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新教师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新教师发展规划

第1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决定》;职业规划;新思考

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加强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教师确立个人的长期职业发展方向,使其尽快适应和胜任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党中央、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决定》的出台,给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即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发展保障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其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也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新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必须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意识,设计出适应新形势的职业发展规划。

一、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一)职业发展规划的含义

职业发展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外环境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的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项目和措施作出合理的安排。

(二)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青年教师由于其年龄、心理和经历特征,职业理想的不成熟性,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上的茫然与盲从,影响了他们进入职业发展期良好心理状况的形成。 因此,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有助于青年教师确立发展目标,适应未来的竞争与社会需求;有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青年教师潜能;能够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成才,有利于高校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满足青年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实现终身教育目标。

二、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新思考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在做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思考,与时俱进,把以下几个方面融入到教学、科研、技能、专业知识等职业规划的内容中。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那就是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思考如何把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创造学、教育技术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推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

(二)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尤其重要。课程衔接是课程组织的一部分,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过程。课程衔接是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参照《决定》的相关内容,认真思考如何推进英语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英语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从而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必不可少的因素。“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专业知识且获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同时还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应用能力。《决定》中强调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等相关内容,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真思考如何取得国家承认的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取得国家承认的于本专业实际工作相关的各级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取得行业特许的执业证书,取得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并获得相关合格证书等。比如,作为商务英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英语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还应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则,考取“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证书”等相关证书。

(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当今时代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地渗透到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决定》提出了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青年英语教师在设计职业发展规划时,要思考如何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展开分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计划。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青年英语教师在做职业发展规划意识,认真学习、理解《决定》的内容,并将其贯穿在职业发展规划中,设计出适合时代、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吴冬梅.高职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点与方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2] 彭有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于管理探讨[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1).

[3] 王淼.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对策于建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2(3).

[4] 李宏亮.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高等教育于学术研究,2008(9).

[5]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第2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努力体现地方特色

河南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张涛

教育人才是培养人才的人才,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制订《教育人才规划》,是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举措。

省教育厅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专门人员负责起草工作。起草人员在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深入各地调研、认真分析问题、研究对策等基础上形成了规划初稿。

省教育厅相继召开了5次党组会和厅长办公会,召开各类学校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先后对规划文本修改近20次,并发送省人才和知识分子领导小组23个成员单位征求意见。文稿凝聚了各方面领导和有关同志的心血。

编制依据

编制我省《教育人才规划》的主要依据:一是紧密结合我省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实际,参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全国教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0~2020)》等有关文件。二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我省九次党代会精神。三是河南教育人才在全国及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人才成长规律。

编制思路

一是体系上尽量与全国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和我省人才规划纲要协调一致。二是着眼于解决目前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三是把高层次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作为重点。四是注重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内容

《教育人才规划》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二是建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才队伍的主要任务。三是教育人才培养开发、评价使用、管理配置、激励保障的机制创新与支持政策。四是计划实施的重点工程。五是规划的组织实施。

创新点

在我看来,《教育人才规划》具有以下创新之处:

1.紧密结合我省发展实际,努力体现河南特色。《教育人才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打造人力资源高地中的重要作用。紧密结合我省教育人才的发展现状、问题,着力凸显教育人才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的服务、支撑和引领功能,努力体现河南特色。

2.紧密结合我省教育实际,努力体现教育特色。《教育人才规划》特别提出教育人才的发展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也要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更需要弘扬我们河南人的“三平”精神,培育教育人才务实进取、潜心育人、乐于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德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平”精神引领教育人才发展,以教育人才发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3.力求思路方法创新,科学谋划教育人才发展。《教育人才规划》针对我省教育人才发展中的问题,创新思路,准确定位,明确任务,确立重点,创新机制,项目带动。特别强化了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培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民办教育人才发展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等。为保障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努力创新编制方法,重视专家作用,汲取最新研究成果;重视调查研究,找准存在问题;注重科学分析,科学设定目标。

4.突出项目带动,促进教育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在重点工程设置上以培养造就名师、名校长和高等学校优秀人才等为重点,着力抓具有全局影响的重点人群、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是目标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陈国维

按照“人才优先、德才兼备、以用为本、高端引领、育引结合”的原则,我省提出了教育人才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环境等战略目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2010年年底的相关数据为基数进行认真测算,确定了2015年、2020年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发展主要目标。

按照《教育人才规划》设计,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目标界定为四个方面:一是规模目标。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人才总量达16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46万人,管理和教辅人员23万人。

二是结构目标。教育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专业素质和层级结构不断优化,教育人才结构与教育布局更趋协调。到2020年,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符合课程设置要求,短缺学科教师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学骨干人才区域、校际布局结构和教师性别比例基本合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在70%以上,从事专业教学的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教师分布、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学院结构得到优化,新兴学科教师满足学科发展需要。

三是素质目标。教育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事业心责任感,树立热心教书育人、潜心钻研业务、注重为人师表、平凡中追求伟大的优秀品质,加强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教育人才能力素质。对幼儿园教师、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普通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高等学校教师的学位和学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四是发展环境目标。健全教育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政策机制,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育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形成富有效率、充满活力、更加开放、有利于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

《教育人才规划》提出的培养教育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四支队伍建设:

一是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着力建设基础教育人才队伍。重点建设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到2015年,培养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2.5万人,2020年达到3.5万人。同时,加快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步伐,充分发挥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

二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建设职业教育人才队伍。重点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快职业学校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

三是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着力建设高等教育人才队伍。以培养集聚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全面提升我省高等学校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选拔青年学术英才,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200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

四是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为主线,着力建设教育管理人才队伍。加强教育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理念、转变作风、提升素质、强化服务,切实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依法行政能力和管理效能。

为实现规划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切实做好的五大重点工程和项目:名师培育工程、中小学名校长培育工程、高等学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发展计划。

教师应自觉做规划的执行者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振存

《教育人才规划》颁布后,我认为,基层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提高认识,增强信心。河南省《教育人才规划》的颁布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对教育人才工作高度重视,《教育人才规划》的贯彻落实将会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基层教师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规划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信心,强抓机遇,以规划引领自身的发展,自觉做规划的执行者,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作贡献。

二是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平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教师在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启迪智慧、培育英才、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着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理想。教师是经师更是人师,教师应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应有人文关怀,教师要以真情、真心投入教学,以人格魅力、人文关怀、真情投入贯穿教育生涯始终。基础教育阶段所受的教育将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基础,从事基础教育的老师一定要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既要言教更要身教,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教育每一位学生,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和领路人。

三是注重学习实践,勇于改革创新。教师是社会文明的灯塔,是学习型社会的典范,是终身学习的楷模。教师应强化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学习、反躬自省,以先进、开放、创新的教育理念在三尺讲台上演绎精彩的人生。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注重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是对规划的学习宣传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二是对规划的贯彻落实不够,使规划流于形式。三是对规划实施的必要投入不够,让规划束之高阁。

解决上述问题,可从四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学习。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学习,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和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宣传到位、学习到位、认识到位。

二是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省教育厅已经制定好《教育人才规划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规划实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希望相关部门根据分解方案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方案,科学分工、团结协作、强化责任,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第3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规划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起源于土木工程与建筑,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渐趋多元,但始终强调物质空间环境规划的技术性,具有较强的职业教育色彩,教育与行业发展和实践紧密结合,但近来城市规划专业在这样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表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不够准确;师资力量不够完善;缺少融合多学科背景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培养队伍;实际教学过程不能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因此,在已经发生的重大社会转型下针对这些问题,中国规划教育需要更加严肃地自我审视和适时转变,尤其需要提高大量新设规划专业的教育质量。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

1952年之前,在土木类院校和建筑类院校中,个别高校开设以讲座为主的现代城市规划课程,或是在高年级设置专门化教育方向,有了城市规划教育的系统设想;1952年至1960年代中期,通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在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人才需求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创办,城市规划教育开始独立存在于建筑或建筑工程类院校,规划设计课成为专业的核心课程;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

由于国民经济困难以及意识形态因素,规划专业逐步停止招生,教师队伍被解散或下放,城市规划高等教育陷入停滞期;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的缓慢复苏期,老的规划院校逐步恢复招生,规划院校数量和学生规模缓慢扩大,教学基本延续前的体系内容,但开始逐步充实和改革;1990年代,伴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快速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教育向社会人文学科和国际规划学界汲取养分,与规划行业发展相互推动。这一时期,设立规划专业的院校数量稳步上升,师资更新换代,规划教育体系全面革新,呈现出新一代学科教育特征;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引导和市场驱动下,院校规划专业的数量和办学规模呈现出阶梯式增长,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的年均新办规划院校数量达两位数,研究生教育快速扩展。年毕业学生由不足千人到接近万人,中国高等城市规划教育的师生规模已经在国际上备受瞩目。

2、城市规划转型的必然性

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形态是人的意图的结果,只有人的活动才能改变聚落的形态,无论这些形态多么复杂、不明确或无效,都是人的动机所造成的”。其实不只是城市形态,城市产生、发展也是社会需求的结果.工业革命以前,社会对城市的需求相对简单,给人民以居所,给统治者以“稳定和秩序、控制人民和展示权利、融和与隔离”等,有时还具有宗教与军事意图。由于社会需求相对简单,满足这种需求的城市营建技术也就不那么复杂,占卜师、建筑师甚至画家就足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以及人口的急遽膨胀等,城市社会对城市营建提出了更多要求:产业的需求、能源与交通、资源分配与控制、社会的公平、环境治理等等。显然,适用于工业革命以前的城市规划技术,难以胜任工业革命以后的城市剧变.城市规划的外延扩大了,从原本的工程技术问题向包涵社会学科的软科学方向迈进.发展到如今,城市需要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如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交通技术等),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实现等等.城市规划外延扩大是适应城市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

3、城市规划教育

城市规划是一项基于城市社会多维度背景认识有关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以满足城市社会之需求的学科。一方面其需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借助跨学科知识与技

术来认识、理解与预测城市;另一方面,又要求有深厚的形体塑造能力,把一切有关城市的多维度分析与研究结果落实到具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塑造之中。这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概括而言,城市规划发展至今至少应该包涵三类学科知识:建筑学类、交通与市政工程学类、社会人文科学类。其中建筑学和交通与市政工程是培养空间塑造能力的核心课程。其中社会人文类学科从多角度丰富了对城市空间的认识,是培养综合分析与研究能力的关键。城市规划学体现了设计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兼容并,其直接面向职业技能的培训,是城市规划理念基础能力培养的延续与实践运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传与承”的关系。城市规划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城市规划技术的支撑,城市规划技术只有紧跟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完善并不断地更新。

4、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存在问题

4.1、、培养定位不够清晰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在进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对于目前社会上对于城市规划人才的定位,还没有跟进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脚步。培养的定位还处于高等教育在精英教育的阶段,定位为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进行转变,学历层次的培养也开始多样化起来,从高职高专到普通本科、硕士博士都有其培养的层次。另外从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已经不是过去国家或者公有制的企业,现在就业的方向大多数都是在私营企业或者是合资企业等单位。毕业生也很难精确到进行单一方面的城市规划专业。就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就业的区域来看,有从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这样的发展趋势就要求高等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要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中, 没有针对地域特征培养出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和地方办学特色。

4.2、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不够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师资力量的水平的高低,能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杰出的人才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更需要多学科背景知识的学科,这不仅要求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更要求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具备相应的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城市规划专业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包括有:地理、文化、历史、物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利用,只有充分对于这些知识进行涉猎才能够将城市规划专业学好、用好。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在目前高等教育过程中,受到了很多的非议,但是就目前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是需要对于多学科背景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以充实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去。

4.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脱离

城市规划设计专业需要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能够出现教师和学生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如设计图纸和实地勘察等能力,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这两个方面的教学中去,很少能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忘记了理论知识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理论指导作用,理论知识的储备对于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做好准备。②城市规划设计专业是一个对于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只有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才能有利于进行专业的设计。但理论课的学习是漫长积累的过程, 各门学科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形成个人的规划思想与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 并且在短期内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因此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相互矛盾的过程中要建立起一种学习理论知识的浓厚氛围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

城市规划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5.1、完善专业的教学理念与目标

专业的教学理念应结合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需要,遵循现代城市规划综合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强的特点,以 “注重宏观政策规划与物质空间设计并重”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模式为目标,以复合型综合能力和创造性自主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基于建筑学背景并融入区域和政策观念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理论知识与城市规划专业技能,了解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技术基础理论与知识结构、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研究与教学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继承和巩固物质空间形态规划传统优势基础上,具有更为宽阔的专业视野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就业适应性。具体措施如下:

(1)在继承和发扬我校优良传统建筑与城市规划教育的基础上,加强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新技术教学与规划设计教学的综合训练,探索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有机结合的培养途径,强调规划师基础知识教育、综合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培养出理论水平高、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学术视野开阔、富有开拓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城市规划专业优秀人才;

(2)在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开拓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加强现代技术与传统城市规划学科的交融与互动,研究和探索适应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培养新模式与新途径,促进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

(3)建立一套以复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摆脱物质空间规划型与宏观区域政策型两种传统城市规划教育体系的局限性和相对隔离状态,完善规划理论与规划设计、区域规划与城市设计并重的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教学研究水平与教学质量。

5.2、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

高等学校教师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社会变化瞬息万变,对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师要求也比以前更加严格和多样化,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务主管部门能够在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方面多下功夫。对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养,让其掌握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先进理论和知识,让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和设计案例,方便他们更新已有的知识,提升已有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在教师引进上面下功夫,由于高等学校教师需要及时注入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够使此专业的持续发展。总之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引进对于当前高等学校的城市规划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3、注重教学、科研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和规划专业的学科特色,面对社会实践,追踪国际前沿和社会需求,密切关注中国城镇建设实践尤其是江苏自身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更新、城市设计、小城镇规划建设以及城镇物理环境控制和节能技术等,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中,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参与研究性强的规划实践项目,通过对城市规划更为广泛领域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以及对其他相关学科的敏感度。

6、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创新

6.1、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随着规划行业的发展,对规划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知识不断扩展。规划专业的学生既要有相当的物质空间设计和表达能力、基本的市政工程规划技能,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调查和分析研究能力、行政管理和综合协调能力等。即对规划师的培养目标是使他们具备关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态和地理空间的复合知识,并且训练他们分析和规划(设计)城市的能力,培养“全知全能型”的人才。

6.2、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

教育的地方多样性与教育的阶段性在本质上并无差异.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各城市所面临的任务及重点也有不同,再加上各地自然特征的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规划教育地方需求的多样性;再从教育供给角度看,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缘起多个专业类别,怎样在强调规划教育规范性的同时,继承与延续各个院校原有学科特色,大力发展规划教育的地方多样性,对促进各院校优势学科的延续与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另外,规划教育的多样化还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院校整体框架提供了可能.我国的规划院校基本从属于4个类别,即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在各个院校之间达成一种既协作又分工的职能体系,有利于规划教育行业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6.2、详细规划课程的实行

将详细规划作为专业主干课,其内容框架设置主要以住区综合规划和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核心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快速完成从建筑设计向规划设计的转换,建立城市规划的思维模式,掌握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程序。具体而言,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设计基本功和美学素养,了解本专业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方向,同时还需要具备前期研究、实地调研、策划分析等多重能力。详细规划教学着重体现理论、设计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特色与复合人才相结合、知识传授向能力学习的转变,强调学生获取、运用知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束语

城市规划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未来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众需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朱晓娟,汤振兴.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4.第188-190页.

[2]苏 阳.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 河南科技2011.05.第28页-29页.

第4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8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新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且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准确定位高校教师角色及其职业规划带来了契机。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并用这一理论指导其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其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有利于高校健康积极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教师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全面地审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教师个体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贵,以人为先。在高校中,教师是学校、教学发展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同志曾强调指出:“希望我们的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希望我们的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希望我们的教师严谨笃学,与时俱进。”这为当今教师个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高校灵活采取与教师个体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情感激励等不同的激励策略,设置恰当的发展目标,创造各种条件,促使教师不断成长、实现教师个体的发展。

(二)高校健康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而做好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建设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起点。校内课程的开发、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完成这神圣的使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在高校中,由组织与个人共同制定一个符合教师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是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也是高校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高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需要

许多高校每年都接收大量的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他们在给高校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其新思想、新观念、新的价值观也可能与高校原有的文化发生碰撞,如果不及时沟通,就会造成隔阂,甚至会引起教师的流失,给高校的教学等日常工作带来不稳定因素。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是学校与教师共同协商,达成一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相互沟通和协商,了解他们的需求,发现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他们制定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增加教师的“归属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四)解决职业倦怠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即有很多的教师进入职场后不久就出现了职业的倦怠;还有些教师由于接受的是“他主”的专业培训,入职不久便进入到了“职业高原阶段”。高原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教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职业承诺降低等问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处于高原阶段的教师会更害怕竞争,担心失败,采取回避的措施,满足于现有的水平,缺乏做教师的热情。为了克服职业倦怠,尽快走出职业高原期,需要使教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正确的方法,真正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

(一)了解个人特点,正确自我评价

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是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涵。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高校教师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等进行全面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不足,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自我评价是行为主体对行为的自我检查与评定,可以帮助教师及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始终。科学的自我评价应坚持客观性、激励性等原则,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分析结合起来。

(二)认知职业角色,确立职业目标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担任多种角色于一身,认清应承担的角色是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并且要根据角色来规划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利于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首先要根据个人的专业、素质、性格和价值观以及社会大环境条件、社会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解、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组织环境制定符合现实需要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目标的设定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等信息为依据,并且都应具备可行性、适应性等特点。

(三)加强科研能力,提高创新素质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上看,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高校教师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素质,才能担负起继承传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任。教师只有通过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科研活动,才能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最新、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努力创新,从而提高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

(四)认清当前形势,更新知识结构

现阶段,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迅速渗透到高等学校教学中,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教师不仅应有广阔的文化知识基础和科学的知识架构,同时还应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辅助知识,注重实践经验的累积。高校教师永远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树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以建立科学的职业理想为先导,以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为基础,以强化生涯开发与管理为手段来付诸实践,逐步将人生理想变成人生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可以使我们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理性、科学、和谐和自觉,可以帮助高校教师更好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秋芳,邢金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师生涯发展[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9).

第5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发展 师德 教学 科研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高校乱象频出,“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教学内容老掉牙、不更新”、“教师课堂上随意接打手机”……,对占据高校教师比例过大,且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本研究把高校青年教师界定为35岁及其以下,在高校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群体)的职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1高校青年教师现状

1.1数量比重大,职称评定困难

从2003年至2012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数量比例虽然有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维持在44.05%及以上。

且职称评定困难。据统计,2013年,30至34岁年龄段青年教师未定级职称人数为1.7万,占未定级总职称人数8.2万的比例为20.7%,而初级职称人数6.4万,占初级职称总人数20.0万的比例为31.4%;此年龄段未定级职称、初级职称人数8.1万,占未定级、初级职称总人数28.6万的比例仍为28.2%。30至34岁年龄段青年教师副高级职称人数为3.1万,占副高级职称总人数43.2万的比例仅为7.1%。

1.2教学能力不足

赵惠君、曾健研究发现,约82%的研究生在其研究生教育期间没有接受过关于高校教师的相关培训。“大学新教师一般来源于非师范院校的人才,他们虽接受过系统的学科专业教育,基本具备了较好的专业研究素质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职业教育,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教学培训。”

1.3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

尽管88.87%的青年教师认为职业生涯重要,但只有29.27%的教师做中长期规划。多数新入职青年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并随时准备通过其他考试离开教育岗位。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青年教师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然后针对自身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客观情况,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

2职业发展问题归因

(1)学校发展理念驱使。部分学校“重科研、轻教学”,对于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实效的考核弱化,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达不到有效提升。

(2)教师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缺乏与学生沟通交流,缺乏对学生的关爱;部分青年教师岗位认同较弱,敬业意识不强。在一项“为中华之崛起而选择青年教师岗位”的调查中,只有16%的调查对象选择此项,24%的青年教师选择这一岗位是为了家庭,而20%将工作“作为跳板”。

3职业发展策略

3.1师德提升,立身之本

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各地各校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

作为一名教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在工作和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做到公平公正,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基础,更要严于律己,注重自身仪表仪态,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把身上的正能量传递给周围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去影响周围学生。

3.2教学和科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能偏执一隅。教学可以促使教师不断创新,不断探究新知。“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科研提升自身的能力,扩大自身的知识储备。最后,教学可以论证和完善已有科研成果,为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契机。

3.3职业生涯规划,刻不容缓

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体现了出规划、计划对于事情成功的重要性。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简单来说,就是教师通过分析自身和周围环境因素,确立职业发展目标。由一名新手型教师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也是其教育经验不断增长的过程,是不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于每一步成长路径都做好清晰地规划,并按照这个规划一步步地实现它。

4结语

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要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中,以开阔的视野和格局关注学校发展,把学校的发展建设与自身的发展建设联系起来,认真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路径,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教学与科研并重”。

参考文献

[1] 赵惠君,曾健.高校教师入职培训必要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02):41-45.

[2] 周国君,童珊珊.专业化背景下大学新入职教师专业成长探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381-385.

第6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农村发展规划》;科研成果;教学资源;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163 — 02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一)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缓解和解决课程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需要

随着我国大学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生均教学资源不足,其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人才培养质量下降,专业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其形成的表征是: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招聘难,而大学培养的人才就业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提高生均教学资源水平,而科研成果是反映学科专业最前沿的知识,若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案例,编入教材,内化为教师的知识,这无疑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有益,同时,也是增加与提高课程教学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重要途径〔1〕。

(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提高师资质量的需要

课程教师资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师资质量的高低决定着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老师既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研究者。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的职责既要教书育人,又要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只有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带到课堂的教学与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三)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专业教学资源的好坏,而专业教学资源是由各课程教学资源组成的。据魏红(2006)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呈现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教师的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从总体看,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高于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同样地,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其科研工作也显著地好于教学质量差的教师。可见,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科与专业水平,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学创新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科研成果是高校校教师根据学科或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系统研究而形成的新观点或新结论,这种研究是结合学科或专业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创新性研究,一般针对性强,因此,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实现教学创新,同样地,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教师会将自身的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等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但学到了理论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改善了知识结构,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索与创新,从而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二、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可行性分析

(一)科研成果的特征是转化的基础

科研成果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学术性、教育性和适用性。科研成果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其学术价值上,任何科研成果都是教师结合专业发展而进行系统研究形成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科研成果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实现科研成果的教育价值;科研成果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成果使用上,由于科研成果是以针对学科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为选题方向,其研究形成的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更易转化。可见,科研成果的特征是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基础。

(二)教师的积极性是转化的内生力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命题,也是高校教师终身的使命,因此身为高校教师应把提高教学质量贯穿于毕生工作之中〔2〕。教师是科研成果的研究者,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过程中,他是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对成果转化率高低起到最重要的影响。从客观现实分析,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层次,都有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都渴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同行认可,都期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得到转化,这些,正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内生力量。

(三)教学资源的的严重短缺是转化的外生力量

自1999年我国实行大学扩招政策以来,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尤其是生均教学资源剧激下降已是不辩的事实。而从大学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这些也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3〕。为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教育问题,上轮大学本科教学评估可以反映出中央政府的重视程度。从上轮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看,反映大学教学资源的指标占据重要的位置与权重,从各高等教学实践看,都十分重视教学资源建设,分别制定了政策和运行机制,这些,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形成了外部的推动力量。

三、案例研究——以《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为例

(一)课程简介

《农村发展规划》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在福建农林大学的设置可追朔到1996年农业推广本科专业的设置,也是以专业核心课的身份列到培养计划中。经过5轮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善,目前,《农村发展规划》由课堂教学和校外课程实习两部分组成,其中课堂教学60学时(课堂授课48学时,实验课12学时),校外课程实习一周。在48学时的课堂教学中,共介绍14章内容,具体是: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第五章农村土地总体规划;第六章农村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第七章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第八章农村工业发展规划;第九章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规划;第十章村镇发展规划;第十一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第十二章农村生态环境规划;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第十四章农村发展规划的实施、监测、评价与反馈。

(二)案由

《农村发展规划》课程做为农业推广专业的核心课,在1996年设置时,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课程教学资源不足,具体表现为:没有合适的教材、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实践基地少以及教师单一等等〔4〕。面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课程建设,就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积极探索。

(三)主要做法

1.以建立科研成果直接向课程教学资源转化为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进课堂

根据课程组成员长期从事农村发展规划研究工作的有利条件,在完成委托单位规划任务的同时,有意保留一套完整的规划项目基本资料,提供给每位同学,让同学们再现一个规划过程,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规划文本后,教师进行讲解与点评,最后把课程组完成的规划最终文本提供给同学,让他们在比较中学习。由于这种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完善,一方面使得本课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使得课程教学资源得到不断更新,实现最新成果进课堂的教育理念。

2.以主编部级教材为抓手,促进科研成果进教材

教材是课程教学资源的核心内容,课程组积极参加《农村发展规划》全国统编教材的建设工作,利用课程组负责人被遴选为该课程的全国统编教材独立主编这个机遇,凝练了一些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如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编写时,我们凝练了8个科研成果编入教材,既丰富了课程教学资源,又使得教材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性。

3.以构建课程网站为载体,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了促进《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学资源的全国共享,特别是全国各相关院校教师科研成果的交流并有效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提高转化后的教学资源利用效果,课程组从2005年开始创建全国共享的《农村发展规划》课程网站,为全国不同院校相关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载体,同时也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率。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是个涉及面广的系统工作,要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首先必须在全校师生中,尤其是教师中形成共识,在提高对转化的必要性认识的基础上,一要转变思想观念,从提高学校教学资源着眼,去从事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二要转变科研目的的观念,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三要转变重科研轻教学的观念,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二)出台政策,形成制度

为了促进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必须出台各种有利于转化的政策,如出台激励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政策,调动转化的积极性,增加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内生力量,通过出台各种政策,形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制度。

(三)积极引导,规范程序

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成立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领导机构,积极引导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的信息机制和效果评价机制,制定转化的基本程序,共同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有序转化。

(四)营造氛围,形成常态

各院校应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领导机构的领导下,以系或专业或课程为单元,认真制定转化方案,积极营造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氛围,同时,着重落实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各种政策,促进教师自觉形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习惯。

〔参 考 文 献〕

〔1〕魏红.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2).

〔2〕于晓霞,康学伟.教学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

第7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课程规划一般指的是国家课程规划或专业、学科课程规划、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及教师课程规划,等等。本文提出校长课程规划这一概念,既与以上概念相联系,又与它们相区别。首先,校长课程规划与以上各种课程规划同属于一个概念和行为系统——课程规划,它是在国家课程规划的框架中和指导下进行,包含了教材编制专家的课程规划的实践方案,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课程规划的对象和方向。其次,校长课程规划又与多种课程规划存在着行为主体和任务指向上的根本差异。例如,国家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任务是制订全国范围内某一类别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要求、评价要求等基本内容;而校长课程规划的行为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主管课程、教学的副校长,任务是规划本校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和课程发展。

当前,学校施行的课程规划,除了校长课程规划,还有学科组课程规划、年级课程规划和教师课程规划。它们与校长课程规划共同构成学校课程规划。校长课程规划为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和框架。因此,在有的研究文献中所阐述的学校课程规划,如果用校长课程规划一词替代会更为恰当,因为它们并没有将学科组、年级和教师个人的课程规划包括进去。

校长课程规划,首先包括校长对学校层面的课程实施和发展做整体性规划,也包括校长对某类课程甚至某门课程的实施与发展进行规划。在这两个层面的规划中,前者是宏观的、整体的,后者是微观的、个别的。一般情况下,后者服从于前者。但是,当后者从质和量两方面有突破性发展时,它又有可能带动前者的变革。

研究者们一般将学校课程规划界定为对学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本文认为,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第一步,校长课程规划重在课程方向的整体把握、课程体系的全面构建、课程资源的总体分配和确定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旨在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目标和基本框架,而不是指向学期课表的具体安排、课程的实施、教学的日常监控与管理、评价制度的具体建立与操作等。

二、加强校长课程规划的必要性

1.校长课程规划是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必然产物

校长课程规划是新课程实施的本质要求。在原有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体系是既定的、静止的、封闭的,学校的任务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而在新的三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是“既定课程+待定课程”——待定课程需要由学校填补和开发;课程是动态发展的——不仅校本课程处于不断的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即使是国家课程,也处于一种持续性发展的状态;课程是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对社区开放,国家课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开放、对教师开放。例如,从国家课程的模块来说,学校有权自主选择选修模块,安排各模块的学习顺序;从教学内容来看,参考教材的单元内容主要是提供知识的点和线,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补充丰富的细节材料和拓展材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基础,自主安排单元进度。可见,新课程下,学校、校长、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决策权,与此相随的则是对他们的课程决策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的要求。

在这种分权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的课程框架下,课程规划成为了学校课程管理的核心工作。其中,校长作为学校教育的掌舵者和责任人,必须承担起规划本校课程的主要职责。这项职责既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落实,也包括对校本课程的规划。这项新的职责要求校长必须用现代课程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课程的基本内涵、学校课程的应有类型、各类课程的教育价值、课程有效实施与良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包括课程规划在内的课程领导能力。

2.校长课程规划是打造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办学风格。只有当学校拥有一定的课程决定权时,学校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办学风格。因此,三级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为学校的特色化办学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障。

与此同时,特色化办学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规划纲要》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这项政策在为学校提供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高中校长们提出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形成什么样的学校特色?怎样形成特色?可见,课程规划已成为校长们不得不承担的一项任务。

3.学校课程规划必须以校长课程规划为核心

如前所述,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校长、学科组、年级组、教师个体等多类主体承担的课程规划。在这多类课程规划中,校长课程规划占据着引领性地位。首先,校长课程规划决定了学校课程的基本框架、主要特色以及课程资源的基本配置,其他主体的课程规划必须在此框架下进行。其次,校长课程规划还应起到引领课程发展的作用,通过审察时势、分析校情,校长要把握时机,及时地将学校课程分阶段地推上更高的发展台阶。

为什么必须要由校长来承担课程规划的引领性任务呢?首要原因是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各种资源在学校内部分配的决策者。只有校长,才拥有充分的权力来安排学校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其次,学科、年级和教师个体都难免会受到部门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私心影响,在课程规划时有可能在课程结构上向自身倾斜,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或影响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而校长,因其所处位置超越了年级和科组,他的利益是和整个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因此,他更有可能从学校发展的需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规划课程。

三、校长课程规划的主要任务

1.课程目标规划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没有明晰的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将杂乱无章、缺失特色。课程目标确定后,将直接指导课程体系、课程门类、开设顺序、时间分配、教材选择、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事项的建构或安排。校长对课程目标进行规划,至少应包括全校和个别课程两个层面。

(1)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应围绕两个问题来设定:第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第二,学校要打造什么样的办学特色?第一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社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政策要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课程目标的制订要符合社会发展、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精神出发,还要知道人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哪些基本素质为前提。第二个问题需要目标制定者对学校传统和现状有正确的认识,对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合理的把握。目标制定者应有意识地将课程目标与学校特色发展设置在同一轨道上,让前者服务于后者。两个问题相结合,校长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特点,学校办学传统,生源特点,办学物资条件、经费条件和师资条件等现状来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和学校发展,同时又具有较高可行性的课程目标。

以我校为例。从所在地区来看,广州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对外交流活跃,人口素质较高;从学校传统与现状来看,作为百年名校,我们有着悠久的优质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从生源和师资来看,作为部级示范性高中校,我们有着充足和优秀的生源,同时,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近年来,通过大力引进高学历人才,在职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已超过1/3。基于这种高层次的地区和学校条件,我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提出的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号召,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学校的课程目标。在具体的落实环节中,结合我校的体育、艺术特色教育传统和高学历师资队伍,通过重点发展体育、艺术和科技创新类课程来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目标。目前,由于教育成果显著,若干品牌课程实现了国际知名、国内领先,我们的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已为同行和社会所广泛认可。

(2)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

它指向某一门课程或某一类课程。校长除了要主持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规划,还需要引导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的发展。校长作为学校发展方向的领路人,应该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及时发现发展较快、实施效果有显著进步的课程,为它们制订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推动它们上台阶。同时,由于课程的实施与发展,牵涉到人员、物资、场地和资金的分配,而校长拥有学校各种资源的分配权,能够为这些课程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因而能够直接、有效地推动这些课程的发展。与整体课程目标的规划不同,个别课程目标的规划,并非校长的专属权,教师个人、科组、中层管理者也拥有这种权力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个别课程层面的课程目标是服务于全校层面的课程目标的。例如,我校在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教育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过程中,校长做到了密切关注这三个领域中各门课程的发展,经常与开课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课程发展状况和学生发展成果,及时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提出更高的课程发展要求。以无线电测向课程为例,校长在2004年亲自为无线电测向课程立项,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在该项目获得全国冠军之后,校长又及时地提出了“三年全面发展、四年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五年走出国门”的目标。正是在步步提高的目标推动下,我校无线电测向实现了课程化、社团化、品牌化,做到了国内称雄、国际夺金。2008年至今,连续四年夺得全国赛的冠军;2009年12月,广东实验中学无线电测向队接受授牌,升格为无线电测向国家青年队;2011年,我校无线电测向队(国青队)代表中国参加“第八届亚太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取得5金5银4铜的辉煌成绩,为国家争得了极大荣誉。

2.课程体系规划

拟定了课程目标,接下来校长课程规划要完成的便是建构课程体系,制订文本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首先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课表中安置下来:确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高中各学年中的课时数,确定选修模块,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各块内容的实施时间,对校本课程的类型、数量、实施原则、开发要求做出规定,将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其次,要对这三类课程分别拟定开发和教学的原则以及评价原则。最后,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需要安排相关部门来具体组织和负责,即进行责权分工。

以我校为例。2004学年进入新课程之初,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锻造体育、艺术和科技三大特色教育项目”的办学目标指引下,校长与全体校级领导、中层管理者、学术委员以及教师代表们经过讨论研究,提出了“高质量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必修课程全部开设;在全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在高中三年均按照国家要求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健康与体育课程;为了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艺术和体育的选修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均实行学生自愿选课的“走班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课程,重视艺术教育、体育这些在高中阶段容易受到排斥然而却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课程。目前,我校在这三个领域已培育出精品校本课程共20余门。

在课程体系的规划中,涉及学生在校时间的规划,这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学生运动时间的保证、活动课程的保证、特色教育项目时间的保证、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时间的保证,这些都需要由校长牵头来进行分配。如前所述,各科组、各年级都存在着部门利益,因此都有可能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设计校本课程。校长却可以超越这些部门利益的狭隘性,从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切实需要出发来统筹课程和分配时间。再如,我校在实施新课程、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体育、科技创新、人文、公益等各种社团和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科课程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年级和学科组出于各自的利益,有时会向学校要求减少活动型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校长分析当前的课程比例是否合理,有没有更改的必要,并向相关利益部门做出解释和进行教育。反过来,某些活动型课程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出增加时间,从而有可能侵占学科课程或常规性校本课程的时间。这时,同样需要校长来进行权衡和分析,做出裁决。

3.课程资源规划

(1)物质资源规划

包括为各类课程分配教学场所、实验室、活动场地,配置设备,投入活动资金,等等。为了形成和强化办学特色,校长在分配物质资源的过程中,有必要向相关类别的课程给予政策倾斜。

例如,我校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陆续配备了综合版画室、绘画室、美术资料室、鉴赏室、工艺室、合唱室、民乐室、管乐室、舞蹈和戏剧室等十余间艺术教育专用室,2008年又分别投资施工建设了“陶艺室”和“弦乐团排练厅”(目前广东省内唯一的一个中学室内乐团专业排练厅)。在科技教育方面,我校除已有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配置的、符合省规定标准的数十间实验室和专用室外,为了满足科技教育发展的需要,2005年以来又开辟出了环境教育公共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天文教育室、机器人制作工作室等多间专用室。目前,天文探究室的投入已超过80万元,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中学天文探究室。

(2)师资规划

既包括对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也包括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第一,师资引进。为了保证各类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我校将招聘教师的学历门槛提高到硕士研究生的级别。同时,针对三大特色教育项目,近年来招聘了多位体育和艺术教师,拓展了体育、艺术选修课程的门类;引进了多位有经验的科技教练,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第二,校内培养。变革型领导的核心是领导者要注重发挥被领导者的能力和个性,帮助其实现发展需求,经过共同努力,双方都受益。除了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校长还常与教师谈心,了解他们的职业兴趣,同时通过多种方式考察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从而引导教师确定个人职业发展方向。目前,我校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在全部称职地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学科教学骨干、专题性校本课程专家、科研骨干、教学管理骨干。根据教师自身的知能基础、兴趣方向,校长与中层管理团队对其进行分类引导和培养,允许教师差异性地发展,不求人人全能。

4.课程发展规划

学校课程,一方面要综合反映社会、国家、知识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当这些发展需求发生变化时,课程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予以回应;另一方面从学校自身来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随着课程的发展,会出现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契机,需要课程领导者做出决策和选择。因此,校长课程规划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工作,而是长期的任务。

例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在目前国家尚未在课程标准、教材、师资编制、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性政策的情景下,学校要不要建立“学生发展指导”课程模块?要确定什么样的课程发展目标?模块的结构如何?采取一些什么样的课程实施方式?由哪个部门来负责、由哪些部门来分工合作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校长在与教师协商后做出决策和安排。

四、校长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国情与校情相结合

课程规划首先应在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框架中进行,要完成党和政府规定的基础教育培养任务,不能违背相关的教育政策。其次,应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条件出发,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使校长课程规划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又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强调基础性、共同性和公平性,只有在高质量完成必修课程和实现国家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谈及办学特色的发展。

2.学生需求与学校需求相结合

校长课程规划,要把国家的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整合到课程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去。尤其是特色教育项目的选择,不仅应能切实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不能为特色而特色,使学生沦为追求学校特色的工具。

3.稳定与发展相结合

课程发展是校长课程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校长课程规划应遵循一种课程的生态发展观,即课程体系不应是完成式的、封闭的、静止的,而应是进行式的、开放的、动态的。只有像生命体一样敏于响应环境变化、积极调整变革,学校课程才能生机盎然。

与此同时,学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部门,课程和教学又要求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把握也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学习和尝试,如果课程变动频繁,教师和学生将无所适从,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在稳定与变化之间如何把握度,需要校长有高度的智慧和敏锐的教育眼光。其中,最根本的是要有科学的、先进的教育信念的支撑与导航。

4.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校长课程规划,并不是完全由校长一人来实行,而是校长作为主持人、负责人、决策人,通过向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请教,通过与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学科代表、年级代表、团委、学生会等部门人员协商,最后综合考虑收集到的众多信息和意见,再做出决策。这个过程,也就是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过程。一个人的智慧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只有集思广益,有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有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学校各个课程实施部门的建议,才能使课程规划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世界课程民主化趋势也要求校长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必须征求教师们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黄显华,等. 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的内涵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5(8):4-6,20.

[3]房林玉.整体论学校课程规划研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9(1):29-31.

[4]张相学.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J].教学与管理,2009(12):6-8.

第8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 地方院校 青年教师 职业生涯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方地方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在满足人民群众高等教育需求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些地方院校里,青年教师(指35岁以下教师)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主要力量。青年教师数量的增加,一方面缓解了地方院校师资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为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认识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帮助地方院校青年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快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成为各个地方院校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个体职业生涯是与其工作有关的体验与经历,其主要包括与工作相联系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一系列连续性的过程。对于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来说,其职业生涯发展就是指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成就、职称等随时间轨迹而发生的变化及其相应的心理体验与心理发展历程[1]。

职业生涯虽然是个体概念,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但与个体所在的组织密切相关。一个组织有责任、有义务为其组织成员的生涯规划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其主体是个人与组织,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则是教师和学校。

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体情况和所处环境,结合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双重需要,对决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其事业发展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行动计划的活动过程[2]。把达到职业成熟即教师专业化作为其职业生涯目标,是地方院校青年教师达成整个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避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盲区和误区。

大部分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还带有浓厚的学生味,就要开始走上讲台,担当起教师的责任,而且在校期间也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师职业意识、专业技能及素质的培养,缺乏强烈的职业意识、专业意识。很多青年教师仅仅要求自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对科研和实践不够重视。而即使对于教学环节,青年教师往往也认识不全面,对传授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深入性、正确性、实践性不求甚解,更谈不上传授内容背后所体现的方法和思维,仅把注意力放在教学形式、教学趣味性、艺术性这些比较低的层面上。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年教师发展上的这些盲区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帮助青年教师克服自己的不足,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青年教师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进入学校以后,其教学、科研、生活等各方面都刚刚起步,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未定型期,具有不稳定性。而学校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有很多不同的职能部门,这就决定了有很多的职业发展方向可供教师选择。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如可以选择从教学方向发展,努力成为优秀教师;可以选择由管理方向发展或者是专门从事科研工作。如果青年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发展中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就不能找准自己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极有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

地方院校在发展上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难以留住人才。当前各地方院校对优秀师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地方院校中很大一部分地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它们一方面要经受新老教师交替、人才断层的困扰,另一方面要受到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地方院校、重点地方院校对其稳定性的冲击。地方院校的青年教师外出读研、深造以后,绝大部分不愿意回本校。地方院校成为人才的“跳板”,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到地方院校的学科、专业甚至学校的发展。而搞好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青年教师的个人价值和学校的师资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地方院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地方院校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使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和地方院校发展获得双赢。

二、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特点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是指地方院校青年教师为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所列出的各种职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活动[3],是地方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在自身职业发展中,不断地设置目标,达到目标,最终达到自己生涯目标的过程。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由于自身工作性质、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其生涯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创新意识强,思想意识超前。

青年教师大部分都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身处信息自由、多元的社会,他们的探究心比较强,对人类、对世界都充满好奇心。因为生活于网络时代,所以能使用计算机及其他音像设备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且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比较接近,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探讨。

(二)参与意识强。

青年教师对工作充满热情,上进心强,积极肯干,关注学校的规划和发展,关注自己所在学院的发展,同时也关注自身的发展,他们希望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一份子,能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三)可塑性强。

青年教师在学校期间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知识结构更新快,思想活跃,在科研中往往能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发现。

(四)教师职业意识欠缺。

青年教师往往都是毕业以后就走上讲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比较直接。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教师身份,难以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有些青年教师还没有做好生涯规划就已经开始从事教师这一工作,应该具备的师德修养、人格风范和学生本位意识等职业情感并不具备。

(五)教学基本功欠缺。

很多青年教师并不是毕业于师范类的大学,就职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技能训练,在教学中手段和方法都比较单一,难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往往是自己凭感觉来上课,教学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

(六)不稳定性。

青年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时期,他们的教学、科研和生活都刚刚起步,各方面都能感受到动力和压力,由于青年教师自己的主观感受性不同,部分青年教师往往还没确定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老师,就觉得自己所承受的压力太大,开始产生职业倦怠,希望能换个工作,有“改行”、“转业”的想法。

三、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一)青年教师应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

1.确立职业发展方向

青年教师刚进入地方院校的初始阶段是他们的职业生涯创立阶段。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基本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对工作抱有较高的期望,愿意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够得到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肯定。在这一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青年教师应尽快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对青年教师来说,入职以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实现自己角色的社会化,也就是把自己由学生的角色转变为教师的角色,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意识和教师责任感。

2.培养职业能力

青年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缺乏教学和科研的相关能力,在遇到教学难题或者申报课题的时候,往往不知道应该从何下手。而地方院校教师的考核又对教学与科研都比较重视,因此青年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尽快适应大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3.确定合理的发展目标

根据伯林纳(Berliner,1988)[4]提出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即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阶段性的,职业成熟是相对的,而发展是绝对的。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都要由不成熟发展到相对成熟,由新手型教师逐渐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教师的生涯发展一般都要通过确立职业目标――采取行动――实行职业目标这样一个无限反复的发展过程。向专家型教师发展,是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实现个人自我价值的方向,也是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实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二)地方院校应创设有利条件帮助青年教师规划生涯发展。

地方院校应该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出发,不断完善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管理教育举措,尽量为青年教师的生涯发展提供空间条件和制度保障。地方院校应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鼓励青年教师的生涯规划发展;建立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体系,评估青年教师设定发展目标的现实性和合理性,科学统筹,使青年教师的发展目标更科学、全面,更具有长远导向作用;要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提高学历、出国考察、参观访学等方面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青年教师应根据地方院校组织的发展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地方院校也应帮助青年教师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造有利条件,使地方院校组织和教师个人都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5.

[2]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3]李兰兰,王建虹.地方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及激励[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4]D.C.Berliner.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in Pedagogy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 for Teacher Education.New Orleans,la February 17,1988.

第9篇:新教师发展规划范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各类职业对从业者的思想素质、生理和心理素质、技术素质以及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高校组织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教师自身实现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办法。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根据自己设定的长远的职业生涯目标,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些子目标,按照子目标的落实思路和策略制定具体的日程表,再分析实现的步骤、程序、检查办法等,通过实现小的目标,最后实现长远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以人自身为开发对象,工作重点是提高从事职业所要求的伦理观念、知识技能水平等。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为了获得或改进个人和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行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其工作绩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而做出的各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努力。

二、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明确方向,完善自我

许多刚参加工作的老师,很多对自己并不了解,尤其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新教师熟悉到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熟悉自身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可以对自己的综合优势和劣势进行对比分析,着力培养某项职业特质;树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从而能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自己获得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而去做各种预备。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教师个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对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只有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水平,思路灵活,提出新的设想、新的观念,才能不受传统思维和习惯的束缚。因此,有必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

(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水平

现代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只有把握丰富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非凡是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更新的步伐越来越快,不断学习和把握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变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四)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自我实现

面对人生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闻名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摘要:即从生理需求一平安需求一友爱和归属的需求一受尊敬的需求一自我实现的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又必须通过职业生涯活动来实现。我们可以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获得生理、平安、友爱和归属、尊敬的需求,我们更是通过从事一份职业来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因此,一份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为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并能够扬长避短,最终迈向成功. 三、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特征

首先,高校教师属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的首要特征是他们具有很强的成欲望和明确的职业价值观。他们很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热衷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设计,对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支持性,也有自己独到的熟悉。

其次,知识型员工具有自我调适性。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他们能够不断调适自我以适应知识工作的需要。为了和专业的发展目前状况保持一致,他们对工作和学习具有很强的主动性。所以,在高校的职业生涯设计工作中,和职业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师培训和开发制度必须紧密配合,这才能得到教师们的真正重视。

第三,高校由于扩招,教师工作量大,使得很多教师疲于应付工作,没有在某一学科真正成为专家。所以,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的首要工作,就是理顺教师的学科方向,建立同一学科下的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机制,促进教师在某一学科领域真正成为专家。

第四,高等学校的三个职能确定了大学教师的三方面的工作任务,形成高等学校教师的工作特征摘要:传授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经常注重本专业本学科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向,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学探究水平以及社会服务效果,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影响学生,并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起良好的功能。因此,大学教师的工作不是封闭的,而是具有开放的特征。

第五,职称是教师职业追求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职称晋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师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专业发展需要以及任职资格标准来进行规划,从而一步步到达职业生涯顶峰。

第六,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具有不同的阶段。对青年教师来说,重点是要突出其学科方向的明确性和工作的挑战性,对中年教师来说,重点是强调工作中的成就感和职业培训开发,对老年教师来说,重点是如何发挥传帮带功能。

四、高校教师怎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一)自我评估。自我评估的目的,是熟悉自己、了解自己。因为只有熟悉了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喜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等等。[2

(二)环境分析。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和成长。所以,新教师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征、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不利的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了,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认清形势。

(三)以提升专业技能为目标,加强自身的专业培训。在发展期阶段教师应积极参和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以此提升自己的职业行为能力。比如参和和专业相关的学位培养、专题研讨、学术论坛、国内访问、干部挂职锻炼等,不断学习,以此更新知识,培养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四)各种奖励、荣誉称号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推动功能。要积极参和国家、部委等重大项目,争取出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师个人有计划地申报“杰出青年基金”、“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系列国家、部委的奖励计划,以此促进自身的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加林,学位论文摘要: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激励机制探索[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