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舆情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舆情培训总结

第1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舆情监控与引导

当今是网络自媒体时代,在网络世界里,人人都具有发言权。网民手持一智能手机,注册一帐号,就能在各大论坛贴吧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这种便捷的信息交互的方式使网络焕发出巨大能量。而在享受“自媒体”给予我们信息快速交流、互动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在传播负面信息时,容易引发重大网络舆情,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损害相关企业部门单位声誉,对网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重大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学校办学特色、办学实力、才培养成就,打造品牌效应。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负面信息引发的网络舆情对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文章主要总结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作部近一年来对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的一些做法,希望能给其他高职院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时作参考。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为加强网络舆情的监管,提高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水平,于2014年4月成立网络工作部,与党委宣传部合署办公,设专职干事一名,专门监控网络舆情安全。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作管理制度。

一、明确网络工作部主要职责

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内容,是确保网络舆情工作落实到位的重要保障。重庆工程职院网络工作部的主要职责有以下四个方面:

1.负责收集、研判、跟踪、处置重大舆情,做好监测、引导、处置的记录等备案工作

及时收集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工作部的第一要务,它对舆情的发展方向和对校方影响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研判,有利于我们把握舆情处理的主动权。做好相关记录,是跟踪网络舆情工作开展有效性检验和编写舆情简报的依据,也是总结工作经验方法的数据支撑。日常工作中要实时记录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处置方法、引导侧重点等信息。

2.协调各部门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置工作

高职院系网络舆情主体是学校师生。这个群体通过网络对有关国际重大问题、社会焦点难点问题、时政问题以及有关校园社会和校园管理等与自己利益切实相关的问题表达意见、表明态度、宣泄情绪。其中,与师生紧密相关的学校管理等制度和方法往往最受关注,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涉及相关的职能部门。网络工作部要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了解事实及解决方案,以便开展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3.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记录备案工作,编制《网络舆情简报》

为确保舆情畅通,领导及时掌握舆情,已形成了常规情况下每月编制1期网络舆情简报、发生重大舆情时根据情况编制简报的舆情汇报制度。

4.负责管理网络舆情工作小组,指导信息员开展网络舆情回复、跟帖工作

因网络的普及、信息受众广且复杂、信息传播迅速,舆情监控与引导工作需要信息员的辅助。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网络工作部的重要职责。

二、抓重点监控对象,规范监控和引导流程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舆情监控的重点网站和论坛

网络上的论坛社区数如细沙,无法统计。不可能浏览每个论坛的帖子内容,从海量信息里找到学校相关的舆情信息。通过调查总结,把师生常活跃在线的网站论坛列为监控的重点对象,将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2.规范舆情监控流程和要点

规范监控流程和操作要点,使网络舆情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目前重庆工程职院基本形成了“上班时间网络工作干事每半小时刷一遍重点监控网站和论坛、非上班时间每小时刷一遍,同时使用监控软件协助监测”的工作方式。另外,由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工作小组协助网络干事收集线上线下舆情,及时报告舆情,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

3.规范舆情宣传引导流程

对于舆情的宣传引导,具体的做法是:

(1)监测到重大网络舆情后,在第一时间向部门负责人报告,作出初步研判和处置建议,请示分管校领导确定处理意见,若分管领导没法明确处理意见的,向党委书记和学校校长汇报,由校领导共同讨论做出处理批示。

(2)对师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研判和分析。干事负责在第一时间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后组织学生工作小组予以答复;对师生正当的利益诉求,加强网上引导和网下疏导,推动相关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对不具备条件解决的予以说明,防止问题扩大化;对因信息不畅造成的误解,及时相关信息,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3)对复杂或涉及流程较多、调查或处理时间较长一时拿不出调查结论的舆情,在当日内作出说明,后根据事实调查进展情况,采取梯度信息的办法,分阶段降低不良信息影响。

三、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拓宽学生反映诉求的平台

学校重视教师信息员队伍和学生的网络舆情工作小组的建设。目前,学校正式聘任了教师信息员31名,由最熟悉学生工作情况的各二级学院学生科长和职能部门办公室主任或网络工作骨干兼任;学生工作小组骨干成员共15名,主要由学生新闻中心骨干、班长代表和学校百度贴吧舆论领袖组成。

加强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信息员的业务水平。通过校内定期培训、校外观摩调研的方式来提高队伍的信息监控引导能力。目前,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信息员培训,每两周进行一次学生工作小组会议,培训舆论引导技巧,讨论近期可能发生的舆情事件,提高其对敏感信息的捕抓能力。同时通过组建教师信息员群组和学生工作小组群,方便线上交流,及时收集舆论信息和组织回帖引导宣传。

同时拓宽师生交流平台,建立全校班长群、学生会干部群。其中,班长群里有教务、后勤、学生处、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学生有疑问或诉求可直接在群里咨询相关负责老师,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学校有如停水、停电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通知,可快速在群里发信息,通过班长,将信息及时传达到各班同学,确保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四、借助网络传播网络校园文化,引导学生遵守网络礼仪

第2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安全发展,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以引导地方各级政府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职工安全技能为重点,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搞好“安全生产年”活动,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宣教行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全面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促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得到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执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企业新进人员和重点行业(领域)农民工得到全面培训,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和活动内容

(一)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系列宣传教育。

1.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特别要使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业负责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安全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条件具备的地区、行业、部门、单位,要积极举办以安全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演讲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深入研究探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发展的思路、途径、方法和措施。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举办第四届安全发展高层论坛。继续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安康杯”竞赛,与开展“青年安全示范岗”活动,与有关地方、部门联合举办系列宣传活动,推进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强化安全生产法治宣传教育。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五五”普法,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实施周年日等时段和节点,做好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宣传活动。坚持法律宣传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相结合,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中坚持宣传先行、教育推动,强化执法,严格监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煤矿等高危行业企业要结合典型事故案例,采用有效形式,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普及,提高企业负责人和职工安全生产法律意识,提升从业人员依法维护生命健康权益的能力。

3.今年6月份组织开展第八个“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和安全生产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的有利契机,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和安全生产集中采访报道活动,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企业加强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促使广大职工群众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自觉遵章守纪,形成全社会关心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集中采访报道活动要注意发挥主要新闻媒体和重要新闻网站的作用,通过记者采访和新闻报道,形成全社会坚持安全发展、关注安全生产的热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继续与、公安部、广电总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和以江西、福建、浙江为主的安全生产万里行集中采访报道活动。

4.认真做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宣传。通过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展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全生产取得的成就。通过举办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览、摄影展、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系列宣传活动。突出宣传安全监管监察体制改革创新10年来安全生产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做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建立10周年、矿山救护队建立60周年的宣传工作。

5.推出安全监管监察一线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大力倡导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廉洁执法,积极推动在执法中服务和在服务中执法。总结、推广浙江省安全监管局“百名安监局长进千家企业、千名安监员破解万家企业难题”的安全服务做法,将安全监管监察寓于安全服务之中。内树典型,大力开展创优争先活动,为安全监管监察系统树立标杆,推动安全监管监察队伍建设。大力宣传安全监管监察工作者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良好形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今年将组织表彰一批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

(二)努力推进“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建设。

1.重点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总结山东、深圳等地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命名活动的做法,推广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经验,研究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办法。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继续大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活动,总结典型,推广经验,让安全生产在企业蔚然成风。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要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安全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设各具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和知识普及,编印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读本,在安全类报刊、政府网站开设安全文化专栏,推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

2.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活动,推动企业安全诚信建设。大力培育安全诚信、安全道德,开展安全诚信理论研究,通过宣传教育、规范引导和典型示范等方法途径,在全社会特别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中,倡导树立安全诚信意识和安全道德观念,自觉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总结推广河北、湖北、江苏无锡等地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双承诺”的做法,督促企业和企业负责人向社会和政府做出公开承诺,保障安全生产,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对安全诚信缺失、存在非法违法行为和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的企业,在媒体上公布。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继续公布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企业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3.推进安全文艺创作、文艺演出与群众性文艺活动,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等。各地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制作生产更多更好的影视、剧作等安全文化产品,广泛开展职工安全文艺活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和全国总工会、中国文联联合组织开展“全国职工安全文艺汇演”;与全国总工会共同主办“安全伴我行”全国演讲比赛。支持拍摄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以煤矿安全为题材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矿哥矿嫂的幸福生活》。中国煤矿文工团(中国安全生产艺术团)在日常演出中要突出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并组织专场安全文艺晚会。

4.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总结推广北京、上海、青岛、济南等地经验,推进安全社区建设。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安监总政法〔2009〕11号),大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安全社区建设,深化企业主导型安全社区建设,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下的农村安全社区建设。2009年在全国建成50个符合《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的安全社区。2009年第四季度召开全国安全社区工作会议和亚洲安全社区大会。

(三)加强领导干部、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和企业负责人教育培训,改革企业相关招用工制度,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1.强化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的安全生产专题培训。对未经安全生产培训的市(地)政府分管领导干部全部培训一遍。实施大规模培训各级安全监管监察人员计划,举办市、县级安全监管局局长和煤矿安全监察分局局长专题培训,提高安全监管监察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

2.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强化全员安全技能培训特别是农民工安全培训,抓好新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推行高危行业企业全员持证上岗制度。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做到主要负责人全部持证上岗。结合安全生产许可证换发工作,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的监督检查。做好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资格证到期复训和轮训工作。各地要大力加强全员安全技能培训,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加强对农民工的安全技术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切实提高高危行业企业农民工安全培训覆盖面,督促企业通过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技能比武等,提高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抓好企业新员工的安全培训,确保培训时间和培训质量。新招用职工未经安全培训不得上岗。推行高危行业企业全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实现企业从业人员特别是“三项岗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与中央电视合举办特种作业岗位安全技能大赛。

3.改革企业相关招用工制度,推广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加大委托学校定向培养工作力度。各类企业要积极推进招用工制度改革,变直接招工为招生,大力提高新招用职工的安全生产技能。各地区、各部门要制定措施办法,鼓励企业委托大中专院校定向培养,鼓励企业从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招用职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办技术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职工,从源头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鼓励大中专院校定向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鼓励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到企业从事安全生产工作。

4.严格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加强师资力量、培训装备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进一步改善培训条件,提高培训装备水平。严格各类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机构监管,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建设。改革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视频讲座、网络培训和远程教育等方式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支持中小企业集中的地区设立联合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各地和各级培训机构通过组建讲师团方式,对缺乏自主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送教育培训上门,解决企业培训难问题。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邀请专家、学者,特别是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面向安全监管监察系统每月举办1次视频专题讲座。

(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1.规范信息,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加强政府网站信息栏目的建设,及时权威信息和重要新闻。完善新闻制度,规范新闻程序。开好新闻会,及时公布重特大事故调查处理情况和重要安全生产信息。关注热点问题,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都要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音像资料库,利用资料,组织制作电视宣传教育片,汲取教训,推动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将组织制作重特大典型事故案例片,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新闻发言人培训,提高新闻工作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

2.充分利用主流媒体的阵地作用,营造主流舆论强势。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通过加强与主流媒体、重要网站的联系沟通,采取集体采访、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网站做客等方式,加强正面宣传,营造主流舆论。加强舆论监督,鼓励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行为、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曝光,营造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网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新闻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的新闻报道。强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做好主管报刊、网站安全生产宣传报道的协调、指导,组织开展好主管报刊审读工作,做好第五届全国安全生产新闻奖的评选。

3.制订并落实好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现场采访预案,完善突发生产安全事故新闻报道应急工作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各地要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灾难舆论引导预案》,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单位工作预案,坚持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及时有关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灾难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理工作的信息。

4.建立网上舆情监测和分析研判机制,准确把握网上舆论态势,加强网上正面引导。要建立网上舆情监测系统,建设安全生产网络评论员队伍,对网上重大舆情动向早发现、早引导,对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情况要争取第一时间在网上作出反应。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按照统一部署,宣教行动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下,由各级安全监管、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牵头,联合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界齐抓共管,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宣传、教育、新闻、文化及行业主管部门密切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各相关直属事业单位、主管媒体按业务分工负责相关宣教活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综合协调工作。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成立由主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机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认真组织。宣教行动要做到有方案、有项目、有行动,做到方案落实、项目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完成时限落实。

2.建立会议联系制度和信息沟通机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工作。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也要建立相应会议制度,及时分析形势,进行有效指导。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每季度要向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报送工作情况,加强信息沟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根据统一安排和工作进展情况,采取重点抽查、异地检查等方式,对宣教行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交流经验,推动工作。

第3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十分荣幸能够有机会参加这次机关党建暨意识形态工作培训会。此次培训,机关党委专门邀请了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省直机关工委、驻委纪检监察组领导给我们作专题授课和业务辅导,充分体现了局机关党委对此次培训的高度重视,也集中反映了局领导班子对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会期虽短,但内容紧凑丰富,通过专题授课、业务辅导、观摩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做好新时代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理解,掌握做好日常机关党建以及如何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方法技巧。下面,简单梳理个人在本次学习中的认识和收获:

一是深刻认识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只有积极主动的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 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要想干好工作,学习是第一位的,也是必须的。向同事学、向经验学、向领导学、向案例学,只有学习才能提高,才能不断丰富理论知识,感觉只是表现现象,理论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完成 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筑牢和坚守思想防线,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二是如何更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提供理论指导。始终把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好的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要积极主动阐述好中国道路、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主动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创新的宣传理念、创新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导力。要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对如何做好新媒体时代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有了更强的理论指导。一是网络舆情引导要以完成解疑释惑、凝聚共训、防范风险、争取人心四项主要任务为目标。二是把握国内、国际环境的大局,从我国基本国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国际地位出发,分析研判舆论发生的方向、发展变化、应对难度。三是清醒认识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渠道日趋复杂、传播主体社群化、传播内容个性化的趋势,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和处置工作。四是读懂网络舆情背后网民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求知心理、猎奇心理、窥私心理、同情心理、宣泄心理逆反心理、仇恨心理、从众心理、扬名心理等等,结合舆情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对症下药。五是遵循网络舆情引导的五项原则:事件妥善处置、积极澄清真相、巧妙的引导方式、顺应民心民意、无关事件及时切割。

四、初步掌握应对媒体和召开新闻会技巧。说,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是应付媒体,也不是利用各种公关技巧“忽悠”媒体,更不是对付和“摆平”媒体,而是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充分利用好媒体这一平台。通过此次培训,提升了应对媒体的能力,面对媒体的信息三个要点:要牢记自己准备的核心信息,预测记者可能提出的关键问题,考虑公众对报道的基本感受。基本原则:假话全不说、真话不会说、累语不能说、套话要少说。一场成功的会要把握三个维度:发言人表达什么、媒体关心什么、公众关注什么;五个要点:首次会的时间、会的方式、发言人的确定、会的地点、参与的媒体。会中主持人要穿针引线,掌握全局,发言人要解疑释惑、引导舆论,做到表达正确,力求精彩,必须将核心信息传送出去。新闻会中非语言沟通技巧:服饰举止、仪容仪表、坐姿站姿、语速语调、图案背景。新闻

第4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管理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体在高校的普及,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发展规律,探索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指人们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态度、情绪及意见交错的总和,往往由多种事件刺激产生。而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公众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其行为主体是师生,载体是整个互联网,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网络①。随着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强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成为高校一项新的重要任务。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当前,互联网逐渐确立起其社会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博客、微博、BBS、QQ、微信等数字化平台成为人们的重要互动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也从平面变为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高校网络舆情包含的内容,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学生可能关注或正在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对这些舆情进行研判,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而剖析负面舆情,则有利于对问题实质的把握②。同时,通过在网络上净化网络环境,发挥积极的网络舆情对于网民的引导作用,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是维护学校稳定的重要途径。高校网络论坛、BBS是大学生获取和消息的重要地方,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的问题。舆情事件由产生到发展,总是在网上、网下形成互动的状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一方面可以搜集学生对学校日常事务、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校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推进学校各项问题的解决,这是对“积沙成塔”式的突发事件的有效预防,也能真正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在社会上的突发事件、重大社会活动以及其他在学生中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发生后,通过搜集学生们在网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因势利导,掌握网上舆论的主动权,使负面情绪不累积,个别事件不放大,避免不良言论或谣言的发生和扩散。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技术飞速进步,网络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作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部分,网络舆情的研判与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随着网络社区兴起,校园文化从有形舞台向虚拟空间转移,如各高校的百度贴吧、BBS、社区论坛、校内网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度。同时,一般来说,积极的校园网络舆情是校园文化本质上的一种体现,能够弘扬网络正能量,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取向;而消极的网络舆情则会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生活方式造成冲击,甚至形成错误的结论或认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发挥高校网络舆情的正向作用,不断拓展和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为校园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定位和目标不明晰。高等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网络舆情管理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网络舆情有序的管理,来净化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从而维护高校稳定和国家发展。但由于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定位和目标不明确,高校管理者出于避免责任事故的心理,总是试图对信息进行控制,而非加以引导。在对一些高校热点问题的处理上,有时采取“拖”和“压”的方式,有时采用“封”、“堵”、“撤”的办法,对于一些负面的信息采取删帖或者关闭评论、网站等硬性的处理方式。这种被动的处理方式使大学生的情绪得不到合理发泄,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对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的难度,甚至引发更大的事端和后果。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有待完善。当前,多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尚未完善,既没有统一的调度管理机构对学校不同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也没有一个高效的舆情调查、分析、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多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不能达到事前预防遏制、事后有效处理的目的。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缺乏一个完善的制度,各高校内部的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多分散于其他管理制度中,对于很多网络违规行为没有详细的认定和处分规定,甚至不能进行合法和非法的区分,导致很多网络舆情事件成为校园安全管理的真空带,一不小心就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③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不足。加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基础和内在要求,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支政治坚定、熟悉学生思想工作、掌握网络技术、善于和学生沟通和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队伍。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组织制度来规范和监管舆情工作人员,或者因不能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距离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还有一定的差距。

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理念上,以网络助人为出发点,以网络育人为立足点。学生是高校培养和教育的对象,“育人”是高校的主要功能。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中,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例如导向功能、内化功能、预测预防功能等,要从关心关爱学生的角度去处理舆情事件。

高校网络舆情主管部门要及时化解网络舆情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师生是校园网络的使用者,他们通过校园网这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向学校反映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或表达自己对某一方面不满情绪。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有效解决,就可能在网上造成负面情绪的扩散,由个体事件演变为,激化学校和学生的矛盾,网络不仅不能成为有效的“传声筒”,还变成了舆论的“放大器”。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反映的问题,网络舆情的主管部门要进行及时的协调,促成相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防止问题和矛盾的堆积和延误,通过对问题学生的帮助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从而实现网络助人的目的。

高校内的各级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要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要以发现并引导学生思想动态为目标,而绝非成为所谓的“网络水军”,只是应付网络突发事件。要致力于在网上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引领,以“助”为出发点和宗旨,以“育”为立足点和导向。一方面要积极传播网络上的正能量文化,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信息来引领网络阵地,结合社会和广大师生的关注热点,挖掘和宣传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去解决心理、感情、生活、学习等方面问题,化解潜在的危机事件,有效避免突发性舆情事件的发生。

在机制上,构建以法律法规为支撑,以快速响应为特点的系统性的舆情管理网络体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高校做好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根本,各高校要结合本校实际,针对网络言行规范制定出相应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网络舆情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出现管理方面的真空地带。此外,高校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研究网络舆情日常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使高校间的舆情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立体化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保护信息传播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和控制要能做到快速响应、迅速联动。

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预防机制是基础。网络舆情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在进入网络前,其影响和范围还比较有限,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事态发展。此时若能够在获得信息后进行快速反应,完成信息的上报,做出事前性的预防性干预,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争端,防止议题、言论或倡议进入网络,就能够避免成为重大的网上舆论事件。④构建行之有效的高校网络舆情预防机制,一是要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及时的收集和分析,尽早地对网上信息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分析,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在第一时间够检测到问题根源,并预测出发展趋势,从而对问题的演变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警,避免的发生。因此,高校要建立系统的舆情收集制度,构建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采集渠道,增强分析判断和科学预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要保证信息反馈渠道的开放性、透明性和流畅性。在当今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信息的阻塞和不透明很容易造成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而只有使网络信息在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得到准确、及时的引导,才能达到谣言止于公开的效果。

要建立起完善的舆情管理体系,应急机制是关键。针对危机提高应对效率,建立系统的管理机制已然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确保组织机构的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牵头、基层单位全面覆盖的体系,高校管理部门乃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校内要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在舆情危机发生时能够对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进行统一的调动;要研究和制定科学而完整的组织协调方案,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手段、方式、流程进行总体安排。另一方面,在舆情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具体舆情事件进行快速和高效的解决。国务院新闻办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引导策略概括为“四讲”,即尽早讲、准确讲、反复讲、持续讲,这是高校面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可以借鉴的方法。高校网络危机多是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一旦高校及时做出权威性的解释,回应学生诉求,就能迅速缓解师生情绪,平息事态,凭借快速、权威的反应在网络舆论阵地上得到主动权。

在人员上,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完善学习培训制度。网络舆情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关键是高素质的舆情工作队伍。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在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建设力度,建成一批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网络管理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队伍建设的关键是要提高人员自身的网络技能、舆情研判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积极发挥管理团队在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在队伍构成上,由于网络舆情内容的复杂性和广泛性,在舆情引导或事件处理上需要多个主体协作实现,因此舆情工作队伍要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相关职能部门人员、专业教师、学生干部等多层次结构人员。⑤舆情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理想政治信念坚定、网络操作纯熟、看待问题客观理性、文字表达能力强等特点,以及大量心理学、教育学、沟通学方面的知识,同时能深刻认识并熟练运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技术,从而能够在日常网络舆情工作中对于信息进行准确的收集和研判,并对舆论进行理性的引导。

对舆情工作队伍进行切实有效的培训和建设,应是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点。因此高校管理者要重视对队伍成员们的培训,设计科学的培训计划,包括理想信念、网络知识、工作能力等各个方面,使大家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时更有针对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心理学授课的方式,传授网络心理干预的相关技巧;同时邀请有经验的网络评论员来做专项讲座,提高组织成员洞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工作水平,构建一支思想觉悟高、网络知识强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与此同时,要注重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积极鼓励参与论坛或建立博客,在微博、论坛、帖吧等网络空间,积极培养自己的吧主、版主、大V等,通过舆论领袖强化正面言论,输出健康的价值观和意识。

除此之外,要注重加强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学生干部群体、学生组织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基层组织,其在高校学生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组织要发挥其信息交流平台优势,将学生们的常用交流平台和通讯工具如贴吧、论坛、微博、微信、QQ、人人网等都纳入工作范围,在这些网络阵地上进行舆情信息的搜集、整理、研判,同时结合学校特点,组织开展与网络引导相关的活动,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联动机制,打造适合学校发展的网络文化品牌,提升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品质。

在新形势下,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判断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有效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和引导,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高校网络舆情机制的架构,以及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创新体系建设,能够通过依托网络资源,弘扬正能量,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从而达到改善网络文化环境、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推进校园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党政办公室,河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2GL042)

【注释】

①王学俭,刘强:“当前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逻辑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0期。

②曾润喜:“BBS:高校网络舆情的晴雨表”,《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第11期。

③翟志伟、李晓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与对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④王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年第1期。

第5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在网络舆情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河北省也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新问题。

(一)河北省的网络舆情环境直接影响京津河北省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地处北方的大省,并且从地图上看,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镶嵌其中被河北省包裹环绕。这种地理上天然的联系决定了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安全等方方面面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就会潜藏威胁社会安定和谐的隐患,如果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散步”、集体上访等,影响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河北省网络舆情环境的好坏势必直接影响京津,河北省做好网络舆情的导控工作不仅有利于京津的社会安定,也对全国的稳定形势有着积极作用。

(二)网络舆情工作越来越有难度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的网络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自由,同时人们的现实生活也越来越依赖网络。从时间上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大量零散时间被网民利用,客观上延长了上网时间,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量。从地点上看,网民不再受电脑的束缚,上网不再是固定的场所(如:网吧、单位或是家里),一部手机有流量、有wifi就可以随时随地上网,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从内容上看,一是量大,网络信息呈井喷式涌现,令人应接不暇;二是丰富,海量的信息包罗万象,想了解的想查询的百度一下几乎没有搜不到的;三是碎片化,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碎片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这也培养出网民快餐式的阅读习惯,就会出现盲目跟风不深入等问题。总之,时间、空间和内容的便捷、任意性、随意性、不确定性,都加剧了网络舆情的发生频次,给网络舆情检测管控提出新的挑战。

(三)网络舆情事件使政府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近几年,干群关系紧张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由于的确有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化,拿着人民赋予的权利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给人民脸色看,极大的激起了人民的抵触情绪。网络非实名注册的社交网站和论坛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揭露丑恶、宣泄不满、表达诉求的平台。2010年原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李刚之子李启铭开车撞人事件,一句“我爸是李刚”立刻引爆网络,激起无数网友愤慨,群众的“仇官”心理甚嚣尘上。2012年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被曝光后,杨达才、刘铁男等一批贪官陆续被网络举报绳之于法,拍手称赞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对党和政府丧失信任。网络媒体具有放大器效应,一部分人的态度会迅速传递给整个社会。因此,类似网络事件的频繁发生势必会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二、河北省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面对目前如此严峻的舆情形势,在处置方面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作人员缺乏网络舆情应对的相关知识当前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网络的力量不容小觑,它改变着公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对网络也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依赖。然而,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领导干部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对网络特点、应用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更不知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事件一旦曝光,不是积极面对正面回应,而是极力遮掩推脱责任依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主要做法。如“红豆局长”邓连军,在水质遭到污染被曝光后,竟然回应“红豆也能染红水”,如此解释蓄意遮掩、脱卸责任之心昭然若揭。这起事件让我们对“红豆局长”的专业水平大跌眼镜,同时也让我们领略到他低劣的网络媒体应对能力。因此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要学习运用网络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知识。

(二)应对网络舆情的相关技术落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络软件相关应用层出不穷,使网络生活更便捷更丰富多彩。然而网络生活越活跃就越易发生网络舆情。从技术上讲,就像杀毒软件的研制永远赶不上新型网络病毒出现的速度一样,对于当前复杂、多发的网络舆情形势,我们的监管技术是明显滞后。目前网络舆情的监管很大程度还依赖于简单技术同人力相结合的方式,面对网上的海量信息工作强度大、时效性较差、效果不明显。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负面信息,以及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言论,我们惯用的做法是删、堵、封,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三)缺乏网络舆情应对方面的精专人才除了技术上的落后,就是专业人才的匮乏。当前的网络舆情形势要求我们要配备更多的人员进行这项工作,然而我们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是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人员较少,另一方面是既懂计算机又懂业务的综合人才就更缺。如此现状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四)基层的网络舆情应对力量薄弱通过调研发现,在市县一级网络舆情应对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由于资金、人才和设备的不到位,很多地方这项工作并没有开展起来。而网络舆情事件都是从最基层,力量最薄弱的地方酝酿发生发展的。基层力量的薄弱势必导致当地政府对舆情信息不敏感,影响对可能引发网络舆情事件的信息做出正确分析判定,更延误了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最佳时机。

三、新时期河北省应对网络舆情的几点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责任意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干部对于网络信息、舆情事件没有足够的重视,或是认识不到位,这就影响到工作上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政治敏感性和警惕性,忽视与网民的交流沟通。2014年2月27日主持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中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把网络安全上升到了影响国家大局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网络世界的和谐稳定,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这样才能认真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

(二)健全创新工作机制,改变陈旧的工作方法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形势,单靠简单的删、堵、封这“三板斧”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网络舆情工作。相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工作导向,改变工作方式,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工作效率。一是明确工作导向,应变“管”控为“导”控,由被动应对变主动引导;二是创新工作方法,由封堵变疏导,政府也可以在微博、微信这些网民常用的应用上建立官方交流平台,积极与网民互动,了解网民的思想动态,加强宣传引导,传播正能量;三是健全工作机制,从对舆情信息的预判、预警到对舆情事件的上报、处置,再到信息公开公布、部门间的沟通协作,都应该制定流程形成体系或工作机制,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更流畅更有效率。另外,政府也可与权威的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不断优化我们的网络舆情导控能力。

(三)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人才作保障。目前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人员大部分为兼职,或行政调派,对于陌生的工作领域都需要重新熟悉,再加上工作量大人员相对不足,可见工作难度相当大。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尽快建立一支精通技术、业务熟练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应对在岗工作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次数,延长培训周期,丰富培训内容;另一方面,应依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后备力量。除了对从事网络舆情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也应该给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以及一般工作人员(尤其是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网络知识和网络舆情应对以及案例分析的相关培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谨慎工作作风,树立公仆意识,以及对舆情信息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

第6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北京开放大学平谷分校 北京 101200

[摘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科学引导网络舆论,推进问题的解决,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本文论述了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定位和职责,分析了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

关键词 ]地方政府;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如今的网络舆情环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网络舆情危机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发生

国务院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是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经常遭遇的一种新形式危机。突发公共事件总是会引发媒体与公众的强烈关注,许多身在事件现场的网民会在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上发出图片和视频,不断拼接事件全貌,催生各类舆情,数不尽的媒体和网络跟着推波助澜遥相呼应,舆论危机也紧随而至。纵观近年来的突发事件,不乏一些案例中,舆论危机比之突发事件本身的杀伤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客观来讲,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网民来说,如果正常的信息渠道不畅通,那么,不产生网络流言是不可能的,不发生混乱的流言和引发舆论危机和社会危机的谣言也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我们不能对这种完全可以避免的危害社会安全和稳定的舆情危机置之不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尊重基于基本人性的传播学规律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定位和职责

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需要注意分清不同层级政府的属性、角色和关系。政府角色具有三重维度,包括基层政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抗击非典危机的实践表明,不同层级政府的行为和策略攸关政府应急管理的效果。起初阶段北京政府应对非典危机的行为和策略是消极被动的,思想的不重视导致“SARS”的大面积传播,信息的瞒报贻误了最佳的应对时机,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后来中央政府通过“开会”、“视察”、“讲话”等形式,不断向地方政府和社会传递信号,逐渐形成对于北京政府的压力,特别是通过直接实行政府问责,调整相关负责人的职务等手段,使这一压力达到顶峰,从而彻底改变了北京政府应对非典危机的行为和策略。这说明地方政府(事发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行为和策略直接决定应急管理的绩效;而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和策略又受到中央政府的“压力”影响。总之,无论发生任何问题,各级政府及各部门都应当坚持为民负责的原则,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二、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态度不够真诚,错过最佳应对时机

突发事件处置,如果没有真诚坦率的态度,就不能在官方与民间搭建起心理层面的认同。网络社会信息传播是多途径的,封锁消息的做法不仅是愚蠢的,其结果也往往是事与愿违,使事情变得更为复杂。人们就可能会按照自己有关事件的片面消息对事件进行解说,这就等于为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版本的舆论提供了条件。关于事件的不同版本的解说在网络之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流传之后,最后会很快地朝向极端的方向发展,这时要再控制舆论已经不再可能了。由于网络舆情往往会涉及有关部门的负面形象,因此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容易存在隐瞒、躲避的心理,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往往引起公众和媒体更大的猜测和质疑。

在2011年甬温线动车事故中,面对惨烈的伤亡,铁道部方面仅有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出来回应舆论,引致公众不满。面对重大灾难事故,没有顶格回应,这种态度和做法违背了危机处置、舆情应对的基本法则。如果政府再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社会它面对灾难局面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很好地表现它对所发生事故的态度,这无疑将会给政府的信誉带来致命的损害。

(二)缺乏统筹,推脱责任

地方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往往缺乏统筹意识。以8.12天津港事爆炸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历次新闻会参会人员均有变化,新闻会信源不统一,官方回应层级不统一。首场新闻会未见分管主政官员出席,也没有安监部门出席。此后的新闻会上,虽然安监部门有所回应,但按照应急管理原则应该出席的分管市领导却迟迟未见露面。导致网上质疑“副市长哪去了”的声音更趋强势。由此可见,天津政府应对舆情危机欠缺总体统筹。

另一方面,权威性行政主官缺席使得同级部门在说明信息方面不敢发声、不敢担责、对于可能涉及“兄弟单位”的信息披露,也是小心翼翼。如此一来,诸事要“商量”情况要“了解”就成了会的常态。此外,由于没有统筹授权,每个部门“说什么,怎么说”都在仔细掂量,政府各部门没有有效的信息交互。危机涉及的单位存在“家丑不可外扬、自身问题尽可能内部解决”的认识误区,相互推诿,生怕承担责任,对公众的质疑表现出敷衍推脱的态度。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三)缺乏应对技巧,处理不恰当

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真相在公众之间难以被澄清,而某些负面因素常常被随意放大。有关政府的负面舆论总是比正面舆论更容易激起公众的响应,大量的非理性的发泄性言论由此产生。负面舆论出现之时,我们惯常的做法不是第一时间通报消息,让民众知道真相,而是封锁消息。政府不能真诚公布信息,满足并维护公众的知情权。在危机面前,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更缺乏应对经验,让许多事情的真相得不到媒体的正面引导,引起不明真相事实的网民在网上高度关注甚至炒作,从而放大了负面影响。

纵观历年来的突发事件,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在对于攸关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缺乏科学的传播策略和舆情应对技巧,信息披露不够彻底、及时,漠视网民的知情权。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没有足够的准备而是仓促上阵。其结果只能是自说自话,一问三不知,搪塞推诿。这不仅导致了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被动局面也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三、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及时赢得话语权和主导权

面对突发事件,地方政府要尽量在第一时间新闻,赢得话语权,先入为主,掌握主导权。危机管理专家诺曼奥古斯丁主张:“说真话,立刻说。”同时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在权威网站上及时将突发事件中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公开,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要发挥政府主流网络媒体的作用,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要加大对本地主流网站的扶持力度,使其尽快发挥应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真正成为能对本地网络舆论起主导作用的权威网站;要努力加强正面舆论引导,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舆论引导广大网民,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舆论引导作用和政府网站权威信息“资源库”的作用。①

(二)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

地方政府应积极探索网络舆情传播的内在规律,建立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要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向。要强化正面疏导,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制度。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对涉及本地且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掌握舆论发展的动态。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做到及时纠错、公开答复,争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对于不当炒作、不利于社会稳定事件的,依法妥善处置。要利用公众媒体,建立应对网络舆情的联动机制。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和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客观地信息,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公众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三)提升基层干部应对舆情的能力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领导干部面对舆情时,首先应该摆正位置,真正把民众利益当成政府施政的方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既不畏惧网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不忽视网络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地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②日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面对舆论压力要有承受能力,更要提升应对能力。增强地方政府公务员的应急执行能力,不仅要使信息公开成为常态,更要学会主动研判网络舆情。因此,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党员干部增强对网络舆情的政治敏锐性,自觉培养适应网络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的能力。要在公务员培训中加入应对舆情的课程,特别是根据新媒体特点,定期开展舆情培训,创新舆情管理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公务员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的敏锐性和洞察力,确保政府在应对舆情中掌握话语权、占得主动权。

总之,应对舆情危机,政府首先要有真诚坦率的态度,做到透明、公开,让民众与政府产生心理层面的认同。其次,及时的应急处置是平复舆情发展的工作根基,“做了才能说”是回应质疑的真理。再次,动态的信息是处置舆情的基本工作要求。网络时代,我们政府应对舆论的能力必须适应现代网络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汹涌的网络民意,只有主动揭示真相,坦然承认和认真改进政府管理的缺失,才能争取主动,赢得民心。

参考文献

[1]袁维海.突发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J].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2]潘小娟,白少飞.中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2期。

[3]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与政府形象提升模式研究[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4]王宏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政府治理丛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朱敬婷(1980年—)、女、山东省即墨市、北京开放大学平谷分校讲师、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危机管理。

注释

第7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一、XXX年信息宣传工作的经验做法及成绩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院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逐步建立了信息宣传良性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全校上下协同抓的信息宣传工作格局。宣传部草拟了《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并把信息宣传纳入全局性工作,在学院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中,同步布置安排信息宣传工作,明确信息宣传的重点和要求,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做好信息宣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增强信息宣传工作能力。明确报送要求,确保内容真实,数据准确,文字精炼,突出特点;注重时效,及时报送。对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及突发事件等动态类信息,既主动出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又注意协调配合,互通情况,保持上下级、左右侧的协同一致,努力做到在信息宣传上多创精品、多推亮点、多出成果、多造声势,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注重在拓展信息的高度上、挖掘信息的深度上、及时准确反映学校情况上下功夫。

三是加强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官方微信的推广力度,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宣传氛围,涌现出一批学生自主创作的以学校宣传为主题的歌曲、影视作品,励志微电影XXX点播量高达五万余次,学校官方微信影响力创“全国职业院校微信公众号排行榜”第10名的好成绩。与教育部、教育厅、人民日报、央视、江苏教育、南通教育等官方微博及时互动,转发正能量信息;转发学生爱家爱校爱国信息、学生社团的创新活动和先进做法,第一时间校园新闻、专题通讯报道,“早安商院”和“晚安商院”;重视学生回复、了解学生诉求,为网络舆情工作把好关。新媒体平台成为学校对外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

四是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做好信息宣传工作,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宣传部逐步健全通讯员网络,加大对教师信息通讯员队伍的培训力度,要求通讯员多看央视新闻联播、新闻报刊,尤其是认真查看自己写的原稿和发表稿的区别所在;对大学生记者进行集中培训,邀请资深晚报、日报编辑和记者亲自授课,传授新闻写作方法、新闻采编和报送技巧。通过培训,通讯员提高了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增强了信息员写作能力,提高稿件质量和采用率。

五是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聚焦学校重点工作,积极向省教育厅、省供销合作社、市教育局等网站投稿160余篇。通过中国教育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新华日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以纪念建校六十周年为契机,举办座谈会、校友创业论坛、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等系列活动,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是构建舆情应急联动机制。学校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小组,对全院网络信息进行网上网下实时监控,对热点话题、敏感问题重点关注,及时解决好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提升有效处置舆情的能力,降低网络舆情的风险,促进了学校与师生的和谐。

二、XXX年宣传思想工作计划

XXX年,学校将深化党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特点、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推进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创新,扎实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动新发展。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利用主流媒体的强大优势,加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管理和应用,努力构建上下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适应信息化持续发展的新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舆论监控,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提升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

1.进一步加强校园宣传环境管理。加强校园张贴物及悬挂横幅的管理,严禁乱挂标语、乱拉广告,营造健康、高雅、和谐的校园宣传环境。

2.进一步加强校园门户网站建设,完善校园网的栏目功能,及时更新内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认真做好学校二级网站的管理工作,全面提升二级网站建设水平,使校园网成为学校展示形象和服务社会的重要窗口;继续发挥党建网的宣传阵地作用,宣传学院“两学一做”特色及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做法,宣传各党支部党建工作亮点。

3.进一步加强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的作用,优化栏目设置,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策划主题活动的宣传,确保学校重点工作、重大成绩、重要突破得到及时准确的宣传,提高学校公共平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4.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学校新闻信息报道的数量和质量,做好学校新闻发稿量的统计和存档工作。对于学院主页的新闻,继续严把采编关、审核关,切实增强学院新闻的价值性、时效性和导向性。

5.进一步加强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及舆情工作的引导和管理。各党支部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课堂教学活动要遵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政治纪律;加强对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热点问题及特殊时期、特殊时段的校内舆情的分析和研判,努力维护校园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

6.进一步加大学校对外宣传的力度。密切结合学校办学特点与工作实际,围绕教学、科研、人才、管理、服务、党建等重要工作和重大活动,策划高水平、高质量的学院专题片、宣传画册等形象展示品,系统梳理办学成就、特色和经验,挖掘宣传亮点,讲好商院故事,传播好商院声音,阐释好商院特色,提升对外宣传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7.进一步加强学院媒体科学化水平。完善学院宣传工作制度,努力提升做好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的能力与水平,维护校园稳定。

第8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认识和把握新时期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正面宣传为主,以督促各单位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职工安全技能为重点,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做好“安全生产年”各项工作,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工作目标: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切实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安全意识。通过加强教育培训,促使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安全监管人员执法能力明显提升,广大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重点和活动内容

(一)以“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1.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科学理念。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安全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深入研究探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发展的思路、途径、方法和措施,推进安全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强化安全生产法制宣传教育。结合“五五”普法,充分利用“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法》实施周年日等时段和节点,做好以《安全生产法》为主体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普及和安全活动。坚持法律宣传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相结合,在执法行动和治理行动中坚持宣传先行、教育推动、强化执法、严格监督,达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

3.组织开展第八个“安全生产月”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6月“安全生产月”的有利契机,组织各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活动,创新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通过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促进行业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增强安全生产意识,自觉遵章守纪,形成全社会关心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二)努力推进“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安全文化建设

1.重点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认真总结典型,推广经验,使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加强安全文化知识普及,推动安全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

2.总结经验,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认真总结在安全生产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事故和人员伤害,继续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业务能力

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更加明确各类关于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做到明白方针,知晓政策,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业务能力。

(四)以安全生产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宣传为导向,做好安全生产宣传的正面舆论引导工作

1.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和单位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和先进典型,坚持典型引路,推动工作内容和方法手段创新。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

2.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突发生产安全事故灾难舆论引导预案》,结合实际,制订并落实好突发生产安全事故工作预案,坚持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及时处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

三、保障措施和工作要求

(一)认真组织,落实责任。要成立由主管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机构,明确责任和分工,做到方案落实、项目落实、责任落实、人员落实、时间进度落实。

(二)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部署工作。定期向县安委会报送工作情况,加强信息沟通,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加强经验交流,推动工作。

(三)要突出重点,紧密结合安全生产重点工作和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狠抓落实。要加大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投入,保障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所需经费。要把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与安全生产“三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安全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9篇:舆情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智慧党建平台;舆情汇集;舆情研判;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7)03-0048-05

如何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是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的意义及条件

(一)意义

在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大考验,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大危险,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执政不仅要靠理念、思想觉悟,也要靠工作手段和工作方式。将“互联网+”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工程,既涉及理念层面的内容,也涉及到工作手段和方式层面的内容。

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党建工作的主要功能是管理、教育、联系和服务广大党员。这些功能包含了两条实现路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自上而下,更多的要靠党组织来推动,自下而上则主要靠广大党员来推动。不管是哪种实现路径,最终都是为了加强党组织与广大党员的血肉联系,达到服务群众的目的。在使用“互联网+”这一重要手段,开创智慧党建数字化平台的工作中,党建工作的方式、方法变了,它服务群众的目的不能变。在任何情况下,要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都必须对广大党员的舆情有深入的了解,知道广大党员的所思、所想、所急和所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判、引导,才能凝聚党心和民心。因此,对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对于智慧党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条件

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首先要有平台,还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管理者队伍,又要有广大党员的参与互动。目前,虽然我国智慧党建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地方还只是试点或试运行,但以上这几个基本条件都已经初步具备。

1.智慧党建平台软硬件基础设施已初具雏形。党的十以来,在十多个场合,二十多次强调建设网络强国。“互联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技术引领,已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发展。顶层设计,助推了智慧党建平台的建立。目前,北航专为天津智慧党建设计的软件系统,已正式上线,处于调试和试点阶段,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信息的汇集、研判和引导的软硬件基础已初具雏形。

2.智慧党建平台的运行架构已初步建立。党建工作管理和服务对象是广大党员,智慧党建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管理对象的全覆盖,管理才更有效。为了扩大管理对象的覆盖面,中央和地方采用了多种手段。对于使用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党员和党组织的覆盖,通过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易信、手机短信等来实现;对于身处网络不发达地区的党组织或不会上网的党员,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和电视节目来覆盖;对于一些失能党员,采用上门访问的方式,采集数据,实现对其覆盖。目前,智慧党建平台运行架构已初步建成,已经可以运用这个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了。

3.智慧党建平台主客体互动已初步显现。有了软硬件基础设施,平台有了专人管理运行,还远远不够。党建工作管理的对象是广大党员,智慧党建平台不应该只是上级党组织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宣传国家政策、路线、方针的平台,它还应该有广大党员的声音,有广大党员与党员、党员与党组织的交流互动。例如,天津党建网设置的“有话对组织说”就是特别为党员与党组织互动设置的专栏。类似的交流互动,在其他省市也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说,目前智慧党建平台主客体互动已初步显现。

二、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

(一)根据党内舆情信息的属性,区分类型

由于广大党员是鲜活的个体,年龄、职业、身份、地域等的差异,决定了其一定会有不同的舆情反应。因此,要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就必须把众多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按年龄分,可以分为年轻党员的舆情和中年党员的舆情和老年党员的舆情;按身份分,可以分为普通党员舆情和领导干部舆情,领导干部身兼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双重身份,其舆情一定与普通党员的舆情有区别;按职业分,可以分为事业单位党员的舆情、企业单位党员的舆情、学生党员的舆情、专家学者党员的舆情和下岗失业党员的舆情等;按地域分,可以分为中东部发达地区党员的舆情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党员的舆情,受经济条件影响,党员关注的问题、看问题的角度和提出的诉求一定是不同的;按城乡分,可以分为城市党员的舆情和农村党员的舆情等。

党内舆情信息汇集时,除了要从党员主体角度来区分外,还要从舆情本身的一些特点上来区分。按时间分,可以分为日常舆情和突发事件舆情;按性质分,可以分为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按作用分,可以分为感受性舆情、意见建议性舆情和评论性舆情等。

根据党员主体差异和舆情本身的特点,将党内舆情信息区分出不同的类型,可以使党内舆情信息的汇集更有针对性,也为下一步的研判打下了基础。

(二)把握党内舆情信息汇集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

智慧党建平台是党员组织管理的平台,党内舆情信息的汇集主要以平台记录和追踪党员和党组织日常活动信息为主,它不仅要收集针对党员个人的信息,如党员在线的时间、在线学习情况、党员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的想法、愿望、意见、建议和诉求、党员之间的评论等;还要收集针对党组织的,如党支部开展的活动、内容、形式、出席人数、评论情况等。除了日常的党内舆情信息收集外,对某个时间段或时间节点,事关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大局、大势、大事的党内舆情信息,要作重点收集;收集党内舆情信息只是汇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初步的一个环节,接下来还要进行鉴别和筛选。智慧党建平台上党内舆情信息量非常大,都拿过来不但没必要,有时还会给后来的研判带来干扰。因此,要根据汇集的目的,进行初步的鉴别和筛选,剔除那些不相关或者对以后研判无用的信息。接下来就是把党内舆情信息根据前面讲的属性进行归纳和分类,以达到信息的条理化、整合化,为下一步进行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和开发利用做好准备。最后一步也是必不可少的,将党内舆情信息汇总和存储,完成了这一步,也就完成了党内舆情信息的汇集。

(三)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全面汇集

由于 “大党建”工作需要,为了实现党组织、党员群体和党员个人的“全覆盖”,智慧党建设立了众多平台,这些信息化平台也就是智慧党建舆情信息汇集的主要途径,包括各级各部门党组织的网站、现代远程教育、电视栏目、手机报、微博、微信、易信等信息化平台。另外,由于各种原因,还有一些党员没纳入智慧党建组织系统中来,对这部分党员舆情汇集方法还必须采用传统的面对面的方法。在进行舆情信息汇集时要认清,舆情不仅仅是广大党员所发表的网络贴文和网络评论,从点击率、收视率等行为轨迹照样可以反映出广大党员的舆情变动趋势。高效运用党建大数据,高效采集、有效整合远程教育和综合服务平台、网上党支部、网站集群等数据跟踪记录党组织、党员在线行为轨迹,对党建网络信息数据进行采样分析。通过对党组织和党员在线学习情况、网络生活习惯的多维度大数据分析,对党员思想政治状况、理论学习效果、社会关注热点等进行综合研判,分领域、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通过定期对互联网党建平台的信息进行重点提取、智能分析、逻辑关联,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提供精准的具体工作参考,有效提升党组织决策的针对性、准确性、前瞻性。

三、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研判

(一)从宏观上把握,确定重点

智慧党建舆情信息研判的重点内容,就是党建舆情信息研判中最为关键的方面和重要的着力点,研判的重点内容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汇集来的,经过汇集各个环节保留下来的各类舆情信息。对这些信息要从宏观上把握,确定研判的重点。总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方面:有关党员或党组织对国家大政方针及政策解读和评论方面的舆情信息,影响党的形象、党群关系或干群关系的舆情信息,党员思想认识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的舆情信息,与党员民生诉求密切相关的舆情信息以及针对突发性事件的舆情信息等。

(二)把握党内舆情信息研判的各个环节,有序推进

一般来说,运用智慧党建平台进行党内舆情信息的研判,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初步判别、深入分析、综合判断和形成对策建议报告。第一环节的初步判别,主要由平台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完成,这一环节主要判别党内舆情信息的价值,即是否有进一步研判的必要。第二环节的深入分析,是环环相扣。首先要判别党内舆情信息大体属于上述研判重点中的哪一类或哪几类,然后再判别跟党员的哪种属性相关,最后确定是何种类型的。第三环节的综合判断,必须有专业舆情信息工作人员和专门的舆情信息分析专家学者来完成。综合判断要在充分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意见基础上,立足于那些共识最多和见解最为深刻的看法,发掘出党内舆情信息反映的主要矛盾。前三个环节,都是在为最后一个环节做准备,分析和研判后,必须要用精练易懂的文字形式将党内舆情信息所要呈现的内容表述出来,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三)抓好整体研判工作,立足日常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信息的研判包括日常研判和即时研判。日常研判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的分析研判,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它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系统性的特点。即时研判,顾名思义,就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目的是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引导,促成突发事件的圆满解决。就智慧党建平台来说,党内舆情信息研判的方法,应以日常研判为主,即时研判为辅。由于智慧党建平台,主要通过记录和追踪党员的日常活动轨迹来实现对党员的管理、教育、联系和互动,平台本身有一定的管控功能,加之党员和党组织都具有很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很高的政治觉悟,因此在智慧党建平台上,发生大的突发事件的几率很小,所以应以日常研判为主。

四、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引导

(一)坚持群众路线,讲求艺术

在智慧党建平台上,对党内舆情的引导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要真正想党员之所想,急党员之所急,对党员通过平台反映的问题,要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及时回复、处理,报送相关主管部门,抓紧落实解决。要限定办结时间,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解Q的,也要有反馈,由相应主管部门给予解释和说明。党内舆情引导走群众路线,不仅要体现在为党员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上,更要体现在日常的管理、教育、联系和互动上。平台管理者不能是冷冰冰或者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要讲求艺术,竭力追求与党员的贴近、贴近、再贴近,精心组织内容、精心制作标题,恰到好处地应用最新网络技术,采用动漫、音频、对话、点评、精彩图辑、嘉宾访谈、网上直播等形式,迎合广大党员群众的兴趣爱好,使智慧党建平台成为广大党员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智慧党建工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根据党员群体的特殊性,多管齐下

尽管党员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分子,但党员与普通群众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党员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他要遵守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守党的纪律,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因此党员要有较强的组织意识和政治觉悟。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对党内舆情的引导,更多地是帮助广大党员对国家的治国理政方针、执政理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面临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规划等有一个更加确切和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教育党员,并通过党员影响和带动普通群众的目的。

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引导,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典型引导方式、深度引导方式、网络新闻评论引导方式。典型引导是将典型人物、典型案例推介给广大党员的方式,运用这种方式,关键在于典型的选择,选择的典型既要有引领性又要接地气,也就是说,不但要感染到广大党员,还要让广大党员感觉到通过努力自身也能做到;深度引导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解析,是为了让广大党员对了解对象不仅知道其是什么,还能知道为什么,甚至怎么样;网络新闻评论引导主要是引导广大党员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上述三种引导方式,主要由平台管理者实施,但每一种引导方式都可以特邀专家或学者参与实施,这样可以使引导更有权威性,说服力也会更强。

五、智慧党建平台上党内舆情信息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可能遇到的问题

1.领导干部重视不够问题。近几年,“互联网+”虽然已在各行各业风靡起来,但对于党建工作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一些领导干部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工作方式和效率上的思考显现出了不能、不愿、无意识状态,如何借助网络充分开展党建工作还没有引起党务工作者的充分认识。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重网络设备建设,却忽略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整合,结果是购置了大量的先进设备,却未充分利用,只是成了形象工程的装扮,没有把传统的党建模式与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结合起来,自然也不能实现对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

2.管理人员能力不强问题。“互联网+党建”或称智慧党建,是互联网与党建工作的融合。作为智慧党建平台的管理者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懂得互联网技术,还要对党建工作有深入了解,而这方面的人才现在恰恰是稀缺的。因此,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还会有管理者能力不强的问题。

3.部分党员积极性不高问题。虽然智慧党建平台软硬件基础设施已初具雏形、运行管理已初步建立,在平台上也有了党员与管理者的互动,但这样的互动还远远不够。目前,党员和党组织多数是上网浏览信息,而非真正地参与,党员本身对平台的知晓度有限,直接的参与并不多,这就会影响智慧党建平台的效能和效果。因此,运用智慧党建平台,来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部分党员参与不多以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相应的对策建议

1.狠抓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要狠抓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智慧党建的重要性:首先,智慧党建平台承担着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历史使命;其次,智慧党建是体现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再次,智慧党建无论是在密切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监督、促进党内民主,还是在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极大地提高党建工作的层次、水平和效率等方面,相对于传统党建具有无法比拟的显著优势。

2.组建优秀的平台管理者队伍。组建优秀的平台管理者队伍主要依靠培训。培训的形式,分为日常培训和集中培训。培训的方式,分为自学和有组织地学习。培训的内容包括互联网技术方面的、党建基础工作方面的、舆情信息的汇集、研判和引导方面的以及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等方面的。培训者可以是各级领导、专家学者或者先进典型。要把对平台管理者的培训纳入日常工作,建立起一整套培训、考评和奖惩的机制,为运用智慧党建平台加强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做好人才储备。

3.提升智慧党建平台的吸引力。智慧党建平台要想有吸引力,必须在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信息的推送方式要精准化、订制化。要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需要,分别采取全媒体推送、新媒体推送、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推送、传统媒体推送等方式。二是载体样式要多元。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音频,或者几种方式的结合。三是活动形式要多样。如通过开展“学习心得网上交流”“网上调查”“网上讨论”“网上征求意见”等活动,引导党员利用电子邮件、党员QQ、评论留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得、想法、意愿和建议。四是服务要到位。这不仅体现在能满足广大党员日常的信息需求上,也w现在对于党员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回应,予以反馈。只有智慧平台具有了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做好党内舆情的信息汇集、研判和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 舆情信息汇集分析机制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