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能化改革范文

智能化改革精选(九篇)

智能化改革

第1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课程;智能化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智能育人

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说,“蓝墨云”班课是目前智能化授课的重要载体,要实现对管理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对所有管理学教师进行以“蓝墨云班课“App工具为核心应用的智能云教学方法培训工作,在课程授课第一节对学生进行“蓝墨云班课“App工具应用说明,课堂考勤、课程互动、资源共享、课程评价等运用智能化手段进行,让手机变成育人工具。全面开发“蓝墨云”班课App的各项功能,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云教学的重要载体。引入以蓝墨云班课App工具为核心应用的智能云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开展轻松、有趣的互动教学,在“蓝墨云”班课平台及时把授课课件、习题、相关知识拓展与现代管理学相关的热点资料上传到每一个授课班级,每一位同学均可下载学习,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顺应了智能云教学时代的新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支持。技术的发展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移动网络的优势,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丰富教学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在线课程教学录像拍摄、制作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升级,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面对部分教师对智能教学手段运用不熟练的问题,学校需要专门组织现代教育中心的老师给所有任课老师进行软件运用培训,加速了新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

二、采取“花式授课”法,灵活育人

两微一端的应用更加大众化,利用学校智慧校园提供的网络平台,在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上把管理学教学的典型事例和优秀经验以及取得的优异育人效果进行传播,使更多人受益。首先,利用智慧校园平台“花式授课”法,灵活育人。利用智慧校园平台,用动画、微视频、微课、慕课、直播等形式“花式授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传达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让该课程的学习更接地气、深入人心,让育人目标的实现事半功倍。其次,利用微信学习交流平台,所有该课程授课教师抓住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及时推送管理学学习资讯,高效灵活紧跟热点。最后,利用微博互动平台,利用管理学课程微博互动平台,与学生实施互动,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时育人。比如,在微信和微博平台开启头脑风暴,前一段时间我在班级群里面设置了一个关于“中韩男性化妆品市场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的题目,同学们参与度非常高。甲同学谈到“男性化妆品市场之所以一直不温不火,销售量上不去,主要原因是市场开发的不够全面,产品样式太少,没有个性化,针对的只有部分消费群体,导致全社会的消费群体没有全面开发。没有需求就没有消费,一个良好的市场必须依靠良好的、多样的产品,然而对于目前中韩两国的男性化妆品市场来说,产品还是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不能够吸引男性的眼球,更不能够勾起他们购买的欲望。现在男妆的大部分消费群体还是那些高收入的阶层,男性化妆品市场刚刚起步,针对的主流顾客是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社会精英层,通常产品定价较高,很多消费者都买不起,就算是有了购买的欲望,面对高额的价钱,也只能望而却步。”乙同学谈到:“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销售渠道,才会带来好的市场营业额。当前市场趋势是男性化妆品的营销渠道正逐渐向以强调高品位服务的专业护理中渗透。能产生真正高利润,都来自专业线—以男性护养为主题的男性护理中心。所以说,目前男妆市场的不成熟,有很大的原因就是由于销售策略上的不很完善。表现在:其一,宣传手段单一。目前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对于各类产品的广告还没有深入人心,尤其是新型的产品,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来扩大知名度和普及度。其二,产品营销方法欠缺。作为品牌形象的重要表现的产品外包装还没有足够重视,对于男妆的市场分析还不够。”丙同学则是对这个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索:“我们要适应和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要积极地向广大男性同胞宣传和普及新时代新型的审美观念,改变他们的消费心理,拉拢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群体,增加市场额。”丁同学说:“男性化妆品的销售手段要独辟蹊径,采取不同于女性化妆品的策略。第一,改进宣传方法。第二,采取感性销售战略。第三,改变产品推广模式。第四,注重产品质量和品味的提升。”戊同学说:“男性化妆品广告的诉求重点相对集中,产品展示和模特形象展示的诉求占绝大多数,诉求方式上充分利用产品本身形象,名人诉求、介绍说明性诉求较多。不同类别、不同国家、不同档次、不同季节产品的广告诉求差异较大。所以必须针对这些差异改变产品的推广模式,才能够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才能够改善男妆的市场状况。”通过微媒体的便捷性互动和沟通,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

三、借助融媒体手段,共享育人

第2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291-01

当前这个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追求着一种智能化、高效化、更舒适安全、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在建筑物方面,楼宇智能化技术正被逐渐的广泛应用与发展。它将众多高科技技术合为一体,有机结合了通信、控制、多媒体技术等受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的控制。它能够使优化建筑设计,使建筑物更加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快捷,实现了智能建筑的功能,提供众多贴心的服务,这些优点使楼宇智能化技术迅猛发展,并形成了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

1.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含义

什么样的建筑才算是智能化楼宇?世界上的对楼宇智能化的提法很多,欧洲、美国、日本、新加坡及国际智能工程学会的提法各有不同,其中,日本的国情与我国较为相近,其提法可以参考,日本电机工业协会楼宇智能化分会把智能化楼宇定义为:综合计算机、信息通信等方面的最先进技术,使建筑物内的电力、空调、照明、防灾、防盗、运输设备等协调工作,实现建筑物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安全保卫自动化系统(SAS)和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将这5种功能结合起来的建筑也称为5A建筑,外加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SCS),结构化综合网络系统(SNS),智能楼宇综合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MAS)组成,就是智能化楼宇。总的来说,把以上多种技术合为一体加以利用,从而实现建筑功能的完善全面、自动化发展。

2.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是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而其中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信息业正逐步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产业,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社会高度信息化,在建筑物内部,应用信息技术、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于是产生"楼宇智能化"。楼宇智能化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物内的设备进行自动控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它是建筑技术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要求的结晶。但是毕竟我国智能化楼宇的发展时间较短,其技术肯定不可能和国外的相提并论,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因为,我国的技术含量太低,大多还要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进口过来。其二是智能化楼宇技术在我国的认识了解、关注度不够,特别是在应用到居民建筑情况很少。随着智能化楼宇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趋势。其一是,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高效化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以楼宇建筑更加智能化从而方便人们的生活。集成化、人性化、智能化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其二是楼宇智能化呈现出多功能发展,涉及多个方面,提供各种人性化的服务、智能管理建筑满足了楼宇不同环境的要求,而且被广泛的应用。其三是楼宇智能化技术作为一门技术产业,不仅推动了楼宇智能化的发展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还带动了其相关许多产业的发展。像计算机技术、智能管理人才、消防自动化产业等,所以总的来说,楼宇智能化技术是一个正在不断发展扩大的新兴产业。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目标是为了给新一代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将是一种以科学知识、流动自由的信息、先进的技术为基础,发展为一种低消耗、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将以往的高度消耗浪费资源、以工业为主要发展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绿色城市将是智能建筑的发展必然趋势,以绿色生活消费为主。现如今,要想看一个城市的发展发达程度就在于看它是以什么为主要发展的。像智能建筑主要应用的都是可再生、无污染、低消耗、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泵、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雨污水综合利用、中水回用、生物质发电、垃圾无害化处理与能量回收等技术,从而节约成本,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效益。

3.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智能建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新的先进技术,利用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建筑物中,提高了整个城市的发达水平。各个大城市竞相建造,在金融业、行政机关、商业大厦中随处可见,并且迅猛发展。

3.1 楼宇智能化技术的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是由计算机控制各个子系统,进行监测、控制、记录、科学管理,为建筑中的用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管理者提供更为方便的管理操控,更为经营者减少了管理等繁杂的人工管理费用,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一栋建筑物当中主要是由照明系统、制冷炙热空调系统、电梯等组成都受计算机的控制管理。空调系统主要是要自动控制温度、湿度、回风、排风、新风、制冷器、过滤器等。变配电监控系统主要是控制低压配电系统、冷冻站配电、变压器、高压系统、监测电流量、电压量、功率因数有无功电度等。照明监控系统由中央监控系统按每天预定的时间顺序进行开关控制,监视其开关状态,工作状态可用文字、图形显示,并经打印机打印。

3.2 楼宇火灾报警消防系统

这个系统主要由保卫科、公安部门、建筑设计人员重要监管并且共同配合协调努力完成。像火灾、消防这类相关的产品要认真仔细购买,了解厂家的产品是否合格、如何使用,并且请专门的人士来进行安装工作,让居住使用者、经营者放心,舒适安全的生活在楼宇中。

3.3 楼宇信息管理、办公、通信自动化系统

楼宇信息管理自动化是将各个系统的信息全面汇总,集中监控管理,其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友好性、集中性、迅速性、全面性。经过信息的汇总再进行合理的安排分工,使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通信自动化系统在智能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大脑。它由电话、计算机、闭路电视、监控报警、网络信息管理组成大型综合流信息网,来联络各个部门组织,下达精准的命令要求,从而更好地执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为了将执行的任务更简单、更方便、安全而设计的。但是毕竟我国的智能化技术还不够完善,所以将会显现出各种问题。像以下的情况经常发生,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梯运行控制系统是运用较多的,主要由网络、信息技术、各种仪表仪器、电子产品等多种硬件控制管理。这其中还有许多的小型的系统设备、独立的管理软件。因此,在建筑场地经常会有许多总线设备,但是每个设备的标准也不一样,互相无法正常连接通信,难以兼容操控。要想实现交互工作就需要昂贵的成本费用,还要定期的修理维护设备,因此经营者大多数不会同意,供应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不会提供更好的技术。所以,为了让各个系统都能正常地连接使用,就需要有更高的管理技术人才来操纵使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时代,像智能化楼宇技术这样的新兴技术将会被广泛的推广使用。因为它的许多优点高效性、精准性、快捷性等,通过楼宇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来合理的操控管理楼宇,让用户享受到一种更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但是我国技术尚未成熟,因此需要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来投入其中,为该项技术谋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第3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文/裘晓林 吴丽媛 马 涛 周振阳

摘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是职业学校关注的问题,尤其是一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问题。为此本文探讨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法。

关键词 :智能楼宇 一体化课程考核 考核方案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是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说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的运行是从确定能力目标开始的话,那么其运行的终点便是以这些能力目标确定的能力标准,作为参照去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能力,以此来决定最终的学分授予和证书颁发。

职业教育中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普通教育中的考核方式照搬过来。通常是在课程修完或学期结束时进行一次书面测验,然后根据成绩给每位学生一个百分等级分数。这种评价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忽视对技能和能力的测试。这种书面测验的试题,通常也只能覆盖所要求掌握的必要知识的极小一部分,而不可能考察所有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更考察不出职业能力。面对这种测验,有时学生由于缺乏考试技巧,即使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也可能在测验中无法表现出已有的知识与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考核的导向与激励、反馈与交流、检查与监控的作用,一体化教学考核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双闭环考核方式:“实施+自评”环和“工作任务+考核”环的考核方式,其中“实施+自评”是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实施工作计划时自我提高的环节,“工作任务+考核”环节是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中的工作过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诊断、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不断完善、超越自我。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考核体系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考核单元、以行为过程为考核主线,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评价、职业素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体系模型,如下图所示。

通过上述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考核体系模型的构建,可以改变传统的结果考核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方法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动态积分体系。以每个教学项目为积分单元,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方法和能力、个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考核,主要采取积分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准点守时、严格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鼓励沟通协商、取长补短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通过学生自我考核的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客观公正地考核自我,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具有较强沟通协调能力及良好职业操守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这些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才能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呢?为此我们需要按照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路径,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楼宇智能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将完成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基本教学内容,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以下是针对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化考核方案。

1.实际实施过程

(1)下发任务单。任务单主要说明任务的目标、所需知识点、实现任务的关键步骤及实现思路;一般在上次课结束时下发本次课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在课后进行设计规划,制订操作计划,完成设计电路图。

(2)学生课后材料的收集、整理。学生根据任务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然后制订出实践计划。在进行实践计划制订的同时,进行复习(进行巩固)、预习(实现本任务所需知识点),通过本方案,有效地进行了复习和预习环节。

(3)学生进行项目实施。课上学生进行项目实施,遇到问题,首先进行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方案。在实施环节中,认真学习的学生总会有问题;并且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把实践环节作为考核环节,不仅能督促学生认真学习,而且也提高了考核的准确性。

(4)学生提交任务学习心得。任务完成后,学生需提交以下资料:设计说明、楼宇接线电路图、实施过程中问题等。通过对接线图的完成,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熟悉对各个传感器性能,按要求选择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说明书的学习,可以了解学生文字功底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通过问题与答疑,可以了解学生是否认真完成本任务,也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问题与答疑和学生心得体会的了解,不仅是考核学生的有效资料,而且也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资料。

2.基于项目的考核步骤与方法

一个项目分为几个任务,要进行阶段性考核,即为项目化考核。项目化考核以学生答辩为主,下面是项目化考核的一个实例。

第一步:学生陈述(占总成绩25%)。①对整个楼宇系统理解和电路的设计(5分);②说明在本系统设计中自己所做的工作(15分);③在楼宇任务中,对任务的体会和不足(比如自己所遇到的困惑,解决方案;通过该系统开发,开发水平的提高;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收获等)(5分)。

第二步:项目演示(占总成绩 15%)。①楼宇项目具体器材的选择,根据电路图进行接线,熟练程度(5分);②讲解实现思路,并且进行演示(10分)。

第三步:答辩(占总成绩 20%)。①根据学生陈述、演示、上交的电路图,教师提出2~3个问题,学生回答(20 分)。②学生整理答辩过程问题及回答,形成文档(答辩记录)上交。

第四步:上交资料(占总成绩 40%)。①陈述部分的 PPT(5 分);②系统设计过程说明文档(15 分);③设计电路图(15 分);④答辩记录(5 分)。

通过项目化考核,学生可以对近阶段的学习进行一个总结;通过学生答辩,也煅炼了学生的应辩能力与表达能力,为顶岗实习与毕业答辩奠定了基础。通过学生答辩,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本项目的掌握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实施效果

1.考核的可行性

因为是一体化教学,教学的本身就是以学生实践为主,所以完全有能力实施全程化考核方案。全程化的考核方案把考核分解到每一个子项目子任务中,提高了学生对每次课的重视程度,通过实施,本方案是可行的。

2.考核的准确性

改变一考定成绩的弊端,全程化的考核方案在分数的评定上,更加准确、公平、公正,课程的得分,更能表明学生的技能水平。

3.考核的实用性

第4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力课程教学评价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基于对智力含义和特点的认识,在批判智力单因素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力,教育应致力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他指出:“就智力的发展程度而言,无论是哪种智力,其最大限度的发展都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多元智力理论以一个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从教育哲学的高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提升人的价值,从教育技术的层面强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多元智力,从教育评价的领域推广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多元智力理论顺应美国当代社会对优质教育和平等教育的追求而迅速发展,仅在美国,就有上百所学校自称是多元智力试验学校,还有上千所学校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多元智力理论不仅对美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成为西方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WWw.133229.cOM

我国传统教育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已越来越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与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导向不谋而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界不仅对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开展了大量借鉴多元智力理论及其课程方案的实践探索。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已经出现了较多的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方案,而且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中小学和幼儿园课程方案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全国有近百所学校宣称自己是“多元智力学校”或自己实行的是“多元智力课程”。在学前教育层面——海口市海粤幼儿园,遵循多元智能理论,以“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出色的”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努力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广州市白云区京溪小学开展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策略探索。”在高中教育层面——湖北省黄石有色一中基于学校的办学实际,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本文以黄石有色一中为实证,分析了该校教学改革的原因、举措、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学校教学改革与实践起到推进作用。

一多元智力理论在有色一中教学改革应用的原因分析

黄石有色一中位于黄石市下陆区,始建于1959年,原名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第一中学,2006年企业剥离划归地方政府管辖。1997年~2001年期间,由于企业经济下滑,有色一中的办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办学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待遇下降,人才外流不断,尽管受高中招生扩招的影响,其办学规模有所扩大,但生源素质不断下降,而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办学水平上升缓慢。2001年该校有在校学生1800人,30个教学班,在校教职工124人,其中高级教师37人。当年,高考省线上线率仅为50%,本科上线人数仅为147人。有色一中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危机。

而在一个多元、开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教育有了更多、更高的期待,而这种期待的动力恰恰来自于人本身,来自于对开发自身潜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渴望。根据有色一中当时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外学校教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该校于2002年提出了“以多元智力为支撑,以课堂改革为突破,以多元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办学思路。在学习和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将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推进。

二多元智力理论在有色一中教学改革应用的主要举措

1.运用多元智力理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学改革提供软件支撑

为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有色一中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力度,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培养骨干教师、专家型名师为中心,以全员培训为基础,坚持分层次、分岗位、分类别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层干部、骨干教师、班主任的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引发了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的深刻转变,教师们逐渐用一种全新的智力理念来评价学生,用多元的视角来思考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努力挖掘教师自身和学生的潜能,实现教师角色意识的三大转变。

(1)变传播为引导。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是把知识输出给学生的传播者。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拥有者,而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一起应用知识的共同参与者。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是有差异的,有色一中的教师能够积极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改变原有单一、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学习,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促进个体潜能的全面开发。

(2)变执行为开发。在常规的教学中,教师基本属于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以多元化形式存在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位置,学生离开学校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还拥有运用语言和数理逻辑之外的智力。加德纳呼吁要给学生的其他智力以同等的重视,他指出学校:“每天都要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智力。”关注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发展,必然要求学校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范围的多元化,也促使教师由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向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转变。

(3)变检查为分享。现行的教学过程有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成绩检查和评定,通过作业、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教学效果的检查者,是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但这种评价只局限在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的方面,并不能反映学生其他智力的发展情况。多元智力理论强调人智力的多元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有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认知方式。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评价观念,全面地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各种潜能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了解和掌握不同信息,获得新的知识,分享学生学习的成果。

有色一中教师能够按照多元智力理论的要求,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角色意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软件保障。

2.构建多元智力“实验室”,为教学改革提供硬件保障

为了保障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有色一中多方面筹集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添置教学设备,建立功能完善的多元智力实验室。学校先后新建了网络实验室3个、多媒体教室2个、语音教室2个,改造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以满足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同时购置体育运动器材、音乐设备、美术器材,完善体育实验室、音乐实验室、美术实验室、舞蹈室的教学功能,为发展学生体育特长、艺术特长提供物质保障。为了满足多元智力教学的需要,有色一中还建立了教学电子备课室,加盟北大附中网校,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增加课程知识的容量,提升电子教案的趣味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完善学校内部教学功能的同时,有色一中还加强了学校对外形象的改造,重修学校校园围墙,修建校园文化宣传橱窗,购买校办工厂完成学生宿舍的整体搬迁,扩建体育运动场,绿化、美化校园,打造书香校园,为发展学生多元智力提供校园环境。

多元智力实验室的建立,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办学条件的全面改善,为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的有色一中教学改革提供了硬件支撑。

3.开办多元智力实验班,培养学生强势智力,发展学生潜在智力

有色一中于2002年开始举办理科实验班、体育艺术特长实验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结合学生的智力特长,通过智力测试将学生科学分班,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1)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指出:“个性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基础”。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求,是有色一中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充分了解了学生在各个学科方面对课程开发的兴趣和需求的前提下,有色一中要求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及教学特长,设定有能力开发的课程“菜单”,学校把促进同一类学生强势智能发展的课程编排在一起组成综合实验课程。最后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兴趣特长指导学生进行弹性选课,在选课时把具有相同兴趣特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成综合课程学习小组,共同学习。综合实验课程具体分为“理科实验课程”“体艺特长课程”两大课程模块。同时还根据有色一中农村、矿山学生偏多且外语学科成绩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开设了“英语实验课程”。

(2)实施“为多元智力而教”和“通过多元智力来教”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强势智力,发展学生潜在智力。①“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教师在观念上把发展多种智力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实践中把发展多种智力和不同的学科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强调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智力特别是智力弱项的发展。在学生“体艺特长”培养中,教师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乐于学习,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音乐特长、美术特长,彰显学生个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中成长,让学生强势智力尽情发展,潜在智力有效激发,从而使传统意义上的差生经历凤凰涅槃般的嬗变。②“通过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在使不同智力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在理科实验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强调学科渗透、学科互补,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使教学摆脱了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扩展了教学空间,丰富课堂内容,立足于学生“最佳发展期”和“最近发展区”,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自主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通过多元智力来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智商和情商,而且使学生逻辑——数理智力、言语——语言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智力得到和谐发展。

三多元智力理论在有色一中教学改革应用的意义

1.学生智力得到多元发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开办多元智力实验班,开设开发实验课程,开放了教学课堂,开放了文本教材,开放了学生心灵,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多元性与选择性,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使得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在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交互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学生的认知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自主、能动、创造性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强势智力得到发展,潜在智力得到激发。学生在各项竞赛中屡获大奖,高考升学率不断攀升。

2.教师的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不断增强

开办多元智力实验班,开设开发实验课程,最终的实施载体是教师,必然要求教师树立积极的、有效的教学研究者形象,实现由知识型向研究者的角色转换,同时也给教师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开发“实验课程”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与经验,学校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学科知识,加强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与专家合作,与同伴协作,与学生探索。经过不断地反思、总结,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激发了教师自身发展的渴求和潜能;以研究者的视野审视教学现状,梳理教学问题,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研究,教研结合,教学、科研能力双向提升,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教研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四多元智力理论在有色一中教学改革应用中的问题有色一中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进行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也凸现出诸多困难和矛盾。一是随着多元智力实验班数量的增加,在实行分组教学和小班化教学后,教师数量越来越捉襟见肘,现有的教学场地满足不了教学实际,教学改革难以向其他方面辐射。二是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需要充足的时间,这与要在有限地教学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进度要求之间产生了矛盾。多年来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安排是按照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设定的,现在要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自主性、探究性学习,45分钟就显得极其紧张,有时多个45分钟可能都难以完成一个探究过程。三是现行教育体制及“升学率”束缚了学生的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受教育体制尤其是高考“升学率”的束缚,在运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自觉或不自觉从“多元”回到“一元”,从“过程”回到“结果”。

注释

①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译.冯克诚主编.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6

②〔美〕加德纳著.多元智能(沈致隆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8

第5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组织智力资本;增长过程;制度化;组织变革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力资本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文献,可将国内学者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方面:①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和智力资本分类;②智力资本度量或评价;③智力资本管理,包括分配激励、智力资本保护、智力资本转换等;④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目前的研究主要以前两方面研究为主,有关智力资本管理以及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研究将是未来几年智力资本研究的重点。

为了有效地区分附着于员工身上的人力资本和沉淀于组织内部、不随着员工的离开而流动的智力资本形式,作者在智力资本的概念基础上提出组织智力资本概念。组织智力资本是指依赖于特定的组织和社会交往模式,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形成的、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资本,以及员工在这种关系中共同创造的,编码化或部分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和市场型资本。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所拥有的那部分智力资本,它包括三个方面:关系型组织资本、知识型组织资本和市场型组织资本。关系型组织资本存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工作之间,体现于组织活动的程序、规章制度以及组织文化中。知识型组织资本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部分编码化或全部编码化的组织共享知识,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等,这些知识体现于企业文档、数据库、企业标准中。市场型组织资本也是组织成员在组织所构筑的关系中共同创造的市场资产,包括品牌知名度、用户满意度和用户忠诚度等。

组织竞争力取决于组织所拥有的独特能力或综合能力。组织智力资本与组织能力之间的关系为:组织智力资本是组织能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能力的提高会不断丰富组织智力资本,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为提高组织竞争力,必须增强组织智力资本。

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形式:渐进型增长和突变型增长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如同生物体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两种重要的发展形式:演进和革命。演进是指组织实践没有发生过大的动荡,是一种稳步成长的时期;革命则是指组织中发生重大动荡的时期。熊彼特将组织的发展过程分成相对静止阶段和创新阶段,并强调了创造性破坏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伴随着组织发展的全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渐进积累型增长(简称渐进型增长)和突发变革型增长(简称突变型增长)。渐进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日积月累缓慢增长,主要是在已有组织规范和假设的条件下,通过常规性组织学习(以单环学习为主),不断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智力资本转移到组织系统中。突变型增长是组织智力资本在一个较短时间内急剧增长的,主要通过创造性学习(以双环和多环学习为主),创造新知识、新规范,并把新知识和新规范转移到组织系统中,使组织智力资本存量得到急剧增长.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往往通过有领导的变革实现,这种变革可以是技术诱致的,也可以是管理诱致的。

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过程:活化、改变和制度化

Penrose在分析单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强调了企业的两种内在知识积累机制:①“标准化操作规程”或“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②“非标准化操作规程”或“非程序性决策”的知识积累机制。他认为企业管理就是一个连续产生新的非标准化操作规程和非程序性决策并不断地把它们转化为标准化操作规程和程序性决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依赖于企业内部的能力资源。Graham & Vincent认为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两个领域:流动的领域和制度化的领域。流动的领域保证创造性知识的产生,而制度化的领域保证将好的、有价值的思想在企业中保存下来,转化为市场价值。他们强调将个人自由、合作、共同的价值观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组织结构和对企业行为及经营业绩的评估中去,将流动性植入到制度中。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亦包括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阶段。其中,活化和改变过程是一个非标准化或流动的过程,而制度化是一个标准化过程或凝固的过程。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是指激活原有的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规范,加以改进和完善,或者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规章制度、组织规范,产生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过程。组织能力通常在活化和改变阶段得到迅速提高。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是指把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组织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从知识工作者角度而言,就是将知识工作者个体的知识、经验、价值观转移到组织行为、规章制度和文化等子系统中沉淀下来,成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并向其他知识工作者扩散的过程。制度化过程也可称为固化过程,它使得组织智力资本越来越丰富,为组织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渐进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和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都存在着活化、改变和制度化三个过程。

2.1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阶段

活化和改变,尤其是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意味着进行一场组织变革。组织变革对促进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尤其是促进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组织变革专家勒温(Lewin)曾提出组织变革的三步曲:解冻、改变和再冻结。科特认为,成功的组织变革须经过八个阶段:产生紧迫感、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构建愿景规划、沟通这种愿景规划、授权他人实施这种愿景规划、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巩固已有成果,以及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每一个阶段都对组织变革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跳过其中一些阶段只会造成一种速度的假象,绝不会产生满意的结果;在任何阶段如果出现关键性的错误都会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会阻碍组织变革的成功。

组织变革是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根本手段,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贯穿着组织变革的全过程。例如,勒温的研究成果中,解冻和改变这两步就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再冻结则是一个相关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作者认为,科特的组织变革前六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过程,最后两个阶段则是相应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过程。为此,作者借鉴科特的研究成果,将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激变及其相应的制度化过程表示为图1所示的形式,其中虚框部分表示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活化和改变过程,具体做法如下:①产生紧迫感,考察市场和竞争现状,识别并讨论危机或重大机遇,让管理层和员工产生紧迫感;②建立强有力的领导联盟来统领变革,鼓励群体成员协同作战;③构建愿景规划,帮助指导变革,并设计实现这一愿景规划的战略;④利用媒介沟通新的愿景规划和实施战略,通过领导联盟的示范来传授新行为;⑤授权实施愿景规划,扫清阻挡变革的障碍,改变严重损害愿景规划的体制和结构;鼓励冒险、鼓励非传统观点和行为;⑥计划并夺取短期胜利,为有形的绩效改进做出规划,以及实现改进;对参与绩效改进的知识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而制度化阶段的具体做法有:①巩固已有成果,深化改革,利用日益提高的信誉改变与愿景规划不相适应的体制、结构、政策;对能够执行愿景规划的知识工作者进行晋升和开发;利用新项目、新论点再次激活整个过程;②使新的工作办法制度化,阐明新行为与企业成功之间的联系;利用各种手段,确保领导的培训开发和后继有人。

2.2 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制度化阶段

组织智力资本的制度化又可分为显性和隐性制度化两个方面。显性制度化是将知识工作者的知识加以编码化,并转换为组织规程、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的过程。隐性制度化则是通过某种组织机制,将知识工作者头脑中无法编码化的隐性知识在组织内加以流传、扩散和积累,是一种隐性积累过程。显性制度化和隐性制度化是分别把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保留和积累为组织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2.2.1 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 组织为了把预期的行为以一种固定方式保留下来,成为组织规程,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实施标准化管理,包括技术和管理,技术标准化对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非常重要,但限于文章篇幅,本文仅就管理标准化进行阐述。管理标准化是指管理实践中,通过制订、和实施管理标准,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进行规范化,以求得最佳管理秩序和社会效益。20世纪初期,泰勒就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包括操作方法、工时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按标准方法培训工人,以及实行管理与执行明确分工等。管理标准化的优点是通过制订和贯彻管理标准,使人与人之间在群体中活动的关系以最优的方式固定下来,因此可以增加组织生产经营系统的稳定性、协同性,并加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但管理标准并不会一成不变,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制订、和实施,管理标准化的程度不断得以提高,管理系统不断被优化。总的说来,标准化管理有利于将知识工作者的个体知识和经验转化成用书面资料和文字材料表达的显性知识。

为了达成组织智力资本的显性制度化,企业还要重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企业可以通过文档化管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或知识数据库)。知识库中比较重要的要素包括公司黄页、习得的教训、竞争对手的智慧等。文档化管理包括编制质量控制体系的质量管理手册,工作流程、指南、记录等文件。文档化管理可以将企业内部的隐性和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可视化,使之易于进行传播和吸收。同时,由于企业知识的编码化使得企业的生产、安装、销售、服务等各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因此容易实施规范管理,保障产品质量。

显性制度化还包括确立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并以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核心经营理念和共同愿景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优秀的企业中,核心经营理念作为指导和激励的源泉而长期不变。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Senge认为缺乏共同愿景的企业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而有内生的共同愿景时,共同愿景和现实差距所产生的创造性张力才会产生“创造性学习”。共同愿景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源。因此,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企业发现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形成企业每个成员所认同的共同愿景。

2.2.2 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 显性制度化管理可以把组织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把组织知识格式化,尽可能地降低组织的交易成本,但它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许多负面效应,例如组织过于刚性、柔性不够、易于被模仿等。因此,制度化过程还应包括隐性组织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即隐性制度化。在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远远多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物化在机器设备上、体现于企业价值文化之中、存在于知识工作者的头脑中,让人难以把握。隐性知识在企业知识中的比重大,价值含量非常高,对于企业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隐性制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重视团队学习、团队工作机制的建立。隐性知识通常是一些无法编码化、贮存在知识工作者头脑中的知识和诀窍;但可以通过有效的团队学习机制,让一个具有相似工作和教育背景的知识工作者团队所共同拥有和共同使用。这样,个体的隐性智力资本就不会因个体的离开而流失;相反,它却在团队学习的促进下,以工作经验的形式不断流传下来。随着员工对这些工作经验的认识不断深化,可以将其尽可能地文档化,将隐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显性知识。中国企业历来就有“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干中学”与“师傅培养”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有效地促进组织智力资本的隐性制度化,必须进一步发扬,同时在此基础上将其制度化,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有效团队学习与团队工作机制。

除此之外,把企业内的许多隐性知识和经验以礼仪习俗、英雄人物、传奇故事、领导风格、组织氛围等方式流传下来,则是隐性“制度化”的过程。

2.2.3 日本丰田公司生产系统的制度化 日本丰田公司的生产系统是其50年生产实践通过显性和隐性制度化的结果。丰田的生产系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丰田工厂每项活动、衔接和生产流程都被严格规定,而另一方面,丰田的作业又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快速反应顾客需求。丰田生产系统的特点有:①工人所有操作的内容、顺序、时间和结果都被明确规定;②所有操作之间都是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对用户和供应商的所有要求都能以“yes-or-no”的形式准确无误地加以反应;③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通道都简单、直接,在物流链上绝对不存在任何岔道和环路;④人们不断改进工作,任何改进都在师傅指导下以科学方法进行,并且进行的组织层次越低越好。丰田有一条成规,即一旦确定一个规范,就通过行动来检验,而不是强加给工人,这种方法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工人之中。

3 突变型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过程

通常来讲,组织变革的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将产生一个竞争能力的差距,组织必须提高现有的组织竞争能力。为了弥补这种差距,组织开始有计划的变革,以提高组织竞争能力。组织竞争能力事实上可看成是各职能能力的集成,而职能能力取决于员工个体能力。组织变革可以涉及战略、技术、组织结构、营销或文化等系统。有计划变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创造性地破坏原有组织规程和组织规范并产生新组织行为和组织知识的过程,因而它也是一个组织智力资本的活化和改变阶段。组织变革后为巩固变革成果,必须将变革的成果通过一个制度化的过程进一步沉淀为固化的组织智力资本存量,以此来促进组织的持续发展。在组织智力资本得到丰富和发展的基础上,组织智力资本将为组织能力的下一步增长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将孕育出新一轮组织能力与组织智力资本相互促进、增长的过程。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组织智力资本增长、组织变革以及组织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①在外部环境的压力下,通过组织变革,组织现有竞争能力得到提高,并由此带动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②作为组织竞争能力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平台,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将为组织竞争能力的下一步提高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二者相互促进;③组织智力资本的增长始于活化过程(激活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通过激变过程(创造性破坏原有的不适应的组织规程,形成新的组织行为、规范和知识),止于制度化过程(把新行为、规范和知识以制度的形式凝固为组织规程、组织规范和规章制度),并在有关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不断循环往复进行。

第6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财政智库建设事关国家治理基础

智库类型多种多样,既有综合性智库,也有专业性智库。财政智库有其特别之处,具有一定的专业属性,不同于一般的、大型“百科式”综合性智库;但同时又具备明显的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特征,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智库。这与财政的“立交桥”特性相关――财政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共性问题,是连接三者的桥梁。从历史演进视角看,财政是“国之命脉、万世之本”。从新时期财政定位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表明财政已不仅仅统筹国家收支安排,更是治国安邦的学问,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辐射性和牵引性,深刻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或者说,财政自身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能力是党的执政基础,也是国家能力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新形势下对财政的重新定位迫切需要财政智库从国家治理高度,提升财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可以说,财政智库建设事关国家治理基础,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高端财政智库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需要,也是治国理政的需要。

现代财政的职能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展而扩展,随着社会公共需要而融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成为现代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中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从新的视角来认识财政,需要财政智库去探寻、研究、引领、咨政,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方案。

从学科建设上看,目前在我国学科分类中把财政学作为二级学科设置在应用经济学之下。这与财政学科的内涵与性质不符。财政学既使用经济学的方法,同时也运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数学的方法。概而言之,财政学具有自己特有的研究范式和学科特质。指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财政学更需要形成这种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公共风险多样化、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多重不确定性因素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财政智库站在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的高度,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评估性研究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我国财政改革、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智慧与方案。

建设高端财政智库的现状与难题

在我国,传统智库多源于体制内的科研事业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属于典型的传统财政智库。1956年6月,根据同志关于财政部要加强财政经济问题研究的指示,财政部正式成立了财政科学研究所,2016年1月,经财政部同意、中央编办批准,正式更名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财科院”)。从计划经济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财科院发挥了重要的参谋咨询作用。

第一,基本功能是财政理论与政策的研究。财科院自成立以来,始终强调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学术型的科研事业单位。一方面,引领学界,形成了财政理论上“国家分配论”这个主流学派,突破了苏联财政理论的影响,是当时体制条件下的创新。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不同时期的政府决策需要,做了大量政策性的研究,为政策制定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f,60多年来,财科院作为全国财政科学研究的龙头,在学科建设和发展方面,始终站在学术和实践前沿,成为理论、制度和政策研究的引领者和推动者。

第二,财科院作为传统事业单位,纳入与行政并列的编制体系之中,有稳定的预算资金支持。实行公务员制度以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是互通的,差异很小。之后,两者差异凸显,人员不能双向流动,薪酬待遇也变成两股道,靠单位创收、横向课题来弥补。财科院的几代学者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探本求真的学术执着,形成了“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但作为事业单位,财科院也面临着体制约束与管理难题等严峻的挑战。

第三,财科院是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智库。财科院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多年来为国家累计培养博士和硕士3000余人,多数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国家各条战线的骨干。

理论探讨、政策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构成了财科院的基本功能架构和特征。与只做咨政研究的智库相比,财科院属于综合性的传统智库,历史积淀深厚,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难题。

以转型与改革激发传统财政智库新活力

新形势下,我国智库建设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传统智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态已不适应新型智库的要求,亟须转型。经过近两年的探索,财科院转型的战略方向日渐清晰,即建设一流高端财政智库,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与此相对应,财科院的职能在原来的“理论政策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基础上,增加了“改革政策方案评估、改革政策解读宣传和国际智库合作”,以适应当前发展形势和要求。

一是理论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新形势下,作为智库,应兼顾前瞻性、长远性、储备性研究与应急性、短期性、务实性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强化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智库研究与研究生教育互补的优势,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传播智库思想。

二是改革政策方案的评估。建立有效的改革政策评估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应建立事前的风险评估机制,对改革政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预测研判,制定相应的处置预案。另一方面,应建立改革政策后评估机制,对改革政策方案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形成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改革政策。

三是改革政策的解读宣传。做好改革政策的解读宣传,应成为智库的重要职责,也是其发挥自身优势的鲜明体现。近年来,财科院专家在政策解读宣传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解读重大改革政策、宣传改革政策成效,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是进行国际智库合作。随着财政政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多边、双边对话,国际合作,全球治理,都需要一流智库提前介入、设置议题、引导舆论,为国际竞争与合作提供解决方案,扩大话语权。

以上四项职能,既是财科院在新形势下需要拓展的职能,也是各类智库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而要实现这几大职能,则需要推进社会化改革,构建新型智库主体。

要坚持专业化、多样化、国际视野和独立性四个方面:专业化是保证智库观点权威的基础,是保持决策影响力及社会影响力的关键所在。多样化主要包括政策咨询多样化、沟通渠道多样化、人才布局多样化、资金渠道多样化。国际视野主要是指研究和分析问题要放眼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要有国际水准,智库的影响力更要面向国际。独立性是智库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专业化、多样化和国际视野都要建立在独立性的基础之上。

第7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谈到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末新政,有一种论调是非常有市场的,那就是“民智未开”,这并不是什么新调调了,早在清末,当时的改革者就对这个问题有着十分深入的讨论,即便时至今日我们的见识未必能超越当时激进派的思想。在这里,我侧重说说“官智未开”。

难以被肯定的“官智未开”

官智未开是相对于民智未开而被提出来的,也就是说,民智未开固然影响政治体制改革,官智未开则同样影响甚至更大。

毕竟,如果官智已开,如果官方有足够的权威,强力政改,同样可以推行不误,民众被动执行就是了。当改革侵害了民众的暂时利益时,他们没有办法反抗,想到通过阵痛可以换取将来的长远幸福,也就接受了改革,改革就可以开创新局面。因此,民智开不开,绝对不是影响政改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历史上,多数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极少自下而上,下面的改革要是得不到上面的支持和推广,基本上行而不远,一旦支持推广,却已经变成自上而下了。

但是,如果官智未开,要想改革就比较麻烦了。首先改革几乎无从提起,即便提起,也因人家“不解风情”而无动于衷,毕竟权力在官方,而非民间,如果靠权力推动改革,只有依靠官方。相对民众而言,官僚更清楚政治运行的状况,以及政治改革对国家民族的重要作用。在传统中国社会,读书人才能当官,官僚阶层远比平民阶层有文化,官智高于民智当是普遍现象。

官员有文化,信息又较一般人灵通,视野更开阔,所以,我们看到,晚清最早通晓世界时局的人,不是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就是朝廷的官员。林则徐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人就曾把他比为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事实上,在他去广东之前,对西方也是相当隔膜的,一度以为西方离了中国的茶叶、蚕丝将难以生存。但到广东后,眼界大为开阔的同时,使他感到传统观念中对世界的描述及对夷人的看法,与现实大相径庭。他不再拘泥于成见,开始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书报,率先向国人介绍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他本人当然也因熟悉了解西方的历史和现状,完成了从官智未开到官智大开的蜕变。

在内忧外患双重夹击之下,民族危机深重,国家何去何从,如何自强于世界,这本是像林则徐那样的官员们日日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也是不断实践的问题。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之中,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最终明白,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社会稳定并得以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行民主制度。这才会有封疆大吏如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人或单独上奏,或联名上奏,请求清政府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会有清末新政的出台。我们能说这些官员都官智未开吗?

最高统治者的觉悟

如果将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这些人也视为“官”的话,他们的“官智”往往要比一般的官员更加开化明智,要知道,虽是康有为领导的维新派的极力主张,但与光绪皇帝自己通过老师的教育,自己的阅读,和切身的眼见,从而官智大开、渴求政改是分不开的,这一切当然也绕不过慈禧太后的默许。

费行简在其《慈禧传信录》中记述说,太后曾对光绪皇帝说,变法图强,乃其素志,只是不同意“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光绪皇帝在戊戌维新之前“泣告西后,不欲为亡国之主”,慈禧太后则说,“苟可致富强,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见,慈禧太后也不完全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老古董,要是这样,我们便无法解释,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艘轮船、军舰、第一座钢铁厂、第一所大学、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国有银行以及最早的改革开放是在她当政时期完成的。

再者,清末新政是慈禧太后一手策划和推动的,不管她是不是因为经历了“庚子之乱”,狼狈西逃的耻辱而知耻后勇,意识到不改革政治无以保大清江山,不改革政治无以立国。总之,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西安《变法上谕》,把她曾经一手推倒的维新派变法纲领拿来自己施行。

新政最初主要进行行政体制、经济商业、文化教育改革,但到了日俄之战后,朝野上下都认为,日本战胜俄国,乃是战胜专制。只有立宪能救中国,不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光搞一些及表不及里的改革,无助于国家强大。对此,慈禧太后显得很开明,批准五大臣出国进行政治考察,大臣们归来汇报,大多都说要搞立宪,只有立宪才能保大清皇室万万代。

君主立宪国如日本、英国,保留了皇室,施行了,这是慈禧看得见的。所以她说,“谕以只要办妥,深宫初无成见”,支持搞一场自我革命的改革。就是在这个最高“长官”的点头之下,1908年8月27日,朝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和《议院法选举法要领及逐年筹备事宜折》,确定九年立宪规划,这也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如果官智未开,就定然不会有这开天辟地的头一回。

由此也可见,慈禧太后、光绪皇有着开明的一面,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全盘反动顽固、愚昧专制。

因此,当谈到政治体制改革,一听那种“民智未开”、“官智未开”的论调,总会让我有一种莫名的难过。民智未开,只要强力推行民主政治,通过教育训练,民智自然会开,官智未开也可以如此效行,没有什么难得上天的事。即便很难,也没有人期望一步登天,总有学习摸索的过程,最怕就是以民智未开、官智未开为由,阻止政治体制改革。

两次改革失败的思考

另外,当我们说民智未开的时候,是不是隐含着官智已开的意思呢?如果是这样,完全可以以官带民,一起走向开化。官智已开,而拿民智未开作为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由,那说明,官僚根本就不想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只是拿民智未开做挡箭牌罢了。既然官僚更能清楚地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民族的好处,却又不拿民智未开来阻挠改革,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官利未开”,即官僚阶层不能够放弃或部分放弃既得的利益。

因此,虽然官智已开,官僚仍然会成为阻碍政治改革的主要力量,这个我们可以从“”和“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过程中看得十分清楚。

改革本质是一次利益的重新调整,无论“”还是“清末新政”,对官僚利益触动最大的就是“变官制”,即行政体制改革。因此,也最受官僚阶层的抵制,改革变得困难重重。某种意义上说,两次改革失败,尤其是“”最后遭到镇压,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维新派逃亡海外,究其根源就是因为“变官制”。而“清末新政”,虽说立宪,却一拖再拖,迟迟不愿意开国会,也主要是既得利益集团舍不得让出他们的既得利益。

“变官制”非但没有让官员让利,反而变本加厉,搞皇室内阁分明地表示要更加疯狂地维护既得利益。既然政治改革最后变成这样一个样子,让人失望不已,那就只好同情和支持革命了,随后辛亥革命一爆发,大清王朝稀哩哗啦就倒了。

不过相比较而言,“”在“变官制”上已经相当谨慎了,按照康有为的保守做法是,“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主要意思和做法是,保留旧部门旧官僚,增加新部门提拔新才俊,保留的部门和官僚官位照坐、傣禄照拿,而新增的部门有差事却可能无官职。只有那些确实形同虚设的旧部门才予以裁撤。依据这个原则,新设了农工商总局,启用了一些新人。

按照变法者的初衷,原本打算设立制度局以总其纲,但是局面却变得迅即如平静之湖扔下重石,一时“朝论大哗,谓此局一开,百官皆坐废矣”,旧军机大臣更是火冒三丈:“开制度局是废我军机也!”表示宁可违抗圣旨,制度局也“必不可开”,结果就是变法遭到了官僚的集体阻挠。

官僚们敢于违抗圣旨,与光绪皇帝没有实权有关,他们知道,只有老佛爷慈禧才是真正的实权人物,只要有老佛爷撑腰,他们就不怕光绪皇帝。不过话说回来,光绪皇帝再怎么没有实权,毕竟是当朝皇上,皇上还年轻,以后还有归政的时候,皇上说要设制度局,你们说“不必更立名目,转滋纷扰”,公然与皇上作对,不是自毁前程吗?这必然是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才肯拼死一搏。不过,最后,旧官僚得到了慈禧的支持,设立制度局的想法,终成幻影。

既要保留旧部门旧官僚,又新设部门进新人,财政开支必然大增。当入不敷出、财政难以为继之时,光绪皇帝就想把一些旧部门撤掉,如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仆寺、大理寺六衙门,归并到内阁及礼、兵、刑各部办公。对地方也有一些精简机构的动作,如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以总督兼巡抚事。

这一下就像捅了马蜂窝,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有官员到慈禧太后面前诉苦告状,抗议如此“变官制”,认为此举“大背祖宗制度”,请慈禧太后“训政”。后来,慈禧见“”开始危及自己的权力,正好利用官僚们的反对呼声给光绪施压:“九列重臣,非有大故,不可弃;今以远间亲、新间旧,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慈禧这一发话,表明“变官制”就是变祖宗之法,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官制”岂能随便改?

既然不让改,那就一切复原,撤了的都恢复过来,新成立的农工商总局遂被废去。仅仅是小小一点行政体制改革在触动了官利的情况下,都不能有分毫的进展,改革之失败已在意料之中。这究竟是官智未开呢,还是官利未开呢?

再来看“清末新政”,大抵也是如此。这次改革,“变官制”也是重要一环,不过,这一次的改革设计师不再是毫无从政经验的康有为,而是有丰富的从政经验,时任北洋大臣,同时在中央兼参预政务处大臣、督办商务大臣、督办邮电大臣、会办练兵大臣等数项重职的袁世凯。

袁世凯既然抱着死也要变法的决心,行政体制改革方案也就更为全面大胆,它将原来的内阁、军机处、吏部、礼部、都察院全都撤销,新成立资政院、行政裁判院、集贤院、大理院、审计院等。如果说这些机构还只是合并归类,那么用责任内阁取代军机处,则是一次大突破。

这是将中央的权力枢纽做了一个根本改变,由军机处而转内阁,等于削掉了一些军机大臣的权力。这一招当然引起了铁良、荣庆等军机大臣的极大不满,在一次会议上,醇亲王载沣拔出手枪直抵袁世凯胸口大声说:“尔如此跋扈,我为主子除尔奸臣!”经奕调解,方才作罢。但可以看得出,一旦触动自己的官利,即便如醇亲王也不再为他们的大清江山着想了。

不光满清权贵对“变官制”极其不满,朝野的汉族大臣或者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或与袁世凯有过节,或者纯出于政治关心,也将矛头指向袁世凯。

他们认为在议院还没有成立之前,撤军机而让内阁,则无议院对内阁监督,责任内阁就变成了既不对皇上负责又不对议院负责的机构。这样,皇帝的权力旁落到总理大臣手里,为其所操弄,而袁世凯正想将来做内阁总理,这个改革实为他自己揽权做准备。还有人认为,之所以要让内阁统揽皇帝的权力,是因为“”时,袁世凯曾出卖过光绪皇帝,袁害怕光绪复出后报复自己,所以要提升内阁的权力,而贬低皇帝的权力,袁世凯被骂狼子野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要说这些官利可能受损的官僚,就连宫中的太监都谩骂甚至想殴打袁世凯,因为他们听说袁世凯要把专门养太监的内务府裁撤掉,那样的话,太监们就要面临失业,他们也急着找袁世凯算账呢。

当然,这些王公贵族、大臣太监不光直接谩骂威胁袁世凯,还跑到慈禧太后面前去告状,又是哭又是闹,搞得鸡犬不宁。慈禧此时居然也寝食难安,向人诉苦道:“我如此为难,真不如跳湖而死。”是啊,改革一旦碰到既得利益集团,尤其是官僚集团的痛处,就必然碰到巨大的阻力,能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是改革成败的关键,而历史一再地表明,改革往往改到此为止,往往也就以失败告终了。

连慈禧太后这样杀伐决绝的强势人物尚且觉得无奈,可以想见推动根本制度的改革是一件多么艰难的过程,甚至是对为政者智慧残酷的考验。官僚集团是统治者依赖的左膀右臂,大面积地得罪这个集团,统治者自己也将失去支撑的基础,他们本就站在一条阵线上,因此是不能不尊重官僚集团的意见的。否则,以慈禧太后的权威,完全可以将改革彻底推行下去,“保守势力”的阻挠不能不让她顾虑重重。事实是,这次“变官制”,只是少数旧部被裁并,多数未动,只是改名,军机处仍旧保留而不设责任内阁,官僚集团又赢了。

官利未开、制度未开实是首责

行政体制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原因是变官制就意味着官员职权的变化,而职权与利益息息相关,有无职权,职权大小,利益收获都会天壤之别,习惯了只获利而不失利,只增利而不减利的官僚,哪怕是在行政体制改革中损失一点点利益,都有可能暴跳如雷,进而反抗,通过种种手段影响决策,或是改革政策的走向落实。如果官僚集团力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架空改革者,就像“”中官僚架空光绪皇帝一样,让改革群龙无首。

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官智不开,说他们不能明白改革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不排除这样的官员),而是当改革损害到他们的具体利益时,对不起,所有宏大高远的意义都得给他的现实具体利益让步。这就是官利压倒了官智的结果。改革不能深入,不是官智未开,实是官利未开,制度未开。

“”的时候,改革的步伐很谨慎,要官老爷让一点点利益都不让,民众莫之奈何。到了“清末新政”,社会危机已不同于从前,改革的目标大了很多,官老爷仍然一点点利都不想让,但这个时候,民众不再莫之奈何了,他们选择了革命,干脆把你们手中的利益全部都抢过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那时的改革其实又是一种妥协,是不同利益集团间利益的互相让步。在这当中,尤其需要官僚阶层学会妥协让步,如果丝毫也不妥协让步,改革无法进行,貌似官利得以保全,但种种问题仍然在,而且由于改革无法推进而越积越多,最后只能靠暴力来解决,二到了那个时候,光脚的就不怕穿鞋的了。

对于既得利益集团,适当地妥协让步是明智的选择,表面上看,是舍弃了一些利益,长远地看,胜过被暴力改变而重新分配的权力和利益。学会了妥协,有话好好说,有事好商量,民主就来了,分享机制就来了,一种新的秩序就可以慢慢地建立起来,政治文明就提升了,社会就和谐了,也就不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来换取社会的进步。

两次改革失败,似也说明改革的路径有问题,很可能颠倒了易难的关系。我们总以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宏大系列的工程,改起来很难,而变官制的行政体制改革较为容易,依据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搞行政体制改革,事实却是,因为一开始就碰到了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让改革寸步难行,政治体制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徒增失望。

第8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高考改革;五课教研;语文教学智慧

一、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积极应对

(一)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必要性

教学智慧不是僵死的、现成的,而是生动的、生成的,融于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教育大辞典》将“教学智慧”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处于一时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1]新高考改革引发的语文学科地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需要语文教师更智慧地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部编本”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当前高考命题正在进行变革。例如,阅读量有变化,以前卷面大概是7000字,现在大约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考生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2016年增加了5%~8%;阅读内容更具思辨性和扩展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站在新高考改革的高度上形成对课程系统的新认识。教师应创造性地借鉴大学中文系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方式,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理解能力开发不同的课程内容。另外,语文新高考改革需要语文课程内容与形式的重构,语文教师可以根据“部编本”教材“写作自成体系”的要求,以“国学”“文学”“写作”三条主线为核心,形成“三维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破解新高考改革实践层面的坚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做到这一切都需要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

(二)语文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的可行性

实践性是智慧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师仅仅靠理论是无法将教学智慧转换为教学效果的,必须根植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探索与实践才行。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突破教书匠的桎梏,灵活运用课程理论,站在课程系统的宏观角度看待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及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根据新高考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重组,编出更适合学情的校本教材。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可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运用合作学习、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尝试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对每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从纵向去追寻它的来龙去脉,从横向去进行比较分析,以取长补短。新高考改革为语文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了实践场。

(三)教师在新高考改革中发挥教学智慧能提升自我境界

教师在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时,其教学行为也会跟着变化。有智慧的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活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陈梦稀所言,“教师劳动有着独特的创造性,创造性主要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是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2]。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是师生生命活动和教学智慧发展的归宿。尽管新高考改革下语文教师教学智慧指向的依然是高考,但是其背后是以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为支撑的,它以教师与学生的发展和生活的完满幸福为目标。悬思—苦索—顿悟是治学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生智慧的三个境界,也应是教学智慧的三个境界。教师进行智慧创新的时候往往处于顿悟阶段,这是灵感变为智慧的质变期。因此,语文教师要努力“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生成教学智慧的目的不仅在于提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从事教学实践活动的人的价值和意义,即关注教师及其实践本身的境界。

二、“五课教研”是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实践场

(一)“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历练场

“五课”是指教学常规中的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个环节,这是教研的基础性工作。“五课教研”与一般的“五课”工作有所不同,它是将“五课”提升到教学研究层面,包含着认知性、文化性以及存在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要通过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高质量的互动,追求教学的真、善、美,不断生成新的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达到自由和谐、开放创造、共同成长的语文教学境界。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五课教研”提供了教师进行实践的教学现场,提供了教师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多层面历练场,能促进教师多种能力的整合和提升,是教师语文教学智慧生成的助推器。

(二)“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交流切磋的合作场

“五课教研”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师徒结对、观摩课、报告会等形式开展,帮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模仿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智慧水平。不同的教师进行切磋交流与思想碰撞,不仅有利于教师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教师了解同仁的教学经验,实现在评判、借鉴基础上的群体语文教学智慧的共同提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交流切磋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与辨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取舍。

(三)“五课教研”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动力场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具有较强专业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以及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然而,目前很多教师忙于教学实践,而忽略了自身研究意识的增强与专业能力的发展。“五课教研”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研究日常教学常规中的现象和问题;在教学与研究的领域里探寻教育真理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新高考改革背景下,“五课教研”能切实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并以此为内生动力来改进自己的教学。简言之,“五课教研”是连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是教师学习和探究的有机结合路径,是加速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依托“五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

(一)对于备课,教学设计是抓手

教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设计、写教案等一系列的工作。教学设计是备课工作的核心环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对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与技术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监控与反馈等,做具体的策划和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首先,教师必须把握新高考改革的要求,明确各年级的具体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其次,语文教师要熟悉“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认识到知识的连续性与扩展性,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最后,教师要熟悉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备课,教师应形成新的正确的课程观与教学观,认识到教学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整合与利用。教材内容不是封闭的,教师备课时要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的结合、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与其他课程资源的结合,教师不能仅仅做“传声筒”“搬运工”。做到这些,备课过程就是对课程进行开发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生长的过程。

(二)对于上课和听课,细致观察是重点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检验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教学经验与教学智慧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产生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事实上,在动态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完全控制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难以兼顾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别、智慧差异得以凸显。教师不仅要注意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更要注意少数学生的细微变化;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学科思想方法、发展完善的人格,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品格教育。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听课则更是教师对同行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智慧的全面、综合的观察与判断。听课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进行反思与评判,可以指导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改善,也可以引发教师对课堂现象的讨论和交流与对现象背后的课程观、教学观的研究,还可以引发教师寻求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课堂变革突破的路径。听课不仅是教师学习他人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检验和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能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第9篇:智能化改革范文

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电网行业的建设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随着电力需求的变化,智能电网的日益壮大,电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加强电网的智能化管理。结合智能电网的优点和特色,在当前形势下只有从强化营销概念着手,转变营销管理方式,才能不断实现营销工作的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的变革基调,切实满足电力营销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本文就相关的营销管理概念以及在实际的营销改革中的一些应用进行讨论,积极促进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可控、能控、在控。

一、电力营销概念介绍

电力营销主要是指当前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做到将电力资源送到客户的手中,并且达到共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供电企业要不断适应环境的改变,从市场、消费客户的变化上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且在营销过程中要实现成本的最小化,还要确保速度和质量,切实的满足客户需求,将营销管理工作实现技术与经营的统一。电力营销在其实际功能中有具体的思路和内容,主要有业扩包装、业务扩展、电费电价、电能计量、用电监察、用电规范以及用电资料管理等。

我国电力系统实现智能网络的营销管理,首先需要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并且从电网的营运以及用户的具体需求出发,实现智能电网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的互动性。实现智能电网营销模式革新,就要做到安全、经济、环保的管理模式,要求电力商品在销售过程中注重电力的安全性、实时性、环保性。而对于电网安全性能的要求,就要从高级的配置运行与高级配网自动化的自愈能力着手,在智能化电网中实现恢复功能以及抵御攻击的能力。按照需求的特性不断结合经营的动态形式对测算中的符合特性进行属性的分析,以此来满足并且优化销售的电力需求,随意智能的营销在结构上还需要进行转换,为实现整体营销管理的改革而不断努力。

二、电力营销发展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按照智能电网的职责层面进行分类,智能电网下的市场营销管理主要的职责在于市场培训、销售服务、电能销售以及相应电力系统的管理工作。另外从其主要的业务层面进行分类电力营销主要有客户服务层、营销工作管理层、营销业务层以及决策层,在此分类过程中对其进行逻辑属性的分析。我国的电力营销的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营销的途径也在不断更新,一般情况下对于日常的营销管理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系统的相关管理进行,主要有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自动抄表系统、客户服务技术支持系统、银行实时收费账务管理系统以及配电荷负荷管理系统。但这些传统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智能化电网的发展中,会存在着思维习惯以及市场不断变化,其中人员素质和现行体制等因素影响造就了现在的发展现状。

我国电力系统营销的问题在存在很多的方面,主要包括:我国的居民用电市场开拓上存在着难度,而且面对现在的工作压力,电费的回收也存在着难度。由于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迅速造成了电力队伍建设素质的不足,需要亟待加强,并且对于一些热点的服务问题不能够进行及时的解决,在进行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风险存在着不足。

三、智能电网对于营销管理的影响探究

(一)传统营销模式与现代的区别概述

电力营销在传统的意义上讲,主要包含三个部门:抄表、核算、收费。这与快速的现代电力营销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相比于传统营销的单一模式,现代营销管理主要有业扩报装、电能计量、电力业务的扩展工作,电价和电费的管理以及用电监察管理。虽然和传统的模式有所不同,但是电能计量仍然是电力营销管理的基础,而且在进行计量管理的过程中,还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就智能电网的优势来讲,其在传统的营销模式中的三个部门能够很方便的完成,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综合利用以及智能化。

(二)智能电网下的营销管理分析

智能电网下,转变营销管理理念能够减少电力企业的营运费用。随着智能电表的普及,逐渐形成电能信息采集自动化、用电管理有序化、用电检查智能化和运营指标实时化,并且能够实现故障的快速定位,减少事故的误差报告,还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准确的消费清单。在营销管理改革时,可从改善计费过程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在电表计量的时候要从其所读指示数来进行远程诊断,以此来改善对用户的服务。面对当代科学技术,智能电网下的营销管理不仅可以实现接通和关闭的功能,而且还能够对用户实现有效的管理。电力企业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改造计划,从减少电能的支出出发,切实为电网的网络状态提供大量的信息。另外在故障的处理方面,需要工作者做到允许范围内符合测量的系统性,不断优化电力系统的设备,增加设备的寿命,从优化和维护以及管理的费用上准确定位电网的故障处理方式,此外还要从改变电能的质量问题出发,减少违约用电和窃电行为。各方面力求实现业务处理流程化、操作记录无笔化、台帐管理电子化、信息传递网络化,达到业务处理快捷、准确和规范的目的,

总结语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网智能化也在迅速发展,因此在智能电网下开展营销管理改革,需要对其现状以及营销管理进行分析,以确保在智能化电网下,能够实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管理。根据国内现状,在智能电网背景下对电力营销既是一次机遇,同时又是一次挑战,所以本文依托智能电网的发展,对营销管理的现状分析,并提出改革措施,总结出相应的经验,以供从业同仁借鉴。

参考文献

[1]侯慧敏,王哲吉.浅谈智能电网对电力营销的作用[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2]王银慧.简析用电智能化建设对营销管理的推动[J].中国科技信息,2012年21期.

[3]苏芳.刍议电力营销智能化体系[J].电子世界,2012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