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带动物的诗句精选(九篇)

带动物的诗句

第1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弥尔顿;悼亡妻;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悼亡妻》是弥尔顿在1658 年创作的。当时诗人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自己双目失明,心爱的妻子谢世,革命事业面临考验,生活环境危机四伏。这是一首肝肠寸断柔情万丈的哀诗,诗人在作品中流露出自己的悲切之感: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一、弥尔顿的《悼亡妻》

On His Deceased Wife

By John Milton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Rescued from Dead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

Mine, as when washe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

Her face was veile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

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ed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But oh! 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ined,

I wake,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梦亡妻

朱维之 译

我仿佛看见了我那圣洁的亡妻,

好像从坟墓回来的阿尔雪斯蒂,

由约夫的伟大儿子送还她丈夫,

从死亡中被抢救出来,苍白而无力。

我的阿尔雪斯蒂已经洗净了产褥的污点,

按照古法规净化,保持无瑕的白璧;

因此,我也好像重新得到一度的光明,

毫无阻碍地、清楚地看见她在天堂里,

全身雪白的衣裳,跟她的心地一样纯洁,

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二、弥尔顿《悼亡妻》的音韵解读

音韵方面,《梦亡妻》诗韵脚为abbaabbacdcdcd。此外诗中多运用 ai、ei、u 等长元音与双元音,节奏缓慢,调子低沉,让人留连回味。 此种韵脚体现了弥尔顿对亡妻的留恋、相思与怀念,有梦中的温柔相见,在天堂中有亡妻的善良与圣洁,有光明失而复得的欣喜,亦有醒后的孤独。

诗歌的第一节四诗,每一行共十个音节,轻音与重音搭配,刚好成为五个语音单位,这就是英诗中的”抑扬五格部”。在 这一节中,第一句以saint结尾,第四句以faint结尾,第二句与第三句以grave和gave结尾,形成ABBA的韵脚。

第二个诗节与第一个诗节在内容上形成了对照。米尔顿借用了《圣经》Leviticus一章“洗净礼”的典故。诗人梦中与妻子相见,犹如洗净礼之后的小别重逢,似乎得重生。这几行诗不近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离情别绪,也有绝处逢生的惊喜之情。第六行和第七行,诗人进一步把妻子描述成冰清玉洁的圣女,出现于天堂,光彩夺目,无法阻挡(without rstaint)。此诗节的韵脚仍然是ABBA。

第三个诗节详尽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看到的妻子。为了让inclined与shined押韵,把to embrace me移到时间连词之后。否则这个时间从句的词序是:But oh! as she inclined to embrace me。在诗人看来,世上再没有如此美好的女子。而事实上,这只能是诗人对妻子朝思暮想时的一首心灵的赞歌,却也是最打动读者心灵的情感迸发。

三、弥尔顿《悼亡妻》的释译

《悼亡妻》原文十四行,但从语法上分析,只有三个句子。不容易读懂。为了翻译,必须真正读懂。现加以详细注释。从教学法的角度,注释分三个层次,就叫做“三部(步)曲”吧。

(一)英诗注释第一步

第一节四行是一个复合句,由一个主句与一个定语从句组成。其句子结构既复杂又简单。基本框架是: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

Methought是methinks的过去式。请注意,是带s的methinks,不是methink;词典里也没有methink!methinks是一个特殊的词,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英汉词典》的原话是:methinks vi.[无人称动词][古]我想,据我看来(= it seems to me)。如果这样分析与解释,那么Methought可以看成一个主句,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就要相应地看成宾语从句。不过我认为,Methought(methinks)可以看成一个特殊的副词,相当perhaps;但有现在式与过去式两种形态――这就是它的特殊性。

espoused是具有“被动”意义的过去分词,表示 “被娶的”或 “嫁出的”;由及物动词espouse构成,espouse表示“娶(妻)”或“嫁(女)”。

late此处兼有双重意思:(1)用作形容词,表示“已故的”、“去世了的”;(2)用作副词,修饰espoused;表示“最近结婚的”;据说诗人的这位妻子进他家不久就去世了。

Jove’s great son就是指的爱神Jupiter的儿子Heracles;名词Jove = Jupiter(爱神)。Jove’s great son在此定语从句中做主语,而前面的关系代词whom是宾语。

下来我们分析:第一行与第三行之间了一个分词短语:Brought是过去分词,由及物动词bring构成,具有“被动”意义,表示“被带来的”。 此分词短语起定语作用,修饰前面的名词Saint,

Brought to me like Alcestis from the grave,

第三行Whom Jove’s great son to her glad husband gave,紧接着跟有一个分词短语:Rescued from Dead by force, though pale and faint.在这里,Rescued也是过去分词,由及物动词rescue构成,具有“被动”意义,表示“被拯救的”。此分词短语起状语作用,修饰前面的动词gave。

(二)英诗注释第二步

现在继续分析诗下面八行。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句子。但其主体框架只是如下一句:

Mine came vested all in white, pure as her mind,

Mine与my都表示“我的”,但前者起名词作用,后者起形容词作用。因此mine表示“我的人”或“我的物”,此处表示my late espoused Saint,可以译成“我的妻子”。

vested也是具有“被动”意义的过去分词,有及物动词vest构成。名词vest表示“汗衫”(英国)或“背心”(美国);但这里是及物动词,表示“使穿上(尤其指法衣,祭服,丧服,孝服,等)”

接下来是一个复合句,由三行组成,与以上这个主体结构并列:

Her face was veiled, yet to my fancied sight

Love, sweetness, goodness, in her person shined

So clear as in no face with more delight.

名词veil表示“面罩”、“面纱”;做及物动词时,表示“罩着面纱”,“戴着面罩”;was veiled是被动式,veiled是过去分词。

诗的最后两行:But oh! as to embrace me she inclined,

I wake, she fled, and 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

为了让inclined与shined押韵,把to embrace me移到时间连词之后。否则这个时间从句的词序是:But oh! as she inclined to embrace me,(但是,唉!当她想拥抱我时,)了解作者双目失明的背景,day brought back my night当然很好理解,但非常难翻译。

(三)英诗注释第三步

现在回头分析Mine(主语)与Came(谓语)之间去的四行:as引出一个并列复合句,由两个从句组成,因为是并列关系,中间用连词and连接。请读:

as when washed from spot of child-bed taint

Purification in the Old Law did save,

And such as yet once more I trust to have

Full sight of her in Heaven without restraint,

as可以看成表示“时间”意义的连词,译成“当”,但更应该看成关系代词,代替前面的mine(语法书上叫“先行词”);在这个时间从句中作主语,或者说,在这个分词独立结构作逻辑主语;同时,as这个关系代词(代替mine)又是主句中作谓语的动词did save的宾语(助动词did起“强调”作用)。

我是严复“信达雅”翻译理论的支持者。在主张 “信”的前提下,在“信”与“达”的基础上求“雅”,通过“直译”与“意译”之间的反复“微调”,力求“信达雅”三者结合。

参考文献:

[1]弥尔顿.弥尔顿诗选[M].朱维之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第2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鉴赏 “景语” “诗眼” “文化意象”

一、从“景语”入手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就是讲究意境,讲求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人善于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景与情和谐统一,水融。这就是古代诗人所追求的寓景于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境界和表现方式。所以古诗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从“景语”入手,来剖析诗人所寄寓的“情语”。

例如,王安石的《菩萨蛮》:“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这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半山后的词作。词中勾画了一幅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图。时间是从白天到入夜。画面中有临水的屋舍、劳动的农人,有红花,有绿杨,清风微拂,黄鹂婉转,新月如钩,这恬静、安逸、秀丽的乡村环境怎不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完全可用“怡然自得”来形容。当然联系到他当时的处境,也许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故作放达以求超脱的因素在里边。

二、从“情词”、“情事”入手

古代诗歌除了通过景物的描绘来寄寓和表现思想感情之外,很多的诗歌还在写景的同时穿插着叙事或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和议论的。这些叙事或抒情议论的成分带有诗人强烈的感彩。所以,品味诗中的“情词”或“情事”也是我们能够迅速把握诗中的形象和题旨的重要途径。

例如,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树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惆怅东栏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

“惆怅”是诗中的“情词”,充分表现了当时诗人的心情。要了解惆怅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诗人所见的景物的变化中得知。柳树由浅绿变为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示盛极将衰,一二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是“情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因此,我们抓住“情词”和“情句”的感情线索,在联系景物中探测到了诗人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的情怀。

三、从“诗眼”入手

“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句,犹如这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古人写诗讲求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被称为“红杏尚书”的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使静中显动,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即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而这也正是我们鉴赏古诗的突破口。

例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请简析“幽”字的作用。首联写居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为突出一个“幽”字,诗人以响衬静,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睡觉,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都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来。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开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联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一个“幽”字浓缩了全诗的意境,隐含了全诗的主旨。

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唐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一个“遍”字,虽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而流连往返的举止和心情;唐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唐严维的诗句“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语意双关,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着重透露出分别的心情。

四、从“文化意象”入手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宋代梅圣喻《续金针诗格》中说:“诗有内外意,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这是对白居易“意象”一说的补充和发挥。基本揭示出了“意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近代西方曾经出现过被称作“意象派”的文学艺术流派,“意象”一词曾风靡一时。根据现代诗评家的整合、诠释,“意象”包括抽象的主观“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与“象”在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中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前冠以“文化”一词,旨在说明这类意象带有浓厚的文化含义,它并非诗人的临时创造而是对带有共同文化认知和文化心理的约定俗成的特定物象的选用。譬如说到杜鹃,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神话中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蜀帝杜宇,据说他死了之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了心酸,而且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

目前,虽然直接以“文化意象”为内容的题目不多,但我认为,通过对“文化意象”的积累和把握,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分析鉴赏古诗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歌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五、从“艺术手法”入手

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个方面。因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内心感受的叫直接抒情;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面蕴涵或表达诗人感情的叫间接抒情。这两个方面前面都有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弄清表现手法也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我们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以静写动、以小见大、虚实结合、衬托对比、象征讽喻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借用修辞手法来表现。抓住了表现手法,我们就能依此探求诗人运用表现手法的真实意图、诗歌内涵及诗人内心的情感。

第3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第4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古诗教学 春夜喜雨 导学设计

导学理念:本课导学是按照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诗歌教学的要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查找资料,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品味阅读时进行真情体验和阅读想象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感情、读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怀。结合课本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这场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导学目标:1.理解字词及诗句的意思,积累古诗文的语言并感悟诗情体会意境。2.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这首诗。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大自然和语言文字的美,陶冶爱美的情趣,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导学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春雨给诗人(人们)的喜悦之情。

学具准备:A.学生准备: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描写春雨的诗句或精彩文段,并把它制成小卡片。2.搜集杜甫的有关资料,给杜甫建立一个“诗人资料袋”。B.教师准备:1.图片(春雨、春雨后景色的图片)2.歌曲《小雨》3.课件(制作写雨诗句的课件)

导学过程:

一.春之激情。1.谈话激情。边播放《小雨》的曲子边说:同学们,当我们走进春天怀抱里的时候,沐浴着细细的春雨、和煦的春风,倾听着潺潺的流水声、时而传来了婉转的鸟鸣。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啊!春雨,预示着新事物的诞生。你看画家用优美的线条和美丽的色彩赞美它;歌唱家用美妙的歌声赞美它;诗人用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同学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也来赞美它吗?2.赞美春雨体验情感。(举行“春雨之赞”的比赛,)学生把把事自制的春雨卡片在实物投影仪中展示,带着对春雨的赞美之情朗诵,再说一说哪些内容让你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引导学生释题。2.你知道这首诗是哪位诗人写的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让学生以《杜甫的自我介绍》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不妥当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3.真棒啊!大家查找的资料真丰富,可见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请大家利用以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继续自学这首诗。4.自悟诗意。(学生参照注释自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揣摩出诗意。)5.小组内相互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要求统一,大概意思一样即可)6.小老师讲诗意。(教师用投影呈现这首诗的字幕,请一“小老师”上台讲解这首诗。讲的过程中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时点拨。)7.看着图片齐声朗诵这首诗(出示投影仪春雨的图片)。

三.体会意境,感悟深化。1.想像这首诗展示的是一场春雨之后怎样的春天景象呢?(出示古诗)让我们一起看看,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内容给你提供了春雨带来了喜悦。2.学生反复读古诗后回答。3.出示春雨春景图片让学生欣赏。4.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5.谈体会到的诗情(自由反复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该怎样朗读才能表达出喜悦之情来。6.配上音乐,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四.细读古诗品味语言,描绘画春雨寄托春之情。1.你觉的这首诗中哪句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老师想看看谁是小画家?(根据后两句意思,发挥想像力,把春雨之后的景物变成画。分组合作画画,表达喜雨之情。)3.(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谁来评价小画家的作品?(围绕春夜喜雨的诗句来自由评价。)4.利用“想画面背诵的方法)让学生试看着画面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欣赏蒲四兰写的小诗《春雨》

飨赣

淅淅沥沥

湿润了黄土的肌肤

细雨蒙蒙

轻轻柔柔

网住我散乱的思绪

2.想象雨中的景物练习说话。(把自己想象成春雨中的花草树木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来)。

3.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春雨只是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之情吗?为什么喜悦呢?(联系上一环节,还有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个别小动物等。)

六.作业。

1.(教师出示课件,全班齐读课件所出示的诗句)读写雨的诗句儿,再说说分别写了什么季节的雨。课外自己搜集写雨的诗句,注明写什么季节的雨,看谁搜集的最多做的最好。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第5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绝句 语言 审美规范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88-02

《游园不值》中的“不值”指“不遇”,即想要入园一游却因没有遇见主人而未果。在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这首七言绝句产生之前,在唐代和北宋时期就有不少诗作以“不遇”入诗。如唐代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以及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北宋魏野的《寻隐者不遇》。上述诗作中诗人们所拜访的友人,大多是高洁不群的隐士。韦应物在《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一诗中,把要拜访的诗人的“诗思清人骨”的原因归结为“门对寒流雪满山”。正是由于这些隐士在寻访者到来时没有出现,寻访者才有闲暇留意居住者的环境。而对清静幽雅的环境的描写,又恰恰从一个侧面烘托出隐者遗世独立的精神品质,或借此表达诗人对隐士诗品的赞赏、仰慕。而《游园不值》却与上述诗作都不同。

首先,类似题材的唐代诗人诗作往往从客观现实角度出发,交代被访者外出的原因,或是“采芝”,或是“采药”。而叶绍翁不仅没有遇到被访者,更是因为闭门而不得入,整个画面中只有诗人一人。于是,对这位园主不开门的原因,诗人便有了进行主观猜测、想象的空间。也许园主外出有客观的现实原因,但是诗人却想象道:“应怜屐齿印苍苔”――也许是园主人担心造访者的木屐在他爱惜的青苔上踩出印记,所以才会“小扣柴扉久不开”吧。在这一句中,把惜春之情作为园主不在的原因,看似无理,却有一种特殊的理。“在诗歌想象性的形象中,‘理’是一种抒情的、审美的‘理’。按通常实用理性来考虑,是不合逻辑的,但是按想象的逻辑来考虑是很有审美的道理的。”[1] (P.319 )在中国古典诗话中,实用理性与主观感情之间存在“无理而妙”的现象,“无理而妙”的关键是因为有“多一曲折”的逻辑[1] (PP.319-320 )。如果仅交代未遇园主的现实原因,就不能为读者提供填补空白形象的兴趣和空间;而“多一曲折”,就把读者带入了想象的领域,读者在心中构建爱惜春景的园主形象,也对园内的春色多了一份期待。

其次,诗人没有继续停留在刻画园主人惜春的特征上,而是有了新的发现。“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的正常语序应为“关不住满园春色”,这一句省略的主语应当是园主人。同时,“关不住”属于“V住”动补结构的扩展形式。在“V住”动补结构中,当V为双音节动词时,搭配的名词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当V为单音节动词时,搭配的名词多为具体的,并且是施事直接接触受事,带有[+使稳固]的语义特征[2]。而“春色”是抽象名词,并且是一个带有静态色彩的名词。诗人在此处打破了汉语的语法规范,赋予“春色”以呼之欲出的生命力。而这园内的景色,又如何能让园外的诗人得以窥见?原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在这似乎有了生命力的春色中,最活跃的却是那一枝红杏,率先跃出墙头报春。诗人选择“一只红杏”来描绘,使读者聚焦于此。尽管读者发现的仅仅是“一枝红杏”一个点,却能够通过想象补充出整个园中的春色。

然而,要充分认识《游园不值》的艺术魅力,还要解决一个问题: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北宋诗人陆游早在《马上作》一诗中已有“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两句,那么,为何相比之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更为脍炙人口?

第一,“杨柳不遮春色断”一句没有像“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一样具备语言“陌生化”的特点。“杨柳不遮春色断”的正常语序是“杨柳遮不断春色”,而“遮不断”这一动补结构后可接具体名词也可接抽象名词,“遮不断春色”的组合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并未利用艺术想象进行加工,语言的“陌生化”可以看作是在诗歌表层形式方面发挥想象;第二,《游园不值》在读者心目中地位更高的原因,还在于诗歌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深层次的感情变异。“元人杨载在《诗法家数・绝句》中谈到诗的起承转合中的‘转’时说:‘绝句之法,要……句绝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乘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3] (P.732 )具体来看,《游园不值》的前两句还是相对独立的单句,而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与第四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则构成了“流水”句式,也就是说,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紧密相连的,否则句意就都不能完足或者毫无诗意。这样的句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多次出现,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一改前两句出现的运用意象的表达方式,将诗人从客观的意象组合中解脱出来,赋予诗人以主观感情超越客观意象的能量。诗人感叹这满园的春色似乎在此刻具有了生命,这小小柴扉也关不住它。读者的目光此刻也被第三句牵引着,试图探寻诗人感情变动的原因:原来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正是有了“满园春色关不住”的蓄势待发,“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现,使得红杏这一普通的春景也具备了让读者眼前一亮的灵动之美。从这个角度而言,陆游《马上作》的后两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句式上便没有这种变化,与前两句“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出翠霭浮”一样,同样是描绘画面。杨柳、红杏同是春的象征,两个意象的出现仅仅意味着量的叠加,而读者没有感受到诗人心灵的跃动,难免有呆板之嫌。因此,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比陆游的《马上作》更脍炙人口,其感情的转折带来的结构的精致之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细读《游园不值》不难发现,诗人欲游园而不得其门而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然而可以读出,诗人并非一无所获。“不遇”的价值,就体现在这跃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欣赏到了旁人未曾留意到的春色,发现了其中的审美价值,这也许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造访所不能获得的,也是本诗的美感所在。造访的目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造访过程中的发现。好比《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的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4] (P.224 )

虽然王徽之与叶绍翁身处不同的时代,但是在这一点上,两人竟有相似之处。对“游园不值”而有意外发现的诗人叶绍翁来说,能够带来审美愉悦的“一枝红杏”,便是此行最大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

[2]王晓红.“V住”及其相关问题的考察[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何文焕.历代诗话(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转引自:陈洪,李瑞山.大学语文(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一、品析字词

古人写诗作词,非常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即诗人经过反复推敲,挑选出最贴切、最传神、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因此,诗词中那些形象生动、内涵丰富、表达效果显著的字词,自然成了考查的重点之一。品析字词,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分析其作用或表达效果。常见的命题形式有“诗词中的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诗词中某字用得好不好,能否改用其他字词,为什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某个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等等。品析字词,应从古诗词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三个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诗词在写人绘景中营造出来的情态美、画面美、色彩美和动态美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品析时不能就字论字,架空分析,而应坚持字词不离句的原则,将该字词还原到作品之中,联系上下文,并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答: 。

[解析]这两句是诗人到了山农家后,正忙于劳作的主人对他讲的表示歉意的话。屋子里因为焙茶烧菜充满烟雾,屋外晒场上的谷子又时时需要翻晒。因此好客的主人由衷地感到歉意,山农的话不仅神情口吻毕肖,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山农的繁忙与喜悦。

[答案示例]“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读懂诗意

读懂诗意,就是读完诗词后,要明白诗词所叙的是什么事、所绘的是什么景、所咏的是什么物、所抒的是什么情,同时能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正确的判断、概括、分析和探究。此类题常见的题设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或是什么意思”或“写出某(几)句诗的大意”等。解答此类题目,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审视标题。标题是了解诗句思想内容的钥匙,往往对诗歌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2.联系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3.借助注释与提示。为降低理解难度,命题者往往会提供一些注释或提示等相关资料,它们对理解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4.字斟句酌。这是理解诗词内容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答题时,一定要沉下心来,字斟句酌,推敲每个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2012年江西卷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解析]通读全词,纵观四个选项,就不难发现B项对上片后两句的内容理解有误,上片后两句通过描述自己寻觅“常时相对两三峰”的行动和“走遍溪头无觅处”的结果,进一步证实青山被浮云所笼罩,并隐然透露出词人的遗憾心情,其实是寻而未果的。所以B项“上片后两句是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是不正确的。

三、体味情感

诗歌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样式,它们或抒游子逐客之悲、怀乡思亲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或写离别之愁,怀古之思,仕途之苦、闺中之怨等,无不感人至深。体味情感,就是要体味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藏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此类题型,考查的是考生“批文入情”的能力,即透过文字进而感悟、领会作者情感的能力。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或诗词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抒发(表达、蕴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心情)”等。答题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明确诗歌题材。古诗词的题材大体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怀古咏史诗、闺怨诗等,不同题材的诗词中蕴涵的情感往往不同。2.分析诗中意象。古诗词中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比较固定,如杨柳、孤篷、浮云等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等表示思乡怀人。抓住这个特点,可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诗中感情。3.分析景物描写所营造的情境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诗词中的景物特征,可以体悟其中蕴涵的感情。4.抓住关键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中,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答题时,要善于借助这类词语,把握诗中情感。另外,为了概述流畅、表达精确,还应记住一些专业性词语,如“乐观旷达、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离愁别绪、孤寂惆怅、恬淡闲适、清高孤傲、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会经常用到。

2012年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

[解析]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既然是死,那就不如留下一片丹心照耀史册吧。”这就表达出文天祥不怕牺牲、甘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

四、描摹画面

“诗中有画”是写景类古诗词的最高境界。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句子,都刻画了美丽动人的画面。描摹画面,就是要求考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所刻画的画面。它要求考生有较高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见的设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答题时,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弄清诗句描绘了哪些景物,把握画面的构成;2.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各种感官,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方面感知画面的特点;3.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合理的再创造。

2012年陕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答: 。

[解析]诗的前两句构成各自独立又紧相承接的一幅图画。前一幅“板桥人渡泉声”,画的是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潺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后一幅,写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

[答案示例]伴着淙淙的泉水,走过板桥;鸡鸣声声,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五、感知形象

古诗词中的形象,主要有自然形象和人物形象两类,其中人物形象又包括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感知形象,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把握诗词中的景物或人物形象的特点。这类题的常见命题方式是“这首诗(或某一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以下方面思考:1.了解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超凡脱俗、清正高洁的形象等。2.结合诗词内容,联系诗人经历和生活时代及写作背景,进行具体分析。同一时代的人物形象往往带有某些共性,如晚唐诗歌多表达对国家衰亡的忧伤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苟安的不满。3.从描写方法入手,把握形象特点。诗词中往往通过描写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借助景物、环境等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抓住这些,便能迅速、准确地感知诗中的人物形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012年连云港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答: 。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时层次要明晰,语言要精炼、准确。

[答案示例]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六、欣赏意境

古代诗人在写诗作词时,非常重视“意”与“境”的有机融合。这里的“意”,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而“境”,即作者所以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赏析意境,其内容主要包括描述意境、概括意境氛围和选择与某种意境相近的诗句等。该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某一首诗或某一句的意境”“某一句或几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下列与某一句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等。同学们在答题时,首先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感悟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然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画面。值得注意的是,描述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有通过合理想象加以再创造的内容,表述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有诗意,能与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相契合。为了表达准确,平时还应掌握一些用来概括意境的常见术语,如宁静、清幽、深邃、清凉、壮阔、雄奇等等。

2012年临沂卷 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鸟鸣涧

王 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答: 。

[解析]回答这道题可根据景物及其特点理解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首先找到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落”“空”“出”“惊”等动词点明了景物的特点,构成了“静谧”“优美”“空寂”的意境。

[答案示例]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

七、鉴赏名句

名句是古诗词的精华所在,它们或情真意挚,感人至深;或幽默风趣,妙趣横生;或形象生动,诗意盎然;或蕴涵哲理,发人深省等等。诗词名句之所以千古传诵,正是由于它们在景、情、理、趣等方面有值得称道之处。鉴赏名句,就是对古诗词名句的精妙之处进行品评分析。对诗词中的名句进行鉴赏,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咀嚼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这类题目最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处”。解答时,要根据名句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赏析,如果是写景名句,则从它运用了哪些写景方法,描绘了怎样的优美景致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抒情名句,则从它的抒情方式,情感的色彩与倾向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说理名句,则从它的说理方式及其哲理带给人们的启示等角度进行赏析;如果是修辞名句,则从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赏析。

2012年株洲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 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答: 。

[解析]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以平静。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写得生动有趣。题目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一般可以从修辞、用典、词语、写法特点、抒感等方面去考虑。

[答案示例]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八、表达赏析

表达赏析,即对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其内容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烘托(衬托、反衬)、对比、用典、铺垫、象征、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反复、双关、对偶、互文等。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通常可用形象生动、简练传神、含蓄隽永、清新明丽、婉约细腻、沉郁慷慨、雄浑豪放等词语进行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表达技巧往往并非单一使用,而是综合运用。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等。答题时,要辨明技巧,分析效果,能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词语,指出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或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取得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012年河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节选),回答问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请对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答: 。

第7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唐诗五首

【教材分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颈联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2.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黄鹤楼愁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义,概括内容

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烽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

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赏析尾联,并思考: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可取之处

紧扣文本特点,对五首诗的教学都紧扣住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第8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80—01

一、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不仅要知道诗人的名字,还要了解诗人的性情,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因为诗人的性情往往能显示出其诗风,而“背景”常常是诗的“产床”。所以,有人说当你手握一卷新书最先做的不是看内容简介,也不是看序言,而是了解作者。例如,李白性格奔放洒脱,不拘泥于尘俗,常贻情于山水,诗中流溢出豪迈、壮丽、雄奇的色调,内容大多赞美大好河山。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窥之一斑。

诗题是诗的一个窗口。有的概括诗的事件,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有的点明所咏对象,如《草》;有的表达思想感情,如《静夜思》等。诗题一般简短精练,解题时可依靠书下的注释,逐字逐句地分析全诗。如,《枫桥夜泊》,“枫桥”书下的注释为: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夜”指傍晚;“泊”是停靠的意思。因为泊与水有关,那么,停靠在水边江岸的必定是船,所以题目可译为: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岸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在解释好题目以后,还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窗口”处揭疑,引发问题。

二、学字词,明诗意

要想了解古诗的意思,必须从字词入手,解释字词意思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今非昔比。古今词意有很大的出入,如“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是井栏杆的意思,并非今“床”。2.字序颠倒。作者为了使诗句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常颠倒字的顺序,翻译时应按现代文语法,正确排列字序。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意思是只看见长江水流向天的尽头。为了和“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州”押韵而把“天际”提到“流”的前面。再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应译为:两个黄鹂在翠柳中鸣叫。为了和“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把“鸣”提在翠柳之前。3.补充省略部分。诗的语言高度浓缩,作者遣词用句就十分惜墨,常省略一些枝节。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将诗句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从而正确地理解诗意。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疑是银河落九天”,落的后面省去了介词“自”,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省略的“自”译为“从”补充到诗歌中。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有特殊含义和特殊形式的千古名句。千古名句是诗歌的传神流彩之笔,是作者智慧的精华与灵点,也是使诗歌生辉的妙笔所在。如,《草》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中把草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韧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其象征着一种永远不会被摧灭的正义力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等都是千古绝句,教师在讲解这些句子时,不仅要让学生明其理、悟其意,还要让学生在现实中遇到与句子相吻合的情境时,能吟诵出这些千古名句来。

三、想诗意,表感情

第9篇:带动物的诗句范文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25首清丽的无标题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飞鸟集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飞鸟集读后感1

“夏天的飞鸟,来到我的窗前,歌唱,又飞走了。秋天的黄叶,他们没有什么曲子可唱,一声叹息,飘落在地上。”小巧秀气的封面上掠过展翅高飞的群雁,这就是泰戈尔的经典诗集——《飞鸟集》。

不同于那些阳光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别于华丽中透着沧桑的古老爱情,泰戈尔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清新。读这些小诗时,就像在暴雨后初夏的早晨,推开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亮的景色:阳光撒落在挂着水珠的树叶上,那水珠显得格外明亮,这明亮把树叶衬托成一种透明的色彩;平坦的草地像是吸足了油彩,让人畅想:跳跃着的小松鼠是否也会染上这明亮的色块?天边有几朵白云在徜徉,似乎在回味昨夜的狂欢;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诗是:“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群星了”如果人因为某一次的失去而感到心灰意冷,那么他只会失去更多。万物都不可强求,失去能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对待失去,我们需要做的是收拾心情,为下一次的机会努力。泰戈尔这句话用象征的比喻手法,将太阳和群星象征人生中的各种机遇,比喻极为生动形象。三百余首清丽的小诗,取材不外乎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溪流……然而,泰戈尔将自然界中的一切拟人化,赋予他们灵性。

读泰戈尔的《飞鸟集》,让我感受最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思索。合上书卷、闭上双眼,细心咀嚼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画面,爱顿时降临于我的心头。

飞鸟集读后感2

《飞鸟集》是由短小精悍的小诗组成。每段诗歌都只有简短的两三句话组成,话虽短,但隐含在其中的意义却不小这些形式自由、语言精湛、短小精悍、气质悠扬、出类拔萃、令人深思、笔法清隽、朴素无华的小诗中,似乎带着一点点童趣,一点沧桑、一点忧郁、一点悲伤、一点心痛……每一句都告诉了我们事物的真理。例如,第十六句诗:“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过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又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不正是说出了时间,是宝贵的吗?正可谓有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生与死本是一种永远无法溶合的距离,而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是单相思者的心与所爱的人更遥远的距离。相爱却不能相处,有情人不能成眷属,是千古遗憾的情人间的距离,而明明爱着却装着不放在心上,是矛盾而痛苦,逆离真心的距离。可,比这更遥远的距离,你可知?是心的冷漠,是对爱的藐视,是面对爱自己的人断然掘上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把爱远远拒绝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外。

进入泰戈尔的《飞鸟集》,如同进入一个美的伊甸园。一切都活脱脱,一着一丝丽饰地展现在面前,虚空的谚语与伪善的面具此时早已化为溪中的碎叶和早冬的晨雾,而往日生活中的吁叹我已全然不觉,心中只存有一份喜悦。

在另一方面,泰戈尔捕捉了大量关于自然界的灵感。他说天空的黄昏像一盏灯,说微风中的树叶像思绪的断片,说鸟儿的鸣唱是晨曦来自大地的回音;他将自然界的一切拟人化。他让天空和大海对话,让鸟儿和云对话,让花儿和太阳对话……总之,在泰戈尔的诗里,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生长与思考;而他只是为它们的人性化整理思想碎片而已。而这,便也是《飞鸟集》名字的由来:“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它们振翅高飞的声音。”

我用自己最感性的思绪面对这些令人动容的诗句。享受着与心站得最近的分分秒秒,人类真的拥有太多了,多得不得不心存感激,感谢生活。

飞鸟集读后感3

是他,第一个捧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印度人民永恒的骄傲。印度的诗哲,东方的智者,历久弥新的智慧。在新世纪里,对印度的认识不可少了他,他就是泰戈尔!

泰戈尔一生写过许多集优美的诗篇,有《园丁集》、《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集》、《采果集》。我最喜欢他写的《飞鸟集》,其中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句:“我相信你的爱。”它让我联想到了:世界从此美好,人们的心灵不再黑暗而混沌,他们相互理解,让世界充满信任和爱。

《飞鸟集》,它那优美的语句,仿佛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在人间的每一个角落里,都释放着他的芬芳和光彩。《飞鸟集》动听的诗句,仿佛一位诉说的天使,把幸福的话语告诉忧伤的心灵;《飞鸟集》优美的诗篇,好像一盏明亮的火光,引导着黑暗而混沌的世界走向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飞鸟集》是一本动听的乐谱,它的文字是上下跳跃的音符,它们在我的耳边演奏着一曲“生命之歌”,仿佛来自天堂一尘不染的音符。我的一生中少不了《飞鸟集》,它给我的一生带来了浓厚的诗意,指引我们向往美好。

泰戈尔,东方的诗圣,不朽的传奇!

飞鸟集读后感4

《飞鸟集》出自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笔下。读他的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在俗世中脱胎换骨的超然,庆幸自己在喧闹的城市中寻找到一角宁静。飞鸟带给我的,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是一种爱与美交织的智慧,是一个真实而清新亮丽的梦。

当飞鸟遇上我的心,我学会了爱。爱自己,是一切爱的前提。

“我曾伤痛过,也曾失望过,还曾体会过‘死亡’,我很高兴生活在这个伟大的世界里。”谁不曾苦恼过然而在失落与苦痛中,泰戈尔选择了爱,爱自己的生命……

年华如潮水般推着我涌上远方的堤岸,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一点一点地老去,于是,我越发珍惜生命。是飞鸟,让我明白“爱就是充实的生命,一如盛满了酒的酒杯,”才发现,每个角落,都有爱,有美,还有平凡的感动。当烦恼来临时,把它看得轻一点,淡一点,一切都好。何必要顽固地令自己沉沦在“苦”里头呢风也没动,幡也没动,美也好,丑也罢,能活着本来就是一种幸福,何必庸人自扰。

当飞鸟触摸我的心,我学会了爱。爱他人,更是幸福的延续。

我喜欢《飞鸟集》中的大树,因为,“樵夫用斧头向大树乞求斧柄。大树给了他。”我欣赏《飞鸟集》中的太阳,“太阳穿上朴素的光之衣,云朵却披上了绚丽的衣服。”我赞美《飞鸟集》中的泥土,因为“泥土饱受人侮辱,却以花朵为回报。”这一切一切都是爱,对他人的爱。它是那么地无私,却又那么地真实。

功名,利禄,似乎在这尘世中占了越来越多的比重,难怪泰戈尔给我们带来了这三百首清新的小诗,让我们在拥挤不堪的日子里获得一道曙光。正因为他的飞鸟,我敬佩大树,歌颂太阳,认同泥土。人与人之间每多一份爱,心与心的距离就近了几分。爱己。而推及爱人,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到我垂垂老去的某一天,我会自豪地说:“我曾经爱过了。”

当飞鸟轻敲我的心弦,我学会了爱。爱大千世界,那是幸福的最高点。

“我热爱这个世界,才生活在这个世上。”博爱是一种心灵的寄托,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当你没胃口时”,就不会抱怨食物。世界是可爱的,在我们失意时,请别抱怨,请学会宽容,试着用心去亲吻我们的世界。

泰戈尔的爱就像海波一样荡漾开来,遍及全世界。“我的思想随着这些闪亮的绿叶而闪耀着,我的心伴着阳光的抚摸而欢唱;我的生命因与万物一同遨游在空间的湛蓝,时间的墨黑中而感到欢喜。”绿叶,阳光,生命的万物,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得无法言喻的世界;泰戈尔与飞鸟为我们提醒幸福,歌颂美,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爱生命,不爱世界。

神对人说:“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爱你所以惩罚你。”这句话我觉得很不错,生动地阐述了凡事都有两面的道理,其实也隐含了万物都是公平的原则。世界是多维的,简单地说世界是由线组成。将万物看成一根根线段,就很容易发现,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我们称ab两点,现在假设a是我们所认知的好的地方,相应的,b就是那不好的。不管线段长短如何,这两点总是不可避免的出现。有人要问了,那么长为0怎么解释。其实也简单,其好的地方在某种角度上来说是不好的。举个例子,工业革命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无限的财富积累,却给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老牌强国带去了危机甚至于灾难。ab线段内找个点,我们付与其意义,可以说是好与坏的一个过度点,这样又出现两个新的线段,也非常好理解,好与坏嘛。关键要看人把握线段时是好的还是坏的了。!

生活的苦恼,冲不掉我对爱的追求;城市的喧闹,淹不去我对爱的赞美。岁月的沧桑,或许会吞噬我的青春,但我心中的爱永不老。正如《飞鸟集》的结束语:“我相信你的爱。”

“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我也愿作一个这样来无影,去无踪的飞鸟,不求在这里带来我的影响,只求用我的爱,留下我成长的气息。

飞鸟集读后感5

“我今晨坐在窗前,世界如一个路人似的,停留了一会,向我点点头又走过去了。”

“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光明如一个祼体的孩子,快快活活地在绿叶当中游戏,它不知道人是会欺诈的。”

“世界在踌躇之心的琴弦上跑过去,奏出忧郁的乐声。”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些美丽的诗句与格言广为人知,是一个圣人,一个世界级纯粹的诗人,一个被现代许多诗人称之为“孩子天使”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他的眼睛能看到一切事物的意义,他的诗中你只有感到和平,感到安慰。他是世界的良心——诗人对生命具有博大的同情和纯洁的爱,泰戈尔的《飞鸟集》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庄严与美丽,人性的纯美和善良。

泰戈尔与里尔克,是我最喜欢的两位伟大诗人。“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不管何时读到泰戈尔的《飞鸟集》,总被诗人高尚的美德,伟大的人性中的美好动人而感染,由325篇英文组成的格言诗句,简短美妙的诗句仿佛林间的风声,轻柔地抚过你的身心……多少年过去,书页发黄,泰戈尔的诗蕴涵了世界无穷的奥妙。

《飞鸟集》是泰戈尔选自1899年的《微思集》中的小诗,原作大部分是具有寓言性的哲理诗,泰戈尔从中选择了一些短小精悍的译成英文。另一部分诗是泰戈尔的即兴之作,结成英文诗集《飞鸟集》于1916年出版。泰戈尔从日本“徘句”句得到灵感,精短格言小诗成了世界经典,它融合了印度梵的精髓,完美地将自然与人性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新月集》是孩子的世界,《飞鸟集》则是青年的思想,写作时诗人心灵也经常陷入苦闷与烦躁,他经常扪心自问,诗人的活动有什么意义呢?凭想象涂抹几句诗就能显示人的崇高伟大了吗,国家贫穷落后,人们愚味无知,祖国与我向何处去。人生扑面而来的主题——孤独、恐惧、爱情、死亡、爱、上帝、创造……短诗集中表达了诗人终生关注的精神问题。思想碎片在精神暗流上构成特殊的有机整体,阅读《飞鸟集》,我们无疑是在寻找一位先知的指点,也是自身思想不断淬砺的过程,思索越深表达越直接。飞鸟集读后感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饱受恐惧感的折磨,恐惧失业,恐惧将来,我们想要的又太多太急liuxue86.com切,家庭,生活彼此谴责与抱怨的太多,谴责周围事物的必然结果是变成犬儒主义,绝望无助。当我们最后向命运低头,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品,屈服于所谓的宿命论带来的厄运时,我们就丢弃了希望,抛却了理想,习惯天听由命,选择停滞不前。读《飞鸟集》,感受伟大诗人童真博爱的心灵,“爱就是充实了生命,正如盛满酒的酒杯。”与世无争,却不失进取,守候,奉献却不求回应。

在人们心灵深处,没有比渴望理解更强烈的需要了——希望他人聆听、尊重、重视自己的声音,希望能影响到他人。敞开心灵并不容全家人,大多数人情绪容易受左右,《飞鸟集》可以净化心灵,成为自然之子,与草木共呼吸,诗歌是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肉体消亡了,灵魂还将前行,看淡生死,无悔人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无限的事业,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找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和定位。不避世,不夸张,不怯懦,才是对生命真实的爱与追求。

现实的冲突与分歧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价值观、动机与目标也不尽相同,有时是完全对抗的,消融对抗,巧妙地将身心达到平衡是印度哲学中重要的部分,也是《飞鸟集》中鲜明特征,它辩证思维,把生命的哲理完美地表达,得到就是失去,荣耀不如沉寂,真理是宇宙的秘密及前进的动力,一如诗人所说:“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瀚的面具揭下了。”欲求真,便得真,探索真理的艺术道路永无止境。

我每天读泰戈尔的诗,读他一行诗,可以把世上一切的烦恼都忘了。有人说,在诗的王国印度长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家庭是印度的望族,来往的朋友与长辈都是印度有名的哲学家、诗人,泰戈尔的父亲也是当时一位天才,在优越环境中长成的伟大诗才受了不少灌溉,诗人的人格有着超越生死的包容及同情,《飞鸟集》是泰戈尔自然发芽,生枝,开花结果的艺术精品。

寄寓在我们灵魂深处的泰戈尔,他的作品与我们对应的是内心,是我们任何一个人,一个正在读他的人,任何一个有爱的精灵;你就是自己,就是一直在寻找又一直失落过的自己;你就是永恒,是生生不息的河流。泰戈尔用内在的深刻的情绪,用音乐一般的词句,把永恒的美好写出来给我们看。

他是我们圣人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这就是我们爱他的原因了。印度人尊称泰戈尔为圣人,诗人清俊的脸上双眼清澈明亮,他一生都超凡脱俗,执着进取,他办学,四处游访,宣传和平,他曾来访中国,宽大的袍子翩然如仙,旁边伴随着徐志摩与林徽因两个金童玉女。泰戈尔深受中国读者的喜欢,而冰心老人,受他作品影响最深,算是关门弟子了。

我相信你的爱。泰戈尔常说的话,相信——入世的勇气和爱,通过爱泰戈尔爱生活,通过诗歌我们打开一扇与世界对话的门;如启明星带引我们走向黎明,让泰戈尔永远陪伴我们走下去,只要内心有温柔坚定的爱,生命会拥有晶莹的质地和厚重的力量。

相关文章:

1.关于《飞鸟集》读后感5篇

2.关于《飞鸟集》读后感500字5篇

3.关于《飞鸟集》读后感7篇

4.关于《飞鸟集》读后感400字5篇