有两个孩子呢,还要救他们那。于是,便找了起来,就在她绝望的时候,有人喊:“元妮,方达和方登在这里,快来看一看那。”元妮一看,正是她的两个孩子,可是,当人们发现,如果,撬方达那边的话,那方登就会有事,如果,撬方登那边的话,那方达就会有危险,当人们告诉元妮的时候,她的心里又落上了一块大石头,人们再三询问元妮的时候,元妮犹豫地说:“救弟弟,救弟弟!”可当时,姐姐方登是清醒的,这话她听到了,她哭了。当人们把姐弟俩拉上来的时候,元妮抱着方登哭了,几分钟后,元妮跟着一辆车走了,过了一会,天空下起了雨,方登被雨水一浇,奇迹般的醒了,她被一个武警送到了一个集中营,随后,就被一对好心人领走了,她在忧伤中长大了,她去学了医。方登从一个拉小车的小工,干到了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方登和方达,都去了救灾现场,他们偶然相遇了,并相认了,方达带方登回了家,他们的妈妈一看方登回来了,就忍不住跪了下来。在柜子上摆着西红柿,元妮说:'’妈妈没骗你,西红柿给你洗好了……‘'

这部电影,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多么的脆弱。地震是多么的无情。我现在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所以,我以后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2前几个星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深深震撼了我的心。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1976年,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方大强经常出门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爸爸每一次回家,姐弟俩都特别高兴。7月的一个傍晚,方大强回到了自己的家,两个孩子已经在家中睡下了。在小区外的马路上,方大强和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突然——地震了。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作出的抉择。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

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正由于地震时,母亲选择了弟弟,而放弃了方登。方登从听到放弃她开始就对母亲怀有一种恨。

方登的养母去世后,方登也因为怀孕而退学。从此,与养父也多年没有联系。直到一年春节,她领着女儿回到养父的家中。养父对于方登多年与他不联系,而感到担心和生气,并告诉她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这一晃到了2008年,她在国外结婚并定居,一天她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了中国四川汶川地震,决定作为志愿者回到中国参加救援。

她在参加救援的人中找到了自己的弟弟,并同弟弟一起回到母亲的家。母亲对于当年因救弟弟而舍弃她而感到内疚。方登也因虽然活着却多年不与母亲联系而感到羞愧。母女两个的恩怨也就此了解。

看完了这部影片后,我被这伟大的亲情深深地震撼了,有时就连我也没有这么伟大的亲情,我和影院里的每位人都是眼睛红红的出去的。我一边走还一边想,他们是多么的伟大。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3近期我与家人看了《唐山大地震》,虽然我不是唐山人没有真正经历过地震,但是这部电影对我的震撼很大,

首先最让我感动的面对地震的亲情!徐帆演的母亲和张国强演的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看到孩子呼喊,父母爱子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惟妙惟肖,一点也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遇难后,面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做出了的痛苦选择过程,被演员演得真实、动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无论是谁都是自己的骨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选择,那可关系着生死,最后选择了弟弟,反映了重男轻女的思想。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分离,母亲无奈的答应,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姐姐回来了,看到母亲为自己准备了“西红柿”,这是地震前母亲说给孩子的。上学的书本,母亲也买两套。母亲给孩子跪下了说对不起,渐渐姐姐理解了母亲,明白了母亲的爱。母亲,对不起,我整整折磨了您32年!

它还反映了人民军队的抗震救灾中的巨大奉献,无论是唐山还是汶川,解放军永远冲在灾区的第一线,体现出人民军队是人民的保护神,灾难面前是人民生命的保护神!电影中对爱的表现处理非常到位。父亲不顾生死推开母亲自己却闯入摇摇欲坠的楼房,这些体现了爱也表现出父亲对母亲的爱;地震后母亲30年孤守所表达的对父亲的爱!当看到记载唐山大地震死去二十四万同胞的名字的那堵纪念墙的时候,我的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虽然唐山大地震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但是坚强的唐山人民靠自己的双手,从一片废墟上再次建立起了美好的家园。这部电影是带有伤感的,让我们懂得了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4《唐山大地震》是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聊出来的,在她的描述中就很动容,用一句话表述就是很有feel。下班后就决定好好的恶补一下。看完之后,眼泪还没有干,一部戏好与否,不是画面是否宏伟酷炫,也不是演员阵容豪华大气,是情节能否打动人心,是在故事中能否找到有关自己的那个点。无疑,《唐山大地震》是做到了。从专业的角度评价这部电影,我觉得我是班门弄斧,我下面就谈一下我自己看完以后的感受。父爱、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也是在危难和生死面前能够不顾一切向你奔跑的人,不管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人间炼狱,只因那里有你。在地震时,他们父亲英勇赴死的瞬间,让我感动了,谁都知道进去了不一定救得出孩子,但是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大爱无言!

纠结的爱,终究要做出取舍,一头儿子,一头女儿,那是怎样的痛啊!无法形容,即使我现在假设性的在自己内心选择,也是泪奔的!然而那个决定的一瞬,却是悔恨内疚的一生,一句“如果我活得花红柳绿,如何对得起你和你爸”,死去的人,已矣,活着的人,竟是一片荒凉,捎带自虐式的救赎。可是孰知天灾下的生死,活,已是万幸了。对于子女,时代背景下,决定了形式上的偏爱,可是内心天平的势均力敌只有自己知道,失去的时候,撕心裂肺的痛是一样的。

爱的守护与恨得执念,所幸在有生之年能够得到化解。汶川地震,同样的场景再现,同样的悲痛,面对生死,似乎一切都淡了,活着,成为当下唯一的标准。当一位母亲执意切去孩子的腿又在之后的懊恼、内疚、痛彻心扉。或许刹那间明白了母爱的矛盾与纠结,或许在失去双腿,最痛的不是孩子,而是那位母亲。

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家团圆,可是母亲的那一跪,究竟是包含了多少的感情呢?说不清,道不明!是悔恨,是爱怜,是庆幸,是自责,或许也有一些是如释重负了吧!毕竟活着。可是错失的那些流年里,彼此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过活呢?一个守着内心的废墟,救赎似的等;一个是怀着执念,愤恨似得无处宣泄。但是32年的等待总算没有荒废,命运又让他们重聚,让所有的误会和不理解在爱里消融。结局是好的,但也是沉重的。不过剧情里我们要提的还有就是养父养母,尤其是养父的那一份宽容与爱。当看到战友邀请父亲去过年时,电话里的那一番说辞,让我们几乎也要泪崩。“我也一大家子人呢,走不开”,言语中的骄傲和满足,更加衬托出父亲的那份孤独。整个剧作的基调是深沉的,但是爱却是厚重的 愿所有的爱在最好 的年华陪伴最亲的人,愿爱永恒!

关于地震观看心得5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我为受难者表示深深地哀悼!今天我有幸看到了由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再现了当年的惨烈灾难和感人故事。片中的父亲母亲,在地震来临时首先想到的是还在家里的两个孩子,父亲为救孩子冲进将要倒塌的房屋,然而不幸遇难。当两个孩子被发现压在同一块石板下,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为此她承受了32年的痛苦和折磨。而女儿在一场大雨后奇迹般生还,并被一对好心的解放军夫妇收养,因不能理解母亲,记恨母亲32年。后因在汶川地震救援时看到一位母亲为保其他人的安全,不惜锯断女儿的腿,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亲人,永远是亲人”,当回到久违的老家,看到相片下母亲为自己洗好的西红柿;看到母亲下跪道歉;看到母亲给自己买的书本和书包,她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留下悔恨的泪水。此时此刻,我已是泪流满面,为这伟大的母爱和无私的奉献!

第6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紧抓“朝阳产业”促进结构升级

文化创意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在经济萧条时期逆势而上的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条件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富民强省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总部基地,是全省30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之一,也是唐山建设文化创意产业的一大力作。该园区围绕创意产业发展,将着力打造陶瓷文化创意、艺术创作展示、工业设计研发“三大中心”。该项目位于唐山市南湖生态城核心区域,2009年3月9日项目正式奠基开工,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目前6个陶瓷文化展馆已经正式开馆。此外,中陶陶瓷研发基地、南湖博古院、南湖艺术商贸城等5个项目主体已经完工,长城电焊机研发基地、南湖工业创意研发总部等项目也正在抓紧施工,预计全部工程将于2011年上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钢筋水泥间的创意击撞

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暨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是唐山市“退二进三”重点项目原启新水泥厂区域整体改造的核心景观和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园区占地面积约94.5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是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市中心区的工业遗产博物馆。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5亿元,本着对“水泥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融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保护为一体,将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空间和博物馆建设空间合二为一。对1943年前建设的4-8号窑系统、木结构站台、老电厂和浴室等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西洋建筑物、构筑物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改造。新建部分将充分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在建筑体量、尺度、色彩等方面与保留建筑相协调,打造集文化艺术、摄影师工作室、私人艺术工作室、精品酒店等多种创意产业于一体的项目集群,最终形成以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为特色的产业园区。

启新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暨启新水泥工业博物馆项目建成后,不仅是对启新水泥厂120年历史文脉的最好传承,也将会成为老年人怀旧、年轻人休闲、艺术家创作、企业家交流的理想场所,届时将会把高品质的夜生活引入唐山,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氛围。

唐山地震博物馆:不曾忘却的伤痛与怀念

随着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1976年唐山大地震作为“二十世纪人类十大灾难”之一,再次唤醒人类疼痛、悲伤以及亲情的记忆。走进中国最大地震博物馆――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抚摸震前的老唐山实物,感受震发瞬间“天摇地晃、山崩地裂”的真实场景,是对自然灾害的一种亲身体验,也是对逝者的一种怀念。

唐山地震博物馆坐落于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内,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上地下各一层,分为科普展厅和纪念展厅两个部分。科普展厅分为序厅、地震科学展厅、地震活动观测展厅、地震灾害防御展厅、地震紧急救援展厅和人类美好梦想展厅,并建有4D影院、地震模拟器、防灾体验教室等。位于地下一层的纪念展厅,主要展示地震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震后唐山人民在全国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

地震博物馆共展出照片近500幅,实物近300件,复原式景观4组,蜡像30余尊。展览突出了1976年的历史特色和唐山大工业文化背景,本着体现历史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原则,加大文物、景观陈列力度,人们将在这里亲身体验地震的强大震撼力,获得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培训教育,掌握逃生避险的自救知识等。

据介绍,全部竣工后,唐山地震博物馆不仅将成为科技含量最高、国内最好、国际领先的地震主题博物馆,还将成为部级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缩影

始创于1878年的开滦煤矿,被称为中国煤矿工业的活化石,在其历经沧桑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矿业遗迹。开滦煤矿的开发,托起了唐山和秦皇岛两座城市。中国第一条标准规距铁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最早的铁路公路立交桥、中国最早的股份制等都诞生在这里。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中国近代煤矿之父唐廷枢、北方工业巨子周学熙、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民族英雄节振国等众多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重要历史遗踪。

2007年,开滦开始谋划建设矿山公园,投资20多亿元,利用工业广场、废弃巷道、铁轨以及废弃的采煤设备建设工业文化公园,以工业文明和文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部级矿山公园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由“中国北方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三大园区和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串连的“龙号机车游览线”组成,将“绿色矿山、文化公园、旅游地产”统一在“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的整体规划中,形成一个文化、商业互为补充、相互渗透的工业文化旅游产业园。该项目先后荣获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综合效益奖、中国十佳工业旅游景区、唐山市科学发展模式示范点等称号,现正积极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唐山旅游、商业、餐饮以及周边房地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唐山的城市品位。

开滦博物馆:煤炭文化的“实物读本”

走进开滦博物馆就如同置身在一条“黑色长河”之中。

开滦博物馆坐落在有着130年历史、具有“中国第一佳矿”美誉的开滦唐山矿工业广场内。这是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造型的精美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400多平方米,共六层,高21米。

开滦博物馆展陈主题为“黑色长河”,展厅面积3000多平方米,展线长600多米。展示内容分为序厅和“煤的史话”、“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煤炭工业兴起”、“一座煤矿托举起两座城市”、“他们特别能战斗”和“百年基业长青”等五大部分。

博物馆内部展陈充分运用多种现代化高技术手段,亮点不断:走进序厅14米长大型青铜主题浮雕――“矿魂”摄人心魄;气势恢弘的大型多媒体景观“森林与海洋的曼舞”,向人们描述了植物成煤的嬗变;有融知识性、趣味性、高科技为一体的古代采煤幻影成像情景剧,生动再现了明清时期采煤场景;在复原曾任开平矿师、后任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办公室,让人们了解那场发生在100多年前的震惊中外的国际大诉讼,体味落后就要挨打的真谛;“开滦五矿大罢工”大型雕塑、世所罕见的唐山大地震的景观重现,生动地展现了在重大历史事件面前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顽强品格。在160度大型环幕数字影片――“世纪追梦”中,抒发了几代开滦人永不言败、始终追求民族昌盛、企业发展的豪迈情怀。

开滦博物馆落成后,引起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任厉无畏等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外国友人先后视察、访问。开滦博物馆已经成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的一张精美名片,成为中国煤矿工人和煤炭文化的一座圣殿。

“井下探秘游”:一路走过中国采煤史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井下探秘游”项目是利用保存完好的井下废弃工程――唐山矿半道巷遗址,巧妙加以改造,向游客展示从原始采煤到现代采煤的历史演变进程,让游客在井下亲历、亲见生动的煤炭生产场景,满足游客“煤海探秘”和探寻中国悠长采煤历史路程心理的地下工程项目。

该项目集体验、展示、休闲三大功能于一体,游线是从开滦博物馆四层展厅乘坐模拟罐龙(电梯)直达地下,通过新贯通的百米斜巷进入。面积约4787平方米,此处巷道纵横交错,为布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探秘区内布设井下环形车场,让游客乘车游览探秘。开辟古巷道遗址探幽区,为探险者提供惊险刺激的体验;设有煤矿开采方式展示区、“”历史遗迹保护区、地下休闲吧、煤矿自然灾害模拟项目等,让游客在探秘的同时,获得知识,享受在独特的地下空间休闲的乐趣。

“开滦魔力之地”:打造唐山本土的“798”

在开滦博物馆的东面,有五幢建于20世纪初的老厂房,室内、室外有很多的工业设备,据说从国家矿山公园创意开始,专家组就决定将其保留下来,给后人留下一些历史记忆。之后,经过多方考察,更加坚定了建造“文化创意园”的思路,并为其赋予了一个独特的称谓“开滦魔力之地”。

“开滦魔力之地”将把五幢旧厂房修旧如旧,巧妙改造成类似于北京798、上海田子坊风格的“文化创意园”,吸引文化商家和艺术家入驻,招商引资,引进诸如画家工作室、设计室、画廊、摄影室、陶艺馆、古董店、时装展示厅;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广告摄影、计算机软件设计、动漫设计;还可以开办茶室、酒吧、咖啡屋、主题餐饮等,形成集创意、制作、交流、展示、营销、休闲于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在工业感和机械感的环境中,在茶香和墨香的氛围中,催生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开滦魔力之地”室外部分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室内部分改造装修一旦成形便可开放面世。

“老唐山风情小镇”:中西交融间的城市溯源

“老唐山风情小镇”位于唐山市南湖公园核心地带,由唐山开滦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4亿元,占地面积425亩,2010年底正式开建。

老唐山风情小镇――以清末民初老唐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分为南土熏风、民俗风情、西洋风韵、婚庆广场和露天剧场五个板块,是文化景观与商业元素巧妙融合的特色小镇,也是中国北方工业文化休闲游的绝佳选择。

洋房子和员司俱乐部――在开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曾有18个国家,大约500多名西方人在开滦供职。当时为这些外来洋人修建的别墅,唐山人称之为“洋房子”,截至1934年,老唐山洋房子共有1071所。而当时专供矿区高级职员娱乐的“员司俱乐部”内部豪华考究,西风浓郁,也名噪一时。“洋房子”和“员司俱乐部”是唐山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特有的历史痕迹,它记录和反映了老唐山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历史变革。

广东街和广东会馆――唐山近代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与当时大量涌入的广东技师密切相关。作为城市初期开创者之一,上个世纪20年代,客居唐山的广东籍人已达2500人左右。大约1900年,唐山出现了第一条城市街道――广东街。由广东人经营的广生堂、广和堂、广源堂、广平安、广万祥、广吉祥、广隆昌、老陆婆等一大批老字号商铺,是老唐山南北文化融合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后于1909年建成广东会馆,成为广东人聚居唐山的历史标记。

小山大世界和永盛茶楼――1934年,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在小山最高点兴建了联营商场,名曰“大世界”。大世界的开设,标志着小山成为当时唐山的商业中心。经过多年发展,小山商业繁荣,久负盛名。唐山小山大世界和当时天津的劝业场、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大世界并称四大繁华街,盛极一时。开平煤矿出煤不久,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产业工人和底层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1912年,唐山开明绅士王永富修建了“永盛茶园”,为评剧的第一个剧场。此后,以此为源头,出现了众多脍炙人口、风靡一时的经典剧目。“永盛茶园”是唐山风土人情的历史财富,也是中国评剧溯源地之一。

第7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 城市精神 传承 载体

一个民族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也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对一座城市意志品格、文化特色、价值追求的高度提炼,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精神风貌,并指引着一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博物馆在塑造城市精神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除了肩负着收集、研究一座城市传统文化记忆的责任外,还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种文化记忆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精神传承和弘扬下去。

一、追溯抗震精神的由来,解读抗震精神的含义

作为经历过大地震磨难的城市,唐山对“城市精神”这一概念有着更深层次地解读。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灾民的生活陷在极其困苦之中。是党中央、国务院派来了慰问团,调动了和医疗队,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在较短的时间内挖出了“抗震煤”、炼出了“抗震钢”、发出了“抗震电”、烧出了“抗震瓷”、产出了“抗震粮”。唐山人民凭借着坚强的意志,用生命、鲜血和汗水铸就了唐山抗震精神。

1996年纪念地震20周年之际,同志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这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对唐山人民的热情褒奖。

抗震精神无论在震时还是震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支撑、鼓舞唐山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其含义深远:“公而忘私”: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唐山人民表现出了 “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精神。“患难与共”:灾区人民共用一个炉灶、同住一个窝棚、有饭大家吃,有水大家喝,互帮互助,共度难关。“百折不挠”:地震把唐山夷为平地,然而大自然的残酷并不能把唐山人击垮,唐山人民战天斗地,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勇往直前”:在家园被毁或痛失亲人的境遇下,唐山人民以无比强大的勇气和信心投入到了抗震斗争中。如今抗震精神已经成为地震留给唐山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脉,成为塑造唐山城市精神的灵魂。

二、建立纪念馆,打造精品展览,再现抗震精神

城市精神的传承需要载体,一个城市要提高综合实力,必须下力量建设能作为软实力载体的文化设施。为了永久地纪念唐山地震,向社会和后人展示抗震救灾的伟大业绩及抗震精神,1984年唐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并于1986年正式落成,之后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改扩建,1996年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如今,唐山抗震纪念馆已经是一座展示唐山大地震、唐山抗震精神、新唐山建设成就的综合性展馆,并成为唐山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抗震纪念馆历经了25年多的发展壮大,展览陈列也经过了4次重大地调整,展览内容也从最初的单一展出地震历史图片拓展到强调展示新唐山的建设成就,从而突出再现唐山的抗震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抗震成就展览》,此展览是在2006年为纪念地震30周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组织下布展完成的。展览一方面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加大了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展出内容,使地震文化资源得以全面整合。另一方面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了震后30年,特别是近10年,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三、弘扬抗震精神 ,扩大纪念馆影响

城市精神既是一种现实性力量,更是一种超越性力量。它不仅影响着一个城市,甚至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多年来纪念馆不断拓展活动空间,真正发挥了传承抗震精神载体的作用。开馆至今,共接待观众350多万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近80位,其中有、、、朱基、等;省、军级以上领导近800人及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各级领导、国内外宾客参观完展览后对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美国驻华大使馆副参赞比尔・蔡瑞德参观完展览后感言:我深深地被唐山人民的精神所感动,正是这种精神使唐山再次崛起。

加拿大、新西兰驻华大使参观完展览后深情地写到:唐山人民的精神和能力无疑是超过了7级地震的能量,前面是一片光辉灿烂的明天。

……

唐山抗震精神不仅教育了全国人民,同时也影响到了全世界人民。

四、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拓宽抗震精神教育辐射面

教育功能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城市精神的教育则是博物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抗震纪念馆于2010年1月底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欢迎。

原本喜欢参观纪念馆的唐山市民成为了纪念馆的常客;原本对纪念馆没有了解的市民也走进了纪念馆;大、中、小学生纷纷来纪念馆开展活动;外地观众也慕名而来……他们来纪念馆感受文化氛围的熏陶,学习地震知识,接受抗震精神的洗礼。

截至目前,纪念馆免费开放已有2年多的时间,接待观众总量50余万人,观众量明显增多,观众满意度显著提高,扩大了抗震精神教育的辐射面。

博物馆不仅收藏着昨天的物态历史,而且映射着昨天的精神历史,把它们完整无缺地交给后人是博物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唐山抗震纪念馆将本着对党和政府负责,对唐山人民和全国人民负责,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努力将唐山城市精神――抗震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

第8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在经历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之后,北方工业重镇唐山,正在用“蓝色思维”改写自己资源型城市“深黑的历史”:以“走向精深、走向集约、走向沿海”的经济发展思路来解决唐山发展中各种突出矛盾,实现城市经济结构重大调整和产业布局的重大变 革,发展海洋经济。在这场科学发展新唐山的经济理念革命中,唐山能够实现 “海上唐山”的梦想吗?

唐山,曾诞生过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现代煤井、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道铁路、第一袋水泥、第一件卫生瓷具等诸多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被人们称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但是1976年7月28日那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将唐山这座有120多年历史的北方工业重镇夷为废墟。

西方媒体曾断言,唐山被从地球上永远地“抹掉”了,唐山以钢铁业为代表的重工业也将因此戛然而止。

但是唐山没有被抹掉。在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之后,她不仅重新作为一座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屹立在华北大地,而且成为环渤海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领跑者之一:2005年,唐山市生产总值达到2027亿元人民币,财政收入226亿元,分别比地震前年度指标增长了93倍和55倍,经济综合实力超过了河北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河北省所有11个地区城市中,名列第一位。2005年,劫后新生的唐山钢铁业钢产量超过4000万吨,作为唐山钢铁工业的龙头企业唐山钢铁公司的钢产量就达1006万吨,是目前国内第二、亚洲第五、世界第十二的钢铁巨头。

这是个奇迹!这个奇迹是西方一些遭受地震的城市难以想象的。在世界地震史上,大地震后要建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市,一般要用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恢复建设用了30年,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复建用了20年,而唐山仅用10年时间就完成了恢复建设,并经过随后的十年振兴和十年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毁灭到新生、到崛起。

■重建■

能否挣脱传统重工业的

发展模式?

地震前,唐山市区有“五龙”飞舞的说法,五大工矿的大烟囱喷出了巨龙状的烟雾。“黑龙”――开滦煤矿,“红龙”――唐山钢厂,“灰龙”――启新水泥厂, “白龙”――唐山电厂,“黄龙”――唐山焦化厂,今天看来是污染的源头,在当时则是经济欣欣向荣的标志。所以唐山重建的重中之重,就是五大厂矿的恢复生产,但是唐山经济是否需要回到重工业化的轨道上,这是当时唐山面临的众多难题之一。

唐山以煤立市,其后,随着煤矿、铁路和工厂的建设,逐渐确立了其靠资源当家的重工业经济发展格局。1956年,《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将唐山的城市性质确定为“重工业城市”。三年后,唐山市城建委编制了《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又将这一性质进一步明确为“市区以采煤、钢铁、炼焦、陶瓷、机械为主”,因此,和当时许多“大干快上”、追求冒进的工业城市一样,唐山的经济也沿着偏重煤炭、钢铁等能源、重工业的轨迹快速向前,到1976年大地震前,唐山市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是当时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但是大地震却使唐山重工业这种快速发展的局面戛然停顿:工矿企业遭受严重毁坏,开滦煤矿因断电瘫痪,井下积水1.5亿吨,38万米巷道被淹机电设备3万多台,350万平方米的建筑几乎全部倒塌。陶瓷工业,2000台设备只剩下300余台,4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只有1万平方米没倒。唐山钢厂工业建筑遭到严重破坏,1万多吨机电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据统计,当时唐山市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在百亿元以上,唐山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

地震发生后,遭受重创的唐山人在“主震方止,余震仍频”的情况下,“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迅速投入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震后第7天,唐山自行车总厂组装出第一批“抗震车”;第10天,开滦马家沟煤矿挖掘出第一批“抗震煤”;第14天,唐山发电厂并网发电;第28天,唐山钢铁厂冶炼出第一炉“志气钢”……随着唐山“五龙”等企业的相继复产,到1978 年,唐山工业总产值就达到震前最高水平,重工业又重新主宰了经济的发展,这也使得唐山经济再次拥有了她值得骄傲的“深黑色的辉煌时光”。

多年以后的今天,有人对当年唐山未能利用重建之机使唐山经济朝向轻重工业均衡或者是高科技产业的方向而扼腕不已。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唐山经济真的有可能借重建之机挣脱传统重工业的发展模式来一个华丽的转身吗?

确实,唐山大地震虽然对唐山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灾难,但是对于改变唐山城市定位和产业布局使其变得合理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当时参与唐山城市和产业复建规划的决策者们似乎并没有主动去抓住这一机会。

对此,曾参加过唐山从“七五”到“十五”四个五年计划讨论的河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系退休教授王子平认为,我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以及唐山经济重建期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一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这就使得震后唐山复建方案的谋划不能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支配。王子平称,如果从今天的角度来看30年前人们对唐山经济复建所做的谋划和决策以及震后复建的实际结果,基本是震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有模式的重塑,唐山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均未能进行更合理的调整,从而使一百多年来历史自然形成的唐山经济结构基本延续下来,也就是说,唐山的产业复建基本上是复制了一个旧的产业结构,即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而且按照原样子、按原来的产品结构把在地震中倒下的工厂建起来了,而这直接影响了改革开放以来唐山经济腾飞的速度和力度。不过,王子平认为,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当年的思想和行为未免太苛求了,他称,公正地说, 30年前地震后唐山经济复建重回重工业的选择是历史的产物,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

实际上,震后,即使在唐山的产业复建规划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唐山的建设者们也一直在探寻更加适合唐山特点的发展模式。

唐山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孙武志说,在当年唐山恢复建设的过程中,唐山市政府也多次提出要改变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些目标可见于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此,唐山市还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电视机制造厂、电子元器件厂和自行车厂,甚至还有汽车制造厂。

但由于限于当时唐山的财力和重建工作任务的艰巨,唐山市政府对这些高新技术的投入不大而且比较分散,最终使唐山在新型产业建设上的努力都无果而终,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这样的结果导致后来重工业在唐山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震前的1975年,唐山轻重工业的比重为32.4∶67.6,而到2005 年,这一比重达到了7.3∶92.7,为唐山历史之最。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实事求是的唐山人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发展高新技术之路: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重工业。孙武志说,唐山发展高新技术肯定无法与北京争雄,而发展轻工业又没有天津的优势,因此走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重工业的路应该说是最为现实的选择,也是唐山重工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通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唐山传统产业的主导产品初步实现了从单一型向多元化、从初加工向精加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唐山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逐渐形成,涌现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发展■

能否走出资源型重

工业城市的宿命?

“以前,产矿区的人们都用矿石垒墙,现在墙全换成了砖,而矿石都变成了财富,”一个通过经营矿石贸易而致富的唐山人这样讲述自己的成功经历。

吃资源饭给唐山和唐山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对资源过度开发也给唐山的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

大面积的采矿塌陷区,造成唐山地面沉降、塌陷、土地损毁。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唐山市因采煤造成地表塌陷面积已达31.2万亩,造成绝产耕地近5万亩。采矿形成的废土、废石等堆放压占了土地,而且存在着引发滑坡、泥石流等人为地质灾害的隐患,特别是有些地区违规将尾矿砂、废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河床抬高,防汛隐患很大。

“现在开滦煤矿的煤都采到500米的地下去了!”一位唐山人这样告诉记者。唐山学院教授沙彬说,唐山是陶瓷的发祥地,有技术、有人才,但面临的现实问题却是陶土差不多快被挖完了。煤炭同样是支柱产业,但唐山的煤化工技术仍然薄弱,原始采掘还能进行多久谁也不好说。

此外,多年来,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唐山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资源型、初加工型和粗放型工业占主导地位,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的支撑力下降,资源和能源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辛志纯承认,唐山依赖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的内源型经济模式,工业布局主要依赖资源开发,沿交通干线分布,加工业主要集中于城市中心,已经导致唐山当前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污染集中,生产要素难以有效配置,城市发展空间狭小,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外向型经济发展极度滞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事实上,唐山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的宿命已在显现。

去年,唐山煤炭需求超过5000万吨,而自给能力仅为3000万吨,近2000 万吨由外地调剂解决。全市用电最高负荷已达463万千瓦,超过发电能力百余万千瓦,不得不拉闸限电。电力缺口较大,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已成为唐山能源供应现状的一大特点。此外,唐山矿石年产量在1000多万吨,但需求量已突破5000多万吨,缺口之大令人始料不及……

在资源日渐稀疏之时,所有“资源型城市”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选择现实地摆在唐山面前――当资源枯竭之后,唐山的经济该何去何从?

转型是必然的选择:不仅要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和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更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

据介绍,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唐山已累计投入治理资金100多亿元,对全市3881家工业污染严重的企业实施了综合治理,关停小钢厂288 家、小水泥170家。在建龙、津西、唐钢、高压电瓷、陡河发电厂、唐山发电厂、开滦集团、冀东水泥等20多家大型企业全面推进了循环经济。他们建立了环境监控指挥中心,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自动、连续监控,确保污染源稳定达标。现在,曾经作为唐山重工业骄傲的“五龙”之中,只有唐山电厂还冒白烟。不过,当地人士告诉记者,这“白龙”冒的是水气,环保达标,并没有污染。这位人士说,以前“五龙”横行时,唐山人夏天不敢穿白衬衣,因为穿上在街上走一会儿就变黑了。现在“五龙”没了,唐山人终于能穿上白衬衣上街了。

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辛志纯说,发展循环经济,并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思路,一种意义深远的生产方式。这些年来,对循环经济的理解,我们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像炼钢产生的炉渣,最早是堆起来,既占地又污染环境。第二步,是修高速公路时用来垫地,废物利用。等到了第三步,就是磨碎了添加到水泥里,成为原料。现在发展到第四步,做成超细粉,比水泥档次还高。遵循循环经济这个理念,发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腾飞■

蓝色思路真能改写唐山

深黑的历史?

但是,唐山要改变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及增长方式的转型仅仅靠陆地并非易事。

经过深入思考后的唐山人提出了“用蓝色思维改写煤都历史”的新型经济理念和“走向沿海”的经济发展思路。

为什么选择海洋?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辛志纯解释说,从国际上看,海洋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国内来看,近20年来,我国海洋产业产值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在一些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海洋已成为其主导产业。因此,发挥唐山沿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积极作用,促进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构筑沿海经济隆起带,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成为拥有着近 200公里海岸线的唐山的必然选择。

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上唐山” 的发展战略,唐山所采取的最重要的步骤莫过于2003年开始的曹妃甸深水港的建设。一位唐山官员说,曹妃甸寄托着唐山人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全部梦想。

曹妃甸,是唐山滦南县南堡地区的海滨滩涂上的一个小岛,距离唐山一个半小时车程。该岛地处塘沽新港及秦皇岛港之间,毗邻京津冀城市群,建港条件得天独厚,具有“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的地理优势,是渤海唯一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港址。

“唯一”就意味着独一无二,意味着更多的机遇,巨大的财富。目前,这一工程由于其“唯一”已经被定位为“唐山沿海经济隆起带的支撑点”、“河北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增长极”、“十一五”期间中国最大的项目集群、河北省的 “一号工程”。

“唐山的未来在曹妃甸。将来,曹妃甸将形成千亿级的经济总量,并由此向其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形成多个巨大的产业链。届时,唐山经济将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薛渤如是说。

曹妃甸工业区的上马,最有力的促动因素来自首钢搬迁,今年初刚刚卸任发改委主任一职的薛渤是首钢迁入曹妃甸这一巨大工程的积极推动者。

薛渤告诉记者,1992年,首钢因为污染问题打算迁出北京,于是在全国挑选新的生产基地。得知这一消息后,薛渤就一直在国家相关部委和首钢之间奔走呼吁,希望首钢选择曹妃甸。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多年后,他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首钢搬迁唐山。10月22日,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在曹妃甸工业区正式揭牌,首钢唐钢强强联合,共同建设曹妃甸1500万吨精品钢基地。曹妃甸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去年12月,曹妃甸港正式开通,首先开通的两个码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两个25万吨级矿石码头,预计这两个码头今年实现吞吐量将突破1000万吨,为企业节约运费投入达5亿元以上。

至此,唐山向“蓝色产业”的经济转型终于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

唐山市委书记张和表示,唐山将围绕曹妃甸工业区科学安排电力、建材、化工等产业链项目,以及金融、保险、旅游、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形成集聚效应。借助于曹妃甸工业体系,唐山将成为一个新型沿海重化工业城市。

“用蓝色思路改写煤都深黑的历史”,这是唐山人的创造。但是吃了百年资源饭的唐山真的能够适应“吃海洋饭”的“海洋时代”吗?

对此,唐山人有其清醒的认识。唐山市发改委主任辛志纯承认,唐山要 “吃海洋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区域间产业竞争进一步加剧。环渤海三省一市都具有发展港口经济的基础和潜力,特别是随着大连港大窖湾港区、天津港北港区以及青岛港前湾港区的建设,势必会在资源、市场等方面与唐山展开竞争;二是唐山海洋产业规模还较小,海洋产业结构呈低度化,与地区经济结构有着较大差距;三是唐山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基础还比较差,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健全等。要奔向“海洋时代”,唐山就必须克服这些困难,迎接这些挑战。

唐山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孙武志认为,唐山要“用蓝色思路改写煤都历史”,就必须站在京津唐和环渤海区域经济高度,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来定位并发展自己,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在区域内进行产业整合。比如在钢铁方面,可以用首钢来整合唐山的钢铁企业;在石化方面,要与在石化方面具有优势的天津协调,与其进行产业分工,并重点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等具有资源优势的产业,否则无法构筑面向未来的“蓝色产业”。

一位专家指出,面向海洋,走向海洋,唐山需要以更宽广的眼光为自身定位。相信在面向国际,依靠两种资源、利用两个市场的大背景下,唐山,一定会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

(7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唐山启示我们靠什么穿越灾难

李俊兰

■灾难转化■

■大地震第一个10年,纪念的重点是政治;20周年纪念的重点是经济;30周年是什么?“应该是文化”

又逢“十年大祭”。

屹立在新华东道上的“唐山抗震纪念碑”,被称为这座城市的图腾,它还是那场大灾难的载体:主碑碑身间留出缝隙,使人们产生裂缝―地震的联想;副碑形同残垣断壁,四层七级台阶意喻“七・二八”之意,顶端抽象的手的造型, “宣示着人定胜天的真理”。碑身七个金字更具历史价值,是同志1986年 7月题写的。

这一年,报告文学作家钱钢出版了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名作《唐山大地震》。

这一年,河北理工大学副教授王子平也出版了他研究唐山地震的第一本专著《十年一瞬间――唐山地震始末》。

纪念唐山抗震20周年时,同志走进地震康复村王宝占的家门。坐在轮椅上依然显示出是一条壮汉的王宝占,向同志“汇报”了他在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取3块金牌的情景。那一刻,主人、客人笑意融融,摄影记者将其定格为一帧大幅照片,高悬于王宝占家洁白的墙壁上。

这一年,王子平教授出版了另一本专著《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

2006年7月,抗震30周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媒体的空前投入与热情,网络、报刊上有关唐山的报道目不暇接,王子平教授也在他名为“三平堂”的书房里送往迎来。他展示给记者的著述有《地震社会学初探》、《灾难社会学》,后者此前以丛书形式获“国家图书奖”。

“十年一个阶段,也可以说十年一个台阶吧”,王教授说他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也是递进的:写《十年一瞬间》虽然查阅了几千卷档案,召集了二十多场座谈会,但“有些话没讲清,还应进行新的探索”。新探索的重心,不在于震亡人口和房屋倒塌面积的统计,而是将社会学的内容渗入地震的全过程,着重研究地震对灾民精神层面的损毁、如何进行精神救灾,以及唐山地震所呈现的特有的文化现象。

他有感于“十年大祭”的观点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唐山大地震第一个10 年,纪念的重点是政治,感谢党和政府、感谢部队和全国人民;20周年纪念的重点是经济,宣传20年来的经济成就;那么30周年纪念的重点应该是什么?他认为“应该是文化”。

■唐山人以血和生命的代价,在灾前、灾时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应该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在地震文化研究中,王子平有如下主要观点:

当地震发生时,人有一种本能的生存能力,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救力量。当地震毁掉人的生存条件时,人的生存能力能够自我调整,能够创造新的生存手段和方法。人的这种经过教化的生存能力是典型的文化存在。

地震为百灾之首。地震的损毁是“立体的”:浅层损毁是物质性的,譬如房屋倒塌、道路中断;中层损毁是生命的丧失;深层损毁是精神伤害。近年我国发生自然灾害后,能够在灾区开展精神治疗、心理抚慰,但在1976年唐山地震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意识;但唐山救灾又是成功的,唐山没有像外电报道的“从地图上抹掉”,唐山人也从灾难中走出来了,唐山人为人类积累了经验。

从唐山地震经验看,高度集中的体制对于救灾有好处,政治、经济、军事的高度一致,提高了抢救效率。美国新奥尔良阿利亚娜飓风之后5天军队才到,所以任何事都不能看绝对了。救灾物品按人头平均发放,如果也按贡献大小发放就会出问题。飞机空投慰问信、中央慰问团的到来、文化团体演出,对缓解悲伤、振作精神都是有作用的。当时突出政治,在吃、住基本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条件下,就提出重建家园,也使“精神整合”的时间不长,使悲痛转移。

地震时一个特殊现象,是“临时大家庭”的出现,这是由于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个人、一家一户很难活下去,家庭之间也需要相互依存、帮助,这是生存的需要。没有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中生活的人,体会不到。

“今天的唐山人,还有没有地震阴影?”王教授的回答是:“多数人没有。遗忘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如果总想着地震的伤痛,人就没法过、没法活。但是调查中确实有人不愿谈起这件伤心往事。”

王子平教授说,他愿将灾难中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你战胜我、我战胜你的关系,而应该和谐共存,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在特定条件下是真理,但是人不能轻易改造自然,要敬畏大自然。

唐山人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在灾前、灾时和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经验和教训,这些应该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无论是唐山人、还是其他地方的人,都应该尊重这些经验。

唐山人克服了惨绝人寰的地震所造成的困难,重新站立起来。唐山人能做到的,其他人也能做到。

(7月30日《北京青年报》)

延伸阅读2006,我们的唐山

钱 钢

我没有想到,唐山地震30周年的纪念日,会是这样步步临近的。这些天,我每天上网阅读有关报道,吃惊地发现,众多媒体的朋友,竟然追寻重访了几乎所有《唐山大地震》一书记载的人物:目击者、求生者、报警者、救灾者、伤残者、孤儿、地震工作者。一张张久违的面孔重现了,尘封多年的许多老照片被公开,许多故事首次闻听。我的心被撞着,深深感动着。

我想念他们,亲爱的卢桂兰妈妈,那位在废墟中挣扎求生13天后获救的 “渴生者”;亲爱的蒋忆潮叔叔,是这位民政局局长把我带进护送孤儿的列车、带进盲人居住区;资希圣,那位双目失明的鼓书艺人;陈树海,带领弟兄们在矿井深处与死神搏斗15天才重见天日的矿场老班长;还有我在书中隐去姓名的“龚××”,那在看守所大墙倒塌后奋力救人的“在押犯”……30周年,不再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已一个个离去。可是他们的面容,还有促膝交谈时的笑声和叹息,还那般清晰地在我近旁,恍如昨日!

我想念为解救唐山人民于倒悬,当年奋勇飞车赴京的李玉林师傅,想念在废墟上互相支撑、坚强成长的“张家五姐弟”,想念在震垮了的“精神病院”为守护病员而几乎倒下的李忠志药剂师……不久前一次短得不能再短的唐山之行,我和许许多多熟识的唐山人失之交臂。匆匆地,我去看望了轮椅上的姚翠芹。我相信,我看见了唐山人非凡命运的缩影。

朴素的平房,窗明几净,高位截瘫的小姚(她已经年过半百,我还这样称呼她),素洁,从容,活得充满尊严。这30年,她得到温暖的爱,和患难与共的病友相爱成婚;她也曾坠入命运的深渊――诞下一个可人的男孩,孩子却在来到人世间仅仅40天后夭折。可是热爱阳光、露珠和一切小生命的姚翠芹,坚定地走到了今天。这位残疾女作家写道:“这片震后曾是荒凉的土地,而今,像一个富有的‘新娘’,蝴蝶来了,小鸟来了,它们与春嬉闹,与桃花细语,与丁香鸣唱……融在其中的我,好像重新获得了新生。”……

唐山是属于全人类的。30年前的人间惨剧,让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信仰者的心同被撕裂。我很晚才从旧报中发现,当年,唐山大地震的消息传到与我们完全隔绝的海峡彼岸,台湾民众曾噙泪发起手足情深的赈灾募捐。这十多年,因为《我和我的唐山》一文被编入中学课本,香港青少年对唐山始终充满特殊的关切,有的学生甚至对255医院小小灵堂里那些死难孩子的名字耳熟能详。

这是生命的传奇。人们从未如那一刻般强烈感受“活着”的珍贵。一个幸存者救活十数人,十数幸存者又抢夺出上百人的生命。当十万救援和万名医疗队员从四面八方汇聚,生者与死者的鲜血融合在一起,在黑色的天地间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

这是人性的实录。大地震以残酷的方式,扯去这星球上的万般涂饰和遮蔽,出这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大自然和人。人,从来没有像30年前在唐山废墟上那样,逼真地看清自己:脆弱和坚强,卑微和博大,邪恶和善良;从来没有像30年来的唐山那样,从废墟上重新站起来,惊人地表现自救和他救的伟力,从城市到心灵……

这故事远没有完结。在唐山,许多怀抱幼儿的年轻夫妇来到我面前,他们说:“我们是1976年出生的……”我明白,一切都在延续。30年,唐山在艰难地弥合、康复。新生代唐山人背负着厄运遗留的苦涩辛酸,但他们也拥有那块土地赐予的特殊的财富。

还需要刻意寻找吗?无价之宝就在我们身边。“人”, “生命”,“爱”,在唐山不是甜腻的广告语。它们就是生活本身,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如影相随,日复一日,细碎平凡。我看到一股 “民间感恩”的暖流,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正自发地涌出,自然地流淌。到处有人在“寻亲”:经历劫难的人们和他们的后代,要报答那些拯救、帮助过他们的人;当年的援救队员,在牵挂寻觅那时认识的孤儿和伤残者……媒体上,曾被认为“过气”的友爱故事,散发出阵阵新草的清香。人们需要。需要这样的呼吸和沉浸,这样的感伤,需要这样的抚慰和相濡以沫,还有自我涤荡。

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当每一个个体都有尊严,一个国家才称得上真正的“强大”。生命的互爱,孕育富有活力的社会,如细胞和细胞、血脉和血脉、骨肉和骨肉相互依存,塑就富有弹性的强健肌体。逝者长已矣!他们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捍卫人的权利,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9篇:唐山大地震电影影评范文

确实,改编热门电影对电视剧拍摄而言,节约了成本。尤其像《唐》这样的大制作,道具、场景省了不少钱,运转更容易和迅速,营销上几乎零成本投入便能坐收渔翁之利。这是个明白账。王中军举例称,7月份《唐山大地震》将上映,据他估计,票房会在4亿元左右。电影余热未过,电视剧版就差不多能完成拍摄,加上后期制作之后便能新鲜“出炉”,正好能借着电影的势头再热一把。这样算起来,不仅卖出版权不成问题,收视率和人气也能有保证。

看来,节约营销成本和制作成本,趁热打铁对投资方来说是最大诱惑。所以,心情的迫不及待可以理解,但投资方需把握好几个原则。

首先,电影导演是关键。冯小刚的电影都很卖座,而且一部比一部卖座,这一点王中军很明白,所以《唐》电影还没上映电视剧就已开工。这是口碑,也是品牌效应。

其次,剧本是考验。将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剧本拉长至电视剧的20多个小时,看似是编剧往已有的框架上添加新内容,不过海岩坦言,“改编的难易程度还是要看电影本身的含金量和影响力,也要看再创作者的水平。因为在添加血肉时还是要尽量保证不注水,这可能是难度最大的地方。”

再次,电影口碑是保证。3000万元投资票房上不了1亿元,1亿元投资票房上不了3亿元都算不上成功,也很难形成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在母品牌(电影)还没有形成广泛口碑的情况下,推出子品牌是很危险的。

第四,民主决策是流程。导演很好,演员也不错,剧本没问题,投资也到位,但市场风险仍存在。所以在决策时需要各个环节的主要参与者民主投票,大家依据自己的经验评估风险,最后决定是上还是不上。这点《唐》剧做得很好,演员、导演、编剧齐投赞成票。

此外,投资方还需要有风险意识,计划再好,也存在风险。如何尽可能地降低营销成本?如何获得利润最大化?还需要做些功课。

一是将捆绑营销进行到底。在广告宣传时主推电影,在新闻传播时附带宣传一下同名电视剧。这时营销传播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知道电影什么时候上映,这是传播核心;同时还有电视剧,随着电影放映结束后上映。当然还要搞清楚,前期广告投放的目的是传播电影上映的相关信息,不要放入太多内容,简化传播。

二是线上、线下推广相互结合。关于电视剧的信息只用新闻报道还不够,需要做三个工作:一是首映典礼时,介绍一下电影与电视剧的关系、亮点及卖点;二是电影上映时,在各大影院的平面及视频广告中插入该电视剧的播出信息;三是精选部分影院,随购票赠送消费优惠券,此券为商家赞助,背面广告即可宣传该剧。此阶段的宣传目的是将电影与电视剧关联起来,并突出电视剧的差异点。

三是广告植入提前进行。该剧的广告开发始于电影,告诉商家,你的广告不仅能在电影当中植入,而且还将在电视剧中实现更完美的植入,将两次植入打包,收取一个优惠价。当然,电视剧有时长优势,容易解决植入的次数和深度。这里,建议广告植入时紧扣故事情节,不要硬套,否则会影响观感,春晚小品《捐助》就是前车之鉴。

四是衍生产品紧随其后。如书籍、光盘、音乐、游戏、服饰及旅游等产品,开拍后就得着手开发。在电影热映之时,相关产品就投入市场。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根据各个产品属性的不同,推广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差异。比如体验游、遗址公园可以随着电影和电视剧的上映同期对外开放,电视首播时可抽取幸运观众获得免费体验游等。

将热门电影改编为电视剧,或将热门电视剧改编为电影,这以后会比较普遍,说明影视剧的发展更市场化,也更注重观众口味和市场效应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