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智能化教学范文

智能化教学全文(5篇)

智能化教学

第1篇:智能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多学科融合;智能化;互联网+;混合式教学

1引言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国外在“多学科融合”领域的研究兴起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伍德沃思,便开始使用跨学科一词,起初大家对跨学科的解读类似于“合作研究”。据中国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介绍,多学科交叉融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探索的“多学科融合”方式,把理科、工科、医科以及生命科学等结合起来,建立平台、实验室、中心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种是中国科技大学等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方式,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间的东西放在一起,有多位院士参与,出人才,出成果,有可喜的前景[1]。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融合成为了必然趋势。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精神,高校需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功能全面的现代化教学综合平台,打造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智慧学习环境。

2多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

2.1有利于资源整合,促进多学科协调发展

多学科融合将打破学科壁垒,将多学科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从平台资源、师资队伍、支撑条件等多个方面促进优势学科群建设,形成多学科相生共长、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2.2有利于新兴学科培育

通过形式多样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各类物理空间、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构建不同学科之间学术沟通与思想碰撞的环境,能够促进学科建设观念转变,形成有效增进合作意愿、激发交叉灵感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培育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促进高校“双一流”建设。

2.3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方面多学科的思维融合可以让学生突破文、理科之间或学科之间界限,打破学生固有认知,多维度运用综合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是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另一方面,多学科的思维融合在给学生带来全新认知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充分理解各学科之间要素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扩展能力,这对培养复合型多学科人才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

当前,多学科融合教学由于受到体制、支撑条件和师资配备等方面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上还存在一定挑战;但是,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多学科融合教学必然成为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本课题研究的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学内容设计和学习范式为主要研究重点。

3.1现代信息技术智能支撑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支撑,需要充分运用“两微一端”,打造幕课、互动教学课程资源平台,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教育”新形态。

3.2多学科融合教学内容设计

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目的是调整学科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若干优势特色学科群为主,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最终形成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校本课程。因此,多学科融合教学内容设计与传统教学内容大有不同。以计算机学科为例,计算机技术枯燥无味;但是,如果结合政治、历史、经济背景,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探索精神。在计算机领域中,计算机本身是二战时期英国人为了破译德军密码、美国人为了计算导弹弹道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对策论起源于微观经济学领域,是经济竞争的产物;Internet是美国和前苏联争霸的军事产物;图论源于如何从哥尼斯堡七座桥上各走一遍后又能回到出发点的一桩生活中的趣味游戏;机器学习领域广泛使用统计学,最早源于拉丁文statisticumcollegium(国会)以及意大利文statista(国民或政治家),是一门对国家资料进行分析的学问,是政治产物;物联网是美国为走出金融危机和振兴经济提出的;在中国是为了抢占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制高点而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有着明显的政治和经济背景[2]。

3.3基于混合式学习研究

混合式教学即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构建泛在学习环境。课前主要采用“线上”学习模式,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学习。教师主要活动包括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的制作。在制作课程资源时,需要将该课程知识点细分重构,划分为若干小、独立但又互有关联的知识点,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要求,制作微视频。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线上”浏览教学资源,网络收集资料,查找问题。课堂教学阶段,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线下”教学。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实施“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写作学习以及效果评价”等基本环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解决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课后阶段,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平台,开展在线“老师-学生”互动、“学生-学生”互动讨论、在线作业、在线练习、阶段性项目制作及小组协作完成某个项目等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3-4]。

4结语

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研究为“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智能化支持的多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参考,为了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融合教学深度融合,尚需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叶含笑,江依法.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4(6):84.

[2]刘海波,沈晶.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堂教学方法[J].计算机教育,2014(13):3.

[3]杨恒付.“互联网+”时代融合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151.

第2篇:智能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实施型人才;人才培养

王正明教授提出“高素质形成的根本在于实践”[1],明确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马廷奇教授提出“回归工程实践”的目标是寻求科学理性与工程理性之间的平衡[2]。在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方面,国内各高校根据其自身办学特色提出不同的措施,有“学、赛、产”联动的竞赛内涵体系建设[3];有“实践,实务,实战”[4],“三层次、三结合、五平台”[5]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及清华大学的强力支撑创新性实践教育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建设[6]。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中,对本专业学科交叉与实践环节作了着重强调,且业内对工程实施性人才有迫切需求。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7]。各类高校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针对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方面进行积极的尝试。于军琪等人提出了“3-3-2-2-1”实践教学体系[8];郭福雁等人提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的模式,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度[9];杨世忠等人提出了加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个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10];高素美等人提出以“三链能力”培养为主线,重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1];王欣等人提出通过参加学科竞赛,联合毕业设计,在校外打造实践基地,从而加强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内涵建设[12]。本文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分别从6个方面的实施细节展开,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工程实施性人才提供了思路。

1实践教学学生培养体系的构建持续改进

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理念,多次与行业内用人单位探讨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从用人需求出发,以学习产出驱动学生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完善。设计施工单位对毕业生的建筑电气工程识图、设计能力有较高要求;建筑设备研发企业、智能建筑公司要求学生掌握新技术、新工具,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由此修订了专业的培养计划,新增了物联网技术应用、Python程序设计、深度学习等智能技术课程,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掌握,并依据课程能力矩阵重新修订课程大纲确保学生的学习产出。从实践类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研发、技能竞赛等方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的问题,系部每年定期召开讨论会议,增加对人才需求的更新和毕业生的反馈,持续改进实践教学学生培养体系。

2实践教师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设既能下现场又能上讲台,既是能工巧匠又是专家学者的双师型队伍,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的关键。在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培养双师型专业课程指导教师。一方面,从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合作单位选聘优秀的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双师型实践课程指导教师。结合本地区特点和专业需求,聘请了包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中冶华天设计研究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在本领域的优秀学者专家作为本专业的实践类课程的工程实战导师。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到设计院学习,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中提高实践经验后,再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指导教师。专业派出数名青年教师到包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学习,跟进设计院的具体工程项目,就设计规范与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与相关工程设计工程师进行讨论与学习。在与本地的设计院、施工单位等对口合作单位的交流合作过程中,选聘优秀工程师、设计师及选派本校教师到合作单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做到与合作单位优势互补,为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高级工程技术工程实施性人才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3实践性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

实践性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内涵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设立了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自动化、建筑物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技术4门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从题目遴选、指导教师、过程指导、结果考核、教学结果评估5方面保证实践性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题目源于实际工程项目,教学过程中以规范图集为依据进行业内认可的工程教学,并以专业的指导团队保证学生工程实施实践能力训练的专业性。结果考核方面,采取图纸验收答辩的形式,并聘请设计院及施工单位的专业工程师、审图师来对学生的图纸做出专业评价。教学结果评估方面,课程设计采用持续改进的模式,与系部教师及校外指导教师总结此年度课程设计的教学经验,弥补不足,为下一年度的课程设计提出改进方案。从目前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在实践性课程设计完成的过程中真正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工程问题联系起来,为毕业后从事识图、设计、施工等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特点,立足高校实际与区域特色,选择能满足本专业学生实训条件的企业单位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共赢。自2013年内蒙古科技大学设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与本地多个设计研究院、数据中心、施工企业、工程造价企业、建筑运维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依托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拓展工程实践教学内涵,实现实践实习4年不断线的实习模式。一年级安排到建筑工地现场、由优秀的工程师讲解建筑电气设计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二、三年级通过课程设计和电子设计竞赛以及生产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工程问题的理解;四年级通过毕业实习,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参加智能建筑竞赛、BIM竞赛、联合毕设等本专业专门竞赛,使学生在就业前就能体会今后的工作氛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加之4年不断线的实习模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5开展校际联合毕业设计

校际联合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所谓“双导师制”,是指学校除根据学生职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趣为学生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外,还从设计院等对口单位等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作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从而使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得到迅速提升。与原有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论文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于学术指导、阶段性工作量评估及过程考核;而校外指导教师侧重于工程实践能力的指导,包括对具体工程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职场、适应社会的能力。联合毕业设计有题目筛选、开题汇报、中期交流、结题答辩4个交流环节,前三个环节采用线上交流的方式,在结题答辩时采用集中答辩的方式。2017年至今,我校共派18支队伍参加联合毕业设计,共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6项。采用校际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可以使理论教学教师与项目工程师、设计师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打造技术和理论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还可以提升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留得住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实施性人才。

6实施具备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教学形式,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和具体性,在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提高本校本科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遵循“以学生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性、导向性和咨询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好学业进程设计和人生发展规划。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技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导师适当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课题或教学改革课题的研究或辅助性工作。导师与学生保持一定频度的接触,每月与被指导的学生进行面谈或电话交流。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调研发现:低年级学生认为,导师作为引路人使得大学生活更有方向感,导师的人格魅力和视野格局对学生产生的正面影响很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导师让他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带给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引非常实用。在导师制实施以来,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赵建敏老师带领学生以总成绩第六荣获了“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二等奖,带领学生荣获英特尔杯邀请赛三等奖。陈波老师带领学生荣获“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团体三等奖和建筑电气设计单项奖三等奖。总体来看,本科生导师制提高了本校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

7结语

第3篇:智能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管理学课程;智能化教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一、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智能育人

相对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说,“蓝墨云”班课是目前智能化授课的重要载体,要实现对管理学课程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对所有管理学教师进行以“蓝墨云班课“App工具为核心应用的智能云教学方法培训工作,在课程授课第一节对学生进行“蓝墨云班课“App工具应用说明,课堂考勤、课程互动、资源共享、课程评价等运用智能化手段进行,让手机变成育人工具。全面开发“蓝墨云”班课App的各项功能,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智能云教学的重要载体。引入以蓝墨云班课App工具为核心应用的智能云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智能手机开展轻松、有趣的互动教学,在“蓝墨云”班课平台及时把授课课件、习题、相关知识拓展与现代管理学相关的热点资料上传到每一个授课班级,每一位同学均可下载学习,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感和互动性,顺应了智能云教学时代的新型教学改革的趋势与方向,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与支持。技术的发展为管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移动网络的优势,不断完善软件功能,丰富教学资源,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在线课程教学录像拍摄、制作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的维护、升级,为课程建设提供技术保障。面对部分教师对智能教学手段运用不熟练的问题,学校需要专门组织现代教育中心的老师给所有任课老师进行软件运用培训,加速了新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

二、采取“花式授课”法,灵活育人

两微一端的应用更加大众化,利用学校智慧校园提供的网络平台,在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上把管理学教学的典型事例和优秀经验以及取得的优异育人效果进行传播,使更多人受益。首先,利用智慧校园平台“花式授课”法,灵活育人。利用智慧校园平台,用动画、微视频、微课、慕课、直播等形式“花式授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传达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原理,让该课程的学习更接地气、深入人心,让育人目标的实现事半功倍。其次,利用微信学习交流平台,所有该课程授课教师抓住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及时推送管理学学习资讯,高效灵活紧跟热点。最后,利用微博互动平台,利用管理学课程微博互动平台,与学生实施互动,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实时育人。比如,在微信和微博平台开启头脑风暴,前一段时间我在班级群里面设置了一个关于“中韩男性化妆品市场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的题目,同学们参与度非常高。甲同学谈到“男性化妆品市场之所以一直不温不火,销售量上不去,主要原因是市场开发的不够全面,产品样式太少,没有个性化,针对的只有部分消费群体,导致全社会的消费群体没有全面开发。没有需求就没有消费,一个良好的市场必须依靠良好的、多样的产品,然而对于目前中韩两国的男性化妆品市场来说,产品还是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不能够吸引男性的眼球,更不能够勾起他们购买的欲望。现在男妆的大部分消费群体还是那些高收入的阶层,男性化妆品市场刚刚起步,针对的主流顾客是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社会精英层,通常产品定价较高,很多消费者都买不起,就算是有了购买的欲望,面对高额的价钱,也只能望而却步。”乙同学谈到:“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销售渠道,才会带来好的市场营业额。当前市场趋势是男性化妆品的营销渠道正逐渐向以强调高品位服务的专业护理中渗透。能产生真正高利润,都来自专业线—以男性护养为主题的男性护理中心。所以说,目前男妆市场的不成熟,有很大的原因就是由于销售策略上的不很完善。表现在:其一,宣传手段单一。目前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对于各类产品的广告还没有深入人心,尤其是新型的产品,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手段来扩大知名度和普及度。其二,产品营销方法欠缺。作为品牌形象的重要表现的产品外包装还没有足够重视,对于男妆的市场分析还不够。”丙同学则是对这个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探索:“我们要适应和善于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要积极地向广大男性同胞宣传和普及新时代新型的审美观念,改变他们的消费心理,拉拢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消费群体,增加市场额。”丁同学说:“男性化妆品的销售手段要独辟蹊径,采取不同于女性化妆品的策略。第一,改进宣传方法。第二,采取感性销售战略。第三,改变产品推广模式。第四,注重产品质量和品味的提升。”戊同学说:“男性化妆品广告的诉求重点相对集中,产品展示和模特形象展示的诉求占绝大多数,诉求方式上充分利用产品本身形象,名人诉求、介绍说明性诉求较多。不同类别、不同国家、不同档次、不同季节产品的广告诉求差异较大。所以必须针对这些差异改变产品的推广模式,才能够适应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才能够改善男妆的市场状况。”通过微媒体的便捷性互动和沟通,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和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的交流。

三、借助融媒体手段,共享育人

借助高校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新闻客户端等手段,实时把与课程相关的理论文章、经典视频、精品资料等进行上传、共享、交流,实时育人,并且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育人方法和资源。主要采用集体备课、名师示范、学生演讲等方法提升育人实效,在集体备课时要做到“五议”——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的疑难问题、议可以提供的教学方法手段、议课后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信息,真正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收获、有提高,有记录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实现育人目标,大家群策群力,共享育人方法和资源。提高学生课程教学参与度,增强育人效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这种融媒体手段,用贴合学生生活和引起学生共鸣及兴趣的方法,提高学生课程教学参与度,增强育人效果。与此同时,我们通过校园网建立了管理学课程的习题库、知识拓展等相关的资源库学习资料、学习论坛等,并为学生提供了电子教案、课件、教学大纲及其他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在向学生推荐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中,既有国内外优秀的专业教材、也有专业的期刊杂志,在我校的图书馆和我系专业资料室中,拥有多种专业书籍资料和电子资料,为学生扩充知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学生使用情况来看,通过网络作业、课外辅导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的文献资料也对学生学习本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具有很好的作用。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服务网络,更是一个由成千上万的个人组成的网络社会,每个网络行为主体的行为最终要产生社会影响。网络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创造,所以不能单单从技术的角度来理解网络,网络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幸福还是灾难,最终取决于人类自己,而不是网络技术本身,网络是一种非常有用并见实效的工具,人人都可以利用,就看怎样去利用它,“希望人人都能够上网,但不要落网”。所有的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自身专业与网络平台的契合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资源传播优势,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中不断尝试新的渠道和方法,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学生抬起头来,让自己充实起来,让自己的课堂因为互联网的加入变得生动有趣,给学生带去知识盛宴和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林小平.管理学如何实现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42-43.

第4篇:智能化教学范文

关键词:智能制造装备;国际化教学标准;意义与原则;分析与研究

1引言

优质量产的机械装备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所有工业技术的发展都无法离开机械制造技术这片土壤。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也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筹码。在“互联网+”迈向“物联网+”的这一发展过程中,高端装备的制造也实现了智能化的华丽转身。国家也积极给予了政策支持,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向智能化助力。在此背景下,推动高职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教学的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必须积极参与制定国际化教学标准,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与国际化接轨。

2我国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对比分析

2.1国际智能制造发展趋势

从全球视域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已走向智能化,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智能机器之间存在协调运动和彼此竞争,同时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第二,人机一体化的特征不断突出,在智能机器的支撑下,技术人才的潜力被有效放大;第三,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应用,使得智能制造系统能够更好地完成特定工作,具备一定的自我维护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智能制造的新业态表现在产品追溯和定制化生产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物流管理和生产管理将实现智能化;第五,在远程诊断、云服务以及在线检测等方面,将实现服务的智能化。国际智能制造的总体发展趋势,必然经历一个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到自动化工厂的过程。

2.2我国与国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比

从近些年全球领域的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制造业在我国属于第一支柱产业,可以形象地将我国称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大多从事的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利润不低、效率不高的特点,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是未来转型升级的唯一出路。智能制造装备系统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从技术层面得到根本提升,是制造业生产走向智能时代的重要特征。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虽然是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是制造强国,在技术层面仍然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所带来的是创新能力的低下、能源的严重消耗以及产业结构的落后。此外,大量的工人只能在低端制造岗位上工作,整体收入并不理想。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虽然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但是想要迎头赶上仍然需要多部门、多主体的、长时间的共同奋斗。

2.3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发展现状

从行业分布格局来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主要存在于工业基础高度发达的地区,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以及环渤海等地区的智能装备制造业,不仅自身水平较高,还对周边地区的产业有着带动作用。我国经济的转型、工业化的升级以及国防和经济建设,都十分依赖智能化高端装备的支撑。近些年,我国智能化装备所占据的份额不断走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整体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尤其是一些先进控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技术依然受到封锁。这就导致了在后续的新品研发和技术换代上,仍然需要向发达国家的企业学习,存在着一定差距;第二,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结构组织不完善,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仅有部分企业具备一流的实力;第三,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从整个行业来看配套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即便是一些顶尖企业,所取得的突破也是体现在集成能力和整体技术上,一些核心部件仍然不能实现自给自足。

3智能制造装备行业高职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阶段来看,我国的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人员数量并不充足,在高等教育中与之相关的专业建设并未形成规模。在对一线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现有的智能装备调试安装人员中,“科班出身”并不在多数,很大一部分为其他专业转行而来。从专业分布情况来看,这些一线工作人员主要有自动化、电器、机械等专业。从高校人才的去向来看,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投入一线工作中,这是因为学校中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具体工作内容之间的差距,这就需要学生在积累大量社会实践经验后才能适应一线工作。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在该领域依然有着很大的高职人才缺口。

4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内容

4.1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背景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促成了我国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引进国外优秀企业的同时,也在不断支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保驾护航。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体量已经居全球首位,必须承担起培育和输出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填补制造业和工程建设领域的缺口。在职业教育领域,国家也提供了配套的政策保障,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开设能够与国际化接轨的专业,培养能够支撑企业走出去,将技术引进来的现代化人才。例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强调,应当对外进行更多领域、更多层次的交流,坚持促进改革发展,推动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走向国际化。这就要求一线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国际上先进教育经验和理念的引入,实现我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和地位。在人才培养落脚点上,要致力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4.2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含义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是指,以国内现有的、现行的教学标准和规范作为基础,以引导学生熟悉国际通行行业规则、技术要求以及服务规范为目的,并借鉴融合发达国家的专业教学标准,所构建起来的教学标准。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内标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这种教学标准以国际前沿水平的职业教育为着眼点,并向国际先进的企业看齐,力求做到争先进、夺一流;第二,这种教学标准具有国际互认的特色,国家之间就人才培养方式和目的有着一致性;第三,这是为了建设一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教学标准系统,具有很强的输出国特色和国情特征。为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高度,有必要开发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标准。从而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整体质量,培养出掌握国际一流技术、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创新型技术人才,最终实现一流职业教育支撑一流企业发展的目的。

5制定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原则

5.1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

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先讨论走得正不正,然后才能讨论走得远不远。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标准的制定必须先明确“为谁育人”。因此,必须坚持贯彻党的总体教育方针,以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此外,标准的建设还要做到坚持问题导向,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5.2引入国际先进职教理念和模式

在建设教学标准时,需要坚持与国际的先进教学模式和理念相接轨,对于国内外的相关育人方式和经验采取“扬弃”的态度。此外,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训平台,促进学生能够实现理论实践融合,德技兼修。最终帮学生具备能够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能力,以及可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

5.3主动对接国际产业技术发展最新技术标准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国际最新技术标准进行对接,职业院校要在充分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就地区核心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与名企的合作。在标准内容上要聚焦新的工艺、材料、装备、技术等方面,将国际上最前沿的职业教育理念作为指导。在具体教育落实中,要坚持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及学生需要考取的证书的明确。

5.4充分体现鲁班工坊建设经验与成果

鲁班工作坊是天津主导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品牌,构建了天津职业教育与世界交流的通道。工程、实践、创新以及项目这4个关键词是鲁班工坊的核心内容,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将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锤炼融合。这一教学经验成果,既是以先进国际经验为指导,也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因此,在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工作中,要积极借鉴鲁班工坊的建设经验与成果,以此推动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

6我院制定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

6.1建设内容

(1)开展广泛调研,明确人才需求。我院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需求,制定设计了详细可行的调研计划,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主要调研考察对象有相关专业的跨国公司、知名的一线企业等;主要调查内容有国际化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专业技术、文化素养、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以及所需要的相关证书。这些前期调研工作,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标准。在国家以及国际职业教育标准和调研数据的支撑下,我院深入进行校企合作,与一线企业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形成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与多家企业的交流中,我院坚持以培养能够服务地区经济发展、适应地区产业结构升级需求的,能够具备国际文化意识的,能够在国际企业中参与生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致力于打造先进的国际化教学标准。(3)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我院坚持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作中心、将国际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导向、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制定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依托,构建了能够与实际生产无缝衔接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课程框架中纳入了“1+X”证书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我院致力于对专业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开发,出版了中英双语教材、形成了双语教学资源。在教育实践中,我院将创新的教学资源贯彻应用到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强化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国际化专业内容的学习质量。(4)打造师资团队,提升教师水平。我院坚持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师资力量,通过培训和进修强化一线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外语水平。在多年的努力中,我院形成了一批“双师型”教师,他们有着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我院与外企开展深入合作,聘请大量技术过硬、师风端正的外籍教师,有力地推动了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国际化教学标准的建设。(5)建设实训环境,开展模拟训练。以促进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为目的,根据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职实训平台。我院在与地方企业和国际公司的合作下,建设了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有着可操作性强、技术前沿、示范作用强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在仿真模拟企业环境中高效开展技能训练。

6.2特色与创新

(1)紧紧围绕我院的优势专业,落实了国际化教学标准、双语教学资源以及课程标准的开发;与海外先进的智能制造业公司开展合作,培养了大批适应国际企业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外中资企业的需求出发针对性培养人才,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走向国际。(2)在借鉴鲁班工坊建设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构建了以EPIP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国际沟通交流中,提升了国际化教学水平;融入国际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及1+X证书,实现了职业资格培训与职业学历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

7结束语

第5篇:智能化教学范文

实行新课标之前,化学老师因为升学压力等原因只注重学生的做题能力,考试成绩成为唯一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准。但是,实行新课标后,化学教育应该注意课堂和课下相互联系,开放教学,让学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化学常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老师要加强和初中学生的互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例如,在学习一些有害气体会危害环境时,环境污染是当今备受关注的问题,可以利用环境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性,在学生热情被调动起来以后提出要学的物质SO2,SO2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成分之一,火力发电厂排出的废气中主要成分就是SO2,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SO2还有什么别的危害?或者,除了SO2还有什么样的物质可以污染环境?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除了学习到了课本知识还拓宽了知识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思考、研究。

二、化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教育不应该只是初中生升高中的梯子,化学教育应该是启发学生的思想,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和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学习的机器,我们要的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主动和创新。所以化学老师在教学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实验教学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自主进行实验的步骤,锻炼操作能力,老师一定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让学生走进实验,亲自操作实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知识。比如,课本在讲述氢气的章节提到了氢气的燃烧特性,纯净的氢气可以燃烧,并且会发出轻微的响声,但是不纯净的氢气就可能出现爆炸的声响。因为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实验前一定要向学生强调注意事项,先亲手做示范给学生看。在实验中先把装有氢气的瓶子打开,在瓶口点燃氢气,让学生对这个时候的反应进行观察,分辨声音。而后把瓶子中混有空气的打开在瓶口点燃,继续观察,留意声音。这个实验操作规范是没有什么危险的,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但是一定要牢记注意事项,课程完成后,学生一定会深刻记忆氢气这种气体,并且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三、化学教育的关键之一是老师

老师是课程的讲授者,老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情感的指引者。在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化学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要想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榜样学习,化学教师就应该去做一名好老师,在学生面前展露自己的才华,让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呢?化学老师要认真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认真积极的备课,精心设计化学课堂的教学活动,讲课时要把课堂当做自己的舞台,要有激情,正面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切忌将负面的情绪表现在课堂上,这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在生活中也能体会化学学习的兴趣和重要性,多喝学生进行交流,共同参与和化学有关的活动,促进师生关系和谐。老师如果能做到这些,学生也会乐意和老师交流沟通,遇到问题和老师探讨,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会越来越好。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