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精选(九篇)

小麦栽培技术论文

第1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从培肥地力、一播全苗、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河南省优质强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麦农提供技术参考。

优质强筋小麦栽培的主攻目标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种的品质遗传特性,不能因栽培措施不当而降低该品种的烘烤品质指标。搞好优质强筋小麦栽培必须把优质放在首位,以品质为核心,通过合理栽培,从而获得高产高效。

优质强筋小麦适宜区以河南省以北中部冬麦区为主,大致在北纬38°~40°。该地区常年降水500~600mm,其中小麦生育期间降水150~200mm,抽穗至成熟期降水50mm左右,尤其是小麦生育后期干旱少雨,有利于籽粒蛋白质积累和强筋力面筋的形成。

1培肥地力

1.1加深耕层,精细整地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依赖于强大的根系,这就要求加深耕层,为根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耕层。深耕可以增产,要求深度25cm为好,深耕应根据原有的基础,逐渐加深耕层,深耕必须配合细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块,更要掌握好宜耕期,借以粉碎坷垃,踏实土壤,清除根茬,保住底墒,使土表平整,利于播种,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

由于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所以进行优质高产栽培,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水肥条件为基础。应培养土壤肥力,达到耕层有机质1.0%以上,全氮0.09%以上,碱解氮70mg/kg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90mg/kg,有效硫16mg/kg以上。在这种地力条件下,经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可达到优质高产。

1.2增加有机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培肥地力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其基本手段就是增加有机肥投入,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和秸秆还田。

1.3平衡施肥,增加无机肥投入

在总施肥量中,一般除施有机肥45t/hm2以外,无机肥也应适当增加,要求施纯氮180~225kg/hm2、磷(P2O5)135~180kg/hm2、钾(K2O)75.0~112.5kg/hm2。硫酸铵和硫酸钾不仅是很好的氮肥和钾肥,两者也是很好的硫肥。上述总施肥量中,全部有机肥、化肥中氮肥的50%、全部的磷肥、钾肥均作底肥施,第2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留下的50%氮肥。

麦收“胎里富”,无论是肥沃水浇田还是旱地麦,底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都很重要,尤其是多施肥效久、养分含量高的农家肥,可以为小麦生长发育源源不断地供给所需养分。强筋小麦生育后期吸氮力比一般小麦强,因而施足农家肥就显得更为重要。

2一播全苗

2.1立足抗旱防涝

改善麦田灌排设施,做到沟沟相通,内外相连,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2主推“适墒、适期、精播、机播”四项技术相配合

适墒是一播全苗的基础,优质强筋小麦的适生区为两合土、黏壤土或黏土。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两合土18%~20%,黏壤土20%~22%,黏土22%~24%,低于上述指标,应浇好底墒水,还要保好口墒,以确保一播全苗。土质十分黏重的地块,也可先种,后喷灌或浇蒙头水。适期精量播种是苗壮的基础,早播小麦生长过旺易形成老弱苗,晚播小麦苗弱、群体不足。推广机械精匀播种可确保播量准确,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目的,并提高播种作业效率。

2.3推广适时精播技术

适播可以保证小麦冬前有足够的积温,利于培育冬前壮苗。适期播种要根据品种的冬春性和当年的气候条件而定,一般在正常气候条件下,河南省豫西、豫北地区种植的半冬性品种以10月3~10日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可在10月13~20日播种。黄河以南的豫中、豫东地区半冬性品种以10月8~13日播种为宜,弱春性品种以10月15~23日为宜。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的前提下,半冬性基本苗150~180万根/hm2,播量75~90kg/hm2;弱春性品种基本苗195~225万根/hm2比较适宜,折合播量97.5~112.5kg/hm2。具体到每块地的播量要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整地和墒情等综合确定。

3田间管理

实现强筋小麦优质高产,除打好播种基础外,还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俗话说:“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关键在冬前。”所谓冬前就是指出苗到越冬前(河南省北部约到12月20日,中南部约到12月31日)。

3.1冬前管理

3.1.1保证全苗。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这是确保全苗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应及时进行划锄,以破除板结,达到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

3.1.2浇冬水。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对地力高、底肥足、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适期内晚浇,可不施冬肥;对底肥不足或中低产田,冬前群体小、长势弱或因旺长而脱肥的地块,应在适期内早浇,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0~150kg/hm2。

3.1.3推广化学除草。在11月下旬要注意搞好化学除草。但使用化学除草剂一定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不可随意加大药量,不能漏喷、重喷,同时要选择无风晴天喷雾。对喷过除草剂的器械,必须做好清洗等善后处理。

3.2春季(返青期至挑旗期)管理

3.2.1拔节期追肥浇水。该时期追肥浇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控制旗叶和倒2叶过长,建立高产小麦紧凑型植株;能促进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缓衰老,提高粒重;能够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促进单株个体健壮,利于小穗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

3.2.2浇挑旗水或开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3.2.3推广化控、化除新技术。对于一些植株偏高的优质强筋小麦,如果群体偏大,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返青期群体超过1500万穗/hm2的麦田,河南地区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麦苗返青开始生长时,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用壮丰安450~600mg/hm2或多效唑粉剂600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洒,可以有效控制倒伏。喷洒时要注意选择无风的晴天,日平均气温10℃有利于麦苗吸收,并注意不重喷,不漏喷,以达到理想效果。

3.2.4防治小麦纹枯病。返青期至起身期是防治纹枯病发生的最好时机。防治用药,根据几年来的试验,以粉锈宁为首选药物,用药按有效成分225g/hm2以上防治。喷洒方法主要是喷药时加水量一定要达到600kg/hm2以上,严格操作方法,方能达到防治目的。

3.3后期(挑旗期至成熟期)管理

3.3.1灌浆水。小麦开花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会降低强筋小麦的品质。因此,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在开花后应注意适当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过高,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不浇灌浆水,尤其要避免浇麦黄水。

3.3.2防病虫。小麦病虫草害均会造成小麦粒秕,严重影响品质,白粉病、锈病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及时防治。

3.3.3追肥增粒。在挑旗期结合浇水追施105~120kg/hm2尿素,可以有效地减少小穗、小花退化,一般可增加穗粒数6粒左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籽粒蛋白含量1~2个百分点,提高面筋含量和质量。这是面包小麦栽培中品质提高的一项关键措施。

3.3.4叶面喷肥。叶面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在扬花后5~15d喷施BN丰优素和磷酸二氢钾,可改善籽粒商品外观,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3.3.5去杂保纯。杂麦的混入会明显降低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所以不论做种子还是商品粮都要把好田间去杂关,确保种子的纯度达到一级种子水平(99%)以上,商品粮的纯度达到95%以上。

第2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小麦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是一套高产、稳产、低耗、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栽培技术。它在地力和肥水条件较好的基础上,比较好的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使个体营养好、发育健壮,从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实现高产。产量一般可达7.5t/hm2以上,最高可达9t/hm2,符合我省小麦生产的发展趋势。

1播前准备和播种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麦田施优质土杂肥45t/hm2,标准氮肥450~750kg/hm2,标准磷肥600~750kg/hm2,钾肥150~225kg/hm2,锌肥15kg/hm2。

1.2选择良种,做好种子处理

选用分蘖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株型较紧凑、光合能力强、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在山东省可以选用济麦19、济麦20,高肥力地块也可以选择济南17。播种前用小麦专用种衣剂拌种,有利于综合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易发生的根腐病、纹枯病等,培育壮苗。

1.3精细整地,保证底墒充足

适当加深耕层,破除犁地层。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实。对墒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获前7~10d浇水造墒或在收后耕前造墒,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最晚不迟于20日。播量要求为75.0~112.5kg/hm2。实行机播,要求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播深为3~5cm,行距为22~25cm。

1.5播后压实

随着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种子和土壤无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温。因此,播后必须压实。

2田间管理

2.1冬前管理要点

2.1.1及时查苗补种。若基本苗较多,播种质量较差,麦苗分布不均匀,在植株分蘖前后,可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

2.1.2浇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浇冬水。由于近几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浇过冬水后,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锄,以破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促壮苗。

2.1.3综合防治病虫害。小麦主要病虫害为地下害虫和以纹枯病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虫害以药剂处理种子为关键措施。

2.2春季管理要点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进行划锄,以松土、保墒,提高地温,视麦田实际情况确定是否浇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节肥水。麦田群体适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体偏大,重视拔节肥水。一般施标准氮肥450~600kg/hm2,开沟追施。

2.2.3浇挑旗水或扬花水。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又能保证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麦挑旗期墒情较好,也可以推迟到扬花期浇水。

2.2.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防治纹枯病可用井冈霉素喷麦茎基部,防治麦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喷雾。返青至起身期,杂草发生较多的地块,对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5.8%麦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对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治。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合发生的可用以上药剂混合使用。近年来,化学除草导致后茬作物药害的事故屡有发生。因此,应掌握除草剂适用范围、用药时间等,以免引起作物药害(除草剂喷施最晚不迟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点

2.3.1酌情浇好灌浆水。在浇好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麦黄水。

2.3.2增施叶面肥,预防干热风。后期酌情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以延缓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质。

2.3.3防治病虫害。此期主要病虫害有麦芽、粘虫、锈病、白粉病、全蚀病。防治锈病、白粉病、全蚀病用粉锈宁乳油喷雾;防治麦芽用吡虫啉或定虫脒;防治粘虫用菊酯类药物喷雾。

3适时收获

蜡熟末期,籽粒变硬,呈现本品种固有的色泽时为最佳收获期。

摘要:从播种、田间管理以及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小麦精播半精播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借鉴。

4参考文献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对济麦20籽粒和蛋白质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5):54-56.

第3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彻底颠覆了传统栽培理论,从根本上变革了沿袭上千年的“行垄种植”方式,小麦苗株全田覆盖,最充分地利用了全部农田资源,在简化栽培、省工省事的前提下,可亩增小麦100kg,亩节本30-50元;不仅可大幅度增产节本,而且节水、节能效果突出,抑草、抗倒、抗干热风效果明显。其理论、技术、产品的创新具有划时代意义。

中国3.6亿亩小麦普遍应用可年增产小麦360亿kg左右,农民年增收可达800亿元。小麦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将近中国的十倍,小麦的大幅度增产对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本文系统介绍了这项技术的研究背景,无垄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体系,创新点与价值意义。

1 小麦行垄种植方式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缺陷

在刀耕火种的原始栽培过程中,小麦撒播种植是毋庸置疑的。历史发展到传统农业阶段,至少在两千多年以前,聪明的先人们伴随着耕播机具,尤其是播种楼的发明,进行了小麦种植方式的革命,由原始的“手撒匀播”变为“行垄耧播”,极大地提高了小麦的种植作业效率。小麦的行垄种植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不仅引领了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几千年,而且也引领了农机具发展几千年乃至引领了现代农机学的发展,整地方式从“耠松”、“犁翻”到旋耕,播种机具从木楼到播种机,收割从镰刀到收割机再到联合收割机,无一不是在行垄种植基础上发展的。可以说小麦的“行垄种植”在引领耕播机具发展与小麦栽培理论发展的同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几千年,以至于所产生的巨大思维惯性也愚弄了当代学者的大脑,人们在农艺学以及农机学领域的研究被禁锢于行垄种植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内。虽然近些年来中国的个别学者曾跟踪调研小麦手撒种旋耕播方式的技术效果,并得出撒播可增产的结论,但是未对行垄种植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任何质疑。

理论溯源,小麦行垄种植是几千年前先人们在原始撒播基础上,伴随着耕播机具的发明,以牺牲物性发展和农田资源浪费为代价,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种植方式革命。其理论原核是效率,技术特征是将小麦“有行(距)无株(距)”地集中在行线上,而行间垄地资源浪费,其技术效果由于种苗集中拥挤,竞争激烈,导致根少苗弱产量低。所以,行垄种植的传统理论与技术带有违背小麦生物学特性和浪费农田资源的先天理论缺陷,这种先天缺陷在传统农业以及近代农业的小麦低产乃至中产水平下是隐形的,在现代农业高产种植条件下这种理论缺陷凸显,成为物性发展与资源利用的理论障碍。

2 小麦行垄种植的农艺特征与技术缺陷

2.1 小麦行垄种植的耕播程序特征

沿袭了几千年的行垄种植方式的耕种程序主要是耕、播、压三道工序。

耕,实际上是一套整地的程序,传统的人畜的耠松或犁翻或是机械铧式犁耕翻,一般要在施肥之后经过两次作业才能把地整好,耠松、犁翻后都要耙耱;近十几年来,中国的麦农已经普遍使用旋耕机整地,撒肥后旋耕两遍,在玉米秸秆还田的情况下,在撒肥之前还要秸秆还田两遍;仅耕的程序拖拉机就要进地4次。

播,通过播种楼的开沟器按行开沟将种子播到土壤行沟里,自然覆土。

压,用镇压器将播好种的地镇压踏实,上实下虚。

综上,目前中国在小麦夏玉米两作区,小麦的耕种程序多达六次作业。

行垄种植田间苗株分布呈现“一维线性”特征,苗株有行距无株距地呈“行线”集中分布,是以“一维行距”为表征的“麦行”营养空间。

2.2 小麦行垄种植的技术缺陷

(1)种子在行沟内集中拥挤,个体间苗期的争水、争肥,对小麦分蘖和成穗的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产量,直接限制了作物生产潜力的发挥;

(2)行间宽垄及缺苗断垄是对土壤及其肥力资源的浪费;(3)行垄种植造成大量的水分行间土表蒸发;

(4)因化肥沟施烧苗,故行沟播种却不能对应行沟施肥,营养与种苗需求分离;

(5)耕种程序繁琐,费工、费能、投入高 。

3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理论基础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以物性发展为本,其理论核心是小麦的生物特性及其适应的系统建构,在小麦综合特性的协调、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群体最佳与个体最优;技术关键是均匀株距,将小麦苗株田间分布的“一维行距”改为“二维株距”,使小麦在群体最大化的前提下,每棵单株独立地占有农田中的面,把行垄种植中种苗集中的一条线变为每棵小麦都享有独立均衡的营养空间;产品创新在于农机、农艺的融合,机械化撒肥匀种,以耕代播,在简化耕种程序的前提下实现小麦机械化均匀种植,消灭了行间裸地。其技术效果是通过麦株均匀分布,均衡地占有农田资源,实现根多苗壮,杆粗叶绿,穗多穗大产量高。

3.1 小麦的生物学特性(植株形态特征与栽培生理特性)

从小麦植株特征与栽培生理特性上可以发现小麦最适于单株均匀分布:

(1)“有效光合器官的终生冠层性”。小麦的植株特征为“天穗”矮秆作物,拔节期株高不足20cm,孕穗期50cm左右,叶片功能已经开始从下到上的逐步衰亡,灌浆期间的光合器官为倒二叶以上。所以,小麦有效的光合器官终生都在冠层。只有麦株均匀分布才可以使该光合器官充分通风受光。

(2)“营养临界幼苗性”。小麦磷营养临界期为三叶期,种、肥分布要求相互适应。机械化撒肥匀种的无垄栽培实现了“肥种相济”。

(3“匍匐” 特性。冬前的匍匐生长是小麦的生物学天性,是小麦冬前壮苗最重要标准。均匀种植可充分展现小麦“匍匐” 特性。

(4)“苗壮产丰”特性。小麦高产的关键基础是“壮苗”,“麦喜胎里富”。其原理是壮苗根系发达,根活力强、功能好,以至于茎秆粗壮、叶不早衰,穗大粒重。均匀分布单株有效营养空间大,利于形成壮苗。

(5)自组织、自调节特性:种子深浅不同,分蘖节位层分布趋同;弱苗、弱蘖至拔节期自行萎缩退化,成穗者生长,无穗者消亡,即小麦的两极分化特性;单株分蘖量、质因营养条件而表现出巨大差异,即分蘖发育弹性。

(6)小麦叶片的分工特性,小麦叶片作为最主要的光合器官具有按时段分工性,“功成身退”。冬前叶片功能是发苗,主要分蘖生根,遇冬而退;春后前4片叶主要功能是发棵、孕穗,最上两片叶为灌浆长粒的光和器官。

(7)一次旺盛生长特性,“麦无二旺”。小麦一生有一次旺盛生长的特性,因栽培措施,可发生在冬前、早春(返青、起身期),拔节、孕穗、灌浆等不同繁育时期,栽培措施的调节在于使小麦的旺盛生长发生在孕穗、灌浆的生殖生长期间。

(8)温光反应特性,温敏感,光迟钝。小麦有极其敏感的温反应特性,在出苗、匍匐、返青、春化等各个阶段,都对应严格的温度指标,尤其返青初期,以现代之高科技手段无法测量的温差变化,小麦则能以突出的直观变化予以表征,小麦对温度反应的灵敏性远远胜过狗鼻子对气味反应的灵敏性;相比之下,小麦对的光反应则特别迟钝,以至于灌浆期间一般林荫遮光的条件下,尤其枣树行间种植的小麦,其产量与正常麦田没有明显差别。

上述这些特性是确定小麦种植方式与特定生长阶段栽培措施重要理论依据。

3.2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增产机制

(1)麦种均匀分布对应土壤均衡施肥,小麦单株发育无营养竞争,适应三叶期小麦磷肥“临界期”的栽培生理特性,确保壮苗。

(2)单株均匀分布适应小麦“有效光合器官终生冠层性”与小麦天穗的植物学特征,能够最充分地利用光风资源,通风透光性比行垄种植更好。

(3)无垄栽培充分利用了小麦的自组织、自调节特性,种子深浅分布差异在分蘖节位层上趋向一致,麦苗稀密通过单株分蘖调节,实现群体均匀。

(4)将“边行优势”升华为“单株优势”。“无垄栽培”将“行垄种植”的小麦田间分布的“一维行距”变为“二维株距”,将“苗株集中的线”变为“单株均布的面”,也即把“一维”的“麦行营养空间”改为“二维”的“单株营养空间”,小麦个体在群体大幅度提高前提下得以最充分地发展。

(5)充分展现小麦苗期的匍匐特性,实现与小麦生物学特性相适应的真正的“壮苗”。

(6)最大限度增加亩穗数,全方位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指标。

(7)最大限度提高水、肥、地利用率。以最小的叶面积系数提早覆盖地表,减少土壤蒸发;消灭了行间垄地与断垄缺苗。

(8)“以苗抑草”,利用苗草不同步自然现象,与“余苗自萎”生物学特性,使麦苗优先占满营养空间,抑制杂草生长,避免养分、水分浪费。

(9)抗倒增产(增强抗倒性能),倒伏问题一直是行垄种植实现高产的一个瓶颈,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在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提高了小麦抗倒性能。在个体方面,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小麦个体得以充分发育,根系发达,茎秆机械组织发达,抗倒性增强;在群体方面,因亩穗数大幅度提高且单株均匀分布,灌浆期间穗穗相依,茎茎相靠,避免了行垄种植条件下的垄空内的穗行摆动而增强抗倒性能。

(10)抗干热风增产。由于机械化无垄栽培小麦种植均匀,个体发育充分,尤其根系发达,植株与叶片活力强,不早衰,落黄性好,抗干热风效果明显。

3.3 小麦的需肥需水规律与水肥调控

3.3.1 小麦的需肥规律与施肥要领

(1)NPK需求比例3-1-3

(2)肥营养临界期为苗期,三叶期为p营养临界期

(3)肥营养关键期为拔节期(磷为苗期),穗发育,

(4)一足一晚:底肥充足,春追要晚(控基部节间),拔节追肥

3.3.2 小麦需水规律与灌溉要领

(1)需水临界期为苗期

(2)需水关键期为拔节、孕穗、灌浆期

(3)两足一控三关键:底墒足、冬墒足,早春控,关键期拔节、孕穗、灌浆期灌。

4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农艺特征与技术效果

4.1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农艺特征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利用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撒肥匀种机械化、耕播压一体化的联合作业功能,实现小麦无垄均匀种植。可在秸秆还田一遍的情况下,一次作业同时完成撒肥、匀种、旋耕、镇压、筑埂等5项作业,减少了秸秆还田与旋耕作业各1次,以耕代播,减少了播种与专门的镇压程序,共可减少拖拉机进地4次。镇压效果上虚下实。

无垄栽培苗株田间分布特征为“二维平面”,是以二维株距为表征的单株营养空间。

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的匀种匀肥装置,耕刀的密集设置,复合镇压装置等创新设计保证了种与肥均匀分布,旋耕一次成型,镇压效果达标的联合作业功能。

4.2 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的技术效益

(1)增穗、增产:

亩穗数达到50-55万,穗重不减,增10万穗;可亩增100公斤,增产率20%左右。

自2009-2011年连续三年专家实收测产结果单产增幅都超过100公斤,2011年河南、山东两省实收测产结果单产增幅都超过120公斤。

(2)省事、省钱:

耕播一体化,撒肥、撒种机械化,拖拉机减少进地4次,节本30-40元。

(3)节水、节肥、节地:有效提高水、肥、地三种资源的利用率。

4.3 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的增产效果4.3.1 增产途径

亩增穗5-10万,穗增粒3个,千粒重增2克。产量构成因子全方位提高,打破了行垄种植条件下一直未能破解的产量构成因子穗数与穗重的高度负相关性。

4.3.2 增产特点

(1)品种增产潜力达到理论极限的唯一种植方式,增产幅度大;

(2)“无中生有” 的大幅度增产,地、水、肥、种等相同条件下大幅度增产;

(3)减少投入、简化栽培省工、省时、省事的大增产。

5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均匀种植技术进步特征与创新点

5.1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的进步特征

5.1.1 增产的独到性

(1)、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可增产20%左右;

(2)、产量因素同时提高,亩穗数增5-10万,穗粒数增2-3个,千粒重增1-2g;

(3)、减少投入、简化栽培条件下大幅度增产;(4)、小麦品种潜力极限发挥的最佳方式。

5.1.2 节水的独到性

以最小的叶面积系数覆盖地表,减少土壤蒸发,是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最佳的农艺技术;其节水效能延续到玉米前期,且效果更为明显。

5.1.3 简化作业节能的独到性

施肥、耕、播一体化简化作业节能;作业条件宽泛,秸杆还田作业简化节能;在技术上解决机械化施化肥烧苗问题,真正实现了机械化。

5.1.4 应用范围与应用前景的独到性

应用范围适用于各种麦类作物,适用于各种生态类型的平原麦类作物种植区域,故应用范围极广。

5.1.5 技术创新的独到性:

农艺农机跨学科创新,是一农艺理论创新为指导的上千年种植方式的根本变革与农机产品创新的完美结合,是理论、技术、产品三位一体的综合创新,是一项具有发展方向性的替代技术,具有革命性。

5.1.6 推广应用的独到性

农业科技创新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生产实践性,实验室技术、试验田技术所形成的成果其可推价值具有不确定性,直接推广风险、弊病相当大,极易造成劳民伤财。这项发明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既不是实验室技术又不是试验田技术,它是“大田技术”,从10年前的农艺试验到近三年的实收测产,都是在大田中农民自己种出来的结果,最具可推性,推广无风险,预期效果有保障。

5.2 在农艺上与同类技术相比的不同之处即创新点

(1)学术理念“以作物为根本”,以小麦的系统生物学特性为理论研究核心,在充分利用与展现小麦完整的生物学特性基础上,全过程把握与适应与的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构建了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的全新的也是全方位归真的理论体系;建立了小麦无垄栽培的技术体系,创造性地实行无垄栽培的均匀种植,使小麦的群体与个体同时得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从而在种植方式上实现小麦品种的极限生产潜力,是小麦几千年来从行垄种植到无垄栽培的一次革命;在农艺理论突破基础上完成了农艺技术和农业装备完美结合的技术创新。

(2)打破了行垄种植条件下一直未能破解的产量构成因子穗数与穗重的高度负相关性,小麦无垄栽培均匀种植可在大幅度提高亩穗数的前提下同时提高穗粒数与千粒重,即可使小麦产量构成的三因子同时提高以大幅度增产,在种植方式上实现小麦品种的增产极限。

(3)提出了小麦群体与个体调控的全新理论与技术,即“放大群体,解放个体”。把小麦行垄种植40-45万穗的高产群体提高到50-55万穗,通过均匀种植解放个体,均衡小麦单株的营养空间,使小麦单株按照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充分发展。

(4)“以苗抑草”。利用小麦的自我调节栽培生理特性与苗、草不同步的自然现象,合理均匀密植,不给草留生长空间以有效地抑制杂草。

(5)“以苗节水”。麦苗的全田覆盖不仅抑制杂草而且控制了水分的土壤蒸发,使行垄种植“垄地”蒸发的土壤水分全部参与生命过程,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利用小麦的两极分化特性,拔节后弱苗、弱蘖萎缩,完成抑草、节水使命后,为壮苗壮蘖成穗让出水分、养分供应,实现穗多、穗大、穗齐而大幅度增产。

(6)“两极分化特性”的创新。小麦两极分化特性在传统理论中仅指分蘖而言,此项成果把小麦两极分化特性的内涵扩展到“苗与蘖”;而且通过旋耕播种所形成的种子在土层的立体分布,发现且利用了这种生物学特性。萎缩的弱苗、弱蘖不仅起到节水、节肥的突出效果,而且具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结,营养回田的作用。

(7)“单株优势”的升华。“边行优势”是行垄种植的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根本缺陷在于违背小麦生物学特性,且从概念的内涵讲,边行优势意味着非边行的劣势,行边之优势意味着行内劣势。无垄栽培的均匀种植确保每一棵麦株的充分发育,将行垄种植传统理论中的“边行优势”升华为无垄栽培理论中的“单株优势”。

(8)“撒播”方式的科学升华。

小麦人工撒播方式,在中国江苏等南方稻麦两作区的稻茬麦,因其特殊的生态条件,早有传统,北方麦区主要是华北,近10多年由于旋耕整地逐步替代了铧式犁翻耕,个别农民因懒图省事偶尔应用,后有奇之者效之,个别专家也有跟踪调查且得出增产结论。但是,无论南北之专家主流,均极力反对,尤其江苏,2007、2008两年专家们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力呼吁封杀这种方式,斥之为原始、落后,懒惰、粗放种植。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将小麦“人工撒播”升华为科学,在实现小麦栽培理论归真的基础上引发了种植方式与农机产品的技术革命。

“以作物为根本”、“以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为核心”、“无垄栽培”、“放大群体,解放个体”、“以苗抑草”、“以苗节水”,以及“以耕代播”等一系列新概念,既是理论与技术上的创新,又是小麦栽培与农机设计理念上的创新,对小麦栽培与育种以及农机学发展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且实际上正在发挥着这种理论意义。

5.3 在农机产品上与同类技术相比的不同之处即创新点

(1)首创性地将在旋耕机上实现机械化撒肥撒种功能,在旋耕整地的过程中完成化肥匀施、种子匀播,耕种一体化。机械化撒肥攻克了化肥行沟播出现烧苗现象的技术难题;机械化撒种实现了小麦无垄栽培的均匀种植,解放了个体,扩大了群体,形成了实现小麦品种增产潜力极限发挥的种植方式,使撒种技术上升为科学,催生了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全新理论及其农艺技术体系。

(2)复合镇压装置分层镇压。镇压是小麦栽培非常重要的关键措施,镇压效果与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出苗,而且对小麦苗期发育尤其是抗逆性能至关重要。此项装置首先是旋耕机后可调性强制性镇压,根据墒情与土质通过丝杠调节镇压力大小;其二是滚框与滚轮复合镇压,大直径滚框在前,镇压深层土壤,其一端轴头作为排种排肥的动力输出;小直径滚轮居后,镇压表层土壤。镇压效果上虚下实,利于出苗。

(3)加密复合耕刀。旋耕机原初设计,一般两次作业才能完成合格的土壤作业要求,尤其是碎土功能不能一次达标。加密复合耕刀设计,是在刀轴基础上在原来两耕刀之间增加一个直刀,刀密加倍,一次完成作业。

(4)“全田免耕播种机”。科学地讲,“小麦免耕播种”的提法是荒谬的,即使是浅耕,也是有违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小麦种植对整地质量要求严格,做到“深、细、实、平”才有利于麦苗生长发育,形成壮苗,以至于高产。但是就近年大力推广的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来讲,其实质是只耕苗带以播种,既不是免耕播种,更不是全田免耕播种。按照专家们对小麦免耕播种所下定义,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技术所实现的满天星式的均匀种植是真正意义上的“免耕播种”——全田免耕。

(5)“以耕代播”。小麦无垄联合耕播机的作业特点是将种子与肥料均匀地撒于地表,省去了种肥开沟器,是将旋耕机耕地功能进行了延伸,耕地作业程序同时完成播种程序,即耕地过程中将种子耕播入土。

6 小麦机械化无垄栽培的技术存疑与实效

6.1 种子入土深浅与一致性问题

主要表现为露籽与深籽。经初步调查,露籽率与深籽(6cm以下)率均不足2%,由于小麦的自组织、自调节特性与能力,分蘖节基本集中在距地表2-4cm处土壤中。

6.2 小麦生育期内田间操作问题

(1)无垄种植可正常进行田间畦埂作业,即不影响分畦作埂。

(2)中耕问题,即使行垄栽培,农民已不在对小麦进行中耕,无垄栽培无需中耕。

(3)打药等问题,既可适当小心踩麦而作,也可预留作业垄埂,但农民宁可牺牲垄埂之便以追求更高产量。关于机械化防治问题,尚属新的课题,是植保与栽培学科融合的问题,不可能单纯为了防治而防治,不顾及产量代价。另外,行垄种植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无垄种植也可以实现,充其量不过是机具简单调整而已。

所以,小麦生长期间的田间操作不成为问题。

6.3 播种量

依播期之早晚与麦区生态差异,北方麦区适播量为15-25kg,黄淮麦区为13-20kg,无垄栽培科学地提高了基本苗与亩穗数容量,相同穗重条件下可增10万穗,这是其主要的增产机制。

6.4 通风透光

通风透光是重要的作物栽培因素,也是小麦栽培史上一直追求优化以提高产量的技术关键之一。无垄栽培使小麦生长发育对通风透光需求的满足达到了极致。其原因,就小麦之植物学特征而言,植株形态为“天穗”,籽粒灌浆的光合器官为植株上部二叶以上之器官且“朝天”露摆,无垄栽培所形成的麦株均匀分布才能最有效的确保小麦光器合官最充分地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接受光照。这是一个简单的“晒场”原理。而原来的行垄种植,无论行距如何调节,行内的株间拥挤,必然造成大部分小麦植株光合器官的通风透光受阻,影响小麦灌浆而导致减产。

6.5 对于下茬的影响

(1)套种问题:由于机械化收种与鉄茬播种,夏收夏种之间的农事消耗可以为零,加之几十年来的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在冀中南正常年份玉米平播可以选择110天左右的长生育期品种,不影响种麦。即使套种也可以通过播种控制插板方便地任意预留。

(2)玉米播种问题:虽然无垄小麦茬地建立了庞大的根系网,由于均匀一致,播种作业比行垄种植茬口更为平稳。正是无垄种植麦茬全田均匀覆盖,对玉米保墒极为有利,节水效能更好。

第4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复播 架豆 模式

[中图分类号] S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3)03-0117-01

晋东南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冬长夏短,雨热同季。全区年平均气温8.00c~11.70c,日平均气温≥00c的积温在34000c~36000c,全年平均降雨量在500~600mm。区域内有一年两作区、有两年三作区、有一年一作区。目前单季种植小麦效益不高,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地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积极推广一年两作,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近几年发展了旱地复播番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水地麦茬复播以大白菜,以及菜豆、茴子白、西瓜等常规蔬菜模式[1-5],无论那种模式,均取得了明显效益。复播大白菜模式,受市场波动影响大,而麦茬复播架豆近几年市场价格较稳定。生产实践中虽然采用麦后复播架豆的模式一样,但各户收入和效益并不相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选择与密度、耕作措施与施肥方式等栽培技术。

以及后期管理方面等技术滞后,制约其平衡发展和高产高效。在架豆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方面已有了相关的研究[6-7],而在麦茬复播架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不见报道,因此,为了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农民种植蔬菜的效益,研究麦茬复播架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很有必要。

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试验分别在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五峪村和东寨底村进行,前茬作物为“长6878”小麦品种,供试架豆品种为“优选双丰1号”等10个引进的新品种。供试肥料为基肥磷酸二铵(含N 16%,P2O5 38%),追肥尿素(含N 46.7%)。

2.试验方法

为了选择适宜的架豆品种,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对引进的10个架豆品种进行抗病、早熟、优质高产的筛选,三次重复。

在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五峪村,利用“裂—裂区”设计对筛选出的优良品种“优选双丰1号”进行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配套栽培最佳模式选择。试验设耕作措施为主区A因素:A1不焚烧旋耕、A2焚烧后旋耕;施肥方式为裂区B因素:B1不施肥、B2底施150Kg磷酸二铵加追施150Kg/hm2尿素、B3追施150Kg/hm2尿素;种植密度为再裂区C因素:在保持行距60cm不变的情况下C1 穴距33cm、C2穴距27cm、C3穴距20cm,三次重复,共18个处理。采用穴播4~5粒/穴的方式种植,生长期间喷甲基硫菌灵、杀虫桃小灵等杀菌剂、杀虫剂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每小区的产量按每次采收的总和计算。

二、结果分析

1.抗病、早熟、优质高产架豆新品种的筛选

通过对引进的10个豆角新品种的引种比较试验,筛选出盛硕10号架豆和优选双丰1号两个抗病早熟优质高产的新品种,分别亩产2678.8公斤、2669.00公斤其中以盛硕10号的产量最高,但这两个品种间在产量上无显著性差异(如表1)。

注:表中1~10分别为架豆品种:盛硕10号架豆、优选双丰1号、一尺青架豆、丰芒6号、瑞雪168架豆、特长双丰1号、四季无筋绿架王、特长双丰架豆王、盛硕架豆王中王、航天架豆王。

2.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三种技术措施的互作效应

表2结果显示:在小麦收获后免烧旋耕,施足底肥磷酸二铵150Kg/hm2,采用株距为27cm,行距为60cm的种植密度,开花结荚期追施尿素150Kg/hm2的耕作措施(即A1B2C2组合模式),在耕作措施、施肥方式与种植密度的互作效应下小麦复播架豆可获得高产,而且比常规的烧后旋耕、不施肥、行距采用33cm的种植模式(即A2B1C1组合模式)增产4.95%,试验结果如下:

三、结论与讨论

1.麦茬复播架豆免烧旋耕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的

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增加土壤湿度和疏松度,有得于种子发苗、壮苗,为植株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播种时施足底肥,开花、结果期追肥为架豆的生长和豆荚的膨大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采用穴距为27cm,行距为60cm的种植密度使株丛空间布局合理,增加了光照的通透性,提高了土地种植指数,降低了植株之间的生长竞争,从而提高了架豆的产量。

2.麦茬复播架豆的产量与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三种技术措施有关,不是三种栽培措施中的任一种、或者是任两种互作效应对产量产生影响,而是三种技术措施相互产生效应、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将这三种技术措施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适宜架豆生长发育的最优组合模式,有利于麦茬复播架豆的高产高效生产。

3.麦茬复播蔬菜种类不同,其相应的耕作措施、施肥方式、种植密度等栽培技术也应做调整,因此在研究拓宽麦茬复播蔬菜种类时候,最佳适宜的配套蔬菜种类和品种、种植密度、耕作措施、施肥技术、防病治虫等管理技术是解决麦茬复播蔬菜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焦彦生,马蓉丽,成妍,吴海涛,等.麦茬复播番茄栽培技术[J].蔬菜,2012(3): 8~10.

[2]常忠庆,王卫萍,郭伟浅.谈旱地麦茬复播番茄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资2008(6):25~27.

[3]焦彦生,马蓉丽,成妍,吴海涛,等.麦茬复播大葱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2(5): 203~205.

[4]白咏梅,刘士惠,卡米拉,等.博乐市麦茬复播西瓜无公害生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10(3): 27.

[5]陈玉奇.麦茬复播大白菜高产栽培技术[J].石河子科技,2005(4)35~36.

第5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安徽灵璧

中图分类号 S512.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031-01

灵璧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降雨量合适,水分条件好,而且土壤非常肥沃,土地平整,便于大型机器作业,小麦蛋白质含量比较高,非常适合发展优质强筋小麦。现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优良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小麦实现高产的基础条件,因此找到适合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是先决条件[1]。通过以往的小麦种植经验,在灵璧县要想获得高产,必须选择株型紧凑、抗倒性能好的单株型品种。目前,新麦18号、烟农19、皖麦38等几个优质高产品种在灵璧县推广面积较大,品质和口碑也非常好。

2 选地整地

选择水肥条件良好的地块进行小麦种植。地块选好后,要适当地进行深耕,深度一般在20~25 cm[2]。如果常采用旋耕的,不要一次翻耕太深,太深会翻出大量生土,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秸秆需要还田的,要去除那些破碎、过长的秸秆。平整土地时要做到没有大的坷垃、上虚下实、地面平整,耙地时要把地表土壤耙碎、耙透,达到无根茬、耕层一致的标准,还要保证浇水要均匀、透彻,不得造成局部积水严重。

3 适时播种

小麦播种一般在气温降至16~17 ℃时进行,灵璧县以10月10―15日为宜。把握好播种的深浅,一般深度以3~5 cm为宜,要坚决杜绝断垄和重播现象的发生。小麦的播种量要根据麦田的实际情况来适当增减。播种量过多,单个植株就会发育慢,植株也比较弱小,麦田的通风性、透气性都不好,影响小麦的生长。播种量过小,会造成土地的浪费,也容易产生杂草,造成小麦产量降低。小麦实际的播量与品种理论误差不得超过3%。在播种前要进行晒种包衣,可以有效地减少部分病害和防治地下虫害,促进苗齐苗壮。播后要及时镇压和灌溉,既可以缓解苗后土壤跑墒,又可节约灌溉用水。

4 田间管理

4.1 冬前管理

入冬前,检查麦田的出苗情况,将密度大的麦苗移栽到稀疏的区域,做到疏密一致。在12月下旬视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浇越冬水,一般气温在0~3 ℃时浇越冬水,过早浇则因气温过高,蒸发量大,需要二次浇水,不够经济。过迟浇气温太低,表土结冰,会损伤根茎。在11月干旱少雨、气温偏高时,红蜘蛛和蚜虫容易大量生长造成危害,发现后要及时喷洒适合的农药。对那些未拌种、地下害虫暴发的地块,要进行补苗处理,并用辛硫磷1 500倍液顺垄浇灌。

4.2 春季管理

一是返青期的小麦,不可施肥和浇水,如果需要浇水,可适当地提前或推迟浇水的时间。返青后的小麦要及时划锄,以利于根系的生长,不仅可以保墒增温,还可起到除草的效果。二是在小麦拔节期适时追肥和浇水。为了保证麦穗生长所需的水分,在小麦的孕穗期前要进行浇水灌溉。三是防治病虫害。灵璧县高产小麦容易产生纹枯病,主要以控为主。在3月上旬,要注意巡查,以防止纹枯病的暴发[3]。一般可以与麦红蜘蛛和防治杂草同时进行处理。第1次药剂喷施后1周再进行第2次药剂防治。四是追肥。高产麦田追肥应符合品种生长的需肥规律,可以推广前氮后移技术,在3月下旬至4月初进行追肥,在倒2叶至旗叶期追施氮肥1次。

4.3 后期管理

一是防治病虫害。病虫害在小麦生育的后期发生较多,一旦发生,控制不及时,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进行后期病虫害的防治至关重要。灵璧县后期主要病虫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每隔2 d巡地1次,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防治。灵璧县5月上旬有时会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此时要重点进行赤霉病的防护。二是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可以提高灌浆速度、增加千粒重、增强叶片光合效能、增强植株的抗病性,最佳施用期为抽穗至籽粒灌浆期。三是在小麦扬花后10~15 d,遇到干旱时要及时浇灌浆水,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高温和干热风的危害[4]。

5 适时收获

最佳收获期为小麦蜡熟末期,此时水分降至16%~20%,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千粒重最高,此时可进行机收,机收的损失率应小于2%,破碎率小于1%[5-6]。

6 参考文献

[1] 张锋,薛国典,姬小玲,等.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4(3):59-60.

[2] 贾训强.蒙城县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6):41-42.

[3] 孔维娜.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4(6):125.

[4] 焦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6):149.

第6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科技创新着力解决生产重大问题

1979年,于振文考取了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余松烈的硕士研究生,开始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小麦高产栽培理论。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余松烈主持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项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85年至1987年,于振文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进修,进行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回国后,他对小麦衰老的生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小麦衰老的阶段性、生理特点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他认为,同步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向穗部的分配,延缓小麦衰老,提高粒重,是获得超高产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他带领课题组创建了以氮肥后移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这一技术于1998年至2009年在推广800万公顷,累计增产小麦100多亿公斤。

于振文认为,搞科研要着力解决生产中的重大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优质麦不高产问题十分突出。于振文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带领课题组深入探讨了小麦蛋白质、淀粉品质、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提出了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的有效措施,创建了优质强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体系,运用这一技术使小麦获得了优质高产,并且显著提高了水肥利用率。2002年至2005年,该技术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900万公顷,增产小麦39亿公斤。这一技术显著提高了中国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稳定性,增强了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于振文主持的“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课题,200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生产主推技术。

指导生产为小麦持续增产作贡献

1992年于振文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2003年被任命为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17年来,于振文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把大量精力用于指导生产。

近几年来,小麦连年发生冻害,于振文经过认真调查分析认为,这是气候变暖、小麦冬前生长过旺导致的。2007年5月,他向农业部提出两条建议:一是组织力量进行气候变暖条件下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播量试验;二是黄淮海地区将小麦播种期推迟5天左右,以防止冬前旺苗出现。这两项建议都得到采纳,现在中国小麦主产区冬前旺苗现象已大大减少,多年影响小麦生产的一个难题得到了解决。

2009年1月初,于振文带领小麦专家组成员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调查苗情时发现小麦旱情十分严重,部分地块出现死苗现象,他立即向农业部汇报,并提出黄淮海麦区受旱麦田打破常规提前一个月浇春季第一水、控制水量、当日下渗的科学抗旱方案。这一情况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立即采取得力措施。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组织下,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2009年的夏粮增产奠定了基础。

作为小麦专家,于振文不仅从技术上研究小麦高产问题,还从宏观上思考小麦生产发展问题。他认为,小麦主产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制约中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要有针对性地分片治理,提高中低产地区的小麦产量,进一步增加高产地区小麦产量。

于振文认为,目前中国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的北部及中部。但该区域水资源匮乏,严重地制约了小麦单产的进一步提高。而北纬33度左右地区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约有660万公顷麦田,占全国小麦面积的30%。该区域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小麦单产较低,但这里光热资源丰富,水资源充沛,提高单产有很大潜力。据此他认为,北纬33度地区在改变生产条件、培肥地力的基础上,采用良种良法配套,每年亩产提高10公斤,5年提高50公斤是完全有可能的。自2004年以来,于振文及专家指导组成员每年多次到安徽、河南、江苏、湖北等省调研制约单产提高的问题,传授高产栽培技术,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指导田间生产。于振文提出的发展北纬33度左右地区小麦生产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业部2008年启动了“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期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用5年时间使这一地区小麦总产增加50亿公斤。

于振文认为,在中国西北地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干旱和土壤肥力不足,研究适宜西北旱地小麦生产的有效技术和栽培模式,促进小麦稳定增产,对全国小麦生产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他多次到甘肃、陕西、山西等省考察、调研,与科研和农技人员一同研究旱地小麦栽培管理措施,组织开展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试验与示范,取得显著成绩。

于振文说:“小麦专家指导组是农业部指导小麦生产的侦察兵和参谋,我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国小麦的产量。”为做好专家组的工作,于振文注重发挥各省专家的作用,积极促进专家与当地农业部门结合,发挥更大作用;热情支持大家申报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帮助大家总结提炼科研成果。在他带动下,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为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团队。

2009年国庆前夕,于振文出席农业部召开“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表彰座谈会,农业部领导对于振文和他领导的小麦专家指导组给予高度评价:“在领导面前,他是专家,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在专家面前,他是领导,专家指导组的工作及时、准确;在农民面前,他是技术员,他指导生产通俗易懂,农民愿意接受。小麦专家指导组为中国小麦连续6年增产,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目标立了大功。”

教书育人倾心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于振文从事农业教育科研工作30年,为培养农业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36名。他主编了教材《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出版了《小麦产量与品质生理及栽培技术》等著作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2009年4月,他把自己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20万元港币全部捐献出来,设立爱农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于振文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他带领助手和研究生在龙口市、桓台县、兖州市、滕州市等地建立小麦试验与示范基地,还在兖州市、临淄市农村建立了小麦研究室,在这里他与研究生一起播种试验田,一起研究生产中的问题,他要求研究生吃住在农村。他说:“农业科研一定要在生产第一线设点,这样研究出的成果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由于在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于振文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于振文说:“这些成绩是我们教学科研团队和小麦专家指导组共同努力的结果,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小麦生产还有很大潜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任重道远,要不断创造出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At the end of 2009, the selection result of the Third China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Agriculture was disclosed. Yu Zhenwen, an expert engaged in wheat research,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a professor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as granted the honor. Professor Yu Zhenwen has been engaged i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30 years. With his hard work, he has secur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the high yield of wheat.

第7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2.入世后甘肃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陕立勤,邓艾

3.景电灌区发展蚕桑产业的有利条件及建议陈翠贤,张好新,党掌国,赵美玲,化得娟,周秀梅

4.寒旱型冬小麦新品种庄浪11选育报告王润生,朱富林

5.金穗系列玉米新杂交种在陇东地区生产试验结果初报张国宏,王立明

6.高产优质白粒高粱新杂交种天杂9855选育报告严换胜

7.酒泉地区棉花双株双层高产栽培技术吴建军

8.油葵覆膜栽培试验研究初报卯旭辉,李玉萍

9.白银市小麦与玉米种子的包衣及配套栽培技术刘克菊

10.甘肃农业科技 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张立勤,曹诗瑜

11.陇中旱区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张世文

12.旱地葫芦巴种植密度试验结果田振荣,蒙蕊学,李杰,朱建斌,梁宁

13.永昌县发展胡萝卜产业的优势与建议陈建平,罗真

14.凉州区调整蔬菜种植结构的策略南文章

15.六盘山区黄花(木,匆,心)木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邓志力,宝举海,王晓娅

16.宁夏脱水蔬菜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鲁亚炜,郭庆茹,郑国荣,姜长海

17.潍坊系特大甜油桃在陇东旱塬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米发杰,章会玲,周庚印

18.环县日光温室黄瓜嫁接直接定植垄上栽培技术赵亮

19.河西走廊盐渍土的分布及改良利用措施秦嘉海,刘惠玲

20.长效碳铵肥效及氮素利用率研究初报寇俊福,王定国

21.武威市玉米田棉铃虫暴发原因及综合治理对策甘国福,张秋萍

22.武威市斑潜蝇的发生与分布调查结果周永锋,罗力伟

23.南美斑潜蝇蛹防治技术研究祁光春

24.花椒瘿蚊的发生与防治研究何凯

25.景泰县旱砂田籽瓜栽培与贮藏技术罗崇明

26.皇家嘎拉苹果主要性状及栽培技术殷志强,张守江,徐淑芳,李帼英

27.制种甜椒叶花果脱落的防治方法马林

1.甘肃省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措施赵贵宾

2.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钱加绪

3.抢抓历史机遇做强做大种子产业高晓云,王登辉,王星

4.冬小麦品种兰引1号引育报告尤玉庆,周祥椿,鲁清林,李怀德,杜久元,杨俊海

5.白银市高扬程灌区玉米不同套种模式的效益分析韩文莲

6.玉米穗部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寇思荣,何海军

7.两个优质高产糯玉米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李霞,张成华

8.对彩色棉远缘杂交后代纤维性状分离结果的分析冯克云

9.甘蓝型杂交油菜互丰010在天祝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康永琴

10.榆中县半干旱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高产栽培技术张立忠

11.天祝县旱地白菜型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纪韵琴,刘天俊

12.高寒阴湿区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黄瓜品比试验初报梁勇

13.早熟甜油桃新品种92-1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安小龙,陈建军,梁志宏

14.河西走廊梨树高接换种技术甘肃农业科技 张红菊,赵怀勇

15.双孢蘑菇菌株双7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张桂香

16.以色列香蕉西葫芦栽培技术马卓群,范宗珍,赵菊莲,孟建军

17.春甘蓝品种中甘1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丁述森

18.白银市平川区小拱棚韭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李云祥,王光英,万兵全

19.黑木耳袋料高产栽培技术高小平

20.高效液体复合肥绿迪乐在民勤沙区春小麦栽培上的应用初报严子柱,胡聚然,安富博

21.海藻肥在蔬菜作物上的增产效果研究吕汰,虎东岳,汪卯全

22.天达2116抗病增产剂对马铃薯生物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曹宏,雷耀华

23.天水市植保工作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赵多长

24.番茄条斑病毒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张金树,刘琳

25.22.7%二氰蒽醌悬浮剂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试验结果初报伏松平,谢谦,魏云林,张升恒,卢凯洁

26.清水县川区半夏丰产栽培技术何延生,陈顺祥hHTTp://

27.优质专用小麦品种GS豫麦34及高产栽培技术廖先静,郜俊红,黄立新,雷体文

28.栝楼的经济价值及栽培技术要点杨廷桢,高敬东,杨明霞,李鲲鹏,弓桂花

29.秦安县白脆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王海明

30.黄芩人工栽培技术刘维仁

31.冬油菜收后复种玉米丰产栽培技术郭琼,王智

32.烤烟窑式炉膛装煤烘烤新技术罗盘,庞星海

33.古浪县改进型暖棚猪舍建造技术黄少学

1.宁夏苜蓿种子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赵功强,何俊彦,赵萍,王秉龙,王克雄

2.平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建议任增禄

3.冬小麦新品系90109(13)-1-2-1选育报告刘自成,杨虓,孟建军,张成

4.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张宁,王蒂

5.玉米杂交种豫玉22密度与产量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赵有来

6.应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创新小麦抗病资源研究张国宏,任根深

7.马铃薯品质育种的材料选择张武

8.17个玉米杂交种在凉州区的品比试验结果初报孙永国,安贵

9.小麦化学杀雄杂交制种技术试验初报卢目标

10.荆芥人工栽培技术杜占权,马玺番,杜彪,张东升,张勇,王爱辉

11.宁南半干旱山区旱作地膜小麦播期试验研究孙国强,张毓麟

12.旱作农业区玉米秋覆膜的效应与配套栽培技术张国礼

13.冬小麦渗水膜覆盖集雨增墒增产效果研究初报苟红玉,李来祥,郭四拜,周娟

14.平罗县脱水蔬菜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马建平,田惠萍,李建如,曾黎生,冒海军,张庆华,刘鹏

15.临泽县酱用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王佩汤,李会隆

16.丰水梨在张家川县的引种表现与栽培技术要点王耀锋,杨和平

17.甘肃农业科技 兰州百合试管苗移栽技术董铁,刘芬,李红旭,郝燕

18.常夏石竹的特征特性及其草坪的建植吕汰,柴小琴,刘鸿燕,周力,王云

19.一品红新品种的引进及周年生产技术李梅荣,马平虎

20.天水市节能日光温室西瓜栽培技术田晓峰,王福全,霍建泰,宋立平,曹金石

21.静宁县五方河流域与葫芦河流域土壤化学特征研究徐克红

22.古浪县二阴山旱区杂交制种油菜覆膜栽培技术苏兴彪

23.稀土磷肥在孜然上的应用效果李天银,吴大荣,程辉,姚文虎,任农辉,马银生,王喜录

24.酒泉市2003年棉铃虫发生与为害情况调查杨涛,任福成,南宏宇,孙建船,詹有俊,杨军

25.平凉市露地番茄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李新智

26.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郭生虎,宋玉霞,马洪爱

27.党参不同等级种苗栽植效果比较试验管青霞,王引来,王琳

28.水仙花的水养栽培技术姜春华

29.当归种苗组培繁育技术李红军

1.国内外豌豆生产和育种研究进展杨晓明,任瑞玉,YANGXiao-ming,RENRui-yu

2.武威市啤酒大麦生产现状优势及发展对策周青侠,ZHOUQing-xia

3.徽县粮油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及发展对策母桂珍,杨晓辉,陈萍,王秀珍,师鹏敏,李萍,张巧会

4.民勤县棉花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常培林,CHANGPei-lin

5.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凉单4号选育报告韦强国,万廷文,年登瀛,李永德,王晓武,冯宜梅,严,陈新来,WEIQiang-guo,WANTing-wen,NIANDeng-ying,LIYong-de,WANGXiao-wu,FENGYi-mei,YANWei-han,CHENXin-lai

6.民乐县油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建议柴武高,张其展,王永生,CHAIWu-gao,ZHANGQi-zhan,WANGYong-sheng

7.胡麻新品系95005丰产性与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张建平,党占海

8.豌豆新品种中豌6号引进试验示范李刚,LIGang

9.食用向日葵套种小麦或胡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刘新萍,LIUXin-ping

10.集雨节灌效益及其作用评价杨玉玲,YANGYu-ling

11.旱地玉米双垄沟覆膜栽培试验结果初报杨晓昀,王振华

12.武威市日光温室鲜食葡萄促成栽培技术李天智,LiTian-zhi

13.青海大通县白皮洋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姜秀清,李洪晓

14.早熟甜瓜新品种金沙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张占军,王吉庆

15.果蔬采后涂膜保鲜处理技术张霁红,ZHANGJi-hong

16.日光温室草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张芳,李红旭

17.仁用杏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刘平乐,李江虹

18.静宁县日光温室黄瓜越冬茬无公害生产技术李利香,张举,罗小荣

19.遮阳对北方露地郁金香生长发育与子球质量的影响王长荣,WANGChang-rong

20.芦荟品种室内盆栽技术王子玉,WANGZi-yu

21.几种适宜园林和盆栽的观赏果树品种及应用唐小刚,TANGXiao-gang

22.秦州区大蒜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甘肃农业科技 徐爱兰

23.施肥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郭晓冬,王萍,GUOXiao-dong,WANGPing

24.临夏州马铃薯施用钾肥效果研究初报沈秀芬,王林成,郭青范,郭永录,孙军辉,赵万千,杜崇武

25.异丙威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闫亚杰,YANYa-jie

26.曝晒对枸杞中吡虫啉农药降解的影响研究康萍芝,张丽荣,沈瑞清,潘家荣,韩丽英,KANGPing-zhi,ZHANGLi-rong,SHENRui-qing,PANJia-rong,HANLi-ying

27.黄板诱杀及与烟剂配合应用防治南美斑潜蝇试验研究郭致杰,GUOZhi-jie

第8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麦;甘蓝;复播;栽培技术

小麦高产是维持粮食稳定的重要措施,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减少、农民进城务工,出现了农村地荒现象,造成小麦减产。为响应“共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民增收、维持农村稳定”的目标,博乐市布拉格镇农科站在乌图布拉格镇良种场一村民的小麦地里进行了小麦—甘蓝复播栽培试验示范工作。经测产小麦和甘蓝平均纯收入为13 125元/hm2,此复播模式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单种小麦或甘蓝的经济效益,适宜在博乐市推广,现将小麦复播甘蓝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春小麦栽培技术

1.1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新春14号,要求净度达98%以上,发芽率85%以上,纯度98%。每100kg种子用40%的拌种双150g进行干拌,充分拌匀;堆闷4~6h后进行播种。

1.2整地施肥

小麦地前茬为棉花,播前进行深耕细作,镇压土壤。根据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施足基肥,犁地前施有机肥30t/hm2、磷酸铵120~150kg/hm2加尿素75~120kg/hm2均匀撒施地面,并增施硫酸钾45~75kg/hm2作基肥,全耕层施入[1]。犁地时,将农家肥37.5t/hm2、磷酸二铵270kg/hm2、尿素150kg/hm2均匀撒施地面作基肥。播前用40%燕麦畏2.7kg/hm2对水240 kg搅匀后,均匀喷施于耕耙过1次的地面,随喷随耙,晾24h后进行播种。

1.3播种

3月2日采用机械播种,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匀,接茬准确,深浅一致。播种量为375kg/hm2,下籽110~115粒/m,播深4~5cm[2]。播种时带磷酸二铵75~105kg/hm2作种肥,为小麦苗期增补营养。采用120cm打埂器作业,埂宽20cm;每台播种机播24行,行间距14cm。播完种后,每50m左右修1条毛渠。

1.4田间管理

4月20日浇头水,浇水前追施尿素225kg/hm2;5月2日灌二水,浇水量为120m3/hm2左右,浇水前追施尿素225 kg/hm2;5月15日浇三水,浇水前追施尿素150kg/hm2;5月30日浇四水,浇水前追施尿素75kg/hm2;7月5日浇五水。在小麦拔节前进行化学除草,用二甲四氯1.5kg/hm2、矮壮素2.25 kg/hm2对水450kg喷雾进行化除和化控。

1.5适时收获

收获期适当与否,不仅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收获时机械作业的进度和收获损失的大小。收获期一般不得早于蜡熟期,晚于完熟末期。7月15日待小麦成熟后进行机械收割。

2复播甘蓝栽培技术

2.1播前准备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抗病、丰产、商品性好的甘蓝品种表杂3号。播种前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用药量均为种子重量的0.3%。7月15日小麦收获完成后,施入腐熟有机肥45t/hm2,磷酸铵375kg/hm2左右,然后进行耕翻,平整土地耙平。 2.2播种

7月17日采用人工点播种植甘蓝,每穴下籽4~5粒。播种量为3kg/hm2,行距70cm,株距50cm。保苗21 750~22 500株/hm2。

2.3田间管理

甘蓝整个生育期灌水4次,10月7日停水[3]。定苗后追施尿素150kg/hm2,莲座期追复合肥75kg/hm2加尿素150 kg/hm2,并隔5d浇1次缓苗水,以保持土壤湿润,随后结合中耕培土2次。浇缓苗水后,通过控制浇水进行适当蹲苗,蹲苗时间为10d,结束蹲苗后,结合浇水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用0.2%的硼砂溶液叶面喷施2次[4]。在莲座后期,始终保持田间湿润。甘蓝结球膨大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60 kg/hm2,同时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结球后期控制浇水次数和水量。于收获前20d内停止追施无机氮肥。

2.4病虫害防治

甘蓝生长期间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进行防除,菜青虫和小菜蛾卵孵化盛期用苏云金杆菌(bt)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啶虫隆乳油1 500~2 500倍液喷雾防治;在低龄幼虫高峰期用2.5%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5 000倍液和10%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

2.5适时收获

当甘蓝叶球基本包实、外层球叶发亮时及时收获。对结球不整齐的地块分期收获。一

般于10月22日开始采收,11月3日结束。

3参考文献

[1] 彭先容,赵天钟,江金清.小麦施肥对比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1.

[2] 刘华荣,陈桂芳,董庆国,等.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新疆农业科技,2008(4):18.

[3] 张诚,张晓玲.春棉间作甘蓝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09(2):4.

第9篇:小麦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麦高产 栽培技术 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197-01

一、良种的准备与处理

品质优良的小麦种子是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选取小麦种子时,一定要选用与我省当地气候、栽培等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品种。同时要积极采纳有关生产专家以及市场分析专家的指导意见,从而达到高质优产的生产目的。另外,要对挑选出来的良种进行技术处理并精确检验,测试记录其发芽率及水分指标等相关数据,确保种子的质量,从而为高产奠定基础。

二、施底肥与整地准备

1.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相辅使用

土壤的肥沃程度和有机质的含量是能否获得小麦高产最基本的因素,而在小麦的生长过程中,底肥对小麦的培育和产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无疑是解决这二者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农家肥肥效持久且养分含量高,常施多施可以持续充足地为小麦生长提供所需养分。如果农家肥缺乏,可采取玉米秸杆还田等措施。在施肥过程中,除有机肥以外,也应根据土地实际的有机质含量按比例适当增加无机肥,如纯氮,磷,钾等。

2.精细整地

据我省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显示,我省一级耕地土壤,面积13.4千公顷,占评价耕地土壤面积的0.17%。“该级土壤土层深厚,沙粘适中,结构良好,耕性好,适耕期长,浅层地下水丰富,地下水埋深适度,灌排条件良好,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性能好,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强,无明显的障碍因素,是全省粮、棉、油等作物高产稳产的土壤类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在进行小麦的高产栽培时,必须并充分考虑到种植地土壤的水肥条件,然后再全面细致的配方整地施肥,这样才能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三、灵活播种

我省气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象灾害频繁等基本特点,而不同的播种时期和播种数量不仅会对小麦的生长造成改变,也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河南省相关单位根据实际气候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

播种的及时与否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因此,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及时播种,这样才能抢到先机,把握住小麦形成壮苗的关键时期,小麦品种的冬春性以及当年播种的气候条件是适时播种的重要参考条件。按照以往经验,在正常气候条件下,豫西、豫北地区种植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最适宜的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而10月中下旬则是弱春性小麦品种的最佳播种时间。只有充分考虑到气候条件,才能在小麦生长成型的初期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

四、加强麦田管理

小麦的优质高产,不仅与科学耕作播种息息相关,更与恰当的管理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小麦进行施底肥与及时播种之后,就应根据小麦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1.冬季的麦田管理

第一,保证全苗。当小麦播种之后,应及时检查麦苗的出苗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补种补栽,然后集中浇水,确保麦苗初期的生长。

第二,在冬季麦田的管理中,浇冬水追冬肥是保证小麦安全过冬,进一步生长的重要方法。浇冬水时,一定要控制好浇水时间并随时注意观察。追冬肥是为来年春天小麦的发育积蓄肥力,但是应注意的是,施冬肥不应过量。第四,不用浇冬水的麦田一般不用施冬肥,所以,当地农业局应派出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小麦的生长情况指导施肥。

第三,推广化学除草。在浇冬水施冬肥之前,即在11月下旬左右,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对麦田进行化学除草工作,并及时清洗除草器械。

2.春季的麦田管理

春季,麦苗由返青期进入挑旗期。对于土壤肥沃的高产麦田,麦苗返青期可以不用浇水施肥,但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进行肥水管理。

第一,若欲使小麦的产量有显著提高,那么就一定不能忽视麦苗拔节期的管理。在此期间,科学有序的浇水施肥可以建立高产小麦植株并提高小麦粒重。

第二,小麦在挑旗期是需水的重要分界时期,在这一时期如若合理的浇水,对增加小麦的穗粒数,保证土壤后期蓄水利用有促进作用。

第三,要警惕小麦的倒伏和纹枯病,做到及时有效防治。我省因气候因素,麦苗在2月下旬到3月上旬这段时期内开始进入返青生长阶段,此时需及早采取措施对小麦的倒伏和纹枯病进行防治。最有效控制倒伏的方法就是喷洒壮丰安或多效唑粉剂,具体用量需根据小麦的实际情况;防治纹枯病的首选药物是粉锈宁,只有严格按照说明书的方法操作,才能起到有效防治的效果。

3.后期管理

后期管理即对小麦的挑旗期至成熟期的管理,这段时期是小麦穗变多变大,穗粒增重的关键时期,因此防止小麦的倒伏,增加粒重,便成为小麦后期管理的主要任务。

后期管理中,两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灌浆水和防虫病。小麦在抽穗灌浆期需水最多,并且,此段时期内,土壤水分的含量会显著影响日后小麦的产量,所以,在小麦扬花后的10-15天之中及时对小麦浇灌浆水并进行追肥,可以有效减轻小麦根系的衰老,增加小麦粒重。另一方面,防虫病的工作不得掉以轻心,尤其是对小麦危害较大的“三虫四病”需要格外警惕。

4.适时收获

高产小麦的收获讲究一个“适时”,在蜡熟末期收获小麦是最科学也是最合适的。提倡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购,然后麦秸还田,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提高小麦产量。要注意在收获的过程中按小麦品种分类入仓储藏,确保麦粒的纯度。

五、总结

我省作为产粮大省,已经成为我国小麦的高产区。这不仅得益于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视,也得益于当地农业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提出高产小麦的栽培策略。本文根据我省的实际地理和气候情况,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经验,具有参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广才・北方冬麦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